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课件内容十篇

时间:2023-03-28 20:30:55

党史学习课件内容

党史学习课件内容篇1

关键词:中共党史;党课教育;红色经典音乐;美育

党课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关系重大,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办好业余党校,把党的历史作为党课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教学的方式以灌输、说教为主显得有些生硬,其次与高中的历史知识有不少交叉重叠的地方,导致教师在进行党课授课时,学生不愿意听课,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调动,课堂教学气氛不够活跃,缺乏互动。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本人多年以来结合美育和党课教学的经历,对大学生党课教育做了一些教学创新模式探索,希望和广大教师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一、党课的内容设计

(一)用历史科学的方法将党史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是一门历史科学,在党课的内容选择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把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七个阶段,分别是: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早期发展(1921年7月至1923年);2.国内革命战争(1924年7月至1936年10月);3.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4.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5.新中国建设时期(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6.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3月至今);7.迈向新世纪时期(1997年9月十五大召开至今)。在准备党课内容时,可根据这不同的阶段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

(二)精心挑选各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不同历史阶段,发生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同时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历史人物的涌现构成了党的发展历史的主线。在选择党课内容时,对各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材料要进行细心严谨的收集,经过加工整理,在讲课时可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简约的介绍,恢复党史发展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如讲授共产党的成立时必然提到,历史人物必然讲到、陈独秀和;讲到中国民主主义时期必然讲到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讲到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必然讲到、;讲到改革开放时期必然讲到邓小平等。

(三)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不同阶段,选择有代表性的红色歌曲

音乐是历史各个阶段最好的连接点,一首歌更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一首首红色音乐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唱响着时代的主旋律,鼓舞着一批批优秀儿女不断奋勇前进。如中国共产党成立阶段的《国际歌》,长征时期的《十送红军》、抗日战争时期的《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解放战争时期的《我们的队伍像太阳》,改革开放以后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等。红色歌曲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紧跟革命和建设的脚步,生动反映了革命和建设的历程,这样的歌曲出于心、诉于情,具有永不衰退的魅力和激情。欣赏和演唱这些歌曲时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就会历历在目。

二、将红色经典音乐与党课结合的实施方法

在进行党史的各个阶段授课时,先播放该阶段的一首代表性红色歌曲,从欣赏质朴简洁的歌词入手,让学生感受歌曲所蕴含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欣赏完相应的红色歌曲之后,讲解该歌曲对应的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相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例如,在讲到长征阶段时,先欣赏《十送红军》这首曲调非常口语化的江西赣南民歌,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如泣如诉,让人感受到红军与苏区人民的深厚情谊,再现革命的历史画面。在讲到步入新世纪的阶段时,欣赏张也演唱的《走进新时代》,引导学生注意欣赏这首歌的后半段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该歌词用“站起来”、“富起来”和“走进新时代”,很精辟地概括了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加速发展三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讲课期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穿插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党课中去。例如,可针对该歌曲包含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唱该时期的革命歌曲,朗诵革命诗歌等,在实施过程中可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从欣赏歌曲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实践效果

经过两年的实践,党课的教学创新模式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提高学生对党课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以前上党课时,有些学生不愿意听课,感到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调动,课堂教学质量不佳。上述教学改革实践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笔者在2008年上半年在韶关学院医学院对200名党课学员进行有关党课课程兴趣的调查,结果表1所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这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而将红色经典歌曲贯穿到党课中的教学模式尤其受学生的欢迎。有不少学生反映,他们学习完党课之后才发现,原来党的历史中不单有真实的历史,科学的理论,还有那么多令人激动的红色经典歌曲。每首红色经典歌曲里还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党课不但是党的历史的教育,还包含艺术、音乐、人物等多个领域,听起课来很有意思。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实践结果来看,这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灵活多变、学生充分参与的教学模式很受学生的欢迎。过去上党课,他们在台下听老师讲课,就跟听报告没什么差别。而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针对党课中的音乐、历史事件、党史人物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亲自演唱红色歌曲,学生参与度提高,教与学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使得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党史学习课件内容篇2

一、 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进课堂

学校充分利用思政课、语文课、历史课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到课堂中。首先教师在备课中会根据课程内容将“四史”内容有机融合进教学过程,其次在上课过程中也会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补充内容。从点到面逐步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四史”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音乐教师教授经典红歌,并在学习唱红歌的同时,讲述红歌背后的党史故事,起到良好效果。除此之外,其他学科教授也会将“四史”内容,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课程实际穿插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人人讲“四史”,人人学“四史”的良好学习教育氛围。同时,利用学校文学校刊《浅草》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征文活动,征文专辑刊印成册,发放到全体师生中,搭起了向家长和亲人宣传党史学习的桥梁,把党史学习教育从校内拓展到了师生各个家庭。

党支部向学校党员微信群推送兰州晚报“百年党史天天读”学习视频,通过碎片化的党史知识学习,充实党史学习知识内容,至今已推送24期。组织党员参与了保密观知识竞赛和甘肃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甘肃日报承办的“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党史知识竞赛。

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学校党支部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发放办实事项目需求表广泛征求帮扶需求。及时收集和整理需求反馈,设立“党员先锋岗防疫测温服务”和“2021届初三毕业生培优帮困服务”两项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每位党员根据实际情况从两个项目中领取各自子项目,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和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党员先锋岗防疫测温服务”党支部将全体党员分组,每组6人,负责每天早上和中午全体师生入校测温工作。每天早晨7:10,下午2:05分党员教师准时开展测温服务,每位党员教师不论风雨严寒,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从2020年4月开学以来以坚持一年多时间,获得了全体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2021届初三毕业生培优帮困服务”学校安排部分党员教师对2021届初三毕业生提供培优帮困服务,分为三个子项目1.对学有余力50名学生进行培优服务;2.对学习有潜力的50名学生进行培优服务;3.对学习有困难的50名学生进行帮困服务。每位党员认领10名学生进行服务,接到服务任务的党员教师,通过和学生谈心谈话、建立帮扶微信群将帮扶学生和家长进群进行心理疏导、个别辅导、家访协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在各方面快速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学校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达成联建共建协议,全体党员进社区参与社区统一安排志愿服务和帮办实事服务。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反电信诈骗”宣传活动。开展“增强防范意识,远离电信诈骗”为主题的反电信诈骗的宣传活动,切实做好人民群众安全防范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发生。通过志愿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力度,参与社区党建和为民服务活动,增强党员为民服务意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开展“垃圾分类一小步,低碳生活一大步”为主题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促进辖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同时也为倡导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号召居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通过志愿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力度,参与社区党建和为民服务活动,增强党员为民服务意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

党史学习课件内容篇3

关键词:士官学员;党史军史;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3-02

新的《政治工作条例》中关于政治工作主要内容的第一条规定: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进行人民军队性质、宗旨、优良传统教育和党史、军史教育。目前来看,士官层次的学员在前两方面的教育上比较“给力”,而党史军史教育的分量则越来越小,很多学员对历史的了解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诸如书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诚然,这些媒体中不乏讴歌我党我军辉煌历程的优秀作品,但也存在一些误导受众的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误导受众的内容还传递着错误的史观,它会使士官学员对党史军史的认知出现偏差,并由此影响到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对士官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党史军史教育。

一、士官学员党史军史知识的现状分析

今年,我们围绕党史军史教育问题,对士官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士官学员对党史军史的认知与了解存在以下问题:

1.功利思想作祟,对学习党史军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回答“你认为学习党史军史有没有必要?”的问题时,认为“有必要”的占68.26%,回答“随便,看兴趣”的占31.74%;在回答“你对党史军史知识的了解状况?”时,回答“很了解”的占2.35%,回答“没有专门学习,只了解一些”的占86.21%,回答“不太了解,也不太关心”的占11.44%;在回答“你认为学习党史军史有何好处?”时,回答“拓展自己的课外知识”的占56.63%,回答“加深自身文学底蕴”的占32.01%,回答“不清楚”的占11.36%;在回答“你对党史军史感兴趣吗?”时,回答“很感兴趣”的占6.21%,回答“比较感兴趣”的占83.76%,回答“没什么兴趣”占10.03%。从以上的数据看,大部分学员认为学习党史军史有必要,也感兴趣,少数学员则对这一问题持相反的态度。在进一步调研中我们发现,少部分学员之所以对学习党史军史兴趣不大,甚至不感兴趣,主要是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他们普遍存在的一个观点就是党史军史在以后的工作中用不着,所以了不了解这部分知识不重要,没有必要学。

2.对党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但认知程度参差不齐。士官学员认为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既有成绩、也有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比例为98.2%;可见,绝大多数士官学员对党九十年取得的成绩是认可的,对党九十年的历史持肯定态度。但学员们在对解放前后、改革开放前后等大的历史阶段及历史人物的认识上,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调查中,我们以问答题的形式让学员就三个三十年,即建国前三十年(1919~1949)、改革开放前(1949~1979)、改革开放后(1979~2009)三个三十年谈谈自己的看法时,调查显示:近99%的学员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三座大山”取得革命胜利,实现民族的彻底解放功不可没;68.8%的学员认为,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有信仰、有追求,人们的道德情操比较高;72.6%的学员认为,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提高,各方面进步较突出,但也出现了不少社会问题。部分学员对党九十年的历史存在一些模糊或片面认识,甚至极少数人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割裂和对立起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片面,受网络影响的痕迹较明显。

3.对重大事件以及重要人物有所了解,但不够全面和系统。调查中,我们将党史军史重要人物,如、、、孙中山、、陈独秀、、、叶挺等20人,及其与之相关的20项重大事件,如:《庶民的胜利》、《论十大关系》、万隆会议、辛亥革命、《可爱的中国》、《新青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指挥、《梅岭三章》、皖南事变等顺序打乱,并让学员们进行连线,以答对12项为及格,结果及格率仅为58.6%。在访谈中,当被问及党史军史中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时,有不少士官学员表示,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只是在初中课堂上听老师讲过,但文理分科后,没有再学习过,所以没有更多的了解。

二、加强士官学员党史军史教育的思考

清代杰出思想家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教育素有“精神国防”之称,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理想信念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进行党史教育,是活生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应该把党史军史教育作为党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1.发挥党史军史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目前,学员对党史军史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初、高中的历史课和入伍后的党团教育课。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他们普遍对党史军史的发展脉络不够清楚,对党和军队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了解不够全面,特别是对建国以来的三十年党的历史比较陌生,这些知识的模糊绝不可能仅仅通过一两次党课、一两次外出参观就能解决,必须对他们进行党史军史知识的全面教育。但根据2007年总政大纲士官层次的教学设置要求,士官政治理论课教学共设置了五门主干课,这五门课程中均没有系统的党史军史教育的内容,如何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系统地进行党史军史教育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从《士官政治工作》课程中抽出10个课时专门进行党史军史内容的学习,从学员的反映来看效果非常显著,他们中很多人表示通过学习对我们党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增进了对党的理性认同。下一步我们计划单独开设一门《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并以党史军史发展脉络作为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2.推进党史军史教育方法手段的创新。历史是一座“富矿”,就看我们如何去发掘开采。党史军史教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紧贴青年官兵实际创新方法手段,把远去的历史拉近,把沉淀的历史激活。一是进行多元式教育。现在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学员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样。在此背景下,充分运用影视剧、互联网以及移动网络等多种新技术手段,依托校园网络平台,采用广士官学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史军史教育教学,实现党史军史教育教学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同时,还可以利用知识竞赛、黑板报的“热点话题”栏目、军营之声广播等方式方法,检验教育效果,提高广大学员学党史军史的积极性,并且及时解答大家学习中最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澄清是非,坚定信仰。二是进行结合式教育。要把党史军史教育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夯实共产党人精神支柱,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把党史军史教育与履行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为军队培育顽强的战斗精神,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强我军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三是进行开放式教育。党史军史教育必须正视社会现实生活,改变关门施教、单纯说教的方法,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学员参观纪念馆、参观烈士墓、参观图片展览、观看影视录像等,扩大教育空间和渠道。通过有理有据、有血有肉、吸引人心的教育,使大家熟悉历史,提高思维能力,净化思想灵魂。要改变过去的“一人说教式”为自我教育,启发广大官兵积极主动摄取党史军史知识,筑牢思想政治根基。

总之,党史军史学习教育是一项铸魂育人的战略工程,我们一定把它摆在重要位置,积极作为,常抓不懈,切实帮助士官学员加深对党的了解,增进对党的感情,真心实意听党话跟党走,同心同德为党的事业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李合亮.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M].人民出版社,2010.

党史学习课件内容篇4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死记硬背” 历史学习法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死记硬背”地学习历史,是他们最熟悉的学习方法。高一开学不久,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班级的学生“教”我如何上历史课。这些学生告诉我,老师,我们初中的老师就是叫我们划课本内容,划完了我们自己背就行了,你也像初中老师那样给我们上课吧。这种历史学习法几乎是整个高中新生在初中都用过的方法,甚至有个学生在关于科任老师授课情况的问卷调查中这么说:历史课他听不懂,如果他一稍微开小差,就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因为历史老师讲课不像初中历史老师那样,一段段地讲。而他们不知道,他们面临的将是比初中要难上百倍的课程。同样的道理,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简单地依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针对学生存在的这种现象,高一历史老师非常有必要转变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陈规陋习。高一这一学年,历史要会考,除了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外,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应对考试,在考试之前通过理解分析来掌握历史知识。我认为下面这两种方法对高中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一、联系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通过以下这种方式来学习历史:每章每节通过联系的方法来掌握该章节的基础知识。如:《中国近现代史》两本书(上下册)各章各节怎么联系呢?第一章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章程度更加深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加深,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就起来进行抗争,所以就有了第三章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清政府统治。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特点,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外的先进人物又认识到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或制度还都不行,中国必须要从思想文化上进行改变。所以就有了第五章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新文化运动就开展起来。思想得到改变了,全国人民思想觉悟也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最高境界。就有了第六章全国人民都起来参与的国民大革命运动,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转折点。但由于、等发动的反革命,中国共产党遭到重创,在大革命失败中也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开展武装斗争来反抗的屠杀。国共就进入了十年对峙阶段。也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的第一章。由于日本侵略中国的扩大,国共两党又由对峙进入了合作阶段,就是第二章国共合作抗日的全国抗日战争。最后日本被打出了中国,接下来国共两党之间又为了争国家的领导权,又发动了三年内战,这就是第三章的解放战争。结果是共产党取得了大陆的领导权。中共就开始了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第五章就是中共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内容。政权建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改造及其各种改革措施,中共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也就是第六章。紧接着,在十年探索中,由于没有现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这十年中,犯了很多错误,没有彻底解决,就导致了错误更严重的第七章的“十年”。“十年”结束,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是领导发动的一场错误运动,在这十年中,中国的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开展的大讨论,进行了纠正,制定了经济发展的策略。中国就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就是第八章。这就是高一《中国近现代历史》两本书各章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先有一个大概的内容轮廓,对两册书有了总体的了解。接着就详细地看具体内容。

二、归纳对比法

《中国近现代史》(旧教材)教材的编排一般都是按照历史事件的先后发生来编写的,也就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编写。那么在每一个时间段里,总会有一些相近,相联系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尽量教会学生学会归纳。比如:《中国近现在史》(上册)是以外来侵略为近代史的开端,侵略战争一结束,近代中国都是以签订不平等条约为结束。那么,在近代的中国,清政府总共签订多少个不平等条约,各条约分别有哪些内容?给当时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基本上每个条约都是这样的格式,引导学生这么归纳,让他们通过对比,来理解条约的内容,避免了初中式的“死记硬背”。再比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到现在,召开很多的会议,如果学生割裂地去记,会觉得非常乱。但是,如果能引导学生按时间的先后来总结归纳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会议,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来掌握每个会议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会觉得这个方法比他们胡乱地来记忆这些内容要好得多。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共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土地革命时期,实行的是这样一条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是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到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又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通过归纳对比来掌握它们的内容。而且通过归纳来对比,就会知道为什么中共在不同的时期要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再比如,国共两次合作,它们的合作背景、合作内容、合作目的分别是哪些?通过这些归纳对比,会使繁杂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有联系、有对比的内容模块。其实中国近现代史的归纳对比法很多,如果学生真正的通掌握这种方法,在历史学习中将会游刃有余,学生就会觉得历史不难学。

理解式记忆,能很快也、很长久地掌握历史知识。每一个历史事件,我都教学生掌握它的学习方法。比如,一节历史课,它的发展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模式:这个历史事件为什么发生,也就是它发生的背景。如何发生,也就是它发生的经过。结果如何,也就是影响。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一个线索。到高二、高三阶段,特别是高三的综合复习,以上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提高历史成绩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在我们历年的高考中,历史大题基本上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个内容的综合题。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必须要懂得每个内容的联系性,相关性。所以,从高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必须贯穿这一历史学习法。

很多学生都觉得历史这个科目很难学得好,总是认为要记的东西太多,顾不过来。实际上是他们没找到方法,不懂得联系,不懂得理解,把每一个历史知识割裂开来学,会顾得了头顾不了尾。所以学生碰到最多的现象就是上到后面的章节内容忘了前面章节的内容,复习到第二章忘了第一章。在历史教学中,就必须强调学生,要改变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要学会通过了解历史背景来掌握这个历史知识,把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个章节都联系起来,这样来学习历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党史学习课件内容篇5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按照党总支的统一安排,我支部始终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大整治任务来抓,统筹谋划,精心组织,高标准落实各项必须内容和规定动作,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以开展丰富活动为载体,突出自选特色,展现工作亮点,不断在学习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通过采取“党史书目集中学、党课书记带头上、党史知识一起答、党建活动参加比”等方式,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立足岗位、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互动性,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性,引导支部党员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坚定政治信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作为支部书记,现将支部半年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述职报告如下,请领导和同志们评议。

一、党史学习教育情况

(一)抓党史学习,在学习方式上下功夫。党员干部集中学。为更好地学习党史,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党课等形式组织党员参加学党史集中学习。在学习中,注重全面系统学,重点把握学,及时跟进学,围绕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精神、党史学习四本必读书目等内容进行了专题学习,切实让党员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见成效。上半年以来,支部开展党史专题集中学习8次,支部书记讲专题党课1次,参加党总支党课学习2次。主题党日现场学。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丰富党员教育培训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缅怀为新中国成立作过贡献的英雄先烈,用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学习党史教育活动落到实处。6月16日,在党总支统一安排下到陈望道故居开展参观学习。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鼓舞和激发党员干部学习英烈、崇尚英烈,扎深扎牢红色基因。开展“线上线下”学。支部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注重方式和载体的创新,着力在学习形式上下功夫,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党员在学习中学得进去、学得深入、学得透彻。在线下,支部利用好“三会一课”,开展党史集中学习。同时支部将“集中学”与“个人学”、“带头学”与“自我学”相结合,将讲党课、经典诵读比赛、知识竞赛融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感悟“同频共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方式创新。在线上,支部充分利用浙江省时代先锋网电教片、“学习强国APP”、“接力学党史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在相应网络平台学习党史人物、收看党史专家授课、收听党史故事、观看红色影视经典展播等学习内容,掀起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热潮。集中观看《百年逐梦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等系列电教片5次,观看“百年百瞬、回望初心”党史教育微视频1次,集体观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直播。

(二)抓党史活动,在活动内容上下功夫。一是积极参加学党史知识竞赛。组织支部全体党员参加党史知识竞赛,完成率达100%。通过学党史知识竞赛,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学史热情。二是参加党总支组织的“庆七一迎百年颂党恩”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系列竞赛活动。集体学唱了《党旗下的誓言》,报送了“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海报,选派队员参加了“红色经典”诵读。通过一系列党史活动,支部党员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史,深刻认识了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增强了广大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抓党史成效,在为民办事上下功夫。支部以党史学习教育未契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作为党史教育的的落脚点、出发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微心愿”认领活动,提升党员干部为民办事热情,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延伸。

二、存在问题及问题分析

(一)学党史的吃苦不够。学习的自觉性还不十分强,忙于执法业务性工作多,静下心来学习党史、思考问题少,平时坚持得好一些,工作多、任务重的时候做的不好,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有时结合不够紧密,韧性不足,有浅尝辄止和半途而废的现象。

(二)学党史的深度不够。虽然平时也比较注重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对党史钻研的不深、不透。有时只注重党史的重点内容学习,对党史的每一个发展环节掌握的不够好,不够深入,对我们党的艰难发展历程认识还不够深刻。

(三)学党史的实践不够。理论与实践有些脱节,学习要求多,学用结合的少,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虽然组织党员学习开展的多,但只注重表面学习,没能学党史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与业务工作进行有效衔接。

分析问题原因,一是认识不到位。对党史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对一些理论问题的学习缺乏系统性,研究浅尝辄止、缺乏长期坚持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思考、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二是自我要求不严。对加强党史学习认识不足,抓得不够紧、站位还不够高,没有把党史学习作为政治必修课来修,平时主要停留在表面学,任务学,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领会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艰难历程。三是联系实际不够。党史学习与工作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平时注重党的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没有很好地以此指导实际工作,存在更新理论知识快,转变工作方法慢的情况,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上还有一定欠缺。

三、今后工作思路

(一)学深悟透,学出觉悟。学习党史,悟是关键,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感悟、领悟、觉悟,做到学习每一段党史,都要把自己真正地带入,去领悟其中的发展规律,感悟前辈奋斗的艰辛,如果在学党史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领悟,就算学的内容再多,时间再长,形式再丰富,也只是“花架子”、“空壳子”、“假把式”,无法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更无法达到悟思想、悟初心、悟真理。因此,学习党史就是要真切感受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在学习中砥砺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理论水平,提高党性觉悟,切实将学习的成果和心得感悟用在工作中,落实在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服务的建设实践中。

(二)学思践悟,学出深度。进一步加强学习党史的刻苦精神,百年党史内容丰富,资料详尽,要想真正了解和掌握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就必须沉下心、用足力、花精力认认真真通读党史,把学习党史作为筑牢信念之基、锤炼党性之梯、补足精神之钙,下一步将对党史中重点事件和关键节点做到读通、读熟、读透,深刻了解党在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与使命担当,弄清楚党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用心学史,锤炼忠诚爱党的真心;用情学史,锤炼担当使命的初心;用力学史,锤炼清正廉洁的恒心,切实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把党史学深学透。

党史学习课件内容篇6

各党支部、各班团支部:

**党委党校是在系党总支领导下,培训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的学校,是学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是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增强党性锻炼的政治课堂。

根据《**党校工作若干问题暂行意见》文件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要求,为提高物理系有入党愿望和要求的青年大学生、青年教师对党的认识,帮助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发展对象等群体端正入党动机,使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理想和目标,启发、教育和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积极努力早日加入到党组织中来,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规定的“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党员发展工作方针,切实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

经**党委研究决定,于2021年4月举办**党委第八期党校培训班,集中对参加培训对象进行有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系统学习教育和培训工作。

一、培训对象

面向有入党愿望和要求的已经向所在党支部递交过入党申请书的教师及部分学生,具体培训对象如下:

1、教师自愿报名参加培训;

2、2020年5月和10月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

3、2021年上半年确定的发展对象;

4、2020年下半年发展的预备党员;

5、参加第七期党校学习培训没有结业的入党积极分子。

二、培训内容与形式

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以学习党史、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为主要学习内容;以物理系有关领导、党员教师等开展专题讲座以及观看视频资料、分组学习讨论等为主要形式,对学员进行党的理论体系教育。

三、培训目标

能够掌握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领会党的性质、纲领、任务、宗旨、纪律,明确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等,加深对党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基础,增强对党的了解,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加入党组织、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为早日加入党组织并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创造条件。

四、培训安排与有关事项

1.4月14日,确定参加培训的学员名单,并按专业和年级设立小组长若干名,小组长负责上课考勤和传达有关通知。

2.4月19日,举行第八期党课培训班开班典礼。

3.4月下旬,利用中午、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学习党的有关理论和知识。

主要形式:(1)邀请有关老师做报告或讲座;(2)观看有关党的知识的资料片、纪录片;(3)各小组组织学习讨论党史相关内容等。具体安排见附表。

4.上课的具体地点及时间改动将在上课前两天内落实并通知全体学员。

五、纪律要求

1.参加培训人员要端正学习态度,从严要求自己,服从培训安排,遵守培训纪律。党校学员不能无故缺课,因故不能上课的须向小组长请假,并出具书面假条,任何学员请假次数不能超过1次。

2.每次上课期间要求每个党支部安排人员负责考勤和维持课堂纪律。

3. 小组学习微党课要严肃认真对待,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小组成员不超过8人,不低于5人,每次小组自学需以照片或视频形式进行上报,学习内容详见附表。

4.党校结业成绩由学习体会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学习结束后各学员需要提交一份学习体会(要求是笔写体,不能打印,篇幅在1200字左右)。没有交学习体会的学员不能参加考试环节。考试为闭卷考试,重点内容为党史、国史、党规、党章、时事政治等内容。

5.党校结业后将给合格学员颁发党校结业证书,有关情况存入党委作为备案、审查的基础资料。

二〇二一年四月十四日

附:学习教育培训工作安排表

***党委第八期党课培训计划

安排

内容

学时

主讲/

主持

时间、地点

第一专题

第二专题

第三专题

第五专题

第四专题

第八专题

第七专题

第八专题

第六专题

第九专题

第十专题

党史学习课件内容篇7

[关键词]胡华;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5)04-0090-06

胡华毕生致力于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和教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特别重视发挥包括中共党史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极端重要性,呼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并对包括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不少深刻见解。本文以《胡华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为文本依据,对胡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别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学方面的思考进行梳理和阐述。

一、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居指导地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包括中共党史在内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学生,使他们了解国情、了解历史,明确“四个选择”,坚定理想信念。现在,无论是中共党史学科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设置这类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就是要更好地发挥这些学科的资政育人功能。

针对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上存在着的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党史教学的现象,胡华从历史经验总结、改革开放后党内的一些思想状况、当时大学生思想现状、当今时代要求等方面,阐述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学习理论和党史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

胡华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有着许多新的理论创造的党,正是由于有正确理论的指引,我们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但是,党内往往有轻视理论、轻视知识的倾向。1957年后背离党的正确路线,发展了“左”的错误,发生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的理论水平不够高,出现了理论上的混乱,全党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理论、英雄史观等“左”倾理论,缺乏足够的抵制力,也助长了党内“家长制”,造成了对民主集中制的破坏。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有抵触,看到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就大惊小怪,想走回头路,这说明全党的理论水平不高,片面性、盲目性较大。当代大学生总的政治倾向是好的,但也存在着理论知识和历史知识缺乏,进而出现某些思想上的混乱等问题。凶此,“他们迫切需要系统地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特别是接受哲学和党的历史、中国近百年史的教育。”

胡华还特别从时代要求的角度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认为我们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勤奋刻苦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创新的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刻苦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建设社会主义离不开这门科学。不研究这门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希望。离开这门科学,历史就会走弯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今后还是要沿着正确的理论路线来创新,而且要竭力避免重犯“左”倾指导思想的错误。所以,全党要学理论,大学生尤其要系统地、扎实地学理论。要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系统地学习基本理论和党的历史。这不仅是以往的教学经验,也是恢复从陕公、抗大、马列学院以来我们党长期实践形成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更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理论和历史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总之,坚持和改善四门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党史课的教学,是高等学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根本的环节。”至于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问题,联系实际、联系学生思想不够的问题,应该通过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来解决。

从胡华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之初,他就一方面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也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胡华还认为,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必要、有责任认真教学党史,党史教学理应加强而不是取消;大学党史教师更要热爱党史、宣传党史,坚守阵地,而不要有丝毫的动摇和犹豫。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党史课在1985年后相继改为“中国革命史”课,高校的许多教师都很关心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问题,胡华在1985年6月、8月安徽、浙江、北京等地举办的研习班上,在集中讲授今后教学和研究应开拓的课题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党史、革命史的教学目的。他认为,“党史、革命史课的教学目的,简要说来有三个:一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也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和共产主义教育;二是进行历史经验的教育,以鉴往知来;三是进行党性和纪律性的教育,也就是对青年进行发扬革命传统,培养高尚的革命道德、作风、情操的教育。”

针对一些领导把学生出现思想问题的原因归结于党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不好,没有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胡华指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是实际问题。这些不是党史教员上上课,嘴巴说说就能解决的,是要多方面合作才能解决,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政治理论课,党史、革命史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上,有所启发,有所促进。就是相信什么‘主义’,走什么道路。……人类的大方向必然是走向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社会主义,这是必然的规律。认清了这个大方向,那么眼前的一些具体思想问题也就好解决了。政治理论课主要是解决信仰什么‘主义’的问题,不是像班主任那样去解决日常的、零碎的思想问题。当然,政治课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这也可以说是‘主义’与‘问题’的关系。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我们主要还是要去回答和论证与本门学科有关的学生中带规律性的思想认识问题。”

胡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解决信仰什么‘主义’的问题”、“回答和论证与本门学科有关的学生中带规律性的思想认识问题”等观点,不仅旗帜鲜明,而且切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符合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贯要求,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三、关于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怎样才能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呢?胡华以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育教学为例,从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拓展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教师队伍、编写好的教材等方面,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研究必须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胡华认为,作为一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必须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更要如此。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什么是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呢?胡华强调:“一定要站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立场;观点必定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方法必定是辩证的而不是机械的”。他还强调:教好这门课程,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革命立场、丰富的革命感情,要把我们的血流一点到我们的教学中去。要避免照本宣读、没有感情、没有血肉平铺直叙的教学,更不要站在主观主义的立场来介绍,那就会格格不入,牛头不对马嘴。其次还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困惑,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为此,要把历史提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地位,通过认真地、有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掌握正确的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观点进行研究。根据这个原则,他强调要注意研究的确切性、具体性、整洁性、战斗性。

其二,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进展而扩展和丰富教学内容。

在党史、革命史教学内容方面,胡华在1983年发表的《怎样学习中共党史》一文中作了比较集中的阐述。他指出:“中共党史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叙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党史学习的内容:第一,我们学习党史,首先要学习社会发展的规律,革命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研究思想,学习、发展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树立和增强共产主义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心。第二,要学习革命先烈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民主主义精神,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英勇牺牲的精神和艰苦奋斗、不懈地探索真理、几十年如一日的高尚品德,把党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第三,要善于学习历史的经验教训,既善于学习和吸取成功经验,加以发扬和运用,也要认真汲取犯错误的教训,以避免重走弯路,帮助我们改革各种弊端。第四,获得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丰富知识,“打开近现代历史知识的宝库,武装自己,打破因循守旧的陋习,做一个新时代的改革派,这也是我们学习党史的一个目的。”

鉴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胡华指出,为民主而奋斗,提倡高度民主,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精神,都是党史课的一个中心内容。他强调指出:“党史课要贯彻两点精神,第一点是发扬高度民主精神,第二点是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因为这两个精神像两条红线,“贯穿在我们全部党史上”。我们党史工作者要通过党史教育和研究,加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健全人民民主生活,逐步实现高度民主;发扬我们文明古国、伟大民族的一切优秀历史遗产,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捍卫我们党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纯洁性,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胡华还提出了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进展而扩展和丰富教学内容的问题。他指出,现在我们是开放社会,国家经济体制和各条战线都在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所以,我们的党史、革命史教学相应地进行适当的改革,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是完全必要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不断地为党史、革命史教学增添新内容,不断地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把教学内容扩展和丰富起来,改变过去内容比较单调、干巴、一般化的情况”。当然,教学内容的增加不是随意的,而是应当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若干增加,也要随着研究的进展而逐步增加”。胡华还具体阐述了扩展党史和革命史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包括敌、友、我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新的研究课题。

其三,应该逐步改革教学方法,避免死板的单纯的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解决由于扩展教学内容而势必和学时少发生的矛盾呢?胡华认为应当通过逐步改革教学方法来加以解决。他说:“依我看,我们以后可以变单纯注入式为启发式,把教材、教科书和思考的问题发给学生,有重点地讲些课,提倡学生自学为主。课堂上,一部分时间作解答问题,大家讨论、质疑,这样学时少的矛盾就解决了,学习也才能深入。所以,现在比较死板的单纯的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应该逐步改革。”

在党史、革命史课的教学方法方面,胡华有许多精当、独到的看法。他说,历史本来是活生生的,但是往往经过我们有的老师嘴巴讲出来,就成了“面目皆非,骨肉全无”的僵尸和教条。这主要是讲课的人缺乏强烈的革命感情,当然也有的是缺乏适当的活泼化和形象化的问题。要使党史、革命史课程教学既要做到学生爱听、又要达到教学的目的,每个教师要下决心争取做到以下几点:(1)富有革命感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能以革命精神感动人;(2)材料丰富――能够慎重取舍;(3)记忆熟练――能够运用自如;(4)理解透彻――能够深入浅出;(5)条理清楚――能够掌握中心。

胡华关于如何上好党史课的这五点经验,既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明确要求,又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合理建议,可以说是胡华数十年中共党史、革命史教学研究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进行党史、革命史教学场景的真实写照。据当年听过胡华讲课的彭明、戴逸分别回忆:“胡华给我们讲《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热情洋溢,语言生动,史料又生动有趣,头一堂课就给大家带来很好的印象。那时学生们虽然席地而坐,膝盖就是书桌,但仍然不停地在记笔记。”胡华上的课“课程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分析史料精辟而深刻,讲课带着充沛的感情。当他讲死难的烈士、牺牲的军人,都淋漓尽致地刻画可歌可泣的情节,真实地反映了爱国爱党的浩然正气和甘冒斧钺的刚烈精神。他讲课至激动处,往往声泪俱下,一座动容,成千青年的心灵被课程内容深深地打动。”试想,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讲得不好吗?这样上课的教学效果能不具有感染力吗?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我们应当认真探讨在现有课程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把生动、丰富、波澜壮阔的党史教学有机地融入现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四,重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胡华就重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进行党史教育。当时,在和教育部的领导下,全国11所高等院校党史教师和电化教育工作者协作,编制了一套中共党史录像片。胡华对这套录像片极为推崇,认为这是一套辅助党史教学、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化的真实的富有说服力的、十分感动人的直观教学教材,把许多珍贵的资料和当年拍摄的历史镜头展现在人们面前。他相信,“这套录像片配合党史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逐段播放,能大大增强党史教学的效果,丰富学生对党的革命历史的感性认识,给他们以深刻难忘的印象,进一步认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激励和鼓舞他们继承前人的革命精神,为建设高度精神文明、高度物质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在20世纪80年代的党史、革命史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选择性地播放了相关内容,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五,要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写青年学生爱听爱读的教材。

在教材编写方面,胡华认为应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写青年学生爱听爱读的教材。针对198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用“中国革命史”课取代“中共党史”课的实际,他指出,在教学改革中,“中国革命史”作为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我们“需要做新的研究,编写新的教材,编辑出版学生用的参考资料和提供研究者利用的专题档案材料。这是一个艰巨的扎实的任务”,需要我们认真的准备。要通过努力,“使我们的中国革命史、党史教材和专著变得丰富、完整、生动、活泼,能够吸引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爱听、爱读,只有这样,中国革命史和党史学科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历史经验教育和党性、纪律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胡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编写的基本认识:一是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写教材;二是在编写教材的同时,编辑出版辅助教材,其中包括学生用的参考资料和提供研究者利用的专题档案材料;三是教材的内容应当丰富、完整、生动、活泼,能够吸引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爱听、爱读,而不能单调、片面、枯燥、死板,以至于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不爱听、读不进。

至于全国是否只编写一本教材还是允许编写多本教材,胡华并没有说。但他在回顾党史、革命史学科演变的历史时,曾有这么一段话:“1956年开党的时,曾提议由董老主持编写一本党史。当时提倡‘双百’方针,所以说,全党都可以来编,编出一百本来,总可以挑出一本好的来。”笔者认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如果放任不管,各地各校均可随意编写,导致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大同小异,甚至相互抄袭,既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更会误人子弟。但是如果全国只允许一门课编写一本教材,似乎也未必合适,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高校学生对于教材的要求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教材本身的风格也应当允许有多样性,因为不同地区教学和研究人员对同一研究对象的研究也会不同。看来,如何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教材本身的建设,还需要根据时代要求、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

其六,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师资培养工作。

在党史、革命史教学的师资培养方面,以胡华为首的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也作出了贡献。鉴于改革开放之初党史教学人才急需培训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在物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连续开设全国高校党史课教师进修班。首届进修班于1980年9月2日开班,身为系主任的胡华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并进行了具有引言性质的首场讲座。他在讲座中,阐述了当前党史研究的任务,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关于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爆发前的17年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二是关于“”这一全局性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三是关于和思想的历史地位。胡华讲的这三个问题,都是当时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是全国党史学界着力探讨的问题,也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党史课程教学中必须回答的重点难点问题。由于胡华有着深厚党史研究基础,掌握了大量材料,特别是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所以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至今看来仍有说服力的阐述,而对当时的高校党史课教师更是有着重要的启迪。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开设的全国高校党史课教师进修班,以及后来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的高校党史课教师进修班,为20世纪8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党史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师资力量,对于整体提升高校党史课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奠定了我国高校中共党史学位点设立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基础。而胡华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主任和全国党史学科的领军人物,应当是功不可没。

党史学习课件内容篇8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95-02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144.657万人。高校已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公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阵地。未来中国的命运如何,很大程度上由我们今天的高校所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高校学生的政治素质又由各级学校的德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决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一系列必修课程构成,贯穿各门课程的红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意在用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和官方意识形态,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骨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意思形态教育。作为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最核心的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这门课程中,它是中国各级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公共课。这些课程绝大部分都是理论性比较强,且政史结合。

今天高校的在校学生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对近代中国和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状况缺乏较为详细的了解。《概论课》较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以及缺乏亲身经历,并且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不能给学生就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物欲至上的社会大环境里,学生学习该门课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这门课的实效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最大化,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政教育者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去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全国各界都在通过各种方式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两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为高校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效性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首先,为了纪念中共建党90周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全套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四册。第一卷(1921-1949),在2002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的一些最新理论成果,对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做了比较公正和客观的记载和评价。

特别是新出版的第二卷(1949-1978)上下二册,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时16年,分上下册,共98.8万字,凝聚了几代党史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记述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29年的历史。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平凡历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进行了详细的的描述。《党史》二卷把新中国成立后的29年党的历史划分为4个时期,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的十年;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全书分为4编。本着“不掩恶,不虚美”的原则,对中国共产党29年以来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也对这29年我党和国家的失误做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记载和点评。

人类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随着亲历这段历史全过程的人逐渐逝去,更多的人今天只能靠阅读书籍和报刊中的记载来了解这段历史。今天,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上的绝大部分都是60后、70后甚至80后,他们基本都没有完整地经历过那段历史。高校的在校学生更没经历过。他们也都只能从其书籍、报刊、影视等传媒中获得一些知识。这是一个市场经济和文化娱乐盛行的时代,有些书报和影视作品为了销售量和票房收入,歪曲历史、细说的现象并不鲜见。有一些书刊似乎只津津乐道这段历史中的消极方面,仿佛那些年只充满一片黑暗,而对当年举国上下热气腾腾地建设新社会和新国家那些激动人心的往事却抱着奇怪的冷漠态度,以为那都是“老一套”,不值得再多说。有的人还把一些道听途说乃至任意编造的“故事”当作信史,加以渲染。它留给人一种印象:共产党在这段时期内所做的,无非只是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整了一批人又整了一批人,别的就没有做什么好事。这些的东西混淆了人们的视听。这些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还有些人,包括我们的部分年轻老师,因为缺乏系统的完整的党史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为了讲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绩,常常拿改革开放以前物质条件的贫穷作为反衬,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的想法。

新版《中共国共产党历史》是教师教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课程难得的优秀参考书,也是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中国系列课程必要的辅助材料。

因学生都是80后、90后,他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感兴趣,而我们的教材由于是概论,对那两段历史讲的相当的简略。这就需要老师平时在授课的过程中补充大量的、准确的背景知识,学生更想知道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授课需要在其中选取史实和史料。同时,亦可以建议学生有选择性地看看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他们感兴趣的某些章节,让他们看书后自己总结。老师可以在一个问题讲授完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查阅史料,全班就他们查阅结果讨论,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剔除了他们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又培养了他们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对中国化马克思的认同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自然就提高了。

其次,去年也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机,我党的历任领导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都相当高,他们历来都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奏曲。今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中共成立90周年两件大事。按照我党的传统,党的生日逢5和10必有大的庆祝。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理论,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和比较强的理论性是该门课程显著的特点。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加进一些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内容真实的视频资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怎强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说服力,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各界人士为了纪念中共成立90周年,都对辛亥百年和建党九十周年进行都种方式的纪念和庆祝。从去年开始,影视界就拍摄了大量有关中国革命的影电视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建党伟业》这部电影。该电影整容庞大,聚集了中国影视界当红的明星大腕们,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事实,去粗取精,生动地再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画卷。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乱象丛生,使得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寻求中国的出路而不惜肝脑涂地。整部电影片长接近两小时,可以说是对近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一个缩写。此片拍摄成功后,全国有很多部门单位都组织了党员集中观看,并做了深入的讨论学习。

高校是党组织发展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据中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国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为251.2万人。近4年来,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均超过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高校可以各学院和系部为单位,由院系党支部组织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集中观看,再讨论观后感受和心得体会。真实体会和感悟近代中国人民是怎样在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

电影的参演者,大都是青年大学生们比较熟悉和喜欢的一些当下中国比较有名的演员,通过偶像们的精彩演绎,加之已有的一些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大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能拯救近代中国的思想武器。思政教师可以抽出部分授课时间,组织带领同学观看《建党伟业》,并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集体讨论该部影片的观后感受,让学生谈体会,谈认识。这样,通过认真观看和讨论一部历史大片,对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会取得更大的效果。

同时,为了纪念辛亥100年,影视界花巨资拍摄了《辛亥革命》,而且是电影、电视剧同时强劲上映,给了人们又一个了解历史、学习党史的好机会。该片可看成是《建党伟业》的姊妹篇,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前的社会做了全面、清晰的介绍,可以作为《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辅助视频资料。

再次,建党九十周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大盛事,全国上下都以各种形式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华诞,各地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收看胡景涛的“七一讲话”。各地都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庆祝党的生日,如红歌会、与革命史相关的文娱活动,这些庆祝祝活动寓教于乐,把一个个沉重的政治话题转变了轻松的娱乐过程,在轻松中发人深思,在娱乐中收获教益。是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让学生是当地观看一些质量比较高的庆祝活动视频,感受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和真相,从而产生知、情、意的共鸣。结合从政治课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学生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地位。

最后,建党90周年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全国各个高校也都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如一些文娱活动和有关党史方面的知识竞赛等。此外,很多高校集中全校的人力物力,在全校范围内聘请人文社科方面的德高望重、造诣颇深的专家和教授为全校学生做有关党史方面的学术讲座。这是普及宣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又一难得机遇。

党史学习课件内容篇9

一,延安时期加强党课教育的时代意义

延安时期,具体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到1948年3月23日迎接革命胜利的近13年时间。面对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党课教育作为重要抓手,也是通过学习的方式加以实现,构成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一环。

第一,党员干部的构成是加强党课教育的内部因素。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绝大多数,据统计,党的五大时工人成分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50.8%,农民占18.7%。六大时,工人党员占10.9%,农民占76.6%。六届二中全会时,工人党员仅占7%。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是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不高;而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人士虽然抗战热情高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又缺乏马列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实践的磨练。我党通过长期实践,找到了思想建党这条创造性的路子,通过有效地进行党课教育,解决思想转型、理念统一问题。

第二,形势的发展是进行党课教育的时代背景。进入延安之后,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即由土地革命转向了抗日战争。鉴于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许多干部不能在思想上分辨真假马克思主义,以致“左”倾机会主义能够在党内起主导作用、兴风作浪,使革命遭受极严重挫折的经验教训。中央领导到达陕北后,就开始着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以其最新成果教育党的干部,增强党性修养,统—全党思想,确保革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三,党员干部思想现状是强化党课教育的个体因素。延安时期,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党员干部,其思想认识参差不齐。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性的倾向。中央曾经指出:“加强党性教育与党性学习,绝不可轻视这个绝大的问题”。某些党员有“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无组织的状态”、“独立主义”与“反集中的分散主义”等违性的倾向。在组织上自成系统,反对集中领导。在思想意识上,是发展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不与群众真正密切联系。为纠正上述错误,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普遍性的党性教育,解决思想上的问题。

第四,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加强党课教育的长远考虑。瓦窑堡会议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对我党性质的明确定义。并指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由此,中国共产党把发展党员、巩同和扩大党的组织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开展。在大量发展新党员过程中,出现了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突击入党、审查不严等问题,为此,指出:“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因此,进行党课教育,是从巩固党的组织,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党能够更好地肩负起领导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神圣使命的长远眼光进行的考虑。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课教育的特色形式

第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提高党领导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为加强理论学习,向七大代表提出了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自己的思想,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发出了比赛学习的号召,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学习马列主义,也要学习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文化,使全体党员真正掌握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加深对党在抗战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在思想上真正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时,针对教条主义危害我党的历史教训,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主题。

第二,加大历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实现动态与静态、横向与纵向的结合,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我们党素有重视学习研究历史科学的优良传统,抗日战争爆发后,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教育的特殊功能,形成了抗日战争时期党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体系,对历史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习研究历史科学对于民主革命的胜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是学习研究历史科学的目的在于深入认识国情,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保证革命事业顺利发展;三是学习研究历史科学,着重学习研究中外革命史,特别注意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活动。一方面,加快建立干部学校的工作步伐,在革命圣地延安,更是集中办起了一大批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例如1935年成立的中共中央党校、1936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等等。另一方面对开设的课程进行改革,使其更符合历史教育的需要。如延安大学开设的课程包括边区建设概论、中国革命史、革命人生观、时事教育,等等。在中。我们党把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列为党员干部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三,强调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实现学习的针对性,保持党的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抗战时期,各级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作风如何,对党的状况和抗战的胜利有着决定性影响。党根据抗战时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多项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如,进行宗旨教育,以革命政党的世界观和路线方针为依归,突出教育的政治思想训练以及基本生活、生产技能的学习,确保思想入党。倡导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通过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同时,赋予艰苦奋斗以政治涵义。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党课教育的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面对全新的历史形势,我党在党课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新时期我党继续开展教育学习活动,尤其是建设学习型政党仍有很多借鉴意义。

1.党课教育的内容、方法与形式必须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延安时期,党课教育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来展开。当时规定:要求政治思想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时事教育和政策教育,改变过去脱离干部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的状况,这样使党员干部增强了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能力,改变了形式主义的做法。今天,全党面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会的艰巨任务,党员的学习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大局,紧密联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实际及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开展学习。切忌将理论学习庸俗化,防止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喊口号,切实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2.党课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度”和对党的事业“执著度”。延安时期,党通过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是经过实践证明的。与当时相比,今天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学习活动核心仍是培育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意识和对党的事业的执著追求。同时,加强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使党的各级干部自觉地加以执行,始终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领导干部从政之基,也是党员十部对党的“忠诚度”和“执著度”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和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3.中共党课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要履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本质特性,也是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正如所指出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党之所以能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领导人民战胜强大的敌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与广大党员干部忠诚地履行党的宗旨是分不开的。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干部宗旨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让干部认识到履行党的宗旨的重要性,而且要引领党员干部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验实际生活、了解民生疾苦,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克服、抵制个人主义和,忠诚地履行党的宗旨,永远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

党史学习课件内容篇10

关键词“史纲”课程教学史学著作阅读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史纲”)是一门专门为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近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学生对近代历史基本问题及相关事件、人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设置的必修课程之一,“史纲”课程兼具历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功能。

然而,尽管该门课程的诸多教学人员多年来积极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却依然在教学过程中被诸多现实问题所掣肘:“史纲”课程设置的教学课时较少,难以满足讲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后至今的百余年复杂历史进程的需求;该课程的教材内容大多为提纲挈领性质的概述,历史细节极少得到详细披露和深入剖析;教学内容大多与学生在初中、高中乃至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有大面积重合,大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探索欲等。解决这些实质性障碍,不仅“史纲”教师们不断提升自身史学修养和教学技能,更需借助强大的外力进行补充。而引导学生在纷繁浩瀚史学著作中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和思考,可以成为这种“外部补充力量”的重要来源。

1经典史学著作对“史纲”教学的重大辅助功能

一直以来,阅读知名史学著作是人们了解和学习世界其他国家与中国历史最为便捷的渠道之一。面对“史纲”教学改革遭遇到的种种瓶颈,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视角、有针对性地阅读与鉴赏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史学著作,是“史纲”课程教师们可以积极探索的方向之一。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著名史学著作,可以有效弥补“史纲”课程课时过少与内容繁多的矛盾,有效拓展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教学空间。由于设置的学时有限,“史纲”课程的制定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阐述中国近现代史进程时,采用的是大纲式陈列方法。对于历史事件的细节、历史人物关系的曲折发展和历史动态的微妙推进等,缺乏细致入微的剖析。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时陷入“模式化”僵局。广泛地涉猎相关历史问题的知名著作,可以有效克服“史纲”教学时数过少的局限性,为该课程的教学起到填充细节、解答疑惑、提升史学延续性的作用。例如,史学家唐德刚的著作《从晚清到民国》回答了从清王朝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秩序如何逐渐演变的复杂历程;学者张鸣的著作《辛亥:摇晃的中国》,则通过战线辛亥革命全景图,深入剖析晚清民国大变局的历史由来和发展脉络。此书以尚武中国、丛林之争、革命与保皇和科举与学堂等话题的展开再现当时中国的真实社会生态。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和反思相关的经典与知名史学著作,可以从“旧”的历史常识中不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史纲”课程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大多学生只是简单从教材中了解到甲午战争对中国带来的沉重耻辱,却对其具体发动背景和作战过程依然缺乏了解。由国内著名军事专家刘亚洲、金一南和丁一平共同撰写的《甲午殇思》则全面披露了该起事件详细过程。书中论述中日双方作战前的心态对比时写道:“清廷出于对北洋海军强大的自信,才在丰岛海战后毅然对日宣战……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稀里糊涂进入战争之感’……日本为胜利和失败都做好了准备,是因为感觉到自己海军力量不足。”①类似细节的披露,让习惯地认为在近代屈辱史中“敌方自信我方怯懦”的学生们,对甲午战争的战前事态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这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们从重大历史事件的“旧认知”中摆脱出来,发现有趣的“新知识”,从而大大激发其深入洞悉历史的求知渴求。

再次,引导学生鉴赏学术思维规范的经典和知名史学著作,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抵挡“史纲”课程教学所遭受的外部冲击的有力屏障。近年来,“史纲”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各种冲击,不断呈现出复杂化和尖锐化的趋势。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国内外学者对“普世主义”的错误解读,让蕴含民族主义的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断被淡化;争当“世界公民”的普世价值越来越被大学生群体接受,而包含“祖国”等概念的爱国主义历史教育则往往被视作狭隘的,甚至被冠以“可怕的”和“不合作”的标签,②导致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深入思考祖国近现代史的动能遭到削弱。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浪潮在国内外学界和政界的肆虐,新媒体时代“知识碎片化”现象的不断蔓延,也都对“史纲”教学改革的推进制造了重重障碍。

应对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学习重要性的弱化作用,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奋斗进程的抹杀行为等,迫切需要“史纲”教师引入相关经典与知名史学著作的阅读环节。例如,针对某些别有用意地淡化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日战争领导作用的言论,美联社记者冈瑟·斯坦因于1945年出版的《外国记者严厉的抗日战争: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进行了详尽的澄清:“从我见到的一切政局来看,我的结论是:延安所说的中共领导的战绩,比我在重庆和西安所听到的国民党的战绩可靠得多。”③此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中共领导抗战的实地记录和访谈,让它一度被列为著名的正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的姊妹篇。其详尽的真实见闻记录,是有效驳斥对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角色产生质疑的坚实依据。

2与“史纲”课程教学相关的史学著作的分类

由于各种知名与经典的史学著作浩淼如海,在发挥它们对“史纲”课程教学的补充功能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分类,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思考。大致来看,这些著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通史常识类。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费正清的《费正清中国史》,则以40万字的篇幅,从半坡文明叙述到20世纪80年代,涵盖了中国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多方面的传承和演变。这两部重要经典读物,可以为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构建极为充实和生动的知识背景。

二是人物传记和历史人物口述历史类。在中国近现代史过程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历史人物,往往是站在历史风浪最前沿的推动者。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蒋介石、曾国藩和邓小平等系列人物的传记,④详细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心路历程等,可以在推动学生在理解历史人物时实现“立体化”和“去脸谱化”,以及学会融会贯通地理解历史进程的认知积累中,实现重大的突破和飞跃。

三是战争或特殊历史事件类。英国新锐汉学家蓝诗玲撰写的《鸦片战争》,是首次以世界史的视野探讨这场世纪性的中英冲突的著作;加拿大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撰写、潘敏翻译的《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从关注抗战初期的社会与人的独特视角出发,以江南五城为例(嘉定、镇江和南京等),描述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同时分析了地方头面人物与日伪政府之间的关系交织。

四是对某段特定历史时期解析类读物。为了更深入地特殊历史片段,“史纲”课程教师可以重点向学生推荐阅读具备高度学术规范、逻辑严谨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读物。例如,由著名高层智囊专家金一南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全新修订增补版),是国内首次以战略思维、战略眼光和战略意识解读中共早起党史和军史,充分解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从哪里来?”等重大问题,⑤并对审视当今的中国社会各类问题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则陆续撰写的史学著作如《从晚清到民国》、《晚清七十年》以及《民国三大校长》,以及张鸣撰写的《辛亥:摇晃的中国》等,都从特定时期和特定事件入手,为满足学生的历史求知欲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与知识来源。

3引导学生阅读史学著作以提升“史纲”教学效果的途径

显然,国内外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的史学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而大学生作为知识背景有限、鉴别能力尚不成熟的特殊阅读群体,如果没有教师的巧妙引导,则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总的来说,“史纲”课程教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引。

首先,教师应将课堂外的广泛阅读与课堂上的集中思考结合起来,将教师指定阅读与学生自主兴趣阅读结合起来。由于该课程设置的学时非常有限,因而对史学著作的阅读主要依靠学生们在课后时间完成。在选择史学读物时,可以根据不同历史专题(如抗日战争、甲午战争、西安事变),让学生初步自主选择并上报欲阅读的书目,让教师进行筛选确定书目,最后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或在课堂上集中交流或陈述的方式,实现对专题的深刻认知。也可以鼓励学生以创立历史兴趣小组和历史读书会等形式,将被动“应试”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其次,在引导学生鉴赏和阅读相关经典史学著作过程中,将引导学生尊重历史主流规律和理性审视中国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由于“史纲”课程制定教材只是简明扼要地铺陈了1840年到1949年至今的历史脉络,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评判的自然转变,迫切需要更多的细节填充。近年来,诸多身居高位的中共党员的纷纷落马,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先锋模范作用产生质疑。通过推荐大学生阅读类似《延安整风运动:回忆与研究》,了解中国(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21页)共产党在其早期发展中,也曾遭遇各种制约党组织发展的内部问题和困境;⑥通过带领学生们泛读《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其全面认识我党在建国初期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也曾经历残酷的反腐斗争的历程。⑦由此,促使学生在看到政府反腐举措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在对种种困境的解决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这一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