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十篇

时间:2023-07-30 10:28:47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审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贵州的梵净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学生讨论后,结合分数直观图归纳:“这样的”和“其中的”在份数的表示上前者是没有限制的,后者是 有限制的。

(思考:教学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材料,如“分数的意义”则采用抓住其关键要素,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采取启发诱导递进反馈调控或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等两种方式。譬如,理解分数意义中的平均分采用的是第一 种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观察理解中调控,在操作理解中调控,在识别理解中调控,最后通过小结来完成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譬如,正确认识分数意义的单位“1 ”则采取第二种方式,即先认识单位“1 ”可表示一个 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再认识单位“1”可表示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变式、举例、总结。与此 同时又紧扣反馈调控,使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另外对新知认知过程的设计,还特别注重学生 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认知过程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4.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含义。 (1)自学:请同学们看书本85页最后一段。 (2)检测:请同学们看电脑,说出3/5 这个分数各部份名称和它们的含义。

5. 分数的读和写。 (1)读分数:①尝试:请同学们看电脑,这里有一组分数, 即1/2,3/4,8/5,5/7,9/11,21/13,23/30,… …怎样读它们?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②小结:分数是怎样读的?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2)写分数:①实践: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三个分数,看会不会写,同时请一名同学上来板演。②总结:说说分数的正确写法?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在当前新课改全面施行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性要求。良好人文修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语文审美教学去加以影响和实现。笔者基于对语文教育性质、目标的认识,对“审美教学”这一课题做了一定的教学思考与探索,现略述如下。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现状

审美教育又名美育,指教育者按照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掘审美因素,激发受教者的审美经验,进而培养、陶冶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塑造“感性的人”的教育目标。审美教育的功能可分为四点:以美冶情,升华审美情趣;以美启真,启迪智慧;以美储善,感知并培养道德情操;以美健体,感悟生命价值的追求。随着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深入,审美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初步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上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缺陷或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这主要是表现为传统教育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造成的美育“缺失”或“偏差”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方面,由于没有客观标准的参照,部分教师对课改与审美教育内涵的理解有所偏差,教学课程有形式主义倾向,如有些课程多媒体技术使用过于频繁甚至滥用,干扰教学主题,教学目标主次混淆。其次,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审美教育往往变成教师的单人秀,教师的个人分析取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最后,教师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提高也是审美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语文审美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美感情境的审美教学

生动、直观、感性的美感形象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感官体验,弥补其知识积累和阅历的不足。小学语文的基础性特征要求其审美教学须以美的外在形象为手段,具体表现为两点:客体文本所体现的音韵美、人物形象美、作品结构美等;主体教师所表现的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些美感形象主要依托于两点进行营造和实践:

1.充分挖掘文本美感因素。文本的利用发掘就是要为学生找到并展示审美激发点,构建审美主体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和进一步探索。如诗词就具有极强的美的客观性和形式规律,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等都有助于审美主体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审美意识的升华。以贺知章的《咏柳》为例,“碧玉”、“绿丝绦”“春风”等都充分勾勒出初春杨柳的形象美,“赋物入妙”,引人入胜。

2.创设引入美感情境。审美情感极易为美丽的情境所触动,文本阅读中,美感因素或为愉悦情绪、或为慷慨激昂的壮士情怀、亦或其它情绪所启发引起。《碧螺春》一文中所描绘的动人画面、流淌的音乐、整齐的朗读声都会引发学生对江南春色的美好向往。教师对音乐、多媒体课件的合理搭配运用,都可以将语文教变味轻松享受的欣赏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消化吸收的同时陶冶情操、美化情怀。

(二)个性发展的审美教学

美在本质上是多元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的生命力源于审美活动的个性化。小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使其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与成人大相径庭的思想,而越是这种奇思妙想,越是创造性的思维和表达,越能体现出文章的美感所在。而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学就是要学生用个性体现和主观表达来完成其对文本的理解,如在《碧螺春》中采茶一节的阅读中,学生们评价江南春色之美也是从多种角度着眼的,有朝霞灿烂之美,有晨雾朦胧之美,也有晨光微熹的温柔之美,这种脱离了标准答案、固定思维的桎梏,个性、情感的展现流露都是文学生命的丰富性、多义性的理想体现,也是审美教学带给学生更多更大创造空间的目标所在。

(三)审美教学要注重整体建构

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带给学生美感意境、个性发展的审美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知识、形象感知的不足,教师要考虑到保持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词语的整体把握,最终实现内容结构的整体回归。

三、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作用的发挥,不仅要依靠美感营造、个性发展和最终的整体建构,同样需要师生间的交流和对学生自由感悟的宽容,深化

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使语文审美教学真正成为精神享受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杨艳.让美育与生命成长相伴———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08,(21).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感情激越的诗歌,文辞优美的散文,还是条分缕析的说明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无一不蕴涵着美的因素。作为美育主体的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深入挖掘出这些美,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滋润学生稚嫩的心灵,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进而具备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一)创设氛围。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但作品的文字表现毕竟是静态的,再加上语言文字的精练、含蓄,要领会文章的意境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语文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正所谓“入境方能解情。”如教《海燕》一课,因为现实空间是教室,而不是大海,窗外飞翔的也只是一些小鸟,不能与海燕相比。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出现辽阔的海景,领会海燕的革命激情是有困难的。这时,教师可借助戏剧表演的“假使”手段。把教室“假使”成一艘正在大海上破浪行进的客艇,并设置一个假定空间,再通过语言绘声绘色的叙述,通过手势、眼神的暗示,使学生仿佛就在大海上,看见了呼唤风雨的勇敢的海燕的英姿,听见了震怒的雷声,学生赞美海燕之情便会油然而升。

可以说,良好的氛围的创设,既能使学生领会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又可以体味到形象美。

(二)情感催化。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师要深切体验教材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特别是一些文辞优美的散文,感情深沉的诗歌及寓意深刻或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等,教学时,教师应选择最能表情达意的音节语调和词句来渲染感情,烘托气氛,感染学生;用诗人的激情,诗化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以情激情,使学生或如聆听音乐,如沐春,或如临其境,感情激荡而催而即发。学生在这种情感的催化下,往往会发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生活美、人情美,并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

(三)美感渗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在授课时,应抓住时机,适时点拨,进行美感渗透。如我在主讲《伟大的悲剧》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一直以来,人们总喜欢为成功者歌功颂德,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却为失败者――英国探险家斯科特树碑立传,这是为什么呢?失败酿成的是悲剧,既是悲剧谈何伟大呢?这层层递进式的提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见,美感渗透不失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的重要手段。

二、引导学生热爱美

对于学生都有热爱美、追求美的愿望,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从而达到热爱美。

(一)认识自然美。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之美。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都属于自然美。它以自然的感情形式而直接引起人的美感。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就有不少描写自然美的文章。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可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如朱自清的《春》,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人,写出了春天的新、春天的美、春天的活力,把读者也引进了春天,感受到春天的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美的情感,发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使之产生热爱之情。

(二)感受生活美。罗丹手:“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没5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验语文中所反映出的那些美的生活场景。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锤鼓场面,骤雨似的鼓点,旋风似的流苏,乱蛙似的脚步,火花似的瞳仁,斗虎似的风姿,描绘了一幅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画面。着就是一种力量之美,是深厚的黄土高原所蕴育出来的美。由此,使学生明白黄土高原的博大精深。

(三)体验人物美。语文教材中记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美德。教学中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除了能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外,还能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例如《芦花荡》中的无名老头,他的大智大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她的善良令人难忘;如《谈骨气》中的文天祥,他那“富贵不能淫”的形象永留史册。教师在分析这类作品时,要善于从美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中得到陶冶,得到激励,进而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进而用语言文字把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这是语言教学进行美育的重要方式。教师可指导学生采取审美感受――艺术构思――写作传达三个互相渗透的环节进行美的创造活动。

(一)审美感受。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创造主体在现实获得审美感受为开端的。学生作文也不例外。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多观察,多体验,要善于把握食物的特征。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生活资料,才能获得某种审美感受,进而才能确定主题。

(二)艺术构思。在艺术构思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握生活中相近、相似、相通甚至相反的审美感受联系起来,可以为情而造文,但不能为文而造情。写作构思中想象力之所以被调动起来,是最受情感驱使的。如果情感的旋风停止了,那么想象的翅膀也就失去了飞翔的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要求学生要饱含感情去品味现实生活,去进行艺术构思,不然就不会写出好文章。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4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既教会学生学习,又教会学生做人;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主体教学方法,让其有自主思维和意识的参与,把教材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达到教育人的良好效果。德育与美育渗透的具体方式:

1.结合教材,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充分利用教材,向学生传输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例如:学习《荷花淀》这篇课文时,就有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赞颂那些敌后方的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劳动妇女,她们不争荣誉,无怨无悔。甘在最底层支持抗日这项人类最伟大的事业,颂扬她们勇敢机智、无私奉献的精神。

3.充分利用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行德育与美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展现美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录音、感情范读、学生诵读,师生共同接受作品熏陶感染,利用作品中美感的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中蕴含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潜化在学生的心里,教会学生做人,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无比热爱和赞美的感情。对赤壁江山的赞美,对当年在此鏖戗的英雄豪杰如孙权、刘备、周瑜的赞美,实际上就是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德育与美育渗透的形式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明显。现行教材,十分重视教育性、直观性,教材图文并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使形象更为生动,内容更加丰富,其教育教学的效果也会远远超出教材的期望值。

5.充分利用作文教学进行德育与美育渗透。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的责任。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地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

6.充分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例如培优抚差,因为人数较少,就方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辅导,自然德育与美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中教师可以通过写评语来指导学生,鼓励学生,使之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5

【关键词】课堂情景;审美;形象;欣赏与体验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总是觉得一堂课里教师如何“凭借课堂,立足文本,扎根语文”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一堂课如果没有发现美的老师,就不可能有感受美的学生。而美育教育的及时有效介入恰好可以让老师和学生照得很好的结合点,从而让课堂充满趣味和教育性。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研究学生,巧妙设计课堂生成

对一堂课来说,预设和生成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如车的两轮,鸟的翅膀。教师要在备课时研究自己的学生学情,多花时间去考虑和设计课堂每一个环节和问题,教师多花时间可以有效增加课堂的有效性,增加课堂参与性,让学生迸出思维的火花。

如我在进行《我们的错误》这一首坦桑尼亚诗歌教学时,在备课过程中我研究我的学生学情,觉得学生在走向成熟过程中对错误都普遍是一中排斥态度。为此,我设计中抓住“错误是必修的一课啊/每个人都要细细地研读/细细研读啊,把他读懂/把它读懂啊,你才会成熟。”让学生讨论错误与成熟的关系,学生的课堂反映十分积极,最终一致赞同要善于接受错误,并从中汲取走向成功的营养。学生发言都认为犯了错误及时认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善良,是一个人的闪光点。我相信他们以后在生活中会欣赏美,接受美。

二、对语文问题进行审美关注

对于语文课堂里的问题,有时候从审美角度引导学生去关注,会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惊喜。

如我在指导学生合作自学《绿色千岛湖》一文时,基于这一单元主题是:家园的呼唤。文中写道:“大自然造福与人类,人类要和大自然保持和谐。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我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一语文问题转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思考探讨“既然我们要保护家园,那为什么人工创造的千岛湖是美丽奇迹,是一首优美的诗。”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发现千岛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是人类科学的设计和利用大自然的丰富资源为人类造福,它是美的,对人类有益的。既解决了语文问题,同时又教育学生认识到对人类有益的美是多么的伟大神奇,长大后也要奉献社会,创造美,真是一举两得。

三、发觉课程内涵,展示教师美

语文课程的资源是开放性的,不仅限于课本,生活处处皆语文,而美又存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二者可以有水融的。

我在教学“礼物”这一单元《微笑》这一首西班牙民歌的时候,恰好是我们五年级举行班级间的拔河比赛。我们班同学虽然精心准备、尽力拼搏,还是失败得很惨。操场上同学们顿时失去了生龙活虎的身姿和灿烂的笑容,神情暗淡,早早的回到了教室。这一点让我震撼。与我内心正在构思如何教学《微笑》这一首西班牙民歌的想法不谋而合,找到了极佳的结合点。我及时回到办公室修改了教学设计。

在第二天的早上,我迈着勤快的步伐,怀着喜悦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同学们问好后就座,看到我仍然在微笑都显得不解。我说:“同学们,昨天我在操场收到了你们的礼物。”我在黑板写下:责任感、凝聚力。我说,这是你们昨天给我最美的礼物。我发现你们有责任感,有凝聚力。这是一种崇高的美,我的微笑就是我送给你们的表扬和礼物。学生听到这里不约而同露出了笑容,热烈鼓掌。这样既化解了同学们怕挨批评的忧虑、担心,又让他们懂得要在人生旅途上发现美、欣赏美、赞美美、对人善良。从而可以容易地理解“在人生的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四、字斟句酌、诵读中品味美的魅力

语文接触的就是语言文字,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课文是锻炼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载体,我在指导学生自学《千锤百炼为一“绿”》时,对王安石《泊船瓜洲》“井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分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的神妙之处,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色彩、春的气息、美感等去想象和感受春天到来时水乡江南之美。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发现感受美的存在。

只有教师做到自己美,善于发现美,才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重视美,感受美,把学习语文和美的教育相结合,学好语文,贴近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仇春霖著《美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克罗齐著《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6

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教学活动 问题 对策初中语文,是初中语文教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科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结构较为清晰,内容层次较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审美系统。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课本中包含了许多民族与国家的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审美方法与要求,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有很大的意义。然而,许多教师没有重视起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因此,笔者选择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问题分析审美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下面,我们就来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诗歌与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教学内容中,老师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讲,初中语文老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与散文时,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欣赏这些语文学习内容的内在美。但是,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也就仅仅限制在了形式美方面。美学范畴极其广泛,除了形式美,还有内涵美,像文章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以及文章中人物的美与丑都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情趣是一种理想,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加强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更为有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加强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更深的层面上对人性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建立起人文关怀。但是,受到老师个人素质与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老师无法开展较高文化层次与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虽然他们也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但教学重点一直是文字,对于学生心灵的启发并不大。

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不明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将语文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语文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是老师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审美教育变得越来越突出,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审美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大多数初中语文老师都不能将教学内容与目标整合到审美教育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教无定法的问题,盲目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情感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活动看直来是对学生想象能力的一处开发,但是却缺少了教学的规范性。长期教学目标的缺失造成学生学习行为的盲目。如果,这样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一直持续下去,虽然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少,想象力得到一定开发,但在初中语文学习能力方面却没有很大的进步。学生单纯地在体验中进行学习内容的感受,不利于学生自主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方法分析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审美教育正确方法的开发成为当代初中语文老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1.加强教学内容中审美元素的开发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具有很多审美教育的元素,许多名字的作品当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对象,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与美学性都体现在字里行间,都是重要的审美元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老师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引发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老师要利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对于那些在朗读中可以体会到文学美的作品,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对文学作品的韵律美进行感受。而对于那些需要深入阅读的文学作品来讲,老师则要引导学生对关键的语句、字词以及点睛之处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与文章内容与结构的连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木兰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与韵律美。再利用文章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木兰诗的内容美与情感美,了解古代人物自我奉献与爱国主义精神。2.加强语文老师的审美元素开发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很多的审美元素,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老师也是一个美的结合体。当代初中语文老师要加强对自身审美元素的开发,促进学生审美教育内容的丰富。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注意起自己的模范作用,利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来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老师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的审美态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表现出正确的审美态度与审美情趣,学生通过模仿,可以很好地实现自我审美情趣的提高。老师要加强自我学习意识的建立,通过专业知识的提高以及观察能力的提高,促进自我文学素养的提高,使自己的知识与人格成为学生心目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结语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对于当代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提高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家荣.让语文阅读教学“美”起来――阅读教学中美之初探

[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3).

[2]吴利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J].内江科技,2011,(07).

[3]刘学红.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

[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3).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7

(一)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有力手段

在主张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现代教育体系中,提高审美教育迫在眉睫。同时,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感情表达为主的学科,它本身就与审美教育有着各种各样的天然联系。语文虽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但是它拥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的特点。把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进行结合,可以让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而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二)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语文的教学发展

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加入美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学生的感情系统的形成来源于审美教育,经过审美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中美的元素,对美拥有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总之,小学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的。

二、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化、生活化、综合化,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不断凸显,审美教育的发展因为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

(一)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所处位置不明确

在提倡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夸大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地位的误区,混淆了在提倡审美教育的风潮中什么最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对审美教育高度重视,鼓励教师开展审美教育的应用研究。这样往往会给大家产生错觉与很多的误区,认为现在审美教育是重中之重,颠倒了主次地位。对审美教育的理解产生庸俗化、表面化以及简单化。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本是不可分离的,这样本末倒置的想法,不仅不会促进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的发展,反而会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效率。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自身素质的落后和差异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因为不同教师对审美教育的不同理解,产生理解的偏差,审美教学的形式主义也随之产生,例如滥用课件、滥用多媒体教学等,脱离自身的教学实际,忽视教学的最终目的。其次,教学内容不得当,教师的主体观念太强,严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忽视学生是课堂主要参与者的事实,没有给学生机会去通过自身的阅读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这种变异的审美素质教育,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阻碍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最后,教师自身的素质差异。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之前,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如果教师的审美素质低下,就没有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必要性了。老师的语言规范性、外表穿着、板书的工整性等方面如果不到位,就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开展。

三、解决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作为一门艺术的教学,是非常讲究教学技巧的。小学教育拥有良好的教学对象,外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力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与艺术性。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对审美教育投身其中。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设计好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去体验语文中的美元素,进行良性互动,注意自身的语言表达,最终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相关的手段来渲染美的氛围,例如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渲染和熏陶。最后,要让学生充分融入所讲内容中的角色里,比如让学生进行扮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美,体验作者的情感。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里面的落后理念

良好的教学理念贯穿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里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审美素质是首要任务。首先,教师要改变自身的主体观念,懂得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等硬件措施。然后,教师应该不断地去自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以至可以更好地教学。最后,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语、穿着以及板书的书写等。

四、总结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8

论文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职高的学生是屡次考试中成绩上的失败者,心理上的颓废者。失败再不可能是他们的“成功之母”,多次失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学习缺乏最起码的信心,对考试更是充满着畏惧。如何让学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这是我们每一个职高老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1 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注重美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审美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美感教育,内容广泛,它包括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包括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语文文学艺术是美的聚合物,语文教学本身也包含了美感教育,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对语文美感教育特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探究语文美感教育的特性及针对这些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应作的相应的调节。尤其在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地位更为凸显,加强语文美感教育,正是适应了当前语文课改的精神内容核心。我们相信语文美感教学的可行性和生命,因为它牢固地立足于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职业中学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应强调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戴望舒的《雨巷》中的第一段:

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转贴于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职业中学语文第一册的《山的那一边》,内容是通过对大山的思考,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职业中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科学是美丽的》一文,这篇短论宣传科学中的美;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美丽的一面,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雷雨》、《窦娥冤》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 美育与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5 结语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实践证明,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职高语文疏离生活的教学现状及反思[J].科学咨询,2010(2).

[2] 审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3] 由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10).

[4] 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

[5]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看语文的本质,2007(5).

[6]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2008(7).

[7] 经济类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2009(3).

[8] 找回书声琅琅的课堂——关于中职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09(6).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术教育;融合教学;论证分析

作者简介:刘芳(1981-9),女,湖北荆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比较研究

文学,是塑造青少年心理的重要手段,其令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与文化熏陶中养成了知书达理、明理懂事的性格,对青少年精神塑造起到了良好效果。相对的,美术教育则精华了青少年的心灵,使其感受并认知艺术,从而塑造良好的审美价值与审美眼光,这对其未来步入社会,创造社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文学与美术在青少年精神教育、心灵教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将二者融为一体,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与精神发展拥有着一定的可行性。

一、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在理论方面研究,语文教学是通过渗透与讲解文学与文字来影响并建设青少年心理的教学手段,相对的,美术教学则是借由人类天生的艺术感与情感宣泄欲望,通过艺术表现形式来催动青少年情感领域与情感表达的手段。如果说语文教学在青少年成长中是塑造理性与感性的方法,那么美术教育便是抒发感性,探索理性的无止境之路。由此可见,掌握语文教学这剖析理性与感性的方法,去探索美术教育这条抒发感性与探索理性之路,在理论理解之中具有可行性。而且,通过语文教学去领悟艺术魅力,再借由艺术之魅凸显文学的艺术气息,二者相辅相成,无论是对于语文教学的巩固,还是对美术教学的深入理解,都将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就理论价值而言,语文教学有助于美术教育的深入与浅出,而美术教育又能辅助语文教学,令其活性化与直观化,更便于受教群体理解与认知。

(二)实际价值

相较于理论价值,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中的实际价值更加令人振奋。众所周知,文明在衍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是通过文明与文明间的对撞才孕育出全新的文化模式。举例来说,动画这一文化模式,便是文学与艺术的完美碰撞擦出的灵感火花,其将艺术与文学巧妙融合,创造出了有别于影视类作品的全新文化模式。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在现实生活中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不但令文明发生了质与量的变化,同时也将为受教者带来全新的身心体现,令受教者无论是语文知识,亦或美术知识,都有所了解、有所认知,并通过美术生动的画面,对语文文字留下生动印象。与此同时,美术借由文字的叙述与渲染,则更便于观赏群体感觉与认知艺术画面,从而促进观赏群体融入到艺术的感官享受之中,名状艺术所带来的感受冲击。

二、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必然性

当前,由于文化建设被逐渐认可并重视,因此教育改革与创新也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此其中,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秉承着三点需求而进行着逐步完善,这充分说明了二者融合的必然性,也同样凸显了二者融合的社会价值。

(一)精神丰盈的需求驱动

首先,驱动二者相互融合的主要因素在于人们精神生活的逐步丰盈。可以说,随着物质水平的日渐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渐觉醒,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人们开始深入思考精神世界的建设。在如此大背景下,两大精神塑造学科自然而然走入人们的视野。众所周知,语文作为我国文化传承与推广的重要途径,其内涵的众多文学知识与文字解析对人们心理与思想的塑造十分重要,因此自古以来语文教育虽然更变过形式,在内容上却相去不远,而就其数千年的培养发展来看,大大的推动了我国民族思想建设的良性发展。相对的,美术教育在我国起步发展也历史悠久,虽然其形成独立教育体系却为近代,但从史料看来,自古的文人墨客皆寄情于山水,书得一首好字,画得一笔丹青。由此可见,文学与艺术自古便如影随形,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陶冶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学素养。现如今,人们的精神需求日渐急迫,对教育教学的精神塑造要求也逐渐增高,这对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需求动力。

(二)社会构建的需求促成

其次,促成语文教学的美术教育融入另一方面是由社会构建需求推动的。当今社会,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加剧,不但影响了教育教学发展,同时也催动了社会整体建设的和谐与完善。因此,立足于社会群体的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社会理论应运而生。然而,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和谐社会的构建仰赖于全体社会群体的知识素养建设,其不但要求社会劳动群体拥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其在思想道德建设、精神审美建设等众多方面都应具备相应的水平。作为社会基层的普通群众,只有其整体精神水平建设得以提升,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因此,应当前社会构建的需求,教育体系做出了极富现代社会特色的应变调整,其中促成的新型教育模式之一,便是语文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与融合。其不但确保了社会构建需求中人们精神与思想的提升与稳定,同时也保证了社会构建中审美价值的正确体现与情感宣泄方式的正确选择,大大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且确保了社会氛围的高雅与艺术。

(三)改革思路的需求完善

最后,确保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最佳手段便是教育改革思路的需求。众所周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推行的基本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为我国培养出一系列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充实了我国急待发展的社会建设。然而,随着社会建设的逐步完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其弊端所在,越来越多的受教群体将考试视为自身学习的目标,弱化了教育传承文明的职能作用。因此,全新的教育模式,新颖的教育手法探究,是目前教育改革的研究重点。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迎合教育改革思路需求的全新教育手法应运而生,其中语文教学的美术教育融合便是较有成效,且较为实际的做法。其侧重于语文教学教书育人,并融合美术教育培养情操的特色,实现一个课堂,两项培养,双管齐下,功效乘方的结果。

三、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最佳结合方式

(一)融文入艺,彰显艺术文学性

在语文教学融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如能很好的渗透到美术教育之中,无论对艺术作品的文学性彰显,还是对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彰显,都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选取合适的融合点,促进两者科学融合可以有效实现艺术作品的文学性凸显。对此,教育者可以参考文献古籍,将古人的诗词歌赋与丹青画作结合教学,特别关注古作旁附诗文的作品解析,从作者附文推测并剖析作者心理,从而令受教者更好领悟原作者绘图时的心境感悟,确保其理解附文意蕴,并且对艺术作品的文学性有所认知。这样不但能有效彰显画作的文学性,同时也熏陶了受教者心灵,使其更深刻的领悟画作的文学性与意蕴,并被画作的艺术魅力折服。

(二)协文助艺,凸显艺术感染性

文学艺术之所以会深入人心,不但是其文笔曼妙的吸引力,同时也因其感染性较强,可以迎合观者心理,并对观者领悟力与感知力认知要求较低。相对的,艺术作品在感染力上也能达到同种效果,但其抽象的艺术表达及独特的宣泄特点,对鉴赏者专业知识与感悟力的要求相对较高。由此可见,艺术作品若想达到单独印象观赏者的程度,除非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达到,而这对学生受教群体而言,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面对抽象艺术教育时,教育者可以借由描绘该抽象作品的文学作品或者艺术评论对该作品进行讲解,从而保证以文助艺,实现艺术的更深层次理解,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性。

(三)迎文生艺,尽显艺术表现性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借助语文教学手法,迎合文学作品,创造艺术作品,是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最佳融合的又一体现,而其巧妙的融合,将尽显艺术的表现性。当前,在美术教育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感受力,同时也推荐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其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与推动学生感受表达的重要手段。而在美术教育中引用语文教学,可以依靠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性来转化为学生宣泄情感的艺术灵感。举例来说,对字体的艺术绘制,对诗词的画面演绎,对文章的意境渲染等手段,将最大程度的彰显美术教学的表现力,并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艺术表达。综上所述,借由当前社会形势、人们心理需求、素质教育建设为背景,语文教学和美术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就当下而言,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要结合语文教学特点与美术教育特点,从而保证在引用语文教学入美术教育中融合点接洽的科学与完整,通过融文入艺来彰显艺术文学性,并借由协文助艺来确保凸显艺术感染性,同时运用迎文生艺确保尽显艺术表现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美术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应根据教育内容有效选择,从而确保其对受教群体的精神及审美引导,促进其塑造良好的心理性格,满足社会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杜学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浅谈语文教学与美术的整合[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3:146-147.

[2]谢金勇.善用形象思维教学,提升美术特长生语文学习效果[J].新课程(中),2015,02:130-131.

[3]胡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探索[J].新课程学习(上),2015,02:4-5.

[4]王瑛.在高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培养美术特长生审美能力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5]王海燕.巧用美术孕育课堂美丽———中职语文《荷花淀》教学例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3,34:16.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10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作为发现者的新大陆,确实没有可以炫耀的悠久历史。然而,由于美国自身的特殊历史条件,以及民族种族的交融,多元文化的滋养,形成了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教育思想,也直接影响到美国的语文教育。客观地说,美国的语文教育乃至基础教育,面临着种种问题甚至危机,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完美无缺的境地。正因如此,认识与考察美国的语文教育,会给国内的语文教育带来启示,引发思考。

第一,美国语文教育的总体特征是自主性。美国的教育体制是采取“教育分权制”,教育的管辖权在各州,联邦教育部无权干涉各州的教育事务。因此,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教法。各州各学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课本和教学模式,其语文教育总体上呈现出自主自立、包容开放的特点。

由于学校可以自主设置课程,因此各州、各学区、各学校的课程千差万别、面貌各异。如美国北部五大湖区的威斯康星州麦迪逊中学,高中语文课程就有近三十种之多。写作、新闻、语法、文学、科幻、影视、戏剧、演讲等等。堪萨斯州的捷鹰中学,为学生开设了语文基础课、美国文学课、英国文学课、实用写作课、文学风格基础课,以及供各年级选修的戏剧、新闻和SAT应试等课程。

这种自主性还包括教学模式的自主。在美国的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教师很在意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学习氛围与心理环境,而不是把教师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灌输者和权威者。因此,美国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普遍很强。

其次,美国语文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实用性。从历史上看,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和契合了社会大工业生产对学校教育的要求。美国基础教育主要把学生的就业和步入社会看作办学的根本目标,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这种“实用”的教育思想表现在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以面向生活为宗旨,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发展学生实际能力为目的。如美国一所高中的语文课,讲到政府税务改革的章节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最新税改的视频,讨论实行改革后哪些人获利,哪些人受损。然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去会见银行家、官员、百姓和其他行业阶层的人士。访谈之后汇总相关意见,整理撰写调查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观察思考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第三,美国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性与创造性。美国人早已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语文课程不仅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而对整个人生的发展都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他们能够不断地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以发展的眼光制定语文教育规划。美国把从幼儿园、学前班,一直到高中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规划和安排,并力求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为下一阶段乃至学生的整个人生规划做准备。

这种发展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一,强化早期教育。学生未来能否更好地发展,提前谋划、基础准备十分重要。克林顿政府时期的1994年,就曾向国会提交并获得通过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其中就有“所有的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的内容。二,强调中学与大学的衔接。美国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练就基本技能。美国不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一切,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倘若考试本身割裂或妨碍了学生持续渐进的发展,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抵制。三,将社会和家庭纳入教育体系。学生的发展不仅要靠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要依靠社会、家庭与每个公民的参与。因此,他们不仅考虑民众对语文教育目标、课程、教材的接受和认可,还会赋予社会公众更多的评价教育的权利。如威斯康辛州教育厅制定的《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指导计划》一书中,就有专门给学生家长的、关于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发展演说技能、提高写作水平等内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