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教学十篇

时间:2023-08-17 18:13:16

高中语文课教学

高中语文课教学篇1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媒体纷纷“触电”,幻灯片、录音、录像、CAI课件等,以其科学性、先进性、生动直观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优先选择。这些媒体为学生传递的是视觉与听觉全方位的感官信息,能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教学由传统的平面化走向了立体化,能增加知识密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思维,拓展教学空间,从而提高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但在开始阶段,教师在使用这些媒体时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追求生动形象,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不顾作品的内涵意蕴,硬要以多媒体画面来“言传”,甚至以课件演示替代了学生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少语文教师很快注意到这一误区,开始研究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思维的同时,力求保持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力求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媒体的使用又上一台阶。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科课程与教学将实现时代转型。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语文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新课程在课堂的定向上突出了四个方面:课堂不是教师表演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训练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天地,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平台。

以这种课堂定向来审视现有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原本以为先进的课件演示只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改变了传递信息的手段、形式而已:原来用“人语”和“人书”传递信息,后来加入“机语”;原来只传递“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后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信息。手段和形式虽有进步,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堂仍属于“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模式,教师的“导演”角色仍然没有改变,学生仍然根据教师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2、媒体传递的大多是陈述性的知识,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识。多媒体的满堂灌和知识的满堂灌一样,都是让学生“克隆”知识,缺乏探究性。

新的形势促使语文教师作出新的探索。现在,一些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不仅注意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的整合,更注意到了与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整合。他们将网络引进语文课堂,促进语文课堂跨越式发展,这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高中语文课教学篇2

一、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学的深广度

潜心钻研课潜心钻研课文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 教师只有研其深, 研其广, 才能使你的语文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第一,注意把握文章的不同风格, 有侧重进行教学。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内容非常丰富, 也很有层次性。以小说为例, 18 篇小说分三个阶段编入课本, 高一中国当代与外国小说, 高二中国古典小说, 高三外国现代小说。新课标对小说教学要求“通过高中阶段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 让学生从优秀的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 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提高文学修养, 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 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 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 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教师在钻研文本时, 就应注意把握选文入册的年级、文本的特色,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选择好教学的侧重点。第二,注意把握作者及时代背景, 挖掘文本, 拓展教学深度。“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如孙犁的《黄鹂》他在写《黄鹂》一文时正值期间, 先生因其为人正直,受到残酷迫害, 谪居陋室, 几次想自杀。他的当时处境不正象文中那只被卖鸟笼的老头儿的玩着的, 羽毛焦黄、神色凄惨的鸟儿 (“黄鹏系在一根木棍上, 一会儿悬空吊着, 一会儿被拉上来。我站住了, 我望着黄脯, 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 它的嘴眼和爪子, 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吗? 而他的写作更是“十年废于遭逢”。因此他才会在文中深悄地写道:“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 驼走大漠, 雁排长空, 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兽犹如此, 人何以堪, 文艺创作何堪? 这样一研, 文章的主题很明确了作者是用黄耐象征文艺创作, 要达到美的极致, 就要给它自由的空间, 合适的土壤。这样一研也充分理会了孙犁散文中情感的节制, 含蓄蕴藉, 朴素洁净, 其实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教师也就不至于把这样的文章只简单地上成了让学生找找作者四次见黄鹏的经历、感受, 而不品语言, 不品情感, 不提升主题, 课堂内容单薄, 学生只欣赏了几张与课文有关的图片, 课后所获期甚少。

二、精心课堂讲授, 践行合作探究

最好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是以教师的真心、真情、真体会引领或激发学生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是德、智、体、美融于一体的课堂, 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教学能否有取得良好效度、达成度, 关键在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及课堂教学的把握能力,关键在于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重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培养, 但并不等于课堂上完全抛开文本, 整堂课讲文本以外的东西。一位老师在上林庚先生的《说水叶》一课时, 仅用了几分钟就将课文全部处理完了, 其余的时间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来讲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等诗歌鉴赏的知识。要高一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诗歌及相关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 加之所举诗歌学生很陌生, 课堂上学生根本就缓不过气来, 整堂课有问少答,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未落实,师生互动不起来, 教师只好一讲到底了。这样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可能也字词都不能解决, 课文也读不通,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更不说落实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了。教师倒不如从文本的 19 句诗中选择一、二句米讲解透诗歌“暗示性”的特征, 辅以朗读、背诵, 让学生在自我悟中学到知识, 这样教师就会教得轻松, 学生也会学得容易。

三、重视课堂朗读,提升学生感悟能力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探究式教学成为老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首选,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正日益增强。然而, 不少课堂教学多了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课堂上学生又没有足够的讨论时间, 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 相应地也激发不山思维冲突, 老师连珠炮似的追问充塞了整个课堂, 结果是老师讲得辛苦, 学生昕得太累, 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重问轻读现象比较严重。有的课45分钟内提问达30多次, 提问次数这么多! 这个问题没解决好, 那个问题又来了。有些问题或是问得太浅, 学生一齐脱口而出;或则问得偏深, 学生答起来难以贴近老师的答案, 结果学生被问个精疲力竭, 哪里 还有时间读书! 这实在是丢了“读”这个话文教学的根本。

四、精心设置课堂活动,提升学生思维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它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气氛中来。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为只要多问一些问题, 学生多分细讨论, 课堂热闹, 后发气氛活跃学生的能力就得到提高了, 于是一些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活动:煞费苦心地安排了演讲、辩论、小品、采访、课本剧、即兴提问等活动, 形式新颖多变, 构思独树一帜。于是, 只见学生将课本搁置一边, 跃跃欲试、畅所欲言、才艺表演、淋漓尽致, 课堂似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一堂课下来, 只见活动的喧哗与热闹, 不见课本的挖掘与体悟, 学生的深度思维训练不够。有教师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时, 精心设计了破“别里科夫死因”一案的情节, 教师布置破案工作, 学生按程序来破案, 其过程中学生只注重了情节的表演, 远离文本中人物语言的品析、心灵的探索, 热热闹闹地表演了45分钟, 此节课在同学的哄笑中宣告结束。这节课的具体效果可想而知, 学生重表演却难于深入其文本中, 体会短篇小说大师的精髓, 难落实对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启发。

五、重视多媒体运用,增强课堂教学效益

高中语文课教学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多元互动 课堂教学

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改革之一,就是要追求课堂教学的多元互动。“互动”,是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词,它强调的是一种交互性的关系和对等性的行为。目前,在我们的语文教育界,“互动教学”日趋时尚。但人们对于“什么是互动”“怎样互动”的理解似乎有些出入。一般人总是习惯地认为,课堂教学的互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你一言我一语”“你一举我一动”的言语与行为表现。殊不知,“互动”一词表示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物之间双向或多向的交互性关系,突出了交互着的人(有时也包含物)的主体性地位,因而是一个融“行为”、“智慧”和“情感”于一体的多维度概念。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元互动教学法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挖掘强项,打好基础

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互动,真正参与教学,老师就要针对他们的智能差异设计课堂情境,使他们充满自信,欣赏自己、认识自己的强项,从而能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同时,在多元角色互动的开放课堂中,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强项,试着改变自己的弱项,最终对学习产生广泛的兴趣,主动追求自己的全面发展。培养兴趣就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兴趣越浓,追求得也就越执着,学习效率也就越显著。研究表明不少在传统智能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当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艺术、运动、音乐等活动时,学生竟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就表明这些可能在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呈劣势的学生,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并能弥补其劣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构建多元智能课堂,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在课堂中多元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多元直动,实现整体效果

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学生与师生的人际互动,那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潜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目的,实现教学的最佳整体效果。通过有意义的探究与合作,既开启了学生的人际沟通等多元智能,又把学习时间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自觉学习习惯,还使学生逐渐明白团体的成功有赖于团体的共同努力,从而在小组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悦纳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强项智能,使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后,老师就应该运用多元互动的运作方、式,实现教学的最佳整体效果。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等要素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那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语文老师如何运用频率最高、规则性最强的互动运作方式呢?

1.学生与教科书、信息资料的互动。这种互动是指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在阅读中,要借助教科书和信息资料去思考研究文章的写作目的,揣摩品味主人公的情感、形象,体会事件的意义、价值,从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探究新知识的互动,是新旧知识或多学科知识之间的互动,是学生与知识的互动。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多种角度去体验,运用各种智能参与学习,运用各种资料辅助学习,并进行各种交流互动,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2.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上一种互动的主体是人与教科书和资料,这一种互动的主体是人与人,可以细分为两类:一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学科课程把握上大大优于学生,学生在信息获取方式、速度、数量、质量上,都有可能超过老师,这就要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互动,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而不是成人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重在启迪思维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得、独立习得,而不重在知识的讲解或给出问题的答案。二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学习方式、学习起点等个性特点都不相同,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有不为人知的潜力,都有独特的智能结构,不同的智能结构显露出来的个体优势均有一定差异。差异,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你在这一方面当老师,他在那一方面当老师,我在另一方面当老师,这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教学”互动,是不同结构的优势组合。学生可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博采众长,促进个性充分发展。

高中语文课教学篇4

一、总结概括法

是指在结讲阶段,教师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作出归纳总结,以使学生明白知识线索,巩固知识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从而有着新的认识。

例如教完《荷花淀》一文可这样结讲:“这篇课文是一曲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白洋淀地区的劳动妇女们如此机智、勇敢而多情,她们热爱生活,热爱亲人,更热爱祖国。在她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劳动妇女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作者通过简洁传神的人物对话和富有诗意的细节描写,把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微妙的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结讲钩玄提要,概括性强,有利于学生抓住内容的要害和问题的精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设置悬念法

是指在下课前结合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收中富展,构成悬念,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开讲创造条件。

例如讲解《蜘蛛》一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点分析课文前半部分,即蜘蛛捕捉飞虫的各种高超技术;第二课时重点分析后半部分,即蜘蛛的身体构造。那么在第一课时中可以这样结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蜘蛛在捕捉飞虫方面具有高超的本领,那么它为何具有这种本领呢?这就是我们在下一节中所要分析的问题。”通过此结讲,不但引发了学生课下预习的欲望,而且使前后两节课相互连贯,衔接自然,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节外生枝法

是指在课堂教学内容结实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课内所讲内容逐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扩展延伸,从而使其成为第二课堂联结的纽带。

例如讲完《守财奴》一文,可以这样结讲:“葛朗台为了金钱,竟然逼死了妻子,断送了女儿幸福的一生,我们对其再厌恶不过了。但是,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葛朗台的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同情的地方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在课下思考。”如此结讲就会使教学的主题内容得到进一步扩散,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探寻未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对照比较法

是指在课文教学的结尾,从思想内容、框架结构、语言表达、形象塑造等方面有所侧重地把本文和其它的课文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把握特点,总结规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讲述《陈奂生上城》结束时,把它与前篇课文《项链》相比较,让学生了解到二者有相同之处,即都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并明确它们在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上各有特点:《项链》中的心理描写是运用了西方小说所惯用的心理分析法;而《陈奂生上城》中的心理描写则运用了“土洋结合”的方法。通过上述结讲,学生对两篇课文的特点就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

五、激荡情感法

是指在结讲时用富有激励的语言,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思维的方法。

高中语文课教学篇5

一、认真研读教材,发掘国学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具有很大的时间跨度,虽然近代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代表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诗词歌赋也不在少数,其展现着国学文化的魅力以及担负传承的责任。一方面,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国学文化,需要将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所处的时代进行介绍,而在准备和介绍这些内容时,必须重视挖掘古代人物的人格魅力,并彰显其文化的内涵。对于背景内容的介绍,也要更多地侧重于文化,从而为学生展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学生感悟文化演变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使得学生意识到文本不仅是带有古代汉语典范的名家之作,更为主要的是带有深刻的国学文化内涵,其中能够感悟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在进行教材研读时将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

二、丰富教学形式,优化国学认识

高中语文课堂是开展语文教学以及在教学中促使学生感悟和传承国学文化的主阵地,也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关键点,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为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国学文化必须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利用教学课堂以小见大,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语文的文化魅力,并徜徉在国学文化海洋中汲取文化内涵和营养。第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和提高教学成效。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这一能力,而教师只需进行有效指导即可,从而为国学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打下基础。第二,教师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古诗文教学形式,为学生彰显国学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在教学古诗词和文言文等内容时,教师要逐步摒弃传统的教学形式,不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逐词翻译,而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学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体悟国学文化,将学生带入到诗意世界。例如,在教学《归园田居》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与古诗描写内容一致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悟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并深层次地对古诗句的文化群进行提炼,这样学生在研究课文时也会更加主动积极。第三,教师要灵活设计语文作业。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学生的技能和理解能力,将题型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学生的文化发展要求。

三、加强自我修修养,扎实国学功底

高中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程,并且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传承我国国学文化,就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为语文教学以及对国学文化的准确解读做好准备,并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国学文化的学习感悟以及传承当中,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文化的大发展。中学的语文教育中贯穿着国学文化教育,那么,最为基本的事情就是确保中学教师具备与实际教学需要相符的国学知识和国学素养。教师在提高自身国学知识和素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端正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态度,不断丰富对国学知识的积累和国学文化的熏染,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国学教育的有效方法。第二,教师要拓宽自己文化学习的渠道,并开展多元化的国学文化学习,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检索和查找手段在国学知识学习中查漏补缺,构建完善的国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将国学文化的传承渗透到语文课程教学中。第三,教师必须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也要做到坚持不懈,直面语文教学中的困难,并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国学素质的方式来满足学生对于国学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带领学生在感悟国学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对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高中语文课教学篇6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现状

“语文味”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大幅度提高。具体而言,营造“语文味”,就是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语词、文章内涵以及课文情感等,使学生沉浸于教学中,从而真正领悟语文知识。

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语文味”的营造还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由于语文教学仍然没能改变应试教育的状况,学生以及教师都没能真正地认知语文,这就使得“语文味”的创造处于一种散漫的状态。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还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形成一定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语文味”已经成为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必然。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语文味”的相关策略

营造“语文味”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营造“语文味”: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文味”

阅读是高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直观了解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营造“语文味”,应该尽量从阅读环节采取措施。比如,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诵读示范,引导学生仔细地聆听及观察。比如,语文教师为学生进行《沁园春·长沙》的诵读,通过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等诵读声调、情感的转换,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教师要引导学生依照教师的诵读方式进行诵读,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情感去阅读文本,进而帮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达到对于不同文章的“语文味”的不同体验。

2.通过理解文本内涵营造“语文味”

文章的内涵是文章的本质和核心所在,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达成对于内涵的理解和掌握,才算是切实完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营造“语文味”。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在尊重作者创作的情感背景、时空背景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味文章,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在文本中传达的有效信息形成其自己独特的认知及感悟。比如,教师在讲解屈原的《离骚》时,应该首先就屈原当时二次遭贬而创作的情感背景以及屈原借文章抒发自己爱国忠君的思想感情和传达自己的美好情操品德的创作目的,引导学生体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沉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生追求的独特理解,以使学生受到精神的陶冶,从而感受到语文独有的味道。

3.品味文章用语之美以挖掘“语文味”

高中语文课教学篇7

一、讨论教学法的概念

讨论教学法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小组的观点或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既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又有自由讨论,也有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学习的乐趣。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讨论教学法在语文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思路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讨论环节前做好预设工作,将有价值的新问题和新信息纳入到讨论环节中,使讨论真正变成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成为传递智慧火种的媒介,确保语文整体教学方向不偏移。

1.正确解读教材内容。

讨论前,教师必须对语文教材进行正确的解读,对其内容和本质进行正确的把握,教师只有对教材中的内容熟练于心,才能对其精髓掌握更加通透,才能在学生讨论中当好“领路人”和“掌舵者”.为此,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现状,预设好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的讨论沿着正确的轨迹开展。如果解读教材工作做得不好,则会使讨论过程陷入混乱,不利于整体教学进程的开展。例如,在进行《再别康桥》一文教学时,教师可将讨论点定在诗歌体现出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情怀,是如何通过对流动的画面和美妙的意境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爱恋这一意味的。再安排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篇,让学生阅读后讨论同《再别康桥》一文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2.善于发现闪光点。

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探究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动手搜集整理和动脑冥思苦想,脑力和体力结合,这就要求学生有坚强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这种积极的个性心理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形成。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下,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3.适时调整讨论方向。

教师在讨论环节前的问题预设时,除要对教材内容有独到的感悟见解之外,还要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程度等了然于心,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所准备,适时调整课堂中学生讨论的整体方向,可能会遇见哪些问题、需要获得什么样的感悟、会提出哪些问题等,都是教师所必须要考虑到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体讨论过程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不会陷入无序的“死胡同”中。例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一章教学时,有的学生认为信陵君窃符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虽然最后取得了救赵的成果,但其本人的行为是对国家法律的不尊重,是不该提倡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信陵君明知可能会受到严厉处罚,仍然选择“窃符”行为背后体现出的高义和个人品行,从而最终使学生对信陵君本人产生更为客观的评定。

4.有效应对学生质疑。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无法通过讨论形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教师预先对这些情况有所准备,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讨论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准备好腹稿,确保如果讨论时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迅速有效地对学生予以解惑,这也是保证讨论质量的有力措施。学生就会对当时诗人的心境产生更为准确的把握。

5.确保讨论留有余地。

教师在预设时,应为讨论过程留有充足的余地,而不应将讨论范围限得过死。为此,教师所准备的问题预设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征,着眼于从更高层面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力,对中华文化的鉴别力和审美力,问题可提得大一点、糙一点,从而给足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余地。

6.以学生活动为主,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高中语文课教学篇8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更新观念 教师作风 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它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率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低效的或是无效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更新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如何把教师在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更多地着眼于学习的层面,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是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想使教学更为有效,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高,就必须在思想上彻底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和谐高校教学课堂的形成。

2.发扬民主平等的教师作风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才能提高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才会见仁见智。但学生的能力水平有高低,个人想法也有不同,面对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或是想法奇特的同学,教师不能一棒子将其打死,全盘否定他们的想法,这样做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今后不再愿意发言。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3.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始,创造发明的起点。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强调课文理解的确定性意义和“标准答案”。这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合时宜。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在这亲密融洽的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才敢于去想、去说、去做,才能形成创新求异的氛围。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就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终极目标。

4.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练习之后,急切得到别人的评价。因此,要经常进行作业展评,评价一般有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就是在学生做完作业后,把作业都摆在桌子上,学生有顺序地进行欣赏,并作评价,在“评”与“比”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有的显露出尴尬的神色,有的学生显出不甘落后的神色。一瞬间,学生的上进心、竞争心充分地被激活了,下次练习时,学生一定会以积极的态度、好胜的心态练习。教师评价主要是对低年级来说的,学生的练习或者考试一旦得到老师的认可,那么,学生的兴趣会更浓,信心也就会更强。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作品中多找优点多给予表扬,对学生不够完美的练习给予鼓励性的表扬,从而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下一次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创新水平。以美为本,是一条科学的教育之路。美育工作者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5.拓展空间,利用自然优势发掘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上语文课时,学生的学习资源短缺,常常令教师感到为难。其实,教师只要肯动脑筋,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环境,就可以指导和带领学生根据季节和地域特征,就地取材拓宽语文课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柯罗曾明确指出“面向自然对景学习”的口号,唐志契也提出“要看真山水,要得山水性情”的要求,李可染晚年也有句重要的话:“人离开了自然将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好身边的自然环境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大自然”的课程活动。比如,让学生采摘些自己喜爱的鲜花野草和青青的枝条,随手编个花环、插只花篮,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能为学生表现大自然、写作大自然打下基础。

6.营造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

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运用优美的导语、通过巧妙设问、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遵循“提出一个问题总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在课堂中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生活是五光十色的,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在课堂中让学生动乎情悦乎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此外,还可以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提高教师感召力等不同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要达到有效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学生的情况出发,这样的教学工作才会真正地“有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谈[J].教学月刊,2007(5).

[2]刘海燕.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分析[J].理论学习,2008(5).

[3]伍云芝.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之浅见[J].科学教育,2008(6).

高中语文课教学篇9

1.以“探究式教学”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现实意义

1.1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

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深入探索、反复研究。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学生课堂学习时,教师只给出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索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它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化知识注入为独立探寻、化单向吸收为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

1.2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大改进,是高中语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通过这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探究式教学法构建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2.以“探究式教学”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方法

2.1创设探索型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氛围。首先,教师应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发言。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上《祝福》这课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在大年之夜死去,祥林嫂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有何不同?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的翻书查找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与周围同学小声讨论。一段时间后,笔者请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终于得出了最佳答案:祥林嫂临死前问“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这说明她对封建迷信是半信半疑的,所以她是在恐惧中死去的,而卖火柴的小女孩“见到了奶奶,升入天堂”,是满怀喜悦而死的。教师通过创建探索型学习环境,采用提问的方法,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轻松,为学生思维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2.2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溯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问难、追根溯源[2]。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探究式教学中应该有学生自己思考并试着解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不迷信课本和权威,主动探索,形成对事物的独立见解。

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的研究阅读为例,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然后说说你的感想。”在研究阅读中,有的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写关于秦国灭亡的文章,为什么在论述秦国灭亡的原因时,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杜牧则认为是“秦爱纷奢”呢?为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查阅史料求证,进而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答案:古人是借史讽今,各有其针对性,所以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如果现在再写论秦朝灭亡的新文章,便可联系现实,或谈改革图强增国力,或谈反对腐败得民心,等等。

2.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多层次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解决方案或结论[3]。例如,笔者在执教《归去来兮辞》时,分析至陶渊明之“安贫乐道”时,请同学讨论“安贫”与“乐道”的关系。有的同学说:“只有乐道,才能安贫。正是因为陶渊明对道的孜孜以求,才能安于困苦的农村生活,乐在其中。”这时有学生马上反驳:“要先安贫,才能乐道呀。如果不能忍受贫困与寂寞,就很难对‘道’产生兴趣。”前一位同学仔细一想,这位学生说的也很有道理,他从“乐道”产生的前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最终同学们形成结论:两者是辩证的,要先安贫,才能得“道”,然后“乐”道,有所乐才能坚守贫困。由此可见,思维角度不同,得到的启发就会有所不同,进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得到很好的锻炼。

高中语文课教学篇10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教师在积极探索实践中创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摆脱传统教育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有效性;问题;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这一纲领性的文件的出台给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面对着新的要求、新的教材,有些教师还无法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不能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导致课堂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效果低下。结合自己近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我将通过本文来探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造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

(一)三维目标的确立缺乏统一

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评判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提高学生语文技能、培养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是会发现,有些教师还是秉承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只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讲解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片面的教学不但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流于形式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动起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学活动还是存在着盲目跟风和流于形式的现象。教师为了体现合作而盲目地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被动地呈现出热闹异常的课堂气氛,但是却没有实现真正的合作,学生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思想碰撞,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发,合作与探究成为了过场。

(三)教学效率不升反降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有些教师的改革却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升反降。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还是让学生在自己圈定的框里兜兜转转,学生的思维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只是围绕着教师设定的内容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结果是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一)精心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首先要在课前下足工夫。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备课理念。第一,教师要确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备课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二,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在认真研读完教材之后,教师要根据自身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将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全面,并制定出恰当的解决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收获。第三,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素养,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主阵地。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还是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虽然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也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风趣幽默、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上集中注意力,坚持不懈地探寻语文知识,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够凭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良好的教学互动,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这就需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倾听、讨论和感悟进行情感的交流;其次,教师和学生要学会与文本交流,当双方都能够参与讨论,才能真正实现三者之间的思想对话;再者,教师要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有探究下去的欲望,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切实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构建开放课堂,激发学生热情,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要树立时间观和效率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要不断探究,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实际、教学特色,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收获。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过程应是开放的,教师走下讲台,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不拘泥固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不过分强调教学环节的按部就班。语文学习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应提倡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不用现成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认知理解上的不同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个体价值。总而言之,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为培养适应全球化的高素质人才担当重任。在实际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灵活有效地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将趣味与效果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香.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8):186.

[2]龙鹏程.敢问语文路何在众人直指新课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探讨[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