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随笔十篇

时间:2023-08-14 17:40:12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景教学 策略

初中历史是学生离开小学课堂后接触到的文史类科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认清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过由于初中学生在各方面的认知尚不健全,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形成,缺乏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探寻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

一、情景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景教学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客观存在具有第一性,人格思维具有第二性,人类的一切思想活动、精神活动、意识活动均充分代表着人类自身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历史的意义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虽然我们无法亲身体验,但是我们可以从文献资料中挖掘出相关的知识。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通过将历史情景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历史事实,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的心态投人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初中历史情景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语言情景,实现情感共鸣

由于初中历史学科的特性,基本上只有依靠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才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景,通过语言描绘历史事实,从宏观上引领学生的历史认知过程。语言情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主观意识的影响,教师可以将自身的情感活动通过语言描述,来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史时,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的中日甲午战争,笔者将日寇侵略中国以及北洋舰队奋力抗敌的事实通过语言描述,把自身的爱国情感融人其中,同时学生与笔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都表现出了对日寇人侵中华的愤怒以及对北洋舰队奋战至全军覆没的悲哀情绪。

(二)创设问题情景,渲染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历史教学是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回顾与剖析,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可以指导学生对当时无法处理的问题或处理不妥当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探寻更好的解决方式,最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而依靠这些经验教训处理现阶段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的来说,历史中出现的问题一般也被称为教学难点,许多学生无法清楚地理解,依靠创设问题情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考起到启发作用,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式,而且问题情景的创设,也能够很好地渲染积极探索、努力求知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历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构建表演情景,挖掘学生潜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普及,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现阶段教学的核心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以知识传授为重心,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表演情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掘学生的表演潜力,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活动与想法意识,不仅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还能够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讲解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笔者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解放黑奴宣言》的作用,构建了一个表演情景,随机选取几名学生让其扮演黑奴,然后朗读一遍《解放黑奴宣言》,接着询问:“读完这份宣言,你有什么想说的?”有的学生说:“我会趁奴隶主不注意,立即逃往北方寻求保护。”有的学生说:“我会组织一些同样受苦的同胞组成团体起义。”还有一些激进的学生说:“我要奴隶主,建立自己的势力等待北方的支援。”通过构建表演情景,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愿意学习历史知识,热爱历史知识。

(四)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应用,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从网络上收集各类历史资料、文献、图片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历史,发现历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南京大屠杀》的时候,笔者首先提出了几个问题:南京大屠杀持续的时间有多久?南京大屠杀我国死难的同胞有多少?许多学生知道南京大屠杀我国死难的同胞高达30万,但是不知道南京大屠杀持续的时间。接着笔者利用相关文献中一系列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向学生讲述日军侵华的暴行,接着从资料中表明日军大屠杀的起止时间: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通过一张张展示日军暴行的图片,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日本侵华的累累恶行。笔者接着讲述了现阶段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以及恶意窜改教科书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学好历史,铭记历史,要用完整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资料让日本右翼分子充分认识史实。最后,笔者布置了一道课后习题,让学生自行收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并做出一些简短的评论,往常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的课后作业这次成了学生们积极完成的项目。

情景教学通过设立历史情景,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实,并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人到初中历史学习中,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2

关键词:情境教学 初中历史 应用

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运用情境教学教师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来构建的特定的教学氛围,借以来促使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自主探究行为等等,从而实现历史知识渗透、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等教学目的的方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表演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初中历史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离学生的现在生活很远,单一的讲述、渗透不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喜欢表演、展示自我、模仿等特征,为学生构建一个表演情境,即:营造一定的角色,让学生来扮演,增强他们的真实感,从内心来启迪学生,诱发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认知历史知识。如:在学习中国历史中的“明清经济的发展”教学内容时,所涉及的明朝时候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产生关系有所疑惑,同时学生对于明清的经济体制大都是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到的,没有真正的关注过。鉴于此,笔者让学生结合这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清朝经济发展的故事并分角色扮演。进而,在表演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时所内涵的经济体制本质。这样,构建表演情境,让学生自编、自导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自主收集素材、编写故事等等,促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历史知识。

二、运用语言创设教学氛围,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初中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其独立能力还很欠缺,很容易受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传达信息、实现教与学的基本途径更是影响学生视觉、感觉等器官的关键因素。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语言艺术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进而在特定的情境中诱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即:以语言的形式来创造一个让学生感觉轻松、自由、活泼、容易生情的氛围,促使学生敢于表达自我、张扬自我个性等等,启发学生的情感。这样教师通过随意性、艺术性的语言和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如: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内容时,笔者深情的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来启发学生产生情感,即: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这样以情深意长的诗作乡愁来动学生之情,让学生感受海峡两岸情不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吸引学生自主去关注海峡两岸,自主的收集相关信息等等,诱发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进而有效的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三、运用高科技再现历史情境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现如今高科技的多项成果已经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多媒体、互联网、投影、录像等等都从视觉、听觉等不同途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而这些高科技作为教学工具不仅仅是方便教师陈述、促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对于历史学科来说,高科技能够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更真实、更直接的接触历史信息,更有效的感知历史,活跃思维。像运用计算机程序编程能够将教师的思维过程以计算机图形和文字双重出现,形成一定的教学软件,从而能够再现真实的历史现象,将历史情境近似地展示给学生,强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记忆和了解,深化历史教学。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教学内容时,笔者通过互联网下载一些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图画、影视,如:将南京的老百姓当作日军练习射击的活靶子、活埋南京老百姓、杀死南京城的百姓等场面,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再现当时历史画面,定格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日本人为什么能在南京犯下这滔天罪行?我们作为当代学生应该怎么做?让学生通过历史情境将情感升华为对历史知识的理性认知,了解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才能够不受欺负。高科技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它以其特殊的、真实的形式有效的冲击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学习。

总的来说,情境教学作为新课标背景下的产物,在历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作为教师应合理的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认知,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湖南历史资源;教学;改革

现阶段,随着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不断改革创新,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再局限于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在历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感到:历史教师在利用和开发历史教材教学作用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结合各地区的历史资源,并将两者加以整合,才能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往往被放在低于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位置,很多学生和家长不重视,这种现状给历史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现阶段的历史教学总结出以下两点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湖湘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因此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许多湖南的历史知识,如四羊方尊、屈原、蔡伦,魏源《海国图志》、曾国藩及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湖南志士、伟人等。随着新课改的出台,历史教材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导语”“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课程资源,不断扩展课堂内容,开拓学生学习思路。例如,在2012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中,第23题考查什么是雷锋精神,人教版教材的课文正文中并未涉及,而是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自由阅读卡”中。只有不断地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和开发教材所提供的资源,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方向,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可以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重组,按照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时间或人物顺序进行重新划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记忆效率。

二、整合湖南历史资源,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学习认知能力。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湖南历史考试内容的分析,出题人主要用选择题或判断题等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内容相对简单,并不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将湖南当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贯穿在历史教学中,将中国的发展历史与湖南当地的发展历史相结合。譬如:在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一课中,教材只提到了孙中山,而2011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第19题却是:请列举两位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湖湘伟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湖南当地历史渗透在历史课堂中,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他们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记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对比思维习惯,又能减少因单独记忆历史教材内容和当地历史发展而造成的记忆混乱压力。

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标中倡导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课外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到岳麓书院、雷锋纪念馆、故居等地参观,搜集历史资料,延伸历史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历史遗迹,拉近学生学习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其养成好的历史学习思维和习惯。例如: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指导学生动手开展几个活动,如仿制湖南古代文物(长沙有走马楼吴牍、四羊方尊、马王堆素纱禅衣等),临摹欧阳询“欧体”书法比赛,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手抄报竞赛等。通过历史实践活动,弘扬湖湘文化,开展爱国爱家乡教育,使初中学生“知我湖南,爱我湖南”,做一个“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人。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教材,再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精神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涛.历史情境概念界定和创设方法浅谈[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0).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总结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理念,明确角色定位,大胆创新与实践,打造生动形象、和谐民主的高效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充分体验历史学科的魅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历史知识体系,进而推动初中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转变理念,发挥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更加看重的是知识传授是否丰富和讲解过程是否清晰,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活跃状态等没有予以足够关注,这显然是违背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不利于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对此,教师要转变理念,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重点放在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养成上,紧紧围绕学生展开课堂设计。例如,在进行“大一统的汉朝”课堂教学时,笔者紧紧围绕学生活动展开教学设计,首先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汉武大帝的生平,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引入新内容的学习。随后,笔者通过导学案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汉武帝在位期间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背景和历史作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围绕学生展开活动设计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重点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特征日益显著。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例如,在进行“新航路开辟经过”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后,在地球仪上找到新航路的航线,并进行划线标记。通过手脑并用的自主探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情境创设与引导方面的作用。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将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加以还原呈现,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影像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把握和深刻认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分析过程中开放思维,打造高效创新的历史课堂。

3多种方式,打造生动课堂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创造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讲授法的支持,只是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教师课堂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在课前采取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展开自主学习。如在进行“江南地区开发”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想去的江南城市,随后引导他们思考该城市所在地区是否经过这次开发,有哪些开发痕迹?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资料的自主搜集与整理,然后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展开思考,最终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而整个过程所采用的就是自主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可将新知识细分为若干单独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如在上述课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来解读江南地区开发图,然后解答课前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并就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笔者灵活运用合作探究、问题引导、互动交流等方法,有效打造了生动的历史课堂。需要指出的是,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和讲解,以确保各种教学方法的高效实施。

4巧妙总结,加强知识内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知识点加以巧妙总结,以达到加强学生历史知识内化的目的。通过巧妙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加深知识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巩固并完善历史知识系统。教师在课堂总结阶段,要全面掌握知识重难点,用简洁明晰的语言加以概括,以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巧妙的课堂总结,不仅有助于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精髓,而且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进行“洋务运动”教学时,当新课讲解结束后,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回顾,然后利用多媒体进行投影总结:内忧外患两考验,统治阶级寻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不息办洋务;甲午战争惨收场,国未富来兵未强;探索中国近代化,民族复兴艰且长。巧妙的课堂总结挈领了本课重点内容,精准把握了重要知识点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统一,实现了对课堂新知最简洁、最精准的归纳总结。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深化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巩固完善了学生历史知识系统,为后续学习的高效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转变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情境引导,全面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既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积极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又要善于巧妙总结,加强历史知识内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巩永宁 单位:甘肃省正宁县永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5(30).

[2]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15(11).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改;优化对策

G633.51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时代教育的理念,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初中历史的学科教学而言,笔者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学生学习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激发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总结下来,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历史学科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直以来,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一直不被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历史学科在考试的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习惯性让学生背诵相关历史条款,学生只知道背诵,却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也不懂得每个历史条款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总体而言,当前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方能实现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二、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任务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新课改教学标准下的新课程理念对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有如下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随着新课改的普遍展开,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教师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三、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理念倡导初中历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要想办法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一种时刻思考的心态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再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进行《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教学时,学生已经知道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但是学生在正确认识汉武帝这一举措的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在上课时,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汉武帝这一举措的原因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我则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激烈讨论,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达成课堂和谐。历史与现实总是存在很大联系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有正确的导向,应当善于寓教于史,教学举例尽量自然贴切,选择的现实必须与所讲历史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进而有助于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人类社会的产生》这一课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通阅教材内容后,选取一些现实中能看到的如“猿人进化图”等素材。将学生引领到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起源这一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每位学生都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点毫无保留地说出来。然后各组派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样,我就与学生一同成为整个教学情境中的一部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展现历史教学魅力。现代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日益发展,为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征、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科学、合理的选择有效的恰当的实际的教学方法。比如说,问题探究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谈话法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保持学生的兴趣;现代教学媒体能够再现历史场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现交互学习、开放式学习,为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例如,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在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环境时也有了很多的选择。我们可以利用投影、电脑、录音等的演示,通过电视画面、剪辑电影、动态电脑及图片等使历史事件真实的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再现历史情境,扩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途径,给学生营造和谐宽广的情境,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协作精神和表演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课堂结构与教学环境的优化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新一轮的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运用情境教W,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加和谐高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6

关键词:历史 书法 渗透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

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多年,也曾经做过相关调查,得到了相似的结论,由此而知书法教育的迫切性。进行书法教育,不能只靠单单几节书法课,而是要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历史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笔者并不是妄下论断,而是有理论依据的。

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有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绵延至今,这是一个奇迹。支撑起这个奇迹的,除了民族精神外,与历史的载体――汉字也密切相关。中华民族爱书、善书,从而有了民族艺术瑰宝――书法。书法如果从彩陶文化算起,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与中华文明同进步。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历史学与书法艺术天生具有联系。

历史学与书法兼善的名家不胜枚举,也证明二者的紧密关系。远者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通史而作《艺文类聚》百卷;近者清末学者康有为精研魏碑,学贯中西,针对时弊而掀起维新变法;现代开国领袖精通二十四史,常有真知灼见,草书更是冠绝古今;“甲骨四堂”之一的“郭鼎堂”郭沫若先生精通书法,由于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遂成历史学大家;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精通文字学历史;“书法笔力力能扛鼎”的沙孟海先生精通诗词学历史……这些大家的成就都证明历史学与书法可以“双修”。这也充分证明在历史教学中,完全可以渗透书法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书法艺术的培养呢?笔者以为――

第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书法素养,善于在教学中植入书法艺术。

清代美学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心,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如其人”,书法不正是许多历史人物的真实写照吗?晋代王羲之为官清廉、风度高远,故其书雄强飘逸,为万世之师,尊为“书圣”;初唐欧阳询为人正直,故其书如庙堂勇士,英气逼人;中唐颜真卿大忠大义,不阿权贵,故其书端庄雄伟,不可冒犯;直至清代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请命,他的“六分半书”似也表达对人世不平的一种控诉……

这些历史人物皆以人品学养见胜,其书流芳千古,其事迹也被大书特书。大文豪鲁迅先生在《汉文字纲要》中也曾说过:“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些历史人物,包括他们的书法作品的“美”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记。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发挥,涉及到历史人物时,适时讲述他们的学书事迹、展示书法作品,以增强二者的联系,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让学生爱上书法,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条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树立板书就是示范、提笔就是练字的观念,积极设计好各种活动、场景,寓教于书法艺术中。如作业,可以要求学生用规整的楷书书写,也可用流畅的行书书写,教师适时将合乎书法艺术规范的作业予以点评,并在全班、乃至学校或更大的范围展览,久而久之,就会增加学生书写的兴趣。

设想一下,在《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宁静、典雅的古典名曲中,在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中,展示历史的本来面目,即获得书法的愉悦,又获得历史的感知。不正是一种享受吗?

只要教师坚持不懈,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历史教学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营造出学习书法的浓厚氛围,引导得法,让学生从中获得乐趣,就会使学生改正不好的书写习惯,将来成为历史学与书法大家也未可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书法艺术培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愿意继续开拓这一领域,使历史与书法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愿不懈进行努力!

参考文献:

[1]《艺概》刘熙载 清代

[2]《汉文字纲要》鲁迅 现代

[3]《书法自学丛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7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运用录音、录像、影片等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建议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材料。“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利用电影、电视录像、录音机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官能和大脑的积极思维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单纯地由教师口授强得多,同时也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

历史学科的特征之一是“过去性”,历史远离现实,它无法像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人们再次经历、体验。“再现历史”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局限性很大。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影音视频资源呢?实践证明,在现有的条件下,尊重传统教学手段,恰当使用影音视频资源,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

与文本类的历史课程资源相比,历史题材的音影视频对初中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因为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把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历史题材的影音视频的画面、音乐、解说相得益彰,就能形成强大的感染力,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因此,用影音视频导入新课是笔者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这一课,笔者用1994年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伴随优美的旋律和歌词,学生看到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关羽和张飞等人的形象。于是,笔者开始问:大家都认识这些人吗?谁能就其中一位历史人物讲讲历史故事。学生纷纷举手表达了已有的相关历史知识。笔者继续引导:《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这一段历史时期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历史,大家想知道吗?这样,笔者也就顺利地导入新课,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到下一个新课学习的环节。

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笔者用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拒签《凡尔赛和约》时的演讲片段导入新课:“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啊?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这沉痛的一天。”学生立即被顾维钧2分钟左右的演讲吸引了,纷纷为这位有骨气的中国人叫好,于是 笔者趁热打铁:“我们虽然发出了愤怒的抗议,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山东的命运,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去寻找答案。”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历史,影音视频的作用功不可没。

2 讲授新课,突破重点、难点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能对所有历史知识点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对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处理,如何对该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显得至关重要。设计到位的问题,提问学生或者让学生讨论,一般是解决重点和难点的常用的办法之一。但是如果问题提出前没有铺垫,问题就会显得非常突兀,缺乏水到渠成的效果,所以恰如其分地采用影音视频,往往可以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很好的铺垫作用。

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难点之一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笔者播放了《甲午风云》的片段,学生看了以邓世昌为首的致远舰官兵奋勇抵抗后,冲向敌舰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场面,有的学生扼腕叹息,有的学生为邓世昌的壮举热泪盈眶,有的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而咬牙切齿……学生自然得出了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点之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突出此重点,笔者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灾难?从中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但是,“一个人的死是一个悲剧,千百万人的死却仅仅是个统计数字”。因此在学生讨论前,笔者先播放了凡尔登战役等能展现一战战争残酷、伤亡惨重的视频画面。有此作为铺垫后,笔者再抛出此讨论题。这样,经过影音视频的渲染,学生讨论后,罗列出了一战伤亡惨重的表现,自然也得出了要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结论。

3 课堂小结,理清知识脉络

如果说新课导入是“虎头”,新课讲授是“猪肚”,那么一节课的小结就是“豹尾”了。课堂小结是历史课迈向成功的最后一步,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一步。一节课小结好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好本课所学的知识要点,还可以加强历史知识辐射,做到“古今中外,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继续探究的动力。

八年级下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笔者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七律《长征》做该课的小结,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视频里歌颂着大气磅礴的诗词的同时,重新展现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的整个过程,红军的笑脸又洋溢着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此做该课小结,对一节课是一个很好的回顾,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影音视频怎么更好地用于课堂小结,笔者还在不断尝试中,或许用其做小结始终替代不了教师或者学生的口头小结,只是作为一种很好的铺垫或者补充。

影音视频来源于影视作品、纪录片等,教师在选取影音视频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时,“应选择那些比较接近历史实际、与课程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作品”,首先应紧扣所使用的教材,对影音视频的内容进行提炼与甄别,要杜绝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影音视频进入课堂。

教师在使用影音视频之前,要尽量使用计算机软件对其进行编辑,严格把握好其放映时间,有的放矢地运用影音视频,以符合整个教学过程与时间,杜绝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8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历史;应用;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同时也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便进行了深化的新式改革。初中教育属于基础义务教育的范畴,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历史教育淡化了对学生纯粹历史知识的灌输,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怀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式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索,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有情之境)中所进行的教学。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情境的差别就在于“人为性”,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生活空间即所谓“优化环境”。换言之,情境教学是教给予某种价值预设的环境,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技巧把这种被预设的价值传授给学生。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设情境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境的展示相结合,能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感知效果,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讲述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4 课《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的“黄海海战”时,给学生讲述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笔者满怀激情地说道: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迎战敌舰。四艘日舰包围致远舰。邓世昌沉着应战,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他指挥的“致远舰”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受。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邓世昌几次用力想把爱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儿,他们就一同沉没在黄海的惊涛骇浪中……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此时学生的脸上都流露出凝重的神情,感受到了历史上的那惊心动魄的时刻,感受到了邓世昌的为国献身的无畏精神。他们的内心深处迸发出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的真实情感。教师用语言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已尽在不言中。

2.运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包括直观教具来再现历史。“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例如,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 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材从两个方面叙述了对台政策:①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又确定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②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笔者选择了一组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背景反映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业绩的图片进行重点讲述。图片中有反映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反映中国农村改革的伟大举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映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经济特区设立的;反映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及成功实践的;反映发展科技的伟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等等。这一情境,给学生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时学生们的思维快速转动起来,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其中有一位同学说道:这些图片联结起来就是一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在这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中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从转折走向繁荣,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伟大理论,邓小平的伟大业绩是不可磨灭的。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加形象、更加深刻理解历史,同时也使学习的前后知识得以联系,培养了学生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由此教师趁热打铁激励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根据需要收集古钱币、纪念章、邮票、图片等,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项任务,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扮演历史中各种角色,站在所扮角色的角度去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从而达到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当学生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并进入角色时,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历史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是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油然而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课堂上,教师请学生扮演角色,模拟角色进行当时的活动,让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出发去思考分析问题,将过去的历史事件再现于课堂之上,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力求让每个学生准备、亲身体验、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主动探究、思维的好习惯。学生们通过表演,能自主地深入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追求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笔者在讲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 7 课《大变革的时代》中“商鞅变法”的内容时,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当时的农民,这样进行变法对你有益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假如你是当时的旧贵族,你会支持变法吗,理由是什么?假如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支持变法吗?假如你是当时的诸侯,你会支持变法吗?从这些角色来看,变法起到了哪些作用?请你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或者通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进入角色”,即兴表演。再以“我”的立场表明不同阶层的态度。这样做既有利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这样灵活的题目,笔者当堂进行了激励性的点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学习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并且适当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历史,掌握相应的知识,并且树立起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当前的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创设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历史的感染。历史教师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更加引生入胜,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将课堂氛围有效地活跃起来,从而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奠定了一定基础。

3.有利于进行德育教育

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创设出 最佳情境,能够十分形象地将历史人物与事件再现出来,能够通过历史事件来感染学生,从而加强了他们自身的爱憎情感。另外一方面,通过教师对历史人物的语言描述,学生得到了切身的情感体验,学生内心的感受得到了激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可以加以引导,使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要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

四、总结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在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情境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独立健全的个性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的发展,通过语言、动作、图画、多媒体、人力物力等手段来引导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历史成绩与素质,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娜.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5)

[2]颜忠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8)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9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16-01

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很低,平时一遇课程紧张,历史课可以随意被停课,占用,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而更让历史教师更无奈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可有可无;学生家长一听是历史老师反映学生情况,态度也不够热情。在教师的业绩考勤中也让历史教师感到无限失落。究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至于业绩荣誉也无从谈起,这些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的困惑与失落。 第二、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第三、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外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以上三点,我认为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所必须面对的现状与困境。目前我市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如何冲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法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前提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可实际情况却非如此,其尴尬之处在前面的困境探讨中已述及,这里就不再作重复。 历史教育究竟能贡献什么?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乐事”。但历史教育在今日中国教育体系中“功用”有限,从事历史基础教育者的欢乐亦有限。“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自珍语),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历史的使命感,历史教师的事业之魂。梁启超曾感叹:“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为大。”“历史使人明智”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从而我们就会感到自豪,产生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在师生中开展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是关键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做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那要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以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选择内容,如:《人类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小型专题为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基础及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其次,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 对于教师而言,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其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更新的能力和善于指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能力。

第三,利用好校外的教育资源。 到目前为止,历史探究性学习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还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尽管图书资料和因特网信息量很大,但毕竟是纸上的、文字的东西为多,实物史料接触较少。因此,做好探究性的学习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好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处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三、“学史致用,重铸人格”是目的 让孩子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发古之幽情,而是通过所学的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历史的记忆是认识、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全人类之间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链条上的一环,人类历史上的善与恶时刻都影响着我们,而我们的现状也将在未来影响我们的后代。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漠视自己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 .要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还有诸方面需要研究探讨,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不过最重要的条件,笔者认为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转化。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确立自己的正确教学思想,转变、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抱着“学史致用,重铸人格”这样一个功在千秋的理想,我们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初中历史教育随笔篇10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课程标准;激发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43-01自初中入高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它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的、渐进的过程。高中生特别是许多高一新生在经过初入高中的短暂兴奋后,会因高中学习内容繁难、庞杂、抽象而感到苦闷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做好初高中教与学的衔接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课题,历史教学在这方面问题非常突出。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就经常听到学生这样问我:我初中历史学的非常好,为什么现在经常不及格?特别是遇到考试,很多学生凭借的还是初中的记忆,高中的学习没有发挥作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1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例如,讲述《鸦片战争》时,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不是鸦片战争可以避免?讲述太平天国时,提出:如果没有天京变乱,是不是太平天国就能拯救中国?

1.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分封制和宗法制时,联系到我们的姓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让学生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更好的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

1.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从心理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后进生尤其如此,老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哪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历史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2.1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讨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异同,从地形,经济,政治,文明特征等方面做比较,更好的理解中西方的差异。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2.2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可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就是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来进行的。一方面,如何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样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

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高一历史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最好是学法指导,一开始就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要主动听,边听边思考。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例如: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实践表明,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这种自主思考,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单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准确分析出要衔接的原因,制定出对应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做好衔接,全体历史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赖友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难题的破解》《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2]李峰《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新课程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