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8-25 17:21:16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心脏介入;护理安全管理;围手术期

自从心脏介入手术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心脏病后,关于心脏介入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备受广大患者及家属的关注。护理安全管理就是指在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手术时接受的治疗与检查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不属于法律或法定程序允许范围的机体结构、生理功能损害、缺陷、死亡或障碍等表现[1]。通过调查自2010——2011年于我院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实施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后,明显的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现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导管室行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20例患者,其中有心脏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有35例,进行心脏起搏器安置的患者有8例,冠脉造影及心脏支架介入的患者有42例,心脏瓣膜球囊扩张术6例,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与封堵活介入治疗20例,房室间隔治疗术9例,详见表1。

表1120例研究对象概况

心脏射频消融治疗心脏起搏器安置冠脉造影及心脏支架介入心脏瓣膜球囊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与封堵活介入治疗房室间隔治疗术

例数358426209

百分比29.176.6635.005.0016.677.50

1.2方法

1.2.1严格规范在临床心脏介入手术的安全管理导管室是行心脏介入治疗的主要场所,所以,在临床行心脏介入治疗及检查之前,要认真对导管室进行定期消毒;严格对导管室的物品及药物进行管理,并进行验收、存放,使用后还要进行清点登记。

1.2.2严格对护理人员进行要求由于心脏介入手术的特殊性,处于围手术期的患者禁止家属护理,需要特殊护理人员进行特殊护理,因此要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如果护士的责任心不强,不能及时处理患者出现的特殊情况,会大大增加临床不必要的医疗事故。

1.2.3心脏介入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此时的患者处于焦虑、恐惧的情绪中,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要耐心、亲切的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手术可以顺利进行。

1.2.4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行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免疫力低下,并且手术是侵入性操作,所以如果医务人员不能按照严格的无菌原则进行操作,或者消毒设施不合格或手术用品短缺等,均可以造成患者出现感染的现象。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

1.2.5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值班时间因为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患者处于特殊时期,所以此时患者的病情变化不定、生活护理量大等特点,在安排值班时间时可以按照弹性化排班,即在工作量大的时间段增加护理人员,从而减轻工作压力,还可以根据分层管理制度对患者进行管理。

1.2.6开通一个有效的静脉通路由于心脏介入手术的需要,术前常常在患者的左侧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进行穿刺,建立出静脉通路,建立静脉通路是,简易使用18号、20号静脉留置针,以便于应对术中出现的突况,此通路可以方便、及时的进行输液、用药、以及输血、及时补充患者血容量。如果患者血药同时注射多种药物,应注意各种药物间的禁忌。

1.3疗效判定经过治疗后观察护理的效果,合格是指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没有院内感染的发生。而护理安全管理不合格则是指手术患者中有许多患者的手术都宣告失败,并且有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出院后随访也有院内感染的发生[2]。

2结果

对在我院进行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或检查的120例围手术期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后,临床护理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对导管室的严格要求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导管室物品、工作人员的合理安排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提高了术中人员及导管室物品的充分利用。规范化、重点化的培养、弹性排班及分层管理制度的实施,大大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并锻炼了护理人员的应变观察能力;而分级管理制度也有效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通过多方面的强化,心脏介入手术围手术期的治疗得到很好的效果,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少出现;而术后随访,也没有院内感染的发生。亲切、耐心的护理态度也有效的降低了患者在进行心脏介入手术前后的紧张焦虑情绪,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与手术之后的顺利康复。

3讨论

导管室的严格无菌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患者在进行手术时的安全性,大大减少了院内不必要的感染,健全完善的导管室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合理的对导管室的物品、工作人员及导管室环境进行约束管理。规范化、重点培养护理人员有效的引起了护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弹性排班及分层管理制度也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3]。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工可以为心脏介入手术提供有效、安全、有序的治疗工作,确保了手术的成功进行。在现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压力下,许多患者及家属都对医护人员抱有怀疑或不配和的态度,如果此时医护人员还无法做到很的护理工作,会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对待患者责任心,在临床护理治疗的过程中圆满的完成工作,可以有效的缓和医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夏雪琴.规范CCU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重庆医学,2010,39(11):415-416.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篇2

术前、术中、术后三期的护理工作是围手术期护理的范畴,可为患者提供全程护理的一种方式。本院自实施整体护理后于2000年创新地对手术患者开展围手术期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将实施如下。

1 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的目的

无论医院社会背景、医疗制度、医院环境、医院医疗设备先进有何不同,对于医院服务满意度评价和标准大致相同,在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私立和公立医院、各大医院、各级医院互相竞争的今天,如何满足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是护理管理者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本院从转变护理理念入手,在整体护理的理论和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围手术期的护理交接班的制度,设立了交接班本,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体系,通过护士对整体护理的理解,对患者细心周到,尽心尽责的护理,再加上围手术期的护理交接班的制度的严格执行,为手术患者提供了全程优质的服务。

2 围手术期的护理内容

2.1 术前指导及心理护理 对患者的需求调查中,发现患者强烈要求了解哪位医生为其手术,哪位医生是主刀,术前检查的注意事项、各种检查的内容目的、手术的危险性、预后等情况。为此责任护士在 术前应深入病房,向病人介绍手术医生和手术的大概过程,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的意义、目的、术中的感受、术中如何配合医生。并可介绍患者认识同类手术的康复者,通过病友的交流,可了解更多的问题,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减少患者的恐惧担忧。另外根据术后的需要,向病人演示术后活动、方法、目的,教会床上大小便、呼吸、咳嗽、翻身拍背的方法。对于急诊住院的患者,除做好以上工作外,当班的护士需及时安抚好患者因突发事故造成的恐惧情绪,让其尽快转换角色,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细致地解释,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接受手术。

2.2 建立严格术前签字制度 责任护士除按规定进行常规的术前准备外,为确保手术如期进行,术前一日,应检查手术患者的各项术前检查报告是否齐全,生命体征变化,尤其老年患者有无脑梗死的征兆,血常规、心电图是否正常,患者血型报告单,家属是否已签字,如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输血同意书、限剧麻药精神病类用药同意书。护士是否已准备手术安全核对单,术前指导是否执行情况。护士长下班前要根据围手术期的护理交接班要求,检查术前准备工作完成情况及质量。术日清晨,夜班护士在测量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置管及做好术前各种治疗后,再次检查术前准备情况,各班护士在执行或检查术前准备后均需签名,如发现异常及时告诉医生做相应妥善处理。

2.3 建立术前访视制度 由手术护士术前一日到病房,按不同手术患者进行不同的术前访视内容,介绍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成功的例子,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并了解病情,给予心理疏导,讲解手术室的环境,术前用药的目的,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手术大概多长时间,手术的基本过程,手术的部位和体位,麻醉的部位和方式,术中各种导管的意义和使用,全麻醉病人苏醒后的护理饮食,气管插管后患者的注意事项。让手术病人尽快了解自己的手术方式次日手术的情况,让患者尽快地适应手术环境,并告诉家属在不违反手术安全制度的情况下,术中护士会尽心尽责的满足患者的要求,从而减轻患者对手术室的陌生感和莫名的恐惧不安,消除了因恐惧不安带来手术的负面影响,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使手术更顺利的进行。

2.4 建立病房护士和手术护士交接班制度 责任护士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交接班本随病历一同带入手术室,要求巡回护士和责任护士严格检查核对术前准备情况,应该交接患者及病情,还有患者带入手术室的随身物,交接后签名。

2.5 延长巡回护士的工作时限 改变巡回护士的工作局限,巡回护士除做好基本护理职责外,还要关注手术台上的患者,是否舒适的体位和肢体压迫耐受的能力,必要时按摩,松约束带,记录并观察生命体征、出血、输血、补液、尿量及各种管道的引流放置通畅情况,随时做好应急突发病情变化抢救准备工作。并为病房护士提供术中参数,并跟踪随访48h,使患者得到贴心优质的服务,减少术后病情变化。

2.6 术后宣教 在积极开展术前指导,使手术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应广泛开展术后卫生知识宣传,督促患者早期活动,各种术后的体位,患者饮食,教会特殊患者的特殊护理,还有各种管道不能随意牵拉和拔除。指导康复训练,叮嘱患者出院后的回访日期,出院带药的使用和用途,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出院后有延续的治疗和护理。

3 围手术期的护理作用

3.1 完整“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体系的整体护理模式 围手术期的护理可使患者在术前得到护士针对性指导,从而大大的消除了患者和家属的顾虑和恐惧心理,为手术安全顺利奠定了基础,通过手术各阶段的查对制度,规范了病房护士与手术护士之间的交接班手续,使护理工作责任到人,责任到位,有效地避免了围手术期的护理缺陷,保证了患者的手术安全,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内容,使手术三期护理得到延续和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使患者家属满意。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特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18-01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临床上的高龄患者比例越来越大。由于老年患者自身身体机能减弱,加上其自理能力较差,致使病理变化往往与常规临床表现不吻合,这就造成了患者就诊较晚、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给病情的控制造成重大阻碍。高龄患者脏器功能的衰竭、血容量下降、营养供给不足等都会造成麻醉、手术过程中耐受力的减弱,较青年人群而言,手术危险性大大提高。为此,医护人员已经就如何帮助高龄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做出了一系列研究。本文中,笔者对在本院就诊的高龄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比对其护理措施及其临床效果。现汇报具体内容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术前评估

医护人员应该在手术之前对高龄患者容易出现危险的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详细咨询患者病史,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等。此外,还要了解患者是否有精神异常,并对其年龄、体重状况、脏器功能等进行分析,对患有内科疾病的患者提高警惕。

1.2 术前准备

为保证手术安全可靠,医护人员需要在手术开始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这也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方法。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术前准备之外,还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例如患者是否患有合并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对于患有合并症的患者要给予其积极的治疗。此外,还要在手术之前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前、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的关键点。

1.3 心理支持

由于接受手术的患者年龄普遍偏高,导致其接受手术的心理压力增加,患者会担心其是否会有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患者家属也会担心治愈的效果以及治愈时间是否及时。为此,在手术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辅导,在充分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之后,耐心的向其解释手术的流程,并告知其往常的成功案例,以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从而使其能够做到积极地配合,这对于手术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2 术后特殊护理工作

2.1 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护理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人们的脏器功能会逐渐衰竭,致使接受手术的应激能力越来越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常常由此而引起。为此,加强术后对于高龄患者心血管系统的维护,控制其出血情况,对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需要在手术结束之后对高龄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以时刻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保持1-2天的持续监测,一旦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则需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并进行相应处理。

2.2 对患者呼吸系统的护理

手术结束之后,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奏以及呼吸深度等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控,一旦发现患者有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出现,就要及时帮其戴上面罩进行吸氧。当患者麻醉清醒、血压保持在稳定状态之后可以让其半卧位。对于高龄患者而言,呼吸道粘膜萎缩、纤毛运动不良以及气道分泌物滞留等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气道插管对粘膜造成的损伤。此外,如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或者术后受凉,尤其长期吸烟的人群,由于其小气道的功能较差,很容易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影响手术效果。手术过程中麻药的使用也会对咳嗽反射造成抑制,导致切口出现疼痛,由于患者不能自主的进行有效的咳嗽,医护人员一定要注意帮助患者排痰。此时护理人员需要提前向患者解释咳嗽、排痰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每隔3小时深呼吸5至10次,保持平卧位能够协助其胸式呼吸的加强,深呼吸之后再进行最大力度的咳嗽;帮助患者翻身以及轻拍其背部等都是协助排痰的有效措施,如果患者痰液粘稠致使排痰出现困难,则可以通过使用吸痰管将其把分泌物排出体外。

2.3 术后循环系统的护理

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要对高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进行定期监测,保证24小时内的出入量记录及时,出入量要保持在平衡水平。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补液,使液体在正常输入的同时预防其容量超过负荷,这样也能够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进行控制。输液过程中,对液体滴速的控制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液体滴速的控制不到位很容易造成肺水肿以及急性心衰竭,这都将严重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对病患的血糖予以控制,术后电解质的及时供给等都是保证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的关键环节。

2.4 对腹胀的护理

由于高龄患者的消化功能下降,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后对高龄患者的食物摄取提供协助服务。易消化、不易产气的食物是该类人群的最佳选择,以保证减少肠内积气的产生。与此同时,还要让患者在术后保证定量的运动,从而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高龄患者术后第一天可以在床上运动,术后第三天开始,护理人员就要协助其下床走动,以进行适量体育锻炼。

3 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年人口的比例也逐渐加大,由于高龄患者的手术治疗风险较高,恢复较慢,加上其并发症出现频率的加大,使得高龄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工作已经越发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高龄患者手术成功的例子也逐渐增加,想要保证患者手术成功,高质量的护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的术前准备、对患者的全面检查、对合并症的控制与治疗以及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等,都是帮助高龄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内容。在患者术后对其进行一般的护理以及特殊护理,对于高龄患者的身体健康都将有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发现,有效的护理工作对于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过度效果显著,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的过度率由之前的78.2%提高到了97.4%。

参考文献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篇4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b)-0139-02

临床上,胃癌是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胃癌患者,大多会采用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手段[1]。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比较多发的一种疾病,对于胃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很容易出现并发症,或者加重糖尿病。根据相关统计,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单纯糖尿病患者的5倍[2],因此在实际中需要提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关注力度。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是一种现代化护理手段,可以从多个角度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有利于患者血糖控制,同时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能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在该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对36例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随机选取72例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5.6±1.3)岁。对照组患者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6.9±1.2)岁。所有患者?过糖尿病诊断,均属于2型糖尿病,其中58例患者有糖尿病史。所有患者检查空腹血糖为8.8~24.1m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胃癌手术的护理常规及糖尿病常规护理服务,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术前引导患者进行检查,了解患者当前身体状态,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术后指导患者按医嘱用药,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嘱咐患者多休息。

1.2.2 观察组 为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有:(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掌握患者心理情况,了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等,进行相对应的疏导,使得患者能更加积极的面对疾病。②饮食护理,胃癌患者在进食上有极大的限制,而糖尿病患者则需要对饮食进行严格控制,所以要根据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特殊情况,为患者实施个性化营养配方,制定严格的饮食控制方案,计算每日所需的脂肪、糖类、蛋白质,指引患者严格的按照营养配方进食。护理人员要指引患者少食多餐,舒适为宜,同时要严禁使用刺激性食物。对于伴有幽门梗阻无法进食的患者,需通过静脉滴注营养,并补充胰岛素用量,确保患者体内营养均衡,避免血糖波动大。③血糖监测,护理人员术前要对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严格检测,控制好患者血糖水平。患者血糖在7.0~12.0 mmol/L之间,护理人员每天在早晨患者空腹、早餐后及睡前进行1次血糖监测;患者血糖超过12 mmol/L、使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每天进行5~7次血糖监测,结合患者实际调整胰岛素用量。对于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嘱咐其携带甜食;对于血糖异常升高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监测电解质。(2)术后护理,①病情监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监测,对患者神志、呼吸、脉搏进行观察,防止患者出现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等不良现象,对于患者的异常状态,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针对性处理。②肠内营养支持,术中留置肠内营养管的患者,术后第2天先滴入温生理盐水,患者没有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后,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营养液配制好后,将温度控制在37~40℃,少量、缓慢的输注,随后逐渐增加输注量及速度。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后,要调整输注速度,或者停止滴注。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在每次输注营养液前,用温生理盐水冲管。胃管、鼻饲营养管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固定好胃管、鼻饲营养管,避免出现压迫鼻腔的情况。在巡视中要观察胃管、鼻饲营养管是否存在滑动、扭曲的情况,同时要告知患者和家属不得自行拔管。③加强血糖监测,术后患者由于禁食,有可能出现低血糖,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检测,低血糖严重时要注意用胰岛素调整。当患者可进食后,病情允许可口服降糖药。术后无法进食的患者,护理人员每天要对其监测1~2次血糖;对于肠内营养支持、进食的患者,每天监测4~6次血糖;患者留置胰岛素泵时,每天要监测7~8次血糖,确保患者血糖在10 mmol/L以下,同时还需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糖控制效果及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进行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血糖控制有一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6、12的血糖控制水平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5%、25.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篇5

【摘要】:通过对骨科围手术期患者开展无痛护理模式的护理人员管理和培训、无痛护理目标、流程、内容、疼痛评估方式以及疼痛小组成员的协调等方面内容的阐述,探讨无痛护理模式所需改进的问题,促进无痛护理模式的完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无痛病房 护理管理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以及保护性或病理性反应.疼痛可导致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所以,如何减轻或防止疼痛对患者身心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促进患者康复就变的尤为重要。我院骨科已开展无痛病房一年余,现将其围手术期无痛护理模式阐述如下:

1 护理人员管理与培训

无痛病房工作由疼痛管理小组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完成,而围手术期无痛护理模式主要由疼痛管理小组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完成,所以护理人员对无痛护理质量影响程度显而易见。疼痛管理小组护理成员需接受疼痛管理的继续教育,明确现代疼痛管理的理论知识,患者的宣教内容,疼痛评估的相关内容,镇痛的模式及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等。在工作中实践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的理念,履行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的义务。定期开展学习,夯实现有知识,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定期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

无痛护理模式中由考核合格的主管护士及实习护士执行疼痛评估,护士长监督并抽查其完成的准确度及质量。

2 无痛护理的目标

提供优质的无痛护理,做好围手术期的疼痛管理。

全面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围手术期间疼痛控制目标≤3分。

促进患者早期积极的功能锻炼。

加强人文关怀,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

3 无痛护理模式的流程

患者宣教

3.1 入院疼痛知识宣教,转变患者的传统观念,进行首次疼痛评估,了解患者病情,核查患者评估方法使用的准确度。

3.2 加强日常早中晚查房巡视,将疼痛评估作为一项巡视必查项目,根据具体请况增加疼痛评估频率,住院期间实行全程疼痛监测,并按要求填写疼痛管理记录单。

3.3 根据疼痛评分及时汇报医生予以处理,处理后按疼痛管理要求的时间和频率进行疼痛评估及反馈。

3.4 将疼痛评估作为交接班时重要内容。

3.5 疼痛小组组长及护士长巡查患者反馈意见及动态改进。

4 疼痛评估方式

对患者的围手术期疼痛评估是一个系统、持续、动态的过程,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的评估、各大系统症状体征的评估和专科情况评估,疼痛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疼痛程度、疼痛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对止痛药的需求、对疼痛危害的认识及当前采取的止痛措施等。

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围手术期疼痛因人而异,不同患者对疼痛的表述能力也大相径庭,所以加强对患者疼痛感受的表述教育,使患者能够准确快捷评估自身疼痛水平,从而提高患者对无痛管理疗效的满意度。目前,常见的疼痛评估方式有数字评价量表(NRS)、语言评价量表(VDS)、视觉模糊评分(VAS)、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主诉疼痛分级法(VRS)及五指评价法等。为了使临床工作中更好更快捷的评估疼痛,我科使用由面部疼痛表情量表、数字评价量表和主诉疼痛分级法组合成的疼痛评价量表,宣教时分别宣教,后根据使用情况及掌握能力,固定使用其中一种。对于交流困难者如儿童(3-5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患者采用面部疼痛表情量表或五指评价法。对于不能交流的患者,则根据观察患者表情和躯体姿势、肢体紧张程度及手术大小来确定疼痛水平。

5 无痛护理内容

护士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观察患者表情和躯体姿势、肢体紧张程度进行综合情况评估,记录疼痛评分并按相应手术要求协助患者妥善安置好,对肢体进行适当的制动,减少局部渗出和疼痛刺激。局部冰袋冷敷,降低神经敏感性,减少手术部位的炎症肿胀反应和可能的伤口出血,降低疼痛的刺激因素。此外,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对手术疼痛的消极心理反应。

6 与疼痛管理小组成员的协调[1]

通过巡查时患者的综合情况及疼痛评分水平,报告医师相关情况,并巡查处理后的患者综合情况和疼痛评分并反馈。按要求填写疼痛评分记录表。出院时调查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控制满意度。

7 讨论

随着无痛护理模式的实行,在临床工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改进。

7.1 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及责任心。护理人员在无痛护理中处于主导地位[2]。(2)患者疼痛评估主要由护理人员来完成; (3)无痛措施主要由护理人员落实。因此护理人员的专业和责任直接决定着无痛护理及无痛病房的整体质量及疗效[3]。

7.2 统一各项无痛护理措施,加强交流。现阶段各医院使用疼痛评估的工具各式各样,疼痛管理培训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疼痛记录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一系列的因素均影响临床上疼痛管理实践的效果以及交流[4]。所以,建立统一的无痛护理模式及其制度颇为重要,有了共同的标准,护理人员可以更便捷的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7.3 疼痛护理加重了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工作量,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减低了无痛护理的质量和水平,有学者建议培养疼痛专科护理人才[5],这将有助于规范无痛护理流程,方式,方法,护理目标等问题的解决,统一无痛护理模式,从而提升无痛护理的整体水平,加强患者对其认可度及满意度。有利于无痛病房的推广,使更多的疼痛患者受益。

围术期疼痛是患者和骨科医护人员常常面对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无痛病房观念和模式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而随着无痛病房工作模式从以麻醉医师为主体逐步转向以护理人员为主体的工作模式。护理人员便成为了解决围手术期疼痛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所以加强护理人员在围手术期无痛护理中的专业性及责任心,规范其护理流程,将会促进患者围手术期远离疼痛,促进康复,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继军,崔静.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83-384.

[2] 桑依毛, 冯佩君疼痛专业小组临床管理作用探讨.疼痛教育项目对护士疼痛知识、态度及评估实践的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 26( 2) : 30-33.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4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围术期心脏手术患者中选择1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89、71,其年龄在2~18岁之间。160例患者中,2014年9月~2015年9月间收治患者作为对照组(82例),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间收治患者为观察组(78例),两组患者手术类型、心脏功能等资料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160例患者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清晰,自愿参加到本次研究之中,亲自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利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由主治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共同组成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小组中不同成员的分工不同,展开治疗护理监督与护理管理,为临床路径管理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证。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各成员经过专业培训后,结合同类临床路径管理经验,按照本组患者实际病情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临床路径管理表,从临床检查、护理对策、健康宣教等方面展开综合性护理管理。

1.3比较指标

将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记录好,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利用满意度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百分制,60分以下为不满意,相反为满意,满意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相关数据利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利用(x±s)和百分数表示,利用t和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从上世纪80现代开始,美国开始尝试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心血管手术前后的治疗与护理中,至今为止应经历了将近30年的探索与发展,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心血管手术前后,对于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疗质量非常有利[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利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治疗与护理,真正实现了心脏术后早期拔管,ICU停留时间大大缩短,不仅充分保证了医疗与护理质量,医疗费用也明显降低[3]。临床路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点强调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配合,突出了医院团队的合作精神。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心脏病手术围术期患者,主要针对其普遍和个性化特点,建立起标准的治疗与护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与常规护理管理相比,有效突出了综合性的特点。临床路径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医疗护理行为进行规范,有效降低因护理操作失误造成的一些列问题,从而降低整体医疗成本,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4]。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护理满意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见,将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管理工作中,有助于提升围手术期患者的满意度,对于提升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当前我院很多患者的病情重、病程长、经济情况不佳,因此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心脏手术前后,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治疗与护理模式,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成本及患者的费用,整体效果较好,值得在心脏手术围术期中应用。

作者:赵冬梅 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血管外科

参考文献

[1]范仉金,曾明凤,吴丽华,裴梦婷.临床护理路径在面肌痉挛围术期患者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6,04:72-74+80.

[2]汪瑛,叶丽萍,陈慧萍.乳腺癌围术期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2:88-89.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篇7

1.1病例资料

2009年5月~2014年3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对91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手术,术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将患者按照住院号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路径组,路径组46例,男20例,女26例,平均年龄50.5岁;对照组45例,男15例,女30例,平均年龄55.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理情绪状态、病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围手术期护理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ESD围手术期护理,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1)在患者入院时,当班护士向患者交代入院后的注意事项和温馨提示,进行相关疾病知识方面的宣教;在患者住院期间按需求进行宣教,出院时给予出院宣教。(2)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各项准备,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在床上练小便等,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适当疏导。(3)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变化,胃管、尿管固定在位和通畅,出现并发症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1.2.2路径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1.2.2.1路径表制定

为了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出院,针对患者在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我科成立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小组,制定并完善系统化、规范化的围术期健康教育路径表。时间安排如下。(1)入院时: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入院宣教,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病房环境、作息时间、陪护探视制度、陪护床发放事项、开水房开放时间等。(2)第1d:进行入院评估,对患者生命体征、疼痛部位等进行评分,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做好抽血检验、常规检查项目的时间、意义及注意事项和术前准备等的宣教。(3)第2d:各项检查结果出来后,告知患者手术的时间安排、手术方式、目的等,让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对家属交代术后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给予清淡流食如稀粥、面条、蒸蛋等,勿食易胀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等饮食指导,嘱术前禁食8h、禁饮4h。针对紧张不安、焦虑、恐慌心理进行疏导,睡眠较差者可给予镇静剂口服,保证其充足睡眠。(4)第3d:术前测量生命体征、留置胃管、尿管、更换病员服,安慰患者紧张情绪。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后,嘱绝对卧床休息24h及禁食水,使用床挡保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腹部体征,重点观察有无皮下气肿和迟发性出血,观察胃管引流液、量、色,保持胃管、尿管固定在位通畅;观察大便颜色,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5)第4~5d: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拔除尿管,禁食水,注意观察腹部体征、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胃管引流液、量、色,保持胃管固定在位通畅;观察大便颜色,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继续止血、抑酸、抗感染、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6)第6~9d:继续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腹部体征,观察大便颜色,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拔除胃管,根据患者病情酌情给予流食,评价患者对药物、饮食知识了解程度。(7)第10d(术后第7d):指导患者宜清淡忌辛辣刺激饮食,少食多餐,勿暴饮暴食,温热为宜。(8)出院前:进行出院健康教育,如出现腹部及胸骨后持续疼痛、呕血、黑便等情况及时就诊;1个月内注意休息,避免重体活;术后1、3、6、12个月复查内镜,以后1~2年复查内镜。

1.2.2.2实施方法

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发放健康教育路径表,仔细讲解健康教育表内容,耐心细致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以取得患者的理解配合。各班主管护士按照路径表的时间和内容,逐一进行宣教,并在对应宣教的内容栏签名打勾,将路径表放于病历夹内,责任组长做好督导,护士长随时检查落实情况。

1.3评定指标

出院前1d,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主要是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两方面。患者自行填写调查问卷,由质控护士收回并进行总评价。其中:(1)我科自行设计的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内容知识掌握程度表采用100分评分制,分值≥90分为完全掌握,80~89分为基本掌握,≤79分为未掌握。(2)本院护理部制定的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也采用100分评分制,≥90分为满意,80~89分为一般,≤79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病例数据用例和百分率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路径组对健康教育知识完全掌握率及总掌握率均显著增高(P<0.05),而未掌握率显著降低(P<0.05)。

2.2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路径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中,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及总体满意率均显著增高(P<0.05),而不满意率显著降低(P<0.05)。

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均没有发生穿孔、出血,路径组发生腹痛12例,对照组13例;但路径组发热仅1例,而对照组有6例,路径组发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不断的改变,健康教育也在不断变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现。虽然ESD是一项微创新技术,但由于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及对ESD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给患者在心理上带来巨大压力,紧张、焦虑等情绪会让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掌握需求强烈。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缺乏有针对性,效果差,不能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实施ESD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路径表,对患者从入院、术前、术后、出院进行一系列系统化、规范化、连续化的教育,大大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和健康教育意识,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护士完成治疗护理方案,不仅加深了患者的理解和记忆,也有效提高了患者对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率。通过表1可以看出,路径组在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是学习有关健康的一些常识、满足患者健康需要的手段。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责任护士通过系统化、规范化、有计划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产生信任感,调动了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护士的成就感,发挥了护士主观能动性,提升了护士的素质及工作效率,改善了护患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路径组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及总体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健康教育路径,不仅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提高了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质量。在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后,责任护士在完成治疗护理工作后,随时进入病房观察病情,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及时发现问题,积极给予处理。路径组术后发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减少。

4结语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篇8

甘肃省华池县妇幼保健站 甘肃省华池县 745600

【摘 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理念的进步,围手术期护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妇产科手术患者的护理不仅要面对女性特有的生理结构,还要面对手术给女性患者带来的心理伤害,因此其围手术期护理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内容,围手术期护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疾病的转归和愈后。为研究围手术期护理对于疾病转归的影响,笔者选用该院妇产科自2012 年1 月至2013 年3 月之间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0 例,施行术前评估、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心理疏导等一系列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对于疾病转归和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科学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住院期间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程度明显提高。因此,全面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疾病的良好转归和愈后,并能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手术和疾病给患者心理带来的伤害。

关键词 妇产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围手术期护理是指围绕整个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辽开始至手术后康复的一段时间),进行科学全面的护理,其护理时间约为术前5-7 天至术后7-12天。随着护理观念的进步,围手术期的护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女性患者心思细腻、意志力较薄弱,一些妇科手术会造成女性患者身体的残缺如子宫切除、卵巢切除等,这就使妇产科手术患者的护理不仅要面对女性特有的生理结构,还要面对手术给女性患者带来的心理伤害,因此其围手术期护理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内容,围手术期护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疾病的转归和愈后。为研究围手术期护理对于疾病转归的影响,选用我院妇产科自2012 年1 月至2013 年3 月之间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0 例,施行术前评估、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心理疏导等一系列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对于疾病转归和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60 例,年龄在18 岁至56 之间,平均年龄32.5 岁,其中妊娠合并阑尾炎3 例,异位妊娠10 例,剖宫产20 例,子宫切除12 例,卵巢囊肿切除12 例,输卵管囊肿切除3 例。术前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者7 例,合并心血管疾病者12 例,合并贫血者5 例,糖尿病者2 例。患者受教育程度从小学到大学不等。改组病例自患者入院至患者康复出院整个过程施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并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结果改组病例中无1 例严重术后并发症,轻症并发症都得到了及时的发现和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心情愉快,病情恢复良好。

2 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在护理中常常被忽视,很多患者的护理诊断都是建立在阅读医生病例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护士和医生的分工是不同的,护理诊断的内容是不同于医生的病例诊断的,这就导致患者的很多细节被忽略,因此在围手术期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亲力亲为的主动搜集全面的患者资料,并做好术前评估。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受教育的程度、心理状态、性格、精神、营养、末次月经、生命体征等。患者的既往病史是术前评估的关键,如合并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要及时掌握病情,并根据医嘱作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便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手术前要明确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的目的,了解拟行手术的名称、手术日期和麻醉方式,并检查患者术野皮肤的状况,了解术前相关检查和检查结果。我院在患者入院后进行手术前由护理人员进行一次术前探视,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般为20-30 分钟,根据探视结果,作出术前评估,并制定出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并由高级护士和护士长审核,确定护理措施的实施。

术前评估是对患者手术前的阶段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对提高手术护理的质量,确保手术安全意义重大。

3 术前护理

(1)心理支持。手术是一种心理应激,面对手术,病人都会有或轻或重的焦虑和恐慌,尤其是女性患者心思细腻、意志力相对薄弱,对于手术的恐惧和焦虑心理也就更为严重,妊娠期的手术如妊娠期阑尾炎、剖宫产,女性患者出于对孩子的担心,在手术前表现出的恐慌和焦虑也就更为突出,轻者影响患者的正常起居和睡眠,严重者影响到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手术前的心理评估和心理支持至关重要。(2)术前并发症的护理。手术前按医嘱执行术前检查与检验,并对患者的术前并法症做好有效的护理,高血压患者按时按医嘱服用降压药,务必使患者的血压在手术前控制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心脏病患者应请专科医生会诊并给出医疗方案,在手术前使患者的心脏功能趋于稳定;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防止因血糖过高造成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贫血患者必要时输血治疗,血小板低于50x109/L 时按医嘱输入血小板;伴发呼吸道感染者积极采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择期手术待感染控制后进行,紧急手术在手术后采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睡眠障碍者给予镇静药物。

(3)术前皮肤准备。手术前检查术野皮肤有无瘢痕、破损、感染等,术前1 日主患者洗澡、洗头,做好个人卫生,术前备皮,腹部手术备皮的范围上至剑突,下至大腿内侧上1/3 处,两旁至腋中线,做好脐部清洁。

(4)肠道准备。不涉及到肠道的手术妇科手术,如剖宫产、附件切除等,手术前1 天可用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手术前晚流质饮食,术前8 小时禁食禁水。涉及到肠道的妇科手术,如宫颈癌等恶性肿瘤手术,术前3 天开始半流质饮食并口服消炎药,手术前2 天进食流质饮食,并与手术前晚清洁灌肠。

(5)手术当日的护理。手术当日需按照医嘱给患者注射麻醉辅助剂阿托品、苯巴比妥等,并放置导尿管,嘱咐患者做好个人物品的安全处置,进入手术室时进一步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和手术带药等信息。

4 术后护理

(1)术后一般护理。手术后患者回到病房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过床,并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选择不同体位,全麻患者,放置去枕平卧位,并把头偏向一侧,直至患者清醒为止;硬膜外麻患者去枕平卧6 小时;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去枕平卧12 小时。

患者进入病房后每30 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一次,直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为止。

每日测量体温4 次,发现术后高热,及时查明原因并上报。每日查看敷料是否干燥、清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术后疼痛的护理。术后疼痛是手术后必然出现的症状,一般在术后4-6 小时出现,当疼痛出现后,教会患者减轻疼痛的技巧,如进行深呼吸、分散注意力、听听轻音乐等,嘱咐患者家属帮助患者按压合谷、内关等穴位以减轻疼痛,疼痛严重影响患者休息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疼药物。

(3)引流管道及导尿管的护理。手术后要定时查看引流管道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色、性质是否正常。放置导尿管的要每日更换导尿袋,每日消毒外阴两次,防止上行感染尿道,拔管前2-3 天,应夹紧尿管,每2 个小时开放一次,拔出尿管后嘱患者多饮水并努力排尿,争取在拔管后的2-4 个小时内恢复正常排尿。

(4)术后腹胀的护理。术后肠胀气是腹部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顽固性肠胀气处理较为麻烦,严重者影响患者术后伤口的愈合,甚至引发术后肺部感染和下肢栓塞的发生,因此应积极预防。患者术后尽早进食和尽早运动是恢复肠蠕动的关键,没有涉及到肠道的腹部手术在术后8 小时就可以少量多次进食一些除牛奶、豆浆外的流质饮食,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肠胃功能,促进肠道积气的排出。患者术后应尽早运动,患者在术后8 小时就应该在床上做屈腿、翻身运动,术后24 小时督促患者在家属和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下床运动,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并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理念的进步,围手术期护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护理工作也不仅仅停留在护理技术的层次上,而是向伦理、心理、人文关怀的深层次发展,而妇产科护理面对女性特有的生理结构和较为细腻脆弱的情感,应不断丰富围手术期护理的内容,提高围手术期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蒲莉. 整体干预对急性疼痛治疗的影响[J]. 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2003,19(10):485.

[2] 吴蓓雯. 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探讨[J]. 实用护理杂志,2005,19(5):35.

[3] 石敏. 生活护理与病人心理效应的探讨[J]. 护士进修杂志,1991,(04).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  临床路径;肝移植供体;围手术期护理;应用

肝脏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肝脏疾病治疗的最后手段,活体肝移植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普遍的接受和积极的开展,在移植学界公认为挽救生命、解决日益尖锐的供肝需求矛盾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1]。活体肝移植对供体的风险大,手术的难度也增大,探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活体肝移植供体围手术期的护理,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住院天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4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行活体肝移植手术的供体患者30例,其中供体男27例,女3例;年龄18~36岁。随机将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在性别比、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活体肝移植供体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护理路径见表1。

表1 活体肝移植供体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护理路径表

时间内容入院当天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和主管医师及有关制度,发放住院患者须知和供体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卡,并讲解有关内容。检查前介绍各项检查的目的、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做健康评估。术前3 d介绍活体肝移植的知识,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教会患者有效地咳嗽和深呼吸。术前1 d做好术前准备,禁食12 h、禁水8 h,手术区皮肤准备,备血,发放术前患者须知。术日晨术前半小时给予镇静药及静脉点滴抗菌素,取下贵重物品,接入手术室,备好麻醉床、心电监护仪、氧气、吸引器等。术后当天妥善安置患者于床上,连接心电监护、氧气,安置好各种管道,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遵医嘱止血、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天给予雾化吸入,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的咳嗽,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观察引流管,做好心理护理。术后2~7 d做好基础护理,观察生命体征,根据病情进行床上和床下活动,预防并发症,配合医生做好肝功能监测和残肝再生检查。出院时告知患者定期回院化验血常规、肝功能、彩超和ct检查,并告知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禁烟禁酒,从第2个月开始正常生活。

1.2.2 护理路径的实施: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试验组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责任护士按路径表的内容进行护理,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介绍病区环境和主管医师,发放患者住院须知,详细讲解活体肝移植手术的准备、手术方式和捐肝后情况,每天由责任护士按路径表的内容和患者需求进行教育,出院前评价路径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1.3 评价指标的选取 (1)住院天数:指从入院到出院天数。(2)并发症:指患者在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患者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前填写,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住院天数、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见表2。表2 2组住院天数、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活体肝移植的优越性表现在手术可以择期进行、供着与受着两者手术密切配合、亲属活体组织和受者组织之间的hla组织相容性好、费用较尸肝移植少[2],但是活体肝移植的手术风险和难度相对较大,而且世界范围内的活体肝移植有19例供体死亡的报道[3],因此加强对活体肝移植供体围手术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临床路径在美、欧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已得到广泛推广,临床路径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服务质量和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展现出它卓越的特征[4]。

临床护理路径由于预先制定了护理日程表,用图表的形式提供了有时间、有效的护理,减少了漏项,缩短了住院日、提高了护理质量,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护理管理模式,将其应用于活体肝移植供体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对所有患者进行测评,试验组住院天数和并发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住院天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testa g,malago m,broelseh ce.from living relaled to insitu 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how to reduce waiting,list mortality.pediatr transplant,2001,5:1620.

2 王学浩,张浩.活体部分肝移植的临床应用.肝胆外科杂志,1997,5:196197.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作者单位:473058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医学界普遍认为[1]糖尿病是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管减压手术的禁忌证之一,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治疗方法的改进,腰椎管减压手术的临床疗效被越来越多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糖尿病患者所接受。笔者回顾性我院36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36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病历,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确诊[2],男5例,女31例;年龄55~79岁,平均(61.5±4.7)岁;空腹血糖7.8~22.9 mmol/L,平均(15.6±2.5)mmol/L;餐后2 h血糖12.5~26.8 mmol/L,平均(18.5±2.7)mmol/L;单节段腰椎管狭窄9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27例;合并高血压8例,冠心病5例,支气管肺炎3例,其他疾病8例。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确定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在全身麻醉下,经腰椎后方手术入路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从而稳定脊柱。然后根据狭窄部位的狭窄程度行椎板减压术,扩大侧隐窝和消除致压物,松解狭窄部位受压的神经。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等基础治疗,配合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以巩固手术疗效。

2结果

参考张兰君等[3]研究制定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评价标准,本研究36例患者中,29例患者为优,术后表现为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基本恢复正常;4例患者为良,术后表现为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但劳累后明显加重,能从事基本的日常活动;2例患者为可,术后表现为腰腿痛症状稍微减轻,在家属协助下能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1例患者为差,术后腰腿痛症状未见任何改善。本研究组优良率91.67%(33/36)。

3讨论

3.1术前护理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耐心讲解有关糖尿病和腰椎管狭窄症的基本知识,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解答患者的顾虑,树立治疗信心以期最大程度配合治疗和护理措施。②血糖控制:指导患者科学把握血糖自测和低血糖反应处理方法,责任护理人员制定合理膳食计划,指导患者适量运动,每天利用微量血糖仪动态检测餐前血糖和睡前血糖,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指标。③手术准备:常规备皮,重视无菌操作规范以降低感染,指导患者练习主动咯痰、患肢功能练习和床上大小便等。

3.2术后护理①生命体征观察:术后常规监护和详细记录呼吸、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变化,保持静脉通道和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色、量、性状和引流速度,尤其重视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疼痛和麻木缓解情况等。同时,嘱咐患者多饮水以稀释尿液预防泌尿系统结石形成。②呼吸训练护理:规范的呼吸训练护理干预能够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尤其嘱咐高龄患者掌握呼吸训练技巧。术后6 h,麻醉清醒后可进行氧气雾化吸入肺叩击有效咳嗽的“三步循环排痰护理法”,术后3~5 d训练缩唇腹式呼吸和咳嗽训练[4],功能允许情况下行爬楼梯训练,配合雾化吸入,在雾化器内加入5 ml生理盐水和2 ml盐酸氨溴索,调节氧流量6 L/min,15 min/次,3次/d,雾化结束后给予肺部叩击3~5 min以促进呼吸道内分泌物排出。③早期运动训练:几乎所有的老年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术后常规卧床2~3个月,早期运动训练不仅可以预防褥疮、肌肉萎缩,而且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松解粘连组织和促进机体糖代谢[5]。术后早期评估患者的血糖、合并疾病、药物耐受性和手术耐受性,通过宣传页、健康手册和幻灯片等形式掌握肌肉运动训练方法,从而提高训练效率和成效。双下肢肌肉训练包括股四头肌自主收缩运动和双下肢直腿抬高运动。术后第2天开始,2周内行腰背肌肉训练,嘱咐患者平卧位,伸直双下肢,上肢位于两侧,深呼吸并收肩,行挺胸挺腰训练,5~10次/d。卧床训练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每天锻炼30~60 min;床下训练根据功能强度,30 min/d,检查锻炼1年左右。④预防褥疮护理:患者术后受限,不能自主翻身,极易引发褥疮的发生,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嘱咐家属手心向上,五指分开平放在手术切口的上、下部位,双手同时用力保持躯干和四肢在同一轴线上,嘱咐患者深呼吸以放松机体、缓解切口紧张程度。必要情况下,可给予气垫床、海绵垫或特制圈等减轻局部压力。⑤营养护理:根据病情需要和饮食习惯,科学制定合理膳食计划,以保持机体营养供应和促进切口早期愈合。

综上所述,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愈合,在提高手术疗效和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护理继续探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贾连顺,杨立利.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外科学概念.中华骨科杂志,2002,22(8):509.

[2]吴贵亮.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吉林医学,2012,33(4):815816.

[3]张兰君,吕文儿,季木西.老年患者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康复护理.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43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