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的原则十篇

时间:2023-07-25 17:18:23

老年医学的原则

老年医学的原则篇1

【关键词】衰老脾胃虚衰肾气虚衰气虚血淤蛋白质内分泌免疫功能微循环

从古到今,人们对衰老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提出了许多的假说和设想。现代医学的衰老学说通常可归纳为两大类:遗传论和环境论。近代诸多衰老学说如生物钟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免疫学说、脑的衰老中心学说等都可以概括在这两大类之中。

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的发展变化无外乎内外两个因素所决定。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互相转化。中医关于衰老的认识,一开始就站在哲学的高度,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和科学的结论。有的甚至是天才的预言和命题。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夫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第禀得其全而养能合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大。”徐灵胎也指出:“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焉,元气也,其形成之时,已有定数。”中医文献在肯定“天年”“定分”“定数”之类客观规律的同时,也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如张景岳对《灵枢》“天年有定数”的解释时说:“所谓天定则能胜人,人定则能胜天也。”

中医关于衰老的理论。截至目前,计有五种学说:脾胃虚衰学说,肾气虚衰学说,其他脏腑虚损学说,阴阳失调学说,气滞血瘀学说。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衰老理论的研究日趋活跃。笔者纵观中医衰老学说的研究进展与现代医学衰老学说的理论,发现有交织趋同,互相验证的态势。但中医的衰老学说理论有鲜明的特色并具有整体观的优势,同时受时代的限制囿于宏观上的推理和定性分析而缺乏微观方面的探求和定量分析。本文就中医的衰老学说和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从宏观立论到微观分析,从天才的预言到实验室研究进行综合比较对照。

1脾胃虚衰理论和现代医学认识的比较

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脾胃虚弱,功能异常,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就将受到影响。所以《内经》明确指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是衰老的开始。

现代医学认为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的蛋白质虽有人体自身合成,但其材料来源全靠胃肠道的功能,即指胃的“受纳”与脾的“运化”功能。不少国外学者曾指出,蛋白质的变化是变老的原因之一。就目前来看,研究较多的是胶原蛋白的变化。动物实验表明,减少能量和降低体温是减慢胶原蛋白衰老的两个途径。这似乎是吃的少更可延长寿命。如果胃功能亢进,吃得过多,产生的能量过大,可促使蛋白质的变化,从而加速了衰老。当然,如果胃气太弱,吃得过少,也会导致蛋白质的变化而导致衰老。再者,胃气衰弱与否,一定会影响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摄取的维生素。现代研究表明,维生素E可减慢衰老的过程。从蛋白质的缺乏与变性,以及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对寿命所产生的影响,证实祖国医学认为脾胃虚衰会促使衰老是有科学依据的。

2肾气虚衰的理论与现代研究的对照

从《素问·上古天真论》那段经文可以看出,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气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衰老与否、衰老的速度、寿命的长短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肾气的强弱。肾气旺盛不易衰老,衰老的速度也缓慢,寿命也就长;反之,肾气衰,衰老就提前发生,变老的速度也快,寿命也就短。为使读者明确,现将该段经文以肾气为调节引于此:“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我国古代许多医家如叶天士等结合临床实践也阐明了肾气在衰老中的作用。叶天士在分析医案时说:男子向老,下元先亏;花甲以外年岁,到底下元衰矣;高年下焦根底已虚。他还明确指出。不单是肾衰竭可促使变老,肾阴虚亦然。如他说:“六旬又六真阴衰”“高年水亏”“高年下焦阴弱”。这是叶氏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的具体发挥。朱丹溪也强调肾阴虚相火妄动,最易导致衰老。如他说“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津液,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张景岳也认为:“阴虚则精虚,精虚则气无所附,气化之机息矣。肾藏精之所,叫做命门,精藏于此,是为阴中之水,气化与此,是为阴中之火。命门居两肾之间而兼具水火,为性命之本。”并指出“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略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藏精之精巧,而实皆真阴之用。”张氏认为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命门为肾之本,为命门之本。景岳虽强调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但更重视元阳。张氏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断定:“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张氏既重视真阴又强调元阳,是从阴阳的辨证关系上讲的。他根据阴阳互根的辨证关系,从而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是引起疾病促成衰老的重要原因。

赵献可更强调命门的作用,把命门位于心君之上,称之为性命之门,而为人身之真主。他认为命门之所以称为性命之本,即因其中有火的存在。这火即为全身生命机能之所系,火强则生机可由此而壮,火衰则生机可由之而弱,火灭则生机竟由之而死。赵氏也强调水火的辨证关系。如他在《水火论》中说:“以无形之火沃无形之水,当而可久者也,是谓真水真火,升降既宜,而成既济矣。医家不悟先天太极之真体,不穷无形水火之妙用,而不能用六味,八味之神剂者,其于医理,尚欠大半”。可见赵氏所谓命门之火实质上就是肾阳即元阳。景岳所谓命门水实质上就是肾阴即元阴。从张赵二氏之论可以看出肾是全身各脏器的调节中心。

上海第一医学院沈自尹等自1960年以来,就对肾的本质进行了探索。他发现肾阳虚患者24h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低于正常值。ACTH二日静脉滴注试验呈延迟反应,以后,不少单位的实验研究也都说明肾阳虚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异常。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是机体的调节中心。与上述中医所说的命门极为相似。所以肾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关系密切。老年人的肾上腺对ACTH反应性降低,肾上腺重量减少,尿中17酮皮质类固醇排泄量比青壮年低,说明衰老与内分泌系统以及与中医的肾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中医的肾与内分泌有关,肾衰可表现为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内分泌功能失调与衰老有关,所以衰老与中医的“肾衰”有关。

“肾”不仅与内分泌有关,现在还证实肾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临床发现肾虚患者免疫功能明显降低,而用补肾法可以使之改善或恢复。肾藏元气,元气是正气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气就相当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肾气虚元气就衰,元气衰正气也就弱。可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所以临床上采用扶正固本的方法多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肾为五脏之本,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故扶正固本多是从补肾着手。因此肾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肾还与遗传有关。中医强调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强者,肾气必强,先天禀赋弱者,肾气多不足。所以中医治疗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多从肾入手。此外,先天禀赋强者多寿,弱者多夭。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中指出:“强寿弱夭,谓禀气沃薄也。夫禀气沃则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多病,寿短”。

中医理论认为人在有生之初就有一定寿命之数,大概就是现代所谓的与遗传有关的生物钟吧。当然,寿命的长短虽有定分,但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的。张景岳的“天定则能胜人,人定则能胜天”是很精妙的观点。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肾气衰与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降低,遗传因素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现代研究表明以上3种情况都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证实中医关于肾衰是衰老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认识是正确的有科学依据的。

3气虚血瘀学说与现代实验室研究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气血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认为生命与气血关系密切。《内经》早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未并,五脏安定”“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等论述,说明气血充盈,平衡调和是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因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资,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古人云“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人体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的过程即为气血由强转弱由盛转衰的过程。尽管其表现形式很多,却都离不开气血的变化。人们受七情、六淫、外伤跌扑以及各种疾病与环境的影响,首先出现气血失调,流通受阻,淤血内停。由于淤血的产生和存在,造成气血平衡破坏,使脏腑得不到正常的濡养,多种病理变化随之产生,随之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气的生化作用减弱,脏腑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加重气血失衡,气虚血瘀,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衰老和死亡。

上海老中医颜德馨教授提出了人类衰老的主要原因在于气虚血瘀,气血平衡失调的新观点。颜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老年人都有明显的瘀血现象,如皮肤色素沉着、粗糙、老年斑、巩膜浑浊等等。常见的老年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老年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和肿瘤等都是淤血深化的体现,也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老年医学的原则篇2

【关键词】 老年保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方法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强烈地期待长寿和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其健康意识实现了进一步发展更新。中国传统医学中对于老年健康保健的论述较为深入,尽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论述都较为分散,但总结起来都可归结为对于如何摄身的论述。中国传统医学中所涉及的养生之道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中,对于老年人的健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根据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征以及常见病情况,探讨分析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方法在老年人日常养生保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1 保持活动,活筋通脉

中医学中的多运动指的是定时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中医学名医华陀曾指出:“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华佗以前人所述“导引”理论为前提,编制了一套“五禽之戏”,并由其弟子吴普进行了广泛的推广。“五禽之戏”作为老年人健身的一大法宝,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广泛认可和推广,而易筋经、太极剑、太极拳、广播体操等其他健身项目,也都较为适合老年人,是具有舒筋活血、延年益寿功能的运动项目。只要老年人能够坚持不懈地长时间规律运动,则不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有助于部分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 节欲慎色,固存肾元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肾精作为人体活动的基本能量来源,秉受于先天,补充于后天,会对人体的老、壮、长、生的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不可妄动,因此,节欲存精,则能够保先天之本,进而达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中医学名医都普遍认可节欲固精的重要作用,“顺其自然”指的就是注重养身固精者,则必然老而不衰,筋骨劲强,灵敏多智,精神健旺,肾气充盈[1]。

3 注意节食,平衡饮食

饮食调节也是一项重要老年病防治措施,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其消化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多食则难消。所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大都主张清淡饮食,反对过食辛辣、膏粱厚脂,同时,十分强调避免暴饮暴食,注重适当进食,其主要目的都在于保护脾胃功能。中医学医疗主张脾主运化,属生化气血之源,为后天之本,并主肌肉四肢。从老年保健观点来看,老年节食应注重下述几点问题:第一,对饮食量进行适当控制,避免过饥或过饱,因过饥或过饱都会对老年人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应得到注意。第二,注重五味调匀,避免偏食。五味主人之五脏,五味调匀有助于人体五脏功能保持协调平衡。尤其是老年人,因其自身脏气衰弱,一旦饮食有所偏颇,则必然会诱发疾病。由此可见,饮食均衡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

4 调节情志,力求“戒怒”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有惊、恐、悲、思、忧、怒、喜七种情志的变化。人体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同的外界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精神活动的正常范畴,只有在受到长期、过强或突然的情志刺激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气血脏腑功能障碍,进而诱发疾病。对于老年人来说,因其肾精已衰,本已存在肾水无法涵养肝木的病理基础,因而应注意避免七情受到过大刺激,日常生活中注重情志调节,特别要注意戒怒,因为怒为肝所主,如果肝气过旺,肝阳亢旺,则会导致人善怒、性躁,肝气横逆,进而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发生病理改变。由此可见,老年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需保持与世无争、乐观、祥和、欢乐的思想境界,对情志变化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5 总 结

综上所述,多动、慎色、节食、戒怒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老年人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四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主要老年人能够坚持不懈,全面施行,则必然能够达到调匀气血,安和五脏的目的。

参考文献

老年医学的原则篇3

1 主虚说

1.1 肾虚与衰老

肾虚与衰老相关学说源于《内经》,明代虞抟与清代叶天士等对此多有精湛见解。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寓元阴元阳,故与人体衰老的速度、寿命的长短密切相关,肾气虚损是衰老的根本原因。肾中精气是生命机体的原始物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始动力。现代医家大都认为肾虚是衰老之主要原因,并运用西医学理论和实验进行充分论证[1]。

1.2 脾虚与衰老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是长养五脏六腑之根,是一身正气的源泉,是人体抗邪防病、愈病康复、保养生生之气、延年益寿的根本。脾虚可导致脏腑虚损、气血虚弱,从而导致和加速衰老的进程,由此得出结论:脾虚乃衰老之根,抗衰防衰就需要补脾,脾胃健旺则元气充沛,枢机升降有序,自可抗老延年。近年有研究表明中医脾胃学说中蕴含的现代免疫学思想十分丰富,理论体系比较系统、完整。

1.3 脾肾两虚与衰老

宋代以来,传统中医多以“脾肾虚衰致衰老”为基本观点。“肾为先天之本”,在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素问》精辟的论述了肾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由弱到强,又由盛转衰的过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气血互根,气能生血,亦能行血,气足则气血流通,病不得生。李千[2]对清之前历代抗衰老方剂的统计表明,补肾补脾和脾肾双补的方剂占同时期抗衰老方剂的90%左右。

1.4 精血津液虚与衰老

精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林水淼[3]等认为精血是生命产生的基础,各种衰老表现根源于精血虚衰,并通过相关实验证实“精血虚衰”是产生衰老变化的重要机制。体内津液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津液不足可对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与老年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老年养生须重视津液的培护。

2 主虚实说

2.1 气虚血瘀与衰老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颜德馨[4]等根据“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的观点,提出“气虚血瘀是衰老的根本原因”。韩明向等[5]提出“虚-瘀-衰老模式”观点,以益气养阴活血为原则组成寿星宝,经实验证明有抗衰老的作用。

2.2 肾虚血瘀与衰老

肾阳虚不能温煦血脉,肾阴虚则脉道失于濡养,肾气不充,元气匮乏,阴阳虚损,皆可导致血瘀。肾虚是衰老之本,血瘀为衰老之标,血瘀使衰老加速,衰老则血瘀加重,延缓衰老当以补肾为主,佐以活血通络。

2.3 脾肾两虚夹瘀与衰老

在肾虚血瘀衰老说的基础上,认识到脾胃虚损,气血生化不足,则肾之精气不得充养而虚衰,从而加速衰老,提出脾肾虚衰夹瘀可能是衰老的主要机制,虚与瘀相互影响,推进衰老进程主张运用补肾健脾化瘀法。

综上所述,祖国医学在对人体衰老机理的研究很多,虽多以虚、虚实夹杂立说,但应全面了解影响衰老的因素。只有重视理论的先导作用,才能促进中医药抗衰老研究的长足发展,才能为有效地延缓衰老,减少各种由衰老引起的机能下降及疾病。

【参考文献】

[1]刘 洋,张立侠.龚廷贤延缓衰老理论初探[j].吉林中医药,2008,28(3):158-159.

[2]李 千.历代运用抗老延年方药规律的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1986,21(12):542.

[3]林水淼,赵伟康,徐品初,等.“精血虚衰”理论在中医延缓衰老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4):8-11.

老年医学的原则篇4

中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观察到与衰老相关的现象,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详细描述了衰老的诸多症状及相关因素,并用一“衰”字来表达《康熙字典?韵会》对衰字的解释为‘‘弱也,耗也”,与《内经》中所描述衰的症状相符,一是阶段性、渐进性衰弱的表现;二是人体的气血阴阳的消耗,中医学提出面对衰老应合于道、顺其自然,则“尽其终年,度百岁而去”。现代医学中常用aging和senescence这两个单词表示衰老,aging可分为age和-ing两部分,表示和年龄相关并且一直在进行,多用于描述机体整体的衰老;senes?cence是从senex(老的)演化来,表示随成长变老的(togrowold),多用于形容细胞水平的衰老。综合《现代衰老学》中对衰老的定义,笔者认为衰老是“从生殖成熟后才开始或加速的,具有积累性、普遍性、渐进性、内生性和危害性的生命消耗过程,直至生命死亡”。

1.两种医学体系对衰老过程“虚”的认识

无论是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在衰老过程都会呈现出虚的状态,表现为衰弱的,损耗的,机体功能低下,如“形体皆极,无子,筋不能动”等;同时也有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全身系统功能减退的表现,可将上述内容均归为虚。

1.1中医学对衰老过程中“虚”的认识

两千年前,在《素问》中对衰老过程进行了描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固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可见在衰老早期,丈夫‘‘五八肾气衰”;后逐渐加重“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同时表现出了阳虚与气虚的症状;后期七八表现出了肝气衰,又伴随肝血不养筋“筋不能动”的血虚及肾阴不足的症状。女子则表现为阳气虚损逐渐加重导致阳损及阴的‘‘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的症状。因此衰老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段衰老由于气、血、阴、阳虚损的程度不同表现不同,且随年龄逐步加重。而且整个过程中往往不是气血阴阳的单一虚损,而是以某一种虚证为主并与其它虚证共存。

1.2现代医学对衰老过程中“虚”的认识

现代医学所认识的衰老也有“虚”。在机体的整体水平,增龄可出现各个系统功能下降H,表现为免疫系统出现衰老,胸腺萎缩,免疫功能降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也伴有激素分泌减少、功能下降。衰老在细胞水平也同样伴有‘‘虚”的表现,为新生成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死亡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从成年开始,脑细胞由于退化逐渐减少,60岁左右,将失去一半,突起萎缩、分支减少m,各细胞器也呈现衰老的状态,包括细胞膜流动性降低,细胞核固缩,核结构模糊不清,线粒体数目减少,能量供应不足,功能低下,高尔基复合体分泌功能下降。在分子水平表现为DNA复制过程中端粒不断缩短,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会停止继续分裂。以上都表明衰老过程从机体的整体到微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损。

2.衰老后机体平衡失常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衰老进程中,由于虚损导致机体原有平衡被打乱,机体功能低下,易受外邪干扰或由于阴阳不平衡、气机不畅,出现-系列异常代谢。中医学认为气血阴阳虚损可导致的病理产物主要有痰瘀等;现代医学发现随着衰老进展可有机体代谢失衡。

2.1中医学的气血阴阳失衡

细数历代医家对痰证认识最深的莫过于朱丹溪,朱氏认为痰的来源一为火热之邪煎灼津液,二为诸虚所致。其在《格致余论》中提到:“血气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夫血气两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职”&]。并在《丹溪心法》中多次提出因虚致痰的情况,如‘‘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喘证有‘‘气虚短气而喘,有阴虚挟痰作喘”咳血、衄血多由于血虚导致“火升、痰盛、身热”。王清任认为元气虚与血瘀相关,认为其机制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汪绮石M认为长久失治的肺气不足患者津液会聚在肺脏可雍为痰嗽。可见虚证常与痰瘀证并存,生痰的原因可由于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或肺气不足不能通调水道,聚而为痰,气虚则血管内血液运行不畅,则易停留成瘀。总之虚的状态机体气机易郁结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进一步影响机体的阴阳气机平衡加速衰老,治疗若病势较急当‘‘急则治其标”,若病势较缓,可补虚化痰祛瘀同用。

2.2现代医学的机体代谢失衡

机体氧化还原平衡与衰老相关,如果这一平衡异常,长时间氧剥夺或化学性缺氧,出现还原胁迫,将导致离子失衡、线粒体功能障碍并改变信号转导、基因激活;若机体在外界剌激或机体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自由基增多,抗氧化酶SOD活性下降,则氧化应激增强,一方面可导致糖、脂类、蛋白质等氧化产物积累,最终导致细胞功能低下易被外界干扰,例如导致脂质过氧化可影响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通过蛋白质交联可带来更多损伤M;另一方面可导致DNA损伤增加,使其复制能力下降、线粒体DNA缺失发生率增加,损伤的积累也可加速衰老14,氧化还原平衡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若平衡破坏自由基产生过多、过少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增龄过程衰老与凋亡关系密切。在细胞代谢过程中,溶酶体具有通过自噬作用将受损细胞器降解来维

持细胞存活、免于细胞凋亡的作用,但这一作用将促进衰老的发生,通过3-MA和CQ抑制这一作用,衰老的发生减弱,细胞凋亡增多。溶酶体不能分解的脂褐素,能使其吞噬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少量的脂褐素无明显副作用,当积累过多时,可表现出毒理作用,影响细胞结构功能,促进细胞凋亡M。由以上两点可知在衰老早期,衰老与凋亡成负相关,随衰老的进展各种因素(溶酶体、脂褐素、DNA损伤等)可导致细胞凋亡增多,出现病理改变,使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数量减少,又会造成重要器官进行性衰老。衰老与凋亡过程有互相促进的平衡关系,若凋亡过多可加速衰老,反之亦然。

衰老过程中都伴随着机体的功能低下这一虚损的表现,中医学可将衰老过程用气血阴阳的不断损耗描述;现代医学的衰老表现为宏观的机体各部分结构紊乱,功能减退,微观的细胞数量减少,结构功能的紊乱,二者都可归之于虚损、消耗。衰老过程随着机体功能的下降,机体原有平衡状态更容易被破坏,出现虚、瘀的病理产物及代谢异常,实验证实祛瘀化痰的药物治疗痰瘀证同时可减少自由基、脂褐素的形成,而痰瘀证的存在可增加自由基、脂褐素水平及细胞凋亡程度,二者是不同角度的‘‘虚”的状态下异常代谢形成的病理产物,具有相关性。

3.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干预衰老的方法

    具有相关性两种医学体系干预衰老的方法也有共同之处。动物实验表明能量限制(calorierestriction)可以延长寿命、提高健康水平,如二甲双胍可延长线虫寿命即是通过能量限制样作用和抗氧化应激反应来达到这一作用。然而中医学在很早就明确提出类似能量限制的方法养生,如《千金翼方》M中就详细记载了辟谷方法及辟谷期间服用药物(茯苓方、柏叶减谷方等)。《遵生八笺》提到“养性之术,当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认为食多则耗伤元气,使人胖而短寿,现代研究认为老年肥胖与多种疾病相关,如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型糖尿病等。

中医学对于情志致病尤为重视,七情皆能内伤致病《老老恒言》中言养生要“省心”,即“安命定心不妄想’。《千金翼方》M中防老重在养性,一者情志控制,心无妄念,无喜怒,无大思念;二者少食、淡食,可见古人重视养生防老中情志的作用。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2700名居民10年发现温和性格可显著延长预期寿命;日本百岁老人中性格缓和者明显比性格急躁易怒争强好胜者多。

4.小结

衰老过程都伴随着“虚’‘瘀”两部分,中医学中的‘‘虚”主要包括气血阴阳的虚损,现代医学的“虚”可理解为从宏观的机体功能减退到微观的细胞及细胞器结构功能改变;中医学对‘‘瘀”的理解包括有形之痰、瘀血等,都与现代医学的脂褐素、细胞凋亡、自由基等因素相关。总之,笔者认为“虚”为生命的消耗过程“痰瘀”为消耗过程机体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的病理改变,衰老进程中以虚为本,瘀为标,故其治则当缓则治其本,即控制气血阴阳的进一步损耗,改善机体功能低下的状态,急则治其标,祛除病理产物防止其对机体的损害。

老年医学的原则篇5

【关键词】 中医理论; 衰老; 抗衰老; 临床

衰老是大自然的必然规律。地球上一切生物,从有生命开始,无不遵循“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人类也不例外。衰老表现的早晚,个体之间有很大差异,它是各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衰老是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的功能逐渐减退,形体外观和内脏衰老征象就会更加明显[1]。

《素问·天年》篇说“人之寿,百岁而死。”说明人若尽其天年可活到百岁。探索人类衰老的机理,采取措施, 综合治理,重视调护预防,还是能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防止衰老,延缓衰老,延长寿命是医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之一。

1 中医学对衰老的描述

1.1 形态衰老征象《灵枢·天年》云“ 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 老年人的头发变细变脆,毛囊萎缩,色素脱失,故头发变白而易脱落,这都与中医的肾虚有关。

1.2 内脏衰老征象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五脏者,身之强也。” 五脏是形体强壮的根本,若五脏衰败则有相应的表现。如“头倾视深”,是精神衰败坏之象“背曲肩随” ,是脏气精微不能营于肩背,心肺失强败之象“转摇不能” ,是肾脏衰败的表现,“屈伸不能,行则偻附”,是肝脏精气衰败的表现,“不能久立,行则振掉”,是肾精亏损的表现。

1.3 功能衰老征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痪,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说明年老时目、耳等空窍发生明显的改变。《灵枢·脉度》云“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年老肝血亏损,故两目昏花,视物不清。“肾开窍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老年人肾中精气渐衰,故听力每多减退。

2 中医对衰老的机理的论述

中医理论对衰老机理有较多阐述。衰老的原因和机制虽然复杂,但肾虚是其主因,衰老学说虽然众多,但肾虚衰老说是其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早有肾气盛衰直接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论述,继而形成了肾气虚致衰老的理论。从此古今医家大都认为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并在中医衰老理论中占主导地位。此外还有先天遗传说、后天失养说、主虚说、主虚实说等等[2]。

2.1 先天遗传说这一学说认为人的衰老进程和寿命长短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基础,甚至在出生时已经确定。《灵枢·天年》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木盾”。衰老和遗传有密切关系,因遗传特点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样。《内经》中有“火形之人” 多不寿暴死之说,这是体质遗传的最早记载。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先天禀赋弱则身体憔悴,精神萎靡,衰老就提前或加速。

2.2 后天调摄说人的衰老进程和寿命长短主要取决于后天摄养是否得当。《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倡导调摄精神,加强锻炼,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房事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少年宜养,防微杜渐;壮年宜治,当减其毒;老年宜保,济其衰弱;耄年宜延,尽其天年”和“修短寿夭,皆自人为”把后天保养提到首要的位置。因此,情志因素、饮食起居因素以及劳逸因素异常都可能导致早衰。

2.3 主虚说

2.3.1 肾虚是衰老的主因《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强调肾气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肾气盛衰决定人体强弱和寿命的长短。文中有关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一段论述,则更为详细、精辟地阐明了肾气在人体生、长、壮、老、衰过程中的作用,把肾气的盛衰、肾精的盈亏、天癸的至竭与衰老的发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说明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和肾气的密切关系,强调衰老与否、衰老的速度、寿命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气的强弱。

2.3.2 精血耗竭衰老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竭其精、耗其真、伤其神是早衰的主要原因,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者,乃是指纵欲过度,耗竭肾中精血和真元。如张景岳说:“吾之所赖无形则吾矣?而形以阴言,实惟精血二字足以尽之”。人的生命物质虽有气血阴阳之分,但归其一者精也,其衰老的机理当在精不足。随着年龄增加,首先是精血不断衰耗,继之气虚、神散、形坏等诸老态至矣。而先天之精本源于肾,后天之精复归于肾,故精血虚者当是肾虚之代名词。所以,精血耗竭衰老说是肾虚衰老说的一个方面,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认为是肾虚衰老的不同说法而已。

2.3.3 脾虚衰老说《黄帝内经》中的有关观点是其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提出阳明脉衰是女子最早出现的衰老变化,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泛指脾胃而言。阳明脉衰,也就是脾胃的虚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元气失养,脏脏组织受损,机体抵抗力削弱,外邪乘虚致病,因病而衰。《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说明衰老是从“阳明脉衰”开始的。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故脾虚是导致衰老的原因亦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2.3.4 精气神虚衰说中医学把“精、气、神”誉为人身“三宝”。精气神虚衰说[3]认为人体衰老的机制在于精气神随着增龄而不断虚衰。由于对精、气、神三者在衰老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一,因此又有精虚、气虚、神虚及精血亏损等不同观点。①精虚说: 认为精气神三者应以精为主,精虚可导致五脏俱衰。②气虚说: 认为人体衰老的发生和发展都取决于元气的盛衰。③神虚说: 主要是指“神明”功能的衰退。

2.3.5 津液不足衰老说马氏[4]根据《黄帝内经》“年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的论述,提出阴气应指津液。体内津液是随着增龄而逐步减少的。津液不足是一种病理状态,而老年期津液不足则属衰老所致的生理改变。老年人体内水分不足,即中医所说的津液不足,不仅会使血液在总容量上有所减少,而且会使血液粘度增大,凝聚力提高,血液浓缩,血液淤滞,导致诸多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3.6 五脏虚损学说五脏虚损既是衰老的生理特征,也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脏腑虚损日久则因虚致实,导致痰、瘀、湿、滞等病理产物滋生,以至虚实夹杂,变生它病,加速衰老。因此,衰老以虚为本,以实为标。在五脏之中,又以脾肾两脏与衰老关系最为密切。肾气的盛衰、肾精的盈亏与机体衰老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肾虚是衰老的主因,肾虚衰老说应是中医衰老学说的核心。《灵枢·天年》中论述从四十岁起衰老便已开始,涉及脏腑则从五十岁由肝脏始衰,随后按五行之序逐一衰弱,至九十岁肾气焦为止,乃至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生命终止。如此看来,五脏与人体衰老有密切关系,此即衰老与五脏虚衰相关的学说。

2.3.7 血瘀促衰说[5]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腑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气血的濡养。而气血旺盛通畅是保证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气血以流,长有天命。”气血充盈和通畅又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人到中年以后,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气血阴阳,五脏六腑开始处于衰退失调的状态,人体开始步入衰老阶段。相继出现“阳明脉衰”“肾气衰”“五脏皆衰”等生理病理变化。而且此时由于各人所处环境、生活条件、人际关系不同,又长期经受着六淫、七情、劳倦,外伤和疾病拆磨,使气血盛衰和运行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气血不断衰减,运行就会日趋滞缓。气血虚衰和滞缓又易引起血脉瘀滞。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就要发生障碍,从而加速人体衰老进程。正如《灵枢·天年》篇说:“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终也。”

3 中医理论对于抗衰老的论述

中医基础理论在抗衰老方面的研究可以从中医养生学里面归纳总结。养生是祖国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保健措施。《灵枢·师传》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就在于“保命全形”。因此,中医养生抗衰学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求,提高生命质量,增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祖国医学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保养身体、预防疾病、防止衰老的养生之术,为养生抗衰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中医养生抗衰老应包含起居、饮食、运动、情志、房事、药膳多方面,从日常生活入手,才能达到延年益寿,防病抗衰之目的[6]。现就中医养生抗衰作一些理论

上的初步探讨。

3.1 调和阴阳,顺应四时中医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都是一个整体,在养生抗衰老中,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协调。机体内外阴阳保持动态平衡,则可以维持人体的健康。人的生命活动以阴阳相对平衡为基础[7],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一系列变化都是由内在的阴阳变化所决定。《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认为,人体必须保持阴阳相对平衡状态,才能维持身体健康。所以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之说。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是以其内在的阴阳相对平衡为基础的。《素问·四气调神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根本上调节阴阳之气,则体内气血平和,阴阳协调。从逆阴阳对人体的健康寿夭至关重要。《内经》所谓的“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要求通过安排起居、调养精神,使人体的阴阳气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升降规律保持同步。

3.2 饮食有节,扶益阴阳阴阳又是人体生存的根本,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抗病防衰的物质基础。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素问·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然形与神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饮食与人的生命休戚相关,饮食失宜,不知节度,则可使脾胃损伤,精气无以生化,阴阳失去平衡而致病,最终导致体虚多病,寿命缩短。此外,《内经》认为,饮食不但是后天生化之源,而且还具有补偏救弊的作用。“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药食并举并用,把治病与养生结合起来,指导选择食物和药物,即辨证施膳施治。重视饮食调节,中医认为年高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仗饮食以资气血。饮食是摄纳营养、维护生命必不可少的条件,但饮食失宜,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饮食要基本素食和多样化,既可满足体内营养又可达到营养互补的作用。

3.3 运动养生,劳逸有度养生防病,延缓衰老,增长寿限的方法之一在于运动,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就是通过形体外在运动而调节内脏功能,使体内环境的阴阳平衡协调,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运动锻炼要持久而量力,应劳逸结合,以避免劳则气耗,逸则气滞之弊。《内经·宣明五气论》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故运动锻炼应以“形劳而不倦”为适度。总之,运动锻炼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会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效果。注意劳逸适度,适度的体力活动,能促进血液流通,增强体力,预防疾病。如《内经》所指出的“和于术数”是“尽终天年”的长寿秘诀之一。所谓术数,是指包括导引等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内的养生之术。孙思邈就曾对老年人的特点提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使脏腑功能增强,使人体生机旺盛,精力充沛,思路敏捷,骨强筋健。中医虽然重视活动对健康长寿的作用,但也反对过劳,强调劳逸要适度。

3.4 调情志,贵恬愉“七情”属“人之常情”,但是“七情”太过或急骤,超出常度,超出人体自调能力时,就会成为病因或发病因素。《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心情怡愉,神志安宁,良好的环境有益健康。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过极不仅可影响到脏腑功能,也会造成人体阴阳失衡,气血逆乱。注重调摄精神,使机体生理顺畅,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方法,良好的心理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着重精神调养,人的精神因素与内脏息息相关,不同的精神因素变化,对内脏有不同的影响,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所以古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在社会生活中,外界各种精神因素的刺激是客观存在,关键是如何应对。因此,重视精神调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病、心绞痛、内分泌紊乱、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病等,都与精神调节失常有关,值得重视。

3.5 房事有节,保养肾精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与人体生殖、生、长、壮、老、已以及寿夭等有密切关系。故而保养肾精,就成为摄生保健长寿的要素之一。“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气、神又是人身三宝,五脏之阴取之于肾阴,五脏之阳取之于肾阳。古人认为“若入房过度,则伤肾,肾精耗伤,流失过多,下元亏虚,肾阴或肾阳偏亢,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失调则百病由生”。中医常把肾的功能衰减作为衰老的征象,节制房事,贵在节而有度是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内经》认为,阴精是构成人体生命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以及防病康复的基础物质,所谓“人始生,先成精。”(《经脉别论》)“精者,身之本也”。

3.6 发机先,治未病《黄帝内经》日“上工治未病。”而养生之道是治未病的主要途径。 同样“治未病”,顺应自然规律,防病“未生”,也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原则,而且还贯穿于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治未病”已如前述,此谓之“治未病”含义之一。或者病虽已发,依其传变规律,当传而未传之时,抓紧治疗“治未传”亦谓之“治未病”。“治未病”是在中医整体恒动的指导下贯穿于养生、诊断、治疗、预后全过程的一项重要的防治法则。

3.7 避邪气,防传染《内经》把疾病看作为正邪交争的过程,并最早提出“传染”的概念和避免传染的方法,强调避邪防传染的重要性。

总之,养生抗衰老应从日常生活入手,通过调起居,节饮食,畅情志,勤运动等系统的保健措施,才能达到延长寿命,防老抗衰的目的。养生抗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面面俱到,不可或缺。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皆不利于养生。养生之道是实践性很强的学术。因时、因地、因人施养施治是中医养生治病的特色,也是人类对养生保健高层次的要求。

4 中医理论对于抗衰老的临床指导意义

祖国医学对衰老与抗衰老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认识及方法对现代抗衰老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中医理论对于抗衰的临床研究的方向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延缓衰老,防治结合[8],辨证论治,开展药物、针灸、按摩、气功、食疗等多种抗衰疗法,努力发掘中医抗衰老的理论,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衰老病机不外虚实两端,相对来说侧重于“虚”的一面,虚乃脏腑虚损,尤其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但脏腑虚衰,物质不足,并不能完全反映衰老的本质变化,单纯用补益药物延缓衰老,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进而又有人提出了虚实夹杂的衰老学说。邪实与衰老相关可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认为,老年人“积秽沟渠,必多壅塞”,又当疏通。主张在补益的同时,投以祛积之品。当前延缓衰老的主要治则有补肾、健脾、活血、祛瘀等,目前应用的中药大多属上述范畴[9]。实则以血瘀痰浊为主[10],治以活血化瘀,祛痰泻浊;鉴于肝与衰老的关系,疏肝活血抗衰老的临床实验治疗初步显示有其阳性意义[11];此外,还有补肾活血法[12],延缓衰老,即补肾活血法是补肾法与活血法有机结合,通过补肾促进活血,活血助于补肾,两者相互协同,达到改善肾虚血瘀的病理变化,使机体阴阳平衡,邪祛扶正的一种治疗方法。总之,肾虚为衰老之根本,贯穿衰老始终。在调摄养生的前提下,注重补肾培元,扶其根本,同时辨证施治,灵活运用健脾舒肝、活血化瘀、祛痰泻浊等方法,就可以达到“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至臻天年的状态了。

参考文献

[1]刘焕兰.《黄帝内经》衰老理论与老年保健[J].新中医,2003,35(9):71.

[2]吴水生,傅晓晴,林求诚.中医衰老学说评述[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1):60.

[2]林水淼,周如倩. 中医论衰老机理[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39 (12) : 14.

[4]马丽春. 津液不足与衰老关系的探讨[J]. 中医临床与保健,1991,3 (2) : 44.

[5]汪定华.血瘀致衰机理初探[J].光明中医,1999,14(81):1.

[6]王滨.中医养生抗衰老理论初探[J].甘肃中医,1996,9(3):3.

[7]魏岱林.中医抗衰防病理论刍议[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5):265 .

[8]储开博,牛小军.中医对衰老的机理与临床防治研究[J].光明中医,2008,23 (2):133.

[9]陈国华,潘光辉.中医药延缓衰老的现代研究概况[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4,26(6):453.

[10]陈刚,郭茂川.肾虚、血瘀、痰浊阻络为衰老的基本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 (7 ):489.

老年医学的原则篇6

一、建立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制度

1.保障对象。征地时享有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在册农业人口,包括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和城市规划区外被征地农民,即在城市规划区内(含县城、镇政府所在地)因征地失去二分之一以上农用地的人员;在城市规划区外经依法批准征收或征用土地后,被征地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低于所在县(市、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的人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的具体名单,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由村委会报镇(乡)人民政府,核准并公告7天后,报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2.保障原则。坚持缴费及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扶持相结合;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低起点、广覆盖、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与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双轨运行、逐步并轨;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完全积累个人账户模式,实行统账结合模式的地区,应逐步向个人账户模式过渡;按不同年龄段分别实行培训就业保障、养老保险和福利保障等多种保障方式。

3.保障方式。对16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的被征地农民,采取培训就业保障方式为主。对年满35周岁以上、59周岁以下的、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应当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对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年满60周岁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养老补助保障范围,对其实行“老年生活津贴”的养老补助政策,按月发放,直至终老。

4.保障资金。按照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原则筹集费用,个人按一定比例缴纳,其余部分由集体经济缴纳和当地政府补助。其中,个人领取的征地安置补偿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分配收益、集体经济股权分红等应优先用于缴纳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部分,以上收入不足以抵缴的,也可以用个人的其他收入缴纳。集体承担部分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从征地补偿和规定比例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或集体资产经营收益中列支。政府补助部分,可以从当地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安排。发放“老年生活津贴”所需资金,从依法批准提高的安置补助费和用于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中统一安排,两项费用尚不足以支付的,由当地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解决。

5.培训就业保障。以16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的被征地农民为培训就业的重点对象。对城市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要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城镇失业登记管理制度,享受与城镇居民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和相关培训扶持政策。对城市规划区外的被征地农民,将符合培训准入条件的农村青年统一纳入“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计划,开展实用性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其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城镇稳定就业,就业后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鼓励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在劳动年龄段内尚未就业且有就业愿望的,可享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并按自愿原则参加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6.留用地保障。今后征收土地,征地单位要留出或划出实际征地面积的10%—15%用于被征地集体作生产发展用地。在城市规划区内的留用地应依法办理将其变为国有建设用地的有关手续。留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或集体用地的费用纳入征地单位的预算成本。

二、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保障对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以外的本省各统筹地区城镇户籍居民。包括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居民以及18周岁以上的中学生),18周岁及以上无业居民,未享受公费医疗的大中专及技工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征地后转为城镇居民的被征地农民等。有条件的地区,农村户籍居民可以与城镇户籍居民实行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待遇水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低水平起步,着眼于保障基本的医疗需求,重点解决参保人员在保险期限内疾病、意外事故以及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生育或终止妊娠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和门诊特定病种医疗费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只设统筹基金,不设个人账户。最高支付限额设定在上年度所在统筹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倍左右。起付标准以上部分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比例按连续缴费时间设定在40%—60%之间。有条件的地区,在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可设立社区门诊医疗统筹。社区门诊医疗统筹具体的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由各统筹地区确定。鼓励有条件的居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用于补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以外的医疗费用。

3.筹资水平。各地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具体缴费标准由所在统筹地区人民政府确定,并报送省劳动保障部门和省财政部门审定后实施。

4.缴费方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家庭缴费为主,各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用人单位应对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给予补助。一次性领取征地补偿金的被征地农民,可以参保当年缴费标准为基数,一次性预缴基本医疗保险费若干年,并享受相应年限的医疗保险待遇,享受年限期满后,继续按期缴费参保。大中专及技校学生以学校为单位缴费,其他符合参保条件的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员缴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及其利息免征税、费。

5.财政支持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财政对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支持机制。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由财政按人均每年不低于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省财政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含恩平市)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按实际参保人数人均每年35元标准给予补助,所在市、县、乡镇(街道)三级财政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给予补助。对属于低保对象或重度残疾的家庭成员和低收入家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困难居民参保所需的家庭缴费部分,由当地社会医疗救助基金承担。

6.管理服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劳动保障部门或地税部门负责征收,原则上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管理。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管理服务体系,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实际,进一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管理资源。根据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具体办理辖区内居民参保资格认证、协助参保登记和业务咨询工作。利用银行、邮政储蓄等社会窗口,委托办理缴费手续。

三、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1.参保对象。困难企业退休人员指我省关闭、破产、解散的国有和县级以上集体企业的退休人员。各地应于*年底前将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对不同时期困难企业退休人员,采取分类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

2.参保方式。困难企业退休人员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参加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确有困难的地区,可通过建立保障门诊特定病种和住院为主的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办法,不建个人账户,优先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住院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

3.分类纳入。一是对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以前困难企业移交社会管理的退休人员,凡已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长期养老金,并在本意见下发之日尚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由政府给予资助,在*年底前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二是对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以后至*年12月31日困难企业移交社会管理的退休人员,凡已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长期养老金并在本意见下发之日尚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原则上从企业资产变现中解决,企业资产变现不足的,由企业主管部门统筹解决;企业主管部门统筹确有困难的,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符合条件的由政府给予资助,帮助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三是对*年12月31日以后破产、关闭、解散的企业,按照《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意见》(粤办发〔*〕26号)相关规定执行。

4.缴费办法和资金来源。各地要根据本地的经济和医疗消费水平,合理确定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符合上述政府资助条件的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所在统筹地区*年参保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支出为基数,一次性计算10年,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医疗保险基金承担。其中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含恩平市),原则上由省财政负担25%,市、县财政负担25%,统筹地区医疗保险基金负担50%。10年后的医疗费用支出,通过扩大覆盖面和发挥各地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结余的调剂保障功能解决。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含恩平市)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当地医疗保险统筹且市、县财政补助资金安排到位后,再安排下拨。

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

1.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年,采用普遍调整与政策倾斜调整、定额调整与缴费年限补贴相结合的办法,适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重点对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科技人员以及80周岁以上人员予以倾斜。通过调整,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20元左右、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000元以上(其中欠发达地区不低于450元),保证广大企业退休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逐步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按照普遍调整与政策倾斜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参照在岗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变动情况,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人员之间的养老金差距。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幅度高于前三年的水平。

3.多渠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总体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和工作机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的缺口,各级财政要及时调整支出结构,加以弥补。加快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总体水平。

五、解决农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

1.逐步提高农垦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从*年7月起,农垦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照全省统一政策和标准实施调整,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逐步提高。

2.着力解决农垦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和*社保年度出现的基金缺口,省财政在原基数的基础上再增加补助6000万元(即每年专项补助11066万元);省农垦总局在原基数上再增加安排2000万元(即每年11066万元,含中央财政专项补助4000万元);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每年在原基数上再增加调剂3000万元(即每年专项调剂8066万元),各项资金落实到位后仍有缺口的,由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安排解决。今后,继续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多方筹资、确保稳定”的原则,建立多种渠道、多方筹资解决农垦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长效机制。

3.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做好扩面征缴和基本养老金发放工作,努力实现全省农垦企业职工应保尽保,确保缴费水平不降低,确保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垦区和谐稳定。

六、解决华侨农场职工生产生活保障突出问题

1.加快归难侨的危房改造。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每户不少于1.5万元的标准对归难侨的危房改造给予补助,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全省华侨农场归难侨1.69万户危房改造任务。

2.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华侨农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行业中长期规划统筹安排。其中,17个困难华侨农场的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政策的实施范围。

3.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归难侨、职工及退休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单建统筹的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各级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对华侨农场中困难群体和困难地区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给予适当补助。安排好中央专项补助资金。

4.妥善处置历史债务。对华侨农场因分离办社会职能等所形成的非金融债务,包括历年拖欠职工工资、离退休金、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等,从*年起三年内分期分批解决,省财政对17个困难华侨农场历年拖欠款的缺口资金,给予适当补助。稳妥处理华侨农场职工的劳动关系。

5.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所需工作经费,由中央、省、市、县和华侨农场共同负担,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规范华侨农场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省有关部门要对华侨农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予以适当倾斜,支持华侨农场开展招商引资和兴办产业转移工业园,以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华侨农场职工生活水平。

老年医学的原则篇7

[关键词] 老年肺炎;抗生素;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071-03

肺泡腔与肺间质及其终末气道等实质性的肺部炎症都视为肺炎。感染是其最常见病因。其中最常见肺炎是细菌性肺炎。在老年肺炎中约占85%,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尤为易患,肺炎发病率与病死率的增高与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有关,这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我院2009~2010年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共3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来加强我院对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从而能为临床上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09~2010年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共35例,病因诊断主要为细菌性肺炎。男23例,女12例,年龄63~95岁,平均(72.3±2.2)岁。对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周期、用药情况等。

1.2 方法

药品利用动态的客观指标与判断指标分别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推荐的限定日使用量(DDD)及其所采用药物利用的指数(DUI)举例,若DUI超过1.0则可证实医生的日使用处方量大于DDD,若DUI低于1.0则证实医生的日使用处方量小于DDD,本文中DDD数值的具体数据以《新编药物学》第15版为标准[2],其中一部分药物的使用参照药品的说明书与临床上的使用习惯,所有药物都依据2004年10月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总后卫生部所公布的《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准[3],从而来评价临床上对老年肺炎患者的合理用药情况。

2 结果

所有入院老年患者均得到治疗,其中12例治愈,占34.3%;23例好转,占65.7%。统计住院天数为3~38 d,平均15.8 d。

所使用药物情况分析,所用药物涉及抗生素类达16种,同时搭配了两种中药制剂,单一用药的药物利用统计见表1,对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情况见表2。

3 讨论

据相关文献资料报道,人口老龄化已经成增长趋势,现今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因而老年人的用药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72.3±2.2)岁,男性所占比例偏高,达到65.7%,老年肺炎患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年龄是一个相关因素,肺炎的治疗结果应需通过临床与微生物学来评价,治愈标准为肺炎患者在临床不再有肺炎的相关症状与体征,在微生物学上则显示感染物已被彻底清除[4]。如果两者在分析上都能得到确切证实则为最理想状态。本文中我院出院情况分析,治愈率不高,为34.3%,这种情况是与老年患者本身体质有关,大部分老年患者有两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因而影响治愈率。

临床上应对这种情况,若诊断发现为老年细菌性肺炎,务必要紧急采取抗生素治疗,采取合适药物治疗,采取足够疗程治疗。通常一个足疗程为10~16 d,住院天数为16 d。但抗生素治疗会发生耐药菌株通过质粒或者染色体传递其耐药性给下一代,从而抑制了抗生素的疗效,因而耐药菌所导致的老年肺炎已经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5]。因而临床上合理用药对控制耐药菌的流行与传播及其提高治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从本文结果表1中可以看出,11种抗生素用药及其两种中药制剂的DUI值接近或者等于1,可以说基本上用药合理,对于DUI显著大于1的抗生素有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及其头孢哌酮,如此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应为医生用药剂量较大所致[6]。若头孢哌酮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使用剂量大且需时间长,就应该随时配以维生素K及维生素B族等一起使用。如此可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且对于左氧氟沙星来说,口服效果很好,可完全吸收,生物利用度可达100%,应考虑口服给药。从表1还可看出氟康唑与头孢曲松的DUI值都小于1,由此可说明医生用药还是极为谨慎的,由表1中还可看出使用率较高的几种抗生素药物,有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与头孢他啶。从药物的使用比例可以看出疾病发病趋势,同时用药总量中可分析出医生选用药物的倾向,通过表1分析,老年肺炎的病原菌较为复杂,医生选用的抗生素较为广谱。

通过本文中的结果表2分析得出,一般联合用药多为二联用药,根据《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其中对肺炎的指导原则分析,其基本为合理用药。对于三联用药可发现多为联用氟康唑,因其口服吸收较为完全,若口服口服吸收接近90%[7-8],因此对于氟康唑的使用建议口服给药,若怀疑有厌氧菌感染,可配以克林霉素或者甲硝唑同时使用,这是因厌氧菌会普遍与需氧菌混合感染,而克林霉素为厌氧菌与需氧菌双重广谱抗生素,在这方面是优势的。且从表2中发现不合理三联用药情况,克林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此为不合理联用抗生素。

本文中所选用调查的16种抗生素,除了头孢哌酮与阿奇霉素还有克林霉素为主要经肝脏至胆汁排泄外,其余大多为经肾脏至尿中排泄[9]。

对于使用抗生素的建议,治疗不必预防,因而预防是重中之重。应早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其可抵挡23种之多的肺炎球菌攻击,同时流感疫苗也是防止老年肺炎的重要方法,在老年人群中正确地使用这些疫苗对于预防老年肺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抗生素的应用,必须要严格遵循药动学及其药效学指导用药,从而提高药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积极地推广序贯治疗,节省时间,节省相关医疗资源,要认真对待抗生素的循环应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和药物的毒副作用,以便在临床上获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用药要严格遵循用药规则,保证药物的正确使用,从而在临床上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老年肺炎的特点及危害[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5,1(4):76-78.

[2] 陶仲为.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112-114.

[3] 王洪双.老年肺炎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特点与合理选用[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309.

[4] 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64.

[5] 陈燕,张爱琴.方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6(5):248.

[6] 罗文侗.肺炎的抗菌治疗原则[J].中国处方药,2009,27(3):24-28.

[7] 胡征.老年性肺炎84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4):14.

[8] 杨建,邓鸣林.老年性肺炎21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64-65.

老年医学的原则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教学督导;制度

        教学督导制度与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一起构成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部分。教学督导成员由退休的专家教授和在职有名望的教授组成,分校级教学督导与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实行校级与院级的两层管理。医学院校的教学督导根据其医学专业的特点,有着与其他院校的不同特点。我校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督导制度运行模式。

        一、教学督导的原则

        工作原则是根据事物的发展客观规律,制定的在工作实践中必须遵循的方向、方法和途径。医学院校的教学督导必须遵循专业性、科学性、和谐性的原则。

        专业性原则。医学院校的专业性较强,在进行教学督导工作中,必须注重专业性。首先,选聘督导专家时,我们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专业、药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外语专业、人文社科专业、计算机专业等分专业按比例进行,尽量做到专业突出又齐全。第二,分组进行督导,按专业大致分三组,临床组、药学组、基础组,临床组包括医学临床专业、护理专业、口腔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等,药学组是药学所有专业,基础组包括基础医学专业、计算机、外语等基础课的相关专业。第三,在具体安排老师听课,也必须按具体对口专业进行,如口腔专业课程,尽量按排临床组的口腔科的督导专家去听课,药物制剂专业课程,按排药学组学药物制剂的专业督导专家去听课。专业性,我们希望对教学有专业性的指导,尽量避免出现门外汉指导专业人士的情况出现,这也使我们的教学督导专业权威得到保证与提高,令普通老师信服。

        科学性原则。科学的实践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错误的理论指导不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事物发展的倒退,而科学的理论一旦被人民群众掌握,则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为了达到教学督导科学的评价,我们组织教学督导专家们学习现代教育教学评价理论,了解相关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和出台的文件,督导小组每个月组织一次学习最新国家教育政策与方针的学习讨论。如组织督导专家学习: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及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卫科教发〔2008〕45号))等,领会最新的临床实践教学应注意问题,指导我校的临床实践。总的来说,教学督导评价客观、公平、公正是必须坚持科学性的准则。

        和谐性原则。教学督导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是为了解决学生对教学水平要求与现有教学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为教与学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学与管理的和谐等。教学督导,督是导是前提,导是督的目的,因此,教学督导重在导,导的最终结果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各种关系的和谐。教学的和谐性原则,说明教学督导并不是抓老师的小辫子,或追着老师的某个小问题不放,而是为了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和谐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督导是令老师欢迎的导师,而不是令老师一见就怕的领导。和谐性原则也体现了我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学校服务宗旨。

        二、教学督导工作的创新模式

        教学督导制度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也是一个传统的必不可少的学校管理制度,因此在运作方式上多采用传统的听课、反馈的形式,而具体的实施方式则因校而异,我校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摸索出“主题式”督导、“追踪式”督导、“交叉式”反馈等多种形式有效结合的督导方式。

        (一)“主题式”督导

        根据我校的学校实际情况,每一阶段教学督导工作确定好一个主题。例如我们开展了以“年轻老师”、以“实验课”、以“见习课”等主题突出的阶段式听课。首先,开展“年轻教师”主题督导。因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前,引进人才的需要,学校聘用了许多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但年轻的教师因经验缺乏,在授课技能上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我们教学督导组织了以听年轻教师的课为主的专题听课系列,每一小组均安排听不同专业的不同层次的年轻教师的授课,发现了其共同缺点及各个不同优点,大部分的年轻老师缺乏授课技巧,时间安排与课程内容按排不合理,照本宣科,理论与临床联系不够,教学内容拓展不够,没有自己的逻辑与思路,出现唯书现象等。这些都是经验不足,积累不够的表现。

因此,经过教学督导的听课、反馈,对年轻老师的共同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针对年轻老师的培养,开展授课技能大赛,以及聘请校内外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各级名师上观摩课与公开课,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平台,以提高年轻老师的教学水平。其次,“实验课”主题督导。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重视实验课教学,不仅在于提高实验学时比例、提高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而且在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针对实验操作示范不够规范、教师指导不到位、实验学时安排不合理、现场组织混乱等现象,我们实施与教务处联合进行督导,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管理,在教师的培养上重点加强对年轻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科学合理调整实验学时。再次,“见习课”主题督导。见习课或叫临床床边教学,是培养医学生临床理论与实践病例相结合,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因受现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临床见习教学资源短缺现象凹显。教学带教老师师资缺乏且素质良莠不齐,教学病例缺少,而学生数量每年在不断增长,这给见习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见习教学出现了一个带教老师负责几十位学生的情况,还有出现有些带教老师不按时上下课、姗姗来迟、或走形式串串病房、敷衍了事现象,学生根据没有学到东西。

为此,临床组的教学督导定了一个学期,专门对见习教学进行督导,并对本校附属医院的见习教学与其他教学医院的见习教学进行比较,发现本校附属医院的见习教学师生比例太低,见习教学效果不好,老师不够负责,而在第二人民医院的见习教学,师生人数比例较高,学生的积极性高,学得东西也较多,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也较高。教学督导总结:造成上述的后果原因,一是教师的责任心的问题;二是见习教学管理问题;三是客观条件限制的问题。为此,教学督导小组与临床医学院教学管理科,以及教务处共同讨论,出台了见习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方法,并对见习带教老师进行培养指导。

        (二)“追踪式”督导

        传统的督导是随机式的听课,针对性不够强。现在我校对于问题比较突出的教师,进行“追踪式”听课督导。首先,进行连续性的追踪听课。结合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发现某个老师问题比较突出,教学督导制订了连续性的追踪听课,连续一个月听其上的不同层次(本科、专科、成人函授等)、不同专业(临床医学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等)的内容大致相同的课程,针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指导;其次,进行间隔式的追踪听课。经过连续性听课阶段后,间隔一定时间,如1-2个月时间,给予教师调整整改的时间,再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再听,看其改进的程度和效果。也就进行跳跃式的追踪听课,直至其改正存在问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交叉式”反馈

        教学督导,重在导,导的基础是反馈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要做到改有源,导有方,因此,教学督导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非常重要。而传统的信息反馈是经督导集中讨论后,再以纸质形式反馈给各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再反馈给教研室,最后才到教师手中,信息反馈严重滞后。现在我校实行“三结合”方式:一是现场反馈,听完课后,与授课教师直接面对面个别交流,当场反馈信息,及时性较强,局限是交流时间少,只有课余几分钟;二是小组讨论直接反馈,老师上完课后,可直接参与督导小组的集中讨论,听取各位督导专家的意见,达到一对多的直接交流,信息量更大,更全,也有利于导的到位,但大多数教师上课是连续上2-3节课,这样方式适用范围不广;三是网上平台反馈,如因老师后面还有课,不能在教室当场反馈,也不能参加小组讨论反馈,那最及时的方式就是在网上平台反馈,这要求督导小组成员,在学校的网上评价系统中督导管理平台,及时把反馈信息与对应授课老师在线交流,这能达到及时、准确、完整反馈。特别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与专业对口的专家讨论能达到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效果。但这需要督导专家与教师同时有空在线,才能在线直接交流,要不,只能进行时间不同步的反馈与回复,效果稍比直接交流差。督导信息反馈,采用以上三种方式结合,能有效的提高了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

        三、结语

        在实践中,教学督导制度除了听课制度外,还设置了教学督导巡视小组,从校级教学督导组中选出两位老师作为巡视员,进行每天的随机督导,督导范围包括督教、督学、督管,具体内容拓展到所有教学秩序的随机检查,包括检查教学按时上下课情况、课堂中教学情况、学生的上课规律情况等。另外,教学督导在每个月月末开展1次全体汇合讨论会,通报每个月的督导情况与下个月的工作重点与思路,每个学期的期末开展1次全校通报会,向全校老师通报整个学期的督导情况。实际上,教学督导与学生教学信息制度、与开学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相互配合,形成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继洲.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的作用和定位[j],江苏高教,2005(1):62-64.

老年医学的原则篇9

笔者对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病人均来自于本院门诊和住院部,其中门诊病人20例,住院病人28例,均无肠道器质性病变。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病程2~19年,便秘时间6~ 14 d,年龄52~77岁;对照组24例,病程3~15年,便秘时间5~13 d,年龄58~81岁。两组病人病程、便秘时间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3年制定的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进行诊断。辨证标准依据张伯臾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5版)。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学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气虚型,自愿接受观察并能如期复诊者。排除标准: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患肠道器质性病变者;患严重心、脑、肺、肾、肝等疾患者。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0 g,炙甘草6 g,人参1 g,当归20 g,陈皮9 g,升麻3 g,白术40 g,柴胡3 g,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气虚明显者加麻仁6 g,枳实10 g;气血两虚加生地黄30 g,生首乌10 g,麻仁6 g,桃仁10 g,枳壳6 g。对照组口服复方芦荟胶囊(上海复星临西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批号:040502),2粒/次,2次/d。两组均连服5 d,停2 d。视病情续服,4 w为1个疗程。在此基础上配合饮食调节,定时如厕,做好情绪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劳累,进行适当运动、腹部按摩等辅助疗法。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判定标准〔1〕。

1.6  统计学分析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1.7  治疗结果

治疗组24例,临床痊愈18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对照组24例,临床痊愈12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5.0%;可见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  讨  论

    老年习惯性便秘以年老体衰,脾肺气虚,大肠传送、推动无力,进而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困难;或粪便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为特征〔2〕。其病程日久缠绵,以虚症为多。治疗上,中医药有着独特疗效,且具有不易引起药物依赖性的优势 〔3〕。临床上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以扶正补益为大法,但须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而分别施治。对老年气虚型便秘宜益气健脾和胃为主。方中黄芪、人参、甘草、白术补益脾肺之气,脾肺气足,运化正常,大肠传导有力,则大便调畅;其中“白术多脂,性虽燥而能润”(《本草正义》),重用生白术健脾以助肠运,以复肠腑下行之机。当归“破恶血养新血”、“润燥滑肠”;陈皮理气以防壅滞;升麻、柴胡升举清阳,清阳升则浊阴降。现代研究证明补中益气汤对肠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4〕。实验证明本方配伍升麻、柴胡时,对动物肠蠕动有促进作用。本观察结果显示,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可取得良好疗效,其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复方芦荟胶囊,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补中益气汤加减是治疗老年气虚型便秘的有效方剂。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67.

2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1?4.

老年医学的原则篇10

以利于疾病的康复[2],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掌握以下原则及技巧,1平等原则无论患者地位、收入、职业如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也无论他有何种疾病,我们都应把患者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才是平等待人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2尊重原则尊重患者,就要有长幼之分,对于长者尤其要尊重,我们的医生都很年轻,对待患者要像对待邻居、朋友、亲人一样,尊老爱幼讲礼仪懂礼貌作为患者他们常常在医生面前会自卑,对外来刺激较敏感,自控能力下降,刺激性语言能导致病情恶化,因此我们应鼓励他们。

引导他们从疾病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并给予同情、关心和尊重,创造一种互相尊重的氛围,3保密原则患者出于治疗疾病不得不暴露某些个人的隐私,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医德,治病救人是医德,为患者保密更是医疗道德的范畴,珍视这种信任,或者说把患者对自己的信任作为对自己的奖赏来珍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依托,绝不能将患者的隐。

无论这种隐私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不齿,也不能作为谈资、笑料向别人传扬,要想到一旦失去患者对你的信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你没有为别人保密的习惯,最好不要去打听别人的隐私,否则会铸成大错,后悔莫及4沟通的基本技巧41语言性沟通技巧语言性沟通技巧是指人与人沟通。

通过语言的词汇、语速、语调、声调以及清晰简洁度、幽默感和可信度来进行信息交流,俗话说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医务人员的语言既可以治疗又可以致病[3],甜言蜜语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语言,不虚伪不做作用这种话语来打动患者的心,会让患者感到温暖,我们大多数医护人员都非常年轻,对于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