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十篇

时间:2023-07-21 17:39:07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篇1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中学语文 教师

面对新课程,作为学生母语教育的重要承担者――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思考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体察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规律,研究语文教学的主体,明晰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及方式方法,精选语文教学适用的工具手段,唯有语文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坚持不断反思,不断追求教学的改进与自身提高,才能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决定于教师能否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教育研究者的新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学会教学反思,力争成长为反思型语文教师。

一、语文教学反思的定义

语文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以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回顾、审视和分析,从而达到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的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反思是个体对自身语文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语文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总结”,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二、语文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学反思过程的实质,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既是一个思维过程,又是一个把思维付诸实践的行动过程。可见,教学反思的过程体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发现新问题,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而始终贯穿整个教学反思过程的核心要素是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行为。

1.发现问题

教师反思的起点是问题。发现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发现了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要发现问题必须做到“五用五看”:(1)用理想的眼光看现实的教学;(2)用发展的眼光看过去的情况;(3)用遗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4)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5)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经验。

2.分析问题

问题明晰后,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广泛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尤其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在获得丰富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深刻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

3.提出假设

在观察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出实施方案。这种探究是有目的、聚焦式、有针对性的。

4.验证假设

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行动方案付诸实践,分析实证结果与假设的合理性。并把在验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作为下一轮反思的内容,循环往复,直至问题彻底解决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假设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经解决,教师应总结成功之处,防止重蹈覆辙。

5.总结反思

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课前计划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认真分析和总结自己教学成功之处与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总结自己教学反思的整个过程并加以梳理,供以后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参考与改进。

三、语文教学反思的策略

优秀语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是综合运用多种反思策略来实现的。我们这里所谈的反思策略,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反思教学观念和实践、获取有关信息的渠道和途径。科学的反思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我们认为,反思的常用策略包括:

1.自我反思总结法

自我反思总结法是指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

2.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同伴交流研讨来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由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的教学是狭隘、封闭的。对话反思法类似于小型专题研讨会,教师相互观摩围绕着研讨问题所上的课,并指出所观察到的情境,再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

3.课堂实录、观摩反思法

课堂实录反思法是指通过录象、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再现整个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观看课堂实录时,应注意比较哪些地方按原教学设计进行了,哪些地方进行了调整,哪些地方甚至失控走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或者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

4.教后记反思法

教后记反思法是指把教学中感受深刻的细节记录下来,写成教学后记、案例评析的方法。教后记的内容包括:(1)对课堂里发生事情的个人感想;(2)对教学中的问题的质询与观察:(3)对教学活动有意义的方面所进行的描述;(4)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措施。写教后记,挑剔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通过教后记的撰写与分析,检查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以达到自我反省的境界。教后记反思法重在分析总结,不仅记录下教和学的成功与失败,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分析、感想、体会、新的认识和改进意见,使其成为今后教学的有益借鉴。

5.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即把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它是直接着眼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提升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可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行动与研究是一种螺旋式循环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实践,它是一种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边实践边研究,从实践中提炼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来指导实践。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教师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学科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反思方式,连续地、系统地进行反思,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的特点,借助多种方式进行反思。通过不断教学反思,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124-129.151.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4-117.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篇2

转变观念,重视中专语文的文学教育,是实现加强中专语文文学教育的根本保障。中专学校要改变只注重技能培训不注重中专语文文学教育的观念,要认识到语文文学教育在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同时,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其他功课的理解能力和掌握其它技能的领悟能力。小学和初中都是较基础的准备阶段,到了中专,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要更上一个层次:能较独立自主的完成初中阶段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和观点,形成较完整的语文鉴赏能力。所以,中专语文教师要将“加强中专学生语文文学教育”作为指导思想,贯彻在语文教学中。许多同学不重视语文学习,认为语文随便学学就能考得不错。这种想法,可能在中专学生身上,体现得更明显。他们在课堂上,只认认字,读一读课文,对文学教育熟视无睹。“懒惰”是原罪,学生不重视语文文学教育,肯定有自己的理由。教师首先需要做得是使这些理由不成立,使中专学生从主观上重视语文文学教育。可能空谈语文文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仍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可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百科性”特点;可以通过简介作家和作品内容,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加强文学教育的主要阵地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课堂教学是加强语文教学文学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讲解和有效的督促。概括地说,文学教育的内容可包括对作品题材、作家生平、历史背景的介绍;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对作品内涵的分析等。对以上等内容的解读教师应科学的设计,选取适当的施教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学活动,突出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可以开展朗读比赛、讨论、师生互动、学生互评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使教师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

科学使用现有的中专语文课程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对策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自治区全面实施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有四年,这次改革适应时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课改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上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健全的人格的创造性人才,这不仅是适应当前高考制度的需要,也是时代、民族的需要。那么,语文教师在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和全新学习观的前提下,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1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思维性、活跃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因此,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要由居高临下、高高在上、注重实践、展示个人才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构建和谐知识体系的参与者,创造性地开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与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语文规律、主动去推论语文结论。要善于创设语文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结论的探究过程,给学生讲解应尽量少些,引导学生发现应尽量多些,积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逐步转化为探索、研究、思考、创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围绕教育教学目标任务,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提高。

2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改变了以往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加了大量的实践类型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解题之前首先要弄清题目的要求和意义,有的甚至需要建立语文模型,而相当普遍的应用题几乎都是学生没有涉及过的,这就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考验。当然,这是素质教育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与目的。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和学生都得学习充电,必须加强课外学习,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相互沟通、知识讲座、座谈会议、指导学习、读书活动、自发学习等形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符合新课标改革探究的要求。因此,要着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专心上课,课下自习,及时巩固,解决疑难,归纳总结,不断提高,严格学习要求,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较好的课堂效果。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记忆,通过综合、分析、整理、总结,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让学生真正应用到实际学习与生活中。

3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篇4

现如今,教学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跟随时代的特点及需求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与时俱进不断做出调整,而部分教师并没有对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对语文教育的目的也没有落实到实处,使课程标准形式化。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为了使语文教学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向科学方向迈进,应提高对课程标准的关注和教育目的观发展的研究。

一、语文教育目的观的演变过程

(一)语感中心说

叶圣陶、夏丐尊、吕叔湘等前辈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就对语文教学的语感问题进行过研究,除此之外很少有语文教学者关注过语文语感的培养,没有对语感进行足够的重视,仅仅将它作为语文阅读的元素之一来看待。直至20世纪末,王尚文和李海林为代表提出了 “语感中心说”,王尚文针对传统的将语文性质定义于工具、知识的观点进行质疑,以语文能力的获得为依据提出语感才是语文学习的重心。他指出语感是语言的内在情感表达,可以体现人的心理变化,伴随着人的生活、生命的进步,语言也随之共同进步。语言与语感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是外在的,通过语言进行交谈、沟通;而语感是内在的,是语言的深层表达,存在于思维中,受思维活动的影响。语文教育应当重视语感的培养,通过加强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来增强语感,潜移默化地使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王尚文对“工具说”和“知识中心说”的质疑,主要目的就是主张提高对语言的重视程度,即“语感中心说”。语感的提高有助于学生阅读名著时对深层含义的理解,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王尚文认为,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感的学习,良好的语感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指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语感的培养。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认同语感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不支持将语言定义为工具的传统认知,在心理学层面对“言语”和“语言”进行了区分,前者包含了人的思想情感,是语感的感知对象。两人所推崇的“语感中心说”给语文教育的发展开阔了空间,吸引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从事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促进了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但是,他们的观点还不够完善,在某些层面略失偏颇。比如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学科为人文与工具的统一,这一观点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肯定,他们在这一点上就有所出入。

(二)语用说

20世纪初,侧重语言认知表达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由瑞士语言学家提出研究,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对语用学的研究较为深入,认为动态语言下言语主体对语用意义的表达即为语用学,其研究方向还包括语用变异条件和意义的实现。总之,包括了多种研究层面的语用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诸多语言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潮。广大研究者虽然对语用学的看法有出入,但均明确了语用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表明了自己对语用学研究的态度。2004年潘新和出版了极具影响力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在书中表达了教学论中语用学的应用。他认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中,教学规范的表现本位比阅读本位有更重要的作用。书中对胡适和黎锦熙先生进行了介绍,这两位先生开启了表现本位的研究先河。他们提出了表现本位的教育思想,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认知还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在此基础上潘新和提出了自己对表现本位的理解:一种具有理论自觉,建立于人言语生命意识和成长层次上的认知。他对阅读本位的观念进行严厉批判,从根本上不认同阅读本位的语文教学观,这种观念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潘新和的观点对语文教育目的有很重大的意义,但是遗憾的是他的观点大都只是理论层面的,对本位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没有提出现实措施。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学面临着教学瓶颈,语用学说的提出为语文教学开拓了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诸多一线教育人员未能认识到语用的重要性,未能在实践中应用这一理念,阻碍了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语文素养论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0年修订的试用版(语文教学大纲)中,随后几年陆续有相关权威研究机构将语文能力的名称经过推敲最终定义为“语文素养”。明确了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中200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指出,该阶段的语文课程,务必要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为基本理念,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高中新课标中也对语文素养的要求有所提高,增强语文教学的育人性能。“语文素养”这一教学要求贯穿各个阶层的语文学习,推动了语文教育界对此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大部分研究都不深入,仅进行表面理解,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但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这给研究界带来了新的动力。广大语文教学研究者已对其重视,即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来使语文素养的理解更透彻,以便在实践教育中能更好地应用。目前,语文教育目的观研究范围广阔,也更加深入,已有良好的开端。

二、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的启发

(一)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的特点

现代语文教育目的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教育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对培养前景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自新的教育大纲颁布以来,明确了我国对有一定程度文化素养的新青年的需求,确立了以此为目标的教育目的观。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多方面协调、均衡发展是语文教育的内质。

(二)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的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在发展中曾受到“文化大革命”的重创,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文革的结束,教育重心又回到了城市和高等教育。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国家工作重心。80年代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到了90年代,“素质教育”成了教育的风向标,改善了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等方面影响,教育理念在不断变化,语文教育也随之科学发展。

(三)教育目标的规划

规定在某个时期内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为教育的总目标,教育总目标的指导精神称之为教育总精神,其影响着各学科的教学进程,也包括语文教学。所以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观同样受到教育总精神的指导,亦受到教育总目标的制约。70年代末,关于国家教育的问题研究指出教育的重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紧抓中小学教育,从小打好学习基础。当时邓小平就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观。所以在70年代末教育工作重心就是发展社会主义,语文教育目的观也受教育总目标影响按照邓小平的指示进行改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颁发,对21世纪的教育总目标进行部署,规定“素质教育”的指导地位,再次指引语文教育的教育目的观。

(四)语文教育发展前景

学科发展过程中,自身发展规律会对其造成一定制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由此前对语文教育目的观成因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语文教育演变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本身的发展规则。至20世纪末,我国已经先后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在21世纪初,明确了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多方面平衡发展的语文教育目的观。随着时展,语文教育目的观随之不断变化,结合语文教育的本身发展规则,在起伏中不断前进,其教育任务十分重要,完成过程更是艰巨。

(五)教育理念发展前景

世界处在不断地变化中,事物在融合其他相关因素的同时不断发展,有发展就会有变化,其变化因素有内因、外因之分。外因主要受国内外教育理念的影响,比如90年代,受到的最大影响就是“应试教育”的阻碍。应试教育的教育形式是将考试作为教学中心,一切的学习都为考试服务,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偏向死记硬背、题海作战等方向,影响了综合素质的发展。为了对这一错误进行纠正,教育目的变化为“素质教育”,这一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相对,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是其内在本质。要高质量地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要做好教学工作中的全面教学,面向对象为全体学生,不能按成绩分级区分对待,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全方面协调发展,避免应试教育只注重考试结果的错误。由此可见,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深受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篇5

高中学生从心理上逐渐走向成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自主性不断形成,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模式,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新途径,大胆尝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一、指导思想

致力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总体设计

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载体,在教学中不断采取方法和策略渗透中国文化元素为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平等文化交流的态度,从而使其进行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并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

三、意义

1. 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并于2014年3月26日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纲要》指出在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地理、数学、物理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2. 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令人满意,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与宣讲。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二是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对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 实施原则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采取方法和策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课后活动中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外的协调,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平等文化交流的态度,从而使其进行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4. 实施目标、实施内容、实施重点

(1)实施目标

①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达到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中国文化渗透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

②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与课后活动中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外的协调,拓宽学习运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提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2)实施内容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等。

(3)实施重点

本课题的实施重点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采取方法和策略渗透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平等文化交流的态度,从而使其进行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流,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

四、本课题的实施思路、实施方法、技术路线或实施步骤

1. 实施思路

本课题的基本实施思路是:研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教学实验,促进学生更深刻准确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得体地使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让英语充当加深中西文化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媒介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后的关系进行教与学的反思提出正确实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或策略。

2. 实施方法

本课题以经验总结法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及有效教学模式,确立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同时在研究中辅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活动实践等方法,确保课题研究得以有效实施。

(1)文献研究法:进行有关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内外文件检索,充分了解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水平,借鉴有价值的成果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使本研究有所创新和突破。

(2)调查研究法: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占有量。

(3)比较研究法:比较各类型学生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情况,寻找其中的规律,探求合适有效的教学策略。把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班级发展前后变化作比较,研究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情况,收集研究数据,分析归纳,为课题结题提供依据。

(4)活动实践法:通过英语角、参观、游览、诵读等活动提高学生用英语传播传统文化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5)经验总结法: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逐步调整研究措施,保证研究内容的逐步深入。教师通过深入课堂的实践研究,及时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记录下来。定期整理研究心得,将研究得到的经验以文字形式公开展示,为建立实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3. 技术路线或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或实施步骤是:课题研究准备课题设计开题实验处理各个阶段总结结题报告。

本课题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2月

课题申报、立项,理论学习,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2)实验处理阶段:2015年3月2016年12月

①第一阶段:2015年3月2015年4月,进行实践研究,形成调研报告。

②第二阶段:2015年5月2016年2月,实践研究,阶段总结、反思,撰写论文。

③第三阶段:2016年3月2016年8月,进行实践研究,中期总结,形成中期实验报告及论文。

④第四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1月,实践研究,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及论文,终期总结。

⑤第五阶段:2016年12月,汇报研究结果,申请结题。

五、实施保证措施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45-02

在九年级,学生们各科的学习时间很紧,根本没有时间来做课前预习或课后的复习,他们整天就忙着完成作业。作为记忆性很强的科目――英语,如何让学生们的学习更有效呢?经过多年的毕业班教学工作,本人总结了“复习巩固――新课传授――要点精练――反思总结”这一教学模式,与大家分享。下面就这几个环节作剖析。

一、复习巩固

1.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有一句禅语,“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在复习巩固这个环节中,考虑到学生平常疏于时间复习,所以,我会设立“课前一分钟复习”,我让他们进行限时、限内容的复习,然后进行一小测,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做,切实地做到了复习,避免了因为学生懒惰而出现知识的缺漏。

2.以查促读,提高早晚读的有效性

在进行早晚读时,我通常要求科代表组织学生们齐读5分钟,然后给他们定内容、定要求进行限时训练,及时检测。检测要面向全体,以前我在检测时,及时抽查几个学生,但后来发现不少学生会抱着侥幸心理,总觉得不会抽到自己,所以就放松下来,装模作样的读几下。后来,我就采取了书面抽查的方式,根据他们早晚读的读书内容设计了一定的题目来检查他们的读书效果,这样就促使学生全员参与,课室里的朗朗书声又出现了,谁也不敢“偷懒”了。

二、新课传授

1.合理整合教材,达到训练目的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我都不会墨守成规地跟随课文的练习,相反地,我都做了一定的改进。这在九年级更为普遍。如在九年级Unit 听读课中,我侧重获取信息的训练。根据中考形式,把对话设计成各种形式的表格填空。

我为什么会特别设计这种练习?这是因为,在历年的中考中,学生在这题中失分是最高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得到了大量的练习机会,听力能力达到了很大的提高。

2.渗透文化及德育,激发学生兴趣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将课文当作单词、句子与语法的载体――先学单词,分析句子,掌握词组的用法,而课文或对话的背景、语言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的内涵却很少被重视、被挖掘。另外,很多英语教师也是为教而教,无视德育渗透,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其实,在外研版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涉及文化及思想道德的文章,如在八年级下册Module 9 Heroes unit 2 There were few doctors,so he had to work very hard这一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前先了解一下Dr Norman Bethune 的事迹,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talk about his life,get to know why he came to China and how he worked,etc. 这样,学生了解了课文的文化背景,他们学起课文来就更容易理解,也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理想前途教育。

三、要点精练

1.突破语法,感知是关键。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语法,要让学生在大量接触例句后,才帮学生总结规律。这样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九年级的被动语态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以下几个例句:

Many people speak Chinese. ――Chinese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

Jane often teaches me English. ――I am often taught English by Jane.

Children love these songs.―― These songs are loved by children.

The boy often plays the games. ――The games are often played by the boy.

通过以上的例句,我让学生观察,自主总结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的语法结构:is/ am/ are+动词过去分词。

2.以练代讲,在运用中掌握句型及单词短语。英语是工具,就如一把刀,要想它锋利,就得要经常使用。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运用的机会。我要求他们用所学的知识,造不同的句子,或翻译完整的句子。

最好是把所学的单词跟语法及句型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实现单词―短语―句子的综合运用了,从而达到了新课标要求在语境下学习单词的要求。

四、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也叫教学后记,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我们教学理论的深入学习,同时可以促进我们教学的经验积累,促进我们教学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每节课后,我都认真地写下教学后记,总结反思自己在这一节课中的不足之处,以便进行查漏补缺。同时,一个星期下来,我也会对学生做个书面调查,让学生向我反映自己的难题和对我的教学进行点评,让我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能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求质量,不断的及时反思总结,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相信我们的英语教学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篇7

[关键词]外语教师 教师教育 素质 反思型模式

[作者简介]莫国芳(1976-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英语语言文化。(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82-02

如今,探讨外语教育的研究很多,但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方面。谈外语教学问题的很多,谈外语教师教育问题的少;谈职前教师教育的多,谈教师在职发展的少。国内外语界在外语教师教育问题和外语专业教师的教育发展问题上的研究是最近二十几年的事情。尽管说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职业的本性决定了它与其他教师同行的共性,但外语教师的专业是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这就决定了外语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有其独特性。本文针对外语教师的语言专业特点入手,针对外语教师教育区别于一般教师教育的特点,对国内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研究。

一、外语专业知识与相关文化素养

1.专业知识。任何教师都需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外语教师需要具备外语专业知识和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素养。福瑞曼(Freeman)认为,优秀的语言教师有六个主要因素:一是正确的语音和地道的语调;二是熟练的口语;三是能掌握所教语言的语法和句法;四使掌握大量的词汇,系统学习词源学;五是对他国文明、文学作品的透彻领会;六是语言教师的人格特征。国内束定芳的外语老师素质内容主要是以下三项:(1)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外语教师应当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2)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作为语言教师的专业知识,即词汇和语法知识。还应包括丰富的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知识,更应该包括对人类语言本质特征和特殊使用规律的知识(即语言学知识)。(3)外语教师应该具备有关跨文化交际学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及相关个人品质。

另外,外语老师优美准确的语音、语调、流畅的板书、丰富的词汇、渊博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促使学生学习外语和模仿的动力源之一。语言专业知识是外语教师的立足之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是合格外语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语言专业知识能帮助教师提高自身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帮助他选择符合语言规律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2.文化素养。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不仅指对外语国家文化传统、历史、风俗的了解,外语教师还要具备洞察本族文化与目标语言国家文化的差别的能力,避免语言使用所导致的文化冲突,避免学生在文化方面的语言误用与语言歧义。此外,外语教师的文化知识还应与时俱进,应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把现实的文化内容融合到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中去,让学生能够在更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外语全球化的进程。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有文化修养的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语言与文化兼修的人才。作为语言的教育者,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对社会、历史、环境、知识的各种认知内化的沉淀。文化素养是语言教师的必备素质。在日新月异的信息传媒时代,外语教师要行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引导者作用,没有跟进的文化素质修养就很难有立足之地。由此可见,外语教育的要求不仅仅限于语言,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整个文化体系,跨学科的文化知识也是当今外语教师的发展需求和素质要求。

二、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素养

语言习得的研究近年发展迅速,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影响和作用,外语教师了解语言习得过程的特殊性规律,既是自我发展的素养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前提。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跨文化交际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外语学习学生所身处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外语教师是外语课堂以及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即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外语教师仍然对教学活动起关键作用。由于母语对外语习得有正负两方面的迁移作用,外语教师应当具备相关的语言学知识,对外语习得起到监控作用;外语教师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密不可分,没有不具备文化含义的语言,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外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跨文化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了解。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在语言教学中成为跨文化交际的监督者。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与教学法、教育学、语言习得理论的修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理论的培养不是决然分离的。教师知识范围应该包括至少以下范畴,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师德。因此教师需努力提高自身外语语言技能、丰富外语语言及文化知识、加强外语教育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具体学习我们知道,外语教师的教学理论、语言学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的修养可以与教学能力相辅相成,又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职业发展相生相长,因此,可以同时提升进步。

三、教师自我教育与发展方面的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方法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外语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无可替代。如果只对教学法进行研究,没有对外语教师自我发展进行研究,那么外语教学的改革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外语学习包含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还应该包括教师作为学习者的教师教育过程。教师的自我发展过程需要培养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自我完善意识和反思意识,这些是教师发展的可行途径。对教师的培养应该从“培训”到“教育”进行转变。教师除了教学理论的学习,对自我批判性的反思和评价也应该是教师发展的组成部分,教师的培养是整体素质的教育,专业技术只是其中之一。国外学者定义的教师发展注重教师职业的发展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认为教师职业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六个领域: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自我意识、了解学习者、熟悉课程与教材、职业发展。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相关的自我意识建构和教师职业发展意识也被单独提出和强调。

有责任心和有自觉发展意识的教师更具发展前景。教师的自主性(teacher autonomy)被看作教师的一种专业特质(professional atrtribute),涉及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它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有关,也与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把握能力相关。教师要对教学富有强烈责任感,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以便于对教学的改进和把握。教师是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教师有意识地自觉自主的发展自我,也是教师发展职业和提高素质并从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一。

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模式是被诸多学者论证和提倡的教师教育模式。顾佩娅教授调查了20多位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优秀教师热爱教育工作,善用反思方式,在与各自周围的环境互动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他们对环境因素的积极回应与成功应对,持续的反思-实践的循环发展模式是他们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因素。反思式研究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结合理论学习和借鉴他人教学,不断总结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国内外语教学法,不论是传统的饱受批判的语法教学,还是适应潮流趋势的交际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也好,学生为中心也好;任务型教学也好,自主学习也罢,各种方法好坏裨益各有所长。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模式可以兼容并蓄,帮助教师调整教学与适应教师教育的长期变化过程。用反思型的研究模式研究教师教育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儒家思想中“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它能给教师提供一个能结合教学课堂环境、不同班级学生学习和性格特点、教师本人个性风格、课文内容、社会现实背景以及人文历史文化侧面等方面因素的平台,帮助教师进行综合考量,按需选择适合的教学理论方法,帮助教师观察课堂效果、总结课堂经验、完善教师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这个知识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外语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内省、境界、追求、发展的意识。这些知识都是发展成优秀外语教师的基础。由此可见,教学法的知识和组织课堂的能力只是教师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教师作为鲜活的个人,其自身对社会文化知识发展的追求,是其发展的动力。外语教师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内省式反思和批判,有助于促进他们自身提高与成长。

外语教师教育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话题,外语教师的素质因素关系到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外语教育改革的动因,也是教师教育和培训可以考量的内容。外语教师的素质含义尽管抽象,但是可以用描述式方法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一是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二是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素养;三是外语教师的教育与发展方面的素质。外语教师身为教师,与其他教师有共性――都要具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品行素质,也有和语言教育相关的外语教师的个性。其中,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方面,鉴于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以及文化内涵的模糊性,文化素质概念在文中只是做了描述性的勾勒。文中另一方面在于强调外语教师反思式的自我教育和发展能力,它既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可行方法,也是教师教育的研究模式。总之,外语教师需要培养自身在外语教学、语言习得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熟悉自身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反思式批判方法,并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上述能力与方法,积极主动实现自身价值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慧,林津石,王树.从语言的文化取向透视外语教师教育新发展[J].外语界,2011(4).

[2]顾佩娅.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3]胡惠勇.文化转向中的美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J].外语界,2011(3).

[4]黄景.第二语言教育的教师自主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5]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6]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7]陆忆松,邹为诚.教育叙事视角下的英语教师素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9]文秋芳,常小玲.为高校外语教师举办大型强化专题研修班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

[10]吴一安.外语教师研究:成果与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篇8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教育意义和途径

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师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主导。无论是语文审美化教学,还是课外的语文审美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实施,特别是离不开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作用和影响。卢梭在《爱弥尔》中曾勉励教师说:“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一、新课程改革下,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意义素养即素质、修养,通常是指人们在思想、道德、心理、行为、个性、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培养和陶冶的功夫,以及由此获得的能力和品质。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则指他们为获得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塑造学生的品质和能力所进行的自觉主动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及成果。其实质是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符合个性发展、符合语文教师职业需要的自我完善、自我塑造。它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活动、过程;二是锻炼、陶冶的效应、成果。这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前者重在动态描述,后者重在静态表达,共同构成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整体。从审美素养的纵向逐级升华角度看,它大体包括从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到悦志悦神三个层级的由低级到高级、由肤浅到深刻、由简单到丰富的审美境界。。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同样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师个人和整个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自我完善,而且关系到学校语文审美教育的成败,关系到亿万学生的全面成长。换句话说,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实施和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全面深厚的审美素养,语文审美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具体来说,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没有审美素养就无法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国家教育工作的总任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及基本途径。

它是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是国家对教育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对不同时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核心纲领,是教育领域所有方面、所有环节、所有课程都必须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努力贯彻和落实的。

教育方针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历史范畴。建国后我国的教育方针有多种不同的称谓,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与时俱进的重要变化。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200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来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新教育方针的表述,继承了建国以来教育方针变革的积极成果,也是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次总结。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即审美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表明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领域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者、执行者和落实者。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审美素养,就无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如果没有全面深厚的审美素养,就无法很好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换句话说,语文教师应具备全面深厚的审美素养,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2、没有审美素养就看不出或发现不了语文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但美在于发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般来说,审美素养的有无,与能否发现美,审美素养的高低,与能够发现什么美、发现多少美是成正比的。没有审美素养,就会对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身在美中不知美。马克思指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及的程度为限。”[3](P125-126)“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3](P155)对于语文美的发现也是如此。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语文审美素养,即使语文世界中的美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他也会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发现不了语文美,根本就谈不上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当然,现在的语文教师大多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但是要想独具慧眼,“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发现更多的美,出色地完成语文审美教育工作,尚需进一步锻炼“眼力”,提高审美素养。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篇9

一、积极指导学生科学学习,提高他们的主动性

改善教学方案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应高度重视这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首先,告知学生预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授课前,给学生的安排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根据问题来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其次,老师应当跟学生分享一些实用阅读技能。第一,要求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第二,加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读懂文章,老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第三,要求学生熟悉分段的方法,能够独立概括段落意思,了解其中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第四,教导学生自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从写作背景、作者抒情与议论的章节、段尾段首句等进行总结;第五,让学生对自学的效果进行总结,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且在总结的过程中,起到了又一次复习的效果,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二、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动手动脑能力,所以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即为听、说、读、写四种,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老师在授课时应尽可能进行综合讲解,提高同学们对知识的联想技能。综合同时也指跨学科的学习要求,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在实践中更好地领略语文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老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实际体验书本中的事物,就以人教版的“走进田园”为例,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到田园进行实地探究,让他们见识到真正的田园,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描述。引导他们的参观过程中与同学进行相互交流,并书写简单的观察报告,在实践中积累素材,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怀,看到他们的不同之处,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增加教学的灵活性,不要将某一名学生长时间放在低层次的位置,要不然会对其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注重教学的持续性,要求学生理解该层次的目标及学习重点,引导他们奋力向高层次进军,加强他们的上进心,使得他们领略到成功的乐趣。教师更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模式,理应依据具体内容、学生水平等因素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案,努力践行因材施教的初衷。

四、给学生减负,更新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学到知识,而不是量的堆积。所以,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行自我创造,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额外的兴趣。在我国,哈尔滨首先试点实行了“减负”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总的来说是个很好的开端。减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符合素质教育希望学生全面发展的希望。此外,人民教师也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不断吸收新的教育观念,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素质教育要求师生间有效的互动,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践行“授之以渔”的准则。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总结篇10

 

1 学前教育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成因分析

 

从2004年起,笔者担任中职幼师英语教学,在同学生的沟通和一系列学情调查中,笔者获得了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一年级第一学期,近80%的学生都能够配合教师完完成正常的英语课堂教学;第二学期,下降到50%的学生还坚持听课;二年级时,只有那些英语基础功底较好的学生在听课,这时候学生开始忙于就业,放松了课堂学习。教师常常埋怨学生上课不听讲,学生抱怨上课听不懂,既影响了课程进度,耽搁学生学习时间,又不利于师生关系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静下心,认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1 缺乏统一的幼师英语教材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幼师英语教材,大多数学校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教材,甚至自编教材,有的学校更是让英语教师自己选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这就决定我们使用的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同一年级的教师所教不同,甚至不同年级所使用的教材都不能够衔接,因此一套系统规范的,涵盖语音、语调、词汇、文章,适合中职学前教育学生使用的统一教材亟待完完成。

 

1.2 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相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中职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缺少对学英语重要性的认知,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枯燥的,对英语产生了“抵抗”、“放弃”的心态。中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常会设计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由此可见,改变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3 总结性评价主导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学习评价可以通过不同阶段学生考试成绩反映,也可以通过成绩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市场的需求就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中职生不能够理解市场需求的真正意义,单纯的教师说教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学习英语的动力不足。

 

如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评价大多采用阶段性考试的方式,但是英语各项技能的评价不能仅通过一张试卷来体现,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适合中职学校教学情况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2 反思及对策

 

新生的第一节英语课,笔者通常都会进行学情调查,有85%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很重要,想把英语学好,还有40%的学生认为如果以后工作中需要,会努力学英语的。

 

2.1 适合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英语教材

 

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学教结合教学模式,每学期都会安排学前教育学生进入幼儿园开展教学见习活动,通过学生幼儿园教育见习活动,幼儿园给学校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其中就有:学生的英语口语较差,语音发音不准确,英语课堂教学组织效果不好 ,缺乏独立的英语学习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积累和总结,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强化:①语音方面,语音标准是英语教师基本要求,因此语音教学应该贯彻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尤其是一年级阶段,必须把语音教学的比重加大,在教材编写方面一年级每个单元都要有语音的教学及训练环节的设置;②口语练习方面,在中职学生中,哑巴英语现象比较严重,学生们不会说、不敢说,就连日常用语很多学生都不会说,这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结果,考试要求学生多做题,做难题,这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对于学期教育的学生来说,我们只需要会说日常交际用语,常用的课堂教学用语就可以了,因此教材编写方面,可以把日常交际用语,课堂教学用语的教学环节编入教材;③英语课文的选取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词汇量较少,阅读能力较差,在教材编写上,可以精选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好文章,以及经典文章供学生们阅读背诵,在读文章过程中理解文章、丰富知识,在背文章中增加词汇量。

 

2.2 改革课堂教学,教师统一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学校专业分类多,不同专业会选择不同的英语课本,经常是一个英语教师教一个专业的学生,教师之间缺乏教学沟通,大多各自为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能够让相近专业的英语教师统一备课,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借鉴,不仅可以让教师反思教学设计,而且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共建高效课堂。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更加普遍,教师们也可以把自己的课件、教学设计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上传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2.3 构建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

 

根据《大纲》要求:“中职英语评价应遵循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总结性评价是通过最终考试的方式进行,是学生质量评价的手段之一,它只反映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习的过程。

 

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学习的特点以及知识结构的要求,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测试诊断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通过总结性评价测试测量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把两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评价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

 

3 结束语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要立足学生的现状,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化表现,为其提供多种学习选择,使英语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优质地进行。真正发挥出文化基础课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担当起的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