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3 01:37:11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统计 探究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163-02

1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科技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场所基本汇集在高校,云集了大量的科研人才,科研成果也集中在高校,高校的科研统计成为整个科技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迫切需要科研统计信息,高校科研统计工作不断改革探究,但是依然还存在着些问题。

高校科研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十分明显,需要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各种数据的采集,将这些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这项工作对分析当前高校科研的现状,剖析其中的规律乃至于探求今后的发展趋势均大有裨益。所以说,高校科研统计工作可以分析出高效可研工作的整体状况,也从侧面为学校在政策制定、规划设计方面提供依据,也能够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效在科研方面的管理水平。

2 科技统计的内容

一般意义下,所谓的高校科技统计实际上就是指统计从事科学研究人员方面情况、统计科研经费方面、统计科研课题方面、统计研究机构方面、统计科研成果方面、统计获奖成果统计方面以及学术交流方面等情况。所以,高校科技统计的工作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1)科技投入。(2)科技活动过程。(3)科技成果。

3 高校科技统计的任务

高校科技统计的任务主要是不断搜集社科工作的基础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揭示所研究高效在社科工作上的发展规律。这项工作能够给学校的正确政策、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使学校各社科管理部门工作更加规范与科学。高校科研统计的具体任务是对高校各项科学研究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系统的分析、提供详实的资料并及时实行相关监督职能,在当前随着高校科技研究的不断推进和不断发展,科研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科研统计的职能主要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等三个方面:

(1)信息职能即高校科研管理层依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及时、全面、系统地采集分析数据。

(2)咨询职能即利用掌握的统计信息资源,并结合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分析结果可供学校科学决策、管理提供各种有价值的选择性咨询建议与对策方案。

(3)监督职能即根据科研统计调查和分析,统计监督学校科学研究发展情况,统计检查学校政策、计划实施情况,考核效益和成绩,并揭露存在的问题。

4 高校科技统计作用

(1)反应科学研究特征和规律。

科研统计的基本特征就是从现象数量的本质认识分析事实,以此判断。所以科研统计能很准确反应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规模、所处水平、各环节结构、以及速度、比例、效益,并预测其发展。

(2)高校科技统计是高校领导层制定宏观决策的依据,是高校科研管理的基础。

科研统计的数据反映了某一时期内高校科研得实力、能力、规划、水平等。而计划、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都要用数据来规定、量化和判断。所以,科研统计为高校制定、计划、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科技统计是科研管理人员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科学的决策作用于高校的快速发展,科研管理人员通过对准确的统计数据分析,能准确地把脉学校的整体发展前景,分析各学科的科研人员比例是否合理、各级各类课题、经费分布的状况、科研成果产出和科研投入情况,确定如何合理地分布、配置高校科技资源和科研力量,制定学校的科研发展目标和方向,深入挖掘分析统计数据,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全面健康的发展。

(3)为检查、监督政策、计划、目标执行情况提供依据,是高校科研管理中绩效考核,科研奖励、职能评定等工作的重要尺度。

监督职能是高校统计重要职能,是对制定的科研计划、规划、目标的实施情况、完成情况、进度情况等用统计数据检验。通过对比、检验、分析,揭示政策、计划、目标执行过程中出现薄弱环节及不平衡现象,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绩效考核全方位化、系统化、复杂化。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是落实高校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也反映了教师个体科研的实力。科技统计被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获奖,范围全面,参考统计出的准确数据,管理部门评价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工作就更加合理更加公正,对在课题、成果、获奖方面突出的科研活动的工作进行奖励,从而激励了科研人员搞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为高科技作出贡献。好的激励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增强其的进取意识,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从而促进学校科研更快更好的发展。

(4)科技统计促进学院的竞争。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篇2

(一)编制印发《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全力做好《教育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摸清底数、明确目标、做实项目、强化措施”的编制原则。分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理清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广泛征求各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和各高校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先后作了十三次重大修改,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后,会同教科院多次研究讨论,进行了对接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教育规划》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同意,并商请省编办等14个部门会签之后,提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10月16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认真做好《教育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工作。

(二)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优化存量、做优增量的原则,认真调研、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以省政府正式文件报教育部备案,作为“十三五”期间我省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基本遵循。该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及层次、科类结构,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服务和引领功能,促进我省高等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做好有关高校设置工作。

1.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和齐鲁医科大学的申报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融合,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融合,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了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相关工作。组建设立齐鲁医科大学工作已完成省政府发文筹建、成立临时党委及行政领导班子,省高校设置专家组考察评审、省政府行文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等程序,有关申报材料已报教育部。如能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会评审投票等环节,可于明年正式建校招生。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济南主校区立项建设规划设计、组织迎评材料等工作。

2.完成了两所高职院校设置评审工作。按照高职院校设置审批程序,组织专家对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和聊城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设置评估论证,其中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民办)省政府已正式下文批复并报教育部备案,于今年正式招生。聊城工程职业学院因在聊城技师学院基础上改建,人社厅不同意撤销原技师学院建制而暂停设立。

3.积极推进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工作。组织省高校设置专家组对3所民办高校(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升本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审,指导学校组织申报材料,并代省政府拟文向教育部提出升本申请,今年底将接受教育部设置评审。

4.完成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潍坊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共建工作。为整合、利用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根据省政府工作安排,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积极推动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协调和磋商,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8月18日下午,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山东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在潍坊落地。另外,省政府与国家安监总局签署协议共建山东科技大学,省教育厅与菏泽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菏泽学院。

5.积极推进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推进国际知名高校来鲁开展合作办学,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在烟台合作举办烟台格罗宁根大学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教育部下达同意筹建通知,待荷兰方面落实学位证书发放程序后,即可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建成后将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

二是通过省政府向教育部提出了设立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请,即山东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跨学科联合学院、山东交通学院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合作设立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设立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其中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及答辩,进入审批程序。

6.推进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和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设立工作。批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潍坊工商学院变更举办者;

报教育部批准,山东英才学院变更举办者。积极协调、推进在我省建设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有关工作,代省政府起草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推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中国能源大学的函》报教育部。

(四)统筹编制各类招生计划。

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调控、引导作用,通过计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优化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结构,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研究生、普通和成人本专科生招生计划编制工作。

1.编制、下达2017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教育部下达我省博士研究生计划688人,比上年增加78人,增幅12.79%(全国增幅8.47%);

硕士研究生计划22306人,其中全日制计划18511人,非全日制计划3795人。全日制硕士比上年增加920人,增幅5.23%(全国2.8%)。全日制硕士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由去年的50.8%提高到54.5%,类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计划编制统筹考虑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等因素,重点向一流学科、省部共建高校、“”、“泰山学者”专家给予倾斜支持。

2.继续落实好今年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和高等师范教育招生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师培养改革的部署要求,根据各市教育局和有关高校申报情况,结合近年来招生情况,共安排五年制高职计划8.09万人。其中:三二连读4.28万人,比去年增加0.3万人;

师范类五年一贯制0.75万人、非师范类五年一贯制3.06万人,与去年大致持平。

3.统筹完成2017年普通本专科计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各类型招生计划。2017年安排下达的各类招生计划有:春季高考计划6.4万人,其中春季本科计划1.12万人,春季高职计划5.28万人;

普通专升本计划14910人;

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计划3000人;

免费教育医学生招生计划600人;

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计划45978人;

“3+4”本科层次高等师范教育计划1588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3+4”计划1612人、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2”计划6080人;

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计划760人;

三二连读高职计划4.26万人,五年一贯制高职计划3万人,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计划0.75万人;

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扩大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今年我省安排12所省属本科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本科专项计划1320人,比去年增加120人。今年启动实施重点高职院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学校为全省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安排专科招生计划1170人。

(五)突出重点项目,做好基本建设管理。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申报工作。对厅主管18所高校2017年度省预算内和自筹资金的68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汇总和初审,并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推进高校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工作。2017年共下达省预算内基建投资8450万元。配合省工程咨询院完成今年高校新建项目的评审工作。

2.完成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审核工作。对厅主管高校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进行了部署、汇总、审核,对“十三五”期间高校基建管理及基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工作做好准备。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圆满完成教育基建统计工作,并按要求汇总上报。

3.做好我省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工作。2017年山东建筑大学国家产教融合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5000万元,省预算内配套下达5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该校硬件条件。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我省山东交通学院和齐鲁工业大学产教融合项目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由省发改委报送国家发改委审批,目前,项目资金已经到位。

4.推进明德小学品牌建设工程。2016年全国明德小学品牌建设工程评奖活动中,我省菏泽市巨野县文昌路明德小学被授予“明德之星”称号;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篇3

11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技部在广州举行“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启动仪式。首批来自国内5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汇聚了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150多名优秀人才,分别入驻广东20个地级以上市的140家科技型企业。这些入驻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广东九大支柱产业,与广东的产业发展布局契合度非常高。

虽然只是一项具体、单项的工作,但是“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得到了广东省、教育部和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今年6月,两部一省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通知》,决定每年选派百名左右的中青年教师或科技人员到百家广东科技型企业驻点1年,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7月中旬,省部产学研办邀请了40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的科技处处长到广东,共同研究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具体工作安排;8月,教育部科技司、人事司,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广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省部产学研办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联合成立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指导小组,统筹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各项筹备工作。

《关于组织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通知》发出后,在国内高校和广东企业引起了很大反响。高校广大中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主动请缨,许多高校把参与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作为学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华南理工大学出台了《企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办法》,从工资福利、人事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考核优秀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华中科技大学把青年教师到企业驻点一年。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广东省内企业对科技特派员需求很大,仅在调研阶段,就提出需求近300项。为落实企业特派员计划,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组织召开了研讨会,提出“建立特派员参与企业科技发展的工作制度。积极采纳特派员的建议、做好科技管理和创新工作,开展以特派员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和联合培养人才工作……”(详见本期“省部合作・聚焦‘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们相信,该行动计划的全面施行,可以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人才有效对接,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可以引导高校与广东企业深入合作,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为广东产业培养一批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为高校培养一批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还可以提高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一项多方共赢的创举。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篇4

摘要:以高职院校三产科技服务的内涵与意义为基点,论述了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需要遵循的原则,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具体实践案例进行佐证,系统阐述了学校在三产科技服务过程中所采取的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三产;科技服务;实践

作者简介:朱仁良,男,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13-03

近年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科技服务作为其重要组成要素,从不同程度在各层次的高校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就高职院校来说,也同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但因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或者行业性,使得“依托地方经济、行业产业经济发展”来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力服务支持,成为高职办学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高职院校三产科技服务的意义

做好学校的三产科技服务,对促进高职院校这一特殊高校群体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的三产科技服务与产学研的融合之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集聚学校的优秀师资、硬件设备等资源投入到相应的科技服务中去,是保证每一项科技服务顺利开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可凭借其与相关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天然优势,既可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中先进的人力、物力、技术、设备等资源,又可及时关注与把控行业企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更新与调整,是顺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市场检验并以一定优势占据市场份额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

(二)有利于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通过三产科技服务既可以充分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形成相关优势专业领域、研究场所和人才队伍,发挥高职院校中这部分力量对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提升学校在区域内或相关行业内的影响力,形成竞争优势;又可以有效地融入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并在教学中实施,这可提升学校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增强了师资队伍的力量,这又可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三)有利于拓宽高职院校的社会资本

一般来说,“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关系网络”等存在相互交叉的地方。[1]高职院校本身就是一个集聚广泛社会关系的网络,而三产又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业务的特殊性,必须又得有自己的交际圈。因此,充分发挥三产科技服务的桥梁作用,借助其便捷的市场通道、信息交流优势,不断增强学校与企业、同行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拓宽学校的社会资本。

二、高职院校三产科技服务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不仅成为区域发展、行业发展,甚至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科技服务行业、高职院校自身的必然选择。

(一)适应性原则

高职院校的三产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既可能是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又可能成为学校品牌特色的设计者与代言者。要承担好这些角色,必须要遵循适应性原则。[2]

1.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最主要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开办的三产自然也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即其所开展的服务、生产的产品等都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如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一直以自身的城乡规划为特色,以建设专业为发展重点,致力于本地的城乡建设事业发展,为企业输送了众多城镇规划、建筑设计、设备专业等各类人才。

2.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依托行业发展,开设相关的三产,也是有效发挥其科技服务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3]三产中涉及到的人员、设备、信息等都应与相应的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学院在开展科技服务的过程中,紧密依托建设行业,每年为本市甚至是本省在这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咨询与服务作用。

3.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三产的运行既是依托学校又是服务学校的载体。因此,在开展三产科技服务过程中,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适应,尽可能地将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为社会培养“用得着、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

(二)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亦即可行、实用、便于执行。于高职院校的三产而言,不管是承担的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创造,还是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化的服务工作,最终都要流向市场进行检验,学院三产积极秉承这一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城镇规划优势,积极参与全省各地区的村镇建设,编制的各项规划在城乡、村镇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适度超前原则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根据产业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三产科技服务要树立适度超前的意识,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运用等。[4]例如,建设行业中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直接面向消费群体的三产必须要及时、合理地加以运用,以较快的速度、较好的成效尽早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学院率先引入绿色理念,全面运用于到新校区的建设,目前学院已成为江苏省首家绿色建筑节能示范基地;同时,学校设计院与江苏河海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达成了合作意向,在设计院联合成立了绿色新能源工程所,双方人才、资源共享,在山东、安徽等地联合设计项目,就供热、通风设计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达到了节能新高度,收到了广泛的好评。

三、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三产科技服务的实践探索

一般而言,科技服务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是从创新到生产力的转变,其间既有意识层面(服务意识),又有技术层面(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针对多种层面,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可以发挥的作用。[5]学院结合自身的行业特色以及发展实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三产科技服务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三产的发展概况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目前的三产包括以下三类:江苏省城建校建筑规划设计院、常州诚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常州市城建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其中设计院为学校下属国有全资设计单位,目前已升级成为国家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资质设计院,主要经营城乡规划编制、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等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相应的项目管理和技术与管理服务等业务。

规划院主要经营城市及村镇规划、景观设计等业务;咨询公司主要经营工程咨询、工程造价、招投标等业务。

(二)具体的服务路径

1.专业产业紧密对接,产教学融合。通过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设计人员参与教学以及轮岗挂职锻炼等渠道,广泛开展学习交流,保证所设专业水平位于行业领先。在镇村建设方面,学院抓住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在学院教师、学生和设计院的共同参与下,完成了多个省市级优秀项目。在开展与企业联合办学之际也惠及了下属三产,三产企业先后与江苏金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在生产、科研、教学方面展开全面深度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由技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与合作企业的科研、生产和调研项目中,合作企业就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以实物、模型展示等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展出,充分发挥其教育、引领作用。同时,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定期到学校、三产进行专题讲座,对学生和三产设计人员进行专业引领。详情见表1所示。

三产名称具备资质对接专业

江苏省城建校建筑规划设计院建筑工程甲级资质、工程造价咨询甲级资质、工程招标乙级资质、城市规划乙级资质、工程咨询丙级资质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城镇规划、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程监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

常州诚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编制乙级资质城镇规划、园林工程技术、城市交通运输等

常州市城建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造价咨询甲级资质、工程招标乙级资质和工程咨询丙级工程造价、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

2.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城乡建设服务。学校以“面向小城镇建设领域、健全完善设计门类、服务江苏省广大农村”为发展方向,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在建筑设计、城镇规划、工程造价咨询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发挥专业技术与人才的优势,为城市、村镇建设提供设计服务,并由此形成学院“真题真做”的规划实践教学模式,对产教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如“阜宁县东益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规划设计中,规划院邀请了学校建筑艺术系主任亲自参与规划设计,把握城乡统筹的技术要点,结合当地实地情况,对项目进行全程指导,很好的服务了当地城乡统筹发展。该项目获得2011年度常州市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3.以“校企”为平台,攻关专业难题。学校通过规划院与专业类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开展交流与学习,为一些专业难题进行重点解决。针对太湖蓝藻事件,学校环境系、设计院和金梓环境科技在污水生态处理方便展开深度合作,成立农村污水处理课题组,对各种情形进行现状调研、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景观水体治理和畜禽养殖废水处理等方面取得相当大的成就,研究产品广泛应用于广大农村地区,部分项目作为国家及地区环保示范项目进行推广。另外,在新技术、新能源方面,通过学校设计院与江苏河海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达成了合作意向,成立了绿色新能源工程所,双方人才、资源共享。在山东、安徽等地联合设计项目,就供热、通风设计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达到了节能新高度,得到了甲方的一致好评。

4.依托学科优势,助推镇村规划建设。自省建校创建城镇规划专业以来,在村镇领域不断研究前行,参与全省各地区的村镇建设,目前已涉及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镇绿地系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等镇村类各方面规划,全面指导城市、乡镇各方面建设。目前,学院与两省八市形成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规划项目曾多次荣获省、市镇村类奖项,仅规划院设计项目的产值就高达1000多万元。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国际化步伐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正确定位高职院校三产科技服务的角色,提高三产的科技服务水平,增添科技服务特色既是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一大机遇,同时,也是要应对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霍刚.地方高校科技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0(7):30-33.

[2]方美君.高职院校科技服务平台构建策略与实践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0(6):11-13.

[3]齐正学,云娜.着“研”服务,提升高职院校科技服务能力[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59-61.

[4]祝木伟.高职院校科技园对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9):40-42.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篇5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办一流教育,育一流人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和省教研室、教科院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突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两大重点,做好为“教育教学、行政决策、自我发展”的三方面服务,履行教研部门“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四项职责,为温州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重点目标

(一)研究目标

1. 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温州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策略研究》。

2. 继续编写中职文化课地方实验教材;编写出版《校本教研行动在温州》、《珍爱生命》师生读本;编写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课例设计》。

(二)指导目标

1. 考核92个市级名师工作室,表彰优秀工作室主持人;召开名师工作室经验交流会。考核全市第一、第二层次骨干教师。举办2次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台(初中段、小学段)网络直播教学活动,举办20期名师大讲堂。

2. 大力倡导有效教学,总结、推广有效教学的经验。深化、细化普高“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策略;加强对高职单招单考的教学研究;实施初中毕业生英语听力和口语考试。开展“精品百课”活动(初中);启动小学课改领航系列现场会。

(三)服务目标

1. 运用《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报告,研究分析抽样地区、学校的学生学业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完善学业质量监测评价oar系统。建设小学新课程学业质量检测命题资源库。

2. 评选表彰“小数学家”,启动“小科学家”、“小文学家”培养计划。

(四)管理目标

1. 做好《温州教育》栏目调整及改版工作。验收农村义务教育“教学四项规范达标”学校(第三、四、五批)。

2. 制订与绩效工资制度相适应的教研(科研)员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举办教研(教学)工作论坛;评选优秀教(科)研员、优秀教研组长。

三、工作任务

(一)推进课程改革,突破疑点难点

1.开展“疑难问题”培训。反思、总结新课程实施情况,做好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工作。高中、初中、小学继续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疑难问题解决”专题培训,针对前阶段课程改革中学科教学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搭建研讨与培训平台,聚焦课堂,关注有效教学,建设生本课堂,突破教学疑点与难点,提高一线教师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能力,努力把新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2.编写优秀课例设计。总结、整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全市高中课堂教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编写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科《教学课例设计》(暂名),推广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课例设计,为高中教师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搭建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进一步完善我市课改信息网络体系,以《温州课改资讯》为载体,及时反映我市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经验与成果。

3.实施“三小”培养计划。健全评选奖励机制,评选“小数学家”,启动“小科学家”、“小文学家”培养计划,建设“数学家摇篮”工程基地学校、“小科学家”培养基地学校、“文学社联盟”,推广温州市实验小学的“家庭实验室”建设经验;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发现、选拔和培养具有潜质的青少年数学、科学、文学的优秀苗子,鼓励他们立志投身数学、科学、文学的探索、研究,尽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深化教学研究,倡导有效教学

1.协作实施校本教研,促进有效教学。以有效教学为主题,加强教(科)研员校本教研联系校的制度建设,研究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使校本教研走向常态,走向合作联盟;做好《校本教研行动在温州》的定稿出版工作,召开全市校本教研工作会议;做好“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协作研究项目(鹿城、瓯海、龙湾、平阳)的工作,扩大校本教研的推广、辐射力度;做好市局直属学校校本教研联盟的组织工作,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召开温州中学“三磨”(磨题、磨课、磨人)项目现场观摩会;以《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的落实为载体,做好省校本教研示范校的结对帮扶工作。

2.强化普高“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策略。动态调整“五个层次”的普高分类方案,分层次开展高中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发挥高中各学科新课程研究指导小组和新课程重难点项目组的作用,指导学校根据区域校网布局和办学历史状况,准确定位,培育办学特色;发挥同类同质学校协作体的“同伴互助”作用。加大选课指导力度,实施走班上课,促进高中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强化备考研究与指导,认真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组织好全市两次高三适应性考试、四个层次的高三适应性考试分析研讨交流。加强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的指导;及时做好全市高中会考数据的分析、反馈、指导。 中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 |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 | 2011年学校工作计划 | 2011年高考备考工作计划 | 秋季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 第一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 2010——2011学年度学校工作计划 | 2011学年度学校工作计划 |

查看更多>>

3.义务教育“精品百课”“课改领航”活动。加强2011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命题研究工作、英语听力和口语考试工作,做好学业考试网上阅卷工作。深入学习执行《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义务教育阶段),将课程理念及优秀教研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初中继续开展“精品百课”展示推广活动,收集疑难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打造精品课例,引导教师研究教材、研究设计、研磨教学、反思交流,创造有深度、有创新、有特色、有实效的课堂案例,产生教学的辐射与引领作用。举行“温州市小学课改领航系列现场会”(温州市实验小学“整理课”、瑞安安阳实验小学“尊重教育”等),发挥课改领航学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培育特色,形成课改精品,引领我市小学第二轮课改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4.农村学校“教学四项规范达标”验收。抓重点树典型,推出一批农村学校办学的典型案例和研究成果,探索教学规范达标活动的常效机制,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各县(市、区)继续推进第三、四、五批农村学校、教师“教学四项规范达标”验收评估工作,以评促建,有效推进教学规范的落实,市级做好“教学规范达标”验收的抽查与审核认定工作,用好农村小学新课程资源丛书。深入调研幼儿园业务园长与教师的工作,建立城乡幼儿园“三级帮扶网络”,通过共性问题集中突破,个性问题现场指导的方式,帮助民办幼儿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升业务园长与教师队伍的水平。

(三)加强教育科研,提升研究水平

1.深化课题研究。以教育部《温州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结题为契机,全面总结新课程实施的成功经验。筛选、调研、指导部分有全局性推广价值的重点课题,参加全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四年一度)评选;召开重点课题成果推广交流会;举行小课题与校本教研结合专题研讨;做好2011年各项课题申报立项和全市论文、案例评比;组织、参加省“三项教学评比”。拟制学校教科室评估标准和方案。

2.改版《温州教育》。做好《温州教育》的改版和栏目更新工作,拟设立行动、动态、故事、时评、思想、研究、创新、借鉴、健康等栏目,加强对全市基础教育重大项目、典型学校、有效教学、名师人生等经验的推广、宣传。定期刊出《温州教科研通讯》。

3.指导“生命教育”。编写、出版《生命教育》师生读本;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认定的有关工作和中小学心理辅导等级站评估工作;加强对班主任德育的研究力度,借鉴校本教研模式与经验,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德育研究意识。

(四)联系社会实际,拓展中职教研

1.发挥教学调研功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围绕我市的社会发展目标,帮助学校开展专业设置研究,特别要加强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和示范性专业建设,加强先进制造业等紧缺人才的培养,为温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加强宏观指导,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学校进行课堂调研、教学视导工作。以8个学科(专业)的专业委员会为辅助平台,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2.编写地方实验教材。开展新大纲、新教材培训,进一步推进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课程改革。结合温州中职教育实际,继续编写中职文化课地方实验教材,指导实验学校学习新大纲、用好新教材。修订改进分类分层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的方案,让中职学生根据兴趣、特长、爱好有选择地学习,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发挥全市中职学校高三教学联盟的作用,加强高三教学研究和高职单招单考的研究、指导工作。

3.完善综合学分评价。继续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张扬学生个性,扎实推广、实施“综合学分制”;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省级重点课题《中职学校实施综合学分制研究》的研究。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引导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评价。拓展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途径,提高德育工作成效,举办“我爱职校”征文比赛和“职教之星”评选活动。积极配合市教育局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指导服务工作,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

(五)改革教育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1.深化教育部学业质量监测项目研究。以《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温州推广应用研究》为抓手,通过参与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项目”的系统实施,建立可与全国各地参照的质量数据常模,逐步形成包括“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与标准比较”三个维度的中小学生测评、分析机制,以适应我市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和解读我市(直属学校和三区两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报告,分析我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和教育教学现状,及时发现学校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有效调控教育教学行为,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2.监控教学质量、改进命题技术。开展教育测量评价研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预警。以高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会考数据为基础,开展学业质量监测评价(oar系统)项目研究,以数据分析、反馈全市及各县(市、区)教学质量状况,为教学诊断提供依据,进一步增强学校、教师的质量意识。通过对试题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等项目的监测,加强对命题技术的研究、调控。启动小学学业质量检测命题资源库建设;进一步探索小学阶段有效的学科学习质量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质量抽测工作,引导我市小学新课程改革与发展。 (2)

中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 |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 | 2011年学校工作计划 | 2011年高考备考工作计划 | 秋季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 第一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 2010——2011学年度学校工作计划 | 2011学年度学校工作计划 |

查看更多>>

(六)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整体水平

1.搭建名师引领平台。指导、考核市级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表彰优秀工作室主持人,召开名师工作室经验交流会;考核第一、第二层次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三个层次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示范作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举办2次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台(初中段、小学段)网络直播教学活动,举办20期名师大讲堂;配合市局做好第十批特级教师候选人的业务培训指导工作,鼓励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构建“大师+优秀团队”的师资队伍格局,为培育温州教育家奠基,提升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打造一流教研队伍。举行全市教研(教学)工作论坛,交流推广有效教学、校本教研、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开设教(科)研员讲座、读书报告会、专业论坛。倡导教研员展示课堂教学艺术,加强教研组建设,在全市教科研机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优秀教研员、优秀教研组长评选活动。分层、分批、分段开展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的新课程教学研修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完善教研(科研)员考核办法,引导教研员面向师生、面向基层、面向教学,把主要精力投入课程与教学研究,努力成为师风师德的表率、名副其实的学科带头人,打造全省一流的教研(科研)团队,宏观上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微观上为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提供策略和技术支持。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高校;教学运行;工业工程;工作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99-02

一、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1]。作为高校教学核心环节的教学运行管理工作能否适应现实的需要,高效率的保证高校教学运行秩序,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水平,将是高校教学运行管理者所要面临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尝试将工业工程思想引入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优化中,运用工业工程“成本―效率”的核心思想,结合D高校的教学运行工作实际,运用工业工程的工作研究方法对D高校的教学运行作业程序进行分析优化,初步探讨一条高校教学运行管理优化的方法,给高校教学运行工作者略作参考。

二、工业工程思想和方法介绍

工业工程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由人员、物料、设备、资源、信息和环境等生产要素所组成的集成系统。目前,工业工程思想已经广泛被应用于包括政府组织行政管理、高校改革在内的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3,4]。

工作研究方法是工业工程的一种基础方法,是一种不需要资源和成本投入或用很少的资源和成本投入就能实现作业效率提高的一种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相结合的方法[2]。

三、D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现状

高校教学运行工作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执行、质量监控等等,涉及计划制定、实施、监控、教学资源调配等诸多环节。其中,“教学计划制定―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组织执行”是整个教学运行的核心环节,文章以该环节作为切入点对D高校的教学运行作业进行分析研究。

当前,D高校在这一环节的作业程序为:学校下发教学计划―教学学院接收计划―核对计划―核对结果报学校―学校下发教学任务―教学学院接收任务―落实任务、教材落实―教材计划报学校教材科―任务落实情况提交学校―教学学院排课―提交学校―教学场地安排―输出课表―教学任务组织实施。目前D高校的教学运行工作推进经常出现滞后现象,总体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严重制约了各种教学工作的按期开展,对D高校的教学平稳有序运行造成较大的压力。

由图1所示的D高校教学运行工作作业流程程序(优化前)可知,整个作业流程中,需花费一段时间进行实施的作业主要有核对教学计划、任务落实、教材落实、排课、安排教学场地、输出课表、教学任务执行;其他作业主要是通过信息系统传递作业(含2个教学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中转作业程序),在整个教学运行作业过程中,因运行工作需要上一环节结束后下一环节才开始执行,所以绝大多数的作业都是处于等待状态。

通过图1可以看出优化前的作业程序较冗长,部分环节需要通过反复作业才能将相应的教学运行工作处理好,存在工作重复,资源和时间浪费等情况,造成目前工作运行效率较低。如果D高校想要在不增加资源和人力投入的情况下来提高教学运行工作的作业效率,需要对该工作运行程序进行分析和优化组合。

四、工业工程作业研究方法运用

根据上述的D高校的教学运行工作程序及运行现状,运用工业工程的作业研究思想及“ECRS”分析原则,采用作业研究中的六大提问法(即5W1H)对该作业程序进行作业研究:

首先,通过提问理清楚整个作业流程我们要完成什么?要如何完成?何处完成?由谁完成?如何完成?为什么?根据5W1H方法的开展,该作业流程是要完成D高校教学计划及任务落实,该工作的完成需要由该校教务处相关人员、教学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室(系)负责人、学校教材科工作人员等共同配合完成,由于该项工作完成后,后续还涉及教学任务组织实施的相关工作,所以该项工作的完成时间是越快越好,最好能用最短时间最高质量的完成该项工作。

其次,在先期提问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取消(Elminate)、合并(Combine)、重排(Rearrange)、简化(Simple)处理,对D高校的教学运行作业环节进行优化处理。由于原来的作业程序中,“学校下发教学计划―教学学院接收计划―核对计划―核对结果报学校―学校下发教学任务―教学学院接收任务―落实任务、教材落实”环节存在重复现象,花费时间较长,是整个作业中时间浪费的重点环节之一,主要表现为计划核对和任务落实作业存在交叉重复、落实任务涉及面广,完成作业不及时、部分人员责任心不强等;“教材计划报学校教材科―任务落实情况提交学校―教学学院排课―提交学校―教学场地安排―输出课表―教学任务组织实施”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排课冲突现象突出、排课权限存在先后顺序容易导致排课作业延误、部分专业由于教学计划的不完善和不成熟导致变更教学任务较多、作业人员工作熟练度不够等。

通过用工业工程的作业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将D高校教学运行作业程序优化为:学校下发教学计划和任务―教学学院接收计划和任务―核对计划并落实任务―教材落实―提交学校、报学校教材科―教学学院排课―学校安排教学场地―输出课表―教学任务组织实施。将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合并在一起并行处理,可以减少原来作业过程存在的重复作业过程,既节省时间,又完成原来需要两次重复才能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在排课环节,加强对具有排课优先权限的教学学院的排课管理,要求其按期完成全校公共课程的排课作业,并合理的使用课表中的排课时段,为后续其他教学学院的专业课程排课减少等待时间和处理课表时段占用时间,减少因工作不到位、不细致而造成的排课时段冲突和延误现象,提高整个排课作业环节的作业效率。

对比图1所示的优化前后的教学运行流程程序图,可以看出,经过工业工程作业研究方法优化后的D高校教学运行工作流程程序数从原来的15个减少到优化后的11个,减少了工作流程,压缩了整个教学运行作业环节的工作时间,减少了工作时间的浪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业效率。

五、小结

通过对D高校教学运行核心环节的工作研究,对该校原来的作业程序进行了优化处理,压缩了作业程序,减少了时间浪费,在不增加资源和人力的基础上提高了作业效率。但是,这仅仅只是基于D高校原来的作业程序而进行的优化,且该优化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事实上,D高校教学运行作业效率除了取决于作业程序外,作业人员素质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D高校在采用新优化的作业程序的同时,也应该对教学运行管理涉及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和组织学习,增强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用活现有的人力资源。只有实际执行工作的人员的作业效率、作业意识提升了,D高校的教学运行工作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胜蓝,徐斌,于倩,等.对高校本科教学运行调度工作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1).

[2]汪应洛,袁治平.工业工程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篇7

科技管理是对科技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科技立项、科研人员投入、经费投入、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管、成果鉴定、成果奖励、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信息反馈,是一个循环的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的任务是科学合理的组织科研工作。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和良好的工作秩序。做好科研课题的申报及质量管理工作,并使其列入科研管理体系当中,确保课题更好的、高质量的完成。及时为科研、生产提供先进合理的技术条件,做好科研统计工作,把握学科建设方向,指导科研梯队建设指导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培养潜在的科研主体,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灵活而又复杂,各个学校办学性质又决定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多样性。

2、高校科研统计的内容、任务和特点

高等学校的科研统计内容包括科学研究人力资源情况、经费情况、科技活动机构情况、项目情况、技术交流情况、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情况、科技成果情况、出版科学著作情况、科技成果奖励情况、科技期刊,这十个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指标体系:即科技投入情况、科技活动情况和科技产出情况。科研统计的任务是用科学的方法对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获取各项数据和具体的信息,然后对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化的细分及汇总。其基本任务是系统地积累数据,开展统计分析,揭示高校科技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为学校制定、检验、调整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提供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它不但涉及到各研究机构及课题组具体的信息,还与学校财务部门、人事部门管理部门密切关联。高校科研统计有以下几个特点:统计总体的无限性、统计分组的客观性、统计对象的随机性、统计内容的隐匿性等特点。研统计具有统计总体的无限性、分组的统计总体的无限性:科研活动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础,只要学校在发展,科研活动就无时不在,因此说科研统计具有无限性。

统计分组的模糊性:在科研统计中,要对对象总体按某些特征进行分组往往是极其困难的。例如研究与发展活动和科技服务;研究与发展活动和科技教育与培训;还有科技项目的活动类型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R&D成果应用、科技服务等的分类上, 都不存在明确可分的界限。这种分组边界的模糊性给统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统计对象的随机性:科学研究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活动,有时是按照预期目标发展的, 而更多的情况是难以预料的。有时在预定的方向上未能取得成果,而在另一方面却有了新的发现或取得重大突破,这样,在衡量和判断项目计划完成的优劣时,就不能单纯以该项目的合同书或计划任务书中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来衡量,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统计内容的隐匿性:隐匿性是对科技活动的产出而言,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知识形态,如新概念、新理论等。有的是技术型成果,无论表现为何种形式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3、科研统计与科研管理的联系

高等学校的科技统计的十个内容涉及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科研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科研统计工作。健全、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是科研统计的有力保障。

3.1高校科技统计工作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

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学决策,而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准确的科研统计数据。高校的科技统计数据是学校各级领导制定正确的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对学校各项科技统计数据和详细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有利于对学校现有的科技发展状况做出准确深入的了解,制订出合理的科技发展政策。通过对高校科技统计信息的分析,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也可以较为全面的掌握高校科技工作的发展状况,调整管理手段和方法,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对高校科技工作做出科学化的指导。

3.2 高效的科研统计促进科研管理

科研统计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对科技统计的数据的分析,不仅可以客观、公正评价前一阶段科技规划实施的效果,而且对今后科技规划的调整和执行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重视对科技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可以促使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之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

3.3 健全科研管理水平是做好科研统计工作的有力保障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篇8

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做好学校的引才纳贤体制与环境建设,是引进一流海外人才的奠基石,是学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扩大对外交流,把西安交大建设成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基础。近年来,学校通过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吸引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院、学校领导人,以及中青年学术骨干。

加强人才引进制度的环境建设

以留学人才为主体的海外人才是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吸引海外人才,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壮大本国人才队伍的通行做法,也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提升科研水平的一条宝贵经验。

西安交大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制度的创新与规范。学校不断修订招聘海外人才计划,始终重视政策持续创新,制定新的引进海外科技人才的政策,走制度持续创新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

系统的引进人才计划和培养计划

为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培养和造就一批国际国内著名的学科带头人,并以此带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西安交大通过设立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相互衔按的系列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通过搭建规范系统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完善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在杰出人才引进方面,西安交大不仅依托国家设立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从2000年开始,还相继设立了与此相配套的“腾飞人才计划”、“海外优秀学者讲座教授计划”、“百名外籍教师计划”、“百名骨干教师计划”、“卓越人才计划”海外人才招聘计划、“高级学术管理岗位招聘计划”、“卓越团队合作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以多处形式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杰出人才以不同的方式来校工作,

其中,“腾飞人才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国际国内著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下教师,使其中一部分人能够进入国际教育科技学术前沿,成为在国内外教育科技界有较大影响,师德高尚、学术造诣精深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海外优秀学者讲座教授计划”旨在以较优厚的待遇聘任一批杰出海外留学人员或著名教授携其团队来校主持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开展合作研究,带领西安交大相关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实施“百名外籍教师招聘计划”和“百名骨干教师招聘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旨在大幅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高级学术管理岗位招聘计划”旨在逐步做到学院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等由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卓越团队合作计划”旨在柔性引进一批国外一流学者及其团队来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强化已有优势学科,急需发展学科及国家重点科研基地的队伍建设,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全面落实学校在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过程中的“卓越”理念。

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西安交大本着“分层次、分类别、突出重点”的思路,搭建一个规范化、系统化、与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紧密衔接的培养支持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著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为目标,与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相配套,重点实施“优秀学科带头人海外名校名师提升计划”和“优势学科创新团队培养计划”:3年内选拔20~30名50岁以下的“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杰出学科带头人及国家创新团队成员,到海外高校跟随著名科学家,从事合作研究。通过连续3~5年的合作,提升西安交大的知名度与竞争力,促进部分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层次,学校每年将遴选10~15名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学者担任“腾飞人才”特聘教授,连续资助3~5年,使其中相当一批学者尽快进入第一层次人才行列,成为“长江学者”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第三层次,以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与后备学术带头人为目标,支持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西安交大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在中央人才会议召开后,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有关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人才强校”战略规划,拟定学校队伍建设的重大思路,研究决定人才队伍建设的配套政策与举措。设立由主管副校长担任主任的“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作为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制定全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和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的具体工作。

为了将工作落到实处,在各学院(部)也成立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解决落实本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中的工作条件、资源调配、政策支持等问题。通过各级行政职能的划分,使各级职能部门担负起各自的职责,保证了人才引进工作的有序进行。

建立具有国际模式的用人机制

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加大人才培养的同时,西安交大大力推进队伍建设工作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完善人事制度改革。重点在用人机制、聘任程序与制度、薪酬体系及考核奖惩制度等方面实现规范化管理、依法行政,实行以“科学定编、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通过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制度的实施,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和人才规范有序的流动机制,实现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和分类管理,即:教师实行职务聘任制,管理干部实行教育职员制,技术支撑队伍实行岗位聘任制。

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0年来,西安交大共聘任25位长江学者,其中17人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30%是国外引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柯海外工作学习的经历,他们已成为学校中青年队伍的中坚力量。

西安交大自2000年设屯“腾飞人才计划”以来,到目前为止,已聘任“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60位,其中引进海外留学人

员20人,他们中有一批人先后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腾飞人才计划”现已成为两安交人推荐进入国家人才计划选拔的重要途径。

“让我们的优秀学生踩在我们的肩膀上,使他们尽快上一个台阶,尽早进入国际学术舞台。”这是2002年受聘为西安交大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的任晓兵博士在他倡议并主持成立西安交大多学科材料研究中心时的讲话。

任晓兵教授在日本工作多年,他受聘来校后,首先组建学术团队,其次以国际接轨的培养学生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几年来,任晓兵教授已指导学生完成数篇高质量的论文。其中一个本科生用2个月时间完成的论文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欧洲航天局的一名科研人员曾发电子邮件到中心索要论文全文,并称论文具有“惊人的高水平”。任晓兵教授说:“作为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迅速茁壮成长。”

建立与国外知名大师的合作研究,每年都聘请国际知名大师来中心讲课,是任晓兵研究中心的另一个亮点,“听了大师们的报告和讲课,使我们受益非浅,感觉眼前一下子亮了起来。”学生们如是说。任晓兵教授说:“我们中心的宗旨就是‘做一流的学问,培养一流的学生’。”

几年来,该研究中心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基金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4项,产出影响因子大于3.1的高水平论文20余篇,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近30人。

为使学校各个学科,特别是一些弱势学科,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尽快提升,不仅需要优秀的领军人物,也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后备队伍,为此,西安交大出台“百名骨干教师招聘计划”,在3年内,为全校各学科招聘10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海内外优秀中青年学者。

目前,已有96名海内外优秀学者通过竞聘成为西安交大教授、副教授,他们的到来,为学校拓展海外合作项目打开了通道,为学生培养带来新的理念。

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邓红文为例,邓教授原是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University)的教授,2004年应聘到校任教。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组建了“分子遗传研究所”,为生命学院搭建了一个跨学科交叉的科研创新平台。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式使西安交太的生命学科在分子流行病学、分子遗传学、统计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长足发展;通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并带动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形成学科团队。几年来,利用邓教授在美国的科研项目资助及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先后派博士生和硕士生16人次赴美国学习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发表SCI收录论文27篇,影响因子5.0以上论文8篇,10.0以上的2篇。

打破国界,面向全球觅英才

为了向国际化大学迈进,2004年3月,西安交大通过“高级管理人才招聘计划”,在用人机制上打破国界,面向全球招聘校级、院级领导。

最终通过严格的选拔,聘请英国剑桥大学著名学者卢天健教授来校担任副校长,这是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率先面向海外公开选拔的第一位副校长,这在国内也是首次。

卢天健副校长到任后,就如他的名字所隐含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以执着的毅力,将国外先进到办学理念与西安交大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改革方案,在教育部和学校的支持下,取得明显成效。

为把世界顶尖级人才吸引到西安交大,卢天健副校长利用一切机会宣传祖国进步,宣传学校,鼓动他的学生、学者和朋友来中国、来西安交大。短短几年里,在他的鼓动下,一批精英已经来校任职,为学校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如英国一所大学的经济系主任到校任职,现已成为学校经济金融学院的首席经济学家;在西安交大历史上第一位从剑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学者已到校任教;第一个在日本东京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西安交大学子也回到母校任特聘教授。

在卢天健副校长的影响下,2005年年仅35岁的单文华教授,受聘到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担任院长。作为我国海外学子中首位在英国高校执教的法学教授,单文华是我国极少数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经济法与比较法学者之一,海牙“国际比较法科学院”成员,他说:“我回来不是为了享受,是想做点事情,想把西部的法学做起来!”

在理想的支持下,几年来,在单文华教授的带领和推动下,西安交大建成了一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法团队,实现了法学门类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等多项突破。利用自己在国外的资源,他邀请到了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在内的许多国际知名专家到西安交大讲学、考察和工作。2008年初,在学校的积极支持下,单文华教授负责筹建并担任院长的西安交大法学院成立。在这样一个专门的平台上,该学院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天空来“做强西部法学”。

目前通过实施“高级管理人才招聘计划”还聘请了在国际社会学界有很高学术声望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边燕杰担任人文学院院长,著名旅美华人数学家堵丁柱教授担任理学院院长等,他们不仅提升了西安交大一些学科在国际、国内同学科领域的地位,也为学生的培养,学科建设作出了显著贡献。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留学人员在国外生活、工作多年,已适应了国外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而国内的行政管理、文化背景、生活环境都与国外不同,留学人员回国后,有一个重新调整自我,适合国情的阶段。作为学校的各个部门,应当承担起为这些回国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国内的生活、工作环境的重任。

为做好引进人才的后续工作,2006年11月,西安交大特别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对不同形式的引进人才在科研经费启动、工作环境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在生活方面,对于不同形式引进的人才享受不同的年薪待遇、津贴,如人事关系转入学校,可享受的安家费,学校协助解决配偶在校内的工作等都有明确的政策保障。

西安交大地处西部地区,由于地域制约,大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在高校安家落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因地制宜,多管齐下,采取客座教授、特聘教授、短期讲学、科研合作、技术交流、课题攻关等多种方式,不拘一格,用其所长,注重实效,已形成具有开放式的高校教师管理模式。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建设创新型社会,越来越重视国家科研能力的提升,而作为主要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的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的创新水平、甚至是综合实力。而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则要受到高校科研团队的影响,因此不少高校纷纷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来贡献。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科研团队的绩效还不令人满意,如何充分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科研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1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

    “团队”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质量管理小组”管理风行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而关于“团队”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乔恩?R?卡曾巴赫把团队定义为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高校科研团队也是就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团队,它是指在高等学校中由有着共同的愿景、技能互补、围绕着共同的科研目标和任务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一般来说,科研团队的组建是学校为了培育和发展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以培养高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工作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最终目的的。

    2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2.1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重点实验室或者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例如湖南大学的汽车整车技术研究团队就是以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

    2.2研究方向多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由于受到自身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基础和应用基础领域。

    2.3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之间比较熟悉

    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是由本校内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他们或者本来就属于同—个领域并且已经使用共同的研究方法,或者彼此之间早已比较熟悉,因而能使高校科研团队尽快地对科研目标或共同方法等达成共识,使科研团队缩短成员之间的磨合期,从而能迅速地出成果、创佳绩。

    2.4高校科研团队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国内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为带头人或者骨干,并且有3-5名核心成员,他们有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使得科研团队成员间能够优势互补,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

    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水平和科研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团队健康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对科研团队进行绩效指导、考核、奖励和发展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团队的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设定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记录团队成员的绩效表现、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及合理运用等内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四个部分。

    3.1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就是设定科研团队的目标和工作计划,通过目标设计来界定科研绩效,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来说的话绩效计划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全员参与和讨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将每一个科研人员的个人目标和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并把科研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和研究中,并由全体科研团队成员进行相互的敦促。

    3.2绩效计划的实施

    高校科研团队在制定绩效计划以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对绩效计划进行实施,科研团队的绩效计划其实质就是科研计划,如何制定和实施科研计划这是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高校科研团队可以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承担的各类资助项目等进行设计,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科研计划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应该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更,以使绩效计划能够趋于完善。

    3.3绩效考核

    (1)明确考核主体和客体。在这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时,仅仅是对团队中的单个成员进行考核而忽视了团队总体层面的考核,或者仅仅重视团队的绩效而忽视团队成员中成员间的差别。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科研团队的整体绩效,又要考虑作为个体的团队成员的绩效。

    (2)明确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要明确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定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力求全面、量化、操作性强。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和实际工作高校科技工作中发现,要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进行考核,其中有五大重要指标必须进行考核,它们分别是: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五个方面。高校科研团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来对科研团队和个人进行绩效考核。

    (4)确定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时间。一般来说,对于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应该以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为基础,根据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来确定考核时间,也就是每完成一个科研阶段进行一次考核。当然在这其中,也可以进行月度或者季度考核,记录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进行考核的所有信息,在过程中进行全程的监控与考核,从而提高科研效率。

    3.4绩效反馈

    绩效考核完成以后并不代表绩效管理的终结,它还必须对团队成员绩效情况、考核结果反馈改科研团队成员,使得被考核者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并重新制定自己的发展与科研规划,从而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效率。

    一般来说绩效反馈有助于被考核者提高工作技能和改进工作绩效,也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完成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以后,绩效管理工作也还需要继续,因为这个时候绩效管理并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运用,考核好的成员与考核不好的成员如果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话,那么整个绩效考核都是失败的,因此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合理应用。

    一方面要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制定合理的奖惩方案,使得绩效考核的结果能够得到强化的作用,奖励考核成绩好的团队成员,处罚考核成绩差的成员;另一方面要根据考核的结果重新制定科研团队成员的发展计划和科研计划,甚至可以重新考虑科研团队成员的人选。

    总之,高校科研团队对于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意义重大,但是高校科研团队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我们在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不能全盘的运用与企业中对工作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办法,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应该更加注重团队所有成员的参与,注重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尚水利.团队精神[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2]尼基?海斯.成功的团队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陈春花,杨映珊.基于团队运作模式的科研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

高校科研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建设创新型社会,越来越重视国家科研能力的提升,而作为主要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的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的创新水平、甚至是综合实力。而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则要受到高校科研团队的影响,因此不少高校纷纷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来贡献。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科研团队的绩效还不令人满意,如何充分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科研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1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

“团队”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质量管理小组”管理风行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而关于“团队”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乔恩•R•卡曾巴赫把团队定义为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高校科研团队也是就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团队,它是指在高等学校中由有着共同的愿景、技能互补、围绕着共同的科研目标和任务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一般来说,科研团队的组建是学校为了培育和发展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以培养高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工作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最终目的的。

2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2.1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重点实验室或者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例如湖南大学的汽车整车技术研究团队就是以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

2.2研究方向多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由于受到自身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基础和应用基础领域。

2.3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之间比较熟悉

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是由本校内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他们或者本来就属于同—个领域并且已经使用共同的研究方法,或者彼此之间早已比较熟悉,因而能使高校科研团队尽快地对科研目标或共同方法等达成共识,使科研团队缩短成员之间的磨合期,从而能迅速地出成果、创佳绩。

2.4高校科研团队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团队都是以国内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为带头人或者骨干,并且有3-5名核心成员,他们有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使得科研团队成员间能够优势互补,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

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水平和科研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团队健康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对科研团队进行绩效指导、考核、奖励和发展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团队的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设定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计划、记录团队成员的绩效表现、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及合理运用等内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四个部分。

3.1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就是设定科研团队的目标和工作计划,通过目标设计来界定科研绩效,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来说的话绩效计划的设计可以是一个全员参与和讨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将每一个科研人员的个人目标和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科研团队的总体目标,并把科研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和研究中,并由全体科研团队成员进行相互的敦促。

3.2绩效计划的实施

高校科研团队在制定绩效计划以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要对绩效计划进行实施,科研团队的绩效计划其实质就是科研计划,如何制定和实施科研计划这是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高校科研团队可以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承担的各类资助项目等进行设计,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科研计划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应该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更,以使绩效计划能够趋于完善。

3.3绩效考核

(1)明确考核主体和客体。在这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时,仅仅是对团队中的单个成员进行考核而忽视了团队总体层面的考核,或者仅仅重视团队的绩效而忽视团队成员中成员间的差别。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科研团队的整体绩效,又要考虑作为个体的团队成员的绩效。

(2)明确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要明确科研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定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力求全面、量化、操作性强。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和实际工作高校科技工作中发现,要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进行考核,其中有五大重要指标必须进行考核,它们分别是: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五个方面。高校科研团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来对科研团队和个人进行绩效考核。

(4)确定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考核时间。一般来说,对于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考核应该以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为基础,根据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周期来确定考核时间,也就是每完成一个科研阶段进行一次考核。当然在这其中,也可以进行月度或者季度考核,记录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进行考核的所有信息,在过程中进行全程的监控与考核,从而提高科研效率。

3.4绩效反馈

绩效考核完成以后并不代表绩效管理的终结,它还必须对团队成员绩效情况、考核结果反馈改科研团队成员,使得被考核者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并重新制定自己的发展与科研规划,从而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效率。

一般来说绩效反馈有助于被考核者提高工作技能和改进工作绩效,也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完成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以后,绩效管理工作也还需要继续,因为这个时候绩效管理并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运用,考核好的成员与考核不好的成员如果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话,那么整个绩效考核都是失败的,因此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