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十篇

时间:2023-07-27 17:00:05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篇1

【关键词】成人英语学习 在线学习五阶段理论 在线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10-02

在线学习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向师生提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优势,向教学双方传递丰富的数字化信息,实现网络的教育功能。在线学习辅导教师的职责与辅导策略对于在线学习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也是远程教育领域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在线学习辅导教师的职责与辅导策略

在线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辅导,在线辅导教师指导和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业,并对其学习成果予以评价。在线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纯在线交互,但必要时会与混合式学习、面授辅导相结合。在线辅导教师承担着学科专家、辅导者、学业评价者、讨论管理者和技术支持者等多种不同的角色。在线辅导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成效,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尽快熟悉远程学习方法和策略,对于远程教育中成人英语学习者尤为必要。

为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辅导教师会采取一定的方式步骤,即辅导策略,来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辅导教师根据成人在线学习特点和英语学习规律,选择合适的策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予以辅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向纵深发展,未来国家开放大学教师应该扮演e-facilitator(在线促进者)的角色。纯在线的教学环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通过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导学和支持,帮助学生在线完成学业。

Gilly Salmon从1997年开始,先后提出在线学习五阶段结构、理论与模式。该理论针对学习者在线学习时不同阶段的问题给辅导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如下图),对于辅导教师明确自己的导学职责和组织在线辅导活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思路和借鉴。

二、成人英语在线辅导策略

1.访问课程与动机激发

学习初始阶段,学习者往往会面临一个陌生的网上学习环境,也会遇到网络配置不齐全、软件安装不知如何下手、忘记密码等问题,这些无疑会增加其不适应感。辅导教师若能在此阶段积极与学员联系,提供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则能为学员后面的在线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提供学习导航。辅导教师就英语课程平台的特点、功能及工具的使用方法、课程学习的方法、学习目标、在线辅导安排、辅导教师联系电话和答疑邮箱等向学员介绍,以方便学习者了解学习环境,随时提问。若学员能在此时收到辅导教师热情洋溢的电子邮件,则会提高学习兴趣,减少孤独无助感。

(2)了解成人英语学习者特点及需求。成人英语学习者一般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动机,有明确的目的、较好的学习态度、一定的学习策略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大多基础薄弱,学习时间难以保证,且普遍存在焦虑、畏难等心理障碍。辅导教师应尽量创造轻松、友好、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多安排以任务为中心或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联系工作、生活实际,如口语方面多联系现实生活的话题,引起其兴趣,激发其表达需要。

(3)鼓励学习者自我介绍。通过自我介绍,学员之间可以快速熟悉起来,打破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减少独学无友的孤独感。学员尽量用英语自我介绍,包括自己的职业、业余爱好、从事工作、学习经历、特长、学习愿望与目标等等。教师则可以从这些信息中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学习需求。为便于归类统计信息,教师先设计好介绍的电子模板,提供给学生。

(4)激发英语学习动机。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动机成分中目的性较强,较为稳定。但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自卑、畏难等消极心理。如何激发其英语学习动机非常重要。教师设计一些简单且易激发其成就感的学习活动,鼓励大家用英语发帖留言并互相复帖,引导学生熟悉在线活动这一方式。如要求大家介绍自己难忘的一件事,篇幅可长可短,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对于迟迟未上线的学生,教师直接联系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在每个单元学习前,给所有学生发一封邮件,欢迎他们,提醒本周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任务和注意事项等。单元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可再发一封邮件,总结一周的学习情况,适时表扬做得好的方面,指出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并且对下周的语言学习内容进行展望。教师的关注成为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助推器。

2.形成在线学习社区

学员在前一阶段主要关注陌生的网络学习环境,而在此阶段,则转向关心自己在集体中扮演何种角色、起何作用。面对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风格各不相同的成人学员,教师肩负着搭建正常语言沟通桥梁和维持良好社交氛围的职责。

(1)建立学习小组。由于学员成分复杂,兴趣、水平存在差异,加上时空分离、小组内部缺乏协调、教师远不如在面授课上那样能够对学员有较强的控制力等原因,在线学习活动的效果往往会打折扣。辅导教师事先对学员进行摸底,有个大致了解,再综合考虑学员的兴趣、年龄、基础水平、地域、职业、需求、在线学习时间长短等因素来划分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人数不宜太多,以5-6人为宜,为学员划定角色,如主持人、资料提供者、总结者等。

(2)破冰行动。该活动旨在调动学员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热情,帮助大家尽快形成在线学习社区,有助于后续的在线讨论活动。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来鼓励大家参与,如猜英语字谜、英语句子接龙游戏等。活动目标要明晰,任务简单易懂,教师可先示范或提供相应的活动模板,以免学员感到茫然。如用英语自我介绍的话,教师先进行自我介绍,给学生提供范例。

(3)确立网上行为规范。在线学习中,为避免学员发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帖子,保证在线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学员网上行为予以规范。如规定学员登录本课程及论坛次数为每周最少两到三次。若因特殊原因无法登录,也要让大家知道。论坛的“潜水者”一般只阅读别人的帖子,自己并不参与讨论,教师应尽可能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在学习社区里提倡文明和谐、共同进步,禁止谩骂攻击他人。引用其他学员的成果时,要注明作者和出处,反对剽窃。当然,短时间内不可能所有学员都能遵守以上规范,教师贵在坚持宣传与强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文明、共进、和谐的在线学习社区。

(4)持续关注与帮助。在线学习中不同的学员表现各异,对于踊跃发言、热心帮助同伴的学员要及时表扬,对于惯于“潜水者”多鼓励。教师要全程关注学员在线语言学习活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消除疑虑,提供充分的语言材料和答疑资源库,逐步使所有学员都能跟上进度,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3.信息交流

辅导教师在此阶段提供课程学习内容和论点,促进在线学习中课程信息互动流通,监控并采取措施加强学员之间交互的力度,可以通过英语QQ群、英语课程论坛、英语角等多种渠道进行,创造浓厚的英语语言氛围,作为课程学习主导者鼓励学生寻找与共享信息。

(1)设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有利于英语教师合理有序安排语言学习活动,调控学员学习进度,引导学员自觉根据目标调整自己的学习,防止遗漏学习内容。语言学习目标要紧密结合学习者的实际,不能定的太高以至于难以达到,也不宜过低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要强,便于学习者衡量实现的程度,突出重难点,避免抽象复杂化,尽量采取客观具体的行为主义术语陈述学习目标及应实现的语言技能。避免使用“掌握”、“理解”等笼统的词语。例如,学习一般现在时态时,将目标说成“掌握一般现在时态的用法”太过笼统,不便学生操作,若表述为“能用一般现在时态描述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等则较具体、可操作性强,易于为学生领会把握。

(2)提供资源,设计讨论活动。教师提供的资源忌太多过难,以致学习者用不上而成为其负担。在呈现形式上,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如学习“问路”话题时,可以插播一段现实情景对话,音像效果能够对学习者形成直观生动的视觉、听觉刺激,学习效果更佳。布置讨论作业时,教师先提供作业模板,指导阅读方法,引导学员进行归纳总结。讨论话题围绕课程内容,结合日常生活交流中有趣的语言现象来激发学员之间交流的兴趣。

(3)主持讨论活动。教师不仅是在线学习活动中的成员,也担当了在线讨论的主持者角色。合格的辅导教师知道如何提出新话题,如何引导话题讨论的展开,如何控制讨论的正确方向,如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教师要规定主题讨论的时间区间,如基于文本的异步讨论和基于音视频的同步讨论各不相同,前者3-4天为宜,后者以1-2天最佳。注意对讨论过程的监控,但不过多打断,及时鞭策跟不上进度的落后者。回复学员问题时,避免过于肤浅或深奥。引导学生的讨论时,不要马上判断正误,给出讨论的思路或技巧,不要一开始就提出多个问题,使讨论陷入僵局。

(4)总结成果。小组汇报学习过程和成果,引导学员对知识和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小组写一份小结报告,篇幅可长可短,也可以鼓励学员撰写学习日志,教师将制定好的日志模板挂在群共享,内容包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遇到的难题、使用的参考资料和学习方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4.知识建构

在这阶段,辅导教师需要非常活跃,其职责不是主导课程而是促进开放性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对课程材料批判性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地建构知识。

(1)提问。提问要求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既将课程基本知识内容贯穿其中,又能由此引导学员进一步阅读和思考。设置一些开放的、或两难选择的、或生活情景化的、或工作场合的话题,这比较容易引起学员的兴趣。如《英语教学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较多的采用案例分析,引导学员掌握英语教学法的原理,正确指导自己的英语教学,其中也论及英语教案的撰写。学习该部分时,教师给学生提供多个教案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教学设计优劣与规律,引导学员站在自己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其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2)促进讨论。有时部分学员不积极参与讨论,在线讨论陷入僵局,或讨论严重偏离主题,辅导教师可以将讨论与学员的形成性考核联系起来,促使学员参与讨论;一次在线讨论只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不宜设置过多问题,以免讨论涣散无法集中;教师有时必须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帮助学员辨别信息正误,引导学生思维朝正确方向发展,提倡“深度思维”,让学员学会深度思考,使讨论向纵深发展。

(3)鼓励反思小结。通过聚集在线学习活动中来自不同学员的思想火花,会产生许多新的发现。教师帮助学员及时反思小结,将收集到的学习信息、新颖的观点提炼成规律性的知识或发展成模型,到公共空间共享。如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名师的教学设计案例,总结了众多优秀教学设计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各小组将自己的认识总结形成小组报告,通过群空间共同分享。

(4)自我管理。在线学习者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必须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教师不需回复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也不用总是第一个回复,可以让学员清楚老师在何种情况下何时会回复他们的帖子,逐步培养起自我管理的意识与习惯。任务布置要明确具体,限制在线解答的时间和次数,提供任务说明、完成期限及样例参考。在学员不能按时提交作业时,通过私人邮件提醒,教师监控学员学习进程,适时干预,促使学员真正成为能够自我管理进行自主学习的远程学习者。

5.自立发展

学员反思总结在线学习过程及从中获得的认识并用诸实践,将在线学习和其他学习整合,对媒体使用产生批判性见解。

(1)鼓励反思总结。完成课程学习时,教师鼓励学员反思自己在整个学期的小组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有哪些,在学习活动中担任何种角色,如何完成小组内部的分工,成果如何,学习中做了哪些贡献,有何经验,要汲取哪些教训,有什么不足需要改进,等等。这些有助于教师总结提炼对课程设计及辅导的经验认识

(2)促进个人发展。语言学习目标包括知识、认知结构、情感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多个维度,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最终会促进学员个人的发展。通过学习者态度的变化、学习计划的制定、后续的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学习对工作的影响等这些外显的行为变化,教师可以判断在线学习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发展及个体发展。

三、结束语

从课程的学习进程看,以上五个阶段之间的界限划分并不明显,也不是绝对的,其过程是非线性、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这与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与水平、在线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知识难易程度等因素有关。可以肯定的是,在线学习中,学员在与学习社区里的师生交流互动中,达到语言知识的建构、语言能力的提升及个体的发展,这为英语老师在线辅导工作提供了策略设计方面的参考。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最大程度调动成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创造有趣、友好的在线学习氛围,降低学员学习焦虑水平,优化成人英语学习过程是成人英语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责。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发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结合成人英语学习特点以及课程要求,才能履行好英语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责,才能提供适应远程英语学习者需要的在线辅导策略。

参考文献:

[1]Salmon. G. E-tivities: the key to active online learning [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2.10.

[2]崔晓.远程教育中基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导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篇2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在语文新课标推出、语文教学思想大转变的背景下出台的,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非线性”。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强调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因此教材体系上呈现线性特征和与之相联系的体系的平面性和封闭性;而新教材强调的是在知识与能力基础上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呈现出的是非线性、立体性和开放性特征。

粤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所呈现出来的变化绝非简单的技术革新,还融入了多年来国内外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改革理念。高中语文课标教材鲜明的“动态化”趋向,意味着从静态的语言学架构转向动态的言语活动实践,成为动态的、开放的平台,以活动为引领来带动语文的阅读与表达,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文本阅读、表达交流的模块主题构设,为学生创设了知识与人的相互敞开、平等对话的生动情境。

粤教版教材将内容整合成“非线性主干循环结构”,具体体现在阅读单元将阅读分成三个层级。最重要的一个层级是“基本阅读”,这是放置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课文的地方,这是学生必读的,甚至是需要精读熟读的课文。第二个层级是“扩展阅读”,这是与“基本阅读”同类内容和体裁的课文,这是给读完“基础阅读”,需要增加阅读量的学生准备的。与此相同层级的还有“参考阅读”。第三个层级是“推荐阅读”,这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的栏目。对高中学生而言,仅仅阅读必修课本中的文章是不够的,语文水平提高快的学生还需要课外阅读。“推荐阅读”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自觉地增加课外的纸上阅读和网上阅读,尤其是大部头名著阅读。

1. 课前准备——先试后学,先学后教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学习情景,搭建探索的“脚手架”,突破难点,防止失误,让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先尝试、先讨论、先思考。教师或点拨、或参与、或辅导,通过讨论活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领悟思想方法,形成能力。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成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过程。教师心中有“学生观”,把学生视作教学过程的资源,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教师的备课由原来的“讲什么”变为“什么可以不讲”。

例如,在教学《灯下漫笔》时,应鼓励学生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见解。对课文有了一定理解后,有学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奴隶规则”究竟指什么样的法律条文,二十一世纪是否就是鲁迅说的“第三样时代”,为什么鲁迅会说“中国人从来没有得到过‘人’的价格”等。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手段进行课外研究,并给他们专门开设“成果报告会”。

2. 课堂评价——个别提点,合作发潜

例如在教授《近体诗六首》时,可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步骤如下:

第一课时:

①美读六首近体诗,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一首。

②选择同一首近体诗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选出记录员和组长。

③每个学生先自己通过已有的材料学习,可以运用现代信息工具。

第二、三课时:

①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学习的成果,记录员全程记录。

②讨论总结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选出发言人。

③每组的发言人当小老师,向全班学生讲授。

④总结并评比各组的研究。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篇3

数学语言的形式很多,它有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有时以符号的形式呈现,有时又以图形的状态呈现。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因此,常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缺少训练,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笔者多年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现将自己的数学语言教学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习惯

在孩子的意识中,总觉得读书是语文方面的事情,其实数学也是需要读的。与语文的阅读不同,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由于小学生的思考方式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学生对数学文字语言的阅读不感兴趣。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例如,教学新的数学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当学生能够自己解答简单的习题时,让其说出解题的思路和运用的理论依据,这样学生自然会从概念中找到解题依据。这时教师再从概念入手,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的重要字眼阅读理解,用数学的语言解释问题,用数学的思考方式理解概念,时间长了,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会大大提高。在教学平行线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判断两条线是不是平行的,当学生判断出不平行时,再让他说出为什么不平行,这样就自然将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引入了学生的思维中,学生通过交流会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句: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数学概念的严谨,也会逐渐养成认真细致读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数学语言的“翻译”

前面讲到,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语言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会翻译数学语言,要能将枯燥的数学语言翻译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反比例的意义”这一内容,书中对反比例的概念描述得很抽象:“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对应的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叫反比例关系。”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非常困难,因此,教学时,我将反比例的概念用图像呈现,学生看到向右下降的曲线自然懂得横向的数字变大,纵向的数字就变小,但两个数字的乘积是不变的。 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语言,这样的设计就帮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反比例意义的关键——相关联量的数的乘积一定。另外,学生很难理解“相关联的量”这一词句,而且教材中给学生呈现的基本上都是相关联的量。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找了同龄的四个学生站在讲台前,这四个同学的体貌特征分别是:高、矮、胖、瘦。“同学们,这四个同学的年龄是一样的,那么,年龄和体重的比例是不是一定的?(不是。)年龄和身高的比例是不是一定的?(不是。)那么年龄和体重就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年龄和身高也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这样形象的解释学生非常喜欢,也容易掌握。教师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举例子、列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数学语言翻译得形象、生动,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交流,将数学语言普通化,再还原数学语言本质的严谨与科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篇4

    一、概括总结,钩玄提要。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收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例如,教学完叶圣陶的《夜》,我们可以这样收束:“这篇小说写于1927年,反映的是 ‘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它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小说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母亲,暗线写其子女;明线正面实写,暗线侧面虚写。此外,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气氛。” 

    这样的收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延伸课外,引来活水。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例如,教学完《阿Q正传》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阿Q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的情节,然后笔者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阿Q正传》全文。” 

    像这样的课堂收束,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卒章显志”,升华感情。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 

    比如,着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讲完《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是这样收束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一去不复返,仍然就车而去,义无返顾。这正体现了我们人类不可征服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抗争搏斗时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主题。这种精神和主题的本质,就是悲壮!一定户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力度;人生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尊严;一个民族失去了悲壮,就不可能强盛而只有懦弱和胆怯!” 

    这样的课堂收束,学生怎么能不受感动呢?

    收束,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下面就谈谈笔者是如何设计收束的。 

    一、概括总结,钩玄提要。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收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例如,教学完叶圣陶的《夜》,我们可以这样收束:“这篇小说写于1927年,反映的是 ‘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它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小说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母亲,暗线写其子女;明线正面实写,暗线侧面虚写。此外,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气氛。” 

    这样的收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延伸课外,引来活水。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例如,教学完《阿Q正传》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阿Q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的情节,然后笔者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阿Q正传》全文。”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篇5

【关键词】阅读;识字;语文教学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高年级。其实,低年级存在的问题更多、更严重。为了切实在低年级就打好基础,从克服教学中的主要弊端入手,彻底改变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已是刻不容缓了。纵观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来对照,有哪些主要问题呢?

1、重识字,轻阅读。好多教师误认为:低年级把好识字关就可以了。阅读是三年级以上的事,所以总拿出好多的时间反反复复地教生字写生字,阅读似乎可有可无了。

2、孤立地进行识字教学。挂上小黑板,出示生字卡片,先拼音,再说字型,最后讲字义,给字找朋友(组词),课文几乎没有用了。这么一折腾就是一节课,生字多时一节课还教不完,最后学生还得带上拼音写上若干遍,真是枯燥之极!明摆着可以加强识字教学的课文以及课文中的插图,弃之而不用。看了这种现象,怎么不让人心焦又心疼!

3、识字阅读两张皮,互不联系,不是通过课文在语言的具体环境中去理解字义。

4、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说话训练。如:看课文插图;指名回答问题;复述故事;对话等。

当然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仅就这四个问题也可看出改革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势在必行了。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就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有利于巩固提高识字质量,为作文打下基础。并着重指出“阅读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作文教学特别指出“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同时,更着重指出“这两种能力要从一年级起就要培养”。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大纲提出的标准与要求看,还是从目前低年级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看,结论只有一个:彻底改变目前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思路,从指导思想到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方法,重新思考和设计,走出一条新的科学的路子。

从上面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思考,结合总结我们自己的教改实践来考虑,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定要:

(1) 以读为主线,将识字、说话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同步进行。改变常见的先识字后阅读,识字阅读两层皮的现象。我们要大力提倡“在阅读中识字”,坚持走“阅读-识字-阅读”的路子。

(2) 以课文中的插图为凭借,以课后问题为线索,以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为重点,以朗读训练为主要形式。

(3) 将识字教学的“读准字音、分析字型、理解字义”结合学习课文分开进行,不搞一锅煮。拼音教学要求做到:学生直呼音节,分析字形方法要灵活多样,不搞死套套。理解字义一定在句子中去体会揣摩,从小就注意培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意思的能力。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篇6

关键词:线索式教学;利用线索; 构建线索;总结线索

记得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经常会问:“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也是现在语文教学中剖析文章结构时经常性提到的。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却可以触类旁通。一次准备地理赛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十章《极地地区》,这部分内容上过了很多次,内容比较简单,大多采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对比的方式来上。由于是赛课,如何上出新意,与众不同?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在反复研读大纲、教材之下,决定从”极“字入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极”的意思是“顶点、尽头,程度上不能再超越。”,于是“醍醐灌顶”般联想到语文老师经常说的线索,确定了这节课的线索式教学法。我就带着学生从“极”字入手,突出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极”,自然环境的“极”(其中地形、气候中的气温、降水、风力都是“极”),自然资源的“极”(生物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都是“极”),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极”。就连板书设计也很有特色,不仅把“极”摆在了最中心的位置,突出了“极”,而且使板书的形状又看似南极轮廓的形状。从这次成功的使用线索教学以后,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我开始有意识的进行线索教学,大至整本书的结构梳理,小至某一章节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线索式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初中地理教学中线索式教学的细节。

一、利用教学线索,理清知识脉络

线索,是指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教学线索,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服务而设置的贯穿教学进程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体现了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过程中的认知和学习行为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一节课上下来自己都感觉乱七八糟的,可想而知学生更是云里雾里;有时候一节课上下来自己很高兴,学生也觉得学有所获。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除了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以外,重要的是教师有没有把本节地理课的内容梳理出一条合理的教学线索。而在日常评课中我们也经常用这样一句话“教学过程流畅,层次清楚。”实际上也是评价老师是否巧妙运用了一定的线索。在地理课堂中,有的时候是可以直接点出线索让学生跟着线索学习内容,如刚才提到的“极地地区”就是从头到尾围绕着一个“极”字;有的时候则是先按着线索的顺序上,在总结中点出线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美国》的时候,实际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内容就是美国自然条件优越,美国工农业经济发达,可以在按课本内容讲解完之后,提醒学生思考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America,我们把他翻译成美国,美在汉语当中是“好”的意思。你能说说美国有哪些“美”的地方呢?”于是学生记得了美国好,好在哪里。除了我们学的美国的自然环境和美国的经济发展以外,还可以再做相应的“美”的补充。

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线索,合理的教学线索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和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师本人的教学特长和教学风格提炼而成的,教学线索能使教师于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找到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散乱之中显示出完整,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十分有效地突现文本内涵的最佳信息,帮助学生有效地理清知识网络。

二、构建合适线索,指导学生探究

语文课中找出教学线索往往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地理课不是语文课,不需要学生自己辛苦的挖掘线索以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大;地理课的线索只是把地理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的途径,好比精美项链的绳子,我们的重点还是在地理知识获得上,所以地理课的教学线索主要是由教师找出来并指导给学生的。并不是每一堂地理课一定能有一个清晰地线索,也不一定每一堂课都去找一个“极”或“美”字这样的线索。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线索式教学法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思考运用合适的线索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增效”。 教学线索的运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教学内容原有的顺序为教学线索

教材的内容在呈现知识点的方式上有很多种,多数教材的内容在呈现时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线索,如果这种线索符合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就可以直接采用教学内容原有的呈现顺序为教学线索。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内容较多,难度偏大,学生经常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要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教材编排的线索始终是“由近及远”。七年级下册的第六章是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章又分为两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第七章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章分为四节,分别为: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这当中又是按照围绕中国周围从东亚到东南亚到南亚再到北亚(还有欧洲的一部分)的顺序;第八章的内容虽然还是在东半球,但是从空间上看离中国更远了,这是位于东半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澳大利亚,这部分的四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也有一个空间线索,就是先介绍一部分在亚洲的位于亚欧非三洲交界处的中东,然后是欧洲,再是非洲,最后是大洋洲;第九章从空间线索上说到西半球了,又分别选取了北半球的代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南半球的代表也是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介绍;最后一章到了既在东半球又在西半球的极地地区。再如八年级下册的内容有“中国的地理差异”、“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编排上也有相似之处。这种有着非常明显顺序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线索,要善于利用,不断强化,从而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课本的脉络,有利于知识前后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这样的线索,老师不难发现,但关键是在教学中要主动地运用。

2.以教学内容的核心为线索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些章节在编排上是突出了本节内容的核心,围绕核心编写的教材,教师也可以以核心为线索来组织教学,达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的效果,也为学生的记忆提供了方便的途径。

例如七下第八章第一节中东地区,在课本中所占篇幅较大,如果单纯按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很可能让学生觉得内容多而记忆困难,这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核心内容“长期的热点地区”,然后围绕核心也就是线索“热点”,分析成为“热点”的原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资源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文化差异等都是原因,从而内容结构清新,层次清楚。再如八下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核心内容即线索就是“特色旅游”,围绕这一线索,让学生学习“特色植物”、“特色动物”、具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是围绕“特色旅游”这一线索,提纲挈领,过程流畅,而且学生会牢牢记住。类似的可以采用以教学内容的核心为线索章节在初中地理中还有一些,如“欧洲西部“的教学时突出“发达”,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突出“因地制宜”等。

3.以学生认知过程为线索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规律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只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教学线索,实施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初中地理教材中不管是教材结构还是教学内容的编排,实际上也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为线索的,教师要善于理清教材的线索,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能力。例如在初中地理中公认的最难的内容是初一一开始学习的“地球和地图”的内容,和地球、地图两者都有关的就是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认识、掌握和区分。虽然经纬线和经纬度的教学历来都是对比着上的,也是注重两者之间的区别,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不够,总是会混淆经纬线和经纬度。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确立了以“横纬竖经”四个字为线索,在新课教学和练习、复习的过程中反复强调这一点,让学生牢固树立“横纬竖经”的观点,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了经纬度、经纬线混淆的难关,为学生初中地理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八上的中国自然环境的教学,我们首先不一定上来就按照课本内容来讲,可以先帮学生理清自然环境的要素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明确自然环境的学习通常包括的几个方面:地势地形、气候和河湖;气候中又具体分为气温、降水两个方面。学习任何地方的自然环境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从而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然后再更深层次的研究各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特点。

4.以学生探究活动为线索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力求改变以往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探究活动为线索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了学生的探索精抻和创新能力。例如七年级下册《印度》的教学中,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给学生看了印度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泰姬陵,然后抛出参观泰姬陵的一个规矩“一年四季必须光脚参观泰姬陵”,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思考这个规矩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突出印度的气候在热带的特点,也对热带气候“全年高温”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体会。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中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将比较零散的铁路相关的知识和铁路干线的分布串联到一起呢?我设计了一个“招聘网管”的案例,由于设计比较新颖,学生一下子积极性调动起来,当知道这个“网管”是中国交通运输网络管理员时,便开始以此为线索,探究具备怎样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网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在活跃的氛围中完成了铁路相关知识的教学。

三、重视总结线索,提高学习效率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篇7

一、分角色朗读

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体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最独特的个人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有一些创造性的解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如教《愚公移山》时,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别来朗读愚公、其妻、智叟、众人,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把握住作品人物的不同性格,体验出作品中人物的不同心境,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完全靠理解分析所永远得不到的。

二、线索串读

线索串读是教师借助文本线索,借助朗读梳理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增进文本的理解;或者教师以语言为珠串起文本的动情点、诗意点等值得咀嚼、品味的语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染。如《钱塘湖春行》,“春行”是诗歌的线索。教师根据这一线索来提示学生朗读“本诗的线索是‘春行’,春行的起点是……春行所见到动物是……春行所见到植物是……春行的终点是……”经过这样的梳理,背诵诗歌就轻而易举了。又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可设置三条线索,用“说读”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整体品读:

(1)每位同学试着用“一句话”说说“母亲”这个人。

(2)每位同学试着用“一段话”说说“母亲”的好品德。

(3)每位同学试着用“几句话”说说课文中的“语中情”。

这三条线索,就从不同的内容方面串起了课文中的“珍珠”,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就是把相同的语言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去朗读、去品味,比较其表达效果。例如《风筝》中的句子:

但此时地上的扬柳已经发芽了,早上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了一片春日的温和。

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了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假设:作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这些句子在朗读时语气、情感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比较后指出,如果没有意识到当初的错误,那么对于童年的故乡作者应该是充满着向往,对弟弟的管教不仅无须悔恨反而应有满足感和自得感。这样文章读起来就轻快很多,角色的变化就更能使人感到20年后沉浸于后悔心境中的作者是用怎样自责、批判的语言审问着自己。

四、层次分读

层次分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结构层次的领会掌握。有些文章段落层次精美,或结构完整,呼应自然;或起承结转合,圆润细腻;或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或总起分述,分述总结,若借助朗读这一桥梁,学生就能顺利地将教师理性的分析讲解转化为感性的吸收接纳,枯燥的知识变成了生动可感的模本。特别是对于议论文中论点、论据的分读,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生先齐读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男女分组读“天时不如地利”一段和“地利不如人和”一段,这样很容易地就明白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观点的,也可更细致地安排学生分读论据与论点。这样学生更容易了解段内层次,掌握观点和材料。

五、语境品读

语境品读即在品评语言时,在语境中考虑语句前后内容的配合照应,进而品味遣词的内涵。例如《济南的冬天》“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句“卧”字与前文的“暖和、安适的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给人灵性的美。

六、修辞赏读

深入浅出的比喻,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式整齐的排比,工整精练的对偶……修辞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华彩,而且丰富了文章的神韵。语气的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气势之美,均一“读”无余。比如朱自清的《春》,学生朗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一部分,既可感受整齐的句式,又可在头脑中丰满春天“亲、美、力”的形象。

七、想象研读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篇8

论文摘 要:本文依据话语链接理论,从八个方面分析了句群的链接结构。旨在为留学生提供有效的句群链接训练形式,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鲁健冀《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曾指出,外国人用中文说话、写作,常给人前言不搭后语之感,即使他们说的或写的每个句子都是合乎语法。主要问题就在话语的衔接、照应和语义连贯上。如:  

记得去年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去滑冰场,那天早晨下了一场雪,我们还是特别高兴。我们上车,一路上观赏了迷人的白雪,我们对这种生活向往已久,所以我们一路上唱歌、跳舞,心里充满了喜悦。我们终于来到了滑冰场,我终于明白了滑冰场的魅力。  

此为一中级班留学生的作文,就单句来看,句子基本正确,可是就整个语段而言却非常拗口。这说明,单纯字词句的训练是不能完全提高话语交际能力的,还需从语篇的角度加以训练,所以有学者提出要重视语篇的研究。基于此,笔者依据《发展汉语——高级汉语》课文,拟结合链接结构的有关理论,对语段内句群的链接结构的类型进行分析。  

一、链接结构的理论基础  

“链接”一词原指一种程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为“在电子计算机程序的各模块之间递参数和控制命令,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的过程”。语篇的链接结构由节点和链组成,是一种线性的文本结构。节点分为起始节点和被链接点,起始节点是需要被说明的节点,被链接点则对起始节点进行说明;“链”就是各节点之间的连接,包含着节点和链的篇章结构就叫做链接结构。文本链接是针对话语本体,再度加工话语表达信息的。例如:  

(1)上海人有许多可以和北京人相提并论。【比方说,上海生产的服装、鞋帽等产品质量好、款式也好,总是在市场上最受欢迎;上海人素质高,有文化,有教养,讲礼貌。上海人的服装欣赏水平也很高,常常走在全国前头。上海和北京毕竟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而且是优秀人才集中的地方,不可能逊色于别的城市】。而且上海人还有一些北京人没有的,【例如节俭、勤快、守时、讲效率等等。再说,虽然上海人有看不起外地人的毛病,但他们至少没有看不起北京人】,所以北京人并不能因此就轻视上海人。  

李明洁曾指出,每一语篇都有自己要表述的语义核心,并将该核心贯穿于整个文本之中,保证各语句不偏离主方向,这个核心就是“语义主线”。例(1)的划线部分就是语义主线。非划线部分则是对语义主线的说明和解释。为保证主题方向的正确性,作者三次说出了意思相近的三句话,保证本次论述的完整性,而这些划线部分都是语义主线,非划线部分即使删去也不影响作者的意图,这些都是语义支线。语义支线的语言形式就是链接结构。  

起始节点都在语义主线上,例(1)中“优点”是一个起始节点,是很明示的,紧接着的一句就是对应它的被链接点,是举例说明它具体的“优点”的。  

二、链接结构的分类  

为使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文本,作者在表达中就要使用各种链接手段,使语句的链接方式最有效。李明洁将链接结构分为八大类。  

(一)注释结构  

(2)我很喜欢谈天说地,也很喜欢写。【所谓随笔,不过是以笔代嘴的意思,随心所欲,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这篇随笔就说说我的名字吧。  

作者有时会担心读者不明白自己的话,于是就暂停话语的行进,先将该概念解释一番,然后再回到语义主线继续论述,这种结构通常会出现以“所谓”为链的话语形式,类似于给某个词语加注解。在例(2)中,被链接点通过“随笔”的重复来实现和起始节点的链接,这是注释结构中常见的链接的方式。  

(二)意向结构  

意向性指的是具有意识的主体其意识指向外部世界的关系,动词“发现”“听见”“希望”和“说”“宣布”“告诉”等都表现了一种意向行为,这种行为的范围就是意向域。意向行为在某一场景中发生,而意向域涉及的可以是另一个场景。如:  

(3)我曾经认识一位女士,她绝对是一个最佳伴侣。当时我们共同乘坐一辆狭小而闷热的汽车,外面烈日如火,我感到很不舒服,而她却安静地看着窗外,有时还有一丝微笑挂在她的嘴边。下了车,我她为什么微笑,她告诉我,她那时正在欣赏马路两边的树,它们在微风中摆动,好像是快乐的舞蹈家,这让她忘记了所有的烦恼。  

“记得”“问”“说”与说“我曾经认识一位女士,她绝对是一个最佳伴侣”这句话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中,上例通过“记得”“问”“说”等意向动词把要告诉读者的内容告知读者,填补了读者的信息空白。  

(三)扩展结构  

(4)旅行会帮助我们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或那样做。那次在一个小镇上,我看到很多工人在用锤子将大石头砸成小石子,然后卖给建筑工地。我当时,为什么这个并不很贫困的地方会采用这样原始的劳动方法,因为按照现代的科技水平,机器完全可以代替这种劳动。后来随着了解的深入,我终于了,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机械化的过快发展也使一部分人失去了工作的机会,因此,这里的人宁愿采用人力劳动方式,也不使用机器,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上例的起始节点是一个粗略的表述,而其后的被连接点则是详细完整的说明,他们一前一后,却在相对独立地描述同一个问题,这样就构成了“扩展结构”。上例起始节点中的“帮助我们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的有哪些问题,又有怎样的答案,在被链接点中都回答得很清楚。当作者认为已经交代清楚了,就不会再接着写下去了,否则就可能出现更进一步的链接。  

(四)总提结构  

(5)【具有神秘性的事物一般都有吸引力和诱惑力,很多人都想试一试;另外,网络的空间距离也会使人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为人的想象提供足够的空间,】所以有些人只满足于在网上与想象中的情人聊天儿,并不急于走到网下来见面。  

“神秘事物的有意思”体现出的两个方面,在后面都分别有所说明。一般而言,书面语中介绍性的概述文字通常使用这样的“总提结构”。  

(五)总括结构  

作者在分说了各种情况之后,再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总括结构,给人的感觉是头重脚轻。如:  

(6)记得在一个小岛上,我遇到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情侣,他们在岛的中部租了一间小屋子。……屋子的内部条件令人皱眉:……。他们并不是想体验原始生活,只是因为那里的租金便宜。相比之下,我的房间靠近大海,宽敞明亮,……。得到这些条件只需要每晚多付4美元。【当然,如果经费不足,这是无可奈何的,可是,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我们就要尽量满足自己旅行中合理地序言,宁愿为保护脚而磨破鞋,也不为节约鞋而光着脚。】  

由于“总括结构”与“总提结构”相对应的关系,它们有时也合在一起出现,也就是出现“总—分—总”的结构。也就是说,为保证读者正确理解,作者采用了多种方式反复论述的办法。如:  

    (7)我不认为北京人因此就可以轻视上海人。【上海人对北京人还是很友好的,可能他们会轻视外地人,可唯独不敢轻视北京人。而在北京人眼里呢,上海人的形象却不那么美好:精明、小气、没有诗意、缺乏幽默感等等。总之,北京人认为,上海人的毛病太多了。】我认为北京人的这种看法没有什么道理。  

(六)例举结构  

“例举结构”就是语义主线抽象地描述了某一事物或现象,而其后的语义支线则进行具体描述,它们把一般和特殊这样两个不同的方式结合到一起,构成例举结构。如:  

(8)虽然大家都是在“过日子”——吃喝拉撒睡,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北京人的活法却总是最快地跟上世界潮流,总是有大家风度。【比如说酒吧吧,哪个城市的酒吧会比北京的酒吧多呢?酒吧虽然也赚钱,但文化味儿大于商业味儿。】【也许有人会说,北京人有点儿“油”,不错,是有点儿油,但并不浅薄,北京人也不避俗,但俗中有雅,即使是最俗的俏皮话,也有历史典故作背景,加上十足的京腔,显得有那么点儿诗意。】  

这类链接结构一般都会使用明显的表示例举的关联词语链,如“例如”“比方说”“举个例子说吧”“就拿……来说”等等。  

(七)比况结构  

(9)那时候我还是不大想活,希望能有一个自然的死亡。就像【小河里的水慢慢满了,你难免就顺水漂流,漂进大河里去了,四周的风景豁然开朗,心情不由得也就变了】。终于有一天你又想到了死,心说算了吧,再试试,何苦前功尽弃呢?  

在这里,“死”和“漂进大河”完全不是同一类事物,这里只是一个比喻,但是最后的结论是一致的“又想到了死,心说算了吧,再试试,何苦前功尽弃呢?”“比况结构”是用一个通俗的比方来比喻前面的抽象表述。在上例中,节点里的“小河”是与前面所言的“死亡”不同的事物,但是最终得出的结论确实是一致的。  

(八)等价结构  

(10)我写过一组关于女孩子的文章,用的是一个女性名字:,实际上就是【“小费”】的谐音。  

例子中的“萧菲”与“小费”实际上是一种同义的表达方式,作者在用“萧菲”之后,再用“实际上就是”做链接,选择“小费”来进行再次表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等价结构。  

在等价结构中,经常会出现“就是”“也就是”“换言之”“或者说”一类的关联词语链。这些词语的存在使得“等价结构”看上去很像是自己给自己做翻译。  

本文结合链接理论,对语段内句群的链接结构的分类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句群链接训练形式,衷心希望这些研究能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存田.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2]岑玉珍.发展汉语高级汉语(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鲁健冀.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篇9

【关键词】智能写作评分;大学英语写作;评价;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56―03

一 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写作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效的写作指导包括对学生作文进行反馈[1]。而我们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状况是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大部分基础英语教学阶段都进行大班教学,因而,教师详细批阅存在一定难度,对于学生作文的有效反馈上存在很多不足,如:作文批改随意性大;在修改的过程中,没有重点地挑出问题;很少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正面评论,而是单纯挑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很少对学生作出总体评价,而是只给出一个分数或等级,缺少持续性评价。且学生因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存在拼写错误、句法错误等问题,当学生不能及时地得到教师的反馈信息时,其写作兴趣就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失去兴趣,阻碍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2]。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计算机和网络辅助教学已经显示出其独特优势。运用计算机、网络辅助写作教学是对传统写作教学的补充和完善。2005年美国麦克劳-希尔加州考试中心研发了Writing Roadmap TM 2.0在线形成性写作评价工具。2008年底,该英语教学软件进入中国,该系统不但可以为学生在线提交的作出及时评分、生成分析报道,也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提供多维分析报告[3]。目前由浙江大学开发的英语智能作文评阅系统,也在国内多所大学投入使用。

网络在教学中有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巨大的优势,教育者通常希望新的技术能为教育改革带来创新性结果。然而,Warschauer(1996)的研究[4]也表明,新技术的采用如果仅仅从给予教学指令的方法上出发的话,其取得的教学结果并无显著性的差异。因此,教育者应通过评估使用网络新技术后的教学效果来帮助和促进教学规划。

二 研究设计

利用浙江大学开发的英语智能作文评阅系统[5],我们进行了小规模实证研究性工作,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践操作过程,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该评分系统对学生写作的积极推动作用,开展新的教学理念下的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1 研究问题

研究旨在了解智能写作评分系统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对于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策略存在一定差异的学生)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依据调查研究结果,实施教学指导,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努力提高其英语写作兴趣,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技能。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智能评分系统的使用对学生者写作过程中的学习策略的转变是否有一定的影响?

2)智能评分系统的使用对学习者写作结果(主要从篇章结构、语言表达、句法等方面分析)的影响?

2 研究对象

随机挑选在读二年级学生80名(其中男23名、女57名),进行新模式下的写作训练。针对研究问题开展相关调查。

3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在线写作评价系统,开展写作练习训练。教学实施阶段为每周一次的集中网上写作交流活动,教学时间为10周。教学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由教师在线写作要求,指导学生进入写作系统,通过网上递交作文。然后,教师根据评估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反馈写作情况,对学生写作的反馈信息,从语篇结构、词汇量的大小、语法结构、句型使用情况进行讲评。

4 数据的收集

教学前,我们针对学生的写作策略进行大体了解。就学习者写作策略设计问卷调查(表略),开展调查。网上写作训练后,进行第二次学习策略调查。调查主要从两个层次展开:一是,将受试学生按性别分类、或按高考成绩分类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就他们不同时期的写作策略对比分析;二是从受试者的写作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对写作内容中的语篇结构、语言表达中的词汇选择、词汇量的大小、语法结构、句型使用情况进行一些观察性对比说明。

三 结果与讨论

采用外语教学研究中常用的五级尺度法[6](1=不适合我;2=很少适合于我;3=有时适合于我;4=多数情况适合于我;5=总适合于我),就写作策略等相关问题(附1)进行调查。

调查回收问卷73份(男生20,女生53),然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SPSS统计分析。

1 男生和女生写作经过智能评分系统模式训练后写作策略上的对比情况(附2:表1、表2)。

结果表明,男生在训练前的写作策略总分为61.0500,而女生为68.0566;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男生的写作策略总分为64.4500,女生68.8302。男、女生写作策略均有所改变。表2 中,Levine 齐性方差检验表明两个变量显著性概率(Sig)分别为0.330 和0.792,都大于0.05,两变量的方差相等。男生组和女生组的方差齐性Sig(2-tailed)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21(p0.05)。表明,男生组在经新模式训练后,写作策略有显著性差异,而女生组无显著性差异。

2 高分组和低分组,经过智能评分系统模式训练后写作策略上的对比情况。

鉴于受试对象中高考地区生源不同,受试对象分别来自于天津、湖南、吉林、四川、陕西、河北、广东海南八个省市。各省区高考英语难易度并不一直。我们只将参加同一入学测试的受试者(63人)按高分组合和低分组进行再比较,结果(附表略)发现,高分组在训练前的写作策略总分为66.9722,而低分组为61.2593;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高分组的写作策略总分为64.8056,低分组为65.8148。高分组、低分组写作策略均有一定改变。Levine齐性方差检验表明两个变量显著性概率(Sig)分别为0.692和0.734,都大于0.05,两变量的方差相等。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方差齐性Sig. (2-tailed)双尾t 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30(p0.05)。表明,高分组、低分组教学训练前写作策略有显著性差异,但在经新模式训练后,写作策略无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利用智能评分系统写作进行训练,对于改变学习者写作策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受试对象写作内容的对比分析:

写作内容的对比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写作系统给出的评分;二是,根据学习者写作内容进行的人工语言分析。根据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要求,利用智能写作评分系统进行每周一次的写作训练,持续时间共10周。分别提取第1次、第5次和第10次的作文进行比对分析。将受试学者三次作文成绩(15分制计算)进行对比结果(附表3)。

三次写作平均成绩分别为9.8219、10.2740、12.3014。由此可见,使用智能评分写作系统进行训练后,学生的写作分数随着该项训练时间的延长,卷面成绩有明显提高。训练前后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不同性别的学生,经一段时间的智能评分写作系统训练后的成绩(采用第10次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经SPSS统计数据处理,采用Mann-Whitney检验,显著性结果分别为0.219和1.000,结果(附表4)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后,男生与女生组对比、高分组与低分组在写作方面成绩并无显著性差异。低分组的参与者在经过系统写作训练后写作水平有显著性的提高。

语言分析主要针对受试者作文相关语言点,进行语言使用观察分析。研究主要从文章的篇幅、篇章结构、及语言形式等方面分析。结果如下:

分析学生使用智能评分写作系统进行训练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写作内容,结果表明,学生在写作篇幅上一次一次大有提高;文中的拼写错误也有所减少,但其仍是写作中的一大问题;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提高,但词汇使用方面仍有待提高。通过反复的提醒、训练,学生基本能在文中正确使用过渡词,保持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间的衔接及逻辑性。大部分同学能有意识地在文中使用多种多样的句型,句法错误也相对减少。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大部分学习者表示,写作过程中他们基本能按常规理性化写作过程(plan-draft-review- revise)进行写作,且92%的受试者表示,智能评分系统中,整体性评论语言中激励性的评语,刺激他们的写作兴趣,看到自己的进步,83%的人认为,通过使用评分系统进行写作训练,他们能增强自信,并能力求篇篇作业有亮点。

四 结论

智能评分系统运用于写作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写作习惯。智能写作评分系统增加了学生写作训练的机会,使他们能通过更多的训练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写作的效果。从写作的内容(product)来看,从词汇的选择使用、词汇量情况、句法句型结构的使用情况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写作反馈,学习者能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这方面的技能,并且能逐步取得进步。然而,写作过程是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影响写作效果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设备软件的操作使用、教师监控、及参与者写作策略的使用及系统本身的局限性,如评语的泛化性特征,导致因为不能详细地指出作文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该系统不能从深层写作和批评性思维能力方面指导参与学习者发展写作能力等。

智能写作评分系统本身并不能保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要有学生的自觉主动、认真参与,积极对待每一次操练机会。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保证最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线写作评价系统开展写作训练时,教师首先可以在线写作要求,指导学生进入写作系统,通过网上递交作文。且在学生进行在线写作训练和递交作文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作文本上完成写作,课后按word 文档格式输入电脑,文档经过电脑中所设置的英文自动修改设置修正后再复制到作文递交设置页。通过这一过程的操作,学生的英语表达中的语言表达错误会大大减少,且通过自动修改过程,对于一些不易拼写的单词,学生也有个巩固过程。词汇的选择是写作过程中重要的部分。使用丰富的、多样的词汇及句法表达,是好的写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可根据评估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反馈写作情况,对学生写作内容,从语篇结构、词汇量的大小、语法结构、句型使用情况进行讲评。

将在线形成性评价工具用于写作教学是一种基于网络新技术的新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论证。为进一步研究证明该在线形成性评价工具对学生写作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更好地推广这一评价性工具,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理念,加强新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教学单位也应从软硬件方面的支持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加强学生利用智能写作评分系统写作的教学监控。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策略,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实提高学习者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Mark Warschauer,Paige Ware. Automated writing evaluation: defining the classroom research agenda.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06,(10,) 2124.

[2] 秦朝霞. 国内大学英语写作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 现代外语,2009,(2) : 195-205.

线上小学语文教学总结篇10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 外语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252-02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习者的意义潜势[1],即培养学习者依据语境选择得体适当的话语完成交际的语用能力。我国的外语教学尽管在宏观上已经完成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向,但在微观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对大一新生的外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缺乏过渡、衔接不畅;对高年级学生的外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以词汇、语法知识和应试技能的灌输为重心,而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放在次要地位。如果不改进“填入式”“应试型”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下运用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便会成为空谈,外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质意义。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唱“独角戏”,一味地让学生死记语言规则和死背脱离语境的孤立的句子。[2]而是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营造多样化的、互动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使他们在互动中通过语言的实际运用掌握语言规律、习得语用文化。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体现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3]首先,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的交际活动。其次,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动态交际活动要求教师能够适时、适度地调配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手段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在设计课堂互动的各种活动时,教师须在全面考量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教学因素的基础上扮演适当的角色,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将从“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一)课内互动模式的构建

课内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课堂提问,我们除了保留一对一的传统课堂提问方式外,还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一对多的提问方式和多对多的提问方式,以期在实现师生互动的同时实现生生互动。

由于学生学能与兴趣的差异,有些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缺乏回答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设计了一对多的提问方式:1.由教师向一个学习小组提出问题,由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回答问题,小组中其他成员可以对回答进行补充;2.或由教师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由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回答其中的一个子问题。经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尽管“一对多”较之“一对一”可以实现“教”“学”双方更进一步的互动,但教师依然是问题的发出者,学生则仍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多对多的提问方式:由一个学习小组把教学内容中尚不清楚的问题提出,并请另一个学习小组回答。问答结束后,教师要对“提问”与“回答”的双方进行评价和总结。经教学实践,在单元学习的总结阶段,或单元中的某个模块讲授完毕时,利用这一提问方式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多”和“多对多”提问方式的交替变化能够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流失,积累英语学习的成就感。不仅有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内互动模式的构建对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课外互动模式的构建

课外互动泛指课堂以外活动中的互动,包括课外作业、课外小组活动、英语类竞赛、课前讨论及课前演讲等活动中的互动。 本文主要讨论与课堂互动密切关联的课外互动:一是课前讨论与课前演讲活动中的活动,亦称课前互动;一是课外小组活动中的互动,亦称课后互动。课前互动和课后互动统称为课外互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主要有:1.英汉互译(A/B);2.演讲练习(A/B);3.单元总结(A/B)。每类活动设有A、B两种选题。A选题主要针对大一学生;B选题主要针对大二学生(也可作为大一学生的选作内容)。具体地,英汉互译A选题为:汉语成语的英译与英语习语的汉译;英汉互译B选题为:汉诗英译与英诗汉译(诗句选自一首诗中的意义相对完整的两句或四句)。演讲练习A(“一句话”式演讲练习)选题为:借助英语中的一句话展开演讲。可以只解释这一句话,也可以借题发挥,演讲时间为2~3分钟;演讲练习B(“多模态”式演讲练习)选题为:小组成员结合教学内容自拟题目,并借助PPT进行演讲,演讲时间为3~5分钟。单元总结A选题为:总结已学过的单元中的核心词汇及其用法;单元总结B选题为:概述已学过的单元知识要点。如上课外活动实践的过程,就是课外互动实现的过程。课前互动与课后互动是一个统一体。课前互动是课后互动的起点,课后活动的效果需要课前活动检验。

1.课前互动

课前互动的实现依赖于课后互动的效果。课前英汉互译的讨论活动由各小组轮流主持,由小组中的一名学生将本组的译文写在黑板上,先由小组的发言人解释自己的译文,而后征询其他小组的意见。其他小组如有不同的译文,需要板书并加以说明,由此展开讨论,讨论时间为3~5分钟。讨论结束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并导入新课。

对于在大一学生中进行的英汉互译课前讨论活动,由于译文较易完成,故参与者众多,互动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直接在网上查一个答案就草草了事,不做深入了解,导致讨论的“过程”成为“过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求每个小组参与讨论的译文不能少于两个。实践证明,活动的改进能确保学生的参与度,有效地监控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效果。对于在大二学生中进行的英汉互译课前讨论活动,难度较大,但大多数学生也能认真完成。例如对于英诗汉译,有的小组给出了自己的译文,有的小组结合PPT表述,并进行双语朗诵。互动气氛比较活跃。

对于大一学生中的“一句话”式演讲活动,具有难度小,自由度大的特点。学生演讲前先板书“一句话”,演讲结束后,先由其他学生点评,再由教师评价、总结并导入新课。多数同学完成的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演讲者将演讲理解为读演讲稿;尽管英语基础好的演讲者能在这一环节充分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也只是能够将自选的演讲内容流畅地背诵出来,无法将“演”和“讲”融入其中。此外,由于地域的差异,演讲者英语的口语发音天然地带有当地方言的口语特征,使“听众”无法理解演讲者要表达和传递的意义,致使其他学生缺乏点评的主动性;教师有时也无法对演讲者的文化失误和语用失误给予及时的指导。这些问题减弱了课前互动的实际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课前演讲这一互动模式调整为:(1)由每名学生轮流演讲调整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2)变自选主题演讲为结合单元主题演讲。演讲可以由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有同一小组的两名或三名学生共同完成,提倡加大“演”的成分。这种做法有助于减轻大一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进入大二学习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年的课前演讲经验,养成了比较准确的英语表达习惯,因此布置他们进行“多模态”课前演讲活动是合时宜的。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学内容自拟题目,并结合PPT文件演示进行演讲。演讲结束后,还可以借助PPT等多种模态的教学设施提出问题,实现与教师和其他小组的进一步互动。

2.课后互动

每一次课堂教学都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一些新问题,教师应结合这些问题及下一次课的相关内容,补充、设计课后作业的内容。

课外小组活动内容中的“英汉互译”和“演讲练习”是实现课前活动的基础。而“单元总结”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对多互动的必要准备工作。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在线实时互动和线下非实时互动与教师或小组其他成员间实现课外互动。比如,学生可以借助BBS、QQ群等在线实时互动模式与教师及小组成员共同确定课前演讲的主题、制作PPT课件的语言材料和非语言材料(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还可以借助电子信箱提交课前演讲的PPT大纲,与教师进行线下非实时互动。

教师在与课外与学习小组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同时也为师生共同进步创造了机会。学生锻炼了英语思维的能力、提高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也借此将课堂教学的成果拓展至课外,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受到启发,改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加强“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宗旨是确定的,而互动的模式则需要不断改进。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不是单一的、固化的,而是灵活的、多变的,要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适当地选择和搭配。

研究发现,构建多样的课内互动模式能够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互动式的研讨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构建合理的课外互动模式能够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课内互动”与“课外互动”是构成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并行的互动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语言的“真实”语境,使课堂变成“教”“学”互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黄国文编.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15.

[2]刘升民.语境与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4:

3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修订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Li-Jingjing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Tonghua City 13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