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分析十篇

时间:2023-07-27 16:59:44

初中语文教学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分析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唐诗 语文素质 人文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蕴涵的价值

1.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富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4)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2.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4)结构美。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还应在教学活动中让他们了解一下诗歌的构思结构特点。古典诗歌的构思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叙述故事情节的构思方法(《木兰辞》),写景抒情或怀古抒情的构思方法(《钱塘湖春行》《赤壁》),以幻想结合现实的构思(《雁门太守行》)等等。除此之外,托物言志、情境交融等抒情方式,想象、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拟人、对比、双关、夸张都是修辞手段的有效运用,使得古诗结构与意境更加丰富。所有这些在古诗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向学生加以传授,进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艺术结构与思想意境。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1.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2.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比较联系法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意向。比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燕”与“雁”的区分。通过对含有这两字的诗句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含“燕”字的诗句都有春天有关,代表了春意盎然,成为春天的象征;带有“雁”字的诗词多与秋天相关,出现意象多为大漠、边塞等,通过类似比对,学生对古诗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总之,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使其认识到古典诗词的存在价值及其所能产生的影响,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分析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实践探索;因材施教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而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在现今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大都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授课,根据考试的结果将学生分为几个等级,然后设置不同的班级,实行“走班”制度,将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水平和潜力等因素将学生分成几种水平相似的小组,单独进行授课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分层策略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提高,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只关注优等生,忽略甚至不关心学困生的状况,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分层教学的特点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智力和认知结构方面存在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既可以避免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情况,又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健康发展。分层教学的优点主要有:

第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在小组内形成一股“赶超追”的气氛,鼓励被分在 C 组的同学努力学习,争取早日调到 A 组去学习,而对 A 组的学生,我们也采取竞争评价的方式,对其高标准、高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有利于融洽师生间的关系,通过日常教师的辅导,教师对不同程度学生给予关怀,增加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

《新课标》的实施,强调教育要面向大众,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对其实施有差别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真正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研究学情,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层。学生入学后,根据他们的思维能力、上期末的成绩以及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对他们实行“走班制”。层次的划分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固定比例来分配。通过以上几种因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各层次的学生。一段时间之后,对他们再次进行测试,并进行综合评定,再将学生分为 A、B、C、D 四个等级。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激励学生不断向更高层级努力。

(二)目标分层,让每个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针对不同等级的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设定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分层意识,这可以培养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沁园春・雪》时,设置三层目标。

A 层: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内容、含义以及认识必要的字、词并理解其含义;

B 层:学生应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从诗中感受作者的人生理想以及豪迈的情感;

C 层: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多方面收集资料解读作者,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分层设定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将分别安排这三层目标的学生向同学进行讲解,使学生较为系统、详细地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训练、测试和辅导,巩固分层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完成以后,教师会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供大家更好地回顾所学知识,这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后训练,例如:学习完“我的叔叔于勒”,配套练习册中有相关的习题,分别设置有基础题、提高题以及课外拓展题,对应三类不同的学生;而且教师在设计配套试卷时,可以出三份不同份额的试题:如第一份是基础题 40%,提高题 40%,拓展题 20%,另两份拓展题在试卷中的比例逐步上升即可。通过这种方式,可提高分层学习的有效性。

(四)评价分层。科学得当的评价无疑能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对语文学科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相反,不当的评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彻底失去兴趣。得当的评价并不是一味的表扬,而是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不仅要真实具体,更要体现差异性。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这样才能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强学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探究热情。而针对学生的不足,教师则要给予适时适度的批评,这同样是一种鞭策。否则一味地表扬,只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看不到自己的劣势与不足,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介绍,可知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法。分层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大量运用,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订制不同的学习方案,起到因人而异的作用,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进而培养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分析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78-02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

学生实际学习及老师实际教学中影响作文写作的因素很多,下面将从几种普遍的因素上来分析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困境。

1.1教师教学方法上没突破

许多经验少的年轻老师,可能甚至不知道怎么在课堂上怎么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而有经验的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很少有新的突破,依然是一些陈旧的老方法。作文是老师讲,学生实际写,看似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却很难。传统的作文教学课堂一般是先选择好几篇优秀的范文,条款式地讲解其中的关键点、修辞手法及写作技巧,讲解的实际过程中因为涉及内容繁杂可能还会有缺乏层次、顺序的现象。如此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成效低,且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写作的热情,学生们把写作变成了机械性地完成任务。

1.2学生缺乏积极的写作态度

语文学科与其他理科科目相比,学习内容不要求那么精准化,是典型的学好难的科目,学的一般属于普遍现象,语文中的作文方面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提高作文是一个注重细节积累,成效慢的过程,有的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数理化成绩上,写作差一般也不会差到难以接受的程度,作文的提高难免被忽略,加上教师条款式的教学,限制性的作文题目布置,面对种种现状及陈旧方法的作用下,导致学生写作态度严重缺乏积极性,这种状况下的写作不仅质量差,长此以往,作文只是学生苦思冥想后的完成任务,心灵上甚还会出现排斥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成长,同时教师教学成效也会极差。

1.3学生缺少阅读积累及生活感悟

多读课外书的,增加文学修养,积累好词美句的同时,写作还需多观察、感悟生活,素材来源于生活,抽离了现实,作文就缺乏真实性和灵动性,就变成了天马行空亦或者是一棵没有根的树。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感悟生活,获取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为写出美好铺垫。

1.4抄袭的现状严重

初中阶段较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增多,任务加重,而作文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对时间越来越少的初中生来说,作文只是完成任务,可能没有构思的步骤,也没有积极准备素材,然而却滋生了消极对待的想法,拿出作文书直接抄袭,可想而知,学生的写作水平怎能有所提高。

2.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相应的对策分析

2.1把握目标,有条不紊的教学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包括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授序列,时长可以是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更长远,毕竟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可以在初中阶段刚开始的时候就培养学生自由写作的习惯,再对具体写作方法进行规范教育和示范教育,最后从根源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主动性,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使写作能力慢慢有所提高。教师授课时主要起点拨作用,训练好学生思路后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由衷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进一步增加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2.2作文教学方法改变

情境教学属于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方法,将空洞的作文教学引入现实,让每一个学生敞开心扉,积极参与,还可结合现代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设备进行教学,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先决条件。

2.3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写作需要许多素材来构成,生活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奠基石。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本中积累素材,推荐一些有价值的课外书,鼓励学生多读,在细枝末节中积小流,最终达到成江海的目的。

3.结论

总而言之,面对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种种困难,语文教学组应该多做分析,根据教学难的不同方面,探讨出相应对策并用于实践。教师首先应该做好每一阶段学习计划,把握目标,有条不紊的教学,同时改变以往陈旧的授课方法,引进情境教学法,并鼓励学生感悟生活,多看课外书,积累大量素材为写作做好准备。分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相应的对策旨在增强作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分析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D-0018-01

“课标”强调教师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灵活而巧妙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课标”的这一基本理念决定了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能动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尝试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德育巧妙渗透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是死板、单调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道德价值观念,有时不仅获取不了预期效果,还很可能激发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致使他们产生语文学习“啰啰嗦嗦”、“枯燥无味”的错觉,这对于他们的语文学习活动将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渗透道德教育时,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为学生创设与其相符的教学情景,以此情景作为诱发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有效载体,相信,如此可确保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的轻松获得。对此,笔者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文时,一开始笔者尝试利用“母亲日常生活中对我们进行着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们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对我们深厚的爱”这一言论导入新课;可是,纵观学生脸上漫无表情的状态,笔者猜想他们平时肯定经常被动聆听上述说教性质的“母爱教育”,因此变得有些麻木。想到此,笔者决定转换一下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母亲》的钢琴曲,在缓缓流淌的乐曲中深情朗诵了歌曲的歌词“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伴随着笔者抑扬顿挫的朗诵以及静静流淌在教室的曲调,学生们慢慢陷入了沉思的世界,有些女学生甚至眼里含着盈盈泪花。笔者知道,这一情景的创设将学生带回了与各自母亲亲密互动的美好时光,使他们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意。如此,既轻松实现了母爱教育的巧妙渗透,同时,这一课堂导入方式又使学生在教材文本学习前对其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与大致了解,从而为其有感情地学习课文、提高学习效果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情景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巧妙渗透

通过分析教学实践发现,在特定教学情境的熏陶下,学生有时会在强烈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树立积极、科学的价值观念;可是,随着教学情景的结束,学生们很容易将课堂上习得的某些价值观念抛之脑后,现实生活中我行我素。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实现情景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巧妙结合,即:在结束语文教学任务或者活动后,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认真分析与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上学到的正确价值观念灵活运用,进而实现以科学价值观念正确指导现实生活的德育渗透目的。同样以《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文为例,学生感受到了母亲对作者真挚无私的爱,同样推己及人联想到了母亲生活之中对自己的无私奉献与关爱,自己应当在日后的生活中关怀与呵护母亲。可是,等到这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们又回到了琐碎的现实生活,难免与朝夕相处的母亲产生一些细小的摩擦,这就需要在必要的时机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点拨与引导。有一次在浏览学生的作文时,笔者发现班上某一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今天因为一些小事又与妈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本想狠狠关上房间的门,以此向妈妈宣告我内心强烈的不满,可是,突然回想起之前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又联想起了妈妈平时对我事无巨细的照顾与呵护,我决定还是站在妈妈的角度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想象一下,假如我是妈妈,我会怎么做阅读之后,笔者在学生的日记中批示:“有人说‘母爱是天下最无私的一种爱’,相信你的妈妈不管做了什么,都是以爱你为出发点的。看到你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分析一件事,老师感到非常欣慰!同时,老师也极为肯定你良好的语文知识迁移能力,因为你能将在语文课堂上的所学所得灵活运用在指导日常生活之中,望再接再厉!”如此,就将之前在课堂上创设的德育情景同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了极为紧密的结合,有利于良好德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优良品质与高尚道德情操的树立,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一举多得。初中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初中语文学科德育资源,如此,方能在促进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素养稳步发展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促使学生实现德与智的平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分析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误区;分析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因为对课改理念掌握不够准确,或是自身教学方向出现了偏差,导致教学工作陷入误区。这些现象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必须要以有力措施帮助语文教学走出误区,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点误区

绝大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都能够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顺利进行,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理念不清、思路不明、措施不实,教学步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将放任自流误认为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倡导初中语文教学推动自主教学模式的开展,而有些教师在这一环节完全没有充分领悟这一内涵,认为放弃教师的灌输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思考题之后,其余环节都是学生在进行,教师没有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互动,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实际上效率低下,尤其是在重点难点突破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目标。

2.将机械演示误认为现代教学。走进有些教师的课堂,发现信息化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些教师使用中矫枉过正,将成品课件作为教学的线索,甚至有的课堂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流程进行,完全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突况,教师的教学机智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将形式主义误认为优质高效。师生互动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显著特色,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组织中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只要学生全部回答出来,就代表着这节课的任务完成非常好。为了达到这样轰轰烈烈的效果,有些教师在设置思考探究题时偏少偏浅,没有真正体现难点和重点,这样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看似全面完成了所提出的思考题,实际上一些教学难点重点还是处于空白,最后以教师讲解灌输草草了事。

4.将无序活动误认为课外拓展。课外拓展是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有些教师对如何开展什么样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凡是课外活动都当做对教学有用的拓展活动,实际上在有些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过于娱乐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与重点难点知识巩固没有密切结合,在课外拓展活动与对语文教学支撑功能方面明显弱化。

二、坚持新课改理念引导和推进语文高效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正确面对教学中的各种误区,要坚持新课改理念为指引,扎实有效推动教学工作开展,重点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准确把握自主教学精髓有效组织。自主教学其核心要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认真思考、相互合作,依靠自己和同学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设置科学的载体进行有序引导,同时更要体现和学生的互动,不能完全放任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教学秩序上要有效控制,教学节奏上全面掌控,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还要进行思维启发点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扎实有序开展学习活动,方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既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这才是自主教学的最佳路径。

2.科学合理体现现代教学手段作用。现代教学手段具有演示形象、信息量大等优势,但是教师要始终牢记现代教学手段只是促进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的辅助手段,决不可代替教师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方面教师要掌握三条原则,首先对多媒体手段的定位要准确,在补充信息、营造情境等方面可以发挥多媒体手段作用,但是决不可滥用,更不可一节课从前到后都是以设计好的课件代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其次,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控制好频率,过多过滥不仅会让课堂秩序受到影响,而且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要在最需要的环节使用才能体现其作用。另外,在多媒体手段运用中要提倡教师自主设计,使其更具针对性效果,这一点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3.紧扣要点组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重点要点,才能提高教学成效。每一位教师都应当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教学思考题设计时尽可能将重点难点与问题设计融为一体,充分彰显思考题对学生的引领作用,要体现重难点突破的集聚效果。针对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效发挥思考题的启发作用,不能贪图省事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题目,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设计出内在连贯、体现难点的思考题,和学生开展互动,增强教学重难点突破效果。

4.紧密结合教学需求组织课外活动。初中语文教学拓展活动是巩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在课外活动组织中,教师必须掌握两条原则,一是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难点、需要巩固的要点,因为课堂时间限制可以放在课外拓展活动中进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与语文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内外联动、有效促进。其次,语文教学拓展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要求,学生有着哪些方面浓厚兴趣,就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有效拓展。如学生爱好文学,可以组织文学社团活动,他们喜爱书法,也可以组织相应的书法兴趣小组。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课外拓展活动进行巩固,帮助他们迅速弥补自身在能力发展方面的短板。例如有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低,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口头作文训练、口语模拟训练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分析篇6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容

从反思性教学理论体系来看,反思性教学可分为宏观反思和微观反思,而在本文研究的对象中,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主要涉及到微观反思部分,因此接下来本文仅作微观反思教学内容d阐述。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微观反思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评价的反思,以及对教学行为、教学态度的反思,此外还要兼顾对学生及其认知特点的反思。目标反思要具备多维性、激励性、兼顾直接与间接结果等特征;教学内容反思要具有对象性、伸缩性、多维性与层次性;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做好教学决策;教学评价要反思评价体系是否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与差异性;教学行为与态度反思中,要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时刻反思教师在英语作文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从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手段来看,主要包括理论反思、教学行动研究、教学日记、学生访谈、学生问卷调查、听课观摩、教学过程视频录像等手段。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与目标,选择适当的反思性教学手段。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能够准确了解英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对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的改进与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反思性英语作文教学中,其操作过程如下:首先,对目前的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然后结合教学大环境与自身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及时发现英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的手段主要有试卷、作业、沟通交流等;其次,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要设计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案,深入分析和研究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制定问题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再次,发现并解决问题之后,对英语写作课堂教学进行实践验证,并及时监控记录,通过观察教学效果及教学反馈来进行更为科学的调整;最后,结合记录的信息及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进而总体评估反思性教学实践过程,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总结。

二、初中英语反思性作文教学实践过程

在进行反思性英语写作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本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试卷测试,调查内容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两个部分,教师部分内容包括英语作文课开设情况、教学偏重、教学过程实施、英语作文教学效果评价等,学生问卷部分包括学生基本英语写作水平、英语作文学习的投入程度、英语作文学习的偏好程度、英语作文写作时间安排等。

(一)反思与设计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对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并及时发现和确认问题。从对本班级的英语作文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英语作文教学的形势并不乐观,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写作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二,学生写作素材和语言表达积累存在很大空白;第三,英语作文课堂教学模式较为落后,不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在对英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并确定问题之后,教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反思性教学计划,计划的内容要贴近初中英语作文教学实际。

(二)教学实践

将反思性英语作文教学实践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实践与后期实践。在前期实践阶段,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针对本文的调查结果,确定教学模式与过程:准备英语作文教学与联系素材→对上一课堂的教学单元进行回顾→针对本次英语作文任务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下进行初稿写作→初稿完成后进行指导修改→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反思对初稿进行修改,完成二稿写作→对最终的二稿进行点评,并选出优秀文章进行课堂讲评与展示。课堂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出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对反思性英语作文教学进行完善。

(三)跟踪、反思与调整

在反思性英语作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跟踪,并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课后及时总结、分析与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进而对教学方法与过程进行调整。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教学过程调整,都需要采用阶段性模式,时刻反思,及时调整,以使教学过程沿着正确的轨迹和方向前进。

三、实践结果及讨论

初中语文教学分析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29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得不对初中语文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分析,从多方面内容入手,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这一重要内容被提到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划之中,并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们的关注。随着对阅读教学的深入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所存在的教学问题和不足之处也不断展现出来。

具体来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形式的固定化和模式化、教学方式的呆板化、教学设想的完美化等。这种教学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教学形式的固定化和模式化,局限了教师的阅读教学的思维。而对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盲目追求也误导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过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分裂。为此,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问题加以探索和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教学措施加以改善。

一、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首先,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形式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而越来越严重的模式化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有关的。长期以来,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脱离不开应试教育的影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之中将知识讲解以及与提高成绩相关的模式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传递给学生。具体来讲,教师在讲解阅读文章的时候,往往会对文章进行割裂式的分析,其基本的授课流程也脱离不开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归纳段落大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内容。而这种讲解往往是以牺牲文章的情感体验为代价的。在这种割裂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之中,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框架以及文章的思想倾向的表达、文章的主旨内容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分析,但对文章的整体思想情感的把握程度还不够深入,对作者的情感表达缺乏深入体悟。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之中,就包括了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为此,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加以解决。

其次,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运用不恰当,教学中出现程式化、呆板化的问题。具体来讲,教师过多的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会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割裂,从而加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打破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的和谐关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之“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教学手段的使用转移到现代多媒体这一教学方式的运用之中。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有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教学优势,但与此同时,其所存在的教W问题也应当被看到。该教学手段在调动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存在着打破师生之间交流的教学问题。为此,教师的教学应当注重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以不断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改进。

再次,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于理想化,存在脱离教学实际的问题。具体来讲,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一般会对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各种情况加以准备,并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出课堂教学的计划,安排好课堂教学的流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往往按照原有的教学流程安排教学的进度,甚至对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样的教学明显忽略了课堂教学实际,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问题,教师不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规避。而初中语文阅读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没有固定答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发散性的。为此,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的灵活性,避免用固定的答案来将自己的思维局限。

二、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具体教学措施

第一,为了解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的教学形式模式化,应试教育理念和模式突出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从而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理解的时间和空间,比如教师在讲解《背景》这一课程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的方式,以默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文章之中的父子深情。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将预习和课堂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的预习之中将重点的字词等知识性内容理解并掌握,这样教师便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引领学生体会文中朱自清和其父亲之间的浓浓父子深情,也能够有时间让学生体会文中的重点段落和重点字句的使用。

第二,为了解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的教学方式运用不恰当,教学中出现程式化、呆板化的问题,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环节。具体来讲,教师在对《背影》一文进行讲解的时候,为了便于学生对文章知识内容有个清晰的、一目了然的认识和理解,对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使用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教师过多的使用该教学技术,容易打乱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把学生的心思由学习上转移到ppt课件上。与此同时,课件上所出现的图片信息以及色彩、动画信息等元素,都是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集中的一些重要的元素。为了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就需要改善单纯的人机关系,在其中加入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分析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我国当前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就是素质教育。能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主要是由学科教学落实情况决定的。语文学科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甚至其它素质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学好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最为核心的内容,但提高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知识基础。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其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最终目的。但是,要想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就必须要认真打好语文素质基础,也就是认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所以,老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着重抓好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为学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采取分步骤、分点、分类、分阶段进行。在七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并且和单元教学相结合,讲解和介绍语文知识都有哪些知识点和哪些类别;八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训练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时归纳和分类相关的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各类语言知识;在九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示范,让学生单独进行整理和分类。通过这些练习,不仅能够让学生熟练准确的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够对各个知识点所存在的区别和联系有所了解,这对于加强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想使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不断优化,就需要有正确的思维能力和思想观念。所谓思维就是指人的大脑对于万物内在本质和现实情况的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自发的反应,能够将每个人的内心活动展现出来。也就是说,人们的智力水平可以通过思维能力来衡量。这种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也就是通过实施素质教育,能够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1.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关系所进行的有关探索。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主要内容有发散思维、变向思维、逆向思维、异向思维以及新向思维等。

如果要培养发散思维,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常识,再根据不同思路去探索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这就要求人具备很高的变通能力以及大量的知识储备,绝对不能够被现实当中存在的一些简单现象所牵绊,需要从各种途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素材或者抽象的概念,让每个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进行大胆的陈述。例如,在进行写作时,如果要对一个人的性格进行描述,就有非常多的方法和方式。

逆向思维指的是要站在对立方进行问题和现象的思考。也可以说是把问题反过来进行思考。要想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固定思维模式,不受自己固有观念的羁绊,放宽思路,反方向来探索事物本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也具有非常多的方式,可以提出一个有争议或者矛盾的选题,采取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全面的看问题。还可以提出一个相对矛盾的命题或者观点,让学生通过议论文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2.加强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想象思维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象力,就是指通过原有材料尽情发挥自己想象的一种能力。纵观古今,很多的制度创新和发明创造都需要想象力,假如没有自由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很多未知事物和规律都不能够被我们所利用。因此,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语文教材中所提到的那些多姿多彩的描绘以及丰富华丽的辞藻,都能够让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语文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多种教学方式,例如拟想、联想、补想、续想、扩想、反想以及推想等方式。当老师在讲述某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结局,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将其当作一种重要资源彼此欣赏和分享。

三、加强语文教学具有的德育功能

学生素质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实施素质教育非常关键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初中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初步形成期,利用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等进行德育教育及渗透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其主要渠道和阵地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因此,加强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实现为初中语文教学所带来的考验。德育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爱国主义是其基本内容,应该落实和贯彻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初中语文老师应该将语文本身作为对学生实施爱国教育的载体。

四、结语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就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在各个学科中渗透素质教育能够激活教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生必须要学好的一门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审美能力以及情感因素等。为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老师应该将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所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能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贵贤.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1(1)

[2]李茹.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刍议[J].读写算(教师版),2012(3)

初中语文教学分析篇9

关键词:语文课堂;诵读教学;现状;调查

诵读教学方法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历史悠久。追其根源,在我国古代私塾教育中,诵读教学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诵读教学渐渐趋于淡化。当下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很多教师重视课文的讲解和分析,从而削弱了诵读教学在课堂中的部分和时间,使学生不能真正学习语言,学生的语感、文学欣赏、语言表达能力偏差,适应不了时展的需求。朱自清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因此,诵读教学应该成为初中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诵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增强语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心和独立性;通过诵读,学生们品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陶醉在历史文明的摇篮之中。

一、诵读教学概述

何谓诵读教学,它指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读这样的方式,眼、舌、脑、情感并用,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思考,再现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挖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灵活使用语言。

诵读是一种用声音演绎文字语言、美化文字语言的表演艺术形式。1它强调语音的标准,语调的平稳,语速的稳定以及情感的表达技巧,具有相当的审美内涵。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利用诵读进行语文教学,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增加语文课堂的生动有趣,使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爱上语文课。

二、初中语文课堂诵读教学现状

(一)虽然一些初中教师对语文诵读教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受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文本分析上,初中语文教学科研集中在写作教学和教材建设上,对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较少,不重视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有的教师甚至自己缺乏诵读的知识和方法,普通话不标准,诵读指导不到位;教师往往不是自己带动学生诵读,多数语文教师会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课文诵读音频、视频,几乎听不到诵读声音;许多语文教师没有注意语文教学的诵读部分,加之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文化积淀缺失,最终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会大大减弱。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进行解释和问问题,用于诵读的时间寥寥无几,教师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学生学会课文,理解课文。课文分析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材料以及丰富精彩的语言、丰富的知识和情感的教材,不能去发自内心地参与和感受,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里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诗歌、散文、小说、喜剧情感丰富、语言生动,而且许多要求背诵的篇目,值得“诵读”;而应用文、说明文没有感人至深的语言,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诵读”起来耗时费力,会影响教师讲解文章内容,不宜“诵读”。所以,教师在与学生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说明文和应用文上组织诵读教学的力度是大大欠缺的;语文新课标和课堂改革的提出,很多教师开始重视诵读教学,但是因为诵读教学目的不明确,许多教师缺乏诵读的技巧和专业知识,在课堂上采取漫无目的地“盲读”。一些老师把诵读当成沉闷课堂装饰品,点缀内容活跃气氛;一些老师为提问而读;还有一些老师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足时间而漫无目的地读。同时,传统诵读注重的统一化、模式化的范读法、齐读法,占到了课堂教学的70%以上。这种重视读的数量,不问读的质量的教学态度以及诵读教学的方法,不仅不能加强朗读教学,还会让让学生失去了朗读的主动性;大多数教师没有看过有关诵读的专业知识和培训,对于学生的朗诵,教师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在自由状态下进行,至于指导评价,许多教师只是对学生的语音错误进行纠正,真正按普通话及所读文章内容的要求加以具体、规范指导的占极少数。同时,教师对学生如何进入诵读情境、体验作品情思、抒发个人情怀的引导很少,造成了学生空有一大堆僵化的诵读知识,面对课文却无从开口的尴尬局面。

(三)学校和各年级语文组很少组织诵读相关的科研活动,没有真切实际的情感体验,没有深厚的阅读背景,仅在课内那十余分钟时问去探讨体味朗读的奥妙,无异于水中望月,镜中观花,对学生诵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利影响;诵读评价语言有一定的模糊性,讲不请、说不透。许多教师在学生诵读后,多数没有用明确具体的评价语言,使得学生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茫然不知,导致情感麻木和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优异之处又不能脱颖而出,自然失去了诵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们普遍认为学校应该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例如:举办师生比赛、讲座式的心得交流等等,不仅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诵读水平,还营造了良好的诵读环境。

三、初中语文课堂诵读教学对策浅析

(一)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把文字优美、形象生动的诗歌散文、古词曲赋作为诵读教学的文本。而对于实用性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说明文、应用文等实用问题,却不被语文教师重视。语文诵读学习的世界是丰富的,语文诵读学习的境界是广阔的。我们不能将学生的思维紧紧地捆在抒情浪漫的诗词歌赋中,让学生做一个行吟者,学会用一些朗读技巧去调剂枯燥的人生。而应当放开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生活的这片沃土上,去寻找那最能给他们以人生启迪的文字,那最能使他们抒写情怀的词句,那最能感动他们内心的篇章,那最能触及他们灵魂的话语,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投入其中,获得精神的享受和语言的历练。

选择课文内容,提高诵读质量。在选择课文中,不仅要选辞藻优美、形象生动的文章,还有选一些与学生们息息相关的说明文和应用文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到运用不同的语义文字,在实践中体会感悟,并从中收获技巧和规律,从而使学生的诵读内容结合实际、结合生活,在诵读中把文章内容和生活、想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同身受。

(二)诵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示范诵读、学生自己诵读,全班集体诵读、配乐读、配画读、接力读、比赛读、从头到尾诵读、分角色表演诵读、默读等等。因此,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情感,通过多种诵读教学方式,创造良好的课堂诵读教学环境,感染、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形成良好的自主的发自内心想参与的心理状态。

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需要对课文进行诵读示范,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诵读。示范诵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好的语言水平和一定的诵读基础和技巧,这就需要教师积累一定的诵读知识,同时也可以叫诵读水平较好的学生进行课文范读,学生诵读之后,教师不仅要指出学生的语音错误、漏读错读字,还要指出学生诵读技巧和感情运用的优缺点,并做示范诵读,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模仿对象。

(三)在诵读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作为诵读教学的目标。但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由于生理、心理、情智的变化会显示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一样的目标,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通话发音标准,声,韵,调的发音是正确的;二是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正确地了解,因为准确理解是诵读的基本条件。要求学生声音通畅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减字,不换字,不重复,不颠倒地读出文字材料。既不能一字一顿、生硬刻板,又不可矫揉造作、刻意模仿。

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展示语文诵读教学的高效性。主要包括重音、语调、节奏以及感情韵味的把握和驾驭。诵读技巧可以直接打通聆听者的心房;诵读技巧可以带动聆听着翱翔在作者的创作中。缺乏诵读技巧或运用技巧不当的诵读,就不能带给聆听者以好的享受。因此,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诵读环境,加强学生的诵读技巧训练,使学生对诵读学习有相当的积极性和自主参与性,让学生把书本的文字语言,变成充满情感韵味的有声语言,最终达到上乘诵读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应胜会.教师在诵读教学中应发出自己的声音――对教师范读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0):11-13.

[2]王建珍.语文诵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1-3.

[3]龚孟伟.论古代语文诵读教学的科学内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4):3-6.

[4]李辉,杨宏艳.强化古文诵读教学的原因分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7,(05):5-7.

注释:

初中语文教学分析篇10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分析实践

初中语文的新课标改革主要分为:文言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几个方面,而新课标在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上做了更为重要的强调,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一、文言文的学习

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的改革不仅要求重视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还要锻炼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文言文不只是把文章和注释背诵下来,还要很好地理解和加以运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加强了文言文的深入学习,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掌握和了解,提高语文素养。

二、理解性阅读

阅读要求学生理解每个词的含义,然后延伸到整个句子,继而是整篇文章。要求学生整篇阅读,而不是局限在几个词上面。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可以放在文章中进行理解,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还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并且可以运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共同去探讨解决疑难问题,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创新性写作

新课标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不只是写出符合题目精神的作文,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所创新,有所改变,可以符合时代精神,结合现实生活而用充满想象。因此,语文的学习不是书本的学习,而是一种生活的学习。要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可以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且有创新性的表达。要求老师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将写作习惯融汇到生活之中。

四、灵活的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口头的语文,是不借用实物工具进行的表达。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流畅的表达,并且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文明用语,还要结合对方的肢体语言进行理解。在表达上,语气要恰当,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还要学会倾听别人,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

将所有的改革成分融合起来就是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既教学好各个部分,又可以通过实践将各个部分都结合起来。新课标改革的中心就是创新和实践,在创新性教学之后,就要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标之精神,才能完成新课标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