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趋势十篇

时间:2023-09-21 16:56:58

管理的趋势

管理的趋势篇1

关键字: 成本管理;发展趋势;战略成本管理;改革创新管理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要求,企业必须保持与时俱进,企业管理过程中,注意以战略为中心,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调整各种管理计划的实际应用,改善管理子系统的运行机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成本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高低。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改善成本管理,以最大程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首要目标。因此,引进和应用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从传统模式提升到以战略成本管理为主的战略高度对于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适应时代而言意义重大。

1.我国成本管理的发展历史

成本管理的概念较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其之后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的会计簿记管理阶段、复杂式簿记管理阶段和现代计算机成本管理阶段。其中经验成本管理阶段是最初级的管理,它主要采用统计等比较原始的方法来计算成本,这也生成了后来的成本会计。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企业中逐渐诞生了现代成本管理方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现代成本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力空前进步,市场竞争加剧。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得成本计算和分析方法变得快捷而完善。成本管理不仅可以对成本进行统计分析,还可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因此计算机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使得成本管理水平达到了历史的新阶段。

1.1经验成本管理阶段

古代生产力低、商品经济发展滞后,没有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可以采用,人们于是运用会计的簿记形式来进行成本管理。会计的簿记也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单式簿记,充当的只是一种替代劳动的工具,而不是充当管理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慢慢出现复式记账法。到了18世界中叶的工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开始逐渐代替手工生产,手工劳动的个体工场渐渐被适应机器生产的规模化工厂代替。工厂的出现导致工厂制度的逐渐产生,后在工厂中逐渐建立起了简单成本会计,采用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仅仅将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包括到产品成品中。这一时期,工厂管理处在经验成本管理阶段。

1.2 科学成本管理阶段

工厂出现初期,由于发展还比较落后,产品种类相对少,成本管理理念在那个时期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1880年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生产开始出现,大量大型机器设备投入使用,生产出的产品种类也得到大量增加,因此生产的间接费用提高,竞争也随之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开始走向专业化道路。掌握和管理大型企业的不再是某个个人,而是各个股东和各色的管理者,成本管理方式也随之有所改变,由原来的简单成本会计转变成了制度化、标准化的科学成本管理方法。

1.3 现代成本管理阶段

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科技和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开始发展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0世界60年代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技术自动化程度。现代成本管理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完成的,通过计算机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等方面的操作和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目标成本法,它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后逐步渗透到其他领域中。目标成本管理是在外部市场竞争压力的驱动下产生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发源于日本的成本管理方法得到了欧美等西方企业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被引进西方社会,并且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成为当代最主要的成本管理方法。

2. 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

2.1成本管理的主体发展趋势

成本管理在主体上的发展趋势是由专职人员转向全员管理发展。在我国企业中,对于成本管理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有专门的成本管理人员履行管理活动。问题是,成本管理不仅仅只需要专门管理人员的控制。实际上,科学的成本管理应该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是对各种要素、各项活动的共同作用,而不仅仅在企业设立一个成本管理部分独立于所有其他部分之外。企业的成本管理还与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相关,如在企业中掌握决策权的管理人员;企业的成本管理的基础条件也是受到决策层的影响和制约的。可以说,企业的成本与企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甚至每一名在职员工的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全体员工(包括决策层、部门负责人、技术人员等)在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时,都应该参入其中,并且加强培养成本控制意识和效益意识,使其成为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积极调动每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2由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发展

传统的成本管理有许多弊段。例如:传统的成本管理过度地将目光放在“降低成本”上,往往容易盲目,导致不良后果。虽然降低生产成本对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有时候为了培养产品的差异化,适当提高生产成本是合理可行的。掌握特殊分析管理方法的管理人员提供分析资料给自己的公司和竞争公司,公司根据这些资料数据等来评估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且以此来拟定适合今后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计划,这样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这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目前,战略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科学成本管理发展,其发展趋势势不可挡。提高对战略发展空间、公司发展过程以及企业每季度业绩的关注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降低成本”和“成本优势”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字面上可以体现出传统的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在内涵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战略成本管理在同传统成本管理的比较下显得更能经历时间的考验,更全面更具有包容性和对抗性。战略成本管理对于更新我国成本管理观念,提高企业环境适应力等方面均起着有利的作用。

结论

成本管理从产生到发展都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来,每个时期成本管理方法都必须以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现如今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竞争日益激烈,成本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成本管理主体全员化和战略成本管理趋势是适应当今时展的两大成本管理趋势,是值得学习和采用的。

参考文献

[1] 欧阳清.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1(15):11-12

[2] 王鑫,王扬.现代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8

[3] 田翠.论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战略成本管理[J].甘肃科技纵横(管理科学).2010(2):92

管理的趋势篇2

人是社会动物。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管理范围和管理的复杂程度,因而对管理学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古罗马建立的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在这一期间,亚当·斯密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他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

进入前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 ———“ 科学管理 ——— 泰罗制 ” 。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

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 ——— 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 管理的关键在决策 ” 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

综上所述,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思想理论都是前一阶段的扬弃、修正,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体系。

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势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复杂人假设转变。

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 霍桑实验 ” 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人就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因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非常复杂,如果管理者不及时审时度势,引入激励机制与员工真诚合作,以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组织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二)管理职能由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向信息职能延伸。

传统的和现代的管理职能,构成了一个管理循环体系,使管理工作周而复始地进行,每循环一次,管理水平就提高一级。但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进程加快,缺乏信息渗透的管理工作将显得苍白无力,要么管理节奏跟不上,要么管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强化信息职能,将是管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其表现有三,首先,信息职能能革新企业内部的生产力要素结构,使资源转换系统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同时以不断增加的柔性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

其次,信息职能能促成管理系统的优化,促进组织的创新,使组织的绩效不断上升。信息职能能提高计划与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竞争致胜的有力武器。

信息职能的引入,与传统管理职能将构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管理职能系统。信息职能为传统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反过来,传统管理职能又促使信息职能去开发、收集、处理、传播、分配信息资源。

(三)管理学新的理论前提 ———“ 合工理论 ” 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

200年以前,亚当·斯密以制造针为例论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而且,他的这一分工理论成了近代产业革命的起点,也成了后来的管理学家创建管理学的理论前提。确实劳动分工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专业化和职能化管理。但是,这种理论发展到今天,负面效应日益显露出来。现代社会,一方面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如果片面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同

管理的趋势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 趋势 流程再造

0前言

近年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占据主动的竞争地位,就应实施流程再造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管理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竞争实力,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本文针对企业流程再造这一新趋势管理展开分析,探究意义显著。

1流程再造必要性分析

在分析流程再造必要性之前,应对流程再造进行大致了解。所谓流程再造,即企业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对企业生产结构、管理流程全面更新,并制定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创新企业管理制度。企业通过流程再造式管理减低生产成本、强化竞争实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必要性:一方面,市场竞争需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与国际各国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经贸活动频繁的同时,市场内外部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占据主动的竞争地位,增强竞争能力,企业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内部管理方式,打破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在结合企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内外部市场,稳定客户群体,生产低价优质的产品。企业在以往的经营管理中,部门管理者享有绝对的管理权力,并且管理者和消费者间的距离较远,上级领导多数自行决定产品生产和业务流程,并且消费者还要被动的顺应管理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和企业间矛盾。消费者在产品消费的过程中,优质服务、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进而企业会渐渐失去产品市场。因此,企业只有实施流程再造,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企业都应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产品生产,同时,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基础上,扩大企业市场、增强产品竞争实力。另一方面,顺应管理变革的需要。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应用的管理模式均具备市场适应性,当今社会发展属于信息技术时代,进而企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需要变革企业管理模式,流程再造正是现阶段企业管理的产物。此外,这也是顺应电子信息化发展的表现,企业调整为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实现企业的全面进步。

2流程再造的基本内容

2.1再造目标

企业业务流程应优化设计、调整结构,以此提升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同时。为此,企业需要做如下努力:首先,企业及时、高效分享资源信息于各部门,降低部门管理冗杂性,引导部门间互帮互助、加强沟通交流。然后,创新绩效测评方式,明确企业发展目标于上下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实施有效的员工激励方法,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最后,企业部门内部成立自我管理小组,部门领导者赋予组长权力,在组内管理的同时,鼓励组间监督,以此实现工作模式创新。

2.2再造任务

流程再造以根本性新企业管理方式、业务流程为任务要求,为了及时、出色的完成这一任务,企业整体员工均应积极参与流程再造,对流程再造树立正确的认识,只有员工认可流程再造的管理方式,才会在岗位工作中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为流程再造做充分努力。

2.3再造对象

流程再造以优化设计业务流程为基本对象,通过业务流程完成设计创新,以此促进企业有序运行、完善企业运行机制。同时,企业员工间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各部门间也会加强联系,进而各部门、全体员工能够统一工作目标,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共同努力,这时企业产品质量也会相应优化、服务水平也能得以提升。现如今,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存在个别部门员工素质较高、员工征途素质较低这一现象,还存在部门协作性差、产品市场投放时间久等不足。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企业业务流程运行的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因此,只有实施流程再造,有序发展业务流程,才会发挥企业部门的协作优势,才会减少市场产品的投放时间。

2.4再造技术

流程再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先进技术辅助,信息技术参与流程再造主要表现在数据库信息共享、过程分析两方面。应用于前者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全面统计、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这对企业决策制定、企业目标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应用于后者,即对企业业务、信息材料、工作流程、时间顺序、决策流程等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应用软件工具技术、工业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通过三种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流程的直观模拟,实现业务流程的设计创新。

3流程再造应注意事项

3.1创新理念

企业推行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应注意再造理念的实时创新,再造理念更新后企业的文化价值会渐渐凸显,企业的文化理念也会逐渐渗透于企业内部,这对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企业不注重再造理念更新,只是一昧的引进先进技术、投入生产设备、组织员工培训,那么企业再造效果在短时间内仍达不到预期效果。

3.2制定目标

企业明确流程再造目标后,参与流程再造工作的人员能够在目标的引导下,调动工作积极性,同时,员工间还会互相配合,为了同一目标共同努力。同时,企业还能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全方面考虑消费者需要,这对企业长期效益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企业在流程再造过程中忽略了目标制定,那么企业会面临员工矛盾升级、员工工作热情低下、工作规划片面等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持续进步和有序运行。

4流程再造的具体实施及效果分析

4.1具体实施

企业在实施流程再造之前,应对再造结构系统有效升级,即企业在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下,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同时,企业还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再造结构、升级再造系统,以此实现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适应性。此外,企业创新再造系统后,有利于增进企业与消费者间的距离,有利于优化服务水平,并且企业资金的应用率也会相应提升。

具体实施步骤:准备阶段,总结以往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流程,结合当今企业发展实际,制定适合的发展目标,针对企业未来发展准确定位,对生产项目重点创新;设计阶段,根据企业业务流程设计合理的流程图,同时,设计多种适用的业务流程方案,在方案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低成本、高效益的最优方案。实施阶段,按照已选方案具体实施流程再造,并对方案应用结果进行绩效衡量。

企业实施流程再造的过程中,企业还应相应的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以此为流程再造工作开展提供基础支持。

4.2效果分析

企业实施流程再造工程后,组织结构能够有效优化,部门机构能够得以精,同时,业务冗杂现象也会有效减少,企业发展会呈扁平化趋势;消费者对已购产品、已享服务会持认可态度,消费者满意度也会随之提升;企业精简部门管理人员的同时,企业工作效率仍能有效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率,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优化企业流程再造效果,促进业务流程有序管理;企业在创新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能够促进生产目标及时完成,提高企业在同行业发展中的竞争实力,优化产品结构;应用流程再造管理模式,还会增进部门领导者和员工、企业和消费者间的距离,同时,企业形象也能相应提升,企业发展风险会有效降低,企业经济效益能够有效提升。

5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客户好评、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这对企业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为此,企业应不断创新流程再造理念、提高流程再造的应用率,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业务流程,通过管理方式的适时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发展动力。此外,企业还应借鉴先进的流程再造方式,以此扩大流程再造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司春彦,夏成.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J].科技与企业,2013,14:25.

[2]刘爱强.浅谈企业流程再造与我国粉末冶金工业企业的发展思路[J].科技风,2013,17:231-233.

[3]徐琳.浅谈会计流程再造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3,11:124-125.

[4]吕荣胜,张增阔,张风波.基于TRIZ理论的企业流程再造实施模型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03:50-53.

[5]王慧.浅谈供水企业的流程再造[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11:38-39.

[6]韩亚娟,刘通.企业流程再造的熵模型[J].工业工程,2014,03:1-5.

管理的趋势篇4

到2012年,创建、采集并加入Digftal Universe的比特数将会翻五番。  ――IDC白皮书,2009年5月  信息量的膨胀型增长对企业的IT部门的各个方面会在各个方面产生难题。这里我们探讨在信息管理的领域技术的趋势如何帮助用户应付各种的数据爆炸挑战:灾备、数据归档、重复数据删除、数据的过程管理、数据保护、数据优化、数据中心虚拟化。

惠普提出的新口号是“Stop Retaining Forever 停止永远保留,改变信息数据管理的经济学”。

在现代的业务企业中信息通常来源于以下三处。

第一,企业业务应用。这些是运行企业核心功能的关键任务系统,如订单管理、货运、库存、财会、人事等等。这些应用产生的数据通常是结构化的数据形式(Structured数据库)。

第二,企业通讯和协作应用。例如电子邮件email,Sharepoint等等。使得可以在员工之间机型信息移动和交流。这些系统产生的数据可以认为是半结构化加上非结构化的。  第三,终端用户应用。这些通常是终端用户使用的应用,产生和访问基于文件的内容。比如Microsoft word.PowerPoint.excel.AdobePhotoshop,AutoCAD等。这些系统产生的数据几乎都可以认为是非结构化的。

大部分的企业单位保有大量的结构化数据,多于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业务应用运行在高档一级(tter 1)的IT硬件基础设施上,简单说,在业务应用上管理每GB数据信息的成本,要远远超过终端用户应用或者企业通讯及协助系统管理每GB数据信息的成本。

以惠普公司为例子,作为全世界最大的IT公司,惠普公司目前在全公司全球内,有以下的数据量:2-4PB文件共享、4~6PB电子邮件、10-12PB在业务应用的生产和测试系统上,比如SAP,siebel等。

无限数据保留的陷阱

我们正在以前所未用的速度产生数据信息。我们也习惯于看到每六个月硬盘价格的下降。个人电脑上ITB的存储成本已经低于80美元。有这么便宜的硬盘,我们应该怎样做?也许我们可以购买更多的硬盘,增加更多的服务器和网络和各种设备,我们保留所有信息数据。这个循环延续着很久。这样就制造出我们喜欢称为的“无限信息保留陷阱(Infinite retentiontrap)”。

可是我们忽略了以下的情况硬盘可以很便宜,但是无限保留不便宜。无限保留会在IT运作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的后果,和影响企业单位的GRC。假以时日,所用这些都会转为红色危险状态。很可能贵企业单位大部分IT运作和GRC状况已经是红色的。

另外,现代的数据中心是设计来运行任务关键的业务应用。IT预算的大部分被分配来照顾和供养这些系统。大型企业可能有上千个这些应用,而他们运行核心的业务功能,如订单管理、客户服务、财会、人力资源、库存等等。这些系统是设计来处理高性能的事务和分析处理,不是设计来作为无限的记录存放。

而这些系统的生命期通常有8到12年,之后他们会被更有竞争能力或者是完全使用新技术的应用取而代之。这些系统每天会产出百万记的信息,每年以数十亿记。这就是问题根源――大部分的业务应用没用删除的能力,这意味着你最终需要永远保留这些信息数据一在业务应用的生产系统和存储上。

实际上任何系统上的业务应有80%是非活跃的,这意味每天的业务运作使用是没有需要用到的,而是要么根本不用保留,或者只需要保留以作为法规遵从而已。

全球的经济下滑提供一个有趣的契机。因为IT预算的减少和有关的裁减指出的需要,现在是很好的时机去降低信息量,和使用任何手段来降低信息量,而不是永远在生产系统保留所有的信息数据。相关的项目已经取得重大的投资回报,问题是从何开始。

惠普信息管理的策略

那么,惠普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惠普信息管理的策略,是认为管理信息数据首先要实现生产数据和归档数据的20/80分割,然后在生产数据和归档数据的信息管理方面,采用能够尽量内置集成各种管理需求功能的一体化方案产品,这些信息管理产品可以提供集成的“灾备、数据归档、重复数据删除、数据的过程管理、数据保护、数据优化、数据中心虚拟化”等的多功能。另外,针对上述的三种数据来源种类: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需要不同的一体化信息数据管理工具产品。

以下是惠普公司针对这三种数据种类,提供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归档产品。

第一,针对大数量或大文件的非结构化数据(如多媒体文件、工程科研文件、金融票据文件等),惠普提供HP MAS大型分布式虚拟化存储网格方案:内置灾备(多地点多份拷贝)、数据归档(WORM,数字签名,加密)、重复数据删除、数据的过程管理(用户定义的ILM分级存储管理)、数据保护(可选实时建立磁带文件拷贝)、数据优化(自动的处理能力、存储、传输带宽、访问缓存的优化)、数据中心虚拟化(存储物理空间和物理地点的虚拟化)。

第二,针对半结构化数据和一般非结构化数据,惠普提供H PIAP:采用存储和计算网格技术和内置并行搜索引擎的Integrated Archive Platform(集成归档平台)。内置灾备(基于对象的远程数据复制)、数据归档(WORM,数字签名,加密)、重复数据删除、数据的过程管理(用户可定义的邮件和文件归档策略)、数据保护(基于对象和无人值守的连续增量磁带备份)、数据优化(指针型归档,减轻文件服务器和邮件服务器的负载)。

管理的趋势篇5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来源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因此,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战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90年代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竞争的加剧、产业边界的融合与变动、信息技术变革的加速以及文化、制度、市场、顾客需求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一方面,企业竞争环境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即动态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竞争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即企业与其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其他组织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间的竞争变为基于商业生态系统下的共同进化以及不同商业生态系统之间及其内部的竞争,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内容的变化越来越快,竞争的对抗性越来越强,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企业战略的管理越来越呈现出动态化、系统化和复杂化的特征,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我们用更新更有效的方法来进一步审视企业战略的制定、执行、评价与控制的全过程。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菲利普B科特勒把顾客价值称为顾客让渡价值( Customer Demisable Value)。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资源要多得多,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 James F. Moore) 在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中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

“商业生态系统”,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建议应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发展新的循环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

3. 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跨行业、无边界的角度来考虑配置自身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无法寻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手段。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于战略管理理论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预测,2003, 6.

管理的趋势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 发展趋势 思考

当下的世界格局中,国家之间竞争激烈,且世界整体经济格局压力不断加大。为增强自身竞争力,我国在社会经济体制建设中不断进行着革新与发展。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个体,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冲击。为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软实力,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经济管理作为经济发展的导向,往往会贯穿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而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当下,经济体制大环境对经济管理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其标准和需求也趋于高标准。在这一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对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重视力度,纷纷开始效仿世界成功管理案例进行自身企业的软实力提升。因此,学习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与自身企业管理中已经成为了现今我国经济格局中个体企业的管理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影响下,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也成为了必然。现就笔者观点,对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进行分析。

一、经济管理思想转变的新趋势

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其根源就在于管理者思想的转变。因此,经济管理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其思想转变主要在几大方面得以体现。

(一)经济管理思想由自主创新向市场需求倾斜

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者即是需求的供应者。市场经济中的供需平衡,很大程度上在受供应者的调节支配。在一项需求出现的初期,需求的生产者在市场中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此时的市场需求量大而生产者的供应量较小,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初期,经济管理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方面。而随着供需不断向平衡发展,供给量的增大且市场需求不断被满足,就导致了消费者需求质量的不断提升且其针对性越来越强。在这一情况下进行企业自主创新对经济体制的建设有害无利,因此经济管理的思想向市场需求倾斜成为了经济管理思想转变的必然趋势。

(二)经济管理思想由重视硬件管理向注重提升软实力倾斜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初期,企业在其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时往往对其硬件发展较为重视。在企业体制建设时期,设备的数量、质量和运营情况会对企业生产能力带来直观的影响。而随着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在件等企业硬实力的差距不断缩小的环境下,进行企业的硬件管理就显得较为无力。因此市场对象的管理者开始将视线转移至企业形象、民众基础、企业的口碑和品牌建立等软实力建设的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软实力建设后看到相关积极效应后,对软实力对企业竞争力提升较为明显这一认知加深。因此,经济管理思想向企业软实力提升方面发展成为了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二、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决策者。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与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有着直接的关联。在社会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中,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也不断向新趋势发展转变。

(一)管理组织向宽松化发展

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往往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受企业个体自身学历与职业素质影响,较具权威性的管理模式往往能够在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营的初期起到较为直观有效的作用。然而在当下,企业员工个体素质与学历的不断提高,都使得权威性较高的管理组织的适用性不断降低。进行严格的管理,甚至会引发员工的抵触心理从而产生反效果。在当下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个体素质普遍提升,且在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因此,避免员工产生负面情绪,提升员工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积极性就成为了现今经济管理组织的新工作方向。这也直接引导了管理组织向宽松化发展这一新趋势。

(二)管理向个体参与方面发展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中,决策者的意见具有着较高地位。企业的发展动向以及相关事宜的决策权往往被少数人掌握,并不会参考企业中个体的意见。这固然在提升企业决策的执行力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在员工个体中却极易引发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员工个体工作的积极性降低、负面情绪的产生甚至对管理层反感等消极作用。现代的管理则更倾向于倾听个体的意见,甚至让个体直观参与管理。决策的执行往往会先在个体中进行意向调查,取得一定的支持率后在进行执行环节。由于管理层次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且在管理方法上越来越人性化,因此管理向个体参与方向发展成为了经济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经济发展中对团队意识重视程度提高

现今的经济体制建设不同于生产中的流水作业,其在团队合作能力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高。当下的社会经济体制中,企业的管理层结构决定了大多数工作任务以及决策的执行需要在团队中加大沟通与合作的力度,因此团队意识的重视程度提高同样是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所在。

(四)经济管理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频繁

在进入21世纪后,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成熟,为管理信息的接受以及管理的途径等方面都提供了较多的便利条件。在经济管理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信息的接受以及对信息分析效率的要求,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有着较大的帮助,互联网技g的应用也就成了经济管理发展的一大要求。

总而言之,经济管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建设在未来还将长期持续进行,因此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其热度。当下的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由于受社会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影响,其发展方向在实际的建设中还可能存在着些许偏差。因此,经济管理中的相关管理者只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把握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真正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启泉.关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其发展新趋势的几点思考[J].新经济,2016,(32):17-19.

管理的趋势篇7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 发展现状 信息化 集成化 策略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项目管理研究上,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项目管理将在应对未来世界经济市场的变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给我国企业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项目管理的关注度。下文将浅析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现状和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策略。

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一)工程项目管理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

PA信息系统是今后工程项目管理中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该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会计核算方法有机结合构建PA信息系统,可以有效避免工程项目会计管理忽视了其他的管理信息,并能完整的放映项目管理的全部面貌,提供企业决策者准确的参考依据,这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程项目管理呈一体化趋势发展

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对建筑业提出新的要求。业主希望在提高建筑物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成本,并且希望建筑企业将工程施工和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建筑工程、建筑设计、物业管理―体化的服务。因而目前的工程项目往往是综合承包模式代替传统的单一承包模式,工程管理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

(三)工程项目管理走向信息化发展模式

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知识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复杂、庞大的信息量得到有效、及时、准确的交流和传递。

(四)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化趋势明显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利用项目管理方法、工具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工程项目预定目标。这种高度集成化的工程管理方式改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注重工程的高质量、加快建设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是现代工程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

二、提高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构建PA系统进行工程项目会计核算

依靠信息技术,WBS的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扩展,但扩展范围只是围绕业务管理的范围,但是这种管理方式漏掉了较多的工程管理信息,因此将项目管理和财务分解结构整合,组成PA系统,使企业利用集成的方式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管理。PA系统的优势在于它能有效将惠及核算和工程管理整合,体现现代企业的结构创新;它能满足现代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化的发展趋势;满足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在会计核算的需求,实现企业盈利的目标;还能给企业决策人提供参考,是增值性会计模式的表现形式。

(二)加强对工程项目的会计核算

1、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会计管理

对整个工程投资过程中的环节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例如:工程立项、工程的预算、采购物资支出、支付工程款、施工合同管理等。竣工后的工程转为固定资产时固定基金的核算。将责任具体、明确地划分到每一人,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将工程会计管理落到实处。同时保证各项资金支出和收入都有收据,及时整理各项资料。

2、会计人员培训

加强会计人员专业化培训不失为提高工程项目会计管理的可行方案之一。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素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行为,杜绝在施工中弄虚作假行为,维护业主利益。

(三)加大工程管理信息化投入

实现项目的预定目标,取得最终成果,满足业主需求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和出发点。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更强调成本、效率、质量,采用CPM、PERT等技术手段实现预期目标。然而这种静态、封闭的管理控制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在如今知识经济的形势下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工程管理的动态监控。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将各种资源和管理手段相融合,在充分考虑到业主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四)努力提升工程管理人员职业素养

发展的第一要务是人才,人才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石。培养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是提升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永恒不变的基调。西方发达国家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和资格认证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学术研讨会,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扩大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出版物的数量,以此来建设我国项目管理的人才队伍。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工程项目课程,培养一批有道德、有素质、专业的复合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此外还应该规范工程项目管理培训市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项目管理资格认证机制。

(五)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关键

在工程建设开展之前,通过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为项目的开展和决策提供根据。项目的投资效益、经济风险,项目施工的风险、可行性,施工技术是否合格等等都是开展可行性研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目前我国工程建设企业存在着对可行性研究不重视的情况,造成了风险隐患。因此在开展工程项目建设之前加强可行性的研究分析,把可行性研究作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工程企业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达到预期投资效益。

三、结语

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应该加大工程项目管理中会计核算的应用。吸取和学习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出适合我国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的实际方法,追上其他发达国家的步伐,增强工程行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管理的趋势篇8

引言

现阶段,人们已经将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活动。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理念的革新,各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在人们生活中出现了。这种变化使得我国的旅游产业开始朝着多样化方向进行发展,对于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的方法、意义问题进行分析,使得我国众多的酒店进行全面转型,提高服务的品质,最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已经呈现出一些新型的趋势。具体来讲,第一,自驾游越来越多。我们旅游产业中的一些服务不规范使得一些游客选择自驾游的方式出行,具有非常大的自由性,避免了在旅行社类型的旅游方式中受到众多框架和规定的限制。第二,生态旅游。我国有众多的名山、河流、湖泊等,各地也建立起众多的生态旅游景区。因此,各种各样的生态旅游活动在近些年中开始兴起。第三,创意旅游。以某一个创意为重点,领会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方式的创意旅游在未来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强化服务设施

在旅游新趋势下,为了更好提高酒店的效益和价值,众多的酒店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扩大自身服务的水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进行服务设施的强化。具体来讲,第一,众多的酒店需要进行传统旅游方式和现代旅游方式的结合,进行多样化的酒店服务,充分的坚持本地区服务特色,发挥出地方文化的优势。比如:我们以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来讲,它们的酒店管理中开展打造满族特色酒店服务模式,充分的突出满族文化特色。第二,我国众多的酒店需要充分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投入大量的成本、开展更好的服务,充分的对于周边资源有效利用,最终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二)服务内容多样化

对于我们的酒店来讲,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开展多样化服务,最终使得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获得提高。具体来讲,第一,依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特色服务产品的开拓、充分的对于本地区的文化优势进行整合、发挥出本地区酒店的优势,将众多的信息数据进行共享、大家群策群力、开展高端的服务。比如:我们以东北地区的酒店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它们在进行酒店服务中可以在晚上聘请专业的演员开展二人转的表演活动、使得顾客一边品尝着东北的大碗茶、磕着瓜子、一边欣赏着浓厚的二人转表演,提高酒店服务的品质。第二,酒店需要进行服务的文化。比如:塑造良好的服务理念、展示出绝佳的服务水平,使得酒店的入住客人在享受到绝佳餐饮、住宿方面服务的同时,可以从酒店员工这种文明、周到、细致、温馨、舒适的酒店服务中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最终提高酒店的服务水平、实现酒店良好的效益和价值。

(三)注重服务内容联动

酒店需要在创新管理中注重服务内容的联动,使得酒店的综合服务能力获得提高。具体来讲,第一,建立起餐饮、住宿、出行、娱乐等方面一体化的酒店服务体系,为广大的酒店顾客提供更加舒适、快捷、方便的服务。比如:酒店需要与餐饮企业、旅行社、汽车租赁公司、快递公司等进行充分合作、形成酒店服务的联动机制,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全面提高酒店服务的综合性水平。第二,开展全方位管理模式。比如:酒店需要在管理中学习国外酒店管理的经验、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依照现代酒店管理服务理念进行创新,进行立体性的酒店管理服务。

(四)注重服务细节

酒店需要在管理创新中,提供服务中注重服务细节。具体来讲,第一,酒店需要定期对于员工进行管理服务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最终使得酒店管理服务的效益获得实现。比如:在日常的服务中注重应用礼貌用语、注重在服务中应用标准化、规范化的动作、身体形态,需要充分的抓住顾客的心理进行特色的服务内容,帮助顾客解决他们在饮食、住宿、娱乐中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二,需要充分的展示出酒店自身服务的特点、打造特色服务文化内容,提升酒店在行业中的影响力、扩大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获得良好效益和价值。

三、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的意义

旅游新趋势下酒店开展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从酒店自身来讲,通过创新性的管理全面提高酒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得酒店入住客人享受到高端、大气、具有民族或者是地域特色的文化服务,使得酒店的效益和价值获得提高。其次,从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讲,酒店开展管理创新有利于特色的旅游方式相配套,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水平,为广大的游客提供绝佳的服务,使得我国的旅游产业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进行发展。最后,从社会的角度来讲,酒店开展管理创新为社会中其它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有利于促进其它产业的创新,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出一份力量。

四、结语

管理的趋势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21世纪属于知识经济时代,该时代对经济发展以及事业单位管理的要求都发生了改变,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在开展生产管理活动时要作重新考虑,结合时代要求适当变动现有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事业单位要彻底摒弃掉传统的、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引进新技术,切实做好知识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满足知识经济时展要求,有效推动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下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发展趋势作详细论述。

一、知识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所谓知识经济,即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或者说用知识创造出来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发展时需要借用现代管理技术,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来武装经济,实现产业的创新、知识的更新。有观点认为,当前社会上知识经济的代表是“知识密集型“,在事业单位发展中能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对本单位的发展动态进行监督,并利用新技术推动本单位的知识文化的进步,促进整体发展,同时实现事业单位整体效益的稳定增长和长期繁荣。这一观点应用到事业单位中同样适合适。

人力资源管理,狭义理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指员工管理,广义上的解释则为全社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计划、组织与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力资源工作状态,使其能在适应生产力需求的前提下,更快更好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价值,达到促进社会积极、稳定发展的目的。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1、为知识的创造、传播、应用提供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式会发生改变,普通管理形式将不复存在。尽管有观点认为,不同市场主体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不同的工作环境以及不同的人员结构,这些因素在控制管理时都必须建立一个特定范式,利用范式对这些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则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只围绕知识的创造、传播、应用三项工作而开展,为知识提供服务,所以并不需要建立特定的管理范式,可直接对其实施管理并加以使用。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发展新动向。

2、人力资源管理将从行政事务性转向战略性

现代市场运行中,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只具备职业性和顾问性,偏重于行政事务性管理。有人认为,操作性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全部性质,战略地位是无从谈起的。也有人认为,简单地去迎合面临的挑战就是市场主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内容。近几十年来,随着知识在市场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都肯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战略形成和战略执行中的重要作用。一些管理学者甚至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极大程度上还充当着战略领导的角色。组织绩效是今后人力资源实践的发展重点。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会发生战略性转变。在这种战略地位下,对市场主体员工的才智进行积极的开发,为其创造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主要任务。具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加大培训力度,对员工的潜能和业绩进行有效的评价,有效反馈员工的工作,对员工管理其职业生涯给予一定的帮助,使员工的个人目标符合市场主体的整体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化趋势

在社会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市场主体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市场主体无法对其重要资源、关键技术等进行有效的掌握和控制,那么这一市场主体将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市场主体要想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管理方式上进行积极的创新。近年来,各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如知识联盟、网络化管理等。很多大型的市场主体已经充分认可了人力资源的网络化管理,因为这些市场主体指导,要想实现知识技术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学习和创造知识是这种网络化管理的中心目标。市场主体之间能够在网络化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彼此的良好经验,及时改正自身的不足,从而将人力资源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共享资源。

4、把创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知识经济时代也可称为信息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尤其是高新科技技术。大多数高新科技技术的应用时间都比较短,无法得到长时间的应用,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客观来说,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是事业单生产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单位内部人力资源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并在工作中适当引入创新技术,利用创新技术来指导单位工作,才能有效实现事业单位的稳定、积极发展,切实提升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事业单位内部科研人员的管理要谨慎,要尽可能的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对科研人员的工作主动性进行激发,在满足其物质需求的同时满足其心理需求,使其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单位科研工作中,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益。另外,还要对科研人员进行知识、技术培训,让其掌握更多的技能知识;要鼓励科研人员走向市场,将自身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出来,设计出更多有效、可行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实现事业单位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长足发展。

人力资源在人才吸引、科技研发以及科学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实现其产业信息化发展,并为其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措施,以此成为事业单位经济发展创新的源泉。最后人力资源还需要做好单位内部科研人员的思想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员工的基本权利,帮助每一位员工实现自身利益,因为利益是一个员工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的价值表现,也是事业单位发展的价值取向,必须要给予员工权利与尊重,保证员工的平等对待,保持员工之间的平衡发展,稳定事业单位发展态势。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信息高速发达,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多种典型的发展趋势不断涌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并积极总结了这些发展趋势,然后对其进行积极的适应,顺应历史潮流去管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才能切实发挥出市场主体人力资源的有益作用,显著提升市场主体的经济效益,为市场主体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秀岩. 浅谈知识经济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J]. 大众商务. 2010(02)

管理的趋势篇10

关键词: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一、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经济时代基于经济全球化而产生,它以现代科学知识理论为核心,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结为一体,其出现对社会各种经济形态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人力资源管理由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通过人才的招募,考核,激励,发展,调整等方式,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加员工的归属感与价值感,最终为企业创造效益,达到企业长期发展的目的。

1.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发展与利益是所有企业在商业道路上的根本追求点,公司内部资源是利益与发展的保证因素,同时一个公司的资源又离不开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不难看出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人资管理者在过去的工作中多倾向于行政管理,而经济时代下他们逐渐由“幕后”走向“前台”,扮演了企业发展的掌控者与指引者。

2.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社会特征为新经济时代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资管理者掌握了企业的发展命脉,他们不但为企业筛选输入新鲜血液,同时以专业的培训来引到员工的忠诚度与发展方向,最终让企业在社会大潮中稳健成长。

二、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

1.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引进落后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完善处于发展阶段,很多专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并不具备完整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也未从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中获得大的收益。

2.岗位针对性人才不足

目前,国内的大多企业设置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目的仅仅为了招募员工,并未有针对性的计划安排培训与绩效岗位人才。这些不足导致企业只关注人才的入流,轻视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导致了人才的经常性流失。

3.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单一

竞争日趋严重的社会环境中,缺乏人才的企业只能面对低下的营业效率,无法在与同行业竞争中体现优势,最终导致企业只能面对衰落的结果。基于我国的国情特征,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以平均分配作为人才的奖励机制,员工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降低企业发展进程。

三、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1.理念的转换

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主管关注企业的效益发展,却忽视了人才的建设与培养。只有把人才优势作为基础因素,正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能推动前进的脚步。

人才外包作为一种企业员工招募的新模式逐渐在经济社会中渐露头脚,员工的人事关系由外包公司管理,公司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方面,让公司内部人资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如何提升人才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模式的提升

在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大多数企业只重视人才的选拔阶段,错误认为只要招募到优秀的员工就可以为企业创造应有的价值。而现实情况显示,经过内部长期培训的员工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体现其价值。企业应当加大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在关注自身前景的同时重视员工的个人事业发展。

企业依据特定的、机构化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对员工工作的有关特性、行为和结果进行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平衡、评价,对于员工提高企业效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资管理者需要科学、系统的构建内部绩效考核系统,公平公正的对员工进行管理与支持,提升人才工作效率,让企业健康全面发展。

3.文化的融合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由外国引进而来,作为新兴的管理模式,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新形势下对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对于仍处于由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影响。在吸收引进外国文化的同时,我们需要正视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完美的结合国内外经验知识体系,建设有我国社会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重视员工职业规划管理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简单来讲是让适合的员工从事适合的岗位,达到工作效率的最优化。综合的考虑员工的各种因素,全面分析评测,可以让人才在工作中更快的投入并得到长期的发展。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问题上首先应转变观念,重视培训,把培训当作一项投资而不是消费。合理的安排培训方式与内容,为不同职位的不同员工提供适当的进修机会,让员工把个人事业发展与企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把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自己奋斗方向。

四、总结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经济利益发展的同时,重视对员工的尊重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促成企业文化与员工价值观的统一,国外优秀经验与基本国情、企业实情的统一。这也是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陈立荣: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企业研究,2007(03):77-79.

[2]曹东丽:试论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3(0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