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力的培养十篇

时间:2023-08-03 17:31:33

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的培养篇1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笔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 

学数学,不解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不然,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例如:在计算3.5×20时,有学生解答成3.5×2,得到7,反映出学生计算方法掌握了,但忘记了“20”末尾的“0”,这就是平时练习不够引起的。在计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计算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时,常遇到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有约分、通分的错误,有互化错误,也有百以内的口算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为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能力的培养篇2

一、把好口算关

1、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它同音乐的“乐感”、美术的“美感”一样,学数学就得有“数感”。在教学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2、强化口算。

我的具体做法是:

(1)每天利用3-5分钟时间训练口算。在教学中,我每天在课堂上利用3-5分钟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或视算或听算,或在作业中抄一、两道脱式计算题,每天批阅并及时反馈,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记忆一些常用数据和巧算方法。像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1-20的平方数等,都要求学生熟记,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同时,经常教学生一些巧算的方法,也可使其计算速度大大提高。如:一个数与“11”相乘,“两边一拉,中间一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一个数与5、25、125相乘,都可以运用巧算方法:

24×5=24÷2×10

324×25=324÷4×100

409×125=408×125+125

=408÷8×1000+125

还有一些除法试商法:差数试商法、同头无除商八九法(当被除数和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俗称“同头”,被除数的前几位比除数小,且除数与被除数次高位上的数的差不超过最高位时,可直接用八与九试商)、中数试商法、折半试商法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快算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二、理解算理,提倡算法多样化

要使学生会算,必须要使其明确算理,这就要求教师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正确,因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次讲错以后就很难改掉。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有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备课,选择最优方案,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明确算理的基础上,要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是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有能力的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没有这种需求的学生只用一种即可。提倡算法多样化,也要注意方法的优化,对于学生想出的每一种正确方法都给予肯定,说服学生放弃自己的落后繁琐观点,去遵循优秀、简洁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特别要对中、高年级提出的每一种算法,可让其自己说明算理,以防止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时起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

三、重视估算,教给方法

1、近似估算法。在实际计算中,根据情况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或同时估小,或一个估大一个估小,以便口算为宜。估算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估算结果也不一定一样,因此,允许估算结果与准确值之间有一定范围的误差,正负误差均可。如:

783+945≈800+900=1700

3927÷35≈4000÷40=1000

2、联系实际估算法。如计算人数、租车数量、铺地买砖等,都必须是整数,且得采用“进一法”;用铁皮做铁盒,铁盒必须是整数,且得使用“去尾法”。

除了课堂上传授方法之外,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锻炼,在处理具体问题中提高。

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呈现方式生活化。《新课标》中指出: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要呈现给学生大量的现实背景,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教学36×4时,我以如下方式导入:一件上衣36元钱,买4件这样的上衣需要多少钱?这种赋计算式题予生活的方法,学生非常乐于接受。

2、日常生活数学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街购买衣物,大约需要带多少钱,需要估算;准备购买多少件物品,也需要统计和计算,所以,要教育学生留意身边数学。在随家长买菜时,要特别留心售货员是如何快速算出结果的。同时,也要用所学过的估算、巧算等方法帮着大人算一算,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五、养成教育不容忽视

1、规范书写。由于书写不规范而造成计算错误的现象屡见不鲜,如由于把“5”连笔写,计算下一步时就误看成了“8”;把“7”潦草地写成了“1”,而造成计算结果错误。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并以身作则,当好榜样。

2、认真审题。这是快速、准确计算的关键。做每一道计算题,千万不要急于下手,首先要仔细观察,明确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后计算哪一步,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应用巧算的方法,做到心里有数,然后再认真计算,这就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给学生改成了审题不误计算功。

3、勤于验算。验算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不论题目是否要求验算,都要求学生必须做到,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计算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兴趣;计算习惯;认真程度;注意力;坚持不懈;反思;验算;书写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18-02

下面就针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谈几种方法。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计算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愿意学、愿意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低年级进行计算教学时引入游戏"找朋友",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就以找朋友的结果和是6为例,教师边拍手边发问:找呀找呀找朋友,我的小2去找谁?学生边拍手边回答:找呀找呀找朋友,你的小2找小4。

2.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稍复杂的计算题目的弱点,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要刻苦细心,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出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审题在生活的计算中处处可见,审题在前,分析在后。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那么,应该具体培养小学生的哪些良好的计算习惯呢?

3.1 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似的数字、符号,往往抄错。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特别要求学生在计算时自己要充满信心,要有耐心,一道题没有做完做不对决不罢休,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3.2 打草稿的习惯。有的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不打草稿用口算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每个学生要有草稿本,草稿本上列竖式计算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我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草稿本,表扬准确认真的同学,促进学生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3.3 认真书写的习惯。计算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规范,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只有书写认真,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才能提高。

3.4 认真验算的习惯。验算是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培养的一种习惯。从学生计算的实际情况看,学生漏做题目,审题不严,不会验算导致的失分很多。为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我要求学生作业做完后要作自我检查,验算。在计算时,要坚持做一步演算一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计算时前后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反复训练,这样随时验算,就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4.注重反思,在错误中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应用能力;培养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切实达到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目的,各计算机教师务必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此,才能真正完成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而作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也唯有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有可能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么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及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两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有其特殊性。首先,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远远比不上普通高中学生,并且他们关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论与实践是脱节

的。由此,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次,与普通高中学生不同的是,中职学生更多的是注重技能培养,因为他们走出校园就意味着步入工作岗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此,方能保证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相关工作的任务。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因而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必须利用在校的两三年时间,积极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并努力培养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借助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才能在往后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不难看出,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容忽视,这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鉴于上述所分析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而言,还应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来定。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出来的几个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

1.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先给学生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任务并要求学生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然后在知识的指导下大胆动手,以完成相关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能更加积极自主地学习知识并进行应用,这对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教学Word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安排学生自主设计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然会努力探索,从而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2.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总是习惯于将知识硬塞给学生,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知道接受知识,应用能力简直就无从说起。对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充分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力求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有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比如,引导学生制作一张声像图文并茂的动画,就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然得到有效的培养。

3.采用拓展延伸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的最好见证就是通过拓展延伸的方法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学。因而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务必在教学之后安排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这样,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也就达到了知识应用的目的,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也自然得到培养。具体来说,比如,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借助课外时间从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以丰富课堂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有效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有效做到了学以致用,充分培养了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当然,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具体而言,还需各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来定。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谓殊途同归。

总之,就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计算机的应用永远处于重要地位,计算机永远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尤其对于即将走上相关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的学习更是至关重要。因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务必立足于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计算机应用的知识,有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迅速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家华.浅谈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2(05).

[2]崔亚军.关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2(67).

计算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体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主线,是学生学习很多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之一。因此,计算能力的培养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希望与大家共享。

1.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们都谈到了兴趣的重要性。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在教学中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同时结合班级的积分晋级活动,不同的题给予不同的分值,使他们得到不同的级别,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2.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从一年级开始就让每个学生准备口算本,每天坚持口算20道题,因此,四年多来,同学们的口算能力逐步加强,计算能力自然也显著提高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我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同时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4.培养估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它是学生学好数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掌握数学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主要的任务。教师不仅仅要教授知识,还要注重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小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计算任务。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才能提高计算教学的效果,让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创建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制造悬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将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变得有趣而生动。比如在减法教学中,笔者首先将“卡布列克常数”的知识告诉学生,而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要远远强于让学生进行几道减法计算题。其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应当注重训练形式。可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在注重计算的同时,还要寓教于乐,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持续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升计算能力

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加强计算教学和计算练习,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精心地为小学生设计一些练习,让小学生不仅学习了当前的知识,对已知的知识也进行了一个复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注重练习习题的多样性,吸引学生来进行计算题目,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重视学生的口算与计算速度的培养。口算能够提升小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与速度性,让小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达到高效计算。只有在掌握了算方法的基础上,强化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也才能够悟出计算的诀窍,从而全面提升计算的能力。当然,应该讲究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的多样性,以免造成学生的枯燥情绪。例如:训练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目的是掌握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目的是纠正学生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特殊训练(目的是通过强化记忆牢记常用计算数值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如: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乘积;分母是2、4、5、8、10的最简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训练的方法要多样,如:竞赛式,可以提高速度;游戏式,可以提高兴趣等。训练的手段要多种:如借用多媒体;借用简单的教具和学具(自制计算卡片、计数器、扑克牌等)。比如教师可以举办“巧算比赛”“趣味解题”等活动,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帮助学生树立解决难题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坚强意识。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学生只有正确审题,才能正确解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审题的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往往会看错计算数据以及预算符号,同时也会陷入到经验主义的错误中,盲目进行计算,降低计算准确率。与解应用题相同,计算题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培养学生审题习惯时,提出了“两看、两想、后计算”的口号,首先要看正是包括了几个部分,再看是否存在特殊条件,先想一般的解决方法,再想是否存在简便算法。

(二)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认真的习惯

在日常的数学计算联系以及作业中,教师要刻意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规整的习惯,数字与数字之间要留有一定间隔,竖式中的相同位数要对照整齐。只有让学生书写规范,才能保证学生计算方法、步骤以及思路的正确,避免由于漏写数字或者运算符号而造成错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看错行、抄错数字、书写不规范、不工整,将4位数漏写成3位数,把0写成9等等,虽然教师一再口头提醒,但是学生仍然存在这种错误。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将错误地方用红圈划出来,达到强调的作用,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引导学生自觉检查并验算,养成草稿工整的习惯

计算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 能力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时期,数与计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成人时期,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要快速地、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要以加强计算教学作为突破口。

一、让数学计算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新教材常常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中,生活需要数学,也离不开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不同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在计算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困难,我们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把计算生活化,常常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联系玩游戏、制造故事情节、媒体辅助等方式,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例如:在巩固“12的加减法”时,先用课件出示小猫爬上12层台阶回家的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猫回到家前要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动画显示小猫爬上2层台阶,先请学生列出算式:可能是12-2=10,也可能是12-10=2。让小猫继续往上爬,根据小猫爬的结果,列出算式。学生在全情投入帮助小猫回家的过程中得到了练习,巩固计算,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了,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高了。

(二)借助生活经验,探索计算的策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借助生活经验去探索计算的策略,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算理常常是我们感到头痛的事情,我们不妨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76-34+38”时,学生就可以结合平时乘公交车的生活体验来进行思考:原来车上有76人,到站时后门有34人下车,前门有38人上车,这时我们可以先从76人中去掉下车的34人,再加上上车的38人,当然也可以把76人先加上上车的38人,再去掉下车的34人。有的学生或许还会这样思考:一辆车上共有76个座位,正好坐满。到站后,有34人下车,38人上车,这样上车的38人中的34人正好能坐到座位,还有4人只能站着。坐着的和站着的人一共有76+4=80(人),在计算中也可以这样表示76+(38-34)=80。像这样,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撑,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也经过一翻梳理和提炼,上升为不同的计算策略,真正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想运算顺序和简便方法;三算就是认真计算不分心;五查就是认真检查不犯错。

(二)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检查时方便明了。

(三)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把验算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

(四)建立病题卡的习惯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一般地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师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所以笔者在平日教学中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主要的典型“病例”有:

(1)运算顺序错误。如:85-60+20=85-80=5

(2)运算性质错误。如:8×(125+10)=8×125+10=1010

(3)算理不清错误。如:71-17=64

(4)看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如:24-6=4或5+48=98

(五)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题之间的间隔要适宜,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整体,而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同时存在的,而非智力因素往往是干扰智力因素的原因。积极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力活动,消极的非智力因素会干扰智力活动的进行,第一是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解题兴趣不高。认为解题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所以没有力求准确的欲望。造成做题时心不在焉,草草了事的情况,结果出现了计算差错。第二是在计算时希望尽快算出结果,当遇到计算题的数字较大或者过繁时,容易就出现排斥心理,于是不去认真分析,不细心审题,敷衍了事,在这种心理下进行计算也容易出现差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活动,调节消极的非智力活动,使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统一,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出现。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两天就可以提高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教育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计算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学生

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时需要应聘者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用人单位则选用同时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理论与计算机操作水平的人才。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计算机操作人才的重要基地,负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责任,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现存的问题,需要在高职学生、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解决。

1.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陈旧

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计算机教育从业人员能够紧跟时代,随时掌握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与理论知识,尤其是高职院校中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应该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因为只有当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才能为我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输送新鲜血液。但是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实际上水平有限,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再加上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无法掌握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所以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受到限制,而这样的影响一旦渗透到课堂中,就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散。

1.2教学设备陈旧

计算机教育实际上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而高职教育的计算机教学又以实践操作为主,所以对于计算机相关设备的要求是较高的,尤其是在计算机设备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的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操作演练,也方便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学工作。但是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于国家政策的支持,经费有限,而新的计算机设备往往价格昂贵,所以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设备比较陈旧落后,甚至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法的运用也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不到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教学,不仅师生之间的感情得不到培养,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受到了限制。

2.高职计算机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2.1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尤其是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在发现学生欲言又止时,应该主动询问,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如此,在课下,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该与学生多沟通,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能够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活动,比如做游戏、开发小程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不仅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有助于师生感情升温,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模式。此外,学校方面应该加大教学投入,比如引进先进设备,考虑到高职院校经费有限,校方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吸引拥有资金和计算机先进技术的企业投资,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实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2重视计算机实践教学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学校和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违反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的出现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操作水平欠缺,专业理论知识也不扎实,所以在就业市场中丧失了优势,许多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高等学校毕业生,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持续下去,高职院校应该注重计算机操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多设置计算机操作课程,尤其可以聘请一些具备较高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校外人员教学,这样,学生在计算机实际操作中,可以集中注意力发散思维,在动手能力提升的同时,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创新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动手能力;高职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46-03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自觉运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问题和困难。高职计算机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根据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主动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计算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计算机学科特点调整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评价,确保学生动手能力和计算机素养的全面提高。

1 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1.1 应用性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1]高职计算机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有效提高动手能力。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操作能力,能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掌握良好的计算机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在生活中遇到计算机硬件问题时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能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借助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计算机的应用性来进行教学活动,确保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综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科进行了融合,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而且能够促进现存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不断开发出新的更适合教育发展的教育模式。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学习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而且能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有效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计算机已经与其他各行各业相结合,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的案例来引导和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1.3 专业性

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否认由于计算机专业本身具有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因此高职院校进行计算机教学活动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掌握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计算机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又具有普适性,高职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特点进行教学,对于计算机具有较高要求的专业可以进行深层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讲解和教授,对于计算机专业要求一般的专业则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即可。尽管对于不同专业学生采取不同难度等级的计算机课程讲解,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高职计算机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的专业性和计算机的普适性,找到教学的平衡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从而保证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和专业性。

1.4 发展性

计算机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高职计算机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知识结构体系原来越完善,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而进行调整。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硬件和软件在不断发生更新换代,计算机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时俱进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是高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计算机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这需要计算机教师不断进行学习,才能够确保知识更新与计算机发展实践相匹配。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和出版行业的滞后性对于计算机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计算机教科书的编制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高职计算机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计算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这是对计算机教师提出的一大挑战。

2 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动手能力的意义

2.1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2]计算机是一门专业性和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需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应用过程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强化。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自觉使用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使得计算机知识从理论层面向实践过程转化,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才能够保证在进行学习、生活过程中自觉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

2.2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信息技术素质,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真正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使用方法,对于计算机规则和法律约束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在遇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自觉主动利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并且在于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更多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以及使用规则,从而保证学生计算机素养的提升。学生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基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反过来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热情,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了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发现在理论知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积极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有效提高了计算机素质。

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包括对于硬件和软件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对于硬件知识和软件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而不仅仅是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拆卸组装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常用软件和特殊软件的应用方法,完善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不仅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地方法来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认知活动本身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动手能力的方法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三种: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4]其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学生为了获得相应的地位和自尊而进行学习的动力;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获得自己所尊敬的教师或者长辈的认可而进行学习的动力;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对于知识本身充满兴趣而自觉进行学习的动力。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基于对于知识本身的兴趣而具有的学习动力,这种学习动机具有更强的持续性,对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并且在课外时间搜集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学习。高职计算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并且能够保证学习活动的坚持性,保证学习效果的有效性。

3.2 转变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具有简明教学结构的理论框架,以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三大类型: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教结合的教学模式。[5]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能够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但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比较差,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容易引起教学活动失控。

学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结合了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优点和以学为主教学模式优点,而且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变革。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计算机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权把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解决和教师地位的体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能够有效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保证计算机知识系统完整地从教师传递给学生,而且能够有效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3 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是在依据教学目标,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和价值判断。评价按照进行的阶段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6]其中诊断性评价主要实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用于判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转杯情况;形成性评价主要实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调整教学活动方向,确保教学活动有效进行;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判断教学活动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评价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增强形成性评价在考核结果中的比重。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进行学习的热情,形成性评价在进行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自觉主动进行学习,有效防止学习懈怠,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因此经常进行形成性评价能够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努力方向,保证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7]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通过诊断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形成性评价,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向的正确性和学习成果的有效性,最后通过总结性评价来对计算机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总体价值判断。

4 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教学时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科目,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并且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自觉运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础,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牛青. 试论如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 考试周刊, 2015(79).

[2] 赵继珍.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3] 沈燕. 浅论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J]. 成功(教育), 2013(23).

[4] 刘长青. 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 邓静. PBL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09.

计算能力的培养篇10

每一次考完试后,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对学生答题时计算能力不过关的事情议论纷纷,有的老师说,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都很正确,就是因为计算中出错而导致失分的情况非常普遍;也经常看到家长们对孩子计算丢分而大发雷霆。确实,目前小学生基本计算能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如不能得到很好地纠正和改变,将会影响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也会对将来学习其他课程产生一定影响。

单从一张考试卷来说,几乎每一种题型都离不开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学习,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代数、比例和统计等知识也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真正想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成绩,应该先从学生的计算能力开始抓起。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做错计算题的情况是屡见不鲜,我们经常因为学生“答案错误”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结合平时对计算题训练的作法,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增强计算正确的愿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教学也不例外,数学课本身没有语文课的精彩,也没有英语课的活跃,体、艺课的轻松。沉闷的课堂气氛,枯燥的计算训练已经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了,所以在计算教学和训练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算,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且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老师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计算训练中,我们还要讲究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用卡片、指黑板视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将数字算式置于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中等方式。同时在计算训练中每天坚持练一练。我每天都以口算、脱式计算、方程等计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多种形式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平时计算训练中的兴趣和意志的培养,增强了学生计算正确的愿望和自信心。

二、注重加强口算的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了,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每位学生一定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进行口算训练,首先要从低年级抓起,教会学生口算方法。如:一年级应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并逐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二年级则要使学生在理解乘法口诀意义,熟记口诀的基础上,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样为多位数加减乘除计算打好基础。同时各年级各学段还要根据学段特点,让学生熟记一些特殊的算式,如长度、质量、面积、体积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等。其次,坚持天天练,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三、算法、算理双管齐下,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可见,不管是何种计算都应讲清算理,让学生明确算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清晰的思路、简练的讲解和灵活的探究方式,让学生理清计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以及计算公式等,帮助学生掌握好计算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计算中,应用这些知识来寻求简捷合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例如,在五年级的“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我力求采用问题情境,同时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1.2×0.8=0.96的竖式计算过程,让学生口头表达算理,理解算理,然后组织学生探讨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这样,很好地提高学生计算小数乘法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现行教材中,大多数数学问题都必须通过学生搜集来自情境图、表格、对话、文字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与组合,最终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来加以解决。但是小学生由于注意、观察、思考与分析能力正处于形成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在处理数学信息时,往往会因顾此失彼而造成列式或计算错误。因此,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思考、细心计算和一丝不苟的书写计算习惯,对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善于估算与验算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