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微型课教案十篇

时间:2023-08-04 17:37:24

初中地理微型课教案

初中地理微型课教案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微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一、前言

所谓的微课程教学,实质上是指将教学要求、教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通过视频、演示动画等载体来深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视频由教学素材PPT、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馈以及课程练习、测试等内容构成,是开展微课程的关键内容,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微课程教学的设计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微课程整体上包括了知识点背景以及初中化学每一章节所要处理的问题。所以,有效的微课程应当在满足学生认知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在认真分析教材的整体结构及考虑学生自身具有的特点的同时,构建符合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和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化学知识网络。不管微课程应当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其深度、广度以及容量均要满足学生认知要求与认知规律。比如,在微课程中可设计“证明黑色粉末中含有氧化铜的实验比较”“溶液的酸碱性”等标题,使教学目标直观地、准确地在设计的标题中体现出来。当进入溶液酸碱性环节的教学时,可认识到实际生活中诸多物质具有酸碱性的特性,该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并初步掌握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酸碱性。

2.设计教学内容

微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说明典型性问题,并且以适宜的表现形式合理呈现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如下:(1)知识点总结型。初中化学教材具有一定知识点分散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将知识点连接起来,存在一定的概念混乱、知识点储存不全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系统、全面理解总结化学知识点的能力,微课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增设知识点总结的学习模块。系统、科学的知识点总结模块能够确保学生高效地掌握分散杂乱的化学知识点,在解题时能够准确判断题型和快速、正确地解题。比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适当总结归纳“化学式定义”“水的化学性质”等知识点的内容。(2)实验操作型。该类型的微课程内容设计来源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以及重要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促使实验操作要领、过程以及现象转化为视觉化影像资源,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前学习、复习巩固与深入分析。以影像资料等形式表现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基本技能,还能够确保学生动手实验的准确性、安全性,通过演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例如,将部分典型化学实验加入到该板块的内容中,具体表现为: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特定的黑色粉末是由炭粉以及氧化铜混合形成的,并对比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甲:黑色粉末足量盐酸,充分振荡观察现象乙:黑色粉末在试管中加热,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1)甲方案中证明有氧化铜的实验依据是;2)乙方案中证明有炭粉的实验依据是;3)对比上述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并给出判断依据。解析:1)由于CuO+2HCl=CuCl2+H2O,铜的盐溶液一般显蓝色,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溶液变蓝绿色。2)由于C+2CuO=2Cu+CO2,反应生成的CO2能够使得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石灰水变浑浊。3)甲操作只要将样品加入试管中,加入盐酸即可验证;乙操作需要铁架台、酒精灯、澄清石灰水等操作比较复杂,故答案为:甲方案更好,操作简单易行,不需加热。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观察,学生能够很好地判断实验的优劣,既有利于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方法的创新,又有助于学生培养发散性创新思维。(3)课程练习型。在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根据实际实验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难题、易错题制成课程练习型的课程内容,其中包含推断题、图像题以及计算题等。课程练习型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典型题加深印象和加深理解,确保学生在遇到同类型题时能够快速、正确解题。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初中生的角度出发,其对化学课程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学会在碎片化时间里利用微课程等学习手段来实现预先学习新的化学知识、课后巩固复习等目的,从而加深对较为抽象、分散的化学知识的总结、归纳以及理解,促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初中地理微型课教案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微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让人们的沟通快捷、方便。而在语文教学方面,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开拓了新视野。微课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为了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对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微课的内涵及特点

微课在国内有“微型课堂”、“微讲座”、“微课程”、“微学习”、“微课”等不同说法,对于什么是“微课”,人们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因此,对“微课”一词的界定是开展研究的开端和关键。在国外,“微课”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来的,他认为微课是以在线学习为目的,运用建构理论在短时间内进行实际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国内,对“微课”概念研究得较早、较深入的是胡铁生和李玉平。胡铁生指出,微课是基于新课标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有机组合;李玉平在开展微课程研究前,曾做过“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后来他发现,通过制作研究小视频来展现“三小”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效果不错,并开始在教师群中试验、推广微课程。他所推广的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每个微视频时长约为5分钟,主题突出,一课一事,每个微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可独立使用。综合胡铁生、李玉平等人的观点,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围绕学科知识点进行的教学展示及资源的有机整合。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是微教案等单一类型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是多种资源的有机组合,而其课程载体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其他各种资源并存。至于学习方式,微课既支持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也能够满足用户自主、多样化学习的要求。正因如此,微课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教学灵活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于教学。

2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具有在较短时间内讲解某一知识点的极大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单独列出制成微课件或微视频供学生学习,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又可以给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提供两次甚至多次学习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语文教学打好基础。下面笔者以具体的教学案例说明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 教学案例一

《繁星》是一首极富诗意和诗情的现代诗歌,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蕴含于其中的诗意与诗情,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诗中极富韵味的意象很多,学生要读懂这首诗歌,就要学会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赏析,在体会诗歌意象美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怀。教师如果以传统教学方法教授这些内容,很难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选取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并将这些意象有机整合制成微课件,通过微课件中展示意象的能指和所指,引导学生解读意象中隐含的诗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如此便能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此外,音韵美也是这首诗歌的一大特色,教师也可整合微课中的多种资源,如音乐的播放、画面的呈现、诗歌的诵读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美与诗人的情。

2.2 教学案例二

完整的教案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但就目前教师的教案设计来看,很多教案设计都趋于形式化,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微教案,将教学过程细化、科学化,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是这个知识点比较难掌握,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游览过苏州园林,课本上也没有插图。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生动地向学生介绍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门窗的设计等。学生一边听着详细的配乐解说,一边欣赏多彩的园林图画视频,研究苏州园林的布局、色彩、搭配、雕刻等,就很容易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感,领会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技术高超。这样一来,既可避免了教学过程的冗长和形式化,也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的传授既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也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学生在学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课时,既可接受教师的传统式教学,又可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微课展示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为第一课堂的学习做个补充。如此,既能巩固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又能拓宽学生的第二课堂知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打破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在语文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涵拓展、意境营造理解和写作兴趣提高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应重视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微课的灵活应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微课是一种新事物,还不够成熟,仍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我们应加强研究与创新,使微课这种教学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世波.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

初中地理微型课教案篇3

一、学案设计在学案导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状况,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出最大效益。

二、英语学案设计存在的四大问题

(一)缺乏课型特点

在设计英语学案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过分追求形式的整齐划一。抛弃学科特色或同一学科中不同课型的差异性,完全按照统一模式设计,这样缺乏课型特点,也不利于教师设计学案时发挥创造性,束缚了手脚。

(二)缺乏自主探究

英语学案设计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学案完全等同于练习题。学案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巩固习题,它对于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是非常显着的,但是把两者等同起来,这样会使学案失去其重要的“导学”功能。

(三)缺乏整体思路

英语学案设计中容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只关注微观的学案设计,缺乏整体性。目前对于学案设计的探讨更多地局限于课时学案。设计学案时,既没有单元意识、年级意识,更没有把初中整个阶段作为整体来考虑的意识。

(四)缺乏文化渗透

虽然英语学案设计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训练是非常到位的,从音标到单词,从词组到句型、语法,以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都面面俱到;但是却普遍缺乏文化及人文知识的渗透。而学习一种语言,除了学习语言本身之外,还有学习语言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

三、英语学案设计的四点改进措施

(一)英语学案设计强调“突出课型”

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多种类的课型,如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练习课,它们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承载着不同的微观功能,课型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学案设计的多样化。

听说课的设计遵循从输入到摄入(吸收),最后输出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按照先说、后听、再说、又听、运用、课外听的教学步骤进行。具体可分为如下操作程序:(1)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2)词汇和句型演练;(3)lb、2a、2b听力训练;(4)进行“conversation practice”和“survey and report”等的拓展运用。

(二)英语学案设计要求“导学性强”

所谓导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案则是学生通往自主学习的桥梁,学生可以根据老师设计的学案,自己查阅教材学习,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初中英语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培养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在主观心理因素上下工夫。其次,在知识技能的培养上也应该扎实打好音标关、单词关、语法关,为学生授之以渔。学案导学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下的有益实践,这种充分发挥能动性、自觉性的主动学习,具有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

具体而言,如何使英语学案起到导学的作用,学案的设计必须具备“易学、趣味、渐进、实用”四个特征。首先,内容的难易程度应该是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过难或过易的任务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其次,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生动有趣。再次,所选材料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适合学习者自学,初一年级打好音标关,初二年级建立起语法体系对于学生自学英语是两大有力保障。最后,实用性应该体现在选材上,如选择与考试类型一致的练习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考试能力,同时选择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语言素材增强实用性。

(三)英语学案设计贯穿“整体思路”

众所周之,教案的设计分为宏观教案和微观教案。前者是针对整个学期、学年甚至是初中阶段的设计,如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等;而后者的关注点是单元或者是课时,可以是一两周课程的设计或者是45分钟课堂的设计。从设计者看,前者多是由教授同一年级同一课程的教师共同设计;后者是由独立的教师个体设计。

学案的设计也应该有宏观和微观意识,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宏观学案的设计应该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学生考虑自身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并拟定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微观学案则应当基于宏观学案来设计,宏观学案也应该在课时发展过程中逐渐得以修正。在初中阶段英语学案的内容选择上,应树立起整体意识。

(四)英语学案设计体现“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英语学习也旨在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其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必要。

在学案设计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可运用多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

当然,文化渗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阅读小短文、发放旅游小册子、查阅地图册、观看视频短片、分享照片等;途径也可以多样,如通过教师介绍获得知识,或者通过学生讨论,分享式、参与式地获取信息。

初中地理微型课教案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41;G4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37-01

翻转课堂译自Inverted Classroom,也翻译为“颠倒课堂”“反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打破课堂的固有模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实现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根本变化。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转变,诠释了新课改的方向,提出课改模式变化的主要策略和终极目标。

一、翻转课堂的发展史

早在2000年,MaureenLage,Glenn Platt和Michael Treglia等在论文《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中,就提出翻转教学模式,但没有提出“翻转课堂”一词。到2007年,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录制视频上传到网络,为缺席的学生补课。不久,他们进行了新的尝试――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进行问题辅导。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在美国逐渐流行。在国内,类似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的杜郎口教学模式,被誉为高效课堂模式,曾吸引众多同行前去学习。在杜郎口之前,扬思中学的“自主先学,当堂反馈”的教学理念也成为高效课堂的楷模。其实,这些课堂模式的改变和创新,就是现在说的“翻转课堂”。但有一点不同,以前没有微视频、微课,而“翻转课堂”则是科技信息时展的产物。

二、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中的实践

(1)微视频应精选,督促学生自主观看。微视频、微课的有效运用,是翻转课堂的中心环节。在语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浏览网络资源,把握网络中关于该语法的重要的微视频资源,包括名师在线的微课,并对这些微视频和微课进行精挑细选,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以适合自主学习为基准。比如“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先观看黄蓉荣讲师主讲的17分钟的微视频。视频中对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的概念、动词的形式以及二者的用法讲解比较详细,多数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可以整体上进行把握。这样,课堂上教师就可以省去对概念的叙述、“三单”构成方法的介绍、现在分词的构成等的讲解,节省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有效探讨、交流和训练。微视频和微课的选择与使用,不仅仅依靠网络资源,教师也可以自主制作微视频和微课,发送到QQ空间或者微信朋友圈,让学生课后或者周末回家观看,既起到预习的作用,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复习巩固效果。

(2)制定好导学案,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的核心环节,学生在家或者在学校的微机室,可以让他们登录账号进入系统,进入作业中心,完成微课学习内容和导学案,当然也不排除纸质的导学案。如被动语态教学时,让学生进入系统,打开微课,完成预习作业:判断Tea is grown in the south是不是被动语态的句子、将He gave me some advice等句子变成被动语态的句型,等等。教师要认真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看学生是否有效观看学习视频并完成相关自主检测题。因为毕竟是初中生,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完全养成,学习能力也不是很高,有必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约束和督促。若课前学生学不好,课后不注意复习,课堂上教师对这些基础知识又不再讲解,这部分知识就会成为缺口。

(3)注重反馈环节,促其主动交流。翻转课堂模式中,自主学习在课前,交流反馈在课堂。教师要注重学生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的易错点和容易忽略的地方。对这些重点内容和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多种活动,以刺激学生兴奋点和注意力。比如,学习“一般过去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交流预习学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要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搜集和整理,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4)注重总结和升华,提高翻转课堂的实效性。翻转课堂,不是教师不再讲,而是有针对性地点拨。以It is+adj.+of/for+sb.+to do sth为例,优秀生课前自主学习微课时就完全可以理解这个句型的用法,对于of/for的区别也会一清二楚,课堂上稍微训练,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而一般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要想理解of和for的用法不同,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对这个句型进一步分析和强调,通过精心点拨和总结相关的用法,学生才能掌握这些学习内容。

三、结束语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展示性的学习较多。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务必做好调控、监督和督促工作,否则,学生自主学习的效度可能降低。教师应站在新课改的高度,勇于创新,实施翻转课堂,让翻转课堂成为和谐课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王海杰,张黎.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4(21).

[2]尹佩飞.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9).

初中地理微型课教案篇5

关键词:微视频;课堂教学变革;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1-0092-04

引言

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与另外两位合作伙伴共同创建了以提供“互联网短信”服务著称的Twitter网站。[1]随着Twitter的兴起和广泛运用,人们发现这种被称为“一句话博客”的微博虽然有140个字符的限制,但其所传达的内容同样可以发人深省。同年10月,谷歌公司以16.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在线视频网站YouTube[2],预示着以微博、微视频、微电影为代表的“微时代”已经来临了。此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录制微视频解决教学难题,以微视频开展教学的理念似乎一夜之间深入人心。

在教育领域,微视频是指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模块或知识点,时长约为2~20分钟,是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的微型教学视频资源。事实上,视频类教育资源并非新生事物,其经历了教育电影、教育电视、网络课程视频、微视频等多个阶段。[3]早在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教授就提出了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的概念。[4]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综合了以往设计短小课程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但这些构想由于受到各种限制而得不到实施。近年来,随着Wi-Fi、4G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iPad、Surface等移动终端的飞速普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走向移动化、微型化和碎片化已经成为可能,学习资源内容的微型化、移动化改革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微视频作为智慧学习的重要资源,能够满足学习者入境学习、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对均衡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能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国内部分学校(如山东省昌乐一中、重庆市聚奎中学等)开展了校内翻转,微课大赛等赛事的举办也使微课的制作和应用得到了推广,但是由于微视频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新宠,所以取得明显实效的实践案例较少,能从区域范围以微视频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案例则更是凤毛麟角。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上海市普陀区实施的“J课堂”项目作为案例来进行深度分析,以期获得区域内推进微视频应用的有益启示。

上海市普陀区“J课堂”项目的实施现状

一直以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是制约普陀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下面详细介绍上海市普陀区推出“J课堂”项目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和微视频应用模式。

1.实施背景

上海市普陀区区域面积55.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0万,属于城乡结合部。它是以人口导入型为主的教育大区,随迁子女较多。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普陀区“J课堂”是“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项目的核心课题,2015年5月23日在青岛举行的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中,普陀区“J课堂”实践案例参展,并得到专家领导和现场观众的高度关注,它被收录到教育部区域信息化案例库。

2.实施方案

(1)组建项目团队

普陀区“J课堂”平台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云研究院和普陀区教育局共同打造,是由教育局副局长牵头,教研员、一线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组建的。普陀区教育局行政上的推进,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引领;专业引领还是依靠普陀区教育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项目学校实践研究,多方参与,构建了一个集资源共享、在线互动、智能推送、学习分析于一体的“J课堂”云平台。

(2)微视频开发

普陀区教育局根据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反映出的初中理科教育偏弱的现状,从学科团队的视角出发,分别组成初中数学、初中物理、初中化学三个主力研究队伍。每一支队伍都由市区级教研员、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并聘请市级专家进行备课指导,集中精力打造适合区情的初中数理化优质微视频资源。从选题、方案、设计、预录、录像五个环节设计了微视频“五步骤、三循环”的研究结构。[5]“J课堂”微视频的开发重点发挥课堂一线教师的作用,研究团队共同确定学科微视频的选题和录制计划,并由录制教师对录制方案和教学设计进行迭代设计和反复打磨,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3)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开发与使用

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设计理念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普陀区的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设计开发,致力于打造集学习与评价于一体的网络学习云平台。下面从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三个方面功能,即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数据记录分析学情和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对其应用进行分析。

①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校名师,全区共享。普陀区从教育教学改革优质资源匮乏,优秀师资有限、分布不均衡等瓶颈问题出发,组织参与课题的所有学校的特级教师们一起开发微视频资源,供全区所有学校的师生共同使用。

②数据记录分析学情。“J课堂”平台是以“数据驱动的教学”为核心理念。首先,通过学习过程记录、智能反馈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暂停和回放情况、学习次数、学习时间等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其次,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生可以在“学习社区”相互提问和回答,教师可以为学生解惑答疑,指导学生的学习。最后,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在视频中插入一些题目让平台自动判断,根据学生观看视频和做练习的情况,为学生个性化地推荐接下来要继续学习的内容。

③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J课堂”平台借鉴了可汗学院制作知识地图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导航系统,将片段性、碎片化的微视频学习资料形成知识体系。在平台内,不同的颜色标识不同的学习进度:蓝色表示已经学过,黑色表示正在学习,灰色表示尚未学习。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由点到线再到面,按知识结构组成一个知识网络。

3.微视频应用模式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各所学校根据学校的情况、生源等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应用模式。“J课堂”云平台上的微视频旨在帮助学生为课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所以应鼓励学校和教师尝试创新教学的主体需求和学校特色。在实践中形成了如下三种微视频应用模式。

(1)洛川学校“三段式”应用模式

由洛川学校刘爱武校长带领的E教易学工作室,致力于微视频应用于教学的研究,他们开发了将微视频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段式”应用模式。

在课前,教师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于本班学生的微视频,学生利用微视频进行预学习,完成导学单上的内容。教师通过人工批阅或问卷星统计导学单的完成情况,对正确率高的内容可以不处理,对错误率高的内容要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同时为课堂内容的调整做准备。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课后,以单元知识点为单位,复习并完成检测题。学生整体建构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虽然微视频是由单一知识点录制而成,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呈现碎片化,但是学科知识有其系统性,能完善“J课堂”平台微视频的系统性,让学生实时查漏补缺。学生可以利用“J课堂”平台上的微视频知识导航框架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统整。

(2)北海中学“四驱学习”应用模式

北海中学借助微视频打造初中“四驱学习模型”应用模式。该模式分为四步:第一步是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驱动预先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内容。第二步是预学交流,主要是驱动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积极思维品质。学生在家根据导学单自主学习,教师上课时把导学单收回,通过对大数据和导学单的双重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组织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讨论思辨,培养思维品质。第三步是主题探究,主要是驱动师生活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每节课上教师会设置不同的主题进行探究,培养多样性思维、数学建模思想等。第四步是当堂反馈,主要是即时检测,驱动自我检测,提升即时学习效率。

(3)金鼎学校“AB组分层教学”应用模式

金鼎学校成立于2009年7月,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模式的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学生多数是从乡村进入上海的“留守儿童”,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较差,存在一定的行为偏差。为了实现均衡优质的教育,学校根据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组和B组,分层教学,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J课堂”正是通过因材施教的理念实施教学,所以自参与普陀区“J课堂”以来,金鼎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J课堂”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启示

1.微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

微视频作为开展翻转课堂的核心学习资源,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器”。通过对普陀区各类学校不同学科的微视频应用的分析,笔者得出有效利用微视频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首先,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不同,微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其使用要讲究前提条件,因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的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过程。例如,对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名师微视频并非是拯救教学质量的“救命稻草”,也并不能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普陀区“J课堂”微视频能根据普陀区学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其次,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微视频。微视频短而精,知识点明确具体,所以在教学情感教学类内容时,它的适用性不强。最后,要根据课型及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开发微视频。教师不仅能在讲授新课时应用微视频,而且在课外内容拓展、总复习考试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

2.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视频学习体系

知识地图是一种以可视化方式展现的显性化、结构化的知识关系网络,具有知识管理、学习导航、学习评估等功能。一门课程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结构,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比较差,而微课程大多是单个或者零碎知识点的堆积,这对学生理解单一知识点会有较大的帮助。“J课堂”基于学科的微视频知识地图的构建,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框架,他们通过观看系统的学习微视频,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基于知识点、章节、主干知识的逻辑知识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学生很容易找出自己学习的不足。该体系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为可视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3.利用微视频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平台的建设不可或缺

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是中国本土缩小版的“可汗学院”。从“J课堂”云平台推进普陀区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不难发现,云平台上可以同时实现学生微视频学习、教师教学任务、师生课程在线讨论、学情分析等功能,实现教学的线上互动。同时,微视频学习平台根据课程学习视频的点击数据,如学习时间、点击数量等,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提供给教师一整套学情分析资料,供其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初中地理微型课教案篇6

一、微型课题研究的认识

微型课题研究应该有两个定位。首先它是一种行动研究:研究的对象就是教师自己的工作行为,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要小而具体,更要有针对性。

其次它是校本研修的内容之一:平时学校的教研活动如专题学习、集体备课、听评课研究、课例研讨等都开展得很好,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学习。微型课题研究就是以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主线将各种活动串起来,在活动中确立教师教研主体的地位,引导教师全员参与。

二、如何确定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

我们都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微型课题研究的问题不能大而空,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力求在3~5个月的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教研活动解决课堂教学的某一点困惑。那么,选题从哪里来?

从自己身边选题。关注自己身边时刻发生的教育现象,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如“如何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研究”“学困生自卑心理的个案研究”等。

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教师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针对有的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的现象,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课题:“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意识的研究”。

从平时的积累中选题。教师经常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长期积累就会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一定的感悟,这时我们就可以从中选出一个具体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活动形式

确定好选题之后,要写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相对比较简单,大致包括问题描述、确立研究人员、内容规划、实施步骤、预计成果形式等。实施方案制定好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完成落实。

名家讲座、理论、案例学习:名家的讲座,以及有关理论和案例的学习一定要与课题研究相关,学习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随堂课的潜心揣摩:课题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应该在平时的每节课中。教师应带着问题来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在教W过程中要将发现的新问题和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实时进行反思,这就是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再升华一下就是课题研究。

集体备课:课题组必须以问题为载体聚焦课堂,注重质而不是量,进行首轮试讲和再次上课,适时进行研讨,分阶段进行小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是对一节课面面俱到进行评价,而是针对研究的问题在这节课中是怎么体现的,有哪些闪光点与突破点、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方面、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进行思考。

撰写案例: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研究的问题相结合。

初中地理微型课教案篇7

[关键词]微课;微课制作;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

[DOI]10.13939/ki.zgsc.2016.02.168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2课程的特点与需求

“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快速原型设计方向)的核心技术课,是应用产品造型软件及3D打印设备进行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制造的课程。该课程以Pro/Engineer软件为造型工具,针对工业产品、电子产品、玩具、日用品进行造型设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形式,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了若干任务,要求完成每个任务的零件造型、装配以及零件的3D打印,每个任务下设置了一定的项目,作为完成工作任务的支撑,以保证核心职业能力的实现。

在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三维造型技术是课程的关键,只有熟练掌握造型软件的各主要特征工具,才能准确地实现产品造型的设计构想,从而完成产品的造型设计。而项目化教学是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边学边练,边练边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达到锻炼提高三维造型能力的目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课时较紧,在课程的项目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结合项目产品造型所涉及的主要特征工具进行讲解,以帮助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许多学生由于忙于完成项目制作,忽视了细致的理解造型特征工具的应用原理和技术要点,即便是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对某些特征造型工具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完成项目造型任务,但是时间一长,就难免遗忘,而当后面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另外,Pro/Engineer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三维设计软件,包含了许多造型特征工具,而每个特征工具又各有特点和操作要点,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容易为初学者混淆。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设想如果能结合项目教学制作出若干个微课,针对造型软件几个重要特征工具的原理、技术要点,进行重点讲解,对于学生的复习提高,和全面认识掌握该造型软件一定会有很大帮助,据此我们开始了此课程的微课制作。

3几种主要特征造型工具的微课制作

3.1根据需要确定教学主题

通过对造型软件的技术功能分析,我们选择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造型工具进行分析讲解。依据微课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短小精悍”的特点,在选题时我们注意“小而精”,以10个特征工具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技术难点等作为微课的主题。

3.2根据主题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关键,如何能在5~10分钟内,做到讲解透彻精练,教学方案设计至关重要,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需要在微课的教案设计中反复推敲,做到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好的策略或创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在编写微课教案时,要注意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3.3收集素材制作PPT教案

在PPT教案设计中,注意内容上要根据教学方案计划要求只放核心重点的东西,文字、图片、语言上须准确无误,设计要有启发性、悬念性,版面采用PPT的首页作为封面,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知识点与作者。

另外,要根据教学方案要求,收集有关图片素材并制作二维及三维动画,还要对软件操作过程进行录屏或工作实景拍摄。

3.4微课脚本制作

脚本设计是制作课件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将PPT、教师讲解、动画演示录屏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运用教育学理论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对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解说词的撰写、音响和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其作用相当于影视剧本。

从微课的开发制作看,脚本的创作通常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文字脚本的创作,文字脚本是由教师自行编写而成。编写文字脚本时,应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联系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对有关画面和声音材料分出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安排和组织,以完善教学内容,这也就是教学方案设计。第二步是编辑脚本的编写,编辑脚本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创作的,它不是直接地、简单地将文字脚本形象化,而是要在吃透了文字脚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根据多媒体表现语言的特点反复构思,这里也就是我们的微课脚本,它是微课的录制的指导性文件。

3.5微课的录制与视频输出

微课通常利用软件进行视频录制和整合处理,软件主要用到Flash、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等,后期加工完成镜头组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剪辑,就是将PPT、录屏、动画等单独画面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有逻辑、有构思、有创意、有规律地连贯在一起。另外,就是特效制作,如片头3D特效及镜头的特殊转场效果等,再有就是声音的编辑。

3.6微课开发注意要点

微课最后是以视频形式展现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就是微课讲解时,要求声音清晰,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另外,就是要求教学内容呈现的画面清晰,镜头衔接的逻辑性好。

4微课教学实施效果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教师成长的机遇,通过制作微课程,不仅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且教师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成长。微课程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我院实行项目化教学,微课的应用对项目制作起到了辅助支撑作用。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利于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避免了往日课堂项目练习后学生似懂非懂吃夹生饭的问题,保证了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都为微课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节约了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学习,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蔡跃.微课设计与制作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初中地理微型课教案篇8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微课;微视频;应用;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77-02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提倡教师应积极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组合文本、音像、实物等各种资源形式,更好地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微课作为近年涌现的新型教学资源,已经日益广泛地进入基础教育教学视野。

一、微课走进思品课堂

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是思品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近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思品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微课等各种数字化资源广泛渗入思品课堂教学中,科学创设、合理利用数字化资源成果,创新教育教学新形式新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成为思品课堂教学的重要要求。

笔者在本文所阐述的微课,是将其界定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认为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也包括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形式对学生预学、随堂训练、学习评价、课堂反思等环节进行的“微设计”,并围绕思品课中某个重难点知识、学生易错频错点、关键教学环节来选题、设计、摄制微型视频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互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等,为学生创设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短小有趣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微课应用于思品教学的意义

科学设计、合理利用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资源,对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技能等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支持,搭建起实施思品教育的新平台,有利于为学生构建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思品课堂,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互动探究、评价反思等提供重要的活动载体。其次,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主题鲜明、指向明确、短小精趣的微课,合理利用微课媒体,能进一步优化个性化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学习实效。最后,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教师优化设计微课资源,并结合课堂实践、听课评课、共享交流、反思改进等课堂活动中强化应用,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

三、微课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导学性,激励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阶段。导学性体现出微课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功能和作用。在初中思品教学中,教师适时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利用微课载体,创设具有针对性、富有趣味性的导学性微课,能有效激励学生自主自觉地开展课前学习,为新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如,在七年级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一课教学前,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笔者设计了一段约8分钟的预学微视频,把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任务等方面内容融入导学视频中,来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自主预学。视频内容主要有如:“(1)看一看(3分钟视频素材):认真观看‘生命教育’微视频,细致思考。(2)定一定(学习目标):知道每种生命都具有独特性(知识目标);认识、悦纳自己的生命,体会自我生命的独特性(能力目标);培养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想一想(学习方法):①自主学习,善用资源;②在线交流,互动讨论。(4)做一做(学习任务):①梳理知识体系:……;②自主探究活动:A.描述下‘独特的我’;B.说一说人类生命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的生命与其他生物相比有哪些独特性表现?C.人类的文明成果有哪些?人类运用思维和智慧创造了什么?D.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成材之路,增强自尊自信,更加热爱生命?”在此,笔者通过创设形象生动、任务明确的导学微视频,课前要求学生在微视频辅助下做好自主预学,可以多次回放,也可以适当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这对提升预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明确学习重难点,发现个性化学习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二)优化情境性,融洽互动探究

微课作为新型媒体资源,是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要素,能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教师优化思品课堂教学情境,必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微课资源的便捷条件,创设真实性、生动性的课堂情境,指引学生在入情入景中更好地参与活动、融入探究过程。如,在七年级下册《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学中,笔者利用了活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其中,围绕“求助有路”、“敢打官司”、“善于斗争”三个教学环节,笔者积极将微课资源融入教学情境之中。例如,在导入“求助有路”教学环节时,并不局限于教材中已有的案例,而是借助了学生们身边生活中“留守学生黄志庆辍学”的现实案例,把家访调查的情形摄制下来,并制作成3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引导学生们在新课导入环节中一起观看;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本阅读、小组讨论等探究学习活动,帮助黄志庆出谋划策。面对发生在身边的熟悉事例,不少学生在小组的互帮互助下,较好地举出了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机构,锻炼了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教师进一步指引学生一起归纳出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正确途径以及寻求帮助的主要机构。

在此,笔者创设生活性微课教学情境,意在让学生跟贴近生活实际,拉近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在生活化微课情境的烘托下增强生活化课堂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效率。

(三)注重纠错性,巩固随堂测练

“错误”是课堂中可贵的资源。在思品课堂中,教师适时创设微课条件,巧妙地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一种有利于组织教学的课堂资源,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识错”,及时地“纠错”,有效地“悟错”,巩固随堂训练的实效。

如,在七年级下《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起熟悉了教材中“坚强意志的表现”案例素材,从中感受到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并开展“说一说”随堂训练活动,要求他们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出发,例举所了解的面对灾难时却能坚韧刚强的典型事例还有哪些。此时,有个学生就以暑期电视中经常播放的《西游记》电视剧中白骨精的形象为话题,说白骨精具有着坚强的意志,与孙悟空屡败屡战,坚毅顽强,还特别有孝心……班上立即激起哄堂大笑,同学们都为他的发言而纷纷议论开来。笔者看到课堂上混乱的场面,意识到学生对学习主题及意义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于是适时向他们展播了截取的2005年春晚“千手观音”微视频,让学生们深刻感受下这些聋哑演员台前幕后的艰苦排练和精彩表演。在随堂训练中,教师借助微课媒体资源适时调控了课堂,向学生展现了积极、正面、向上的“坚强形象”,促进学生把乐于课堂表现的积极性引向正确的方向上,使他们在“纠错”的同时深化了认识,培养起学生应有的正确价值取向。可见,积极健康的微课情景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表现,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生动亲切的微课情境中丰富学习感受,纠正学习错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巩固训练成果。

(四)重视体验性,促进总结反思

体验是学生参与初中思品课堂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性,教师不应仅限于课堂中的互动合作学习,而且应充分创建多样性的课内外学习活动场景,积极将学习环境移入鲜活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们在实在丰富的生活中获取学习资源,增添学习体验,开阔认知视野,在总结反思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情感素养。

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教学完成后,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回家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工具,收集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关于侵害消费权益的实际案例,并录制成微视频,到下一次课堂时间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和分享。通过实践活动,有的学生辅之以解说、文字和视频效果,设计成十分精彩的微视频,将自己在实地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素材巧妙转化成课堂学习的有益资源。在此,教师借助激励学生自主创作微课,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合法维权的方法,丰富了学习体验,反思了学习成果。又如在九年级《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前几周,笔者事先布置给学生任务,要求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的手机或相机录制一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视频资料,意在通过他们的实践有效获取课堂素材,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搜集、处理、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到了《灿烂的文明之花》教学一开始,几个学习小组给我们展现了非常生动的视频情景。如微视频“家乡小学的支教姐姐”就给我们呈现了新一代大学生爱心支教、乐于奉献的精神;微视频“我们的小区越来越热闹了”描绘了所在生活社区开展的许多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体现了文明社区的新气象、新风尚;微视频“我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充分体现出新时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进展,农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了……在这些亲切的视频资源的支持下,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涨,顺利地完成了学习活动。所以,在初中思品微课教学中,通过实践性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利用实践中获得的素材信息来整合设计自己的学习资源更是一种新颖的学习途径。在拓展实践中,学生认识到了生活的变化,提升了认知水平,总结了学习实效,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四、结语

教师要发挥微课的真正效用,必须结合思品课堂中自主学习、互动探究、随堂测练、总结反思等教学环节,努力采用有效的微课媒体应用策略,在应用中探索可行路径,在应用中汲取有益经验,从而获取真实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微型课教案篇9

关键词:高职 微课资源 机械制造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03-02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微时代”。利用移动通信终端的短时间、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接受,一种新颖的资源表现形式“微课”,因其“主题突出、情境真实、方式灵活、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优点,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焦点之一。本文基于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探索建设适合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微课资源,能有效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1 微课的定义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基于网络运行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1]。黎加厚认为:“微课”(亦称“微课程”)是指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焦建利则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的教学视频[3]。

本文借鉴胡铁生对微课的界定: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围绕一个独立的知识点、技能点、疑难问题等进行分析讲解的一种学习资源。其核心是长度为5~15min的微型教学视频,并包含与该视频内容相对应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辅教与学的资源。

2 《机械制造基础》微课资源的建设目的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技术技能课程,对应于机械加工工艺员、机床操作员等岗位。课程涉及的资源信息庞大,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冷热加工方法的原理、工艺及设备,课程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实践性强。对于实践加工经验缺乏的学生来讲,该课程内容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略显枯燥难懂,很容易让学习者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耐心。

在Web 3.0迅猛发展的今天,笔者尝试着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者学习开发一系列的微课资源,使教学资源的展示变得更加短小、精致、生动、形象,使教学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 《机械制造基础》微课资源建设的原则

3.1 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微课资源建设一定要把学生作为首要受众。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在建设微课资源过程中应为学习者构建既符合教学主题又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既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问题,建设配套的微课资源,通过练习、测试、学习反思、在线讨论等活动,将授课过程真实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为学习者提供真正意义上虚拟课堂,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意义的建构。

3.2 突出“微”特性

生活在Web3.0时代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稳定性在变弱、持续注意力时间在变短、认知注意力呈现碎片化。为适合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需求,微课的核心要素“微视频”相对精品课、资源共享课中的视频时间更短(通常为5~15min),其容量也较小(不足百兆),有利于网络的传播和分享。其教学设计必须严格遵循微型化原则,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微课的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讲解相比,其教学主题更突出,教学内容更具体、精炼,通常情况下一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力求通过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学到最关键的知识。

3.3 注重实效性

高职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培养适应当前市场需要,服务于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具备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类微课资源建设一定要注重实效性。理论讲授型微课应以知识点讲解为目标,切实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实践演示型微课应注重程序性知识的传授,以全真(或仿真)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拍摄时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清晰的展示操作要领与工作流程。

4 《机械制造基础》微课资源的设计

4.1 前端分析

4.1.1 学习内容分析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冷热加工和机械加工工艺等相关知识。我们根据培养目标要求,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该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学习方式:把课程内容分解为三个学习情境(11个课业),主要讲解工程材料相关知识、金属切削的基本规律及控制、金属切削刀具、机加工工艺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较全面地了解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与机械制造相关的基础知识;能根据工程要求正确选用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方式;能根据工艺要求正确选用金属切削机床和加工工艺方法;掌握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先进制造技术的相关知识;具备分析和检测机制产品质量的初步能力。

4.1.2 学习者的需求分析

学习对象是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相关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其主要特征为:他们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可以乐此不疲地从网上下载音乐,随时自拍并上传照片,在QQ和微信等社会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但难以坐下来专心读书,甚至难以专心面对面地与人聊天。他们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所以欢迎能方便自学的学习媒体。

4.1.3 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分析

高职层次的高校录取门槛低,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够高,理解能力差异较大。学校的学生有的来自中职,有的来自普通高中,学习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要求学习媒体能够因材施教。

4.2 细化知识点

知识点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可得到不同的理解。在本文中,笔者认为:知识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媒体(如视频、声音、文字、动画、图画等)相互协调以表达一个局部的逻辑意义的知识的集合。一门课程的学习可以看成是学习者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过程。

根据知识内容的粒度大小,知识点可分为元知识点和复合知识点,元知识点是指内容结构不可再分的知识点,复合知识点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知识点构成,多个知识点构成一个知识模块(或主题单元)。以学习情境2“加工可调支座”中的课业2.2为例,在保持知识点内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前提下;依据知识点属性和规律及学习者的学习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将“车刀”这一教学内容分为:车刀的结构、车刀的组成、车刀的几何角度3个知识点(如图1所示),车刀的组成又细分为前刀面、后刀面等6个元知识点(如图2所示)。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是相互独立的,又是循序渐进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笔者可以在10min左右将每个知识点讲解透彻。

4.3 确定微课的类型

在对知识点进行细分之后,微课资源开发者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点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步骤和组织形式,综合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对知识点进行表现,这样才能使其更加贴近学习者,更易于被理解。目前,我们根据课程特点主要开发了“理论讲授型”和“实践演示型”两种微课,分别讲解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以学习情境2“加工可调支座”中的课业2.2为例,“车刀的结构”“车刀的组成”“车刀的几何角度”等微课为“理论讲授型”微课,这类微课通常以语言传递信息,可采用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方式,围绕单一知识点,以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适合学生的知识编码情境,采用适当突出、强调、重复等呈现方式。“装夹套类零件”“钻中心孔”“钻孔”“车削内孔”“攻螺纹”等微课为“实践演示型”微课,主要讲解程序性知识。这类微课应以活动为载体,以直接感知或实践训练为主,其设计思路为:呈现教学目标呈现正例引导学习者发现关键特征。可现场拍摄高级技师(教师)的示范操作,亦也拍拍学生的正确(错误)操作,经后期剪辑、编辑而成。

4.4 微课资源要素设计

微课的资源要素构成,应突破单一资源类型的限制,形成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微视频、微教案、微学案(或任务单)、微实验、微练习、微课件等支持性资源,以及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基于网络平台衍生出来的扩展性资源,形成一个的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完整的、动态生成的交互性教学应用环境,如图3所示。

初中地理微型课教案篇10

关键词:微时代;语文教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一个话题。如今,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新型的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一、让“微课”更威

微课作为微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为基本载体,将知识点、考试真题、作业练习碎片化、形象化以及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深化理解,明确主题目标。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传播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逐渐走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以其操作简单易行、知识内容灵活精湛得到高度认可。

案例一:

某中学一位语文老师在上《望岳》时,首先就让学生观看了一个微课,主要是关于《望岳》一文的整体分析,时长约七分钟。学生看完这个微课以后,老师又从诗人杜甫的经历讲起,并分析每句诗的含义,包括诗的描写,由远到近的写作方法等等,最后揭示出诗文的主题。整个环节下来,基本上都是在重复微课的内容。

微课,是就文章的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重难点进行讲解。它主要用于学生的自学,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翻转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课堂上,老师要重点解决问题。像上面案例中的老师,把微课用在上课之初,然后再来讲文章内容,没有很好地理解微课的作用,发挥微课的最大效益。

微课的运用,不是为了形式上的插入,而是要找准时机,让学生真正从中受到益处。这样运用微课的语文课堂才会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让“微课”发挥它更大的威力。

二、让“微信”不微

案例二:

我现任教2015级6班的语文学科,我在班上建立了两个群:一个班级QQ群;一个班级微信群。每周五,我就会在班级QQ群中利用家校作业功能将本周的作业发出去,然后提醒群内的每位学生,要查看作业。(这个QQ群已经具备了这一功能)另外,我每周六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和群内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一周来的学习、生活中的愉快事。这既和学生拉近了距离,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对于班级微信群,我每周日都会在群内发一些名家散文、艺术欣赏、奋斗励志类的文章,要求学生阅读,并让学生从本周内所读的文章中任意选择三篇写三个摘抄。要求写出文章题目、作者、主要内容,并摘抄三到五个优美的句子,并写出100字以内的读后感。这样,部分学生也许会被“强迫”地去读微信中转发的文章;但更多的同学是在“信息时代”这块肥沃的原野上汲取营养,不断地学习、充电。同时,我作为老师常常以朋友的身份去鼓励学生关注一些“名家散文”“初中语文”等微信公众号,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从而受到熏陶、收获真知,获取新的血液,让“微信”的力量不再微小。

三、让“猿题库”更酷

案例三:

某中学一位语文老师,让有手机的同学都安装了一款学习软件――猿题库。每天上课时,这位老师都安排了一个课前三分钟环节,重点是对优美诗句的欣赏或名言警句的解读。课堂小结后,这位老师都会打开手机上的猿题库,结合所学内容,随机出五道检测题,然后通过截图发到QQ群中,再投影到黑板上,让学生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和评讲。这样,学生练习的机会多了,接触到的知识就会增加。

猿题库,无疑成了老师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工具,方便、快捷,也相对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让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动力就会增加。与时代接轨,感受“猿题库”的酷炫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