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资知识点十篇

时间:2023-08-23 16:12:41

高中语文教资知识点

高中语文教资知识点篇1

关键词:高职高考;语文;资源库

高职高考《语文》考点详实、知识广泛,而且《考纲》不断更新,但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每年的变化不大。针对这一特殊性,如果将变化不大的内容构建成一个教学资源库,教师从中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节省备课、查阅和出题的时间,潜下心来研究课堂教学,可以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高三《语文》教学资源库的结构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原则:①目标性原则,根据高三《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高职高考的知识点;②可适用性原则,所构建的高职高考模拟试题、教学设计和练习等必须与高职高考教材相配套;③内容多样性原则,搜集的材料应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④易用性和可行性原则,搜集的资料必须容易操作、省时高效;⑤扩展性原则,要保证资源库的内容得到不断地修改和扩充,每年能不断更新。根据以上几个原则,高三《语文》教学资源库的结构设置如图所示。

二、高三《语文》教学资源库的内涵

教学资源库是汇集教学所需要的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教学资料中心。高三《语文》教学资源库按照内容可分为教学参考、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考试题库和教学素材等。

教学参考主要是对最新高职高考《语文》考纲的解读和分析,包括各位专家、资深教师对考纲的剖析,考纲的内容每年根据实际情况更新,保持教学参考的前瞻性和引领作用。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高职高考《语文》考纲制定的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规定各个知识点的课时及进度,用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教学设计中,应将各知识点、学生必须掌握的重难点以及每一节课的教案链接在此项内容中,以便其他教师把握高考的尺度,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运用。教学课件包括整个高三《语文》学科的每个知识点,教师可以下载进行教学,也可以参考。考试题库包括月考试题、模拟试题和答案,每年做滚动修改,考过的题目都会在月考试题中出现。教学素材包括教学录像、视频、音频、图形(图像)和动画等,方便教师在上课时引入,让学生从感知上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高三《语文》教学资源库的应用

整个高三的语文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和第三轮复习。每一轮都是分专题来进行,重点和难易程度不一样。第一轮复习主要是给学生疏理知识点,根据考纲要求详细地讲解知识,从而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规律和做题方法;第三轮复习则是全面的综合练习,练学生的做题速度、解题思维,调整心理状态,以训练学生的考场状态。针对这样的情况,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应重点用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素材以及每个专题的练习,帮助学生分析考纲,疏理知识点,让学生对考点有清楚的认识,对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题训练和每专题的小测,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知识,达到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在第二轮复习中,用资源库中的教学课件先复习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从而找出规律和做题方法,再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达到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化。在第三轮复习中主要运用资源库中的考试题库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解题思维和做题速度,从而培养学生细致、耐心的品质。在每一套题后面,都有组题者对训练点的分析,考过之后,教师又针对学生的考试情况,写出书面分析,附在后面。这样有利于教师正确分析学情,对试题的训练点做适当的调整,积极探究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在高三《语文》的复习过程中,因讲课、训练的相对集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学习的单调性和乏味性,这就需要教师适当调整,灵活安排。在教学资源库的安排和使用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例如拼音、字形、词语、标点、病句、修辞、现代文、诗歌鉴赏和文言文等专题集中复习,但是大小作文的训练、诗词的默写和语言运用等专题,则采用分散的原则,每周进行一次大作文的训练,每天进行一次默写的小测,每次月考题和综合试题穿插一道小作文和语言运用题,而现代文的教学又可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安排不仅保持了知识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潜能,也避免了因长时间学习同一知识而产生的厌倦感。

高考不仅仅考查知识点,更考查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这就需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在学习专题知识的过程中,穿与之相关的一些录像、视频、音频、图形(图像)和动画等教学素材或参考资料,既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也能促使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的资源和手段也会越来越丰富,但只要立足于高考考纲,紧随时代变化,教学资源库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本文为全国信息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立项批号:06363127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韩建新等. 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现状与应用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8,(9).

[2]胡玲洁.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库构建初探[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高中语文教资知识点篇2

一、单元教学模式概述

单元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下语文教学策略系统性提升的重要表现,有利于高中生以语文教材单元为中心,形成完整的语文学习体系。同时,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其特定的教学重点与主题,在单元教学模式下,每一个主题与重点都被有效凸显出来。教师还可以将每一个教学单元连接起来,达到知识点的横向串联与纵向并联,不仅加大了语文教学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与形式经过了多次修改与编撰,其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繁杂琐碎,教学重点分散。教材内容单元化使零碎的高中语文知识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展现出来,将所有教学重点进行整合分类,方便教师在每一单元中进行深度教学,结合单元中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模式的改革,实现讲课方式的变换。

单元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在高中文化课程数目增多,学习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更有目标性。在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点讲授过程更加着重于对单元主体的深化以及单元教学思维的创新,学生能够在单元式课堂上享有更宽广的教学资源。

同时,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片面的价值观念。而单元式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在单元式学习过程中享受更完整的语文资源,在课程数目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完善学习体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单元教学的作用

1.提高模块性

单元式教学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模块化,每一个单元即是一个教学模块。就高中学科课时安排来看,语文学科所占的课时较少。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既定课时,通过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改进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单元化教学在提高课程模块性的同时还可以将各模块之间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单元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知识迁移,达到整体性的进步。

2.提升系统性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越来越多,知识点重点层次性越来越模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知识点遗忘速度快、理解层次浅等现象。单元化教学不仅能够将知识点模块化,还能够将其系统化,提升学生的系统学习思维,有效提升学习的整体性,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发展态势。

三、单元教学策略

如今,单元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仍处于实验阶段,教师在进行单元化教学创新时往往没有教学模板来参考借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单元教学重点,认真分析单元教学形式,进行自主创新。

1.创新内容编排方式

当前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是以单元化形式存在的,但是每一单元的内容设置与主题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其优越性。教师切不可生搬硬套教材模板,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来选择单元的设置方法,做到自主创新,自主编排,让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把握。

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向青春举杯”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它主要表达对青春的赞颂与热爱,单元内容的主题过于单一。因此我将其与单元二《获得教养的途径》适当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享受青春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修养的完善。

2.合理分配资源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下,课堂资源数目与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在新时期语文课堂中面临如此多的学习资源,难以有效区分并高效实践。因此,为了强化单元化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合理分配资源,让学生懂得高效学习,融入到单元化的学习氛围中去。

高中语文教资知识点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环境情境构建技术支持

一、利用新媒体结合文化背景知识优化课堂教学

时代的发展要求未来人才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应用空间,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使传统的英语教学从目的、内容到形式和方法都有了更加快捷便利的应用条件,广大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探索把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进行有效结合的途径。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思想的束缚,对传统教学过程的利弊重新认识,积极开拓全新的英语教学思维活动,使英语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同学们创设更多英语语言环境,不至于因为与英语语境的现实完全隔离,在被迫应试的情况下苦学英语,从而致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日益衰减。多媒体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实践表明,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英语语言环境辅助教学中,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语言技能和学习经验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开阔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和强化理解记忆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在愉快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挖掘语言背景资料的内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文化、经济交流的日渐频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强化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学习英语首先必须了解英语的文化环境和相关背景知识、语言习惯,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语境的相关背景知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熟悉语言形成习惯,结合与课文有关的文学背景知识进行教学,探索将文化环境与语言教学融合的创新方法,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说出的英语尽管没有语法错误,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单词记忆,强化语法讲解,甚至一直在强调能力培养,但在抛开英语语言形成的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只能增强机械记忆,应该从语言形成的过程和文化环境中,寻找促进语言艺术发展的民族文学背景知识。传统教学只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语言地道。这就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抱怨英语知识掌握的很好,考试成绩也行,但一开口说英语还是容易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说来,英语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目的:其一是讲授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英文文学作品和报刊书籍,尝试运用英语写作文,其二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而这两种目得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围绕课本内容的知识传授,不去从文化语境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中寻找“理由”,就无法把促使学生良好记忆的形象素材中找到让他们加强记忆的真正理由,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把我们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区别和联系结合起来讲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外语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导致语言运用的不得体和失误。一般说来,文学背景资料要逐渐通过教师有意寻找才能获得,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知识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的获得只是途径和过程,需要我们对此进行努力探索,并在实践中找到更多与英语课文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文学背景资料,探索两种文化的相似和差异之处,进一步创新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教学过程,把文学背景资料和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于是,教师如何设计英语问题,其中如何选择英语问题的学科特点,就成为英语与文学背景知识融合的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科学准确艺术化地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

三、传授文化环境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

近年来,关于课文的文学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主要包括文学知识和英语阅读课件的开发利用,这在极大程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英语教学情境资源。由于把英语的特点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整合,使同学们很快融入教师通过多媒体提供的教学环境中,然后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进一步理解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最终掌握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和相关文学背景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所表达的文化心理与文化内涵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对这些词汇教学时应该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相结合,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逐步强化对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理解、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

高中语文教资知识点篇4

关键词:双语教学;师资;教材;管理机制

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至10%的双语课程。”从近几年各高校对双语教学学生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看,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不高。本文结合我国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以下几点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全面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1.教师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标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开展双语教学和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由于存在对为何要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双语教学要达到何种目的认识不清的问题,给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带来盲目性。有人把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作为双语教学的唯一目的;也有人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两种语言能力。这些对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的错误认识,导致对教学规划、课程安排、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错误定位和选择,最终使双语教学的目的无法实现。实际上,双语教学并不是必须要求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全英模式也是双语教学的一种形式。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语言和专业是双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认识还不够,而这恰恰是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才能把握好课堂信息,保证教学质量。

2.教师要有过硬的英语运用能力

双语教学对教师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和写作的能力要求很高。目前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很多,但具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的却很少,再加上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等实际情况,致使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选择。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方式:

一是聘请有厚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外籍教师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硕士、博士生进行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教师的需求,但目前这对普通高校还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在专业知识扎实、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通过聘请国外知名学者定期培训、选择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的大学接受专项培训、派送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或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研讨会等途径,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了解最新科研成果,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外语水平,使其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探讨科学教学方法,为从事双语教学打下基础。这是目前较直接且有效的途径。

三是建立双语教学师资来源渠道。短期见效的在职培训固然能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没有稳定的双语师资来源必然导致师资队伍的青黄不接。为此,有必要在师资的源头上下功夫。如:采用“双学位”的方式,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对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就读的学生在高年级分流,使那些有志于双语教学的学生辅修外语或专业知识;还可以从跨科(原专业是外语)报考的研究生中选拔双语教师等。这样就能源源不断地为高校输送双语教师[1]。

3.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双语教学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为了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影响学科教学效果,教学中讲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法必须灵活多样,切实有效。譬如提问,讨论,举办学生主题讲座、辩论赛等;借助实物、图片、视频、案例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而进行的教学和活动教学,可以缓解学习者的语言思维压力;通过让学生用外语撰写课程论文、案例分析等来强化外语能力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通过网络课程,提前公布下一次课的生词的发音、意义、用法等,帮助学生在课前熟悉生词,以提高他们的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1985)认为,“人类语言的习得只能通过理解语言信息或获得可理解性输入(com prehensible in put)来获得。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要比传统的听说教学法(Audio Lingual Methods)有更明显的效果”[2]。双语教学即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赋予教学以积极的情感特征,让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和微妙的暗示都能起到调控学生情趣变化的作用,实现师生心灵与情感的沟通,保持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不断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乐不思蜀”的学习境界[3],进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益。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制做CAI课件,弥补双语课堂教学中诸如教师英语口语和学生专业术语、专业语言特点薄弱等不足,在课件中插入英文声像图片资料和设计练习,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是以往的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它的出现使教学手段多维化、立体化。建立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网站,呈现课程教学信息,设置相关知识、教学资源库链接,丰富学习资源,拓展知识领域,营造双语氛围,创造协作式、探索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

二、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源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否则将是无源之水。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有许多优点:(1)英文规范,内容新颖,注重纳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2)实用性、针对性强,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3)采用优秀原版教材可以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4]。

但是原版教材的缺点也很明显:(1)国外原版教材实践性强,但由于国情、政策的差异,这些教材的内容不能直接引用或操作,只能作为借鉴和参考;(2)由于中西方教材编写思维方式的差异,国外原版教材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与国内教材相比,教材内容发散性强,条理不够清晰,知识不够系统,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3)在引进原版教材时往往只选择某一门课程教材,容易忽视该课程与先修、后续课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4)采用原版教材在国内市场很难找到配套的外文参考资料。

高中语文教资知识点篇5

[关键词]日资企业 人才需求 日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225-01

一、日资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

据统计,日语人才在各行业就业的比例为:日资企业占50%―60%,国家机关(外交部,政府,海关,外经贸等)占20%左右,大学教师和导游占10%左右。在我校社会实践学期,通过对日资企业就业的日语专业人员105人的调查得知,日资企业需要员工最基本会做工作中:1.市场调查34.28%;2.翻译22.85%;3.信息处理23.83%;4.熟悉中国市场19.04%。日企对招收职员的首先要求是:1.对工作的积极性43.80%;2.对日本的熟悉度20.95%;3.对中国市场的了解15.23%;4.应用日语的能力20.02%。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只是人与人交流的载体,有用信息必须通过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才能做到精确传递。当今社会广泛需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外语类人才不但精通一门外语,还能从掌握单一技能发展为多项技能,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就能够大大解决了外语专业人才就业难、专业优势不突出等问题。

二、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教材的选择。现在多数大学的日语专业课程,多是精读、文学史、文化、经济贸易等课程,以语言的教学为主,自然教材的选择也多是如此,很少开设其他专业课程。主要是因为:1.小语种是以零起点开始,语言基础知识的教授为主。2.用日语编写的其他专业教材在中国很难入手,所以适合中国日语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的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就很重要。我认为符合日语专业学生开发和编写的跨专业教材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用日语编辑当今科学技术知识的教材。如日资企业需求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企业实用知识,同时有中文的翻译对照。这样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专业用语的中日不同说法。翻译中最困难的就是专业用语的翻译,如果对某一专业不够了解,对其专业用语的翻译就不会做到精确。2.内容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其专业的简单知识。如信息技术知识中要了解其计算机程序、语言以及信息技术处理的各个方面领域的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如中日企业经营方法、市场调查等统计学知识等,这样从单一的翻译转换为了学习其知识内容。3.文法的说明要简单明了。用例文的提示来表示具体的用法。4.根据课文的内容,有相应的插图,同时用大文字来表示,这样可以减轻学习者的视觉负担。5.注重练习问题的方法和内容,通过练习来测试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度。

课堂教学。日语教师多是日语专业的老师,关于其他专业知识掌握和精通的并不多。同时,其他专业的教师大多数并不懂日语,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日语语言和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成为一大难点。1.学生方面。为日语专业的二至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日语有一定的能力基础,并且已经开始考虑和决定了将来就业方向,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来选择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信息技术处理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2.教师方面。由于很难找到双重不同专业都掌握和精通的老师,不得不把日语课和他专业课分开来教学。为了避免同一教材两位教师讲授的进度不同,学生无法把外语与其专业知识相结合,就要求两位教师同时备课,教学进度保持一致。3.课堂教学方面。课程每学期60学时,每周4学时,由于学生有一定的日语基础,其他专业都是从基础开始,所以每周前2学时由其他专业教师先开始讲授,这样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自然而然的想对其进行日语的对应翻译。每周的后2学时,由日语教师对其内容进行专业用语的翻译的讲授。这样学生就能够初步的同步的把日语和其他专业简单的基础知识相结合的学习,为今后的社会实践和就业打下基础。4.其他方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仅是课堂上单方面的教授,还要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使其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三、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

高校日语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想实现自身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虽然上述教学中跨文化知识与外语语言结合只是一些畅想,还有待实践的探究。但我相信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努力,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这一畅想,基本解决语言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梅.基于日资企业需求下的高职日语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科文化,2009.

高中语文教资知识点篇6

经贸英语经贸知识衔接目前,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普通高等教育的经贸英语有两类,国贸专业的经贸英语课程和英语专业的经贸英语。两类经贸英语课程中的英语教学各有特点,但培养方向无疑是一直的,即是外语与国际商务知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贸英语知识的学习角度探讨经贸英语教学中的英语与对外经贸专业知识关系的问题。

一、对外商贸英语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指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完善对外经贸体制。国家规划为我国近期的对外经贸发展事业绘制了宏伟蓝图。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际的较量。中国能否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败关键是看我们国家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各地区各部门对外经济贸易业务的频繁,这就需要大量的懂外语的外贸专业人才。为了适应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普遍开设的经贸英语课程。开设的课程多为一学年的商贸英语,且多在大三或大四等高年级开设,内容多涉及基本的商贸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英语术语等。由于课程开设的初衷是为学生的就业常创造更多的选择,故课程颇受学生的欢迎。

二、商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据笔者考查,商贸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首先学生感觉学的不多,学的不深,毕业后很难派上用场,学生毕业后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问题的现状和学校设置商贸英语课程的初衷存在很大差距,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开设对商贸英语课程认识不够,普遍认为课程的开始是为了开拓一下学生知识背景,无需专和精的学习。多数开设商贸英语课程的学校都为了学生就业而设置该课程,并不把商贸英语课程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这一战略地位上来规划和实施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首先在师资配备上并不专业,商贸英语课程的教师多数就是普通的英语教师,并没有很强的经贸知识背景,认为英语教师备备课就能教授商贸英语课程,结果必然导致教学内容肤浅,教学效果欠佳。其次在教材选择上多选择简易的商贸英语素材,多是原则和规则之类的叙述而并非实践的案例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总结。总之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商贸英语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不甚理想。

2.经贸英语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手段脱离实际。翻阅英语专业的英语教材不难发现,多数教材为10年前甚至更早的教材,而我国的对外经贸发展迅速,经贸的理论的实践和案例年年更新。有些新理论和新学说很难在学生的教材中得以体现。受制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商贸英语课堂也出现了老师在台上一章一章的讲,学生在课下半信半疑的听的机械教学模式。老师讲解单词然后讲解课文和练习,孰不知商贸领域的知识是实践的知识,商贸知识又是一个复合型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求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要有营销、交际谈判、物流服务、金融知识等放放面面的知识,它和一般的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的学习区别还是很大的。

3.经贸英语的教学重点上,很多经贸英语仅仅偏重于读写译的训练而忽略听说的训练,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商贸领域的商事活动很多首先是通过电话或面谈沟通开始的,而后在再做一些合同起草等文字性的工作。如果从业者不能在初次接触中很好的理解对方的发盘询盘等要点,后面的合作也很难进行的顺利。

4.商贸英语课堂缺少对学生进行不同国家商务惯例和商务文化的教学和讲解,造成学生对将来从业的适应和过渡期漫长。尽管国际上关于国家贸易有统一的规范,比如UPC500等,但各个国家由于宗教、民族文化等的差别,表现出了多样的商事惯例和文化。比如在南美的客户很少有接受远期信用证结算的;中东地区不接受货物秸秆包装的传统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经贸英语教学中的英语与对外经贸专业知识的衔接探索

改革和完善传统商贸英语教学弊端,应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等形式讲解经贸英语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除涉及经贸英语文体风格和语句特点及专业词汇的学习之外,应该更多地系统学习经贸专业知识,并加大对外经贸实务知识的引入和讲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总之,要做好知识性和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的结合。

第一,增强和加深对外经贸专业知识的学习。经贸英语只是经贸知识的表达符号和工具,没有准确扎实的专业知识必然导致经贸英语变成脆弱的花瓶,“中看不中用”。这方面应该探讨引入经贸专业教师的必要性。虽然商贸英语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自然无法和经贸专业的学生进行比较,但商贸专业的教师以其系统性和宏观性的专业背景在讲授商贸英语课程时就能更好的做到高屋建瓴,更贴近现实和实务,也更加符合学校设置经贸英语课程初衷和目的,即是为学生的就业增加竞争力。即使有些学校受制于师资的匮乏,也应该在商贸英语师资配备上多考虑具有商业背景英语教师担任,唯此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第二,加强国际上商贸惯例和国家间商业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以使商贸英语的学习更加使用和得体。对外经贸活动和商事活动是人们交际活动的一种,交易活动的过程必须符合普通交际活动的基本基本原则。比如,诚实信用、等价有偿和互相尊重批次的文化和传统,等等。了解各国的文化习俗才能把握商机真正多好对外经贸。比如,英语学生都知道圣诞节是12月25日,Merry Christmas是所有学过英语的学生都知道的西方基督教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但圣诞节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意义也许体会并不深。举个例子,中国广东某外贸加工企业接单为位于美国的采购商加工一批圣诞树,但该批圣诞树由于厂方组织生产不及时,导致该批次圣诞树在来年的一月份才到达美国西雅图海港。由于圣诞节已过,圣诞树被采购商退回。该例说明,了解目标国的商事管理和文化的重要性。

第三,注意改进商贸英语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采用案例教学。分专题和模块,考究语言精确性的学习。模拟商事活动的现场,进行情景教学和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如何处理好经贸英语教学中的英语与对外经贸专业知识的关系,是一个很具现实性的课题,有效衔接英语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复合型涉外经贸人才是高等学校商贸英语课堂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资知识点篇7

关键词:双语教学;师资;教材;管理机制

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至10%的双语课程。”从近几年各高校对双语教学学生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看,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不高。本文结合我国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以下几点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全面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1.教师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标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开展双语教学和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由于存在对为何要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双语教学要达到何种目的认识不清的问题,给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带来盲目性。有人把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作为双语教学的唯一目的;也有人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两种语言能力。这些对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的错误认识,导致对教学规划、课程安排、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错误定位和选择,最终使双语教学的目的无法实现。实际上,双语教学并不是必须要求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全英模式也是双语教学的一种形式。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语言和专业是双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认识还不够,而这恰恰是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才能把握好课堂信息,保证教学质量。

2.教师要有过硬的英语运用能力

双语教学对教师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和写作的能力要求很高。目前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很多,但具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的却很少,再加上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等实际情况,致使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选择。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方式:

一是聘请有厚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外籍教师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硕士、博士生进行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教师的需求,但目前这对普通高校还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在专业知识扎实、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通过聘请国外知名学者定期培训、选择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的大学接受专项培训、派送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或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研讨会等途径,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了解最新科研成果,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外语水平,使其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探讨科学教学方法,为从事双语教学打下基础。这是目前较直接且有效的途径。

三是建立双语教学师资来源渠道。短期见效的在职培训固然能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没有稳定的双语师资来源必然导致师资队伍的青黄不接。为此,有必要在师资的源头上下功夫。如:采用“双学位”的方式,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对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就读的学生在高年级分流,使那些有志于双语教学的学生辅修外语或专业知识;还可以从跨科(原专业是外语)报考的研究生中选拔双语教师等。这样就能源源不断地为高校输送双语教师[1]。

3.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双语教学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为了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影响学科教学效果,教学中讲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法必须灵活多样,切实有效。譬如提问,讨论,举办学生主题讲座、辩论赛等;借助实物、图片、视频、案例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而进行的教学和活动教学,可以缓解学习者的语言思维压力;通过让学生用外语撰写课程论文、案例分析等来强化外语能力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通过网络课程,提前公布下一次课的生词的发音、意义、用法等,帮助学生在课前熟悉生词,以提高他们的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1985)认为,“人类语言的习得只能通过理解语言信息或获得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来获得。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TotalPhysicalResponse),要比传统的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Methods)有更明显的效果”[2]。双语教学即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赋予教学以积极的情感特征,让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和微妙的暗示都能起到调控学生情趣变化的作用,实现师生心灵与情感的沟通,保持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不断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乐不思蜀”的学习境界[3],进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益。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制做CAI课件,弥补双语课堂教学中诸如教师英语口语和学生专业术语、专业语言特点薄弱等不足,在课件中插入英文声像图片资料和设计练习,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是以往的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它的出现使教学手段多维化、立体化。建立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网站,呈现课程教学信息,设置相关知识、教学资源库链接,丰富学习资源,拓展知识领域,营造双语氛围,创造协作式、探索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

二、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源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否则将是无源之水。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有许多优点:(1)英文规范,内容新颖,注重纳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2)实用性、针对性强,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3)采用优秀原版教材可以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4]。

但是原版教材的缺点也很明显:(1)国外原版教材实践性强,但由于国情、政策的差异,这些教材的内容不能直接引用或操作,只能作为借鉴和参考;(2)由于中西方教材编写思维方式的差异,国外原版教材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与国内教材相比,教材内容发散性强,条理不够清晰,知识不够系统,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3)在引进原版教材时往往只选择某一门课程教材,容易忽视该课程与先修、后续课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4)采用原版教材在国内市场很难找到配套的外文参考资料。

由于国外原版教材优点缺点都很明显,所以在原版教材选择上应非常慎重。呼吁国内各学科专家对原版教材进行研究并作出推荐,通过有效途径教材推荐和评价信息,帮助高校提高原版教材选用质量。

双语教学虽然以引进原版教材为主,但考虑到国内双语教学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引进原版教材的同时,应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内双语教材的编写和更新机制,充实双语教学资源。一是组织学科专家改编国外原版教材,使一些优秀原版教材本土化;二是自编适合国内双语教学需要的教材,即篇幅、结构合理,难度适中,教学内容体现中西文化融合,保证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5];三是翻译国内优秀的专业教学资源。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双语教学在我国正处于探索阶段,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是规范双语教学、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

1.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

不仅教育部[2001]4号文件对双语教学提出要求,而且正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也将双语教学列为评价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推动双语教学的开展,建立双语教学专项经费已提上日程。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

2.确定双语教学标准

各校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对双语教学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因此,亟需对双语教材、大纲、作业、考试等内容和要求提出明确要求,避免双语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认定双语教学师资

学校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师资资格认定工作,这很关键,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前提。

双语教学师资认定可以通过外语口试(兼听力)、笔试、能力测试等方式进行。只有通过双语教学能力测试并被授予双语教师资格的教师,才允许走上双语教学的讲台。

4.监控和评价双语教学效果

学院成立双语教学质量考核小组,定期听课,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定期召开双语教学师生座谈会,了解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学效果较差的课程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或中断双语教学,以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激励为主,科学评价,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5.合理设置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大学生英语应用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合理进行双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很有必要。

首先,双语教学课程不允许任意开设,应选择学科发展迅速、具有国际通用性的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开设,例如金融、医学、信息、法学、生物技术等。其次,注意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在双语教学开展之前,除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之外,还应开设专业英语、专业外文资料选读等课程,介绍专业领域中的通用英语知识等[6]。第三,选择理想的双语教学课程开设时间。双语课程最理想的开课时间是三年级,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开设大学英语,第四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这样可为正式的双语教学做好前期铺垫,大大缩短专业英语的讲解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容量。2005年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双语教学的开展正好适应从应试型外语教学到应用型外语教学的转变。因而,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外语课学时,相应增加双语专业课程的学时也是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的保障之一。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承认,当前我们距离高层次的双语教学要求和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对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校来说,保证双语教学质量是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衡,杜侦.浅谈高校双语师资培养培训[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

[2]Stephen.D.Krashen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Londom:Longman.1985a.2.

[3]任长虹.高等学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4(4).

[4]陈淑霞.当前高校双语教学应当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5(2).

高中语文教资知识点篇8

[关键词]高校;双语教学;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7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4

0 引 言

为培养国际化人才,中国高校普遍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双语教学主要是指使用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进行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自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学”以来,全国本科院校大多开展了双语教学。与此同时,反对开展双语教学的声音也一直没有中断,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在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一定的条件下,双语教学的机会成本是降低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要在专业知识、语言媒介间进行取舍,如果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有限,会降低专业知识的讲授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大量外文专业词汇造成了阅读障碍和对英语思维方式的费解,在实际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某个英文词汇,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理论和逻辑。

事实上,高校大力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前提假设是,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没有降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得到提高。这个假设至少涉及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教师和学生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能够得到提高。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是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机械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习者并不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其心理过程是联想;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关系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而非人为的联系。因此,教学活动应建立在有意义的学习之上,并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但认知结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即原有的知识是否能够成为新知识的基础。

如果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看成是两者在学习和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基础,在个体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就存在如何配置资源的问题。一种情况是,原有的外语基础不足以成为新专业知识的基础,无法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所谓的机械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以通过外语充分表达专业知识的确切含义,也将制约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反过来,如果学生和教师可利用的资源足以应用于英语学习和教学的话,则双语教学就不但能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还将提升外语的应用能力。因此,双语教学的学习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专业课程讲授和学习的能力。

第二,何类专业、课程,何类教师、学生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本科专业和课程的性质、内容差异巨大,并不是所有的专业和课程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哪些专业和课程适合开展双语教学主要取决于采用双语教学的目的。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启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旨在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借鉴意义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专业领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以下几类专业和课程应加大双语教学的力度。①全球化发展程度深、趋势明显的相关专业和课程;②国外的相关专业和学科处于领先地位,我国需要学习和追赶的专业课程;③专业和课程本身就是“国际化”的,需要学生掌握较高程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并不是每个高校都能够将有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均开设为双语教学。笔者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外国语能力、教材、教学辅助资料等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影响双语教学供给的关键因素。韩立新 等认为,双语教学作为对英语能力有着较高水准要求的工作,教师应在国外教育体系中系统学习6~9年,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指导能力。因此,国内各高校现有的师资资源是很难满足大规模开展双语教学要求的。就相关教学资源的配置而言,如果某一专业课程国内外知识体系的差异较为显著,选择自编的外文教材和讲义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反之,如果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并不存在差异或者差异不明显,则外文原版教材显然具有更多吸引力。同时,教师和学校还要通过图书馆和校园网等平台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和外国教学视频等辅助学习资料。

第三,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而言,站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等方面需求的程度。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由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和教学条件、教学模式等共同决定。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引者和主导者,其专业水平、英语语言能力、课程组织的安排是否合理等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直接感受者,其外语基础、专业认同感、学习态度及课程的参与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其学习效果。此外,学校和教师针对双语教学的资源配置也影响教学效果,比如: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还是自编教材?教学辅助资料是否恰当科学?由于双语教学的难度较大,每学期过多安排双语课程学生会难以承受,那么每学期多少门课程比较合适?在教学模式上,如果采用英文教材,应该以英语教授为主还是以汉语讲授为主?

在上述影响双语教学的各因素中,到底是教师因素重要还是学生因素重要?是资源配置和教学模式更重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情况就更复杂。比如: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和能力既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又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间接影响教学效果。回答上述问题对于科学地认识和评估双语教学效果、找到影响和制约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与以往双语教学研究的不同之处有两点。

第一,笔者使用调查数据并用结构方程寻找变量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的好处是即能衡量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也能考察各个变量间的关系。笔者发现,既有文献很少有此方面的定量研究,因此,本文研究结论将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证发现。

第二,本文的调查对象是学生,因此,研究视角是基于学生的。这种研究方法的好处是能够反映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切身感受,并强调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能动性。笔者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多数研究是站在教师角度的,从双语教学的直接受益者――学生的视角进行的实证研究却较少。

1 双语教学质量因素的调查数据与统计量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高校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数据,调查对象涵盖了从“985”和“211”类重点高校、非“211”高校及民办独立学院,以及以外国语言文化教育为特色的不同层次和特点的高校。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获得有效样本478个。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教学现状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教学评价的满意度统计。本问卷设置17道问卷选项,同时针对满意度调查,设计5级里克特量表,1分到5分表示满意程度递增,把学生的打分作为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从而编制调查问卷。表1是通过调查获得的有关学生外语能力、双语教学每学期开设课程门数和教师水平的信息。

观察表1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的外语基础普遍较好,有90%以上学生通过英语四级,其中有超过80%通过英语六级。与非“211”普通院校相比,“985”和“211”类学校以及外语类院校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四级通过率均超过95%。如果按蔡基刚(2010)的观点:具有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以上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上全英课程的语言能力,那么学生的语言能力已经不再成为制约开展双语教学的约束条件了。

第二,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学生每学期基本都有双语课程任务,有接近60%的学生每学期需要修3门以上的双语课程。同时,经管、法学等文科类专业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数量多于理工类专业和其他专业。平均而言,人文社科专业学生每学期要承担2.2门双语教学任务,而理工类学生承担1.8门双语教学任务。不同层次学校间也存在差异,“211”和“985”类高校的学生每学期要承担的门数为2.5,外语类高校为2.6,其他非“211”为1.7。

第三,拥有博士教师比例,“211”和“985”高校的教师人数占比为96%,可见这一类层次的院校拥有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团队,而一般的普通院校则只有75%的教师比例。

表2显示了各类学校对双语教学效果以及影响因素的满意度评价情况。

表2显示,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较高,对双语教学也持欢迎态度,该项在各因素中评分最高,为4.14。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资源配置评价也较高,一方面说明教师和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也有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模式、学生素质和教师水平3个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的满意度较低。韩立新 等认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过分注重教与学双方的语言能力,忽视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克服语言带来的障碍。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并采用提问式教学,以及适当降低外语语言在教学中的比例将极大地改善教学模式。学生对自己的素质和教师水平评价不高,前者反映了外语教学应试教育的弊端,虽然学生基本都达到了四级水平,但语言的应用能力还无法达到参与双语教学的要求,后者则说明高校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另外,调查还发现,学生的英语基础越好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越高,以经济管理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对双语教学评价满意度较高,而理工类的满意度较低。“985”和“211”院校的满意度高于其他高校。

2 双语教学质量因素的变量设定和模型设定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个因素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强度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交叉影响程度,笔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验证。

2.1 变量设定

通过文献梳理和调查,本文首先设计6个潜变量和17个观测变量,结构方程模型由教师水平、学生素质、教学模式、资源配置的满意度4个外生潜变量和学习态度、教学效果2个内生潜变量组成。然后通过效度与信度分析选取合理的指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因素分析。

教师水平。高校双语教师的英语和专业课水平直接决定双语教学的质量,是第一位的关键性指标。教师应具备较高英语水平,能熟练用英语解释专业难点。因而,选择教师的英语水平(A01)、教师的专业素质(A02)和教师的教学态度(A03)3个变量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

教学模式。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周恩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加大专业课程的比例,在双语教学中加强对英语素质培养的比例。因此,双语教学进度和节奏的安排也要优先思考,因而选择专业英语占有比例(A04)和教学进度安排(A05)来体现。

学生素质。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学生本人的英语水平如何与专业基础扎实与否,将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吴祥佑通过实证模型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总体满意度取决于学生的专业和英语素质,并认为学生的素质是基础。因而笔者采用学生的英语水平(A06)、专业知识素养(A07)和对双语课程的接受程度(A08)来测量。

资源配置。陈志祥认为,如果双语教学的课程比较多,一个年级有3~4门,就会产生协同效应,还能够提供充分的资源,避免一本教科书讲天下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上看,若没有充足的相应学习资源也很难会有较好的成果。因此,笔者选用网络资源(A09)、双语课程数量的配置(A10)和双语教材的满意度(A11)作为评价指标。

学习态度。选择对课程的兴趣(A12)、对英语学习的重视性(A13)和推广双语满意度(A14)来衡量。

教学效果。基于双语教学的目的,选择双语教学对专业知识的促进(A15)、对英语水平的提高(A16)和增强国际化视野的作用(A17)3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对结构变量作出如下假设:

H1:“教师水平”对“学习态度”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H2:“教师水平”对“教学效果”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H3:“学生素质”对“学习态度”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H4:“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H5:“资源配置”对“教学效果”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H6:“学习态度”对“教学效果”具有正向影响关系。

2.2 模型的设定

结构方程模型可以用于测定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处理社会科学研究中不能直接测量的变量(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方程。测量模型描述潜变量ξ、η与观测变量x、y之间的关系。

测量模型:x=Λxξ+δ,y=Λxη+ε;结构方程:η=Bη+Γξ+ξ

其中,x是潜在外生变量组,y是潜在内生变量组,Λx为外生观测变量因子负荷矩阵,Λy为内生观测变量因子负荷矩阵,δ和ε为对应测量误差向量。

首先,对数据进行一致性信度分析,整个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851,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同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问卷的效度,得到检验结果是KMO值0.903,并通过Bartlerr’s 球形检验(p=0.000 0),累积方差的贡献率都在56%以上,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其次,进行模型的拟合检验,画出模型的因果关系路径图,代入数据,得到标准化的输出结果如图1所示,拟合优度检验采用如下指标,同时对变量间的假设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卡方与自由度比率为2.376

从表4路径系数与假设检验表可得知,假设H1、H2、H4、H5、H6均通过假设检验,各外潜变量与相对应的内潜变量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但是对于假设H3却未能通过假设检验,因而学生素质与学习态度未能呈显著影响关系。

3 双语教学质量因素的结果分析

由表4可知,在教师水平方面,无论是对学习态度还是对教学效果,均小于其他支持假设的影响因子,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15和0.17。可知学生认为教师水平对双语学习效果的影响重要程度不如其他因素重要(资源配置为0.83,教学模式为0.369)。很多研究认为教师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但笔者的实证结果不支持这样的观点。由图1可知,在可测变量中,比起教师的英语水平(系数0.38)和教学态度(系数0.33),学生更为看重教师的专业素质(系数0.86)。说明双语教学的关键是专业内容,而非语言媒介,这也表明双语课堂教学中,中文讲授的比重不能过低。

人们普遍认为,外语基础好的学生更赞成开设双语课程。但观察假设检验表发现,学生素质对学习态度的显著性得不到统计学的支持(P>0.05)。实际上,就算外语基础不好的学生,也希望通过双语教学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另外,笔者的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的外语普遍较好,多数学生已经有能力承担双语教学的学习任务了。

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资源配置因子(系数0.83)。从假设检验可得知,资源配置的满意度对双语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其回归系数高达0.86。这表示资源配置因子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直接使教学效果满意程度提高0.86个百分点,充分说明了资源配置在双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其可测变量中,网络资源和双语课程数量的系数均超过0.60,可见高校在改进双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网络视听说资源,来提高学生对双语自学的能力。

针对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两大因素的分析,学习态度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回归系数为0.628,这说明积极的态度会显著影响到积极的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双语学习热情和兴趣将会是使双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的“好帮手”。在学习态度因子的3个可测变量中,对课程的兴趣(系数0.45)、对英语学习的重视性(0.47)和推广双语满意度(0.59)的回归系数均较高,说明推广和普及双语教学的工作,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学习爱好,而双语教学仍然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校人才中必要的一环。

4 双语教学质量因素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学生视角,对中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学生进行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因素的满意度调查,通过结构方程的路径分析得出高校中双语教学的资源配置、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笔者建议在高校实施和推广双语教学的过程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合理增加双语教学相关资源的提供和安排。现代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学生也乐意在网上学习,因此,可以在学校网络上提供更多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或者电子书籍,例如:MOOC开放式网络课程之类的教学资源,推荐适合学生阶段性和相对应水平的英文文献的阅读,以及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双语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

第二,增强专业兴趣与激发学习热情。实证发现,学生因素对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强度高于教师的影响,因此,在双语教学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本。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越高,对专业的兴趣越高,就会不遗余力地追求专业的知识,而在此基础上通过英语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就会给学生打开国际化视野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因而,在教学课程中,安排参与式、提问式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小组讨论等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是一个个性化、双向化的过程,而双语教学则需要面临专业和英语相结合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将会有助于师生之间融洽互动。在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双语教学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和英语的生硬结合,而是让学生熟悉教材课本的知识同时,让学生用英语去表达专业知识,即英语的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进而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这样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2013(6).

[2]许宏晨.影响中国高校学生对待双语教学态度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 中国外语教育,2008(3).

[3]蔡基刚.全英语教学可行性研究――对复旦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案例分析[J].中国外语:中英文版,2010(6).

[4]周恩,丁年青.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J].外语界,2012(4).

高中语文教资知识点篇9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2009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中提出了当前高职教育“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思想,“两个系统”是指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按照“两个系统”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推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课程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

从导向上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要服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要符合高职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与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从结构上设计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系统目标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1)知识目标: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领会口语交际规则、策略、技巧及其他相关知识,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知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技能、写作技能、口头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从功能上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形成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系统的设计思路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起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根据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一个开放式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平台。针对的专业不同,课程内容系统设计侧重点不同。例如旅游类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中外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公共关系》等。市场营销类专业着重“一副好口才”的训练,同时又不能忽视应用文写作和聆听归纳能力的培养。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社交口才》、《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普通话训练》、《社交礼仪》等。文秘专业类应重点掌握一般公用文体、日常文体、事务文体的写作技巧,同时要求字迹一定要漂亮。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文书写作》、《书法训练》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文学鉴赏》、《商务礼仪》等。

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编制课程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基本框架。高职教育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要体现“教学做合一”、理实合一、手脑并用等特点。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课堂教学目标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相适应,突出职教特色、专业特色和语文课程特色。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应贯彻于整个课堂教与学互动过程,包括课文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练习巩固、作业布置、课外辅导等各个环节,重点研究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选择,与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系统相对应,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即互动式教学模式,延伸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即挑选一些比较易理解和掌握的章节,先让学生自学,上课时安排学生主讲,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做总结评论。这样既学到了知识,也进行综合实训,形成了能力。延伸式教学模式即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不同专业属性与学习需求,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沟通的教学突破点,从语文出发,激发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项目式教学模式即利用特定的项目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时,可设定这样的项目:模拟求职招聘现场,可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求职者、考官等角色,完成个人简历、求职演讲、现场答辩等环节,通过实际的项目演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才,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超越自我。

教学评价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系统设计应改革传统的以一考定乾坤的高职语文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按照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价值标准,建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个人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学生与教师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例如《大学语文》应该从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10%,平时测验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40%。《演讲与口才》应该从考勤、课堂实训、课外社团活动、课后作业、期末测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实训20%,课外社团活动参与(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表现20%,课后作业10%,期末考试40%。下面以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中“春江花月夜”一堂课为例,说明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方法。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和把握好本诗的实质精神,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欣赏水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并能运用这些能力解决国贸专业的有关问题;(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东西的态度。

2.内容定位。本课是《大学语文》第四章面对自然的第二篇课文,前面已学习了人类栖居的家园,本堂课承上启下,为后面的人与自然的对话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出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教学。

4.教学过程。课前项目任务问题导入基础知识实际应用综合实训(项目作业)多元评价。(1)课前项目任务:请学生搜索整理古代诗歌中用“明月”、“江水”、“落花”为意象的诗句,寻找本堂课的切入点。(2)问题导入:播放三则有关中秋佳节、人们购买月饼来走亲访友的广告,提问三则广告能引起人们购买欲望的落脚点在哪来导入新课。(3)基础知识:通过看、听、读、品、说几个环节来分析主题、介绍作者、把握层次,然后讨论归纳本诗的艺术特点。(4)实际应用:中秋将至,请学生结合本诗所体现出来的情境作广告文案。(5)综合实训:课后项目作业,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训练。(6)多元评价:课前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20%(学生相互打分),课堂随机测试占20%(教师当堂打分),课后项目作业占60%(教师批阅作业后打分)。

课外课外活动的系统设计包括以培养兴趣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系统设计两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课外语文活动系统 其主要形式有:知识墙报、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会、文学知识大赛、诗歌朗诵、书法比赛、专题讲座、社会调查、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语文小组等。各类活动由语文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利用墙报介绍趣味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语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开展课外语文活动,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例如组织文学社团、读书会、诗会、演讲会、辩论会、书画社等。这些社团活动能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资源的系统设计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标准、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纸质教案、电子教案、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课外教学资源包括课外实训大纲、课外实训指导、学习指南、学习手册、项目习题、网络课程、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高职语文课程应构建多功能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教育部目前还没有制定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教学实际,编写高职语文系列校本教材。教材编写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教材的诸要素,充分考虑专业教学的需要,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例如《应用文写作》、《口语训练》、《社交关系》等都要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编制教学录像、实训指导、学习指南、项目习题,供学生使用,并编写比较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纸质教案、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供教师使用。可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构建课程网络教学应用平台,教师把课程基本内容模块及结构模式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专门的聊天室、“bbs”、“e-m ail”、“blog(博客)”等和学生沟通,为学生在课上、课下遇到的有关问题能及时答疑解难。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省高职语文学会这一平台,开发功能强大的高职语文网络课程学习系统,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不断充实教学录像、教学视频、测试题库、教学课件等资料,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笔者从构建高职语文课程系统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课外活动、课程教学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当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当然,高职语文课程的系统化建设还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

[2]曾庆柏.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高中语文教资知识点篇10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英语教学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杨渊(1978- ),男,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四川 乐山 614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研究――以大学英语教育为例”(项目编号:WLWH13-12)、2013年度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西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ZY13C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06-03

一、引言

我国高校的扩招,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进入高校的门槛比以往有所降低,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校生源质量较以往总体有所下滑,这在高职类学生生源中表现尤为突出。然而,当今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却没有任何下降,反而较以往有很大提高,面临这样的严峻形势,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模式及评价机制亟待改革与调整,以更好地培养人才、促进就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通过英语语言文化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高职院校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高职类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有教育相对发达的区域,也有教育相对滞后的内地或山区,受地方英语教育水平的影响(包括地方的英语教师师资水平、学校的重视程度、学生家庭因素、英语语境等),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其中还有些学生为了进入大学,临时调整报考方向,这类学生的文化课程成绩更为不佳。总之,高职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高低不等,且普遍偏低,用传统的“一次性”期末测试来判定此类学生的成绩既不科学,也不合理。与此同时,英语水平还受到学生所在地方方言的语言习惯影响,发音不准,纠正难度大,往往阻碍学生的英语学习。

其次,高职类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较差。由于长期接受传统的英语教学,且英语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只是注重教材、辅导资料等书面知识的学习,有的甚至就是简单的单词记忆、句型背诵,辅以一定的练习题或考试题型,缺乏对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同时,对于高职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实践平台或基地也不足,或是根本没有。在一些一般的普通高职院校,其实践平台仅限于学校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英语口语角,缺乏针对高职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硬件、场所等,尤其是针对高职具体专业(如财会、护理、汽车、旅游管理等专业)的英语应用方面更是欠缺。学生花了精力和时间在课堂内外学习了英语知识,经常由于没有实践应用的机会,没有转化为内在的应用技能,久而久之,导致其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无法提高,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再次,高职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够积极。由于高职类学生在初中、普高、职高阶段,成绩都通常不理想,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扎实。通过调查成都及乐山某些高职学院了解到,这些学生在英语学科方面,其知识掌握程度相对其他科目显得更为薄弱。据统计,在高职类学生的高考成绩中,英语学科的得分往往都低于其他学科的得分,说明高职类学生忽视了英语的学习。加之英语知识的学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词汇、语法、句型及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另外,现有英语教材的内容,很多与高职类学生的专业知识脱节,也造成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甚至抵触。

最后,高职类学生缺乏正确的英语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注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但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也会导致学习者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做出不得不放弃学习这门科目的选择。在这一点上,高职类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耐性来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有效英语学习策略,同时在学校里老师也不会专门针对某个专业的学生培养其英语学习策略,通常都是针对大多数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讲授一些方法或策略。

2.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学及考核评价经验不足。由于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自然教师的补充也是必然趋势。新进教师中,绝大多数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甚至也有优秀的本科生,他们有的是英语师范专业,有的只是英语类专业,还有的是在国外留学,会英语但非英语专业。由于刚刚进入高校工作,对教材教法都没有深入的研究,缺乏教学及考核评价经验,缺乏对学生真实心理的了解。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开展和效果。

其次,师资结构及学缘结构不合理。相对于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职类英语教学,学校尽管重视,但一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在实际中感受到其重视的程度。这一点在师资结构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如成都某高职院校共有英语专业教师22名,其中高级职称0人,副高职称6人,其余为中级或是初级职称,具有硕士学位17人,学士学位5人,没有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多数毕业于同一所高校,师资结构及学缘结构极不合理;其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副高职称教师多集中在50岁左右,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方向负责人、骨干教师;外籍教师也不足,仅仅是2人次/年,难以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再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英语专业知识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就英语知识而言,现有的英语专业教师基本能够胜任教材的教学工作,但对所教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够,或是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英语讲得流利,语法知识讲得清晰,教材讲得透彻,但未与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不到提高。同时,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大,其现代教育技术掌握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教师的知识复合不够,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3.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其一,大班化教学情况普遍,少则40人左右一个班,多则上百人,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合班在一起进行教学,也有班级容量少的但是跨专业方向的学生合班教学。这样的大班化教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其二,分级教学模式考虑欠妥。许多学校通过一次入学英语测试,按分数高低把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在一定程度上让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在一个班级,便于教师教学安排,但同时也挫伤了分在B,C班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形成性评价理论溯源及优势

1.形成性评价理论溯源。“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理论最早是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Michael Scriven提出,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前者强调知识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后者强调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可激发其他智能同步发展。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Bachman和Palmer从考试的角度探究了形成性评价,得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及时帮助教师调整教法。几乎在同一时期,Black和William进一步指出,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学习者根据自身实际所做的需求分析及学习者应怎样来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方式方法,修改或调整运行计划,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教育部在2007年7月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到的,即通过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及评价改革,有效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2.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树立自信,促进学生不断自我完善,提升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即主体性优势:把学生纳入为评价主体;过程性优势:对教与学全过程进行评价;多元性优势: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如测试、观察、访谈、学习记录、课堂表现等;发展性优势:评价的目的不局限于评定学生成绩,旨在促进“教与学”的提高;开放性优势:轻松自然状态下公开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公开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有利于均衡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形成性评价机制下提高高职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出台有利政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积极提高学历、晋升职称。在思想意识上转变教学理念,即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由注重考高分转变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由强化教师主导地位转变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业务上,强调教师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加强专业技能锻炼,向“知识复合型”教师转变。建立相对完善的学习机制,坚持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相结合(可建立学科团队、学术梯队分组就教学科研等学习、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呈良性发展趋势。此外,还可针对高职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适当开展入职后的教育与培训,对青年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定期举办高质量的专家讲座等。

2.“优质师资”引进与培养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职能部门及院系要在积极做好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的同时培养现有教师,既要在人才引进上出台优越的政策,吸引人才;同时又要针对本校培养的人才出台优越政策,鼓励回校工作,坚决防止人才培养一个流失一个的局面。众所周知,有经验的熟手有时并不亚于新进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处理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对于稳定师资、优化队伍非常必要,是确保教学质量“生命线”的关键。

3.狠抓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多元文化观及民族文化认同观。站稳讲台,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英语应用技能,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课程组织协调能力,此外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亲和力也很关键。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又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其内容包罗万象,凡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都与使用英语相关。因此,英语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教师只有结合英语的多元文化特点,在讲授过程中方能取得良好成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西方多元文化、民族文化有深刻了解,有利于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4.鼓励教师在“教学与评价”方面积极“改革与创新”。高职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与常规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尽相同,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学科专业特点及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善于对教学模式或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高职类学生英语基础、语言应用技能相对较弱,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辅以网络、多媒体,用图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学科最新信息的同时愉快地学习了英语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结合现有教材内容,把网络、音频、视频的有关知识综合起来用英语表述、表演(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既能生动课堂、活跃气氛,又能实践培养英语技能,一举两得。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进展和程度进行有效监控,利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类学生英语的考核评价方面,因学生基础较差,应试能力也相对较差,只凭一期一次的期末考试做评价既不合理,也不恰当。对此采用“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表现(语言的使用、课堂发言、自主学习、作业完成、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既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充分利用好网络学习资源,教师要当好先行者和督促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资源相当丰富。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学习资源,有效进行英语及相关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了解西方多元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趋势,了解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在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当好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知识学习英语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即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点弱势,指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如推荐难易度适当的语法基础专题学习网站、听力训练专题网站、写作训练专题网站、英语趣味故事阅读网站、文化背景等基础知识或能力应用的网站,并通过E-mail、微信或QQ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把这些自主学习过程纳入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束语

高职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贯穿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学双方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发扬“教与学”中的优势做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面临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与并存的社会就业环境,网络信息技术日趋先进的电子时代,高职大学生在精通所学专业的同时,掌握好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应用技能,对于就业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在英语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网络文化等多元文化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冯超.论扩招后地方外语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3).

[2]姜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J].鸡西大学学报,2007(3).

[3]李晓荣.构建基于反思性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3).

[4]谭光鼎,刘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M].台北:高教出版社,2008.

[5]司耀龙.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合作项目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4).

[6]项金枝.扩招后地方院校外语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