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内容十篇

时间:2023-08-08 17:19:45

社会治理内容

社会治理内容篇1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只有全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法治有两项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有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二是这种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所谓“良好的法律”,就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法律。所谓“普遍的服从”,就是法律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都得到全面的实现。现代法治既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高度重视、科学分析、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解决公正问题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的原则,采用教育、协商、调解、司法等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社会主义立法要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使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实现正义的途径程序化、公开化。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由于我国封建传统的影响,人们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实体公正、轻程序公正的观念,特别是在执法环节,一些执法人员片面追求事实真相,重口供、轻证据,违反法定程序,甚至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和强调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全面的公正观念。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对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确认。人权来源于人的理性、尊严和价值。基本人权则是当代国际社会所确认的一切人所应当共同具备的权利。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之所以被宣布或确认为权利,不仅是因为它们经常面临着被侵犯、被否定的危险,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和国家强制力量的保护,而且是因为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和动力。现代法律就是保护人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强制力量。正是人权体现了现代法律的精神,正是人权保障奠定了现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础。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就是为了争取和实现人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利益多元化和社会矛盾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突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理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把工作重点从调整对立的阶级关系转移到承认和保护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等权利义务关系上来,转变重政权轻民权的观念,克服“防民”思想,提高人权保障意识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当前,在刑事司法领域,一些执法人员还存在着重打击犯罪、轻人权保障的观念,习惯于有罪推定,忽视刑事司法的人权保障功能。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提倡打击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增强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意识。

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任何社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权威,而法治社会的政府权威是置于法律权威之下的权威。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权威则是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关键。在现代法治国家,有的宣布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的宣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都把树立法律权威作为实现法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立法建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法律制度。如果法律可以随时随需而改,因人因地而异,那就根本没有法治可言。另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保证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有效地防止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实质内涵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我国宪法第五条对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 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当前,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要特别强调维护法制统一、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反对把个人或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工具主义。

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

法治的意义就在于,既能充分地利用国家权力促进和保障公民权利,又能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保证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正确行使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社会主义法治防止权力滥用和保证权力正确行使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把决策、执行等环节的权力全部纳入监督制约机制之中,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运行。任何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实行法治就是要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我们还要努力拓宽民主监督?

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社会治理内容篇2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 创新

中国分类号:G621

1. 概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发展与创新

1.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含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复杂的课题。研究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准确把握其内涵,是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要求大学生接受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思想观念体系及其行为规范的总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层次清晰,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整体,共同推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与创新

当今世界正在走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那么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就有一个如何根据时展的要求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的发展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党和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也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据。因此,我们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与创新。

2.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时代要求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理论依据

2.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这一原理为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2.1.2 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原理

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提出了灌输理论,“灌输理论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的学说” 。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合理地采取灌输的教育方法。

2.1.3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和创新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的目标,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衔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集中体现。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时代要求

从国内层面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面临严峻的社会问题,如:拜金主义、急功近利、不正当竞争、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创新,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国际层面上看,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我们要有理论勇气去不断突破传统意识,勇于创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

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理念陈旧,缺乏新意。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灌输”教育,这样势必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理论体系。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

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全面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育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应该如何应对等。其次,要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具体思路

4.1 不断深化理论教育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可以看出,理论的力量是极其庞大的。在当代中国,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

4.2 不断强化社会实践教育

重视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面对着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教育方面就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4.3 注重延伸网络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牢牢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首先,搞好校园网建设。其次,要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技术研究。最后,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4.4 重视拓展心理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等。

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卷.

社会治理内容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内容体系

[作者简介]欧勇芬(1968- ),女,瑶族,广西平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一般项目A类)“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15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39-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具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要素”①,是一个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集合体,称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解决的是“教什么”或“以什么信息教育教学对象”的问题,既体现着实践教学目标,决定着实践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又规定着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高职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要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必须深入分析和研究其内容体系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历史条件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要是根本性制约因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质上是一项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它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阶级性(或党派性)、民族性、时代性,它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服务。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何种思想政治理论信息传递给学生,并使其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体验、理解、相信、接纳即内化这些信息,最后外化为自觉的行为,教育者绝对不能凭自己的个人意志随意滥用,必须受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制约,必须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标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换言之,它必须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同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毕竟是要面向具体的个人的,其内容的选择必然要受教学对象个体发展需要和规律的制约。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和满足一线岗位的需要,又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以适应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为教学对象的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服务,更要为高职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服务。

(二)国内外形势任务的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状况及水平是直接制约因素

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必然也不同。故而高职教育者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必须以当前国内外形势任务的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状况及水平为依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冲击以及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②这些问题都是高职教育者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容忽视的现实依据。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结构

由于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即社会历史条件和教学对象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要是相对稳定的,而直接制约因素即国内外形势任务的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状况及水平则是相对不稳定的、多变的,也是有地区、学校之间的差异的。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没有区域性和时效性的内容,称为基本内容;二是相对不稳定的、可变的、具有区域性、针对性、时效性的内容,称为可变内容。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为高职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完整品德结构而确定的,它可以用纲要的形式规定下来,以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防止和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低效性。而相对不稳定的、可变的实践教学内容则是教育者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本地区、本校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安排的,它难以用纲要的形式来规定,应由教师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来确定,以保证实践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但无论任何时候,可变内容都应以基本内容为依据。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要素

1.心理教育。目的在于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大学阶段是高职生由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往往表现出矛盾性特征:“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第四,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③同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生也受到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受到重智轻德和唯技术论等错误观念的误导,还有就业竞争机制的强化带来的学业和就业压力。这些内外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欠佳已成为当前高职生中的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心理教育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就是要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教育和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密切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悦纳自我的价值情感体验,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获得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2.道德教育。目的在于规范高职生的行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道德教育,主要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在实际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以及在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过程中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发展科学的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养成文明的道德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真正成为被大学生内化并践履的行为规范,才能使大学生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教育者在确定这部分内容时,尤其要注重从教学对象所学专业所属行业对人才道德品质的要求出发,突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3.思想教育。高职生中出现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其实都跟一些大学生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关系。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内容主要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重点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高职生的头脑,核心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关键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的科学思维。在高职院校尤其要注重以工学有机结合的专业教学为依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在专业实训实习的实践中解决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如何符合的思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从而提高思想素质。

4.政治教育。主要是对高职生进行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政治情感、政治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在对某院385位2011级新生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对国家发展与个人前途关系的看法”时,12.2%的调查对象选择“不知道”,8.1%的调查对象选择“毫无关系”,35.8%的调查对象选择“有关系,但关系不大”,甚至还有学生在问卷中写“没有了祖国,还有别国”。在问及“对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时,23.6%的调查对象选择“说不清楚”,23.4%的调查对象选择“无所谓”,有学生在问卷中表示“只要有钱,管他什么道路”。在问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看法”时,15.3%的调查对象选择“说不清楚”,22.1%的调查对象选择“无所谓”。可见,政治信仰迷茫已成为又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政治教育内容应重点解决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制度、阶级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问题。教师要通过指导高职生参观爱国主义、革命历史教育基地,考察城市社区、农村、企业等,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在各行各业的具体落实及其成就,从而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5.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项辅内容,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所决定的,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职业素质教育主要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内容应包括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信息处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

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诸内容构成了相对完整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心理教育内容是基础,是整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石;道德教育内容是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着重突出的教学内容;思想教育内容是先导,它为其他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现创造先决条件;政治教育内容是核心,它主导和决定着其他教学内容的性质和效果;职业素质教育内容是辅助,它往往渗透在其他教学内容中。

[注释]

①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1.

社会治理内容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s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through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y, stud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di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 several spot specific request, and proposes myself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 three suggestions.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s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已经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所带来的显著变化,早已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面对这场深刻的、全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变革,我们必须好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以稳定和保持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新的形势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下面我们将了解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新形势下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从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提出本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这里,是从个人的思想上入手,培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教育的内化作用使其外化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上的思想指导。另外一个部分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相对于第一部分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就是从宏观的方面入手,培养人们思想上的整体意识,将人放到社会中来教育,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总体来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围绕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而展开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

当今,最能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倾向的群体是大学生。而当今的大学生的性格一般具有兼容性、不稳定性、主体性和矛盾性。造成这些特性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造成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容易地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外来文化的入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的冲击,也是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大挑战。我们的大学生正是受到国外的文化的影响,才使个人主义的思想更加强烈。同样的,因为当今的大学生也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人群,于是在他们身上充分地体现出对文化的兼容性,可以同时接受两种或更多的思想意识形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这种种的挑战,必须积极地做好接受挑战的准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改革的关键。(1)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的了解世界文化和其他意识形态。(2)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所更新,更换那些过时的事例,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功经验和更贴近现代人现实生活的事例作为新的内容,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也就是说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的结合点,更好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3)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入更多有关心理学的知识,通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之我见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除了以上提到的要求以外,本人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必须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相一致。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只是内容的改革,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变革,需要从观念上、内容上、方法上和评价体系上一起改,一致地改。只作出单方面的改革只是徒劳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应该慎重地改。不能守旧、保守地保留一切过时的、不符实际的经验和方法,也不能全盘地否定西方的有用的、值得学习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论。客观地分析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法,可以避免产生任何极端的思想或行为。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心理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美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有助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教育者本身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安秦二中,《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之我见》,搜狐新闻网, news.省略/20041124/n223154588.shtml

社会治理内容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系分析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于关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中的重要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含了理论发展,同时包含了社会发展实践过程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并且能够引导人的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间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所以通过教育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内容,应该以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保证教育理念的客观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性。在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对人所在社会进行全面理解,通过教育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与人的解放和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相适应。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指导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作为体现人类最终解放目标的理论内容,对作为人类解放的教育过程中重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马克思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即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人素质等诸方面自由而充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人素质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能力,通过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有效调整社会关系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教育,作为教育主体的人是客观的,而教育内容是主观的。通过教育形式对思想政治内容进行有效的扬弃,帮助个人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导,教育内容和方式就有了明确方向和内容,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方式之一,是社会实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内容之一,所以最终目标与社会实践相统一,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人的需要要得到全面发展,人的能力要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要得到全面发展,人的个性要得到全面发展。所以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实践的一个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具体实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容,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标,保证主体人的存在和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实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要以培养拥有较强能力和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现实目标,实现人的个性和能力发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形式具体实践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内容,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1.传播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人,提高人的理论思想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有助于社会稳定发展。

2.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内化和自省。人的成长与发展正是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过程中人会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信念、意志和思想,是人想要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通过内化自省,发挥正确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人的社会行为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进步过程中,实现人的知性有效转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并且指导和规范个体的社会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调动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和舞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人类主动发展生产力,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谐的社会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的基础处保障。在社会关系处理中,引导人们正确判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整体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有效处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会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社会治理内容篇6

【关键词】 大学生;精神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精神世界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表现出“理想信念模糊与人生目的缺失、诚信迷失与道德失范、精神世界寂寞空虚、高道德认知与低道德践履、大学生对于精神文化飞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精神文化发展实际水平不能满足大学生高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等失调失衡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缺乏成熟稳定的价值观是造成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失调失衡现象的根本原因,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与科学性,提高针对性,增强时效性,从而为更好的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一、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失调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人们接收各类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快捷。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诸如“诚信迷失、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等各类不良现象。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失调失衡现象令人堪忧。

1、理想信念模糊与人生目的缺失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自身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矛盾、问题时所持的价值态度和基本立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在促近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精神动力不足、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扭曲”等各类不良现象,诸如论文抄袭、论文剽窃、篡改成绩单等现象时有发生,制造虚假简历、恶意拖欠学费甚至于青少年犯罪也时常成为新闻或者报纸的头条,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伴随改革开放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锋博弈造成的文化差异性与文化同一性矛盾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接受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求职和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学生越来越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而缺乏敬畏感、底线和稳定的价值观。

2、精神世界寂寞空虚

大学阶段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特殊阶段,大学生面对学习、恋爱和求职等各种压力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不能自主、正确的处理而表现出明显的浮躁心态,对于自己内心遇到的困惑很少有同学愿意向父母倾诉而相比较之下他们更乐于选择向同龄伙伴倾诉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真实的想法,通过更新QQ、微博状态等形式宣泄自己内心的烦恼以满足自我内心获得及时情感反馈的需要。

2、高道德认知与低道德践履矛盾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诚实守信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当代大学生总体对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等观点持点赞认可态度,但是近年来随着媒体的“碰瓷”、“扶不扶”等事件的发生,造成大学生虽然意识观念上有明确的道德追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敢积极践履,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这种矛盾心理造成了大学生不能具备本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对此国家应该健全和加强相关法纪法规建设,重视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努力培育“四有”新人,为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大学生精神生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论断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是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强化社会价值性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首先,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引起的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和各类社会矛盾问题的解决都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社会主导价值取向引导公民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整合社会利益协调思想关系功能,通过化解矛盾整合利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强化社会价值性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予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追求崇高理想信念、确立稳定价值取向,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确立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远大理想抱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矛盾的背景下克服价值选择上的混乱无序,培育树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取向,为实现人生理想保驾护航。

最后,把对象需求性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象需求性内容是基于人的发展立场把受教育者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的需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围重新确立的教育内容。核心价值观创新对象需求性内容就是把核心价值观“嫁接”到对象需求性内容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针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竞争压力大、精神空虚、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实际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满足学生现实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和实效性,着力构建适应大学生精神生活优化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社会治理内容篇7

【关键词】 高校;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紧张关系;产生原因;消除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校“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事实上的紧张关系,从所占教材内容的比重、排列的先后顺序,到课时安排,无不体现这种紧张关系。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陷入了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形成了一种争夺教学资源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会对法治教育的影响更明显,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多数任课教师,由于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差异,大多倾向道德教育部分的讲授,存在挤占法治教育学时的情况。这种情况必然会降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产生紧张关系的原因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内容之间紧张关系的反思,追根溯源都要倒推至对教学目标的考量上。在正常情况下,教学内容是围绕教学目标共同发生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的,不应该出现明显的紧张关系。目前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恰说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存在问题的。

2015年新版教材中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这里从指出了“基础课”的本质和目标。并且从总体上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和格局。笔者认为,该教学目标指明了目前“基础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和内容,但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紧张关系的出现以及教学实效性的降低。

1、政治思想教育前置,人文关怀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政治思想”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政治性。在这样的本质观下,思想政治教育被定义为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系统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教育的社会活动,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路和实践的教育以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巩固社会成员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可见,政治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目标。但这是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整体而言的。具体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必要依然坚持将政治思想教育前置,笔者认为是不必要也是不合适的。

2、重视道德教育,忽视法治教育

这是产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紧张关系的重要原因。其表现有二:第一,是法治教育目标被弱化;第二,是对法治教育目标本身认识不清。首先,关于法治教育目标的弱化的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一个占据重要位置的具体目标,相比于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等,法治教育目标长期以来处于被弱化和边缘化的位置。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法治教育内容的教学实践当中。其次,关于法治教育目标认识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我国法治理论自身尚不成熟造成的。法学界关于法治的认识经历了从“刀制”到“水治”的,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这是对法治理论的科学认识和重要创新。相应的,在法治教育的问题上。从前我们更多的是谈“法制教育”,并且从教育内容上看也多以法律条文的讲授为主,而缺乏法治理念和精神的传播。这些都是关于法治教育目标认识不清的表现。

3、具体目标分散,逻辑关系不清

如果比较“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看出二者的高度相似性和一一对应关系,这其实是不科学的。这种一一对应的情况,会造成教育内容之间的相对独立和割裂,就不免出现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例如,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学目标负责,法治教育向法治教学目标看齐,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缺乏共同的目标因而彼此独立,并为实现自身的目标而抢占教育资源。更合理的情况应该是,教学目标应当是一个具有相对概括性和方向性的总的目标指向,教学内容应当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教学目标可以与教学内容相关,但总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出现与内容的一一对应关系。并且,教学目标的这种“平行关系”也表现为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楚。以思政课为例,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同学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和感慨,总觉得前面学习的人生价值、爱国传统、民族精神、道德修为等内容很崇高、很美好,让人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觉,而到了后面学习社会公德、法律制度等,通过一个个负面案例又看到了社会和人性阴暗的一面,不免心理落差,用学生的话说感觉“从天堂到地狱”,对社会和生活都产生了悲观的情绪,更对于前面学习的那些“高、大、上”的内容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显然,这是教学内容体例安排不合理造成的后面教学对于前面教学的否定,极大的削弱了前面部分教学实效性,教师辛苦的备课和教学,结果学期的最后让学生看到的却是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社会公德缺失、法制观念不强等等。从理论上讲,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直接反应,教学内容体系安排的不合理归根结底是教学目标体系的不合理造成的。教学目标分散、逻辑体系性不强直接削减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消除紧张关系的理论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是由学者或先知任意描绘的”,它必须以社会、文化、时代、身心等实际情况为依据。依据教育规律和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尝试提出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和逻辑体系。个人层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的是培养人格完整的“人”,这是高校思想教育教育的基本目标;社会层面,以法治意识为核心,培养具有较高法治素养和规范意识的“社会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国家层面,以政治认同为核心,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以基本目标、主要目标和终极目标构建教学目标的逻辑体系。从教育规律而言,这样的目标体系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规律:首先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次是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的“社会人”,最终是具有较高政治认同性的“政治人”;从当代大学生认知规律而言,突出政治教育的目的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抵触和怀疑,降低了教学实效性。而如果反过来,注重人文关怀,从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着手,容易让受教者接受,降低抵触心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政治教育,实现终极目标。在这样的目标理论下,高校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可消除对立的紧张关系,形成在共同目标引领下的互补关系,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1、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不存在紧张关系

如前所述教育内容之间不应当存在明显的紧张关系,而是围绕教学目标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按照个人、社会、国家三重维度重新修正了高校“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目标不再是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一一对应的平行关系,因而消除了紧张关系存在的现实基础。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内容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了实现上述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目标而共同发挥作用,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2、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不是泾渭分明

在既有的目标体系和内容安排下,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是泾渭分明的。以“基础课”为例,第五章为道德教育,第六章为法治教育。而将教育教育目标整合为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维度之后,这样的情况将被改变。以社会层面的目标为例,要想实现该目标,需要以社会公德、法治素养和其他行为规范为内容,共同促进该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样就打破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界限,实现了二者围绕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如此,自然而然的也就消除了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3、重新整合方式:围绕教育目标交互进行

在新的目标体系下,包括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在内的原有的教育内容将会被重新组合和排序,按照三维教育目标的逻辑和层层递进的顺序重新组合。例如,在个人层面的教育目标当中,私德、人生观的内容将会被前置,其他与此相关的引申内容会共同跟进。而在社会层面的教育目标中,社会公德、法治教育、人际交往等成为主要内容。在国家层面的教育目标中,共产主义理想和价值观等成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如此,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不再是顺序进行,而是围绕教育目交互进行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41.

[2] 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5)21.

[3] 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

社会治理内容篇8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是一些哲学论点、理论体系、政治政策,这就难免形成这样的“误区”:作为特定思想体系和价值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是既定的,是不能改变的,更是无需重构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误区,导致人们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有效组织。[1]实践证明,通过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原则、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2]根据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含义

优化的概念源于现代系统工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即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外延要素及结构进行改进,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内容功能相加之和,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的最大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要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多重性以及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多层次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并非是盲目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才能保证内容优化的方向性和正确性。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总体而言的,即教育内容必须是涵盖多重内容要素的一个整体。首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心理素养等已成为衡量人才的必要指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化、多样化,摆脱“单一化”“泛政治化”的局限。同时,大学生受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思想实际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地涵盖大学生素质提升多重要素。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单一的教育要素都不能覆盖其思想的全部。只有运用多重内容要素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其复杂的思想问题。

(二)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取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4]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教育内容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的性原则要求教育者一定要正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内容要素的具体目标,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又应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分配到各个内容要素上,使每个内容要素的目标都能与具体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逐步实现各个层次的目标,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总目标。

(三)重点要素原则

重点要素原则是指要按照内容要素作用的大小来决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突出重点要素。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根本性内容,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在优化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型地位;同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五大内容要素都涵盖着多重具体内容,每一项内容的作用和地位有别,因此,教育者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应该将相对重要的内容要素放在首要位置,突出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功能。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实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意义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内容达到最佳状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第二,不断完善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法律教育内容和心理教育内容。第三,要与时俱进增添外延要素。

(一)遵循重点要素原则,坚持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4]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У匚弧M?时,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然而很明显,只有科学文化素养是不够的,一旦政治立场出现问题,反而会危害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

(二)遵循整体性原则,完善教育内容要素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启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它决定着大学生如何看待整个世界,怎样对待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因此,我们要着重加强大学生世界观教育,优化世界观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教育的教育内容,不能再完全依托于哲学原理,而应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系统,不仅让大学生欣然理解接受,还能真正地应用在生活当中。其二,价值观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裸贷事件”,使一部分大学生陷入“以贷养贷”的泥潭,甚至走向不归路。在后期的调查当中,大多学生都表示自己最初只是想购买手机、包包、网游装备等,超出自己当时的承受范围又不好意思向家人朋友借,只好以贷款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这些大学生的悲剧一方面是由其价值认知错误导致的,他们把物质享受当成价值追求,不惜铤而走险也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其价值选择出现偏差,他们愿以失去尊严的方式换取一时的虚荣,也因此付出巨大代价。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断优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育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对与错,更应启发学生如何进行价值选择。

第二,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大学生道德认识,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行为,再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具体行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把握道德的层次性。首先,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贡献社会的根本途径,而职业道德是所有大学生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强化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成为合格公民,这对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不断发展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要强调家庭伦理道德。在一些影视作品、网络节目中,常常出现混乱的情感关系,使一些大学生的情感道德观产生偏差,影响其日后的家庭生活。只有把每个人的“小家”经营好,才能有信心有力量去经营“大家”。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处理好与爱人、亲人的感情和关系。

第三,大学生法纪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法律观念,促使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品质,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享茂跳楼事件”不禁让世人反思这么优秀的高材生为何最终走向命运的深渊。第一,在运营其App的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的问题,这也成为其妻子要挟的把柄;第二,在遭到威胁的时候,不能第一时间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选择在网上曝光与妻子的交往过程;第三,最后不以法律的方式解决困境,而选择放弃生命,以极端的方式给家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高校法纪教育内容应能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纪律,承担维护社会主义的法治秩序的责任。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明确的法制意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维护权益。

第四,高校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压力骤增,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优化大学生心理教育,关键在于要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开展相关辅导和咨询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政治健康、思想健康、 道德健康和法治健康。

(三)遵循目的性原则,与时俱进融入外延要素

社会治理内容篇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要进行有效的政治教育,当然必须正确地理解什么是政治。人们经常说:不能把思想问题混同于政治问题;思想是认识问题,政治是立场问题。这种说法是很对的,也是我们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总结。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政治问题与思想问题是两种不同范畴的问题,因而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也是两种不同内容的教育。

政治应该有不同于思想和道德的内涵。我们经常讲政治运动、政治关系、政治权力、政治利益、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等等,在运动、权力、利益、体制、文化、教育等前面都冠以“政治”一词,以表示同经济的、道德的、文化的等等相区别。这也充分说明,政治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我们所讲的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社会主义学校所进行的政治教育,不仅是阶级的政治教育,而且是工人阶级的政治教育,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所以,我们在回答什么是政治问题时,主要是要弄清楚什么是工人阶级的政治,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马克思在谈到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时,对什么是政治运动,作了具体的说明,并对经济运动和政治运动作了区分。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对什么是工人阶级政治的看法。马克思说:“任何运动,只要工人阶级在其中作为一个阶级与统治阶级相对抗,并试图从外部用压力对统治阶级实行强制,这都是政治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4页。)。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自然是以为自身夺得政权作为最终目的,为此当然需要一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在经济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的预先的组织”(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3—604页。)。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政治,是工人阶级的政治。从马克思的这个说明中,我们可以知道,工人阶级的政治就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所以,我们经常说,政治就是阶级斗争。这种斗争之所以是政治斗争,而不是经济斗争,就在于:为了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从外部用压力对统治阶级实行强制”。马克思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了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区别。他指出:在某个工厂中,甚至在某个行业中试图用罢工等手段来迫使个别资本家限制工时,这是纯粹的经济运动;而强迫颁布八小时工作日等法律手段时,则是政治运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运动都运用罢工等等的手段,这是共同的;而政治运动不仅运用了罢工等的手段,而且还运用了法律这种社会强制力量,实行八小时工作日,来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这就标志着它已经从经济运动发展为政治运动了。所以,政治运动都是从经济运动中发展而来的,它的普遍形式是运用了社会的强制力量。它的最高目的,是夺取政权,即夺取政治权力,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马克思说:“这样,到处都从工人的零散的经济运动中产生出政治运动,即目的在于用一种普遍的形式,一种具有普遍的社会强制力量的形式来实现本阶级利益的阶级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4页。)

马克思对政治运动的这个说明告诉我们,工人阶级运用社会强制力量来实现本阶级的利益,这是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说,政治的基本要素是:第一是政治主体,即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第二是政治权力,即社会强制力量;第三是政治利益,或政治目标。社会强制力量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包括国家政权的力量、阶级的力量、政党的力量、政治集团的力量、法律的力量、权威的力量等。在阶级社会中,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运用社会强制力量,为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奋斗,表现为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运用社会强制力量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奋斗,表现为经济建设。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工人阶级用社会强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这就是政治的最一般的本质。所以,工人阶级政治可以是阶级方面的,也可以是经济方面的。无论是哪一方面,国家和法的问题都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列宁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谈政治的。他说:“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注:《列宁文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07页。)这个关于政治的规定,对于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都是适用的。

国家事务是多方面的,从事阶级斗争,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这是国家的主要事务。但是,列宁认为,这只是阶级方面的政治,是政治的一个方面。除此以外,政治还有另一方面,即经济方面的政治。如果把政治仅仅理解为阶级斗争,那是旧的政治观念。列宁说:“如何理解政治呢?要是用旧观点来理解政治,就可能犯很大的严重的错误。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但是我们的斗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粉碎资产阶级制度遗留下来的东西,粉碎整个资产阶级一再想消灭苏维埃政权的尝试。到目前为止,这个任务吸引了我们最大的注意力,妨碍了我们转向另一方面的任务——建设任务。”(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在从阶级方面的政治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以后,政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列宁说:“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309页。)为什么把经济建设看作主要的政治?因为,要从事经济建设,国家必须运用社会强制力量,即国家权力,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斗争。

邓小平把四个现代化、经济建设看作是我国当前社会的最大政治,这同列宁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实现四个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的最大政治?因为它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符合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要求。

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具体内容。在十五大的报告中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政治,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政治教育的涵义和目标

政治教育是各个时代都有的。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不同,因而它们的内涵和目标也各有区别。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它的涵义和目标,是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所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关系表现为阶级对阶级的关系,它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和政治又决定观念形态的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政治关系的文化,一般称为政治文化,它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所谓政治文化,就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形式。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关系的自发的反映,它主要表现为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情绪、政治愿望等。政治意识形式也就是政治思想观点,它是对政治关系的自觉反映。这些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就形成一定的政治理论或政治学说。

在一定的社会中,每一个阶级的政治文化,都是从本阶级所处的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出发,在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等方面的反映;同时,反过来,政治文化又对本阶级的政治实践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发挥着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为了运用本阶级的一切社会强制力量,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每一个统治阶级都极力地传播自己的政治文化,使它们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接受,内化为个体的政治意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遵照适应当时社会的政治规范,从事政治活动。这既是政治实践的过程,又是政治教育的过程。所以,政治教育是把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灌输给每一个社会成员,内化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规范,从而使社会成员成为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公民。

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家庭、学校、职业团体、社团组织,以及运用大众传播工具,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学校是实践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学校的政治教育,使学生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规范的系统知识,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政治态度,并开始了解和习得政治活动的能力。

在高等学校,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在我们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中,根据工人阶级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定和政治教育的涵义,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是灌输无产阶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使青年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掌握政治参与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然,我们的青年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不会都以政治为职业,但是,其中也必定有一部分人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职业政治家。而且,不以政治为职业的人,也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所以,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

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要随着时代内容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是由政治教育的涵义和目标所决定的,而且还为不同的时代内容所规定。从我国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学校政治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目标的教育。工人阶级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工人阶级国家的政权问题,即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力问题,它是我们国家的最高的社会强制力量。这种社会强制力量,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我们要讲政治,首先必须讲维护国家的政治权力。依法治国,讲的就是运用法律的力量,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我们要进行政治教育,也首先是要进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教育,维护国家的政治权力的教育,进行依法治国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史时期,我们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也是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的问题上,必须维护国家的和领土完整,绝不能丧失国格,屈服于强权政治。所以,维护国家的政治权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我们的政治目标。这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态度。坚持和完善无产阶级,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而伟大的政治任务。学校的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解决这个政治目标问题。

第二,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社会主义学校对青年学生的基本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这个政治方向,是由我国的历史和当前的国情所决定的。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的表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反对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违背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损害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进行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领导力量的教育。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也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根本保证。所以,我们要坚持工人阶级政治目标和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如前所述,国家的权力,党的力量,都是社会强制力量。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来领导的。有了这些社会强制力量,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才能实现。所以,在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进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教育,不仅使青年学生懂得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道理,而且要在实践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同一切反对党的领导的政治倾向,进行不懈的斗争。

第四,进行马克思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的教育。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工人阶级政治文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它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反映,而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指导思想。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十五大通过的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我们要讲政治,就是要讲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使它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五,进行坚持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总任务,以及完成这个任务的道路和途径。为了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还必须有为实现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服务的方针和政策。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反映和意志的体现,它们都属于政治范畴。邓小平要求我们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努力实现当的基本纲领,保持党的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长期稳定,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都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讲政治,必须要讲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讲改革开放的政策。所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坚持党的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都是高等学校的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上述有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表明,所谓政治教育,就是有关国家大事的教育。关系到国家和党的前途和命运的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事,都是国家大事。政治教育就是要传播和灌输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国家大事的道理。这些内容还向我们表明,政治教育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虽然是相互联系着的,但它们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思想教育主要是理想教育,它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道德教育也不同于政治教育,因为道德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以及用来维护这些行为规范的非社会强制力量,都不属于政治范畴。我们只有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区别开来,分别研究它们的特殊规律,才能使这三种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政治教育,实现政治教育的目标,使青年学生逐步地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就是政治教育的任务。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这些话虽然是针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针对高级干部说的,但对学校的政治教育也同样具有普遍性。我们要通过上述内容的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培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的素质,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政治教育的实施

如何进行政治教育,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当然,关于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因时间、学校以及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并不存在一般的模式。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和任务,探讨一下进行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是十分有益的。

进行政治教育,有两个基本的途径:一是从事政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态度,端正政治立场,习得参与政治的技能;二是进行理论、形势政策和其他方面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逐步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政治问题的能力。

通过政治实践的途径进行政治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但是,由于青年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在校学习,直接参加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不多,这条途径的实现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当然,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积极地组织和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政治活动,培养政治参与意识,习得参与政治的技能。关于校内的各种政治活动,我们应该进行精心的组织,使学生得到政治教育。

学校的“两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的任务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这里包含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教育,是学校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工人阶级政治的理论基础,它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我们只有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我们必须更好地使“两课”教学为学校的政治教育服务,使它们成为讲政治的一个重要阵地。

思想道德教育虽然不同于政治教育,但它们同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思想道德问题既不同于政治问题,又与政治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思想道德问题解决得好,也可以帮助政治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因为对政治问题的不同认识(不是指不同的政治行为),也属于思想问题,应该通过思想教育来解决。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贯穿着政治教育的内容。

社会治理内容篇10

[关键词]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018-02

思想政治教育的象是人,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个阿基米得点。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做到深入人性,也就是能不能真正做到从人的需要出发。只有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只有引导人的需要发展,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只有注重人的需要差异,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性。

一、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主要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现实为基础,重视人的实际需要,关心教育象的切身利益,避免空洞的说教,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实践表明,于能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人们是很乐于接受的,而脱离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就相当于纸上谈兵,会导致很多人单纯的理论说教缺乏信任甚至产生反感,其效果也就必将大打折扣。我们现在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生活,实质上就是强调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因为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因缺乏现实性而丧失其吸引力和生命力。

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是跨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卡夫丁峡谷”的动力。这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起点。要让“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但是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常常忽视个人的正当需要和正当利益,认为人追求自身利益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的,这是我们今天应努力避免的。

关于个体合理需要满足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起点这个问题,多亚尔也曾进行了很好的论述。“在一个文化中,责备任何人行为不道德并且希望他们将来加以改进的前提必然就是尊重他们这么做所必需的满足最低水平的需要的权利。因此,如果我们相信某人与我们有相同的美好愿景,并且有能力按照我们想象的方式做的更好,而不帮助他获得这样做所必要的至少是最低限度的财力物力。这种做法是很矛盾的”。

现在。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于广大普通群众来说。不重视个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那是不可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邓小平曾说过:“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于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凡是能办到的,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重视满足人的合理需要,通过增强现实性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

二、引导人的需要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就是其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及其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的行为的先导性”。而“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识形态性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了现实性,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但如果没有导向性,那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

人既具有现实性,还具有超越性,人的需要不断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的内在基础。人的需要是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的确证和表征。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需要和需要结构。也就表明了他有什么样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实现人的发展和超越,就要引导人的需要不断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好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

物质需要具有先行性、基础性。这里我们可以借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所说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性需要的纠缠越厉害,精神性需要的发展越艰难。所以。精神需要的发展是要立足于一定的物质需要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因为现实中人们在追求物质需要满足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就全盘否定满足人的基本的物质需要的作用,这就如同因噎废食一样,是不可取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在人们追求或满足物质需要的过程中,引导人的精神需要的发展,从而使人能够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关心人的物质生存需要,同时还要引导人的精神需要,从而实现“起于生命、达于精神”的境界。

(二)要正确处理好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

高级需要的发展有赖于低级需要,但一旦牢固建立,就可以相独立于低级需要,越是高级的需要越为人类所独有。比如说人和其他一切生物一样都有食物的需要,或者说也许一些高级生物也与人一样具有爱的需要,但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却是人类所独有的。而且由于人的自然属性所限,我们于满足饥饿的食物的需要是有限度的,但是我们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的追求和满足却是无限的。而且“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具有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越高级,就越少自私。饥饿是以我为中心的,它唯一的满足方式就是让自己得到满足,但是,爱以及尊重的追求却必然涉及他人,而且涉及他人的满足”。所以,遏制人的需要恶性横向膨胀,引导人的需要纵向发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就要引导人的高级需要,使人的高级需要成为人的优势需要。这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反完全否定个人需要的倾向,又要反将个人需要凌驾于真正的社会需要之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其实,正是社会需要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性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甚至否定社会需要的相独立性。否定了社会需要,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其实也就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这将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丧失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尺度。

三、注重人的需要差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象的需要和思想实际的差异等情况实施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的放矢。症下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承认教育象的特殊性,尊重教育象,这是我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性的基本前提和内在要求。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统一。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受教育者的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是需要不断修正的,这当然是指具体目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实际,不断修正和完普教育目的。制定出既体现社会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思想实际与需要的教育目的”。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性

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要具有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性主要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要密切联系社会需要实际

社会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它之所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不同的。“理论教育受到冷落主要是理论教育的内容问题。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但缺乏与中国当前实际结合的内容。学习理论而不能解决当前改革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自然就不受青年一代的欢迎”。所以,要根据社会需要的实际来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与社会需要的实际或社会现实能接起来,离开现实或违背现实讲缺乏现实依据的道理是苍白无力的,也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2.要密切联系个人需要实际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包容性和完整性,使诸多教育内容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功效;还要注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契合教育象的需要。“人们的思想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产生于实际生活之中,因此,脱离实际,无的放矢,光讲大道理是不行的,必须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讲出他们想听之理,讲清他们要知之理。否则,理论一大篇,解决他们的实际思想问题没有帮助,就难免产生厌烦情绪。这就是说。说理一定要有针性,引导一定要打动心灵,才有成效”。[9]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契合教育象的需要时,他就乐意接受并顺利实现内化。反之,如果教育内容不能契合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要时,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的。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性

“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普遍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关键是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否从实际出发,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打破封闭的教育模式,要针教育象的复杂性,采取多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总的来看,理论教育和思想说服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但也不要忽视现代传播媒介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等隐性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作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活力,从而有利于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同时,还要注意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能有效结合起来,因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陷入软弱无力的状况,管理是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实现的,有效科学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有效的管理方法也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2][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4][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5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6],邓小平,,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80

[7]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