安全监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4:58:16

安全监控

安全监控范文篇1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尤其是随着我国政府部门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加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一是我国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比如2010年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23号),要求煤矿企业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二是国内煤矿数量比较多,对监控系统的需求量比较大。截止到2013年我国对安全监控系统的市场需求量将会达到15000套,市场总值约为35亿,庞大的市场需求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制造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三是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产品种类越老越多,技术越来越先进。

2新时期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我国煤矿监控系统技术在不断地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1安全监控系统的通信传输速率比较低,系统响应时间过长

煤矿井下作业由于其环境恶劣、工作线路过长,导致安全监控系统的布线距离过长,过长的线路影响了信号的传输速率,结果导致一旦发生危险信号,因为不能及时的反馈相应的信息而导致错失最佳的补救时机。因此为保障信号的技术传输,一般我们普遍采取2400bps或者4800bps传输速率,一旦超过15千米的传输距离后,需要增加中继器,但是这种方式无形之中会增加煤矿企业的经济费用支出,而且其运行效果也不明显。

2.2传感器的质量不高

传感器是监控系统的核心部位,随着近些年监控产品的生产商增强了对监控产品使用性能的研发力度,但是在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甲烷传感器的寿命比较短、在使用性能上也存在过多的限制等。而且传感器的生产质量也不合格,其不能抵抗过高的冲击力,煤矿安全监控产品的传感器主要是应用于井下作业,其在井下作业时经常要受到各种岩石降落的冲击,因此常常会发生因为冲击力而导致传感器损坏的现象。同时传感器在复电之后的数字瞬间冲高的问题。

2.3监控系统的狂干扰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煤矿井下作业常常会应用到大功率的设备,而这些设备所产生的电流磁场是非常大的,因此为保证监控系统所呈现出数据的准确性,需要监控系统具有稳定的抗干扰系统,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监控系统的狂干扰系统非常的弱,常常会发生因为受到强大磁场的影响而导致传输数据的准确性不高。

3提高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安全运行的对策

3.1提高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质量

首先要提高安全监控系统的硬件系统质量。一是要积极研制具有高可靠性的分站、传感器。以此提高监控系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二是要大力推广半导体气敏甲烷传感器。该类型的传感器能够提高系统的响应时间,并且能够对抗高浓度的气体冲击,提高监控系统的使用寿命,为煤矿企业节省大量的经济费用。三是要实现数字信号传输功能。实现监控系统的数字化传输功能,提高监控系统的对信号的捕获的灵敏度;其次增强监控系统产品的软件系统。一是要制定统一的系统框架,规范通讯协议。当前我国监控系统仍然存在着通信不兼容的问题,导致煤矿企业不能实现对各个分矿监控系统的集中化管理,因此需要我国相关的研发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规范制度,构建具有统一标准的通信协议。二是发展具有全面监测监控功能的系统。目前煤矿企业使用的监控产品主要是监测环境安全参数,以此进行报警或者停电控制,但是其与煤矿安全监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在发现存在安全隐患时,没有相应的做出最佳的救灾指示等,因此要大力发展具有综合型、全面型的监控系统。

3.2提高监控系统整体反应速度

AQ6201标准中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响应时间要求是小于30s,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或许都能达到标准要求,但在现场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到信号传输干扰,响应时间可能会远超出30s。有的产品通过以太网网桥方式传输数据,表面上看链路数据达到百兆甚至千兆,但串口网桥的低速瓶颈制约了传输速度,而且以太网的非实时特性还可能造成比直接传输更加延时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对系统的传输模式做深入的研究,提高系统整体反应速度。

3.3加强对安全监控人员的培训

安全监控范文篇2

关键词:医院信息安全;系统监控;管理平台

现阶段,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顺利,医院网络数据管理与实时监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院信息安全和系统监控的稳定性提出了质疑。这不仅是医院当前发展面临的窘境,也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必须跨过的障碍。因此,必须加强对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数据服务,提高我国医院医疗水平质量的同时,增强医院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程度。

1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的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建设发展起步较晚,当前总体水平发展相对较快,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在系统监控管理硬件方面,为应对复杂的网络系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机房和计算机等机器设备,与之搭配的数据库建设和安全设备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随着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建设功能越来越多,在相应的运营维护工作方面也进行了针对的部署。但是由于运行维护手段的局限性和专业运维人才的缺失,导致现阶段的运维工作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监控手段单一、分散,预警工作无法做到位,遇到突发情况无法及时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2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建设的问题分析

2.1医院网络监控管理平台维护问题。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到同时,对医院的网络监控管理平台的运营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的基础硬件的数量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同时,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医疗数据互通以及监控管理系统构成也趋于多样化,以及病毒、黑客等各方面的威胁(如勒索病毒等)。这就导致管理运营、维护的成本和难度不断增加,为医院的发展增加了新的负担。由于维护人员的水平有限,当运营平台的相关硬件出现故障时,难以做到及时处理,严重时会影响医院工作的正常开展。2.2医院网络监控管理平台组成环节问题。现阶段的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的较为复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医疗信息复杂性的要求,但是组成环节复杂的弊病仍然对平台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医院相关管理人员无法对监控管理平台进行整体把控,导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3]。当多个系统环节出现问题时,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及时处理。只能采取分段式的维护手段,对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的问题进行处理。这就导致系统修复所耗费的时间太长,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的整体性得不到保障。2.3医院网络监控管理平台安全隐患问题。由于医院网络监控管理平台硬件设施和组成结构复杂性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网络监控管理平台安全管理的难度。医院网络监控管理平台的安全隐患涉及的范围较广,总体来说主要分为硬件结构隐患、应用数据隐患以及信息泄漏隐患。硬件结构隐患,主要是针对机房、计算机设备的保护方面[4]。硬件结构的外部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到位,这是医院网络监控管理平台运行的基础。应用数据隐患,主要是指应用系统受到病毒攻击或者自身体统崩溃导致无法正常运行。信息泄漏隐患,主要是指对患者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问题。

3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建设的策略分析

3.1医院网络监管系统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在实际的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在确保基础设施设备质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日常的管理维护工作。这是确保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顺利运行的基础,也是实现医院业务进一步拓展的保障。因此,在实际的运营管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运行情况监督。针对机房等重要硬件设备建立实时的监控体系,对系统运行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系统信息的紧密联系。加强临床系统与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的联系,对相关的数据信息及时的把控。(3)子系统模型的建立。针对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模拟,以确保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故障所在。(4)管理运维人员的整体水平。能够及时的发现系统以及应用的异常表现,及时的进行处理或者上报,注重细节处理防微杜渐。3.2医院网络系统监控管理平台结构建设。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的组成机构复杂,主要包含较多的应用系统和功能组成模块。实际的网络平台建设中,根据系统的实现方式可以将管理结构分为信息来源、功能实现以及人机交互三个结构层次。针对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的这一结构特征,在实际的运营管理中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严格管理:(1)监控对象的管理。监控对象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还与数据的传输紧密相关。因此,必须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2)数据采集、整合管理。这是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功能的体现部分,也是网络平台的核心。应确保功能实现。层的备注管理和系统监控作用的发挥,平台的运营提供技术支持。(3)运维人员精细化管理。人机交互界面,要注意对客户端界面信息的管理和分析。3.3医院信息安全管理对策分析。医院信息安全建设是系统监控平台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整个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信息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硬件安全管理和软件安全管理两个方面,其中硬件主要是针对机房机器设备的安全管理[5]。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在注意外部环境的同时,确保备用电源和备份系统的完善。软件部分涉及的范围较多,其中最主要是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和信息安全。这一方面主要是针对数据资源的保护,在确保内部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加强对病毒和外部攻击的防御能力。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提高整个医院网络运行的安全性。

4结论

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建设,不仅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更是医院信息建设的必然选择。在此次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医院网络监管系统平台基础设施、平台结构以及信息安全管理策略。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为我国的医院信息安全与系统监控管理平台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谢沂伯,纪立伟.基于HIS的医院药品安全性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5,3(3):279-283.

[2]李俊.浅析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网络安全管理与相关维护[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5,6(6):270-270.

[3]周梅娟.临床检验系统LIS在医院信息安全系统中的应用探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6,7(2):107-109.

安全监控范文篇3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既涉及宏观政策的导向,又关乎措施的落实与执行。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构建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的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向上可以体现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机制的主导成效,向下可以探究我国食品安全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模型的分析过程可以有效地联系食品安全管控的宏微观层次,体现了复杂问题简化处理的过程,有利于比较、归纳与总结。为了能够客观、全面、科学的展开研究工作,本文论述的逻辑思路。如前所述,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管控的主要问题是:在保障一定的食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学物质污染(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新的生物技术应用等等问题。这一结论来自我国食品安全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自我国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三鹿事件、瘦肉精事件、假羊肉事件和毒大米事件等),来自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关专家学者的论述就不在赘述。当前,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模式,为了更好的论述食品安全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必须分析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阐述食品供应链系统要素之间是如何“运作”的,这就是本文的研究意义。后续研究将结合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利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构建的原理设置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关键点,通过基于食品生产流程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保障机制,通过基于食品生产利益主体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通过政府监控环境下的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制约机制。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

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是一个长而复杂的供应链条,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运动过程涉及农资供应商、生产者、加工者、中间商(包括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和消费者等。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食品供应链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错综复杂”的特点。1节点多供应链公认的概念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然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这一概念自然地勾画出网链结构的节点分布具有“中间少、两边多”的特点。食品供应链在消费者一端,几乎囊括了地球上所有需要生存的人类;而在食品生产的前端,具体来说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来说,我国的比例接近50%(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50%)。针对“点多”的特点,我国出现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等等组织模式,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横向加纵向联合促进食品专业化生产。食品供应链两端“节点多”必然会使“信息流、物流、资金点”的控制更加复杂。例如:在某一蔬菜食品供应链中需要汇集的前端节点信息包括:地块、生产者、农药化肥使用量等等。2链条长农产品生产的农药化肥的投入必然地将食品供应链与化工工业供应链的某一节点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食品加工过程(以食品添加剂为例)也必然地联系到某一供应链的节点企业。现代食品生产与化工、生物等技术交织在一起,从整个食品供应链追溯的角度来看,必然使食品供应链的节点外延出去,无形中拉长了食品供应链的链条。3覆盖面广食品供应链在“点多”和“链长”的作用下,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食品供应链涉及的人数和食品供应链与工业的交织性,仅从食品供应链的跨区域属性上就可以说明食品供应链的覆盖面广。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食品贸易活动越来越便捷。从地域上看,小到个人消费者的网上采购,大到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完全可以覆盖全世界。现有食品28个大的类别,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在使用,在生活水平、个人偏好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下,在质量与价格上又衍生出不同的产品。可以说,家家都有“菜米油盐酱醋茶”,但又不尽相同。在满足需求和利益获得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在个人消费差异细化的影响下,不同区域生产的具有区域特性的食品流通性再加大。4食品供应链结构错综复杂1996年,Zuurbier等学者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食品供应链(foodsupplychain)概念,并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农产品和食品生产销售等组织,为了降低食品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其质量安全和物流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如今,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国家,这一管理模式已经广为应用,并逐渐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FurnessA,2004)。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商流管理阶段,研究范围包括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出到消费者消费前的商流阶段,其研究内容通常被包含在营销范畴内;第二阶段为集成物流管理阶段(ILM),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从市场营销中分离出来,且向上游扩展到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强调生产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成本控制;第三阶段为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阶段(SCM),研究范围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到农产品的最上游企业(如种子供应商等),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跟踪和追溯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便快速和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食品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阶段,典型的食品供应链可划分为哑铃型、T型、对称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GolanE等,2002;BoselieD,2002)。周应恒等(2008)在生鲜蔬菜供应链效率研究中给出常规的生鲜农产品流通包含3种方式():第一,消费者直接与生产者对接;第二,消费者通过零售商与生产者对接;第三,消费者通过零售商、批发商与生产者对接。生产者通过物流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同时消费者信息通过信息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消费者(南京地区)通过第三种流通方式的生鲜蔬菜数量占总流通的77.24%。从我国现有的零售业、物流业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来看,家庭生活的主要食品(粮食或蔬菜)和餐饮必需品(油、盐、酱、醋、茶)绝大多数要经由零售商或零售者;采用“农场制”或“公司+基地”形式的农业生产比例仍旧较小,即多数食品生产的农耕源头主体是农户。根据我国食品供应链“点多、链长、面广”的特点,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阶段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可以勾勒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为了突出食品安全监控措施的针对性,我国学者一般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角度研究食品供应链的结构,根据基本流程给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与控制的措施与途径。结合供应链的基本概念,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首先,该模型以供应链的基本网链结构为基础,主要体现食品供应链各个企业(主体)之间的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承接关系。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网链结构同样存在核心企业,由于食品类别繁多,核心企业是以生产经营规模大小来确定的。例如:核心企业可以是大宗农产品的贸易商(中粮集团下属粮食贸易公司),也可以是大型食品零售企业(家乐福、苏果),还可以是食品加工企业(九三油脂)。每一个核心企业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中的最终消费者的距离有远有近,进而可能产生的特定的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同,食品安全防控措施各有侧重。其次,为了保障食品供应链的主体结构运作效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优化配置就至关重要。结合食品供应链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发生的环节,一般模型给出与食品供应链关联紧密的三个“观察点”。一是流通,供应链系统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安全、合理、高效的物流体系,在食品的流通多数对储存、运输、中转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生鲜食品需要使用具有冷藏功能的运输工具,大宗商品中转对杂质产生具有一定的限制。流通环节的不规范操作,有可能产生食品腐败、食品品质下降等食品安全问题。二是加工。食品化工工业技术对于人类食品安全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食品防腐剂的使用可以延缓食品败坏的速度,但过量添加的食品被人食用后产生致癌物质,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三是销售。供应链的形成、稳定与壮大,目的是使网链内的企业均能获得持续的高效益。网链内企业之间具有稳定的“供—销”关系,网链内任一节点出现的销售上的问题,均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例如:某一节点销售库存积压,食品安全保存期处于临界点而进一步向下游节点输送的情况;某一节点企业不良运营,将有害物质带入到整个食品供应链。再次,食品供应链主体网链的工业供应链企业必须考虑到模型之中。第一,现代食品供应链与工业企业联系紧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正是由于工业企业不当运作产生的。第二,从食品安全管控的事前管理来看,初级食品生产的任何添加物(农药、化肥、饲料)的“进入”对于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品质影响巨大,并直至最终消费。第三,食品消费后流入环境的过程对于进入食品供应链的“起点”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厨余垃圾是简单填埋、焚烧、有机处理等等。实际上,厨余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在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例如:地沟油。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模型的构建诠释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突出了食品供应链的内涵特征,是全面分析食品安全监控关键点的基础,在这一模型基础上可以提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监控体系与纠偏、食品安全机制等内容。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一般模型的应用

安全监控范文篇4

1实际应用问题分析

1现代化矿井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工作面延伸较长,断面大。从而引起安全监控系统布线过长,有时达到3000m左右,过长的距离给系统的正常使用带来了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长距离巷道遇巷道压力大时容易造成电缆抽芯。长距离巷道遇巷道来压,易造成将敷设在巷道中的监控电缆被拉抽芯,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过,且查找故障非常困难(因巷道较高。预防这种问题可在敷设电缆时,每200m留出300mm~400mm余线,当巷道来压时,余线作为缓冲。②巷道中电缆敷设多查找故障困难。根据需要,巷道中需要敷设多根监控电缆,且都悬挂在同一电缆钩上,当某一根有故障时,由于巷道较高,查找起来非常困难。预防这个问题可在敷设电缆时,在每根电缆的接线盒上编号,顺着号查线就容易了。③巷道较长传感器有带不动的现象。分站带传感器的距离一般不超过2000m,在现场实际有的巷道长度都达到3000多米,迎头传感器安装好后输出信号较弱或传感器没有显示,原因是长距离线路对电源和信号损耗较大。解决方法:正常一根四芯电缆可带两个传感器(一芯为公共电源,一芯为公共地,另两芯分别为两个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当巷道较长时,一根电缆中带一个传感器,另一根多余芯线作为电源的复线,通过减少线路中的电阻来解决巷道过长的问题,通过检验,采用这种方式,传感器可在3000多米处正常运行。④井下巷道高,传感器不容易吊挂。井下瓦斯传感器每10天必须现场调校一次,传感器出现问题时要随时取下,这对于井下巷道较高或倾斜巷道固定地点的传感器吊挂很困难,也不安全,处理故障时还耽误时间,影响故障的处理。解决办法:在需安设传感器的巷道顶部固定一个滑轮,通过滑轮将传感器拉起和放下,传感器的余线不要过长,防止传感器碰撞地面造成误报,当传感器落到底时,离地面1米多即可,在巷道上侧面固定一个钩子,将多余电缆挑在钩子上,既省事又方便。2高防开关不能取馈电信号。采掘煤工作面常用高压移变、综采、综掘机等设备,这设备由高防开关控制,而高防开关又是被控开关,《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要求被控开关的负荷侧必须设置馈电传感器,而目前厂家还没馈电传感器,也不能用普通开停传感器代替馈电装置。解决办法:通过取高防开关内辅助触点接入断电器,通过断电器把信号传送到分站。3瓦斯抽采自动计量流量计容易出现误差较大的现象。瓦斯抽采量通常采用自动计量装置来计量,要求计量装置准确可靠,误差不得超过5%,而自动计量流量计型号较多,在使用时常出现误差较大的情况。解决办法:除正常对抽采管路进行放水、排碴和安排专人按规定调校外,还必须按实际流量正确选择匹配的自动计量装置。抽采干管(如抽采泵的固定输入管优先选用V锥流量计,抽采支、干管(如高抽巷、卸压抽采、埋管抽采及较高流量的预抽评价单元等优先选用循环自激式流量计,抽采支管(如较低流量的预抽评价单元、汇流管、单孔等优先选用旋进漩涡流量计,流量变化较大的地点(如抽采预评价单元优先选用循环自激和旋进漩涡流量计分阶段实施的方案;为测得更小流量,旋进漩涡流量计应采用变径。4安全监控系统巡检周期长。安全监控系统要求巡检周期不得超过30s,对需要使用分站较多的矿井,采用传统方式的RS485通讯数据总线结构,主干线路为屏蔽通讯电缆,满足不了系统对监控巡检周期的要求。解决办法:采用监控环网交换机,以太网络环网结构,环网交换机与监控环网之间采用两路光纤连接,可使安全监控巡检周期在10s之内,并且工作可靠。5监控分站与传感器连接处电缆多,接线不方便。一台监控分站能带十几个传感器,分站外接线较多,所需接线盒多,放在分站处比较乱,接线查找线路很不方便。解决办法:自制一个分站配线架,把配线架固定在分站底座上,把接线盒有规律的固定好,这样又方便了接线和故障查找,又规范。6长距离巷道无法实现断电。断电控制器至监控分站的最大距离为1.5km,对超过1.5km的电气设备需要实现断电时,监控系统的断电不可靠或无法正常实现瓦斯超限断电,有些长距离的电气设备必须实现断电的,将无法实现。解决办法:断电控制器正常工作时,需取用监控分站提供的直流不间断电源,当分站距被控电气设备超过断电器控制距离时,由于线路电阻的原因,电压衰减使断电控制器不能正常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远离监控分站需实现瓦斯超限自动断电的断电开关(或设备附近增加一台不间断直流稳压电源箱,由该电源箱给断电控制器提供电源,即可实现1500m~3000m的长距离自动断电问题。7监控系统容易出现误报现象。监控系统在现场使用中,容易出现误报现象,这将给安全管理带来误判,在误报达到断电值及以上时,将造成误断电,影响安全生产。解决办法:安全测控仪器使用前和大修后,必须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测试、调校合格,并在地面试运行24h~48h方能下井。瓦斯传感器投入前必须对其内部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记录,不合格的严禁投入使用。强化瓦斯传感器的防水防震性能,瓦斯传感器主板的集成块要采用焊接方式;黑白零件与主板的连接必须采用焊接方式并用密封胶覆盖;瓦斯传感器外连航空插头采用防水接头。连接瓦斯传感器时必须最后接信号线,拆除瓦斯传感器时必须先断开信号线;做线头时电缆芯线裸露的线头应错开,自然状态下互不相连。井上下监控人员必须加强联系,严禁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搭接在同一信号线上(传感器电缆为四芯线,正常一根可接两个传感器。地面调试用分站必须独立使用,严禁接在正在运行中监控系统上。对潮湿大、长时间使用的接线盒,要定期打开检查是否受潮,对在潮湿地点使用的传感器要勤更换。

2结束语

安全监控系统要求稳定可靠,故障率低,故障处理要及时。处理好监控系统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可大大降低系统的故障率,方便故障的处理,能充分发挥安全监控系统的效能。因此我们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以确保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

本文作者:李明远工作单位:淮南矿业集团顾桥煤矿信息中心

安全监控范文篇5

关键词:铁路;货检;安全监控;管理系统;考核体系

1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现状

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是铁路货运安全检测监控与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车站各类货运安全检测设备及相关信息的全面整合,在提升货检作业质量和效率,保障货物(车)途中安全、实现货运安全信息共享和提升货运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在整合优化有关技术条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原铁道部颁布《铁路货运安全检测监控与管理系统总体技术规范》(铁运[2013]56号),为建设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标准。2014年,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发《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印发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铁总运函[2014]325号),要求全路各主要货检站全力推进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部署工作。201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下发了《关于公布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和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运用考核指标的通知》(运营货管电[2017]489号),对全路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应用管理工作进行评价考核,标志着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功,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用。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在优化货检作业流程、改善货检作业条件、转变作业方式、实现作业可追溯、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是,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1)建设工作不达标。由于投资限制等原因,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存在不按标准建设或降低建设标准等问题,制约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硬件建设不达标。超偏载检测装置、轨道衡、超限检测装置、高清视频监控装置等未实现全覆盖或不达标,以及手持机和无线网络建设滞后等,都造成货检站在组织货检作业时无法实现机检代替人工检查,无法有效提升货检作业质量和效率。二是系统间信息整合不达标。由于各系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信息共享不充分,导致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作为货检站各类货运信息的汇聚处理中心的定位形同虚设。例如,存在列车到达预告不及时,超偏载检测、超限检测、视频图像信息等整合不到位,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无法编辑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货检人员需要重复操作各类系统,导致作业人员存在抵触情绪,不利于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进一步推广运用[2-3]。(2)评价考核体系亟待完善。目前,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综合运用排名办法,评价过程为:①明确考核指标,即系统联网率、数据上传率、系统运用率、货检问题车发现率、问题车照片反馈率、问题车类别反馈率等;②对参与考核单位的各项指标进行排序;③根据重要程度对各项指标赋以相应的权重;④将各指标加权汇总、比较处理,确定各单位最终排名。通过综合评价实现了对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运用质量的提高。然而,由于数据上传率、系统运用率等指标计算标准低,造成其对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的评价能力不足。例如,数据上传率的计算,每站24h内只要有一列作业信息即视为上传率为100%,而无法反映24h内未上传了多少趟列车;问题车类别信息完整不明确,如果由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对作业环节进行提醒、卡控,则无需设置专门指标加以评价。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通过改进优化评价办法加以改进。(3)保障管理机制不适应。在日常养护维修机制方面,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构成复杂,各子系统及其配套安全检测监控设备种类繁多,专业性强,不同厂家设备无法通用,各子系统管理分界不够清晰,给日常检修维护、故障定责带来很大麻烦,加上落实维护资金困难、缺少专业检修维护队伍等因素,难以形成运转流畅的维修保障机制,造成检修响应不及时,无法保证系统始终处于良好运用状态。在运用管理保障机制方面,由于配套措施跟不上、认识上存在差异、系统故障多等各种因素交织,各站系统运用管理质量不均衡。例如,负责货检指挥协调工作的货检值班员在职业技能鉴定、岗位设置、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影响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劳动组织变革地有效推进。部分货检站尚未按照要求配齐配强监控人员,更有车站在系统应用后仍采用原有作业流程,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4-6]。(4)系统功能有待优化升级。目前,由于各站设备设施、管理方式、劳动组织等情况不同,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仅仅能够满足基本的货检现场作业要求,在个性化、友好度、管控手段方面存在值得优化改进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随着劳动组织改革,普遍实行车号员与货检员并岗作业,而系统仅考虑货检作业需要,未能满足车号作业要求,造成作业方式无法实现彻底变革,制约了系统发挥更大作用;二是货检站与站间安全信息仍然无法实时共享,人工拍发电报方式还无法取消;三是押运人管理系统尚未建立,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系统信息无法共享等,造成重复劳动,制约了货检作业质量和效率。

2提升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优化对策

2.1做好建设达标工作。针对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不达标的现状,应进一步深化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工作。认真排查因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不达标导致的安全风险,从人防技防物防等多角度实现风险管控,对照标准加大投入,实现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达标工作。一是补强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按照各类安全检测监控设备设置标准,在货检站实现设备全覆盖,消除盲点,可以对到达、出发车流进行检测监控。二是升级改造相关安全检测监控设备。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前期投入的设备,无论从建设标准还是实际状态,都不能满足目前的实际需要,应加快升级改造工作。例如,前些年建成的标清视频系统,由于清晰度、视角、用户体验等已不能满足现场货检的实际需要,应该逐渐替换为线阵扫描型的高清视频系统。要推进超限检测装置的改造升级工作,前期投产的超限监测装置标准低,不能满足现场的实际要求,应当对此类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补强系统存在的不足。三是配置货检手持机。运用手持机可以解决系统“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原始信息的自动采集,更可以通过手持机的应用,改善货检作业手段,强化对货检作业人员的现场作业控制,提高货检管理水平。四是强化系统间信息共享。实现各系统间信息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现象,避免重复劳动,真正实现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作为货检作业唯一平台或入口的定位。2.2完善评价考核体系。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评价考核体系是保障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应用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评价考核体系的不足,应设计全面、合理的考核指标,完善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评价考核体系,能够真实的反映各单位在运用管理上的投入与工作成果。建议以各类货运检查信息100%通过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上传为目标建立评价考核体系,以责任货运检查列车(指包括并不仅限于货检站到达列车、出发列车以及通过列车中在站停留时间在35min及其以上等需要货检作业的列车)数作为衡量尺度,增加数据上传率,手持机使用率,重点车检查率,机检检查率等指标,使评价考核体系更加全面。其中,数据上传率是指系统上传列数与责任货运检查列数之比,用以评价车站通过系统上传检查信息的比例;手持机使用率则是以手持机检查的列数与扣除机检的责任货运检查列数之比,用于反应手持机的使用比例;机检率则以系统上传的机检列数与责任货运检查列数,该指标的高低可反映车站劳动作业制度变革的程度。其他指标的计算方法类似。2.3健全保障管理机制。管理职责明确清晰是保证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正常运营的前提条件。一是建立职责明确的日常维修机制。以专业化、集中修和状态修为目标,建立健全隐患超前预防、专题攻关和应急处置机制,明晰设备产权、归口管理单位和日常维护维修主体,明确分工,落实权责。二是建立保障有力的更新改造机制。安排专用维修保养资金,每年下达给设备维修维护主体,专款专用,确保设备(系统)故障得到及时、有效、专业地处置,保证设备正常运用。三是建立有效的系统故障定责机制。建立以货运部门牵头,信息部门等参与的故障分析定责小组,严格故障分析定责,以此督促各相关单位履行职责,提高设备养护维修质量。四是严格落实责任制。对管理混乱、设备故障长期得不到根治的车站应按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五是建立有力的激励保障机制。应积极推动货检值班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形成适应现场需要的定员标准,以优厚的工资待遇吸引具备一定组织指挥能力的人员到货检值班员的队伍中来,同时,要根据设备设施配置情况,积极推进劳动组织改革,完善适应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的作业流程,以机检或人机分工检查代替人工检查,充分实现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提质增效的作用[7]。2.4强化系统优化升级。结合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与拓展功能,为各级货运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一是解决站与站间信息互通问题。通过货检作业信息站间联网应用,规范货运管理工作,减少各层领导协调工作量,提高自主管理能力[8]。二是实现系统间信息互通。推动铁路货运安全检测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工作,通过建设押运人管理系统,完善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与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系统信息共享,为货检作业减轻负担[9]。三是推动实现货检现场作业控制信息化工作。应用类似于全球定位系统(GPS)查询、电子围栏等技术,改变目前需要人工干预的作业状态更新模式,实现难以造假的行为管控模式,提升现场管控质量,有效保障人身作业安全[10]。四是建立各类设备、子系统自检管理界面。实现各类安全检测设备运营状态的实时监控,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落实责任[11-12]。

3结束语

安全监控范文篇6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控;井下融合方法;多系统

在煤矿井下工作中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其目的是为了防范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重大煤矿安全事故,同时也能够给煤矿井下工作人员安装和检测相关数据,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提前进行预警,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进行煤矿井下安全工作的过程中都出现了监控系统的通信和传感器接口相对单一的问题,为此做好煤矿安全监控多系统井下融合能够有效提高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程度。

1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1.1传感器的性能以及供电缺乏稳定性。和其他行业不同,煤矿行业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开采的环境和其他行业相比更为恶劣和困难。如果没有采取针对性处理方式就会导致出现安全事故,而当前很多煤矿所使用的安全监控系统其传感器电路以及感应元件在该环境下容易出现问题。1.2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水平不足。当前很多煤矿安全系统内部都存在着数据传输的问题,各个系统各自为政,难以做到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更难以实现通信的兼容性。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水平不足会导致在实际煤矿井下工作过程中,难以让监控系统发挥去自身应有的功能和优势,如果安全监控系统失去了效益,那么对于井下工作人员而言是十分不良的事件,要求煤矿井下的安全系统必须发挥其监控效益,保证煤矿井下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其人身安全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2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关键技术分析

2.1使用新型数字传感技术。根据当前很多地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发现,传感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其稳定性十分容易受到影响,而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实际使用中所选用的传感技术相对于落后,为了改变当前出现的这一现象需要在利用激光甲烷传感器的时候,同时选择可调节的半导体激光光谱技术语气进行配合才能保证这一问题被改变。在完成扫描之后可以得到气体中存在的特征吸收光谱,对其进行探究分析,可得激光甲烷传感器的使用与气体特性无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选择传感器时都选择了他的主要原因,在使用激光甲烷传感器时即使该地区存在相对于较多的粉尘,并且其环境相对于潮湿恶劣,激光甲烷传感器对于该地区的整体测量效果和其他地区相比其效果也十分良好,同时还可以保障使用激光甲烷传感器测量到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求在使用激光甲烷传感器时,需要将其整体防护等级进行有效的提升,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实际工作中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监督和使用。在煤矿井下工作过程中选用新型数字传感技术,可以确保无论当前煤矿井下处在何种状况,新型数字传感都可以实时的告知管理人员煤矿井下是否安全,这种方式可以改变以往由于煤矿井下环境问题导致监控系统出现失误的情况,为此想要保证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选用新型数字传感技术是当前必经之路。2.2多系统数据融合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完成多系统数据井下融合时其分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ARM处理器的使用来实现多系统数据融合,确保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由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为此在完成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工作时难以用相同的系统传感器以及执行器,在对系统处理时,其具体操作过程可以通过通信链路来完成,确保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对各个系统所传来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此同时还可以直接利用通信将不同的数据输送到各个不同的业务单元,作为不同单元的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按照主机所分配的实际任务对各项不同工作进行科学的配置和管理,保证所有工作都能在当前工作中有效的被落实。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主机与各项不同业务之间的数据可以相互的被有效配置以及使用。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瓦斯的数值已经超过了工作之前所设定的限定数值的时,系统可以自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警报。在完成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融合之后还可以通过太网、RS485等不同的接口实现对工作任务的监督。多系统数据融合可以保证对煤矿井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地上管理人员能够实时监控和分析当前煤矿井下情况,更好的指挥煤矿井下人员完成所制定好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也保证了在日常工作中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但是要求在完成多系统数据融合之后,让负责人员深入的学习如何应用和操作系统,防止出现由于操作人员对于系统的不了解而导致的煤矿安全事故,作为煤矿总管理人员必须要针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并且提出相关管理方式,确保不会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损伤。

3结语

综上,在实际工作中做好煤矿安全监控多系统井下融合方法能够保护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在进行井下融合的过程中其融合分站在多数情况下都具有RS485、ZigBee等等不同的有线以及无线采集接口,确保监控系统能够有效的在井下融合。在进行煤矿井下安全监控多系统融合方法时也可以利用融合分站实现链路级的融合,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扩展系统本身的融合度,同时减少在实际现场布置中布线太过繁琐。

参考文献:

[1]王启峰.煤矿安全监控多系统井下融合方法[J].工矿自动化,2017,43(02):7-10.

[2]尹方洲,顾野,李威.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煤矿井下安全监控系统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7,40(04):97-99.

安全监控范文篇7

关键词:安全监测系统;信息化;构建框架;灾害防治

煤炭是我国应用最广泛且最基本的原料,煤炭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能源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十二五”时期煤炭能源的安全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依旧无法得到保障。煤矿有着较复杂的地质条件、水源、地压等事故频发,与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百万吨的事故率较高,其生产存在严重的风险。“十三五”期间,煤炭产业的计划中提出,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以生命为优先的生产理念,完善相应的生产机制,加大煤矿事故的防治力度,从而使煤矿的生产安全得到较大的保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借助一些先进技术来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的监控系统,创建有效的事故预防及紧急处理系统,为我国煤矿生产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撑,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监控系统逐渐成为煤矿安全生产与信息技术相互协调发展的产物。

1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现状

根据相应的安全规定,任何煤矿生产都必须建立有效的安全监控体系,实时监测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隐患,同时作出针对性的紧急处理方案。在2010年,我国已经建立了全覆盖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可以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但目前对系统职能的认知较为匮乏,也不存在完善的信息技术,没有作出系统的规划及职能限定,此外,相关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不具备统一的软件标准,导致监控系统无法发挥自身的功能,无法真正融入到安全生产及生产规划的环节中,没有相应的传输平台来进行数据的传输及管理,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网络系统来融合及共享信息,导致监控系统流于形式,无法使管理与监控形成一体化。

2信息化煤矿安全监测系统构建的概念

2.1信息化。在我国工业的发展道路中,其信息化逐渐成为必然选择,是加快煤矿转型升级、增强安全监控的一项关键手段。所谓信息化,就是要将各个先进的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相结合,集合所有的数据资源,建立有效可行的信息融合及共享平台,使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经济发展中,并且发挥作用,不断创新发展以适用各个行业的信息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升级发展能力。2.2信息化煤矿安全监测系统。该系统的创建与信息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加快安全监控系统的优化,增强其获取、结合、分析及共享各个监测信息的能力,促使安全监控系统实现现代化的水准。该系统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反映。1)可以实时的获取安全监测信息,主要包含生产环境中的各个安全因素、生产体系中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及时迅速的获取,以实现各个紧急处理及信息融合的需求。2)可以自动化地处理相应的安全监测数据,通过系统建立智能化的处理平台,自动收集、处理各个相关的安全监测信息,并将其进行智能化地融合与评价。3)使监测信息具备网络化,以大数据信息平台及以太网为基础,使信息数据及相关结果的传输具备网络化,各个部门都可以利用该监测系统来下载及查看相关的数据,使煤矿生产的监测实现一站式综合服务。4)使安全监测与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信息的获取及分析更加智能化,从而为其监管提供更有效的支撑,利用该系统来针对性地处理各个生产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处理。

3信息化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构建

该系统是基于智能化平台及高速的网络体系下而建立的,将其生产的安全性与信息化相融合,为煤矿生产提供实时、有效及共享的生产集控体系。1)系统所具有的网络传输线路是基于以太网来建立的,利用高效的大数据平台和网络技术来实时、有效地传输安全监测信息。2)安全监测信息主要包含对煤矿生产造成威胁的各类安全隐患,及各个环节中需集中控制的信息,其中安全隐患主要有粉尘、地质条件、瓦斯等,生产集控主要有供电体系、传输系统等。3)以大数据平台及网络化传输为技术建立一个中心数据库系统,其中含有空间及矿用监控两种数据库,为信息的展示、评价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使该监测系统实现四位一体化,即高效的融合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与网络化。4)利用有效的数据融合来创建相应的评价及决策分析体系,运用可靠的数据模拟体系来判断信息,并加以决策。5)通过运用煤矿调度来展示各种实时数据及各种业务的数据报表。6)通过分析决策相应的监控信息,提出有效的监管措施及手段,同时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进行实时指导,各个科室均可以利用网络来取得相关的数据报表,提出有效的技术措施。

4结语

信息化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可以有效的融合各个生产子系统,运用以太环网对其进行有效迅速的传输,同时集成生产环节中各个安全信息,并创建有效的中心数据库来深入的开发及融合信息,从而对安全监控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及实时地监管,促使煤矿建立起有效的预警及紧急联动的机制,以高效地控制各类安全隐患,从而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该监控系统的建立可以使煤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运营,为其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

参考文献:

[1]龙芃君.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关键技术研究[J].低碳世界2018(12):88-90.

安全监控范文篇8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控监控系统;维护与保养

0引言

煤炭环境监控水平的提升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我国对于煤矿成分的检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之前的环境监控系统所使用的是点对点的现场检测法,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单片机、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监控系统,且地面计算机也因此有了十分完善的显示以及数据存储能力,这样便能够对各种环境参数进行积极的检测,并将检测到的数据都完整的记录下来,在以后需要时便能够很方便的调用历史数据。作者针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展开了深入的分析论述。以下主要围绕着环境监控系统存在的重要作用展开简单分析与探讨。

1环境监控系统存在的重要意义

煤矿的井下环境条件是非常差的,一般大量存在的有水、火、瓦斯、顶板和煤尘五类物质,而矿井中最常出现的就是瓦斯问题,瓦斯浓度、氧气浓度以及火源都是产生瓦斯事故的重要原因,所以,对瓦斯的浓度进行严格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降低瓦斯事故的发生率。煤矿环境检测系统存在的作用就是对瓦斯浓度进行检测,并保证煤炭底部能够有良好的通风,这一系统的存在能够起到实时检测、预测预报、超限断电闭锁、通风状态检测等目的,而这些数据能够在煤炭安全检测系统中得到很好的记录,所以可以为后续工作提供大量的数据,这样便使各项指挥调度工作能够有更明确的依据,有力的保证了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

2环境监控系统中的问题及根源分析

分析安全监控系统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不难发现,系统是否能够长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除了要受到系统设计水平、制造以及元器件型号的影响,而且后期的安装、使用以及布置等对于系统性能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检测系统问题以及问题的根源主要体现在下述几点。

(1)系统设备设计问题

元器件本身设计上存在问题,例如线路板的布线和元器件的位置不够科学,甚至还可能会使期间受到电磁干扰的问题,而不合理的元器件选型也会影响传感器工作的稳定性或者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缩减。

(2)监测系统分站的位置不科学

分站系统安装的位置对于系统结构的繁复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分站工作的可靠性。

(3)传输缆线和电气设备的距离不合理

如果监测系统的传输电缆与动力电缆或者大功率电气设备的距离不够合理,这便会使监测信号受到较大的磁场干扰,甚至还会使信号产生畸变,使得信号解码的准确性大大的降低,问题恶劣时甚至会使系统的信号传输无法顺利进行,导致监测系统产生“死机”的问题。

(4)未做好监测设备的保护工作

很多设备安装的位置都不够合理,因此常常会受到淋水、潮气、粉尘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上述这些因素中可能会有较多的腐蚀性成分,甚至还会使线路板、催化原件、接线产生腐蚀现象,也可能使传感器与电缆连接插头的内部出现氧化等问题,造成传感器易出现短路现象。

(5)地质构造和施工工艺的影响

施工地区的岩性、断裂状况、地理位置和施工工艺、支护方式、支护用料等对于地磁场的方向以及强度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还会对系统传感器实时监测产生影响,施工期间所出现的振动也是一个很大的干扰,比如,宽沟煤矿属于冲击地压型矿井,该矿W1123综采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出现周期来压,频繁出现顶板,煤壁振动垮落事件及顶板异响现象事件,当工作面大能量事件时(4次方以上事件)、该工作面安全监测监控传感器会出现信号通讯闪断或监测数据紊乱现象,在经过分析和研究后,便能够确定传感器信号电路受到冲击地压事件干扰影响,传感器出现了闪断或监测数据异常波动等问题。

3环境监控系统维护的重点内容

在对环境系统的控制结构和故障进行分析后,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以来的监控系统维护经验,指出了在对环境监控系统进行维护工作时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3.1设备选型

若系统本身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则对于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恶劣的影响,不管维护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多高,也无法弥补设备所存在的固有缺陷。所以,在确定系统时,不仅要重点关注厂商的产品介绍,而且还需要针对各类系统展开深入的比较和深入考察工作。不仅如此,在确定系统时一定要对设备的使用特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使用分站容量较大、防潮性能较好、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监控设备,这样才能够降低分站的总安装数量,减少各种问题的发生。

3.2监控设备的安装

监控设备的安装位置与该地点的环境对于监控设备的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进行安装工作时,应该把握好以下重点:(1)要保证设备的支护设备完好,使用期间不会出现淋水的情况;(2)尽量在电磁干扰和振动干扰比较小的位置进行监控设备的安装,还要对其进行接地保护,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减小分站、通讯接口、电缆及传感器等所受到的干扰;(3)一定要使用稳定性比较好的电源开关,并且尽量不和大功率可控硅调速器设备用同一个电源或者是母线段,防治可控硅设施出现的奇次谐波对于电源的干扰,保证分站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3.3传输缆线的使用和安装

一般情况下,使用光缆作为传输缆线的效果最好,因为光信号能够防止电磁信号在传输期间产生畸变,使得测值信号的误码率也能够大大减小,信号的传输速度也会因此有显著的增加,通常情况下电缆的传输速率为9600bit/s,而光缆传输速率则可以达到100M,有时还可能会更高。通常条件下,信号电缆的参数要求为:分布电感小煤炭于1mH,分布电容小于0.1μF,直流电阻小于26Ω/千米。进行电缆的铺设工作时,若条件允许的话,则需要将信号电缆和动力电缆分别放在巷道的两边,若条件比较差,则需要保证监控设备的电缆和动力电缆之间的间距是大于30cm的,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很好的降低电磁场对于信号的不良作用,更好的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和效率。

3.4系统故障的统计以及分析

通常情况下,监控系统故障可以分成系统故障和人为故障两类。而要想解决好人为故障,则必须要严格开展管理工作;对于系统故障的处理则需要使用统计分析的方式,也就是要对故障的现象、位置以及原因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2018年5月宽沟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运行期间井下6台安全监控分站多次出现信号频繁中断的问题,检查发现是由于变电所内安装的安全监控光端机的信号出现了超时,且这种中断的出现是无规律的,解决这一问题时需要先对主传输电缆进行检查,而检查发现主电缆并无问题。在后续的检查中发现,1255水平-1333水平之间的4台监控分站的连接通信电缆有分出去的通信电缆末端未连接分站,在系统进行分站扫描信号接受过程中信号经过未连接分站的电缆时造成信号读取错误造成井下信号传输的光端机出现超时现象,将这部分未连接监控分站的通信电缆至分站终端之间部分拆除后系统回复正常,可见系统对通信电缆的使用工艺要求严格。

系统管理工作中应该重点做好管理制度的健全以及维修队伍的建设工作。企业所制定的监控系统管理规定必须要和国家的有关规定相符,但也要结合现场的实际予以适当的修改,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保证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企业只有建设好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工作的质量。维修工作者的素质对于系统问题的处理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工作者都必须有技校以上学历,并且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高效的处理问题。

4结语

做好煤炭安全系统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对于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进步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现今我国的煤炭安全监控系统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工作者今后必须不断深入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伟栋.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维修及保养[J].山东煤炭科技,2017,09:195-196.

安全监控范文篇9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解决措施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应用于煤矿生产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其生产的安全性,甚至会对煤矿生产企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1采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重要性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安装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安全性,还能提升煤矿企业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进一步科学研究,这方面的应用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

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2.1产品类型多

目前,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种类繁多,但这些产品的兼容性较差[1]。以上问题的存在,给煤矿企业在使用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时造成很多麻烦,比如维修不方便等。

2.2功能不全面

目前,我国所生产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都是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的,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根据实践应用的经验表明,我国有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甚至没有防雷击性能,这种设备在雷雨天气使用中很容易会受到雷电的干扰,轻则导致设备损坏,重则引发威胁工作人员安全的重大事故[2]。当然,这只是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存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不足之处,其他方面的不足也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2.3传感器的质量较差

对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来说,传感器是保证整个系统具有较高稳定性和准确性的最重要元件。在我国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市场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瓦斯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但是,这种产品存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最为显著的缺点体现在:①传感器的使用寿命较短,由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具有较差的兼容性,导致对其的维护和更换都比较麻烦;②校正周期较短,这就要求煤矿安全监测工作人员经常对其进行校正处理,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③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较差。根据已有的数据显示,国外的传感器使用周期大约为4年,而我国的大约半年。一旦发生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传感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瓦斯和甲烷等气体的冲击,当这种传感器要求在高浓度气体中使用时,其抗高浓度气体的性能一般不好。导致的后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元件的寿命严重减小,二是影响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检测稳定性[3]。因此,传感器作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器件之一,其性能的好坏至关重要。

2.4缺乏相应地管理和维护

当煤矿生产企业安装完成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后,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现场管理和维护。我国煤矿生产企业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①对于煤矿施工现场的管理,尤其是针对煤矿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管理环节,甚至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②对于维护方面,一旦传感器出现故障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管理维护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这点,或者维护不及时等,都会影响对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使用效果。

3提高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性能的措施

3.1统一产品标准

针对我国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产品种类过多的现象,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统一产品的标准,提高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的兼容性。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更换产品的成本,还有助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维护。

3.2完善系统功能

以瓦斯传感器的功能为例,在研发产品时,不仅要保证监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还应该考虑其应该具有较长的校正周期。提高监测系统的这项功能,工作人员就有足够的时间对出现的故障进行排查,进而能够提高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3.3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

对安全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②提高他们的网络化管理技术;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主要包括对传感器的认识程度等。当然,还有其他的技术需要提升。一旦安全监测人员缺乏这些方面的技术,就不能实现对该系统的有效管理,导致由于人为因素而引发各种安全事故。因此,对于煤矿生产企业来说,必须要对系统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等进行相关培训,同时建立相关考核标准,旨在保证上岗的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

3.4加强管理和维护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煤矿企业配备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但是企业对这些系统的后期管理和维护不到位,从而影响到监测系统的性能。针对每一个安全监测监控设备,煤矿生产企业都应该为其配备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在竣工后对设备进行验收,还应该包括在开工时负责设备的分配,并且在平时也应该负责对设备的管理[4]。在这种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下,旨在保障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能够正常使用,从而提高其监测效果。

4结语

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但是,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检测效果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促进煤矿生产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侯占利 单位:河南省永煤公司

参考文献:

[1]郝建军.现代化煤矿监测监控系统有关问题研究[J].探索与观察,2014,18:57-58.

[2]辛礼彬.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煤矿工程,2015,25:36-37.

安全监控范文篇10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应用;升级改造研究

煤矿监测监控系统一般由传感器、执行机构、分站、传输接口、主机、系统软件等构成,用来监测CH4、CO、CO2、O2等气体浓度,预防有毒有害气体超限;监控风压、风筒、风门状态及局部通风机开机停机等,保证矿井供风正常;具有当所监控项目出现异常时自主报警、断电闭锁等功能。随着煤矿技术的进步,监控系统已趋于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监测监控系统厂家产品众多,但产品兼容性较差;系统功能存在缺陷,不能有效解决一些较低频率发生的安全问题;传感器使用寿命短、调校周期短,稳定性和可靠性能不尽人意。因此,对于安全监控系统的持续研究和不断试验仍需进行大量的理论实践。

1现有系统概况

贺西煤矿采用KJ95N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已累计运行14a,系统总体使用稳定,能满足煤矿的安全需要,但依然存在如下不足:a)虽然传感器能适用于采掘工作面应用场所,但防护等级达不到IP65要求;b)系统具有预警、报警功能,但未达到升级改造方案所要求的分级报警要求;c)系统可接入瓦斯抽放监测、矿井压力监测、采空区监测等系统,但多网、多系统融合程度低,未实现井下多系统设备共缆通信,即井下设备级数据融合;d)部分性能指标不满足要求:(a)异地断电时间为2倍巡检周期,在煤与瓦斯突出等极端情况下不能快速断电,无法满足煤矿安全生产要求;(b)备用电源能维持断电后正常供电时间2h,不满足4h的指标要求;(c)模拟量传输处理误差不超过1%,不满足不超过0.5%的指标要求;e)无存储加密功能。因此,有必要对贺西煤矿在用KJ95N安全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2主要研究试验内容

a)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快速异地断电调度算法的研究。通过研究分析异地断电的原理、目标及目前异地断电的实现方法,形成异地断电控制的新算法,原AQ6201—200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中规定异地断电时间不大于2个巡检周期(60s),本项目形成的异地断电控制算法保证异地断电控制能在10s之内完成;b)基于无主模式的新型安全监控系统架构研究。该系统采用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的无主采集方式,计算机与传输接口(含智能网关)通过以太网连接,计算机不再作为巡检主机对分站进行一一巡检并得到分站的回复,智能网关替代了计算机的功能来巡检分站,并将得到的数据直接上传给计算机,无需等待,从而加快响应时间;c)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大容量数据压缩传输、存储算法的研究。通过分析目前监控系统中数据的特点,研究系统数据的压缩算法,使系统总线上传输的数据均为有用数据,使系统数据量大大减小,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d)传感器、电源等设备智能识别即插即用方法的研究。系统的各组成设备正常安装后,传感器、执行器、电源等设备通过即插即用的方式,将编码的设备信息数据发送至分站及业务主机,完成设备的即插即用,通过地面软件简单操作,即可完成设备配置投入工作;e)分级报警模型及传感器实现方法的研究。通过对建立分级报警模型及传感器实现方法的研究,形成新的传感器报警机制。根据系统对传感器分级报警点的设定,系统及传感器均实现分级报警;f)井下多系统数据融合装置研究。研究一款低功耗、运算速度快、数据存储容量大、具有有线与无线接口且抗干扰能力强的采集装置,实现井下多个异构系统的数据采集、控制,能适应于井下干扰大、环境恶劣的工况条件,并能24h连续稳定可靠工作;g)井下安全监控类系统数据、信息融合传输方法研究。针对井下不同安全监控类系统的性能、功能特点,及井下矿井巷道管状结构、复杂恶劣干扰工况环境对系统现场数据传输的影响,研究基于不同异构网络的传输控制方法,尤其在低速传输链路条件下的数据传输调度算法,在已承载不同系统不同传输带宽、传输速率大小容量数据包情况下,满足各类系统性能及功能中对数据传输实时性的要求。

3研究的总体设计

系统传输采用典型工业环网+现场总线传输架构,采用目前煤矿应用比较成熟的RS485总线,该总线抗干扰能力强,网络拓扑符合煤矿现场应用,系统工作原理采用多主结构、事件主动上传、传输压缩算法机制,缩短系统的巡检周期和异地断电时间,实现窄带优先传输和断线续传。开发无线信号转换器,接收人员定位信号,无线传输后自动接入系统,以实现多系统井下的链路融合。在部分采掘工作面、回风流及总回风处安装激光甲烷传感器,满足煤矿对新设备应用的要求,传感器防护等级提高到IP65,提高传感器工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改造方案采用更换关键设备的方式,如分站、电源,实现系统数字化传输,根据煤矿实际情况安装数字式传感器,实现多系统融合。a)地面部分。为了确保多系统融合的处理时效和安全,地面部分需要建设一套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主要包含监控主备机、数据融合服务器和监控系统软件等,并安装大容量数据库SQLServer2012标准版。监控主机的配置不低于:I7处理器/16GB内存/3个千兆网卡/1GB独显/2TB硬盘/22寸16∶9显示器/Win1064位操作系统。数据融合采用冗余服务器,在冗余服务器安装融合平台,实现工业环网和办公网内子系统的数据处理与WEB(万维网);b)主干传输系统。根据现场系统的稳定性,建设一套百兆环网来满足新安全监测系统使用。地面部分采用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台CJJ02地面环网接入器(配置7个~8个光口组环、RS485口/1个~6个以太网电口,可通过跳接片任意设置。以太网电口,速率10Mbit/s自适应;RS485口,速率1200bit/s),安装在机房,方便主备机、服务器等设备的接入,同时方便地面洗煤厂等监控分站的接入。井下部分采用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8台KJJ32交换机,该交换机内置4路百兆光口,4路百兆电口与4路智能网关接口复用,分别安装在井下中央变电所、中央水仓变电所及皮带变电所等位置。井上下设备组成一套百兆环网,保证数据传输稳定;c)现场分站、电源技术研究。监控分站是监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功能上还是位置上,在系统中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主要完成数据采集及预处理、逻辑控制输出和与上下级设备通讯的功能。作为一个重要的数据处理单元,可以在主干传输网络不通的情况下实现数据的存储,并在传输恢复正常后完成断点续传。为了满足新一代监控系统的要求,满足相关行业标准、国家文件的要求,本次改造需升级分站和更换部分电源;d)传感器升级研究。为满足监控系统升级改造要求,对监控系统用传感器进行了以下多个方面的研究设计:传感器实现数字化(风门开关除外);外壳防护等级由IP54提升至IP65;EMC(电磁兼容)抗干扰等级提高至抗电磁辐射2级、群脉冲3级、浪涌3级;防爆形式由Exib/Exdib升级为Exia/Exdia(Ex代表防爆电气产品;ia即在正常工作、1个和2个故障时均不能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ib即在正常工作和1个故障时不能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ia安全等级高于ib);传感器传输距离延长至6km;增加欠压、故障、断线、重启等自诊断功能;实现智能识别,即插即用。

4经济及社会效益

4.1经济效益新系统采用的环网结构及具备的自诊断功能,减少了故障处理时间和维护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的激光甲烷传感器,降低了标校维护工作量。按减少维护人员5人、年人工综合成本6×104元计算,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30×104元,实现减员提效。数字化传感器的使用,减少了CH4误报警次数和断电次数,缩短了停电事故影响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数字信号传输减少了线缆的重复敷设,降低了矿井生产成本。矿井每年敷设线缆约15000m,按线缆辐射量减少40%计算,减少线缆敷设约6000m,按5元/m计算,年节约资金约3×104元。4.2社会效益新技术和新装备的使用,使安全监测系统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新技术和新装备的使用,促进了矿井安全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使矿井淘汰模拟信号,实现数字化矿山目标,为矿山物联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多系统融合、报警联动功能,实现了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利用,为应急救援提供了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了矿井的灾害预防能力及应急救援水平。技改项目的实施,为集团公司其他矿井升级改造提供了参考经验,为煤炭行业安全监测升级改造提供了现场应用依据,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推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