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经营优缺点十篇

时间:2023-07-10 17:20:44

特许经营优缺点

特许经营优缺点篇1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特许委员会委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培训与教育委员会特许专家、协会专职讲师。北京柏杨柳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柏杨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神州特许网CEO。所顾问过的行业涉及房地产中介业、教育业、餐饮业、眼镜业、化妆品业、体育健身业、服务业、建筑业、装修装饰业、保健品业、服装服饰业、家政服务业、摄影业、玩具业、汽车维修业、二手车、特种行业特许零售等十七个行业。

就目前网吧业的特许经营模式而言,可分为四种模式,即单店授权、区域特许、合作参股、自由连锁。

单店授权:即特许总部将其品牌以特许经营合同形式授予加盟商即网吧业主,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使用其品牌项下的特许系统。其优点:总部管理力度较大,支持易做到;缺点:管理成本较高,发展速度一般。

区域授权:即特许总部将其品牌以特许经营合同形式授予加盟商即网吧业主,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区域内、独家或二级授权,使用其品牌项下的特许系统。其优点:总部发展速度较快,管理成本较低;缺点:支持不易到位,在现有政策下操作难度较大。

合作参股:特许商和加盟商共同出资,加盟商出资额超过51%股本金。其优点:支持力度大、操作较易;缺点:发展速度较慢、管理力度一般。

自由连锁是单体网吧为了抵御市场竞争压力而自愿组建的联盟。其优点:联盟体形成速度较快、可降低部分运营成本;缺点:缺乏核心竞争力、生命力短暂。

就目前而言,不论连锁网吧特许经营采用何种模式,大多概念多于盈利模式,运作多于运营。

目前,网吧企业实现特许经营所面临的困惑:

1.竞争的压力

运营成本高于单体网吧和黑网吧,这主要是由于营业时间、消费群体、单机档次及使用率、监控系统、场地环境、盗版软件、管理服务等差异所造成。

2.发展的压力

现有政策管理的局限性,特许经营的优势难以体现,证照资质、税收政策、经营地点、经营规模的约束。

3.资金的压力

居高不下的运管成本,使连锁网吧企业在市场扩张上捉襟见肘,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获得加盟商的信赖,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连锁网吧需关注的问题

1.市场需求

根椐调查发现,市场对于连锁网吧的消费需求可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并可进一步细分为传统型、入门型、实用型和商务型等。

“传统型”需求:目前,大部分消费者对网吧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娱乐和信息浏览及查询,并且以游戏和聊天为主。

“入门型”需求:对于电脑和互联网缺乏了解,希望学习入门知识和基本操作的人群,是网吧的潜在消费者,此类人群众多、分布广泛。

“实用型”需求:网吧目前的主要消费群体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求学、求职、交友、择偶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此类需求的商业价值高于网吧的传统型需求,特别是教育培训行业,具有市场容量大、行业生命周期长、发展速度快、龙头企业已经普遍盈利等特点,早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就已形成产业规模,其成熟的经营模式特别适合与网点众多的连锁网吧相结合,应该成为连锁网吧提供增值服务、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工作重点。

“商务型”需求:随着连锁网吧经营网点的增多,连锁网吧可以逐步开展相关商品销售和其他增值服务,包括:图书、音响、软件、通讯、数码等产品的销售,票务、旅馆预订、水电、煤气、电话费代收等服务,部分潜在消费者主要来网吧购物和接受其他增值服务。此类需求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可以作为连锁网吧主营业务的补充。在连锁网吧的网点数量较少、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的阶段,此类业务中的大部分项目并不适合作为连锁网吧拓展经营项目的重点。待连锁网吧企业的经营网点具有一定的规模之后,建议连锁网吧企业在开拓商品项目时应以网吧行业的衍生产品为主,切忌无规则的多元化经营。

2.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对于网吧行业的主要管理思想是希望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使网吧向更健康、安全、规范的方向转变,尽可能消除网吧行业的负面影响。因此,连锁经营是政府希望在网吧行业引入的模式,但由于相关政策法规还有待于完善,故此网吧特许经营企业应时刻关注政策面的变化,为规范化开展特许经营做好前期准备,毕竟特许经营将是未来网吧行业主导的经营模式。

3.构建成功的特许经营体系

网吧企业要开展特许经营业务需构建成功的特许体系,体系不健全将很难保证特许业务的健康发展,特许经营一般由七大体系构成,即:加盟商招募体系、管理体系、培训体系、监督体系、支持体系、VI体系、特许经营的组合推广体系。

网吧特许经营需解决的问题

1.特许经营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规模化经营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从而形成集约化经营的规模效益。

但连锁网吧与其他行业的特许企业相比,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特许连锁的规模优势难以体现,不仅没有表现出规模经济的优势,反而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特点。

2.统一采购:单价的降低无法抵消总体采购的成本上升(3C认证的品牌机、正版软件、指定的安全监控系统等等),统一采购的优势不明显。

3.供应商的结算:特许连锁网吧目前当属弱势地位,从上游供应商处很难拿到较长的账期,从而资金压力较大。

4.商品与服务内客: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平台,特许连锁网吧除了上网速度、网吧环境等优势外,还没有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特色服务。

5.经营绩效:严格遵守各项政策法规的特许连锁网吧普遍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我们需尽快研发差异化的经营模式,摆脱与传统网吧采用相同经营模式的竞争局面。

6.单店规模适度:特许连锁网吧由于受最低装机数量的限制,不能像其他特许企业一样根据商圈特点、市场容量、竞争情况、损益预测分析等因素灵活选择单店经营规模。总体规模不经济的状况是目前网吧特许企业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

开展特许经营前期的准备工作

开展特许经营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第一,要做好特许总部的建设。也就是组建团队,设置相关部门,如:授权部、连锁服务部、培训督导部等。

第二,制订特许规划和相应的特许政策。例如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布局规划、特许授权方式,授权的目标区域,加盟条件、加盟期限、特许盈利模式及特许费用等。

第三,要构建成功的特许经营体系。网吧企业要开展特许经营业务必须构建特许体系,体系不健全将很难保证特许业务的健康发展,特许经营一般由七大体系构成即;加盟商招募体系、管理体系、培训体系、监督体系、支持体系、VI体系、特许经营的组合推广体系。

第四,建立样板店。建立样板店是十分必要的,样板店的成功,可以验证经营模式的成功,还可以使新的产品有个实验室。也是为加盟商提供一个培训场所,更可以将经营者的理念充分体现。

第五,建立内部培训机制和制订推广方案。

以上五项是网吧开展特许经营业务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对连锁网吧特许经营的建议

特许经营不是公司在危机中可以采用的延续生存的方式,更不是短期的投机行为,它是一种能有效实现企业扩张占领市场份额的商业模式,它的成功因素是品牌、系统和支持。对于特许总部来讲,要开展特许经营,必须要树立好自已的品牌形象,构建成功的并可复制的运营系统,以及强有力的支持体系。从与加盟商签约那一刻开始,对加盟商的支持就将是持续不断的,贯穿于整个合同期。在这点上,特许总部事先要有心理准备,没有总部的支持加盟商很难成功,甚至会出现与总部的经营理念、运营模式背道而驰的情况,对加盟的品牌产生负面影响,故此总部要不断地研发新品、不断地更新和提升特许运管系统、开发新的培训课程、为加盟商做好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加盟商,占领更大市场份额。

特许经营优缺点篇2

关键词 营销网络 建设 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营销网络,即营销渠道、销售渠道和分销渠道,也被称为是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转移到用户或消费者者的通路。在营销网络中,主要包括制造商、商、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营销网络增值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营销网络已由原来的物流增值的作用,转变成为一个企业的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的法宝,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营销网络,必须正视目前的营销网络中的问题,对网络营销有明确的清晰的理解。

二、企业营销网络建设问题分析

目前,营销网络建设管理大多数企业处于粗放阶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问题非常明显:

1、在当前经济形式下,营销网络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润贡献率明显下降,中小企业的营销动力不足,特别是缺乏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其原因是这些企业缺乏有效评估营销网络经济能力,缺乏经验不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企业家企业缺乏营销网络能力。企业不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设计产品营销网络,对渠道的选择只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在渠道选择上,没有根据的产品来设计分销渠道的长度。有些公司试图一劳永逸,试图用一种设计来满足所有的企业营销网络建设。

3、企业忽视了营销网络的持续性管理变化。许多营销网络成员在进行企业的营销网络设计时,对营销策略的理解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培训评估,在渠道激励、促销措施等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管理制度,在管理过程往往制订的政策不系统。没有选择一套先进的方法,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

4、营销网络营销意识落后,营销手段单一。目前营销界提出的战略思想是“4S”的思想,即满意度、售后服务、速度、真诚。大部分中国的企业营销是不成体系的,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品牌意识,不以做客户关系的建设,不搞终端维护,对渠道的培训和提高意识不强。

5、营销网络中不同的渠道成员之间不规范促销现象普遍,渠道间冲突不断。有的渠道为了争夺市场和客户,在本区内按照规定的价格销售,在其他区域低价格竞争。这些最终导致了企业品牌实力被削弱,销售网络铺设受阻。主观原因是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缺乏对销售的管控。

三、科学合理地建设营销网络

采用科学的控制措施,合理建设营销网络是企业是营销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网络营销模型即是对现有在营销网络模型的构建,包括直销模式、模式、特许经营或特许经营模式等。对于企业来说,建立营销网络模式,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形成企业的优势,可促进企业的快速增长。同时,大中型企业在选择网络营销模式时,必须考虑各种模式对于自身的利弊,做出最佳的选择。

1、直销模式。一般来说,直销模式没有中间环节,厂家直接向终端客户提品,包括:直营专卖店、直销、直邮、网上直销和自动售货机和许多其他形式。直营模式可作为小型和中小型企业的较好的选择,优势在于可使企业省去不必要的费用,节省营销成本,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其本质是企业降低成本,它可以形成更好的价格,真正让利给消费者。

2、模式。经销、、销售统称为性质的营销网络,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生产的企业本身并不直接向最终消费者和零售市场,而是通过营销成员的中介作用,依靠营销网络成员的实力和丰富的线网络产品推向市场。是一个很好的营销网络模型。如今的营销实践中,主要存在三大类的制营销网络模式,即总制,区域制,混合制。

3、特许经营或连锁加盟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企业已迅速形成了商业模式和企业营销网络模。特许经营是指授权给其他企业使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经验的企业,经营自己的生意,“复制”业务的经验,推销自己的产品和营销网络的发展模式。特许经营许给别人是一个特定的经营权,特许经营是签订特许经营合同,收取一定的特许权使用费。虽然特许经营模式在本质上和特许经营是经营同一项业务,即还共用一个品牌和管理系统,并且会向被特许企业收取一定的特许费用。加盟商必须遵守特许经营合同的,要对品牌资产管理系统加以维护。区别仅在于特许经营模式是从许可人的观点的角度来看。从授权方的角度来看,特许经营模式的营销网络模式是特别适合的商业模式明确,但目标客户分散的行业,许多商品和服务,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能够推广到小型和中型市场,并且取得较高的覆盖率。

4、关联营销模式。关联营销网络模式可俗称为“借鸡生蛋”,即借用营销网络实现自己的产品销售。联盟营销网络优势即是在沟通和销售方面,很少或根本没有竞争对手的干扰,短期内不会面临竞争的问题,企业容易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

四、结语

企业要赢得市场份额,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成长为全国性的大企业甚至是大型的全球性公司,应根据自己的实力、行业的性质及市场竞争情况,结合外部环境中的机会,通过衡量,选择适宜的营销网络模式,构建自己的营销网络。

(作者: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春季班,市场营销方向)

参考文献:

[1]冯留锋、熊黎,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增刊):254-255.

[2]杨亚红,浅析金融危机对中国市场营销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0):111-112.

特许经营优缺点篇3

出现回购的原因

1、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与其它经营模式比较而言,特许经营具有风险低、发展快、入行容易等特点,因此备受商界的推崇。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许经营已在全球塑造了麦当劳、Mailbox、肯德基等知名品牌。在欧美国家有七成以上的商业企业是以特许加盟的模式运作和管理的。发达国家的特许经营无论是自身体系还是外部体系都有了很成熟的、规模完善的体制,特许经营是很多品牌走向扩张的、快速安全有效的途径。成熟的商业企业虽然将特许经营当作重要的发展模式,但企业更看重其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要不要发展特许,怎么选择特许对象,要不要将加盟变直营,这都是极为慎重的事情。加盟与直营的选择标准是看能不能对品牌的建立和推动有好的、稳固的作用,以及市场环境对品牌的保护是不是很有力。

众所周知,特许经营是指特许经营权拥有者以合同约定的形式,允许被特许经营者有偿使用其名称、标志、专有技术、产品及运作管理经验等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业经营模式。直营或者直营连锁,是指对同属于一个资本的多个店铺的统一经营,连锁公司的店铺均由公司总部全资或控股开设,在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统一经营,每一家连锁分店的所有权都属于同一主体所有,总部对各店铺拥有全部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实施人财物与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加盟与直营由于产权构成、管理模式、涉及的经营领域、法律关系、运作方式和发展方式的不同,它们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全球拓展目标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加盟还是直营,是企业根据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环境因素所选择的企业发展策略,有时为了实现企业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需求、为了特许经营体系的发展,还会出现加盟与直营并存以及回购的现象。回购是企业对其特许经营战略的调整,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其在进入目标市场后,在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投资风险的同时,快速、有效地建立特许经营的运作体系,并努力实现规模扩张、树立统一品牌形象的目的。

2、企业经营管理的选择

特许经营也可以定义为一个商业机会,即一种服务或一种使用特定商标产品的所有者(厂商或分销商)将当地分销和销售专有权赋予某一个人,而该人则是把向所有者支付费用并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作为回报。

诚然,特许经营模式具有筹集资金、加速规模扩张的作用。同时,作为特许加盟店的所有者,也会努力管理好本店业务,保证特许分店能够获利。但是,随着加盟商自身经营运作管理实力的增强,他们会不自觉地绕开特许总部的指挥。这样。总部的经营管理理念就无法较好执行。在这种情况下,特许总部可能会通过发展直营连锁或者收回特许加盟店的作法,有效地扭转被动局面,以保证整个特许经营体系按照预定的轨道发展。

3、企业扩张风险的防范

与其它经营模式相比,特许经营的市场扩张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成本控制、更强的品牌效应和更好的市场适用性。因为特许经营是以特许权向市场辐射,企业将规范化的管理方式、独具特色的经营技术和名牌化的品牌通过转让和受让占领市场,有较强的市场倍增力。然而,特许经营企业在进行市场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例如,对市场环境认识不足、加盟商选择不当、缺乏精细化管理、发展加盟商的速度过快等等,一家加盟商选择不当,可能就会使总部和其它加盟店多年树立起来的企业形象遭到破坏,并直接威胁整个特许经营体系的健康发展。

特许经营体系的本质是特许总部与加盟店组成的完整的共同体,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长期稳定、相互依存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其发展的基础。如果扩张速度过快,特许人不能及时建立和健全标准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不能为加盟者提供持续的培训、监督和服务支持,特许经营体系就会缺乏稳固的基础,对加盟商的控制力就会减弱,从而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有时,特许经营体系为了防范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会通过发展直营连锁或者收回特许加盟店的作法,将那些缺乏长期合作诚意、一旦学到了经营管理技术就寻求脱离控制而自立门户的加盟商予以剔除。

特许经营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己的优缺点。它的优点在于,资金需求少、可增加管理的动力以及快速扩张。主要的缺点在于,控制力减弱、与人分享利润以及增加运作支持费用。此外,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特许经营体系还不成熟,加盟商自称弱势群体,品牌授权方则称管理困难,因加盟而快速扩张,因纠纷而回归直营也是发展中的必然。但是,回购并不是解决经营不利和化解双方纠纷的最有效办法。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我国特许经营企业发展中的思考

1、回购仅是变质特许的无奈选择

虽然,中国特许经营市场前景广大,但市场构成的各方,包括相关部门、专业服务机构、盟主、加盟商及潜在投资人和专业从业人员,对于特许经营的认识、需求以及对于特许经营的准备、能力、环境、法律意识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和时空错位。我国特许加盟整体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企业创建时间普遍较短、企业实力较弱、网络稳定性较差;企业从创建到开始特许经营,中间的准备时间普遍偏短,没有一到两年直营经验便开展特许经营;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有限、加盟费的收取金额普遍偏低;特许权使用费的收取方式多为按定额收取,缺乏科学性;合作期限短,特许双方缺乏信任。而不诚信则导致纠纷发生和合作关系瓦解,回购似乎成为解决双方纠纷的有效方法。其实,在我国回购是特许经营企业在扩张之路上对市场认识不充分、急功近利、企业经营战略缺乏的无奈之举。而解决经营不利、化解双方纠纷最有效办法是以冷静、谨慎的态度分析市场环境,选择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

通常,特许经营企业在拓展初期,会出现资本和知识的缺乏。那么,在对

目标市场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特许加盟,招募目标市场的当地加盟商,让他们参与特许总部经营管理模式的运作和推广,在短期内实现公司迅速扩张的目标。由于有了受许人的加盟,可有效缓解特许人在资金、管理才能以及对当地知识缺乏了解等方面的压力。随着公司的成长,公司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稀缺的资本、管理才能以及对目标市场的了解都会逐步得到改善。于是,特许经营企业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根据特许经营合同买回一部分特许经营店,以此来增加公司对整个特许经营连锁体系的控制权(一般购回的大都是一些盈利较高的特许经营店)。最后,这个规模庞大、成熟的特许经营组织会逐步转化成为一个完全独资经营的分销体系,保留下来的特许加盟店主要是那些分布在偏远地区或者盈利较少的店面。我认为,无论是直营还是特许经营,也仅仅是特许企业拓展市场的不同手段,它们在推动目标企业构建特许经营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前者通过短期迅速筹集资金来推动企业规模的扩张,后者通过增加企业对特许体系的实际控制权来保证特许体系按照预定轨道发展。并且,随着企业特许经营发展战略的逐步调整,两种方式交替使用、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目标企业的发展。

但是,回购在我国并不是企业战略的正常调整,而是由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法律不完善、企业管理水平和加盟者素质不高,企业驾驭加盟商和市场的能力不足、我国特许市场尚不成熟的无奈之举。为此,在向一个风险尚不完全确定的新市场推进时,特许经营企业必须认真考虑该领域目前是否适合采取特许经营的扩张形式,要进行足够的观察和研究。如麦当劳每进入一个新市场一定是先开自营店或样板店,待培育起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之后才会谨慎选择加盟商。

2、建立完善、成熟的特许经营体系

既然回购不是解决经营不利、化解双方纠纷的最有效办法,那么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答案应该是在合理的企业战略指导下,特许方与受许方共同努力建立完善、成熟的特许经营体系。

大家知道,特许经营体系中存在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主体――特许方与受许方,特许者与受许者之间的关系被喻为是商界中最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主要是指经济关系、合作经营关系、契约关系和人情关系。特许经营双方为了各自和共同的利益,建立了经济关系;为了实现和保持双赢的经济关系又走到一起,建立了合作经营关系:为了明确各自的职责、确保合作经营关系的正常运行也为了一旦合作关系破裂后能够有一个合理、合法的裁决依据,双方又建立了契约关系;为了实现双方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了使特许经营体系更有效地运转、为了避免和减少对簿公堂的情况,双方又需要建立良好的人情关系,以便在轻松、愉快、人情味浓厚的企业文化中共同奋斗。他们两者的所有权分散,经营权集中,双方在长期的合作中,相互之间往往会由于或大或小的问题和误解而发生冲突。为了保证特许经营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特许方与受许方应共同奋斗,建立良好和健全的信任关系。

特许经营优缺点篇4

[关键词] 快餐;特许连锁;选择

[中图分类号] F71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8-0080-03

[作者简介] 刘致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MBA,研究方向为酒店及餐饮管理。(广东 深圳 518055)

我国的快餐业起步较晚,以1987年4月肯德基快餐连锁店进入北京市场为契机,揭开了中国现代快餐业的发展里程。上世纪90年代,中国快餐业以20%的年递增率迅速增长,行业利润率在15%-25%之间,快餐业成为支持餐饮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快餐的需求将会更大。洋快餐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占据着快餐市场,虽然曾经有“红高粱”、“荣华鸡”等中式快餐先后向洋快餐叫板,却相继大败。几经较量,中式快餐在失败中积累着经验。缺乏品种的标准化、生产的工厂化、经营的连锁化和管理的科学化,是制约我国快餐业向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抱守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分散的组织形式,面对洋快餐的冲击,中式快餐业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纵览国内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大多数是走了连锁化经营这条路,通过发展物流业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但同时,也有许多中式快餐企业在连锁经营上急于求成,盲目实行特许经营,随着分店的增多,出现的问题也越多。中式快餐企业何时采用特许连锁经营,如何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快餐企业连锁经营的本质特征及动因分析

快餐连锁企业是经营同类品牌品种、使用统一名称、标识的若干同业店铺。快餐连锁业是以统一采购、加工、配餐、配送为核心,以资本与产权为纽带或授权与特许经营等方式联结起来,实现产品服务标准化、生产加工工厂化、管理规范化、共享品牌与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连锁经营可分为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三种形式。特许连锁又称合同连锁,加盟连锁。其本质特征是主导企业把自己开发的商品、服务和营业的系统(包括商标,商号等企业形象的使用,经营技术,营业场合和区域),以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加盟店在规定区域的经销权和营业权。加盟店则交纳一定的营业权使用费,承担规定的义务。

在连锁经营管理中,各种管理系统共用的基本原则是3S主义(3S PRINCIPLES):简单化、标准化、专业化。这三点缺哪一个,连锁经营系统都难以形成。标准化是为了便于连锁经营模式的复制、利于特许经营体系的管理和控制或保持整个连锁经营体系的一致性。简单化是指通过对作业流程、岗位活动的简单化,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推广和复制的目的。专业化,就是连锁经营体系各基本组成部分的总体分工问题,即通过各部分的专业分工、专业运作和有机协调来保持整个连锁体系的良性运转,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机整体。

从快餐的社会需求、市场定位、服务特征、发展条件与模式等方面看,正餐酒楼的特征更多的是以满足精神性消费为主;而快餐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就餐需求为主,就餐目的更多地体现出消费的物质性。现代快餐的制售快捷、食用便利、质量标准、服务简便、营养均衡和价格低廉的基本特征正好迎合了社会的基本必须性、消费的大众普及性,服务的简便快捷性和经营的价廉物美性的要求。现代快餐只有坚持大众基本消费的市场定位和自身特征,才能确立快餐的市场和需求价值,才能发挥需求容量大的优势,快餐企业的发展也只有追求规模效应,注重规模效益和规模优势的体现,练就较强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快餐连锁企业特许经营的有效分析

我国快餐企业发展思路、模式和途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突破。在快餐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得到认同,发展领域进一步扩宽,一批品牌代表企业纷纷涌现与壮大的同时,在企业发展中,市场与目标、速度与效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磨合与统一,存在着模式雷同和创新不足,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赢利模式和成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稳步快速发展。

面对市场的挑战,快餐企业要发挥规模效益,必须实行连锁经营的发展途径,连锁经营是标准化操作、工厂化配送、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保证。实现标准化操作是方向,品质的作用不容忽视,注重品种和经营管理的标准与稳定控制是企业扩张和走向规模的前提;发展前期的适度标准化体现了实现标准化的渐进性,是可以成立的。连锁经营工厂化配送是快餐企业发展的必要选择,采取产品集中采购配送是降低经营成本和保证经营稳定的条件,但要量力投入,讲求实效。在快餐企业发展和成长中,发挥产业联合、科学化内涵的作用十分重要,是支撑和维系快餐企业规模发展的保证,其中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借鉴和创造的过程。

特许连锁经营更具挑战性和风险性,在快餐企业发展中四面出击和简单授权,难以保证企业的稳定性,特许连锁可以做,但需要直营连锁的样板示范作用,直营连锁和特许连锁应是战略伙伴的关系。在向另一个地区和全国市场发展中要组合式、区域式共同推进,单一和简单的特许扩张模式和推进往往造成控制力减弱、管理困难和顾此失彼,在发展中难以提高系统服务和连锁能力的示范和支撑保证,出现加盟失误而影响企业品牌的信誉和长久发展。

首先,目前在我国连锁经营已有的直营连锁、自由连锁、特许连锁三种形式中,形成了以直营连锁为主,特许经营起步发展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与我国快餐连锁企业发展条件有关,但中式快餐连锁企业如果只发展直营店,企业将很难实现规模化经营和规模效益。从国际连锁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当直营连锁发展到一定规模,形成自身的品牌和管理模式后,都转向以特许经营为主。因为直营连锁的发展常受到资金、地域、时间、地方法规、税收等严格限制,很难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其发展速度缓慢,所需资金量大,管理难度加大,使总店投资风险增大,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又不能较快占领市场达到规模经济,就有可能使一些总店发生严重的资金周转不灵或亏损,有些甚至不得不关门或出让。而特许连锁是一种经营技巧、业务形式的许可,是一种软体技术即知识产权的授予,它不受资金、地域、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在同一时间可在任何有消费者的地域发展多家,并以低成本小风险的特征迅速扩张。西方连锁经营的经验和我国连锁经营的实践都表明,在连锁经营发展初期,发展直营店是一种合理选择,但完成了直营示范的功能后,必须转入特许连锁,才有可能形成规模化经营。

其次,中式快餐连锁企业在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和较完善的管理系统后,应适时地运用特许连锁的方式来发展。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管理系统的完善是中式快餐连锁企业无止境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加盟店,会更好地完善企业管理系统。国内一些中式快餐连锁企业发展加盟店的初期实践证明:加盟店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会比直营店对连锁企业的管理系统提出更直接、更多和更严的要求,这种来自于外部但又处于一个经营系统之中的内外压力,客观地创造了中式快餐连锁企业提升和完善系统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有利于中式快餐连锁企业在加盟店的监督、促进下发展。我们不可能等到自己管理系统完美无缺时再去发展加盟店,这样我们会失去发展机会。中式快餐连锁企业必须去抢占市场,形成规模,运用特许经营方式发展加盟店是一种十分好的方式。

三、特许经营在我国快餐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的特许经营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最初是一些国际特许经营组织率先采用该方式直接进入我国市场。肯德基是第一家在我国发展的国际特许经营组织。后来,我国企业也相继接纳这种方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涉足特许经营。目前,在餐饮业中主要是一些老字号企业,以自己的品牌、制作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特许经营,如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和天津狗不理包子店等。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特许连锁这种经营模式虽有所发展,但发展仍然缓慢,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观念制约。特许经营倡导的是利益分享的经营理念,连锁企业追求的是如何与合作者共同把“蛋糕”做大。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连锁企业重竞争更重合作。而在我国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思想影响,中式快餐连锁企业喜欢搞“小而全、大而全”,自成体系,总想分给合作者的“蛋糕”越小越好。这种做法,是我国历史上几千年小农经济、小生产的落后生产方式的残余影响在当前经济领域中的折射和反映。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特许经营的推广就失去了思想基础。

2.缺乏理论指导、宣传推广不够。特许经营在美国已有百年历史,而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理论界对此研究不多、不深,新闻媒体对此只停留在现象报道、宣传,只有少数中式快餐连锁企业在尝试、探索,大多数中式快餐连锁企业对该经营模式尚不清楚。

3.名牌快餐连锁企业和名牌产品少。在特许经营体系中,名牌连锁企业是核心,名牌产品是依托,缺少它们,特许经营企业就难以吸引加盟者。而在我国,名牌中式快餐连锁企业和名牌产品少,许多名牌也是靠“造名”而成功,品牌缺乏文化含量和知识化、现代化的运作系统。在餐饮业中,一些老字号企业和产品,也因缺乏现代的管理模式而使得名牌的利用价值大打折扣。

4.法制不健全。特许经营这种形式对社会的市场环境和法律保障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完备的规范体系。然而,目前我国特许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原国内贸易部1997年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这仅仅是初步的管理办法,其中对调整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关系的一些规定没有包括进去,容易引发一些纠纷。

5.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在特许经营中,特许人与受许人虽然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但协调两者关系,形成整体合力,需要特许人具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即特许人既要有综合性的经营管理人才,又要有专业性强的经营管理人才。如麦当劳就雇佣了大批专业化房地产的人才去世界各地寻找最合适的开店店址,从而提高分店经营的成功率。而在我国,由于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在特许经营中,特许人前期介入不深,期中管理、服务和培训跟不上,导致特许经营体系的整体性不强、系统性不够,这使得特许经营的优势大打折扣。

四、推进我国中式快餐特许经营的几点建议

21世纪将是我国流通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发展特许连锁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为使特许连锁在中式快餐业中驶入发展的快车道,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实施倾斜政策,扶植名牌快餐企业和名牌产品

政府要切实推动特许经营发展,应将扶植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发展名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对市场的建设、指导、扶持、监督等措施,促进名店和名牌产品的健康有序发展。这一工作涉及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对于已有一定声誉的名牌中式快餐企业,各地政府应优先注册登记,防止他人乘虚而入而使中式快餐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对于那些有多年经营历史的传统老字号,政府应鼓励支持他们开展特许经营业务,鼓励他们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积极拓展市场,迸一步提高中式快餐企业的知名度。

2.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改善法制环境

随着特许经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快餐企业意识到了这种经营方式的潜力,纷纷涌入特许经营的大军之中。然而,除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外,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对特许经营进行规范,加之理论研究的滞后,使得许多从事特许经营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如商标、专利和专利技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知名商品等的保护问题以及特许经营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因此,急需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出台有关特许经营领域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加盟双方合法利益,保证健康发展。此外,还要认真研究现有法律对特许经营的适用问题,包括商号登记、商标及专利的保护。还要积极培育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咨询、策划、培训、订货、配送、信息及法律服务等,为特许经营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使我国快餐特许经营驶入发展正轨。

3.为中式快餐企业特许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为了推动快餐特许经营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在信贷、税收、网点用房、经营商品、简化工商登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充分发挥快餐连锁协会“组织、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的功能作用,使其承上启下,成为沟通快餐连锁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桥梁,为特许经营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此外,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探索中外合资合作发展特许经营的路子,支持我国快餐特许经营走出国门,发展跨国经营,推动特许连锁经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涛.连锁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郑灿朝.聚焦中国连锁业[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3]朱明侠.特许经营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杨寿松.对国内特许连锁经营的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03,(7).

特许经营优缺点篇5

关键词:盐业公司;连锁经营;品牌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15日

一、连锁经营概述

(一)连锁经营的定义。连锁经营是一种常见的商业组织形式,亦商业模式。是指在统一的经营理念下,经营同类商品、使用统一商号、提供统一服务模式的若干门店,在统一总部的管理下运营,最终实现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实现规模化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效益。

在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想要发展壮大,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形成市场规模,都需要借助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企业如果不采取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进行扩张,那么只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发展,被规模和空间所限制。只有采取连锁经营,企业才能通过不断开设单店、扩张体系、覆盖市场,使企业实现经营连锁化。企业借此提高品牌价值和形成规模效应,在更大的发展空间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二)连锁经营的分类。一般情况下,连锁经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直营连锁。直营连锁,指的是单店的人、财、物均由总部投入并控制,其所有权归总部所有。在直营连锁的模式下,由于各单店均是隶属于总部之下,所以总部可以实现对各单店的高度控制,使得各单店在总部的统一管理下,规范化运作。但是,由于直营连锁需要总部大量的资本投入,所以需要总部有较强的实力,否则会限制其连锁经营规模的扩张。

2、特许连锁。特许连锁,亦加盟连锁,较为规范的叫法是特许经营,指的是总部通过将其一系列由知识产权组合而成的经营资源(即特许权),以合同的形式许可给其他经营者(即加盟商)进行有偿使用。在特许连锁的模式下,特许经营企业与加盟商是处于相互独立的法律地位,单店是由加盟商投资建立,所以有利于特许经营企业降低体系扩张风险,快速实现规模效益。

3、自由连锁。自由连锁是指相互独立的零售商自愿形成统一的联合体,在进货、配送和促销等方面实现统一运作,使所参加的企业都实现最佳盈利。同时,自由连锁模式下的各单店亦可保持各自的经营风格和特色,使得各连锁成员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较高的自由度。

二、盐业公司连锁经营现状分析

近年来,全国各地盐业公司结合本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连锁经营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苏盐连锁、渝盐连锁、沪盐连锁、徽盐连锁、中盐甘肃连锁、川盐连锁、鲁盐连锁、龙盐连锁、浙盐连锁、宁盐连锁等众多连锁品牌,中国盐业企业连锁经营体系逐步构建起来。

(一)开展连锁经营的原因。盐业公司之所以开展连锁经营,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优化食盐销售网络,提高企业利润。对于目前的食盐流通领域来说,基本上是“批发-转批-零售”的三级销售网络。而作为盐业公司,基本上只涉及批发环节,将食盐批发给区域商,由区域商进行下一步销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盐业公司基本上只是涉及批发环节,对于转批和零售则缺乏管理。如果采取连锁经营,可以以盐业公司作为总部,进而开设单店,直接面向消费者。这样一来,盐业公司将直接面向市场终端,通过单店构建网络,网络覆盖市场,形成全面、到位的食盐销售网络,缩小食盐流通过程中的环节和层级,提高市场占用率,进而提升企业利润。

2、强化企业竞争力,应对盐业市场化改革。由于食盐具有生产局部性、供应全面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加之是全民补碘的载体,所以国家一直采取计划性的专营专卖。但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盐业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2009年盐业的改革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因此,在新形势下,盐业公司不能仅仅依靠专营制度的优势来生存,而应该通过优化与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连锁经营成为了盐业公司市场化的发展方向。通过连锁经营,盐业公司可以进军零售行业,打造品牌价值,横向和纵向多元化发展,增强其竞争优势。同时,盐业公司可以减少对专营制度的依赖性,有助于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连锁经营类型的选择分析。目前,我国盐业公司的连锁经营形式主要是采取直营连锁。在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中,基于盐业公司统一规范化管理与发展的需要,自由连锁目前并不为其采纳。那么,为什么目前盐业公司更多选择的是直营连锁而非特许连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盐业公司缺乏特许权的核心竞争力。特许连锁的体系扩张主要是依靠总部不断招募加盟商,进而增加单店的数量,形成规模效应。特许连锁的盈利本质在于其特许权的核心竞争力,特许权可替代性越低,竞争优势越强,加盟商越愿意选择加盟。而对于目前的盐业公司来说,开展连锁经营的优势主要在于国家对于食盐的专营体制。由于食盐专营而使得盐业公司对于食盐的销售具有独占性,而并非盐业公司拥有的包括经营模式、经济技巧、商业秘密在内的一系列由知识产权组合而成的特许权。所以,盐业公司开展特许经营,缺乏特许权的核心竞争力。

其二,盐业公司目前拥有足够的资本开展直营连锁。特许连锁的主要优势在于降低特许经营企业的风险,减少特许经营企业资金投入,使得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实现体系的扩张。加盟商与特许经营企业是处于相互独立的法律地位,加盟商开设的单店所有权是属于加盟商的,单店资金的投入主要是来源于加盟商,特许经营企业无需投入过多的资本。但是,在特许连锁中,特许经营企业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加盟商交纳的加盟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在同等规模下,利润远不如直营连锁。作为盐业公司来说,其是属于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基础和资金优势,所以在有能力开展直营连锁的条件中,当然是偏向于直营连锁。

三、如何提高盐业公司连锁经营竞争力

(一)将单店食盐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对于盐业公司开展连锁经营来说,不能仅仅只是销售普通的食盐产品,这样的话,连锁经营发挥不了它的优势。而且,如果只是销售普通食盐,那么盐业公司的连锁经营将失去意义,因为这是商或是超市就能够替代的。况且专门开设单店销售食盐,利润低薄,每个月除去单店所需支付的租金、人员工资、水电费等成本,收益所剩无几。因此,盐业公司开展连锁经营,不能够仅仅局限在销售食盐的层面上,应该将盐业公司连锁经营模式下的单店定位为其食盐品牌的专卖店,横向和纵向结合发展。假如这样一种单店商品定位建立起来,单店将大大提升其盈利空间,提高盐业公司连锁经营的利润。

在横向方面,目前不少地区的盐业公司已经开发出多种生活用盐(例如海盐洗发水、海盐沐浴露等),以及各类非盐产品。但是,由于销售渠道的缺乏,导致其市场份额少,消费者认知度低。如果利用好单店这一平台,就可以完善其销售渠道,通过单店将这部分产品很好地销售出去。重庆市盐业集团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渝盐连锁”经营以来,在非盐经营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通过建立渝盐连锁店,目前已经形成六大系列产品。2008年渝盐连锁下的重庆盐业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其中非盐商品销售收入4亿元,实现利润5,500万元。

在纵向方面,单店可以开展多种盐产品的销售,使得食盐在消费者心中不再是一种普通的调味品,而是一种健康时尚的营养产品。广东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拥有澳洲湖盐雪晶盐、澳洲湖盐冰晶盐、南方海盐自然食用盐、南方海盐精选海盐、低钠盐、加钙营养盐、加锌营养盐等一系列的食盐新产品。在其销售的“粤盐”牌澳洲湖盐雪晶盐零售价为20,000元/吨,零售小包装5元/包(250克);“粤盐”牌澳洲湖盐冰晶盐零售价为30,000元/吨,零售小包装7.5元/包(250克)。相比较于每包不足2元的普通加碘食盐,可见盐业公司对于食盐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日用调味品了。

(二)打造以绿色健康为品牌优势的连锁企业。目前,我国零售业中的连锁经营企业多之又多,盐业公司开展连锁经营,想要在与众多的连锁品牌企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则必须体现其独特的竞争力。对于盐业公司来说,其连锁经营的竞争优势在于,它体现出的是一种绿色健康的理念与主题。食盐,是一种绿色健康的产品,那么盐业公司构建出的连锁经营体系,则应该是打造出以绿色健康为其产品主题的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肯定是更倾向于购买绿色健康的产品。

中国盐业总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其绿色健康产品的科研研发。例如,其旗下中盐国本盐业有限公司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发展为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员。中盐国本研发的多元营养强化盐(钙+锌+硒)、海藻碘盐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通过,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可使用绿色产品标志,其研究项目“海藻盐的应用研究-活性海藻碘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奖。

2011年11月,广东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以“绿色低碳生活”为参展主题,参加了首届中国国际绿色创新技术产品展。期间展示了企业近一年来在调整产品结构和创新研发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展出的“粤盐”旗下产品有澳洲湖盐(雪晶盐、冰晶盐)、精选海盐、绿色食品特制食盐、低钠盐、客家精熟盐、雪花盐、自然晶盐、海水自然晶盐、餐桌盐、“极盐”洗浴盐、“索丽儿”洗浴盐和温灸保健盐包、保健治疗仪等共几十个品种系列。展览倡导了“提升产品品质引领绿色消费”的理念,树立了“广东盐业”、“粤盐”的良好品牌形象,获得了预期效果。

由此可见,盐业公司目前的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等特点,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研发投入,并将其打造为连锁经营发展的品牌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将企业直营连锁向特许连锁转化。盐业公司将直营连锁向特许连锁转化,可以使其降低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又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盐业公司的资金假使能满足其连锁经营目前的发展,也未必满足得了未来的需要。在直营连锁的模式下,盐业公司不断开设单店提升市场份额,意味着必须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本,这样会限制盐业公司连锁经营未来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如果采取特许连锁的方式,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盐业公司的资本投入,同时又能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单店的网络规模,并将风险分散到各加盟商身上。特许连锁模式下,盐业公司可以通过对加盟商的加盟费和特许权使用费的设计与收取,来实现经济效益。

另外,特许经营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其特许权的含金量。特许权是包含企业经营模式、商业秘密、专利、专有技术、经营诀窍等多方面的知识产权,企业将其知识产权通过单店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对于盐业公司长远的发展而言,必须提升自身的创新与研发能力,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使得企业拥有更多的专利、专有技术和科研产品,进而转化为其知识产权的竞争优势,打造其具有低替代性的盈利模式,这样才能使得盐业公司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更好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特许经营优缺点篇6

关键词:厦门;物流;货代;专业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55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072-02

1 厦门货运行业现状分析

(1)石制品在厦门出口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009年3月6日―3月9日。第九届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在会展中心举行,这是厦门市继中国投资洽谈会和对台交易会之后的又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展会。

(2)虽然这波金融危机对珠江三角洲以及厦漳泉三角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部分工厂倒闭,进而影响到厦门地区的出口量,但在这些地区的服装、鞋子、箱包以及工艺品等轻工产品仍然在厦门出口货物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3)进口货载在这几年内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有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特别是沙特伊朗进口的石材,欧美进口的废纸,还有从台湾进口的塑料米等。进口这几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厦门地区的贸易仍然以出口占大部分,主要是闽赣及内陆地区的货物。

2 厦门货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佣金制度动摇,经营面临困难。

国际货运业本身就是一个中介行业,赚取佣金是它的主营收入,交通部在这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是由于贷代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船东不断地调低佣金比例,甚至取消了近洋航线的佣金,使得这块收入下降,甚至为零,这对中小货代企业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中小货代企业的另一收入就是作为无船承运人拿运费差价。但现在航运市场上运费几乎透明,老货主对哪一航线,哪种船舱,每一集装箱所需费用了如指掌。因此所谓的差价也差不了多少,所以佣金制度的动摇,佣金下调使得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甚至危及其生存。

(2)企业规模小、服务单一,缺少核心竞争力。

厦门的货代企业众多繁杂,且专业化程度不高,容易陷人市场局部混乱之中。从货源、网络、功能、管理、服务、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真正实力超群、具有竞争力的寥寥无几。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竞争能力低是绝大多数货代企业经营状况的最好写照。

国际贷代应是一个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行业,发达国家的跨国货代公司早已发展到了门对门服务。但厦门的货代业务范围长期以来一直局限于订舱、报关、转运等环节的简单劳务,功能单一,服务面狭窄。行业放开之后竞争日益激烈将是我国货代行业的大势所趋,中小货代企业在竞争中。没有优势,为了抢占客户,只能采取降低服务价格,有的贷代企业甚至放弃吃价差,倒贴钱给货主。这种恶性的价格竞争,将使那些缺少竞争力的中小货代企业生存困难。面临倒闭。因此,厦门的中小货代企业应重新调整定位,进行整合与升级。

(3)资金规模小、融资能力不强困扰企业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讲求的就是规模效益,为了扩大企业规模,企业需要增加投入,但是厦门的中小贷代企业存在资金规模小、融资能力不强的问题,那些国有控股的国际货运企业或大型的贷代企业,它们可以采用职工持股,或利用自己的品牌、信誉吸纳民间资本的做法,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速资本集中。但对于中小货代企业。它们缺少品牌,缺少信誉,它们中有的是挂靠大企业,有的是几个人合伙,凑足企业注册资金,有的甚至是采取借资,一且企业成立就抽资。这些货代企业的规模是可想而知的,企业的信誉也就无从保证。这种小规模的贷代企业,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很难生存下来的。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保证厦门本土货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必要对目前散乱无序的货代行业进行全面的整顿。

(4)厦门物流业人才短缺。简单地说,物流管理实际上是一个策划的过程,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我国这样的人才还比较少,厦门地区的物流专业人才更是奇缺。以厦门甚至全国目前的现状看来,从事货代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进入门槛不高,高级物流人才匮乏。缺口较大。从长远来看,未来5年这种缺口还会进一步扩大。

根据调查,206家企业当前紧缺人员数量为1604人,其中、高级人才需求712人,未来1―3年内所需人才为3195人;3―5年内共紧缺6195人。根据市工商局注册的物流及相关企业近2000家推算,预计到2010年。夏门市物流人才缺口将达到几万人。

(5)厦门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为符合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需要,灵活应用信息科技往往是致胜关键,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追踪货物、库存管理电子化,都是急需研究的课题。同时,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管理系统还没有完善。存在企业有没有通过IS09000、IS014000等体系认证,有没有质量保证系统,企业的货损、货差率能不能降到最低等问题。物流行业的整合速度远远慢于制造业的整合,毕竟多数制造业企业都有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产品而产生的物流需求,但却找不到全国意义上的物流服务供应商。

(6)厦门物流企业的网络有待进一步健全。

物流是一种网络经济,网络不完善或不健全,业务开展就会受到制约。目前厦门本地的货代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小型货代往往只局限在追求短期利益,甚至只是做做差价赚取佣金,根本不愿意花成本完善自己的网络系统,不少货代根本没有自己的网页或内部工作系统。而一些已成规模的大型货代,却只有在诸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核心站点设立一个主页,在不显眼的角落标注上厦门地区的负责人以及联络方式,仅此而已。这种现状其实可以表明厦门物流行业虽然起步不算晚,但市场结构并不成熟,竞争混乱,大多数货代认为健全的网络服务并不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公司的绩效,因此漠视网络环境的建设。厦门物流行业的网络健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 厦门货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量的外资货代涌入,国外的货代企业以其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雄厚的资金、遍及全球的网络、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等在行业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货代行业将出现优胜劣汰的局势,一些势单力薄的货代企业将被淘汰出局。面对“强敌”压境的态势,厦门的货代企业,尤其是中小型货代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1)停止内战,加强联合,提高竞争力。

近年来,航运业联合、合并、收购、重组之势风起云涌,船公司及大型的货代已为中小货代企业做出表率。大企业尚且如此,何况中小型企业。中小型货代企业耍有长远的目光,应牺牲某些局部利益。停止内战,加强联合,寻求共生,避免陷入孤军奋战、分散经营的局面。

有人提出中小货代企业可以通过“以中型货代企业为龙头,以特许加盟连锁经营为支持”的经营模式来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其实还可以再上一档次,即采取以大型企业

为龙头,让中小型企业以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的方式,来全面发展厦门的货代企业,整体提升厦门货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货代行业符合特许连锁经营的操作特点。它可以通过规范一系列操作,要求加盟者共同遵守,使特许方与被特许方在经营管理理念保持一致。特许经营模式给特许方和被特许方双方互惠的机会,特许方无需资金投人,即可壮大规模,受特许方可以得到大企业的支持与扶植。厦门的中小货代企业可以尝试这种经营模式,整合企业,以缓解融资问题,在不增加资本投入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规模,从而全面提高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拓展企业的服务范围。向物流业进军。

目前,厦门一些大型国际贷运企业己实现了转型,2003年有6家物流企业进入全国百强行列。但是,中小货代企业的经营模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有必要进行转型,中小货代企业经过优化整合,上规模之后,就需拓展服务范围,追求更大的利润源。“物流”是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的行业,政府在政策及配套措施上都给予一定的保证。物流的根本产品是服务,货代企业的本质也是服务,综合物流的精髓无非是货运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服务功能的延伸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贷代企业要向物流企业转型,需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企业必须有集中稳定的货源,其次必须有完善的配套设施,能提供综合;第三必须具备成熟强大的网络信息系统;第四拥有训练有索的专业人才。目前,厦门很多中小货代企业尚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它们必须接受物流的经营理念,有转型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才愿意牺牲短期、局部的利益,实现货代企业在货源、人才、资产等方面的整合、重组、优化,组成新机构或新实体,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走中外合资合作之路,促进企业规模经营。

外资货代企业的进入,对中小货代企业来说既是压力,又是一个发展契机。外资货代企业有很多优势,如具有雄厚的资金、成熟的网络、优秀的管理经验等,但它们刚刚进人我国,对我国的国情和现状不太了解,急需得到本土企业的帮助。中小货代企业可以与同国外有一定实力的货代开展合资、合作经营,走合资合作之路,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改善货源结构,拓宽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扩大经营规模、壮大竞争实力的目的。

特许经营优缺点篇7

关键词:中国游客;零售企业;品牌;营销策略

一、引言

随着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收入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奔赴境外旅游购物。各种吸引眼球的中国游客海外购买消息经常见诸报道,2011年在欧洲出售的奢侈品三分之二被中国游客扫货、2012年中国游客海外消费额蝉联全球第一,占全球游客海外消费比例的24%。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达1.2亿人次和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两项指标均为世界第一,2016年的猴年春节600万出境游客刷出900亿人民币。最近2016年国庆,25万前往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消费金额达到37亿元人民币。在这些境外游客所购买的产品中,大部分国内零售市场都能找到,既有如高端品牌的奢侈品LV包和瑞士手表、日本智能马桶盖和智能电器电饭煲,也有诸如保温杯、钢笔等一大批低价知名品牌的日用品。与之境外购买热潮相比,国内部分零售企业由于提供的产品与服务难以满足顾客需求因此造成市场相对冷清、业绩下滑、利润低下、成本越来越高。即便是在维持的零售企业,也面临着低增速和负利润的严峻挑战。许多中国游客倾心于品牌产品与服务,境内零售市场又难于满足,因此这部分顾客几乎不在境内下单购物。

针对这些情势,中国零售企业需分析境外零售企业先进营销手段,特别是其品牌营销策略,从而更新自身的品牌营销策略。另外,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放缓,百姓收入增速也受到影响,未来的消费随着社会的进步将更加注重服务消费,更为讲究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品牌是维系着消费者和零售企业的情感纽带。品牌策略是零售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实施的营销手段,尽管在过去一段时间,境内许多零售企业一直推广品牌营销并注重自有品牌的培育,但实际效果极为有限。据2015年12月上海市品牌授权经营企业协会自有品牌专业委员会(PLSC)的报告中,中国多数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比例约在3~10%,而境外欧、美、日、韩、香港、东南亚等地区的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的比例达到了30%~50%。因此,中国零售企业应大力拓展品牌营销策略,结合一些先进科技带来的营销手段如电商,提高竞争能力,从而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将消费者消费最大限度留在境内。

二、境外零售市场吸引中国游客爆买的原因分析

(一)境外零售企业具有良好信誉并提供不同层次的品牌产品

境外零售企业特别是来自欧美的零售企业,具有良好的国际信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这样做一方面能保证顾客所购的产品属于正宗品牌以及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使顾客的回头率提高,另一方面又能保证制造商和流通环节的零售商在长期良好的信誉下进行品牌产品的经营。在此基础上,零售企业能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品牌产品,凸显零售企业的专业化和特色化。一是零售企业根据自身的营销渠道、营销队伍、所经营的产品、所在区域和优势等特点来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和分类,以此来确定本企业是否属于大型综合百货、大卖场、超市、专业市场还是便利店、折扣店、免税店等。二是不同的零售企业可根据不同顾客支付能力的高低,提供档次不同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商品,既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顶级品牌奢侈品和智能产品,又能提供安全可靠、价格便宜的普通消费品以及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等,可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基于这两个特点,中国游客到境外旅游时,总是能根据境外零售市场的专业分类和自己的支付能力快捷地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进行快速购买。

(二)境外零售企业能提供质优价美的品牌产品

2015年以来人民币一直呈现贬值的趋势,境外旅游消费购买的性价比有所下降,但丝毫没让中国游客的消费热情和能力减退。能吸引中国游客的正是境外零售企业能提供质优价美的品牌产品,这些品牌不仅包括零售商和制造商长期合作的品牌,同时也包括零售商自有品牌。质优、价美、品位高是这些品牌产品共有的特点。质量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产品使用时间长,如境外所买的刀具、指甲剪能使用10~20年,而国内的一般产品只能使用几年就成废品。二是产品给予消费者的体验不一样,如:从境外所买的儿童感冒药的口感、疗效优于国产感冒药,使用从欧洲购买的凌美牌钢笔手感比国产品牌钢笔舒畅。在价格方面,同档次质量的品牌产品,境外零售市场比国内市场要具有竞争力,如:同品牌和规格的奢侈品、同档次的浴巾、牙膏品牌产品、化妆品等,境外零售价格比国内便宜少则1~2倍,多则数倍。另外在品牌产品品位与设计方面,境外产品设计的奇特新颖,吸引力强的销售包装也比国内零售商品胜出一筹。由于境外零售企业提供了质优价美的商品,大大激发了中国游客购买热情,如:赴韩国旅游的中国网购“剁手族”们都开始将目光投向质优价廉的化妆品、护肤品、零食、蜂蜜、文具等日用消费品。中国游客对质优价美的境外零售产品偏爱主要表现在无论是顶级品牌的奢侈品,还是一般消费品,同境内零售企业的同档次销售产品相比,有很强的竞争力。

(三)境外零售企业能提供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服务

境外零售企业提供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服务,这些零售企业有高素质的营销团队,当中国游客进入许多境外实体购物店时,不管顾客有没有意向购买,营销人员从进店到离开一直以热情、耐心、大气、得体的服务促使游客愿意在匆忙的旅程中花更多时间去体验其优雅的购物环境和所销产品的品质、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再加上有些店里免费提供咖啡和水果的附加服务,购买的欲望随之而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营销模式的多样化,许多境外零售企业具有先进的品牌营销手段,实施全渠道营销整合,他们不再简单以线上和线下独立区分零售,而是从顾客的需求角度出发,逐步推进各渠道融合,由卖出品牌商品升级转变为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如:美国梅西百货就从顾客的商品了解到售后购物全程布局,并致力于在每个触点满足顾客潜在的各项需求,使购物体验简单而周到。

三、当前中国零售企业的品牌营销存在的不足

(一)部分零售企业缺乏自身定位和品牌专业运营

中国部分零售企业对自身缺乏定位,严重影响了其品牌营销。首先,对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缺乏定位,是否属于大型综合百货、特卖场、超市还是小门市店等模式,难于自身界定,因此影响其后续的品牌运营策略的实施。其次,许多零售企业采用大杂烩式或柜台租赁式经营等,对其经营模式缺乏定位,是属于批发式、式还是连锁经营式等比较模糊。再次、难于根据其经营产品进行定位,品牌产品属性是具有个性化还具有专业化,这些零售企业难以分清。最后,难于对目标市场的顾客需求进行定位,不同顾客有不同需求,有的追求时尚前沿、有的追求高端奢侈、有的追求价格便宜……,因目标市场不同的需求顾客群和自身产品特点可分为时尚店、奢侈店、折扣店或便利店等定位。基于定位的缺失,使得许多零售企业的经营具有盲目性和跟风性。

(二)缺乏高效的品牌运营与管理团队

中国多数零售企业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品牌运营与管理的团队,长期以来,零售企业的管理多半重视扩大业务销售量和增加销售门店追逐短期的利润。在营销模式上,习惯以低价来赢得顾客与市场。对于市场调研、信息收集与市场反馈、完善售后服务、品牌开发与运营、商务谈判和商业法规等方面,许多零售企业管理团队成员欠缺相关知识与技能,难于相互协作,各司其职。特别是品牌培育方面,零售企业缺乏相关营销团队难以以自己专业知识和营销手段来吸引和说服顾客购买自有品牌产品,因为多数顾客认为制造商品牌产品优于零售企业自有品牌产品。在面对销售品牌产品突发事件上,难于用危机管理手段迅速处理问题以消除自身不利影响。另外,零售企业不太善于利用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来获取自己的影响力和商业利益。

(三)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能力弱

中国零售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能力弱,近几年来,许多零售企业参与到实施自有品牌的热潮中,投入许多人力和物力,但受制于零售自有品牌成长路径实施的困难,加上零售企业自身的品牌运营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管理协同能力弱的情况下,成效不甚明显。在与名牌制造商产品合作方面,零售商由于销售的下游,处于弱势位置,难于敌过日益增长的新型B2C透明的网络销售模式。对于一般制造商品牌产品和特色产品合作方面,零售商由于缺乏对产品深层了解和营销手段,很难将其置于合适的市场与时间段进行营销,错过销售最好时机。另外,零售企业不善于发现顾客群最新需求,不善于发现不起眼的新型品牌产品给顾客带来的便利而失去许多商机。

四、中国零售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一)保持长期的良好信誉与清晰的自我定位,为消费者提供特色的品牌产品与服务

中国零售企业应保持长期的良好信誉,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为消费者提供特色的品牌产品与服务。良好的信誉,是零售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保障,也是顾客重新回头购物关键所在。在中国游客中,高端品牌购买者,年平均出口购物2~3次,这些游客能不惜重金买国际机票远赴欧洲购物,回头购物的驱动力就是他们深信从欧洲零售商所购的品牌产品是货真价实的,这就是信誉保证。清晰的自我定位,是中国零售企业实施品牌营销的起点。然后根据自身定位的不同,对目标顾客群实施不同品牌策略,并专注于本企业定位下的顾客群,持续实施品牌策略,突显本企业的特色,专业化地为顾客服务。如:某零售企业定位是品牌折扣店,首先保证系列化品牌产品的正宗,杜绝假冒品牌和劣质产品,让顾客买得放心,回头率高。其次,价格必须比正常专卖店价格低几折,可与网购价格进行强有力的竞争。再次,所服务的顾客群是收入中低档的工薪阶层和上班族,而不是高端奢侈品牌的消费者。最后,品牌折扣店销售量比较大,在以上几点基础上进行长期的品牌营销,在本店信誉和口碑积累一定基础上,介入自有品牌的经营并逐渐得到顾客认可。

(二)建立一支适应传统营销与新型网络营销的品牌营销队伍

中国零售企业应建立和拥有一支高素质品牌管理营销队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支团队首先拥有传统营销与新型网络营销能力以满足不同客户群的营销模式。其次,这支团队应该拥有市场调查和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的能力,特别是发现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品牌产品销售的潜力,许多中国游客境外购买的智能电器、日常消费品玩具等,往往都是中国制造或中国创造品牌产品,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境外零售商能发现这一销售潜力,而国内零售商不能?再次,这支团队的品牌价格营销能力强,针对不同顾客群,价格策略得当,所定出的零售价格必须有较强竞争力,而游客不用出境就能享受到质优价美的产品与服务。让高端顾客群品位高、价格高但不贵,而中低端顾客群价廉物美。最后,这支营销团队应以服务顾客为中心,热情、耐心和得体的服务,让本企业品牌产品与服务和顾客的需求建立情感联系,使其购物体验简单而周到。

(三)关注本企业零售行业的走势,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中国零售企业应关注本企业零售行业的走势,主要有:一是随着社区商业化的品质不断提高,便利店进入各种社区提供服务,零售企业要顺势而为,适时为社区百姓提供不同需求的产品,为社区提供便利让其就近购物。二是零售业务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传统零售商势必进入电商行业,促进传统零售与现代电商进行融合转型,以适合不同消费群。三是零售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由于中国行业集中度约为7%,美日零售行业集中度在20%~30%,因此,未来中国零售业在面临增速放缓、要素成本高、利润下滑的压力下,行业整合并购将加剧,因此中国零售业需坚持实施不断的品牌营销策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让中国出境游客将更多地消费热情和能力留给国内零售业。

参考文献:

[1]杨毅沉,王琳琳,杜放,何欣荣.中国海外爆买带来的尴尬与思考[N].光明日报,2016-02-17.

[2]中国产业信息网.

特许经营优缺点篇8

关键词:特许经营;模式;障碍

一、概论

特许经营,是连锁经营的一种方式,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商号,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它是特许者利用自己的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与他人的资本相结合来扩展经营规模的一种商业发展模式。

商品商标特许经营是一种传统的特许形式,在这种特许形式中,总部和加盟店的关系有如制造商和经销商,总部授权加盟店对特定产品或商标进行商业开发,总部仍保留对商标的所有权,一些汽车、饮料行业都是采用这种模式。商品商标特许经营模式又包含了产品特许经营,商标特许经营和品牌特许经营这三种形式。

二、商品商标特许经营障碍分析

商品商标特许经营模式的成功运用固然能够给特许和受许双方带来预期的收益,但是在现阶段的运行中存在如下问题:

1.特许经营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不高

特许经营的发展有赖于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支撑,从国外经验看,一些特许组织都是在创出品牌知名度,具有成熟的品牌形象后才开始涉足特许经营,“肯德基”在进入中国之前,已是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如果没有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和产品作支撑,没有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特许权就毫无使用价值,也很难吸引到加盟者。

而我国名牌企业与名牌商品数量较少,除一些老字号企业外,目前国内开展特许经营的企业大都新成立不久,自身被消费者接受尚有待时日,要得到加盟者的认可就更需一段时间。

2.特许方品牌管理能力不足

特许方特许商标给予受许方使用,实质上是品牌规模的扩大,品牌的市场反馈信息的搜集、品牌产品的质量监控、品牌使用者营销行为的限制,这些都要求特许方有很强的品牌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商标特许之后,更要加强对受许方品牌运营的监督与控制。有的总部甚至对自己的无形资产没有进行有效的商标注册和法律保护,就开始发展加盟店,导致商标保护处于一定的缺损状态,被他人“克隆”或者是“克隆”别人的商标,最后发生争议。当加盟者出现侵权现象时,总部却无法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3.品牌的核心产品不突出,盲目进行品牌扩张

一个品牌固然需要与其相称的产品群来支撑,但品牌的核心产品是品牌得以发展和成熟的关键。在我国一些特许经营的企业在品牌的主导产品不突出时,盲目地进行品牌扩张,结果造成品牌形象的弱化,对品牌的长期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双方审核不严

在国外,许多国家的特许经营已遍布几乎所有的零售业和服务业,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业或领域都适合商标特许经营,竞争异常激烈而(行业)利润并不高的市场就应该避免品牌租赁。

而我国的一些特许经营企业为了能够迅速获得利润,未对受许企业的经营能力,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诚信状况等进行考察,看是否能够达到特许方的要求,就授予其商标产品的使用权。

同时,一些企业也未考虑受许方的业务专长,如果受许方不是新办企业而是原来就有产品生产线,那么欲租赁品牌生产的产品最好与原业务相关,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经营成本,还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对特许方来说也同样降低了风险。

而加盟者也没有考察特许人的经验,方针等。双方快速签定合同,操作上的盲目性导致合作中时有摩擦。加盟店数量的增加,只带来特许体系的负担,管理上的混乱,反而造成规模不经济。

5.商标特许经营模式自身的内在缺陷

在这种模式中商标特许和受许双方在对待品牌利益期限上存在明显的不匹配,特许方不仅考虑短期利益,同时也会注重长期利益,而受许方更关注的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利益分歧导致了这种制度安排的内在矛盾,同时由于特许方以契约方式对受许方实施间接监控存在一定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了商标特许经营模式的内在缺陷。

三、对策建议

1.注重品牌建设,培育可供转让品牌

对特许总部来说,特许的就是品牌,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线。实施品牌策略可以使特许经营企业获得诸多的竞争优势:有利于降低商品价格;有利于形成企业的经营特色;有利于增强企业信誉;有利于连锁企业规避风险等。

对于我国特许经营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不高以及我国目前特许经营所缺少的可供转让的成熟品牌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增强品牌意识,牢固树立以企业形象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培育可转让的品牌,这样有助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巩固品牌地位。

2.加强产品建设,逐步扩张

针对品牌的核心产品不突出就盲目进行品牌扩张的问题,我国的特许企业要注重自己的经营特色和良好的声誉,加强产品的开发和研究,突出核心产品,使之与其他产品形成差异化,创造“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特色商品,一步一个脚印对品牌进行扩张,才能达到预想的品牌效应。同时,还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声誉,做好产品和服务商标的注册工作。

3.特许方和加盟方都应谨慎评估对方

对于特许方和加盟方审核不严的问题,双方可以各采取以下措施:

对于特许企业来说,应谨慎地选择加盟企业,应对加盟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及资信状况进行评估,选择加盟企业时做到宁缺毋滥。其次还应考虑自己的管理、指导能力能否给加盟商提供充足、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千万不可不考虑自己的能力而盲目扩张,过度膨胀,造成管理失控,难以达到体系内的服务标准,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砸了招牌。同时还要注意特许合同中的条款,特别是尽量注意避免专有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商业秘密被泄露,在合同中应对泄露商业秘密的行为做出明确惩罚规定。最后合理使用胁迫权、付酬权、法定权、专家权和声誉权等各种权力,强化对加盟企业的监控和交流,建立有效的特许经营控制体系。

对加盟方来说,首先加盟企业应提高警惕,谨慎地做出加盟决策。首先必须选对加盟行业,选择的加盟行业一定要经受了市场的考验,连锁经营体系至少已经有5年以上。同时,加盟前应要求特许者提供各种注册证明以及其在工商局的授权备案等,同时应向有关部门了解特许经营企业的背景、业绩等。其次对于特许企业的内部管理、加盟总部可以提供的支援等都要进行仔细的考察,最好亲自走一趟总部及其加盟店,搜集第一手现场资料,千万不能轻信一些陌生的特许经营品牌的宣传,以免上当受骗。最后对于特许人收取的加盟费、使用费、保证金、广告费和其他费用等,应注意分析其计算方法是否正确,以判断总部收取的费用是否合理,从而对加盟后的营业额和利润做出初步的估算,判断投资收益的高低。

4.利用其优势来弥补缺点

对于商标特许经营模式自身的内在缺陷,我们应充分利用其本身的优势来弥补商标产品特许和受许双方在对待品牌利益期限上存在的差别。

对商标特许方来说存在着如下的一些利益或行为动机:品牌扩张,通过这种模式,特许方可间接享受受许方自己花成本打广告,做营销而对原品牌带来的好处,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也随之增加,以此来弥补特许方品牌的产品线单一,通常一个品牌需要与其相称的产品来支撑,由资源或生产能力不足等造成的产品线单一而短期内又无力进行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可考虑通过商标特许向原有的产业(行业)领域之外扩张,从而达到支撑品牌的目的。

在长期利益尚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却能够实实在在地获得短期利益,品牌是一种资产,对它的经营要考虑到长远利益,但在尚看不清长远利益的时候(通过商标特许经营可能对长远利益有损害),短期却能获得品牌使用费,品牌保证金以及品牌价值提升等益处。节约资金,可以利用受许方为品牌扩张支付成本,从而特许方可以大量保留自己的资金。

参考文献:

[1]李维华:特许经营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文献:中国特许经营大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李维华:特许经营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肖朝阳:特许经营法律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特许经营优缺点篇9

从农业经营角度讲,过剩的生产已成为农业、农民最大的负担

从另一角度看,为了拉动农业而盲目推动对生物资源的“高消费”,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卖粮难”的根本在于生产量过剩,并非是“农产品加工跟不上”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点应是“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规格化标准化”

世纪之交我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农产品丰足时代,然而,农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使人们难以喜悦。农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滑,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等等新的问题促使我们必须对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

农业的历史性进步和出路

我国农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折,这些年的“丰收”已经不是过去所说因为风调雨顺的偶尔现象,而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经过数千年“饥饿时代”的中国,已经进入“饱食时代”。这是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大转折,也是全党、全国广大农民、农业科技工作者多年奋斗的结果。因此,把“卖粮难”的原因归结为“农产品加工跟不上”,是不确切的。当然,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需要提高和发展,但“卖粮难”的根本在于生产量过剩。对于饥饿记忆犹新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难以接受的概念,然而事实如此。可以看出,我国食物仅靠追求产量,对农业经济的推动力已十分有限。

农产品价格连年走低,农业效益下降,“走出困境要靠农产品加工转化”,农产品加工增值成了人们的希望。然而,很少有人想到即使把所有农产品都加工成商品,甚至是高附加值的食品,真的就会解决“卖难”问题么?假设把所有小麦都加工成蛋糕、面包,就能热销?农民就会增收?农产品要通过加工转化,提高附加值,使其增值,达到农民增收,这是对的。但必须冷静客观地分析和科学地理解提高转化率和附加值问题。且不说提高了附加值是否一定好卖,提高了附加值是否农民能赚到钱,单纯看提高附加值即使使加工者赚钱,它还意味着作为产品的食物对人体可提供的单位热量所消耗的能源会增加,意味着消费者购买食品的费用会增加,同时意味着农业资源的负担会加重。不考虑实际需要,片面提高附加值,是我国许多“新型”食品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此外,大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属非弹性商品,消费者的营养吸收量有限,虽然他们可以选择食品种类,但消耗总量不会有多少变化。我国的大多数粮油食品企业,早已陷入实际生产量大大低于生产能力的困境。以果汁加工为例,1998年我国约有60个厂家,70条生产线,其中十多条是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能力达19万吨,可是生产量仅9万吨,开工率只有50%。

从另一角度看,由于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都相对匮乏,为了拉动农业,而盲目推动对生物资源的“高消费”,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单从能量转化角度讲,农业本身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源──食品的产业,在化石能源开发以前,它几乎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唯一能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农业的这一重要使命不会减弱,更需加强。可是如果忽视这一点,农业甚至会成为耗能的产业。所谓的附加值实际上50%以上来自能源的消耗。如果农产品的“附加值”给人们带来的并非是健康和便利,甚至只是浪费和奢侈,后果不堪设想。当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地方一味追求将粮食加工成高档食品或礼仪食品,甚至靠“高科技”开发千奇百怪的所谓“滋补品”和“保健品”,更有甚者还企图把珍稀动植物转化为产品。这些愚昧观念可能会给我国环境和资源带来灾难。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距美国的800多公斤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不承认我国粮食总产已满足要求,甚至提出粮食高消费的对策,即:要把大米等粮食大量转化为饲料,主张大幅度提高动物性食品比重。其实,这个想法忽视了两个事实,其一,从营养学看人类并非食肉动物,“五谷为养”这一古训,已经得到甚至包括发达国家营养学者的确认,当欧美等地在反省自己动物性食品比例过大,要向东方国家学习健康饮食习惯时,我们岂能丢掉优良习惯,重演“邯郸学步”;其二,我国事实上畜产品也已经连续数年出现“卖难问题”。从“养地、养草、养畜”的原则出发,“因地制宜,以秸秆转化肉,以草换奶”是对的,但不顾我国国情和饮食习惯,一味提倡畜牧民族的饮食结构,则不仅不会摆脱“粮贱伤农”的局面,更会加重农业资源和环境的负担。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1995年美国人均能源消费按石油换算达7905kg/人.年,而我国只有707kg/人.年。据估计,若我国人均消费量达到美国水平,那么需要数个地球来养活。从资源角度看,不允许我们单纯与发达国家比人均消费量。尤其是西部地区,环境的破坏和脆弱现状已不容许掠夺式的开发。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主要差距不再是饮食生活的差距,而是“住”、“行”和劳动、生活、娱乐的条件及环境的差距。

一些贫困地区“未解决温饱问题”,并非我国粮食总量不够,而是这些地区“缺钱”,即缺乏发展经济的人才和自然资源,更深层次看问题,是那里农业经营体制和观念的落后。因此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农业向产业化的转变才是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三个基本点

食物紧缺和国家补助是迄今我国农业发展的动力,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民如何切实走上富裕之路?农村如何实现现代化?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于是走产业化经营道路,成为人们对农业发展的共识。

然而,什么是产业化?如何才能实现产业化?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虽然有人把农业产业化归纳为“龙头企业加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说法,然而,这些看法只是现象论,不能普遍指导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从本质上讲产业化农业的三个基本点应该是: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规格化标准化。18世纪的工业化大革命,使得纺织、机械制造,及许多用品的制造,都实现了从手工到作坊再到产业化的变化。发达国家的农业也随之实现了产业化经营。这些变化的本质无不归结为以上三个基本点。

经营企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农民之所以解决了增产问题,却迟迟不能增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普遍缺乏经营者意识和市场营销素质。农民无论从他的社会存在,还是经济地位来看都应该首先是一个经营者,其次才是生产者。农民一般不被雇用,不领工资,且拥有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像企业一样,经营的好坏是产业发展的最关键要素,这一点在农业生产能力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尤显重要。发达国家的农民历来把经营能力视作合格农民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许多发达国家家庭农场本身就是企业,家庭成员按企业组织分工,按企业制度管理,按企业运营分配。农场之间、农场与社会也按照企业形式协作和联系。也只有企业化经营管理,才能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活动积极有序地融入现代社会的生产、市场、金融、流通、信息、社会福利等活动中去,农民才会摆脱旧生产方式下愚昧、落后、宗族、迷信、孤立、分散的羁绊。马克思早就说过:产业化以前的农业是“最陈旧最不合理的经营方法”,指出“大工业在农业范围引起的最有革命性的一件事,是剿灭旧社

会的堡垒─

─农民──而用工资劳动者去代替他们”。

我国农民正是因为经营意识的淡薄,市场营销知识的缺乏,虽然有着世界少有的优秀农业生产传统和技能,但总没有摆脱贫困的困扰。近年,从种粮热到种菜热,从种果热到种花热,从蟹、鳖、虾、鳝到鹌鹑、鸵鸟,农民们以自己辛勤的汗水和优秀的技能,使每一种市场需要的农产品迅速饱和,然而致富的路却越走越艰难,究其原因正是忽视了经营意识的培养和发挥。长期以来对农民只重视生产技能的培训,缺乏经营、营销、管理知识的教育,是我们对农业教育的一大失误。无论是送科技下乡,还是办农民训练班,甚至培养农业人才,过去都忽视了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知识──产业经营知识的普及。美国、日本、韩国都把优秀农业经营人才培养当成加强本国农业或振兴本国农业的最重要战略措施。我国应当尽快从根本上抓好这件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不能仅指望什么“公司加农户”一类似是而非的措施。因为这些所谓“公司”和农民往往不是利益共同体。

生产集约化是产业化农业发展的动力。任何现代产业都必须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农业也不例外。我国农业不仅存在国内市场饱和的压力,而且即将加入WTO的事实,也使它面临前所未有的世界范围竞争。不容乐观的是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很少有竞争的优势。虽然少数农产品还可以出口,但许多却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由于许多农民缺乏企业化经营意识,往往在生产成本中没有计入自己为维持现代人体面生活而应得的工资,也没有计算培养教育下一代(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更没有自我发展和老病灾害保险所需的基金,甚至牺牲了自然环境,因而以低廉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亏本的价格,和别人竞争,到头来总难摆脱“杨白劳”的处境。

我国农业面临的形势是:人均土地资源缺乏,劳动力资源基本不变,生产增加只能靠生产资料投入,势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要降低成本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即:推进集约化生产。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化农业技术手段发挥作用,提高效率,保证产品的品质。我国即将加入WTO,如何推进农业集约化转变,提高生产效率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除了要求企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等条件外,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是其重要特征和基础。

农产品规格。所谓规格是对产品的内在使用性能和档次的要求。和工业品一样农产品也应有自己的规格。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来保证规格化实施,例如,日本农林水产省(即农业部)对于农产品制定了“农林物资规格化及正确表示品质法律”(简称JAS法)。依照JAS法,日本对393种农、林、水产及食品制定了相应规格。例如:JAS规格中面类有8种规格,油脂有6种规格,肉制品有20种规格。规格的内容一般包括:适用范围、用语定义、等级档次、测定方法、合格认证、合格标签、注册标准、生产许可证认定技术标准等。

特许经营优缺点篇10

    政府部门一般会要求由民间部门实施的地铁工程及服务项目要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且公众的利益要得到相应的保障;从贷款人的角度来看,贷款人希望能够有适当的保障收回其向地铁项目提供的贷款;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社会投资者则希望能通过取得政府对项目的适当支持和协助,确保从其所投资的地铁项目中取得稳定和适当的投资回报,运用ppp模式进行建设的项目中,如何平衡上述不同利益方的利益及要求,不同项目会有不同的答案。

城市轨道是一种依托轨道运行、借助电力驱动,以列车编组方式在城市区域快速行驶的交通工具,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下铁道(地铁)、城市铁路(含市郊铁路)、轻轨、独轨及新交通系统等多种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地铁”)在城市住宅区、交通运输中心和工作地点之间提供了一个快捷便利的连接。从学角度看,地铁项目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即地铁运输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有一定排他性的基本特征,属于准公共产品。上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纯私人产品应由民间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在政府给予补助的条件下,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即政府和民间合伙的方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由于地铁项目具有投资额大、专业技术复杂以及关乎民众日常生活等特点,所以该领域的ppp实践非常具有挑战性。本文拟从操作层面上对地铁ppp实践中各种可供选择的结构进行,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讨论了ppp的定义和基本结构,阐明风险在政府和民间部门之间分担的本质;第二部分讨论了地铁项目中实行ppp的意义;第三部分讨论了地铁ppp实践中应重要考虑的因素;第四部分重点分析地铁领域可供选择的ppp结构的种类及各自优缺点;第五部分为结论。

一、ppp的定义和基本结构

1、定义

     ppp模式是90年代在西方开始流行起来的,以欧洲居多。ppp最核心的是为了完成某些有关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及相关服务的项目而在政府机构与民间机构之间达成伙伴关系,签署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这些项目的顺利完成。

     采用ppp模式建设项目,其中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参与项目建设的政府部门与民间部门的不同利益及要求,因为这两个部门分别具有不同的偏好和效用函数。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一般会要求由民间部门实施的地铁工程及服务项目要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且公众的利益要得到相应的保障;从贷款人的角度来看,贷款人希望能够有适当的保障收回其向地铁项目提供的贷款;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社会投资者则希望能通过取得政府对项目的适当支持和协助,确保从其所投资的地铁项目中取得稳定和适当的投资回报,运用ppp模式进行建设的项目中,如何平衡上述不同利益方的利益及要求,不同项目会有不同的答案。

      ppp的关键因素是,在不损害项目经济平衡的前提下,必须分别根据政府和民间各自不同的风险管理能力来分配项目风险。另外,不能简单地将ppp视为公用事业的私有化,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民间和政府投资在项目中的参与度和主导地位的差异[2](见图1)。私有化的项目运作完全通过市场由民间资本主导,政府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政府投资是消极的,而民间投资则是积极的;而在ppp过程中,政府始终在项目运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往往不仅是项目的投资者,而且还是项目建成后运作中的监督者,政府投资是积极的,而民间投资则是消极的。

2、2、基本结构

     ppp本身其实是一个内在结构相对灵活的模式。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结构安排来加以实施。我国现有一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已经通过特许权以及共担风险的安排引入了ppp模式。ppp的基本组织结构如图2,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的差异性,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虽然采用的均为ppp模式,但具体到不同项目时,其结构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我们将在本文第四部分详细分析地铁ppp实践中那些常见的结构。

二、ppp模式的优势

     ppp模式下,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可以取长补短,发挥政府公共机构和民营机构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身上的不足。ppp可以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优势如下:

1、有利于转换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政府可以从繁重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一个监管的角色,从而保证质量,也可以在财政预算方面减轻政府压力。

 2、有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节约成本:规模经济,创新技术和富有灵活性的项目程序可以帮助降低成本。共享风险:当地政府可以和民间机构共同分担风险,而且风险将通过项目评估时的定价而变得清晰。收入增加:政府民间合伙制可以引进一些在传统体制下没有的创新性收入。项目执行更有效率:将项目设计、建造、营运、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提高项目执行效率。资金筹集:可及时筹集所需资金,提高效率。从协调性来看,有些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初期投资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ppp模式较好,分散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做各种各样的投资安排。

3、提高公众的社会福利,有利于公共设施服务质量的提高。民间机构以实现盈利为目的,只有提供优质的服务才可能赢得顾客。

 三、地铁项目ppp的特殊考虑

 1、区域规划考虑

     地铁交通需求通常被定义在“区域结构规划”之内的最高水平。这些规划指出了城市社会和经济情况并包含了诸如就业和人口趋势、开发区域(住宅的和商业的);以及支持这些规划所需要的现在和未来基础设施的详细情况。规划的各个方面都对地铁ppp项目的成功有直接。ppp公司需要了解政府长期规划是否继续支持或者允许地铁的增长。发展区域将影响地铁现有布局和延伸。现存的或其他计划的交通方案也会影响地铁布局和效益。一般来讲,ppp公司不能接受这样高的风险,并且会寻求政府补偿以应对“区域结构规划”变化对地铁造成的影响。政府需要检查其实际情况并决定是否能够和愿意按此执行。

2、政府投资考虑

     关于ppp没有硬性死板的准则,实践经验使ppp方法不断完善,框架结构中也引入了更多的风险分配方案。几乎在所有的地铁项目中都不能期望凭借运营系统的车票收入来满足地铁的建设、维护和运行。对于大多数的地铁项目,可以用于运营和维护的车票收入在建设成本的0%-20%之间[3]。因此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一些政府资金投入,不同国家的公共采购制度将制定这笔资金可以用于工程项目的种种方式。这可能会影响ppp方法的可行性或者至少在其建立和运行时制定限制因素。

     ppp不是仅仅将项目建立起来。它需要以可行性报告为依据制定政府发展规划并据此明确界定要求。ppp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有效率的体系,使特许经营期内的服务水平可以测量,同时服务成本低于传统方法。

3、政府补贴考虑

      地铁项目一般不适合完全由ppp公司全额投资,因为其建筑/采购成本一般比特许期的车票收入要高很多(虽然对于一些轻轨或者有轨电车来说建造成本较低,全额投资可能可行)。特许期的价值可能会通过授予车站或地面周边的开发权来增加,但是这需要一个合理的比例。还可以以票价补贴形式提供支持。实行任何与地铁或政府提供土地相关项目的税收减免也是常见做法。地铁开发贷款可以由ppp公司或者政府安排,享受优惠利率。

四、可供选择的ppp结构

1、公司化结构

     政府与社会投资者通过谈判组建由政府控股的地铁公司,政府授予地铁公司特许经营权。整个地铁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都由一个公司实体承担,该公司实体可以在市场筹集资金,并通过单独的供应、咨询、建设等合同引入专门的设备供应商、建筑承包商以及其它社会专业技术顾问(图3)。这种结构的典型案例就是香港地铁公司和2004年5月1日刚改建而成的东京地铁公司。

     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前身为香港地下铁路公司,是1975年根据地下铁路公司条例成立,在香港建造、经营集体运输铁路系统。99年3月3日财政司司长在《财政预算案演辞》中,宣布政府计划透过出售香港地铁公司少数股权并将其股份在联交所上市。2000年4月26日香港地铁有限公司(以mtr corporation

limited名称)正式注册成立。根据2000年6月30日正式生效的新地下铁路条例,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在上和原香港地下铁路公司为同一实体。私营化公开招股香港地铁有限公司法定授权股本65亿港元(每股面值1港元),已发行并缴足股本50亿港元,其中财政司司长法团持有4999999999股份(拥有100%投票权),俞宗恰(港库务局局长)持有1股份。财政司司长法团和俞宗恰以信托形式为政府持有该等股份。     

     改制后的东京地铁公司资本为581亿日圆,中央政府持有53.4%的股权,东京地方政府46.6%的股权,2003年的营业额为32360亿日圆。负责东京市内8条线路的运营和新线的建设。的运营里程为183.2公里。

    这种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吸引资本进入轨道建设领域,减少了项目对政府财政的资本需求;2)通常情况下政府在地铁公司占有绝对控股地位,保证了政府部门对地铁这种关系公众利益的公共事业的控制权;3)地铁公司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项目的设备供应商以及土建承包商,便于与协调各方利益的各种制度安排协调,具有较高的灵活性;4)使采购成为“最佳模式”,有利于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1)向社会投资者转移的项目风险很少,主要的风险仍由政府来承担,对社会投资者的激励不足;2)资产仍保留在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上,对政府财政仍具有显著的;3)社会上专业技术和技能向项目的转移有限。

2、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简称“dbfo”)结构

     政府将地铁线路的设计、建设、融资和运营都特许给社会投资者进行。这可能是世界各国地铁ppp模式中最为普遍采用的模式(见图4)。是对某一线路或系统的设计、建设、融资和运营进行综合的、长期的特许经营。相对于公司化结构,dbfo结构在发挥社会投资者的作用方面更加进取。这种结构的典型案例就是英国的轻轨项目,包括曼彻斯特、克罗伊登、诺丁汉等地[4]。

     这种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责任和接触点而言,政府部门只面向单一对象,即dbfo特许经营项目公司,便于监管和控制;2)具有透明和相对简单的结构;3)便于工程采购的组织和实施;4)有较多的市场先例可供。

     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1)缺乏灵活性,例如无法解决不同特许经营期安排;2)从机构的角度看,项目公司融资属于“项目融资”,没有股东的担保,只能以项目未来收益作抵押,风险较高,因而导致融资成本更为昂贵;3)社会投资人的目标和观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土建工程承包商持短期观点;而运营商持长期观点,容易产生利益冲突。

3、分割特许经营结构

     政府部门将地铁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分别授予两个单独的专业公司,由双方相互协调完成项目的建设。通常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由政府控股,负责项目的土建工程和信号系统的建设;运营公司由社会投资者控股,负责地铁的运营和维护,并与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协商公同进行车辆设备的投资(见图5)。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曼谷的地下蓝线项目,全长20公里,政府(mrta)负责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社会投资者负责车辆及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20%),并负责运营和维护。还有马尼拉轻轨3号线项目,mrtc负责设计、融资、建设轻轨3号线工程,并在完工后将工程移交给dotc,dotc负责轻轨3号线的运营,mrtc负责特许期内的维护及其他商业业务开发,dotc以租金形式在特许期内偿付mrtc的建设资金投入,mrtc以租金形式与dotc共享商业开发收入(50年)。

     这种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向合适各方分配风险和激励,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提高了项目风险管理的效率;2)建设和运营特许实施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会由于一方面的变更而影响另一方面的实施,模块式特许经营管理有利于制订基准和扩展,提高项目运作的效率;3)政府部门和社会投资者控股的运营公司之间存在更紧密的联系和控制关系;4)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公共部门可以保留基础设施公司或运营公司的作用。

     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1)政府部门承担了建设公司和运营公司协调风险;2)使项目的采购和实施更为复杂;3)无法对基础设施的支付转移市场风险(或至少需要政府支持)

4、混合结构

     这种结构类似dbfo结构和分割特许结构的混合体,即政府部门将地铁的建设和运营一起授予一个特许经营公司。但该特许经营公司随后在下一合同层次上将基础设施和运营授权再作拆分,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公司进行运作(见图6)。这种结构综合了dbfo和分割特许机构的优点,比如像dbfo一样政府只面向单一接触点,便于监管;同时又像分割特许结构那样,实现了向不同专业公司分配风险和激励的目的,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是这种结构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政府可能需要向资产提供融资支持,建设和运营部门的协调风险仍然存在,但政府却对其控制力减弱,而且这种结构目前在实践中还不常用,很少有可供借鉴的案例。

参考:

[1]cliffordchancelimitedliabilitypartnership,thelocalgovernment(contracts)act1997:pavingthewayfor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withlocalauthorities.

[2]raminasamii,lukn.vanwassennhoveandshantanubhattacharya,insead,fontainebleau,france,aninnovativepublic–privatepartnership:newapproachtodevelopment,worlddevelopmentvol.30,no.6,pp.991–1008,2002.

[3]houseofcommons,privatefinanceinitiative(pfi),21october2003,researchpaper03/79

[4]曹远征《公共民营合作制及其在的》天则所公共事业研究中心。

[5]王俊豪《英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评析》作者系浙江财经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基金项目的成果。

[6]王灏《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的研究与建议》专题研究报告,2003年。

[7]王灏《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的研究与建议》,城市轨道交通首届中青年专家论坛文集,2002。

[8]王灏《加快ppp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动轨道交通市场化进程》,《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1期,第47-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