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21:51:49

安全监管

安全监管范文篇1

关键词:食盐安全;社会规制;市场失灵;监管

食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具有社会需求大、消费弹性小、利润空间大等特点,若其质量、安全不达标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盐改环境,倘若政府市场监管措施不到位、监管力度跟不上,都将必然导致在食盐质量、安全等问题上出现漏洞,导致食盐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常重视人民健康安全,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曾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的共同点都指明了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关系到全国13亿多人“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要严字当头,严谨标准、严格监管、严厉处罚、严肃问责,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统一性、权威性。面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如何科学、有效、规范的管控好盐业体制改革背景下的食盐质量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食盐安全监管现状

盐业体制改革以来,国务院通过一系列的简政放权、职能优化等手段,不断完善我国食盐安全监督管理组织架构,逐步实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食盐安全监管工作,确保食盐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国家及相关部委先后修订了《食品安全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食盐专营办法》,制定了《食盐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通过对我国食盐安全监管规范性文件的完善,逐步夯实了盐业体制改革后的食盐安全监管基础,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食盐安全依法监管的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2我国食盐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在盐业体制改革前期及盐业体制改革进程中,我国多次出现涉盐安全事件。盐业主管部门通过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规范我国食盐安全监管工作,食盐安全监管效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盐业体制改革后的食盐安全监管体制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都是由盐业体制改革的不充分、体系的不健全所导致的,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2.1食盐安全监管多属事后监管。所谓事后监管,就是当发生食盐安全事件后才组织开展食盐安全监管工作,以所谓的“快速处置”方式进行食盐安全违法行为惩治工作。不可否定,这种时候的监管方式在食盐安全违法行为处置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是,这种监管方式往往会带来很多的监管弊端:一是食盐安全违法事件屡禁不止,同属性的食盐安全违法事件频繁发生,例如工业盐一再流入食盐市场、高碘食盐频繁流入低碘需求市场等等;二是由于事后监管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间歇性,往往给违法者带来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使违法者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在食盐安全监管处罚前可以大干一番;三是事后监管模式在食盐安全违法处置工作中缺乏处置深度,往往就事论事,没有对食盐安全违法事件进行深挖细研,导致对重点违法情况的打击力度不够。因此,事后监管方式往往难以在食盐安全监管工作中取得重要突破和达到持久的监管效果。2.2食盐安全监管实行分段式监管。在长期食盐专营政策以及盐政管理政企不分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的食盐安全监管模式存在一种非常明显的分段式管理,即食药监部门只负责食盐安全监管部分,工信部门(经信部门或其他部门)只负责食盐行政管理部分,公检法部门只负责食盐执法部分,这种分段式管理模式往往给食盐安全监管带来了众多管理弊端、管理盲区和管理漏洞。由于我国当前还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食盐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导致各管理部门各自为阵、各扫门前雪,推诿扯皮的现象经常发生,最终导致整个食盐安全监管工作呈现失效乃至失控状态。但事实上,当前的食盐安全监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监管责任归结在某单一部门职权范围内的情形也越来越少。因此,一味的强调分段式监管,将阻碍食盐安全监管的有序进行,食盐安全监管必将是徒劳无获。2.3食盐安全风险预警作用未体现出来。食盐生产企业作为食盐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在食盐安全监管工作中往往比食盐安全监管部门更早、更容易的发现食盐安全风险,更有利于从源头上及时控制和避免食盐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盐业体制改革后,国家对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GB/T19828-2018《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了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或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并完善、有效运行食盐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但截至目前,全国99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并不完全都建立了HACCP体系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致使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食盐安全风险预警水平和食盐安全风险处置能力不等,也就导致食盐安全风险预警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发挥出来。

3完善我国食盐安全监管的对策及建议

在专营垄断突出和市场化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的食盐经营模式下,我国的食盐市场逐步将出现市场失灵现象。一旦食盐市场失灵现象出现,必将直接影响到食盐安全监管成效。近几年,我国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上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但从近几次食盐安全问题的发生看出,我国对食盐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着多部门管理、部门权责不清和差异化管理的情况。尽管在国家机构改革和盐业体制改革过渡期间,国家对食盐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但仍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其进一步的深入和细化。3.1完善食盐安全监管法律法规。针对我国食盐安全管理工作在盐业体制改革前及盐业体制改革过渡期间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对我国食盐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作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一是在立法形式上创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基于食盐安全全过程监管层面,制定一部针对性强、独立统一的食盐特有管理性法律法规,并针对食用盐(含畜牧用盐)、工业用盐以及其他用盐的特性及管理要求分别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构建一个系统、规范的盐产品市场。二是在立法设计上,食盐管理立法中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效率与正义相统一的原则,对食盐管理存在的行政许可、执法程序、违法责任、强制措施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规范,为食盐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为食盐生产经营活动提出具体的行为约束规范,达到食盐安全管理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最终目的。三是在规范确定食盐管理边界上,应在完善、修订食盐管理法规的同时,从管理实际、管理程序上规范的界定食盐及其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术语、管理过程及其管理范围,确保食盐安全管理过程无漏洞、无缺项。四是建立食盐安全监管常态化执法,全面提高食盐安全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盐专营办法》《食盐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等涉及食盐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落实,使国家制定食盐安全法律法规的目的得以真正的实现,同时,还要在今后的食盐安全监督管理上开创一种全新的常态化执法工作方式,着力转变食盐安全事后监管的方式,做到定期监管与不定期监管相结合,使得食盐安全监管真正的落到实处。3.2理清食盐管理体系,构建长效的食盐安全监管体制。随着盐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完善,盐业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盐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它还将涉及到食盐安全监管、食盐市场调节、涉盐违法处置等环节,这些职责都需要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因此,理清食盐管理体系,构建长效的食盐安全监管体制就显得尤其重要。一是成立专业的食盐安全管理部门,组建形成以食盐安全管理部门为管理主体,盐业行政主管、公检法、价格管理、卫生疾控等部门配合的食盐安全监管工作协调处置机构,制定食盐安全联合管理制度,规范、完善食盐安全监管工作流程,约束各协调配合部门的管理责任,有效的解决目前食盐安全管理工作中一些相关管理部门出现的不作为或乱作为的问题,这样将有利于盐业体制经营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和食盐安全监管的效率有力提高。二是建立一支食盐安全管理专业素质过硬、纪律作风优良,并于盐业体制改革后食盐安全监管工作特点和要求相适应的食盐安全职业化监管队伍将有助于推动我国食盐安全监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执法水平,不断增强我国食盐安全监管的统一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让食盐安全监管工作逐步走向精准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同时,职业化的食盐安全监管队伍将确保食盐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它为食盐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也是消除在食盐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问题的重要措施。3.3建立食盐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安全预警机制是一种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一种特有的手段,通过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将有效的化解各种安全风险和危机,将竭尽全力的把潜在的风险、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建立食盐安全预警监测机制是我国食盐安全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首先,通过食盐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对食盐安全进行监测,收集全面、科学、完整的食盐安全预警信息,将为应对食盐安全事件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其次,通过建立有效的、权威的食盐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它能够及时发现食盐安全市场及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弥补监管过程中的不足,为全面提升食盐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奠定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建立食盐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将有助于全面分析食盐安全监管信息,为健全、完善食盐安全监管制度提供有力的保障。3.4完善食盐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行食盐安全“黑名单”制度。企业信用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保障,企业没有信用,那么就没有和谐的市场秩序,市场经济也就不可能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食盐安全的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直接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于社会的协调发展。盐业体制改革后,我国食盐市场秩序的凌乱局面还没有全面的扭转,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仍然存在,食盐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就是食盐生产经营企业信用的缺失。推行食盐安全“黑名单”制度是我国构建食盐安全信用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所谓食盐安全“黑名单”制度是由全国盐业主管部门通过联合人民法院、银行等机构共同建立起的一种对于食盐安全主体责任缺失的行为对外公布及惩罚制度,通过并轨最高人民法院的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系统,届时向各行业以及社会信用体系成员单位推送其违法限制行为,以达到促使全社会共同对食盐安全主体责任缺失行为人实施联合信用惩戒的目的。通过完善推进食盐安全“黑名单”制度,更好的促进食盐生产、经营企业完善、提升其食盐安全主体意识、规则意识。3.5强化消费者食盐安全防范意识。消费者作为食盐流通环节的最后一个节点,也是食盐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守卫者,因此,消费者在食盐安全防范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历来的食盐安全事件来看,消费者往往疏忽了其食盐安全自我防范意识,导致自身利益、身体健康受到侵犯,这就要求食盐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消费者食盐安全消费意识引导,强化消费者食盐安全防范意识,维护食盐安全消费市场。

4结束语

食盐安全监管是我国盐业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手段对食盐的生产、流通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从而保证食盐安全消费,但在我国长期的食盐专营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下,在盐业体制改革前、盐业体制改革过渡期间,我国的食盐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盐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这就要求在今后的食盐安全监管机制中,要不断优化食盐安全监管制度规范,积极转变发挥政府监管职能,建立健全食盐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理清食盐安全监管职责,优化管理流程,在食盐生产、经营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配合与努力下,为营造和谐稳定的食盐安全消费环境创造条件,从而高效的完成食盐安全监管使命。

参考文献

[1]赵阳.浅谈盐业体制改革后的食盐质量安全管理[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8(04).

[2]华永斌.盐改过渡期有效依法开展盐政执法监管工作的探讨[J],中国盐业,2018(16).

[3]程龙刚.中国现行盐业管理体制研究[C],盐文化研究论文丛第四辑.

[4]张志宽.浅析欧美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06).

安全监管范文篇2

一、加强药品生产监督管理,深化药品生产专项整治,强化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动态监管和现场检查工作,完善日常监督制度,确保进入市场的药品安全有效。

1、继续深入贯彻全省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行动方案,按照省局要求,扎实推进全市药品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使违法行为得到处理,违规行为得到纠正,药品生产秩序根本好转。

2、对注射剂药品生产企业试行派驻监督员制度,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向注射剂药品生产企业派驻监督员,同时对派驻工作及时总结,不断完善,扎实推进。

3、分类监督、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开展跟踪检查和专项检查,配合省局做好飞行检查,提高检查的质量和效果。

对注射剂高风险产品进行重点监管。**年除积极配合省局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飞行检查外,市局对大小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进行驻厂监督,对其他药品制剂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半年一次,对原料药、医用氧、外用药GMP跟踪检查全年不少于一次。对全市药品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4、深入贯彻医疗机构制剂监督管理办法,依法加强医疗机构制剂日常监督管理,对全市两家持证单位进行一次检查。

5、配合省局做好环球药业等企业GMP证书到期复认证工作。

6、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强化动态监管,建立药品生产信用体系,探索开展远程监控网络建设试点工作,增强企业的守法自律意识。

7、加大对药品生产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8、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对基层监管人员和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今年计划开展两次培训。

二、进一步推动实施GLP、GCP,规范药品研究过程,提高药品研究质量,强化药品研究监督管理

9、贯彻落实即将颁布实施的药品研究监督管理办法,全面加强药物研究监管工作。指导和监督丰原科技开发公司和蚌医附院开展实施GLP、GCP工作。继续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工作,完善药物临床试验监管体系。

10、加强日常监管,加大事中监督力度,对本辖区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承担的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按照20%的比例进行现场检查。按照省局部署,开展临床前研究机构登记备案工作。配合省局对药品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过程进行随机和有因监督检查。

三、继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质量,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预警作用。

11、继续贯彻落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和健全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12、继续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培训,稳步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可利用度。

13、进一步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预警作用,配合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引导和监督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四、进一步做好特殊药品监督管理工作

14、进一步宣传、贯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和国家局有关规范性文件,做好相关人员的特药管理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工作。

15、完善特药监管责任制,按照层级与下一级机构和重点监管单位签订特殊药品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和特殊药品相关企业的任务与职责。

16、加强日常监管,对本行政区域内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区域性批发企业和重点监管的特殊药品生产企业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对其他特殊药品生产企业、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零售企业以及使用特殊药品的生产企业每季度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做好重点品种的监管工作。

17、加强对医疗用毒性药品、兴奋剂类药品经营日常监督工作,继续做好禁毒工作。

安全监管范文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政府监管;政府责任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以粮食为基础的,所以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就需要我国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然而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如2008年爆发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1年发生双汇“瘦肉精”事件、2013年湖南“镉大米”流入广东事件、2017年海底捞“后厨老鼠”乱窜事件、2018年双汇“猪瘟”事件等,这些食品问题事件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知识文化及生活水平在逐年提升,人们也迫切期望食品行业的生产者能够提高食品安全质量的标准。因此,仅仅依靠市场的自身调节功能是无法完全保障食品安全的,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一、食品安全及食品安全监管

众所周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食品安全是密切相关的。所以,食品的质量必须要有保证,这是毋庸置疑的标准,也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常识。那么什么是食品安全呢?食品安全,从字面上理解为人类食用的食物不会损害到健康。而我国对食品安全的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而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规定是一种社会公共卫生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食物中具有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我们认为食品安全是涉及食品生产多个过程的系统性概念,以及在这些过程中保证人类的食物质量卫生安全。人类食用的食物必须是安全的,所以食品需要监管,而监管的字面含义是监视管理、监督管理。因此,根据我国对《食品安全法》的设定理念可知,我国政府是为了保证公民食用食物安全,本着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负责的原则,才制定的这部法律。所以,我们可以依据对食品安全负有责任的不同主体来加以区分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说明,广义的内涵主要涉及三方主体对食品安全领域运用政治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法律法规等手段进行管理和控制,而这三方主体主要是政府、公众及其社会组织。狭义的内涵是说国家机关对食品安全的相关领域进行管理和控制并且享有《食品安全法》的授权。

二、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责任的重要性分析

在食品安全方面,我国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与食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的,同时这也影响到一个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责任意义重大,同时也可以减少市场失灵的现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的执政水平不断上升,让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一)政府承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原因。1.政府职能的要求。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这是政府承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首要原因,政府要对人民负责。同时,我国法律也规定了政府的职能要求,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应该依照法律对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且享有法律赋予的相应职责及功能。因此,政府职能是政府承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一大原因。2.市场主体道德的缺失。这是政府承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另一大动力。虽然从表面看,我国的立法机关有权力将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并不能直接参与管理食品市场的运行,这时候就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发挥作用。然而,在食品市场中并不是所有的市场相关人员都具有遵守法律的意识,而这些相关人员就会在法律许可的边缘利用违反道德的欺骗手段获取食品生产和销售的高额利润,同时也阻碍了食品市场的健康运行,使之不能进行公平竞争,损害了消费者的相关权益。所以,这也就需要政府承担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寻求改善这种情况的办法。3.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会存在各种漏洞以及不完善的地方,对于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各个政府监管机关并不能依据相关法规作出相应的回应,这就需要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根据具体发生的食品事件灵活地作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因此,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是政府需要加强食品监管的原因之一。(二)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责任。基于2015年4月24日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法律条文的设定中可以看出,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与监管市场运行的主体,立法责任与执法责任在新《食品安全法》中占据了比较突出的地位。1.立法责任。根据《食品安全法》总则可知,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具有保障性的立法责任,因此,法律的原则和规则能否有效实行,对政府来说至关重要。同时,政府可根据自身的行政职责制定相应的食品领域法律条例和规章制度,来确保人民的食品安全,这一点也体现了政府把行政责任运用到整个食品监管体系之中。当出现法律空白时,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可以直接将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作为规则加以适用,有力地维护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上的权益,对执法部门来说,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不必落入明知违法却不知如何执法的两难境地。2.执法责任。根据新《食品安全法》第八章的内容可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责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监管的法律领域中,政府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可以对监管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和职能不全面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执法的工作;二是在政府的执法责任不能完全涉及多方面的时候,可以发挥政府的执法权威,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引导更多人民群众进行社会监督,使政府的执法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总之,以上两方面都可以使政府的执法责任在监管方面得到有效落实。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新《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1日实施,但政府监管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地机构的检验检测能力不足,基层政府监管的执法水平不统一等。(一)基层监管执法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体制改革也在加快,所以部分地区政府基层监管执法能力的水平已经不适应新《食品安全法》的监管需要。例如,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硬件方面,监管条件比较落后,办公设施差,执法人员没有执法车辆,缺少工作经费。同时,基层监管部门的人员设置结构也比较老化,缺少专业的执法监管人员。(二)食品检验检测能力不足新《食品安全法》第五章规定了食品检验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随着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食品检验任务急剧增加,我国还有很多省份食品检验资源没有完成机构改革和整合,并且这些检验机构的人员设置还面临着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及他们的专业判断力和技术监控能力也较落后的问题,所以,我国食品检验的水平还是存在不足的。

四、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责任的建议

通过对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责任研究可知,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离不开政府,而政府的执法行为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所以在新《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更好地使政府责任贯彻和落实,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研究可知,为了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加大我国在食品领域的立法工作力度,完善配套的法律措施。因此,我国应树立以预防为主、明确食品安全责任的法律制定理念。同时,将食品法确立为我国食品领域的基础法律,加大立法工作力度,积极颁布与该法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条例,并且根据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食品流通许可以及食品企业的法定义务及监管者的责任,使我国的食品监管具有法律保障。(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各部门的配合。在《食品安全法》的明确规定下,为了使政府监管工作具有有效性,应该在各部门的配合方面加强协调,同时也应该使各部门的信息在部门之间相互传递,并且在食品事故发生后,各部门之间要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各部门的工作安排,这样能够使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进一步细化,同时也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三)营造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环境。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环境,能为政府进行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政府执法过程中也会减少一些摩擦。因此,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监管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需要政府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懂得如何辨别优劣产品,使消费者自觉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社会监督,才可以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管意识。

参考文献:

[1]雷勋平,邱广华.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16(05):73-76.

[2]安珏.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责任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01):347-353.

[3]李晓楠.食品安全中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4]钱建亚,熊强.食品安全概论[M].福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刘丹松.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实践问题研究与分析[J].当代法学,2012,26(02):156-160.

安全监管范文篇4

者共同参与的监管模式;在管理手段上,逐步采用"风险分析"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模式。

一、统一管理原则

职能整合、统一管理是美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显著特征。1998年,美国政府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美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该委员会的成员由农业部、商业部、卫生部、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环境保护局、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主席由农业部部长、卫生部部长、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共同担任,形成监督食品安全的三驾马车。美国政府食品安全的管理特点是职能互不交叉,一个部门负责一个或数个产品的全部安全工作,在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实现对食品安全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目前,美国的食品安全系统主要涉及六个部门,即卫生部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动植物健康检验局(APHIS)、环境保护局(EPA)、商业部的国家渔业局(NMFS)、卫生部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等。其中,FSIS主管肉、禽、蛋制品的安全,FDA负责FSIS职责之外的食品掺假、存在不安全隐患、标签夸大宣传等工作;APHIS主要是保护动植物免受害虫和疾病的威胁,EPA主要维护公众及环境健康,避免农药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加强对宠物的管理;NMFS执行海产品检测以及定级程序等,CDC负责研究、监管与食品消费相关的疾病。同时,海关负责定期检查、留样监测进口食品。

另外,联邦当局还有一些食品安全派出机构,如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农业研究署(ARS)、州际研究、教育和推广合作署(CSREES)、农业市场署(AMS)、经济研究署(ERS)、谷物检验、包装和堆料场管理局(GIPSA)、美国法典办公室等,与各州和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配合,形成食品安全管理网络。

二、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原则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顺利推行的基础,美国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品链各环节的法律体系,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从1906年美国第一部与食品有关的法规《食品和药品法》开始,近一个世纪来,美国政府制定和修订了35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规,其中直接相关的法令有7部。这7部法令既有综合性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令》、《公共卫生服务法》、《食品质量保护法》;也有非常具体的《联邦肉类检查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灭鼠剂法》。食品安全法令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和监管程序,如《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对掺假食品、错贴标签的食品、紧急状态下食品的控制、发生争议时的司法复议等内容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为保证食品安全监管的公正、合理,美国针对公共参与决策和公平执法等设定了专门的法规。管理机构必须遵守的程序性法令包括《行政程序法》、《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和《信息公开法》等。

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首要职能,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并予以强制执行。这些标准包括对掺杂、掺假食品的一般禁令,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对产品本身的标准规定以及对加工操作规程标准的规定等。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法规的主要部门为食品药品管理局和环境保护局。食品药品管理局负责除肉类和家禽产品外美国国内和进口的食品安全以及制订畜产品中兽药残留最高限量法规和标准;环境保护局负责饮用水、新的杀虫剂及毒物、垃圾等方面的安全,制订农药、环境化学物的残留限量和有关法规。

三、实施风险管理原则

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措施,尽可能控制食品风险,保障公众健康。风险管理的程序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的评估"、"管理决策的实施"、"监控和评价"等内容。风险评估是对所有食品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估,应用科学手段,研究危害因素的特征,并对它们影响的范围、涉及的人群和危害程度进行分析;风险管理措施的评估包括确定现有的管理选项、选择最佳的管理选项、确定最终的管理措施等;监控和评价指的是对实施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以及在必要时对风险管理和评估进行审查。

美国《总统食品安全计划》强调了风险评估在实现食品安全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这项计划号召对食品安全负有风险管理责任的所有联邦政府机构成立"机构间风险评估协会",该协会通过鼓励研究开发预测性模型和其他工具的方法,促进微生物风险评估工作的进展。管理机构还在实施各种风险管理对策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推行HACCP(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作为新的风险管理工具,认清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办法加以防范。

四、信息公开透明原则

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美国十分重视公众的知情权。强调"保持每一步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透明性。"

美国政府强调食品安全制度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建立了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通过定时食品市场检测等信息、及时通报不合格食品的召回信息、在互联网上管理机构的议案等,使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政府还提供平台让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并加强对媒体的管理,要求媒体以客观、准确、科学的食品信息服务于社会,不得炒作新闻,制造轰动效应牟取利益,造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美国法律要求政府在制定行政法规时,允许国内外的任何个人和单位获得政府决策依据的信息,并进行评论,确保法规修订是在公开、透明、交互方式下进行的。

五、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原则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监管环节包括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监管对象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包装材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通过全程监管,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并以此为基础实行问题食品的追溯制度。

一种食品的安全由一个部门负责的特点,使得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的责任主体明确,容易操作。目前,美国已建立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中,最典型的就是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广泛实施的《通用良好生产规章》(GM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体系(HACCP)。GMP规定了为保证卫生状态,哪些种类的建筑物、设备、装备、装置是必须的,哪些错误必须避免,还涉及诸如通风设置、设备清洗等要求。同时,相关部门实施病虫害安全管理规范、发展良好农业生产规范,以便减少杀虫剂的残留和微生物对最终食品的危险性。

六、责任主体限定原则

在美国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中,食品安全首先是食品生产者、加工者的责任,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对食品生产者、加工者的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风险。

按照美国法律,企业作为当事人对食品安全负主要责任。企业应根据食品安全法规的要求来生产食品,确保其生产、销售的食品符合安全卫生标准。政府的作用是制定合适的标准,监督企业按照这些标准和食品安全法规进行食品生产,并在必要时采取制裁措施。违法者不仅要承担对于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而且还要受到行政乃至刑事制裁。

七、专家参与原则

随着新资源、新材料、新技术在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更多环境污染物的出现,食品危害因素越来越复杂,风险越来越大,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充分利用专家力量,让专家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美国政府一方面在管理机构内部组织优秀科学家加强前沿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部门以外的专家资源,通过技术咨询、合作研究等各种形式,使之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服务。同时与世界卫生组织、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分享最新的科学进展成果。政府还充分利用检验机构的专业力量。美国的食品检验机构中有大批食品工艺、微生物、营养、卫生等方面的专家,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系统开展食品安全状况调查、收集并分析样品、监控进口产品、从事消费者研究等工作。

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知识培训,也是食品安全专家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农业部的消费者热线每年要答复大量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知识、风险防护、营养搭配等方面的咨询。

八、充分发挥消费者作用原则

美国非常重视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特别是法规、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听取消费者的建议,确保其工作能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在立法和修订过程中都允许并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立法机构通常发表一个条例提案的先期通知,提出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征询公众的意见;在最终法规发表前,要为消费者提供开展讨论和发表评论的机会;当遇到特别复杂的问题,需要立法机构外的专家建议时,立法机构还将根据需要通过非正式信息途径召开公众会议,收集消费者对特定问题的看法。如果个人或机构对立法机构的决策提出异议时,还可以向法庭提出申诉。

九、预防为主原则

美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预防措施,并以科学性的危害分析作为制定食品安全系统政策的基础。HACCP体系作为世界公认的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质量保证系统,在美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HACCP体系的目标在于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它通过对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对食品安全有影响的环节,确定关键性的控制点,并为每个关键点确定衡量限制和监控程序,在生产中对关键点严密监控,一旦出现问题,马上采取纠正和控制措施消除隐患。采用HACCP体系,既能全面监控整个生产过程,使食品的加工生产、包装贮藏、销售消费都在统一的规范制约下运行,又能突出重点,减少食品安全控制的总支出,提高经济效益,为保证食品安全奠定可靠的基础。HACCP系统还要求企业具备严格的档案制度(档案的保存期至少要等于所生产食品的保质期),并对食品链的各环节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样,易于分清安全事故责任人,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安全监管范文篇5

药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医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既是药品安全监管事业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工作任务十分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8号,以下简称《通知》)对强化药品监管,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推动药品监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具有非常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为切实做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现将我省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通知》对当前药品安全严峻形势和监管工作作出的全面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政府加大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决心和力度体现了立足当前,规划长远,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长效机制的发展思想。各地、各部门要从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高度认真组织学习,充分认识药品监管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关系全局、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进二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药品监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落实药品监管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定期组织分析,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全力以赴做好药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维护政府药品安全监管的公信力与执行力。

二、强化监管,落实责任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通知》精神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切实落实政府药品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

(一)落实监管主体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依法严格监管、行业有效指导、强化社会监督的思路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药品监管职责,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善于发现并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以贯彻实施《通知》为契机,不断完善药品监管联合执法机制,切实加强对企业药品生产“第一责任人“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和考核。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对药品事故、违法违纪行为以及事故背后的腐败现象等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进一步完善事故举报奖励制度,将药品监管与安全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有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通过不断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切实增强监管合力。

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保障本地区药品安全的责任。要定期评估和分析本地区药品安全状况,针对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大力支持药品安全监管,为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完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一旦发生药品安全事件,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应对,有效处置,正确引导舆论。要切实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到人。对因领导不力、疏于监管导致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地区要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各级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履职尽责,做好药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准确把握工作定位,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监管与服务、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解决好“为谁监管、怎样监管”的问题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依靠技术支撑,提高监管水平,实现有效监管逐步实行审批事项的网上受理、网上审批,建立健全审评审批权力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畅通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渠道,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监督。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大对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卫生部门要严格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工商部门要严厉查处虚假违法药品广告行为。公安部门要加大对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监察部门要严厉查处有关部门和行业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乱纪问题。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对药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教育、引导企业依法履行药品安全投入、培训、制度建设等:h-面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强化药品安全基础。企业负责人必须依法做好药品安全工作,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建立在消费者用药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排得到切实保障、企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组织开展质量标准化活动,从组织领导、工作规划、标准规范、制度建设等基础环节入手,抓紧制定修改企业内部质量标准体系,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逐步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企业药品安全长效机制。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督促企业加强和落实药品安全工作,激发企业内动力,健全内部药品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快药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对企业信用状况实行动态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建立健全重点监控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失信惩戒机制、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形成优存劣汰的市场制约机制。

三、注重实效,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府办发电[20**]84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年**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川办函[20**]129号)要求,从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入手,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取得明显成效。在研制环节,继续开展药品注册现场核查工作,打击虚假申报行为。在生产环节,采取分类监管,试行驻厂监督员制度,把注射剂等高风险产品作为监管重点,严格检查药品生产条件,加强药品生产的动态监管。在流通环节,突出重点品种,调整监督抽查品种,加大抽验力度,下大力气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深化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特别要加强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两网”建设,保障农牧民用药安全有效。在使用环节,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建立药品安全信息预警机制和控制处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合理用药宣传,推动药品分类管理,促进全社会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意识的提高。

四、注重质量,搞好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24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川办函[20**]63号)精神,加快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各级要不断加大投入,集中使用,专款专用。要把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和技术设施建设纳入本级人民政府整体发展规划中,确保国债专项配套资金及时到位,逐步提高经费投入水平。积极创新监管手段,加快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作用,加强药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全省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药品安全I‘口-J题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加强药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药品安全事件,能及时积极应对,有效处置。

安全监管范文篇6

一、我县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32家(其中生产爆竹27家,生产烟花4家,生产引火线1家),具体分布6个乡镇,即:*乡18家、*乡5家、*镇3家、*镇4家、*镇1家、*镇1家。全县共有从业人员约5000人,年均产值超过2亿元。每个企业都制作了安全生产警示牌,全县共安装宣传牌32块,进厂须知32块,九严禁六杜绝32块,厂区平面图32块,操作警示牌320块,标语警示420块,工库房标识牌2730块。

二、我县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成效

调研组通过实地视察*花爆公司、*花爆公司、*烟花公司等企业的厂区建设、生产车间安全管理和成品仓库的安全管理并听取相关汇报后,确实体会到近几年我县烟花爆竹行业取得的规范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安全生产上,县安监部门对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在安全条件提升和生产技术改造上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逐步改变了我县烟花爆竹的传统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工艺,较大地提高了我县烟花爆竹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与科技含量,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形势得到逐步好转。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有生产企业的规模档次有所提高。烟花爆竹过去在我县主产区乡镇是千家万户,绝大部分企业的规模小、安全条件差,安全生产得不到保障。但企业实现了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产能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现有的32家企业中,生产能力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7家。产能比2003年翻了近两翻。

(二)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一方面,通过县安监局的专项整治和专门打击,各企业违规使用氯酸钾生产花爆的行为得到杜绝,目前全部改用高氯酸钾生产花爆。另一方面,在行政许可整顿提升工作中,企业花了大力气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硬件设施,贯彻实施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几年来,企业不断投入资金进行厂区整改,全县累计增建工房1257间、值班室20间、职工教育室1467平方米、防护屏障1148座、围墙20990米、路面硬化100540平方米。绝大部分企业作业都提高了科技含量,上硝、封口、结编、插引等工房都是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操作,各个工房采用“四级分离”制度,工房都是按照甚至超过国家标准建设,比如我们视察的“可越烟花”企业建设的工房相互间距达到16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2米。各家企业的防雷防静电设施和消防用水全部到位。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努力,企业整体安全条件明显提升。

(三)“打非”工作成效显着。非法生产是造成重大事故的罪魁祸首与主要根源。通过安监部门、公安部门和产区乡镇几年来联合实施连续的严厉打击,我县现已完全杜绝了家庭作坊和合法企业下发半成品到农户家中编押的现象,从根本上杜绝了非法生产这一重大隐患。

(四)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在安监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强化日常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与培训,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较少发生。

三、我县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的安全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稳定。但是,烟花爆竹生产领域依然存有一些安全事故隐患,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具体表现为:

(一)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投入仍然不足。安全生产设施较为陈旧落后,一部分落后的不符合烟花爆竹安全要求的机械设备和作业工房还在生产使用。目前大部分企业投入生产使用的制引机都没有经过国家安全质量论证。

(二)企业管理人员现代安全管理意识较为淡漠,外依性强,抓安全生产的主动性不够。

(三)烟花爆竹企业从业人员成份较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劳动安全意识淡薄;第二,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有些新来的人员安全培训尚未到位就上岗生产,安全培训教育缺乏有力保障。

(四)作业现场监管有时不到位,“三超一改”(超范围、超人员、超药量、改变工房用途)行为时有发生。

四、几点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县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现建议如下:

(一)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各生产企业要在每年的成本费用中安排必要的“安全投入专项基金”,专门用于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技术、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和人员培训。企业应尽快淘汰无国家安全质量论证的生产设备,今后必须购买使用正规的,经过国家安全质量论证的生产设备。企业在招收职工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强化安全生产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和待遇,认真执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工伤保险等各项制度,真正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要着力完善乡镇和企业的安全监管保障机制,强化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第一,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乡镇安全监管人员数量,并保证人员的稳定。第二,县安监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要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乡镇及安监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安全监管人员的领导,切实落实乡镇安全监管员的昼夜巡查制度和驻厂监管责任。第四,企业要按照安全规范要求配备配齐合格称职的安全管理员,强化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安全监管范文篇7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管网络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和完善安全监管体系。一是根据区食安办下发的全年工作方案,拟定本镇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方案、机构职责,建立、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镇食安委的牵头作用,强化食品生产企业、流通领域和餐饮单位安全监管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合作。二是强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居)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探索成立食品药品社区监管志愿者队伍为补充,形成重心下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继续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各基层单位的目标考核范畴,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向纵深发展。三是建立健全食品经营户动态信息,每月进行信息上报、核报,及时掌握本辖区内有证户、无证户、注销户、歇业户、备案户的基本情况,做到上下联动,情况清楚,登记完整,内容正确。

二、各方联动,进一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为进一步规范我镇餐饮服务行业经营行为,巩固和扩大食品安全示范镇示范效应,结合区食药监局下发的《区无证餐饮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今年全镇将专门制定整治无证行动方案,进一步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专项整治工作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疏堵结合”为实施原则,坚持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集中取缔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坚决遏制增量、有效解决存量、确保减少总量”为工作目标,全面准确摸清辖区内有证和无证餐饮服务单位底数,集中开展地下加工、无证生产清理整治取缔工作。同时要加强对无证经营餐饮服务单位分析汇总,找准问题原因和症结,联合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共同破解无证难题,为全区统一设立“规定时间、规定区域、严格监管”的流动摊临时疏导点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各部门要资源共享,建立信息通报协调机制。

三、突出重点,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领域安全监管

重点整顿建筑工地食堂、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无证餐饮单位;查处餐饮单位采购、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非法加工提炼使用地沟油等行为;加强对学校食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高风险领域,以及熟食卤味、生食水产品、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同时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日常检查和新证核查。按照区食药监局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对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餐饮业、企事业单位食堂、现制现售等行业的日常卫生检查;对新发证户在收到新发证户名册后二周内及时进行现场核查,确保检查覆盖率及检查频率。

2、加强歇业单位和注销户监管。对在检查中发现已歇业或停业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调查和追踪其歇业或停业的时间,做好检查笔录取得店主、邻居、现有的经营户等人的旁证并签字,及时向食药所报告并协助办理注销卫生许可证的手续。

安全监管范文篇8

一、农村食品市场现状

为进一步摸清农村食品市场现状,我们利用一个月时间,先后深入我市17个乡(镇)和42个行政村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在农村我们发现食品市场仍然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三多”:一是“三无”食品多。在农村,商店及小卖部是农民主要生活用品的来源地,这些占据农村食品流通环节主流的小卖部虽然经营地点不同,但其所售的商品都大同小异。他们的进货渠道基本是相同的,大都选择一些价格便宜而且送货上门的货,而其中有很多食品是那些在城市中失去市场的劣质、将要过期“三无”食品,尤其是针对儿童消费群体的桔子水、饼干、方便面、棒冰等许多小食品随处可见。这些食品有的加入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等添加剂,做工简单,卫生指标严重超标,极大地危害农民的身心健康。二是卫生环境不合格的食品企业多。在农村,农民食品安全意识普遍较差,农村食品企业业主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卫生改造资金,在经济效益不景气的前提下,农村食品企业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愿投入资金改造食品企业环境,造成农村食品企业卫生环境较差,尤其是小型食品生产加工厂,小食杂店和小餐馆卫生环境令人担忧,这些食品企业由于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有的食品企业属季节性开工开业企业,小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厂房和居住区不分;食杂店商品、食品混放与生活用品存放不分,小餐饮企业无消毒灭菌设备,居住区与消费区不分,餐饮区和灶房不分;极易使生产、经营和消费的食品产生二次污染,造成新的污染源。三是食品安全知识匮乏的农民多。

在农村,由于受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生活方式影响,除一些必须的生活用品外,农民关注食品安全的并不多,部分农民不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农村人买食品往往只看重价格,忽略质量,更很少有人考虑食品安全等因素,对买到的食品一般很少有人注意食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等内容,部分农民抱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心理,即使吃出了问题也很少有人通过法律渠道进行维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劣食品在农村的泛滥。“三少”:一是食品企业从业人员拥有健康证的少。在调研中,我们随机对农村餐饮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健康证抽查,发现农村一些餐饮企业从业人员根本拿不出健康证。尤其是直接接触食品的从业人员健康证也很少,一旦这些人患有传染病,就餐的农民将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制约健康证办理和发放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尤其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给农民到卫生防疫部门体检造成不便,加之农村的经济状况不好,农民获得健康证检查又需一定费用,农民不愿意办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办理。二是职能监管部门监管频次少。在农村除工商部门在基层有工商所外,卫生部门在农村有兼职的防疫大夫外,其余的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在乡(镇)级基本没有人员和机构。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多数职能部门由于农村监管成本高等诸多原因,使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督检查次数远远少于城市的监管次数。三是农村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的少。农村是最大的食品市场,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一旦出现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虽然各职能部门结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在农村进行了阶段性的宣传,但总体看,农村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的力度较小、覆盖面不足,还未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宣传氛围。

二、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民以食为天”,目前我国的国情是农民占多数,农村仍是最大的食品市场,保证农民饮食安全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实现农村的全面奔小康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践行“三个代表”的直接体现,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应整合监管资源,形成长效监管体系。按着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决定》的要求,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负总则,各职能部门按分段监管的原则监管。这就要求在现行的监管体制下,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为指导,在纵向上应建立市、县、乡、村层级领导的工作体系,保证食品安全监管政合畅通。在横上向应建立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为平台的各职能部门工作体系,在动态上应建立行业组织、协会、农村食品安全监督员,信息员为补充的监督体系,最大化地利用和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纵向齐动、横向联动、动态互动的监管网络,有利于增强监管效能,保证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到位。

2、应建立“四个模式”,构筑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质量是食品的生命,要加强食品产品质量监管,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上应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保证农民饮食安全。一是应推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综合督导考评模式。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应建立食品安全重点工作的政府督导机制,由各级政府专门机构对食品安全工作跟踪督办;建立日常工作部门交流机制,由各职能部门专项推进;建立上门服务机制,对农村食品企业所需的健康证等,可上门体检、发证,减少农民开支。建立现场推进机制,对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由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组织各职能部门现场指导、规范和推进。建立年终考核机制,对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应由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达标验收。二是应推行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在农村食品企业规范管理上,可结合农村实际,综合考虑农村生产力水平,从业人员文化知识,自身素质等因素,简化农村食品各环节各链条管理规范,突出重点规范指标,形成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的农村食品企业统一管理规范,便于农村食品企业实现规范管理。三是应推行电子动态监管模式。由于农村食品企业点多、面广、线长,为降低监管成本、增强行政效能,可充分利用消费者网络、卫生监督网络等资源收集农村食品市场信息,倡导各职能部门建立农村食品企业电子监管档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动态监管。四是应推行培育基地和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农村食品市场混乱的重点环节是流通环节,从源头抓起,培育基地和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是保证农村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发展绿色食品,推广国家“绿标”食品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培育绿色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有利于规范源头,保证食品安全。在农村食品流通环节上,应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部门规范、市场运作”的方针,把城市的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引入农村,在乡(镇)建立连锁超市,加快农村小型标准化超市改造进程,切实规范农村食品流通秩序。

安全监管范文篇9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科学监管理念

药品(含医疗器械)安全,关系各族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自治州连续部署开展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州直药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当前,我们正处于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药品安全风险仍存在于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通知》、《实施意见》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从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加强领导,统一协调,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药品监管指导思想和科学监管理念,准确把握工作定位,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监管与服务、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维护政府药品安全监管的公信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二、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药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药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对本行政区域内药品安全工作负总责,要加强组织领导,把药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之中,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州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定期评估和分析本行政区域内药品安全状况,针对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担负起保障药品安全的责任。要支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不得要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承担经济发展指标和行业发展任务,更不得干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正常监管执法。要完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适时组织应急演练,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药品安全事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负责。一旦本行政区域内发生药品安全事件,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应对,有效处置,消除危害,引导舆论。要严格实施药品安全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因领导不力、疏于监管导致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理顺药品监管协作机制,建立部门间的联动机制,整合监管资源,实现联合执法,发挥整体效能。食品药品监管、卫生、工商、公安、监察、宣传等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协作,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水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监管,依法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卫生部门要严格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机构药品规范管理,确保药品使用安全,促进合理用药;工商部门要严厉查处虚假违法药品广告行为,对违法情节严重的,及时向社会曝光;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制售假劣药品案件,公安机关要加大对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对大案要案要及时介入、依法打击、彻底查办;监察部门要严厉查处有关部门和行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乱纪现象,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宣传部门要做好加强药品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强化企业作为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严格要求企业切实负起药品质量安全主体的责任。建立并落实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药品生产企业签订“质量责任承诺告知书”制度,强化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责任意识。药品生产企业对所购进的原辅料,必须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验收、入库和使用,对生产的药品必须做到批批全检。大力推进药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强化企业守法经营意识,完善和落实内部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原料、药品进厂进店,不合格产品出厂出店。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抽验工作,重点加强对针剂等高风险类药品的监督抽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生产经营。

三、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力度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州直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伊州政办发〔2006〕148号)要求,抓住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巩固和扩大整治成果,确保在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和广告等环节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建立健全药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把好市场准入关,确保市场主体资质符合规定要求。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实施全过程、不间断、无盲区监管,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防范重大药害事故的发生。二是继续整顿药品生产秩序,建立和完善药品生产企业跟踪检查制度、企业负责人约谈制度和监督员制度,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动态监管,全面检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执行情况。对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制剂室的质量保证系统、原辅料购进、工艺流程、药品出厂检验等重点项目和环节加强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市场,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管体系,组织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三是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开展药品流通领域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对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进行全面检查,依法查处和取缔各种形式的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挂靠经营等违法活动,坚决打击药品经营企业出租、出借许可证、擅自变更许可事项及经营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加大药品经营企业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药品经营主体行为。四是大力整治虚假违法药品广告,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品种和企业的教育、警示和告诫力度,逐步建立违法广告公告、市场退出、信用监管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五是高度重视农村药品安全工作。要按照州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认真做好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工作的意见》(伊州政办发〔2004〕109号)要求,把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纳入政府责任目标,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农牧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积极探索和推广促进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与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有机结合,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药店纳入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报销范围,进一步方便农牧民就医购药。要鼓励药品批发企业向农牧区配送药品,对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集中配送,逐步建立面向农牧区的区域性药品配送中心,鼓励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向农牧区延伸网点,使农牧区药品供应网络基本覆盖每一个行政村。六是加强药品使用环节监管,推进农村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规范农村医疗机构药品购销渠道、改善药品贮存、养护条件,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水平和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完善报告机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工作程序。

四、依法行政,完善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体系

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特别要围绕正确行使行政审批权力这个关键,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监督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坚决防止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要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完善以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控、违法有追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及违法违纪案件。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和听证制度,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畅通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渠道,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五、加大力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能力建设

各县市要高度重视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药品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要大力推进《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的投入,并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改善基层监督执法条件。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通知》(新政办发〔20**〕178号)精神,协调解决好州直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行政办公业务用房建设用地和资金问题。加快药品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有计划地更新、新购检验检测设备,提升药品检验能力和水平;完善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监测网络,不断提高药品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和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加强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州直的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实现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和监管资源综合利用,使药品安全问题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

安全监管范文篇10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07〕27号)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药品(含医疗器械,下同)安全监管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思想认识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18号)精神,切实提高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正确的药品监管指导思想和科学监管理念,准确把握工作定位,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监管与服务、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维护政府药品安全监管的公信力,让人民群众用上安全有效的药品。

二、切实落实药品安全监管责任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药品安全工作负总责,把药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保障本地区药品安全的责任。支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为药品监管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完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应急预案和管理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准确处理药品安全事件。要严格实施药品安全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因领导不力、疏于管理导致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要依纪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加大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力度

我县药品市场经过连续几年专项整治,经营和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活动得到有效遏制,药品市场秩序总体好转。但仍有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受利益驱使,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出租柜台以及药品虚假广告宣传等行为时有发生,给全县人民用药安全带来一定隐患。要按照《关于印发怀远县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怀政办〔**〕95号)精神,进一步强化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继续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大力整治虚假药品广告,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检测工作,加大执法力度,确保药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要深入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和“规范药房”创建工作。各乡镇要有固定的协管办公室和办公设施,有必要的经费作保障。要建立健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共同做好辖区内的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鼓励药品批发企业向农村延伸,结合全民创业和“万村千乡”工程,积极兴办零售药店,方便群众购药。今年将继续推进“规范药房”创建工作,年终将开展考核评价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这项惠民工程,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水平。

四、深入开展药品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药监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大力宣传药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普及药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用药安全常识,正确引导消费。县药监部门要通过办培训班,送法下基层、下农村等形式对涉药人员进行药品知识及法律法规培训,使涉药人员知法、懂法、守法。县广电部门要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安全用药知识,增强公众安全用药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