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编辑十篇

时间:2023-09-22 17:58:27

影视文学编辑

影视文学编辑篇1

影视作品主要通过科学技术编辑制作而成。目前为止,主要有两种编辑技术,一种是非线性编辑,一种是线性编辑。本文主要讨论这两种编辑方式的优缺点,对这两种编辑方式在影视作品制作中的应用优劣进行论述,以促进我国影视编辑技术的发展。

影视制作过程中利用磁带进行编辑的方式就是线性编辑方式,线性编辑相对来说较为传统。线性编辑是按照相应节目的要求,运用电子手段将节目素材通过专业技术制作成连续画面的过程。一般来说,首先要进行素材的连续画面编辑,编辑时将提供的原有素材运用组合编辑的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编辑,从而制作成新的连续画面,再将其中某一段运用插入编辑的方式完成替换。

影视制作中线性编辑技术应用较早,因此,技术比较成熟。线性编辑方式是通过编录机、控制器、编放机来完成对素材的编辑操作,对声音和图像进行编辑时,可以通过插入编辑和组合编辑来完成,总体来说,这种方式简单直观、易于操作。影视后期制作的图形字幕、出入点设置、镜头组装都可以运用线性编辑字幕机完成,往往用于影视节目制作。1.2线性编辑劣势线性编辑的缺点非常明显,首先,应用线性编辑技术来搜索和录制素材时,主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寻找素材时需要前后寻找,非常复杂,不但磨损了磁带磁头,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由于应用线性编辑技术制作出来的影视作品有预留时间的限制,不利于添加、删除或是修改素材,从而影响影视作品的编辑。其次,磨损翻版母带。线性编辑使用的信号是模拟视频,因此,进行影视编辑复制时,外界因素易干扰到信号,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作品复制过程 中易磨损录像机,缩短录像机的使用寿命。另外,磁带的质量会受到划伤、掉磁、扭曲、变形的影响。最后,构成系统复杂,性能不统一,设备多。多个设备仪器连接会影响信号传输,并且操作复杂,以至于故障频生[1]。

上文所述,运用线性编辑进行素材编辑时,通常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而非线性编辑进行素材剪辑时则不用按照时间顺序,可以任意对素材进行组接。非线性编辑过程一般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替换各种素材,之后通过硬盘进行存储,后期编辑主要运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运用非线性编辑进行编辑时可以编辑任意素材,且其他部分不会受到已编辑部分的影响,完成素材编辑后不需要对其他素材进行转录或编辑。

首先,制作成本低。在对素材进行编辑时,使用的计算机只需要安装相应的视频卡和编辑软件就能完成相应的编辑工作,降低了费用。并且使用的软件易升级、便于维护以及可以多机联网工作。因此,大多应用于电视台采访影视制作等直播类节目,制作费用得以降低。其次,编辑灵活。应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对影视作品进行编辑时,有三百多种软件供应,可用于多种多样的影视特效编辑,而不只是靠硬件提供特效,因此,在制作影视作品时手段非常灵活。非线性编辑主要对数字化的视频信号进行编辑,所以在影视编辑过程中信号不会被外界环境干扰,使编辑的影视作品质量得到一定的保证。最后,方便存取素材。非线性编辑和线性编辑不同,它可以直接存取素材,而线性编辑不能。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素材是通过硬盘以文件的形式按相应的地址码进行记录的数据,存取数据时直接以非线性方式利用硬盘上的磁头进行。因此,同样的时间可以访问任何一个文件,素材调用方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首先,非线性编辑在读取相关素材并完成素材编辑后,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输出素材,影视制作的时间延长,不便于影视作品的流水制作,进而浪费了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其次,非线性编辑的操作过程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所以,整个编辑过程会受到计算机的运行稳定性影响。比如影视作品制作的特技运算,该运算过程全部由计算机相应软件完成,运算中所使用的一般是普通的计算机,而普通计算机处理速度满足不了特技运算中大量数据运算的需求,一般情况下易死机或意外断电,导致整个编辑系统停止工作,延长了影视作品制作的时间。最后,非线性编辑使用的素材主要通过硬盘进行存储,而硬盘的存储空间有限,从而提高了存储成本,因此,工作站必须有良好的工作性能[2]。

3非线性编辑与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过程中的优劣探讨

笔者主要根据两种编辑方式的特点,结合实际影视制作经验进行分析,得出线性编辑常用于新闻片、直播类娱乐节目、访谈节目中,非线性编辑常用于纪录片、直播体育比赛、影视节目、广告片制作中。原因分析:访谈节目、新闻片、娱乐节目的镜头长度较短、使用特技少,并且要求设备实时响应,因此,线性编辑方式比较合适;影视节目、体育直播、广告片通常使用大量特技效果,因此,常用非线性编辑方式[3]。

4结语

本文论述了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两种编辑方式的优劣,并根据相关影视制作的需求来探讨两种编辑方式的应用。线性编辑的使用技术比较纯熟,且易于操作,设备简单,但是编辑过程中易磨损磁头磁带,不具备特技编辑性能;非线性编辑可以对任意的素材进行编辑,然而,存储成本较高,进行特技编辑时,会使计算机死机或异常断电。本文比较了两种编辑方式的优劣,以便于影视工作人员根据需要编辑的素材情况,合理选择编辑方式。

参考文献

[1]马斌.试析影视制作过程中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的优劣.[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2]袁站.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中的优劣分析[J].福建电脑,2008(6).

影视文学编辑篇2

论文摘要:以往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面临教与学的双重困惑,有鉴于此,我院大胆改革,创新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一、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教与学的双重困惑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影视创作还属于影视的专业领域,被媒介长久羊断,90年代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仪使得数码摄像器材和非线性编辑设备的性能不断提高,而且出现大幅度降价,稍具规模的广告公司都有能力配备精良的数字摄录编系统,他们不再依赖专业公司和台的专业人士进行电视广告或宣传片的制作,在招聘员下时将日光投向那此不仪具有广告学专业背景,同时具有影视创作能力的者,在实际下作中要求员工不仅能进行电视广告创意写出文案,还要求他们能根抓文案写出分镜头脚本,绘制故事版,有此公司将拍摄交给影视公司进行,后期制作则由员工完成,而有此公司前后期制作完全由本公司员工完成。再如电视台在招收记者时,除考虑相关的专业背景外,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根抓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要能采、能写、能编甚至能播。

而对对人才的要求,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电视学院、广告学院均开设有与影视创作相关的短期培训班,而向招收学员,学员中除在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下作的从业人员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即将踏入社会和刚踏入社会的具有广告学、新闻学、、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于是开设有以上专业的各院校也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相继开出了与影视制作相关的课程,我校广告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进行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非影视艺术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带来的教与学的双重困惑,教师方面,而对毫无影视艺术基础的学生,在课程目标、内容、侧重和深度上就很难把握;学生方面,一部分文科背景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他们渴望多学此理论,增强自己的人文索养和理论分析能力,一部分理科背景的学生则抱着艺术专业的理想甚至简单地与专业性院校的影视艺术类专业相比,希望通过开设影视制作课程迅速掌握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能力,对影视制作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二、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主要经验

我院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经过了5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厘清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特点,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进而规范课堂教学的内容,开展教学实践

1.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

我们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成为不仅具有一定的影视艺术修养,还要具有一定的影视制作能力的电视广告创作、各类宣传片创作的专业人才,为广告学专业服务

2.厘清课程设置的特点

影视艺术类专业从整个影视学科的整体出发,培养通晓影视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全面人才;体例上,以整个影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和基本技能为主体,包括影视理论、影视、影视摄像、视听、影视剪辑、影视编导、影视照明、影视造型、影视、影视声音等。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从师资、学生的来源、教学条件都不全面和专业,因此不能要求学生能达到影视艺术准专业的程度,但能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即能将文学的作品视觉化,写出分镜头脚本,同时使学生具有一般镜头叙事能力,完成影视作品的前后期创作。

3.规范课程教学的内容

我院广告学专业开设有《电视摄像与编辑》、《电视广告制作》这两门和影视制作相关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电视摄像与编辑》是《电视广告制作》的先修课程,《电视摄像与编辑》教授的是影视制作的基木理论与基木技能,理论教学着重讲授不同镜头的艺术特性、画而造型的元索以及艺术特性、画而构图、固定画而及运动摄像的特点及影视剪辑学的相关理论,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电视摄像技术实验和非线性编辑实验;《电视广告制作》课程是《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的后续课程,理论教学具体涉及到的是电视广告的分类及特点、电视广告创作的原则、电视广告创意的原则、电视广告视听语言的风格等等,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AFTEREFFECT影视特效合成软件的学习,主要通过该软件让学生掌握电脑合成技术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最后在教师的下进行实题化的电视广告创作实验

4.教学实践

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让学生进入到影视创作的学习状态,迅速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并能较好的运用镜头叙事成为课程教学的关键。[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摄像与编辑》课程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电视摄像技术实验和非线性编辑实验,每一个实验项目都和理论部分相结合,如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是不同镜头的特性,紧接着的实验项目就是摄像机的光学镜头,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光学镜头训练时能迅速领悟到理论课讲述的如广角镜头景深范围大、透视感强、强化纵深方向运动物体的速度、适合抢拍、抓拍等艺术特性。再如当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是电视剪辑中动作的分解与组合,紧接着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就利用不同机位拍摄的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索材进行动作的分解与组合,这样一个环节下来,学生明自了之所以好看是因为通过后期剪辑将前期不同机位拍摄的镜头进行分解与组合,通过画面完成一段情竹的完整表达,使观众的视点得到的解放。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得到了统一。

前后期制作相结合。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将电视摄像与编辑结合在一门课程中,而影视艺术专业将电视摄像与编辑作为《电视摄像》和《电视编辑》两门课开出,影视艺术学院之所以分得细是因为已开设有电影电视剪辑学、视听、影视编导等等影视理论方而的课程来实践性较强的电视摄像与编辑但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不可能象影视艺术专业一样分得很细,过程拉得很长,我们要求能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学习迅速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和镜头叙事的能力;另外电视摄像与编辑木身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前期拍摄是为后期编辑作准备,而后期编辑也是为了完成前期创作的思维和理念。如果分为两门课,电视摄像使学生虽然掌握了电视摄像的艺术和技术,但不明自拍摄的镜头将作何用,不适合培养学生镜头叙事的能力,而电视剪辑部分讲授的内容大多是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对电视剪辑的理论和技法涉及较少,软件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教导学生运用电视剪辑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进行作品的剪辑,培养学生剪辑的思维,如果要求学生将自己前期拍摄的索材剪辑成片,就会发现前期拍摄的不少问题,如画而的构图不美,景别不够规范,拍摄的角度和机位应该调整等等,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画而感,同时对镜头叙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由此我院将电视摄像与编辑作为一门的一独的课程开出,配备了一位具有影视制作综合能力的师资,既能进行电视摄像的教学也能进行电视剪辑的教学,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电视小短片的前期制作,包括剧木的拟定、分镜头的撰写及拍摄,然后要求学生将拍摄的索材剪辑成片,并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同时让制作小组的学生发言谈创作的体会,让同学们对各组的作品互相作出评价,这一过程下来同学们很快对影视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把握,同时对怎样用镜头叙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字表达与视听语言的表达相结合。影视作品其实就是作品的视觉化除了在实题化作品上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和镜头叙事的能力外,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抓教师规定的主题即兴用一段文字表达与主题相关的一段情节,然后将这段文字视觉化,利用分镜头表达出来,这一训练在《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及《电视广告制作》课程中均被采用,在《电视摄像与编辑》中会以约会、离别、感动等主题由学生先进行文字表达再将这段文字用分镜头表达出来,在《电视广告制作》课程中,要求学生将课前布置的30秒的电视商品广告的文案创意表达出来,少将其视觉化,同时请其他学生提出意见井进行修改。学生们在这个环节有着较高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能写能说,但画面感不强,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培养他们的画面感以及镜头叙事的能力。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在影视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不可能如同影视艺术专业般在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上给学生全而细致的培养,作为任课教师要推荐一此与影视艺术相关的书籍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任课老师还要推荐一此好的影片给学生加强读解影片的能力,将影片中的创作手法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如在《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中,仃课老师布置学生课外观摩经典影片,在课内针对其中精彩的段落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蒙太奇的思维、时空的转换、时空的压缩与延长,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运用等等,课外布置读解电视广’告,在《电视广告制作》课程教学中播放一则广告马上让同学们说出共有多少个镜头,背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里而时空压缩与延长的段有哪此等等,利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由提高学生读解影片的能力,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画而感、

三、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效果

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教与学的双重困惑得到初步解决,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广告学专业特色的影视制作课程教学之路,学生们可以自由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

在2007年部高教司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我院的影视广告作品在湖南省分赛区取得了影视类作品的一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在全国的评比中又获得两个三等奖,影视作品的获奖等级在湖南省处领先水平。

从2004年开始我院陆续有学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导演系研究生。另外从事与影视创作相关下作的广告学专业毕业生正逐年增多,有的在影视广告公司从事影视广告文案创意及分镜头和故事版的制作,有的在影视广告公司从事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有的在电视台从事摄像记者,有的在电视台从事后期编辑,有的利用学到的影视创作知识为单位创作企业形象宣传片或是情景式的培训短片。如在深圳某外资公司下作的三个2007届毕业生联合为该公司创作了一部企业形象宣传片,该片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将该形象宣传片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形象推广片,并向我院寄来感谢信,信中说到“名校出名师”“名师出高徒”。这无疑是对我院广告学专业影视制作课程教学的肯定。

[2]宋红岩.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影视语击的读解能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

[3]刘军.全国高校影视专业的DV设备配备及学生DV作业情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1)

影视文学编辑篇3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编辑;职业素养;提升;组织

电视节目编辑工作关系整个信息传播活动,是对电视素材进行重新创造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量增大,编辑工作量增多,但是质量的提升却没有明显的进步,编辑手段老套、效率低下、创新程度低等,阻碍了电视节目编辑工作的质的提高。所以从职业能力方面来说,必须要提高其编辑手段,提高效率和创新程度,多一些新的内容形式,少一些“套路”。再者,电视编辑职业基本上掌控了电视节目的最后效果,其价值观和心态更是决定了观众的观看感受和情感,所以其职业素质必须过关,才能带给社会以良好的影响。新媒体的传播力更强,更富有变化性,对电视编辑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在科学技术发展下发展、发扬和壮大,然后又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电子移动设备进行传播,为用户提供信息等服务。打破了传统媒体各方面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传递的者,这就更要求电视编辑职业具有相当的创造力和集思广益的能力,能够提出新的想法,满足受众的需要;同时新媒体还实现了声音、画面和文字的有机结合,让创作的思路能得到直接的表达,这就要求电视编辑者充分结合这几大因素,给受众不一样的体验;另外,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格局,使媒体获得产业性的发展,和各种媒体的关联度加深,因此,电视编辑除了了解本媒体的发展特点之外,还要熟悉其他媒体,并且在工作中发现和运用其他媒体的作用,服务于电视媒体。也正是在媒体“百花齐放”的背景下,电视编辑需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实现劣势转化,同时提高竞争力,占据新媒体发展的高地。明确了新媒体环境对电视编辑的要求,就要落实实践,创造发展,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推动相关传媒事业的发展。

(一)增加政治教育,提高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所以,电视编辑的政治素质十分重要,将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政治取向,传播的精神内在。而且电视在传统媒体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新媒体的产业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受众广,所以政治素养是电视编辑职业素养的关键和基础。相关单位、个人,都要有意识地增加政治教育学习,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当下的社会舆论导向,熟悉社会风气潮流,提高自己的政治高度和觉悟,并影响周围人。积极组织政治论坛,组织以政治理解为主题的讨论会,浏览国家网站,学习精神思想,并且通过相关人物事迹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态度,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传播积极先进文化。

(二)树立学习观念,丰富专业素养

时代在进步,媒体在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不是结束,而仅仅是一种开始。身为其中的一份子,其学习观念必须够强,清楚在工作中学习的重要意义,也了解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提升职业素养的关键。电视编辑的学习观念决定了他们选择电视素材的态度,能否以新的形式呈现,更是决定了电视节目的创新程度和质量的好坏。所以,电视编辑必须具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更好的完成工作。同时要时刻保持学习吸收的态度,更好地组织、编排、策划和制作电视节目。从单位的角度来讲,要提供给电视编辑学习机会,并且落实学习考核制度,将创新想法的提出作为工作指标之一,杜绝模板化的编辑方式。还可以组建单位内部的图书馆,并设立图书网站,及时吸收一些新的书籍,指导电视编辑的工作。注意与社会需求接轨,不断补充新的时代性的内容。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从网络、图书馆等获得信息,也通过观看其他节目来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同时积极响应单位的安排,积极学习,记录心得,与自己的同事探讨提高。

(三)与新媒体融合,提高创造能力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传统媒体受到冲击,应当更进一步思考自身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理念。因此,提升电视编辑职业素养,不得不注意提升其创造力,提升与新媒体融合的能力。其基本要求是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特点,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平台,加大传播的远度和深度,更探索新的传播结合方式。同时能够发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点,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基本的实现途径有,探索、发现、总结新媒体的特点,并充分学习电视媒体的理论和优势,寻找结合点,拓展影响力。针对电视编辑人员,要加强其电视媒体的理论学习,并了解新媒体的原理和形式等内容,做到“知己知彼”;深入了解民众需求,多做调查,用事实说话。电视编辑人员同样要“下到”百姓生活,到拍摄现场,与电视其它环节做了解沟通,这样才能基于实际情况做出创新,更符合现实需求;不断学习新的编辑技术,呈现多元化编辑特点,让观众眼前一亮,带来新的体验。软件的开发,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为编辑技术提供了便利,也同时要求电视编辑工作者不能“闭门造车”,要更多地挖掘优秀的编辑方法,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实现编辑多元化;更要了解国内外的电视编辑水平,吸收外来的优秀的编辑思想和方法。这要求电视编辑人员不能局限于国内节目的学习,更要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去学习国外的编辑方式,呈现文化多元化,体现文化交融的基本趋势。

(四)自上而下的学习,自下而上的有效反馈

电视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途径还可以来自本团队的自我学习和提高,通过自上而下的学习,由一个学习点辐射开来,影响更多的团队内部的人,使得技术相互的提高。自下而上的有效反馈,是从基层的编辑问题反馈,形成问题化学习,在寻找到答案之后,第一时间反馈下去,及时解决。实现团队协作,提高集体凝聚力,更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工作氛围,对电视编辑职业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利。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编辑职业素养提升路径非常之多,首先,要明确提升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并且能够实现辐射式的影响,以点带面,最后,使得团队整体素质能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双红.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发展多样化路径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5(24):134-134.

2]徐光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途径探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7-89.

影视文学编辑篇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各自特点的分析,提出非线性编辑在当今影视作品制作中的优势及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影视作品一目了然、生动直观,在教育教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使教师尽快地掌握多媒体影视作品制作技能,尤其是非线性编辑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影视编辑的工作人员,谈谈我从传统的线性编辑到现在的非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中的一些体会与分析,供大家参考。

1、传统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概述

使用传统线性的编辑方法,为制作一个十来分钟的节目,往往要面对长达四五十分钟的素材带,反复进行审阅比较,然后将所选择的镜头编辑组接,并进行必要的转场、特技处理。这其中包含大量的录像编辑机的重复劳动,随着复制编辑次数的增加造成图像质量的大幅下降。

在传统的节目制作中,电视编辑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编辑机通常由一台放像机和一台录像机组成,编辑人员通过放像机选择一段合适的素材,然后把它记录到录像机中的磁带上,然后再寻找下一个镜头,接着进行记录工作,如此反复操作,直至把所有合适的素材按照节目要求全部顺序记录下来。

由于磁带记录画面是顺序的,无法在已有的画面之间插入一个镜头,也无法删除一个镜头,除非把这之后的画面全部重新编辑录制一遍,这种编辑方式就叫做线性编辑,它给编辑人员带来很多的限制,编辑效率非常的低,劳动强度大。

而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大量的素材都存储在硬盘上,可以随时调用,不必费时费力地逐帧寻找。素材的搜索极其容易,不用像传统的编辑机那样来回倒带。用鼠标拖动一个滑块,能在瞬间找到需要的那一帧画面,搜索、导入易如反掌。整个编辑过程就像文字处理一样,既灵活又方便,节目图像质量没有被衰减,从而保证了图像在被反复编辑制作完成后依然保持鲜艳的色彩。

2、非线性系统的组成

非线性编辑的实现,要靠软件与硬件的支持,这就构成了非线性编辑系统。

从硬件上看,可由、视频卡或IEEE1394卡、声卡、以及设备构成。其中视频卡用来采集和输出模拟视频,也就是承担A/D和D/A的实时转换。

从软件上看,非线性编辑系统主要由非线性编辑软件以及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和音频处理软件等软件构成。

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高,视频编辑处理对硬件的依赖越来越小,软件的作用则更加突出。因此,掌握非线性编辑软件,就成为了关键。

非线性编辑说到底是应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在计算机中对各种原始素材进行编辑操作,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计算机硬盘、光盘、录像带等记录设备上完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影视制作过程。由于原始素材被数字化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信息存储的位置是并列平行的,与原始素材输入到计算机时的先后顺序无关。这样,我们便可以对存储在硬盘上的数字化音视频素材进行随意的排列组合,并可进行方便的修改,非线性编辑的优势即体现在此,其效率是非常高的,创作你的作品,发挥你的想象力,再也不用受线性编辑的限制了。[1]

3、非线性系统的实际操作

任何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都可以简单地看成输入、编辑、输出这样三个步骤。当然由于不同软件功能的差异,其使用流程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素材采集与输入、素材编辑、特技处理、字幕制作和生成与输出。

3.1采集与输入

利用视、音频采集卡和视频编辑软件,将模拟视频、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或者将外部的数字视频存储到计算机中,成为可以处理的素材,输入主要是把其它软件处理过的图像、声音等等,导入到视频编辑软件中。

3.2素材编辑

设置素材的入点与出点,以选择最合适的部分,去除不需要的废镜头。然后按时间顺序组接不同素材的过程。

3.3特技处理

对于视频素材,特技处理包括转场特效、合成叠加。对于音频素材,特技处理包括混响特效等。将繁杂的视频素材和音频素材组合成具有感染力的画面和声音效果。

3.4字幕制作

节目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影视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包括文字和图形两个方面。一般视频编辑软件中有大量的模板可供选择。

3.5生成与输出

节目编辑完成后,非线性编辑可以生成视频文件,到网上,或者刻录VCD和DVD光盘等等。这时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就算完成了。

4、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优势

综上所述,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作用来看,它能集录像机、切换台、数字特技机、编辑机、多轨录音机、调音台、M IDI创作等设备于一身,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传统后期制作设备。这种对传统设备的高度的集成性,使后期制作所需的设备降至最少,有效地节约了。使得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影视制作中的优势更为明显。

网络化是计算机的一大发展趋势,非线性编辑系统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地传输数码视频,实现资源共享,并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计算机协同创作,对于数码视频资源的管理、查询,更是易如反掌。今后在影视制作方面,非线性编辑系统必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影视文学编辑篇5

1 利用硕思闪客精灵修改flash课件

我们平时在网上下载的flash课件一般都标注原创作者姓名和所在学校,有的甚至flash课件存在很多缺陷,给我们教学使用带来了很多不便,为此,可以在网上下载一款硕思闪客精灵简体中文版软件,对下载的flas进行适当修改,编辑成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具体编辑方法如下:方法一:(1)打开闪客精灵页面,单击“文件浏览”命令,找到所要编辑得flash课件并打开.(2)单击:“文件”菜单中的“导出到FLA文件”,并保存.需要修改的flas会出现在flash程序编辑页面中;方法二:对所要编辑的flas右键单击“用闪客解析”,再重复方法一中的步骤(2).进入flash编辑页面可以对flash中的文字进行适当的删减,也可以通过新建图层添加动画等等,最后编辑成满意的动画单击“文件”菜单中的“导出影片”,编辑成功.

2 利用“绘声绘影”剪辑影片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一些视频,既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高中物理《电磁感应》新课教学中插入视频“聪明的法拉第”;在《相对论简介》新课教学插入视频“百年巨人爱因斯坦”;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渗透,又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但是在网上下载视频有的太长,有的我们只需要其中的几个小片段,这就需要重新进行编辑.具体编辑方法如下:(1)安装“绘声绘影”软件,打开编辑页面.(2)在编辑页面中点击“打开视频文件” 找到编辑的视频并打开.(3)把视频文件拖放到“故事版试图”视频轨,单击“多重视频修整”,单击“播放”按钮点击“起始/终止”按钮截取需要的视频区间.(4)如需编辑文字题目可单击“标题”进行添加,添加背景音乐可打开音乐,并拖放到音乐轨进行编辑裁剪,两段视频之间切换可单击窗口中的“效果”下拉框,在弹出的列表中选择切换方式.(5)编辑结束,单击“分享”在下拉框“创建视频文件”子菜单中选择“与项目设置相同”,并保存,重新编辑的视频经过一段时间渲染便可形成.

3 利用“物理仿真实验室”编辑制作动画

使用“物理仿真实验室”软件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显示需要的整个动态过程,并能显示任意时刻的图像或设置的参数值,如:速度值,加速度值等等,能更好的具体分析整个物理过程,并能弥补无法演示的实验或演示实验中的不足.使用编辑过程中先熟悉各面板的功能,然后进行具体编辑,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例解释一下具体编辑过程.例如:制作木块在木板上以一定速度滑行,地面光滑,系统动量守恒的动态过程,显示任意时刻木板动量、木块动量及系统总动量.步骤如下:

(1)设置系统“考虑重力”,选择木板并设置参数:木板质量M=1 kg;平板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5;初位移:x=20 cm,y=1 cm;自定义变量速度vx分量:v1

(2)设置木块参数:质量M=2 kg;vx=8 m/s; 定义变量:速度vx分量:v2

(3)设置程序:变量编辑器:添加变量名称:P1,初始值0 ;添加变量名称:P2,初始值16;添加变量名称:P,初始值16;修改木板质量m设置为m1,初始值:1;修改木块质量m设置为m2,初始值:2;

(4)打开程序编辑器,编辑程序:P1=m1×v1;P2=m2×v2;P=P1+P2

影视文学编辑篇6

胡戈的网上影视片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春运帝国》,再到《乌龙山剿匪记》,接二连三地爆料给观众,网民热闹,媒体也热炒。到底是“恶搞”,还是创新呢?似乎谁也不敢否定“恶”的罪名。胡戈的作品是继国内央视开创的《大史记》、《分家在十月》和《粮食》,美国好莱坞大片《华氏9・11》之后,出现的中国网视BLOGER的自主创新之作。站在媒介传播的角度来审视“胡戈现象”,考察它的传播价值和社会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媒介与社会之间的交互与融合,以及这种交融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胡戈现象”三部曲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胡戈先后创作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梦断奥斯卡》、《一个馒头引发的麻烦》、《春运帝国》和《乌龙山剿匪记》等5部网视作品。据说胡戈正在“搞”一个更大的与冯小刚有关的网视片。就已经问世的作品来说,其代表作品主要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春运帝国》和《乌龙山剿匪记》。这3部作品标志着胡戈网视创作的三部曲。

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中,胡戈采用了大量现成的视频、图片和音乐素材,视频素材包括电影《无极》、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的新闻节目和上海马戏团的演出录像等;图片素材则包括爱因斯坦照片、飘影喱水图片等素材;音乐素材包括电影《Matrix-Reload》音乐、电影《Matrix-Revolution》音乐、电影《Legend of Zorro》音乐、游戏“Need For Speed:Underground”音乐、歌曲《茶山情歌》、歌曲《谁的眼泪在飞》、歌曲《灰姑娘》(郑钧)、歌曲《月亮惹的祸》(张宇)、歌曲《U Can’t Touch This》(MC Hammer)、歌曲《走进新时代》、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主题曲、歌曲《红梅赞》和电影《Die Another Day》音乐等素材。而贯穿整个视听媒介的有声语言解说词,也就是整个视屏的主题和灵魂,则是胡戈的独创。即用影视编辑的方法,或曰蒙太奇方法,对现成的视频镜头进行切分与组接,用新编的解说词串构而成的新作。这是胡戈创作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其影响力爆发的作品。

《春运帝国》所使用的电影素材以《Matrix》系列科幻电影和周星驰主演的系列电影为主,以“春运”为题材,着重表现亿万普通百姓在春运期间的经历,体现了胡戈对“假日经济”的批判精神。《春运帝国》以始皇帝在电视上给其臣民们新春致辞开始,将话题引到春运上。《春运帝国》总长不过11分钟,却将《黑客帝国》的打斗、高速公路上警察对“黄牛”的追捕和周星驰的影视碎片糅在一起。打斗与舞蹈结合,再配上《辣妹子》的音乐。该片最后播放刑警的呼吁,再按惯例跟上黄牛集团的赞助广告。这次的《春运帝国》,胡戈不是将全部配音一人通吃了。龚格尔,这个在圈里享有千面喉之誉的电影学院的学生,给始皇帝配上了一国之主的帝音。这部作品开始了专业人士的介入,是胡戈编辑创作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胡戈号称耗资30万元制作的《乌龙山剿匪记》网上后,并没有引起热捧,有网民甚至评说胡戈已经“江郎才尽”,媒体的反应平平。这部作品除了利用已有的视频素材外,胡戈还组织了一批专业人士进行“自助”式拍摄,似乎又由“草根创作”攀援到专业的准“精英创作”了。

这3部作品从形式上看,基本上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产物,有拍摄、剪辑和链接的视频、图片和主持解说者的话语等;从内容上看,是对现实的另一类思维,是对传统影视作品的另一种反思和解构,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平民化等特点;从本质来说,都体现了社会文化创造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对“胡戈现象”批判的三个维度

“胡戈现象”三部曲实现了个人网视创作由“网络现象”到“社会现象”传播过程中一个质的转变。

“胡戈现象”在一片轰动的爆炒声中,叫好者不少,一边叫好一边批评者也不少,骂其胡闹,甚至扬言告状者也有。但在窃喜和切齿的同时,几乎众口一词,都离不开用“恶搞”、“颠覆”、“侵权”三类词语来表述这一现象。似乎谁也无法否定这些作品的“恶”。对于那些“颠覆传统”、“解构经典”、“反讽社会”的“定论”,尽管许多批评者心里有数,感觉总也否不掉这种新形态、新味道、新方法的网视创作,但远远没有从理论高度上审视这种“胡戈现象”,怎么也除不掉一个“恶”字。大众传媒的渲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议,反映了人们对胡戈作品一次次的文化解读上的碰撞与对垒。“胡戈现象”也从其原点的个人创作现象成为大众媒介的“公共议题”。“胡戈现象”作为一个新鲜的媒介事件,诸多的社会意见已经从其固有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立场出发,对它进行解读和批判,由此形成了三种不同维度的思考,即“胡戈现象”产生的法权问题,审美批评的是非和编创自由度问题,以及“后现代”大众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解构问题。

在网络传播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人们对网络作品侵权的认识似乎已不再局限于抄袭、改编等显见的行为,但是由于网络技术发展的诡异性,网络作品侵权问题一直是一个边缘性话题,让位于网络传播技术带给社会发展的正面意义。对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电影《无极》之间的关系,主流法理专家一般认为是一种侵权行为,侵犯了作品的改编权、网络传播权和复制权。还有部分批评家认为这是一种新技术所带来的评价作品的新形式,打破了原有的文字、图画等线性传播载体对审美批评的限制,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评判形式。同时,它也对社会流行的所谓传统的某些影视音像作品的法权提出了严肃的旨意或戏谑的否定。

不同的解读方式为深刻理解“胡戈现象”的本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这些解读方式基本上是围绕着肯定或否定的问题展开的,并且大多只是一些对策性研究,并没有指出“胡戈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什么、文化本质是什么,以及这种现象所处的历史地位和社会意义是什么。因而现有的回答还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层。对“胡戈现象”的重新认知必须建立在当前它之所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编辑自主创意构造新媒介的智能上,这是从本质上考查“胡戈现象”的理论基础。

“胡戈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媒介传播的主体――编辑角度来看,如果说2005年是“超级女声年”,那么2006年应该说是“网视创造年”;2005年的《超级女声》无论从媒体、从广告主,还是从受众来说,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媒体理念上的革命,或简称“传媒革命”。发轫于2005年的“胡戈现象”在2006年占据了各类媒体的重要话语空间,这一现象本身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使其影响力不再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是已成为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媒介创新的重要标志,对其深层次的解读也必然要从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胡戈现象”的社会文化背景,是“胡戈现象”产生的人文基础,它决定“胡戈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有其一定的社会广度和历史深度。

梁启超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九十新语》中也提出:“什么是文化?用人工把自然的土变成用具,变成能服务于人的生活的东西,这就是文化。”这里的“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活动的所有成果,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是与“自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1987年英国文化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及习惯。”这些经典性的“文化”界说,即认为“文化”从整体上来说是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精神成果,是与“自然物”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目的,各学科对“文化”概念的诠释和界定不尽相同。随着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特别是“后现代”以来的新生文化,已被数字化的利刃切割成“碎片”。似乎谁都可能撷取某些“碎片”把它仿作为视频、音频、文字、图形、语言、镜头等符号,用“蒙太奇”句法进行编码,“链接”成为一种越来越个性化的新型作品,并把它改编创构成一种新式媒体,传播给喜欢它的受众。

19世纪美国曾盛行草根(grass roots)说,彼时美国正浸于淘金狂潮,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有人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一般认为,“草根文化”的兴起是社会结构扁平化、教育大众化和新媒体应用的普泛化等各方面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草根文化”的兴起,经历了20世纪初“五四”运动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白话文书报刊媒体的普及与三四十年代的大众化与反对“党八股”,以及“”后期以来的“知青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等几个时期。中国“草根文化”一方面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促成的“草根群体”的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共同价值取向的形成。“草根群体”一旦自我意识形成,必然要在公共传播领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构筑自身的价值尺度。“草根群体”作为社会的“母性群体”,其渗透力和影响力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变革逐步拓展,其意见的表达是任何公共领域所不能够忽视的,这是“胡戈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胡戈现象”产生的媒介技术环境

作为创构媒介的编辑活动是一种具有创意、系统开发并重新整合的文化缔构活动。对于编辑来说,任何既有的作品都是他创造新媒介的零部件。新生代编辑把一切既有的文化产品都视为重新创造而需要开发的各种矿石资源,通过全新的媒介技术,构成更新的媒介整体。媒介整体不过是编辑在创构这个媒介时,以统一的设计构思为主题,把他所需要的种种零部件重新组装起来,并赋予其传媒生命。这一传媒生命贯穿在精神产品的创造、审辩、优选、组合等有序化构成的整个过程中,从而将其内容讯息传播于社会。由此可以看出,编辑所构造的“文化”指的是媒介文化,即媒介本身及其所承载的讯息内容,既有物质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也包含思想意识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因此,媒介技术的革新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编辑学意义,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新媒介产品的开发利用,对于编辑学来讲,一点也不亚于思想观念、精神内容等进步文化的价值。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对社会的融入和大众对媒介的拥有和掌握都不断增强,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兴起,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的形成,传统的传播秩序被打破,普通大众的传播地位不断提升。随着WEB2.0时代的来临,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网民”逐渐得到普遍的身份认同,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个性化,严重地冲击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和传播秩序,这是“胡戈现象”产生的技术基础。同时,“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控制力越来越强,两者之间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这必然导致媒介传播平台将被重新缔构,重新协调和更加科学的管理。

“胡戈现象”的本质是一种编辑创新活动

编辑学肇始于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理论提升,已经成为和日本的出版学、欧美的传播学相并峙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也逐渐成为一门新学科,它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对于我们解读许多社会精神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视角。

第一,“胡戈现象”的本质是一种编辑创造活动。编辑学认为,编辑活动是以创造符号媒介为手段,以传播讯息为目的,以缔造文化结构为成果的三条原理统一运作的过程。胡戈把一些不同的声音、视像、文字等符号作为素材,以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加以创造性的解说,使新的主题从旧有的文化语境和媒介环境中变换出来,依据独到的思想观点和审美价值标准,重新进行编码,然后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传播,构筑成为新的媒介范式,从整体上来看,这是一个完整的编辑创造过程。

任何文化作品都有其生命周期,都会经历一个由产生到繁盛,再到衰落的过程,这是由文化产品本身的生命力所决定的。除了部分作品因其特殊的艺术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而成为文化经典外,大部分都走向了消亡。胡戈常常把一些已经丧失了文化生命力的作品重新解码,然后根据当代社会的新特征和新需要,重新进行编码,使其获得新的艺术生命力。在这个解码编码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讯息载体,这体现了编辑创构媒介的本质特征;胡戈通过再创作,传达新的观点、新的讯息,也承载着更新的时代改革意义。胡戈通过其创造物,构筑新的文化结构,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体现着编辑的文化缔构的成功。胡戈的创作行为从本质上看是为我国当代网络影视片的新型创作,开创了一条网上创新的光明大道。

第二,“胡戈现象”实现了编辑主体由“职业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波兹曼教授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中说:一切公众的话语都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娱乐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精神。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公众的话语载体和话语空间产生了新的变革,自主和自助式传播在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产生以后,成为社会公众表情达意的主要形式。公众对媒体的利用借助于编辑的“蒙太奇”式链接和创意性结构,实现其观赏和启发的双重价值。在快乐地批判过去中,创造更新的乐趣。不过,在这里,“编辑”的意义不再是一种职业化的编辑工作者,编辑的外延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编辑”成为一门技能,或者说是公众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胡戈现象”的本身就是一种编辑创造活动,不过其主体不再是职业的编辑工作者,而是单体的公民。“编辑”作品的外延大众化,内涵得以提升,概括力更强大。这正是公众文化水平和文化创造智能提高的表现。至于这种揭下别人房上的瓦,来盖自己新房的做法,是否合乎“民主”与“法制”的现状,我们拟另作讨论。

第三,“胡戈现象”体现了编辑的自主创新精神。近年来,媒体专业主义者围绕着媒介变革的社会现实,对“作者中心制”展开了争论,其中“编辑中心制”获得了多数学者的认可和赞同,这是在整个国家倡导“自主创新”的宏观背景下所发生的事情,从而说明编辑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理论上的支持,这对于提升“编辑活动”的普遍意义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

编辑的创造性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创造性的主要实现形式是组织构成性,组织中蕴含着创造和构成。胡戈把杂乱甚至是无意义的符号建构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作品,把原来既有媒体中的零散碎片,在新的观念下,重新整合,生产出新的媒介整体,深刻体现着过去深隐于创作背后的编辑自主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支持。至于某些甚至很多的网视博客在编辑创新网视作品时,没有与人为善与社会为善的创意,甚至心怀恶意地胡编乱拼,故意破坏传统,瓦解经典,戏弄或歪曲现实生活的“恶搞”之作,我们则鸣鼓而攻之可也。但不能在泼洗澡水时,连新生婴儿也给泼掉。

影视文学编辑篇7

20世纪初,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曾期望把《资本论》搬上银幕,试图通过电影手段表现思维的辩证法,“从具体生活的再现跃为抽象化和普遍化的意象”,完全突破轶闻琐事的单纯展示,以便“把事件处理为一系列论题的结论,而不是单纯的事件”①。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爱森斯坦的梦想并没有成为现实。令人欣慰的是,1998年,中央电视台将发表150周年的共产主义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搬上屏幕,一定程度上验证和实现了这一伟大的构想。片中,借助形象化画面和抽象性信息,一部富有哲理性的电视片鲜活地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我们很难想象,如果离开思维的指导,高度抽象的“宣言”怎么能够成为一部形象化艺术的文献纪录片。

的确,电视作品中许多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的艺术形象,都是通过声画塑造和传播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片断:仰望蓝天白云,马上就能看到同一片蓝天下的亲人,这是电视驾驭时空的思维;仰望翱翔的雄鹰,俯瞰大地的壮观,这是电视自由转换角度的思维表达;坐在沙滩上观看大海,想到最思念的亲人踏浪而来,电视可以表现无限的遐思……这一切无不都是电视思维、电视编辑思维的结晶。

事实上,从客观存在事物的展示,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电视都可以将它们顺理成章地转换成艺术化的视听造型,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凡为伟大,通过视听形象传递情感或神韵,创造出适应和满足观众欣赏情趣的电视作品。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②现代社会的发展史证明,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如果想在世界性的技术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拥有高技术优势。理论思维是发现和创造高技术的前提条件,也是转换和应用高技术的具体手段。以往的电视实践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个基本道理。

自1936年世界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开播以来,现代科技的产物——电视在世界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到遍布全球,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立体声电视、高清晰度电视,从少数几个频道的无线电视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的有线电视,从微波传送到卫星转播、网上链播……人们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千里眼、顺风耳”长了出来,一个全新的“地球村”已经诞生。先进的传输技术、制作技术武装了电视,成了这一革命性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当然,思维居于电视技术变革与应用的核心地位,是整个人类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给各种电视创作活动带来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末,人类迈入了数字电子传播时代。一方面,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入,为电视传播获得了延伸的可能性。电视编辑突破了基于磁带的线性编辑的诸多局限,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线性编辑等为电视创作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③。新技术应用下的电视编辑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需要新思维的切实指导,需要思维的推动激发和创造性构思。

另一方面,媒介竞争也迫使电视编辑更新思维观念与思维方式。一直以来,报纸、广播与电视的竞争始终没有停止过,“第四媒体”网络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对电视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构成强大的冲击。面对其他媒介及其电视媒介间的多重竞争压力,电视如果不及时从思维观念和思维策略上加以突破,其传统的优势地盘将难以维持。

从“信息高速公路”的推进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概念的提出,信息资源的丰富与膨胀已是公认的事实,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影视产业将进一步跨入市场化、国际化轨道,“接受暴风雨的洗礼”④在所难免。如何更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影视资源是未来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如何实现电视资源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如何借鉴和吸纳外来资源,并纳入自主发展轨道,如何实现从外延到内涵的强化,如何进行整合与重构,这是电视编辑面临的又一新问题。思维观念、模式、方法、策略的革新势在必行。

电视编辑是电视作品的重要思维艺术和结构方法,是电视制作的最后环节。任何电视作品的形成都离不开电视编辑的直接组织和传播,电视编辑的思维方式与规律直接影响着最终电视作品的质量。北京广播学院的丁海宴先生曾以纪录片的编辑为例:“纪录片编辑的过程,就是整理的过程。纪录片在前期拍摄的时候经常是模糊的,而在编辑台上才能理出头绪。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主观的理解与客观的事实,时常是相背的,这种矛盾的统一同样需要在编辑台上完成。许多感情阶段无法理解和解释的事实,往往需要在理智阶段来分辨和澄清。如果说,纪录片的前期制作是一种即兴的感情创作,那么后期编辑则应该是理智的思维创造。用个形象的说法,摄影机是感情的机器,编辑机(包括剪刀)则是理智的工具。”⑤思维在编辑阶段的重要作用可见一般。

面对紧迫的实践形势,理论显得相对滞后,这是当前电视界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尽管“操作和思维是平等进行的”,但“两者是两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和系统,人的思维和认识永远指挥着操作”。⑥这也是建构电视编辑思维的另一重要动因。

电视节目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创作过程,我们不妨进行简化:

电视节目=信息(视音频信息为主,包括其他文字、图表、动画等信息)+思维+工具。

其中节目是思维的最终体现和目标,信息是思维的作用对象,工具是思维的实现手段。我们先看这样两个镜头:铁锄和火箭,表面上毫无关联,如果给予客观和感性的描述,则是:从时间上看,一个是远古的生产工具,一个是当代的顶尖技术;从空间上看,一个在古老的文明部落,一个处于现代高科技城。当建立起某种理性认识时,就会产生直观明了的联系。通过人们的思维使之产生某种关联,或对比技术的进步,或隐喻历史的变革,这就是一种创造,一种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的创新。在这里,画面铁锄和火箭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是历史照片记录,也可以是现有实物的展示;它们的对比或隐喻则是一种基于辩证思维的合理对接,一种基于形式组织的逻辑连贯;而组织的物理工具可以是硬切,也可以是叠化或划等特技手段,只要符合特定的叙述情境,其处理手段都将是思维实现的合理存在。

电视编辑思维的重要功能之一即在于将这些直观上无关联的画面组织起来。画面隐含的延伸性是电视编辑实现思维概括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基础,在普多夫金和库里肖夫看来:“剪辑的过程不仅仅是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通过适当的组接并列方法,可以赋予镜头过去从未具有的意义。”他们甚至把它作为一条“美学原则”:“对于一种艺术来说,首先是材料,其次是组织运用这些材料,使其适合这种艺术的特殊要求的方法。”⑦

信息科学和认知科学把思维理解为“发生在脑中的信息变化过程,或者说是信息变换过程,从操作意义上讲即信息加工过程。”在他们看来,“思维是在特定物质结构中以信息变换的方式对客体深层远区实现穿透性反映的、可派生出或可表现为高级意识活动的物质活动。”⑧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以信息加工为基础,又超越了信息加工的物理存在意义,赋予信息以精神、以力量、以思想。

如此看来,电视编辑思维即是一种选择、加工、存储和输出电视信息的高级意识活动与过程,它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1.选择信息。调动电视编辑的注意力、观察力,对感性材料的捕捉能力、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选择信息,这是电视编辑思维的准备阶段。摄像师从俯拾皆是的生活现象中寻找出用以传情达意的最直接、最真切的对象物;电视编辑则从这些视听形象中选择和提炼信息,用以构造屏幕形象,可以说,是电视摄像工作的延续阶段。当然,电视编辑选择信息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受众的需要,这是制约创作者选择信息的客观因素。

2.加工信息。发挥电视编辑的想象力、抽象力和创造力,加工组合信息,这是电视编辑的主体阶段和核心。

3.存储信息。运用恰当的记忆方式和认知规律组织协调信息,这是主体阶段的延续。这两个阶段是信息的创造阶段,蒙太奇形象的塑造,电视独特时空的构造,都是通过电视编辑对信息的加工与组织实现的。创作者的认知能力、认知动机等在此得到体现,其思维观念、思维习惯也对之产生影响,相应地,受众的需求和认知方式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和遵循。

4.输出信息。基于电视编辑与受众的交互能力,将存储的信息输出给受众,这是整个电视编辑思维的完善阶段和最终检验阶段。

纪录片导演孙曾田在谈到《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的创作时说:“《神鹿》的剪辑,从全片结构到细节处理,加加减减,移前挪后,都作了多次调整。人们常说,拍摄辛苦,其实剪辑才叫辛苦,是一种‘心’苦,是一种煎熬。从头到尾,画面与音乐、音响、解说在心中不断地混录着,同时也在寻找着一种最好的表现方式。”⑨用“心”选择画面和声音,用“心”组织画面和声音,用“心”寻找表达方式,用“心”编码,善于把客观事物的逻辑关系转变成电视画面形象的逻辑关系,把客观生活现实变成电视中的现实性信息和形象。电视编辑思维的全部信息和内容经过选择和理性组织得以具体化。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思维应该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二者结合的创造思维。⑩按照这一科学界定,电视编辑思维也应当包含三种基本形态: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

形象思维是电视编辑思维的第一层次,即通过具有形象化的电视符号组织来阐释一定的意义,是一种具象化信息的加工过程。著名导演谢晋在谈到电影、电视的本性时,曾用一句话来概括:“形象高于一切”。的确,电视摄像捕获的是视觉化形象,电视编辑塑造的也是形象,“电视是直观、形象信息的窗口”(11),形象的选择与建构是电视思维的第一要义和最基础层次。

形象思维活动以客观形象为思维对象、以感性形象为思维材料、以指导创造物化形象的实践为主要目的,基本贯穿于电视制作的全过程。人们运用形象思维工具,就可对事物的客观形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引起联想与想象,创造新的物化形象。或以形象的积累创造诗意、表达情绪,或以形象的对比阐述思想、强调差异、刻画人物,或以形象的联想隐喻或象征某种意义,等等。

如果说形象思维是以物质客观存在的形态及其形象信息来表现事物,逻辑思维则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一样都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正如朱景和先生所说:“艺术创作有赖于形象思维,但在某些纪录片创作中,逻辑思维也颇重要。”(12)事实上,逻辑思维并不仅限于纪录片种,其他电视节目中也有广泛应用。

电视编辑的逻辑思维是指以事物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为起点建构和组织信息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以概念为基本思维单元、以抽象或逻辑为基本思维方法、以语言符号和信息辩证对列为基本表达工具的思维形态。

即使是最推崇再现物质现实的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也不否认具有抽象意义的逻辑思维:“在如实地再现某种东西时,如果不能在抽象的意义上使它的含义更加丰富,那就是多此一举。”(13)例如在反映两国元首会谈时,前一个镜头是一国领导人谈笑风生,后一个镜头是另一国元首在微笑倾听。这里传递的除了表面上的说与听,还有“关系融洽,气氛友好”的含义。

“艺术并不仅仅是反映,而且也是改造,是创造,是艺术劳动,是实践。”(1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5)电视编辑对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意识活动。

创造思维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造性结合,是两者互补、互促的过程,是人们通过丰富的联想并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创作人员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大量的信息储备去实现创造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纪录片剪辑是一种创造性的汇集工作,所以它更强调剪辑的作用,靠新颖的手法吸引人,靠视觉联想的确切性和创造性以及有目的的剪辑使影片生动起来。”(1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节目编辑中运用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等开放性、立体性、层次性、深刻性的思维方法,不断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各种现象,用新的方法去表述各种内容,用新的手段去传播各种信息,这是时代赋予当代电视节目创作者的重要内涵。

电视信息的组织不仅需要技术和操作手段的支撑,更需要一种观念,一种思维观念的突破,建立和认同电视编辑的思维观念是当前和未来电视编辑实践的理性呼唤。

众所周知,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先驱之一的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不容置疑,电视编辑完成的节目正是一个传播过程中所说的“什么”,它不仅需要控制“由谁说”(电视编辑),还需要把持“怎么说”(电视编辑的思维与操作)、“对谁说”(电视编辑的观众)和“说后有什么效果”(包括反馈等环节)等,这些都是电视编辑及其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各种形态的电视编辑思维形成的电视作品,最终是与广大观众直接交流与沟通的,这使得建构于电视传播技术和特性基础上的电视编辑必须以整合和互动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来实施,整合思维和互动思维成为电视编辑环节的重要指南。

整合思维具有两重含义:其一,任何系统都是以一定的要素为特定目的而组成的综合体;其二,任一对象的研究,都必须从它的成分、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历史发展等方面综合地去考察。电视编辑是构成电视节目系统的编码过程,在这个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视听觉符号。电视编辑的整合思维就是从编辑技术和艺术的整体性出发,组织和结构视音频信息传播,这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视觉语言的组织、听觉语言的协进,以及视听觉的综合感知,是系统构成的方法和追求。正如爱森斯坦在形容电影构成时所说:“影片是各种各样表现手段和感染力手段的独特的总和。”(17)对于电视编辑而言,不是要进行视听觉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律、结构语法,进行整体的构思和编排,以获得预期的功能和效果。电影美学家巴拉兹从节目结构的最基础层次镜头出发进行观照,“只有把一幅绘画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的时候,才能理解其中的每一块颜色的意义。一个乐句里的一个音符和一句话里的一个字,也都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说明其含义。一个镜头在整部影片里的作用和地位也是这样”。(18)可见,重视镜头、场面和段落三大基本层次在电视编辑中的整体设计意义显得尤其重要,这是以整合思维观照电视编辑的重要启示和基本要求。

互动思维的建构也有其必然性,它包括电视编辑与传播环境、与受众以及与其他媒介的多维互动。现代电视编辑的产品直接作用于广大植根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观众,这些观众的接受需求、认知规律等直接制约他们对信息的接受和认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电视编辑作为节目的最终完成环节的媒体至关重要的“把关”环节,一定意义上承担了媒体形象塑造者的角色,同时又必须接受观众的客观检验和评定,电视观众接受与否,接受偏向如何,接受程度如何,都将直接影响电视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受众的信息接受方式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单一被动型的灌输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信息的主动建构成了他们的普遍追求。他们不仅要了解“是什么”,即事物的本来面目,也要知晓“为什么”和“怎么样”,即思考和审视问题的方法。因此,尽可能地拓展受众的收视时空,满足其要求,是当代电视人的理性选择。在努力提高电视编辑技能的基础上,培养电视编辑的互动思维意识和素养,既关乎到电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也对电视参与媒介市场竞争颇具发展意义。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不同媒介之间互相借鉴与交融已经是大势所趋”(19),媒介间的互动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又极具效果的现代传播方式。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先生提出“传播媒介混合能量”的概念:“媒介杂交释放出的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两种媒介杂交或交汇的时刻,是发现真理或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20)现实生活中,报纸与电视合作、电视与网络合作、电视与广播合作等等,各种媒体优势互补,报纸之所以与电视合作,主要是借助电视传播广阔的威力;而电视利用报纸则是发挥其多样灵活,又善于挖掘深度的特长。电视借鉴其他媒介的优势和特长,为丰富电视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

注释:

①[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第13页。

②《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9页。

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00页。

④刘小敏、李振连:《WTO与中国文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51页。

⑤丁海宴、赵莉:《纪录片特质随想》,《现代传播》1997年第5期。

⑥陈作平:《新闻报道的新思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1页。

⑦[英]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电影剪辑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第22-23页。

⑧赵光武主编:《思维科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0页。

⑨孙曾田:《纪实与思考》,《电视研究》,1999年第2期。

⑩赵光武主编:《思维科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11)丁海宴:《电视艺术的观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75页。

(12)朱景和:《电视纪实艺术论》,华文出版社,1998年,第130页。

(13)朱羽君等:《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39页。

(14)[苏]B·日丹:《影片的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第6页。

(15)《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第228页。

(16)钟大年:《电视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75-176页。

(17)[苏]B·日丹:《影片的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第16页。

(18)[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第103页。

影视文学编辑篇8

一、文化修养对少儿美术编辑的影响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一直都提倡着诗画同源,很多的绘画大师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们在是画家的同时更是诗人、文学家。在今天,提高少儿美术编辑的文化修养依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由于这些综合文化修养的缺乏,使得他们解读文字信息并为文字信息定位恰当的视觉符号的功力稍有欠缺。当然要提高少儿美术编辑的文化修养也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少儿美术编辑都必须要能诗善文,而是要求他们能够结合本刊或是本报的特色和办刊宗旨,找准市场定位和读者定位,在充分理解栏目特点和文字风格的基础上,用图画作出诠释和表现,使得直观、灵动、隽永的画面和深刻、准确的文字能够和谐、完美的达到统一,从而令整个刊物看起来有内涵、有深度、有艺术感染力。

二、文化修养有利于少儿美术编辑进行视觉优化

在信息时代,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媒体还是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决定其生存的主要是其发行量、收视率和点击率等因素。而新兴的电视、网络等媒体更能给人以直观上的视觉冲击,作为传统媒介的纸质出版物想要抓住读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必须要充分的发掘自身的视觉潜能。现在的少儿美术编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进行一些版面设计工作,而是要在充分理解文字编辑所要传递的信息的基础上,将各种纷繁琐碎的文本信息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得文字信息与美术图片能够最优化的结合,更好的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的多元化,人们很多时候已经无法静心的进行报刊书籍的阅读。因而这就更需要纸质媒体除了要有深刻的文字内涵之外,还要有视觉上的吸引力。少儿美术编辑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通过视觉优化对文本就行二次艺术创造。这就需要少儿美术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也是少儿美术编辑必备的素质之一。少儿美术编辑对文本信息的在整合与视觉优化对整个纸质媒介的视觉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少儿美术编辑的视觉优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1.简单诠释,使文字信息与图片基本相符。简单诠释要求所选的图片与文字的主体要能基本吻合,如倘若文字中描述的是秋天的萧瑟,那么就要求所配的图片应该是落叶、荻花等能代表秋天特色的景物,而不是一派百花争艳、春光明媚的景象。用图片对文字信息进行简单的诠释是作为一个少儿美术编辑最低要求,也是少儿美术编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如果一个少儿美术编辑连简单诠释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那么所配的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也会对读者的整个阅读产生不良影响。

2.深入理解,用图片拓展文本信息。这要求少儿美术编辑有足够的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能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文本信息,并且还需要有准确的视觉符号定位能力。从文字信息中找准关键字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再配上合适的、恰当的图画。少儿美术编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多进行阅读训练,不断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理解和领悟文字信息的能力,并且通过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进行二次艺术创造,使得所选图画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3.超越文字,给予读者独特深刻的视觉印象。一个优秀的少儿美术编辑应该能够结合刊物的特色和创办宗旨,从市场定位、读者定位、栏目特点、文字风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再以自身独特的理解力对文字进行深入的理解并用图片信息加以诠释和表现,从而使创造出的视觉形象超出文字本身的内涵,给读者更深刻、更独特的阅读体验。

1.提高专业素养,丰富理论知识。少儿美术编辑除了要掌握美术

基础、色彩构成、透视学及一些常用的图形处理软件知识外,还要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少儿美术编辑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美术设计专业理论、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是前人创作实践经验的结晶,包含着美术设计的艺术规律,能为少儿美术编辑的视觉创作提供理论知识基础。而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则可以在更高层次上的指导着视觉形象的创作。

2.建立广泛的兴趣,博采众长。少儿美术编辑要建立广泛的兴趣

爱好,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其他艺术领域的知识,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如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装潢艺术、戏剧电影知识……从这些艺术形式中可以感受异曲同工之妙,得到触类旁通的启示。并且受众的思想意识通常都会受到哲学、心理学、美学、民俗、经济学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作为少儿美术编辑,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的进行市场定位分析和读者定位分析,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好的抓住读者的眼球,得到读者的认可。

3.搜集资料,积累形象。少儿美术编辑要重视对专业资料和各类

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人的思维能力的增强,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只有多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才能为创作提供灵感和形象。少儿美术编辑艺术形象的积累,主要源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源自于生活实践,任何一项创作都是离不开生活的,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4.提高艺术技巧,发挥艺术个性。艺术技巧是使一幅作品

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手段,它对于创造完美的形式、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增强艺术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幅的作品的构思、立意都是需要通过艺术技巧来体现的。少儿美术编辑应该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掌握色彩、造型、美术字体等更多的能力。我国著名的画家齐白石老人即使到了晚年也坚持每天进行绘画练习,提高自己的技巧。熟练的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的保证,同时也是优秀的美编设计的保证。(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晓燕.由“诗画同源”看少儿美术编辑的文化修养[J].科技与出版,2013(08)

影视文学编辑篇9

关键词:数字时代;编辑记者;专业知识;技术素养;专业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传统的传播领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多种多样的传播技术正在广泛传播,对编辑记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编辑记者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并且合理利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具备高素质能力,有效利用自己身边的网络、计算机等现代高科技设备和技术。本文对在数字时代编辑记者技术素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一)思想道德素质

编辑记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自己和所在单位的发展,还关系到出版新闻的社会舆论导向、普通大众心理导向、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编辑记者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立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提升自己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强化自己的政治意识,提高自己的政治能力,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提升自己的政治水准。编辑记者在进行工作时要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编辑记者还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服务观念,广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普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职业道德素质

编辑记者在工作过程中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业道德,以职业道德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和行为规范,在长期的实践中注意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处理好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关系。编辑记者在工作中要自觉抵制住诱惑,不受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影响,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让自己的工作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信息时代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这要求编辑记者工作作风求真务实、严谨精细,在经过大量细致、严密的工作之后,甄选出其中有用的信息资源,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放过其中的任何一点有用信息。编辑记者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理想,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不会在工作中产生懈怠的情绪,错过其中的有效信息。

(三)理论知识素质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编辑记者的工作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这需要编辑记者具有更加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素质,应提升自己的新闻理论素质。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编辑记者必须不断进行培训和学习,增强自我学习意识,完善自己所掌握的新闻理论知识结构,了解掌握新闻发展史、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等理论知识,熟练应用策划、摄影、录音、剪辑、制作、版面设计等相关专业技能,增强自己的理论素质和技能掌握。编辑记者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自主学习各方面的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到最新的自然科学发展动态,丰富自己的采编思路,让自己的采编质量变得更高,获得更好的采编文章。

(一)采访技术

作为一名编辑记者,采访技术是其必备的专业技术素养之一,编辑记者通过采访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截取其中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信息。编辑记者应该以自己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和特殊开放的视角为基础,发挥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设计多样化的采访问题,根据受采访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采访问题。在采访时,编辑记者应采取开放式的问句,让受采访者有一定的回答空间,避免出现回答封闭的情况,问题应该是受众所关心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应避免出现过度关于隐私问题的出现。

(二)策划技术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众由原来的被动接受信息变成了主动获取信息,他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并且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编辑记者必须积极适应这一变化,有效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突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精心策划新闻报道,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深入报道,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

(三)摄影技术

编辑记者可以通过摄影技术及时捕捉到现场的第一手素材,记录下当时发生的真实场景,通过照片和视频片段增强新闻报道的直观性、权威性和真实性,受众更容易接受新闻报道。所以编辑记者应该增强自己的摄影技术,提高自己的视觉化创作思维能力,掌握在不同场合的不同摄影技巧和摄影方法,用自己独特的角度和视角组合所收集到的素材,再配以真实的文字报道和声音报道,增强新闻报道的可阅读性,激起受众的好奇心理。

(四)计算机操作技术

在这个数字时代,传统的采写编辑方法已经不适应了,大部分编辑记者的采写编辑工作需要依赖与电子计算机,所以编辑记者应该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不仅如此,编辑记者可能会在野外操作计算机,所以应该对计算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掌握一部分简单故障排除技术,如病毒查杀,操作系统的重装,被破坏应用程序的修复等,不影响自己计算机的正常使用,避免妨碍正常的工作。

(五)专业外语能力

编辑记者应该合理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查询相关英语资料,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阅读书写能力,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采访、写作报道、书面邮件等,在第一时间收集到独家资料,为受众提供准确无误的新闻报道。

结论

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从多方面要求新闻编辑记者的素质和能力技术,编辑记者只有不断进行学习和参加培训,才能适应大时代的变化。编辑记者应该合理利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利用自己身边的网络、计算机等现代高科技设备和技术,完善自己的采访技术、摄影技术、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外语能力的能力等技术素养,争取成为一名多样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璐;数字时代影像文化的转型[J];传媒观察,2009(09).

[2] 文然;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优势与挑战[J];青年记者,2009(03).

[3] 安静;新闻摄影在数字时代的突围J];编辑之友,2010(S1)

[4] 郑瀚;论数字时代出版业编辑角色的转变[J];现代商贸工业,2010(07)

[5] 钟音;出版数字化背景下编辑素质重构与能力提升机制J];中国传媒科技.,2012(02).

影视文学编辑篇10

关键词:图片制作;视频(Mpeg2)文件;图像(JPEG)文件;特技处理

随着家庭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性能的提高,视频编辑处理对专用器件的依赖越来越小,软件的作用则更加突出。在教师课件比赛中,许多老师将拍摄的视频资料利用Premiere软件进行编辑取得良好效果。随着对图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制作成DVD光盘,因此在选择视频文件格式时应选择Mpeg2格式。当然,如果是网上交流可以选择Mpeg4、ASF、WMV等格式。

我们现在使用的相机大部分都是数码照相机,当视频资料中需要使用照片填充时,就需要从数码照相机中调用。在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有不满意的地方。例如,有时候亮度不够,有时候多余的画面闯入等。这就需要使用图片处理软件进行修正。在实际制作视频文件中经常用到几副图片进行对比,这就需要将几副图片合成到一个画面里,并且制作成动感画面。比较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工具有Photoshop CS3图片处理软件、ACDSee图片处理软件等。在应用中注意图像文件格式的统一性,一般都保存成JPEG格式,同时根据实际要求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3 视频文件的制作

视频文件制作过程,可以简单地看成输入、编辑、输出这样三个步骤。以编辑软件康能普视CanoPUS EDIUS Pro3为例,其使用流程主要分成下述5个步骤。

3.1 信息的导入

制作视频文件常用的信息有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信息的导入又分为采集和输入。采集就是利用视频编辑软件CanoPUS EDIUS Pro3将模拟视频、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成为可以处理的信息。输入主要是把其它软件处理过的图像、声音等,导入到CanoPUS EDIUS Pro3中。传统的摄像机输出采用的是视频、音频输出。在输入过程中,编辑软件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未经压缩的AVI视频信号。另一种信号输入方式是采用IEEE 1394口作为新一代的高性能串行总线标准,数据不但能够以数字形式传输,不需数模转换,降低了设备的复杂性,保证了信号的质量;而且也可以带电插入或拆除,简单快捷,可以实时传输未经压缩的动态视频信号,在采集的过程中可以对摄像机进行操作,所以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信息的编辑就是在编辑线上设置信息的入点与出点,以选择最合适的部分然后按要求组接不同信息的过程,常用方式是按时间组接信息。在视频文件编辑过程中,又称信息为素材。素材导入以后,依据编辑脚本决定选用哪些素材。以CanoPUS EDIUS Pro3信息编辑器为例,双击“工程”窗口空白处,或者点击“文件”菜单,选择“导入”,在对话框里选择要加入的素材。这样依次把素材放入“工程”窗口。每段素材可以用鼠标拖到“素材”监视窗口,通过播放确定“入点”和“出点”,对于选择好的一段视频用鼠标拖到“时间线”窗口的相应视频轨道。对导入的素材按照编导的要求,按照时间线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粗编和精编,形成大体的节目。在这个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编辑软件的功能,恰当进行素材的移动、复制、粘贴、插入、覆盖等多项操作。背景音乐、字幕、解说词的编辑基本与视频相同,用鼠标拖入相应的轨道。编辑项目的时间标识,可以通过“时间线”窗口的横栏时间坐标轴看出。

3.3 添加特技处理

所谓“特技”,就是素材与素材之间的切换,相当于电影中的镜头切换。特技效果就是上一个素材的最后画面和下一个素材的开始画面衔接时的效果,使用EDIUS Pro3视频编辑软件时,在“特技”栏中用动画的形式,直观地显示各种“特技”效果的图标,双击“特技”选项,可以改变方向和转换方式。也可以任意增加视频、音频、字母辅助轨。高一层的视频轨覆盖低一层的视频图像。辅助轨没有声音,声音是主轨或音频轨的声音。主轨和辅助轨之间的转场切换可以进行特技处理。对辅助轨视频可以进行画中画处理,同时也可以进行视频滤镜处理,例如:浮雕、马赛克、虚化等等。

3.4 添加字幕处理

字幕加入在一部DV作品中是必不可少的,加入的内容可以是作品的标题、解说、时间、地点等等。以CanoPUS EDIUS Pro3信息编辑器为例,加入字幕的方法:点击编辑工具栏“新建-字幕”,选择字幕添加的轨道,可以加在视频轨,常用的是加在字幕轨。当然字体、字号、字色、位置等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可以对字幕的进入和退出进行各种特技处理,以增加影片的可观赏性。

3.5 生成视频格式

用户在编辑自己的作品时,首先选择编辑工具栏“保存”选项。这时用户可以选择磁盘上的一个盘符,给自己的项目命名,然后“确定”,就保存了自己编辑的项目。节目编辑完成后,可以生成视频文件,到网上可以制作成Mpeg4、ASF、WMV等格式文件,然后压缩成MPEG-2格式文件,即可以制作成DVD教学光盘。

CanoPUS EDIUS Pro3视频编辑软件功能强大,基本能够满足教师们制作视频文件的要求。当然,还可以同时配合使用其他视频编辑软件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