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7-10 17:19:41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1

之所以称之为信用衍生品,是因为它的价值是从其他资产,如债券、贷款或其他金融资产中衍生而出。信用衍生品是一种双边合同,目的在于转移、重组和转换信用风险。合同的双方利用信用衍生品来增加(或减少)对某一经济实体的信用风险的承担。在这一合同中,签约的一方将经济实体的信用风险转移到另一方。合同中,双方同意互换商定的或是根据公式确定现金流,现金流的确定依赖于预先设定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信用事件的发生。从实质上来讲,信用衍生品在保留基础资产的前提下,将贷款或是债券的信用风险从其他市场或操作风险中剥离出来,在市场上被具体定价,并转移给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使信用风险管理开始拥有了对冲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机制。

信用衍生品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担工具,而我国金融市场在这一领域还处于空白。当前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的需求。

一、分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当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以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为主。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比例较高,说明我国金融体系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人是银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这种贷款融资发放的地方产业结构趋于集中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带来了很大风险。从风险的预防和管理角度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信用风险的转移。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放贷、再融资、再放贷方式是其经营的主要模式,长期来看不利于信用风险的转移和缓释资本。而信用产品可以实现有效的信用风险转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商业银行提供主动动态的风险管理工具。

能够为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全新工具。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依靠信用等级分类、授信等预防性的静态管理手段,若在放贷后或交易后发现资产出现信用风险损失苗头,往往只能通过增加保证措施、要求客户提前还款等方式避免可能的风险损失。创新发展信用衍生品能够使银行在经营环境多变及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丰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与产品,推动银行从以往被动、静态、事后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主动、动态和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二、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

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正在加快从“信贷银行”向“信用银行”的转变,即从信贷资产的持有人转变为信用产品的发起人、交易商和做市商,改变目前贷款发放后一直持有到期、承担全部风险和收益的经营模式,逐步将持有的信贷资产变为可以分层、转让、交易和流通的资产。信用衍生品的特性恰好契合商业银行转型的需求,为盘活银行信贷资产、增强资产流动性提供市场工具和手段。

随着经营战略的调整以及经营模式的转型,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致力于向客户提供更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在金融市场业务领域,国内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利率、汇率和商品类的金融产品体系。随着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未来国内金融产品的需求将日益多元化,相对于成熟市场的先进同业而言,国内银行业信用类产品相对薄弱,迫切要求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信用衍生品,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债券产品日益丰富,但是我国债券市场企业融资的发行人主要为高信用等级的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行规模偏小。而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中小企业贡献程度已经超过了我国大型企业。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以及缺乏信用评价,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还很困难。因此,信用衍生品的引入可以合理匹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债需求。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及发展现状

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具有收益高、风险低和收入稳定等特点,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创新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从量到质上都有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1、经营范围小,品种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虽多达几百种,但大多局限在一般性结算、汇兑、代收代付款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品种单调,业务面狭窄,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而且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缺乏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些利用经济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件因素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品种,则很少涉及或者涉及不足,金融衍生类工具基本上还是空白。

2、运作不规范,缺乏统一健全的管理体系。一些银行由于对中间业务操作规范、财务制度等规章设计和执行力度的欠缺,而导致中间业务的开发设计、推广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同时,银行不断推出的中间业务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对中间业务新工具、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引发的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缺乏应有的界定。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制定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但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中间业务风险管理体制和控制机制,缺乏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状况、财务状况、合规合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以及对中间业务进行规范。

3、服务和技术设施落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表现为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支付和结算系统,手工操作无法承担日益增长的结算业务量;网络普及率不高、网络速度慢和网络安全性低,使远程交易和网络交易难以进行;而计算机、电子化的有限开发,使信用卡、电话银行等依赖新技术的业务品种不能有效开展等,这些都是中间业务的障碍。

4、发展缓慢,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加之重视不够,以及严格受分业管理等因素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虽然具备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想法,但是还没有把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放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即创新观念有待提高,缺乏创新的动力。发展中间业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服务业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中间业务定位在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上。而我国商业银行向客户大量免费发卡,增加了银行管理和维护成本,遏制了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和动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少,覆盖面窄,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发展不足,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1、分业经营体制制约中间业务发展。《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只能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中间业务大多属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领域,因此国家的宏观金融治理政策对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定,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拓空间,使银行无法设计开发出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难以提高业务的集约水平。

2、观念落后,对中间业务发展不够重视。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开展普遍重视,但在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严重不足。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影响,商业银行仍把资产、负债业务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认为资产负债业务是银行的本源业务,是银行的主业,对未来中间业务的发展市场和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战略地位以及经济效益认识不够充分,仍然把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经营辅产品任其自然发展,而没有从经营战略的高度把中间业务作为重点进行发展,以致中间业务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缺乏整体及规模市场营销,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3、依赖传统业务,缺乏创新机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创新动机不明确,缺乏整体的系统的创新模式和完善的创新机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传统中间业务主要是汇兑结算、信用卡、一般性代收代付业务,外汇买卖、票据承兑、贴现等操作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的品种。而咨询、各类委托贷款及投标承诺、理财、财务顾问等业务都未能得到很大发展。总体来看,劳务型、低收益的中间业务品种多,高知识含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品种少,大多依赖于银行的网点优势,很少能利用银行信誉、信息、技术、人才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中间业务服务。

4、缺乏复合型的专业化人才。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更多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需要掌握先进科技手段的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较全面地掌握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在我国,虽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致使商业银行有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业务难以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中间业务外部环境。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从而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

首先,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地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

其次,要参照国际法律和惯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相关条款进行进一步细化;完善暂行规定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

再次,需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尽快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套完整的评级体系,培养社会信用意识,从而提高整体的社会信用水平。

最后,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促进公平、高效竞争,引导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积极、稳妥、规范地发展。建议出台一批完整的中间业务法规、管理制度、收费标准以及中间业务发展规划来规范中间业务的经营行为,使商业银行做到中间业务收费有理有据,避免银行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或无收益,使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改变商业银行自发状态下开展中间业务存在的种种问题,减少业务竞争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当手段,努力使我国中间业务积极、稳妥、规范的发展。

2、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对中间业务的认识。发展中间业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应充分重视中间业务,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要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熟悉中间业务,注重处理好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合理规划发展战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和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3、加大科技投入和银行电子化程度的提高。中间业务的发展还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中间业务电子化建设,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率。以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发展中间业务的技术依托,所以中间业务的拓展与提高迫切要求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商业银行应集中科技力量攻关,实现区域性、系统性联网,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共享通讯网络,形成完备的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争取一步到位,形成多功能、多元化、完全可靠、高效快捷的综合网络服务系统,同时配置最好的网络信息系统管理人才,提高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加快资金转移和资料储备的速度,提高支票清算的效率,切实为中间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

4、根据市场需要,加快创新中间业务步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可以开展一些带有潜在风险的、具有信用性和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并可逐步向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拓展,实现资产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资产管理的能动性,实现充分分散化的贷款组合,规避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单调,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应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大力开发咨询业务、清理债权和债务、国际金融担保等业务。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还要加强中间业务高端产品的开发,提升产品功能和层次,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增加收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拓展的重点产品主要包括:银行卡、国际结算、银证银保业务、财务顾问及其他业务(包括银行咨询、融通、现金管理、金融衍生业务、利率协议等)。

5、加快专业化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是一项较为艰巨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必须有一支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商业银行知识,又具有相当的开拓、创新、进取的专业人才队伍。中间业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求包含会计、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技术、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通过专业化培训和国外交流性质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中间业务研发、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全方位培养,充分挖掘和调动员工的潜力,以提高中间业务的开发力和竞争力。

中间业务利在长远,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间业务,研究探讨和逐渐规范中间业务的发展,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崔百胜.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析和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2008.5.

[2]刘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探析[J].银行分析,2008.4.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3

一、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管理概念

从狭义上分析,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管理主要分为预算管理财务分析和成本管理费用管理两方面。[1]从广义上分析,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管理是指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内外部经营环境和自身相关业务发展的需求,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组织、计划、核算、监控、考核等有关工作,从而实现经营管理价值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概述,包含预算管理、资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业绩评价等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重点内容。

二、财务管理在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国家金融政策的落实

农业发展银行是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担任着国家要求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为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农发行享有国家主权信用,在坚持政策性业务为主体的前提下,业务分类上预留了适度的弹性,有利于我们根据实践需要探索创新。政策性银行本质上还是银行,必须坚持银行的“三性”原则,实行政策性目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确保风险可控、财务可持续。农业发展银行以货币通融业务为主要经营商品,特殊性较强,但是各种银行之间不仅存在竞争,更存在管制,利率市场化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其自主性更为明显。农业发展银行应该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和金融制度,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为银行安全经营提供保障。

(二)有利于农业发展银行的健康发展

在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开源有两种常见的方法:扩大收入来源和优化资产结构。[2]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政策性银行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注重公共产品供给,扶持弱质产业或弱势领域。同时要兼顾自身经营效益,按银行规律办事,遵循银行“三性”原则进行经营决策,保持财务可持续。在银行营业收入中,利息的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根据银行的生息资产而创造的,在银行内部制定贷款本息回收责任机制,还需要减少非利息资产来优化资产结构。合理并优化的配置资产结构,从而扩大收益,增强银行的盈利水平。对于农业发展银行而言,利息业务是经营的主要业务,基于市场风险考虑,利息的多少决定了银行的利润。因此,为了增强农业发展银行抗风险能力,开设非盈利业务至关重要。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必须合理确定贷款价格,通过实施补偿性存款制度和提高实际利率来增加收入。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专门的方法计算业务发生过程中的费用,并对这一过程进行全面指导和监督,必要情况下进行修正,确保目标成本的实现。在管理过程中,灵活应用会计方法,详细分析各项费用支出,在总量分配方式的前提下,动因分析和可操作性分析编制明细费用中的预算定额。在编制过程中,把中间业务的支出列入管理范围中,加大对非利息支出的管理力度。

(三)有利于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农业发展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企业无法替代的,农业发展银行最大化目标依然是经营盈利。从农业发展银行日常业务经营情况分析得知,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便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农业发展银行利用财务决策最优化和合理经营来增加银行资金与财产,使得最大化价值的实现。经过高效、持久、稳定地保持盈利增长水平来提高经济附加值,防范、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国有资产回报率,使得资产保值增长。

三、完善财务管理,提高银行经营效益

(一)优化财务管理体系

优化财务管理体系的关键在于“纵向管理”、“双线负责”和“财务管理信息网络”。[3]“纵向管理”和“双线负责”机制是保障财务管理人员相对独立的地位,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发挥管理和控制职能,而“财务管理信息网络”的建立健全,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及时,有利于各级领导和有关财务信息需求人员准确、及时获取最新财务信息。同时,建立“财务管理信息”,把所有的财务管理信息和数据集中在一个网络信息系统中,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有利于相关监督检查机构和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实施全面的检查和监督,从而促使财务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二)确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理念

当前,效益最大化依然是农业发展银行的目标。因此,首先,需要树立效益第一的财务管理理念,基层农业发展银行的任务指标设定为人均利润和资产利润两个方面,构建以效益为核心的考核分配体系,从加强收入到追求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最佳配置。其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引入“资本配置观”。农业发展银行只有在财务管理目标中确定资本理念,重视资本,才能够在事件中财务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资本管理。银行财务管理新理念必须寻求到利润与风险的最合理平衡点,不然将会出现过于追求高利润、高风险的行为,影响了银行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费用分配考核办法、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中必须强调风险调整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资本增加值等指标来评价资本使用效率。

(三)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才

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尤为复杂。因此,需要培养一批能力强、责任心高的财务管理队伍。当前,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财务管理人员疲于日常事务的管理,不注重专业培训,已经完全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银行迅速发展的要求。基于此,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开展专业、系统的培训活动,引导财务管理人员之间沟通与交流,创造再教育机会,增强财务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准,培养一批综合能力高、适应性强、接收能力快、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银行标准的专业技能队伍。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服务 差异化

商业银行的出现,打破了我国银行原有的垄断格局,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加入了竞争机制,使我国银行业的服务效率大大提高。商业银行通过它极高的市场灵敏度和服务效率,支持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对银行制度进行改革,加快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速度。

一、银行服务同质性

我们所说的银行服务是指一种是生产、消费同时进行的行为,它极易被模仿,但周期相对短。如今,银行服务“同质性”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它是指银行在业务经营、信用工具及经营方式等方面极为相似。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不完善,银行体系创新缺乏及相关人员办公效率低下等原因,不仅极大地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也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服务同质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金融改革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建立使我国银行体系拥有了大量的、新鲜的竞争元素,这引起了我国的银行制度和服务方式的巨大改变,同时也促使银行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银行服务与发达国家的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产品、经营、理念和发展计划等方面大致相同,使我国银行服务功能面临着极大挑战与压力。银行同质化很难适应市场发展对相关银行的要求,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发挥十分不利。

二、银行服务差异化发展

通过对银行服务同质性的分析,我们知道银行服务差异化对于整个银行运营体系是十分重要的。银行间的竞争主要指的是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竞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从关系银行转变到价格银行就印证了这一发展趋势。我们知道,银行间的竞争不仅有价格竞争,又有服务竞争。在平均价格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优质、个性化的银行服务就会为其带来的较大的竞争优势。

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加快对服务功能的完善及升级,积极克服银行的同质化趋势,实行银行服务差异化的方针,充分发挥我国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未来的商业银行服务是能够提供让客户满意的个性化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要是差异化服务成功实施的根本和重要保障。就此而言,倘若银行能够让客户更好地参与到银行服务中来,并积极参与银行的相关服务项目,就会使银行的运营效率大大地提高,同时为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银行服务差异化是未来几年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及银行体系良好运作的重要保证。

商业银行服务差异化发展应从以下三个发面开展。

(一)服务层次的差异化发展

商业银行差异化服务最重要的是细分银行运营市场,将目标客户进行分层,根据具体客户群提供一系列的合理措施和服务项目,创立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围绕银行客户,让客户成为商业银行服务的中心,把“一切为了客服”的理念融于企业文化中。商业银行要准确确定相关客户阶层,并根据客户的要求制定出一套符合客户利益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并通过该差异化的服务项目,设立独具特色的银行特点。通过银行的特色服务,即将银行客户分成不同的信用等级,不仅有利于银行对客户的管理和规划,还可以集中银行资源,为银行的核心客户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从而大大提高银行办事效率。

服务层次的差异化是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围绕客户需求,从本质上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等进行了全新制定,以使其在成本、效率及满意度等方面得以极大的提高,即打破传统银行服务模式,从本质上重新定义了商业银行的文化及内涵,从而使银行集中核心能力,最终获得可持续竞争的良好优势。

(二)分支机构服务的差异化发展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服务的差异化是银行差异化运营的另一种方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服务的差异化即通过“一切为了客户”的银行文化,创立各机构的不同“特点”。商业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应将银行客户在相关机构办理业务看作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体验,并尽其所能为该客户提供一个美好的办理业务的经历。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通过将服务水平,产品种类等差异化就可以达到该目的。

在信息时代,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特别对于各区域的机构来说,这是树立与优质客户关系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是商业银行进行新业务推广和获得利益重要的场所。

(三)服务体验的差异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差异化不止体现在对各区域分支机构的相关店铺的装饰上,更体现在服务体验的差异化上。作为与客服直接接触的重要场所,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相关负责人应积极利用每次与客户的接触机会,用良好的态度,使客户们产生得到切实关注的感觉。当办理完相关业务后,银行相关人员会及时得到服务反馈,并对不同的即差异化的反馈采取不同的处理与应对措施。

三、结束语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本质上属于金融服务企业,对客户们提供完善的差异化服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银行运营时,银行服务与客户体验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只有带给客户差异化的服务才能为商业银行能带来更大的利益。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性十分明显,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性已然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体系的竞争能力。因此,面对激烈的银行竞争,我国的商业银行要积极打破同质性,采取差异化措施,即从单一的银行经营模式丰富的的规模制度,再到更加个性化的运营方式,实现以最少的成本及风险为客户们提供最高质量的银行差异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格鲁诺斯.服务市场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朱纯福.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性与比较竞争优势[J].金融论坛,2001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5

(中经评论·北京)2007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坚持“一行一策”,国家开发银行首先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应如何改革?是否也要商业化?本文认为,从有利于金融体系建设、有利于“三农”问题解决、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出发,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必须确立几个基本观念。

一、我国现阶段专设农业政策性银行是正确的选择

1.农业的弱质性问题仍然突出,“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包括政策性金融在内的政策支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各产业之母。但随着工业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又是一个弱质性产业。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农业的弱质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64%:农业技术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生产社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和直接经济效益差;在世贸协定框架下,我国农业生产备受冲击等都是很好的说明。农业的弱质性最终都会反映在作为农业生产者的农民身上。从统计数字看,2003~2006年,农村居民收入无论增量、增幅都远低于城镇居民,2006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仍不及城镇居民的1/3。我国农业弱质性问题,不可能仅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解决,还必须借助各级政府的力量,也就是依靠政策(包括政策性金融)的支持。

2.在农业信贷投入方面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农业政策性银行去弥补。要解决农业的弱质性问题,进而解决“三农”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加包括信贷投入在内的农业投入。但目前在农业信贷投入方面却明显地存在着市场失灵,其主要表现是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收缩,网点减少,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贷款不仅比重大幅下降,甚至一些地方绝对额也在减少。农业贷款萎缩说明,以往这种除粮棉油贷款外,农业信贷投入基本依靠商业性金融(包括信用社)的制度安排是有缺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农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商业化、股份制改革的到位,还应更多地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

3.专设农业政策性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以来,尽管是在探索中前行,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困扰各级政府和农民的“打白条”问题解决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收购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用于粮食方面的中央银行借款和财政补贴逐年减少;促进了国家粮棉收购政策的落实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由于分离了政策性业务,国有专业银行实现了向商业银行的转轨。实践证明,专设农业政策性银行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正确决策。当前中央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大部署,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有人估算需要15万亿~20万亿元。这样大的资金投入,仅靠财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靠信贷资金的投入。但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项目,相当程度上都是由政府主导的直接的社会效益性项目,很多项目未必符合商业性金融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而农业政策性银行所固有的经营方向的政策性、经营目标的直接社会效益性、经营范围的界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是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建立国家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增加农业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坚持政策性方向

目前政策性银行包括农业发展银行都开办了商业性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商业性业务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在扩大业务范围的同时,扩大了支农的力度;二是适当开展商业性业务可避免政策性银行游离于市场之外,有利于锻炼队伍,增强农业发展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人员和机构的作用;三是增加经营收入,提高效益,为农业发展银行的持续发展和支农力度的加大提供坚实的基础。从有关资料来看,农业发展银行自2005年开始拓展业务后,利润已有很大幅度的增加。

商业性业务在农业发展银行经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应成为其向商业银行转“性”的理由:第一,正如上面所述,我国“三农”问题仍非常突出,不能没有农业政策性银行。第二,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把执行国家政策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实现政府的意图和政策目标。第三,政策性是农业发展银行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农业发展银行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最根本的属性。如果离开了政策性,农业发展银行与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就没有区别了,其作用就完全可以由其他商业银行替代了,农业发展银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如何坚持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方向呢?一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不能变。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金融机构,其职能定位是由政府赋予的,只要农业政策性金融和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存在是必要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就不能变。二是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做法不能变。其他资本的介入必定会引致利润最大化倾向,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导致其与社会效益不一致。只有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才能保证其以社会效益为直接目标。三是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不能变。国家设立农业发展银行的目的就是要以政策性金融手段来支持农业,离开了“农”字头,那就没有农业发展银行存在的必要了。四是政策性业务为首要业务的原则不能变。不管商业性业务的作用有多大,比例有多重,必须把政策性业务放在首位。五是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不能变。即自身的经济效益必须服从于社会效益。

三、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坚持市场运作模式

1.农业政策性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具有必要性,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它是由农业、政策性和银行三个关键词组成的。农业是一个业务领域问题,因此把握农业发展银行的性质,关键是要把握政策性和银行这两个关键词。所谓“政策性”,主要是指经营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要按政府界定的业务范围开展业务,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所谓“银行”,是指其以信用中介人的资格来实现资金从贷出者到借入者的融通,资金的运动要区别于财政资金,不能只是单向运动,而必须做到有借有还。可见,农业发展银行是企业,但它不是一般的企业,它是肩负政策使命、在一定的政策范围内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农业发展银行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它不应作为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来管理,也不应作为一般企业单位来管理。一方面它要像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一样,严格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和要求;另一方面,又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经营活动,加强核算,讲求效益,保证信贷资金投放出去后收得回来。

2.市场化运作是政策性银行运作模式的发展趋势,政策性银行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政策性银行适当开办商业性业务;二是政策性银行的管理要尽量减少行政色彩,以市场手段为主。由此也可以看出,政策性银行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与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指管理的方式,后者是指机构的性质。从国外的发展看,政策性银行越来越多地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这是因为~方面随着资本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政策性银行的竞争加强;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社会金融资源分配中的支配地位有所减弱,政策性金融业务相对萎缩。从我国的情况看,国家开发银行是三.家政策性银行中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较早的,并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果。

3.按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管理机制。首先,从外部看应完善政府对农业发展银行的管理机制,一方面要成立一个由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董事会,代表出资人对农业发展银行经营发展的重大问题行使决策、协调、监督职能,以完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要调整事权范围,做到“抓大放小”。政府对农业发展银行的管理,重点就是制定规则,做好“裁判”,具体经营管理应由农业发展银行按市场化模式要求运作,如其分支机构可由农业发展银行根据政府确定的业务需要设置,人员由其根据业务量和经营核算要求自行编制,管理费用、工资、福利可按商业银行的做法,根据成本效益原则,由农业发展银行自行控制。其次,从内部看应建立完善现代银行运作机制。在用人机制方面,要建立公正、公开的用人机制,可考虑省以下分(支)行正副行长和中层干部全部竞聘上岗,甚至向外公开竞聘;在用工制度方面,打破现行劳动人事管理中的身份界限,推行全员合同制;在薪酬制度方面,实行薪酬与岗位和职位(级)直接挂钩的办法;在考评制度方面,按照政策性和银行性的要求,完善执行政策、经济效益、风险防范三者兼顾的绩效考评机制。

四、必须按市场机制原则构建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

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弱势银行或弱质银行,国家政策支持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来加以支持呢?本文认为,目前应解决好以下问题,按市场机制要求构建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

1.健全资本金的补充机制,要建立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与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有内在联系的补充机制。这个机制应该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资本金补充要与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政策性业务扩展了,资本金也应及时补充。二是农业政策性银行资本金的标准,不仅应达到而且应超过《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因为从理论上看,相对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风险可能更大。三是资本金补充的渠道和标准应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可考虑按8%的最低要求和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发展水平,由财政每年在预算中专门安排相应数量的资金补充农业政策性银行资本金;国家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减免税制度,每年的减免税按总额或一定比例用于补充其资本;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利润的一定比例用于补充资本金。

2.建立稳定的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机制。总的原则应该是:根据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点,按照政策性银行向市场化运营模式转变的要求,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自主筹资功能,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一是应制定有关法规,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将财政性支农资金存放在农业政策性银行,通过农业政策性银行拨付。这既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银行支农资金实力,也有利于对各级政府支农进行考评。二是可参考其他国家的做法,规定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或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一定比例贷款投向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如果达不到规定比例,将差额部分的资金以低于市场利率的资金价格存放到农业政策性银行。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也可使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与社会存款相联系,避免倒逼人民银行扩大基础货币投放。三是用市场手段扩大资金来源,如发行债券,大力开展开户企业的存款业务,开办商业银行同业存款业务,参与资金市场的拆借业务,争取有关方面支持,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粮棉组织等机构借入资金等。至于开办储蓄业务问题,本文认为,这不是农业发展银行的优势,也不符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的“应避免与商业银行直接竞争”的原则。’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目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成为与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业务之一,拓展中间业务已成为当今世界银行业的共同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在传统的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比较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忽略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近几年才重视起来的,但各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现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7月4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货币收入,却不直接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我国大型和中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基本包含了九大类的中间业务。小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则有部分新兴中间业务没有涉及,有些业务小型银行也没有涉及到,如浙商银行就没有涉及到金融衍生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证券性银行、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业务

近两年来,许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的交易量更是呈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以信用卡为例,2001年全国银行卡发行量约有5亿张,但据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截至2006年底,我国借记卡发卡量10.8亿张,已接近人均一张。加上近5000万张信用卡,银行卡发行量已超过11亿张。

同时,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的各分类业务也迅速增长。下面以中国银行为例,可看出2005年的各中间业务种类的收入均比2004年的各收入要高,具体可参阅图一。

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低下。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而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为40%-50%,花期银行甚至达到了80%。

(2)中间业务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金融创新是摆脱目前经营困境、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经之途,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急需进行创新,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机制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不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前几年中间业务创新情况有以下三个特点:中间业务创新仍以传统的结算业务为主,新兴业务创新相对滞后;理财及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相关的业务刚刚起步,虽然有所发展,个大银行业务规模、收益水平、制度创新尚处在低级阶段。

(3)中间业务经营市场定位不准确。

从总体发展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仍然存在一些重大现实偏差,需予以重视并纠正。首先,市场竞争意识日浓, 但忽视自身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其次,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认识指引下,各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营销和服务营销疏于权衡,缺乏完整的战略策略和方法体系。最后,中间业务发展进程中,从上到下缺乏主管机构和总体规划,各地分支机构各行其是,特别是基层银行没有进行市场调查,盲目套用上级银行的发展规划。市场调查显示,各家银行只有两三个业务品种能够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其他大多数品种普遍存在公众认同率低、开办范围小、使用局限多的弊病。各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又基本没有区别,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质量不高。

(4)中间业务结构欠合理。

从发展品种和范围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结构欠合理,主要表现在中间业务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调,缺乏特色,层次较低。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和类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各类担保、贷款或投资承诺、外汇买卖与投资等新兴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有些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发和推广。据初步统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仅有260多种,而且大多数为传统中间业务。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分析

3.1 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分析

(1)在经营理念方面存在误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上存在误区,我国银行长期受传统经营理论影响较深,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将中间业务视为向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存款的一种附带性服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应该可以为银行创造超额利润,但事实上,吸收存款成了商业银行发展新的中间业务的首要任务,业务创新基本变成一种低效的“义务劳动”。特别是在基层银行,有的地方对开办中间业务的认识,仅仅定位在依托中间业务来开拓市场、树立形象、带动存款等附属层次上,没有把中间业务收入当作新的利润增长点,未能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扭亏增盈、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

(2)收费标准偏低,且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没有按照收益与成本风险对等的原则合理收取费用,而是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免费开办中间业务。支付结算、担保和承诺类中间业务只收取相当低的费用,通常不到千分之一。代收水电、工资等业务,都是作为吸引客户的赠送品,基本上不收费。银行卡业务、基金托管由于激烈竞争收费标准也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这不但减少了银行收入,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而且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加上大部分金融创新业务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目前不良竞争问题较为严重。随着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各行为了占有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甚至倒贴的做法,导致国内银行界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低层次竞争较为普遍。

(3)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从中间业务发展过程和方向上看,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存在粗放经营的倾向,只注重品种数量而忽视服务质量。虽然中间业务品种已经基本涵盖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九大领域。但是真正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成熟、形成规模、效益突出的中间业务品种还非常少。

(4)市场调查不到位,营销手段不足。国内商业银行在开设中间业务品种时,对市场需求、市场反应、同业动态、产品替代等问题的调查不够深入,导致无法形成市场反应强烈的业务品种。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普遍没有明确的营销目标,缺乏有效的促销手段,不是主动把增设的中间业务本身专业性较强,业务流程相对复杂,结果虽然银行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开设了很多中间业务,但客户并没有及时了解这些业务如何办理、收费情况如何,因此,客户对新品种的认同度偏低。

(5)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然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却会影响银行当前损益。由于中间业务是表外业务,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上真实反应,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虽然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来说,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随着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规模的不断增加,其蕴藏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同时中间业务品种较多,个性差异很大,其风险还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这些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致使中间业务潜在风险加大,尤其是担保类风险较为突出,一旦所隐含的风险转化成现实的风险,将会给银行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3.2 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中间业务发展在需求层面遇到的约束可以归纳为“买方缺位”。而“买方缺位”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1)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首先,根据2006中国银行银行业年度报告显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2321 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9.9%。虽然总量很大,但按照人均水平来衡量的话,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还不久,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中间业务相较于传统业务,提供的是更高层次的服务,要求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我国,尚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只是需要简单的结算、转账等中间业务,对那些更复杂、功能更多的中间业务,如咨询、代客理财等业务的需求很少。其次,企业治理水平的落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众多企业中有99%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还较少产生出对一些创新金融产品(如信息咨询、现金管理、理财投资等)的需求,企业对银行要求更多的是资金的需求,却很少涉及新兴中间业务的运用。

(2)中间业务产品的“技术复杂性”可能使一些低文化水平消费者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望而却步。成熟的消费群体一般在30-50岁之间,而我国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的平均文化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较低。而中间业务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新兴中间业务、综合性中间业务,要深入的了解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无疑给这部分消费者享受中间产品的服务形成了障碍。

(3)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各地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虽然都有一定的进展,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东区沿海地区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而广大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具有针对性的中间业务市场发展定位。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具体实施中间业务时存有盲目性。

4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的发展策略

(1)正确认识中间业务并合理规范业务定价。

正确认识中间业务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变“存款立行”为“效益立行”,商业银行应改变将中间业务视为向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存款的一种附带性服务的观念,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应该看到重视发展中间业务的发展前景。统一和提高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真正的看成是银行的三大类支柱业务之一。其次,从形势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去认识中间业务的作用和地位,把中间业务纳入商业银行整体业务发展的战略框架中,在综合经营计划中加大考核力度,激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合理规范业务定价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改变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观念。②在规范中间业务收费过程中,要考虑到广大客户的接受能力。商业银行总行、外国银行分行在制定和调整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服务价格时,应参考国际惯例与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客户可接受的价格。③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合作,合理收费,公平竞争,避免出现商业银行之间不正当的恶性竞争。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要求站在金融服务现代化的高度,思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开拓问题。

(2)确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

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就是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运用正确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上,维持我国传统中间业务,大力创新发展传统中间业务。这是由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决定的。

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不利环境。

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与合作也全方位展开。而随着对外资银行限制的逐渐取消,外资银行在华的经营业务迅速完成从外汇业务到人民币批发业务再到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发展。而自2006年底,中国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开始,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就一直在快速增长中。

外资银行发展迅速的原因在于,外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在资金、人才和信息上有较大优势。而且外资银行能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特别是外汇业务,许多经营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财务运作比较规范,因而愿意选择外资银行的高质量服务。加上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理财业务等都吸引了大量三资企业、跨国公司及部分大型外向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公司客户的同时,也在强力吸引在华外籍人员、港澳台华人等优质中外零售客户。其中,外资银行增加的存款绝大部分是企业存款。就以上海外资银行在2006年新增的存款为例,其中有将近80%的增加存款是企业的。

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有利环境。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业务基础、众多的营业网点和强大的资金实力,还有隐含的政府担保,这是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的优势。但我们不能把我国商业银行有优势的传统业务放着不管,而去盲目与外资银行竞争他们的优势中间业务。如我国中间业务的结算业务。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加上多年的经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比起外资银行有更多的营业网点,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大型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资金汇划清算体系,形成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强大结算网络,对客户异地汇款采用批量或实时处理方式,大大加速了企业资金周转。

而相比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我国新型商业银行则是起点高,来势猛,业务机制灵活,创新动能较足,与外资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也不遑多让。如深圳发展银行的借记卡具有个人综合理财服务功能的借记卡,该卡可在深发展的网点通存通兑,可在全国范围内贴有“银联”标识的atm和特约商户觉得pos上使用,并提供代缴费、银证转帐、买卖股票、ip长话、网上支付、质押贷款等服务。

(3)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业务竞争主要表现在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网上支付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优势的情况下,而我国发达地区或中等发达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对于中间业务的需求要求较高。根据财富增长理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势必进行业务创新。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应重点从传统业务功能、组合创新等方面着手。下面就以结算业务的业务创新为例说明。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相对外资银行来说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资金汇划清算体系,有广大的营业网点。所以我们要掌握好现有的优势,仍以传统结算业务为主,如传统的支票、电子汇兑、汇票等业务以及代收代付类业务;并且兼顾创新。

首先,加快结算业务的功能创新。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新兴业务的发展,结算业务的功能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在国家金融和企业行业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全面发挥自身的设备、网络、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清算和资金转移的有偿服务。

其次,以电子银行为依托加速结算业务的电子化进程。一是完善现有的电子汇兑业务;二是要加速传统的结算业务的电子化,如网上银行的支票、汇票业务;三是创新电子银行的代收代付业务。

最后,立足于开拓市场和提高综合收益水平,开创具有特色的新业务体系。将营业网点、电子银行、银行卡等服务手段进行有效地组合,再生出效率高、功能强的服务品种。如集、理财、投资、保险、结算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

(4)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营销策略。

中间业务产品作为一种服务产品,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产品,往往需要主动的宣传,才能使消费者意识到有这方面的需求。这使得在中间业务的推广中,往往需要商业银行采取主动营销的策略。在银行的实际工作中,要注重两者的联动,以市场营销的反馈信息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并以新产品的开发来推动市场营销,形成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的良性互动。

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不同的策略。由于我国的地区发展差距比较大,因此应该选择有所差别的中间业务区域发展策略。要以市场为导向,在不同的地区,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展不同的中间业务服务项目。对于市场发达、金融竞争激烈、经济结构多元化的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北京地区,应重点开发多种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产品,如信息咨询、资产评估、担保、融资、金融衍生产品等。而对于发展中地区,要在稳定传统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如业务)的基础上,注意市场细分,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面向一批效益较好、收入较高的企业和个人客户开办一些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培养客户基础,改善银行收入结构。对于落后地区,如中西部或农村,应以传统的、基础性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主,更多的开展代收代付等初级中间业务产品,寻求增加存款、增加效益的新途径。

(5)根据风险程度确定防范策略。

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随之带来的风险。坚持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首先需要完善表外会计核算和管理方法,使表外业务透明化,提高中间业务的可控性;其次需要中间业务风险监测体系,针对中间业务的不同特点确立相应的风险系数,将中间业务纳入资产风险管理系统之内;最后需要加强中间业务的内部风险管理,完善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通过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将中间业务的风险控制到最小。

根据《the management of banks offbalancesheet exposures》提出的根据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产生的相对信用风险的不同分成三类.:

“高风险”——是一种直接信用替代,信用风险等同于一个在资产负债表业务内的负债业务风险 ;

“中等风险”——是相对较低的重大信贷风险,风险小于全额信贷风险;

“低风险”——有较小但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信贷风险。

我国中间业务的“表外业务”的风险较大,如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的风险都很大。我们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必须加强中间业务,特别是“表外业务”的风险监控。如果“表外业务”没有很好的风险控制机制,“表外业务”则很可能变为表内负债。如担保类中间业务虽然在出具之时并不确立债权债务关系,但客户一旦违约,所产生的风险与贷款风险无异,银行将处于不利的地位。除此之外,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业务中,商业银行垫款比较高,也是需要值得关注的业务。

参考文献

[1]曹凤歧,贾春新.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惠平.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中间业务;兴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其对中间业务的定义是: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按照《暂行规定》的参考分类标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可以分为九大类,具体包括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类中间业务。①

二、兴业银行简介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8月,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现已发展成为治理完善、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并稳居全球前50强银行之列。

兴业银行主要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除存贷款等传统业务外还包括多种中间业务,公司已在全国各主要城市设立了119家分行、1,787家分支机构,与全球1,500多家银行建立了行关系。

面对金融脱媒愈演愈烈,行业准入放开,跨界竞争加剧,银行经营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兴业银行也正加快经营转型的步伐,加快传统业务重心下沉,大力推动发展投行、资管、理财、托管、财富管理等新兴业务。②

三、兴业银行中间业务纵向对比

通过查阅兴业银行2011-2015年度的年度报表,将其中间业务按上文所述标准分类后,可以看出其2011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来自于银行卡业务、类业务和咨询顾问类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重为7.97%;2012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来源不变,较2011年同比增加62.63亿元,增长66.50%,且占业务总收入比重上升到了9.12%;2013年基金托管类业务成为了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银行卡业务、类业务和咨询顾问类业务仍为主要收入来源,报告期内实现的收入同比增加90.55亿元,增长57.75%,在业务总收入中占比达到了11.56%;2014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来源变为银行卡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收入同比增加36.76亿元,增长14.86%,在业务总收入比重为11.36%;2015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收入来源与上年相同,收入同比增加51.49亿元,增长19.04%,占业务总收入比重11.51%。

总体上看,兴业银行中间业务在2011-2013年度发展较大,2014、2015年尽管在业务总收入占比变化不大,但收入的金额有明显的增长。此外,对于2014年的收入增加以及银行卡业务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主要是兴业银行加强并优化电子银行、现金管理、银行卡等基础产品的支付结算功能和服务,带动手续费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四、兴业银行中间业务横向对比

兴业银行作为一个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其2015年度的中间业务收入与国有控股银行、地方性银行2015年度的中间业务收入进行对比,其中,国有控股银行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为例,地方性银行以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为例。

由表1可知,兴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较地方性银行高,但低于国有控股银行,就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比增长来看,兴业银行高于国有控股银行,低于地方性银行,且国有控股银行的同比增长比率较低,尤其是中国银行,而地方性银行的同比增长比率达到了50%左右,可看出其中间业务发展迅速。结合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在业务总收入中占比与同比增长来看,两家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中间业务均发展迅速。

就报表显示的中间业务来看,国有控股银行中,工商银行主要以银行卡业务、支付结算类业务、交易类业务为主,而中银行主要以类业务和银行卡业务为主;地方性银行中,宁波银行以类业务和银行卡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北京银行主要以投资银行业务及理财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大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主要业务都包含银行卡业务,理财、投资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结合行业环境以及上文的分析,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如下:

(一)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水平较低,难以撼动传统业务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其发展的时间较短,在银行业务总收入中占比较小,对银行整个营业额的贡献率偏低。

通过图1可以看出,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五家银行的贡献率均低于25%,最低的北京银行不足10%,而瑞士商业银行和德意志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贡献率在2008年就已经分别达到了85%和76%⑤。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的涌入将会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的巨大挑战。

(二)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距,部分银行增长缓慢

由佣金收入同比增长占比这一指标可知,各类商业银行间差距较大,差距最大的宁波银行与中国银行之间的差距达到了60.78%,增长速度差距明显;而从兴业银行2011-2015年的数据来看,其在该项指标上从2012年的66.50%,2013年的57.75%到2014年的14.86%,2015年的19.04%,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重指标上看,兴业银行2011年至2015年间增长小于4%,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三)各行中间业务种类增加许多,各类中间业务发展差异较大

以工商银行为例,工商银行开发的中间业务已经逐步开始涉及到结算、承诺、交易、、担保、基金托管、银行卡、咨询顾问这九大类,而且产品的种类已经达到了五百多种;又以兴业银行为例,其经营范围同样覆盖了上述九大类业务,但从年报数据可以看出各项中间业务差距巨大,部分业务如银行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租赁业务、其他类业务发展较为缓慢,尽管收入逐年上升,但所占比例变动不大,又如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收入变动较小,几乎没有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纵观全文,中间业务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发展,但其发展速度较慢,发展形成的规模较传统业务差距甚远,不过,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较大,中间业务的高速高效发展将有效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提高其竞争力。为了优化中间业务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转变经营发展观念,提高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

就当下的行业背景来看,为了应对外资企业的冲击,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各大商业银行应当转变经营发展观念,将中间业务提升到与资产、负债业务等传统业务同等的战略水平,争取以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三驾马车”拉动银行收入增长。为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和战略部署,对中间业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投入。

(二)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随着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运用可以使客户更为便捷地享受银行服务,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可以便于银行的内部管理和信息传输。

而人才的增加可以满足银行对于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以及创新人才等人才的需要,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促进银行的技术水平提高,尤其是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优质的创新型人才将大幅提高中间业务发展速度,以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三)创新发展中间业务,重点发展具有技术含量、提升空间大的中间业务

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仍不成熟,现有的中间业务不能完全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技术进步、同业竞争等也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就我国现有的部分中间业务而言,其技术含量偏低,容易被模仿,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乃至核心竞争力,并将面临巨大的同业竞争。此外,发展较为成熟的中间业务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能低于提升空间大的中间业务。因此需要重点发展具有计算含量、提升空间大的中间业务,加大对投行、资管、理财、托管、财富管理等新兴的中间业务的投入。

注释:

①引自彭珏、郭晓.金融企业会计[M].科学出版社.2013.

②摘自兴业银行2015年度会计报表

③数据来自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2015年年度报表,部分数据根据年报数据计算所得

④数据来自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2015年年度报表,部分数据计算所得

⑤引自梁潇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ν饩济贸易大学.2015.

参考文献:

[1]彭珏,郭晓.金融企业会计[M].科学出版社,2013.

[2]魏莉.中国银行广西分行发展中间业务SWOT分析[J].现代商业,2011(7):4-11.

[3]苏B.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与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16(29).

[4]王文婷.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探究[J].北京金融评论,2016(03).

[5]梁潇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6]王亚琼.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6(07).

[7]徐莹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4).

[8]刘晓霜.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与发展思考[J].市场观察,2016(S1).

[9]李科娜.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经营转型 金融政策 防范风险

一、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商业银行报表分析相关研究

贷危机爆发后人民对金融监管有了重新的认识,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相关的政策工具、实施细则、机制运作等正处于研究阶段。

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为目标。宏观审慎监管从跨机构和跨时间两维度上,关注同一时点上风险的跨机构分布及整个系统的风险和跨时间分布,其中,跨机构维度主要防范由金融机构间相互性与同质性二产生的共同风险敞口问题;跨时间维度则主要关注如何抑制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特征。会计报表信息作为金融机构业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反映的载体,为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信息。对金融业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可以以商业银行的报表数据为基础,从跨机构和跨时间两个维度分析着手,研究行业发展走势,监测系统性特征,发掘微观个体商业模式上的同质化风险和宏观政策短期内大幅变动带来的风险,从而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防范风险发生。

二、所在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之一,日益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和经营转型的重点。2013-2014年,笔者所在市各家银行积极推进中间业务发展,使中间业务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发展态势良好,增速有所放缓

近三年,笔者所在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稳步增长,2012年中间业务收入为10.04亿元。2013年,中间业务收入大幅提升,达14.2亿元,同比增幅42.18%。2014年上半年同样持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截至2014年末中间业务收入为18.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89个百分点,收入保持了同样的增长,但增速态势较2013年有所放缓。

(二)传统中间业务仍占据主导地位,创新业务收入份额较少

通过对笔者所在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进行分类汇总发现,2013年中间业务收入合计为14.19亿元,其中:支付结算业务收入为4.14亿元,占比29%;银行卡业务收入为2.41亿元,占比17%,管理性业务收入为2.20亿元,占比15%,三项共占中间业务收入的61%,新兴业务如电子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占比较低,分别为8%和10%。这表明,笔者所在市商业银行仍未打破传统业务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三)四大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差距明显

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高,非国有银行平均占比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末,笔者所在市11家银行中,四大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均在24%以上,建行占比超过30%,而5家中型股份制银行占比都在5%左右,最高的为交通银行占比也只有11.43%,浦发银行占比最低为3.29。城市商业银行中沧州银行和河北银行分别为1.39%和8.83%。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2007年银监会提出的“大中型银行要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由17%提高至40%~5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四)创新力度不够,新兴业务发展缓慢

目前,笔者所在市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中间业务服务主要是结算和管理,品种单调,缺乏规模,创新能力不足,而担保类、电子银行类、咨询服务类、投资金融类以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等业务开展的较少或基本没有。截至2015年6月底,电子银行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幅4.48个百分点,占中间业务收入的6%,担保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幅2.10个百分点,占比只有7%,而对于投资银行业务,兴业银行和两家城市商业银行并未开展,华夏、浦发、民生银行此项业务的收入甚微,可见新兴业务发展缓慢,对中间业务的贡献较小。

(五)同质化现象严重,中间业务项目发展不平衡

笔者所在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依靠支付结算、银行卡、投资银行、业务、理财业务、信贷承诺六大项目的发展,其他业务收入微乎其微,中间业务收入结构不够合理,呈现出对传统中间业务依赖过大的局面,并且大多数中间业务品种层次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各家银行为抢占市场纷纷降低收费标准,展开低水平竞争。

三、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推进新兴中间业务发展,提升业务品种技术含量

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上,既要重视资产负债业务,更要重视中间业务,从提高规模效应和为客户提升高质量服务角度出发,把发展中间业务的重点放在知识密集业务上,提高业务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开发并选择一些适合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大、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目前,沧州市居民理财意识逐渐增强,商业银行可以开拓资本市场型的理财产品,还可以进一步推出针对中高端客户的个人理财服务项目,包括理财规划、理财咨询等业务。另外,在金融脱媒环境下,投资银行将有更广的发展空间,可以对财务顾问、债务承销、融资租赁等业务进行研发扩展。

(二)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促进中间业务良性发展

宏观审慎监管更加关注如何引导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深化和异化,针对国有银行、中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各自的特点,应实行差异化的发展路线。四大国有银行仍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以广布的营业网点、固有的客户资源、优质的服务来做大做强中间业务。而其他商业银行由于其机构网点少、客户基础缺失,想要争夺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则需要另辟蹊径,改善服务水平,培育和发展新的客户群体,寻求差异化发展。例如:加大产品研发创新力度,开拓新业务,挖掘国有银行未涉足的领域,抢占市场;对已有的业务推陈出新,提高增强业务的吸引力。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目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成为与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业务之一,拓展中间业务已成为当今世界银行业的共同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在传统的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比较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忽略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近几年才重视起来的,但各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现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7月4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即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货币收入,却不直接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

我国大型和中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基本包含了九大类的中间业务。小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则有部分新兴中间业务没有涉及,有些业务小型银行也没有涉及到,如浙商银行就没有涉及到金融衍生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证券性银行、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业务

近两年来,许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的交易量更是呈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以信用卡为例,2001年全国银行卡发行量约有5亿张,但据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截至2006年底,我国借记卡发卡量10.8亿张,已接近人均一张。加上近5000万张信用卡,银行卡发行量已超过11亿张。

同时,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的各分类业务也迅速增长。下面以中国银行为例,可看出2005年的各中间业务种类的收入均比2004年的各收入要高,具体可参阅图一。

图1 2004、2005年中国银行中间业务站入占比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银行年报

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低下。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而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为40%-50%,花期银行甚至达到了80%。

(2)中间业务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金融创新是摆脱目前经营困境、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经之途,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急需进行创新,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机制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不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前几年中间业务创新情况有以下三个特点:中间业务创新仍以传统的结算业务为主,新兴业务创新相对滞后;理财及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相关的业务刚刚起步,虽然有所发展,个大银行业务规模、收益水平、制度创新尚处在低级阶段。

(3)中间业务经营市场定位不准确。

从总体发展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仍然存在一些重大现实偏差,需予以重视并纠正。首先,市场竞争意识日浓, 但忽视自身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其次,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认识指引下,各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营销和服务营销疏于权衡,缺乏完整的战略策略和方法体系。最后,中间业务发展进程中,从上到下缺乏主管机构和总体规划,各地分支机构各行其是,特别是基层银行没有进行市场调查,盲目套用上级银行的发展规划。市场调查显示,各家银行只有两三个业务品种能够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其他大多数品种普遍存在公众认同率低、开办范围小、使用局限多的弊病。各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又基本没有区别,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质量不高。

(4)中间业务结构欠合理。

从发展品种和范围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结构欠合理,主要表现在中间业务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调,缺乏特色,层次较低。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和类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各类担保、贷款或投资承诺、外汇买卖与投资等新兴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有些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发和推广。据初步统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仅有260多种,而且大多数为传统中间业务。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分析

3.1 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分析

(1)在经营理念方面存在误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上存在误区,我国银行长期受传统经营理论影响较深,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将中间业务视为向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存款的一种附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应该可以为银行创造超额利润,但事实上,吸收存款成了商业银行发展新的中间业务的首要任务,业务创新基本变成一种低效的“义务劳动”。特别是在基层银行,有的地方对开办中间业务的认识,仅仅定位在依托中间业务来开拓市场、树立形象、带动存款等附属层次上,没有把中间业务收入当作新的利润增长点,未能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扭亏增盈、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

(2)收费标准偏低,且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没有按照收益与成本风险对等的原则合理收取费用,而是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免费开办中间业务。支付结算、担保和承诺类中间业务只收取相当低的费用,通常不到千分之一。代收水电、工资等业务,都是作为吸引客户的赠送品,基本上不收费。银行卡业务、基金托管由于激烈竞争收费标准也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这不但减少了银行收入,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而且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加上大部分金融创新业务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目前不良竞争问题较为严重。随着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各行为了占有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甚至倒贴的做法,导致国内银行界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低层次竞争较为普遍。

(3)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从中间业务发展过程和方向上看,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存在粗放经营的倾向,只注重品种数量而忽视服务质量。虽然中间业务品种已经基本涵盖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九大领域。但是真正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成熟、形成规模、效益突出的中间业务品种还非常少。

(4)市场调查不到位,营销手段不足。国内商业银行在开设中间业务品种时,对市场需求、市场反应、同业动态、产品替代等问题的调查不够深入,导致无法形成市场反应强烈的业务品种。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普遍没有明确的营销目标,缺乏有效的促销手段,不是主动把增设的中间业务本身专业性较强,业务流程相对复杂,结果虽然银行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开设了很多中间业务,但客户并没有及时了解这些业务如何办理、收费情况如何,因此,客户对新品种的认同度偏低。

(5)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然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却会影响银行当前损益。由于中间业务是表外业务,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上真实反应,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虽然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来说,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随着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规模的不断增加,其蕴藏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同时中间业务品种较多,个性差异很大,其风险还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这些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致使中间业务潜在风险加大,尤其是担保类风险较为突出,一旦所隐含的风险转化成现实的风险,将会给银行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3.2 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中间业务发展在需求层面遇到的约束可以归纳为“买方缺位”。而“买方缺位”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1)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首先,根据2006中国银行银行业年度报告显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2321 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9.9%。虽然总量很大,但按照人均水平来衡量的话,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还不久,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中间业务相较于传统业务,提供的是更高层次的服务,要求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我国,尚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只是需要简单的结算、转账等中间业务,对那些更复杂、功能更多的中间业务,如咨询、代客理财等业务的需求很少。其次,企业治理水平的落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众多企业中有99%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还较少产生出对一些创新金融产品(如信息咨询、现金管理、理财投资等)的需求,企业对银行要求更多的是资金的需求,却很少涉及新兴中间业务的运用。

(2)中间业务产品的“技术复杂性”可能使一些低文化水平消费者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望而却步。成熟的消费群体一般在30-50岁之间,而我国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的平均文化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较低。而中间业务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新兴中间业务、综合性中间业务,要深入的了解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无疑给这部分消费者享受中间产品的服务形成了障碍。

(3)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各地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虽然都有一定的进展,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东区沿海地区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而广大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具有针对性的中间业务市场发展定位。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具体实施中间业务时存有盲目性。

4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的发展策略

(1)正确认识中间业务并合理规范业务定价。

正确认识中间业务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变“存款立行”为“效益立行”,商业银行应改变将中间业务视为向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存款的一种附带的观念,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应该看到重视发展中间业务的发展前景。统一和提高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真正的看成是银行的三大类支柱业务之一。其次,从形势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去认识中间业务的作用和地位,把中间业务纳入商业银行整体业务发展的战略框架中,在综合经营计划中加大考核力度,激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合理规范业务定价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改变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观念。②在规范中间业务收费过程中,要考虑到广大客户的接受能力。商业银行总行、外国银行分行在制定和调整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服务价格时,应参考国际惯例与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客户可接受的价格。③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合作,合理收费,公平竞争,避免出现商业银行之间不正当的恶性竞争。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要求站在金融服务现代化的高度,思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开拓问题。

(2)确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

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就是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运用正确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上,维持我国传统中间业务,大力创新发展传统中间业务。这是由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决定的。

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不利环境。

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与合作也全方位展开。而随着对外资银行限制的逐渐取消,外资银行在华的经营业务迅速完成从外汇业务到人民币批发业务再到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发展。而自2006年底,中国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开始,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就一直在快速增长中。

外资银行发展迅速的原因在于,外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在资金、人才和信息上有较大优势。而且外资银行能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特别是外汇业务,许多经营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财务运作比较规范,因而愿意选择外资银行的高质量服务。加上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理财业务等都吸引了大量三资企业、跨国公司及部分大型外向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公司客户的同时,也在强力吸引在华外籍人员、港澳台华人等优质中外零售客户。其中,外资银行增加的存款绝大部分是企业存款。就以上海外资银行在2006年新增的存款为例,其中有将近80%的增加存款是企业的。

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有利环境。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业务基础、众多的营业网点和强大的资金实力,还有隐含的政府担保,这是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的优势。但我们不能把我国商业银行有优势的传统业务放着不管,而去盲目与外资银行竞争他们的优势中间业务。如我国中间业务的结算业务。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加上多年的经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比起外资银行有更多的营业网点,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大型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资金汇划清算体系,形成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强大结算网络,对客户异地汇款采用批量或实时处理方式,大大加速了企业资金周转。

而相比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我国新型商业银行则是起点高,来势猛,业务机制灵活,创新动能较足,与外资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也不遑多让。如深圳发展银行的借记卡具有个人综合理财服务功能的借记卡,该卡可在深发展的网点通存通兑,可在全国范围内贴有“银联”标识的ATM和特约商户觉得POS上使用,并提供代缴费、银证转帐、买卖股票、IP长话、网上支付、质押贷款等服务。

(3)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业务竞争主要表现在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网上支付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优势的情况下,而我国发达地区或中等发达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对于中间业务的需求要求较高。根据财富增长理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势必进行业务创新。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应重点从传统业务功能、组合创新等方面着手。下面就以结算业务的业务创新为例说明。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相对外资银行来说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资金汇划清算体系,有广大的营业网点。所以我们要掌握好现有的优势,仍以传统结算业务为主,如传统的支票、电子汇兑、汇票等业务以及代收代付类业务;并且兼顾创新。

首先,加快结算业务的功能创新。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新兴业务的发展,结算业务的功能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在国家金融和企业行业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全面发挥自身的设备、网络、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清算和资金转移的有偿服务。

其次,以电子银行为依托加速结算业务的电子化进程。一是完善现有的电子汇兑业务;二是要加速传统的结算业务的电子化,如网上银行的支票、汇票业务;三是创新电子银行的代收代付业务。

最后,立足于开拓市场和提高综合收益水平,开创具有特色的新业务体系。将营业网点、电子银行、银行卡等服务手段进行有效地组合,再生出效率高、功能强的服务品种。如集、理财、投资、保险、结算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

(4)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营销策略。

中间业务产品作为一种服务产品,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产品,往往需要主动的宣传,才能使消费者意识到有这方面的需求。这使得在中间业务的推广中,往往需要商业银行采取主动营销的策略。在银行的实际工作中,要注重两者的联动,以市场营销的反馈信息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并以新产品的开发来推动市场营销,形成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的良性互动。

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不同的策略。由于我国的地区发展差距比较大,因此应该选择有所差别的中间业务区域发展策略。要以市场为导向,在不同的地区,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展不同的中间业务服务项目。对于市场发达、金融竞争激烈、经济结构多元化的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北京地区,应重点开发多种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产品,如信息咨询、资产评估、担保、融资、金融衍生产品等。而对于发展中地区,要在稳定传统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如业务)的基础上,注意市场细分,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面向一批效益较好、收入较高的企业和个人客户开办一些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培养客户基础,改善银行收入结构。对于落后地区,如中西部或农村,应以传统的、基础性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主,更多的开展代收代付等初级中间业务产品,寻求增加存款、增加效益的新途径。

(5)根据风险程度确定防范策略。

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随之带来的风险。坚持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首先需要完善表外会计核算和管理方法,使表外业务透明化,提高中间业务的可控性;其次需要中间业务风险监测体系,针对中间业务的不同特点确立相应的风险系数,将中间业务纳入资产风险管理系统之内;最后需要加强中间业务的内部风险管理,完善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通过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将中间业务的风险控制到最小。

根据《The Management of Banks Offbalancesheet Exposures》提出的根据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产生的相对信用风险的不同分成三类.:

“高风险”――是一种直接信用替代,信用风险等同于一个在资产负债表业务内的负债业务风险 ;

“中等风险”――是相对较低的重大信贷风险,风险小于全额信贷风险;

“低风险”――有较小但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信贷风险。

我国中间业务的“表外业务”的风险较大,如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的风险都很大。我们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必须加强中间业务,特别是“表外业务”的风险监控。如果“表外业务”没有很好的风险控制机制,“表外业务”则很可能变为表内负债。如担保类中间业务虽然在出具之时并不确立债权债务关系,但客户一旦违约,所产生的风险与贷款风险无异,银行将处于不利的地位。除此之外,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业务中,商业银行垫款比较高,也是需要值得关注的业务。

参考文献

[1]曹凤歧,贾春新.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惠平.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财务管理 问题 措施

一、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上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和不足,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着阻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应针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促进问题的解决,具体的来说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财务管理职能存在缺陷,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实施

我国商业银行仍走在发展的路上,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与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职能上明显存在着缺陷,局限着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具体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职能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职能行使不均衡。核算与决策支持服务都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其对商业银行的工作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中,银行的财务管理人员往往将核算问题放在了工作的重要位置忽视了决策支持服务的重要性,这严重阻碍了决策支持服务的展开,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职能的应用,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职能行使不均衡。

2.忽视成本与盈利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是盈利性质的银行,因此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应充分的考虑到成本与盈利这两个重要的因素,以保障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者在进行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仅对商业银行来往账务进行处理,忽视了对商业银行成本与盈利的控制。这种工作方式十分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3.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无法及时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各大银行中普遍存在着“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办法主要的思想就是针对已经发生的问题给予分析,找出解决对策,进行补救。这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严重的缺乏前瞻性,无法及时的处理工作中的问题,造成商业银行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其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硬伤。

(二)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人员存在不足

商业银行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左右着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水平,因此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是我国有关主管部门主要关注的焦点。就目前对商业银行管理体系的研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无论是主管领导,还是管理人员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展开。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受传统管理体制束缚严重,局限了财务管理职能的行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我国已有将近二十几年的历史,虽然其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但企业内部仍残存了一些传统的思想,影响着商业银行管理工作的展开。就商业银行管理体制而言,其一直受到传统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束缚,导致商业银行总行与分行之间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将财务管理体制统一,导致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行使。

2.银行财务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素质。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繁杂,工作量大,对银行财务管理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压力既是银行财务管理人员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对银行财务管理人员最好的考验。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现状来看,在巨大的工作压力面前,部分员工已经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现象,无法将具体的银行财务管理工作顺利的完成。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银行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过低,对银行的业务不熟练,无法有效的进行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则是由商业银行自身造成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上忽视了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培养,造成银行内部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长期得不到提升,导致工作能力下降,影响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水平。

(三)管理方法陈旧,财务计划管理缺乏科学性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方法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在具体的工作中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人员应重视财务管理方法的应用,以达到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向前发展的目的。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财政管理工作在管理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与不足,其还很难达到上述目的。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多是由一代代银行业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总结,摸索出来的,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起着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不断加深,单凭传统经验办事已经很难满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需要。传统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办法已经逐渐丧失了生命力,无法促进商业银行的继续发展。

2.受管理人员主观影响过多,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在现在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方法多受管理人员主观思想的影响。例如在财务计划管理等方面,管理人员的主观臆断经常会左右财务计划的安排,造成财务计划的失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性,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单凭个人意向进行,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造成财务管理的偏差。

(四)员工缺乏工作热情,存贷款管理出现停滞

存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商业银行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应积极的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管理,推进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发展。然而具体到商业银行的实际工作中,存贷款业务的展开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员工的管理过程中存在不足,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工作热情,影响工作效率。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存贷款业务管理制度设置不合理。存贷款业务不仅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巨大,同时其也对社会大众产生着影响。因此存贷款业务的开展一直是商业银行与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重点。在具体的工作中商业银行针对存贷款业务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以期保证存贷款业务的规范性与安全性。但是由于银行在管理制度的设定过程中忽视了对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心理的考量,因此在存贷款业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一味的强调银行工作人员的责任问题,对存贷款业务的展开采取责任负责制,导致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存贷款业务的推广过程中过于谨慎,影响了存贷款业务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企业单位中经常用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其对规范企业员工工作,提高员工工作热情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奖惩制度的设立上过分突出了惩罚制度而忽视了奖励的重要性,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严重缺乏工作积极性。

(五)风险意识缺失,难以开展风险管理

在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险存在于我国生活中的每一处。鉴于此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将风险的预防放在了企业工作的首位,以期通过对风险的有效预防,保证企业的平稳发展。相较于其他企业的未雨绸缪,我国商业银行在对风险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具体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缺少。商业银行在我国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受业务范围的影响,与其他银行相比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此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银行发展前景盲目乐观,缺乏对未知风险的预测。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缺失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2.商业银行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的预防与风险的处理同等重要,因此如何对风险进行处理一直是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纵观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其在对风险的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无法及时的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险,造成商业银行不必要的损失。

二、针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通过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解决。

(一)顺应发展需要,合理调整财务管理职能

商业银行财政管理职能存在缺陷是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应积极的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职能进行调整,保证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发展规律,顺应发展需要。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职能行使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商业银行的财务工作顺利进行,推进商业银行的平稳发展。因此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职能应从商业银行的实际工作出发,把握商业银行发展的规律。针对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合理的调整财务管理职能,保障我国工商银行财务管理职能的合理性。

2.平衡财务管理,促进全面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行使财务管理职能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财务管理不平衡的现象,影响了一些工作的进行。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应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职能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管理职能中的不平衡点,有针对性的调整工作的重心,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完善银行财务管理体制,注重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局限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而要想解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问题,有关管理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吸取传统精华,完善管理体制。受传统思想影响严重是商业银行管理体制问题中的一种,因此在对商业银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破除传统思想束缚入手。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人员应有意识的走出传统管理体制制定的轨道,将分散的管理体制统一到一起建立起全面系统的财务管理体制,方便财务的管理,促进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人员应理性的对待传统的管理体制,对其中有益的部分予以正确的对待,严禁全盘否定的改革方式。

2.提高人才管理力度,注重人才的培养。财务管理人员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要想提高商业银行中管理人员的素质,商业银行应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应提高人才的管理力度。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搞好人才的管理,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商业银行的有关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好人才的选拔,人才的培养,人才的考核,人才的应用等多方面的问题。将打造高品质的工作团队作为人才管理的最终目标,合理的推动商业银行内部人才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受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影响,时刻会产生不同的工作需要。因此为了让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很好的适应财务管理工作,工商银行应重视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通过座谈,讲座等方式对员工的工作给予指导,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工作人员能力。

(三)创新管理方法,进行科学管理

创新对于一个企业至关重要,其是企业内部完善自我,改变自我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办法改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应注重财务管理办法的创新,以促进财务管理办法的完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找准时代特点,创新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办法的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商业银行管理办法的创新过程中其要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找出传统管理办法中的漏洞,发掘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新内容。在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解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应将这些资料搜集整理起来作为创新的依据,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有理有据的制定出创新的财务管理方法。

2.平衡好经验与理论的关系,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经验与管理涉及的理论知识同等重要,单靠那一个方面也很难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因此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应改变过去重经验轻理论,以人为主的管理方法。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有侧重的将科学的方法融入到管理中去,通过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四)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推进存贷款业务发展

随着现代管理观念的发展,商业银行在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重要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商业银行应该做到重视奖励机制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奖罚制度。奖励制度与惩罚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制度,其对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加员工的工作热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改变过去重罚轻奖的管理制度,重视奖励制度对员工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建立起完善的奖励机制,针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嘉奖,通过给予奖金,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激励员工更好的进行工作。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注重奖惩制度的结合运用,平衡奖惩制度的安排,合理地进行奖惩管理,用双管齐下的方式,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

(五)重视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风险意识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

1.认清企业现实,增加企业危机意识。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缺乏危机意识,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对当前形势过于乐观,存在着强烈的优越感。鉴于此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应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社会现实,脱离盲目乐观的怪圈。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进行严肃的利弊分析,增加企业的危机感,以此推动企业风险意识的提升。

2.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是对风险预防与处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应积极的对商业银行财务工作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建立出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治,促进商业银行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

问题存在于事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问题是长久且将一直存在的,一个企业要想有效的发展,就要做好与问题长期抗战的决心。鉴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重视,积极的发挥商业银行自身的作用,对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推进商业银行向下一个发展阶段进发。

参考文献

[1]王田田.针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的相关探讨[J].现代商业,2013(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