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知识点十篇

时间:2023-08-28 17:03:35

高中语文小知识点

高中语文小知识点篇1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教师素养 课程设置

语文教育自语言文字产生以来便息息相传,绵延至今。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融历史、哲学、政治、自然、地理等教育于一身,即所谓的“大语文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其理解的深入,它们逐步从大语文教育中分离出来,语文教育的内涵被分化为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诸多元素。语文的这些基本元素,构成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师的培养也便由此展开。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现状

近代以来,教育开始走上了科学化道路。遵循着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特点,创立了新的学制系统。这种学制体系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针对三个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和内容的侧重,国家教育部也形成相应的教师教育培养规格。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院校培养,且不分科,小学教师各科可兼而授之。初中语文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来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由大学本科院校来培养。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存在明显的学力水平和能力层次的差异。其中小学语文教师学历水平最低,只要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再加以师范教育的培养即可。高中语文教师要求较高,除具备专业教学知识,还需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这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规格的一个初步界定,其差异显而易见。首先,师范院校设有“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中学语文教师,而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只纳入到小学教育专业之中,未做明确的文理分科。其次,进行语文教育研究的教育家们关注更多的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法的研究也大多侧重于中学语文领域,甚至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博士所攻读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也主要是研究中学语文,而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甚为忽视。这不得不令人思考:因为它是“小儿科”,小学语文教育就不重要了吗?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它和中学语文教育有何区别?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这些都是近些年来不得不引人深思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教育正在逐渐发生变革。1998年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在师范教育中开设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师培养开始高等教育化,“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师、大专,它强调学术性,体现综合性,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1]小学语文教师的质量和规格也水涨船高,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当然,小学教育专业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结构仍存在诸多不合理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生以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非完善性,而师范教育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关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设置。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差别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被划分为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两个阶段。它们作为语文教育的两个分支体系,延续语文教学的整体,但在教育对象和内容方面各有侧重。但无论是小学语文教育还是初中语文教育它们应处在同等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地位平等,学历水平相当,不应在师范教师教育上存在档次差别,只应是培养规格的不同。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不同素养,其落脚点在学生。学生的年龄结构层次差异,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都将成为影响语文教师教育的重要因素。以下我们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对比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和中学语文教育的区别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谈。就横向而言,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教育对象。虽同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但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正处在启智时期,几乎没有知识基础,思想、个性的形成尚处待塑阶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比较低,更多地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中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12至18岁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个体发展的成熟期,身心发展已经具有很多成熟期的特点。他们能够学习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自我监控能力不足,看问题还很不全面、深刻。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握教育教学技能,在语文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更专、更强。

就纵向来说,中小学语文教师所授课程内容深浅有别。小学语文教师由于教授对象是初入学堂的儿童,头脑中只有零星片断的知识,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近乎于零。这就要求对学生的教学需从最基本的字、词开始,教会学生识字、认字,读写、表达。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接受中师、师专教育的教师足矣。而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接受了系统的小学教育后的青少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句、篇等知识储备,需要的是更深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这一阶段的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对“语文”的要求更高,相应对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就更高。

三、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及课程设置方向

不论是寻着中国教育发展脉络追寻,还是站在新时代的浪尖,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都不难看出,语文教育的深层次内涵体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地位及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比较中,可以明晰地看出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现代教育理念,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等。

1.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教师要求虽各不相同,但都必须是高素质的,“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2]。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高素质要求,首先在学历层次上需升格到本科,其次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必须按小学课程门类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所以一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⑴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首先要定位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是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特征。要从事育人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使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教育的科学与规律,形成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与技巧,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⑵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还应定位于“语文”学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虽还没有专门设科,仅纳入整个小学教育专业之中,但采用“综合培养,分科(向)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专业性仍有所体现。尤其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活。这就对师范生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掌握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具备厚重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⑶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要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师范生要懂得将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具体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力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知识,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能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些可通过设置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课程来培养。

2.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应突出“双专业”的特点。现在正在倡导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其发展方向强调教师教育“双专业”的特点。所谓双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专业化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二是教育专业化问题,就是‘怎么教育,怎么教’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等”[3]。

学科专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教“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即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但是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学科知识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求标准、正确、宽泛,但不一定深透。如汉语拼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声母、韵母的区别,懂得拼音组合规则,能发音清楚,书写正确。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些知识直接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其学科专业化的体现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正确性、规范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标准和规范的考核。

对于教育专业化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升本的前提。几十年的中师教育无法胜任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便是在教育专业化方面的力量不足。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3.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要注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新教育观念下的教师教育强调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统一,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的整合”[4]。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现代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更具科学化,因为小学语文教育并不是浅显的语文知识教学,而是更高层次的教育科学与艺术。

小学教育就所教知识本身而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还比较低的学生,如何对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的指导,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某种程度而言,小学语文教育不是困于没有知识可教,而是困于不知如何教。而“如何教”的问题便成为更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高层次的问题。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小学语文教学固然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将所理解的这些人文内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所具备的教育教学技巧。那么,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就必须在教育专业上下工夫,使教师具有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艺术理念,将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以及教师的人格修养,作为教师教育的重点。

无论是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还是从小学语文教师素养要求的层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课程设置,我们都要把握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教育科学的特点,注重“双专业”的培养,突显“教育专业”的特色。

参考文献

[1][2]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高中语文小知识点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特点;探赜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已然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小学时期作为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特殊时期,特别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事关小学教学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升。通过研究和探析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全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技巧,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供客观支撑和重要保障。

一、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作为小学课程的基础组成部分,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语言特点表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小学语文语言教学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育成效和教学效果。当然,小学语文语言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自觉学习,在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进而达到提高语言教学效率和教育水平的目的[1]。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相关特点,唯有此,方可达到熟练运用、全面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最终有利于小学生语文课程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一)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实质上是语文知识的科学传递过程,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运用水平为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全面理解和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特点,在语文理论、实践知识讲解中,融入情感色彩和语言元素,认真揣摩语句意思,准确分析语言知识,确保语言运用科学、合理,最终满足科学化教育教学的基础所需[2]。

(二)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众所周知,小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特殊时期,语文作为国人的母语,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领会和掌握语言特点。同时,教师是小学生顶礼膜拜的对象,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对小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小学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做到文明施教、礼貌待人,以道德行为标准和职业规范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主体,而且是学生行为的规范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备规范性特点。

(三)生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生动性特征,具体表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教材大纲和课本内容,发散思维、拓宽视野、生动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思考、探索,融入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系统化了解,进而实现对语言知识的深入理解[3]。

(四)接近性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语言特点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做到语言表达准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合理,确保课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相接近。唯有此,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内容学习当中,方可较好的消化、吸收课本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形象生动、客观易懂、简单通俗的方式,突出语言的凝练性和精准性。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实际,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兴趣,进而来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五)情感性

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主要对象为小学生。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意识尚未完全形成,所以需要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感情,结合小学生知识接受实际,积极引导和鼓励小学生建立个人情感体系[4]。通过融入情感,引起小学生情感共鸣,并以此为基础,随着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从某种层面来讲,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实质为情感要素的相互传递,只有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才能确保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情感性特征,要求教师付诸于行动,从情感层面入手,健全小学生情感体系,以此为基础增强小学生语文课程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语言特点尤为重要。小学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要求教师从全局层面入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相关特点,采取多元化、层次化教学手段,结合小学生知识能力掌握实际,为小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最终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2013(08):317.

[2]李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1):205.

高中语文小知识点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

前言:

汉语言文学对我们日常交流、沟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好汉语言文学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高中阶段的汉语言文学,其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形式的汉语言文学,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对于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小就有接触,如在小学、初中阶段,通过古典故事学习汉语言文学,或者通过古诗词学习汉语言文学,因此,对我们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学是我们接触最早的东西。对于高中汉语言文学包括古代诗词、现代散文、小说等各个领域,学好高中汉语言文学不仅能为今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提高我们的精神内涵,这对我们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对国外语言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如英语、韩语、日语等,我们有很多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小就接触了,现在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学习,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韩语、日语等国外语言上,忽视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造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学好汉语言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策略

2.1确保学习的系统化

对于汉语言文学,其基础是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必须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只有构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才能获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效果。因此,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应该对汉语言文学内容进行整理,组建知识架构,从而保证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良好记忆和衔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应该坚持基础—提升的原则,只有打好汉语言文学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高层次汉语言文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系统化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否则就会造成汉语言文学学习不完整,举例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会忽略汉字、词组等最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往往会因为汉字、词组等基础知识学习不到位,从而对其他内容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其次,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应该明确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顺序,这样才能在实际学习中针对性进行,才能在学习中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另外,系统化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还有助于我们记忆,有很多同学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认为记忆是一个难点,有很多知识难以记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记忆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并没有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没有对知识进行理解性记忆,也没有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样记忆起来就会感觉很困难。通过系统性学习汉语言文学,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这就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记忆有极大的帮助。

2.2抓住学习重点

对于高中汉语言文学,其内容十分丰富,理论知识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十分繁杂,这就要求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学会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抓住学习重点,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侧重点,汉语言文学也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针对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我看来,汉语言文学的重点有三方面,一是名词术语,这一方面主要是学习汉字、词汇、拼音,这也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二是汉语言中的关联词、连接词,在汉语言文学中往往会利用一些关联词进行句子之间的衔接,学好这些关联词,对于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有极大的帮助;三是对句子、句式的分析,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拼音、词汇、句子、文章的学习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学会了句子、句式,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文章。

2.3注重动手练习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仅仅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及学习重点是不够的,还应该加强动手练习,只有经过实践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证实,才能真正转换成我们的东西,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必须注重动手练习,在练习中寻找是否有遗漏的知识,以此来提高汉语言学习效果。

3、总结

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必须确保学习的系统性,加强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力度,并注重动手练习,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针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其他同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国景.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青年文学家,2013,(05):165-166.

[2]刘萍.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37-38.

高中语文小知识点篇4

关键词:兴趣;方法;重点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枯燥、单一,学生参与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做出改变,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这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符合素质教育需求。因此,小学语文实施有效性教学势在必行,可从以下三大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具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好奇心强等特点,因此若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当学生自觉加入课堂学习,学习效率自然有所提高。针对小学生学习的特征,教师应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以外,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爱好等,以便能够更好地掌控课堂,与学生兴趣点相符合。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当教师提到某个知识点时,应该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难易程度,随时调整教学的进度与方法。再次,教师也可通过合理设置课堂提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针对不同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敢于发言,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还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改进方法,开展多元化教学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一方面,从以往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应尝试在课堂采用“合作式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认字学习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小组内互相认字、互相考核,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认识了汉字,并且记忆非常深刻,对下一节课的学习也充满了期待。再如,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本节课学习内容的主题,围绕主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共同讨论,学会了知识,也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而这些体验都来自对课堂的兴趣、对知识的学习欲望,在感兴趣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也能提出个人学习中的疑问,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更多知识,既达到了课堂学习的目标,也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的体验性学习,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心态,在讲解教材知识时,适当引入课外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再加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丰富知识积累。

三、强调重点,培养综合能力

由于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容量有限、学习的精力有限,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遵循“主次分明、难易得当、详略有分”的原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既不浪费精力,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精简,摒弃原本复杂的、枯燥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教材知识以外,还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语文素养、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正能量。例如,小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尊重小学阶段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可采取如下方法:其一,对教材中的课文内容精心讲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课文语言的运用、表达的中心思想等;其二,利用辅教具,如教学挂图、PPT等,将学生带入情境教学中,举一反三地掌握语文知识;其三,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将知识点贯通起来,讲解新内容、运用新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总之,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进小学课堂,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发生相应改变,注重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创新教学与学习方法,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提升学习的自信心,体会成就感,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有效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改进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积极性,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小知识点篇5

一、积极适应新课标目标需求

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我们推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力,构建他们最基础的语文知识体系,并培养他们一定的基础能力和素质能力。小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部分,也是推行高效教学目的的中心。相应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论素质就需要得到加强。

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活动角色的转变。这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设置。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书本内容的知识,系统调整具体的教学程序和策略,并有系统性的素质教学能力的基础底蕴。这方面的工作既要有教师的个人学习能力提高,也要有学校或者其他教育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当然,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教学理论方法过硬,才能组织强大的课堂教学内容。

二、加强对高效课堂系统的掌握与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其决定性因素是教师的教学知识系统的掌握情况。不要简单地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简单的机械记忆。在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设置中,小学语文是打开文学、修养、艺术等各方面的一把钥匙。只有小学生语文知识系统的稳固,才能建立完善的小学知识系统。而小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其最大的作用力则来源于教师的知识系统性掌握和构建情况。我们可以进行有关教学内容的外延性能力和素质的培训,以达到扩大知识系统和教学层面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还要优化教学方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推进合作性教学大发展。

三、进行积极的情感投入,形成互动

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没有“领主式”的统治者。教师是小学生知识大道的领路者,是和谐师生关系创建的中心人物。教师与小学生的良好互动是建立在民主、和谐、活力和开放的基础之上的,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课堂综合素质,就必须要有这个主体的积极参与配合。比如说,在课堂中为了动员小学生的积极兴趣,教师可以设置有趣的故事意境或者猜谜语等活动。通过对小学生的兴趣讲解,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把知识牢固地刻在了他们的脑海中。这也是“灌输性教育”永远达不到的。

四、注意知识点的联系,做好拓展与升华

小学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两大优势特点,教师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促进小学生的感悟升华。如何来实现呢?

高中语文小知识点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单元组文;研究与分析

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一直是各个学校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当前信息时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全新理念和方式成为摆在所有语文教学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与其他学科框架明显、知识点清晰的特点不同,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基础性工作,教学要点十分分散。因此,进行单元组文教学实践就被提上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日程。

一、小学语文教学概况

语文是语言、文学、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对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文字知识、能力的统称,是运用语言规律、创造语言作品等活动过程的总和。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学以发展学生智力为核心,以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材,以教授现代书面语言规范为目的,是发展人文心理的基础学科。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好各类知识、从事各种职业的基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交际工具,如果学生不能顺利地使用该工具,则会对其学习、生活、工作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效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听说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和自学能力,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言应用习惯。

小学语文因其基础性和广泛性,具有与其他学科完全不同的教学特点。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数学教材大纲中的知识结构非常清晰,各个知识点可串联成为一条条线,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把知识点讲述清楚,最后串联在一起,就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非常明确的知识系统。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综合能力,形成语言思维习惯,扩大语文知识面,而各个知识点之间并没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因此,语文教学工作的进行往往是分散的,教师必须首先把零散的知识点讲解清楚,再进入课文中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并教授阅读、理解、写作能力,造成语文教学耗时却低效。

二、单元组文教学概述

为了解决语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的现状,帮助学生从各个相似或相关的知识点中总结出规律和概念并提高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创新,通过各种手段将分散的知识点变换为整块的知识面和知识体系。单元组文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将各单元组中的课文依据各单位的不同教学点进行重新整合,围绕一个教学点对与该教学点相关的几篇课文同时进行讲解。单元组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语文教学中知识点分散的问题,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单元组文教学时要充分重视对教材的选择工作,以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在各篇课文中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排列,要突出其中的重点和层次,明确各篇课文之间的关联,使课文在单元的框架下组成有机的整体,并编写相关阅读提示和课后习题,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单元组文教学工作的进行要考量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不能只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上,还要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水平、提高文学修养和综合素质。要以增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在对单元课文进行组合时,优化组织结构,在不同单元中侧重于听说读写等各个不同能力的培养,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授课、训练。

小学语文课文的单元组织工作还可按照知识的不同角度来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最基本的组成成分,离开了对知识点的讲解,语文教学的其他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语文教师可根据文字、词汇、修辞、文体、题材等文字基础知识和文学知识方面的不同角度来划分单元,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合理化和系统化。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好基础,因此,小学语文单元组文教学最好采用较简单的阶段式方法,即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教授语文知识。第一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初步地对课文进行感知,阅读单元提示并进行自学、预习;第二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单元脉络,对课文和相关知识点开展详细分析、讲解;第三阶段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写作手法、课文中心思想等,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第四阶段开展课外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课余阅读和写作。

高中语文小知识点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11

新时期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努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教师只有对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具有启蒙意义,学生如果能够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基础,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对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进而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更好的语文基础。本人首先对目前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重知识点讲解,轻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进行知识点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只有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更加有效。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方面却没有引起重视。学生机械的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却没有具备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难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教学的激情也得以激发。然而就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较之于传统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但是依然难以达到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却对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没有引起重视。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但是却存在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的情况,也影响了对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三)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

为了使小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点,也为了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而就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讲,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不高。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发现,小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同时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点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也较强,如果教师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积极进行思考,势必很难将学生纳入教学^程。

(四)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

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知识点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还能够达到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而就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在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依然较为单一,这使得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较为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教师更好的实现知识点的表达,不仅影响了学生有效学习知识点,也影响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应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克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将语文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引起重视的情况,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通常在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本人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当然,小学阶段需要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引起重视,并切实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教师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既可以将一些有趣的因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也可以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达到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目的。这会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实际教学中,本人为了提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在实际教学中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互动不仅能够很好地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有效学习知识点。

(四)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小知识点篇8

一、语文教育的现状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同,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授时,通常都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形式下的教学模式,并不会对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的改善有所帮助。相反,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只会令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感到乏味与厌烦,这不仅不会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还降低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而教师在针对课本上的知识在进行教授时,往往会利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授,而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教授方法下,教师经常会讲解一些目前小学生无法理解的语文知识点,尽管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但是也会影响小学生的课堂效率。

二、在语文教学当中构建儿童视野所具备的必要性

显然,在小学生中进行语文的教学,教学对象显然是儿童,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老师需要具备比较高的素质,小学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站在儿童成长的出发点上进行工作,同时这个出发点也正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的归宿。但是,在针对小学的语文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涉及最多的都是比较专业的内容,对儿童的语文讨论的比较少,对教材和教师的讨论比较多,但是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的却比较少。

三、当前对于儿童视野的构建和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分析

(一)脱离儿童实际

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非常片面的对课文进行讲解,讲解之后再去考虑小学生们能不能接受,还有一部分教师甚至对小学生是否接受完全不介意,显然这是比较不科学的,很难让小学生们接受。

(二)教师自身定位不清

一些思想观念相对来说比较保守的教师认为课堂就是传统的听和讲,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被动的接受,这种模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很容易会让小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心理。同时,这种模式也违背了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儿童视野的出发点。

四、怎样构建教学中的儿童视野

(一)立足学生实际,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比较有趣的小游戏或者是小故事,来吸引小学生们的注意力。然后再由小故事和小游戏引进课本内容,使用一些儿童比较喜欢的方式和语言来进行授课,从小学生们的视角来考虑问题,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的活泼生动,自然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改变观念,创新课堂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观念,保持高度对小学生们负责的态度来开展教学,从教材当中寻找小学生们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来带动小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是教学者而不是领导者,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的过程中,采取创新的课堂模式来让小学生们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并在课后积极的指导学生复习和预习。

结语:

高中语文小知识点篇9

一、教师“后台运作”,积累和梳理有条不紊 

语文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有效积累和科学梳理,让积累和梳理相辅相成,从而提高语文备考的效率。因此,我们改变过去模糊积累和笼统梳理的做法,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借助教师本身学识优势、资料优势和时间优势,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情况,按语文一轮知识点的复习要求精心梳理并编辑成《语文必备知识点》小册子。虽然这样做教师辛苦了些,但是学生获益很多,复习目标不明确,知识点凌乱的情况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虽然这本比较实用的《语文必备知识点》诞生了,但是教师如何让这本小册子的作用最大化,还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因为难免会有学生认为,有了这本小册子,语文学习可以高枕无忧了,甚至语文课不需要听了。针对学生这种想法,教师首先要及时做好教育工作,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必备知识点》不是学好语文的法宝,更不是包治“语文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是学好语文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其次还要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因为小册子只是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知识模块的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扩展积累的广度和深度,整理成一本“量身定制的笔记本”,从而把积累引向纵深,为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奠定基础。这里所说的“量身定制的笔记本”,并不是将小册子上的内容机械地复制到笔记本上,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点拨、指导下,再次进行知识点的理解、归纳、整合。如果学生能将这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养成良好的积累和梳理习惯,那么考前就能从容不迫地复习了,更能切实提高语文水平和能力。 

二、学生“前台操作”,积累和梳理卓有成效 

高三语文第一阶段复习的特点是课堂容量大,知识点比较多,如果不及时积累和梳理知识点,那么一轮复习结束,学生的头脑中会是一盘散沙。头脑中装了许多零散的知识,就像有很多零件的工厂车间、仓库,要用零件的时候却找不到。因此要能及时、快速地调出所需的知识,学生必须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这个工作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能学生亲自操作。 

1建构框架 

知识的归纳整合其实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要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系统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建构知识框架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思维模式图如下: 

诗中开头句子的作用①概括句子内容(点明时令、地点、交代 心情) 

②奠定某种情感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 

③点题,总领全诗或领起下文某一内容 

2抓准重点 

学生整理知识结构时,往往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他们认为所有的知识点都是重要的,分不清重难点。比如,进行诗歌鉴赏模块复习时,教师要求学生梳理这一模块的知识点。检查后发现,有的学生将印发的讲义完全复印下来;有的学生东抄一点西抄一块,不成体系。学生在整理时,教师虽不能包办,但也不能完全当甩手掌柜,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整理要求。如诗歌鉴赏中形象类、表达技巧类、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观点评价类等是整理的重点。 

3小组合作 

高中语文小知识点篇10

【关键词】默会知识 小学语文 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64-02

引言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对显性知识的教授,忽视了默会知识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合理利用默会知识,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知识完整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然而通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调研成果可以看出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模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师没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导致成绩成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3)教师所教授的课堂知识实用性差,使得学生学过就忘,缺乏实践能力。

二、默会知识的特点以及作用

默会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存在的一种隐含式语文知识,强调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的锻炼。默会知识能够更好地落实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提高,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1.默会知识的特点

根据知识本身的特性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即能够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教授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则更多地需要学生通过理解而习得。默会知识的特点包括文化性、虚拟性、情境性以及实践性。

(1)文化性。默会知识是一种语文知识,其存在是以固定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化性;

(2)虚拟性。默会知识具有不可言传性,只能够通过个人理解体会而习得。

(3)情境性。因为默会知识的虚拟性,其本身只能够通过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讲解,从而让学习者进行理解学习。所以,在相似的环境中,默会知识便能够被唤醒。

(4)实践性。当学生习得默会知识后,同样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不仅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2.默会知识的作用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默会知识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默会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出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会在相关情境下进行默会知识的学习时被充分调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语文学习方法、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积累、阅读写作等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内容的过程中提高其思维品质。

三、小学语文教学默会知识嵌入和实践途径

1.通过情境创设嵌入和实践默会知识

由于默会知识具有不可言传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默会知识的嵌入和实践要通过创建相关的教学情境进行讲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能够让相关的语文知识和默会知识通过生活中真实的场景来展现,这种生活场景的再现能够触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及促进情感的变化。在教学中开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小学教材的《月光曲》课文教学中,这种音乐美和抽象美是教师难以用语言讲清楚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月光曲》音乐中的美感。在多媒体播放之后引发学生思考曲子的内容和曲子的内在美感。在一些默会知识的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可以使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活动中去,使学生理解默会知识。从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通过开展互动教学活动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默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嵌入和实践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是一种具有隐含性的知识,不容易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讲解。同时默会知识的掌握与个人的理解有着直接的联系,能通过相关的情景凸显出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提高学生对默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种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主要由教师创建相关的合作交流平台,使学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相关的交流互动,自主地进行相关默会知识的交流学习。同时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语言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建这样的学习交流平台,同时也要在学生的自主交流学习中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

3.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通过相关的默会知识的运用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多地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默会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的默会知识。同时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枯燥无味的感受,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开展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文本对话教学、理解创新意识教学等形式实现。开展这些实践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默会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小学教材《春潮》一课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春游活动,使学生在实地的欣赏和游玩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丽和春天中所蕴含的生机和活力。这种实践教学活动能使默会知识更好地嵌入教学中。

4.充分重视过程评价

默会知识应用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通过重视过程评价来巧用默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观察,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征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采取综合性评价及多种评价方式,尊重、鼓励、肯定学生行为及成绩,分析学生可以意识但无法表达的知识掌握状况,如应用问题情景考试及成长袋档案评价方法较为合适。

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推动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给予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与亲身发现的时间及空间,让其在经历中感知,突破教材限制,结合生活实际,在无意识中学会默会知识,并内化为学习技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