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内容十篇

时间:2023-08-25 17:23:53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1

一、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选修课程价值定位缺乏。对于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在课程的价值定位方面,即是必修还是选修,亦或者是不修。而根据目前选修课程的开展现状,很多中学已经将选修课程纳入到必修的课程中,即由学校统一规定,强制执行,即如:甘肃省的语文选修课程,即是参考《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规定,主要划分为5个部分,同时按照内容划分为15个模块,然后各模块划分36个学时,2个学分进行教学,而每个学期需要完成两个模块的学习,选修包含必选与任选两类,必选即由五个模块构成。虽然在政策规定中已经指出选修课程开展需要符合各校的课程资源以及学生兴趣,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单一必选内容就占据了1.25个学年,而其余1.75个学年中还要除去复习时间一个学年,所以任选内容学习时间仅为0.75个学年,时间严重匮乏,同时教学大纲并未明显界定任选内容的需求,从而导致选修的部分内容沦落为不修。

(二)教学内容流程界定不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需要以正规课程为参考,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需要开展,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和流程的界定不清,同时加上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开展选修课程也会产生五种混淆问题:1、选修课与高考复习课相混淆;2、选修课与语文知识课程混淆;3、选修课与人文课程混淆;4、选修课与传统语文课混淆;5、选修课与学术课程混淆。

(三)评估流程方式欠缺科学。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来说,目前评估的手段主要是沿用必修课程的评估,即学校与评估同步,但是这种评估往往缺乏科学性,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规定,选修课程的评估应当是一种新的刻骨方式,即主要是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而评估也需要根据不同情形展开。但是目前实际教学的评估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即如:教师主观意识或者客观降低评估标准,如留住生源;高考、社会等外界压力。此外,对于高考来说,也尚未对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评估规定。

二、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的策略

(一)明确选修与必须课程的界线。对于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来说,为了避免选修课程进入到教学的误区,则需要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进行清晰的缺乏开来,这就需要学校提供明确的界线,即如在教学目标的界线,必修课程主要是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所以需要教学中强化知识基础以及能力平衡;而对于选修课程来说,内容的方向以及深度都受到影响,所以最大的特征即是符合学生的兴趣特征,同时对学生的能力、爱好进行培养,让他们针对性学习,发挥个性的优势。所以要对两者进行明确界定,并且理清两者关系,即选修是基于必修课程的,必修课程是面向整个群体,而选修课程是因材施教。

(二)拓展目前的评估手段与流程。因为选修给了学生更多元化的选择,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对目前的评估手段和流程进行相应的拓展以满足多元的评估特征。即如对于学生的能力评估,不能单一以考试作为评估标准,同时还能融入多种活动来完成评估,即如演讲比赛、话剧等多种活动,同时评估还需要有较强的延展性,从而达到对学生能力水平提升的效果。

(三)强化教师自身水平与素养。作为选修课程的组织者,教师自身的水平和素养也是目前课程比较重要的一个培养内容,特别是在选修课程开展过程中,既要保证课程的个性化,又要避免步入传统必修课程的误区。所以对于各大中学来说,则需要强化教师水平和素养的培养,即如小组合作模式,对于老教师来说,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创新思想,在选修课程教学方面;对于新教师而言,虽然有丰富的创造思路,但是经验匮乏。而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他们能够互补互助,以达成互相协助互相进步的目标。

三、结语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2

高中会考就是高中的毕业考试,分为考试科和考查科,考试科分A、B、C、D四档,C及其以上为及格的,会考全部通过可以领高中毕业证书并参加高考,高中毕业,有资格参加高考。

点击进入:2018年新乡会考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必修内容的基本要求进行命题。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学科具体考试范围如下:

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的内容。

数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数学1”至“数学5”五个模块的内容。

英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英语1”至“英语5”五个模块的内容。

思想政治: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2.2017年4月至10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的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的内容。

地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的内容。

物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1”、“选修3-1”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3

高中会考就是高中的毕业考试,分为考试科和考查科,考试科分A、B、C、D四档,C及其以上为及格的,会考全部通过可以领高中毕业证书并参加高考,高中毕业,有资格参加高考。

点击进入:2018年南阳会考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必修内容的基本要求进行命题。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学科具体考试范围如下:

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的内容。

数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数学1”至“数学5”五个模块的内容。

英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英语1”至“英语5”五个模块的内容。

思想政治: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2.2017年4月至10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的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的内容。

地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的内容。

物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1”、“选修3-1”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4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纵观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暴露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室、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例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已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课标》把语文选修课只确定到“系列”,而没有直接确定到具体模块,这为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此外,《课标》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1]据此,可以将《课标》所确定的五个系列再次进行优化,即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语言文字应用”、“作品阅读与鉴赏”和“文化论著研读”。其中,限定选修课程部分又可以在“语言文字应用”和“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中设置4个模块,即“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意愿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这4个模块。此外,任意选修课程部分也可以设置若干模块,学生至少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模块内容要多样化,可增设文史方向的“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模块,也可以增设理工方向的“中外科普论著选读”模块、就业方向的“口语交际”、“常用应用文写作”、“网络文化”等模块。

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遴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与必修课的内容相联系,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要考虑现实环境等因素。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注重点面结合,点具有专题性、面具有综合性。以“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里的模块为例:第一,模块教材以单元为组联方式,每个单元以某一领域的“上位”的文化知识作为单元的学习内容。如设置“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可以设置诗歌、散文两个大类,诗歌部分又设置诗歌意象、诗歌意境、诗歌语言、诗歌主题思想、诗歌艺术手法部分;散文部分设置散文特点、散文形象、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等部分。第二,单元里的文章相互关联,文章必须是难度适中的“经典文章”。如“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的散文形象单元,可以选择《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与陈伯之书》等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属经典范文,理解难度不大,散文形象丰满,感情充盈,是必修课文《陈情表》等系列文章的拓展和提高。第三,单元体例设“单元提示”、“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补充材料”。“单元提示”明确重难点、学习方法等,“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是对单元内几篇文章的进一步融合,“补充材料”则是引导学生向专题纵深发展和探究。如在《论语》十则、《老子》五章、《孟子见梁惠王》、《庖丁解牛》等一组单元文章中,精读前两篇文章,略读后两篇,并以“儒道互补”为主题探讨本单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5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但新课改实施以来,一些语文教师依然新教材旧教法,选修当作必修上。这种做法有违教材编者的初衷。怎么上,如何才能上好选修课,确是实实在在摆在众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精选

解决这个课题,首先要理清选修课和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大多数选修课与必修课都有内在的衔接。选修课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学习,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但又明显跳出必修的范围,旨在切实有效地增加阅读量,拓展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接受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发展个性,塑造人格。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门选修课涉及的学科领域不同,具体的教学目标不求一律,各自的教学模式与教科书框架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与多样性,给了师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由于选修内容比较庞杂,像必修教材一样精讲不太现实,而且必修与选修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指导性,强调“必”;后者着眼于差异性与多样性,需要“选”。如何才能做好“精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课程特点,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阅读鉴赏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在选修课教科书中,多数选修课程还是以阅读鉴赏为主,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在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诗歌散文系列,让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写作;有关古典文学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古文化,阅读浅易文言文还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兴趣和水平。总之,选修课在读写实践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及中国文化的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其次在安排落实选修课时还应考虑现实状况,选修教材的内容同高考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开设选修课同提高学生素质适应高考并不矛盾,但面对大量的选修内容,可以结合必修教材中的内容,从选修教材中补充必修课所缺乏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相关内容,加强学生对选修教材的重视。因此选修课不能随意,不能太宽泛。

二、引导

做好不同版本相同或相近选修专题内容之间的比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法探究选修教材内容的主题设置、内容裁减、学习方法引领、课后阅读拓展等方面的异同,实现学生、教师与选修文本的深层对话交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开阔选修教材视野,全面、深入把握选修教学专题内容,提升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如在引领学生学习《中国小说欣赏》中的《情真意切释猜嫌》时,因为《红楼梦》是江西高考语文指定的“名著导读”篇目之一,我首先回顾了必修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对《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及内容进行再梳理,加强学生对这一名著的理解。小说的阅读欣赏能力同样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抓住小说鉴赏主要途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描写、情节、人物性格进行了辨析,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困惑与疑问,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化了对于我国长篇章回小说艺术成就的认识和理解,调动起学生阅读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积极性、自觉性。再如学生因为知识和阅历的关系,对于有些内容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如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涉及到文言知识和时代文化背景,教师要讲解清楚,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内涵。

三、自主探究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自然也就成为教师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选修课教科书,既区别于讲义式的大学教科书,又不同于坊间知识性训练型的课外读物,而是建立了学生学习系统的“学本”。它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很自然,个性化是选修课的核心特色之一。在内容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某一选修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

学习方法与过程的选择性与个性化也是选修课的一大特征。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比如《语言文字应用》,教师可以先选择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再采用材料阅读法,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处理信息,增强能力;随后,采用专题探讨、成果展示等方式,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写作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在感知、体验、应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6

在“选”、“读”、“述”、“评”四环节教学法中,“选”字是基础和前提。没有正确有效的“选”,就谈不上正确有效的“读”,而“述”和“评”也就成了无的放矢,就会劳而无功。所谓“选”,既包括教师发出的选择,也包括学生发出的选择;既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包括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内容上,既包括教学篇目的选择,也包括教学重点的选择;教学方式上,既包括教学媒体多元化与单一化的选择,也包括教学过程中是否以及如何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选择。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充分结合,既考虑全国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统一规定,又结合我校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合理、有效的选择。

一、“选”的原则

1、兼顾教师的集中统一与学生的自主选择。

无疑,相对于必修课来说,选修课更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掘其个性。但若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又往往流于空话。从具体实践看来,一方面,选修教材均由上级指定,学校及师生无法做主;另一方面,基层学校囿于教学硬件,选修课的走班制教学难以实现。再加上师授生学的传统更易于驾轻就熟,所以不宜把选课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目前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的模式是事实上的最佳选择。

在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下,我们当然要进行微调。选课必须兼顾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师的集中统一,既要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个人兴趣爱好,又要考虑到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教学进度的推进。在选课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并尊重学生的兴趣。从实践来看,选择《中国小说欣赏》的学生相对较多,此外就是《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可能是感觉轻松些;而选择《先秦诸子选读》和《新闻阅读与实践》的较少,可能是觉得无此需求。但是,教师还得做出一定的调整,根据自己和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再结合教学大纲以及高考相关要求,去作综合的衡量,最终确定选修课的学习内容。

2、注重必修教材与选修内容的有机结合。

相对其他学科,语文科更具开放性,开设选修课更有利于拓展语文的学习空间。因此,在选课时,可以在有效利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地选择合适的选修内容,既加强了必修课的学习效果,又使选修课不致于无的放矢。

比如,在必修课中学习了《短新闻两篇》之后,就可以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的第一章第二章;在必修课中学习了《包身工》之后,就可以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的第六章《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在必修课中学习了《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之后,就可以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在必修课中学习了《窦娥冤》《雷雨》等戏剧作品之后,就可以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三单元的《汤显祖与》和第八单元的《老舍与》。其实,除了必修课的主体部分“阅读鉴赏”可以这样外,必修课中的其他部分比如“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都可以与选修课内容相结合。

3、关注个性发展,不忘高考备考。

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更加关注的是学生个人兴趣与个性化发展,着眼于处理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志向和职业潜能的关系。但实际上,现行的人教版选修课教材,都或明或暗地与高考的考试要求紧密相关。因此,选课时应该关注个性的发展,但也不忘高考备考。

二、“选”的步骤与方法

1、学生先行自主提出选修内容的需求,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的问题进行选修内容的选择。

比如《语言文字应用》学生选得比较少,但实际上他们语言基础方面基础并不扎实,恰恰是学习的短板,知识基础又制约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进行这方面的学习、训练很有必要,我们便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兼顾价值和趣味的内容。

2、教师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对选修内容进行再度选择。

在学生选择了选修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再度进行选择,因为教师才熟悉大纲考纲。比如学生选择了《中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总共九个单元,选编了小说十八部,多为长篇,不适合于全部学习,教师就应有取有舍,择要而授。

三、“选”的技巧与要点

1、选择好各门选修课的教学课时。

对于学生相对熟悉、易于理解的选修课,宜选择少占教学课时,以省出时间去选修其他相对陌生、难以理解的课程。对于学生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一般,跟高考考点有一定联系的选修内容,宜选择适中的教学课时。对于学生感觉是难点,并且又跟高考考点联系紧密的选修内容,就应选择多占教学课时。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就属于最后一种情况。因为平时学生都觉得难以准确高效地理解与欣赏,加之诗词鉴赏也是高考必考的考点,教师就应该选择花费较多的教学课时进行全方位有深度的鉴赏教学。

2、根据课时多寡选择课程内容。

一般说来,课时安排得多的,课程内容便可拓展得充裕些,教师的传授与指导以及学生的训练与被启发也就更丰富些。但课时多寡有时跟课程内容不是构成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因为还涉及到课程内容的性质。有些内容,适合快的方式呈现;有的内容,则适合以慢的方式呈现。这样一来,课时多寡的安排应该灵活掌握,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虽然可以安排较多课时在诗歌赏析上,但我们不能在某一首诗或某一类诗上无节制的地旁征博引。反之,如果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讲到造字法,虽然总的课时不会很多,但多举几个例子是完全可以的。

总之,高中语文选修课要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必从“选”字做起,而要做好“选”字文章,就得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注意一定的技巧与要点。上述几个方面有机结合,宏观微观都不忽视,“选”字的第一环节做到了位,“读”、“述”、“评”三个后续环节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7

关键词:职高语文 语文教学 选修课程

新课改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可以说是必修教材的延伸拓展,职高语文选修课程同样,职高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程,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职高语文选修课开设的原则

(一)合理利用选修课程资源为必修课程服务

选修教材的很多内容是与必修教材联系的。因此把征订选修的教材也当成必修课来授课,如《唐诗宋词鉴赏》的开设,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知道古代诗词发展的概况,懂得古诗词问题,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这门课程开设会弥补必修课程中诗词章节教师可能会遗漏的鉴赏诗歌的一些问题。学生也可以从大的视域去学习必修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章,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而在高考中能够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二)处理好选修课程与高考的关系

修课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学习,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永远不会与高考脱轨!选修课程开设时间意味着可以较早的完成选修教材内容,赢得更多时间,更好的进入职高复习!从开设的课程与必修教材很多联系性,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很有系统性,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早的熟悉高考的内容。比如拿一首诗词鉴赏,学生如果选修了《唐诗宋词鉴赏》类似鉴赏诗词的课程,学生的答题规范性、答案准确率往往比没有上时好得多。

二、职高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上多探究深入

选修课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学习,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学习的要求理所当然应该更高一点。同类内容,相似文本,选修课的学习应该有高于必修课的要求。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考虑学生参加高考的实际。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史记(选读)》中《荆轲刺秦》一文为例,太史公描写荆轲为解救燕国刺秦王的全过程,戏剧性、紧张感的矛盾冲突,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凸现出一个重义、机智、刚毅、深沉、镇静、勇敢和自我牺牲的英雄荆轲形象。这样厚重的作品,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的奇异色彩,停留于篇章结构的解剖分析,甚至只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浅尝辄止”,按照选修课高于“必修”的教学要求,“应该有层次地深入进去,开掘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用于滋养我们的心智,润育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为此,发动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有史以来对荆轲见仁见智的评价。在充分掌握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研读文本,品味历代名人的评价,深入探究荆轲这一人物的现实意义与精神价值。

(二)教学方法上进行拓展比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学生要获得的,不应仅仅是选修教材提供的信息,这一过程,教师应提供大量的相关素材,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众多作品的相互联系中,在多角度的比较中,在纵向和横向的“作品链中,进行阅读鉴赏”。“选择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或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唐诗宋词(选读)》)一词是苏轼婉约派的代表。学习这首词可以从作品风格角度拓展,如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家以加深认识“风格”的多样;又与《雨霖铃・寒蝉凄切》《鹊桥仙・纤云弄巧》等作品同风格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同时代背景下理解作家群的共性与不同的个性,拓展思维视野。从作品主题方面拓展,都大有裨益。尽管不同的选修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和必修课相比都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活动式学习,或研习,或体验,或欣赏,或探究,或总结,或梳理,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该课程模块的学习。

(四)选材上注意整合归纳

整合”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职高语文选修课建立在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之上,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课程教学不应拘于“以本为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教材的呈现模式,根据教学的需要,课目顺序可以打破,教材内容可以增删。

(五)课堂练习中加强实践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人文学科,还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坚持其工具性,就要注重语文课程的实用价值和效能,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途径和规律”。

关于实践应用,课堂练习中多实践,应用强一点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选修教材特设置“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强化训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效能,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途径和规律”。关于实践应用,《普通职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8

【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 困境 对策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语文学科就产生了语文选修的概念,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语文选修作为一个亮点逐渐凸显出来,并将课程实践的难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及设计者面前。虽然部分学校的语文选修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些许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高中语文选修的优势及重要性,发现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语文选修对高中生的教育作用。

一、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困境

1.1 教学内容存在选择性缺失

高中语文课程的标准中明确说明语文选修在具有基础性的先决条件下,要重点把握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及发展需要进行自主选择,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自主选择选修内容的权力。最终的选择都是由老师根据相关文件下达的考试范围来决定的。这就使得学生的选择权及自被扼杀,在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 教学方式存在开放式缺失

选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耐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爱好找准发展的目标,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审美、运用及探究能力,使得学生各方面能力能够均衡提升。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整齐归一,造成教学方式存在很强的单一性,而教师也因为考试等方面的限制不敢放开手脚,只一味地追求知识完整性及系统性的训练,确保学生的考试万无一失。于是诸如《史记》一类的选修课就等同于必修课程来教授。

此外,将应试作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既费时费力,还会在教学时间及内容上产生冲突。为了赶进度,学生一切的自主、探究及合作权力逐步归零,教材中所富含的文化、情感及思想严重流失,使得语文选修最根本的基础性都无法得到保障。

1.3 评价机制存在多样性缺失

抓好语文课程评价能够在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质的同时指引语文改革走向正确的方向。然而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语文选修课依旧采用必修课程的评价方式,没有适合自身特色发展的评价制度。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变成了一切,学生的成绩、教师的业绩、领导的政绩等等全部都是用数字来诠释。这种存在严重片面性及主观性的评价机制潜藏着很大的不公平、不公正性,所以缺乏实效性,无法透彻反应学生学习选修的实际情况。

二、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对策

1.1 改善课程评价机制

改变评价机制是帮助语文选修教学走出困境的关键,需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有关部门可充分利用高考“指挥棒”效应宏观调控语文选修课程评价机制。例如:采用“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进一步细化每个教学模块的学分,使得过程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此外,实行差异化评价,增加评价的标尺,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及个性进行充分考虑,并重视学生的特长评价,充分肯定其特长,增强其自信心及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要有现代化评价理念,将必修课的“选拔及甄选”转换为“鼓励和肯定”,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获得鼓励与成功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传统的功利评价必须要转换为问题诊断评价,使得教师从问题中获得教学反馈的信息,并以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其中的不足做出及时调整。此外,还要加强师生交流,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上的学习障碍。

1.2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首先,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实现与语文课程的同步发展。在执教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传授及技能训练上面,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促进者,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用耐心及责任心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道路。

其次,教师要对自身能力及知识水平进行不断提升。在这个信息强大的社会,知识的获取途径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通过相关培训或结合实际案例掌握灵活的教学技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选修的兴趣,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

1.3 强化课程教材建设

新课程标准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同的价值。虽然必须要确保选修课的开放性,但是选修课在体现个性的同时也要体现出共性,即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首先,进行教材编制的时候,重点突出编制教材的意图,准确说明选修与必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不同,引导学生找准提升能力及构建知识的目标。其次,编制的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严谨性。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编写制度,对编写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编制过程中还要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优秀之处,使得教材所包含的内容覆盖广泛,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再次,编写的教材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让学生明白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应该做什么及应该怎么做,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教材进行自我探究,充分发挥选修课程的教育作用。

结束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单一枯燥的课程模式,为学生学习语文,从而深入了解语文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使得高中学生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得以满足。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快进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改革,结合其特点,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入手发现施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力.浅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166-166.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9

专题,即一个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问题。利用专题来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由来已久。2003年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语文教科书采用人文主题的编排方式,为专题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虽然专题教学广泛用于语文必修和选修课的教学中,但由于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专题教学在两种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也应有所区别。

一、高中选修课实施专题教学的依据

(一)专题教学的内涵

专题,即一个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问题。专题不是简单的知识或能力点,也不是学习中遇到的一般问题,而是从教学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研究或讨论价值,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从这一概念我们可知:

1.专题不是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它是具有讨论或研究价值,可以统领整个教学活动的问题。

2.专题的来源或在教材之中,也可在教材之外它必须是根据教师和学生教学的需要共同制定的,是师生合作的结果。

(二)高中选修课实施专题教学的可能性

1.新课程标准对语文选修课的要求

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所以选修课需要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选修课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要求

从单本教材编写体例来看,选修教材多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主题组织单元。根据专题需要,把各种有助于探究学习的材料进行有机组合,每个专题形成块状结构,体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整体化的思想。而且选修课本身不要求篇篇精读,也不用通过选修课来完成大量的知识点的教和学。通过专题教学,确定合适的专题,抓住每个专题的重要内容,最终达到选修课教学的要求。

3.选修课开设的现状

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和高中学习时间紧张的制约,在完成必修课程之外的有限时间内,大部分学校的选修课程通常由学校选定几个高考中较多使用的模块,例如苏教版中《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入选最多。这样培养学生兴趣的选修课程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采用专题教学可缩短每个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提高效率,使学生有时间选修更多自己喜欢的课程。

二、有别于必修课的高中选修专题教学

(一)目标

如前所说,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的教学要求也不如必修课那么高,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表述定位时更多地注重拓展、探究,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兴趣。对能力的要求相对降低和减少,在表述能力目标时更多地使用“了解”、“提高”、“积累”而非“掌握”。

(二)内容

必修课中教学内容的组合更多地受到教材编排和整体教学计划的约束,但选修课中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地重新划分,组合。选修课中要将专题放在整本教材中去思考,用专题这个主线贯穿教材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唐诗宋词选读》中选择“苏·辛豪放词赏析”为教学专题,这个专题聚合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几首词。此外专题教学还需要将课外教学资源充分融合进课堂,使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知识内容。

(三)实施

选修课的学习强调探究和研讨,所以在实施选修课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一般来说,专题教学通常由“确定专题名称——整合专题内容——进行课堂专题学习——汇报学习成果”几个步骤组成。在实施专题教学时,专题的确定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小组合作搜集学习内容,广泛采用讨论等学习方式,最后学习成果也是通过读书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方式来汇报。在选修课中;教师可以大胆地运用小组合作、分组探究的方法,在这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被充分尊重,充分发挥。

三、选修课运用专题教学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防止专题式教学中的学术化倾向

现在所编的选修教材由于编写等诸方面的原因表现出学术化和专业化的倾向,但是我们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学术课和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作为选修课,它所担负的职责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把高中的选修教学上成了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的混乱,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从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重视其基础性和通识性。

(二)注意与必修课程的联系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所以我们的选修课是在掌握了必修课基础之上的拔高。我们在利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来讲授选修课的同时,可以和必修课有机地进行联系。例:《史记选读》中,在学习《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的时候就可以和必修中的《鸿门宴》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既不会觉得选修课本艰深、晦涩,也能够对原有文章起加深和巩固的作用。

(三)重视教师在专题式教学中的指导

在确定专题时,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建构适合他们的专题。在实施过程之中要求教师围绕某专题,重点讲解选定篇目,然后根据主线将其余篇目串起来。这样就能保证学生能够对教材有整体性的理解,而非支离破碎的篇目拼凑。在专题结束之时,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或是展示专题学习结果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补充,评价。

只要坚持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实践,专题教学完全可以在选修课中焕发出不同的光彩,同时,我们的选修课也可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刘宇新,亓东军.高中语文选修式教学的实施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03).

[2]史晖.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理性反思——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1,(08).

高中语文必修内容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修辞教学 内容

引言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内容繁杂,不仅要求学生在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及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还要完成高考目标要求,致使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控很模糊,只是单纯地“机械式”在理解,忽略了修辞手法本真的韵味。本文根据《祝福》这篇文章,分析了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课文的中心思想,以表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但这并不止于高考考试大纲里面所囊括的内容,只有从实际需求去扩大相关方面的“修辞手法”和“修辞原理”的知识点,才可以能和课文联系上,具体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地位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高中生,其对语文的知识掌握范围是很广泛的,学习方法自然要求“灵活”①。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主要囊括三部分,分别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语言表达运用”。然而,早在1993年,李延扬就发表了文章《语文教学应走修辞教学之路》,其在文章中很明确地指出了“修辞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然而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修辞教学”并没有占到很高的比例,平时在考试中只出现一些修辞手法的辨认,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在于高中语文老师并没有认知到“修辞手法”是在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奠定基础,从而使得学生也忽略了对语文修辞手法的学习。

二、《祝福》所涉及到的修辞手法

第一,比喻。对于《祝福》这篇文章而言,“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情节发展”主要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主要描写了祥林嫂的神态、言行举止以及旁人对她的态度。如文中有提到陈旧的、死尸等等;第二,对比。在文中,从三个面去进行“对照”和“比较”并始终在贯穿全文,分别是鲁镇人对所知道祥林嫂遭遇的变化而展现的不同态度;祥林嫂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状态;祥林嫂在遭遇前后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第三,夸张。文中有鲁镇“乱成一团糟、还可以表示她一个活物”等等都很明显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出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第四,反复。在《祝福》一文中,有一句祥林嫂,你放着,我来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极其地突出了祥林嫂的“紧张”和“担忧”,更是揭穿了祥林嫂这种层次人物命运的坎坷;第五,衬托。在文中开头,“阴沉的雪天”就足以来表示当时阴郁的气氛,烘托出了祥林嫂命运的不公;第六,排比。《祝福》中卫老婆子在叙述祥林嫂二嫁不愿意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第三人的口述,更能明显看出祥林嫂是有在反抗的,只是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抗争依然改变不了什么。除了这六点以外,文中还运用了“借代、反语、飞白、移就”等等相关修辞手法,倘若,缺乏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认识,那么很难去读懂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更难领会文章的高超艺术。

三、高中语文对修辞教学的目标及内容要求

首先,要加大力度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正确、合理、孰能生巧”地有效运用语文的能力;其次,在必修课上,“阅读”和“鉴赏”的部分要指出按照语境去分析句子的内涵,深入语言表达效果②。一定要学会去多欣赏成功的文学作品,领会作品的真正意图,感受语文的艺术魅力,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并受到启发;第三点,还有一点就是在必修课上,要在交流部分指出,善于去积累美丽的词藻,并将其仔细推敲,做到“鲜明、生动、有效”等。学会倾听,合理地进行表达。最佳地状态就是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语境,去借助“语调、表情、”等相关语言去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点,在选修课程的“语言文字”和“探究”处指出,要准确无误并生动的进行语言描述,值得注意的是“表达效果”③。在阅读语言文章的时候,可以多学习一些譬如“语法、修辞、思维逻辑能力”等相关知识。因为“语言”和“逻辑”有着相互联系的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表达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格外重要,它直接决定了表达能力的好与坏;最后一点就是,在选修课程的“新闻”与“传记”部分指出,无论是从“选择材料”、还是“构思谋篇、造句”等相关角度都要去详细分析,要针对不同的作品做出不同的评析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