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必考点总结十篇

时间:2023-08-20 15:06:59

初中历史必考点总结

初中历史必考点总结篇1

一、提高认识,增强备课行为的自觉性

要想走出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形式化误区,必须从初中历史教师观念抓起,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明白集体备课应是初中历史教师个体思维的相互碰撞,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初中历史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执教者还要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通过二次备课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样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二、 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备课的实效性

1.制定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可以按“自备——研讨——整理——验收——个——总结”六个环节进行。

(1)自备。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而个人自备是集体交流的基础,只有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才有交流时的侃侃而谈,这就需要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应明确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根据课改理念思考重点环节的设计方案,当然,这种方案的设计不一定是十分详细的,可以是突破难点的方法,可以是处理某环节的策略,可以是作业题的设计等。个人自备重在对教材的理解,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挖掘。

(2)研讨。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重头戏”应放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上,应该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集体交流,在集体交流中可以设主讲人,负责陈述上课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及注意点等。但是这种交流中没有谁是权威,也没有谁是听众,大家是平等的参与者。在中心发言人陈述后,大家要能畅所欲言,展示出个人自备时收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特别是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要勇于争辩、讨论。这样通过商讨,聚集集体智慧,最后形成最佳教学思路。

(3)共案。在集体交流后,要指定人进行整理,并打印成教案。整理工作可以由初中历史备课组成员轮流执笔记录,所设计的共案中,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出集体讨论时得出的多种解决方案,供老师选择。在共案的右面和后面要留有空白,以便老师作个性化添补和总结。

(4)验收。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确实提高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经过整理打印成的教案,应交教研组长把关验收,合格后方可打印发放给每位教师。

(5)个案。整理好的初中历史课教案并不可以直接使用于课堂教学,因为这种共案毕竟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不具有特殊性。事实上,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用统一的教案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位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甚至再创造,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力求体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在形成个案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创新、实用、个性。

(6)总结。总结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要在课后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再总结,可以不断丰富对教学实践的认识,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对一节课的总结,不必要求老师面面俱到,可以就上述内容中的一点进行深刻的思考,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2.严把督查关。为了能把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抓到实处,学校相关处室一方面要安排专人在研讨时间到各组检查,研讨情况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教研组的考核。另一方面要结合领导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和教师个性化备课相结合的教学实效性。

三、减轻抄写负担,激发备课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必考点总结篇2

关键字:高一历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初高中历史衔接

G633.51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且确立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历史是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实现学生发展的核心六大素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方面而言,加强历史课程改革,研究历史教学实践有效教学策略,非常迫切。

一、有效教学及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教师利用教学过程有效性,成功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二、及高一学生学情状况及历史教学分析

(一) 初高中历史课程整体分析:

首先,具体到课程体系方面。初中历史采取了通史体例,时序性特征较为显著。高中历史新课程则采用了模块+专题体例,这种体例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其次,具体到课程内容方面,初中课程重中国史、重政治史,经世界史、轻经济文化史;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史、经济史及思想文化史分别编制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足鼎立。

(二)高一学生学情状况分析

首先,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 “副科”,中考采用开卷方式,仅占50分,学生历史基础普遍薄弱,且思想上不重视。

其次,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如故,这也给高中历史教学学习带来了诸多难题。

三、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一) 对初高中历史课标进行有效研读。“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因此,历史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学生已储备历史知识,再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施教,立足于选定的版本,参考其他版本的优点。

初中采用的通史编写模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涉及知识在初中并没有独立成章,但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同样可以寻找相关要求: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2)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4)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5)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6)通过宣政院管辖,知道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7)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8)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专题的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我们清楚地知道初中历史主要是“了解”、“知道”、 “简述”、“概述”等相对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高中历史强调掌握“分析”、“认识”、“说明”、“探讨”的能力,另外,我们应特别关注宗法制、九卿、挟书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等初中没有学过的知识点。

(二)“依标施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和取舍。我校选用的是人民版教材,依据新课标要求,参考了人教版、岳麓版教材后我决定本专题补充如下内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元朝的一省二院制、汉朝的另一种选官制征辟制、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概况、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等内容。对教材“关于夏商政治形式”、“六王毕,四海统一”、“法令出一”、“清朝的边疆政策”进行大胆的舍弃或略讲。

(三)对教学结构的进行有效整合。根据结构性教学原则,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结构整合时必须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和课标的要求。

本专题是必修一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热点。我将课本内容划分为两个关系和四条线: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变化的四条主线。第一课时讲早期政治制度,重点讲分封制和宗法制;从第二课开始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含中央C构,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内容。

一、中央机构。主要包含皇帝制和中央官制,重新整理线索为:秦三公九卿制,汉中外朝制,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二院制,明废宰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引导学生总结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第一对主要矛盾。

二、地方行政制度和监察制度。高考主要考察秦郡县制,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和元的行省制,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第二对主要矛盾。这样的课堂内容调整使学生很快能掌握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这两个重要的历史概念。

三、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的线索就更加清楚了,明确这些措施是维护皇权的。

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初步形成于战国,建立于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巩固于汉(内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征辟制),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于北宋(二府三司制,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发展于元(行省制),强化于明清(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这样又将所有的制度回位到了各自的朝代,成功的从横向和纵向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

总之,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研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我们每一位高一历史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面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中学历史教学、高考的现实,高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龙报新.陈晓瑞.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4(4):39-43.

初中历史必考点总结篇3

关键词:历史教育;爱国主义;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07-02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它既没有语文那么丰富,也没有数学那么深奥,但是它却是人类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写。但是很多学生对历史有着很多的不理解,认为它不是重点学科,没有学习数理化那么重要,其实他们都错了。学生们之所以没有对历史产生兴趣,对其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这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问题,文章中重点讲述了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新方法。

一、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决定了他们的课堂讲授效果,很多老师没有很高的学历,对历史的掌握也不是很好,那么往往就会出现老师讲课只念课本,没有穿插入任何典故和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是学校老师素质不高的表现,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历史成绩下滑的情况出现。所以老师的素质在历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阅历丰富的历史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会注意学生对什么历史知识感兴趣,从而找到讲课的切入点,然后把学生一步步带进课本,然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讲课的风格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历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程,老师应该慷慨激昂地去讲述历史,让学生对历史认识产生兴趣,让他们明白中国的历史演变。所以一个初中历史老师的水平在历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的素质不仅仅表现在老师的学历方面,老师的阅历也占到了很大的成分,还有就是老师的个人魅力。一个学历很高,但是阅历很少的老师,讲课不会有很大说服力的。一个有个人魅力的老师,学生们会不自觉的对其很尊重,觉得学不好这门课就对不起老师的感觉,这是非常重要的,而老师个人魅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靠突击就能完成的。所以提高老师的综合水平,是现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二、引用历史事件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氛围,老师应该抓住学生对历史典故感兴趣这一特点,在课堂讲述过程中加入历史事件,然后带领学生去分析这些问题,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同时引用历史典故,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讲述不同的典故,然后让学生开发自己的思维,让他们去思考,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来总结他们对这个典故的理解和观点,最后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对好的观点让他们继续发扬,不全面的观点,就给学生填补。例如讲到中日关系的问题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中日关系纪录片,然后让学生们总结平时所收集到的有关日本发展和中国发展,以及中日之间的战争和友谊问题。老师可以找个别的案例来给学生描述历史的发展,例如中日甲午战争,为什么偌大的中国会失败呢?中国损失了什么,日本得到了什么?战争对中国形成了什么影响,日本通过战争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老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下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通过对学生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总结和统计,然后找到一些解释合理的答案,联系课堂进行讲述。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来回答中国将来和日本的关系会怎么样,这都是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历史课还可以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让他们看到各国的发展和衰败,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他们的爱国观念,这些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历史》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所以初中历史课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这对于历史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民主轻松的学习气氛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激情,让他们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学习。这就需要老师做到鼓励学生,照顾好每一位学生,并且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取消他们畏惧的心理,真正体现出师生平等。这样他们才会乐于去学习和参与老师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外活动就必不可少。例如一些课外讨论赛,拿“”来说,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而当时的文坛领袖鲁迅先生对“”却持有不同的看法。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分组,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论,最终的获胜队伍将获得老师自制的奖品。这样不但会加强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理解,更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很大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非常想学历史的冲动,所以他们会把很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历史课堂,记忆老师讲述的观点,然后作为辩驳对方的资料和证据。同时学生在课下会主动去搜集相关资料,准备用自己搜集到的知识点打败对方,这样学生在快乐中产生了对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的思维是比较简单的,他们对于知识世界来说,只是一张白纸,他们要在上面写什么,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的。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还对知识不反感,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历史有了兴趣,就会有激情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去学习知识,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给学生减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推进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饶晓清.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文史教育研究,2011,(52).

初中历史必考点总结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与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历史老师们必要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获得的知识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课改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当今实际,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二是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较薄弱,所以,他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以往的薄弱环节进行补习,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此外,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应对高考的手段,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再次,在教育层次方面,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学间的一个桥梁,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它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积累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高中生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面对如今的社会形式,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新课改下,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 总结。总的来说,要想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

[3]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初中历史必考点总结篇5

在新课程背景的教育理念下,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单一教学目标还大量流行,那是因为它具有短期效应,是一种急功近利、为了高考而进行的教育。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与老师之间更能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激情,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几年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研究,总结了以下几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希望对广大历史教师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结合历史故事

所谓历史学科素养,主要是历史学科课程学习必备的知识、能力、理论、方法和情商等素质。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就谈不上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故事可以让人发生思考,产生共鸣。而初中历史首先是事实,历史不管怎么考,首先必须记住事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将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点借用一定的手段具体化、形象化、感情化,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教师再进行生动的讲述和理性的分析,把重难点给学生分析清楚,再通过习题的练习去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这样会使得历史课堂生动且充满活力,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二、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式要多样化、新鲜化。让学生多参与且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教学和学习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撒手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性学习。发挥学生活泼好动、求新好奇的特点。比如:讲古代史两宋时期的文化,让同学了解了基础知识后,结合初中历史的讲解,请同学们自编自演一场宋朝人的市民生活场景剧,从中活灵活现,身临其景地领会和感受到两宋的文化水准从中感受宋文化的繁荣和在今天生活中的影子,找出与今天的差距。学生都有表现欲,参与度极高。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现的空间,并适时收网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重视教学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运用于生活中,而大多数人认为学习历史知识为了高考,历史不像数学、物理、化学更具有实用性,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历史,以史为鉴,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学习历史要加强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情感教育。例如:唐王李世民善于用人、敢于纳谏、虚怀若谷。用于感化我们的同学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去融化别人的错误,那不是放纵而是原谅,在潜移默化中改正别人的错误。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当代中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

四、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且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完全相同,通过讨论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历史知识有机的紧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科的有用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非常有帮助。

五、深刻挖掘教材,加强学科间结合

初中历史必考点总结篇6

一、在历史创新性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

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理解。在我们进行创新教学中应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首要位置,因为没有基础的创新就像没了灵魂的躯壳,最多是个好看、顺势、跟潮流的花架子。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加以牢固掌握,并能通过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感知抽象到具体思维和内涵的思考。这就要求作为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创设更加民主、开放、活动、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教师应选择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能够引起初中生注意力的教学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学习完相关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一些战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演绎课本剧,根据战役的基本知识,加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演绎现代版的历史战役。这样,学生不但会重视历史知识,还会深入思考其中的含义,以便于自己发挥创造。只有具有牢固坚实的基础才能展开翅膀飞得更高,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的创新性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好基础知识这一关,以基础知识为重点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及创造。

二、创新性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探索、发明创造的源泉。只有学生对某些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时,他们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在学习当中对哪个科目感兴趣就会专心地学习这一科,如果对哪个科目没有兴趣,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出了全身的解数也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

因此,我们为了能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保证按时按质地完成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方式创新的同时应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使学生热爱历史、喜欢历史的浓厚兴趣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

三、在创新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

历史教学的创新是一条非常复杂和艰辛的道路,我们的创新既要符合历史事实,让学生对历史有端正的看法和态度,又要使的教学方式更加新颖,教学质量更加突出,教学效率更加明显。我们都知道,任何的改革创新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都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支持,经受社会和实践的重重考验。虽然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能和大的改革相提并论,但是对于教学来说,也不是一件小的事情,因此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也需要经历层层把关才行。而且,历史创新只能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对于历史教学内容不能掺一点的假,教师也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做法。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整理、归纳和综合等积极的思维思考活动,观察复杂的历史现象,感受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密切联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全面深入了解历史的基本发展进程之后,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以后能够准确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脉搏做好准备。这样就能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够与时俱进,自觉融入社会发展潮流,具有独立人格、修养和智慧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性人才。

四、创新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的历史教学关键要能够更加完美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反复的训练,多多的训练,使得我们的历史教学总是反复地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应用,教师也总是不断强调让学生多加练习的重要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厌烦这乏味的练习,渐渐地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这样错误的理念不但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会使学生讨厌历史,忽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必考点总结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考教学 史论结合

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缺陷,即,能力培养严重滞后,教学改革的步伐远远跟不上考试改革的步伐。具体表现为:(1)知识传授僵化、机械,只侧重“是什么”,而忽视“为什么”,从而导致学生只是一味沉缅于史实的简单记忆之中,而不是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去精确地把握史实。(2)对历史概念教学力度不够,忽视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和问题的阐释,致使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从而判断失灵,造成失误。(3)对于各种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教学,仍大都局限于就事论事的狭窄范围内,忽视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社会大背景和阶段特征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从较高的角度去加以理解、认识。(4)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材料辨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仍不充分,致使学生还不能很好地从历史材料中充分获取信息并加以提炼和分析;同时,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致用能力也比较薄弱,史论不能有变化,历史试题第①问属“史”的范围,第②问则就是要求从生产技术和管理经营方式角度,从“史”中得出“论”。再如(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前两问基本亦属于“史”的范畴,而最后一问“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则必须是在分析了有关史实表现的基础上,自然地“顺其事,合其度”得出“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结论。

由以上分析,我们对于今后高考历史命题发展的趋向,大致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即:鉴于高考是选拔性的测试,肩负着为高校选拔具有学科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同时,学习历史的意义也决不仅仅在于“温故”,目的是为了“知今”。因此,历史学科的命题侧重于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理解,达到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能力考查轨道是决不会逆转方向的

在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三轮高考复习过程中,应把知识与能力层次的不断深化作为总的基本原则。同时,注意各轮复习的基本教学目标要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性。具体而言,第一轮复习的起点应稍高一些,应将“理解”作为该轮复习在能力方面的最低要求。方法上可将教学内容按照其不同的阶段特点划分为若干单元进行复习指导,力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认识重要历史现象的本质以及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各历史阶段(单元)的时代特征”。单元复习课在处理教材时必须紧扣“主题”(单元所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对于每一个基本史实都要注意从揭示“主题”(特征)的角度考虑进行教学。其基本步骤应为:“激疑并抓出特征运用有关史实充分说明特征深化认识并回扣特征”。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认识的程度真正深化下去。第二轮复习一般采取专题复习的形式,但在学科能力考查的力度不断强化的新形势下,应格外注意“纵中有横”,强调专题与综合相结合,要在“纵”的专题主线复习进程中,时时注意左右、中外相关内容的结合、渗透。我们所主张的“专题与综合相结合”,主要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在第一轮单元复习的基础上,由小的“面”(单元)梳理出“线”(专题),而后对“线”进行交织,形成大的“面”(综合),从而构成立体知识结构,力求使学生达到对专题知识结构乃至整个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提高其系统化思维的能力。另外,在每一个大的历史阶段所包容的几条线索(专题)复习完之后,有必要再增加(穿插)一个大的单元复习(阶段性)环节。如世界近现代史上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手工场时代)”(16-19世纪初)、“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即蒸汽时代)”(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即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整体观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阶段特征的认识和历史知识内在关系的把握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至于第三轮的复习,习惯上往往只注意知识记忆程度的查漏补缺,而忽视了它同时也是能力的巩固阶段。基此,这个阶段的复习,既要注意弥补知识缺陷,同时更应注意尽力弥补能力的缺陷。应当达到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系统,能力更完善。与此相适应,在方法上,教师应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并辅以必要的点拨,切不可再一味滔滔不绝地进行灌输或搞大容量的频繁模拟训练了。以上三轮复习策略,简言之,其程序大致就是:“小单元(一轮)专题+大单元(二轮)知识与能力的巩固、回扣(三轮)”。

初中历史必考点总结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总结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理念,明确角色定位,大胆创新与实践,打造生动形象、和谐民主的高效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充分体验历史学科的魅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历史知识体系,进而推动初中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转变理念,发挥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更加看重的是知识传授是否丰富和讲解过程是否清晰,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活跃状态等没有予以足够关注,这显然是违背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不利于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对此,教师要转变理念,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重点放在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养成上,紧紧围绕学生展开课堂设计。例如,在进行“大一统的汉朝”课堂教学时,笔者紧紧围绕学生活动展开教学设计,首先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汉武大帝的生平,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引入新内容的学习。随后,笔者通过导学案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汉武帝在位期间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背景和历史作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围绕学生展开活动设计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重点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特征日益显著。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例如,在进行“新航路开辟经过”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后,在地球仪上找到新航路的航线,并进行划线标记。通过手脑并用的自主探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情境创设与引导方面的作用。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将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加以还原呈现,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影像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把握和深刻认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分析过程中开放思维,打造高效创新的历史课堂。

3多种方式,打造生动课堂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创造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讲授法的支持,只是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教师课堂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在课前采取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展开自主学习。如在进行“江南地区开发”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想去的江南城市,随后引导他们思考该城市所在地区是否经过这次开发,有哪些开发痕迹?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资料的自主搜集与整理,然后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展开思考,最终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而整个过程所采用的就是自主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可将新知识细分为若干单独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如在上述课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来解读江南地区开发图,然后解答课前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并就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笔者灵活运用合作探究、问题引导、互动交流等方法,有效打造了生动的历史课堂。需要指出的是,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和讲解,以确保各种教学方法的高效实施。

4巧妙总结,加强知识内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知识点加以巧妙总结,以达到加强学生历史知识内化的目的。通过巧妙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加深知识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巩固并完善历史知识系统。教师在课堂总结阶段,要全面掌握知识重难点,用简洁明晰的语言加以概括,以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巧妙的课堂总结,不仅有助于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精髓,而且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进行“洋务运动”教学时,当新课讲解结束后,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回顾,然后利用多媒体进行投影总结:内忧外患两考验,统治阶级寻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不息办洋务;甲午战争惨收场,国未富来兵未强;探索中国近代化,民族复兴艰且长。巧妙的课堂总结挈领了本课重点内容,精准把握了重要知识点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统一,实现了对课堂新知最简洁、最精准的归纳总结。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深化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巩固完善了学生历史知识系统,为后续学习的高效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转变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情境引导,全面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既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积极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又要善于巧妙总结,加强历史知识内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巩永宁 单位:甘肃省正宁县永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5(30).

[2]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15(11).

初中历史必考点总结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68-1

一、注重质疑,启发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打破道听途说的迷雾,通过详实的史料记载与逻辑严密的分析,来得出可靠的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用新的角度、带着创新意识去学习历史,深入历史,真正把历史学活。

案例:在进行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材内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并重点阐述他的足智多谋。但在教学中,教师认为可在此挖掘不同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是鼓励学生去多找资料进行人物形象的丰富与完善,根据资料得出自己新的看法。在教师的有效启发与任务布置下,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不同于课本上的观点,纷纷在课堂中,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积极发表了自己对于诸葛亮的各种看法。有的认为,诸葛亮作为一个军事家,在用人方面存在瑕疵,不仅任人唯亲,同时还相当忌惮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所以,诸葛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专治与狭隘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人唯贤。说到此处,另一位同学马上表示有补充,并举例说明了诸葛亮对于改过自新的人不予重用,其对人才的培养与提高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整个蜀汉局面对于诸葛亮个人的完全依赖形成了除诸葛亮以外,没有一个人可以承担起政权接替的局面,并造成大批谋士与将士独立性不足,谋略不足,能力不足,最终导致诸葛亮一死,无人能继续维护与壮大蜀汉政权……

在这样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大胆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去寻找、搜集史料并从中提炼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理性表达与思辨。

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去思考与看待问题,摆脱了传统历史课堂上,对于教材的机械式背诵和重复性教学。也通过尊重与深入学习历史,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理性评价与客观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过程里,学会了独立思考,提高了创新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活跃度,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大大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自主,提高创新

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发现新观点,提出新问题,找出新依据。学生能否在初中历史中学会创新,学会探索的根本性因素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以自身的感受与观点去发现与学习。如在世界史学习中,对于日本大化改新这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联系俄国的改革,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对比,把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归纳。以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是处于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普通人,你会发现身边有什么变化么?”通过此类感同身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学习,从大局上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总结出大化改新让日本从过去的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为后期的“明治维新”奠定了基础。而历史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劳动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明治维新”中,又是什么促使了其改革,又是什么决定着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而与“大化维新”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呢。一环扣一环的历史链条就必然会带领着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进一步理解与深入思考这两者的区别。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以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归纳。如大化维新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造成,而明治维新则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内忧外困引发。这样的对比性自主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变革的原因,而且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总结,通过纷繁的历史现象看透其本质:落后的生产制度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时,必然会导致变革。

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过去被动性接受变成了主动性思考,教师教法也从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成了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效模式,角色也相应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可以顺利学会如何去用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世界观去发现与探索,教师也从过去的“授之以鱼”转换到了“授之以渔”。这样的历史教学不仅体现了创新,更体现了对于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庆满.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1).

初中历史必考点总结篇10

曾金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两江中心学校 广西 南宁)

【摘 要】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只有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注重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 纵横 联系 农村初中生 学习兴趣

经过十年的初中历史科教学,我认为,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只有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注重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要依据初中的历史学科特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搞好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乐起来"。下面谈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重视指导学法,打好学习基础

"施人以鱼,不如施人以渔",初中历史课时少,知识内容多,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依据课堂教学的规律,重视学生主动学习,把握好教学的最佳心理空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历史教材的实际,必须真正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把握好课堂教学,组织好活动。

1.明确目标,传授历史的学习方法

"得法则事半功倍",为此我十分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阅读课本的方法,观察课本插图的方法,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方法等等,来争取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去分析问题,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为此课前我总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预习效果,让学生主动自学,获取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伴着思考去读书,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让学生尽量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同时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为听好课作充分的准备。

2.加强各知识点的联系,形成结构系统

课本教材是学生知识的来源,必须让学生把课本读熟,灵活运用,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从而举一反三。历史知识多,系统性强,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注意将知识分类归纳,按系统掌握,就能很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发现问题及时记录,注意归纳:如建立"错题集",难写字、易误点,进行随时发现,随时统计;课外史料的及时补充等都有助于学生习惯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加强课堂指导,激活课堂气氛

1.讲历史成语典故

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讲讲与新课有关的历史成语故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如:桃园结义、退避三舍、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纸上谈兵、风声鹤唳等,学生通过课下的自主预习,能初步理解教材。让学生谈谈所知,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2.分小组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的集体中欢腾奔流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充分利用历史事件的情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琴弦得以奏鸣,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历史《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等,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和爱国情怀。再如讲解《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的统一》等故事情节多,层次复杂,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掌握的往往十分模糊,理不清头绪,为此可大胆放开课堂,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运用挂图、插图、图表、历史材料等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去发现,去解答。教师随时巡视课堂,引导学生自编提纲,再对照提纲分析优劣,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讨论反而比老师单纯的讲授,效果好的多。

三、重视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1.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灵活掌握知识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如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历史事件的要领等,通过教师自己的示范引导,运用多种方法变单调为有趣,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形象。如隋朝大运河的几个特征,可以归纳成"一条二长三中心四段五河",一条就是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二长就是全长2000多公里,三中心是以涿郡、洛阳、杭州为中心,四段就是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就是大运河连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2.重视质疑训练,促进学生思考

"学起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依据教材,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如:在讲解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假象自己就是汉初的大臣,应怎样替国家出谋划策,为黎民社稷设想,说办法,让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现实,畅谈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在相互讨论中进一步理解难点和重点。再比如让学生假设"楚汉之争"以项羽胜利告终,那么根据项羽的性格,历史以后将会怎样发展?等等类似的想象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明确实行政策的必然性。

3.一分为二看问题,历史观点评人物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必须运用科学的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分析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拿破仑等等不能用小说中的观点来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应从整个历史过程中看人物的功绩与过失,注意史论结合,注意讲究科学性、辩证性等

4.抓好课外拓展,适当延伸补充并归纳

历史是一部百科全书,努力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自己围绕课文,查找资料,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课外阅读《史记》《春秋》《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既增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要真正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加强预习,注意精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旭麓《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