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叙事十篇

时间:2023-07-24 17:23:32

高中语文教育叙事

高中语文教育叙事篇1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叙事;专业发展

一、引言

教育教学中的“叙事”研究开始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的发展成果。“叙事学”作为一种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已经扩展到了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育叙事学”就是其诸多交叉学科中的一个。在现代语境下,“叙事”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得到了极大丰富,以这种现代意义为核心构建的叙事理论已经逐渐取得基础学科的地位。作为言语行为本身,“叙事”具有语言学的一般属性,表现为一种行为过程,如叙述、陈述、描写、评论等;而作为言语行为的结果,“叙事”表现为以各种形式承载的话语成品,如诗歌、小说、戏剧、新闻、影视等。显然,英语教学所涉及的各类科目的教材、各种文体的语篇(包括口头语篇、书面语篇和电子语篇等)等都是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的具体对象;同样,教师运用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话语)等也都是“教育叙事”的具体途径。而英语教师如果要做好上述的“教育叙事”,其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化水平)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叙事”是有效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教学中的“叙事”介绍

1.“叙事”的概念

所谓“叙事”,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并记录这些问题的处理策略,通过教学反思,以叙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说“叙事”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对教学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方法。重要的是,这里的“讲故事”要发掘出隐含在故事之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原理,还要通过讲故事和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让自己或听故事的人得到一定的感悟和启发,从而对自己或他人今后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只需通过对故事细节的描述,客观地讲述教学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完整地表达自己从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感悟到的真实感受和思绪,并从中提炼出对今后教学有指导、启发和借鉴意义的教与学的方法、规则或原理。简言之,“教育叙事”正是来源于看似平凡的教学事件,并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反思、分析和归纳,发掘蕴含在其中的教育和教学的道理。

2.“叙事”的特点

(1)叙事者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是对客观事件的真实描述,真实记录事情是“教育叙事”的首要特征。(2)“教育叙事”注重叙事者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叙事者不仅是讲故事的人,也在故事中也扮演某个角色,叙事者可以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也可以讲述他人的教学故事;“教育叙事”注重叙事者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教学实践中的真实事件,又因叙事者在讲述中会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容易引发他人的共鸣。(3)“教育叙事”不仅关注叙述者本人,也关注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的人和物,并常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事件相关者的行为做出分析和解释,加深了教育叙事的深度。(4)“情节性”是叙事者生动地讲述故事的重要特征,有利于从情节中分析深层次原因。(5)“教育叙事”常以归纳的方式而非演绎的方式得出结论。

3.“叙事”的方式

“叙事”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既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记述者。教师的“叙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教师应悉心观察教学中的具体事件,认真反思教学并在反思中得到提高和发展。(2)以故事为主线,以讲述为主导。教师应选择好主题并紧紧围绕故事的主题展开叙事,教师要从自己所获得的众多教学事件中梳理出清晰的线索,从而使故事的主题能够体现一定的教育或教学理念,并能使故事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3)“叙事”不宜使用太多、太深奥的理论阐释或旁征博引,而是注重对事件进行反思,从中发掘出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益因素,或是发现不利于教学的不良现象,供今后教学运用或借鉴。(4)叙述与分析兼顾。叙事的目的是为了反思教学并改进教学,从中归纳出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道理。(5)“叙事”讲的是真实故事,既可以还原历史情境也可密切联系现实语境。

三、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概述

概括地说,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包括:第一,教师的专业知识,即英语语言基本能力,其中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第二,教师的专业技能,即讲授英语语言知识和传授英语运用能力的技能。第三,教师的专业情意,即对英语教学专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追求尽善尽美教学效果的思想境界。显然,教师专业素质主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水平”三个方面,其发展水平高低决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取向:

1.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这里的“理智”意指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而就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言,这种知识具体包括学科知识(英语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教育知识(帮助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知识和技能)。该发展观主要是让教师从专家与学者那里学习英语学科知识和英语教育知识。

2.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该发展取向关注的是实践和反思,关注实践的观点强调教学实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教师可以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专业发展的设想,最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发展其专业水平,这种观点也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提供了指南。而关注反思则主张和促使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对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寻求改进和完善教学的途径与策略,最终在反思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提高和发展。当前,许多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反思性教学的理念已经成为指导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该发展观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放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社群、合作和背景之中。虽然每个教师的教学具有其个性化的特点,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向他人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在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同时,教师在合作的教学文化中又能进一步促进其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改进和完善,所以说该发展观是教师合作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上述三种途径相互包含并互相融合,虽然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比较多样,但“叙事”却是其中反思性特征比较强的一种取向。

四、“叙事”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1.“叙事”有利于教师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

一般来说,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是基于教师个人独特的教育经历而形成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去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关于教学的一系列的观点或看法,这些观点或看法属于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也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有的教师在形成个人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也曾把一些专家的理论观点吸纳进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使其更加理性。

2.“叙事”有利于完善个人的教学行为

“叙事”是对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教师通过教育叙事,能够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真实情况,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能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教育叙事不是为叙事而叙事,而是要带着问题并借助于理论进行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积极的行为和消极的行为)进行分析、反思和价值判断,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可见,“教育叙事”研究方式同样符合各级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实际。

3.“叙事”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叙事”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教师通过研究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从而提高了专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工作中发生的各种教育现象,去发现其中不平常的问题,透过现象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当前,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方式正在广大中小学校得到迅速推广。其实,高校的英语教师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投身于自己的教学研究,通过教育教学中的“叙事”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同样,教师通过“教育叙事”能够开展相互之间的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五、结语

“叙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它关注的是来自教师的声音,是教师进行反思性实践的主要途径,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希望叙事研究能够提供一条倾听教师声音并从教师内部来理解其文化的途径。事实上,那种能够表达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对其收到的效果进行反思的叙事研究成为能够为教师所掌握的有效方法。本文的研究只是有关教育中“叙事”的简要论述,教育教学中的“叙事取向”研究是值得广大高校英语教师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Lyons N.& LaBokev V.K.(ells).Narrative Inquiry in Practice:Advancing the Knowledge of Teaching.[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2.

[2]Phillion,J.&Connelly F.M.Narrative,diversity,and teacher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

[3]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01).

[4]刘万海.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叙事研究回溯[J].中国教育学刊,2005,(03).

[5]邵光华,张振新.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高中语文教育叙事篇2

关键词:叙事教学;英语教学;英语词汇;认知

一、认知与叙事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学与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在理论与运用上的结合在西方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兴趣。认知叙事学以其特有的方式研究叙事,为叙事学在西方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认知学的研究者们更多的关注故事这一形式,认为故事是基本的认知能力,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具有根本的意义。在叙事教学法中,要以叙事为中介,将认知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外语教学,力求更全面更有效地发展外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叙事”简单的说就是讲故事,是通过语言来完成对事实或事件的叙述,从而向对方进行信息的传递。教育叙事最早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从其它学术领域“引进”教育界的,它是“叙事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叙事教学法就是教师以鲜活的生活、事件、经验及行为为出发点,通过写实语言进行深描,将故事融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体验之中,引发学生争论,通过分析讨论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并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人文关怀。整个教学叙事过程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开放性、人文性和动态的生成性。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范式,教育叙事已经成了教育理论及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

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叙事教学

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可以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英语水平,因此,词汇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叙事教学法可能为我们的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途径。教师在授课前可先划分一下单词,将有可能串联成一个故事串的单词组合到一起教授。下面以两组高一词汇为例,slave/host/peasant/fisherman/gardener/boss/landlady,在对这一组单词进行教授时,老师可以这么讲“黑人奴隶(slave)解放运动后,奴隶(slave)们翻身做了主人(host),他们不再受奴隶主的控制,干起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有的做了农民(peasant),有的成了渔民(fisherman),有的做了花匠(gardener),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当起了老板(boss),于是,他们的妻子也顺理成章的当上了老板娘(landlady)。”这样,单词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而是一组组有关联的字符串,这样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再如,ancestor/generation/teenager/adult/couple/great-grandfather/great-grandmother/relation,这组单词也可将它们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ancestor)诞下了一代人(generation),这些人由青少年(teenager)长成了成年人(adult),长大成人的他们两两结为夫妇(couple),又有了他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于是,最初的祖先(ancestor)成了这一代人的曾祖父(great-grandfather)、曾祖母(great-grandmother),人类就这样不断地繁衍生息,相互之间结成了亲属关系(relation)。”这样,已形成了叙事的单词串便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词汇学习效率。

三、 叙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通过对叙事教学法的探讨,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将认知叙事学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有利于提高教师上课的质量,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认知叙事学用之于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词汇量水平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这一方面是认识叙事学研究在广度上的扩展,同时也把它引入到了教学实践之中,是认知叙事学研究在由理论转向实际运用的重要突破。认知叙事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老师的授课效果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应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叙事对教师的工作量和水平就有了更大的挑战和要求,教师要运用这一教学策略,首先要对词汇做一个整体的归类,把可能描述为一个故事事件的单词归为一组,这一方面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需要打破课本中词汇的安排序列。另外,一些副词、拟声词等等也有可能无法形成叙事,因此,叙事教学在词汇教学中还有其自身的不足和局限。

参考文献:

[1]戴卫·赫尔曼主编,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侯怀银&王霞,论教育研究的叙事学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3]华莱士·马丁著, 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申丹等译,当代叙事理论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高中语文教育叙事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其兴起背景出发,介绍了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内涵、方式和特点及其实施的过程,并就目前人们对其一些普遍性的误解进行一些澄清。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应该更注重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率先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们对已有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教师专业化实现的途径与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的目的与作用等几方面的研究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

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教育叙事研究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更注重教育故事所具有的意义,并通过对意义的重构与解读,来反思与提高实践,来丰富与优化理论;它关注教育主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的形成与优化。叙事研究基于对个体经验与故事情境的关注,降低了教师进入教育科研的理论高度,但并不否定教育理论的价值。它的兴起不仅意味着它是对教育生活探究的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而且也是研究者们的一种生存方式的转变。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1、理论基础

后现论

后现代思想家们关于主体的消亡、元叙事、对差异的颂扬等对叙事研究影响很大。反过来,叙事、故事、语境等词汇也成为后现代思想家们高频率使用的语词。

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

这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叙事学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叙事学中关于叙事的情节、结构、语言以及口头叙事与书面文本间的转换等.都成为当前教育叙事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叙事学研究由“所指之事”向“所用之叙”的重心“转移以及由经典叙事学向多元叙事学或新叙事学的转向,也对教育中的叙事运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

这两派哲学的主张为叙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示。现象学的意向性、交互主体性和悬置等思想,有助于人们暂时悬置主观判断和先见,尽可能地揭示教育事件本身;解释学则从方法沦角度强调了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主张对经验性文本进行解释和理解理解。

现代知识论观点

现代以来不同类型知识的划分表明了人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入,尤其是加涅(r.m.gagne)和安德森(j.r.anderson)的知识分类观点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知识的内涵,并确立了如今日益被广泛接受的一些新的知识观念。如,只有个体积极建构的知识对个体才有意义等。

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与方法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升温,对人类生存和交往模式的思考及其运用的田野作业法开始对诸多社会学科领域产生影响,同时社会学使用的扎根理论方法、行动研究,以及语言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等都构成了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一部分。

2、内涵

国内目前对于教育叙事研究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广义的,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另一种是狭义的,专指教师叙事研究,当前似乎基于狭义理解的叙事研究居多。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和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

教育叙事研究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时间性、情节性和主观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实际发生的、有情节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事件;无论是”所叙之事“还是”所用之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能反映参与者的教育信仰、价值观念和理论水平。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叙事研究的过程是依照叙事研究自身的逻辑和方法所实施的过程,有研究者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1、现场工作。

主要是指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对所研究对象的体验。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要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通过全面深入的了解来获得资料。第二,研究者要从整体上对这一现场所产生的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2、从现场到现场文本。

现场文本不仅包括事件的客观记录还包括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关系,是经过选择、演绎解释的经验记录。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如口述史、故事、照片、回忆录、现场笔记、文献分析等。

3、从现场到研究文本。

研究文本要回答意义和重要性问题,可以用文学、诗歌、科学等不同风格撰写。

总之,叙事研究在内容与手段上与其它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还要求研究者要具有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的能力。

五、对叙事研究几种误解的澄清

有人认为叙事研究就是讲故事,就是把自己的经历与体会表达出来。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叙事研究是通过行为者对教育故事的叙述,来反思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重构教育实践的理论意义以优化教育实践规划质量。还有人认为,叙事研究就是不需要理论基础的研究,其实,叙事研究既要求通过叙事来体现理论对实践的解释与洞察力,也要求通过对叙事者个体价值与情感的认可及对故事情境的关注,来丰富理论的视野。更有人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叙事研究,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都具备做叙事研究的可能;但如果只是白描事实,而不反思与重构,不通过重构来丰富个人理论,就不是做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曹诗第:《中国教育研究重要吗?》,转载自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2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楠:《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3(4)。

[4]刘良华:《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国际教育展望》2003。

[5]丁钢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6]周 彬 《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通道》

[7]金健人.中国叙事学发展轨迹及重心转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8]唐伟胜 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兼评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高中语文教育叙事篇4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成才

义务教育发展到现今的阶段,各界对于基础学科的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但要塑造单一学科专才,更要培养出多学科通才。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具体到初中语文中记叙文的教学,教师应该总结出系统的教学理论,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法,辅助以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得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能做到规范化同时又灵活多变。最终,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淀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成才。

记叙文是记录人物的人生经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抒情、议论、说明和描写等表达方式为次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的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它的特点是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件的叙述,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来描绘和表达作者某一时刻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而阅读者在对文中人、事件、物体的了解过程中可以从侧面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之产生共鸣。

现代的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打造知识丰富的专业人才,又要把眼光拓展到语文教育对于其他学科教育以及学生未来深层次发展上。目光短浅不符合语文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更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注重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记叙文必不可少地成为这个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读写的融合,使学生的两种能力互为砥砺,又互相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全面高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苏教版语文教材注重文化、审美和时代感,将内容简约化、现代化、民族化,这样的指导思想遵循了新时代语文教育发展的规律。那么关于记叙文教学的研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情景教学,提高学生感受能力

利用记叙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社会体验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生活风貌,给学生一个真实具体的印象,丰富想象力。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不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使得学生在以后面对生活时更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这种当事人的角度帮助学生打开了眼界,找到了自我提升的通道,会在语文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定时阅读,增强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性

阅读能培养学生语感、文字领悟能力。定时、定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转化为自身的一个素养。而教师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来保证阅读的顺利进行。阅读可以分为课上、课下,阅读材料的优劣决定着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不能受制于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发散性和自主性的思考,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毕竟同龄人对外界的认识有相同的基础,也更容易打成一片,能营造课上课下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种“大家庭”一样的亲切感。同样,也可以利用学生身上自强上进的本能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

写作训练,拓宽学生宣泄情感的通道

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中的一个必备素质,在各种活动、社会体验、情景教学中都可以适当要求学生记叙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以“写给未来的信”“生活随笔”“活动实践报告”、“比赛纪事”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在潜移默化之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创新教学模式。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言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另外,对于语文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补充也能增加教学的丰富程度。比方说针对初中语文中的一些疑难字和成语,通过说文解字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十五个吊桶打水——打一成语,在学生踊跃回答后,询问其表述想法,教师公布正确答案之后可以讲述其中的典故,若能引申到本次课堂教课内容之中就再好不过了。这样,整堂课程的开始可能源于一个故事、一个笑话、一个谜语、一则消息,最终仍然回归到教学主旨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可以融入到记叙文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与记叙文读写技巧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技术的加入能够以全新的教学体验带给学生新鲜感,与此同时,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记叙文教学课件,以视听多种辅助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的记叙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热情地融入生活,观察生活当中的万事万物,这样能从学生内心深处凝结出一种感悟能力,增强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欲望,这与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参考文献:

[1]刘建东.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之谈[J].科教导刊,2010(2).

高中语文教育叙事篇5

关键词:校本叙事;教师专业发展

收稿日期:2007―09―15

项目来源:菏泽学院教改立项重点资助项目“师范院校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Y06JG01。

作者简介:张典兵(1966―),男,汉族,山东省郓城人,菏泽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开始由传统实证主义和规定性模式向现象学和“描述―解释性”模式转移,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校本叙事在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背景中兴起,它以独特的研究视角,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与理解,强调教育情境的整体性体验和意义建构,真正把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归到鲜活的现实,使理论研究回归到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校本叙事以一种新视野角度下的全新教育研究给广大处于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师以契机,教师也完全可以寓研究于校本叙事之中,通过校本叙事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

一、校本叙事的存在价值

教师每天都在经历着一个个的教育事件,教师的教育生活就是由一个个教育事件累积而成。校本叙事就是讲述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故事,讲述那些被或隐或显地蕴涵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些影响着学生和教师自身生命成长的细微脉络就可能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教师的教育生活如何发展的可能路径。正因为如此,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校本叙事,因其对复杂教育生活中的细微脉络的揭示而使之区别于一般性的故事讲述,成为教师对自身教育生活的反思性实践,成为增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升这种实践性知识品格的重要形式。校本叙事独特的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实现教师对教育生活的自我理解

校本叙事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不仅是一种介入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反思地、探究地存在的基本方式。一个人对周围世界的发现往往同时就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发现。走进校本叙事,教师与自己经历过的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增进了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使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变得丰富多样,并且由于蕴含着作为教师个体的生命痕迹而变得生动、趣味,富于生命的气息。教师在校本叙事中对自我教育生活的发现与认同,同时也是对教师人生的丰富性、价值性的发现与认同,是对我们作为教师存在的个体内在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充实的发现。

(二)完成教育理论的实践和情境转向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一直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追求的理想目标。但在以往“宏大叙述”的研究范式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校本叙事凭借其丰富的内容,正好在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完美地结合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方面,专家学者对教育理论的内涵领会精深,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多样,不局限于现实的视角,可以通过校本叙事分析研究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从宏观上指导教育改革;另一方面,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校本叙事,能促使他们反省和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促进教师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

传统的教育研究运用教育学的逻辑语言,用理性的、哲学的、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来进行凌驾于教育实践的绝对理性的研究,它的观点不可辩驳,结论不容置疑,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研究范式。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教育文化权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参与者,他们的声音经常都是被忽略掉了,教师只能从一个教育的实践者退化为一个执行者,被动地执行教育行政规范、指令。这就极大地压制了教师的教育热情,使其成为了教育领域的“沉默的大多数”。校本叙事使教师的教育研究回归教育经验本身,回归教育生活本身。它面向教育实践的大多数,使每一个教师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充分地尊重每位教师的话语权,让教师成为校本叙事的研究者,增强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校本叙事的主要方式

校本叙事的方式很多,若从其叙述的内容来划分,主要包括生活叙事、传记体叙事和教育教学片段叙事三种:

(一)生活叙事

生活叙事是指对教师教育生活故事的叙述,借以显明其中所蕴涵的教师的生活体验以及对教师教育生活的细微关涉。教师日常生活与教师成长、教育状态、教育经历密切相关,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同样也蕴涵于日常生活之中。在生活叙事中,教师不仅可以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真切感受到自己主观世界的波澜起伏,在自我反思的活动中重新塑造自己,而且在这样的反思中不断成就自己,并由此带来整个教育思想的全面升华。

(二)传记体叙事

传记体叙事是指对教师成长过程、乃至教师教育生涯的整体叙述,借以显明教师生命成长的历程,是对教师平凡人生中细微的个人生命颤动的揭示。教师以传记体叙事的方式学会自我反思,并经由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而获得某种自我意识。而当教师不直接谈论教育理论,只反思日常生活和教育生活中发生的教育事件时,教师的教育理论便常常蕴涵其中,而且这些教育理论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它已经转化为教师的教育信念。

(三)教育教学片段叙事

教育教学片段叙事是指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某个印象深刻的片段的叙述,显示事件发生的细节,借以阐明教师对导致良好或者较差教育教学效果的反思。这种方式不仅强调所叙述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情节,而且强调叙述者应是教师本人而不是外来者。同时,作为叙事的行动研究,教师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除了“偶发事件”之外,应更多地属于教师本人的有意识的改变,是对改变之后所发生的事件的叙述。

三、校本叙事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适当主题,切入教师生活

校本叙事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主题,切入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对教师亲历的教育生活加以梳理、选择、整合和贯通,从而在一种基于教师亲历的现场感的叙述之中,既能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能在众多具体的偶然多变的现场中去透析种种关系,剖析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真实,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校本叙事不同于一般性的讲故事之处,就在于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讲述自己的教育经历,而是在一种理性的参与之中对教育生活做出意义的梳理与提炼。教师专业成长一般有两种知识来源:一种是外来的教育知识、教育理念等;另一种是个体经验提升的知识。校本叙事就是要将原初的教育经验提升成为知识性的经验。在这个意义上,校本叙事实际上是拓宽了教师教育生活的内在知识基础,也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师个体教育人生的事件,并不是外在的、被规定的,而是内外结合的、自主的,是教育生活内在经验和外在教育知识的整合、对照的结晶,是外来知识与内在知识的对话,是理性与经验的融合。

(二)审视反思生活,升华超越生活

校本叙事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故事和日常生活故事,以教师的教育教学故事和日常生活故事为基础,通过叙事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真切感受到自己主观世界的波澜起伏,体验到自己生命律动的快乐与痛苦,而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压制教育生活的细节和情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允许研究方法的主观随意性。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会把校本叙事简单地理解为编故事,从而捏造出一些想像的事实或者期望的事实。这些“事实”也许是感人的,但是它却违背了教育研究的基本要求,也使校本叙事研究的现场感丧失殆尽,使教师灵魂的升华化作一句空话。只有真实才能反映真实,只有真实才能认识真实。因此,校本叙事必须强调叙事的客观性和语言的真实性。只有在真实教育生活的叙述中,教师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并在自我反思中审视自己的行为,以取得自觉自律的效果。同时,叙事语言的真实性也意味着表达教师自己观点和独特情感体验的语言的个体性。这些个体化的语言不仅是记录经验的基本符号,也是教师个体鲜活生命世界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个性化的语言,才建构起了校本叙事大厦真正的坚固基石,并可以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避免成为某些专家学者理论话语的无谓牺牲者。

(三)建立叙事共同体,总结提升理论

校本叙事认为,每个教师都有向他人倾诉故事的欲望,同时他们的故事又都受到自身经验背景、价值观念等的局限。在民主性的交流与研讨中,教师一方面从集体中确证了自身经验的价值,激发起参与校本叙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在校本叙事中突破现有观念框架的束缚,获得更深的自我理解。因此,校本叙事要求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校外研究者共同进入叙事历程,构建校本叙事共同体,在共同叙事和平等研讨中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和重构自身的“内隐理论”。当然,校本叙事不仅应关注故事的叙说和重构,而且应注重从大量的故事中总结提升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从教师的校本叙事中所总结提升出来的理论实际上是“扎根理论”或者说是“个人理论”。这种理论以经验事例为依据,并且与特定的使用情境相联系,在校本叙事者看来,只有情境化的理论才有助于揭示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个性。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育叙事篇6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师专业发展;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1)06―0008―0006

适值《外语电化教学》办刊三十年,特此表示祝贺。该刊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对于促进外语教学研究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起到很大作用。祝愿该刊物发扬光大,越办越好,为广大教师和学人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趋势。早在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就将“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并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就我国外语界而言,目前信息技术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较多,但信息化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教育理论介绍、教师自主研究、比较教师教育等方面。如黄景等(2007:33-37)研究了教师自主性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并分析了教师作用、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自由等问题,揭示了自主性研究对开展教师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启示。夏纪梅(2009:16-22)从科研角度指出要想成为具有名师或导师效应的优秀教师,关键是找对研究方向和方法。谢倩(2010:72-75)探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外语教师教育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信息化环境中我国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路径进行探讨。

1、我国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后,我国外语师资队伍建设得以更大发展。除了传统的职前与在职学历教育之外,教育部还组织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外语教师的研修班,涉及外语专业、大学外语、高职高专以及基础外语等。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自2008年举办了系列外语教师研修班,涉及英语、日语、阿拉伯语等不同学科与方向。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自2006年开展了系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巡讲活动。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科研立项、英语教师培训、教学大赛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在教科研项目资助、教科研研修班、科研论文评选以及“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等级标准”制定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同时,“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2009年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工作。

当然,在外语教师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戴炜栋和胡文仲(2009)指出我国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长效培养机制,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等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的隐性流失等。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外语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科研成果层次尚需提高等问题,这需要借助网络培训、校本研修等措施予以解决。

2、信息化环境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影响

关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有不同阐释。Lange(1990)指出“Teacher development is a term used in the literature to describe a process of continual intellec―tual,experiential,and attitudinal growth of teachers”,即这一过程涉及知识、经验、态度等的发展。2002年美国外语教师协会与全国外语标准委员会合作起草并由’外语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批准的《外语教师准备计划标准》出台,从专业发展角度.阐述了外语教师标准(贾爱武,2006:41-46),如表1所示。

笔者认为,这一内容涉及专业团体意识、专业成长的终身承诺、反思、专业成长安排等方面,体现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协作性、终身性、反思性、自主性、自觉性。刘润清(2000)在综述师资培训概念的基础上,指出teacher development这一概念更强调在“教育”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开展action research。周跃良等(2008)从教师发展过程角度指出这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集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专业素养、专业情感于一体的培养过程,更是教师自我加压、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过程。(2010)指出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应是教师的一种自主自觉行为,即教师在知识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师德修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建构与反思学习为前提,终身学习理念与学术研究的团体氛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化环境的建构,对外语教师的教学知识、学科知识以及教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笔者结合信息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信息化环境赋予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网络无评价能力和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换言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培养、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和网络无评价能力提升的过程。下面进行具体阐释。

2.1、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

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是外语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必然要求。根据北大教育学院对国内普通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的一项调查,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66.3%的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73%的人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而不是图书馆去查找各种学习资料;32.8%的人经常在BBS上发帖向其他同学请教疑难问题;74.2%的学生曾经或计划参加校外的各种IT认证培训(潘爱武,2011)。学生的网络需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新挑战,尤其是对国际交流性较强的外语教师而言,更需要提高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

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于1989年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简单地将其界定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周跃良等(2008)介绍了美国教育部下属的

“21世纪技能合作研究组织”提出的ICT的概念结构和含义(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ICT素养主要包括信息与交流技能、思维与问题解决技能以及人际与自我指导技能三类,这三类技能分别对应不同的信息技术。陈坚林(2010)曾综合不同界定,提出信息素养具体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其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包括学习和教学两个层面。一方面培养信息应用意识,夯实信息基础理论,科学检索处理不同信息,丰富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另一方面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完成教学中的信息评判、反馈与决策,并能够熟练运用网络信息知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换言之,外语教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应充分体现在教师的学习、教学、科研等过程中,具体包括信息资源查询筛选能力,多模态教学能力、虚拟学习环境应用能力、网络综合测评软件系统应用能力、语料库应用能力等。

2.2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

随着人文学科领域研究范式从寻求“真正科学”的研究方式转换为承认不同学术方式的解释功能,教育叙事研究也成为热点。Richardson(1990:9)指出“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Connelly和C1andinin(1994)提出“叙述和讲述代表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涉及人类经验的性质,涉及经验怎样被学习被表达,以及如何在科学――人文这两极之间选择一条中间道路”。可见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叙事研究主要是在描述个体和群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其潜在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至于叙事模式,不同学者各有论述。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Labov(1972)提出一个具有“完整形式”的叙事模式,将故事分为摘要(The Abstract)、定向(The 0-rientation)、纠纷(The Complication)、评价(The Evalua―tion)、解决(The Resolution)、尾声(The Code)等六部分。Clandinin和Connelly(2000)则提出一套“三维叙事探究空间”的方法论概念,即时间为第一维度,个人和社会为第二维度,情境为第三维度。时间涉及事件及其前后关系,个人和社会涉及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关系,而情境在于具体探究教育图景的边界。丁钢(2008)从一般的方法论角度提出教育叙事研究包括三个方面:进行经验收集、提供意义诠释、注意伦理规范等。笔者认为对于外语教师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可分为自身叙事研究与他人叙事研究两方面。前者主要陈述自身的学习教育经历、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并对此进行反思与剖析,分析其隐含的教学规律与启示意义,具体包括情境描述、问题解决结果、反思评析等。后者主要以探究者的身份分析叙述者的描述对象、表达内容、故事意义等,达到自身探究目的,旨在分析他人叙事的意义,具体包括资料(故事背景与内容)收集与意义分析等。

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教育叙事有助于推动教师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而在信息化环境下,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事实上,信息环境在一定意义上为外语教师叙事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如BBS,Blog,Wiki等为教育叙事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教师在反思基础上运用博客记录教研过程。各种录像录音设备、迅捷的微博等使教师储存视频案例与文本案例更加方便。

2.3网络无评价能力

所谓无评价,其英语对应词为Metaevaluation。笔者查阅《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发现前缀“Meta-”有“be―yond ordinary or usual”之意,可见无评价即对评价的评价。Stufflebeam(2000)提出,无评价为对评价活动的实用性、可行性、适宜性和精确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判断,从而指导和规范评价活动的过程,并对评价的优劣作出总结性判断。庄智象(2007)提出无研究(Metaresearch)概念,即对他人研究的研究,对相关学术活动的研究,旨在了解相关研究态势,发现存在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发展趋势。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有一定共性,都强调了客观科学的高层次评判能力。就外语教师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中,需要对他人的评价进行客观评判,而在研究过程中,尤其是在阅读网络文献、搜集教学科研资料的过程中,需要对他人的研究进行评析,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同时在自我反思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同行等的评估结果进行客观总结,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一般而言,这种无评价能力具有渐进性。随着教师知识的建构和经验的积累,无评价能力由弱渐强。当然,该能力也因个体差异、职业生涯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Fessler和Christensen(1992)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周期概括为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和职业离岗期。在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无评价能力处于上升阶段,而在职业消退期、职业离岗期可能会有一定下降趋势。

3、信息化环境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所蕴含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网络无评价能力等要求,笔者结合群体动力学理论、反思理论、生态教育学理论,探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包括建构网络教研共同体、运用网络反思档案袋、营造网络生态环境等。这三种路径各有侧重,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彼此互有影响,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1建构网络教研共同体,提高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

外语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以群体动力学(GroupDynamics)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等进行学术交流与教学合作。群体动力学由德国心理学家Lewin提出。Lewin(1948)指出这一概念强调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其中每个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他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公式:B=f(P,E),其中,B是个体行为(Behavior),P是个性特征(Person),E是环境(En―vironment),f是函数(Function)。该公式表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生活空间,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如人际关系、群体决策、气氛)的制约。这种制约能够转化为一种促进群体发展的动力。

如前所述,在信息化环境中,外语教师有必要提升自身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从教学层面来看,可以根据课程类型或者所教授年级建构教学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一方面共享各类外语多媒体资源(如报纸、音频、广播电台等)以及精品课程录像、课例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Google Group等论坛进行研讨交流,在群体氛围中培养自己搜索教学信息、教学反馈的能力。

这种教学共同体也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有助于开展行动研究、提升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周跃良等(2008)指出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教师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出发、以教学历程的记录与分析、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构成教师专业发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科研的能力,有必要根据学术旨趣或者借助科研课题等成立学术研究共同体,以进一步促进学术研讨与信息的交流。在各学术共同体中,共享国家社科规划网站、教育部、教育部科技司、各外语学术团体(如Asia TEFL、中国翻译协会等)网站,了解最新科研信息与动态。同时,提供各专业信息类期刊,如Oxford Journals,English Teaching Forum Online,AppliedLinguistics,Academic Search Premier等。此外,可以关注世界各官方组织的网站,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ht―tp://www.unesco.org)、欧盟(WWW.europa.eu.int/index_en.htm)等。团体成员也可以将个人的学术成果在网上展示出来,或者建构个人知识资源库,一方面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另一方面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资历的学者共同交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学术研究和交流中的作用。无论是教学共同体还是学术研究共同体,成员都可以打破学科、地域、国界等的限制,建构网络虚拟教研组或者教师教学或科研联盟。当然,不同层次教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需求不同,应在教研共同体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促进专业研究人员、专家型教师以及一线教师之间的合作,切实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3.2运用网络反思档案袋,提升教育叙事研究能力

如前所述,信息环境为提升教育叙事研究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便利条件。而从反思理论与档案袋理论这一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运用网络反思档案袋形式有助于这一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反思”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家Dewey(1933)在其著作How耽Think一书中提出。Dewey视反思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反思性思维为新知识动源。Wallace(1991)提出教师发展的三个模式,即匠才模式(Craft Model)、应用科学模式(Applied ScienceModel)、反思模式(Reflective Model),其中反思模式即结合理论指导,观察他人教学并进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以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础,采用撰写日志、传记、访谈、观察等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的自主性,有助于教师自我指导能力的发展。就外语教师而言,一方面应该结合不同教学目的,反思自己的外语知识、课程组织、教学效果等,另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学术成果等。无论是教学前、教学中还是教学后反思,均应具有批判性和监控性,即对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活动给予评析、支持或者修正。

档案袋(Porffolio)最早应用于艺术领域。1976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首次将其运用到教学领域。在一定意义上,档案袋集合了个体反思性陈述的作品,有助于个体的自我提升,并对其他个体的学习或者教学具有启发意义。一般而言,档案袋主要与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相关,后来应用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Porter&Cleland(1995)认为,建立教学档案袋可以帮助教师审视教学过程,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负责,找出教学差距,决定教学策略,设定未来教学目标及纵向研究教学的变化和发展。笔者认为,反思档案袋可以包含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教学方面涉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相关文件的评判,对教学录像、教学反馈的思考。科研档案袋包括学术论文、学术思考等。而这一反思档案袋可以借助博客、微博等形式完成。Blo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人际交流、信息传递和知识管理的平台。具有个体性、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相对真实性等特点(周跃良,2008)。微博作为一种集成了博客、视频共享、社交网站、维基百科之后的新一代“社会化媒体”,其最大特点是信息网络技术的集成化和信息传播的社会化(刘渊,2011)。教师运用这些手段,既有助于自身的教育叙事,也有助于了解评析他人的教育叙事。

笔者认为,在运用网络反思档案袋时,教师应该凸显其学术性与叙事性,并建构相关网络数据库。Boyer(1990)认为学术包含四个相互区别但相互联系的方面: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学术。其中教学学术的结果是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同行评估和交流,最终使教学学术成果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知识库的一部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叙事模式,通过故事、访谈、自我描述性文字等探讨自己的教学行为与科研行为。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3营造网络生态环境,培养无评价能力

早在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指出这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王雪梅,2011:27-32)。“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指“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强调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相互之间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关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Cremin(1976)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建议运用生态原理研究教育发展规律。美国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1979)提出环境生态化系统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空间上包括四个环境层次,即微系统(microsys―tern,如家庭或教室)、中间系统(mesosystem由微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问的关系构成,如父母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外系统(exosystem系统环境,如政府福利政策、大众传媒)和宏系统(maerosystem,包含以上三个系统的大环境,体现某种社会文化的态度和观念)。这四个环境层次层层叠加,如洋葱一样将个体逐层包裹起来。离个体生活最近的环境对其发展互动作用最大,而且这四个环境系统之间具有交互作用。在时间维度上存在一个长期系统(chornosystem),意指随着时间的变化,个体本身以及周围的四个环境都会发生变化。换言之,个体发展受到所处环境以及自身变化的影响。结合以上阐述,笔者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所涉及机构这一角度尝试建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生态环境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微系统(如年级教研组、学术方向组等,相关环境因子包括教研氛围等)、中间系统(如院系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等,相关环境因子包括院系评价机制、校方管理机制)、外系统(如教育部、省教育厅或者直辖市教育委员会等,相关环境因子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外语课程大纲、外语教师入职标准等)以及宏系统(如国际社会、国家与社会、文化等,相关环境因子包括全球化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化教育对教师的影响、社会对教师学术研究与教学的态度等)。这四个系统都置于网络环境中,并借助各种网络平台、教育软件、数据库等,在浓厚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氛围中,以电子期刊、在线工具书、视频/音频资料、同步/异步反馈、网络日志等形式对教师个体产生影响,帮助他们加强语言意识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评介不同学术观点,以提升教师的无评价能力,促使他们形成独特的教学与研究风格。

当然,这四个系统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对教师个体的影响程度也会随之变化。换言之,教师个体发展受到不同层次环境的影响。从教研共同体环境到院系、学校学术环境,以至国家的教育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的要求等因素均发挥作用。而在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发展过程中,各环境系统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对于新手而言,所在教研组以及院系环境的影响较大,资深教师的引领作用比较明显。而对于专家而言,国家的战略需求与学术导向以及与海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对其学术无评价能力将产生更大影响。

高中语文教育叙事篇7

关键词:幼儿 生命教学 开展 叙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93-02

1 叙事教学的内涵及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开展叙事教学的意义

在进行幼儿生命教学的过程中,叙事教学的方式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在幼儿的生活中,他们会看见很多新奇的事物,他们的所见所闻都会对他们生命观、价值观造成很大影响。他们喜欢听故事,同时他们也喜欢讲故事,而他们所讲的故事大多数并不够清晰完整。倾听幼儿讲故事,可以了解到幼儿心理成长的过程;激发幼儿讲故事,才能够使幼儿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体。激发幼儿讲故事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而叙事教学正是将故事与幼儿的教学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让每一位幼儿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

2 叙事教学在幼儿生命教育中的实施方式

2.1 以幼儿叙事为主体,关注幼儿的生命成长需求

在幼儿的生活中,他们会听到、见到很多故事,他们不仅仅喜欢听故事,而且他们自己也非常喜欢讲故事。幼儿讲故事的形式非常多样化,而且讲故事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但是大多数时候,幼儿所讲述出来的故事并不够完整,语言表达也不够清晰,因此大多数成年人并不会过多地关注他们所讲述的故事。而实际上来看,幼儿所讲述出来的看起来似乎并不够完整的故事,就是幼儿心理成长的一个反映,同时也是幼儿自我成长、自我认知的一个体现。从幼儿的故事中,成人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成长过程中幼儿的心理变化。因此,教育者要鼓励幼儿讲故事,并倾听幼儿讲故事,将幼儿放到一个主体地位,才能够确保幼儿生命教育的意义。

2.2 以文本叙事为起点和依附,充分利用丰富的幼儿文学资源

对于一些思想非常深刻的故事,我们无法直接将故事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直接传递给幼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给幼儿传递一些人生的哲理以及思想。在生命教学中,文学故事在教育资源中占据着一个比较主导的地位,那是因为文学故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多元的生命价值观。而在进行叙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以文本叙事作为教W设计的起点,进一步丰富故事的内涵,让幼儿体验和参与故事的构造,进一步细化教学的过程,让幼儿主动构建自己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2.3 以师幼共叙为主要渠道,在生命教育的现场启迪并激发生命

所谓的师幼共叙,就是指教师和幼儿围绕故事或者是相关的事件共同展开的叙事活动。而这种叙事活动与幼儿自身的叙事活动有所不同,这种叙事活动是连续的、有情节的。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在与幼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连贯、语句前后的相关联性和故事情节的高潮性。在一个故事的讲述中,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是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在叙事性教学中,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戏剧性。

3 叙事教学在幼儿生命教育中的构建模式

3.1 叙事课程:构建故事体系

3.1.1 故事脉络

叙事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使得幼儿经验的课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经验。而这种课程的设计,主要来源与师生共同教学探索中的活动,来源于周围的环境。故事脉络是由故事出发的叙事线索,而这个线索同样也是设计教学活动的线索。而在这个过程中,它将故事与教学活动之间建立起了一个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参与,最终通过故事的经验来实现教学的意义。其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3.1.2 叙事课程的建构取向

在进行叙事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其取向要求教学和学习的态度都处于一个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每一个参与的学员都能够有表现的机会,在故事的讨论中探索个人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能够非常充分地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探索的机会,还可以给不同的学习者提供更为适宜的学习方式。

3.2 叙事课程:目标、脉络和学习理论

在进行叙事课程的模式构建时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其课程的目标、脉络以及学习理论进行分析。其整体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3.2.1 目标

在叙事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包括目标、脉络和学习理论这3个部分。其中,目标包括3个部分,这3个部分分别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幼儿的课程需求、学校本位的课程需求、教育部门的纲要要求。这3个方面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方向,但具体的制定还需要结合幼儿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来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3.2.2 脉络

脉络在教学故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指在一个的教学故事中,是否能够达到已定制的目标。在进行故事选择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了解到故事发展的脉络,还应关注学习者对故事的兴趣。

3.2.3 学习理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将故事与学习者的相互作用描述为一种循环图,非常充分地展现了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教师和幼儿参与其中,故事发展中所要表现的意识、思想、主张、感觉也就随之产生了。但是要注意一点,在这个循环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要通过先前相关知识的引导以及做好相关技能的预备工作,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

4 结语

开展叙事教育对于幼儿的启蒙教育十分关键,很多幼儿在叙事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让每个幼儿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叙事方式。从而为幼儿的启蒙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育叙事篇8

【摘要】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是写文章的基础中的基础。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掌握"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呢?需要进行相应的写作技巧培训,设置悬念的技巧、"以小见大"挖掘深远的技巧、运用抑扬技巧、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运用情景的技巧等就是很好的技巧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记叙文写作; 技巧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是写文章的基础中的基础,可以说有了好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学习写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就会如鱼儿进了大海,如大鹏进了天空,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作为有二十九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和米易地方名作家头衔的我觉得,初中学生在小学接受过六年的作文能力培养,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作文功底,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就不能再局限于写作顺序、六要素、线索、主题的范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重深层次的教学生写记叙文的技巧,让学生把过去已学记叙文写作知识融会贯通,让个人写作能力更上一个档次,让学生成为自己作品的主宰,表情达意,反映时代脉搏。

世间,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记叙性的文章只有写出事物的复杂性、多变性、情节曲折有致、波澜起伏、色彩缤纷、才有好的文格,才能吸引读者眼球,才能一江春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仅仅缠绕住读者的思想、读者的心。在记叙文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掌握"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写作能力呢?我个人认为这是需要讲究技巧的,我就我领略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几点重要小技巧,写作技巧也是写作方法,作浅显表述,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设置悬念的技巧

悬念,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它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巧妙的运用可以抓住读者阅读作品的兴趣,课文中有许多生动范例。

《驿路梨花》,文章处处设疑,或隐或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文章中的"我"和老余行走深山投宿无门,此时恰好出现小茅屋。主人是谁?"我"和老余以为是瑶族老人,瑶族老人以为是哈尼小姑娘,哈尼小姑娘又说房子是盖的,一个叫梨花的小姑娘经常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她妹妹又来照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吗?瑶族老人吗?梨花姐妹吗?文章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也无需作答,读者随着文章情节的起伏和感情的波澜,分明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我的叔叔于勒》,菲力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艺校招生考试中,陈伊玲初试成绩非常优异,复试却令人大跌眼镜,连著名声乐专家苏林教授也感到吃惊。这一来,就把读者的心给"悬"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直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使人恍然大悟。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以小见大"挖掘深远的技巧。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我们的生活中,自己身边有许多小事,所生发出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小"题材"大"作为,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这是非常实用且好用的方法,运用如鱼得水了,就能领略其中的甘甜,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初中语文中,实例太多,略举一二。

《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运用抑扬技巧

人说话,讲究抑、扬、顿、挫,语言才有生命力,写文章也是如此,也要讲究抑、扬、顿、挫,才算得上好文章。通过抑扬对比,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来也易于操作。

《荔枝蜜》,文章开头说"我"并不喜欢甚至讨厌蜜蜂,然后写"我"参观"养蜂大厦",亲眼目睹了蜜蜂的辛勤劳动,还喝到了又香又甜的荔枝蜜,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禁不住赞美起蜜蜂来了。作者又由蜜蜂想到了正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和千千万万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的劳动者。作者对蜜蜂的喜爱甚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梦里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变色龙》契诃夫抑扬顿挫写法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褒贬有致,变化多姿,变中见本质,变中见真实。小说的主人公是奥楚蔑洛夫,他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变化无常,言语出尔反尔,发人深省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

四、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

点,是指事物局部,重点;面,是指事物的全局和整体状况。叙事写人既有对事或人的全貌和整体情况的概括介绍或一般描述,又有对人或事物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特别是重点情况的详细叙述和描写,并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点面结合,叙事写人既有全貌又有重点,就能给人既全面又具体,既完整又形象的感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部分,既有全貌又有局部。《一面》中写鲁迅的肖像就是对"点"的描写,又有"面"的概括,就是鲁迅的伟大精神。《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与鲁迅相识、相处、告别的若干事件、片断,是"点",概括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是"面"。

五、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巧妙的运用情景的技巧

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着重渲染具体的、生动的情景、状况,如人物遇到了怎样紧急的境况,怎样危难的处境,怎样一种复杂、矛盾的局面,怎样一种特殊的困难,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等,抓住"情境"进行具体的渲染、描述,突出表现人物的活动的背景,再通过刻划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七根火柴》中对草地气候变化的情境描写,《小桔灯》中对小姑娘家境的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写。就是生动的典型。

如何搞好初中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写作技巧的培养,方法也是层出不穷。我说表述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只是众多技巧之中的点点滴滴,算不得经验之谈。我觉得,当好一个语文教师,就要善于用心研究,从学习中获得感知。教师有了较高的文学造诣,学生也就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七年级上、下册)

高中语文教育叙事篇9

一、以故事化叙事教育为主,重视幼儿的成长需求

对于幼儿来讲,其生活在美好的童话故事中,学习、生活乐趣及身心成长均与故事息息相关,幼儿不仅喜欢听别人讲故事,还爱好自己讲故事,其所讲故事的形式多样,如自言自语、流水账式经历讲述、故事转述等,且故事内容涵盖范围广,一般包括简短对话、情节叙事等,但许多故事内容并不完整,成人倾听耐心不足,很少能够将其所讲的故事详细记录下来。事实上,幼儿在讲故事的时候,即是其通过叙事的方式将内化的生命经验实现外化,以及组织和探索全新生命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内部认知的过程,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以往传统的幼儿生命教育中,教育者仅单方面地为幼儿提供故事和素材,过于重视幼儿通过听故事获取知识,却严重忽视幼儿的故事创作主体性及其参与故事体验的过程,教育效果不理想。在此笔者建议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幼儿作为叙述主体,激发幼儿主动讲故事,鼓励其将自己内心体会与自己的见解和探索过程采用故事叙事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其个体成长,并在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认真倾听,从其个体生命需求出发,保证其生命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故事化叙事教学的真实性与人文精神。

二、以文本叙事为教育基础,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

文学故事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大部分为著作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与多元化的价值观,是幼儿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同时,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大力推广,幼儿生命教育工作逐渐得到教育行业与幼儿家长的重视,相应地出现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优秀作品。例如《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均包含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生命知识,用于幼儿生命教育中可为其叙事教学提供宝贵财富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纵观以往传统的幼儿教育,大多数教育者经常将“幼儿故事”作为教育教学载体,在此过程中,许多教育者过于重视故事内容与相关情节知识,却忽视故事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其教育目的是通过故事叙事方式向幼儿传达故事中蕴含的教育知识或相关理念等,易导致幼儿生命教育失去“生命”本质,教育效果不佳。现阶段,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主要是指将文本叙事作为教育基础和教学起点,重视故事本身价值,通过叙事教学法让幼儿在听取故事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并鼓励其主动表达自身对该故事的理解,实现“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指导幼儿通过故事体验,完善生命知识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构建。同时,在幼儿生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充分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以此作为教育基础和依据,将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细化,并科学设计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使幼儿在故事体验中通过主动表述的方式积极参与故事化教育过程。

三、促进师生共叙,启迪生命教育

高中语文教育叙事篇10

关键词:外语教师 专业发展 研究

一、导语

1999年《外语界》的“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文中提到师资力量不适应形势是我国外语教育两个问题之一,自此,就掀起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热潮。

二、国内外研究发展历程

在国外的研究中外语教师、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师及双语教师都被认为是第二语言教师(Gloria Velez-Rendon,2002)。外语教师发展的观念历经培训-教育-专业发展的转变过程,其研究也经历了从不被重视到成为当代课程研究重心之一的发展路线。

1977~1987年间全美只有78篇关于第二语言教师的文章,内容包括全面陈述教师行为、教学助理、大学的教学专业准备、在职进修机会、督导以及教法课程等,其中只有8篇是基于数据的论文(Bernhardt & Hammadou,1987)。著名TESOL组织的学术刊物TESOL Quarterly于1980至1997年之间只有9%的文章是以语言教师准备为主题的(Freeman & Johnson,1998)。美国出版的另一本以外语教学为研究方向的知名刊物Modern Language Journal在1990至2000年之间发表的关于教师研究的文章只占七分之二(Schulz,2000)。

1996年Freeman & Richard出版了第一本关于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的专著。TESOL Quarterly于1998年以全期登载的形式专门讨论英语教师教育问题。研究内容涵盖了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教育,尽管研究的范围和复杂程度不同,但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的发展问题。Schulz(2000)总结出当前对于教师发展所关注的主题有:

(1)教师过去经验的作用;

(2)教师教育项目及职前实习的作用;

(3)教师的信念和教学决策;

(4)反思的作用;

(5)合作的作用。

Gloria Velez-Rendon(2002)对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强烈呼吁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并提议在教师准备中使用反思法。Auli等(2010)提出:

(1)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

(2)硕士学位是高层次概念模式的保障;

(3)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教育学思想的、反思的、探究性教师。Noriko Ishihara(2010)认为应持续不断地将教育语用学更加系统地融入教师教育项目中,教师应更加专业地准备好更新知识并决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Graham Crookes(2010)对语言教师哲学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要明确语言教师的目的。Heather & Eduardo(2010)认为从外语教师培训向外语教师发展的转换证明了外语专业的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并号召关注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过程和产出之间的共生关系。他们的号召暗示出外语教师发展与生态学的契合。

2001年、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四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研究被列为大会中心议题之一(贾爱武,2005)。目前研究者有的关注外语教师发展现状及问题,有的关注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反思。

国外很多学者对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发出了概念重建的呼吁(Freeman&Johson,1998;Freeman &Richardson,1996;Richard & Nunan,1990; Schulz,2000)。国外对语言教师的研究不仅强调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理论素养的教育,更强调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及促进的途径。语言教师教育的原则及内容的理论基础还未建立,但研究语言教学过程发现的有效语言教学理论依然可以成为其原则及内容的一个来源。

国内对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关注多但理解的还不够,多为介绍和引用国外的原理和概念,只有个别学者结合国外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对教师素质结构研究最多。研究思路以模仿套用国外思路为主,缺乏原创性、本土性研究。近年来,外研社推出了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系列专著。

三、最新发展趋势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改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相互脱节的局面,叙事研究能够表达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对其收到的效果进行反思,是一种新视野角度下的全新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教育领域内兴起,90年代末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教育叙事强调教师作为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的主体参与者,强调教育经验的直接联系,将教育研究转向教师的现实生活,鼓励教师去叙述自己的故事,在述说中自然反映教师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等等(王秋芳,2008)。

网络环境的健全和发展促进了教育叙事网络平台的创建,如“博客动力”中的“教育叙事”专区吸引了大量参与者。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正式把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Blog纳入教师信息化专业培训课程,将网络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起来。以学校或地区为单位的教育叙事网络平台大量建立,这充分说明网络教育叙事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朱治国,2006)。

20世纪初,生态学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生态学原理向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学和生态学共通的方法论语境,为教育学与生态学的结合提供了可能(王芳等,2012)。因此,将外语教师发展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我国外语教师发展进行研究符合当下的研究趋势。外语教师发展能够在生态学的启示下进行概念重建,对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必须拓展到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中进行以期实现外语教师发展的本土化研究。

王晓靖(2009)将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与生存环境相结合,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理论模型。林辉(2011)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张军民(2012)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综述了外语教师知识结构方面的相关研究,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重点在于优化现有知识结构,并且探讨了相关的优化策略。周颖(2012)则对网络生态系统中英语教师的生态位进行了探究。

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外语教师的发展可看作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的发展,这个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对网络生态系统中外语教师的发展也是目前外语教师发展的一个趋势。

毋庸置疑,对网络环境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叙事研究必将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必经之路。

四、结语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是将决定教育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必将紧跟时代步伐与当前环境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

[2]林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教师发展[D].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王芳,刘昊.教育研究中的生态学:从隐喻到方法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

[4]王秋芳.教育叙事研究—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王晓靖.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理论模型探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张军民.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优化[J].新乡学院学报,2012.

[7]周颖.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英语教师生态位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

[8]朱治国.网络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关于张家港地区H学校教师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Auli Toom,Heikki Kynaslahti,leena Krokfors,Riitta Jyrhama,Reijo Byman,katariina Stenberg,Katriina Maaranen & Pertti Kansanen,Experiences of a Research-based Approach to Teacher Education:Suggestions for Future Policies[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0.

[10]Bernhardt,E.& Hammadou,J.A decade of research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7.

[11]Freeman,D.&Johnson,K.Reconceptualizing the knowledge base of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TESOL Quarterly,1998.

[12]Freeman,D.&Richards,J.,Teach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3]Gloria Velez-Rendon,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02.

[14]Heather Willis Allen & Eduardo Negueruela-Azarola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Future Professors of Foreign Languages:Looking Back,Looking Forward[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0.

[15]Odum,Eugene P.Basic ELcology[M].New YorkL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1983.

[16]Graham Crookes,Language Teachers’Philosophies of Teaching:Bases for Development and Possible Lines of Investigation [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