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院校美育工作思考

时间:2022-12-09 17:11:45

医学类高职院校美育工作思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美育工作虽有长足进步,但与当前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还不匹配。基于职业导向明确性和服务对象特殊性的要求,医学类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还需加强内涵建设。针对美育实施现状展开对策研究,有利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校;美育;审美能力

高职院校美育工作肩负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任务。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命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把美育工作和立德树人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2],再次强调美育工作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在新时代的必要性、紧迫性,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给出了示范性意见。医学类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专业性较强的学校,在贯彻落实美育政策的过程中,其现状和困境存在独特的地方,应找到相应对策。

1医学类高职院校的特点

1.1职业导向精准明确

医学类高职院校的最终教育目标在于培养高品德、高素质、精技术的医务工作者以适应社会需求。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要提供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重的综合型人才。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要以拓展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在就业认知、职能适应方面,医学生必须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就业竞争力。

1.2专业素质要求极高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而工作强度大,职业风险高,职业环境不容乐观等特点使其迥异于其他职业,特殊的岗位要求与服务对象决定了医学生以及必须牢固掌握书本知识、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因此,在校学习年限较长、学习科目繁多、学习任务繁重,是医学生要面对的现实。

1.3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始终

医学担负“助健康之完美,除人类之病痛”的重要使命,医生是守望生命的神圣职业,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可有可无[3]。救死扶伤、担当奉献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与精湛医术比肩而立的是高尚的医德。当今社会,医患矛盾重重,利益至上的不良风气令个别人丧失医德,抹黑了医务工作者群体形象,大众对于医务工作者的印象与传统的医者仁心存在一定偏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良好医德医风,将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育观、道德观,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医学类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

2美育教学开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美育,从政策颁布、制度保障、经费支持等各个方面督促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美育工作,医学类高职院校美育工作虽有一定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有进步的空间。

2.1美育认知存在偏差

美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生活中具体的艺术实践来感受美的形式、语言、规律,从而提高审美鉴赏力、创造力,培养积极向上、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素质,真正落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的教育目标。医学院校学生群体乃至教师队伍中的一大部分人对美育没有正确的认识,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存在强调知识技能、忽视人文素养的弊端。学校层面,往往将传授知识和操作技能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将绝大部分课时分配给专业课程,导致美育、艺术类公共课的开设比例极低,造成美育形同虚设的局面。“重技轻道”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普遍现象。学生层面,笔者以任教的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大一新生美育相关知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进入大学前,只有3.89%的学生深入学习、了解过美育,即使是在选择比例最高的选项“学习过一段时间”中,学生也只是将美育简单地理解为会画画、会唱歌、会书法等技巧技能,殊不知一件件艺术作品是一个时代生活的反映、精神的体现。由此可知,关于美育,学生普遍存有误区。

2.2课程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美育课程在体系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学校层面,美育课程的发展规划、教学制度、评价模式定位不清,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美育课程所需的设施、场地建设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层面,师资力量薄弱。从目前国内学校美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师资力量不强是普遍现象,也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专业的美育教师数量不能得到保障,与实际教学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缺口。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师学哪一门专业,就教哪一科的现象。这就造成把一般的艺术技能课当作美育课的局面,不利于美育的跨学科与实践性融合。此外,美育师资队伍在质量上也需要提高。2020年出台的《意见》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在美育工作中需要加强和改进的目标,并提出首要举措是树立教师强烈的使命感,同时练就扎实的美育基本功。课程设置层面,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忽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知,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学习兴趣不浓。课程缺乏连贯性、贯通性,不能兼顾跨学科和实践性特点;教材选择范围小,内容偏重学术,空洞枯燥,专业性过强,不适合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缺乏灵活性,仍然停留在“满堂灌”的填鸭式层面,不能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策略。学生层面,学生学习方式局限于被动接受,兴趣不高。以上问题导致美育教学效果不佳,大学生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体验水平偏低,审美价值观存在功利化和媚俗化倾向,审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不全面,审美认知和审美行为脱节[4]。

2.3与道德教育融合度不高

医学生未来的工作是救死扶伤,这一独特的职业使命决定了其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美育的着眼点在于关注人的向善、向美、向真的心灵发展,旨在通过美的发现、美的传递、美的创造等形式,感受人的人格美、道义感和责任感。美育与德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2020年出台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5]。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美育与德育并没有很好地融合。医学专业课程中大量美育资源(如人体结构之美、中华医术文化之美)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美育课程中能彰显医者仁心、人文关怀的德育要素也没有和德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审美和道德教育效果不佳。

2.4学生审美期待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不可否认,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受利益至上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很多人汲汲于功名富贵,处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也深受影响,往往更关注能够直接带来效益的专业课程,忽视甚至漠视其他非专业课程,产生了美育无用论等负面观点。尽管对于美育的概念、内涵、功能、作用存在认知错位,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期待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问卷调查中,对于大学美育的发展前景,88.33%的学生选择“发展良好”;对于大学美育课程的期望,57.78%的学生选择“期望很高”,0.56%的学生选择“不关心”;对于“你希望在大学美育课程中获得哪些方面的能力”,81.67%的学生选择“能发现生活中的美”,80.56%的学生选择“能发现艺术中的美”,85.00%的学生选择“能认识一般事物的美”,77.78%的学生选择“能进行美的创造”。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对审美素养的提升有很高的需求,而现行的美育教学与《意见》提出的美育目标、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并不匹配,当前的美育资源、美育教学、美育设施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期待。

3美育教学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医学类高职院校的特点,笔者认为美育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

3.1明确中华美育精神内涵,提高对美育的认识

美是能引起心灵愉悦的主观感受。美育是心灵净化与道德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传递美、创造美的情感教育,也是开阔思维、激发想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能提升审美能力、发展智力、激发想象、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涵养心灵。中华美育精神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沃土,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彰显着中国气派与风骨,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以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文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他“四育”———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贯彻落实国家对于美育的相关工作,首要问题便是科学认识美育的精神内涵和重要作用,精准把握美育的重要意义、实施形式和评价机制,才能在实践中不迷失方向,矢志不移地为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不懈努力。对于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美育可以提高其审美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促使其追求真善美、敬畏生命,提升道德自觉性,将“患者生命高于一切”的医学精神内化于心,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树立良好医德医风。

3.2优化创新美育课程体系开发路径,重构美育课程体系

3.2.1建构学科融合、立体的美育综合课程,建立体验式、实践

式学习机制和评价机制医学类高职院校应立足于专业特色,以第一课堂———大学美育、中国传统文化、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等课程为基础,将美育渗透到医学专业课程,构建立体的美育综合课程,全面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力、思维力、创造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创新艺术表达形式,打造临床医学、中医康复、康复技术、美容美体等医学美育精品课程,弘扬中华优秀医学文化,发掘医学类高职院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悬壶济世的高尚理想。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人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达到一种和谐、愉悦的状态,从而升华情感,启发智慧,完善人格,保持身心的和谐平衡。美育的主体应是学生,因此,在美育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形式,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机制与评价机制。可采用翻转课堂、文化沙龙、主题教育活动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参与度,令美育课堂灵动起来。在评价模式上,摒弃死板单一的卷面理论考试,让学生深入生活,去发现生活、专业知识中的美,灵活运用小组合作、个人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等形式评价美育效果。既锻炼了学生合作、沟通、聆听、展示等能力,又将美的理念、追求与创造渗透到学生心田,内化为精神。

3.2.2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新型美育课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革命

重视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四有”标准建立数量与质量同优、专职与兼职搭配、教学与评价匹配的高水平教师队伍。(1)加强现任美育教师政治素质、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团队的学习交流,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育绝技绝艺的高水平美育教师。(2)拓宽美育教师队伍建设通道,可邀请文艺工作者和行业大师名匠来校兼职,推动美育工作发展。(3)完善评价机制,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争取让更多优秀教师投身于美育工作,从教师实际工作与利益出发,让业绩和能力作为绩效工资与奖励的评价标准,保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信息技术直接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社会快速发展贡献出不竭的动力。因此,要有效利用互联网时代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慕课、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将高科技和新技术融入美育教学工作,助力课堂革命,为创新教学与沟通交流方式打开新的局面。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形势变幻莫测,这也要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资源,随时做好线上教学的准备,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有效、个性化学习。

3.2.3结合医学专业特色,挖掘美育资源,凸显中华美育精神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是一门以人为主体的科学,同样具有美学属性。医学教育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教育内容上,医学课程展示的是人体结构美、比例美、曲线美、生命美、健康美,中华医术文化之美;教育形式上,医学生敬业、专业、精业的形象之美,医学教育环境的肃穆美、庄严美,无不散发着美的气息。因此,医学教育应结合专业特点,挖掘美育资源,将审美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专业中隐藏的职业美,从而增强职业认同感、自我成就感、社会责任感,形成严谨专注的品质。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娴熟上,还体现在举止、言语、仪表、技艺、情操、思维、品格、知识、交际和能力等全方面[5]。在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社会急需、技艺高超、品德高尚的高精尖人才。

3.2.4创新美育实践形式,打造第二课堂,满足学生审美期待

作为一种自由开放的教育形式,医学类高职院校的美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中,应打通课堂内外的壁垒,打造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坚持知行合一,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与综合能力。如富有专业特色的解剖绘图大赛、美容化妆大赛、护理技能大赛等,以赛促美,以美启智;开展学校社团进社区活动,从专业角度宣传医学常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美化校园环境,通过校园环境设施美化和学院专业环境美化等途径营造富有美感及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提升校园审美层次与文化意蕴,使美育的力量散发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审美意识,满足审美期待,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效果。

4结语

总之,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医学类高职院校要正视美育教学现状与困境,结合医学特色,创新课程体系,融合专业知识,发现专业之美,提升学生整体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逐步达到大学美育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2]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有关情况[EB/OL].(2020-10-16)[2022-03-02].

[3]杜晓莉.基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视角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1(4):8.

[4]陈宗章.当代大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62-65.

[5]朗景和.医学与美学[J].中国医学人文,2018,4(9):17-18.

作者:郭娜 单位: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