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的趋势十篇

时间:2023-09-04 17:14:05

智慧教育的趋势

智慧教育的趋势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智慧化校园建设;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037-02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衍生了众多的高新科技,互联网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许多的计算机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等。目前我国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及管理理念,认真规划校园资源及环境,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建设智慧化校园也就成了各高职院校讨论的重点内容。

1智慧化校园

智慧化校园是指在现如今信息化的背景下,使环境、设备、社会及人相结合,从而构成的数字化的校园系统。智慧化校园主要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以信息化平台为交流,从而实现信息化教育与管理。从技术方面分析智慧化校园,其主要是结合感应技术、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系统及学习系统相结合,从而创建的具有实时性、快捷性、智能型的高职院校。

建设智慧化校园,主要是以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构成,比如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及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主要是实现专业教学活动,而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则是建立教育平台及校园感知系统。以这三个技术为支撑点,高职院校才可以迈向信息化及智慧化的方向发展。【1】

智慧化校园与信息化校园是有一定的本质区别的,信息化校园主要是以信息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主,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一系列的资源,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智慧化校园则不同,它是以数据信息为依据,它的功能不仅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还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服务及信息评价等等,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对校园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构建集学生学习、探索、实时追踪及智能评价为一体的智慧化系统,教师可以利用此结合学生的个性、学习创建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进程,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同时还具备综合素养。【2】

2 高职智慧化校园建设特点

创建高职院校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所以与其他本科院校有所区别,这就使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具有个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是使学生具有职业能力及就业能力为主,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高技术及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建设人才、生产人才及服务人才等,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具有实用型及针对型的特点。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各部门的管理设置都较为简单,所以与本院校的智慧化校园具有一定的本质区别。在高职院校中的智慧化建设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信息资源共享等问题是尤为重要的。那么高职院校智慧化校园的建设主要就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基础,打造具有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高职院校。那么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2.1具有校企合作的特点

高职院校具有校企互动合作的特点,在高职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校就要为提供给学生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使系统培养自身的实践操作水平及创造性思维。学校与社会企业相互合作,能够有效体现出智慧化校园的特点,还能进一步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开展效率。在校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进行实习教学,实现了高职院校专业化教学的目标,同时企业在此过程中还能吸纳更多的人才,一举两得,有效促进了校园和企业双方的合作进程。高职智慧化校园与企业相互合作,开辟了高职院校的另一发展途径,也为学生的就业教育提供了另一发展空间。【3】

2.2具有网络互通的特点

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在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具有网络互通的特性。在构建教学与管理的系统中,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的连接创造了信息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融入通讯技术,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在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之后,高职院校中的信息管理工作实现了高速传输功能,也促进了智能化校园的网络建设。在此基础上,智能化校园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有效提高了校园数据信息之间的网络互通性。为了能够使智慧化校园的网络互通性更加稳定,还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修复,提高智慧化校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4】

2.3具有海量数据的特点

高职智慧化校园建设在云计算技术及大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下,还具有海量数据的特点。智慧化校园能够以原有数据信息内容为基础,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及建模处理,然后对数据的变化进行全面总结,然后引入全新的信息,丰富了校园文化的信息内容。另外,智慧化校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信息进行预测,以网络智能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有效的丰富了校园文献信息,也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使高校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 能够更具针对性,体现了智慧化校园的智能化特点。【5】

3 高职院校智慧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在建设信息化校园的时候,有一大部分的生并没有感觉到与普通校园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的过程中只重视建设,没有对其合理的应用,这才使得信息化校园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智慧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为依托,使教学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管理、图书管理等等都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今后高职院校智慧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优化教学环境

随着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开展,教学环境也会得到全面优化。在今后,智能化的高职教学将会变为虚拟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中,使用智能化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更加准确的获取学生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对学生布置具有针对性的教W方式及作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使用不同的教学工具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率的专业教学课堂。【6】

3.2 构建智慧化校园云系统

以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为主,今后的智慧化校园将会实现云模式校园系统,这也是目前智慧化校园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中智能化校园云模式系统的构建主要是以智慧化校园为基础,从而丰富数据信息,促进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及管理服务的开展步伐,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促进现代化的社会建设工程的开展。在智慧化校园中构建中,云模式系统的构建是其发展的需求,在网络化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智慧化校园必然会有飞跃的进步,也为云模式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3.3构建智慧化校园资源平台

构建智慧化校园资源平台也是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发展趋势,那么首先就要构建智慧校园平台。在虚拟化教学环境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教学服务将会全部以数据应用的形式呈现,教师能够在其服务平台中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在其服务平台中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智慧化校园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以应用教学软件为基础开展。教学软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可以使原本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学生也可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构建智慧化校园资源平台不仅仅是智慧化校园的发展趋势,还是我国高职院校资源整合的发展特点,在教学资源及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也会不断深入及丰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7】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描述,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不仅重要,而且其过程非常复杂。高职智慧化校园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还正在发展及摸索的阶段,需要高职院校对其重视,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及理念,对其创新和完善,以促进高职智慧化校园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沈光美.高职智慧化校园建设的特点与趋势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5).

[2] 刘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知识经济,2012(22):29-30.

[3] 朱迅,杨丽波.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和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24-26.

[4] 鲁波.高等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及趋势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6):84-85.

[5] 赖建书.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及应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4).

智慧教育的趋势篇2

柯斯塔指出,他认为大数据未来应用有七大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物联网,现今有84亿件物品互相连结,远大于全球人口数;不只是桌电、笔电或手机等3C产品相互链接,还有物流公司用智慧扫描仪做智慧物流,这是可以改变消费者与企业的趋势,但存在资安风险的问题。

第二个趋势是智慧城市,这项趋势的成败取决于数据量跟数据是否足够,这有赖于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合作;此外,发展中的5G网络是全世界通用的规格,如果产品被一个智慧城市采用,将可以应用在全世界的智慧城市。

第三趋势是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这两个技术最近开始降价跟提升质量,走向大众市场,FB发表了头戴式VR设备Oculus Go,售价只要200美元;微软也发表了VR系统,可搭配HTC、三星与ACER等品牌的硬件使用。VR应用一开始以电玩为主,现在的应用却超越电玩,例如可以用来教学,像他靠着VR设备,把家里的插头电线完成配线,就像有水电技师在教学一样。

第四个趋势则是区块链,柯斯塔表示,这项技术本质是编译码跟加解密,可以有效加密信息。区块链有很多不同应用方式,美国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都在尝试如何应用,最常见的应用是比特币跟其他加密货币的交易。

第五项趋势是语音识别,语音识别是通用的无屏幕接口,可以迅速地整合在各项工具上,在智能设备跟手机上很好用,而Amazon的智能喇叭Echo现在发展到第三代,可以开关智能电灯、开口询问就能搜寻信息等。这项产业有个很大优点,就是发展技术的公司都打算把这项技术商品化,像是google、Amazon跟苹果的语音识别技术都可透过授权,使用在其他业者的硬件服务上。

智慧教育的趋势篇3

如今,站在“互联网+”风口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又将迎来变革的期遇。9月12日下午,由智慧城市杂志社、智慧城市头条网联合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交流大会”在宁波圆满落幕。大会以“‘互联网+’浪潮下看城市变革”为丰题,期间以主题演讲、对话交流、对接会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当前两岸智慧城市建设,推广两岸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共创共营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新局面。

乘“互联网+”东风

今年以来,有关于“互联网+”的话题,如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吹绿了各大产业。而对于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正在蓬勃兴起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否借着这股东风进入更高境界?备受各界关注。

就此,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副局长张望表示,目前互联网+正加速向金融、交通、制造、农业等领域挺进。城市的管理和服务的形态也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精准精细的城市管理,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以及运行可靠的安全体系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就是把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各行各业有机结合起来,引发不同领域的革命,从而使得城市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节能、更绿色。”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表示。

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并在全国各城市呈现出深耕的趋势。一方面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家居等智慧城市细分领域逐渐从概念转向应用,为当地的城市管理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如在全国多个城市推行的“一站式”、“一网式”、“一卡式”政府公共服务中,都包含着把个人信息与个人所需各项服务联合到一起的内容。

另一方面,自从“互联网+”被提出以后,各城市更是把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诸多智慧产业与“两化”融合结合起来,把建构在信息技术上的“智慧城市”从虚拟概念变成触手可及,更好地推动智慧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比如各城市建立的科技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等。

同时,记者在大会上了解到,“2015中国十大智慧城市”正式出炉,分别由北京、上海、广州、宁波、南京、杭州、厦门、苏州、威海、湖州拿下。而从上榜理由中不难发现,互联网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宁波市智慧教育同样吸引关注,“智慧教育云”启动,并推出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云平台、“甬上云校”等多项智慧教育应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提供多元而便捷的教育公共服务;比如南京市建成了高标准的政务数据中心,为全市150家机关单位提供统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再比如杭州市的智慧医疗实现了“全院通”智慧结算、“全城通”智慧应用、“全自助”智慧服务、“全人群”项目覆盖,建立了区域远程会诊平台、区域双向转诊平台和区域市县智慧信息平台,己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等等。可以说,互联网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

创新引领智慧城市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进行地如火如荼,截至目前,住建部己公布三批共计277个智慧城市试点,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

如今,“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管理与运行功能,实现更好的公共服务,让人们生活更便宜、出行更便利、环境更宜居。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当智慧城市建设遇到互联网十,他们之间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同时又将会引领哪些创新变革?

张望在会上指出,首先,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是服务的创新。而“互联网十城市服务”将成为改善城市服务的重要驱动力,也将使服务变得无处不在,让老百姓的学老病养、衣食住行都能通过信息化轻松搞定,真正实现所愿之所见、所想即可得。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也是管理的创新。当前,城市发展的面临的问题同益复杂,问题间同趋紧密,诸如城市管理、应急处置、环境治理等挑战。在网络时代,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都要求政府制定协调一致的政策和更为简洁的流程,在挑战面前做出全面积极的响应。整体政府和协同治理是未来公共行政转型的重要方向。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还是机制的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要创新运行服务的管理机制,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引导鼓励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开展公私合营的PPP模式等机制的探索。同时以鼓励地方依托互联网企业已有的数据基础、成熟的云服务能力和移动服务平台的优势,聚合IT服务厂商的渠道优势、服务优势,推动地方政府智慧城市建设项日从自建自用逐步走向购买服务和外包模式迁移,构建瓦联网企业、IT服务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多方参与、开放协作的牛态系统,共同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热中有冷

自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以来,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发展重点。过去一年,《“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由政府多个部门的多项扶持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相继出台。

正是在国家政策层面,以及“互联网+”战略的带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城市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各界争夺的“大蛋糕”,不少城市已经把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几年内政府工作的重点。业内人士预测,智慧城市整体产业规模或将超过4万亿。

实际上,尽管智慧城市受到政商学界的青睐,也呈现出火热状态,但从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而言,更需要一些冷思考。

“当前智慧城市正呈现出“由虚而实、热中有冷、创新前行”的发展趋势,”宁波市智慧办副主任顾德道表示,只有“有人、有钱、有办法、有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不过两岸智慧城市交流联盟会长乔培伟则表示,“假如从跑步的角度来看,未来智慧城市所能够创造的价值是100米,就目前而言,我们仅仅跑了10-15米。可以说,我们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

显然,智慧城市建设也并非指日可待、一帆风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单纯依靠某一方力量是不现实的。”清华大学教授张公忠表示,从当前来看,一些城市存在重复建设、功能规划不清、信息共享难等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各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做好城市规划,打通信息孤岛,避免资源浪费的尴尬。在乔伟培看来,目前政府部门应该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标准明确化:二是为所有企业打造健康良好的生态圈。

智慧教育的趋势篇4

宏观依据

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新任总书记多次强调党与人民的关系,承诺“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把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概括为建设好“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宏观认识与决策将成为2013年中小学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指南。

趋势预测

1.构建教育云成为智慧教育、数字校园的优选方式。“云计算”将进入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教育公共服务系统,以及学校终端管理等领域,提升管理效益,降低建设成本,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2.物联网进入学校教育信息化。在构建移动、泛在、智能化的教学环境,管理学习行为,调整学习内容,以及实现学校考勤管理、图书馆管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校园安全管理、拓展课外活动等方面实现信息化。

3.“翻转课堂”在更多学校开展实验。“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有两个:一是“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这是提升学习绩效的最根本保证。二是互动的个性化指导,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由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每天上午展示课,下午全是自习课”的中国式“翻转课堂”取得了“每天只上半天课,高考录取率不降反升”的成功,会有更多学校试水“翻转课堂”,谋求教学质量提升,从而导致“信息技术只能‘辅助’说”破产。

4.“微课程”成为教学资源新亮点。“微课程”是与“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相配套的资源开发方式,它的出现,将改变资源开发的主体、形式、效能,使教学资源获得全新的意义。

5.增强现实(扩展实境)技术开始在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教学中崭露头角,帮助学生拓展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有效提高学习绩效。

6.移动学习进入学校。由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迅速崛起,以及“微课程”开发逐渐丰富,移动学习成为可能和必要,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将进入中小学校。

7.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倡导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和方法得到普遍认同。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将从竞赛主题入手,引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创新教学方式方向发展,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培养“导演型”教师队伍的途径和方法。

8.智慧校园成为信息化发展新热点。由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等新技术日益成熟,以基础设施网络化、教育管理智能化、主体发展智慧化为鲜明特色的智慧校园逐渐为中小学校所接受。

智慧教育的趋势篇5

关键词:智慧教育;技术;融合;创新;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 05-0053-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8

引言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掀起新一轮基于信息化的教育创新和改革的浪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也提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密切关注教育改革,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的总体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并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智慧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一 智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1 智慧教育的内涵

关于智慧教育,国际上比较流行使用Smart Education。韩国的Jong Won认为“SmartEducation”并不是单纯的基于智能设备的教育,其实质是对自我指导的(Self-directed)、激发动机的( Motivated)、灵活定制的(Adaptive)、资源丰富的(Rich Resources)和技术沉浸的(TechnologyEmbedded)的教和学,SMART代表了智慧教育的理念和特点,韩国教育部在推进智慧教育策略时,将智慧教育定位为“针对‘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s)一代教育范式的转型”。

关于智慧教育的中文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祝智庭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是培养面向21世纪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内在需求。陈晓娟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杨现民[5]认为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是对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以上三个定义可以看出,祝智庭是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角度来定义智慧教育的,陈晓娟是从智慧教育的技术支持和功能视角来定义智慧教育的,而杨现民则是从教育形态和发展阶段来定义智慧教育的。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它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未来教育的主要形态。

2 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智慧教育不仅具有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还具有未来教育的核心特征。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来看,数字化、开放性和交互性是智慧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数字化为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性能和统一的标准;开放性拓展了学习场所,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交互性使教育信息在人机和人人之间双向流通,促进师生、生生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智慧教育具有未来教育的泛在化、情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泛在化是指基于泛在网络无缝链接实现的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和学;情境化是指基于情境感知技术实时获取和感知学习者所在学习环境、情境和状态等数据,并进行自动分析从而能够自适应调控环境和方案以便为学习者提供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是在情境化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现有基础、认知风格、学习偏好和个性需求推送学习资源、信息和服务。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背景下,学习系统可以智能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这意味着教育可走进每个学生的真实世界,以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 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智慧教育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取向:

一是关于国家层面的计划和政策的研究。智慧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都将智慧教育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比如,韩国在2011年9月了包括“改革教育系统、增强教师能力和提升基础设施”三项措施的“智慧教育战略”,同时提出要用“电子教材、云课堂、在线评估和构建教育内容生态系统”来改革传统的教育。新加坡在其“iN2015 Planning”中将“建立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建设国家范围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使新加坡成为全球教育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中心”作为方案重点。美国联邦教育部针对K-12系统提出了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策略;俄亥俄州提出了“建立在线数据系统、共享教学资源库和构建教师社交网络”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澳大利亚于2012年提出了“转型澳大利亚教育”的智慧教育方案,用互动课程吸引更多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兴趣、用技术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能力、培养具有高尚价值观和全球技能的劳动力。印度政府也在2010年提出了SESI (Smart Education,Smarter India)的“智慧教育、智慧印度”的总体规划。此外,我国的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宁波市等地区也出台了发展智慧教育的计划。如海淀区提出“智慧海淀、智慧教育”的规划,提出了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的目标,确保海淀区智慧教育规划的落实。

二是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主要研究智慧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目标特征、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和模型设计等方面。比如韩国提出了由五大特征组成的SMART Education的理念和架构。祝智庭提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的命题,提出了“智慧计算一智慧学习一智慧教育”的三角形“智慧教育图式”。黄荣怀则从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研究入手,把智慧教育的理念形态化、具象化,提出了TRACE智慧学习环境、SMART智慧教室和Smart Campus智慧校园。杨现民认为智慧教育的目的是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化教育转型和升级的高级阶段,同时介绍了智慧教育模式和关键技术。赵秋锦等提出了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式和设计思路。这些研究对智慧教育理论层面做出了一些阐述。

三是实践研究层面,主要是一些科技公司设计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构建智慧教育教学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运用。如IBM的智慧教育五大解决方案已经在北卡罗纳那州立大学得以实施;韩国三星开发了三星智慧教育云平台并在韩国的中小学中进行了部署。国内的一些商业公司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如华为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推出了“智慧教育云”、“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和“移动书包”四层次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

三 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从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看,以碎片化、交互性、嵌入式为特征的“云教育”、“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新型教和学的方式逐渐兴起,智慧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制高点与突破口,并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创新与变革。

1 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态势的一种预期。智慧教育使教育活动跨越了传统模式中的制度、形式、机构和时空的边界,形成了未来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在这种教育形态下,教育和技术得以智能化“融合”,这有助于解决一直以来教育和技术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对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无缝连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智慧教育体现了“大教育观”的理念,不仅在时间上打通了存在于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的壁垒,还在空间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智慧校园、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等学习场所的建立,连接学习社区和个人空间,使得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构建了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智慧教育还体现了“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助力实现“因材施教”的愿望。

课堂是教育变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这场变革的生力军。为了适应智慧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和创新;所有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教育范式的转型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大教育观”,并增强应对变革、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实践之中的意识。

2 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智慧教育追求“技术与教育的双向深度融合”,要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倡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资源设计轻活动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如平板电脑、数字星球、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工具和平台在促进认知、情境教学等方面的优势,探索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构建符合学科、年级和内容特点的系列化、开放式、智能化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活动和交互设计,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深度融合,要朝着体现“技术协同、技术沉浸、信息无缝流转”甚至“技术消弭”的移动性、泛在性、开放性、智能化的教学模式发展。

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近几年来融合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翻转课堂、移动学习、MOOC、微课、“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2014年NMC地平线报告认为翻转课堂、MOOC和移动学习是未来1~2年内得到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教育形态。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为例,笔者曾经作为Intel未来教育的指导人员参与邯郸市、成都市等地区的教学活动,观摩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移动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利用智能信息技术为学生推送阅读资源、收集学生的学习经历、进行学习分析,及时获得反馈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进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改变了传统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容呈现和简单交互的形态。

3 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未来生活,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让学生具有智慧。未来学习是基于智慧生态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泛在化的、情境化的和联通化的。泛在化学习能让学生以各种连接方式(WIFI、3G/4G等)和各种终端设备按需获取学习资源,颠覆了数字教育时代“固定地点、固定设备”的学习方式;情境化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世界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交互环境中进行学习;联通化学习突破了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以分布式认知和联通主义的知识协商和社会建构来学习。因此,未来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未来各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不断涌现,比如基于增强现实的探索性学习,基于物联网的设计性学习,基于MOOC的在线交互学习,基于3D打印的发现学习,基于创客项目的创造性学习等。如台湾南港小学为学生提供了基于校园为背景的探索式学习,学生利用手机、PDA等安装移动APP,在安装有感应装置(QR Code或GPS)的校园里以个人或小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步道或藏宝游戏一类的学习活动。这种方式能够适时给予学生学习回馈,提供学习的框架,大大提高了其学习成效及兴趣。

4 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追求教育系统的整体创新和变革,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就成为促进这场变革的重要支撑。智慧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级系统和工作流程中的充分应用来分担大量繁琐的、机械重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为管理体制、工作流程和办学体制的创新提供了保障,也为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将助推“E卡通”和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一生一号”的实施与管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学生档案和学籍信息的自动升级,对学生信息、学习数据的跟踪和记录,有助于解决“高考移民”、控辍保学、转学不规范、择校、留守儿童管理困难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的相对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智慧教育就是保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的制度基础。

智慧教育以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个性。智慧教育创新和变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倡导既注重知识能力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分层教育和个性教育,既培养通才也培养专才和拔高人才;采用动态开放的模式,探索多方协商、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合作的培养机制。智慧教育倡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成长途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5 教学管理的创新和变革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仍处在“机控人管”的模式,其智能化程度不高,无法应对智慧教育的需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技术等应用的发展,教育管理将走向“智慧管控”。智慧教学管理将借助于相应的数据挖掘技术将众多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和学习场景中获取的海量信息,凭借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关联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教育管理中,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教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由于经验判断引起的决策失误。智慧管理还可以实现教育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过程督导和可视化管理。比如,通过教育云平台提供的成绩分析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所有学生各科、各时期的成绩进行横向、纵向或者历史性的对比分析,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分析系统提供的数据视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学校、各班级甚至个体学习者的成绩水平,对教育管理部门把握各种层次的教学水平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6 教学评价的创新和变革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育中的教学评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了教学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实践层面仍然属于“经验主义”的评价模式。智慧教育的教学评价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记录、采集、存储、识别以及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实现总体和个体数据的智能性跟踪评价,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主要思想,这种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分析技术来支持学习分析选择学习者特点、网上交互活动频率等变量,分析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和干预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学习分析为智慧教育智慧而科学的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祝智庭认为学习分析将成为智慧教育的重要支柱。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在教学评价方面已经开始探索使用智慧评价模型,如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中,就实现了将班级成绩、个人成绩、知识点、试题、认知层次和学习力等类别进行智能化分析,并自动生成班级和个人学习的诊断报告。

智慧教育的趋势篇6

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彻底颠覆现行高耗低效的“八教一班”,实现高效低耗、速效低负、“低碳智慧”的“奇效”。主要办法是:引进奥林匹克教学竞争管理机制,教师只作教练、裁判、主办者、观众----交给学生各科知识学习和各种技能训练的“钥匙”,并将知识、技能单元集约化,让学生在团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学生“我会学”、“我要练”,进而达到学生相互“我会教别人学”、“我要教别人练”、“我为人师”、“人人为师”境界,从而真正培养“6Q”兼备的创造型“三思”人才。

关键词:现状 思路 意义价值

一、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中小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众说纷纭,代表性的有下面几种观点:

观点一:应用型人才

观点二:复合型人才

观点三:创新型人才

本选题十分赞同下面观点:

观点四:多样化的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现实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又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而是社会、中小学和学生的共同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具体要求,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确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增加教学管理的柔性与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自主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到来,开展了“瞄准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大学在本科教育上确立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并提出了在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前提下,构建“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人才培养框架为基础的宽、专、交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学分制,实施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实施了院系“631工程”,通过“全面教育――分流培养――业前实践”三个递进阶段的运作方式,力求学生毕业时做到:60%的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30%、10%的学生分别在国内和国外继续深造。

从国际高等教育、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从终身教育已走向终身学习的客观要求来看;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即属人、为人,依靠人的发展观,也就是说从追求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观高度来看,发展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培养前瞻性职业技术人才,在教育思想、目标、制度、过程、评价以及需求、条件等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摘其要者,有以下十端:

1、专科层次与其它层次关系;

2、技能型人才与其它类型人才关系;

3、通识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关系;

4、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关系;

5、近期就业与长期生存关系;

6、就业能力与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关系;

7、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8、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关系;

9、院校教改与社会协同关系;

10、 民办高职在高教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二、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

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一言以蔽之,即:倾力研究如何彻

底颠覆“八教一班”,倾力研究如何实行“团队+活动”。

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简言之,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根主线,以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为导向,着力推动教师、教学、教材、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课程、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系科设置、班级改革、学生团队、学习小组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努力当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倾力研究:

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研究如何改变教材编制

研究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研究如何改变教室课堂,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研究如何改变教学时间的刻板统一,做到灵活多样,因需而变

研究如何改变教学科目、改革课程设置

研究如何改变教学评价体系,做到公正公平,高效激励学生自主能动学习与训练

研究如何改变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

研究如何改变系科设置,并将班级与学习小组、学生团队融为一体

要实现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由“污染愚化型”到“低碳智慧型”的华丽转身,思路必须高度清晰----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实施以下战略性举措:

一是大力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

二是大力推进创新型中小学建设,加快中小学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跃升;

三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中小学建设,加快中小学功能的战略性优化;

四是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校)战略,加快中小学优质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集聚;

五是大力深化中小学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中小学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

六是大力推进中小学全方位开放,加快中小学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增强;

七是大力提升中小学师生幸福水平,加快和谐校园建设的战略性推进;

八是大力加强中小学软环境建设,加快民主法治和中小学文明水平的战略性提升。

思路必须清晰地聚焦到----要实现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由“污染愚化型”到“低碳智慧型”的华丽转身,关键在院校领导和教师。在实现华丽转身中,要把中小学全体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真正打造一支特别有理想、特别有闯劲、特别能干事、特别守纪律的领导和教师队伍,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不断开创中小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远意义

众所周知,中小学在学生“6Q”(志商、智商、情商、学商、才商、德商)的形成上的作用,正日益小于家庭、同伴的影响,现行中小学教学目标只是想方设法更多更简便地传授知识、更快更大量地练做考题以便提高学生就业率,而不是开发学生潜能,更不是训练学生的“6Q”及人才终极目标“三思”。

有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衰减,正呈现出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日益衰减以至完全消失的怪现象。

其实,人类的求知、好奇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正是在破解一个个谜底之后感到快乐并产生继续“猜谜”的欲望。其实,客观万物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主观对客观万物的认知也是有规律可依的,中小学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和人类的认知规律来实施教育教学,中小学和教师的作用只是把这些规律的“钥匙”交给学生并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形成技能以自主能动、快乐高效地遨游知识海洋,而不是在固定的教室里囿于教材囿于教法大量灌输、讲授死知识。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接受新知识,其形式与效果如下:

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视听并用:20%

教师演示:3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学生:95%

因此,千方百计实施“学生实践”、“学生教学生”是“真正教育教学”的关键。

1、全国中小学优质化教育的必然选择

面对社会对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优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就在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现行教学、教材、班级教育的本质区别究竟在哪里?”,“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里?”这样的疑问背后,实质上是对优质教育本质的一种追问和探究,是对优质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一种怀疑和缺乏自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教育改革的创造性突破的关键所在。研究实验证明,在坚持平等、充分的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前提下,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个别化教育,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回答这些问题的真正突破口的关键所在。

2、国外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从国际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情况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深受美国政府和民众青睐的教育革新措施之一。格拉斯等人关于小组合作教学的实证研究表明:小组规模及形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学生的个性与情感发展两个方面,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小组,创设友好的课堂气氛,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索利斯对小组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进行研究也发现:只有当小组与一定的学习类型、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要素相适应时,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卡亨的研究表明:在小组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表现得更愉快、更活跃,因为小组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所以,小组学生在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的愿望和频率、与教师的关系以及自主意识的养成等方面,都优于班级学生。可见,“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就在于能够真正实行个别化、个性化的平等、充分的优质教育,因而成为发达国家(城市)教育进步和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应用价值

在进入新世纪十年的一个历史节点上,我们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发展主线,就是一个实现转身的节点。假如困难和问题解决不好,转身就很困难;假如解决得好,就一定是一个华丽的转身。回顾过去30年,中国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但中国发展到今天,那种依靠资源投入实现快速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虽然这是‘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但是必须面对。中国今后何去何从?关键就看能否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因此,党代会报告贯穿始终的灵魂就是‘科学发展’。”

中国当今又走到了一个决定命运的重要关头,同样,中小学也走到了一个决定命运的历史节点。何去何从?关键就看中小学人才培养能否真正实现科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忧患同在”。对于中小学人才培养来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紧迫,是一种事关命运、发自内心的追求。也正因如此,中小学人才培养要始终把握一条,就是一定要贯穿“科学发展,走出新路”。我们相信,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奋斗下去,中小学人才培养的命运将会在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再次为之一振,将会在探索中小学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的新模式中再领时代风气之先!

为此,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必须坚持“追求‘好’、力争‘快’、坚持‘特’、突出‘新’、立足‘干’”的总体原则。追求“好”,就是要以科学发展作为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首要指针,积极推动中国加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力争“快”,就是要继续保持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勇于争先、时不我待、大干快干的工作理念和作风,抢抓机遇、率先发展,始终保持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争先进位的责任感、紧迫感;坚持“特”,就是要牢记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使命,继续先行先试,善于改革、大胆尝试,推动开放、引领潮流,把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旗帜举得更高、把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牌子擦得更亮;突出“新”,就是要把创新作为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生命线和法宝,不断更新观念、求新求变,以创新的思维开拓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路、以创新的举措破解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难题、以创新的环境增强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优势,加快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步伐;立足“干”,就是要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科研队伍中大力弘扬“想干、敢干、快干”的精神,积极主动、奋发有为,敢抓敢管、敢于负责,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中小学“低碳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火红年代!

参考文献:

[1] 丁大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与价值评价错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5期.

[2] 周桂荣 叶新莉,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的产业促进比较研究,经济界[J]2009.01

[3]北方网,news.省略/ 2009-2-23.

[4]王奕俊,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职业技术人才供需失衡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13期.

[5]赵汝木、刘成福、张中英,学习教育与终身学习[J].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智慧教育的趋势篇7

关键词:高职哲学;人文精神;教化功能;影响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着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严峻挑战,于是,纷纷加大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力度。然而,一些高校对哲学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塑造过程中的作用和熏陶教化功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职哲学人文精神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对高职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作用,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哲学人文精神具有教化功能哲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既包含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追求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即获得科学知识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学生探索和思考已有知识和未知世界;又包含对学生的个性、人格及人文素质修养方面的教化功能,即担负对学生的信仰和未来人生道路提供理性的认知和正确选择的双重任务。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处于引领地位,渗透在学校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它既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主流思想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高职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技知识相融合的培养模式中,加强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能够促使高等教育由培养单一书生型专才向培养综合素质型通才转变。

哲学人文精神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一般规律的科学,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这就决定了哲学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富深厚的科学文化,必然能够给予正在接受哲学人文精神熏陶教育的大学生以思维活动的思辨性,使他们能够理性地认知世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能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精神支柱。哲学人文精神教育对促进学生人性日趋美好、人格不断完善、品质日渐崇高、眼界愈加开阔、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人文精神能够培养学生在挫折面前达观的处世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歪风邪气吹不倒、艰难险阻压不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素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哲学人文精神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先进的校园文化等方面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哲学人文精神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境界。这就决定了哲学人文精神熏陶教育是解放学生思想,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利器。它能够使学生破除陈旧的思维定势,激发其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哲学人文精神能够大气磅礴地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式的活跃性、思想理念的前瞻性上唤起学生对社会人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发展趋势的忧患意识。除此之外,还能够使学生警醒和反思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中的行为是否恰当,关系是否和谐。当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精神价值的体现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时,依然要求学生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要求他们遇事客观理性,不盲从,不轻率,不浮躁,不走极端,不急于求成,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哲学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脚踏实地地对现实社会作出正确的思维判断和价值选择。让学生能够用哲学的辩证思维观察现实社会和未来人生,并对未来社会和人生作出前瞻性的科学决断。同时,通过智慧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所涵盖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正确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

智慧教育的趋势篇8

引进美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简称为美育,有的称为情感教育、美感教育。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是德国启蒙时期哲学家席勒。他在《美育书简》中把美育作为达到人性解放、道德完善、人格统一的唯一途径。席勒认为,人性分为感性内容和理性形式。人只有进行审美教育,感性和理性才能达到平衡状态,人性才能得以完整。前苏联著名的美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大力实施美育,审美教育能使人的情感趋于丰富、细腻、深沉、纯朴、明朗和美丽。现当代西方美育思想,均较突出地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了感性和理性的和谐。

中国的美育有着与政治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的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设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他把艺术教育作为完成“诗教”和“礼教”的最后手段。儒家向来把“美”看成是砥砺品行、完善人格的结果。儒家重视“礼乐”的道德感化作用,其目的就是要人和谐、充实、快乐;强调以礼节制感情,就要使人服从道德准则规范;提倡中庸之道,认为美的形态是中和,美的功能是成德,也是为了达到政治思想教育的目的。

美育着眼于“自律”,传统文化侧重于“他律”;美育着眼于“塑造”,传统文化强调“规范”;美育重视发展个性,传统文化强调突出共性;美育重视情感,寓教于乐,传统文化则重视理性和说教;美育强调在审美活动中双向塑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精神品格,传统文化虽然也提倡以身作则,身教第一,但教育效果往往是单向的;美育与传统文化教育都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美育更能挖掘受教育者的潜能,关注教育对象的人生价值和审美趣味,更讲究文化品位。可见,引进美育的观念,将对文化建设起到内容补充和方式更新的作用。

树立人文精神,引进美育观念,是文化建设创新的必然趋势。人是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统一,人的提升是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审美教育能推动职工思想道德升华,既满足情感需求,又孕育出对知识、文明的理性需求,是实现理性和感性有机统一的绝佳途径之一。

军工文化要扩大视野,高瞻远瞩,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为个人的充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真正认识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认识的不断更新中实现情感沟通。

弘扬道德与智慧的美

在实践教育中审美,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组织、引导职工在各种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在审美中受教育;二是组织、引导职工欣赏自己创造的美,在创造中进行自我教育。

军工文化,首先是要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弘扬道德与智慧相结合后产生的美。这是因为:

道德规范智慧。当智慧面临道德选择时,道德规定智慧所遵循的方向,也就是说,不能违背道德良心来施展智慧,即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良心。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在广大科研人员中还不够充分,这也是人文精神淡薄的体现之一。

道德发展智慧。智慧的发展,离不开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参与,道德品质非智力因素,但智慧美的体现,离不开这一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智慧发展的不竭动力,也会左右智慧的发展。良好的道德精神,带来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开创新的局面。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必定会促进智慧的发展,一个智力超群又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最能作出卓越的贡献。

道德融合智慧。当道德本身深深地融入智慧之中,与智慧合二为一的时候,道德就是智慧,而且是人类最高层次的一种智慧。当一个人运用智慧时,个人融入了整体,现在联系着将来,智慧变成宏大而永恒的道德,道德又进一步体现了他本身的智慧。

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元勋们,他们的人生奋斗轨迹是对以上论述的最好证明。军工文化建设者们长期坚持收集、研究、宣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以此来不断教育和培养职工,收效是很好的。

其诚鉴赏 寄予希望

一个文化要历久弥新,必须建立相应的创新机制。军工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扶植新思想、新观念的生长,重视思想的吐故纳新。

除建立相关制度鼓励奖掖创新外,还要引入自我审美的概念,鼓励职工追求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构建真实适当的自我意象,努力塑造理想成功的自我形象,是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的非常有效的做法。

培养审美的积极心态,就是高举信念大旗,树立成功的心态。所谓成功,不仅是某些物质上的利益和享受,还必须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成功应当体现为人的优秀本质力量对象化,体现为一种创造性的成就,成功将赋予人心灵的满足和生活的乐趣,使人期待着每一个新的一天的到来。这样的积极心态,是有所作为的心态,是一种善待人生的高层次的精神状态。

始终如一地保持进取精神,是正确表现自我的关键。只有持之以恒,不断进取,才能充分表现自我,塑造理想成功的自我形象。鼓励每一个职工不但要追寻自我,还要善于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将体现一个人的道德良心,由关爱自我延伸为关爱他人,进而关爱人类,关爱世界。

善用情感激励 实现审美驱动

情感激励通过满足内在审美需求来调动积极性,并使这种积极性转化成为自觉行为。与物质激励不同,情感激励通过设立适当和具体的审美目标,树立审美理想,驱动人的审美情感,诱发人的审美动机和审美行为,以此激发和调动蕴藏在人们身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运用得当,将在激励对象身上产生物质激励所没有的长期有效的自觉行动。

情感激励要达到最好的效果,首先要确定审美目标的真善美。树立的典型必须反映时代的本质和历史的潮流,不要求高大全,但必须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又经得起历史考验。那种过眼云烟、昙花一现的典型,体现的可能只是美的因素或美的形式,而展现不了完整的典型形象美。

智慧教育的趋势篇9

【关键词】教育管理 信息化 新发展 智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0-02

一、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云计算、大数据、无线通信等技术,这些技术的产生促进了人类由信息化时代走向智慧时代,而智慧教育正是智慧时代的产物,从而智慧管理取代了传统的信息化的教育管理。目前教育管理事业信息化的新发展也是走向智慧管理。智慧,就是对于知识的创新,与客观物体的古往今来的统一。智慧管理,是现今所有的知识管理的创新,让知识管理成为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

长久以来,中国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虽然人口基数过大、数量过多,导致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现象的产生,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但是,国家也一直在改革政策中,争取源源不断的培养人才,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优秀的公平的教育。继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出台之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奖学金以及贫困助学金等政策来保证学生们不因金钱的缺少而缺少教育。在对于教育的质量方面,教师的资格要进行考核,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之中等措施的确也让中国的教育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的信息管理还有待完善,恰恰是没有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导致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桎梏。

首先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智能程度太低,很多数据还都是得靠人力来管理,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同教育管理信息化密切结合起来。在智慧管理的过程中,仍旧需要管理人员参与数据的统计与管理,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智能化。就比如学生选课系统,很多时候错误频出,造成错选漏选。还有学生成绩登记系统也不完善,总是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为0分的情况。这些事件的发生,说到底还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智能程度太低所导致的。

其次是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并且具有效力的管理体系,没有确立明确的管理制度,以至于不能制止约束各方面的信息管理操作。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系统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许多地方教育部门自行建立自己的教育管理系统,教学信息资源的重复利用与浪费,不完善的教育系统存在的漏洞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损失。比如多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就与教育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存在密切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监督系统的不完善也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完善的一个显著问题。国家和政府没有出台一个完善的教育监督系统,不能及时的实现监管与改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错误。比如近几年考研试题频频的泄露,对于辛苦奋斗两三年的考研学子来说是多么不公平不公正的一件事,而这恰恰是教育监督系统的不到位造成的;再比如,基本全国的学校都有监控系统的覆盖,但是,一旦发生偷盗、杀人等社会影响严重的不良事件,监控确需要经过层层的申请才能够调出,给与了犯罪嫌疑人充足的潜逃时间。不可否认,这的确是教育监督系统的不完善造成的一系列潜在的隐患。

最后,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普及并没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大山里的孩子们由于资源的匮乏,想要学习,只能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来充实完善自我,享受不到智慧教育的优越及便利。虽然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开始享受到智慧教育的优越性,教育也越来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之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管理信息化要普及全国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任务。

二、智慧管理

1.智慧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智慧,就是对于知识而产生的创新性,是人类对于客观物体通过知识而产生的一种大脑的活动。智慧管理,是现今所有的知识管理的创新,让知识管理成为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

智慧管理的内涵体现在智慧之中。智慧就是意味着创新、智能、高效。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必须要体现出创新的精神、智能的精神、高效的精神。运用智慧管理,是我国对于教育部门的新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坚持。

2.智慧管理的特性

智慧管理是比信息化管理更进一步的管理,是我国目前发展应坚持的战略与策略,其具有以下特性:

智能化、高效化。智慧管理较之信息化管理最大的一项改变是更加智能化。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从书本之上,还有互联网、社会实践等,数据的管理更加智能化。而智慧管理的高效化体现在解放人力资源,使教育管理更加人性化、更加高效化。

透明公开性。透明公开性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教育管理系统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够完全做到透明公开的特点。而智慧管理系统承载与互联网之上,全国教育资源共享,全国教育管理系统公正公开,甚至是普通人也能看到一部分透明化的管理系统。

可视化。可视化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特征。可视化代表着可以看见,就是让所有人,无论是教育部门的领导、管理人员还是学生等普通的人民群众都可以真真切切的用眼睛看得到,用心能体会到感受到。在智慧管理系统中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监控系统去关注教育管理,可以及时解决教育管理系统出现的错误以及漏洞,针对错误与漏洞做出有效的决策,能够及时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

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这是我国目前针对教育管理的现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不再满足于信息化的教育系统的管理,而是趋向于更完善更智能的智慧管理系统。运用智慧管理系统,让教育部门作出更加成熟的决策,智慧的调动教育的资源,实现教育管理中智慧管理的智能高效化、透明公开化以及可视化,培养和发展对于社会有利的人才,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持续、和谐以及健康的发展。这是我国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的目标,也是决心。

参考文献:

智慧教育的趋势篇10

5月16日至17日,第六届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和上海市教育技术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教育部科技司副处长谢伟群、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祝智庭、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信息中心主任王明政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吴庚生主持。

论坛期间,围绕互联网+时代如何“建设智慧校园,促进教育创新”这一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一起分享交流、展示互动。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上海交通大学MOOCs研究院院长江志斌教授、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分别围绕“Internet+Campus何以可能?”、“MOOCs让教育教学变得更美好”、“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和展望”、“互联网+与学校课堂教学变革”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优秀论文代表苏州科技学院钱震、天津外国语大学王济军、广州体育学院郭西露、山东理工大学管恩京分别围绕“改善录播教室环境提高录制的声画质量”、“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探索智慧校园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路径研究”进行了专题交流。深圳锐取、蓝海华业、德州仪器、东方中原、苏州科达、科旭威尔、快思聪、万讯博通、深圳台电、中庆现代、鸿合科技等行业企业展示并交流了各自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案。此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还组织执委专家,对标委会章程修订草案、新提交入会申请的人员资质以及《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规范》、《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电子考场系统通用要求》进行了审议和研讨。

自2010年开始,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每年举办一届,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教育技术界的专家学者、各级各类院校的教育技术骨干、教育信息化行业的领军企业等都对此论坛给予了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由数字校园、数字教育分别升级而来的智慧校园和智慧教育己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及实践趋势。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应用,也将进一步推动智慧教育的落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