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工作建议十篇

时间:2023-08-07 17:40:42

社会治理工作建议

社会治理工作建议篇1

法治区创建工作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积极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各行各业依法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农村(社区)仍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人情大于法理的情况。“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基层法治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村(居)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法民主管理农村(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

(二)基本目标

通过开展“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提高村(居)民参政议政、进行民主管理的能力,提高村(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力争到“六五”普法期间,全区9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县级“法治村(社区)”创建标准。

三、创建标准

(一)法治村标准

1.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高度重视“法治村”创建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村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2.村党组织健全,制度完善,遵守和党内法规,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行使民利。

3.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制定“法治村”创建工作措施和年度计划,创建工作台帐资料完整、规范。

4.依法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达到法定比例和人数,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中妇女代表应有适当名额。

5.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组织健全。依照规定健全、实施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

6.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修改和完善。

7.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党务和财务公开制度,村干部任期及离任审计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印章使用管理制度等制度。

8.村级民主决策内容合法、程序规范,重大村务事项决策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

9.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参加。每年对村干部进行1次民主评议。

10.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规范,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履职尽责,财务审计结果符合有关财经法规和纪律规定。

11.建立固定的村务、财务、党务公开栏;村务、财务、党务公开规范、全面、真实,每季度不少于1次;重大事项随时公开,设置意见箱。

12.村民委员会每年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情况。

13.加强“七个一”(有年度工作计划,一个法制宣传栏、一个法律图书角、一个法律顾问、一支法律宣传队伍、一套学法制度、每月一次法制宣传活动、每季度一堂法制讲座)建设,有专人负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和帮助村民依法维权、依法表达合理诉求。

14.利用村级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加强对青少年、妇女、老人、残疾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法制宣传氛围浓厚。

15.村委会聘请法律顾问,建立法律顾问工作制度,为村民和村委会重大决策提供法律咨询。

16.建立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做好优待抚恤、养老扶幼及助残解困工作。

17.健全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民间纠纷调解率达100%,运行“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

18.深入开展“五无”村创建活动,即:无因民间纠纷激化酿成的自杀和他杀案件;无因民间纠纷激化引起的其它刑事案件;无因民间纠纷激化引起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无因民间纠纷引起的群体性械斗;无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

19.村民委员会依法办事。村治保、调解、帮教、矫正等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工作正常运行。无干涉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行为,无侵犯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行为,无因不当管理引发的事件。

20.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无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无治安、刑事案件,无失学儿童,无违反计划生育,无封建迷信活动,无、等现象,无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无非法婚姻、非法收养,无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

21.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

22.积极开展禁毒工作,加强禁毒法制宣传,实施禁毒综合治理,辖区内村民无种殖、吸食、贩卖、走私行为,无涉毒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23.建立司法行政工作室,加强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开展“法治村”创建活动。

(二)法治社区标准

1.高度重视“法治社区”创建工作,将其列入社区重要议事日程。与社区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

2.社区党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认真遵守和党内法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制定“法治社区”创建工作措施和年度计划,创建工作台帐资料真实、完整、规范。

4.居委会成员实行民主选举,选举程序规范,选举过程透明,居民参与面广。

5.社区居委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治保、调解、帮教、矫正等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工作正常运行。

6.居民会议或者居民代表会议每年至少召开1次,涉及本居委会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由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7.依法制定社区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修改和完善。

8.建立社区党组织及居委会联席会议制度、社区民主议事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居务、财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重大决策法律咨询制度。

9.建立居务公开栏,实行居务、财务公开,每季度公开1次。对低保、募集资金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随时公布,设置意见箱。

10.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审查居务公开各项内容,监督各项制度执行情况,反映居民意见和建议,并督促社区居委会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或疑问及时进行答复并落实。

11.居民委员会对社区居民会议负责,每年至少向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报告1次工作。

12.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每年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至少1次的民主评议,并向全体居民公开评议结果。

13.加强“七个一”(有年度工作计划,一个法制宣传栏、一个法律图书角、一个法律顾问、一支法律宣传队伍、一套学法制度、每月一次法制宣传活动、每季度一堂法制讲座)建设,有专人负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和帮助居民依法维权、依法表达合理诉求。

14.利用社区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加强对青少年、妇女、老人、残疾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法制宣传氛围浓厚。

15.社区居委会聘有法律顾问,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帮助社区居委会和居民处理涉法问题。

16.建立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做好优待抚恤、养老扶幼及助残解困工作。

17.健全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民间纠纷调解率达100%,运行“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

18.开展“五无”社区创建活动,即:无因民间纠纷激化酿成的自杀和他杀案件;无因民间纠纷激化引起的其它刑事案件;无因民间纠纷激化引起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无因民间纠纷引起的群体性械斗;无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

19.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无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无治安、刑事案件,无失学儿童,无违反计划生育,无封建迷信活动,无、、吸毒等现象,无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无非法婚姻、非法收养,无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

20.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

21.积极开展禁毒工作,加强禁毒法制宣传,实施禁毒综合治理,辖区内村民无种殖、吸食、贩卖、走私行为,无涉毒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22.建立司法行政工作室,加强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开展“法治村”创建活动。

四、创建工作要求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把“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作为党委政府重要工作纳入统一规划、部署、实施,整合政府相关部门职能,围绕村级财务、治安秩序、腐败现象、环境治理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或专项治理,扎实推进“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

(二)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区法治办指导、乡(镇)及办事处牵头、村级组织实施、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

(三)建立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加大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向农村(社区)倾斜的力度,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法治村(社区)”创建的重要依据,努力把创建过程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过程。

(四)试点示范,逐步推进。区上要求每个乡镇(街道)在三年时间完成法治村(社区)的创建,2014年要完成30%,2015年完成70%,2016年全面完成。创建工作实行申报制。各乡镇(街道)首先要把村(社区)班子得力,工作能力强的村(社区)作为今年创建的法治村(社区)。并把今年创建成功的村(社区)作为示范点,不断探索经验、细化措施、健全机制,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我局将对每个乡镇(社区)申报的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并在12月份对法治村(社区)的创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对创建成功的村(社区)命名和挂牌,坚持成熟一批命名一批的原则,客观反映创建工作的实际水平。这项工作纳入年终考核。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把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有机衔接。要积极培育典型,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推动基层法治建设深入健康发展。

五、考核命名

(一)命名程序

创建工作的命名实行“申报制”。由创建村(社区)对照“法治村、社区标准”进行自查,符合创建标准的,以村(居)委会名义提出申请,所在乡镇推荐上报,区依法治区办。

(二)管理办法

“法治村(社区)”实行动态管理,对出现下面所列情形之一的法治村(社区),区法治办将根据情况做出限期整改直至撤销其荣誉称号的处理,确保创建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

1.村(社区)干部有违纪或违法犯罪行为而受党纪、行政处分或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2.村(社区)党组织决策失误造成集体财产重大损失的;

3.发生集体、越级违法上访事件的;

4.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发生贿选或宗教、宗族、宗派、黑恶势力干扰破坏选举的;

5.发生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爆炸、放火、、投放危险物质、劫持、吸食走私等严重刑事案件或严重影响经济秩序的案件;

6.发生组织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影响政治稳定和经济秩序的;

社会治理工作建议篇2

一、会议制度

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镇综治委)全体会议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由主任召集,副主任和全体委员以及综治办主任、副主任参加,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地方和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主要任务是:研究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平安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决策部署的意见措施,分析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听取镇综治委成员单位、专项组的工作汇报和述职报告,协调解决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大问题,对推进阶段性社会管理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镇综治委每年组织召开一至二次全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各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根据需要适时召开专项工作会议,会议由主任或副主任召集,重点研究解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专项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协调政策措施,推动工作落实。

二、专项工作制度

镇综治委各专项组组长单位要明确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专项组日常工作的计划安排、组织协调和联络工作,建立完善专项组工作例会、信息报送、情况通报、检查考核等工作制度,建立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协调有效、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专项工作合力。专项组成员单位积极主动,参与配合专项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切实履行相关职责任务。

三、情况报告制度

镇综治委成员单位每年年终要向镇综治委报告一次年度工作情况,主要内容为本系统、本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及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年度工作计划。各专项组每季度向镇综治委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每月编送工作信息、情况专报,及时报告工作落实情况、典型经验、重要情况信息、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对策建议,做到急事急报、特事特报、大事快报。相关工作信息、情况报告由镇综治办汇总后报镇党委、政府和县综治办。

四、成员单位工作机构及联络员制度

镇综治委成员单位要确定专门办公室承担本单位综治日常工作。同时,明确一名专级干部担任镇综治委联络员,其主要职责任务是:全面准确掌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任务,协助做好本部门、本系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治委成员单位联系点、请示报告、专项组等工作,参与综治检查考核,加强镇综治办、专项组组长单位及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联系和工作交流。

五、基层联系点工作制度

镇综治委各成员单位按照镇综治委的统一安排,结合部门职能,指导联系点抓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镇综治委委员每年至少一次深系点调研指导工作,镇综治委联络员要经常到联系点了解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联系点每轮联系期限为三年,若委员及联络员工作有变动,要及时做好工作交接,由继任人员履行联系点工作职责。

成员单位开展联系点工作的情况及效果,作为向镇综治委报告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综治工作考核范畴并纳入镇综治委工作实绩档案。

六、督促检查制度

镇综治办协同有关成员单位,对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决策部署的情况,适时进行督促检查。各专项组根据需要,组织检查各部门专项工作落实情况。年终,镇综治委组织督导检查组进行综合性检查,并向镇委、镇政府报告检查结果。

七、领导责任制和实绩档案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综治工作职责任务,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改选履行情况研判评估,促进领导责任制落实。

镇综治委建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实绩档案。每年将各部门和镇综治委成员单位履行目标责任书情况提交镇委组织办备案,作为干部考核、选拔任用、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社会治理工作建议篇3

今年以来,在、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综治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按照省、市、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部署和要求,按照“预防为主、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认真开展排查、调解、帮教、严打,反邪教、平安建设等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综治会议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综治会议发言稿1在乡镇综治工作会上的表态发言

各位领导、x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x镇党委、政府向始终关心、支持我镇社会治安稳定工作的各级领导致以忠心的感谢回顾200x年,我镇的政法综治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政法委的具体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认真落实严打整治、治安巡逻、铁路护路、普法宣传、民调帮教、信访稳定等各项综治措施,构筑了严密的治安防范网络,为我镇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全省铁路护路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x年我镇将依此次政法工作会议为契机,牢固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稳定为第一大局、安全为第一责任”的观念,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强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概括起来讲就是“抓住一条主线,找准一个载体,突出一个重点,夯实一个基础,凸现两大亮点”。抓住一条主线:即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方针,加大普法宣传,提高法制意识,深入排查摸底,化解基层矛盾,推进依法治镇进程;找准一个载体:即以创建平安x为载体,实施打防并举,群防群治,消除苗头,确保稳定;突出一个重点:即围绕市、区重点工程建设,严厉打击强装强卸、敲诈勒索、阻挠施工等违法犯罪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夯实一个基础:即狠抓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健全组织,完善设施,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各项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凸现两大亮点:即铁路护路和非公有制企业综合治理。以“创建安全文明铁道线”为载体,建立铁路护路长效机制,保持铁路治安长期稳定。做好企业创安与农村创安的有机结合,加大非公有制企业综合治理力度,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推动我镇的经济发展。

志们,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全区今年的政法综治工作指明了方向,x镇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构建和谐、安全、文明的新x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综治会议发言稿2今年以来,尤其是x现场会后,我们按照x市委和政法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强综治、创平安、促发展”创建活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综治信访维稳防控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x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我市的做法和体会主要体现在“高、实、新”三个字:

一、高——从政治、战略高度抓稳定

一是高度重视。市委x每月主持召开一次治安、信访和维稳工作联席会议,政法委x坚持每半个月召集一次政法委班子碰头会,市公安局局长坚持每周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和落实维稳工作措施。公安局长还要不定期向市委常委会汇报治安工作,同时每个季度分别向人大、政协通报一次情况,加强了对治安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二是大幅度投入经费。维稳工作和经济工作一样,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我们加大对综治工作的投入。全市今年综治经费投入比去年增加了4000多万元,是过去五年全部投入的总和。三是重典治乱。严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为了迅速打击犯罪分子,先后开展了“铁拳”、“断腿”、“平安午夜”等一系列严打整治行动,有力地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特别是今年以来,涉枪案件和恶性案件大幅度下降。1—7月,全市立涉枪案件13宗,比去年同期下降72.3%。

二、实——夯实基础强综治

抓稳定关键是要强综治,而要强综治必须夯实基础。一是抓好综治中心建设。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重点在基础,难点在基层。至7月底止,全市21个镇(街道)的综治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共投入资金334万元。综治中心投入使用后,及时地处理了一大批矛盾纠纷案件,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将化解在基层,使(镇)街由过去上访的“中转站”变成“终点站”。为加强对镇(街)中心的监督,确保高效运作,市委政法委还开通对镇(街)综治中心的投诉电话,方便群众监督。二是抓好专项整治。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在矿产资源开采和娱乐场所的治安案件,约占全市治安案件的30%左右。为了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去年以来,我市把整顿矿产资源市场作为专项整治的重中之重,从政法委、公安、检察、法院、国土等有关部门抽调100多人,对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进行彻底整顿,依法取缔了58个无证采矿点,大大减少了影响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将增加财政收入1亿多元。另外,今年4月份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娱乐场所和网吧的整治。特别是5月份开展“平安午夜”专项行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果。5月份,全市“两抢”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48%,其中廉城“两抢”案件下降84%。三是抓好群众性的法制教育。由政法委和宣传部牵头,先后组织拍摄制作了《铁拳行动》、《青少年法制教育》等三个教育专题片,在市电视台反复播放;市司法局与电视台联合开设法制讲座;团市委则组织开展“绿色上网”教育活动,市教育局与司法局联合推进“法律六进”等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四是抓好信访工作。1—8月份,我市群众到本市上访282批1324人次,批次、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71%和63.6%。群众上x到省进京集体上访也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特别是4月份以来,全市没有出现群众集体越级上访。

三、新——出新招创平安

面临新形势下治安的新特点,我们必须有新的工作思路、新的工作手段和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才能取得实效,实现长治久安。我们主要采取了五方面“新招”。一是创建人大代表测评治安新机制。治安形势的好与坏,应是人民群众说了算。为加强对社会治安工作的监督,今年以来,我市先后两次组织人大代表对社会治安进行测评,加强了人大代表对社会治安的监督。二是创建科学的考核新机制。出台了《x市社会治安工作责任制》和《x市公安派出所治安工作考核方案》,对派出所所长、教导员考核不及格的一律免职。此外,凡是发生重大治安事件,都由纪委、政法委和检察院组成联合工作组及时介入调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今年以来,撤职免职2人,处分3人。三是创建三级维稳新网络。为了完善维稳防控网络,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今年1月,我市成立总人数340人的“飞虎维稳总队”,同时,在每个村(居)委配备1名治安员和4名兼职维稳员,形成市、镇(街)、村三级维稳网络。四是创建激励新机制。我们设立了“平安奖”,对当月辖区内无刑事案件、无群体性械斗、无群众集体上访、无安全生产事故的村(居)委会,村(居)委x、主任每人每月发给100元,其他村干部每人每月发给50元的平安奖。建立综治中心实绩考核奖励制度,市财政每年拿出经费90万元,由市委政法委每个季度组织对综治中心进行考核,按得分高低分别进行奖罚。制订《矛盾纠纷调解个案奖励办法》,每年评选100个优秀调解案例进行表彰,充分调动基层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积极性。五是创建和谐农村活动新机制。从今年起,我们在全市范围开展“一好二先三有四和五无”创建活动,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今年1—7月,群众性事件由去年同期8宗下降为3宗。

通过做好“高、实、新”三字文章,我市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1—7月,全市立刑事案件697宗,比去年同期下降12.3%,立两抢案件253宗,下降20.9%,其中城区立两抢案件73宗,下降45.1%。今年8月11日,我们组织全市119名人大代表对治安情况进行测评,认为根本好转、明显好转和有所好转三项所占比例为96.6%,比年初测评提高了6.9个百分点,特别是人大代表认为根本好转、明显好转两项所占的比例达51.2%,为实现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的“年底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平安稳定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稳定才能发展,盛世才能太平。社会治安的明显好转,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同时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力地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二是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从6月以来,投资商尤其x在外地做生意的老板纷纷回到家乡投资办厂置业。特别是房地产业迅速升温,最近拍卖的土地价格比年初提高近一倍。去年和今年签约的项目也正在逐个落实。三是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2.3亿元。1—8月,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15.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9亿元,增长21.6%;全市电网用电量4.96亿千瓦时,增长12.9%;其中工业用电量3亿千瓦时,增长12.6%,公务员和教师工资补贴人均增长30 %左右。全市20个重点项目和10项民心工程也进展顺利,完成征地5300多亩,70%的重点项目可按原定的计划完成。

尽管我市综治维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x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x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兄弟县(市)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我们坚信,在x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坚定不移地抓好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努力实现x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

综治会议发言稿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今天,在x镇召开联席会议,是x镇全镇人民群众的一件大喜事,也是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值得高兴,值得庆贺。在此,我代表x县委、政府向x州和x、x两县前来参会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关心支持行政区域边际协作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如何加强协作,全面推进x、x和x三县的行政区域边际协作体系建设,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立足区情,增强工作主动性是建设行政区域边际协作体系的基础

行政区域接边地区普遍都涉及到多个县、市和乡镇,甚至跨县越州,因各地实际情况差异及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等众多因素影响,这些地区形势较为复杂,使部分违法犯罪分子有空子可钻,接边地区部分群众之间甚至因民间纠纷激化而大打出手,严重影响了山水相依的兄弟县市、乡镇之间的鱼水关系。x、x和x,一直都有着睦邻友好的兄弟情谊,并在行政区域边际协作中保持着良好的合作。目前,省上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八大体系建设要求,其中一项就是行政区域边际协作治安防范体系建设,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认为,要搞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共同携手努力,变过去的被动协作为现在的主动加强联系沟通,建立长期协作的良好机制,进一步深化对接边地区区情的认识,立足区情实际,深入推进行政区域边际协作体系建设。

x镇位于县境西南部,东接x镇,南连x大龙街乡、安定乡,西靠x县牛街乡,北邻马街镇、五顶山乡,总面积143平方公里,是x县最边远的乡镇,距南华县城207公里,辖11个村委会10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138人,地理位置特殊,社会治安状况对全县及周边地区有较重要影响。多年来,兔街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政法综治工作,注重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创新,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建设方面有一些做法和经验很有价值,目前,x镇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较快,这是镇党委、政府领导、团结和带领全镇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x和x、x两个兄弟县密切协作的结果。x、x和x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稳定观当中,需要加强多方面的沟通和联系,特别是在推进行政区域边际协作中,更需要互相合作,互相加强思想感情上的沟通,学习上的沟通,以及工作上的联动和沟通。这次联席会议,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好机会。

目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已进入第三阶段,即整体联动阶段,行政区域边际协作治安防范体系建设,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也是建立健全行政区域接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是根据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要求,强化行政区域间的治安防范网络,通过互通信息、互动联动,共同预防和打击犯罪,化解跨地区社会矛盾纠纷,使行政区域接边地区形成齐抓共管,同居一地保平安、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务实创新,突出特色是抓好行政区域边际协作体系建设的关键

行政区域边际协作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我们用全新的思维来进行思考和探索。过去,我们在推进行政区域边际协作进程中已做了一些工作,如建立跨地区社会矛盾纠纷联排联调制度、联合开展专项治安整治活动等,收到较好成效并为我们积累了一些好经验,但这项工作没有一个现成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从实际、实用、实效的目的出发,满足实际需要,并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行政区域边际协作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要务实创新,形成特色,发展特色协作、特色治乱,有特色才有活力、潜力,发挥特色就是挖掘潜力。

行政区域边际协作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增强行政接边地区的整体治安防范能力,实现行政接边地区社会面“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促进行政区域接边地区的沟通协调,通过健全协作联防网络,整合各种防范资源,形成联动防范合力,着力解决各类突出治安问题,构建专群结合、良性互动的协作网络,形成“大综治”网络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把网络织宽。协作地区党委、政府要与相关部门建立起案件查处协作网;要与犯罪多发地、部门等重点部位建立系统的预防联动网;要与相联区域建立协作控制监督网。二是要把网络织紧。要以协作区域为主体,重点架设纵向到底、贯通协调的舆论网、预警网、联动网、举报网和反馈网等专项预防网络。三是要把网络织密。对重点协作部位、行业和单位要进行大力整治建治,堵塞漏洞,做到“六有”,即:有预防组织、有协作联席会议制度、有协作工作实施方案、有协作配套措施、有关键部位、有系统齐备的工作资料,不断推进边际协作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同时,在区域协作中应该加强装备建设,运用先进的科技防范手段,提高技防水平。

三、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密切协作的长效机制是保障

今天的联席会议,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加深友谊、增进了解、团结协作的平台,而且也是我们三县七乡镇行政区域边际协作体系建设的一个新起点。我认为,我们要继续巩固基础,更深入地推进行政区域边际协作体系建设,需要更进一步地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密切协作的长效机制,使接边地区治安防范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人抓,形成强大的综治工作合力,做到环环相扣,不断、不散、不乱。一是点线面结合的联动机制。要以犯罪事件易发生的地区、单位为点、系统为线、乡镇为面,从点上抓起,形成点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良性互动态势,力争做到办一案、治一线、清一面。二是整体作战协作机制。要以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为联结点,协商制定协作准则,依章办事,提高协作效率。三是定期协商机制。在工作中应该把联席会议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制度,一年至少召开联席会议一次以上。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系统工程,是维护社会治安、确保社会稳定、完善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治安问题的战略措施。区域边际协作是整体联动防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们接边地区来说,要真正把行政区域边际协作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抓实抓好,就应该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抓好区域协作体系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稳定观、正确政绩观的实际行动,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发动群众到位,边际协作到位,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集中精力,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同心携手,在行政区域边际协作体系建设中务实创新,就一定能够建成一个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接边地区治安防范要求的综治大网络,共谱三县综治工作新篇章。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密切联系、加强协作,永保三个兄弟县的浓浓深情,在小康道路上共同繁荣进步。

我的讲话完了,讲得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综治会议发言稿4x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政法综治维稳信访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总结回顾2010年全县政法、综治、维稳及信访工作,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研究部署2011年的工作。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委副x、县委常委政法委x、县人大副主任x、县政协副主席x、法院院长x、检察院院长x、公安局局长x、政委x,各乡镇乡镇长、综治专干,县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x,县级政法各部门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全体政法干警、各公安派出所所长、看守所所长。

今天会议的议程主要有四项:一是安排部署2011年全县政法平安建设等各项工作;二是表彰奖励201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维护稳定、信访和反邪教工作、“五五”普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及2010年度人民群众满意政法单位、政法干警;三是通报2010年全县信访工作情况安排2011年信访工作;四是县委领导作重要讲话。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由县委常委、政法委x王x做工作报告。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县人大副主任x宣读县委、县政府《关于命名表彰2010年度全县综治、平安建设、维稳、反邪教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关于命名表彰2010年度人民群众满意政法单位和政法干警的决定》。

请县政协副主席x宣读县委、县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决定》、《关于表彰“五五”普法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决定》。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在会上只宣读表彰决定,不进行颁奖仪式。请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会后到县政法委领奖。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由x通报2010年信访工作,安排2011年信访工作。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请县委副x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x们,今天会议的议程到此全部结束。今天的会议是今年全县政法平安建设等工作召开的第一个大的会议。会上我们表彰了201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信访和反邪教、“五五”普法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及人民满意政法单位、政法干警,

安排部署了2011年全县政法、综治、维稳、信访等各项工作,县委x作了重要讲话,从深刻认识形势、强化政治责任,突出工作重点、深化平安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共建共享平安等三个方面对做好今年全县政法平安建设等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搞好工作指明了方向。政法委x的报告对今年各项工作的安排部署全面具体,措施明确。对于上面两位领导所强调和安排的请大家下去后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强调四点:

一要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会后,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召开会议,特别是政法部门要高度重视,要逐级认真传达学习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识。不断深化对做好今年政法平安建设各项工作特别是三项重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二要统一思想,明确责任,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要按照会议安排,结合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对各自去年以来的各项工作进行认真的回顾,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今年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逐级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分项分阶段做出安排。要逐级落实好“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领导责任机制,将平安建设、维护稳定等工作责任逐级落实到人,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要围绕三项重点工作,解决突出问题。在工作中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县这一主题和统筹城乡发展这条主线,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全面深化平安凤县建设;同时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市政法暨平安建设大会和县“两会”精神,为突出加快发展,加速突破转型,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同时注重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等渠道,完善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从制度上促进利益和谐、保障社会平安;此外更要注重做好群众工作,要从思想上重视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做到文明规范执法、热情周到服务,多做暖人心之事、多行解民忧之举,在处理矛盾问题时要注重形成合力,突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对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因素要早发现、早解决,及时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要统筹兼顾,做到抓发展与保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做好平安建设和维稳工作。深刻汲取“2.23”、“5.24”和x“10.28”突发事件的惨痛教训,深刻认识我们当前面临的安全和稳定形势,把安全稳定与抓发展同谋划、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做好平安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为经济转型突破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关于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落实情况,各单位要形成书面材料,于3月前报到县两办和县政法委。

散会。

综治会议发言稿5x们:

现在开会。

为保证会议效果,请参会全体x将手机调至振动状态。

为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升我市综治维稳工作整体水平,确保我市下半年综治民调取得好的成绩,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全市综治维稳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全体市级领导;市直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党委x、分管政法工作的党委委员;政法系统各单位班子成员,公安局派出所、刑侦大队、治安大队、禁毒大队负责人。

今天会议的议程共有四项,第一项,市委副x、代市长x作工作报告;第二项,市委常委、副市长x宣读《x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案》;第三项,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x宣读《x市党政干部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第四项,某领导x作重要讲话。今天的会议十分重要,希望与会人员遵守会

议纪律,认真开好本次会议。

首先,请市委副x、代市长x作工作报告,大家欢迎;

下面,会议进行第二项,请市委常委、副市长x宣读《x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案》;

下面,会议进行第三项,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x宣读《x市党政干部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

下面,会议进行第四项,请某领导x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x们,今天会议的议程全部进行完毕,会议开得很成功。刚才,x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通报了我市上半年公众安全感及干部队伍建设测评情况,分析当前的综治维稳工作形势,并对下一阶段的综治维稳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x宣读了《x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案》;x宣读了《x市党政干部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最后,x作了重要讲话,x

x的讲话内容丰富,要求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各乡镇和市直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抓好落实。下面,就如何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将这次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到位。各乡镇、各部门要迅速召开会议,层层传达会议精神,特别是要认真领会x的讲话,结合x市长的安排部署和各自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全力确保我市下半年综治民调排名进入全省前50位。

二要将这次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到位。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x要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和谐x”的目标,找准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全市综治维稳工作整体水平。政法机关要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强化治安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为建设平安和谐x、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将这次会议精神切实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今天会议的部署,迅速行动,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案》的要求,转变工作

理念,健全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八项重点工作,狠抓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全面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按照《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问题多的地方去,为广大群众讲政策、解难题、办实事,理顺群众情绪,密切干群关系,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引导群众正确、客观、理性评价全市社会治安状况及干部队伍。政法机关要切实承担起“建设平安和谐x”保驾护航的责任,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集中整治行动,着力整治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集中查办一批重点案件,严厉打击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提升群众安全感。要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信访重点对象稳控工作力度,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处置在萌芽状态,坚决防止小矛盾酿成大事端,局部矛盾酿成全局性事件。

散会!

社会治理工作建议篇4

作者简介:叶松(1989-),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流文化研究。

一、研究缘起

1.建设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成为时代命题。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日益频繁,“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科技、军事和经济为核心的硬实力的竞争,更是政治制度和文化影响等软实力的一种博弈与较量。”[2]我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从更高的角度来考察建国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会议是研究政治文化发展脉络的一个主要线索,也是研究国家顶层设计与政治实践的中介。会议政治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政治现象。当前我国政治会议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这三大会议既是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基本载体,也是制定和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关乎国家的命运走向。研究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既是探寻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视窗,也是了解中国政治权力运行的有效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构建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之义。新中国建立至今,其间几乎所有的重大决策都是通过政治会议来决定的,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即会议政治文化。目前学术界对于会议政治文化的研究并不多见,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统数据库中,以“会议政治文化”为关键词查询(截止2014年10月30日),显示0条记录,关于政治文化、会议文化的研究则较为丰富,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对众多的资料加以归纳总结,建构会议政治文化的理论框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3]构建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环节。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体系基本范畴包括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结果范畴和终点范畴,其逻辑结构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立体动态结构。

3.总结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在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积淀了深厚的会议政治文化。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党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等等,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制定政治目标和斗争任务,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党的建设,这些施政纲领基本都是通过政治会议来实现的,对于建国后的政治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政治发展进入新时期,改革释放了新的经济活力,上层建筑得以推动,民主化进程加快,人民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国家保障人民行使权利的制度日益规范,会风文风问题得到改善,会议政治文化体系日渐形成。建设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探讨如何开好会、如何科学决策、如何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总结,也是应对现实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议载体日益丰富、信息传播更加快捷、监督渠道日益多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会议政治文化的新发展。

二、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及相关概念辨析

1.政治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研究的思想渊源主要是韦伯―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和文化人类学及心理学理论。[4]1956年,美国学者阿尔蒙德首次明确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进程所形成”。[5]60年代之后,以鲁安西?派伊为代表的政治学家对阿尔蒙德政治文化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形成了阿尔蒙德学派。在我国,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张康之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心理的积淀,是从政治思想体系到政治意识形态,再到政治心理的演化过程的终极结果和精神升华”。[6]学者王波认为政治文化研究缺乏一种理论统摄,政治文化的理论框架至少包括政治文化的认识途径、政治文化的含义特点和政治文化提供的研究方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7]我国2010年出版的《辞海》对其这样定义:政治文化是社会继承和历史传递下来的关于政府和政治行为模式在社会成员心理反应上的积累,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8]2437政治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历史进程来看,政治文化包括奴隶社会的政治文化、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从政治文化的内涵来看,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等。政治文化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主体不同可划分为精英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根据体系功能的层次不同可划分为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根据亚文化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政治认同的程度不同可划分为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等。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文化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的观点和情感,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它与政治实践相联系,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

2.会议文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会议文化”作出明确的界定,相关研究较零散,欠深入。周旭洲、欧阳斌在《会议文化透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课题》一文中指出,会议是现代社会基本的交流方式、现代社会新兴的经济产业、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9]张传禄在《关住会海的“闸门”――从我们党的会议文化谈起》一文中讲述了当前为开会而开会、为跟会而开会、为推责而开会、为吃而开会的不良会风。[10]在著作方面,美国学者埃克里?M?艾森伯格在《组织传播:平衡创造性和约束》一书中明确提到“会议文化”这个概念,并引用了海伦?舒茨曼(Helen Schwartzman)在《组织人种志》中的观点:“在组织中没有什么比会议更平常,但是关于组织文化的大多数研究都没有仔细研究会议中的谈话交流。这种谈话交流的仔细解读能够告诉我们许多组织文化的不同方面:权力,控制,对控制的抵制,性别、种族、阶级的划分,时间和金钱的概念,地区差异及其他。”[11]在《开会就要学三星》一书中,韩国学者金咏韩、金咏安开篇就提出“会议文化造就一流企业”[12]的观点。据此,我们认为,会议文化是凝结会议价值理念、会议内容、会议目的以及会议绩效的文化现象。

3.会议政治文化的论域。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8]1975我们这里研究的会议政治文化是指与社会主义制度与组织机构相适应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会议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会议文化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不同。会议政治文化的研究载体是党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典型的政治性,它与国家政治系统所建立的政治制度密切联系,对社会所采用的政治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其二,研究范畴不同。会议政治文化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其研究范畴包括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结果范畴和终点范畴;其三,推进形式不同。在我国,党的执政方略、执政目标主要是通过会议的制度形式和会议工作形式来实现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产物。会议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研究领域的新范畴。据此,我们将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作如下定义: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共产党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研究载体,围绕会议的制度形式和工作方式展开,凝结会议理念、会议内容、会议目的以及会议绩效的文化现象。

三、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的内涵结构

1.会议政治文化的制度形式。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是在经历了封建贵族主政的专制君主国的压迫和与之抗衡的阶段后,最终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取了独揽的政治统治权。[13]学者郭强认为,代议民主是现代国家的制度形式。[14]代议民主是民主的一种形式。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代表型民主’的理论,即偏重内容与实质而非形式与程序的民主。”[15]党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参与政治、表达利益诉求和国家管理地方的主要载体。中国政治结构的集权需要建立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会议的控制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法。[16]党的代表大会分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党的全国代表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分别由中央委员会和同级党的委员会召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由上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召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全国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各级地方委员会的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纵向会议群与横向会议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会议政治文化。

2.会议政治文化的工作方式。中国政治会议群构成了金字塔型的权力体系。从横向上看,这个体系包括党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从纵向上看,这个体系包括中央最高决策层的会议、省级会议、地市级会议、县级会议和乡镇级会议,这五个层级的会议群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会议体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中国共产党遵照人民的意志、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主导着政治权力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分配,履行着政治动员和社会整合的功能,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重任。[1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并指出:“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18]这些理论是对我国政治权力运行机制的理论探索,其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得以实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实践参与。”[19]在我国政治运行中,自上而下的会议传递机制与科层制相匹配形成了金字塔的会议网络,在层层传递上级任务的过程中,上级完成了对下级的权力确认,将中央决策逐步推进和落实。“由最高决策层建构的关于现实的叙述,通过自上而下的开会被参与者认同并不断操演,最终成为社会主导的话语。”[20]这种政治会议体系加强了层级权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会议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从初步确立到不断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自1921年7月23日到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十八届;自1954年9月到2014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了十二届;自1949年10月到2014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了十二届。这些政治会议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召开的,通过这些政治会议,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做出了集体的智慧的决策。会议政治文化的内容贯穿于大会的全过程。首先,大会主题是会议政治文化的灵魂。党代会的主题是党代会的核心内容,宣示了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21]人代会的主题主要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监督政府的工作实施情况,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主题是团结和民主,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其次,大政方略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是会议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基于对世情、国情的科学判断,大会根据会议主题制定施政方略,通过自上而下的会议体系贯彻落实。其三,大会的筹备和组织集中体现了会议政治文化特征。党代会、人代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都来自各行各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大会报告的形成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和审议,由大会审议通过。会议时间、投票方式和会议决策等形成了规范的运作机制,有利于会议政治文化的积淀与发展。

四、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的论断。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烙印。当代中国会议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从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从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到理论体系的日渐完善,会议政治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科学决策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会议政治文化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丰富源于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建国后的政治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建国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了重大作用;中共八大明确了国内矛盾,确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些会议筹备充分、代表广泛、决策民主,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相反,八届二中全会确定反右运动、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等,由于这些会议缺乏民主、议题不充分、决策专断,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一系列会议制度的确立,丰富了会议政治文化理论,形成了稳健的会议政治文化。

社会治理工作建议篇5

关键词:乡村治理 自治模式 民主协商 群议 群建 群治

中图分类号:C93- 0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利益多元化、乡村公共事务增多、各种纠纷不断等新问题都使原有的村民自治机制难以应对,乡村治理面临新挑战。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重新激活村民自治制度,既是乡村治理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基层政府治理创新、加强县域治理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 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黎村开展群议、群建、群治的(发下简称“三群”)农村社会自治模式,充分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农村社会建设,通过民主协商为民办实事,探索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新路取得显著成效。

一、“三群”农村社会自治模式的做法

大黎村位于平南县大新镇东南部,与大安镇相邻,面积9平方公里,距南梧二级公路5公里,容武公路横贯该村中部,交通非常便捷。全村24个自然屯,耕地面积5238亩,人口10658人,村党委下设5个支部,有党员168人。2012年,村党委在总结新农村建设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启动群议、群建、群治的“三群”农村社会自治模式。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制度和机制,带动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

(一)群议有重点

大黎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一方面,大力推行“阳光村务”,把涉及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综治维稳、公益事业的6大项48小项事务及时向全村公开,确保村民对村中各项事务享有知情权、质询权、建议权。另一方面,注重把议事权还给村民,由村党委带领建立和完善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三个议事组织”,主要参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基础设施建O、发展项目引进、集体收入管理等重大事务的决策;对邻里矛盾纠纷交由包片村干部组织村民小组集体讨论解决方案;对制定村民自治公约、文明家庭评选等全村性事务召集全村年满18周岁以上的成年村民全员参与。通过把议事权还给村民,针对不同的议事重点组织不同的范围的议事会议,增强了大黎村村民主动参与全村发展、管理的意识。

(二)群治有亮点

大黎村制定了本村的村民自治公约,便于村民约束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自2009年开始每年在全村进行文明家庭评选,并由村委对文明家庭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全村形成了“自我紧约束、人人竞文明”的良好竞争氛围。2014年大黎村由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申开展了“我能为村做什么”主题党员带头争先活动,引导村民今年内不论大小,每人为本村做一次以上贡献。自活动开展以来,小到负责家门前的环境卫生,大到义务提供实用技术培训,大黎村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热情参与到主题争先活动中去。

二、“三群”农村社会自治模式的价值分析

(一) 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号召力

发展基层协商、推进乡村治理离不开正确的领路人。从大黎村的实践来看,基层党组织就发挥了这 样的功能。屯党小 组是最基本的单元。大黎村的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群议、群建、群治中找准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不断创新履行职责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架起了党群干群的“连心桥”,打通了联系群众的“末梢梗阻”,强化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通过深入社区、深入家庭、深入社会单位成为一种常态和例行要求,接地气、增底气、去官气,听民情、访民意、解民困、惠民利,转变了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快了基层党组织从管理型向服务型党组织的深度转变。同时, 在“三群”自治过程中,对议题首先在党组织内部通过民主集中制形成共识,在协商议事过程中,党员发挥引领、示范和凝聚作用。实践证明,基层协商民主的开展自始 至终没有离开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也正是由于基 层党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基层协商民主才得以有利开展。

(二)促进了农村社会治理改革创新

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强调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协作方式实现对社会事务的合作管理。大黎村“三群”农村社会自治强调多元参与、主体平等、双向互动、合作协商、法治理念、公开透明等彰显了社会治理的格局,打破了过去政府单一管理的模式,逐步实现由“政府单向决策、居民被动接受”转变为“政府和居民双向互动、共同决策”,提升了农村社会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此同时,参与治理的群众在决策形成过程中责任清晰,投入资源、发挥作用、参与治理的紧迫性增强。

(三)推进了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理论来自于实践,制度在摸索中产生。“三群”农村社会自治是基层民主中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村民充分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通过有商就量,有量有让,有让有和的协商议事,促使群众体利益各方在协商决策的过程中,形成共识,将“少数人决策公共事务”变成共商共治,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协商民主真正列入党委、政府、政协的重要议事日程,使协商民主工作可以考核和衡量,使协商民主更加科学严谨,使协商内容充分反映党委政府的关切、群众的期盼,并进一步明确完善协商工作程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群议、群建、群治,议出了百姓心声,建成民生幸福,治出了社会和谐。

三、拓展完善“三群”模式农村社会自治建议

(一)政府角色转变是前提

加强乡镇层面的统筹指导,形成共商共治办实事的三级合力。目前,大部分的政府执政观念仍在重在管理层面上。但是新时期下的农村社会发展规律要求政府要切实淡化自身的管理职能,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因此,根据新时期的农村社会治理需要,政府要快速实现自身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才能为“三群”农村社会自治模式的实施铺平道路。因此,在乡镇层面群商共治办实事解难题的同时,应加强乡镇层面的统筹和指导,将乡镇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的实事项目纳入乡镇政府绩效考核,最大限度整合部门资源和力量,集中政策和资金,争取市级相关部门的支持,统筹解决乡镇无力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乡镇层面要通过开展群议共治,在推进建立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给予统筹指导。

(二)牢固的组织堡垒是保证

要确保“三群”自治模式能够顺利、可持续实施,始终与党保持一致是保证,切实在加强村级党组织软、硬件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打造坚强的村党组织堡垒。一是加强阵地建设。按照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场地办事的原则加强村级党组织的阵地建设,实现办公、宣传、活动场所一条龙配套。二是加强人才的培养。按照村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然后选送村干部参加学历提升工程和有针对性地参加计生、维稳等各类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村干部的学历、学识,进一步提升村干部服张迳缁峁芾淼哪芰ΑH是逐步拓展党政群同商共治的功能。应该说,为民办实事只是这个平台的一项功能,应逐步拓展完善和运用这个平台,将事关农村发展、秩序、需求和服务的公共事务,如调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改善农村环境、整合和动员社会资源和力量等纳入工作视野,不断拓展功能,使其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关键

提高群议、群建、群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代表推选、议题确认、协商议事的规范流程,固化议事规则,通过制度建设提高“三群”农村社会自治的水平。因此,首要规范“三群”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征集、申报、确定、实施、监督、评价等,实现“三群”工作标准化。其次,建立起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三个议事组织”等村民议事组织,完善了包括村民自治公约、村中重大事项讨论决策制度、矛盾纠纷调处程序在内的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确保不同层面的社会管理有人参与,让各大管理事项处置有章可循。再次,建立“项目化管理、专业化支撑、透明化运作”机制,按照社区自治、产权督责、多方支持、政府履职等进行分类处理,实行一个工程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一套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完成时限和标准,定期公示进度,严格按照项目运作的要求推进。

参考文献:

[1] 王红玉.关于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协商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4):48- 51.

[2] 樊红敏.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走向[J].东南学术,2010(5):51- 57.

社会治理工作建议篇6

在职能上还是角色定位上都联系着两头,是联系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将促成社区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对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初步探索,不仅会对城市社会的稳定、居民素质的提高和社区建设产生直接的效果,而且对推进和实践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有深刻的意义。为此,在深入明楼街道10个社区的调查基础上,本文就社区民主自治建设课题作一些初步的分析与思考。

一、加强社区自治建设的意义及实践的初效

首先社区民主自治有利于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是政府,目的是解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单位功能弱化所留下的空间,由此来加强对社区的管理。面对社区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政府本身不是万能的,许多事单靠政府解决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适当的放权,调动社区居民力量进行自我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居民中间的潜在力量,而且也可以减少因政府做得不好所招致的居民群众的积怨。政府在社区建设中要退出不该管的、也管不好的居民生活领域,让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从而为整个社区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居民舆论氛围。其次,社区民主自治有利于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区民主自治与社区管理是一对相互矛盾、相互促进的有机体。社区的自治组织既不能脱离政府的支持而独立存在,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不能缺乏群众基础。第三,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居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现代社会中,人群高度异居性,邻居的概念日趋淡薄,都市人习惯于关起门来过日子,同住一栋楼同居一个社区互不相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同居一个社区的居民,不可避免地要共同面对一些公共问题,诸如公共设施的共同使用、社区环境的共同拥有、对治安状况的共同应对等居民权益的维护,为了共同的利益,需要在社区民主自治组织的领导和协调下,社区居民自觉参与民主自治和管理,以满足共同的利益需求。近年来,明楼街道在民主自治建设中,着力实践“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走“共建美好家园、共创文明社区、共管社区事务、共享各种资源”路子,街道各社区的民主自治氛围有了明显增强,广大居民群众和社区成员单位的民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社区工作由“为民作主”逐步向“由民作主”转变,社区民主自治及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主要实践过程有:一是深入居民中间,加强宣传,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针对社区居民多年形成的小区概念,对社区认同不足,对居委会工作配合不主动的现状,街道、社区干部采取进门入户宣传、组织文艺演出、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征求表、落实社区干部联片制度等方式,向广大居民群众宣传社区的基本理念,融洽居民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来往,有效地帮助社区居民树立了“大社区”的概念,增强了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二是建立制度,理顺关系。建立了社区共建理事会全程监督机制、共建理事会常务理事制度和双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建立了社区居委会和各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对决策监督机构所承担的义务,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理顺了社区“议、督、行”之间关系;三是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把原先属于街道和居委会对社区建设中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全部交给居民代表来行使,把原属于街道对社区居委会落实年度目标管理情况和社区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权交给居民代表,全面实施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干部工作的述职、质疑、民主测评、考评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四是推行居务公开。社区全面实行了社区事务公开制度,通过建立《居务公开卡》、《工作绩效卡》、民情对话墙、居务约谈会等,把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社区建设重大事项、社区居务财务、社区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作为业绩等,公开公示,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了社区居成员代表大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五是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充实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内涵。全面推行居民工作日制度。实行社区居民、社区成员代表、社区理事会成员自愿报名,同社区干部一起参加社区事务处理,共同参与居民来信来访接待,共同走访居民家庭、共同排忧解难。全面实行墙门民情信息员制度。各个墙门均聘请了1名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居民为社区信息员,由他们和墙门组长共同收集、了解墙门住户信息、舆情动态,及时向社区自治组织反馈,使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二、社区民主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受国家为权威来源,单位为传统形式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社会民主自治的基础。由于带有自治色彩的社区民主自治属于新生事物,至今对社区自治的性质地位、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没有明确规范,在实践中产生了各种模糊的认识,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1、社区民主自治法律缺位。社区民主自治的依据是自治法。它是政府权限与自治组织自治权利的划分依据,界定自治组织全体成员权利义务,

也是自治组织职能设置和职能定位的基本依据。尽管我国宪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都对居委会的性质作了明确界定。在实践中,两部法律的规定对促进城市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城市居民的自治活动起了很大作用。然而总体上规定过于原则,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有许多规定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特别是“社区建设”这一新生事物无法体现。

2、社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民主自治的意识不强。基层群众的民主自治意识的培育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当前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过去相比虽然有了极大提高,但与民主自治工作所要达到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比如在无物业管理小区里,治安、卫生管理费收取的难度大,居民的自觉支持的意识不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3、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较重,政府职能部门指标性任务太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民委员会,除了法律明确赋予的协助政府开展部分工作外,其主要职能是开展社区自我管理。由于目前对部门与社区两者的职能关系尚没明确的规定,存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工作任务大都向社区倾斜的现象,造成社区工作任务多压力重,难以实现自治组织本应负担起的社区服务与管理职能,影响了自治功能的发挥

4、社区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社区工作的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度还不高。虽然各社区基本上都制定了《社区组织自治章程》、《社区共建理事会章程》《居民自治章程》,但内容都比较原则,有的制度条款不切合实际,操作性不强,民主自治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共建理事会作用的发挥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原有的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社区居委会在解决社区矛盾中没有很好地发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及共建理事会两大自治组织的作用,居委会过于大包大揽,代替决策、执行。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社区居委会工作量过大、压力过高,另一方面不能全面客观的解决问题,居委会吃力不讨好,反而招致居民的埋怨合矛盾,久而久之使居委会削弱了在居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凝聚力;二种是滥用“三个组织”的各个职能。表现为过分依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开得过多过滥。有些完全可以在小范围内协商解决的问题也提交到成员代表大会协商解决。社区成员代表人数一般都有70名左右,对召开全体成员代表大会不慎重,有一些事情没有经过可行性论证,就盲目地召开成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常常使居委会陷入两难境地,不但会增加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量,代表们也会感到不耐烦,从而陷入事倍功半的情景。

三、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当家作主意识

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进程中,社区建设的关键是依靠全体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管理自己的事务。街道、社区应从提高居民当家作主意识入手,加大教育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强化他们对支持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街道、社区干部可结合社区建设,借助社区各种宣传阵地和手段,采取进门入户宣传、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征求表等方式,向居民群众宣传《居委会组织法》等法律知识,宣传基层民主自治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民利,实现依法有序地参与。把每次社区活动都当作是对居民进行民主法制观念宣传教育的好机会,如社区居委会的选举活动,社区议事活动、社区居民评议街道、居委会活动、无上访社区创建活动等,使居民群众不仅能了解有关民主自治的知识,看到自治的过程,而且在参与中学会民主自治的程序和方法,感受到社区建设和民主自治的作用和成果。

二、加强自治组织建设,发挥自治组织作用

社区自治组织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共建理事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组成。社区自治组织的建立要遵循“社区自治、议行分设”的原则,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三个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共建理事会、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议事机构、自治主体机构的作用。

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作用,首先必须重视发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作用,认真听取和尊重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坚持重大问题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决策的有效机制。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组长联席会制度,成员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各代表组长、社区共建理事会负责人、社区居民委员会领导组成,在成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其次,要重视发挥社区共建理事会的议事作用,要使理事会成员及时了解情况,主动出谋划策,帮助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决策。要特别重视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自治主体机构的作用,既要依法办事,遵守规定程序,又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三者之间优势互补,以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

三、健全“三会”制度,完善工作手段

“三会”是指协调会、听证会和评议会。“三会”制度是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有效手段,是社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协调会,主要是协调和解决社区内的各种矛盾,如邻里之间矛盾、居民与物业的矛盾、居民与政府部门的矛盾等等。在协调工作中,社区自治组织要善于发现矛盾,敢于接触矛盾,了解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人员要及时到会,明确责任,依法处理;会后要加强落实和督办。除依法解决需执法部门督办外,一般协商、调解处理的问题,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督办。听证会,主要是就某一件涉及社区建设的公益事业或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听取社区成员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拓宽社区成员参与社区自治建设的渠道。通过听证会,可以使社区居民参与到政府的实事工程中来,对政府的决策起到民主监督的良好效果,有利于社区制定出台的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听证会上社区成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认真梳理分类,分别送交有关部门或领导,尽可能解决,并通过一定方式,给社区成员答复和解释。评议会,主要是群众评议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居民委员会及主要成员,是一项民主监督制度,又是考核工作的依据,通过实事求是的民主评议,有利于促进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治理工作建议篇7

我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五年来的工作,请予审议。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也是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人大工作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的五年。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完善人大制度、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发展意识为统领,以发展民主、关注民生、维护民利为宗旨,以加强法治、维护法治、推进法治为重点,以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提高能力为保障,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圆满完成了十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五年来,共举行了37次常委会会议,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85件,批准报批法规105件;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38个,就19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5个厅局的工作进行评议;作出决定决议25个,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12名,常委会的立法、监督和代表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较好地发挥了省级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浙江、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发展民主,推进法治,依法维护人民当家作利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人民民主,推进法治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大工作的根本任务。本届以来,常委会认真贯彻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和建设法治浙江的决策部署,作出建设法治浙江决议,进一步明确推进我省民主法治建设和人大工作的新思路、新任务和新要求,认真行使立法、监督等各项职权,保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努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常委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议事规则,集体讨论问题,依法行使职权,不断提高议决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拓宽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完善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等制度,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建立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和网络视频直播制度,开办浙江人大门户网和地方立法网站,提高常委会工作的公开化程度,听取公民对地方立法等重要工作的意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人大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的研究,开展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活动,及时总结交流地方人大工作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重视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推动普法工作,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治意识。批准修订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修订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听取和审议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的报告,促进村委会组织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贯彻实施,探索扩大基层民主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保证基层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五年来,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完善和人大工作的深入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全省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为推动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内在动力。

二、提高质量,注重特色,充分发挥地方立法保障作用

立法是建设法治浙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按照形成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比较完备的地方性法规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注重浙江特色,提高立法质量,为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立法。常委会坚持经济立法与社会立法并重,使立法工作更好地服从服务全省工作大局。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检验机构管理、广告管理、招标投标等条例,完善了市场运行规则,保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专利保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条例,推动自主创新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大气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森林管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等条例的制定,加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省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等法规,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动新农村建设。文化市场管理、文物保护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健身等条例,促进了文化大省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宗教事务、志愿服务、艾滋病防治等法规,加强社会管理,有利于平安浙江建设。

始终坚持立法为民。常委会坚持立法为民,坚持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正确把握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使地方立法工作更好地统筹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劳动保障监察、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物业管理等条例,注重维护公民的劳动权和物权。安全生产、防汛防台抗旱、燃气管理、特种设备管理、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等法规,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法律援助和等条例,注重维护特定群体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制定法规具体过程中,强调规范限制公权,切实维护私权,防止部门利益倾向,努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常委会坚持立改废相结合,使立法工作更好地适应国家法律体系不断完备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五年来,共修订修改了44件法规,废止了7件法规,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取消了20多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许可项目。根据合法性审查的原则,认真审查批准杭州、宁波两市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报批的法规。制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完善审查机制,对94件政府规章进行合法性审查,就高速公路运行管理办法等3件规章的个别条款提出审查意见;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有关条款作出立法解释;督促省政府依照15件地方性法规的授权规定,及时制定配套实施办法,保证法规全面有效实施。着力推进立法民主化。常委会坚持民主立法,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使立法工作更好地反映各方利益诉求。在坚持和完善立法调研、起草、审议等有效制度基础上,修改地方立法条例,制定立法工作程序,健全工作机制。实行五年立法调研项目、年度立法计划和重要法规草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建立立法专家库,就18件法规进行专家论证;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组织公民参与立法质量评估;就物业管理条例草案中关于水电设施维护、物业装修、业主大会决定程序等焦点问题,举行立法听证,取得较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立法的质量。

三、完善方式,深化监督,努力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监督是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监督法,正确把握监督与支持、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完善监督工作方式,健全监督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监督实效。

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常委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八八战略”的实施,认真分析宏观经济走势,密切关注“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从2003年开始,每年年中都听取和审议吕祖善省长关于上半年全省经济形势和下半年政府工作的报告,就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就实施“五大百亿”工程、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科技自主创新、发展服务业、文化大省建设以及食品安全、“非典”防治、普法教育等工作,听取省政府专项报告,进行深入审议,督促有关问题的解决。五年来,常委会重视对专项工作的监督,增加听取报告的次数,完善审议制度,加大监督力度,这已成为监督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

对政府工作开展评议。本届以来,常委会建立了全面述职与重点评议相结合的制度,开展对省卫生厅、省建设厅、省民政厅厅长的述职评议,组织省人大代表对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执法工作进行评议。始终坚持依法评议、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并就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监管体制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等提出意见。在评议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评议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效。监督法出台后,我们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规范监督方式,通过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实现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推动一府两院工作。

深化预算审查监督。每年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的报告,审议预算外资金管理报告,批准省级财政决算,要求省政府加强公共财政建设,发挥财税调控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政府性债务和国有资产的监管。支持和督促省政府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扩大省级部门预算向省人代会报送范围,先后对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等5个部门的预算进行重点审查。同时制定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把预算审查与监督执行结合起来。实行部门决算审签,推进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开展审计,扩大审计范围,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公开审计结果,督促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重视运用审计成果深化预算监督工作。

加强司法工作监督。抓住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这个主题,把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作为监督重点,切实推进司法机关的执法工作。听取和审议了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关于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情况和落实“三项承诺”、加强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等报告,有关专门委员会还听取关于清理超期羁押情况的汇报,开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题检查,对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条例执行情况开展视察和检查。两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检查和审议中提出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监督工作中正确处理依法监督与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关系,对于督促支持司法机关完善内部制约机制,促进依法文明办案和公正执法起到重要作用。

改进和加强工作。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四个坚持、三个统一”的工作总体思路,把握大格局下人大工作的定位,把工作同全面履行人大监督职能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统一领导、统一受理、统一督查、统一考核的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件的督办。五年来,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37400多件,办理全国人大转办6300多件,办理实效不断增强。

四、精心选题,跟踪督查,切实推动法律法规有效实施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常委会把加强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放在重要位置,突出重点,精心选题,强化跟踪督查,增强监督实效。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正日益成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早在2003年常委会就作出相关决定,2004年即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接着又连续三年进行跟踪督查。每年都把水污染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和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按照一年接着一年抓的要求,采取统一部署、上下配合的方式,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务求实效。省政府认真落实审议意见,开展了为期三年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生态环保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一定控制,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地区明显改善。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区域协调、合理推进的生态环保工作格局初步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自动监测体系基本建成。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取得明显进展,水系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挂牌督查的衢州沈家化工园区、平阳水头制革基地、富阳造纸行业等48个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整治。生态省建设有序推进,建成6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39个部级生态示范区,安吉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我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落实节能减排任务,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依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劳动保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常委会在集中检查的基础上,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劳动法执行情况的报告和执法检查组关于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就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出意见。这次检查,督促查处了一批违反劳动法、损害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典型案件,对规范企业工资支付、提高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合同签订率、完善社会保险参保机制、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安全生产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常委会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我省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省政府根据常委会审议意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落实整改责任制。通过检查,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重大安全隐患整改、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治理、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等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全省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保持平稳下降趋势。常委会还开展了宗教事务、人口与计划生育、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等执法检查,对于推进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健全人口计生工作机制,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专门委员会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妇女权益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台湾同胞投资保障、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残疾人保障等法律法规以及价格法、专利法、广告法、档案法、著作权法、禁毒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或调研。配合全国人大开展了农业法、节约能源法、科技进步法等15次执法检查,就有关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从本届执法检查工作看,常委会紧紧抓住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群众切身利益和法律法规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监督,选题抓得准,针对性和有效性都很强。执法检查方法进一步改进,坚持人大检查与政府自查、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全面检查与重点审议、执法检查与立法工作相结合,特别是把跟踪督查、注重实效放在突出位置,推动法律法规有效实施,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

五、规范服务,充实内容,着力保障代表依法执行职务

代表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常委会深入贯彻代表法和中发〔2005〕9号文件精神,改进服务工作,规范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支持和保证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

强化代表履职的服务。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参与,共有163名代表列席过常委会会议,邀请代表年中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情况报告,组织代表参加执法检查和评议等重点工作,走访代表300多人次,密切与代表的联系,接受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监督。认真落实保障代表知情权的各项措施,及时通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开设代表专用工作网和电子信箱,向代表提供信息资料。加强代表培训工作,每年采取多种方式,分层次培训代表和代表小组组长,增强培训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增加代表活动经费,充实代表工作力量,督促查处侵犯代表权利的行为,为代表执行职务提供有效服务。同时做好在浙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集中视察和培训的组织保障工作。

规范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认真总结代表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制定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意见,规范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组建代表中心组和代表小组,制定年度代表活动意见,开展代表中心组活动85次,代表小组活动714次。建立代表专业小组,依托专门委员会开展活动,拓宽代表活动渠道。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开展会前视察、专题视察和调研,组织代表旁听法院庭审,充实活动内容,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坚持和完善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开展专题接待,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提高代表活动的实效。

改进议案建议的处理。审议代表议案,办理代表建议,是尊重人民意愿,发挥代表作用的重要工作。常委会制定了代表议案处理办法,规范议案的提出和处理程序,促进议案质量提高。加强与提议案人的沟通,认真审议省人代会主席团交付的162件代表议案,代表要求制定的预防职务犯罪、产品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等20多件法规已经出台。修订了代表建议办理规定,完善建议督办机制,通过重点建议重点督办、不满意件重新办理、“回头看”跟踪督办等形式,强调落实率,重在解决问题,督促承办单位严格依法办理代表建议。省政府建立政府领导领办重点建议制度,强化承办单位的办理责任,进一步提高办理质量。五年来,共办理了3270件建议,代表提出的加快培养高技能工人、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工作、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等建议,得到了较好解决。

六、健全制度,改进作风,不断提高自身履行职责能力

常委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完善理论与法律学习制度,通过举办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会、法律知识讲座等形式,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贯彻宪法和法律,增强理论和法律素质。修改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制定代表大会会议、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工作程序等10多项制度,完善会议程序,严格会议制度,提高议决效率和水平。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作风建设年”活动,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弘扬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保障常委会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发挥专门委员会和市县人大作用。制定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的意见,规范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注重依托专门委员会开展工作。各专门委员会围绕常委会中心工作,做好法规草案调研和初审,认真组织实施执法检查、跟踪督查、评议等重点工作;同时结合各自职责,开展执法检查、听取汇报、专题视察,积极提出工作建议,为做好常委会工作奠定基础。常委会加强对市县人大工作的指导,就推进市县人大自身建设积极向省委提出建议,通过召开座谈会、调查研究、举办培训班、答复请示、上下联动开展工作等形式,保持与市县人大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市县人大的支持配合作用,形成人大工作合力。各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为推动全省人大工作和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对机关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机关参谋助手作用,完成机关机构改革,加大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营造团结和谐、严谨细致的工作氛围。调整、充实工作机构和力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机关服务保障工作能力和水平。

各位代表,地方各级人大换届选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件大事。常委会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换届选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法主持省十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对市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根据宪法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作出有关换届选举问题的决定,修改选举法实施细则,会同有关方面召开会议动员部署,及时答复有关法律问题的请示,强调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依法保障代表和选民的民利,督促查处干扰破坏选举违法行为,保证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常委会还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修订了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建立拟任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增强任命干部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实现党管干部和依法任免的有机统一。积极做好外事工作,先后接待56批外国议会和友好代表团,组团出访一些国家,促进我省人大与国外地方议会的交流。

各位代表,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在全省人民、全体代表的关心和监督下,在全省各级人大、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共同努力,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就要完成历史使命。在此,我谨代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对所有关心和支持省人大工作的同志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好人大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人大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做好人大工作,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适应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切实增强党的意识,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要工作和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请示报告,自觉把人大工作置于省委的领导之下,发挥好常委会党组的核心保证作用和党员委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通过法定程序把党委重大决策转变为国家意志和全省人民共同行为规范,使人大工作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努力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

二是必须服从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人大工作具有很强的全局性。做好人大工作,必须着眼全局,找准定位,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履行各项法定职权,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本届以来,我们按照省委“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决策部署,就法治浙江、生态省建设等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决定,制定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加强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开展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为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这充分体现了人大工作谋全局、议大事、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较好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必须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检验人大工作成效,最终要看群众意愿是否得到体现、切身利益是否得到维护、民利是否得到保障。本届以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把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作为立法、监督等工作的选题,使人大工作反映群众呼声和要求。通过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不断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法律制度;通过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推动群众关注问题的落实解决;通过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维护民利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这样,人大工作才能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

四是必须把握与一府两院的关系。一府两院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与一府两院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最终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监督与支持的关系,通过监督推动一府两院工作,促进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发展。五年来,我们在确定选题、组织检查、听取审议、督促整改等各个环节,都重视与一府两院的沟通,既依法监督,又理解支持,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既提出总体要求,又提出具体建议,努力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实际问题解决。这种工作关系,体现了国家机关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发挥国家机关各自的职能作用。

五是必须依法依程序履行职权。人大工作必须按法律、依程序。对于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都要认真行使,做到不失职、不越权。对于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都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对于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都要总结完善,逐步完备,管用实用,严格遵守。实践证明,坚持依法依程序开展工作,有利于推动人大的工作,有利于维护人大的权威,有利于发挥人大的作用。

各位代表,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伟大号召。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愈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愈完善,人大的地位和作用就愈重要。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的政治参与还需有序扩大,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渠道有待进一步健全、丰富和拓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还需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有待进一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还需充分发挥,具体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还需逐步优化,履职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常委会各项工作还需不断创新,工作实效有待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必须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相适应,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向前推进。在新的发展阶段,人大肩负着重大使命和神圣职责,需要一届接着一届地不懈努力,人大工作任重而道远。

现在,新的一届省人民代表大会已经组成,新的一届省人大常委会也即将选举产生。我们衷心希望,新一届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根本任务,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继续加强经济立法,更加重视社会立法,适度开展区域立法,注重地方特色,加强立法调研,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全面贯彻实施监督法,把监督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探索完善监督工作组织形式,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强化工作监督,深化法律监督,推进监督工作的公开化,不断增强监督实效;依法充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适时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议决定,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认真做好代表工作,维护代表权利,保障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代表同人民的联系,不断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新一届人大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努力开创我省人大工作的新局面。

社会治理工作建议篇8

【关键词】社区自治 服务型政府 居民委员会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职能分化,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基层社会关系的管理方式逐步从单位管理转化为社区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得社区居民在物质、生活、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保障人民民主,同时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积极调动城市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淡化基层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推进社区自治,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下文将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政府在社区自治中所应当扮演的角色,得出社区自治需以服务型政府为支撑的理论结论,并归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再从实践的角度,结合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社区的实践经验,从横向的社区居民自治,和纵向的政府为社区提供服务,与社区对政府给予评价和居民参与政府重大决策这三个方面,总结服务型政府与社区自治的互动机制。以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一套可为其他政府和社区借鉴的社区自治方案。

一、社区自治需以服务型政府为支撑

所谓社区自治,是指“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各种利益相关者习惯于通过民主协商来合作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并使社区进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秩序的过程[1]。”根据《宪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执行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 2 条第2款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第10条规定:“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可见,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会议的执行机构,其根本性质是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是指导与协助的关系,而非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的程序,建立起反映公民意志,以‘以人为本’为宗旨并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人性化的政府[2]。”而从政府角色和职能转变角度出发,服务型政府可以定义为“是指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服务者,意味着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3]。”

但由于我国历史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在政府、社会和公民三者的关系中,政府都占据着主导地位。长久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再加上建国后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和单位制,使得公民相对于国家和政府处于依附地位,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匮乏,只有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此时的政府,居高临下,处于管理者的地位,社会事务由政府主导。绝大部分本属于社区的事务都由单位包办,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所辖的对象都是少数单位无法管辖的社会闲散人员。居民委员会虽然名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但往往成为街道办事处的下属机构,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虽然历经多次改革,但公民缺乏参与意识、政府行政主导性强和民间组织发展缓慢等问题至今仍然存在,影响了社区自治的发展进程。

真正要实现社区自治,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核心在于要将原来“政府本位”的思想,转变为“以人为本”、“社会本位”。社区事务是居民自己的事务,社区如何管理不应由政府决定,居民委员会也不应当成为街办命令的执行者,而应当由居民决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会议的执行机构,政府提供服务,帮助居民委员会实施社区自治。在我国,政府的集权统治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有着成熟的经验,而城市社区自治的建设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程,仍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如果把政府统治比喻为一个成年的大人,那么社区自治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大人要做的并不是一味的领着孩童向前走,而是应当在一旁保护孩童,引导和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走稳走好。只有在思想上将社区自治的主导者从政府转变为居民,才能调动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才会淡化居民委员会行政管理的色彩,才能激发民间组织的成长,最终实现社区自治。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树立了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三条基本原则,其中前两项原则所包涵的思想即为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思想:“1. 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2. 坚持社会化。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

从宏观角度而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为了推进社会公民自治,通过转变政府角色,解决社会公民自治中遇到的问题。而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小单元,社区居民自治也属于社会公民自治的一部分。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实际上与社区居民自治中的问题相对应,要满足社区居民自治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自治组织作用以及培养居民自治意识。《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也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有所规定。

其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要求即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工作重心由对社区的行政管理转变为指导与服务。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严格保持基层政府或其派出机构与居民委员会的指导与协助关系。将应属于社区居民的社区公共事务决策权等权利还给社区,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帮助社区解决困难,实现社区自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第(四)条至第(十一)条,从社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服务,以及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等八个方面,对政府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提出了要求。

其二,充分发挥自治组织作用。在政府主导行政管理转变为社区自治的同时,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力和责任相应地转移到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必然会相应地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即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居民公约由居民会议讨论决定,报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备案,由居民委员会监督执行。居民应当遵守居民会议的决议和居民公约。”可见,居委会的成员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的权力源自于社区居民,而不是基层政府或其派出机构,因此,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议会的执行机构,对居民会议负责。

虽然在管理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模式下,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角色均是执行机构。但不同之处在于,在管理型政府模式下,居委会执行的多数是基层政府或其派出机构,如街道办事处的决定,该执行更偏重于政府行政管理行为;而在服务型政府的模式下,居委会所执行的主要是代表社区全体居民的居民议会的决定,这种执行是社区居民自治的体现。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也表明,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包括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组织社区成员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等。

其三,培养居民自治意识。只有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让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自治中来,才能形成真正的有灵魂的社区自治体系。如果居民缺乏自治意识,那么即使政府职能已从管理转变为指导和服务,即使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职能得到了增强,所形成的社区自治格局也不过是空有其表,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不可能长久发展。

培养居民自治意识的方式,除了常见的标语式的宣传教育外,更重要的是为居民提供参与自治的渠道。因为“社区居民积极的参与意识必须建立在对于自身在社区中主体地位的确认之上,而这种主体地位的确认只有在社区自治参与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形成。[ 吴巍,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参与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37).]”只有让广大居民都有机会参与到社区管理活动中,才能普遍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

三、服务型政府与社区的互动机制

基于以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要求,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建立了“三站式”群众诉求矛盾解决“直通车”机制,由政府和社区有机的互动联动,形成了一个高效高质的社区自治体系,是服务型政府与社区互动的一个范例。该“三站式”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近三年来共召开听证会175次,协调会202次,群众诉求223件,解决各类问题2756件,化解、缓解矛盾143起。

“三站式”机制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矛盾。该机制分为责任区、居民区、街道三个层次,即“三站”,以金字塔形由低到高排列。服务团队由街道、居民区、行政派出机构、社区单位共同组成,形成普遍走访工作机制,将发现的问题和矛盾首先在金字塔的底端解决,无法解决的向金字塔上层移交。该机制的特点在于,政府、居民、社会多方协调,快速解决。

该“三站式”群众诉求矛盾解决“直通车”机制实际上是在横向的社区居民自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高效的、社区与服务型政府之间纵向的双向沟通机制。因此,该机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居民委员会执行的社区居民自治;第二,政府为社区提供服务、帮助社区解决问题;第三,社区居民对政府的评价、重大决策的参与。本质上,社区与服务型政府之间的纵向沟通,最终是为横向的社区居民自治服务。

上述“三站式”机制的三大内容,是建设服务性政府的三项具体要求的体现。其中政府为社区提供服务、帮助社区解决问题,体现的是转变政府职能这一要求。而居民委员会执行的社区居民自治,和社区居民对政府的评价、重大决策的参与这两部分内容,共同体现了充分发挥自治组织作用、培养公民自治意识的具体要求。以下结合“三站式”机制的具体做法进行评述。

首先,政府为社区提供服务、帮助社区解决问题方面。(1)在责任区采取零距离走访机制,及时了解居民的问题、需求和困难;定期召开有针对性的“草根会议”,高效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2)街道层面,建立“五会”配“五制”的工作模式:现场办公会配套领导包干制、社区事务综合调处会配套诉求转接制、服务群众促和谐议事会配套社情民意月报制、民生实事提议会配套项目征询契约制、矛盾排查分析会配套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以服务社区自治为宗旨,形成了一个以居民为本位、以社会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

其次,社区居民对政府的评价、重大决策的参与,主要体现是在居民区开展评议会和听证会。(1)评议会由居委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对被评议的机构、事件、对象的工作进行考核评议的会议制度。评议公安、工商、税务、环卫、市容监察、房管、卫生等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物业公司、社工工作站等居民区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并将评议意见向被评议对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反馈。上级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应将评议小组的评议意见作为对部门双重管理、考核和有关干部奖惩任免的依据。(2)在社区实施的项目或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在作出决策前,由居委会组织部分社区成员代表召开听证会,广泛讨论,并提出具体意见,由相关政府部门的代表回答与会人员的咨询,最后表决和形成听证决议。评议会和听证会充分给予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途径,使得居民对自身在社区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确认,有利于培养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意识。同时,居委会也充分发挥沟通群众与政府这一职能,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反映群众诉求。

社会治理工作建议篇9

[关键词]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居民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9-0013-02

自《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实施以来,城市社区建设和居委会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看,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行居委会与新型社区建设不相适应的窘迫现象

现行居委会与新型社区建设不相适应的窘迫现象主要表现在居委会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上。

1.居委会管理职能虚位。主要是指本该由居委会承担的一些管理工作没有到位,存在居委会的上级部门――街道“一竿子插到底”的现象,以致街道不愿意、居委会不乐意,居民不满意。按照《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居委会是我国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基层党组织和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的指导下拥有一定的自和自决权,实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它既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也不是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不能由政府任命,而应由居民选举产生。但在实际工作中,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虽然是由居民选举产生的,但其选举产生的过程往往带有街道指定的色彩,致使居委会的一些成员尤其是主要成员表面上看是居民选的,实际上是上级定的;居委会成员自己是这么想的,社区居民也是这么看的,这就使得这种群众性自治组织多少有些“变味”,呈现“官办”色彩。

2.居委会组织协调职能缺位、主要指居委会没有力量对本社区各类组织子以协调,以调动其社区建设的参与力,致使社区建设发展缓慢,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居委会是包括辖区内所有住户、居民和法人的基层自治组织,在社区范围内,无论住户和居民,还是各类法人组织,居委会都有权组织他们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各项活动,都有资格借助他们的力量用于社区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居委会具有较强的“官办”色彩,加之各种利益矛盾比较突出,使得居委会没有力量组织协调所在辖区的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和各项活动,致使社区建设因缺乏社区各界的广泛参与而不能够形成合力。

3.居委会综合服务职能空位。主要指居委会在为居民群众提供生活、教育、娱乐、保健等方面的服务上,有很多地方没有到位,居民群众该享受到的服务没有车受到,从实际工作看,虽然居委会“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已有了很大转变,但同社区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居委会在对居民群众进行就业指导培训方面,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但居民群众就业难,再就业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也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实现社区无待业还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虽然居委会经常组织居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但真正完全符合居民群众需求和意愿的活动不多;在居民群众的养老、看病等服务上,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做得更是不够到位,对此,居民群众既有希望,又有怨言。

4。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之间关系错位。主要指居委会与业主和物业之间的矛盾-较成熟的社区,一般都有隶属开发商的物业公司和住户自己成立的维权式的业主委员会;很多社区事务,都是由其二者协商敲定.似乎把“官办”的居委会给边缘化在一边,只是在前二者之间矛盾激化时才想到居委会,而后者又无力化解业已激化的矛盾。

二、体制性对策

消除上述窘迫现象,关键是要加快居委会体制改革和工作创新,切实把居委会建设成新型社区所要求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适应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的需要。

要建立现代新型社区自治制度:具体思路是:

1.切实将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确立为最高社区自治组织,将居委会确立为向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的行政主导性自治组织。

原则上,要打破“一百户”到“七百户”的限制,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居民小区划为一个社区。因为,所谓社区,就是一个以利益为纽带、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核心要素的自治共同体;只有居住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内的居民,才具有这样的利益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一个街道为一个社区,或以几个居委会为一个社区,都难以实现现代意义的社区自治。

居民会议的组成可以视社区大小,分别采取“全员形式”――由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居民组成;或采取“代表形式”――由每户代表组成。采取“全员形式”的,就叫居民会议,采取“代表形式”的,就叫居民代表会议。“代表形式”一般不要采取居民小组代表形式,因为小组代表不具有晋遍性。

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居委会,并选举产生一个小规模的便于召集并定期召开会议的常设组织――议事监督委员会,代表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行使社区民主议事、民主监督的职能。这一点非常必要,因为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机构代行监督,居民会议乃至居民代表会议往往形同虚设,最高权力往往难以体现。

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由居委会召集和主持,或由议事监督委员会动议居委会召集和主持,甚至可以由议事监督委员会直接召集和主持。五分之一以上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成员提议,居委会或议事监督委员会必须召集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居委会必须提请议事监督委员讨论决定,后者认为若有必要,必须提请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产生议事监督委员会和居委会的首届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由街道召集和主持。

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议事监督委员会成员,议事监督委员会有权监督居委会,有权撤换和补选居委会成员。

2.切实将居委会确立为社区自治的行政主导性组织,统辖社区各项事务。

目前的社区自治,似乎是以全体“业主”选出的“业主委员会”为社区行政主导机构,以开发公司选派的物业公司为社区日常服务机构,以居委会为政府行政机构,而事实上,后者往往是被架空或被边缘化的。这是由现行居委会职能缺位、虚位,空位和错位所导致的,也是与社会主义社区建设之体制要求和价值理念所不相称的。事实上,“业主委员会”本身就是对“居民委员会”的体制性排斥,就是对政府行政干预的排斥。其自治意识是可取的,其排斥意识则需要引导性纠正。关键是要切实将居

委会变成让全体社区居民认同、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接受政府引导的社区自治组织。在此基础上,整合社区组织,确立居委会在社区事务中的行政主导地位。基本框架是:在对居民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负责的前提下,将现行的“业主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一道,改造成新型的居民委员会,并由其统领各类社区组织和各项社区事务,包括现行的物业公司-没有设立“业主委员会”的社区,直接代之以居委会,不要再搞什么“业主委员会”之类的自治组织。物业公司必须划入居委会体制之下,向居委会负责,居委会必须全面担负起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物业管理、社区发展等基本职能。

3.居委会基本经费必须由国家单列财政予以保障。

以往的居委会,之所以事实上成为上级政府的附属物,关键一点,就是居委会基本开支由“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划拨”。“拿人家钱财,为人家办事”,很难使居委会成为居民自治组织。要切实改变这种状况,居委会基本经费必须按照“公共税收社区返还”的方式由国家单列财政予以保障,而不是由上级政府的行政财政予以开支。国家有必要单独拿出这笔钱支持居委会,因为国家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社会管理,而社区则是最基础的社会单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何谈社会管理,何谈社会稳定-实际上,国家向居委会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相当于向社区的自治组织购买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保证基层社会稳定。

至于社区建设的其他费用,要分门别类予以解决。原则是:居民掏出一点,物业公司挤出一点,住驻企业拿出一点,市场化服务积攒一点,上级政府资助一点。至于出资比例和资金管理,有待相关法律规章和“社规民约”予以规定。

4.居委会成员须实行合同聘用制。

根据社区成熟度还不是很高的现实,居委会主要成员的组成由街道组织推荐还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推荐必须是纯推荐性的,不能带有任何组织委派的色彩;必须得到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的选举认定;不能排斥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而白行聘用。

三、树立服务理念,实现居委会角色转变

居委会成员虽然不是国家公务人员,但随着社区自治程度的提高,其“权利”和“权力”势必不断提高,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力观”和“利益观”,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社规民约”行使社区管理权力,并着力树立以德治社、依法治社之现代社区管理服务理念。

要善于以德治理,人文化服务。居委会要坚持亲民精神,切实处理好居民群众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及时关注居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积极围绕就业、养老、看病,文化等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开展工作,搞好服务,并真正做到有所作为,让居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享受实实在在的服务内容,着力构建和谐社区。

社会治理工作建议篇10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年全县政法工作,表彰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对今年的政法工作任务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参加今天会议的领导有:县委*副书记,县委政法委*书记,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县公、检、法、司四长、政治部主任、各乡镇党委书记、派出所所长,*街道工委书记、县直各部门及驻县单位党政一把手,共计*余人。

为开好此次会议,会前提三点要求:

、请与会同志自觉关闭通讯工具;

、会场内严禁吸烟,请大家忍耐一下;

、不要随意进出,保持会场秩序,认真听会。

下面我宣布:全县政法工作会议正式开会。

进行会议第一项,请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同志作工作报告。

进行会议第二项,请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同志宣读《年度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状考评结果的通报》。

进行会议第三项,请县领导及公检法司四长为获得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颁奖。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进行会议第四项,请*书记代表县委、县政府同*、*、*签订《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状》。其他单位的责任状会后签,并交签到处一份。

进行会议第五项,请县委*书记做重要讲话。

同志们,这次会议的各项日程已全部结束。会上,*书记对全县年政法工作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总结,对今年的政法工作做了详细安排部署,表彰了年度*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状,*书记做了重要讲话,会议开得很成功。下面,就如何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是要传达落实好会议精神。各乡镇、各部门、各驻县单位要按照此次会议的安排部署,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同时,要认真疏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政策性、群体性问题,高度关注,及时妥善处理,扎实推进我县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