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运营管理十篇

时间:2023-09-21 16:58:10

智慧运营管理

智慧运营管理篇1

【关键词】智慧蚌埠;城市化;信息化;业务协同;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

1.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突飞猛进。第三方应用程序-APP,也因为智能手机的流行,而风靡全国。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网络化,网上预约,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等。经调查这几年的发展,人们出行,购物等都会依赖对应的手机APP,但是由于娱乐,生活等服务项目太多,对应的APP也鱼龙混杂,目前各个手机应用只是针对某项服务。然而智慧城市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单一的现状,使得人们生活更加一体化。随着智慧城市在小范围内的试运营,用户和客户不断增多,客户端的管理也变得复杂,容易出现错误,如何更好的将信息化和城市化巧妙的结合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系统需求

智慧蚌埠APP运营平台管理的目的是解决智慧蚌埠建设中出现的各种不足。根据试运行的效果反应,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管理效率低下、信息采集重复,规划设计缺少管理和运营设计考虑,缺乏整合考虑,缺少标准化和开放协同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设一个信息平台-智慧蚌埠APP运营平台,它是是支撑智慧蚌埠运营的基础平台,可以促进各项智慧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各个系统间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各个行业进行资源共享、合作协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系统功能结构分析

通过对试运行效果分析,将系统不断的完善,分为客户管理,用户管理,业务管理和系统管理四大模块。

客户管理主要针对我们的合作商,合作商可以拥有部分权限来实现对自己部门的管理,消息和个性化设计等功能。

图1 系统功能结构图

图2 具体模块图

业务管理只要针对商家入住平台,审批真实性以及最终获得权限上线等功能。系统管理只要是技术人员通过后台对商家,用户等进行监督,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等。用户管理主要针对用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来制定自己喜欢的模块,使得操作起来更加人性化。同时行为记录可以监督用户的操作,保用户信息财产等安全,防止出现违法的行为。具体模块图,如图2所示。

4.结束语

智慧蚌埠是一项集教育,医疗和交通等一体化的手机应用。它的建设是每个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蚌埠城市运行服务水平提升的现实要求,是蚌埠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是蚌埠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迫切要求。

该系统整合和利用城市信息技术和资源,建立城市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体系。有助于全面增强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协调、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城市运营管理能力,完善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尚朗,靳岩.Google Android开发入门与实战[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

[2]王世江,佘志龙,陈昱勋等.Google Android SDK开发范例大全(第3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第3版),2011(11).

[3]新华信息化.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建设思路[R/OL].新华网:2013-10-23.

[4]东蓝.智慧城市运营平台[EB/OL].2014-8-11.

智慧运营管理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9-00-03

0 引 言

随着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自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城市都希望通过信息化发展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美国、瑞典、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纷纷起步。

我国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各大城市都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管理、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截至2014年,有300余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对智慧城市的内涵有一定共识:其一,智慧城市的基础是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其二,智慧城市的主线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运用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其三,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信息资源为居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手段,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发展能力、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城市达到“智慧”状态。

1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1.1 政策支持

政府是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引导者、推动者,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延伸产物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促进政府与城市管理的协调发展,对城市的转型起着关键作用。从2010年开始,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其中,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很多城市未来建设的重点。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智慧城市经历被包含到独立的过程,政策涵盖的内容也从总体架构到具体应用,并在鼓励政策方面日趋明确和具体,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红利”仍将延续。表1列举了部分国家智慧城市相关政策。

1.2智慧城市内容与规模

一般来说,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概括为四层架构,两类保障体系。四层架构包括网络基础层、基于感知设备采集数据、网络传输数据的数据整合、共享、处理中心和公共云支撑平台。在基础平台的基础上,构建面向公众、企业、政府提供智慧化的一站式应用。公众服务平台涵盖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保和智慧社区建设等;企业服务平台涵盖智慧产业发展、智慧企业服务、电子商务提升及智慧园区建设等;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涵盖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环保建设等。保障体系指政策标准保障体系和制度安全保障体系。政策标准保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项目管理、投融资、创新交流等机制建设。制度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监管、测评、应急处置等体系建设。图1所示是智慧城市的基本构架。

图1 智慧城市的基本架构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自2010年开始推进,至2012年底,全国有超过180 个城市投入智慧城市建设,通信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接近5 000亿元。2013年初,国家住建部公布了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配套了包括国开行、商业银行在内的4 400亿授信额度。从整体投资规模来看,“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近1万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望超过4万亿元。图2所示为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及同比增速柱状图。

图2 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及同比增速柱状图

1.3 商业模式

目前,智慧城市投融资和商业运作的模式主要有表2所列的7种常见商业模式,包括: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运营商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BOT 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等。由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公共属性较强,政府对于项目的所有权较为看重,国内投资通常呈现为政府直接投资和运营(BT 或者直接支付),或者政府投资,由运营商进行建设运营(BOT)的商业模式。

具体来说,前四种模式中政府主导或参与,但差异之处在于参与程度的不同。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或参与,在融资、建设、共享等方面更容易推进,运营商/第三方专业建设和运营便于实现专业化运作。后三种模式政府参与程度较少,更多的是由一家或者几家通过联合或公司化运作模式承接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智慧城市建设本身是浩大且长期持续的工程,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牵头和参与,更需要动员产业链上的成员共同参与。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模式逐步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

2 智慧城市的未来趋势

(1)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逐步成为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平台。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2014年5月的《云计算白皮书(2014)》估计,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约为47.6亿元,增速较2012年有所放缓,但仍达到36%,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云计算模式将成为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的基础信息平台,同时也成为城市大数据汇聚、交换和共享的平台。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涵盖基础设施云、平台云、数据云和应用云的建设。城市基础数据库、视频数据库、语音数据库等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城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形成基础设施云;通过城市大数据中心数据云实现数据资源统一交换平台,整合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实现了基础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以及专题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形成数据云;通过提供政府治理、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应用,形成应用云。

(2)大数据成为城市运营与管理的新资源。

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中国大数据整体市场趋势预测报告2014-2017》显示,中国大陆2014年进入大数据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将接近30%;预计2016年大数据市场规模总量将突破100亿人民币。大数据驱动行业成长,需求持续增强,应用逐步落实成为软件产业链的核心,企业着力培育自身的数据资产。在互联网上的数据、移动互联网上的数据、社交网络的数据和物联网的RFID、传感器等数据,这些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汇聚,并与城市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实现了连接,并建立起政府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实现政府数据开放,进行城市大数据分析,深化大数据行业应用,繁荣大数据交易市场,数据将成为城市的养料和血液,城市运营和管理的新资源。这些大数据资源,深化应用到电子政务、健康、党建、城管、信用环保、交通、舆情等领域,将形成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健康、大数据党建、大数据城管、大数据信用、大数据环保、大数据交通以及大数据舆情等新模式和新手段,更好的实现城市的精确化运营、管理与决策。

(3)民生云、互联网经济将改变智慧城市应用结构。

在往年平安城市、应急管理、数字城管等建设的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应用结构将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进行调整,民生、经济转型、依法治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将成为应用重点,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民生应用、互联网金融、智能工业等经济应用、简政放权的智慧工商、智慧政府、智慧党建等将成为应用热点。

(4)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

应用物联网装置于2015年可达29亿元,而2020年更可达到132亿元,将成为带动未来智慧城市衍生出来的新商机的主要力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传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现阶段,智慧产业的核心是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上下游将围绕互联网应用进行产品升级和转型,如分布式计算、内存计算、非结构化数据库等技术和产品的升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逐步成形,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流。互联网传统行业加速形成新型产业业态,如互联网金融、智能工业等。

(5)智慧城市投资建设与运营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智慧城市平台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日渐清晰,围绕智慧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产业投资平台,成立合资的智慧城市平台运营公司,进行智慧城市顶层涉及和运营,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智慧城市平台的生态环境,各种增值应用以商业模式实现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服务。这将成为一个阶段主流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

3 结 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商业模式等技术和商业应用的不断成熟,智慧城市的建设落地速度不断加速。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空间、前景和影响力将成为我国城市建设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静,陈秀万.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7):23-26.

[2]杨礼茂,李文静.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6):2-6.

[3]张振刚,张小娟.智慧城市系统构成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7):88-93.

[4]罗尚忠.大数据点睛智慧城市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14(8):1.

[5]胡佳艳.智慧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155-159,170.

[6]陈博.我国智慧城市群的系统架构、建设战略与路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4):29-31.

[7]张振刚,张小娟.智慧城市的五维度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41-45,75.

[8]李健.新城发展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与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13(11):66-71.

智慧运营管理篇3

【关键词】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作者简介】李远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40-04

物流专家戴定一指出,智能物流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网络和管控流程中进入新阶段,即进入动态、实时选择和控制的管理水平。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指出智慧物流将是信息化物流的下一站。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是提供整合物流服务的协同平台,综合利用集成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智能化地思维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使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在统一、协同的管理平台上提供高效率、标准化的综合性物流服务。从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能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整合运营商。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能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物流业务彼此独立运作、缺乏整合、物流业务之间难以无缝连接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规避物流业务主体自建信息化平台的重复投入问题,以高度集约化、功能耦合、以物流电子商务为核心、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整合信息平台,为物流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提升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以及区域物流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即对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目标、平台功能及系统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并以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实例分析。

一、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目标

将智慧物流理念贯穿于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运营,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解决方案,实现物流服务一体化、物流过程可视化、物流交易电子化、物流资源集成化、物流运作标准化、客户服务个性化。

物流服务一体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对主要物流业务进行整合,消除业务间不能无缝对接的情况,提高不同业务的协同和整合能力,提高物流服务整体效率。

物流过程可视化,应用物联网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移动位置信息服务(M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无线通信等技术,使供应链物流全程透明可追溯,对运营全面管控和规范化管理,使运作过程的事故率和货损率降低。

物流交易电子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物流电子商务功能提升了物流服务交易效率,提高了客户和物流企业的互动效率。降低了物流服务的搜寻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物流资源集成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合理化分类管理和调度,能更有效地调度更多的社会物流资源,实现集约化利用,提升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和成长空间。

物流运作标准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对物流运作方案实行全面标准化管理,实现标准化信息管理和物流业务运作,提高管理效率和防范风险能力。

客户服务个性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能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专业、细致、个性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提升了物流服务营销能力。此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还能进行统一结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管控力度。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最终将成为社会化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众多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所用,成为一个能提供整合供应链物流服务的运营平台,改变区域的物流生态,使各个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之间建立先进的信息沟通平台和规范化、标准化、高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降低整个物流生态圈的运营成本和提高盈利能力,同时,更有助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物流生态圈进行有效管控。制定促进物流生态圈运营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同步并为其提供支撑。

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要基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供应链物流运营的商业模式。面向区域物流生态圈。围绕提供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目的,设计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

1.运营主体:国内外物流企业、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通过平台布局形成供应链物流运营网络。提供国际国内物流业务服务。

2.服务范围:从供应链一体化的角度,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协同供应链各节点成员、物流客户以及平台服务人员,涵盖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物流业务并将各物流业务无缝整合,完成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

3.管理体系:智慧物流信息平台通过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管理物流业务、管理客户、管理平台服务人员、智能学习等,实现平台的协同运营。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是平台管理体系中最核心的功能,在各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规范、顺畅的信息互通和协同运作机制,稳定并拓展智慧物流生态圈;管理物流业务,对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业务进行有机的过程管控和整体绩效管控,服务于整个供应链战略;管理客户,以智慧物流核心理念深度营销客户,充分挖掘客户潜在价值,建立客户服务标准和规范,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维系客户忠诚度,与客户之间建立共同的风险管控机制并将其渗透到物流业务运作的各个环节;管理平台服务人员,将员工绩效、能力提升、薪酬激励与平台价值创造相结合,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平台管理指标相结合。具体落实到物流方案的各个环节;智能学习,平台立足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整合国际国内物流业务。不断创新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

4.输入输出:平台的输入是物流资源(包括平台自有物流资源和能调度的社会物流资源);平台的输出是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具有专业化、标准化、个性化、人性化等特征。因此,平台的壮大取决于输入物流资源及输出物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即以优化的物流资源组合,为客户提供满足需要的、个性化、一体化物流服务。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应具有宏观视野,综合利用各种物流资源,创新客户服务价值;具有管理协同能力,提高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出水平。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从本质上看,其功能体现为人性化的客户服务、有智慧和灵性的协同、“手机+鼠标+车轮”的响应方式。智慧和灵性的协同又分三个层面,即:物流业务之间的一体化协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物流生态圈的协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则实现了这三个层次的协同,形成了良性和谐的物流生态圈,和谐了与供应链伙伴、客户及员工的关系,提高了社会物流运作整体效率,降低了社会物流运营成本,最终提高了整个物流行业的综合效益。

三、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框架设计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施,需要以智慧物流和供应链一体化为基本理念,根据物流生态圈的要求,建立支持实时信息联通和工作流的信息协同机制;应用智能物流电子商务模型;支持多元化物流业务(含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并能实现业务协同和管理协同,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物流企业、客户、平台员工都能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目标统一、协同一致地运作。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所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四种有机整合:(1)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的物流信息服务,提高政府监管能力。航空、铁路、公路、水运、邮政、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烟草、安全监管、工商、税务、公安、商务等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都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得以整合和深度开发:(2)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重点物流行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等电子单证信息可以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有效地协同。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多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发展;(3)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物流全过程。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开展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物流全程透明化、可视化,并能对物品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推动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4)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其他物流信息平台资源。通过与其他物流信息平台形成联动网络,拓展物流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促进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应用三类技术:(1)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RFID、3S(GNSS、GIS、RS)等通信和信息技术;(2)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云计算等技术;(3)智能交通系统(ITS)、物流信息管理系统(LMS)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将这三类技术应用于物品电子标识、自动识别,信息交换、移动信息服务,可视化服务和位置服务,以及智能交通、物流经营管理等方面;并能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影响和带动一批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一种转化:将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释放的零散物流需求整合起来。通过平台的智能匹配和综合服务功能,输出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所提供的服务按照深度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也代表着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创新的方向:(1)基于单供应链的一体化物流业务解决方案;(2)基于供应链网的综合性物流业务解决方案;(3)基于物流生态圈的全方位物流业务解决方案。因此,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是以智能化的高水平物流业务解决方案为其核心产品,以物流全程可视化为其提供数据支撑,以物流业务标准化为其实施保障。

四、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实例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性位置及其发展条件为其建成依托海港、连通多区域的国际通道和成为国际性现代物流基地奠定了有利条件。目前广西北部湾物流信息化工作已初具成效,南宁、钦州、凭祥保税物流信息系统已建成并实施:广西电子口岸物流服务信息平台、钦州港国际航运中心电子口岸、南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柳州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等正在逐步构建;部分大中型物流企业已开始应用JIT、VMI、SCM等管理系统来提升其专业化能力。

然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运作较大部分仍采取单独、孤立的方式,如货代企业、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的各种物流业务之间缺乏整合,无法实现不同物流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致使整体物流运作效率偏低;物流信息系统也是自成体系、缺乏有效连通,致使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交换。存在重复采集、不匹配、更新速度慢等问题,更谈不上智能信息管理和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方案。因此,需要构建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整体物流运作效率提升和物流成本下降。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最大限度地盘活物流资源存量。

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目标:以供应链物流服务为立足点,建设区域性物流服务平台。建立规范便捷的信息交互系统,与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高效联接,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与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信息进行交换与共享;通过平台交易中心,客户和物流服务商可以自由交易,获得一站式供应链物流服务。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应成为“国家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成为本区域的物流信息中心和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符合本区域特色需求的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及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按照“政府引导、行业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机制科学、运营良性、开放兼容”的原则。在规划实施中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整合分散的物流信息。虽然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系统中的企业及物流基础设施都在逐步信息化,但是,在信息资源的汇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智能物流运营管理与决策等方面还显得不足,无法满足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必须首先进行信息整合和有效集成;推进信息采集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建立依托价值链、各关联主体的物流信息资源开放互联、注重标准化和安全性的物流信息链,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部门与企业之间建立信息互联互通的机制,协调好政府部门、物流重点行业(航空、铁路、公路、邮政等)、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之间的关系,做好信息沟通、集中管理及共享的组织与制度保障,逐步营造信息共享的良好环境。通过信息共享也能有效配置和利用运力。避免运力过剩而导致行业发展不稳定的现象发生。

3.建立良性运营模式。平台向会员提供运输配送、货运、物流信息管理、推荐物流服务商等系列服务,实现物流过程人、车、货、客户等信息共享,并通过多重监督系统确保货物安全到达。平台有强大的汇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可由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合起来统计和区域物流业的权威数据信息,为企业经营者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因此,政府在平台规划、建设、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台是公共性物流服务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一定盈利来维持运作。

4.推动物流社会化运作机制。推动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将物流业务剥离,交给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平台和物流企业来完成,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即可发挥这一作用,推动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联通和联动发展,提高物流社会化水平,增强物流企业的专业化能力,提高产业链运作效率和节点企业的及时响应能力。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与大宗商品集散市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网络零售等业态的整合和一体化服务。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自动识别、可视化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主体,提升重点领域(医药、农产品等)的信息管理水平和质量保障能力。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行业协同、重点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服务平台。

智慧运营管理篇4

关键词:智慧军营;军队信息化;作用

当今世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不仅席卷着整个人类社会,也无情地冲击着关系人类和平与安全的军事高地。一只军队能否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获得新的战斗力,关键看它如何借助一切优势,抢占信息制高点。因此,信息化条件下的“智慧军营”建设,其意义就显得尤为深远。

1 “智慧军营”产生背景

目前,军队理论界对“智慧军营”尚无确切定义,其概念的由来最早起源于“智慧的地球”这一愿景。2008年11月,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在“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中首次提到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实际上,“智慧的地球”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所构成的新形势下未来世界运行模型的愿景,从总体趋势上看,下阶段信息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向社会各个层面延伸。作为信息化建设浪潮上的军队,物联网等技术的渗透无疑会进一步催生出 “智慧军营”这一理念,即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整合化、系统化的方式更精确,更动态地管理军队,从而提高军队科学化管理水平,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2 “智慧军营”基本思想

军营通常由人员组织、车辆交通、信息通信、业务/政务、水和能源六个核心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上述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军营核心系统的基本关系图

军营就是由上述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以及系统间协作的高效性和有效性决定了军营的智慧程度。因此,“智慧军营”可采用以下定义:以“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官兵更和谐、生活更便利”为目标,以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为基础,整个军营具有较为完善的感知、认知、学习、成长、创新、决策、调控能力和行为意识的一种全新形态的军营。“智慧军营”的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军营”基本架构示意图

“智慧军营”不仅仅是指军营中建立的某个信息管理系统亦或是在某个领域实现物联网系统,而是把军营中原先各自为政的,分散的信息化系统与物联网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

3 “智慧军营”的实施建议

3.1 指定战略规划和实施路线

围绕“领先性、先进性和高端性”作为基本出发点,可将“智慧军营”发展分为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建设及智慧应用四个阶段,各阶段核心目标如下:

a.总体规划。依托现有资源,实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保障建设有序进行,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b.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军营拥有完备的高速光纤冗余网络和丰富的应用网系,完全能够实现数字、音频、视频、控制信号的传输要求。

物联网领域子网建设是在各领域搭建物联网子系统:

营区设备自动化系统:以计算机控制、管理为核心,并带有各种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的综合性监控系统。

营区通信自动化系统:包括办公网络、电话通信、视频会议系统、内外部网络,可通过联接多种通信终端设备。

营区办公自动化系统:采用基于WEB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面向办公信息处理应用软件包。可分为七大部分来设计:日常事务办公系统、公文处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档案管理与资料检索系统、电子信息系统服务、日程安排、维护管理系统等。

营区安全防卫自动化系统:对营区出入口、重要库室安装报警系统;重要位置的面部识别、指纹识别系统;营区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系统;作战值班室、机房的防入侵系统。

营区广播系统:利用先进的数字网络技术,在网络中实现堆栈处理,使广播、视频等同步播出。

综合会议系统:实现只要在营区内或登录内部系统后,成员在何地只要进入系统即可发起召集成员开会,会议可以分等级、分成员、单独等实现实时会议系统。

营区“一卡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新型识别系统,通过给每个人员、军械、车辆等人、财、物都建立电子档案,制作RFID识别条码。通过自动识别和后台管理系统,真正意义上做到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

指挥中心建设系统:采用DLP大屏幕显示系统,显示全营区监控、安防、设备运行情况、营区GIS地图和各种信息数据。

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大集中而形成的集成应用环境,是数据计算、网络传输、数据存储的中心,可以实现基础设施、业务应用、数据的统一、安全策略的统一部署与运维管理。

各系统基于网路安全、网络阻隔、网络权限等环境,既可以综合应用,又可以独立使用,方便灵活。真正做到分布式网络应用,智慧式管理营区。

c.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处理“智慧军营”中多系统多网系的不同类型数据,提供面向智慧服务的统一接口,完成异构复杂环境中的数据融合接入。

云计算平台建设:对于“智慧军营”多系统产生的大数据处理问题,引入云计算技术,通过搭建数台云计算服务器,分布式处理海量数据,满足海量数据处理的需求。

信息服务门户建设:基于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统一和云计算平台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提供可开发出多种管理业务的接口,为管理者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智慧军营”成果展示。

d.智慧应用。遵循“试点先行、形成示范、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发展思路,为部队的系统建设全面展开提供借鉴和参考。

图3 建设“智慧军营”各阶段主要工作

3.2 建立并完善相关体制和机制

具体举措包括:a.以机关为主导,走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子,建立涵盖建、研、用的“智慧军营”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共同推动发展。b.完善“智慧军营”创新发展机制,积极发挥基层技术骨干力量,鼓励基层建言献策,创新智慧应用,完善“智慧军营”发展。c.完善智慧应用的使用和维护机制,机关通过制定政策和实施监管,促进“智慧军营”常态运行、长期发展。

3.3 加快制定符合军队特殊要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智慧军营”的建设重在也难在建立符合军队特殊要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因此,在建设“智慧军营”的过程中,要把树标准当规范作为建设的根本主线,积极建设一个方便使用,安全稳定,容易推广的“智慧军营”标本。

智慧运营管理篇5

016年12月26日,中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举行智慧城市交流会暨2016年年会,来自国家部委、地方城市、科研机构、企业等60余家单位的120多位嘉宾出席了会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徐文珍、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博士、《经济》杂志社副社长陈颖也出席了这次年会。

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中小企业促进会、北京中搜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诚智能集团、TDG迪捷集团、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同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签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经济》杂志社的多媒体信息传播联合实验室、中兴通讯的城市安全联合实验室和(中国航天)联合实验室获评年度优秀实验室。与会专家围绕智慧城市相关话题,发表了致辞和演讲。

徐文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内容都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联。以万物互联为核心的智能社会,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助力当前经济与社会的提质与增效,因城因地施策,实现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切实增加有效供给。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树立并落实创新、节能、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分析城市类型,把握城市特点,探索智慧城市和智慧技术的协同创新发展,并勇于和善于跨界创新;需要促进政策的有效落地和维持项目的长效运营,并着力解决关键性问题;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经验,跟踪智慧社会领域的前沿进展,正确判断核心技术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准确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时代规律和内在特征,并据此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战略规划,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

万碧玉(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

首席科学家):

在此,我代表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智慧城市2016年度大事盘点”。第一,智慧城市建设被继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第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文件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第三,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启动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第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水体整治、政务公开、信息惠民试点等工作陆续开展;第五,各地纷纷出台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法规文件;第六,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探讨与实践取得初步成果;第七,各方继续看好智慧城市,5000余家企业参与建设;第八,部委、智库、学术机构、企业等单位举办千余场智慧城市和与大数据领域相关的论坛;第九,特色小镇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补充;第十,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国际合作成果显著。

下面,我将从理论研究、标准评价、科研课题和智库建设四个方面总结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2016年的工作。

在理论研究方面,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与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合作成果《城市宜居度框架》(暂定名)即将出版,该书对新加坡“宜居度框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宜居度框架在美国纽约、西班牙毕尔巴鄂、我国天津、香港、台湾省新北市等地的适用度进行了研究。我们还将与企业合作,联合一本关于中国智慧设施(园区)建设标准体系方面的指南。

在标准评价方面,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智慧城市标准化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专家队伍在国家标准委领导下,作为中国专家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智慧城市相关TC和WG担任重要职务,为国际标准的引入和将国内标准成果推向国际,为我国在智慧城市标准制定方面赢得国际话语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研课题方面,实验室组织和牵头开展了诸如“‘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智慧城市战略”、“大规模城市虚拟仿真”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交换与共享”等国家战略层面、科技前沿领域、国际视野当中的课题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课题,由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与中兴通讯、中国航天、《经济》杂志社等合作开展,将在研究国际案例的基础上,向国家提出战略建议。“大规模城市虚拟仿真”课题由驻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范琴寅博士领衔开展,将全面实现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化,推动城市由CIM时代向DSM时代跨越,目前该项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交换与共享”课题,成为国际标准ISO/TC/268/SC1/AHG3的国际提案的核心部分,该提案将有望成为智慧城市领域首个由中国等亚洲国家主导的国际ISO标准。

在智库建设方面,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完成19个联合实验室的组建,专业涵盖技术解决方案、空间信息、信息安全、多媒体信息传播、大数据与城市运营、水工程、建筑节能、基础设施、智慧旅游、智慧社区、PPP运营等方面。

张健(《经济》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系统控制着收集、创作、处理及信息的资源,成为人们与现实之间的中介。在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事物的风险社会中,传媒是公众最主要的资讯来源,是传播风险信息、影响公众感知的重要通道。

《经济》杂志社对近年的舆情监测数据做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衡量和判断“创建新型智慧城市”的主要指标,并确定了“新型智慧城市创建景气指数”。研究表明,当前反映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创建”发展形势的主要指标仍保持上升态势,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在经过2013年至2015年内涵和核心“普及式”缓速增长后,2015年下半年至今,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企业和民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受益者,舆论氛围良好,各个方面均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有效地推进了新型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健康发展。从总体上看,各级政府、主流媒体从被动说到主动说,从不会说到学着说,从没人说到我来说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创建”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城市转型升级浪潮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正处在新型智慧城市创建的“黄金时期”。

然,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在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下,还有一些困惑和问题存在,我们也在思考探索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协同发展。《经济》杂志社将继续加大投入,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的支持下,集中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中央主流媒体的作用,一如既往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孙鹏(中兴通讯智慧城市学院院长):

2014年5月,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与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共同组建了城市安全联合实验室,主要聚焦城市安全领域方案的技术研究和支撑工作。该实验室成立两年多以来,中兴通讯与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既有涉及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的城市国际标准工作,也有平顶山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方面的合作。2016年,中兴通讯还承担了实验室“‘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智慧城市战略”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交换与共享建设指南”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些合作项目的开展,为中兴通讯进一步深化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从单模块的1.0阶段过渡到3.0阶段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双方合作项目的开展使得智慧城市规划与传统的城市规划进入到深度融合阶段。目前智慧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在总体目标、研究方法及工作思路上不断接近,强调围绕解决城市问题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及设计工作。但两类规划在规划时限、政策保障、解决问题层面及发挥作用等方面还有不同,需要合作双方依托城市安全联合实验室这一平台,更好地实现城市各项规划的多规合一,用联合舰队等方式制订综合方案,解决城市建设、发展、运营等各方面的问题。

杨超(中建地下空间博士):

智慧运营管理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 PPP模式

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内容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的是在城市范围内建设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包含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智能电网、物联网等,使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满足公众“即需即供”的需求,像使用水、电一样方便。具体包括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智能电网和物联网。

二、浙江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坚持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极推进“宽带浙江”建设,开展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工作,TD-LTE规模商用领先全国,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嘉兴5个城市获批国家TDD和FDD混合试验网试点城市,全省累计建设3G基站8.4万个、4G基站约7万个,在全国率先推出统一品牌i-ZHEJIANG免费上网服务客户端,开放AP 10万个。根据《2014年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省网民规模达到3458万人,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3070.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2.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0%。截止2015年8月,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301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5377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23.6户/百人。

我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投资主体分散。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既有各级政府,还有三大电信运营商、广电、电力公司、相关企业等,投资主体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对多元投融资的激励不足。政府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前期建设过程中,往往以财政性资金投入为主,向民间资本的开放不够,难以对民间资本形成有效的吸引和拉动,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发挥不够。三是运营管理效率低下。表现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共享程度不够,部门往往各建一套专有设施,难以形成高效的运行和管理模式。

三、构建浙江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的若干建议

PPP模式,是英文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的缩写,可译为公私合作伙伴模式。本文所指的PPP模式,借鉴了财政部科研所贾康研究员和孙洁研究员的定义,认为,PPP模式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的一种合作和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合作和管理,可以在不排除、并适当满足私人部门的投资营利目标的同时,为社会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构建我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PPP模式,可以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三种不同类型出发,打造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三条途径。

(一)已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PPP模式

政府可以通过出售、租赁、运营和维护合同承包、转让―经营―转让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由政府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让民营企业进来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和管理。民营企业可以直接向使用者收费,也可以通过政府向使用者收费。

1.民营企业通过购买或租赁的形式获得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权。在这种形式下,民营企业可以在政府的特许经营权下,自己向用户收费。如可对民间资本进一步开放网络托管业务,电信企业将自有网络、或设备委托民营企业进行第三方管理和维护服务,以促进专业化分工,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支持民间资本在互联网领域投资,进一步对民间资本开放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和接入服务(ISP)业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IDC和ISP业务的经营活动。

2.民营企业对政府拥有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经营和维护。在这种形式下,由政府向民营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如可在各部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成立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引进民营企业合作伙伴,对各部门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运行和维护管理,并由政务资源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支付相应的费用给运维企业,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扩建和改造的PPP模式

对于需要维修或需要扩建或改造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租赁-建设-经营(LBO)、购买-建设-经营(BBO)、建设(Wraparound Addition)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开展合作。

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改扩建过程中,由政府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民营企业负责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并对升级改造后的基础设施进行经营管理。在特许权下,经营者向用户收费,并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特许费,这不但可以加快提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和升级改造的速度,同时也为政府新建基础设施筹集到了一定的资金。

作为配套措施,政府需要放宽对改扩建项目的准入门槛。民营企业在申请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改扩建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集成等过程中,需要简化审批条件和流程,凡具有相应资质的民营企业,均可平等地参与到项目招标中来。

(三)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PPP模式

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已有的基础设施已不可再用,需重新建设;二是根据业务和承载的需求,需要新建。对于新建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采用建设-转让-经营(BTO)、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拥有-经营(BOO)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

1.建设-转让-经营(BTO)。即由民营企业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完工后转交给政府部门,再由民营部门进行经营管理。这种形式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也利于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期间,所有权属于政府,民营企业则以租赁的形式获得经营权,同时也可以把建设时所使用的资金作为租金,从而获得优先租赁权。

2.建设-经营-转让(BOT)。即由民营企业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建成后由民营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按照特许经营的合约时间,经营到期后转交给政府。在经营管理期间,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归属政府,民营企业无需向政府交纳使用费,但在经营到期后,需无偿交还政府。在交还政府之前,民营企业必须保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

3.建设-拥有-经营(BOO)。即由民营企业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民营企业获得其所有权和永久经营权。这里的永久经营权是个相对概念,指的是在特许权下的“永久性”经营。

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的一个典型应用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站机房、通信塔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即根据专业化分工经营,将基站机房、通信塔等基础设施外包给第三方民营企业,并加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四、合理设计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公司合作模式能有效、高效地开展,还需要合理设计相关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

完善的监管体系有利于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的过程中, 需要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政府职能,避免政府监管缺位,杜绝操作过程中各种违规甚至违法现象的出现。同时,也要规范政府透明运作,降低进入门槛,简化进入流程,避免在市场层面干预过多,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

(二)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金额大, 工期长, 不确定因素多, 相应的风险也大, 由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任何一方单独承担, 都不利于项目的成功实施。因此,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让建设和运维风险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间进行合理分担,是十分有必要的。设计风险分担机制的一般原则是: 每一风险应该由最能控制该风险发生的一方承担。具体要求是:风险应与承担能力相适应、与控制力相称、与投资者参与程度相协调、与收益相对应、与造成的损失相对称、与对项目经济性影响相适应。

(三)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在选择民营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的过程中,需要在市场充分开放的基础上,引入公开透明、开放竞争和平等互利的竞争机制,选出真正有能力的投资人作为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1]Henriette Steiner、 Kristin Veel , For the Smarter Good of Cities: On Cities, Complexity and Slippages in the Smart City Discourse,Cities for Smart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Futures.Energy Systems 2014.

[2]Eleni Christopoulou、 Dimitrios Ringas、 John Garofalakis,The Vision of the Sociable Smart City,Distributed, Ambient, and Pervasive Interaction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ume 8530, 2014.

[3]Martin Strohbach、 Holger Ziekow、 Vangelis Gazis、 Navot Akiva ,Towards a Big Data Analytics Framework for IoT and Smart City Applications,Modeling and Processing for Next-Generation Big-Data Technologies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 Volume 4, 2015.

[4]Riccardo Cognini、 Flavio Corradini、 Andrea Polini、 Barbara Re,Modelling Process Intensive Scenarios for the Smart City,Electronic Government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Volume 8653, 2014.

[5]Marc Garriga-Portolà, Júlia López-Ventura,The Role of Open Government in Smart Cities,Find out how to access preview-only content Open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4, 2014.

[6]Ingrid Mulder,Sociable Smart Cities: Rethinking Our Future through Co-creative Partnerships,Distributed, Ambient, and Pervasive Interaction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ume 8530, 2014.

[7]《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课题组,走向智慧城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

[8]仇保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2-2013年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9]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10,11.

智慧运营管理篇7

智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常态。建设“智慧江山”是促进江山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竞争,提升群众幸福感,营造新一轮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推进“智慧江山”建设,宜早不宜迟。笔者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和对照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和新理念,现提出“智慧江山”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智慧江山”建设的现实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江山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光网・智慧小区”、省“宽带乡村”试点、爱江山无线城市工程等建设不断推进,城区家庭宽带平均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农村家庭基本达到20Mbps以上,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30G,光宽带覆盖全市90%以上区域;3G/4G已经实现城区、乡镇全覆盖,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爱江山免费无线WiFi实现布点3131个。

政务信息化应用程度提升。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本建立。建成数字江山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平台的地理信息共享。包含部门和乡镇网站在内的江山政府门户网站全面建成,初步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全市统一的电子公文交换、协同办公、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等电子政务系统综合应用扎实推进。

城市治理应用成效明显。自2010年10月试运行以来,江山市数字城管已累计受理城市管理问题95439件,已结案96601件,按期处理89790件,按期处理率达95.71%。数字城管、天网工程的运行实施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更是在城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治堵等全市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领域惠民服务水平不断深入。智慧旅游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开发完成游客信息数据采集系统;智慧工商取得实效,实现经济户口基本情况的信息化管理,为经济户口的登记注册、信用信息管理、案件管理等提供信息支撑;“阳光厨房”、“千顺工程”为食品药品安全实现全覆盖、全天候监管提供保障;通过建立全市经济户口数据数据库系统,服务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本数据支撑。

“智慧江山”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现象严重。近五年,全市有十多个部门都在推进智慧城市方面建设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天网工程、数字地理、数字城管等,有些是对照国家、省或衢州市的统一要求,有些是业务需求上的探索创新,由于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的缺失,缺乏“一盘棋”思想,各部门自顾自的建机房,上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各不相同,而且部门之间统筹协调不够,造成了信息孤岛、信息壁垒,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存在较大不足。

投资运营模式需要创新。目前全市智慧城市相关建设以财政出资为主,自建设自运营情况居多。智慧城市项目除了启动资金以外,更大的投入在于项目建成后的日常维护,比如服务器、数据库的维护,数据的采集、分析,这些投入甚至大于启动资金,单靠财政资金难以为继,资源配置的主动性难以l挥。

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城市治理和改善民生,全市的城市治理和民生资源存在于不同部门,以不同形式,不同质量展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各条线数据整合难度大,社会公众获得感不突出,城市管理距离“智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智慧江山”建设构想

要解决“智慧江山”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建设一个统一的智慧城市公共基础信息平台――智慧江山综合运行中心,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协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智慧江山”综合运行中心的基本架构:

智慧江山指挥中心

智慧江山指挥中心是“智慧江山”的“窗口”,将江山智慧城市所有模块的信息化数据,全部统一到这里集中进行日常管理。整合12345、12315等专线受理系统,并与110、119等警务信息系统做对接,同时实时分析和展示全市经济财税、城市建设、社会稳定等相关工作指标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大数据中心

大数据中心是“智慧江山”的“心脏”,基于云计算能力的基础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公共信息资源标准化统一化的目标,有效整合全市现有公共数据资源,“一家集采,多家利用”,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协助政府提升管理效能,稳步推进江山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应用可以释放出惊人的惠民福利,比如想要开一个超市或面馆,就可以根据交通大数据和居民消费大数据进行测算,备选地址的人流量、常住人口、居民消费喜好等信息都可以为开设超市或面馆提供合理参考。

三大体系

智慧治理:整合全市城乡管理信息及资源,将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业务系统依据统一标准接入,实现江山城市运营管理相关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共享与业务应用的智能协同,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实现高效的统一监测全市运行状态、统一处理全市运行管理问题。

智慧民生:集聚全市涉民公共服务事项,整合公共信息服务和商务便民服务资源,逐步集成旅游、交通、文化、餐饮、养老、卫生、教育、住房、家政等领域的智慧化民生服务应用,采用“政府搭台、市场运行、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全市居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务。

智慧经济:大数据与云计算综合运用后会产生新的经济模式。一方面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研发实力的物联网与软件技术如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银江股份、华三通信等,引导鼓励其将研发成果与全市城市建设、特色产业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注重大数据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全市产业智慧化水平。

“智慧江山”建设建议

实行“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智慧江山”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经信局,进一步强化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负责“智慧江山”建设工作日常事宜,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等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对“智慧江山”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从江山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江山”建设方案,合理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思路,确保“智慧江山”建设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江山”建设,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项目资金来源由国资公司和总服务商共同组建的项目公司进行筹集,国资公司代表政府占股20%-30%,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资、融资、建造、运营、维护、管理和用户服务,政府负责公共产品及服务的定价管理、公共服务质量及数量的监管、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政府根据与项目公司签订的合同及确认的审计报告,分年度支付回购款;项目公司为用户提供服务,政府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

智慧运营管理篇8

在这场市场细分的战役中,三大运营商都面临几件必须要做并要加快推进的事,一是从基础层面上,各运营商都需要加快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铺设站点和加快网络覆盖,为“智慧城市”的实现打下基础,也为抢占市场打下基础。二是从战略层面上,各运营商纷纷与各城市谈判,签订“智慧城市”建设合作协议。自此,瓜分的格局从地理层面上开始产生。如中国联通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成为主导;西安市政府与中国电信签订智慧城市建设合作协议;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投资,打造杭州“智慧城市”。

三大运营商布局“智慧城市”

从差异化竞争开始,在智慧城市的构建中,三大电信运营商三足鼎立的格局也渐渐形成。业内专家认为,三大运营商差异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有益于弥补彼此的短处,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更加有益于智慧城市的构建及发展。

目前中国移动处于智慧城市的最显眼位置,其主打的4G技术比3G快十几倍。可以看出,在智慧城市中,中国移动的优势在于无线宽带网络的建设,中国移动的目标是实现“打造出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无线城市,推动城市信息化进程,构建并推动智慧城市的不断升级”。在3G时代,三大运营商分别有自己的无线接口标准,中国移动现在主打出4G的标准,虽不知未来发展如何,但目前无疑是其在“智慧城市”实现中的一大核心竞争力。据报道,杭州在B1公交车上已经对公众开放了4G业务,成为全国第一个开通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城市。

如何运用无线网络实现“精彩物联生活”,应该是中国联通在智慧城市中的发展方向。如,手机一卡通,以手机为载体,为用户提供身份识别、门禁、考勤、移动支付、停车管理等全方位服务。再如,汽车信息化产品服务,将4s店、车主、车载信息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紧密的网络等。

中国电信主打的是“宽带中国,智慧生活”。与中国联通的4G无线不同,中国电信在做的是有线和无线的无缝衔接,全面覆盖的通信网络。在铸造“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实现高速无缝宽带网络。在2012(第二届)中国智慧城市论坛会议上,中国电信天津公司网络发展部副总经理纪根茜表示:“中国电信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固定网络和移动CDMA网络的运营商,可以称之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但是通讯运营商只是提供一个管道的通道,要想建设好智慧城市,作为对上连接各行业应用,对下连接物联网起着承上启下接口作用的运营商而言,我们可以依托网络优势,开放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综合平台,提供给各个行业应用。”除了行业内部协同,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至关重要,对此纪根茜说:“智慧城市一个真正的展示还是通过政府门户把智慧的应用展示给民众,通过门户把智慧城市和智慧成果展现出来。”

基于上述理念,中国电信推出智慧云海为智慧城市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在智慧云海智慧应用当中,中国电信在三大领域推出了36项的智慧应用,15个大的主题。”纪根茜举例,“我们推出了有关社会管理、政务监管、政府办公、公共服务四大主题的智慧政府应用;推出在智慧教育、城市交通、医疗卫生和社区生活的智慧民生应用比如天津西青居家养老服务;在金融、物流、农业深加工、园区也提供了相应的智慧产业应用体系,比如跟天津的有关部门合作的物流行业配送服务,自推出应用以后,目前客户的订单量大概上升了30%至55%,还有我们在天津16个院校、30多个企业提供的金融支付服务;我们和天津城投集团联合,推出智慧旅游的服务。这些应用只是做智慧城市的总体战略,目前我们在天津还有一些试点应用。”

运营商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

据中国电信有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城市是借用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之间的智能感知,自适应、智能化,通过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多种城市需求的智能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动力的安全、边界、高校的城市形态,进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2011年9月7日,上海市政府颁布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的行动计划。根据上海电信目标,一是要在全国最先实现城市光网覆盖目标,二是到规划期末,上海的宽带服务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三是到规划期末,上海电信覆盖热点将超过3萬个。目前上海城市光网覆盖超过了320萬用户,光纤人户突破90萬用户,电信WIFI热点数超过4500个。

在三网融合方面,上海电信与上海文广合作的IPTV已形成国内公认的上海模式。上海IPTV用户突破130萬,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IPTV城市。根据上海公布的云海计划,中国电信率先对外天翼云计算战略及解决方案。打造云计算基础服务,重点在云主机、云存储、云桌面、云手机等业务引领全国。

全球电信运营商在城市物联网发展方面非常迅速。据国外的电信公司报告,2011年全球物联网终端数已经达到了8140萬,年增长率46%。据统计,全球主要运营商物联网应用行业主要分布在汽车、医疗、金融、运输领域。上海在物联网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就是实施智慧上海十项应用工程,包括智慧安防、交通、医疗、环保、校园、政府、工业、节能、社区这十个方向。

智慧运营管理篇9

摘要: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山东”规划建设,2013年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山东省东营市被排在山东省8个试点城市首位。作为山东省智慧城市发展重点,东营市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关键词 :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思考

一、东营市建设智慧城市优势

1.城市建设起点高,基础设施良好

东营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历史欠账较少,人口压力小,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东营市以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为契机,建设了一批重大信息化项目,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目前,全市光纤总里程达57.63万芯公里;移动用户338.71万户,人均手机1.65部;互联网用户达50.2 万户,互联网普及率为68.7%;年人均通信消费水平近千元。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对全国三百多个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排名中,东营列居第四,信息化环境指数和信息技术应用指数列第二,信息资源覆盖率居首位。东营建设智慧城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天独厚。

2.领导重视程度高,规划科学详细

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始终把城市智慧化作为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促进黄蓝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提出“智慧东营”建设目标,并将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黄蓝战略总体规划。东营智慧城市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坚持“立足实际、注重民生”原则。具体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整合现有资源,初步形成智慧东营框架,建立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国土等应用系统;第二阶段,使各独立系统相互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和合作;第三阶段,智慧产业、高端化石油装备业、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智慧东营完整构建。

3.规划建设目标明确,智慧产业稳步发展

东营市智慧城市创建目标是建设“智慧东营、生态东营”。计划到2017年,通过建设智慧东营,达到基础网络设施通达易用,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创新,城市管理高效协同,市民生活快捷方便的目标。东营市以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着力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稳步发展石油工业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智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4.政务信息化水平高,协同办公能力强东营市建成的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

台,市县乡三级机关协同办公系统、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市政府网站集群、政府信息公开等系统已实现高效运行,有力推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东营市围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以“集中办理、窗口受理”为特点的东营市政府门户网站群,充分发挥了政务公开、网上办事、交流互动等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建设政务资源管理系统,深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了交通监控、环境保护、市政管理、社会治安、应急指挥、医疗救助、安全生产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在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住宅小区智能化管理、地下管网监测监控等系统建设中,广泛使用物联网技术,使城市变得更加宜居;“数字城管”系统的建成使用,实现了网格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二、东营市建设智慧城市存在的问题

1.概念理解存在偏差

东营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服务软件、软环境问题。虽然政府花钱大量购置了先进设备,但缺乏运营和维护的长效机制和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普通市民参与程度不高,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

2.统筹建设力度不够

东营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城市信息资源共享不够,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不够等问题。各部门、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共建共享意识不强,部门利益至上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全市信息化项目建设推进、管控方面亟需建立强力统筹机制;由于缺少运营准入标准,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互不共享等现象普遍存在。

3.信息产业不够发达

目前,东营市物联网技术在关键的超高频领域,仍采用国外标准,使得东营市未来将为此支付大量专利费用,并可能导致交通、能源、社会管理等重要信息为外方所控,带来信息安全隐患。同时,东营市在软件开发与服务、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电子制造产业方面缺乏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短期内,本地信息产业对智慧城市建设难以形成有力支持。

4.人才供求矛盾突出

东营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的高端和复合型人才较为匮乏,迫切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引领和加强。信息产业较弱的现状制约了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成长。同时,本地人才外流、大中专学生毕业低返乡率也是重要原因。东营市的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薄弱,技术研发资金受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三、规划建设“智慧东营”的措施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决策

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建立科学有力的领导和决策机制。建议政府专门成立“智慧东营”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由各委办局一把手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智慧东营建设的领导、协调、管理和推进。同时,在领导小组之下,组建智慧东营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国内著名的规划专家、计算机专家、网络专家、数据库专家、通信专家等组成。专家委员会作为“智慧东营”建设、运营的技术顾问,参与指导项目评审、验收等有关工作。

2.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反映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和创新经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建立智慧城市展示馆,积极推广智慧城市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使之成为东营智慧城市交流合作平台、对外宣传窗口和城市发展的名片。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技馆、社区服务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宣传体验,普及智慧生活模式,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3.培养人才,形成发展后劲

建设智慧东营,企业是实践者,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支撑者,专业培训机构是助推器。解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问题,要充分整合信息化人才资源,加强专业培训,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承担开发实施的相关企业,构建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专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还要引进技术和创业团队,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配套企业来东营市共谋发展。

4.保障资金,加大技术支持

资金来源方面,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将“智慧东营”建设项目纳入全市重点工程,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设立智慧城市政府引导基金和智慧城市产业引导基金,引进域外资金和专业团队,对智慧东营建设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资源优化组合,解决发展所需资金问题;优先扶持“智慧东营”建设和运营企业,制定政府优惠鼓励政策,保障“智慧东营”建设资金需求。技术投入方面,要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成熟而先进的“智慧东营”建设技术,支持各行业骨干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5.政策扶持,强化法律法规

智慧运营管理篇10

近年来,涉及“智慧港口”的相关建设领域,国内外也在不断的开展相关实践工作,不断的积累、探索和明晰相关的建设经验与理念。以欧洲的鹿特丹港、汉堡港、亚洲的新加坡港等为代表的重要枢纽港均开展了相关领域的探索,提出的SMARTER PORT理念,核心均是在投资环境营造、土地资源利用、集运体系构建、到港服务提供、港城融合和政策、生态环境营造、创新驱动推动等诸多方面构建更加完善、友好、系统、深入的港口运输业态,通过创新+驱动,即通过集成化、协同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融合应用,逐步实现IT+港口、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服务创新等关键性跃升,通过建立创新体系、打造跨界平台、实现全球战略布局,来推动港口人文环境融合、港城一体化、完善服务、提升功能、营造港口生态链。

我国近年来也在“智慧港口”建设中有许多的建设实践,比较突出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偏重硬件环境建设方面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系统建设,如厦门远海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上海洋山四期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二是偏重软环境建设,焦集聚资源、健全功能、优化环境、高效服务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如上海、大连东北亚、天津北方、厦门东南、广州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从不同角度来看国内外“智慧港口”建设的差距与不足,主要集中在理念与认识的全面性、软硬件技术先进性、系统性与协同性、环境与体系完备性方面、创新能力与驱动力等诸多方面。

基于相关的实践与经验总结来看,从行业需求的视角,“智慧港口”要达到的最终的目标和效果,仍然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港口资源统筹高效利用,降低运输成本,更加经济;实现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运营网络,更加可靠;实现一体化智能化的运输服务,更加高效;实现高水平的港口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更加安全;实现创新型、高附加值的运输组织与服务,更加敏捷;实现节能环保的可持续性和谐发展,更加绿色。这也是对“智慧港口”建设最根本的需求。

“智慧港口”是以现代化基础设施设备为基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运输业务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港口运输组织服务创新为动力,以完善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展政策为保障,能够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港口资源优化配置,在更高境界上满足多层次、敏捷化、高品质港口运输服务要求的,具有生产智能、管理智慧、服务柔性、保障有力等鲜明特征的现代港口运输新业态。

“智慧港口”基本特征体现主要包括港口基础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业务的深度融合化、港口生产运营的智能自动化、港口运营组织的协同一体化、港口运输服务的敏捷柔性化、港口管理决策的客观智慧化。

“智慧港口”的设施配置主要涉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以及港口运输装备三部分,没有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数字化,没有港口运输装备的标准化、智能化,就无法实现港口运输要素的全面感知,无法实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运输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也无法实现港口运输组织和运输管理的创新

当前我国港口行业同时面临着其他的诸多压力与挑战,一方面,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生命安全、交通拥堵等方面,对今后港口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倒逼之势,另一方面,随着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港口行业与现代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大数据、互联网+、电商物流等新液态的涌现,综合就业、环境、土地资源、税收等诸多关系的新型港城关系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基于资源集约的区域港口发展一体化、多式联运综合运输系统建设等,也给新时代的港口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智慧港口”建设来全面提升港口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与水平,成为推进我国港口转型升级,实现行业提质、增效、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抓手。

首先,要转变思路,提升理念。港口由信息化向智慧化发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港口”不仅是新技术创新应用,更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势必带来管理、组织、生产的改革、生产方式与业态的变化。以智慧港口建设实现创新与突破,是推进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行业综合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其次,要科技先导,创新驱动。要加强前瞻性研究,重点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港口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管理,面向新一代港口的数据需求工程方法等方面,在推动港口供应链一体化、港产城融合互动、现代IT集成创新应用等领域的项目建设,促进管理与服务创新等方面,开展相关的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