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十篇

时间:2023-08-03 17:29:32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1

1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各个领域较之以往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当前与以往所采用的教学体制相比更能够同当下时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以往初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这便导致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不利因素,从目前来看,应试教育也难以同当前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学需求相适应,所以目前开始由原本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美术学科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基于此,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进而梳理好素质教育各个内容的要点,在梳理其各自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其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助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

2美术教育中美育同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

2.1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2.1.1优化学生心理结构若想提升初中生素质教育水平,势必要强化开展美育,美育的灵活开展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充分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思想品德通教育教学高质量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其自身的素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美育在实践中能够有效突破功利主义的狭隘性,用更为自由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一来便能够充分将其与各种教育形式互相渗透和融合起来。美育本身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其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美育规律同美术欣赏规律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其欣赏的重点内容便在于判断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思想道德能不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和内化,进而作用到其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其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年龄特点出发,事先做好系统的规划,更加高效地落实美育,并深化其与素质教育中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初中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鉴赏以及创造美,最终实现对于其人格的培养。2.1.2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对于美术作品来说,创新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本质上其实是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其审美能力、美术素养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始终都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来说,美术教育是学生形成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人类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两种方式认识事物,与此同时,上述两种思维是相互交融的。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于形象思维教育的重视。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修养以及知识水平和其个人思维能力水平有着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支撑道德和知识向智慧的进一步转化。2.1.3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初中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需要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这样便能够切实调动起其创造意识以及创造精神,更好地作用在学生自身人格以及审美能力的完善和提升上,这对于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来说,学生多以集体或者是个人的形式参与到美术活动当中,并使用相关美术材料和工具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对学生的美术欣赏和美术评述加以引导,尽可能强化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触觉感受以及视觉感受,在此过程中对美术活动本身的价值产生更为明确的了解,更有动力地展开后续的学习,同时,对美术语言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解读,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美术语言,阐述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以往在教育领域大多都是应试教育,尽管现如今应试教育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仍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了能够消除其负面影响,教师势必要通过美育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切实展现出美术教育中美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推动作用。2.1.4强化培养新型人才人的自身条件和其所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个性的形成,而良好的个性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所以若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则势必要考虑到其个性发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开展美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本身的个性,切实展现出其自身的引导作用,强化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来说,其最关键的内容便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并实现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智慧本身便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其自身情感、经验以及知识等的有机结合。在当前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学生有着良好的审美和美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其本职工作当中,所以,初中阶段的美育能够与时展对于人才的要求相适应。美育的重点便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塑造,与此同时,在进行美育的时候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美育可以充分将人的理想以及本质要求展现出来。而在当前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层面有着较高的价值。

2.2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组成部分

美育主要指的是审美教育,是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具体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感性,并达到完善其人格的效果。在美术教育中落实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和创造美,并构建起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相对于劳动教育、智育以及德育教育来说,美育更加侧重于人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旨在帮助学生在鉴赏美的过程中实现其审美情趣的提升,同时,强化学生对于美的欣赏以及创造能力,美育本身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有着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涉及到的德智体美劳,若想真正处理好素质教育的各项事宜,应当对其内在关系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分析美育与素质教育中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2.2.1德育美育和德育都是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美术教育中道德意义本身是比较重要的题材之一。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美术作品都需要采用相应的美术形式,对作品形式背后所具有的意义内容进行反映,美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容大多都是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题材,而其背后的道德价值和意义便是其正面价值最基本的体现。例如:那些以红色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其本身仅仅是一件美术作品,但其中往往蕴含着更加深层次的历史和英雄事迹,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的开展需要将美术作品作为载体。研究人员表示,在开展学校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需要实现对于当前社会上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渗透。在绝大多数的美术作品中都涉及到道德内容,针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所展开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利用美术作品形体美来进行感召的,真正展现出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通过对于学生的美感熏陶强化品德以及情操教育的实效性,相对于那些只进行思想道德内容灌输的方式要更加灵活和高效,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道德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拓宽和丰富。对于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来说,若想真正实现德育和美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则应当加强对于自然景物之美的运用,当前,初中美术教育中便包含着一些自然景观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2.2.2智育智育的开展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智力方面的开发,而美育的实施则能够起到对于智育的辅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这一点也是受到人自身大脑特点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人的大脑主要分成两个半球,尽管二者都有着高级智力的功能,但其各自的功能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人所开展的活动对大脑的开发也各有不同,而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右脑功能的提供助力。大脑的左半球主要是对右侧肌体的运动和感觉进行控制,在人的计算、抽象以及分析等活动中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度。所以在人所开展的智力活动中,左半球主要是控制其理性思维,而右半球则是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控制。美术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其在右脑智力开发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并非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层面,更在于强化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事物产生更为全面的认知和解读,并采用美术作品的形式将其对于社会和事物的直观形象地展示和表达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其创作潜能的激发和锻炼,进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效果。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够充分展现出其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具体涉及到创造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以及感受力等内容,而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所以无论是从人脑还是美术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都需要肯定美育对于学生智力开发和拓展的重要作用。2.2.3体育对于初中阶段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来说,美育和体育分属于各自的体系,但二者之间又有着相辅相成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美育主要是将美术教学最为其手段,体育的主要特征则是运动锻炼,二者在初中阶段所进行的素质教育中呈现出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上。一方面,体育对于美育来说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美育本质上是人体的心理活动,而生理结构式人心理结构的重要基础,所以在进行什么教育之前需要尽可能优化学生的身体条件,为审美教育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充足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大脑发育有着一定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可以支撑后续美育的高质量进行。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术教育主要是在于,对于学生技巧美、精神美以及身体美的培养,美术教育在体育教育方面存在着强有的指导性作用。体育活动的优化开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审美思想作为指引,因此,美育思想需要实现在体育各个环节中的高效渗透。在体育活动中涉及到运动动作、运动造型、运动技巧以及成员之间的配合度等多方面内容,而美育的实施可以充分将其高难度性、艺术性、协调性以及默契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由此可见,美育同体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2.2.4劳育作为社会成员,热爱劳动本身便是一种美,这也是美育和劳育之间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于劳育的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这也充分展现出了劳动和美之间的关系,即人类的劳动不仅仅是将创造美作为目的,其实施过程也同样是创造美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开展可以将美用一种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劳动的创造性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助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初中阶段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有着较强的培育作用,而美术课程则能够指导劳动教育的开展,充分将劳动课和美术课结合起来对于初中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若想真正强化学生的上述能力,则应当加强但对于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确保美术课和劳动课之间的相互渗透,让二者的实施过程和目的都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切实发挥出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将其所学过的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提升初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3结论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2

关键词:美育;素质教育;实施体系;体系建设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开始受到更多教育者的重视,同时不断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落实。但是,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

一、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最终目标。同时,美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能力等,而且对于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说,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从这一方面来讲,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同时促进美育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修养,从而成长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美育与素质教育都带有一定的情感性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很大的不同之处是:应试教育仅仅是为了考试,以机械或者生硬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尽量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然而,素质教育能够进一步体现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不仅仅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情感性,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同样,美育也带有一定的情感性,它主要是以真、善、美为主要教育内容,能够突出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3.美育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被淘汰,素质教育应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发展。在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就忽视了美育的重要功能,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平衡发展,知识面比较单一,同时还缺乏一定的创造力。但是,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美育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意义。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育的教育内容也应该不断地改变和完善,从而不断促进其现代教育意义的发挥。

(四)目前很多学校的美育教育非常滞后

美育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教师素质不高、审美意识没有普及等众多因素,很多学校的美育教育还非常滞后。这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使得学校无法完成原有的培养目标。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美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事业。

二、以美育为切入点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能够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建设。但是,目前很多学校没有重视美育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美育教育为切入点,建设完善的素质教育实施体系。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1.确立美育教育的理念

为了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同时促进美育教育在学校中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确立美育教育的理念:第一,重视美育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加深入了解美育教育的内涵和实施方法,从而更好地实施美育教育,让学生能够不断感受到生活和教育的美好;第二,促进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其他内容的和谐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促进美育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促进美育和其他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在这一基础上,不断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进行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学校允许学生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这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由,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都不相同,因此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也有所区别。所以,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改革,不断增加美育课程的种类,使得美育课程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这也是素质教育中“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能够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3.鼓励学校积极建设第二课堂

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学到东西之外,还需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取一定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以美育为切入点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在第一课堂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建设第二课堂。例如:可以让学生团体组织一些校园演出或者是艺术欣赏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另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创新项目和竞赛,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资助,让学生能够顺利开展相关的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不断发掘潜在的课堂

学生除了可以从课堂中或者书本上学到知识之外,还可以从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学到知识。所以,在改革第一课堂,积极建设第二课堂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建设潜在的课堂,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中不断发现美,从而能够积极地接受美育。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感受到审美教育,体验到更多的生活中的美;第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能够从自然景观的美丽中感受到美的教育,从而陶冶自身的性情;同时大自然还包括一些著名的人文景观,能够提供潜在的教育作用。

5.建立全面的保障系统

由于素质教育是我国未来教育的主要方向,因此需要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全面的保障系统,从而能够保障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顺利建设。例如:构建素质教育的保障组织,主要由学校的教育者、后勤人员和美学专家等组成委员会,从不同的方面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将美育的教育内容纳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另外,在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促进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够使得保障体系更加系统和全面,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结语

美育与素质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同时促进美育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和研究,论述了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层关系,进而提出了以美育为切入点,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相关策略,为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系统了参考依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美育开始逐渐加入到素质教育中,能够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仕伦等.论大学人文精神培植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53页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3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艺术素质教育

全球化语境下,经济不断发展,科技资讯不断进步,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新。党的十做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战略部署。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培养人才不是单一的专业教育,更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全面素质教育,即具有创造性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1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生态失衡的现象

1.1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存在功利倾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进行扩招、改革,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所显现出来在艺术素质教育方面人均财政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紧张,这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公共艺术课程师资跟不上,导致部分学生没有选修艺术类课程,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难度。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同样存在相适应的承载能力,当高校发展规模超出了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将失去平衡。[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社会需求也呼吁全面的素质教育,但由于文理分科以及高考制度导向作用,艺术教育往往被忽略,必要时被其他课程占用或取代。进入高等教育,专业学习更加突出,学校有时过分追求就业率或考研率,而忽视了艺术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部分高校即使开设艺术类课程或组织艺术团体,也只是针对少数学生的培养,学生一进校就不断挖掘艺术特长生,主要是为了参加比赛,这种仅仅面向少数“天才”的艺术教育观念是极为功利的,并没有达到艺术素质教育的普适性作用。这种矛盾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以人为本,势必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影响我国艺术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1.2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定位失衡现象

当下,许多高校对艺术素质教育存在定位失衡现象。艺术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不断转型,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它与系统的专业化技术训练为主的专业性艺术教育不同。而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旨在通过结合艺术实践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审美的感知与理解,促进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美育的重要手段,着眼于普及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力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许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没有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不合理。有的仅仅涉及到音乐、美术方面,但随着艺术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修自然科学的学生必须要学习人文、艺术与社科课程,涉及面相当宽泛,包括文学、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历史等300多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学习,在我国公共素质课程显然是达不到的。我国部分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课堂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随意性。公共艺术课进行大班讲授,一味强调欣赏课,学生对艺术课程内容实践机会较少,学习形式上互动性不够,课堂气氛显得枯燥乏味,部分学生认为这些课程与专业无关,可有可无,因此对公共艺术课不够重视;要么把它与专业艺术教育混为一谈,过分强调艺术的技艺训练,而忽略了人文教育与情感培养,忽略了艺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将严重制约高校素质教育的生态平衡发展。

2 教育生态观视角下的艺术素质教育

2.1 教育生态观的阐释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综合性地研究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教育生态学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较为著名的论述是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L.A.Gremin)在《公共教育》书中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生态学研究就是各种教育机构与教育结构存在于彼此联系中,并且应当将它们放在与之紧密联系并维持它们的更加广泛的社会联系之中来加以审视。我国南京师范大学的吴鼎福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进行研究,分析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对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浓厚的生态学色彩。教育生态观是将生态学与教育学紧密联系了起来,艺术素质教育离不开历史文化、教育资源与社会环境。广西师范大学的贺祖斌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发展问题,研究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模型,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2]。从以上学者的^点可见教育生态观已经融入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当中,并指导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2.2 教育生态观视角下的艺术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积极倡导美育,认为艺术是使一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和民族得以振兴的关键。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3]在美国高校,艺术教育则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美国对艺术教育非常重视,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涵盖对艺术的基本知识与相关技能的学习。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素质提升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教育部提出:我国高校应当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艺术课程。在艺术素质教育当中,融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吸纳国外的优秀艺术成果,促进文化的多元性与交融性发展。艺术素质教育培养人对审美的感知与理解,促进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强对社会文化的识别能力。现代社会讲求创新意识,艺术的熏陶可以促进个性的发挥,激发人创新开拓的潜能。[4]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艺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大的生态系统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生态失衡现象。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根据人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定;其次要注意多元文化的融合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3

[2]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国家教育部.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2002.6.

[4]国家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7.

[5]腾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4

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自1974年最早由波尔提出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定义与内涵。

1.1波尔的定义与内涵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PaulZurkowski)在向全美图书馆与信息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首次使用了信息素质一词,他对信息素质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或解答的技能”,他又作了解释“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波尔这个定义,其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具体问题中使用相关信息;二是具有利用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源的技能与知识;三是利用信息的目的是解决具体的问题。

1.2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阶段的众多定义与内涵自1980年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普遍地应用。在这种新形势下,有众多学者对信息素质定义与内涵进行了诠释。1982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新技术将成为信息素质的重要特征之一。ForestHorton认为“相对于计算机素质而言,信息素质反映了整个社会对知识爆炸的认识水平,是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在问题处理和决策过程中,对所需信息进行标识、存取等提供支持的水平”,这一定义标志了计算机信息处理已被引入信息素质之中。1987年美国信息学家PaterieiaBreivik定义是“信息素质是一种了解信息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得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1989年美国信息素质主席委员会的定义是“具有确定何时需要信息、查找、检索、利用信息的能力”。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2002年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图书馆馆长HanneloreB.Rader认为“信息素质是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定位、获取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她提出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图书馆素质、媒体素质、计算机素质、因特网素质、研究素质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综上所述,信息素质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其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素质。

2美国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素质教育

2.1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大学信息素质教育1974年波尔提出信息素质一词时就指出:要在未来10年内,在美国实施普及信息素质的教育目标。很快受到美国教育界和图书馆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受到美国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并且正式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大学教学大纲之中,作为一门课程,主要由大学图书馆来讲授完成。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召开了全国性研讨会,探讨大学图书馆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会议总结报告提出:为了更好地适应终身学习的新目标、新任务,大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图书馆应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担负起重要作用。同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信息素质教育委员会,其宗旨是:明确信息素质在学生学习、终身教育和成为一个良好公民过程中的作用;设计正式或非正式环境下,图书馆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模型;决定继续教育和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a•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和评估能力。b•图书馆是重要的信息源,但不是唯一的信息源,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可以视为是图书馆素质的延伸。c•信息素质是每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要求上进的美国公民的必备素质,同时也是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必备素质。d•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拥有信息能力,主要包括:当需求信息时,具有选择信息源的能力;检索信息能力;评估所检索信息的能力;高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e•信息素质教育需要图书馆界和教育界的通力合作,图书馆员在其中担当重要的教员角色。这个时期,美国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大学教学大纲之中,通过教学实践,为建立基于图书馆的信息源的教育模式和确保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教学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1990年以后美国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1990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信息素质教育结果评估大纲”。美国加州大学在信息素质教育领域中,先行了一步,该校较早地就把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定为公共基础课,图书馆为各类公共基础课的信息素质教育都详尽地制定了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等。具体如下:在基础技能课程中,主要讲授利用图书馆的方法和技能;在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中,主要讲授相关学科的主要信息源及利用技能,并且培训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源及信息工具来开展研究工作和科研活动;在终身教育课程中,主要讲授电子图书馆和知识的利用技能。加州大学曾明确指出:信息素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学生信息素质水平的测试评估应该针对大学的不同时期,如在本科生入学时、就读中期时和毕业时持续进行。1994年~1995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对全美3200多所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1995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针对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份信息问题解决技能课程基本培养计划,该计划的基本组成是确定信息的需求、评估与理解信息、阐释信息、传播信息、评估产品与程序。1996年美国又确定了“信息素质教育在普通教育计划中的作用框架”。佛罗理达大学由图书馆和教学研究所共同设计了七个系列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其中四个系列的课程是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另三个系列是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的,并且由图书馆将七个系列的课程制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上网具体操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深入研究,而且在全美大学得以实施,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美国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也越发凸现出来。

2.3目前美国信息素质的标准美国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吸引了众多教育界和图书馆界人士深入研究与探索,并且有大量的专著与论文问世。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的《信息力量•创造学习的伙伴》一书中提出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必须具有的能力是: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地使用信息。目前美国大学研究图书馆协会批准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它指出了具有信息素质教育学生必须具有以下5个标准:a•确定信息需要的范畴;b•有效地索取所需信息;c•鉴别信息质量及其来源,并将所选择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和价值系统;d•有效地利用所获信息完成某一具体任务;e•了解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和社会等问题并能合理合法地获取利用信息。目前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批准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已在美国和墨西哥、西班牙、澳大利亚、欧洲、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地应用。虽然信息素质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广泛研究的时间不长,并且是一个长期的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但是美国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在大学信息素质教育中,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信息素质教育是今后大学图书馆“推销自己”的优势所在、强项所在。

3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启示

3.1我国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紧迫性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美国相比,差距很大。虽然高校图书馆界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学者对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但并未能很快地受到更多的研究人员的重视。尽管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已有十多年历史,也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它只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无法取代信息素质教育,所以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引起社会的关注,刚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国教育界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的条件。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目前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在终身学习中,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敏锐地捕捉所需信息,主动、有效地检索和吸收信息。笔者认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主题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重点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我国全面开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3.2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目标自1984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展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是作为图书馆素质教育课程中进行的,其内容着重于文献检索、中外文工具书利用,这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大有作用。但是近十多年来信息瞬时变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单纯的“文检课”无法代替信息素质教育。因此,现在必须确定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笔者认为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只能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好的信息道德,其别应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搜索、鉴别、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5

关键词:美育 内涵 综合素质

一、美育具有的特质和内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使人的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人和动物的生产的区别时,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强调了,爱美之心,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存条件的不断改善,人类才逐渐产生了审美意识,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用品,除了适用以外,还有审美的要求。当人类有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要求时,人类开始对美有追求的愿望。如今人类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美,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运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美的产品和揭示出的美的规律,去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形成平衡和谐的心理结构,从而间接地影响人的智力的发展。正因如此,里德才说:“人的个体的意识,尤其是智力和判断力是以审美教育——各种感受力的教育——为基础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美育,就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因而,也难以使人的智力获得充分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近年来对美育价值的认识趋于综合,并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种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美的教育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和更广播范围里,对于人性的完善发生持久牢固的作用

美育就是以美的观念、美的规律、美的内容、美的形式和美的力量去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和美化人的生活,培养提高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2、通过其艺术作品陶冶,将产生敏锐的美、感能力和对美的执著追求,从而形成强烈的科学创造动机

并且通过实践去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发展美和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创造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美好生活。正如列宁说过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而也不可能有人对美的追求。”

3、掌握美的规律,具有良好的审美欣赏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活动主体的必备素养。而仅仅重视科学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促进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因此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克服由于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智力和体力的分离,避免“某种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摆脱那种“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一切自由活动”的劳动状况。显然,在现代社会,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但这个过程的完成,则有待于社会生产更高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更高水平的完善。

二、美育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素质教育如同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在描写神经讯号如何工作时所说的“神经元用细胞膜把躯体、轴突、突触结、树突和所有一切都包围起来”那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中,德育是“神经元”,它解决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智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体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劳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劳动技能即动手能力;心育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而美育就是那层细胞膜,包围各育。它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贯穿在所有的教育过程。而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力最强,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在其它四育之中,影响且规定着其它四育及其功效,与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

从论域范围看,素质是人们特有的综合能力,是社会物质活动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因此,素质教育自然是一种社会化的物质活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素质教育是审美教育(美育)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素质教育就谈不上美育;而美育反作用于素质教育。这种关系决定着素质教育只有和生动活泼的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完美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再加上德、智、体、劳教育,我们才会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最高的目标。

我们要深入地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把美育贯穿在其中。美育,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重视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大大推进一步。

美,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素质教育中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或通过具体的行为,或通过人的语言,或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或借助于现实生活环境、大自然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发展智力,展示非智力,培养能力,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为此,就需要把素质教育与美育拧成一条线,把各种课程串连起来,引入正轨的教学实践中。以美育指导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促进美育,正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随着视点的转移,整体地渗入教学实践中,吸引学生去汲取,去探求,去自觉地接受沐浴从而得到全方位的净化。美育是润滑剂,美育是催化剂,美育是加速器。

1、从智育方面来看,美育与智育是研究美与真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看,科学与美是一致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客观世界有其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是真,而真与美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黄金分割线”之所以被称之为“美线”,就是因为这样的比例表现出一种“和谐”。而且,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在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美育与智育不仅存在着本质上和思维上的一致性,同时,美育还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调动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体育运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姿态、强壮的体魄和动作灵活的优美体形

体魄的健美是人的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体育锻炼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对意志与情操的锻炼。人体的美可以表现为力量、敏捷、协调,同时更可以表现出内在美好品质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 。因此中国前女排的“拼搏”精神深入人心,女足“铿锵玫瑰”的美喻传遍大江南北。

3、劳动的审美属性体现在劳动过程的有序性和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中

从学校的劳动技能教育来看,则不应该仅仅进行纯技能的教育,应该将美育渗透其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在劳动技能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纪律、职业道德、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在其中获得劳动有序性的美感享受。

美育的本质正是由“五育”这个整体决定的,是这个整体的性质,而绝非是由它的某一个方面决定的;绝非是指它的某一个方面的性质。这是因为,作为美育本体存在的整体,是美学方面内容的多元综合教育的结构整体,它是由美学方面的各个方面内容的教育(用现行的提法即美的教育或立美教育、美感或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美学理论经教育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彼此交融而共同组成的统一的有机的结构整体。

各个方面作为美育整体的组成部分、结构要素,必然在相互作用中消融到这个有机整体之中,在整体规定下,随整体而运转,统归于整体名下。这样才能看到美育作为多元综合结构整体的性质,整体的规律、整体的功能、整体的价值、整体的地位,看到美育整体的完全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力量,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由此可见,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本质是相同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使他们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总之,素质教育则是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面向全体学生,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特征的教育。其实质就是“用人类创造的传统文明去充分、合理地开发新一代的素质潜能,继而创造新文明的系统工程”。而在这个系统过程中,即:在造就高素质现代人的整个过程中,重视“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黑格尔也曾说过,审美带有全人类解放的性质。人们可以通过对艺术形象的表现与观赏,去肯定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诱导出对物质世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解放。美育有赖于形象思维,由形象思维激发的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把握能力,使人们能更全面、更直接、更迅速地悟出客观存在的本质,从而促进了认知和发现。

三、美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既然爱美是人的天性,依照美来实施教育当然更有效。因此,美育大可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可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关键是美育。因为唯有美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即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即思想、感情、道德、兴趣、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美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艺术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仅仅靠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艺术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黑格尔指出:“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为本身就是理性的。因此理性、自由和心灵性也就解除了它们的抽象性,和它的对立面,即本身经过理性化的自然,统一起来,获得了血和肉。这就是说,美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真正的真实。”美育之所以对于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因为其可以将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并统一于真正的真实之上。

美育的任务就在于努力提升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促使社会审美意识趋向高雅。这就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这不仅包括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审美价值评价尺度,这种价值评价尺度首先是审美的,同时包含了真与善。因为它的获得必须来自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也只有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这种审美价值评价尺度。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综合、协调的枢纽作用。美育的这一特殊地位和作用是由美育的本质决定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美的形式的教育或情感教育,而且包含着德育与智育的因素。这是因为,美虽然不等于真与善,但本质上体现着真与善的统一;审美作为一种精神活动,虽然不等于认知活动和道德意志活动,却往往包含着对真理与道德的评价。所以,美育虽然主要表现为美的形式的教育和情感教育,但却同时推动着认识的深化和道德的完善,尤其是在完整的现代文化人格的培育过程中,美育的这种综合、协调作用是其他几育所不可替代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美育的这一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美育远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体现并渗透于一切教育活动当中的教育艺术或教育方法。

四、美育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

美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的融会与促进作用。美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右脑,使其大脑两 半球的机能得到协调发展;美育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郭沫若曾经说过,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入手。因 此,有远见的教师,必须注意确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和以此开发学生智力的主导意识,学习美育知识,提高美育 素养,掌握美育方法,坚持学校美育的全面性、实践性、多样化、形象性等原则,通过优美环境、学科教学、 课外活动、日常生活、教师示范等途径,审美过程与道德教育相统一、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统一、思想分析与艺 术鉴赏相结合、情绪体验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审美活动, 培养审美情趣,明确审美标准,提高审美能力,树立审美理想,真正成为一个自觉的、健康的、智力发达的审美主体。

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1、审美同情与爱心培养.爱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是善的基础

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就社会来说,爱,是维系社会的心灵纽带。理想的合理的社会,应是充满爱心的社会。

费尔巴哈要建立的新哲学也是以爱为基础的,他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在爱中,在一般感觉中--人人都承认新哲学的真理”,“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

2、审美想象、直觉与创造力的培养

人类最可贵的素质之一是创造力。创造力最突出的特点是创造新的产品,不管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创造的历史。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里。

创造力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在人的活动包括审美活动中显示出来。人类不同活动中的创造力虽在形式与内容上有所不同,却是相通的。正因为此,我们认为,人类在审美活动中的创造力对人类整体的创造力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

需要指出提,德育、智育、体育虽然渗透着美育的功能、实现着美育的部分目的,但只是附带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育。如果说德育是行为的教育,智育是知识和智力的教育,体育是身体素质的教育,那么美育就是陶冶情感和心灵的教育,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情动人,不像德育那样采取有约束力的强制的措施,或运用社会规范进行说服和限制;也不像智育那样靠逻辑论证。要求受教育者有意地理解记忆。不同于其它教育那种自外而内的灌输,美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动自由地在审美愉悦,审美享受中,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得到情感的深化,心灵的塑造,精神的升华。美育的这种情感力量,是其它教学无法相比的。美育的这种既与德、智、体三育相关联,又有着自己的独特任务的特点,使它具有一种全面教育的性质。

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了重要位置,美育正以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时还与许多学科相辅相成,并对其他各科教育起促进作用。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美育以它独特的教学模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6

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一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功能,但也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力最强,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在其他四育之中,从而使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推动教育的和谐发展。

(一)以美辅德。

美育可以促进人的道德的形成,达到美与善的结合,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通过美的教育与美的影响,可以使个体的道德习惯和信念理想构成个体的心理动力,继而转化道德行为,让审美与道德浑然一体。如:通过对自然美的鉴赏,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姿,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就会油然而生,进而激励自己为使祖国变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通过对社会美的鉴赏,感受体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从这些美的典型身上,看到真善美必将战胜假丑恶,激励自己更加自觉地抵制不良风气、弘扬正义。这是以美辅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二)以美益智。

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感知和想象能力,达到美与真的结合,促进其智力的发展。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海洋和艺术宝库中去,促进其掌握知识,把理性内化与自我感知结合起来,把群体的合力结构转化为个体的自由直观,开启和疏通由认识真理走向创造发明的思维通道。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运用“美学的、直观的”方法研究相对论;麦克斯韦运用对称形式的美的欣赏观纠正了法拉第的电磁理论等。同时,通过美育,在形象生动的直现的感知下,不仅可以使学生注意力稳定,而且能更主动深入细致地观察和思考,增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推动他们去进行科学研究。

(三)以美健体。

美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并运用对美的感受,促进体态、体能的协调发展,达到美与健的结合,从而促使学生体态健美的发展。一方面,体魄的健美是人的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体育训练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速度耐力和技巧,具有发达的肌肉和匀称健美的身体。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运动,人的内在活力和生命力在形体的敏捷与力度、灵活与协调中充分展示出来,显示出人体特有的朝气、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具有特殊的魅力,透出独有的审美体验。

(四)以美炼人。

劳动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对劳动的审美态度,培养把劳动作为体力与智力游戏来享受的情趣,从而使劳动变成人们的第一生活需要。马克思有句名言:“劳动创造了美。”[1]美产生于劳动。人们的美的观念和美的创造,最初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这本身就是美的表现。可以说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美丽的外表形象,也不会产生诸如梵?高的《加歇医生的肖像》、《向日葵》,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等世界名画,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通过劳动,提高了人们对劳动的认识,也就提高了对审美的认识。而从深层意义上讲,劳动锻炼了人的体魄,美化了人的外表形象,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美化了人的心灵世界。

二、促进人的和谐

和谐之人是一个多种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其中,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素质是保障,审美素质是关键。因此,审美教育实现与否,关系到和谐之人的培养。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观念的树立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其整体素质,从而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和谐之人。具体来说,审美教育所构成的审美素质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德素质。

美育对陶冶人的情感,塑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有着特殊的功效,表现为以美储善。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这是由美育的情感性特征决定的,人的任何道德行为,都受内心指令的控制,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自己的内在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自觉地在实践中付诸行动。

(二)文化素质。

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作为社会有用之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美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增长见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表现为以美启真。一方面,它可以激发人们追求真理、掌握知识的情感,开发人们的智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美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人一旦具备了高度的审美能力,对美就会有着不懈地追求,因而引发出种种想像、联想、幻想和创造的欲望。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简称,身体素质强调健康的体魄,心理素质注重健康的心灵,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美育可以促进这一内在一致性的提升,达到以美促体,以美养心。在美育活动中,人们会因欣赏美、感受美而心情舒畅、心旷神怡,这种心意状态会使人血脉顺畅、经络通达,从而有助于身体康健,体质增强,人们的性格、气质等也会得到塑造,达到身心和谐的美的境界。如:欣赏自然美,大自然胸怀的博大宽广,会强烈地感染于人的内心,使人更加热爱生命,同时让人感到世俗名利的渺小,从而使人摆脱烦恼,心灵净化,趋于高尚。同时,在美育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形体美观念,也将使人们对自身的体能有所认识和感悟,这将有助于体能的开发和形体美的创造,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形体矫健,散发出青春的活力。

三、促进社会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其核心和实质在于“和”,“和”则为美,其直接表征是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而要实现和谐统一最关键的因素是要通过审美教育,特别是要以审美的人生态度,也就是以和谐发展的态度、亲和的态度去对待自身、他人、自然与社会,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一)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

美育能使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从而建立起一种审美化的身心关系。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较少地关心自身,极少地关心自身的心理与人格的发展,因而导致精神危机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疾患。“如果人类再不更多地关爱自身,特别是关爱自身心理与人格的健康,人类的焦虑症、忧郁症的蔓延将远远超过癌症与艾滋病的危害。”因而人类必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使自身、特别是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协调的发展。而心理与人格和谐协调发展的核心是提升人的内在情感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五种品格的塑造:一是善 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二是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三是宽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四是谦虚,虚怀若谷,言行谨慎;五是淡泊,要淡泊名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眼前与长远,现实与理想的协调统一,不断超越自身的发展状态,这也是实现幸福而完善的人生的必要前提。

(二)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他人。

美育可以使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友爱的伙伴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但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是在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如果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关爱、宽容和诚信,社会充满冷漠、冲突,甚至仇恨和暴力,那么即便是繁华的都市,也会显得“花无香,鸟无情”,人就如同置身于感情的沙漠之中。因而人类必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他人,多一份沟通少一些误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从而抛弃人与人是兽性关系的自然主义理解和他人是地狱的灰暗的存在主义理解,建立起人与人是平等友爱的伙伴关系的人道主义理解。这种人道主义理解就是一种审美(同情)的精神,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真正平等、和谐、友爱的关系。

(三)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

美育能使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从而建立起一种审美化的天人关系。众所周知,人类只有一个自然,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并没有把握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而是处于一种对立状态,由恐惧、征服到掠夺、破坏。只是到了新世纪初,人类才逐渐认识并体会到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和谐发展关系。而这一认识的最大体现就在于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因为自然是孕育人类之母,人类生存发展之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人类与其祖先、子孙后代共有的家园。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由对立走向和谐,由敌对走向审美,从而实现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除此之外,还要学会欣赏绮丽美妙的自然美。美育就是这样以它的特殊“教材”――自然作为审美对象,诱导人自然而然地获得优雅的审美态度,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7

论文摘要: 美国是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发祥地,具有丰富的信息素质教育经验。借鉴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经验,加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对于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由美国波尔于1974年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素质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从狭义上看,信息素质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广义上看,信息素质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它包括了社会、文化和哲学等内容。

信息素质可以分为:(一)工具素质,能使用印刷和电子信息资源的有关工具,如计算机、软件等;(二)资源素质,掌握信息资源的种类、形式和查找、检索方法;(三)社会结构素质,了解信息的社会地位、作用和影响;(四)研究素质,利用信息进行有关科学的研究;(五)传媒信息素质,运用文本或多媒体报告研究结果。

信息素质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其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素质。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必须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精确地创造使用信息。

二、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经验

美国是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发祥地,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第一,制定信息素质教育标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标准的制定是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①应具备明确信息需要的内容及范围的能力。主要包括:形成信息需要,识别多种类型与格式的潜在信息源,获取信息产生的效益,对所需信息内容及范围进行评价的能力;②具备高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系统,获取所需信息,构建与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利用联机检索终端或亲自使用一组方法检索所需信息,改进检索策略,获取、记录、管理信息与信息源;③能客观、审慎地评价信息及信息源,并将其纳入信息库与评价系统。主要包括:提炼信息主题的能力,评估信息及信息源形成的标准,复合主题概念以形成新的概念,确定信息的附加值和新知识对个人价值体系的影响,通过交流,对信息的理解与解释的有效性加以判断,修订初始的查询;④有效地利用信息以完成特定的任务。主要包括:利用各种可获得的信息完成计划,以及产生特定的信息产品或成果,修订产生信息产品或成果的过程,将信息产品、成果与他人交流;⑤掌握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因素,获取与使用信息要符合道德与法律规范。主要包括: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法律、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在存取、使用信息资源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信息资源提供的规定。

第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加州州立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基础课,主要学习印刷和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查找和评价。学生通过上课、实习及专题研究、课外阅读等方式,掌握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技能。1996年美国又确定了“信息素质教育在普通教育计划中的作用框架”。佛罗里达大学由教学研究所共同设计了七个系列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其中四个系列的课程是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另外三个系列是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的,并且将七个系列的课程制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上网具体操作。

第三,重视改进教学方法。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深入研究,在全美大学得以实施,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美国大学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也越发凸现出来。从1994年开始,普渡大学就实施了信息素质教育计划,由教师讲授有关信息技术和信息利用课程,并开发网络课件。他们把信息素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级班,主要是对新生进行入门教育,以学生通过互动式的课件自学为主;第二个层次是中级班,在初级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高级班,培养学生把信息技能应用到专门学科中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获益终身的信息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素质教学活动中收到良好效果。

第四,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信息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主要由大学图书馆来讲授完成。美国大学图书馆把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视为新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重任,对信息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近20年来,高校图书馆在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有着长足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环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受过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教育的业务能力强、信息素质高的队伍,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称职的教师。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由图书馆和教学艺术研究所联合起来,对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包括通过讲座、讨论、实习、个别咨询等方式,培养他们掌握信息的获取、评价、分析和利用技能。

第五,制定教育评估大纲。1990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信息素质教育结果评估大纲》,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进行评估。加州大学在信息素质教育领域中,先行了一步,较早地把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定为公共基础课,为各类公共基础课的信息素质教育制定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等。在基础技能课程中,主要讲授方法和技能。在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中,主要讲授相关学科的主要信息源及利用技能,培训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源及信息工具来开展研究工作和科研活动。他们认为,信息素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并分入学时期、就读中期和毕业时期对学生信息素质水平的测试评估。1994~1995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对全美3,200多所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1995年美国对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份信息问题解决技能课程基本培养计划,该计划的基本组成是确定信息的需求、评估与理解信息、阐释信息、传播信息、评估产品与程序。这些计划和评估测评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保证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启示

第一,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美国信息人才大国地位,得益于发达的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基础和桥梁。因此,要从培育人才的战略高度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主题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重点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利于推出素质教育,使他们具有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学习者教育目标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基本动力,因此必须确定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好的信息道德,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搜索、鉴别、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体目标:一是敏感主动的信息意识;二是运用信息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信息组织和利用能力;四是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五是具有终身学习和信息创新能力。

第三,完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信息素质内涵进行课程设计。在信息知识教育方面可设置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基础知识等;在信息能力教育方面可设置信息的采集、鉴别、评价,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管理与决策,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与科研设计,信息语言有关知识;在信息意识方面可设置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方式、信息的更新、信息的价值、人类社会与信息化;在信息道德方面可设置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信息传播法规与知识产权、信息的合理利用,为提高信息素质教育质量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第四,发挥图书馆的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丰富、学术环境优良、信息人才众多、信息技术先进的优势。因此,美国高校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图书馆员担当重要的角色。借鉴美国经验,在信息素质教育中要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把图书馆建设成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确保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建军.信息素质评价表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2.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8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 创新 模式 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外的美术教育模式已经顺着时代浪潮的推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院校美术教育发展却呈现停滞不前的迹象,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诸多问题和与时俱进的时展精神不相适应。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在自主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下将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学有所用,服务社会,从而实现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更好的发展。

美术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美术教育是人类继承前辈文化艺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动。然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1.高等院校中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之问的脱节

从目前情况来看,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之问的脱节主要表现在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脱节、应试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脱节、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的脱节、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实用艺术和纯艺术的脱节、美术评价与大师道路的脱节、以及儿童画与成人画的脱节等等。这一些列的脱节就造成了目前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现在状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告诉我们: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整体来看,我国的教育都是严谨的、以科目取向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这就造成在美术活动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诸多方面离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一段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担忧。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数理化等学科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主科,而美术教育只能位居其后。

2、目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重技术轻文化的状况仍比较普遍

许多学生专业素质及相关专业素质欠佳,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匮乏。而教师也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奉行技术至上主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思想肤浅、想象力贫乏,作品中缺乏自我的灵魂,更谈不上什么人文精神的力量。美术及其教育体现的不仅是人的手功能、视知觉的一种训练,它更多地反映出人生命的意义,成为人类世界的一部分。不了解艺术的文化内涵,不掌握艺术作品独特的文化精神,就不可能真正懂得艺术,对艺术的理解充其量也是肤浅的。因此,艺术文化教育这一长期被忽视的领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更应加强艺术文化教育。

3、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加速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前提保障,近年来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在不断进行之中,同时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从目前情况看,仍没有彻底摆脱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上课兴趣不大,影响了美术教学的质量。应该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如何加强复合型美术教师的培养

美术教师是实施学校美术改革主体,所谓“复合型体育教师”是指在知识结构方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性质的知识群组成,在智能结构方面由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聚合而成的,即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主、辅修专业的经历,还要涉及与主、辅修有关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总之,要有宽阔的纵横向知识面,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在美术理论实践领域里,具备独立完成多项工作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美术教学应该按照“三自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优势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这一点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如何完善与改革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1. 彻底更新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观念和体系

高校美术教育美术教育需要在应用性,实践性原则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找准各门课程和各项能力之间的结合点,构建有高校美术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美术教学体系中结合职业和工作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把握美术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度。为了按照新的高校美术教学观念和体系实行美术教学,授课美术教师必须有良好的美术专业素养,以及良好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2.完善和丰富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的内容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用继承发展的眼光审视现代的高校美术教育模式。高校学生的美术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美术创作技巧成为美术家,而是通过完善和丰富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提升其在就业中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总之,新时期,社会对美术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美术教育综合化的课程改革在必行。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必须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注重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从社会发展对美术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出发,建立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不断提高高校美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9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何为音乐教育?即关于讲授音乐课程的一门学科,大部分同学从小就开始了对于音乐的接触,渐渐的有一少部分学生选择了从事音乐这个行业,而在我们上学的过程中,学校还是会开设一些音乐课程,开展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很大的提高。音乐教育贯穿于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受益一生。

那么,何为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的提出,最初的设想就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也是贯彻于学生学习的始终,不管是否在学校接受教育,还是成人继续教育,都贯穿于我们发展的一生,类似于今天所倡导的终身教育。

(一)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就包含在素质教育之中,并且它也存在于审美教育之中,也就是说,音乐教育就是一种审美教育,通过对音乐教育的不断开展,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拥有欣赏美,鉴赏美,发现美的眼睛。而且,教师也会在教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于提升全民族是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学科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成功路上必须拥有的,通过我们对音乐的欣赏与鉴赏,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形成了多元性的、发散的、开放的思维。当思维在提高,我们就会更易于接受素质教育,良好的贯彻素质教育。

(三)音乐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

音乐学科应当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给与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能够在各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促进素质教育开展。

二、运用音乐教育来有效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措施

(一)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教育工作者在教授音乐学科的时候,对于音乐,通过谨慎小心的心理去对待他,鉴赏音乐,并且在教授音乐学科,音乐的课程与音乐教育的体系中,凸出科学体系,音乐文化和音乐在教学中的位置和比例,并且要以这样的一种体系来指导音乐学科和音乐课程的建设。教育工作者要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拥有成就一名音乐教师所必备的音乐学科基础理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要充分结合在一起。在其他方面,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基本理论和各项的音乐技能也是必备的。拥有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常识和不同的学识,学科综合的知识和教育者技能也是提高音乐教师品格的关键一步。良好的教学技能是发展音乐教学的关键一招。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掌握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个性的注重实践,提倡创新地音乐艺术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有很好的文辞言语表达能力、先进的教学技能和领导操作能力。所以,音乐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向这些目标不断努力,奋斗。从而让素质教育拥有扎实的基础和平台。

(二)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认知能力

当下我国在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教学过程和方法要科学合理,除了在内容上的对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的音乐技能予以特别关注外,还要对音乐作品的缔造历程,历史文化和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学习。不仅通过学习这些基础让学生有认知体验的丰富性,并且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对待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尊重艺术,提高美感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探究、合作和模仿的水平都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1、体验教学法。体验,即用眼看,用嘴说,用耳听,动手做和用大脑思考。更强调实践探究,参与活动的技术与水平。体验教学法是由直接参与的身体活动而产生的情感意识,体验学习和集体操作进行的方法,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再单单是停留在认识阶段,而是使它上升到人格理性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将学习变成集学生个人感受、见解、经历和道德情操于一体的模块。

2、比较教学法。通过对个别音乐作品的欣赏,作品的不同缔造知识,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对照,运用到音乐的教育教学中。这种要领可以提高学习者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并且能促进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水平。从而提高素质教育,因此说,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一起促进。

(四)开展积极的音乐课外活动

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好课内的,更要依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不但可以厚实学生们的音乐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整体发展,并且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人才,培育人格,增加人与社会协调的关键一步。

三、结语

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首先,通过音乐教学,教育工作者运用演唱歌曲,半歌伴舞和和乐演奏的形式,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并且,音乐能改变人们的情绪和心态。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听到一些比较欢快的歌曲,使得我们心情愉悦,身心放松,有助于改善我们的记忆。

其次,音乐教育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的相关的视觉映像,有关事物的联想和听觉形象等,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境遇美。

最后,就是音乐教育能够非常不错的培养学生对节奏的认知,对音律的喜爱。学生们最容易接受的就是高低起伏的乐感和抑扬顿挫的声音,尤其在摇滚乐和打击乐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协调,增强学生的节奏感,这都非常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扩展与提升。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10

1.1信息素养评估研究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为便于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许多国家和机构相继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素养标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ANZIIL)于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在2008提出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素养标准》等。国内在引进和评价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全国高校图工委组织部分专家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基础上于2008年4月制订的《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一些专家和学者也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张东等在其承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国民信息素质教育研究项目中,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定义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杨林等建议根据人群类别分层次制定信息素养标准[6];刘美桃、钟志贤、孙建军等在评判性接受ACRL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认为应结合我国实际,加入信息意识等指标,并建议从8个方面制定信息素养标准。同时,国内外学者对还对学科信息素养标准进行了较多研究。2004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科学技术分委会制定了《科技信息素养标准》,于2006年了其修订版,ACRL还于2006年出台了《学科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内情报告》;国内的学科信息素养标准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医学领域。如2004年,张宁结合高校医学生信息能力的实际,构建了高校医学本科生信息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黄利辉等在其医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相关研究成果中,己初步建立《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其中包括7个1级指标、19个2级指标和66个3级指标;何晓阳建立了基于信息行为过程的《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将信息素养研究视野从信息需求的确定向前推至信息意识的觉醒。

1.2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从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提议教育部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至今,信息素养教育已经从一个信息学的专业领域逐渐延展到整个社会学领域,特别是在强调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今天,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越来越被重视并投入了更多的建设经费和关注目光。国外的信息教育研究,以美国最为突出。研究美国的信息素养(素质)教育,发现有几个关键节点。1983年,霍顿(Horton)提议教育部门开设信息素质课程。1990年,美国成立“国家信息素质教育论坛”(TheNationalForumonInformationLiteracy,简称NFIL);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ASL)和教育通信和技术协会(AECT)出版了《学生学习的信息素质标准》,对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进行明确的规定;2000年1月,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了《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包括5项标准和22项操作说明,作为教师或图书馆员评估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一个指南。另外,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信息素养教育。199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1998教育改革法案》,将“信息技术和信息检索”课列为中小学的公共基础课;日本在80年代就在教育审议会中明确提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建设思想,并出台和制定了多项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信息素养的全民化教育,如“百校联网工程”、“9年行动计划”等。在丰硕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成果中,有两类成果最为值得关注。一是美国信息素养教育的两个重要标准,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和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标准。两个标准就如何开展信息素养培养,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和标准,确定了培养的概念框架和目标,现在为许多国家参考和借鉴。另外,创建了多种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如其中以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模式、Big6信息素养培养模式、馆员与教师协同教学模式和PBL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最为深入。Big6信息素养培养模式为成功破解信息教育问提供了6个技能方向:确定任务、检索信息的策略、信息的检索和获取、信息的利用、集成和评价。

国内的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主要是围绕国外先进成果的本地化实践展开,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将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步转为信息素质教育实践的研究。此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内容、措施和途径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一直重视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的发展。1984年教育部下达的[84]教高—字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1985年再次下发065号文件“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1992年,前国家教委下发044号文件“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200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首次将文检课教学学术研讨会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表明文献检索课教学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在本地化的过程中,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涉及有信息技术、文献检索、信息素养评价、信息素养标准等方面。总体说来,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内容可归纳为三大板块:信息能力教育、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王良成,2000)。信息能力的教育更是其重中之重,在整个研究体系和课程设置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的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是在国内一开始就同信息能力教育一并被提及,但在很多学校的信息课程设置往往一小节不到,经常受到忽视。一个小的例子,在CNKI篇名检索点中用“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为关键词分别检索,得到的结果分别是860,500,183条。王吉庆、韩毅、张倩苇等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对象不能局限于大学生,应该切实推广到中小学生,甚至全民;教育的途径应多方面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环境的营造以及信息教育标准和评价工作的开展都将是促进信息素养全民教育开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围绕信息共享空间的信息素养教育与服务方面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成俊颖,2008;任树怀,2008;谢俊贵,2009;盛兴军,2010)。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将媒介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思路(阮海红,2010)。总的来看,学者们针对信息素养相关问题的研究势头不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国内信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者共同构成信息素养教育基本内容,缺一不可。但在国内的实践中,过于强调信息能力,特别是计算机能力,而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这和“信息意识是根本,信息技能是关键,信息道德是保障”的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综合体系是有些偏离的。(2)信息技术能力不等于信息能力。这个误区经常发生在中小学和社会居民的信息培养工作中。信息技能是指获取信息、评鉴信息与利用信息过程的基本技能,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内容,因而不是信息技术能代替的。

2城市新市民信息素养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新市民(国外多从新移民的角度)的研究多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分别从新市民生存空间变迁的生存状态、个体人力资源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重组与转型、身份认同危机和身份重塑、风险保障机制、子女受教育、服务管理等维度对城市新市民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郑松泰,2010;刘传江,2008;黄晓燕,2010;悦中山,2011;张文宏,2008;ElisaMontaruli,2011),成果呈现多学科视角互动交叉、多层次的格局。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认识新市民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提供了多角度的认识视野,为实现城市社会融合问题的深化研究和解决对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但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却鲜见基于信息化社会大环境下新市民的信息素养及其促进模式的相关研究。在国外,由于大多数国家不存在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城市新市民与城市新移民的概念是基本等同的,相关研究多从社会经济因素、文化距离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等结构性因素的视角研究影响新市民社会适应性问题(Ward&Kennedy,1994;广田康生,2005;Agneessens,2006),也有一些学者关注移民时间与经历因素、人格和心理因素等个体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关注美国特别是美国图书馆对新移民的信息教育和服务。众所周知,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美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是移民间各种异质文化不断渗透交融的历史。因此,研究美国的新移民信息素养教育对我国城乡间的移民流动融合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美国图书馆关注移民信息培养和教育可以说有近100年的历史,至今收藏有丰富的移民信息资源,如有几十年历史的著述、政府出版物以及一些特色馆藏,包括一些手稿、报纸和杂志。个人认为其在信息培养和服务的过程中有几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1)对新移民进行分阶段提供不同的信息培训和教育。无论国与国之间流动的移民还是国内流动的移民,到达一个新的环境,必然要经过定居、适应、同化的过程。所以,新移民最初的信息需求一定是基于生存压力来考虑的,需要的信息通常是与职业、工资、生活费用、语言指导以及当地的法律相关的信息。因此,图书馆最初往往与教师、社工和慈善组织一起为移民提供语言培训,并且制作一些不同语种的移民指南供移民参考使用,这些册子中有对美国方方面面的介绍,包括在美国如何找寻工作以及旅游小贴士,学习英语的方法,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如何成为美国公民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建议等。(2)量身打造非在校生的社会新移民信息培养模式。对非学生的社会移民来说,培训班等集中性的培训模式已经不适合其不固定的时间安排。因此,怎样吸引其主动走进图书馆接受信息是美国图书馆界很早就思考研讨的问题。他们采取的措施是引进很多移民者母语国家的文献来吸引其走进图书馆,等他们走进图书馆以后,再配置一些适合移民阅读的基本英语读本以及一些讲座来培育其信息获取习惯。(3)近年来,美国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不断与社区合作,联合开展一些活动以加强移民与美国本地居民的融合。如一些朗诵会、趣味活动、培训课以及就业指导。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加强了新旧居民的融合,也在他们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获得了信息的渠道,并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学会了信息的、筛选、鉴别以及分享,这其实也是信息素养的培育过程。

3问题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