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结业重点十篇

时间:2023-08-15 17:32:38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106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增加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凸显历史教学的生活意义和价值[1]。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以生活化教学为手段,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鉴于初中历史教材中大部分内容为年代久远的历史,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且理解难度大。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拉近学生跟历史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在七年级《大一统的汉朝》一课,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首生活中常听的由屠洪刚演唱的《霸王别姬》,感受项羽乌江自刎那种豪情壮志。如此运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掌握该章节知识。

二、组织生活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生动性

只要细细观察,我们便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选择社会热点和焦点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由于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非常渴望了解生活中每天发生的社会热点和新闻,渴望跟他人倾诉和交流,因此历史教师要把握该心理需求,挖掘历史跟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将社会热点为历史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学科交叉点中挖掘学生的兴奋点,以此激活历史课堂,这需要教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各科知识入手,寻找其与历史学科的交叉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为教学服务,灵活地将课堂讲述、课堂演示、学生自我观察以及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符合当时教学条件的历史情境和现象,特别是注重将历史现象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选择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可以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如此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够让历史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要鼓励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接触、了解、理解并掌握历史。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的内在思维路径为实现历史知识的同化”,换言之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认识、分析、掌握历史,将一些历史现象进行分类之后再整合,以此构建起自己特有的历史知识体系。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将历史知识转变为自身的知识结构[3]。比如与相关的历史内容,其教学目标为揭露存在的弊端,即绝对平均主义带来的危害,这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熟悉的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绝对平均主义带来的结果为人人都想不劳而获,以此理解这个知识点。

四、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巩固教学知识点

历史作业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想实现课堂教师的生活化,就需要实现课后作业形式、内容二者的生活化。历史课后作业生活化是判断学生是否能够将课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的一个途径,若学生学完但不能运用知识,不仅导致教学失去了有效性,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培养、保护和挖掘。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考虑尽量采用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例如教完《全面内战的爆发》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走访身边的老军人和老战士,了解全面内战发生的故事。采用这种方法便现了课本知识点跟生活实际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打破历史书本的束缚,实现了历史知识回归生活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实现初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需要从教学大纲和教学需求出发,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作业的生活化,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既掌握历史知识点,也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注释]

[1]许秋峰.试析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6(2).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篇2

在改变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现状中,国内外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并且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继续探索的。例如发表在《历史教学》2008年第10期上的《初中历史作业的借鉴与思考》一文,以一道美国中学的历史作业为例,阐述如何设计有效的历史作业,并提出了设计有效作业的几个原则:有助于双基落实;有助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有助于情感体验的渗透;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发展。并提出了有效作业设计的目标在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史学方法、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和反思。发表在《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中的《浅谈历史新课标下的作业创新设计》提出了作业优化设计的基本依据是:设计意图明确清晰,陈述准确恰当,形式灵活,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欢;设计尊重学生的起点能力,作业前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并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而西方的个性化作业设计早已进行,如英国中小学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实践作业、书面作业、口头听力作业、表演作业。2009年第6期的《历史教学》上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历史作业》介绍了国外的个性化作业设计的一些案例,这篇文章从2008年5月中国历史课程网部分转载的《遭遇美国教育》一文开始谈起,通过翔实的案例叙述进行剖析和反思,最后文章提出借鉴美国的作业模式,可以设计一些鼓励学生运用文献得出对历史想象的认识和见解,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的重大问题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自己构建对历史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对初中历史作业的研究,初中历史个性化作业设计就是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让作业变得新鲜有趣,学生乐于接受。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改变的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设计初中历史作业中突出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个性化作业设计和评价的优势,促使作业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得以真正的发挥。

新课程标准所表述的课程目标始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整体实现。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在其著作《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包括认知、动作技能、态度三方面,这三方面始终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学生的习得素质。传统的初中历史作业没有认识到学生完成作业过程是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提升、情感生成、价值观升华最理想的教育主阵地。也就是说,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的过程应是初中历史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本质所在。

在设计初中历史个性化作业时,要坚持新课程所倡导的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通过创新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主要形式,设计个性化作业,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基于自己的经验去建构。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篇3

一、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但实际上,种种因素却影响着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加大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1. 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差异,造成知识链的脱节

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材,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三维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

知识侧重点不同,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而高中教材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能力要求不同,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层面,要求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初高中也存在差异。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以主题的形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历史的时序性,但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而高中历史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

以上差异就造成目前初高中历史知识链脱节严重,也增加学生对知识体系掌握和理解的难度,不利于课改目的的实现。

2.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也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相对欠缺,而且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历史学科长期不被重视,缺乏正规的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高中历史课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从而使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新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且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深奥、抽象,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等,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体验,也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知识要求。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衔接,也就成为高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针对历史教学现状探究对策

1.加强校际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校组织初高中教师学科交流活动,以及下乡支教等,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

2.钻研课改标准,分析新教材的重难点。

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明确课标内容的主题是按文明史来构建历史课程体系的,分别介绍了人类的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精神文明史;领悟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明白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可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而高中历史课标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这样,依据课标的内容与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使教学教学详略得当。

其次,借鉴不同版本的教材,开阔教学视野。每套教材都是编者对《标准》的理解,通

过对教材的研究,找到其共性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教学的重点,课标的要点。如人教版和岳

麓版的教材,两者间是骨与肉的关系,前者注重知识的概括,后者注重史料的解读。

3.加强对学生新课程知识的指导.从历史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和内容方面突破,逐步消除初中阶段的旧习,通过兴趣引路,能力渗透、逐步养成,以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惯适应课改的要求。

4.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能力的提高。

(1).要重视课前预习。初中历史学习停留在“被动学习”状态的,普遍养成了机械的学习模式。然而,高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此外,高中课程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必要,这样上课才能抓得住学习要领,才能弥补初中知识的不足。

(2).要讲究教学策略,整合教材知识。

首先,针对教材内容多和时间少的问题,应讲究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课堂中,采用挂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历史知识,可节省课堂时间,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高中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提升概括和归纳史实的能力;而教材编写理论性、概括性强,历史概念多,这都超出学生认知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教学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通过案例分析,或合理的情境设计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历史规律。故此,在实践中要注意:以新课标理念的更新来促使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以研究学生的变化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重视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历史新课程在学习能力方面强调“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所以,学会搜集和整理材料,加强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训练,是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解的能力。

第四,重视史料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学生通过“读-找-想-答-查”,抓住材料主旨,获取有效信息。

5.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面对“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浓厚的教材,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专业进修。只有通过专业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6. 充分利用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篇4

[关键词]新课标;高一历史教学;方法改进;专业素质

一、构建通史体系

目前,一些地方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还属于“副课”,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非常薄弱,导致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面临很多困难。作为高一历史教师,要认真落实基础知识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

通史知识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对必修一中的政治史按时间顺序整合如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必修二时可以纵向联系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例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上述示例是传统的构建通史的方法,条理清晰,简明实用。

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目前,初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陈述性知识,高中阶段则侧重于学习程序性知识。受初中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和中考制度的制约,很多初中生未能掌握好历史陈述性的知识,更没有建构起历史知识结构,以至于升入高中后历史知识的学习出现空白和盲区。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史实的形象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史论,比较抽象,而且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又有较大的难度,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看似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加之处于少年期的高一学生认知能力不强,因而许多深奥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难以掌握,较难适应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要求。

因此,高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知识活学活用。事实上有很多高一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做笔记,不愿质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下两方面对学生加强引导。

1.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和质疑的精神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落实计划,找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分类梳理知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些学生面子观很强,不愿质疑,这是学习的一大障碍,所以教师要长期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2.掌握结构和规律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要记要背的知识很多。历史本身并不一定有结构和规律,但历史表述却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律,如果把这个结构和规律发现了,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

比如,表述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结构是:背景(原因+条件)过程成败原因影响(评价、意义)。我们还可以再继续挖掘这四个子部的二级结构。比如,“过程”的分析表述一般是由“起点+终点+顶点”构成;“影响”的构成也可以多种,第一种构成方式是“政治方面的影响+经济方面的影响+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第二种构成方式是“对自己的影响+对他国别人的影响”,第三种构成方式是“对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种构成方式是“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树立三大新理念:一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三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观。

2.要持续“充电”,肯下工夫读书

历史教师必须阅读大量历史典籍、资料以及史学理论、教育理论等书籍。应在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专著中选择一套,作为自己精读的著作,理解它,熟记它。对世界通史也应如此。此外,还应经常阅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刊物以及《光明日报》史学专栏中的有关文章,以便随时汲取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3.要树立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会经常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如怎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少教多学?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思考多为随即思考,转瞬即逝,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日常这些点滴思考和实践效果记录下来,并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去挖掘其中的规律并形成文字,那么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历史教师要努力在科研上有所作为,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记事本,随时记录问题,写下自己的思考,长此以往,就会积累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十分值得研究。因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这个现象既影响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向前发展,更阻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存在低效化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一是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初中各科教学包括历史课程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与以往教学模式有了改变。但是由于一些教师仍然延续着以往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然后教师布置作业。这种老套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这个教学主体,无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逐渐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教师仍然沿用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内容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无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三是学校对于初中历史课程不重视,初中历史课程相比较语文、数学、英语来讲是一门副科,存在课程设置少的特点,加之许多学校对于历史教师的培养不重视,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设备等没有给予很大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造成了初中历史教学低效化。四是由于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突破,不重视因材施教,特别是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使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畏难等情绪。

二、解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问题的对策

1.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有自己的特色。首先,相关内容或者事件时间上比较久远,这种久远往往使学生感到一种难以逾越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代化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网络、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因素,将久远的历史故事或者实物以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在我身边这种感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的时候,将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名胜古迹通过计算机以视频教学方式投射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这些承载当时历史的名胜古迹,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的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教学的责任感,不能认为自己教授历史这门副科而缺乏教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授课程时特别是在课堂设计上、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和作业布置上都存在松懈懒散、对付的心态,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就不佳,愿意学习的学生可能会慢慢丧失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能够不断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将历史课程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拓宽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课堂上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3.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反馈

所谓课堂教学反馈,指的是教师要能够掌握学生课后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教学反馈既能够帮助教师真正了解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够找到发现、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因为,课堂教学反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极其重要。教师要能够在课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直接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测验、兴趣比赛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结合相关测验、比赛的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情况后,教师要能够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采用更新颖、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阻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更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学。各级初中历史教师要能够及时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广阔。

作者:安中娟 单位:兰州市第二十中学

参考文献:

[1]朱秋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3,22.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篇6

近几年来,由于中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力度,减少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降低了分值。因此,一些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提高能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其实,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空中楼阁,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代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做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扎实地掌握有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则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架没有血肉的骨骼。2012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颁布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重视‘新材料、新情境’;注重考查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初三历史复习必须纠正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必须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的基础知识,除基本的历史史实外,还应包括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和发展过程。这六部分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

那么,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怎样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强调学生精读

在初三复习中应强调学生精读教材,由厚到薄,由薄到厚,认真细致地阅读,不留死角。具体说,精读应包括目录、读章节子标题、读课文正文和小字、读地图和图片、读材料、读句释、读大事年表等。通过阅读,学生能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五本教材和大量的史实。如果能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知识,能够充分地再认再现,就算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也能够在中考中得到80%以上的分数。

二、强调教师精讲

在初三指导复习时,教师精讲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发展过程和基本线索。讲历史概念时,首先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影响、评价等。其中影响、评价是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属于概念的外延,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是概念的内涵。教师在讲历史概念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包括哪方面的内容,掌握概念的外延——影响及与相关的概念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其次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形成前后的历史环境,在动态的发展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讲历史结论时,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结论与历史史实的因果关系,对已有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学会在无疑之处生疑,从而透彻地理解历史结论。另一方面,教师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介绍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评价、判断后对历史事物下一个正确的论断,历史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讲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时,首先讲清掌握这三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如阶段特征,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内表现出的若干历史事物的基本共性。它成为这一时期内历史的突出特点。学生牢固掌握了阶段特征,就能区分不同阶段的特点,认识历史演进的过程,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共性。其次,要求学生在复习完每章内容后,一定要动手总结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历史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最后,教师总结讲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再以近年中考题中的典型题型做示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三、强调师生的画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篇7

一、引言

初中历史教学在初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和推广,历史教学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历史教学由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相比其他教学课程具有枯燥和呆板的特点,这种教学特点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把握不好就会降低教学成效。因此如何使其活泼生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成效成为了业界研究的热点。史料是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材料,在相关文献中被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对于历史学科教学来说史料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完善和改进教材中的不足。本文将结合实际工作对史料的运用进行探讨。

二、史料与历史教学的联系

当前中国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体,并且也是个人学习和学校教学的基础。即使史料的内容点多面广也无法在实际应用上完全取代历史教材。因此,对于实践而言,初中历史教学如若放弃或者淡化历史教材,进行单一的史料教学既是对把握教材大纲的偏离也是一种认识错误。这容易导致初中生对自我历史统筹体现的观念不强,而且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容易造成片面的理解,形成单一的片面历史思维模式。反之,如果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上适当添加合适的史料作为丰富教学内容的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史料应用在当前历史教学上已经较为成熟,而如何推陈出新,并且丰富原来的应用形式是当前史料教学的研究重点。此处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适时适量。史料运用在实际教学中要适时适量,针对当前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历史教学需要初中教学教研的关注,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防止教学史料的大量堆积和过多繁琐的文字描述。这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带来压力的同时产生学习厌恶情绪。再之,史料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讲究精准和高效,注重史料教育运用的适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史学规律进行佐证,处理好具有内在价值的史学资料,并且针对性对其进行有益的补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史料选取的典型性和突出性,充分结合教学大纲,进行规范选材、用材和析材。在分析材料过程中,适当运用当前的时事分析,针对性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到史料分析中,锻炼其历史思维和学习能力。

(二)差别化对比。史料可以分为历史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历史教材是一种典型的文字资料,在以其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而根据当前的教学环境,大多数学生更愿意接触丰富知识面的史料教学,这一方面归根于此类史料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于把握史实感受历史规律和意义有更具显著的作用。感性史料在实践中更具形象性,给人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多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史料的收集和学习,并且结合实际学习能力通过多元化、丰富的课余学习和课堂教材学习进行对比学习、差异化学习。

(三)选材鲜活。在选材上要结合当前学生的身心状况,选用简单明了的、深刻的历史事实作为讲课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史料的多和广,要注重材料的鲜活性、深刻性和内涵性。当然,不可否认在某些史料和历史理解上,文言文对于历史教学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相反,如若结合当前的文物或者古迹进行探讨和分析,由于具体实物的鲜活性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与此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因此,史料运用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针对性利用鲜活例子进行教学辅助。

四、结束语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更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36-01

初中历史教学由于种种原因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历史作为一门“副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我们经常强调“学习历史很重要”,也知道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将直接制约高考“3+X”、“文科综合”的水平,更明白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很多时候只是在场面上说说而已。初中历史学科地位低下,教学方法僵死,使初中历史教学始终很难摆脱尴尬。

1.1 副科不受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但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留下了人文学科被冷落的缺憾,中学历史教育尤其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尴尬境地便是明证。“应试教学”主宰着校园,有些人有意无意地用应试眼光评判历史课的地位,在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驱使下,历史课就只好靠边站,被打入“副科”行列。受此牵连,一些历史教师遭遇着不公的待遇,从事历史教育便成为“错误的选择”、“无才的表现”。从而也就不难理解某些教师、家长劝诫“历史不考,少花点时间”,很多“主科”则大刀阔斧地抢占历史课时。由这些狭隘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造成的误会,从学校传染到家庭和社会,也就必然出现歧视历史教育的偏见。在科教兴国的今天,认真审视历史教育的地位,是当前历史教育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然而一些地区初中历史教育现状证明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得到贯彻,反而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对学校评估的条例中不见历史结业会考情况的影子;有些初中示范学校甚至只在课表上有“历史”,实际上已成为其他学科的副业地,历史课形同虚设。这些情况屡见不鲜,所以就不难理解中考一等奖的学校历史结业会考仅百分之十几的及格率。初中历史的“副科”地位“天经地义”,初中历史课谁都能兼,这些见多不怪的现象,岂不有悖于国家的教育方针?

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实践,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经过长期的相互感染,已编结为轻视历史的网络,谬误反成了“真理”,偏见却成了共识。难怪,新近教育界有些“专家”想效法美、日旧法,在中学设置“社会科”,把历史科并入其中,这意味着历史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有丧失独立性的危险,这种人为地削弱历史教育的错误做法,在很多地方不仅未被遏制,且还有着进一步滋蔓之势。

1.2 师资缺乏,教法僵化。

正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历史教育陷入困境,一些地方的历史教师队伍极不整齐,尤其初中历史教师更成为“杂牌军”,专职老师“忍痛割爱”、改教主课,很多其他学科老师为凑工作量,“勉为其难”、“滥竽充数”。虽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但初中历史教师很多都是兼职。经常听到某校长为照顾将要退休的老师,让他改上历史;也听到学生称赞“某老师能用英语上历史”,凡此种种,令人啼笑皆非。难怪校级、片级历史评比竟找不到评委,任命一个片初中历史中心组组长也只能“开天窗”。

1.3 学生厌学初中历史。

很多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讲授一堂战争史,竟然找不出一幅相关的挂图,老师只能在黑板上比比划划:申请组织一次学生参观游览活动,由于没有经费而被拒绝;想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资料,却没有录像带、幻灯片等。历史老师的全部家当是一张嘴、一支粉笔。初中历史教学在绝大部分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与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相比,实在相距太远。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态度漠然,笔者曾作过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而高达85%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学习历史态度积极的仅10%左右,约40%的学生受纪律和考试的约束在应付历史课,约50%以上学生上历史课根本不安心。于是历史课上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看课外读物,复习其他功课,睡觉甚至嬉闹,等等,考试时自然也就抄袭应付成风。

针对尴尬现状,惟有积极奋进,才能走出困境,迎来历史教育的新的春天。

2.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历史教育要发展,教育思想必须革命。所谓“应试教学”、“正副科意识”、“读史无用论”等狭隘观念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障碍,故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大教育思想已是刻不容缓。

2.2 健全制度,加强督导。教育制度的健全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初中教育、历史教育,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长久教育的大事。过去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操作规程及教育评价体系的最大弊端就是应试教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如今教育制度注重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发展性和战略性,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的“中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尽管这个制度尤其是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相信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定能有适当的位置。

2.3 加强师资,改革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尽可能聘用专业历史教师,即使兼职,也要加强督导、培训、常规考核,力求做到称职。历史教师要加强进修,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改善知识结构。 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特长,可指导学生办历史小报,收集邮票、纪念章,排演历史节目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效果

1、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经常引用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0无疑是有理论基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意志倾向胜,指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布鲁纳曾指出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例证思维和叙事性思维,前者是哲学、逻辑学、数学等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后者则是关于人类条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是依赖于情境的经验?。在七八年级学生眼中,数学比历史难学得多,因为他们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叙事性思维,而故事恰恰顺应了这种思维,这也是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根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能在学习中感到趣味性,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愉快的情绪会使人产生更有效率、更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七八年级的初中生来说,学习需要和兴趣越强,学习内容就会越吸引他们,同样学习内容越是符合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就越是吸引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因此,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非常必要和有用,也适合初中七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它使得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引起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扩展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技能,另外85%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里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可以用情商来表示,情商反映了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如今有许多高校毕业的学生就业后,智商虽然较高,情商却很低,他们的工作能力、心理素质较差,尤其是家境较好的独生子女,他们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0,在现实社会容易受挫折加重心理负担。初中学生一般处于12一16岁之间的青少年期。这一时期是人生中较特殊的时期,可以说是/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0,是幼稚与成熟并存的时期。初中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萌芽的时期,同时又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行为特征,心理特征不成熟,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和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现行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图表、漫画、地图较多,它们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具体形象和时代风貌,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运用图示教学法的第一手素材。在课堂上,简单的图片、图表经过巧妙地运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如教科书涉及的人物事件和诸侯国非常多,尤其要让学生准确记清楚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位置,以利于后面秦灭六国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刚上初中开始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说,如此大的信息量,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

(二) 有助于化难为易,解决难点,突出重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为图示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课堂中正确、恰当地使用历史图示,能化难为易,解决难点,突出重点,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讲述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中的秦灭六国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引导学生回忆战国七雄的位置,再出示图示,让学生观察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然后设置问题“通过秦灭六国的顺序,能够说明秦使用了怎样的战略方针?”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秦灭六国的战略方针是“远交近攻”。图示把秦灭亡六国的先后顺序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化静为动,既帮学生记忆了“七雄”的位置,又掌握了六国灭亡的顺序,化难为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课程的现代化越来越要求教学要重视学科结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除非把一件事物放在构造得很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在这里,“构造得很好的模型”就是指我们通常说的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还提出,任何一个学科有基本结构,不管教什么学科,都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里的“基本结构”就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则。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就是知识网络或知识体系。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体系,才能最终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 有助于教师理清上课思路,提高教学能力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新课改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难度降低,对教学要求却更高了,这对广大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做到“授之以鱼”,乃至“授之以渔”,首先自身必须具备很强的理解掌控和驾驭教科书的能力。

结语:

文史结合法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经之路,历史教学不能只依靠自身的知识进行全部教学,必须进行学科整合,最好的整合学科就是文学,虽然在笔者的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在笔者的尝试中,发现学生真的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初中历史结业重点篇10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的落后性

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但大多数老师依赖教学参考或多媒体课件,导致课堂教学呆滞、死板,使得学生认为历史便是冗繁,枯燥的学科,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的状态便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再者,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内涵,只讲历史的表象问题,划考试重点,像是为了重点而去了解历史,明明具有历史非凡意义的秦王朝的统一,本是气势辉煌,凸显浓墨重彩的那一笔,却偏偏讲的平淡无奇,一张口就是记重点,让学生牢记其意义,长久以往,便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即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老师说的就是考试要点。

还有一些老师固步自封,使用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插图教学法,一大段文字对应一个图片,这种非动态且单一的模式并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这样是很难提升教学效果的。这些相对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还会对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存在偏见,不利于个人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讲的淋漓尽致,自我陶醉其中,而学生却是千姿百态,有做其他科作业的,有看课外书的,还有走神的、睡觉的,还有剩下的那部分学生勉强听着老师讲课,随口回应老师的问题,甚至伙同其他同学起哄,学习效率低下,这样久久发展下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更加依赖老师的讲授,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的局限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完善性和局限性成?榻淌?和学生沟通的主要障碍。虽然一再强调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很多都是停留在表面,即使用将多媒体搬上讲台,但也仅仅是将书本内容复制到多媒体,其实质还是传统的讲授教育方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装备拓宽教学空间,丰富历史教学中的知识含量。或者是过度创新,直接将课堂交给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脱轨,一片混乱,使得学生很难掌握获得重点知识能力。还有,教师本身历史学识有限,知识层面窄,教学能力不足,且不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不能带领学生超出课堂,融入生活,不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和完成课业目标,难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有一些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忽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夸夸其谈,使得教学当时听起来很精彩,但课后却一片空白,没有学到精髓,影响了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使得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由于老师和同学们对历史知识的不看重,再加上语数英等其他科目的压力,使得学生放弃学习历史,也就导致了历史课上学生做别科作业的现象。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针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时抓住问题关键所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的放矢,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对历史教师的能力培训

教师的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注重历史教师的多媒体设备使用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设备丰富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首先设定长期有效的考核机制,丰富“历史教学培训”的内容及形式。其次培养教师放宽眼界,不要钻牛角尖,造成课堂的枯燥无味,古板无趣,要着眼于大局,寓教于乐,培训形式要多样化,丰富且精彩,使培训教师从中受到启发,使灵活风趣的课堂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模式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还有培训教师对多媒体使用的能力,从技术上来指导和内容上的多样性进行培训,相关的影视视频和宣传视频等绚丽多彩的画面和丰富的知识紧密结合,既满足视觉上的观感,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增强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皆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知识。首先,注重课堂的导入形式,以生动有趣或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注重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秦的统一》中,可以和语文中学过的“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相结合,还可以和地理中秦国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秦始皇统一的主战场在哪,其他六个国家又分别在哪些地方,调动学生的思维,结合常识进行思考,再者,中国国代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时期又和扫六和的关系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引入,让学生既丰富了课外知识,又巩固了其他学科知识。历史课导入法其实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文提到的设问导入法以外,还有复习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插图直观导入法、故事典故导入法、对比导入法、新闻时事导入法、乡土历史导入法以及综合媒体导入法等都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使其积极主动的从课文中寻求知识,增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运用自身魅力,引导课堂进度,使课堂进行按照既定主线行进,不脱轨,有效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帮助学生总结历史学习规律,如对秦始皇扫六和对古代中国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贡献和对本人的评价,同时结合社会实际,学习其可借鉴意义。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历史就是五千年来人类的生活轨迹,来源于生活,自然可以运用到生活,历史如何从课堂中走入生活,取决于教师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联系,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老师可以去尝试着用历史经验去解释,并组织学生对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结合历史,开展热点研究,尤其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思维能力的训练。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到图书馆或多媒体上寻找相关历史内容,或安排学生课后收集相关内容,丰富自己的历史学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问题,老师主动与之交流,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历史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