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3:59:20

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范文篇1

一、初中生“美育”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对“美育”的认识不够。家庭美育是美育的基础,家庭美育实施是一个逐步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将贯穿人的一生。偏偏“美育”的缺失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对“美育”的认识不正确。比如,认为“美育”不如文化课成绩重要;认为“美育”就是培养孩子的特长;认为“美育”就是美术;家庭美育由于受家长自身文化知识、美学修养、艺术趣味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因而各个家庭间的美育活动相差很大。

2.学校教育对“美育”的重视不够。学校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教育中缺少了美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学校美育工作,沦落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这主要表现在,应试教育几乎完全挤走“美育”的应有地位。

3.教师对“美学修养”的重视不足。美育既不是凭空进行的,也不是仅靠说教所能奏效的。学校美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影视,以及剪纸、版画、地方舞、手工制作等,除了各艺术部门教育外,它多半是渗透在各种教学中进行的,比如,数学、物理等科目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悟能力,政治可以培养学生体会社会之美,体育更是能直接让学生感受人体的力与美。可是,除了美术和语文课之外,又有几个老师有意识的培养过学生对这些美感的感知能力?不是教师不给学生这方面的教育,而是,教师自己也没注意过,大家的注意力都停留在文化成绩上。

二、本人在“美育”方面的有效尝试

1.从学生的外貌入手,提高学生的环境美意识。初中生到了青春期,从生理到心里成长极快,可伴随而来的还有“青春痘”。抓住学生爱美的心里,从“青春痘”如何防治入手,抓本班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班级卫生建设。培养学生维护自己整洁美丽的外表,和美好环境的意识。效果比以前的罚做卫生,写检查好的多。学生愿意接受,而且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不仅脸上的“痘痘”少了,班里乱丢垃圾的现象也少了。

2.从学生的形体入手,提高学生的身体美意识。初中生在青春期身体长得很快,可随之而来的还有肥胖,或者瘦弱等问题。利用学生爱美的心里,让胖的学生动起来减肥,让瘦的学生动起来健美。

3.从学生的穿衣打扮入手,提高学生的形象美意识。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对自己的外表更加在意,尤其是在穿衣打扮方面。可是他们并不是很懂发型和服饰要如何搭配,只是厌恶穿校服,喜欢穿奇装异服。个别女生还喜欢化妆,涂抹指甲油,打耳洞什么的。为此,可以专门上网查找相关的知识和图片,并向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请教,经过前期认真细致的准备,给学生讲讲“脸型与发型的关系”“身材、色彩与服装的搭配”的内容,使学生在穿着打扮方面有了高一级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美学修养。

4.从学生的言谈入手,提高学生的语言美意识。初中生在接受语言方面,容易受到家庭以及电视、网络传媒的影响。对新奇的说法尤其偏好。可是流行语中有很多是“污言秽语”,听起来不堪入耳。为了让学生“净口”,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发现用激励的方法比惩罚的方法更有效。比如评选“语言美之星”。

美育教育范文篇2

一、大学美育的发展进程

美育,最早是由德国学者席勒提出。在他所著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其首次提出现代美育的概念,并且对美育的内涵、性质、概念都做了明确的界定。席勒认为,美的境界是“最崇高的人性的实现”,在20世纪初,席勒的美育思想传到中国,在王国维、蔡元培的传播下,美育思想在中国生根立足。蔡元培是中国最早提倡美育的教育家,其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把美育作为大学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将美育课程纳入大学选修课程。1996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并把大学音乐鉴赏、大学美术鉴赏、大学影视鉴赏、大学美育概论四门课程作为大学选修课程。2019年修订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两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然而尽管美育的思想已经在国内广泛传播并被人们接受,政府也强调了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颁布文件确保美育的实施,可是,通识教育中的大学美育实施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二、“双一流”大学通识课程中的美育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等学校更多注重学科建设,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科研水平。可是,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忽略了通识教育中的美育。绝大部分高校只把美育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的一部分,并没有强制要求修读。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数学或逻辑学四个模块;复旦大学形成了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探索与审美体验七大模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初步构建了经典研读、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科技文明四大模块的核心通识课程体系;天津大学建设了科学美育的教育资源平台,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完善通识美育教育;同济大学在通识课程方面,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每节课只讲授一个专题,尽可能留更多的时间供大家交流、提问。开设了如《中西方美术对比》《印象派绘画》等课程,为了区别美术史类课程,还开设“艺术品的价值和价格”“艺术展览策划”等专题。“双一流”大学虽然都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但和大部分高校一样,只将公共艺术类课程纳入通识选修课程,并没有强制要求修读,美育课程较为薄弱甚至缺失。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政治、外语、计算机和人文课程等组成,政治、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比例非常大,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文课程则占很小的一部分,多的也只占百分之十,不会超过百分之十三。

三、美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一)重视高校美育工作,认识高校美育的战略地位。要完善高校的美育,首先要深刻认识学校美育的重要地位。没有了文化的民族就不能称之为民族,文化的消亡也就意味着民族的灭亡。文化是民族繁荣昌盛,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实现文化的复兴;要让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就必须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发光发亮,就必须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接班人。美育作为培养人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途径,高校进行美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欣赏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通过高校美育课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发展中华文化,弘扬创新中华文化。美育教育提高学生欣赏美的水平,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完善人格修养,强化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大学美育对人的塑造。王国维与蔡元培在将美育思想引入中国之初就提出美育是以“培养完全之人物”为宗旨的教育思想。就像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拥有健全的四肢,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需要有扎实的知识素养、完善的人格道德、健全的精神状态等等,美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美育可以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知识素养、审美能力素养、审美情感素养、审美创造素养和审美道德素养。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美育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美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的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丰子恺认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是要融入各门学科之中的,不是机械独立的。美育是一种教人如何艺术化生活的教育,“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艺术的情味来”。由此可见,中国美育的先驱们无一例外地将美育作为构建人丰富的心灵、完善人格道德的重要教育载体。大学美育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业的发展。美国“零点项目”研究认为,艺术过程和科学过程很相似,都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进行美育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从历史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同时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能从他们的身上看到艺术与科学紧紧相连。将美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学业的发展,为科学教育注入活力。大学美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四、完善通识教育中的美育

(一)落实国家政策,办好美育课程。要落实国家政策,大学必须开设美育课程。大学应将美育课程纳入学分制计划,学生必须修习美育课程。还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师资水平、学生需求、硬件水平办美育课程。国内大学美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影视、雕塑、音乐、戏剧、绘画、舞蹈等。大学的美育课程往往大同小异,课程内容整齐划一。根据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美育课程的内容应该是让学生养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大学生的艺术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就必须考虑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条件,办具有特色的大学美育课程。(二)完善美育课程考核制度。美育工作不能只流于表面,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也是必需的。目前大学通识课程中美育课程的评价考核机制仍旧不够完善。美育课程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很难用量化的指标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但是这不代表美育课程无法建立考核标准。当前我国美育课程评价考核大部分是通过考试完成的,把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而忽视美育过程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缺乏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美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应以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作为标准,可以采用学生互评,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参与美育课程评价。(三)转变观念,认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识教育中美育难以实行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前大学教育的功利主义盛行,由于大学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许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毕业后寻求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因此大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偏向选择更加实用的通识课程,学校也更乐意开设对就业有益的实用课程,大学教育一切为了学生毕业后求职做准备,而忽略了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学习实用的通识课程为毕业后就业做准备这无可厚非,但是这忽视了高等教育的人文属性,造成了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新时代,我国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具备专业知识而缺少人文素养的人是必定会被时代淘汰的。要想做好通识教育中的美育工作,就必须转变学生和高等学校的功利主义思想,大学美育不是做“无用功”,不是为了完成政府的硬性规定而去开设美育课程的。过度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美育只会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要积极倡导美育,加强专业教育与美育的联系,提升学生对于美育的兴趣。只有当学校与学生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时,美育工作才能落实。(四)加强美育师资团队建设,提升师资水平。拥有高水平的美育师资团队是建设好我国大学美育课程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育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也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美育课程不是专业课程,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美育基础,这就对美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美育教师既要讲得通俗易懂,又要传授专业知识。要定期对美育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与教学技能。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加强在教育技术、教育理念、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培训,帮助美育教师拓展文化视野,了解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将专业发展和通识教育更好结合。(五)丰富美育课程教学方式。当前大学美育课程的授课方式大多还是讲授式,以教师为中心。被动接受知识显然难以提起学生对于美育课程的兴趣,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丰富美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清华大学美育课程采用的是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探索性学习等方法。美术史、音乐、视觉艺术等基础理论课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全面介绍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知识框架和发展脉络。然后他们分组讨论更深层的艺术内容。注意从讲解转向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加强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习。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美育课程的兴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形成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通识教育的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N].光明日报,2019-5-7.

[2]蔡劲松.通识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美育[J].北京教育(高教),2018,(3).

[3]刘拓,等.中美部分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4]朱苏华.哈佛大学通识课程革新理念对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6,(1).

美育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美育教育;高职;思政教育;渗透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在近年来进一步明确了高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教育部门立足于国家相关政治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指导意见及建议,为高效思政改革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思想、教学工具得到了普及运用,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使得高职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思政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当前高职面临的主要困境,如何有意识、有效率地渗透美育教育也是目前思政教学的难点之一。

一、美育的内涵价值

所谓美育,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称之为美感教育,在具体的培养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并提高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悟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周边美好事物,具有美的理想、美的高尚情操以及美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在过去的传统理念中,大多数人们认为美育就、仅仅是指艺术教育,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美育教育的内涵逐渐延伸到审美教育及美感教育,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则将美育定义为美学的基本原则理念在各个专业学科中的渗透,而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系统化的教育体系。根据美育的概念转变我们可以认为,美育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形式教育转变为实质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所谓形式教育,主要是指以学生为特定对象所开展的以特定目标为核心的审美教育,包括审美观念、对美的欣赏能力、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所谓实质教育,则主要是指在形式教育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切实可行的手段措施追求美育的精髓,即找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美学趣味,提高教育的审美境界,从思想上影响学生,创造美、发展美,以此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美育教育对于学生人生理想、职业发展、诗意人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育的教育由最初的狭义到广义,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实质性的飞速改革创新。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引导当代学生正确看待自身使命,树立美的理想。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责任,因此,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及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高职必须加深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深度及内涵,正确看待社会发展的变革,树立起美的理想,以中国梦、复兴梦作为核心目标,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自身的价值获得,逐渐淡化了集体意识和集体利益,对社会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抵触自身责任义务。与此同时,习也明确提出,少年强则中国强,当代青少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必须引导其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树立崇高理想,提高自身的使命感。(二)尊重学生个性化特征,逐渐养成美的综合素养。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在传统的文化理念中,获取相关的知识技能主要通过传统的书刊、报纸,凸显出一定的线性思维,而现代社会知识技能的获取主要通过网络平台的点击文化,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多元化的途径渠道有利于搭建起健全完善的知识框架与知识结构,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微视频等等方式客观化、立体化的去认识并感知世界,由传统的静态转变为动态,这样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对传统封闭式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高职思政教学的开展仍然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主体对象,被动引导学生接受知识,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始终无法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做低头族,宁愿在网络中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也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与教师进行问题的探讨。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央视制作播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在短短的时间内吸引了超过5亿观众注意力,而大多数观众的年龄集中在12到25岁,很多都是在校学生。由此可见,诗词教育也可以当做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切入点,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都注重当代人思维理念、精神文明的构建,因此我们可以在师生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在生活中创造美。

三、美育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高效融合的主要策略及措施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我们目前所说的美育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将其与心灵教育、思政教育联系起来,运用一定的审美技能对美育教育的相关内涵价值进行透彻深入的分析和灵活运用。基于此,思政教育与审美教育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和特殊性,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协调,我们不能将审美教育仅仅停留在阅读作品,听音乐等等活动中,必须搭建起和谐的共生关系,这样才能将审美转变为一定的教学资源,从而凸显出思政的作用。(一)在思政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融入审美相关知识内容。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开展思政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应当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材大纲进行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及内涵的内容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思政相关内容价值。例如,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辛弃疾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充分体会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同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充分凸显出诗人当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其对理想的追求;再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我们感悟到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崇高的奉献精神是值得当代大学生所深刻理解并积极学习的。这些诗词歌赋都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凸显出我国崇高的精神理想,当代大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学习认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有效切入点,并从中获取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感悟诗词的内涵美。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一系列专题活动中,开展以爱国主义精神为目标的主题展览活动,讲述我国历代的英雄人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传递审美价值,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穿插交互的形式丰富整体内容形式,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二)改革创新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及方法。当代教育已经不再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的提升,本质上应当凸显出育人的作用和价值,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学习内容、学习主体无缝衔接的主要方式方法。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自由运用科学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递内涵价值,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凸显出审美艺术。审美情感的培养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改革。俗话说,只有具备充沛的情感才能实现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基于此,教师在渗透教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应当将学生的情感变化、情感体验、思维理念、行为方式纳入到统一机制中,不能将教学工作仅仅作为一项工作任务进行开展实施,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营造出良好的积极的教学环境及氛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情感体验平台和机会。例如,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教学过程明确了人民群众的重要社会地位,其从本质上来讲,应当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创新者。教师可以结合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这一章节内容进行深刻探究,电视剧中身为师兄弟的祁同伟委和侯亮平就“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及争论,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抛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再例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创造相应的情景,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淋漓尽致的展示在课堂小品的演示过程中,并且针对部分法律知识技能,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凸显和深入;在进行思想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认知在网络平台中搜集关于相关信息、基础背景、诗词内容以及其提出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引导学生感悟的伟大情怀;再例如,在进行近代史的教学史,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VR技术引导学生观看、红军长征等等相关的视频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在未来面对工作和困境不懈奋斗、不畏艰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了其主体价值,在掌握并理解相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获得了精神世界的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美育教育从本质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以此推动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育教的的重点应当为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活动充满实用性、感染力。(三)运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认证,思政教育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凸显和完善,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指导工作进行着引导,激励着学生不断突破自我、感悟美、创造美。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创设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其纳入到课程改革发展的机制中,循序渐进的开展相关工作,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凸显出实践对于美学的价值及作用。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课时、资金安排组织学生参与到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感悟并创造美。例如,院校可以开展红色记忆为主题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学基地,了解并认识每一位革命先烈,分析其革命历程,体会其高尚的理想情怀。与此同时,院校还应当引导学生深入一线地区开展调研活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与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和社会。

参考文献:

[1]杨志强.论美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课堂的渗透[J].精品,2019(7).

[2]曲担娃.美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J].风景名胜,2019(5).

[3]陈志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论高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000(024).

[4]王子慷.高职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探析[J].山东青年,2019,000(002).

[5]杜珉璐.美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机制[J].北方论丛,2019,000(001).

美育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美育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加强策略

1前言

音乐,是一门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抽象艺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借助音乐释放自己的情绪。因此,音乐能为人们带来听觉享受,净化听者的心灵,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高校教育中开展音乐教育,能开发学习者深层次潜藏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是其他教育内容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高校的美育教育中,音乐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1]。

2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简介

为了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湖南大学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湖南大学于2019年1月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以课程建设为主体,以实践平台为支撑,推动艺术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在课程建设中,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紧紧围绕着学校“以智育人、以美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为教育目标,遵循艺术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2]。

3音乐审美教育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1培养大学生群体塑造审美的心理。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能有效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感知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塑造审美的心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开展音乐审美教育,能锻炼出学生听音辨乐的耳朵,并促使他们在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时从中感知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并将其升华,进一步发现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细节和美[3]。这样一来,就能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审美直观感悟力的提升,实现他们审美心理的塑造。3.2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音乐是培养社会中优秀男女青年公民的一项基本手段。”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群体开展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就变得十分必要。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最突出的一个效果就是能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个体熏陶心灵,从而净化他们的身心,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品德。因为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学生在欣赏优美的音乐作品时,获得高雅的艺术享受,逐渐提升自己的艺术情感,这也是“高雅艺术进校园行动”的主要宗旨[4]。此外,大学生群体还具有自主追寻美好事物的显著特点。他们的心灵在音乐美的长期熏陶下,逐渐得到升华,从而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3.3促进高校美育师资力量的提升。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式教学,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授课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制度,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的讲解,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极易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而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践行新颖的教学模式,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不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明显提高,教师自身也会获得相应的发展。

4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我国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教育阶段,大都接受的是重分数、轻能力的应试教育,加之我国音乐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家长并不重视音乐课程,导致本应在中小学阶段就完成的基本音乐素养教育无法得以实现,以致于学生错过了最佳的音乐学习黄金期,高校成为补齐音乐素养教育的最后一站。通过设立艺术教育与中心,对高校大学生群体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就变得十分必要且十分急迫。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开设了“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舞蹈艺术概论与赏析”等讲述艺术发展历史以及表现形式的课程,同时开设了“欧美戏剧史”“乐理与视唱”“古筝演奏基础”等通识选修课程,并且还开设了一批针对高水平艺术团学生的器乐演奏训练(包括西洋乐器和民乐器)、合唱训练、话剧表演、舞蹈表演、戏曲表演、声乐表演等艺术实践类课程,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湖南大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对于湖南大学学生的美育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5]。此外,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还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育措施,通过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机构开展艺术教育交流合作,开展了艺术大师课堂、高水平讲座以及艺术团交流演出等活动,艺教中心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如“美好的远方”合唱毕业音乐会、长沙爱乐交响乐团音乐会、旅美小提琴演奏家周雨平独奏音乐会、湖南大学大学生交响乐团首场音乐会、湖南大学大学生民族乐团音乐会、潇湘爱乐交响乐团湖南大学专场音乐会等,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不断扩大了学校在音乐审美教育领域的影响,提高了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水平[6]。

5加强高校美育教育中音乐审美教育的策略

5.1更新音乐审美教育的观念。要想加强高校美育教育中的音乐审美教育,首先要从观念入手,更新音乐审美教育的观念,促使学校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课改的要求,落实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任务,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树立美育教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为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就如同湖南大学一样,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流人才的目标,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作用,湖南大学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为学生构建了美育教学与实践的平台,通过艺术教育中心,开设音乐审美教育类的通识课程,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他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5.2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要想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相关高校还应积极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高校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一是从相关专业选拔年富力强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组建音乐教育团队,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受众特征,将专业性和通识性有机结合。既不能讲授过于专业和深奥的艺术知识,又要遵循音乐审美教育特点,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的;既要有面向全体的艺术选修课,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机会,又要有针对高水平艺术团的专门训练,切实提高专业艺术水平,提高校园文化高度;二是拓宽音乐审美教育人才引进的渠道,创新人才引进的模式,并积极采用全职、非全职、兼职等形式多样且灵活的方式,积极打造出一支优秀的音乐审美教育团队。5.3丰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在高校开设音乐审美教育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重视音乐审美教育。在实际操作中,除了更新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组建优秀教师团队以外,还必须丰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应积极开设音乐艺术类通识课程,同时增加一部分音乐史教学的内容,并适当增加音乐艺术实践类的课程。在设置课程时,相关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以通识课程的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大力建设一批“金课”,杜绝“水课”的出现。在打造通识课程时,必须组织课程组长、教学秘书以及学校分管中心严格审查,通过严格核查通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并严格进行课前的试讲,才能允许课程开设。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丰富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提高高校的美育教育质量。5.4借助高水平学生艺术团开展实践教学。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社团和艺术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要想提高高校音乐审美教育,还应发挥出学生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类型的音乐社团,对他们加强培训指导,从而优中选优,选拔出一批优秀的高水平艺术团成员,切实提高校园文化艺术水平。湖南大学现有大学生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舞蹈团键盘团、合唱团、话剧团、诵读团等高水平艺术团,艺术教育中心对其进行专业艺术培训指导,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类型的演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为他们今后向着更广、更高、更深领域发展积淀了一定的人文艺术知识。

6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必须转变音乐审美教育理念,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切入点,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化人,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稳步推进学校美育事业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提升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群体音乐审美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晨歌.民族地区高校美育现状调查———以延边大学为例[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1):217.

[2]苏娅,李广睿.蒙古族民歌在高校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活态传承[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4):54-55.

[3]李娟.高校钢琴教学中渗透音乐审美教育的方法探讨[J].艺术科技,2018,31(07):290-290.

[4]夏炎.音乐审美:现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应有之维[J].林区教学,2018(1):87-88.

[5]乐春花.音乐课堂教学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J].赤子,2018(12):241-241.

美育教育范文篇5

一、实施美育教育,班主任要从自身美育做起

大多数学生只要提起自己的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班主任,可见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的确,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多,除了教学,还有班级事物管理、各项活动的组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评语的撰写等等。学生们关注班主任,班主任的教育风格、举止言行、处事态度等无不影响着学生。因此,班主任要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首先要从自身的美育做起。我们知道,美育教育是以陶冶人的审美情操为目的的教育。通过美育教育,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眼光;培养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理意识;形成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素养。班主任要在班级中实施美育教育,首先要以身示美、以言达美、以行践美、以情促美,展现自身美好的表率形象;其次,班主任要从关爱学生入手,奉献爱心、善待他人、动之以情、以身垂范;再次,班主任要树立理想、追寻梦想、热爱生活、钟爱艺术;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凝练自身审美品格和美育素养,带领全班学生朝着美育教育的目标不断前行。

二、实施美育教育,班主任要设定班级美育目标

一个人的成长就好比是一棵种子的萌发与生长,它既需要自身的勇气和力量,也需要自然界中的阳光、和风、细雨的浸润。在学校美育中,班级为学生们提供了一快温暖湿润的土壤、一个阳光健康的场所、一条驶向理想彼岸的航船。班主任和所有教师一起,担负起给班级群体和学生个体精心设置美育目标、美育内容、美育途径等美育通道的责任。要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让健全的人格伴随人的一生,让真、善、美融入学生们的心田,让学生们成为美育滋养的生命体,班主任责无旁贷。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张奇在他的专著《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就美育教育的目的谈了他的观点:“美育的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学会寻求非功利精神快乐的任何职业的个体。通俗的说,就是培养一个精神快乐的人。”一个精神快乐的个体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学习和工作、人际关系和谐、与世和谐的健康的人。由此可见,由这样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将是一个和谐、安定、轻松愉快的班级。而由这样的一个个班集体所组成的一个个学校终将连接成一个和谐、安定、充满欢乐的社会。所以,简略的说美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前进目标和终极目标,美育的目标培养的是会审美的普通人。在班级中,美育教育应当是轻松愉快、人人愿意接受的教育。班主任应当分析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体差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切实可行的班级美育教育目标。班级美育教育目标的制定,应涵盖美育教育的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理想、是憧憬、是追求;而过程目标则是实践、是操作、是行动。过程目标就仿佛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段的导航,终极目标则仿佛是学生在成长历程中的一个个期待。班主任应当和学生们一道共同书写美育教育的理想,共同设定美育教育的目标。

三、实施美育教育,班级是主要途径和重要通道

美育教育的内容从理论上看,应涵盖“审美体验教育、审美趣味陶冶、审美兴趣养成和训练”。在这一点上,落实在班主任对班级层面进行实施的,目前来看还比较缺失。班主任将更多的经历放在学科教学中,部分精力放在德育和处理日常事务中。而实际上,班级美育教育的内容已经与艺术教育、艺术学科混淆起来,以为唱了一首歌、画了一幅画就是实施了美育教育了。其实,班主任只要稍加留心,时时处处都充斥着美育教育的契机和元素。试想,班级的环境布置、学生学习氛围的营造可以跟美育教育挂钩吗?学生课间语言的文明、校服的整洁、红领巾的佩戴可以跟美育教育挂钩吗?教室内外的卫生、保洁可以跟美育挂钩吗?文明用餐、轻拿轻放可以跟美育教育挂钩吗?谦虚礼让、帮助他人、学会分享可以跟美育教育挂钩吗?爱护书籍、作业本的清洁可以跟美育教育挂钩吗?尊敬长老、关爱弱小可以跟美育教育挂钩吗?等等,答案不言而喻。对班主任而言,对班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时机无处不在,关键在于班主任以及所有参与班级教育管理的教师,心中装着美育的目标,言行中把控好美育的尺度,把班级日常工作与美育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契机,将美育教育落到实处。这样,学生们读到一篇文章,不仅学到了文体知识、掌握了字、词、句,还能够在教师的审美启发和美育引导下,理解文章背后蕴含的美的因素、理解作者撰写文章的心理感受、理解今天学习的实际意义。这就将知识学习与美育教育进行了有效链接。除此以外,班主任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还有许多。例如,可以对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体验的主动影响。班主任要用审美的眼光审视和评价客体;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将正在进行的审美活动有关的艺术知识进行及时地现场传授;用正确的审美评价和审美鉴赏去影响学生。除了校内,美育教育还可以延伸到校外。班主任可以有目的的指导学生的校外活动。例如,指导学生如何以有趣的方式记录活动的过程,可以文字记、可以图文记、可以语音记、可以视频记;再例如,班主任与家长们建立联系,共同完成美育教育任务。指导家长利用孩子在家中的时机,寻找美育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使美育教育真正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实施美育教育,班主任要为学生们精心配餐

众所周知,美育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班级是美育教育的落脚点,而班主任就仿佛是美育教育的营养师,承担着为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精心配餐的重任。在班级中,如果将班主任比作五线谱,那么学生们就是跳动在五线谱上叮咚的音符;如果把班主任比作调色板,那么学生们就是五颜六色的色块。班级是美育教育的摇篮,班主任应当是引领学生们获得幸福人生的美育营养师。班主任在班级学生的整体美育教育建设中,可以将每一次的班级活动与美育挂钩、每一个学生的演讲主题与美育挂钩、每一期的班级版报制作与美育挂钩;还可以将班级的班徽、班旗、班歌的设计与美育挂钩;将班级的口号、班级的布置、班级的卫生与美育挂钩;等等。班主任在班级学生的个体美育塑造中,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现一个好的事例就好比发现了一束亮丽的光源,用它来照亮和影响周围的一群人,感染和带动一批人。因此,班主任要善于捕捉班级群体和学生个体的闪光点,善用鼓励法宝,依美造美、借美传美,使班级整体及个体美育不断涌出佳话。总之,班主任要和学生们一同设计班级的美育理想,书写班级的美育宣言;可以和学生们共商人类的美德教养,唱响班级的美育旋律;可以跟学生们一道绘制班级的美育蓝图,画出班级的美育群像;可以跟学生们一道撬动美育的天平,放大美誉的力量。担当起为学生们的美育教育精心配餐的重任。

五、实施美育教育,班主任要研习美育教育理论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和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鲜活的借鉴意义。蔡元培之倡导美育,主张“以美立教”,使整个教育充满美的因素和作用,以更好地实现美化人生和美化社会的任务。在《蔡元培美学文选》中曾说道: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这是美育(和智育)不能包含在德育里的原因。从美育与智育的关系讲,二者同为意志定向,所以,蔡元培向来认为,知识与情感不好偏向,就是科学与美术,不可偏废。蔡元培还进一步指出,美育和智育在帮助德育完成的作用效果上是不同的:智育形成的知识只能为意志提供实用的、有限的目标,而美育陶冶的情感却能为意志提供超越性的目标和更深厚的动力。这就进一步指出美育不能由智育代替的原因。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美育工作者、实践者的班主任们,首先,要将传统塑造性的美育教育转变成帮助型、服务型的美育教育,为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做好服务;其次,要知道当今世界已迈入信息化时代,几千年来人都是在教育的关照下学习,而今,学习这个角色已经成为了巨人,学习的问题比教育更为重要;再者,班主任们要深入探寻个性化美育教育,更新美育教育观念,学会快速学习、享受学习、跳跃学习、超前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善于研究、把握美育教育时机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作者:王倩 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参考文献:

美育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美育现状;美术教育;审美;创造;传承

2018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希望。艺术最高学府尚且面临如此困境,职业学校的美育现状又是如何呢?经过九年义务教育,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正是树立人生观世界观的年纪,在这里,他们能完成自己的美育任务,顺利成人吗?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首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导致学生在前往高考的独木桥上前仆后继,文化课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能接受到的美术教育、美育教育少之又少!其次,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能技术人才,职业学校的培养重心放在了技术技能学习上。学生很少有机会能接受到良好的美育教育。最后,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快餐文化借互联网大行其道,别说学生容易迷失自我,就连老师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木心说:没有审美能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职业学校的美育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一、职业学校美育教育的目标

美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学生准确地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精神的参与满足和心灵再造,找回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幸福感。美术教育是能够培养提升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端正树立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的教育,是美化学生的生活、净化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更加爱美、爱生活的教育。当前职业院校的美育教育可以通过美术教育,贯穿在所有学科中进行,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专业技能,更迫切的是要让学生提升审美意识。

二、职业学校美育教育的措施

(一)学会欣赏美。什么是美?美是静止的也是活动的。美术欣赏课可以在教室里面通过多媒体设备观看从史前到今天的人类艺术史来了解学习;也可以走出课堂,到美术馆、展览馆去现场体会;或者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板报评比、文明宿舍评比、艺术节活动来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表现美。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上各种创意比赛,锻炼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教学与时俱进。美是具象也是抽象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展现了12世纪北宋清明时节汴河上下十里的世俗生活,你可以看见九百年前的人、建筑、车马、风景,体会实实在在的人、物的美。20世纪,荷兰画家蒙德里安接触了柏拉图主义和多神论思想,又受到立体派作品的影响,创立了自己风格的“格子画”,虽然你只看见一些简单的几何形和平涂的色块,看不见任何具体的物象,但画面给人一种安宁的抽象的美感,对建筑、工艺和设计产生巨大影响。美是具有包容性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我们都看得见的,但是杜尚的泉可不是人人都欣赏得来的。只有深入了解艺术家生活的时代,探究艺术家的思想,才能全面的理解和欣赏一件现代艺术作品。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一个时代,生活相对安逸富足,画家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研究绘画和科学。此时的蒙娜丽莎安详,宁静。我们再来看看杜尚生活的时代,一次世界大战的屠杀场面,让杜尚厌倦所谓的文明社会,反对粉饰的上流社会,他选择直面血淋淋的现实世界,是一位反艺术的艺术家,从此改写了西方艺术史,催生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二)学会创造美。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1.理论结合实践。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是实践课程,以学习技法技能为主,但是如果就此不讲究理论教学,是无助于技能技法的增长以及后期的发展的。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零基础,甚至是对美术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画,去表现。2.美术教学评价多元化。美术活动是一个创造性活动。面对同样的写生台,一百个学生应该有一百张画,这才是写生的意义。面对不同的画,老师应当给予不同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眼睛里的美都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自信心是美术课中的美育目的。否则学生会失去表达美的意愿,不利于健康人生观的树立。3.多学科贯通融汇。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要结合语文课、历史课,把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融合进去。有一个典故:北宋年间,有一考试画家的命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有的画家在“踏花”二字上做文章,画了很多颜色形状各异的花卉;有的画家在“马”字上做文章,画了健硕高大的名贵马匹,只有一位画家抓住了诗句末尾的“香”字做文章,在马蹄周围画了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让看画的考官会心一笑,从而获得了第一名。这样的画既表达了诗文的画面效果,又引人思考:为什么蝴蝶不围着花飞而要围着马蹄飞?进而得出马蹄因踏了花丛而沾了花的香气,这才惹得蝴蝶纷纷来嗅!这婉转曲折的诗意,正是中国传统审美特别之处。4.借力科学技术的翅膀。初音未来的出现,为电子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技能技法也在不断变化进步,美术、设计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宽和细化。职业学校也要积极引进新的人才、新的设备,让学生,包括老师,能以最快的速度和社会接轨。我校的无纸动画实习基地就是良品动画公司和学校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引进了当前先进的无纸动画生产线,为学生的新技能的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传承美的文化和历史

1948年1月,沈从文先生把理想的美术教育的宗旨作了如下概括:“美术系属于全人类心智与热情之产物,为连接人类苦乐沟通人类情感一种公共遗产。对于此种珍贵遗产之谨慎保持,并发扬光大,进而贡献于人民共同享受,丰饶人民情感,或加深其生命深度,实艺术家之责任。”美术的历史也是人类情感和文化的历史,只有透过外在形式的美,尝试去探究艺术作品的内在美,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窥视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虽然美是没有国界的,但各个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对美的理解和表达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主要谈了中国的美学,区别于西方油画的逼真写实,中国的山水画,也就是文人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不求形似,但求神韵。在美术创作中,除了向前看,展望未来,如果能适时地停下脚步来,回顾过去,从历史中寻找启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近几年有一些漫画历史的读本,比如说《漫画三国》,《半小时漫画系列》把沉重的历史,用幽默风趣的漫画表现出来,让更多人,特别是儿童愿意去阅读,去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这就是成功的美术作品。

总之,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和美育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美术教育不能离开美育教育而流于仅仅对表面形式美的追求;美育教育也不能离开美术教育建筑空中楼阁,空谈美育。美育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光是职业学校和高等教育学府,更应该着眼于青少年、儿童,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普及美育,提升全社会的审美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毕生的精力和智慧。

参考文献:

[1]王慎十.面向新时代的美育工作[J].艺术工作,2019(4).

美育教育范文篇7

一、高校舞蹈美育教育中的协调美

舞蹈的美首先是协和的美,任何一种艺术如果不协调或不协和都不会产生美。舞蹈训练不仅仅是基本功和技术的训练,它是人类古老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实践的高校舞蹈美育教育之中应当很好地遵循教学的思想和发展基本情况,更好地制订出完善的教学措施和相对应的教学方案,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教学的改革。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之下,加强对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养成相当关键,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力不断增强,并且切实地增强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趣味性,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点是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关键点,所以需要加以高度的重视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

二、高校舞蹈美育教育中艺术修养的融合

进行舞蹈教育是要突出舞蹈动作的协调性、韵味和作品的内涵、空间感和质感。通过技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美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同时对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难点和重点等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改革,加强对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深入分析,增强艺术性。

美育教育范文篇8

1.设置的美育课程不够科学,美育教育内容也没有紧跟时代步伐,没有时代性和实效性,这是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表现之一,而美育教育课程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直接关系。

当前,高职院校所设置的课程少而且比较凌乱,很多的高职院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展了美育教育工作,但是也仅止于开展了工作而已,却很少有人会关注开展的效果如何,教育监督部门也不会对美育教育进行定期考核。所以,开设的美育教育课程知识达到了教育部提出的最低标准。讲授美育课程的教师很多是兼职或者是专业艺术专业的教师,课程的内容也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他们更加注重对专业性知识或者是技巧的传授,也就是把艺术看做是一门知识或者技能去教授给学生,但是没有让学生重视美育教育的特色与追求美的过程,没有对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欣赏美的眼光和胸襟以及精神境界的培养方面不足。

2.师资力量薄弱,投入的经费很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育教育的质量。

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美育学这个专业,也就没有专业的美育老师。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由艺术类专业老师或者文学专业老师负责美育课程,因为不是专业的美育教师,所以美学基础参差不齐,艺术素质也不尽相同,教学能力同样有所差异,那么就可以预测美育学课程的教育质量了。美育教育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美育课程也不是一个讲桌、一个粉笔、一个教学PPT就可以的。美育课程应该以物质为基础,应该投入足够的经费去完善美育教学设施。例如,多媒体功能教室、音乐欣赏教室、练琴教室等等,但是当前的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并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去建设这“不算重要”的美育教育。

二、高等院校美育教育的对策分析

对于美育的教育和培养上无法达到统一的模式。针对高校之间的差异性,在实际的实现过程中采用的范式也就不同。不过总体来说,美育在所要营造的氛围内容主要有:思想的转变;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加强课程的设置;资金投入力度增加;第二课堂逐渐丰富;美育论坛的开立及校园环境的美化等。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美育教育频繁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

1.确定要树立的美育教育理念应该具有功能高、内涵多、整体性和全育性

美育是一种对人的整体性的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如各种艺术和美的具有实际内容的审美活动或者是接受一些中介的美感体验,美育是对人的教育,同样也对整个人的综合素质十分关注,要对人的审美能力提高,还要陶冶人的性情。美育实际上还追求和谐、真善美的人格方面的教育,对于人的综合素质及独特性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都有所关注,是以提高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为目标的教育。

2.建设完善的美誉教育体系

美育教育所包含的教育领域很广,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所以要在每个环节落实好教育工作,包括管理、后勤和教学中,并且所有部门都要在美育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将优势积极的发挥到工作中,但是美育教育不是意味着开立几门课程,美誉教育是贯穿融合于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以一种学科的形式在所有环节和方面中体现出来。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发现和研究教学中审美点,并且采用合理的方式传达给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开放的并且具有互动性的美育教育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美育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进行文学、艺术、音乐欣赏和艺术创新活动,进行以美育作为中心思想的研究性讨论,开展社会调查、文艺采风等活动。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

教育的过程就是老师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是依照美的规则进行下去的。老师应该对自己的教授对象了解并且熟悉,掌握这个规则,才能更好地进行美育教学。老师在进行教授知识、提升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老师把这一规则与教授统一在一起的时候,就达到了创造美的目的,实现了美育渗透。

4.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歌唱、舞蹈等这些艺术技能,更应该重视的是文化内涵,应该对学生的人生境界进行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追求美的生活。艺术的实质是美,传授艺术应该与艺术的美融合在一起进行,不应该把艺术创作只是看做需要传授的知识去教授。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学校管理人员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并认真总结经验,促使美育理念融入到整个教育工作中。

5.教师言行渗透美育

对于教师来说,要逐步提高审美观,对师德风范进行改善,教师的言谈举止中要为学生渗透无声的美感。还要求教师不断对自身的品德和修养增强,力气完美的人格,这样才能影响学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钦佩的感情,并潜移默化受到教师的感染。

6.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要逐渐的加强校园文化改善,为学生提供积极乐观的氛围。从根本意义上说,校园文化属于隐性的授课方位,对学生的教育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美育教育中的地位比较关键,绝对不能忽视。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无形教育方面,也就是硬环境和软环境。校园的设计、美化和绿化等都属于硬环境。一所新颖别致的校舍院落,能体现出设计者的美育构思,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各种美,必然会心旷神怡,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组织建立各学生社团,引导其健康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美育讲座、美育学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三、结束语

美育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舞蹈;美育教育

党的报告,为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确立了新的目标,对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报告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高校中的舞蹈教育是一种普及型舞蹈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审美和素质教育方式,对于提升学生自身审美能力以及审美素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大高校为响应国家对美育的要求积极构建合理有效的途径,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艺术美学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相关概述

(一)大学生美育。我国教育的完整体系是德智体美劳,美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完善的美育教育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增强他们发现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积极培养学生文明素质以及高尚情操,推进现代教育任务的完美实现。大学生阶段是个体审美素养以及审美能力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适时开展审美教育,明确主体受众,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二)舞蹈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关系。舞蹈是美育教育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美的舞蹈艺术形象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感意境体验,深层次领悟舞蹈艺术形象的核心思想,形成美的艺术感知力,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1.舞蹈制造审美愉悦感。优美的舞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愉悦,身心随着舞蹈动作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可以随着音乐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的最佳氛围,最大程度低表达学生自身的审美情感。通过自身对舞蹈动作美的感受,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审美基础,更易投入其他学科的学习氛围中。2.舞蹈培养学生美感表现能力。舞蹈是一门通过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创造的美感,是一门情感表现艺术,可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自然以及艺术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促进身体和心灵的完美融合。例如舞蹈《雀之灵》表现出来的深情与温柔,以及学生对于孔雀细节动作的模仿,是一种自我陶醉和灵性升华的完美体现,学生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自然造物之美。3.舞蹈培养学生美感合作创造能力。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不但包含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以及集体舞的形式,另外还有歌舞的表现形式。学生参与到其中去,通过对美的不断感受,领悟美中蕴含的强大震撼力以及创造力。通过自己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可以与同伴一起进行美的创作,通过大家对美的情感共鸣创造艺术的美感。

二、美育在舞蹈教学中的渗透

(一)确认高校舞蹈美育对象。舞蹈美育对象在这里是指高校非舞蹈专业的学生,包含文理科的学生,这样一批高智商群体,应该接受舞蹈美育教育,享受舞蹈艺术的美感。他们对于舞蹈的了解很少,只是一些零散的、片面的简单了解,并没有深入的接触。但是对于美是非常渴求的,对新鲜事物接受也是处于一种迅速发展的势态。他们了解舞蹈并不是为了将来就业多一项生存技能,而是纯粹是把舞蹈作为一种美育手段,满足其身心发展需求。(二)突出高校舞蹈美育特点。高校舞蹈美育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舞蹈素质提升其整体素养的发展,它的重大特点就是普及性,此种教育不是对舞蹈演员或者师资的培养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教学手段。包含知识普及和实践普及,两种手段必须明显区别于舞蹈专业教学方式,充分体现非舞蹈专业大学生的美育特点。知识普及是属于思想方面的接受,接受者不必掌握舞蹈才艺,只需要感受舞蹈艺术的功能作用,是对舞蹈基础知识的一种教育形式。基于艺术本质,从宏观方面了解舞蹈艺术,同时联系和运用到各类学科中去,摒弃传统思维模式,激发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相关作品和动作技巧分析,分析其构成原理以及规则要求,但是不要以此为最终目的,而要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根本出发点,设置的内容需要以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目的为前提。实践普及是充分挖掘学生身体形态、协调性、韵律感、思维以及情感的教育,需要设置相关具体动作实践过程,为学生创设身体力行的自娱过程,从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提升以及自我创造,身心方面进行潜移默化自信心树立过程。(三)设置适合高校舞蹈美育的课程。高校舞蹈美育教育是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形式,面对的主体是各专业大学生,面向的是整体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个体差异需要兼顾全面的同时,予以相应的照顾。对于舞蹈动作中严格的基本功标准技巧,不必过多苛责。对于非舞蹈专业的大学生,本身没有相应的基础,并且不以舞蹈作为终身职业,没有过多时间进行练习。面对此群体的舞蹈课程需要考量相应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舞蹈专业性并不是其需求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提升整体素质。相应课程应主要包含:舞蹈作品赏析和形体训练。形体训练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尝试利用不同风格舞蹈来对肌体进行锻炼,从不同风格中体会舞蹈蕴含的美感,提升审美能力,塑造自身资质、陶冶情操。通过一些舞蹈视频案例,为学生展现舞蹈产生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等,同时通过认识不同物种的特点以及评判标准,使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相应的传统历史文化以及民俗特点等。

三、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实践尝试

(一)直接参与式的舞蹈美育教育。舞蹈作为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艺术形式,单纯的理论知识无法为学生提供形象化的引导,需要学生切实参与到实际的舞蹈训练中去,真切地从舞蹈本身感受到美的体验和享受。在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促使学生对于动作多多联系,自然体会舞蹈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情感,感受舞蹈做彰显的美感。除去课堂教学的实践练习,更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舞蹈学习的机会,例如社交舞蹈、强身健体以及塑造完美形体为主的舞蹈形式,通过多种形式舞蹈学习,从而实现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目的,可以将教师教授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去。非专业性质的舞蹈形式也需要在学生中积极推广,可以使学生真正的为了兴趣爱好而全身心投入,切实感受舞蹈艺术的美。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身对于舞蹈的学习,并不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而是发自内心对舞蹈艺术的热爱,才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把握舞蹈表演的精髓,为素质教育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学习对于舞蹈课程的设置,需要对学生的内心需求进行充分考量,以提升学生自身舞蹈修养以及素质为目的,侧重一些体现美感的舞蹈教学。(二)欣赏式的舞蹈美育教育。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对舞蹈美感的鉴赏能力,舞蹈欣赏是一种自主性、创造性的情感运动,从特定意义而言,舞蹈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舞蹈的灵活表现形式,极易被人们所接受,每种舞蹈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感情表达,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使人们获得精神享受。通过舞蹈可以表现内心的喜悦以及忧愁,同时还可以通过舞蹈释放自身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总之,整个舞蹈表演,对于舞者和观众,都是一次奇妙的旅程,是对于艺术和美感的享受。种类繁多的舞蹈形式,例如芭蕾舞、民间舞、现代舞、古典舞、民族舞等等形式,不同作品形式需要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会带给人不同欣赏效果和心灵冲击。在感受作品本身美感的同时,达到心灵共鸣,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领悟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舞蹈是艺术形式的起源,其自身蕴含的美育功能占据着优势地位,并且可以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舞蹈教育在提升人心理素质、身心健康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进行舞蹈美育教学时,需要保持美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思想的树立,同时更要把握舞蹈教学的核心思想。舞蹈美育不但在学生健康优美的形体方面,更在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以及自身性格塑造方面,发挥了自身的核心优势,增强了学生自身积极追求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意识。将舞蹈美育意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曾德.论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舞蹈学价值观[J].艺术教育,2018(22).

美育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创造性

一、美育教育的舞蹈教育的现状、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实现美育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美育教育的学习和研究,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投资。从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美育教育列入德育,智育,体育教育的行列中,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智力开发,发掘人对美的创造力和潜在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说明美育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国外相比,我国的艺术美育水平还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国美育教育缺乏创造和突破性的进展,人员素质,工作经验和体制也没有得到提高和及时改善,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大量引进科学教材和方法外,关键是培养教育性的专业人才。诚然,舞蹈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课程体系,在当今高校艺术教育中更应受到重视。

高校舞蹈教育即大学舞蹈教育,是富有一定专业性的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本身对舞蹈教育体系的自我认识,改善及发展。从专业舞蹈教育大体来看,当今高校的教学整体体系处于不完善状态。

首先,舞蹈教育内容不完善,舞蹈艺术是最古老的一门艺术,舞蹈教育也堪称是古老的教育形式之一,它应当早已进入科学殿堂。然而,由于这种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理论的滞后使舞蹈学的形成要大大缓于其它姊妹艺术。当然,实践与理论的不平衡现象近年来有所缓解,当今一些高校艺术学院自身历史的发展也跟踪了这样一个规律。如果在教学中缺乏理论的指导学生只能盲目性的学习,缺乏科学性,学到的东西没有真正的内涵,久而久之,其舞蹈意识形态便是残缺的,在一定场合、环境下主观发挥也受到限制。

其次,缺少规范性教材。系统理论和教材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无科学理论作铺垫,教材内容也空洞。当今系统理论教材中缺乏的是系统科学的规范性专业艺术教材体系,如:思想和艺术性较高,有训练价值的中外舞蹈作品教材,在教学中没有积极稳妥地引进舞蹈新技术和没有采用优秀的舞蹈新作品以更新教材,随着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学科在内容上不断拓展的更新,所以,系统的科学理论教材需要较为成熟的新的教学成果来填充。

第三,缺乏专业的教学人员。人才是作好任何工作的原动力,放在教育中尤其重要。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哪些具体方面进行修养的提高呢?一般来说,在进行文化基础知识,舞蹈基础理论、舞蹈基本技巧学习的学生时代是谈不上人才富有艺术修养的,因为这个阶段还是一个学习一般文化知识和接受舞蹈艺术遗产与基础知识的阶段,舞蹈有着极强的艺术修养,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舞蹈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理论修养和创作技巧,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平,并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神韵和意韵的作品。

一名好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技能知识。其一,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一般文化即非舞蹈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社会及自然学科中和各门类艺术间相互影响促进的知识,还有舞蹈文化所涉及的相关史论与技能知识,在这三类文化素养中,专业文化较多受到重视。

然而,一般文化是所有艺术文化的基础,各姊妹艺术文化是整个大树上与舞蹈专业文化相互影响,交互生产的分支,两者都潜在地影响到专业文化的生产与发展。虽然舞蹈教育者的专业技能一般都能达到一定水平,但在艺术表现力上的深浅则往往体现对舞蹈艺术审美感应的差异上,舞蹈的感受力,实质上是心灵中对舞蹈文化底蕴的文化审美,文化素质始终围绕着艺术感受力。事实上,有的学生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不是手脚工夫的问题,而是头脑文化空白了。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工作。乔治桑曾深刻指出:“技巧是一种才能,但必须去体验生活,寻找真理,经过锻炼才能获得,同时又要不执拗的工作,在抽刀向敌之前必须彻底学好剑术。”文化素养直接制约着舞蹈者的整体水准,制约着有深厚文化素养所构成的精神内涵。

其二,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舞蹈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中的技能技巧更趋繁难。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要想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创造就必须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只有高超娴熟的技巧才能将胸腔注入内在生气和将韵形象变成手中具有生命力的舞蹈艺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说过:“不受一番冰苦,哪得梅花放清香?练功如打铁,打了再烧,烧了再打,打尽一切杂志,白炼而后成了纯钢。”可见,精渗的具有独创性舞蹈技巧和创造才能是从艰苦的长期磨练中得来。

其三,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编导能力。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具备上述能力的基础。舞蹈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教育者来说,拥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积累,特别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往往容易激发欲罢不能创作的冲动,从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地构思和创作出内涵深刻的东西,把它运用于课堂中,带动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潜能,提高学习舞蹈的整体水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一个很有才能的教育者,长时间远离了生活或对要表现的对象不熟,体验不深刻,也是会失败的。当今高校中一些专业舞蹈老师,实际离专业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由于理论知识没、专业术语和技能方面的缺乏,对于学生的问题不仅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也直接影响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而且长期培养起来的职业习惯意识和无意识作用,无形中使他们不能从专业角度解决。

二、美育教育中舞蹈教育的宽泛性、狭义性美育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育,舞蹈教育作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与其它教育有着紧密关系。

从宽泛性来说,舞蹈教育涉及的对象较广泛,当今不仅限于年轻人,许多年龄较大的群体,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也有他们自己的舞蹈方式,或多或少不同程度进入到这个队伍中;教育形式多样化,可以有专业课程,安排,也可以培训的方式来教育,或是编排舞蹈参与各种有关活动来实践性地学习舞蹈,有助于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用新的方式来看待和把握人生。

从狭义上说,首先,高校的舞蹈教育涉及到生活、历史、自然等广泛知识领域,这就要求接受者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理解能力,才能有美的观念,对美的作品产生美的感受,积累经验。其次,美育中的舞蹈教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也有相当作用。例如,在德育方面,一个作品可以作为教学的辅助使受教育者通过可感舞台形象领悟较好的品德,它对直觉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和对人的智能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也许美育教育、舞蹈教育的同时,促进作用最为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它能培养教育者完整健全的人格。再次,舞蹈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属于更高层次的教育,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求暖,然后求丽;居必求安,然后求乐”。总的来说,舞蹈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在健全完美人格的大学生涯中,通过学习和掌握舞蹈艺术的基本知识,将更加具备现代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