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办人才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3 14:11:14

金融办人才工作计划

金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1

央行:继续加强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央行日前召开的2012年分支行行长座谈会提出,下半年要继续加强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改进和完善信贷政策,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会议指出,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快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发展。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有序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积极推进国际和港澳台金融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工作。扎实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

会议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金融风险隐患,部署了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摘自《中国证券报》)

证监会:员工持股计划规定持股不得少于3年。证监会8月5日《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暂行办法规定,购入股票的资金来源是应付员工的工资、奖金等现金薪酬,且用于实施计划的现金薪酬数额不得高于最近十二个月公司应付员工薪酬总额的30%。同时,员工用于参加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不得超过其家庭金融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股票持有时间不低于36个月。

另外,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不超过总股本的10%,单个员工获授权益对应的股份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

暂行办法规定,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和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员工持股计划时,必须避开公司股票价格的敏感期,全面加强内幕信息管理,从源头上防范任何人利用员工持股计划从事内幕交易。

(摘自证券时报网)

同 业 视 点

审计署济南办增强五种意识,推进信息化工作。一是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该办深刻领会署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全体审计人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到应有的位置和高度去贯彻落实。

二是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通过讨论认识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审计外部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给审计工作特别是审计信息化带来的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尽快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紧紧把握信息化带来的良好机遇,拓宽工作途径,应对工作挑战,大力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是增强成果意识和绩效意识。成绩和效果是所有信息化建设努力付出的真实体现,该办要推动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提升计算机审计队伍素质,探索审计信息化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提升审计业务成果和内部管理水平。

四是增强创新意识和攻坚意识。认真总结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推广应用已有的技术方法,深入查找创新能力方面的问题,积极应对信息化对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的挑战,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是增强主动融入意识和全办一盘棋的意识。克服保守依赖和等靠思想,由过去的指导推动、摇旗呐喊,转变为深入审计信息化建设实践,身临其境地研究和认识审计信息化的具体内容,使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业务融为一体。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上,由过去重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转变为改善该办的整体信息化人才结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全体人员的信息化素养。

湖南实施“九个一”工程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近日,湖南省审计厅召开全省审计工作座谈会,传达贯彻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精神,总结交流全省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举措,以加快推进湖南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根据审计署“一个中心”、“五大体系”、“五大系统”的总体部署,湖南规划实施“九个一”工程,全面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

通过实施“九个一”工程,至2014年底,湖南省审计机关要实现审计专网及审计会商系统的全覆盖,全面部署应用OA系统,审计数据采集和积累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AO系统与OA系统实现有效对接,在财政、地税、社保、住房公积金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管理部门或行业审计中推广全省联网审计系统,对全省1至2个行业开展信息系统审计。

人 物

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博士。此前,自1999年以来,他一直担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兼研究部主管。2002年许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被中国机构投资者评为中国本土经纪公司第一名。在此调查中,许博士本人也被评为最佳经济分析师。在进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之前,许教授于1997年至1998年任职美林证券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1996年,他在美国华盛顿的世界银行担任咨询师。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金融学、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过渡经济以及中国经济改革。

赣 审 动 态

为有效整合办案力量,形成反腐败合力,实现办案人才资源共享,经江西省审计厅纪检组向该省纪委监察厅推荐,并报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借调办案人员资格审核小组审核,江西省审计厅社保处主任科员胡智强同志日前正式进入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借调办案人员人才库,这系江西省审计厅第一人。

(江西省审计厅监察室)

新余市审计局上半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大了审计和处罚力度,完成了去年全年的工作量,工作取得了突破。半年来,审计局已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23个,审计对象23人,上缴财政违规金额142万元。查出主要问题金额4 320万元(其中:违规金额142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4 178万元),以上问题金额中应负直接责任的金额1 299万元,提拔重用干部6人,暂缓使用3人。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力度,为市委、市政府提拔和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促进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忠实完成任务。

金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卓越计划 金融专业 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掌握着巨大的经济资源,在支持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日增,但我国过去及现在的高等教育中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能够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十分有限。金融学本科教育是金融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应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培养适销对路的金融人才,是金融人才的根本出路,也是金融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培养卓越型人才正是现代金融教育的根本出路。

教育部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将卓越计划引入金融人才培养客观上可以适应金融学专业“数量化、微观化”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卓越化发展。

1、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学科和金融专业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这种变化。面对新形势,金融学专业建设必须秉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训体系建设等核心要素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学校改革教学体系的东风,调动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研究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

1.1、社会、学校与学科发展强化了金融学卓越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金融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居民个人等对现代金融人才的需求旺盛,加快建设和发展现代意识的新型金融学专业将势在必行。根据教育部资料统计,全国有120所大学开办金融学专业,以平均每个大学每年80名毕业生计算,全国不过一万人。而根据劳动部门统计,每年需要金融人才2万人以上,而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江苏省,大概有20所大学开办金融学专业,每年毕业生不过两千,这远不能满足江苏省的经济发展需要。

1.2、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输出不乐观

尽管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但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

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准备和硬件设施更新没能跟上扩招的步伐,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当数量的学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除了本、硕、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上差异不大,缺乏科学的衔接与协调,而且学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操作型人才的比例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或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不一致。于是,一边是众多的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或政府部门总是感慨优秀金融人才太难得,特别是在应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另一边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对此,未能及时调整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2、完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形势压力逼人,不过我们依然面临许多机遇和优势,只要有百倍的信心、坚定的信念,就能够化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搞好金融专业建设,我们仔细分析论证有以下机遇和问题。

2.1、具备的条件

2.1.1、学校的支持,学院的重视,教师的协作,学生的勤奋是金融学专业宝贵财富

江苏理工学院择机成立商学院是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不是简单的归并和资源的再分配;虽然学院成立只有四个多月,但我们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照和支持。学院领导多次深入金融系倾听教师和学生新生,经常与金融系领导就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专业特色的形成与凝练、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驱动、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进行指导和交流;金融系教师经常的交流、相互的帮助、工作的协调与配合、业务精益求精的品质、合理化的建议与意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不体现着大家庭的温暖;特别是今年新生在进行了专业概论的教育和引导后,学生更加关注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2.1.2、专业特色优势的体现

师资队伍的特色体现。教师分别来自不同院校,有助于整合和把握专业的现状和趋势;江苏理工学院金融系现有博士3人,计划未来3年内支持2-3名教师考博,引进和晋升教授1-2人,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档次。

专业定位的特色体现。金融学作为比较成熟的学科,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培养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特色的体现。为真真体现应用型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主干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方向拓展课为平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整合教学内容,对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明确归属,构建以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为主体,以校内实验和校外社会调研、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依托,以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文为探究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条件特色体现。目前正在筹建金融证券模拟与银行业务模拟实验室的校内实习平台;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经济管理学院已开辟的实习基地,如常州工商银行、常州市建设银行、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华安证券公司、海通证券等有关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调研);二是正在开辟新的实习基地,目前已于常州市体制改革委员会、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常州分行等单位达成初步实习意向。

学生专业技能特色体现。由于本专业学生在就业中许多单位要求其必须具备工作经历的要求,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保险和证券从业、金融分析师、计算机等级和外语等级考试,克服进入市场的障碍。

2.2、存在的问题

2.2.1、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完善,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从全国范围看,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促使我国金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304所大学或学院(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设立了金融学专业,而且作为热门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增长很快。但是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与此同时,设置金融学专业的各个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一些重点大学在金融学科建设方面不断突破,已经接近甚或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有不少院校还远远落在后面,导致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校金融学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

2.2.2、教改实践效果有待深入评估,实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良性循环

有专家认为,目前急需对全国范围内的重大金融学教改实践项目进行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认真盘点。那些获得成功的项目可以总结出怎样的经验,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那些失败的项目能够汲取哪些教训,应该如何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有效避免?那些一度陷入僵局后又出现转机的项目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那些初期目标已经实现了的项目要怎样延续下去?那些效果不够理想的项目该如何调整?所有这些其实都可以作为下一阶段教改研究的备选课题,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新的良性循环做好铺垫。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2.2.3、师资队伍基本满足需要,但缺乏领军型、重量级师资,学术梯队、研究团队、研究方向和特色不明确,散兵游勇情况较为严重。

2.2.4、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加强与提高,目前正在筹建的金融实验室在经费与人员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专业需求,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需要进一步理顺。

3、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目标: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差异化竞争为核心的原则,以特色办学为主要手段,改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形成特色。

建设的基本思路:

3.1、以特色办学为主要手段,改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

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走差异性竞争道路是我们进行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按照学校国际化商科大学的总体定位,参照国际银行业展开业务的主要特点,我们将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造。强化对学生新型银行业务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在条件成熟时,开设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新课,形成具有金融学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3.2、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

专业发展在于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在于课程建设的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专业建设的根本在于课程建设。我们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把原有基础较好的课程建成精品课程。对于大多数专业学生都修读的专业基础课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将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建设;以特色课程为主要突破口,争取一些新课成为特色课程。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课程在国内各高校中开设的学校不多,有些则根本没有学校开设,如果集中一些青年教师在老教师带领下重点突破,有可能形成在国内具有优势的特色课程。

3.3、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未来建有金融模拟实习中心,在其下属的实验室中安装有资讯分析系统、模拟交易系统和银行业务模拟系统,这一中心侧重于模拟证券交易,今后3年内金融学专业将这一模拟中心内容扩大为包含证券模拟、外汇交易模拟和衍生金融工具模拟(初期为期货模拟)的综合模拟实验中心。

3.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条件改善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学生讨论、专题辩论、模拟操作、实践演习、业务知识及能力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如电子教材、电脑软件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5、逐步形成特色,完善专业定位,形成专业方向(资本市场,投资理财)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特色:以多证书为支撑,应用能力突出,适合金融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银行、证券、保险);教学特色:以科研带动教学、形成专业方向。

4、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特色

4.1、实地考察调研国内金融学专业现状,审慎明确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结合长三角及苏南地区经济金融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基础扎实应用型人才;

4.2、从办学理念与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专业基础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知行合一,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4.3、不断通过教学实践改革,修正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提升金融专业办学实力。

课题:本文是2013年江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卓越型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我国金融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1期.

[2]韩曙平,李前龙.《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

[3]刘桂梅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惠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吴少新等.《金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年12月.

金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3

重点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软件与服务外包、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领域。

二、支持对象和条件

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在重点产业发展领域中具有技术、项目、资金优势的创业人才或创业团队,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能够引领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已取得杰出成绩或具有显著创新能力,并具备产业化能力,主要从事产业技术研发,有望突破核心技术、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并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的创新创业团队;

2.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权,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能够进行产业化,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经济竞争力有推动作用的人才;

3.在国际某一学科、技术领域内的带头人,所创办的企业主要从事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创新活动;

4.在科技投融资领域具有丰富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金融人才与团队。

三、扶持政策

(一)创业类领军人才,根据申报项目质量及产业化前景等情况,分别设置重点创新创业团队以及A、B、C共四类资助办法:

重点创新创业团队

1.给予400万元的创业或科研启动经费;

2.给予团队成员每人50-100万元的安家补贴,或给予每人不少于100平方米公寓住房五年租金补贴。补贴人数最多不超过5人;

3.提供300-5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三年内免收租金;

4.根据团队项目投资需求,经论证审批后,由种子基金对团队项目给予500-1000万元左右的风险投资,或给予不少于风险投资基金首次投资额10%的配套投资(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5.在实施领军人才项目过程中,自团队项目立项起三年内可提供50%的贷款贴息;

6.企业成立一年内主营业务销售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三年内主营业务累计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再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产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自团队项目立项起三年内给予全额奖励返还;团队成员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的50%,自团队项目立项起三年内给予奖励返还,奖励人数最多不超过5人。

A类

1.给予不少于100万元的创业或科研启动经费;

2.给予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0-100万元的安家补贴,或给予不少于100平方米公寓住房五年租金补贴;

3.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并免除三年租金;

4.经论证审批后,种子基金给予不少于20-30%的风险投资。具体办法参照《关于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高新委〔2008〕79号)执行;

5.在实施领军人才项目过程中,自项目立项起三年内可提供30-50%的贷款贴息。

B类

1.给予不少于70万元的创业或科研启动经费;

2.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并免除三年租金。

C类

1.给予不少于50万元的创业或科研启动经费;

2.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并免除三年租金。

(二)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申报国家、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及姑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对列入国家的人才,给予150万元配套支持。对列入省双创人才计划或姑领军人才计划的人才,按照政策要求,给予配套支持。

(三)科技金融领军人才,给予100万元的安家补贴。

(四)鼓励领军人才积极参加科技保险业务。具体办法参照《科技保险补贴企业保费的实施办法(试行)》(高新管〔〕421号)执行。

四、组织机构

为了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实施,设立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主要职责是组织登记审核、项目论证、风险投资评估以及协调联络等工作。

五、同时列入省双创人才计划、姑领军人才计划或区领军人才计划的项目,从高但不重复支持。

金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人才培养 蝶变

自2004年学校搬到浑河南畔、沈抚新区以来,沈阳工学院金融学专业已招生十二批、建设十二年。这十二载,是沈阳工学院全体师生追求“沈工梦”的十二年,也是金融学专业蝶变的十二年。

一、学生培养规模和质量的蝶变

第一,学生招生规模增长十倍。2004年计划招生30人,2015年计划招生300人,而实际招生规模每年都高于计划数,录取分数也远远高于国家线,这是“市场”对金融学专业的认可。第二,学生社团日趋专业化。风启证券协会、阳光保险协会、卓信信贷协会从无到有,广泛吸纳学生开展专业活动。与会计专业联办的金融点钞大赛、与国贸专业联办的国际金融辩论赛、股票交易大赛、外汇模拟大赛等专业赛事基本上都是由金融学专业社团承办。金融学专业发起的经济与管理学院考研协会更是将影响力进一步广化到学院和学校层面。第三,学生期刊实现常规化。每周的《金融快讯》电子期刊使学生每天都在关注股票行情、外汇牌价、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市场动态,每月的《金融文摘》电子期刊提升了学生对专业论文的查找、鉴赏、编辑能力,每年的《金融学刊》电子期刊通过对过去一年金融大事的回顾,培养了学生宏观金融意识。第四,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每年都有一些优秀的学生在正规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011级的朱文奇同学目前已公开发表专业论文6篇。2012年金融咨询传播创新团队在省里获批,同年被评为优秀创新团队,2013年的立项再次获得资助。2015年2013级马超同学负责的金融微助手创新团队被定义为部级创新团队。第五,学生就业率名列前茅。每年金融学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与学校合作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经常为无法完成招聘计划而烦恼。第六,学生竞赛常态化。每年,学生都会参加由“挑战杯”、市场调查大赛、金融产品创意大赛、贵金属实盘交易大赛、智慧经济大赛等大型赛事,并且均能取得优异成绩。

二、金融教研室师资团队的蝶变

建校之初的金融学专业只有专职教师1人,专业课几乎都要靠外聘教师完成授课。2015年,理论课程90%以上由金融教研室教师来授课,实践课程除考虑到教学效果,部分外包给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外,主要由金融教研室教师承担。同时,教学效果突出,每年的教学基本功大赛都榜上有名,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师、十佳教师等荣誉也经常获得。第二,学历和职称结构不断优化。目前,金融教研室所有教师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博士占比超过50%,教授和副教授职称占比超过一半,“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0%。第三,教研、科研取了一系列成果。教师年均超过5篇,试题库、精品课、教研课题、横向科研课题、纵向科研课题等数量连年创新高,层次也不断提升。2012年,金融学专业“全真”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曾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省教育厅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全真”实践教学平台开发与实践”顺利结题,同年,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得学校立项资助。第四,实践教学成效显著。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教师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引入,目前金融教研室专职教师有30%是从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引进的;二是外部借入,请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优秀员工到校给学生进行短期培训。一“引”一“借”,有效保证了实践课程的质量,并与市场有效接轨,保证了实践课程与时俱进。

三、校企合作的蝶变

这十年,金融学专业的校企合作也探索中不断深化。最初,请进来走出去――请企业老总到校作报告,让学生到金融企业参观进行专业认识实习。第二阶段是仿真模拟――通过引入相关软件和硬件,模仿金融企业环境进行校内实训。第三阶段是引进来钻进去――将企业优秀员工引进学校变成专职教师,校内教师钻进企业进行“全真”体验。第四阶段是打造“全真”实践平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立由金融企业老总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保证教学计划符合市场需求;第二,借入外脑,将实践课外包给金融企业精英,保证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执行时不走样;第三,学生集中到金融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保证毕业实习阶段人才培养的高效。相应地,在这阶段,由于实现了“双赢”,校企间的互动也日益频繁和深化。如中国工商银行在贵金融实盘交易和产品创意大赛中到校多次宣讲并提供资金支持、中国银行和中银国际证券免费为学生进行股票交易开户并提供技术指导、中国建设银行校内ATM机由金融学专业学生负责日常维护并择优到银行进行短期大堂经理体验、金融学专业学生第四学期结束就可以到百年人寿兼职工作……

四、国际化办学的蝶变

为突出“本科国际化”办学特色,在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下,金融学专业2015年成功获批“国际本科互认课程”教学项目,并于2015年首批招生53人。“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是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外知名高校和国际教育专家,共同研发并面向国内部分本科院校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是集国际化课程开发、国际化师资培训、国际化教育资源共享、国家留学基金委科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国际化教育享受、多元化就业于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科段学制4年,分“4+0"和“2+2”两种学习方式。项目优势在于:第一,采用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教学体系完善。第二,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优秀教师资源。第三,优选国外合作高校课程,EMI教学,小班授课,明辨性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够不出国接受国际化学术课程教育体系培养。第四,灵活选择留学模式,国际高校间学分互认,为海外学习和国际交流创造条件。第五,全程接受国家留学基金委严格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监管,保证教学质量。

五、小结

这十二年,在石丽教授等校领导的引领下,金融学专业师生注重“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干中学”的同时,不断总结,实现了经验向理论的蝶变。金融教研室先后提出并践行了――分方向建设专业、专业实践课程外包、构建“全真”实践教学平台、毕业论文分阶段培养、通过专业社团和专业期刊锻炼专业人才等一系列专业教学改革措施,为本校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兄弟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建设,都提供了很多极富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改革思路。

金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基础条件

近年来,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截至底,全市经重新认定的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07家,占全省总数的70%,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近2000家。在金融基础方面,“引银入黔”、“引金入筑”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市金融体系日益健全,金融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金融服务环境不断优化,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大幅增长,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升。以来,市启动实施科技金融计划,出台了《市科技金融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在搭建科技贷款合作平台、健全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都为深入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指导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需要金融的支持,同时也为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拓展了空间。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支撑和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十二五”期间,我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按照“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我市“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杠杆效应”,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搭建起有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壮大我市科技实力,把建成中国西部地区科技企业家创业的摇篮、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三)基本原则

1.发挥比较优势。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有针对性地搭建高端装备制造、磷煤精细化工、铝精深加工、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等特色优势产业贷款合作平台及组建专业性创业投资基金,充分利用优良的生态、气候资源和宜居、宜游、宜业环境,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到创业发展。

2.整合各方资源。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放大作用,有效整合各级各部门的科技资源、项目资源、财政资源和金融资源,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投入实体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共建共享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各类载体和平台,尽快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做大科技投融资总量。

3.着力制度创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积极借鉴发达地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努力创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提供可靠、便捷的融资渠道。同时,加强科技金融运行的监测和监管,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管理的体制机制。

4.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科技金融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科技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财税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科技金融协调机制,加强对有关区(市、县)的指导和扶持,广泛宣传和动员企业积极参与,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探索、实践,建立健全以“五公司、一中心”(“五公司”即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企业信用服务公司、科技成果评估交易公司,“一中心”即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引领,“五平台、一通道”(“五平台”即天使资金平台、股权投资平台、贷款合作平台、信用服务平台、产权交易平台,“一通道”即推动科技型企业进入上市融资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等场外市场挂牌的通道)为支撑,“五补助、一补充”(“五补助”即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补助、科技贷款补助、科技担保补助、科技保险补助,“一补充”即银行、担保机构、保险机构风险准备金补充)为保障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构造包含种子期、初创期、成熟期各类科技型企业,覆盖从创业到上市全过程,跨越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统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综合性投融资服务供应链,使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有效解决,银行、创投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企业的共赢局面基本形成,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中西部地区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创新示范区域。

(二)具体目标

1.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培育和吸引一批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分院、分所、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在我市聚集,新建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3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建成现代药业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

3.完善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力争政府引导性基金规模达到5亿元以上,聚集和带动社会资本30亿元以上。积极引进省外天使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进入我市,新成立10支左右创业投资基金或子基金。

4.引导和促进企业通过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进行直接融资,力争发行企业20家以上,募集资金100亿元以上。

5.加快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力争5家以上企业到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20家左右的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

6.构筑8—10个“科技部门、银行、企业、担保机构、评级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科技贷款合作平台,重点打造现代药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合同能源管理、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专业贷款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7.通过不断创新融资模式,累计为我市科技企业提供融资300亿元以上,帮助300家左右的企业快速成长。

8.全市科技金融计划财政投入资金(含中央、省级、市级和区县级投入),力争5年累计达到5亿元以上。其中,市级财政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安排科技金融财政专项资金,并逐年增长。

三、工作内容

(一)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机构

加快培育壮大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科富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依托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火炬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机构建立科技投融资服务战略合作联盟,共同搭建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进一步做大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开放式创业投资市场,积极引进省外优秀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参与我市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实施投资风险补助,吸引民间资本与引导基金在筑合作设立创投机构(基金)、创投管理机构,新成立10支左右创业投资基金或子基金。加快组建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市天使投资基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和科技成果评估交易机构,完善成果转化财政奖补政策,运用创业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二)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贷款合作平台

积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共同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贷款合作平台。重点打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现代药业、节能环保等专业贷款平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量身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建立科技贷款评审专家库,积极推荐科技专家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项目评审工作,为银行信贷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不断扩大市科技金融专项补助资金规模,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贷款进行贴息补助,对提供科技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风险准备金等补助补贴,对获得科技贷款的项目在无偿研发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市科技型企业贷款提供优惠利率和开通“绿色通道”,积极支持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力争设立3—5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促进小额贷款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探索开展10家左右科技支行试点。通过搭建贷款合作平台,形成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支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做大做强。

(三)创新和完善科技担保服务体系

鼓励国有担保公司及其他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及企业创新活动开展融资担保业务,通过补贴或奖励,引导银行和担保机构接受知识产权质押或知识产权的反担保。加快组建2—3个科技担保公司,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其他权益抵(质)押、金融租赁等多种担保方式,逐步扩大信用担保,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设立科技担保机构,集成现有各级担保机构的资源优势,形成面向科技型企业的科技担保网络。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参股科技担保公司,促进科技担保与创业投资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和逐步完善科技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实现担保机构与科技企业互利共赢。

(四)培育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

培育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启动实施“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积极开展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资源调查和分析,推动有潜力的企业进入上市企业资源储备库,加快企业直接融资步伐;推动制定《关于支持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配套扶持政策》,支持高新区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力争推动5家科技型企业进入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推动20家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或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启动实施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发行工作,择优选取、优先支持有融资需求的优秀科技型企业发行集合票据和集合债券,对参与发行集合票据和集合债券的科技型企业,市科技金融专项补助资金给予“投资保障补助”。探索利用信托工具拓宽融资渠道,筛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信托计划,并与银行贷款、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形成组合和优势互补。

(五)积极开展科技保险工作

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支持保险公司开发和创新科技保险产品,支持开展自主创新首台(套)产品的推广应用、科技企业融资以及科技人员保障类保险,加大对科技领军人才、科技企业核心高管人员的保险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保险财政支持政策,对科技企业保险费用支出进行补助。提高保险中介服务质量,大力拓宽科技保险服务领域。建立科技保险风险准备金制度,逐步完善风险共担机制,提高保险机构发展科技保险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六)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加快组建科技成果评估交易机构,完善科技成果定价、转移、转让机制,推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制度和规则,为重大专利及非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搭建平台,为金融资本、技术成果拥有人搭建合作桥梁,加快促进我市自主创新成果及省外、国外引进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建立有利于技术产权流转的监管服务机制,充分利用产权交易所,依法规范开展产权交易,为科技企业产权转让特别是知识产权质押物流转、处置等提供服务。

(七)完善科技企业信用体系

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科技贷款合作平台为抓手,加快建立健全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搭建科技企业征信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信用信息档案系统;引入或组建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开展重点科技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推动建立科技企业信用报告制度;启动实施“市星级信用科技企业培育计划”,利用信用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诚信发展;推动科技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更新投融资观念,为深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打牢微观基础。

(八)建立健全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服务公司化发展道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的各项功能。成立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市科技资产控股公司,作为科技金融政府引导资金的出资主体和财政性科技资产资本运营主体。在现有火炬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上,鼓励设立新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新的管理咨询、投资咨询等公司,不断培育壮大我市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好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进行项目、资本对接,开展企业融资咨询、融资讲座及银企洽谈会、重点项目推荐会等活动,切实推动银企、银保、银创、投证合作。建立完善科技企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做好科技项目的储备和筛选工作。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重大科技平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科技政策法规、科技金融产品等科技信息收集、统计、制度,逐步形成集信息共享、风险投资、银行贷款、担保、培训、产权交易、专业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四、计划进度和阶段目标

(一)全面启动阶段

1.启动实施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改革,增设科技金融计划,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单列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制定科技金融补助政策,针对科技型企业广泛开展科技金融宣传和培训。

2.制定出台《市科技金融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市星级信用科技企业培育管理办法》、《市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等政策文件。

3.加强科技金融机构建设和基础制度建设,“五公司一中心”、“五平台一通道”、“五补助一补充”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初具雏形,两年累计为我市科技企业提供融资50亿元以上。

4.引导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和火炬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参股组建2—3支创业投资基金或子基金。

5.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加大对大学生(含硕士、博士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为高新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器内的初创期企业提供“种子资金”;启动实施“1020”计划,加大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支持力度。

6.力争推动1—2家科技型企业到创业板、中小板上市。

7.与有关合作银行、担保机构搭建3—5个贷款合作平台,力争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融资30亿元以上。

8.设立1—2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1家科技担保公司,开展4家左右科技支行试点。

(二)纵深推进阶段(2013—2014年)

1.基本完成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改革,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逐年提升,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财政投入占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大幅提升。

2.调整完善科技金融各项政策和制度,“五公司一中心”基本实现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目标,“五平台一通道”搭建完毕,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五补助一补充”杠杆和放大效应明显体现,两年累计为我市科技企业提供融资150亿元以上。

3.力争推动2—3家科技型企业到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推动5—10家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

4.新组建3—4支创业投资基金或子基金。

5.新搭建3—4个贷款合作平台,力争两年累计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融资80亿元以上。

6.设立1—2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1—2家科技担保公司,设立5家左右科技支行。

7.建立科技企业项目库及科技成果库,搭建高新技术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科技金融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5年)

1.完全形成以“五公司、一中心”为引领,“五平台、一通道”为支撑,“五补助、一补充”为保障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当年累计为我市科技企业提供融资100亿元以上。

2.全市(含各区、市、县)科技金融政府引导性基金规模达到5亿元以上,聚集和带动社会资本累计30亿元以上。

3.力争推动2—3家科技型企业到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推动5—10家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

4.新组建2—3支创业投资基金或子基金。

5.新搭建2—3个贷款合作平台,力争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融资70亿元以上。

6.设立1—2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1—2家科技担保公司,累计设立7—8家科技支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科技金融结合工作的领导,在适当时候成立市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保障,创造政策环境。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省直相关部门、监管部门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召开促进市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和解决科技金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领导有力、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切实发挥政府对科技金融的规划引导、政策保障、风险管控作用和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科技局与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协作机制,加强对各区(市、县)科技金融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逐步形成有效的目标管理、督促检查和激励约束机制。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严格执行国家科技法律法规,落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实现科技金融引导资金投入占科技经费比例逐年增长,力争全市市域范围内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财政投入5年累计达到5亿元以上。深化科技计划和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科技创新。

金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6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然而,地方高校现有专业建设中,大多存在课程设置不当、培养目标不准、培养体系不优等问题,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差甚远,学生毕业后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鉴于此,文章以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建设为例,从学科专业的定位出发,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策略途径。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不仅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前提保证[1]。无论是部属院校还是地方高校,其办学水平和社会地位说到底都取决于专业建设水平。对地方高校而言,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实现由教学研究型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必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只有尽快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层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1,2]。所以,转型期的地方高校加强专业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校加强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专业,是高校发展的龙头,专业建设,则是高校生存的根本。专业建设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科研方向、学术水平、服务能力和社会地位,是高校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首先,专业是高校存在的基本元素,也是高校发展的着眼点。高校的专业建设一般包括专业的划分、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方向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基本环节,专业建设直接承载着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完成。其次,高校只有以专业建设为中心,才能造就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培养出色的学生人才。师资力量决定办学水平,专业建设则打造学科梯队。最后,只有培育了专业特色,才能突出学校特色。特色是标志,是存在的价值,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办学内涵。对高校来说,特色就是办学水平,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关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2]。然而,办学特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办学特色的形成渗透在高校职能实现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成果上,而专业建设又是高校职能实现的具体承担者和各项成果的创造者[3]。因此,专业是高校特色的直接载体,通过专业建设进行特色培育是促进高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定位

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首先取决于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定位。结合当前地方本科教育和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我们从专业本身的定位和学生的定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金融工程专业的定位。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准确定位,首先依赖于该专业培养的是生产者还是管理者;其次要了解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的是策略层面的金融决策者还是操作层面的普通金融工作者;同时也要确定培养的是金融专技人才还是万能的“通才”。地方高校开设金融工程专业,不应该也不能按照“985”“211”本科院校的金融工程专业进行定位,而应该根据地方高校自身服务地方经济需求的特点来决定培养的“金融人才”应该是“技术应用型”的一线人才,并非通才,并且这些“一线人才”首先从事的仅是简单的经验性工作,待经验操作性技能熟练后再慢慢培养策略决策方面的能力,最终成为既有熟练操作技能又懂决策理论的管理者。

2.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定位。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金融理财、投融资以及金融风险管理方法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各种金融工具的开发设计、综合运用以及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投融资战略策划,能在企事业单位或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高素质复合型现代金融人才。

三、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1.多学科交叉的联合培养模式。从学科本身来看,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与同类院校或相关院系进行横向联系与合作,取长补短,通过教育联盟的方式共同培养应用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

2.理论、实验加实践的立体式培养模式。“强实践性”决定了金融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与实践环节。尤其是对地方本科院校的金融工程专业而言,因为自身薄弱环节较多,课堂讲授仅仅是一种“分析模式”的教学方式,要真正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强调的是操作层面的实践性,因而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更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形式多变的金融市场相结合,恰当选择教学案例,开展金融实务操作环节的教与学。

四、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策略选择

根据以上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我们提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策略选择如下:

1.转变观念,精准定位,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专业建设,观念是先导、定位是向导、规划是保证。定位准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是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4]。地方高校首先必须进行观念转变,精准定位,科学规划,专业建设才能有序推进并取得成功[5]。地方高校的职能之一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而要立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坚持应用型大学专业建设的理念,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统筹制定,确保专业建设方向正确、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为适应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专门组织教师学习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及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思想观念上转型。邀请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兄弟院校的同行进行专业建设探讨,确保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持续性,在办学类型上准确定位。

2.面向产教融合,凝炼学科方向。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都要求地方高校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6],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为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撑。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推进产教融合为主导方向,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此,邵阳学院一方面主动对接邵阳本地中长期科技、产业与社会发展实际,先后组织教研人员参与《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邵阳市双清区产业(金融)精准扶贫规划》的编写,组织学生加入企业实践,从而找到金融工程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点,通过产教融合,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求,采用“以专业带整体”的策略,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找到学科发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的契合点,满足学生专业成长和全面、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兼顾,汇聚人才队伍。结构合理、能力高强、学术与实践兼顾的人才团队是专业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是地方高校成功实现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保证。要全面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提高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对地方高校而言,就需要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出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学科队伍[6]。这支队伍既有高精尖人才发挥学术引领与应用提升作用,又有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实践创新和技能推动作用,还有骨干教师发挥推进知识应用、技术革新和指导学生成长的作用。由此形成一支由学科理论专家、技能行家组成的合作型队伍,相互作用,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保证专业建设站在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与转型发展。为提升专业整体实力,推进专业发展,邵阳学院除了大力引进金融工程专业的博士、硕士外,还聘请当地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专家做为学校兼职导师,定期为学生讲授金融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

4.强化应用导向,完善专业建设制度。系统完善的专业建设制度对于专业发展具有导向、规范、监督和激励作用,有助于确保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地方高校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这需要突出应用导向的学科制度体系来推进[7]。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要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专业建设制度要有助于保障专业建设的应用型方向,有助于专业团队成员形成“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将其内化为追求目标;专业评估和奖惩制度要有助于学科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有助于引导学科团队更加主动地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邵阳学院为了整体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专门制度了《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方案》,加强学校和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和邵阳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提高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也出台了《邵阳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意见”》,为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增强办学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结束语

文章以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建设为例,并从学科专业的定位出发,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策略途径,以期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郭建华 单位: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李莎.创新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147-149.

[2]关丽梅.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72-74.

[3]彭贞贞.转型发展下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分析[J].知识经济,2016(10):178-179.

[4]解梁秋.地方高校转型期学科建设问题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6-59.

[5]赵荷花.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应然抉择与策略取向[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6):15-19.

金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7

(一)指导思想。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指导,以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为目标,打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的营商和人文环境,着力服务好现有总部企业,吸引和培育一批新的总部企业,推动全市总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主要思路。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壮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大力引进和重点培育相结合,循序渐进和创新突破相结合,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相结合。在重视引进总部企业的同时,创造条件服务好现有总部企业,尤其是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总部企业;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跨国公司、中央大企业等在*设立总部、地区总部或职能型总部机构,着力引进国内尤其是珠三角民营总部企业;培育和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国际会展、信息咨询等生产业总部企业和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现代工程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总部企业,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石化等支柱产业以及装备制造领域总部企业,加快培育环保节能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服务等高技术产业总部企业。

(三)总体目标。经过5-10年的努力,实现总部企业数量明显增加,结构明显优化,规模效应明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总部企业税收占全市企业税收总额比重达25%左右;到2020年,把*建设成为辐射环珠三角、泛珠三角,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亚太地区最具活力“总部经济之都”。

二、开展总部企业认定和统计监测工作

(四)制定和完善总部企业认定办法。市经贸部门牵头制订内资总部企业认定办法,市外经贸部门牵头修改完善外商(含港、澳、台)投资总部企业认定办法,市金融管理部门牵头制订金融总部企业(含内、外资)认定办法。以上认定办法经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

(五)开展总部企业认定工作。市经贸、外经贸和金融管理部门牵头会同市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统计和工商等相关部门,分别负责内资、外商(含港、澳、台)投资和金融总部企业的认定工作,认定结果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核后统一公布生效。对现有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认定工作,自本意见实施1年内完成并实施动态管理。

(六)建立总部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市统计部门牵头建立反映总部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报送制度,完善总部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定期公布总部经济统计资料。

三、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七)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总部经济空间规划,重点规划建设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琶洲地区、“天河北—环市东—东风路”、南沙新区、科学城、知识城、白云新城、白鹅潭地区、*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和*南站地区等总部经济重要功能区,引导总部企业按城市区域功能规划集聚发展。

(八)建设一批总部经济示范基地。市发展改革、建设、规划、国土房管部门要规划建设若干总部经济示范基地,集中建设或改造一批高档写字楼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加快推进珠江新城—员村地区金融总部等示范基地建设。

四、强化总部企业用地支持

(九)加强用地保障。市国土房管部门要将总部企业办公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合理设定出让条件,通过公开出让方式优先保障总部企业办公用地。单独设立的总部企业研发中心、产品设计用地,在符合相关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可按协议出让方式供地。“退二进三”腾出场地引入总部企业或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项目,其用地按市“退二进三”和“三旧”改造相关优惠政策予以支持。

(十)促进工业园区功能置换。鼓励中心城区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改造为集聚设计研发、管理销售、物流配送、咨询策划等具有总部功能的综合工贸园区,促进总部企业集聚发展。

(十一)实施灵活用地年限和出让金收取方式。对总部企业重点集聚区、重点企业及重点项目的供地,经市国土房管部门审核并报市政府同意后,根据总部企业发展需要,准予在法律规定的年限内合理确定用地年限,经批准可分期付款缴纳土地出让金。

五、拓宽总部企业融资渠道

(十二)创新融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总部企业的信贷投放,协调组织银团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对总部企业实行知识产权、收费权及大宗商品仓单质押等融资。

(十三)支持利用资本市场。加快总部企业及其所属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步伐,支持总部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中期票据等多种方式融资。支持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参与总部企业项目投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六、推进总部企业技术创新

(十四)鼓励总部企业技术创新。市科技资金、市扶持企业发展资金要向总部企业自主研发设备替代进口设备倾斜,向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联合攻关和开发倾斜,向推进国际先进管理和运营模式以及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等方面倾斜。总部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所发生的研发费用,符合有关条件的,按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十五)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总部企业建立的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获得国家、省补贴的,给予配套支持。市科技和信息化部门对研发水平处于国内领先的、具有总部功能的研发中心给予政策支持。

七、实施更有效的人才服务措施

(十六)加大总部企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结合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全面梳理各类总部企业人才需求并编制年度人才开发目录。采取措施吸引高端人才服务机构为我市总部企业开展猎头、人才培训、人才认定和测评等服务,对成功引进总部企业所需高端人才的服务机构给予表彰奖励。创新总部企业人才培训形式,鼓励和协助总部企业与境内外高校和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培训渠道与平台,在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境外高质量的培训机构和项目。

(十七)实施总部企业重点人才单列服务。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在年度缴纳入市、区(县级市)库税收(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计算,下同)合计5000万元以上的总部企业中,确定100名左右总部企业重点人才,实行单列服务。

单列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为总部企业重点人才及时办理引进手续,并协助解决总部企业重点人才配偶就业问题;市公安机关对总部企业重点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优先办理落户手续,不受户口指标限制,并可在工作所在地或居住地选择入户;对不愿意改变国籍、户籍、外国永久居留权或港、澳、台籍的,可采取柔性流动方式,申领《广东省居住证》并享受相应待遇;帮助符合条件的需要长期在我市居留的外籍总部企业重点人才申办1-5年有效的外国人居留手续,为总部企业重点人才出入境提供便利;市卫生部门建立总部企业重点人才医疗健康保障机制,参照市有关优诊待遇对总部企业重点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专门窗口,为总部企业重点人才提供服务。

(十八)提供安家支持。对2010年及之后从外市迁入我市并被认定的总部企业,市国土房管部门参照我市高层次人才住房优惠政策,对其重点人才提供安家支持。

八、加大总部企业奖励和补贴

(十九)总部企业落户奖。2010年及之后在我市注册设立、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按认定当年缴入市、区(县级市)库税收合计的50%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二十)总部企业经营贡献奖。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包括现有和2010年及之后新引进的总部企业),自认定当年起,对上一年度缴入市、区(县级市)库税收1000万元以上且年环比新增税收500万元以上的,按照该新增量的30%给予奖励或补贴,奖励或补贴金额以500万元为上限。连续5年获得500万元奖励或补贴的总部企业,另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的奖励或补贴。以上奖励或补贴资金可由总部企业自行分配给企业经营决策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也可作为财政拨付给总部企业扩大再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支持资金。对缴入市、区(县级市)库年环比新增税收额名列全市总部企业前10名的,对其1位主要负责人,以市政府名义给予税后100万元奖励。

(二十一)办公用房补贴。2010年及之后从外市迁入*,经认定为总部企业并进驻本意见第(八)项规定的总部集聚示范基地的,其本部租用该示范基地自用的办公用房,按市场指导价的30%一次性给予12个月的租金补贴。2010年及之后在*市注册设立,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其本部新建成或购置自用的办公房产,自新建成或购置之月起3年内按该房产实际入库的房产税地方分成部分的30%给予补贴。每家总部企业享受的办公用房补贴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补贴期间的办公用房不得出(转)租出售,不得改变用途。

(二十二)奖励、补贴的实施。本意见涉及的各项奖励、补贴的资金列入每年市财政预算,资金主要来源于总部企业每年缴入市、区(县级市)库新增税收,并整合使用好财政相关专项资金。每年的奖励、补贴由市财政先行支付,并按财政体制共享收入分成比例,分别由市本级及总部企业申请纳税所在区(县级市)分担,年终市与区(县级市)清算。市财政部门牵头制订总部企业相关奖励、补贴及年度资金安排的具体操作办法,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

九、完善总部企业相关服务

(二十三)实施重点总部企业对口服务。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遴选一批重点总部企业,实行市有关部门、区(县级市)与重点总部企业对口联系服务制度,重点帮助总部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二十四)优化政务服务。对总部企业的工商、税务注册登记、年检等事项实施并联审批、集中办理、限时办结。凡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未做规定的企业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市各级工商机关停止执行;税务部门对总部企业实行“绿色通道”服务、预约服务、个性化纳税辅导等优质服务措施,及时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将总部企业重大项目列入市政府绿色通道服务范围。总部企业所需的水、电、气、通信等公共设施,市有关部门优先统筹安排。市外经贸部门要协调海关为总部企业进出口提供通关便利。

(二十五)提供支援服务。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建立“总部经济促进中心”,负责集中引进国际知名的会计、信息、管理咨询、法律、培训等中介机构,完善银行、保险、会展、商贸、物流、信息、航运、旅游、法律、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总部企业提供支援服务。

(二十六)创新延伸服务。市经贸、外经贸、金融和各区(县级市)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定措施,帮助在穗总部企业解决拓展外地市场、延伸发展腹地等问题。跟踪分析有意向来穗投资的总部企业动向,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十七)畅通信息服务。市科技和信息化部门要制定措施,推动各级机关为总部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政府资讯服务。市相关部门要及时向总部企业发展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投资信息和改革措施等各类政务和政策资讯,建立总部企业参与政府重要决策咨询论证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机制。

(二十八)优化法治和诚信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信用征集、使用,加大失信惩戒力度,营造诚信环境。建立完善总部企业及其经营管理人员信用信息库,促进总部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

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机制

金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8

一轮新的留学归国潮和回国热正在涌来。截至2014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80.96万人,其中2014年回国人数达到36.48万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总数预计超过5000人。

为了鼓励留学人员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中,人社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留学回国人员自主创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将每年数十万留学回国的毕业生纳入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范围。

这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次绝佳的历史机遇。

在扩大留学回国政策覆盖范围的同时,银行部门也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设计符合留学人员创业特点的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通过以知识产权、订单仓单、应收账款质押抵押等新的融资方式,提供开户、结算、理财、国际业务等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我国将全面加大对留学人员回国创立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2015年,海外留学归国人才迎来了一个回国就业创业的春天。

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

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是创造人才红利、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2015年,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人民银行、国资委、中科院、外专局等部门将继续按照“”职能分工,开展人才选拔、后期服务和政策创新工作,第十一批“”预计引进1000名左右优秀人才。

从人社部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到教育部的“长江学者”项目,从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到卫计委的“国家食品安全532人才计划”,我国“”中三分之一的入选者都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国资委继续推动北京、天津、浙江、湖北四地未来科技城建设。截至目前,北京未来科技城首批参建的15家中央企业大部分已经建成,入驻人员超过2800人,吸引了160多名中央“”专家加盟创业,获得了有力的科研和创新经费支持。中科院通过“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组建创新团队33个,凝聚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463名。

2014年,人社部指导各地“”服务窗口协同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生活待遇落实工作,国家“千人窗口”办理出入境和落户等手续1200余人次,提供咨询服务2000多次;外交部积极为人才及家属颁发最长有效期、最长停留期限签证;公安部为458名“”人才及家属办理了中国“绿卡”,占首次获得“绿卡”总数的45.3%。

数据的背后,是我国鼓励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回国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

在创业方面,人社部组织实施了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示范支持了68项创业项目,带动全国2000多项创业项目落地,教育部则继续举办“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

在资金方面,人民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的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工商总局则积极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留学人员降低创业成本、减轻创业负担提供便利条件。

同时,人社部还首次建立了省部共建留创园协作机制,加强资源共享。目前,省部共建创业园总数达43家,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总数达305家,入园企业超过2.2万家,6.3万名留学人员在园创业。

科技部召开座谈会、举办展览,促进孵化器和创业园发展。欧美同学会新建4个留学报国基地,全年引进落户科技研发项目577项,投资总额45.3亿元,以项目带动引进博士以上人才共499人。

人社部积极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开展了“最具成长潜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推介活动;科技部继续依托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成员单位的资源,通过创办品牌活动搭建引才平台;国务院侨办举办了“2014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第十二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活动;中国侨联开展“创业中华”主题活动,服务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

面对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留学潮和归国热,面对回国人员数量迅速增加、分布日益广泛的新形势,我国在重点做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同时,也正在研究制定面向全体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普惠性政策,促进留学回国人员与国内就业创业政策的衔接,为他们提供就业咨询、创业指导、社会保险、安置落户、项目对接、融资服务、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等服务。

实施更具吸引力、更具影响力的海外人才计划

如何把最具实力的海外人才吸引回来,如何让这些海外人才真正发挥作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人社部继续实施“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加强对各地为国服务活动的支持和指导,去年,人社系统共组织吸引各类海外人才回国(来华)服务达5万多人次,2.8万个项目与人才、资金实现对接。

大家齐努力,部门总动员

2014年,教育部实施的“春晖计划”共资助47批次共200余名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回国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活动。中国科协依托“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向国内推荐了694名高层次人才。中国侨联坚持组织留学人员开展“健康光明行活动”,为一批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给他们带来了光明。

同时,共青团团中央主办了“2014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共吸引了来自36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4900多名海外学人参加服务。欧美同学会组织“”专家服务团系列活动、海外留学人员团体负责人座谈会等,积极发挥建言献策和服务作用。

我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人社部以“”服务窗口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114家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成员单位作用,开展政策宣传、就业指导、创业支持、政策落实等服务工作,加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教育部为近14万名留学人员办理海外学历学位认证,汇编了84所高校1万多个岗位需求信息,通过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对外,举办春秋两季留学英才招聘会。

外交部通过驻外人才工作重点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发现人才、联系人才、引荐人才。科技部充分发挥驻外科技处组资源,深入调研、建言献策、举荐人才。中国侨联、中国科协、团中央、欧美同学会充分发挥联系广、渠道宽的独特优势,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引才工作提供服务支撑。

“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确保质量、宁缺毋滥”,我国瞄准国家急需、紧缺、薄弱、空白、关键领域,全力组织实施各项人才引进计划项目。

推行更具竞争力的海外人才引进体制机制

吸引真正有才干的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建立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在海外人才工作中尤其重要。

2015年,我国将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导向作用、市场配置决定性作用和用人单位主体作用,面向国内外两个人才市场、两类人才主体,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市场,鼓励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合作。

同时,进一步提高用人单位在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中的自主权,推动落实引进人才可担任高校、科研院所、央企、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中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政策措施。配合中组部编制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工作,编制外国人在中国工作指导目录,加强人才市场供需监测,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指引。

2015年,人社部将稳妥推进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积极支持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激励政策的推广扩面,配合制定项目评审、经费申请等人才支持政策,加大对海外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宣传表彰。

金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9

今年10月份起,本第一阶段的实习工作,随后在2020年12月12日起因为通过签订了第三方协议,被分配实习工作。实习时间范围是从2020年10月26日到2021年2月28日,其中第一段实习具体时间为从2020年10月26日到2020年12月12日,第二段实习具体时间为从2020年12月23日到2021年2月28日。在实习地点为:,具体地点位于三楼办公室。在广发银行沈阳分行奉天支行的实习地点为:具体地点位于二楼零售银行部以及一楼银行厅堂。

在本人主要参与了一项大厦改造融资项目以及配套的企业并购项目。而在参与的主要是面向小个体商业户的一项B端业务以及在银行厅堂涉及到的各项现金及非现金业务。在第一段实习经历中,学生依次对企业融资以及并购的基本流程、涉及文本文件框架、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进行了了解,并积极参与了相关工作,最终协助项目签订了相关的融资协议书以及公司的并购意向书。在第二段实习经历中,本人一方面初步接触到了银行内部网络,对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了商业银行业务申报的流程及应用知识,对商业银行对业务申报的严谨性有了一定了解。另一方面,客户服务的经历使得本人对个体商户以及零售银行金融业务的目标客户这两个群体的营销画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未来的相关工作有一定裨益。

2. 实习目的与意义

首先,通过在华实地实习,对融资计划书、还款计划、企业并购框架协议、会议纪要等金融业务相关文本工作以及融资项目、公司并购以及尽职调查的框架与流程有了一次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我还见识到诸如组建专项基金进行投资、协议惩罚条款、胶印资料、通过CA平台投标等在学校中没有接触过的事项。

其次,通过在商户业务、商业信用贷款业务以及零售银行业务的实习,对个体商户对公审慎核查、商业贷款审查、对公贷款尽职调查以及个人开户等一系列业务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的商业银行对风险防范的严格以及审慎性质有了深刻的印象,这对在未来接触金融业务时的风险防范意识有着明显的提升。除此之外,通过对银行内网进行资料数据库录入以及统对银行内网的行为规范也有了认识,这使他未来在银行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时受到了必须严格遵照规章制度办理的警示。

3. 实习工作内容

首先,本人在实践期间主要做的岗位是融资助理,参与了一项产业大厦的改造融资项目以及配套的企业并购项目,我在这一个岗位上做的工作主要是融资,其中包括了项目概况、公司简介、融资金额、项目分析、可行性分析、经济与社会效益等内容,还包括融资计划书的编写以及修改。从2020年12月起,本人通过协议,开始在进行实习,被分配到的大堂经理这个岗位。我的主要职责有三个,首先是处理大堂的业务,比如在疫情期间的顾客扫码测温登记,业务的分流,协助使用智能服务机打印流水征信这样的业务。

4. 实践计划执行情况

时光飞逝,转眼间四个月的实习已经结束。作为工作前的适应性上岗实习,在这期间,我对金融机构的了解,以及对以后工作业务内容的范围,以及工作的需求有有了新的认识,这不仅为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对我来说是一种锻炼。本次长达四个月的专业实践严格按照了计划进行执行,在实习的四个月期间完成了包括融资计划书、企业并购协议、会议备忘录及纪要,以及在广发银行的各项实习内容。

5. 实习主要成果

经过这四个月的实习,本人主要有四项成果,首先是融资计划书,以及企业并购协议,随后通过分行内网计件了B端用户54件,并且整理了档案,以纸质和电子版的形式分别录入了分行的实体和线上档案库。

本人的收获是两点,首先实习,我对融资计划书还款计划企业并购框架协议会议纪要等金融业务相关的文本工作,以及融资项目公司并购及尽职调查的框架与流程,有了一次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还见识到了一些比如建立专项基金进行投资协议的惩罚条款,胶印资料,通过OA协议平台投标等就在学校中没有接触过的事项。除此之外,本人在实践期间对关于银行各种规定动作以及产品内容、金融产品相关的销售技巧、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讲解、消费者保障相关的沟通技巧以及对金融产品销售计件、客户档案录入上报等银行内网基本操作技能进行了锻炼。

通过在的实习,本人对首先对个体商户审慎核查,以及个人开户等一系列业务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以及审慎有了深刻的印象,这对我在未来接触金融业务时风险防范意识有着明显的提升,关于Excel、Word、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快速记录并整理出会议纪要的技巧、胶印计划书等资料文档的技能也有了学习和提升。

6. 实习感受体会

这次实习,除了让学生对企业以及银行的基本业务有了一定了解外,最大的收获就在于职业精神。对于一个职场来说,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有足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态度。在责任感方面,在工作岗位上必须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要对自己办理的业务负责.如果没有完成当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那职员必须得加班。如果是不小心弄错了钱款,而又无法追回的话,那也必须由经办人负责赔偿。

金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能力本位;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63-02

民办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补充,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受自身因素的影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创办以来,一直没有摆脱生存危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三本”院校,其生源质量较差,办学基础条件也较为薄弱,如果刻意模仿公办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和发展战略,将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策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变革与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成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按照“精专业、强素质、重技能、求创新”的指导思想,黑龙江财经学院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

一、明确金融学专业职业能力的内涵与定位

金融学专业职业能力是指从事金融职业的工作者应具备的,在实践工作中所展示出来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体现,以理论知识为支撑具有的职业操作技能,同时兼顾职业道德、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心理素质和智力的提高[1]。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更侧重于创新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黑龙江财经学院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学人才教育观强调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基层一线金融机构业务人才为主要目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相比虽然都是培养基层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培养的人才职责分工有所不同。高职主要培养侧重技术应用型人才,如:高级技术工人等。民办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第一线需要的能施工、会设计、具有一定管理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职业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有效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职业从业要求的认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综合素质[2]。因此根据金融学专业主要从事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通过与金融机构用人单位沟通,黑龙江财经学院将金融学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划分为金融从业基本能力、金融专业核心能力、金融专业岗位特定能力和金融专业职业拓展能力[3]。基本能力培养包括具有自学能力、能够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抗挫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职业道德;核心能力包括掌握从事金融业务应具有外语能力、计算机操作、数理统计分析能力、熟悉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等;岗位特定能力包括客户管理、服务营销、理财、会计、结算、证券实务操作能力,保险实务操作能力,信贷实务操作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二、变革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

黑龙江财经学院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与变革时,提出了“五个围绕”的理念,即围绕金融人才需求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职业岗位能力,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金融专业以“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适应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机构人才需求,提供基层金融机构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4]。在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一方面要坚持“重视基础教育、拓宽知识面、强化能力培养、提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以满足金融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按就业性质设计系列专业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系统、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坚持整体优化原则,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与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管理学专业等融合,扩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之间的比例,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式为“平台+模块式”,包括四个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能力教育平台。五个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主干课、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实践、素质拓展。

三、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黑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把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积极推进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变革与创新[5]。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相统一,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注重广度和深度,适合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化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根据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均衡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调整一部分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开课时间,与基础课平行开设,将理论课与实训课同时进行。如“证券投资学”为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必考内容,原来一直在大三才开课,但是许多学生在大二已经开始准备考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因此提前开这门专业核心课,对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将会很大帮助。

2.职业资格证嵌入式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根据理财规划师、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考试通过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掌握相应岗位应具有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就可胜任相应的岗位,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在鼓励学生考取相关金融专业资格证的同时,多涉猎一下经管类其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拓宽学生未来择业的方向。

3.注重相关专业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增加选修

课。金融学专业原有课程设置仅注重本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忽视了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课设置。为了增加学生知识面,通过增加一些选修课来予以弥补,如可以增加会计学专业、贸易经济学、计算机等专业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通专相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四、创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

针对金融学专业大多数课程实践性较强,业务性操作性较强的特点,黑龙江财经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统一,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个人实践业务操作水平。通过教师讲课大赛、微课竞赛等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并通过金融知识竞赛等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根据不同时期教学工作的需要,有计划地聘请知名金融机构的实务工作人员和管理者来校授课,讲解金融行业具体业务工作流程和金融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增长学生相关就业岗位知识和经验。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方法,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和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特长和职业技能。

五、完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黑龙江财经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分两方面内容,一是理论课程中实践教学部分,还有就是金融专业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目前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但是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仍然比较薄弱。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味将每门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固定为4:6,不考虑课程的实际情况,导致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部分无法完成,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边学习、边实习、边动手操作,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统一,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2).

[2]王东升.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9,(1).

[3]郝家龙,姜恒.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模式初探[J].山西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

[4]王瀛.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