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十篇

时间:2023-07-10 17:20:4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农业;要求;措施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效的改善了我国农业的生产环境,也给我国农业生产行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共同发展。目前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将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当前农业灌溉用水压力的同时,有效的解决了我国的粮食问题。下面我们就对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1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人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还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在过去几年里,大多数人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只是在片面上强调了农业用水的利用与开发,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日益加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农业经济长远的情况下,对其水资源的充分的利用,改善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

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粮食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若想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人们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国际市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这就导致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限制。

自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以后,我国在农业发展战略上,提出了科教兴农的口号,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而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对耕地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粮食的生产量。但是在由于我国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且农业经济发展也没有处于一个决定稳定的地位。而且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水,无论农田管理在怎么可科学,光照在怎么充足,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当前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开展节水工程。

2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当前科学化管理主要表现。不过,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着学科的管理思想以外,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将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提出相关的新要求,还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当前的发展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挑战,从而有效的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2.1 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2 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2.4 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

2.5 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农业经济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想要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有着科学的管理理念,还要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国情,并且将水利工程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采用相关的措施对其进行相关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智青.提高东圳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初探[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2

【关键词】农业 可持续发展 经营

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和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体系滞后,而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冲击,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近些年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经验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他们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力和更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利用开发培育发挥农业资源的对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健康、完整的生态农业出发,向多项效益发展的经营策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确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对于加速经济建设步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多样性、良好的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渗透到农业资源的每一个领域。

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基本经营制度的改变,是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及思维方式。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因为农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发展为前提,逐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生产要发展。要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的环境良性循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发展,要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环境,营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系统。

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发展在不断增加投人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缩小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和林业科技工作的差距,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适应林业大力发展林特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需求,加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从可持续的角度高度认识农业发展问题。加强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建立以效益为目科技创新体系,改变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探寻新的适合农业模式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以促进农业生现代信息科技更新,推动农业经营实现现代化。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村各种产品的科技含量,重视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量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要进行科技开发加强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力争,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创办经济实体,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组织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攻关。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动农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推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指导农业的发展。

(三)现代林业管理知识的运用。农业经济管理和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洪、涝、渍灾的治理是农业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加强干堤建设,实行“退田还湖”、“退垸还湖”,扩充湖泊蓄水能力和调洪能力,加强农田蓄水排渍工程建设,提高抗涝排渍能力。重视农作物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植保组织,形成监测防治网络,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以防为主。对农贸产品市场价格做出正确预测,强软科学研究,提商软科学的地位,创建管理政策的方案,实现科技成果的推广。

(四)确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就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首席要减弱农业自然资源破坏规模的影响,使长期存在的农业自然而资源与环境破坏速度逐步缓慢,使人口总量同农业资产与环境的矛盾得到缓解。其次是在农业持续发展阶段。避免破坏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因素出现。选择合适地域,重点突破,梯次推进,重点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使农业经济的增长基本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最后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明确农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实行生态补偿;保障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五)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实施人才战略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掌握了先进技术及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制度的重大变迁,

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的重要战略之一。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创造性的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新问题的大批优秀人才,通过产权市场竞争的过程,创建生产、流通、服务等商品经济活动的市场专门经营者群体。按商品经济的原则去优化组合生产要素,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管理知识和能力。获取企业资产的实际支配权。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 农业 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和生活用水将会急剧增加,而农业用水只能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所以,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高效用水农业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短缺,而另一方面却存在农业用水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情况。所以,发展高效用水农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觉醒,也反映了人类在考虑自身生存问题上的重大进步。过去,在农业发展中片面强调水资源开发,着眼于当前的增产。而持续性农业发展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关心的是在开发灌溉水资源的过程中,增强农业后劲,而不是随意破坏农业环境。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存在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粮食作为政治武器的运用,并不新鲜。要解决吃饭问题,首先要有资源,最重要的就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绝对量居世界前列。然而这些资源由13亿人来分摊,人均资源量就非常少,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所以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是制约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但必须指出,水利不兴,农业不稳,这是关键所在,重中之重。现在的水浇地,一般单产可达7500―15000kg/mZ,而旱地750―1500kg/mZ还难保。所以,只有有了水,才能扩大灌溉面积,再配合其他增产措施,才有可能大幅度增产粮食。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又怎能有效地保障粮食稳产高产?没有水,光和热再好,施肥再多,也不起作用。不管作物品种多么优良,农田管理多么科学,政策多么正确,一次大旱,可以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一场大水,可以冲得荡然无存。水旱灾害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粮食、财产和生命,即使动员人民群众抢险救灾,化险为夷,每年也要付出很昂贵的代价。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水利刮目相看,并重新认识它的意义和作用。

二、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业的科学发展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改革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改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水利工程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1.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3.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5.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4

【关键词】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经济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值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总体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主导产业。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措施。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5

一、我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1、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加剧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200M3,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水资源8800M3,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据专家预言,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我国人口达16亿,水资源缺口400~500亿M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大,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显现,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据统计:8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236座,缺水量1200万M3/d,9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300座,缺水量1600万M3/d,200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450座,缺水量2000万M3/d。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业人口约占70%,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普遍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型干旱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降雨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因水量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集中期偏离农业用水集中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局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左岸不顾右岸,拦河修坝截流,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流域之间,水资源丰富的流域,用水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而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用水都无法保障,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T,其中绝大部分未作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700多条河流中,有近50河段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生活水资源总量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5、各种用水需求不合理,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用水相当紧张,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2%,而且年扩展速度呈增加的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KM2。

目前我国有些缺水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对地下水开采过度,全国超采地下水约74亿M3,形成了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地面下沉,地下水盐碱化严重。

二、科学合理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水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总量也在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水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水资源的的承载力,水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三、综合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水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我国目前单位产值工业耗水少于农业耗水,国家可以适当提高工业比重,在经济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降低水资源需求总量,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节水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渔业、林业、牧业等低耗水型农业,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水低产出,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对于超过水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水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参予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依靠法制节水,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但目前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依法治水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如:南水北调工程),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4、技术措施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水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因此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如滴灌、喷灌比传统的漫灌水资源利用率要提高约10~20%,可以大量节约宝贵的水资源;我国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偏低,用水浪费严重,据统计资料,日本每增加一万美元GDP耗水208M3,美国为514M3,中国则高达5045M3,是美国的十倍、日本的24倍,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差在科学技术,我们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进行工业部门的技术革新,发展节水型工业,充分发掘节水潜力,降低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依靠技术措施,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而努力。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6

作者简介:井焕茹(1979-),女,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及日本文化。

摘要: 日本政府于1992年首次提出了“环境保全型农业”新目标:灵活运用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机能,发展环境负荷量小的可持续型农业。在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制定并实施了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基本措施;在技术方面大力推进了土壤改良技术和化肥、化学农药减量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生物、诱虫灯等物理技术的研发,有效地推进了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改变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扭转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我国农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全型农业;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日本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4-0093-05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多,土地少,自然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实现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生产模式,并且实现了农业的高收益化。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也引发了环境污染、农产品安全等严重问题。为此,日本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提出了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了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新目标。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及环境保护问题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其经验及基本措施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领域发展的技术成果不断进入到农业领域。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产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农产品质量下降、农药残留、水环境污染、土壤肥力退化等许多严重问题。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机。

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环境的措施,并相继出台了《环境基本法》、《土壤污染防止法》、《废弃物处理法》、《农药取缔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将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倡导发展循环型农业,使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等多种农业形式在日本全国逐步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作为农业政策改革的新目标,其核心内容是:充分发挥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物质循环机能,并与生产率相协调,通过精心耕作,合理使用化肥及农药等措施,发展环境负荷量小的可持续型农业[1]。至此,日本人对农业发展的价值观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单纯地追求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率转变为重视农业自身的各种自然功能及物质循环功能。

二、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措施

(一)政府宏观调控措施

对于工业极其发达的日本来说,农业作为一项弱势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支持,农业环境的保护也必须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日本政府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同时期及时制定并且实施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日本农业环境的保护,为日本农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挥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1. 建立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在日本,与环境保全型农业有关的全国性组织主要有:日本有机农业联合会、保护大地会、日本消费者联盟、消费者科学联合会、主妇联合会、日本生活协同组合等等。此外,日本农林水产省在1992年4月还设置了“环境保全型农业对策室”,负责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政策的实施,并对与环境保全型农业相关的技术进行试验和论证。各都道府县也分别成立了“环境保全型农业推进协议会”,负责制定本地区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并负责相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指导及销售等工作。在市町村设立了“推进方针制定委员会”和“技术研究委员会”,主要负责对相关农业信息情报的收集,并对本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管理[2]。

2.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1999年,日本政府颁布农业“新基本法”,具体包括“食物、农业和农村基本法”。同时又制定了“农业环境三法”,即“家畜排泄法”、“肥料管理法(修订)”和“持续农业法”。以此来促进环境保全型农业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农业环境的保护。

另外,日本政府在农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还陆续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如《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法》、《水资源开发促进法》、《农地管理法》、《农药残留法》、《地力增进法》以及《沿海渔业整顿开发法》等。这些法律都是以农业基本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力地保障着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3. 制定资金扶助和鼓励政策。为促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日本还制定了相关的资金扶助和鼓励政策。即与保护农业环境相关的所有的农业活动都有可能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农户享受优惠的途径主要有现金补贴、政府贴息、税收减免等方式。例如,对于从事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农户,政府提供专用资金无息贷款;对堆肥化措施或有机农产品贮运设施等进行税款返还或资金补贴;被认证为“农业生态者”的农户,还可以享受到资金和税收方面的优惠等等。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农户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积极性,对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完善的环境保全型农业认证制度。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同样也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因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认证制度,通过消费者的市场选择来巩固和提高农户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积极性。目前,有机农业被农户们视为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首选。日本政府在1999年制定了与有机产品的生产及其食品的加工相关的农林标准,即《农林物资规划和质量表示标准法》(即有机JAS标准),实行了对有机食品的认证。凡是经过注册认证机构的认证,并且符合有机JAS标准的农产品,都必须附有JAS标志,以此来区分有机农产品和非有机农产品。认证涉及的农产品包括: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饲料和有机畜产品。目前日本有日本绿色食品协会等70多家认证机构。日本农林水产省负责对所有的认证机构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保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的质量。

除此之外,政府还对特别栽培农产品给予认定。特别栽培农产品是指介于有机农产品和一般栽培农产品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到一定比例的农产品。农林水产省要求所有上市的特别栽培农产品都要在外包装上标明农药和化肥减量的具体信息和栽培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信息。

另外,日本全国环境保全型农业推进会议于2000年专门设计了“生态农户”的标志,对从事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农户加以认定,获得“生态农户”标志的农户不仅可以优先享受到政府的相关补贴和贷款,而且在对外宣传上也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5. 严格的农药注册管理制度。日本的农药注册管理制度十分严格。对于农药的注册,按照《农药管理法》规定,农药生产者或进口商必须将药效试验、代谢试验、毒性试验、残留试验以及对环境影响试验等资料与注册申请书、药样同时提交农林水产省审查、注册。审查特别重视安全性指标,如作物、土壤农药残留标准、水质污染标准等[3]。日本政府通过实行严格的农药注册管理制度,大大降低了因农药而导致的环境破坏和农药残留物中毒等事故的发生。

(二)技术措施

1. 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是指通过农业技术手段,改善土壤性能的技术。主要包括:用杂草、秸秆、农作物残渣及家畜粪便等有机物质堆肥还田;种植紫云英等绿肥作物,改善土壤地力下降、盐渍化等问题。这两种技术在改善土壤性能的同时,还可以替代化肥,为土壤提供养分。

2. 化肥及化学农药减量技术。环境保全型农业中化肥的减量技术主要包括:局部施肥技术;施用肥效调节型肥料技术;用动物骨粉、植物油渣等有机肥料替代化肥;加强对土壤的技术诊断,根据诊断结果有针对性地施肥等等,以此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化学农药的减量技术是通过采用机械、利用动植物及昆虫自身的功能等,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技术。具体包括:使用机械除草技术和动物除草技术替代农药;发展微生物技术,利用捕食害虫或寄生生物技术代替杀虫剂;防虫网、诱虫灯、太阳能消毒等物理技术等,以此来减少农药的使用[4]。另外,还有利用地标覆盖栽培等技术,使作物与害虫相隔离;激发土壤的潜在机能,发挥对土壤病原菌的抵抗和净化作用,减少作物病虫害产生的机会等多种减少农药使用量的物理技术措施。多样化的防治病虫草害的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推进了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顺利发展。

三、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并且在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业的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发展。但是在环境方面已表现出比较严重的不可持续性,整个农业面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食品安全等严重的问题。

1.化肥污染。我国农业的增产主要是依靠化肥投入。由于化肥使用不合理,导致其使用效率下降,每年数千万吨的化肥进入了土壤,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农药污染。我国目前防治农业病虫害主要使用化学和农药。2000年,我国农药施用量超过了100万吨,而农药平均使用效率只有10%左右,绝大多数化学农药进入了水体、土壤和大气中,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杀伤田间有益动物,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土壤有益微生物群消亡,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减弱;破坏土壤的生物活性,妨碍农作物的生长,影进而响农产品的质量。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3.农用地膜污染。农用地膜可以对土壤进行保温、保湿、保墒,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但使用后的地膜回收困难,大部分残留在土壤里面,破坏了土壤的结构,降低了土壤的透水透气性,严重影响了农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的吸收,最终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在草原地区还严重地威胁着牲畜的生命安全[5]。

(二) 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改变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产品的投入、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扭转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认真贯彻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将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对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导致的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治理措施。同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有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协调,促进我国农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2.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由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等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较好地解决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有效生产方式。这些生产方式既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对这些环保型农业的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实施,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

3. 建立权威的认证制度。积极完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制度。通过严格执法,健全、监督和检查认证体系和制度,维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和市场秩序,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环保型农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宣传、推介环保型农产品,培育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消费者群体。

4. 提高国民的农业环保意识。首先应加强国民的食品安全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引起人们对环保型农业的高度重视;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如环保型农业的科普知识的宣传、环保型农业发展典型地区的成果图片展示等,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环保型农业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并自觉参与到环保型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 周玉新,唐罗忠.日本农业环保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9(21):69.

[2]吴献萍.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参考,2010(6):82-84.

[3]陶箭.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环保处理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27):12-1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7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oil erosion in Maiji Area of Tianshui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water conservation and the new dire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Maiji Area, fro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B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agriculture, ecology to protect the Maiji Area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to afforestation, planting grass, to develop the animal husbandry as a means to develop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farmland, thus driving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Maiji Area.

P键词: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生态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y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080-02

1 麦积区概况

天水市麦积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东南部,东接宝鸡市,西靠甘谷县,南邻两当县、徽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麦积区地处东经105°25′~106°43′,北纬34°06′~34°48′之间,东西长123km2,南北最宽处50km2,最窄处不足5km2,海拔在1000~2100m之间,区内山脉较多,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部和南部的地层褶皱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为黄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区因受纬向构造带的断裂,形成渭河地堑,经第四纪河流分育和侵蚀堆积,形成渭河河谷地貌。全区总面积348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12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3.45%,致使区内土地肥力大大降低,极度贫瘠,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植被破坏程度严重,农业的基础条件恶化,干旱随之加剧。这些都成为制约麦积区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生产水平提高的障碍性因素。因此,麦积区全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积极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2 治理方向

2.1 以水利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也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资源。水利涵盖内容比较广泛,例如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整治河道、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就是水利,水利建设是利国利民利生态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我国在水利建设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水土流失会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包括河道断流,植被破环等。这些后果会进一步导致枯水季节水量减少,进而引发涝灾;地表径流增多,加剧洪水泛滥,淤塞河道水库,降低水利经济效益;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水资源质量下降等。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是当前唯一的选择,尤其是在麦积区这样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所以,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麦积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水土保持是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的有效措施,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主要有:①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土壤的入渗量,提高土壤湿润度和田间土壤含水量。一些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将地表甚至地下径流进行拦截并储蓄起来,以便后续的利用,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减少洪灾,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提高枯水季节的土壤含水量,减少旱灾的发生,也降低了径流的年际变化。②水土保持可以极大地减少水土流失量,阻拦泥沙的流失,保护土壤资源,进而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③水土保持可以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加大山体表面的稳定性,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达到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④水土保持可以有效防止土壤当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水体,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2.2 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农业在中国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安定天下、稳定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也是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出现,展示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其核心力量就是保持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生产力稳定增长,维护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同时提升经济效益,满足人类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土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水土流失会导致耕地资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等后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持水土资源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为了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在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过程中,要有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优化方案和因地制宜的实施步骤,把农业生态平衡、农林牧生产和农业环境的保护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功能互补、效益互补,建立起完整的旱作物农业增产体系。另外,为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永久性生存与增收问题,实现四同步:①强化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基本草地和具有地域资源优势的基本经济林地建设,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无限的农作物资源,以提高人畜承载能力,减轻人畜对土地的压力。②调整农业结构,改变农业种植种类单一的模式,引入牧草、经济作物的种植,大力推广粮草间作,将牧草引入农田耕作系统,发展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种植模式,以解决牲畜舍饲所需饲草数量的增加问题。③推进农业产业化集体化现代化,将耕地集中起来,统一整治、种植,将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引导农民致富。④实施生态移民,做好生态移民的宣传工作和后续保障工作,将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人口及时移出,然后对相应地区进行沙漠化治理,运用水土保持措施,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3 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现如今各行各业追求的目标,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绿色植被减少,进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所以做好水土保持对改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水土保持是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工作,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不但要注重水利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水利、农业、生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要将水利措施、农业措施、和生态措施有机的结合起来。

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改善空气环境和水环境。以森林作为植被的主要部分,森林覆盖的区域可以减少地表径流,树叶的截流和蒸腾量较大,可以增大空气湿度,增加陆地循环的降雨量;森林的根系不仅能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增加水向土壤渗透,而且能固结土壤,大大地减少土壤的流失,另外,森林覆盖的地方,地表储水量增加,可以促进其他植物的生长,进而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森林还可以降低风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涵养地下水,为周围的植被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可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水土保持也要以生态建设为方向,这样不仅可以改善麦积区的生态环境,还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对麦积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都有有利的作用。

3 结论

水土保持是一项既复杂,又涉及面广的工作,治理水土流失,积极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从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入手。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带动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而促进生态建设,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水土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可有效发展生产力,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农业、生态之路,才能使麦积区人民脱贫致富,才能使麦积区经济大幅提升。

⒖嘉南祝

[1]冯会明,张慧.麦积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效与做法[J]. 科技创新导报,2008(2):111.

[2]王丽霞.麦积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J].中国科技纵横,2011(20):369.

[3]李希华,宋祥海.浅谈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0,29(21):188.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8

关键词:农业植保;农业发展;乡村;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37

农业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是各行业的源头。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较多的农村人口,农业产量不仅与农民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国家的稳定发展有密切关联。自然环境与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植保工作是绿色植物保护理念与防治措施的结合,开展植保工作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产量[1]。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大力开展病虫害防治的植保工作,但限于地域条件和事件性质的制约,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对食品安全问题逐渐重视,而使用农药消灭病虫草鼠尽管会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会残留大量的农业,难以保证农作物产品的健康和安全,即便农作物产量可以提升,但是无定法达到增收的效果,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应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加大植保工作的贯彻,进行病虫草害的监控预警,提供合理的预防病虫害的措施,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条件下促进农业增产。

1 农业植保基于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1.1 农业植保能够促进农业增收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性质的病虫害,不同的病虫有不同的防治措施,如果未能进行及时的处理,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植保工作是对农作物所有生长周期进行跟踪观察,对农作物病虫害及时预报,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病虫害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可以促进农业产量增收[2]。

1.2 农业植保能够减少农作物农药使用量

农业植保的工作过程中,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对多发病害进行预报,在通过措施和检疫处理手段进行防治,从而减少了农作物管理环节农药的使用量,开展农业植保工作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产量增收,还可以协调农业生产系统间的关系,减少农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农业植保能够提高农副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逐渐重视,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绿色农副产品更受到人们的青睐。通过农业植保工作可以减少农作物化学药物的使用计量,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产品的竞争力[3]。

2 加强农业植保工作的措施

建设生态农业,贯彻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植保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2.1 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

同时更新植保工作技术,严格按照绿色植保的要求,规范绿色防控技术,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力度倡导物力防控和生物防控技术,如色板幼虫、杀虫灯、杀菌灯等[4]。

2.2 植保工作可以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而建立生态安全、有质感产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建立高标准的农作物病虫防治区,采用先进的施药技术,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物,从而减少农药的用量、污染和残留,降低药物对农作物或环境造成的影响。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农药、药械、施药过程的研究,加大推广力度,通过更新设备与技术提高防治的效果。

2.3 农业植保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农业和农业

因此,开展农业植保的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加大业务培训和学习,优化植保系统建设的基础,同时,设置先进的设备,确保植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另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操作水平[5]。

3 总结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是关乎到所有行业发展的源头产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系统性工程,农业植保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这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开展农业植保的过程中,应做好植保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机制、生态环境优化等措施,促进农业实现绿色化建设,推动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孙娟娟.浅谈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3(22):90.

[2]赵贞玉,金锦实.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北京农业,2014(30):313.

[3]陈国华.农业植保在乡村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6(4):7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9

关键词:农业持续发展;土壤肥料;问题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S1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45

土壤肥料对我国的农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农业人口相比其他国家多出好多,但是,我国人均使用的农业机械化设备较少,并且我国的农业机械水平和农民具有的专业知识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使我国的农业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必须对我国土地资源和土地肥料强加管理。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用专业的知识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解释为在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同时又不影响下一代人健康的生活发展。农业是我国健康发展、稳定和谐的基本保障,农业的持续发展也是我国持续坚持的方针。相对比其他国家,我国人口较多,而人均土地较少,从而导致了我国物质资源紧张。近些年,我国农业水平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农业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忽略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比较令人担忧,为使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必须对现在我国农业方面出现的问题实施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 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肥料问题

2.1 土壤养分缺失,土壤质量降低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及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方便快捷,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使用化学肥料,而越来越少的人使用有机肥。长期的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中本身的养分也一点点减少。化学肥料可以对植物起到短期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养好土壤,反而会由于过多化学元素进入土壤,导致土壤的质量越来越低,主要表现为土壤的物理结构、基本养分吸收能力以及保存养分的能力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此外,过多化学肥料的使用,对自然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对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2.2 自然环境因不合理施肥而出现恶化现象

近几年,由于化学肥料的使用导致对环境出现的严重负面影响。例如,有些含有氮元素、磷元素的化学肥料流入到河流里,使河流内营养过剩,从而长出许多绿藻,严重污染了河水,同时,对鱼的生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化学肥料,则会有可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由于农民为了给植物提供一定的温度,越来越多的使用塑料薄膜,但是塑料薄膜很难降解,会一直存在土地里,严重影响了土壤的原有的结构,同时也使肥力不断下降[1]。

2.3 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的使用存在不平衡现象

在农业活动中,农民为提高产量便会使用更多的化学肥料,因为化学肥料效果立竿见影,植物吸收较快,但是,由于化学肥料含有各种化学元素,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土壤自身的质量都存在一定的影。、化学肥料使用过多,忽视有机肥料的使用,就会使得整个土地接收的有机肥和化学肥料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也会对土壤基础养分造成不良影响。

3 土壤肥料所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缓解土壤压力

在农业活动过程中较多的使用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肥力和土地质量严重下降。因此,为了提高土地质量,我们可以对农业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利用。例如,把植物的秸秆、动植物的粪便通过一定的作用便可以转化为有机肥,并把它应用在耕地中。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可以有效增加土地的肥力。

3.2 应用微生物肥料,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肥料的认识也取得了进步,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微生物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施加适量的微生物肥料。特别是氮肥、菌根菌肥料、综合性菌肥、有机磷细菌肥等。

3.3 适当增加有机肥料,培育高肥力土壤

由于过多的使用化学肥料造成有机肥与化学肥料使用不平衡,导致土壤的肥力降低,农民获得的收益便会减少,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要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并根据有效地科学发展培育出高肥力的土壤,只有这样,才会逐渐提高土壤的肥力,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我国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衡量我国综合经济能力的重要部分,只有当我国农业水平取得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很快的提高,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10

论文关键词: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作用

1.水土保持的意义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主要是通过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以及生活措施四大措施的实施,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达到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山青水秀,提高群众经济收入,实现林茂粮丰人富的目的。

2.六枝特区水土流失现状

全特区土地总面积1792.1km2,辖19个乡,220个行政村,总人口72.36万人。六枝特区为岩溶山区,岩溶面积达1380.16km2,而且分布连片占总土地面积的77%,涉及19个乡镇。目前,六枝特区石漠化面积已达777.1km2,占总土地面积的43.4%,占全特区岩溶面积的56.3%,占全省石漠化总面积的2.35% (高出全省平均值0.53个百分点),是贵州省石漠化重灾区之一。

3. 水土流失的危害

3.1 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3.2 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

3.3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

3.4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4.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六枝特区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由于这种地貌特点,使得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口、非农业用地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6年,全区耕地面积38.6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59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优为重要。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来,六枝特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7732.66公顷,环保论文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林3665.69公顷,经济林120公顷,果木林1855.07公顷,植物篱242.87公顷,封禁治理9897.3公顷;耕作8390.21公顷。工程措施:坡改梯1727.35公顷,谷坊19座,水池315口,井下、灌排水渠81233米,沉沙池230个。

通过在水土流失地区实施植物措施,迅速提高植物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和人居环境,同时立足于当地自然条件,发展适合于当地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生产习惯的经济作物,使农民人均收入提高。

通过在水土流失地区实施工程措施,将坡耕地改造成为水平梯田,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拦蓄径流,防止冲刷,控制水土流失,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农民劳作强度,同时达到增产粮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通过在水土流失地区实施农业措施,改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措施,为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通过在水土流失地区实施生活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节约能源,使生态环境良好循环。

5. 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体系,是我们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水土保持工作应始终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把环境改善与发展农村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具体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1)加强领导,做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

(2)加大《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水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巩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

(3)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保障机制,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按照“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类投资主体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投资;

(4)做好规划,稳步推进,充分发挥水保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工作职能。发挥水保工作综合性、基础性、科学性的作用,实行山、水、田,林、草、路、村、庭(院)、井、产业(业)“十位一体”综合治理;

(5)总结经验,更新观念,开拓思想,强化服务,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推进人居环境建设,扎实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6.结束语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工作。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新农村建设可有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根本改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协调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彻底改变改变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水土自然和生态环境,消除和避免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建设等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走生产发展、生活定神、生态良好、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新农村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郭迁辅,段巧甫,《湖南省“长治”工程的新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