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十篇

时间:2023-06-27 18:00:57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篇1

自1984年在部分地区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试点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从最初的在国有企业固定职工中实行养老保险,发展到目前在城镇各类企业、各类职工中普遍实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按规范化的业务程序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进行管理,以增强内部制约机制,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此,我部拟定了《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有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实际,提出贯彻实施《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的具体意见与要求,并报我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备案。贯彻实施中的问题,请及时向我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反映。

附件:1.社会保险业务管理流程图(略)

2.表式目录(略)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

为规范全国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业务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内部制约机制,并为统一社会保险业务的计算机管理程序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保险的良好形象,根据国家关于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程序。本管理程序适用于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所承办的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业务管理。

一、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环节

《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收支、管理和运营社会保险基金,并负有使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责任”,因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是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依据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与流向,社会保险业务管理分为缴费核定、费用征集、费用记录处理、待遇核定、待遇支付、基金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等六个基本环节(社会保险业务管理流程图见附件一)。社会保险基金从筹集到支付的这六个环节,形成了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程序。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应按业务管理的基本环节设置相应的管理岗位。

(一)缴费核定

本环节主要职责是:

建立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下简称单位、职工)的基本资料档案,作为缴费核定的依据;

核定单位和职工的缴费工资与缴费金额;

负责单位与职工变更后相关业务的处理及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职工的催办工作;

对单位和职工各类报表项目进行复核;

制订年度社会保险费征集计划。

(二)费用征集

本环节主要职责是:

依据缴费核定环节提供的单位开户银行、帐号、帐户名称及应征集数额,办理社会保险费托收业务,同时定期向机构内有关部门反馈征集信息;

接待来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缴费的单位,办理收款手续并登记;

办理单位缓缴手续及向缓缴期满和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催收社会保险费业务;

负责向本机构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单位缴费情况,提出加强社会保险费征集工作的建议。

(三)费用记录处理

本环节主要职责是: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建立健全各项基金管理台帐和职工养老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下同)及其医疗保险个人帐户;

根据社会保险费征集与分配到帐情况,登记职工个人帐户,按规定的记帐利率计算和登记职工个人帐户利息,并负责个人帐户变更处理;

对单位各类社会保险报表进行统计汇总、分析;

定期公布单位缴费情况和职工个人帐户情况。

(四)待遇审核

本环节主要职责是:

建立离退休(职)人员、企业工伤职工、育龄女职工生育等情况档案;建立死亡离退休(职)人员和工伤与非工伤职工遗属档案;

审核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待遇;对离退休(职)人员、工伤职工及其遗属津贴、一次性待遇予以认定并按规定进行调整;

对上述各项待遇进行复核。

(五)待遇支付

本环节主要职责是:

填制社会保险待遇支付花名册并确定各项待遇的支付方式;

填制社会保险待遇拨付通知单,办理社会保险待遇支付手续并登记;

协调待遇支付单位间的业务关系;

对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与监督。

(六)基金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

本环节主要职责是:

负责对各项社会保险费的收支进行审核及其会计核算;

定期与银行对帐并对实际到帐金额予以认定,将对帐信息及时通知有关部门;

对各环节社会保险费收支记录予以核对和检查,汇总登记基金帐簿;

审核、登记、管理各种结算凭证;

办理基金的存储及有价证券认购等事宜;

编制各项基金的年度预决算草案及报告期会计报表。

二、业务管理程序

根据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环节及其职责的划分,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业务管理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缴费核定

1.及时建立和调整所辖地区单位和职工的基础档案资料。为保证社会保险费收、支的准确性,单位和职工基础资料应全面、详实。

(1)单位基础档案资料主要由以下项目组成:

①单位名称;

②单位编码;

③单位注册地址;

④单位现所在地地址;

⑤单位邮政编码;

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

⑦单位隶属关系;

⑧单位所有制性质;

⑨单位所属行业;

⑩单位主管社会保险各个项目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11))单位具体经办社会保险各个项目业务人员名单;

((12))单位业务经办人员联系电话;

((13))单位的开户银行、帐号、帐户名称;

((14))单位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础情况;

((15))单位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础情况;

((16))单位实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基础情况;

((17))单位实行医疗保险基础情况;

((18))单位实行工伤保险基础情况;

((19))单位实行生育保险基础情况;

((20))事业单位经费来源;

((21))其他。

(2)职工基础档案资料主要由以下项目组成:

①姓名;

②性别;

③出生年月日;

④社会保障号码;

⑤所在单位代码;

⑥参加工作时间;

⑦用工形式;

⑧供养直系亲属情况;

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情况;

⑩参加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情况;

((11))女职工生育情况;

((12))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情况;

((13))参加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缴费情况;

((14))异地转移情况;

((15))其他。

2.于本缴费年度初根据上年度各单位各项社会保险的缴费、支付情况,制定本年度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征集计划;并依据情况变化,适时提出调整缴费比例的建议。

单位和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比例按当地政府批准的缴费比例执行;其中,单位工伤保险缴费比例,应根据上一缴费年度各单位工伤保险费缴纳情况及单位工伤事故发生率,按国家及当地有关浮动费率的规定相应调整。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的部门,单位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按财政部批准的比例执行。

3.根据社会保险业务开展情况,参照单位和职工基础档案资料制定相关报/!/表(劳动部统一规定的报表除外,下同),在审核单位报送的各项社会保险情况表时,应确认其在开户银行帐号上结存的资金,足够缴纳当月各项社会保险费。

4.对各单位上报的各类报表,应重点审核单位及职工缴费工资基数、缴费金额以及其他变动项目。

5.对新建单位及应参加而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职工,业务人员应及时向其发出《办理社会保险手续通知单》,督促其尽快参加社会保险。

6.单位补缴单位和职工以往欠缴月份的社会保险费时,应审核是否填报参加社会保险人员社会保险费补缴核定单,《核定单》由各地区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制定。业务人员应根据补缴办法,核定单位和职工补缴各月的本金、利息及滞纳金。补缴本金、利息及滞纳金的办法,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没有统一规定的,暂按各地区、各部门现行办法执行。

7.职工在同一统筹范围内流动,业务人员应按规定审核转移其社会保险关系;职工跨统筹范围流动时,业务人员除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外,还应同时审核转移其养老及医疗保险费,并填写《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员转移情况表》。基本养老保险转移办法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暂行办法》执行;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转移,暂按各地区现行规定办理。

(二)费用征集

1.根据缴费核定环节提供的单位和职工的基础档案资料,整理、掌握单位开户银行、帐号、帐户名称、联系人、负责人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有关情况,并与单位建立业务联系。

2.依据缴费核定环节提供的社会保险费征集数据,开具委托收款及其他结算凭证,通过银行或直接征集社会保险费;必要时,也可直接到单位征集。

3.采用支票或现金结算方式征集社会保险费时,在收妥款项的同时必须开具“社会保险费收款收据”,并妥善保存收妥的款项、结算凭证及“社会保险费收款收据”存根并按要求办理款项和收据的交接手续。

4.及时了解社会保险费征集落实情况,对因单位名称、帐号变更或帐户存款不足等原因造成的社会保险费欠收,及时填发《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督促其尽快缴齐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并办理征集手续。

5.对于符合缓缴条件的单位,按规定办理缓缴手续,并要求缓缴单位制定出补缴计划。在缓缴期内,随时了解该单位生产经营效益情况;缓缴期满,及时办理欠缴费用的补缴手续。

6.通知费用记录处理环节,对欠缴及经批准缓缴养老、医疗保险费的单位在其欠缴及缓缴期内暂停记载职工个人帐户,也不计算职工缴费年限,待其补齐缴费本金和利息后,及时通知下一环节补记职工个人帐户。

7.向本部门和有关领导报告社会保险费征集情况,提出加强社会保险费征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费用记录处理

1.根据缴费核定环节提供的单位和职工基础档案资料,业务人员应及时在计算机中为每个单位和职工建立基础档案库。

2.根据基础档案库资料及单位和职工缴费情况,及时建立职工参加养老、医疗保险个人帐户。

3.根据其他各业务管理环节提供的统计资料,随时调整单位和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并确保数据记录的真实准确和安全。

4.根据费用征集环节提供的数据,将实际征集到的社会保险费按规定分配到各项目下。根据待遇支付环节提供的数据,记载职工养老、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的实际支出情况,并按有关规定计算和登记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的本息和职工缴费年限。

5.对流动职工,随时向缴费核定环节提供职工社会保险基础资料和个人帐户有关情况。

6.整理、汇总、分析社会保险各类统计数据,按要求上报各类统计报表及相关报告。

7.接待和办理单位及职工对其缴费情况及个人帐户记录情况的查询。对缴费记录中出现的差错,经与相关业务管理环节核对后,及时予以调整。

8.每一缴费年度初向单位和职工公布上一缴费年度单位缴费情况表和职工个人帐户情况表,并发放对帐单,以接受单位和职工 的监督。

(四)待遇审核

1.制定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审批表》,单位在申报职工享受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时,业务人员应指导单位按要求填写《社会保险待遇审批表》并要求提供相关的证明。

2.根据单位填报的《社会保险待遇审批表》及有关证明,结合缴费记录处理环节所提供的单位和职工基础档案资料,依据社会保险有关法规、政策,逐项予以审查、核准。

3.对申请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人员,需审核其出具的医院有关证明和费用结算手续;对申请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员,需审核其出具的当地劳动行政部门认定的工伤通知书及劳动鉴定机构提供的伤残鉴定结论证明;对申请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人员,需审核其出具的生育指标证明及医院证明;对申请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员的审核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对需一次性支付待遇的人员,需审核单位及职工填写的《社会保险待遇一次性支付审批表》。

5.根据有关政策,对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待遇标准的调整予以审核认定。

6.为确保职工应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准确无误,设专人对审查核准的《社会保险待遇审批表》及相关证明进行复核,认定无误后,方可转入下一个环节办理。

7.根据各单位所报材料,结合单位和职工基础资料,业务人员应随时建立离退休(职)人员档案、职工医疗保险档案、工伤职工档案,死亡离退休(职)人员及工伤人员遗属档案,并定期调查离退休(职)人员及享受遗属津贴人员现状,定期审核、调整其应享受的待遇标准。

8.对取得医疗保险定点服务资格的医院、药店等医疗服务机构执行医疗保险政策的有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适时提出改进管理及调整医疗服务机构的意见。

9.负责接待和办理单位及有关人员关于享受社会保险待遇问题的来信、来访与咨询事宜。

(五)待遇支付

1.对待遇审核环节提供的单位及其职工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有关资料予以确认,编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名册与台帐。

2.根据有关规定,确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社会保险待遇的具体支付方式和时间。

3.及时填制社会保险待遇拨付通知单,按确定的时间办理支付手续,通过银行或其他方式,将应支付的社会保险待遇发放给享受对象。

4.对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情况,及时登记并妥善保管有关凭证和资料。

5.与银行、代办所、社区或单位等承担待遇支付的部门建立并保持经常性的业务联系,适时协调相互间的工作关系,保证社会保险待遇支付渠道的畅通。

6.对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不落实问题,配合有关部门及时查明原因予以纠正,并对纠正情况实施监督。

(六)基金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

1.按照会计制度认真审核整理原始凭证,并依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及时编制社会保险费收入和支出记帐凭证,同时按规定对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实际收支进行审核。

2.定期汇总记帐凭证,填制记帐凭证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后登记总帐,并将明细帐金额分别与总帐进行核对,无误后进行结帐。

3.每月与开户银行对帐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及时调整未达帐项;对因银行退票等原因造成的社会保险费欠收,及时通知费用征集环节,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使社会保险费收缴到位。

4.根据有关规定按期计算、提取各项费用,并编制凭证。

5.根据基金实际结存情况,在满足周转需要的前提下,按规定和要求及时办理购买国债或基金存储手续;建立银行定期存款和各种有价证券备查帐,掌握银行存款及有价证券的存储时间与金额,按时办理银行存款及有价证券的转存、兑付及保管工作。

6.定期清理基金应收暂付款和基金应付暂收款,及时收回和偿付。

7.按照《会计法》要求妥善保管、发放、收回、销毁各种结算凭证、帐簿以及其他有关财务管理资料。

8.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定期编制报送各种会计报表,正确反映基金的收支结存情况,并适时作出基金筹集、使用、管理等情况的分析报告,提出加强基金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建议。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篇2

一、扬州市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主要做法

1、相互制约,环环相扣,建立严密的内部监控系统。(1)组织结构的控制。设立审计科,建立内审制度,通过计算机数据库资料核查及业务资料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对内开展业务审计,尤其着重对大宗基金拨付进行动态跟踪控制,有效防止内部挪用、人为差错和外部的剽窃、欺诈等行为。

(2)内部流程的控制。在业务流程中分别设立经办、初审、复核环节,明确每项工作的工作量标准和最高误差率标准,保证下道程序对上道程序的控制和每道程序间的相互制衡,通过层层把关,认真比对人员增减、缴费基数变动情况和待遇支付情况,从而提高结算的准确率,防止基金的流失。对关键岗位、重要环节设置风险点加以控制,并制定出相关的“预控措施”和“预控措施落实方案”、制定机关事业作业指导书七个、风险点三个、预控措施及落实方案三项,从而达到“标准规范程序、程序控制过程、过程体现服务、服务达到满意”的质量方针。

(3)业务授权的控制。依托社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内部授权管理制度,由信息管理科根据业务流程和科室职责范围给予不同的业务权限。工作人员按照岗位职责及所授予的权限开展工作,并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负责,任何人不得越权操作。所有的数据录入、修改必须以有关业务表式为凭据,相关数据的修改还需根据其重要程度,按规定经过适当的审批。计算机对所有的数据记录应跟踪到人、跟踪到时点,确保责任到人,达到监控目的。

(4)业务档案的控制。业务资料作为原始凭证,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凭据作用,为此我中心专门设立业务档案库,配备相关软硬件设施,自行研发业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修订完善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立卷顺序》、《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借阅制度。每年对缴费基数申报、待遇审核计发以及财务账册、统计报表等业务资料,按长期、中期、短期的保管期限,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立卷,并集中归档。

(5)信息系统的控制。缴费基数申报、征缴计划制定、基金入账、人事变更等,都是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处理的,达到了管理精细化、操作流程化、数据调出方便,报表看得清楚、各种逻辑关系清晰,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减少了因人工管理造成的随意性和失误,做到了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2、协同配合,接受监督,营造良好的外部监控氛围。(1)审计监督控制。同级审计部门每年都要定期对社保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省审计厅、国家审计署也不定期的对我市的基金收支状况进行审计。这些审计,起到了事前警示,事后监督的效能,对完善我市各项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财政专户控制。机关事业保险基金的各项征缴和支出,都是在市财政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的,基金的收入和支出都是通过银行间的账户转账进行的。也就是通过银行之间的计算机网络,把每个单位应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从参保单位的账户直接划到财政部门指定的收入账户上,再从专门的支出账户把资金拨付到位。中心工作人员从头到尾不准接触现金,杜绝了现金支付风险。

(3)基金预警控制。建立基金运行预警报告分析制,完善结算、支出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系统,形成客观、真实、深入、透彻反映基金运行状况的财务指标体系,做好每月报告和每季分析工作,使领导及时掌握基金运行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基金防范风险能力。

(4)参保人员和舆论监督控制。参保人员的监督是最大最强的监督。社保中心的职责就是服务全市群众、服务全市参保人员的,容不得半点马虎。来中心办事的大部分参保人员也都了解政策、了解自身的权利和责任,他们对我们的工作的满意程度就是对我们最大的监督。为此,中心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业务、财务操作流程对外公开,接受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的监督。

(5)工作人员自身控制。首先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提高职工政治素质,培养职工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热爱社会保险事业,严格依法办事,不弄虚作假,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其次强化业务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掌握社会保险的自动化网络办公系统,熟悉社会保险政策和业务,细致、准确做好缴费工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人员增减的核定和待遇审查等工作。最后强化经办机构管理者的责任,善于发现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和隐患,并及时修复和处理,切实维护社会保险良好的工作秩序。通过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管理办法,使社会保险内控管理制度逐步由低层次、经验型向高层次、科学化转变。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我们通过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业务运行逐步规范、财务控制逐渐到位,信息系统管理日趋加强、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促进了各项工作按序时进度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内控制度的建设,在管理体制、考核体制、服务体制、投入体制方面积极探索取得突破。从考核体制方面来说,凡事有记录,凡事有结果,建立动态评价监督体系,中心电子监察系统可实现工作人员业绩的动态考核,做到了事前制度控制、事中复核控制、事后检查控制,形成各岗位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工作体系,实现了各项工作之间相互制约不掣肘,互相监督不推诿的工作机制,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有意识加强记录环节,对各种类型的会议情况及各种日常考核进行记录,同时让参与者签字,有据可寻,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经办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服务素质、创新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1、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关键抓好“三道防线”。内控体系贯穿于经办活动的全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相互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保证经营管理活动连续、有效地进行。

业务部门是内控体系的第一道防线。业务部门只有把内控作为本身的基本职责,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对内控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研究,把重大缺陷和主要风险在第一道防线予以弥补和解决。

财务部门是内控体系的第二道防线。财务部门不仅要把第一道防线上遗漏的问题妥善解决,还要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宽的范围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政策,预测风险,提供信息,成为化解风险的第二道防线。

内审监察部门是内控体系的第三道防线。其重要性在于内审监察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上其组织系统的垂直性,赋予了该部门行使对内控进行再评价的特殊重要的职能。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内审监察人员能够独立地按照管理者要求,将检查评价结果直接反映到管理层,督促内审监察建议的落实。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重点做好“四个强化”。(1)强化制度建设控制。中心按照内控要求制定了整套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授权批准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岗位轮换控制等制度,使经办工作纳入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源头上为内控建设打牢基础。

(2)强化业务经办控制。根据业务流程,中心建立了“一事两岗两审”经办机制。业务部门严格按照经办程序,加强流程管理,确保工作不出差错;财务部门严格按照基金会计管理要求,及时做好对账和信息传递等工作,确保基金入账信息与业务数据信息的一致性。稽核部门严格审核,对基金收支运行进行全程监控,做到监控到位,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3)强化财务管理控制。加强相关票据的管理,实行票据专人、专责管理,确保了票据安全完整。实行财务业务对账制度,每月定期核对有关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结存情况,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4)强化风险控制。中心推出了重大事项内部会办制度,以中心党政联席会议、专题业务会议的形式对业务工作中的风险点项目和特殊案例及有关重大事项进行会办。会办将研究决定的有关事项,经领导确认后,以文字形成纪要存档,作为内部办理有关事项的执行依据。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1、进一步建立健全基金监督管理责任制。明确领导班子以及基金监管和经办机构在基金监管中承担的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领导责任,基金管理和经办机构各负其责,经办人员各司其职,基金监督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负监督责任。

2、进一步强化管理服务,提升业务水平。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流程,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强化考核,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业务素质,通过管理促进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3、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在劳动保障网上及时公开各项社会保险费核准的内容、程序和权限,及时有关社会保险政策、业务方面的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4、进一步开展多部门、多形式的基金监督检查。基金的安全、平稳运行,不仅需要劳动保障部门的行政监督,同时也需要监察、财政、地税、审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按照市政府要求,由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牵头,每年不少于一次对各县(市、区)社保基金管理、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逐步实现制度化。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篇3

关键词:社会保险费;税务部门;统征

一、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意义

(一)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有利于保证和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力度

在我国,税务部门肩负着筹集国家财政资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等重要职能。经过多年实践,它们积累了大量和丰富的征管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熟、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同时,税务部门机构遍布全国城乡,拥有在登记、申报、征收、管理、统计、检查、清欠等环节征管工作的优势和手段。因此,实行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税务部门的征收优势和运行机制,而且还可以不断规范社会保险费征收行为、提高征管质量和降低征收成本,有利于保证和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力度。

(二)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险费征管体制的完善

由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按照税收征管模式对社会保险费实行规范化征管,不仅促进了社会保障资金由收支混合管理向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转变,而且实现了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管、用等运行过程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保险费征管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同时,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又大大减轻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量,能够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繁重的征收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有利于促进税务机关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

征收社会保险费,是税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是税务机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为国分忧的具体体现。税务部门通过征收社会保险费,不仅扩大了收入规模,而且更多地参与了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这将直接有助于税务部门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此外,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还可以为进一步探索在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准备条件。

二、云南省某市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成效

按照《云南省社会保险费统一征收实行办法》的规定和要求,该市地方税务局于2003年7月正式启动了社会保险费统征试点工作。三年来,该市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初步建立和规范了统征社会保险费的各项具体制度

两年多来,该市税务部门围绕着抓紧抓实组织收入、强化征管和优化服务的原则,初步实现了以“统一征收机构、统一征收范围、统一征收办法、统一入库方式和统一征收票据”为内容的“五个统一”;将税收机制全面引入到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中,逐步形成了“税费同步征管”制度和模式;着手费源监控管理,不断强化和规范欠费管理及清缴措施;加快推进全市性的部门协调,促进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制度和系统内部管理制度等等,从而使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不断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社会保险费收入稳步增长,征缴力度不断加强

从收入总量来看,2003年,该市共计征收社会保险费170,282万元,比2002年增长了17.15%;2004年,共计征收社会保险费229,24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34.62%;2005年,实现社会保险费收入263,64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5.01%,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保险费收入的稳步增长。同时,不断强化欠费清缴,努力推进征收扩面,征缴力度得到不断加强。以2005年为例,全年共扩面4,600户,约占全年实收社会保险费户数的8.85%。

(三)统征社会保险费的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着社会保险费征管系统的有效运行和统征工作的实际成效。为打破信息化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该市地方税务局已先后两期进行了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一期中,该市地税部门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及时补充、调整和维护征收一线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另一方面,通过对原有医疗保险等征管软件的功能拓展和使用层次延伸,不断修改、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管系统软件。特别是第二期以数据大集中模式的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系统的成功开发并于2005年1月1日起的正式上线运行,不仅基本实现了部门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和促进了征管流程的进一步规范,而且全面提高了该市地税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技术层次和信息化水平。

三、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征社会保险费的相关立法滞后

当前,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而该条例总体上沿用的是原劳动保障部门的征收模式。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后,其征收方式按收支两条线管理原则必须进行相应变革,原有模式显然已难适应税务部门统征的需要。比较而言,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实践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其立法进程,相关立法的滞后导致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缺乏全面和完整的法律规范,并造成税务部门在实际征收工作中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措施。社会保险费虽然由税务部门征收,但并没有赋予税务机关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手段,税务部门很难象适用税法那样采取诸如冻结账户、银行扣款、查封资产等征缴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税务部门征收只是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就不仅给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带来了难度,而且还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险费征缴率的提高和征管力度的加强。

(二)统征社会保险费的各项制度尚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首先,统征社会保险费还存在各险种缴费基数口径、参保范围不同等问题。社会保险费各险种缴费基数构成口径的不统一和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间参保范围的不同,直接带来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间的费负不均,不仅不利于公平竞争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而且还影响了缴费人的积极性和统征制度的规范。

其次,社会保险费欠费问题依然突出,征缴面扩大尚有一定困难。虽然该市税务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种强化清理欠费的措施,但欠费问题依然突出,欠费管理办法和制度急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五个险种都存在欠费问题,尤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最为突出。

第三,统征社会保险费的征管流程尚需进一步规范。虽然“税费同步征管”制度和模式的推行,确保了社会保险费在征管流程上的初步规范和有效运行,但是,社会保险费的征管离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目前社会保险费核定权和征收权的分离,税务部门在扩大覆盖面、核实缴费基数等方面就很难解决在征收前就可能存在的“跑、冒、滴、漏”等问题,不仅影响了缴费的快捷性,而且也影响了缴费人的积极性。

(三)统征社会保险费的运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首先,部门权责尚未有效协调。就目前而言,虽然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主体已明确规定可以是税务部门,有关法律和规定已从宏观层面对部门权责进行了界定,但由于统征涉及的部门较多,客观上依然存在着交叉管理严重、权责脱节、管理成本相对较高等现象,有的甚至限制了税务部门征收职能的充分发挥。

其次,统征社会保险费的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保险费的统征,在税务部门内部已基本做到了思想认识统一,工作目标和重点明确,组织领导保障有力,但仍然存在社会宣传不够深入,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充实,缺乏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等不足,致使有的单位和个人对社会保险费的知识知之甚少,思想意识不高,难以及时、自觉纳费,客观上给征收工作增加了难度,影响着社会保险费收入的均衡入库和征缴管理。

第三,信息化建设不能很好地满足统征社会保险费的需要。虽然该市税务部门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依然存在着基础信息收集难、各部门间信息不对称、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欠费催缴方式与管理信息系统不匹配等问题。

四、完善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有关立法,加快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法制建设

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法制建设和完善,是规范社会保险费执法秩序、健全统征社会保险费制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立法和加快法制建设,首要的是立足于强化税务部门的征收主体地位,从法律、法规及征管体制上逐步实现税务部门作为社会保险费统征唯一执法部门的地位,以便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强制执行手段,完成包括征收入库、处罚、催缴等方面的全部工作,有权对不缴纳或欠缴的参保单位、企业采取如税收一样的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以提高社会保险费征收效率和刚性。

(二)切实推进统征社会保险费各项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首先,努力夯实基础管理,进一步规范征管流程。夯实基础管理,就是要尽快实现缴费基数、参保范围、基础资料和参保代码等的统一。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缴费登记程序、建档管理程序、申报程序、征收程序,不断规范检查程序、催缴处罚程序、接受举报及处理程序和内部管理程序,实现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科学规范。

其次,加强费源监控,积极稳妥地推进欠费问题的解决。加强费源监控,客观上要求确定费源监管的权责主体,定期、深入地开展费源调查,强化缴费人户籍管理和动态管理,对不同费源实行分类监管,建立对有效费源特别是重点费源的重点监控制度,不断促进有效费源培育,完善费源监控管理办法等。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保险费欠费管理和清缴,努力提高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征缴面的扩大。当前,在没有相关法规出台的前提下,要扩大社会保险费征缴面,首要的任务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保证法规覆盖的单位应保尽保,同时,积极开展试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将为数众多的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覆盖范围,不断争取社会保险费征缴面的扩大。

(三)不断改进和完善统征社会保险费的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进一步促进和加强部门间有效协调。为此,必须进一步合理界定和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范围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特点,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由政府牵头负总责,劳动保障、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制度化监督协调机制,实现部门间的有效协调。

其次,严格依法征费,规范执法。依法征费、规范执法,是各级税务部门在社会保险费征管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这要求税务部门在组织社会保险费收入和清缴欠费等工作中,必须始终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正确、有效地运用法律赋予的各种征管手段和工具,应收尽收。同时,还必须坚持贯彻“税费同等重要”的原则,促进征税和征费良性互动的实现。

第三,加大社会宣传,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可以税收宣传带动社会保险费宣传的办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费的长期宣传制度和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征费信息和告知事项,包括建立对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以及欠费单位予以曝光、对诚信缴费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等制度和措施,逐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意识氛围,不断提高缴费人的遵从度和支持度。同时,必须继续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采取形式多样、求真务实的培训方式,将社会保险费业务培训纳入税务部门基本业务培训的范畴;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杜绝“重税轻费”的思想,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能力。

第四,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统征社会保险费的质量和效率。社会保险费的统征涉及面广,数据量大,数据内部层次和关联多,数据的存储时间长,只有依靠信息化手段,才能适应当前社会保险费征管工作的需要。可行的选择是进一步强化税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绝对优势,以税务部门数据大集中和医保现有系统为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广多种申报方式简化申报、缴费程序,加快实现社会保险费信息资源在财政、税务、银行、劳动、社保等部门和单位的数据联网和共享。此外,统征社会保险费,还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应积极采取各项具体措施从各个层次上努力降低统征社会保险费的制度成本、征管成本、遵从成本等。

参考文献:

[1]亳州市地税局课题组.社保费征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税收科技,2002,(09).

[2]董树奎.对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体制的分析[J].税务研究,2001,(11).

[3]王潇颖.谈税务机关与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工作[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3,(03).

[4]吴亚荣.社会保险费征管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税务,2003,(05).

[5]王素平.开创社会保险费征管工作新局面——全国税务机关社会保险费征管工作座谈会综述[J].中国税务,2003,(10).

[6]武汉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费改税”是我国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的必然选择[J].税务研究,2004,(08).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篇4

关键词:社会保险费;税务部门;统征

一、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意义

(一)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有利于保证和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力度

在我国,税务部门肩负着筹集国家财政资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等重要职能。经过多年实践,它们积累了大量和丰富的征管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熟、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同时,税务部门机构遍布全国城乡,拥有在登记、申报、征收、管理、统计、检查、清欠等环节征管工作的优势和手段。因此,实行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税务部门的征收优势和运行机制,而且还可以不断规范社会保险费征收行为、提高征管质量和降低征收成本,有利于保证和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力度。

(二)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险费征管体制的完善

由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按照税收征管模式对社会保险费实行规范化征管,不仅促进了社会保障资金由收支混合管理向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转变,而且实现了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管、用等运行过程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保险费征管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同时,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又大大减轻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量,能够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繁重的征收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有利于促进税务机关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

征收社会保险费,是税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是税务机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为国分忧的具体体现。税务部门通过征收社会保险费,不仅扩大了收入规模,而且更多地参与了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这将直接有助于税务部门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此外,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还可以为进一步探索在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准备条件。

二、云南省某市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成效

按照《云南省社会保险费统一征收实行办法》的规定和要求,该市地方税务局于2003年7月正式启动了社会保险费统征试点工作。三年来,该市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初步建立和规范了统征社会保险费的各项具体制度

两年多来,该市税务部门围绕着抓紧抓实组织收入、强化征管和优化服务的原则,初步实现了以“统一征收机构、统一征收范围、统一征收办法、统一入库方式和统一征收票据”为内容的“五个统一”;将税收机制全面引入到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中,逐步形成了“税费同步征管”制度和模式;着手费源监控管理,不断强化和规范欠费管理及清缴措施;加快推进全市性的部门协调,促进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制度和系统内部管理制度等等,从而使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不断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社会保险费收入稳步增长,征缴力度不断加强

从收入总量来看,2003年,该市共计征收社会保险费170,282万元,比2002年增长了17.15%;2004年,共计征收社会保险费229,24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34.62%;2005年,实现社会保险费收入263,64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5.01%,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保险费收入的稳步增长。同时,不断强化欠费清缴,努力推进征收扩面,征缴力度得到不断加强。以2005年为例,全年共扩面 4,600户,约占全年实收社会保险费户数的8.85%。

(三)统征社会保险费的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着社会保险费征管系统的有效运行和统征工作的实际成效。为打破信息化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该市地方税务局已先后两期进行了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一期中,该市地税部门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及时补充、调整和维护征收一线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另一方面,通过对原有医疗保险等征管软件的功能拓展和使用层次延伸,不断修改、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管系统软件。特别是第二期以数据大集中模式的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系统的成功开发并于2005年1月1日起的正式上线运行,不仅基本实现了部门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和促进了征管流程的进一步规范,而且全面提高了该市地税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技术层次和信息化水平。

三、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征社会保险费的相关立法滞后

当前,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而该条例总体上沿用的是原劳动保障部门的征收模式。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后,其征收方式按收支两条线管理原则必须进行相应变革,原有模式显然已难适应税务部门统征的需要。比较而言,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实践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其立法进程,相关立法的滞后导致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缺乏全面和完整的法律规范,并造成税务部门在实际征收工作中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措施。社会保险费虽然由税务部门征收,但并没有赋予税务机关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手段,税务部门很难象适用税法那样采取诸如冻结账户、银行扣款、查封资产等征缴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税务部门征收只是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就不仅给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带来了难度,而且还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险费征缴率的提高和征管力度的加强。

(二)统征社会保险费的各项制度尚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首先,统征社会保险费还存在各险种缴费基数口径、参保范围不同等问题。社会保险费各险种缴费基数构成口径的不统一和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间参保范围的不同,直接带来了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间的费负不均,不仅不利于公平竞争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而且还影响了缴费人的积极性和统征制度的规范。

其次,社会保险费欠费问题依然突出,征缴面扩大尚有一定困难。虽然该市税务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种强化清理欠费的措施,但欠费问题依然突出,欠费管理办法和制度急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五个险种都存在欠费问题,尤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最为突出。

第三,统征社会保险费的征管流程尚需进一步规范。虽然“税费同步征管”制度和模式的推行,确保了社会保险费在征管流程上的初步规范和有效运行,但是,社会保险费的征管离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目前社会保险费核定权和征收权的分离,税务部门在扩大覆盖面、核实缴费基数等方面就很难解决在征收前就可能存在的“跑、冒、滴、漏”等问题,不仅影响了缴费的快捷性,而且也影响了缴费人的积极性。

(三)统征社会保险费的运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首先,部门权责尚未有效协调。就目前而言,虽然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主体已明确规定可以是税务部门,有关法律和规定已从宏观层面对部门权责进行了界定,但由于统征涉及的部门较多,客观上依然存在着交叉管理严重、权责脱节、管理成本相对较高等现象,有的甚至限制了税务部门征收职能的充分发挥。

其次,统征社会保险费的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保险费的统征,在税务部门内部已基本做到了思想认识统一,工作目标和重点明确,组织领导保障有力,但仍然存在社会宣传不够深入,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充实,缺乏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等不足,致使有的单位和个人对社会保险费的知识知之甚少,思想意识不高,难以及时、自觉纳费,客观上给征收工作增加了难度,影响着社会保险费收入的均衡入库和征缴管理。

第三,信息化建设不能很好地满足统征社会保险费的需要。虽然该市税务部门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依然存在着基础信息收集难、各部门间信息不对称、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欠费催缴方式与管理信息系统不匹配等问题。

四、完善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有关立法,加快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法制建设

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法制建设和完善,是规范社会保险费执法秩序、健全统征社会保险费制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立法和加快法制建设,首要的是立足于强化税务部门的征收主体地位,从法律、法规及征管体制上逐步实现税务部门作为社会保险费统征唯一执法部门的地位,以便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强制执行手段,完成包括征收入库、处罚、催缴等方面的全部工作,有权对不缴纳或欠缴的参保单位、企业采取如税收一样的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以提高社会保险费征收效率和刚性。

(二)切实推进统征社会保险费各项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首先,努力夯实基础管理,进一步规范征管流程。夯实基础管理,就是要尽快实现缴费基数、参保范围、基础资料和参保代码等的统一。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缴费登记程序、建档管理程序、申报程序、征收程序,不断规范检查程序、催缴处罚程序、接受举报及处理程序和内部管理程序,实现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的科学规范。

其次,加强费源监控,积极稳妥地推进欠费问题的解决。加强费源监控,客观上要求确定费源监管的权责主体,定期、深入地开展费源调查,强化缴费人户籍管理和动态管理,对不同费源实行分类监管,建立对有效费源特别是重点费源的重点监控制度,不断促进有效费源培育,完善费源监控管理办法等。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保险费欠费管理和清缴,努力提高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征缴面的扩大。当前,在没有相关法规出台的前提下,要扩大社会保险费征缴面,首要的任务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保证法规覆盖的单位应保尽保,同时,积极开展试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将为数众多的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覆盖范围,不断争取社会保险费征缴面的扩大。

(三)不断改进和完善统征社会保险费的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进一步促进和加强部门间有效协调。为此,必须进一步合理界定和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范围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特点,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由政府牵头负总责,劳动保障、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制度化监督协调机制,实现部门间的有效协调。

其次,严格依法征费,规范执法。依法征费、规范执法,是各级税务部门在社会保险费征管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这要求税务部门在组织社会保险费收入和清缴欠费等工作中,必须始终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正确、有效地运用法律赋予的各种征管手段和工具,应收尽收。同时,还必须坚持贯彻“税费同等重要”的原则,促进征税和征费良性互动的实现。

第三,加大社会宣传,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可以税收宣传带动社会保险费宣传的办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费的长期宣传制度和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征费信息和告知事项,包括建立对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以及欠费单位予以曝光、对诚信缴费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等制度和措施,逐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意识氛围,不断提高缴费人的遵从度和支持度。同时,必须继续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采取形式多样、求真务实的培训方式,将社会保险费业务培训纳入税务部门基本业务培训的范畴;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杜绝“重税轻费”的思想,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能力。

第四, 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统征社会保险费的质量和效率。社会保险费的统征涉及面广,数据量大,数据内部层次和关联多,数据的存储时间长,只有依靠信息化手段,才能适应当前社会保险费征管工作的需要。可行的选择是进一步强化税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绝对优势,以税务部门数据大集中和医保现有系统为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广多种申报方式简化申报、缴费程序,加快实现社会保险费信息资源在财政、税务、银行、劳动、社保等部门和单位的数据联网和共享。此外,统征社会保险费,还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应积极采取各项具体措施从各个层次上努力降低统征社会保险费的制度成本、征管成本、遵从成本等。

参考文献:

[1]亳州市地税局课题组.社保费征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税收科技,2002,(09).

[2]董树奎.对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体制的分析[j].税务研究,2001,(11).

[3]王潇颖.谈税务机关与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工作[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3,(03).

[4]吴亚荣.社会保险费征管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税务,2003,(05).

[5]王素平.开创社会保险费征管工作新局面——全国税务机关社会保险费征管工作座谈会综述[j].中国税务,2003,(10).

[6]武汉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费改税”是我国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的必然选择[j].税务研究,2004,(08).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篇5

标准化就是在专业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体系建设与相关领域的对接,具有相对开放的特征。标准化建设,就是要按照确定的标准体系进行工作检查和绩效评价,以提高组织各项工作能力。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把关注民生提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不断提升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就必须重视管理标准化,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标准,使之成为国家公共管理服务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推进社会保险标准化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险业务量剧增,业务交叉重叠多,复杂程度较高,管理难度加大。使社会保险经办能力不足,高度分散细化的管理体制,以及群众对管理服务的不满意问题,如:考核征缴率高低,涉及缴费基数、应缴费额和实缴费额,可不同地区不同标准,解释完全不同;还有当期补缴费额按不按当期实缴费额考核。以及保险关系转移难,异地医疗费用结算难等问题,可以说都与缺乏标准和标准化管理缺失有直接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地区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可比性很差,绩效考核工作难以执行。

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改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服务绩效和公信力,就必须实现由经验型服务向标准化服务转变。社会保险工作不仅政策性强,而且程序性也很强,这就在客观上客观上具备了进行标准化作业并实现最佳秩序的条件。同时,通过制定社会保险标准,开展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还能更好地评价社会保险工作的绩效,支持科学决策,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科学发展。其次,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已经进入需要标准化管理和服务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保障事业进入到统筹城乡的创新阶段,社会保险项目向农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扩展,正在走向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面对数以亿计的参保对象,要通过服务工作的标准化满足他们对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需求,为其提供“统一的、可追溯的和可检验的”服务,实现“记录一生、跟踪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并努力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再其次,社会保险标准化是实现管理规范化和信息化的基础。

二、对社会保险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建议

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技术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这是第一次把技术标准理念引入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中,第一次把建立技术标准,实施标准化管理作为中央的宏观政策和要求加以推行。

近几年来,各地都在陆续探索社会保险的标准化建设。(1)陕西省社会保险管理局率先在全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模式下开展了标准化工作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基础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等内容在内的标准体系;(2)江苏省淮安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将ISO9000管理标准体系引入社会保险服务领域,率先通过了ISO9001管理质量标准认证;(3)吉林省积极开展标准化经办服务大厅、标准化档案管理中心、标准化社区服务窗口的创建工作。

这些实践都为社会保险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因此社会保险标准化体系建设应按照“先易后难,先程序后机构”的原则,先制定国家社会保险标准化体系,再形成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单位标准。并采取“国家统一”和“地方差异”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推进。

一是国家可以考虑研究制定社保经办服务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主要包括:对于各级社保经办机构的名称、社保经办服务所使用的术语以及标志等内容可以考虑制定基础标准;对于社保经办服务体系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涉及未来提高统筹层次目标中社会保险关系可转移、可接续的相关信息技术等内容可以考虑制定技术标准;对于涉及社保经办服务活动的服务人员仪表、语言、态度和行为,服务设施、安全、卫生,以及服务质量等内容可以考虑制定服务标准。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篇6

(一)办理范围

年龄在16周岁以上,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目前无业的本辖区城镇常住户口人员。

包括下列失业人员:

1、年满16周岁,从各类学校毕业、肄业,未能继续升学的;

2、与用人单位解

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

3、被用人单位辞退、解聘或从用人单位辞职的;

4、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并失去承包土地的;

5、军人退出现役、且未纳入国家统一安置的;

6、刑满释放或假释、监外执行的;

7、劳动教养期满或提前解除劳动教养的;

8、个体工商户业主或私营企业业主停止经营的;

9、其他符合第二条规定的人员的。

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应当先依照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已退休并享受相关待遇或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进行失业登记。

(二)办理程序

符合上述规定的人员由本人携带户口薄、身份证、学历证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社区居委会开具的未就业的证明等资料和近期免冠照片二张到本人户口所属街道(镇)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办理失业登记,由街道(镇)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即日内发放《重庆市城镇失业人员失业证》。

二、《重庆市职工失业证》的办理程序

(一)办理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按规定参加了失业保险社会统筹企事业单位职工,与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均可申请办理《重庆市职工失业证》。

(二)办理程序

失业人员需持本人身份证、户口薄、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和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出具的未再就业的有关证明,向户口所在区县(自治县、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或受委托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工作机构提出申请,即日内由经办机构发放《重庆市职工失业证》。

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办理程序

(一)办理范围

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办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1、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以上的;

2、在法定劳动年龄内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3、已按规定办理失业和求职登记的。

(二)办理程序

1、单位依法对职工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7个工作日内由单位将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和失业人员本人挡案材料送其户口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失业保险经办机构须于7个工作日内书面答复单位该失业人员能否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2、对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由原单位开具《重庆市失业职工介绍信》,交失业人员本人。

3、失业人员应于单位开具《重庆市失业职工介绍信》之日起,60日内到其户口所在地区的区县(自治县、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或受委托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和申领失业保险金手续,并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由本人按月领取失业保险金。

四、职业介绍(求职登记)的办理程序

(一)办理范围

1、本街道(镇)城镇失业人员;

2、本街道(镇)企业下岗职工;

3、本街道(镇)应届大学、中专、技校、职校等毕业生;

4、其他求职人员。

(二)办理程序

1、求职人员携带身份证、失业证、下岗证、学历证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近期一寸登记照片二张,经服务台工作人员作职业指导后填写《求职登记表》,由工作人员录入电脑;

2、求职人员根据提供的信息,选择符合本人条件及意向的单位;

3、工作人员根据求职者意向,给予求职指导,然后进行人职匹配,开具《推荐介绍信》,参加面试。

五、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办理程序

(一)提供资料

1、《营业执照》副本原本和复印件;

2、单位介绍信:

3、经办人身份证;

4、招聘简章;

5、外地企业来渝招聘人员还须提供所在地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同意跨地区招聘的批准证明。

(二)办理程序

1、如实填写《企业招聘人员登记表》申报。

2、经登记的招聘单位可在现场咨询、查阅有关信息,接受职业介绍服务。需现场招聘的单位,应提前申请,服从统一安排按时到场招聘。

3、用人单位必须自招收的职工报到后10日内将《企业招收职工登记表》和《招收职工花名册》报区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备案。

4、用人单位应于招收的职工报到后30日内与劳动者本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六、职业培训的办理程序

(一)办理范围

1、城镇失业人员;

2、企业下岗职工;

3、农村劳动力;

4、其他人员。

(二)办理程序

1、符合上述规定的参培人员携带身份证、失业证或下岗证等有效证件,在培训窗口办理培训登记手续;

2、参培人员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培训项目,填写《职业技能培训学员登记表》报名。

3、社会保障所工作人员对《登记表》分类整理后通知有关人员参加培训。

七、再就业小额贷款的办理程序

(一)办理范围

已解除劳动关系,从事个体经营或合伙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职工在100人以下,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30%以上的小企业或合伙经营实体;大学毕业6个月以上未就业,进行失业登记的;复员转业干部及城市退伍兵未安排工作的。

再就业小额贷款可由下岗失业人员个人申请,也可由合伙经营的实体或小企业申请。

(二)办理程序

申请再就业小额贷款的下岗失业人员、合伙经营实体或小企业,应持抵押物清单、担保合同和有效证件向所在的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居委会按规定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向街道(镇)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推荐,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对申请人或实体的资格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报区县(自治县、市)劳动就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再5个工作日内完结审查汇总,并将相关资料送达承贷金融机构,符合条件、承贷金融机构同意贷款的,即可通知借款人办理相关手续。

八、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接收程序

(一)接收档案

移交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市档案管理有关规定,收集、整理、完善档案,确保所移交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

街道(镇)社会保障服务所核对退休人员移交花名册;按档案移交登记卡逐一核对退休人员档案,办理档案移交手续;按《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办法》将档案入库管理。

(二)接收退休人员基本信息

接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移交的《重庆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信息移交清单》;按照《重庆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信息移交函》办理接收手续;根据移交的基本信息建立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台帐、信息卡或信息库。

(三)发放社区联系卡

1、由社区居委会向退休人员发放社区联系卡,便于社区及时为退休人员提供各项服务。

2、各社区居委会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移交的退休人员基本信息清单逐一上门核对,发现错误信息及时报告。

九、企业退休人员死亡待遇的办理程序

(一)家属应在退休人员死亡后3日内向社区居委会报告死亡时间。

(二)社区居委会得知退休人员死亡信息后,及时向负责发放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街道(镇)社会保障工作机构报告死亡人员原单位名称、姓名、死亡时间。同时,告知家属持《死亡证明》、《火化证》及时到负责发放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退休人员死亡待遇有关手续。

(三)死亡退休人员的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持《死亡证明》、《火化证》(原件和复印件各1份)及本人有效证件向负责发放基本养老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领取退休人员死亡待遇。

(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审核相关证明,计算并支付各项待遇。

十、企业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资格的核查办法

(一)各区县(自治县、市)街道(镇)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在区县(自治县、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指导下,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资格核查工作。

(二)核查内容。

1、检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是否按时足额发放。

2、检查退休人员基本信息中居住地址、户籍所在地址,居住地邮编、联系电话、健康状况是否准确。

3、对高龄(80岁以上)、重病(指癌症、瘫痪或重病卧床不起三个月以上)以及家庭人均生活水平末达到低保的退休人员进行登记备案。

(三)在核查前,要提前一周以上通知核查对象,告知核查时间、地点和需携带资料。

企业退休人员应携带退休证、身份证、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存折(卡)等资料、按规定时间、地点接受核查。

(四)对高龄、重病人员不能到达指定地点核查的,进行上门访问核查。

(五)按要求填报有关核查资料和报表。

十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办理程序

(一)办理范围

具有本市非农业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政策规定不应享受的除外)。

(二)办理程序

1、户主申请

需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由户主向所在地社区居委会、乡镇社会保障机构提出申请,并按要求填写申请登记表。同时按要求提交下列材料:(1)申请书;(2)居民户口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3)家庭成员收入证明;申请对象家庭成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还应提交以下材料:

(1)有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应由所在单位的劳资人事部门出具收入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

(2)有离退休人员的,应提供领取离退休养老金的证件或有关凭证;

(3)有领取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应由其管理机构出具领取基本生活费的证明或证件;

(4)有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应由其管理机构出具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标准的证明或证件;

(5)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身体健康的人员,应由街道、乡镇劳动力管理机构提供就业状况证明;

(6)残疾人应提供残疾证(复印件);

(7)有农业户口的,应提供结婚证、户口证明和家庭养殖业、种植业等收入证明;

(8)夫妻离异的,应提供离婚证、判决书或调解书;

(9)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它有关证明和材料。

2、入户调查

街道(镇)社会保障服务所及社区民委会社会保障员应佩证深入申请享受保障的家庭,认真开展家庭收入的全面调查和核实。申请人必须主动配合,如实提供家庭收入情况,调查人员和申请人应在调查表上签名。

3、民主评议

由社区居委会建立的有居委会干部、辖区内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社区民警、辖区企事业单位工会负责人、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参加的低保民主评议小组,对申请享受低保的对象在入户调查、实地察看、邻里访问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议,提高低保审核的透明度,防止低保审核中优亲厚友等个人行为,使社区居委会低保审核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4、张榜公布

将调查核实和民主评议形成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初步名单、家庭人员、家庭收入、人均月收入、人月均救助金额等张榜公布,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有异议的对象,应再次调查核实,提高低保工作质量。

5、审查复核

社区居委会、街镇社保机构将经民主评议、张榜公布的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名单,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签注审核意见。

6、上报审批

区县(自治县、市)民政部门对街道、乡(镇)人民政府上报的保障对象,履行批准权,并填发批准通知书和保障金领取证。

7、再次张榜公布

将区县(自治县、市)民政局批准的低保对象、享受金额,再次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有异议的,应再次调查核实,暂停发放低保金。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篇7

一、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建立的必然性

社会保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而且它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近年来,社会保险事业日趋完善,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社会保险的业务量不断加大,而社会保险业务又不同于其他行政性和实务性业务,社会保险业务前后是必然联系的。后一笔业务是前一笔业务的继续,前一笔业务是后一笔业务的依据。前后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参保缴费记录,社会保险业务档案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的变化。

社会保险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保险业务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追溯、可修改,修改要保留改动轨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建立和规范保险业务档案。

二、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建立的原则

1.可追溯性

众所周知,社会保险起源于西方国家,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德国工业运动不断兴起,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德国于1883年至1889年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令,批准由国家建立疾病保险、意外事故保险和老年与残疾保险等三项保险法案,从此,劳动保险进入了国家立法阶段,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制度雏形。到1940年,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设立了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家属津贴等社会保险项目。目前,在我国已开展养老、工伤、医疗、生育、失业 等五险,并且实现了参保人员的全覆盖。从社会保险的发展脉络来看,我们研究社会保险历史,对规划社会保险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可修改性

档案管理的可修改性是建立在可追溯性基础之上的。有了可追溯性,可修改性就有了依据。档案的修改并不是简单的改变,而是依据政策对原始资料的修改和补充。档案修改要辩证的看,首先,档案是严肃的,是胜于雄辩的铁的事实和实实在在的依据,其次,档案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依据政策和程序加以修改和补充的。档案的严肃性和档案的灵活性是辩证的统一体。例如;出生年龄问题;参加工作时间问题;退休时间问题;简称“三龄”问题,“三龄”问题是困扰社保工作多年的老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导致个别人名称音同字不同,出生年月记载错误。还有许多年轻人在正式参加工作前已在同一单位临时工作多年,但由于工作的临时性没有建立本人工作档案,正式录用时又没有标注工龄从何时计算,这就为认定参加工作时间带来了困难;再如企业改制后下岗职工及因特殊历史原因精简人员,因种种原因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办理退休手续,这部分人员的正常退休时间和办理退休时间就有了间隔,如何认定这部分人员的退休时间,应退休时间和办理退休时间不一致时退休金从何时发放?对过去的年份退休金调整是否给予补发?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据政策对档案进行修改和补充。

3.可连续性

“服务一生,记录一生,跟踪一生,管理一生”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永恒不变的主线,这条主线要求我们在档案管理上要具有可连续性的原则。顾名思义,可连续性就是对一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要有清晰的脉络,要有前因后果,前因是后果的基础,后果是前因的必然。事物的发展是普遍联系的,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使事物发展的各个过程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衔接,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档案管理工作要考虑它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既要看到各个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职工养老保险手册的记载就是质和量的统一,每一年的记载就是量的积累,记载达到一定年限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4.可追究性

八十年代,社保业务档案基本上是手写的,九十年代进入以手写为主,机打为辅时期,二年以来,手写逐渐退出主流,各种凭证、票据、工资单等等进入机打时代,有些领域已禁止手写。形势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但电子化的办公特点决定了一是他的可信度差,二是他的可模仿性强。针对电子化办公的这一特点,我认为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应继承和发扬手工记载档案的优点,在电子化办公中如何增加可信度减少可模仿性呢?那就是建立重要档案的可追究制度。例如时间设立密码:2015年录入的2014年信息,应能清晰地查明录入时间。同时,对责任人的追究制度也很必要,各种表格必须建立诚信制度,必须有人对表格填写内容负责。

三、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

1.严把建档关

社保业务档案的建立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原则:

⑴针对人事档案要重点把好参保人年龄关,参保时间关,缴费金额关。每一笔信息的录入都必须依据原始资料,必要的证件必须扫描备份,同时,参保人事档案的格式至少要在统筹地区内统一。

⑵针对历年缴费数据,必须要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齐备,同时档案要建立定期入库制度,一旦封存入库,不得轻易改动。

⑶针对财务到账档案要坚持财务围绕业务运转,凭借业务票据及银行进账清单确认到账信息。

⑷对审计复核档案,要坚持统一的规范的处理程序,坚持审计结果有回声,审计结果与落实情况同步入档,审计结果落实情况不仅有文字说明而且有处理过程,必要票据的扫描件附后。

⑸对日常来往文件、信函的归档不仅要对接收的文件归档,而且要对发出的文件留存归档,归档的原则要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建立索引,注明责任人。

2.严把阅档关

档案入库后,阅档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阅档,我认为应坚持以下原则:

⑴阅档应在全程电子监控下进行,并进行全程录音录像,电子程序不可修改。

⑵阅档应有专门的阅档室,阅档人必须在档案管理人的可视监控范围内借阅。

⑶档案原则上不得外借,确需外借应对档案借出前全部扫描,归还时逐一比对。

⑷建立阅档登记制度,为有必要的人提供扫描件并加盖档案管理部门专用章。

3.严把管理关

档案是重要的历史资料,是不说话的活证据。因此说加强档案日常管理非常重要。

⑴档案管理要科学有序,要按业务类别,不同年份,合理摆放,要建立档案编号制度,坚持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以电子查找在先,电子引导纸质的方式进行查找。

⑵档案室建设要依据档案法要求,统一规范硬件,配齐必要的基础设施。,确保档案在保存期内不损毁。

⑶档案室要设立专人管理,要对日常工作负总责,对各种隐患早发现、早汇报、早消除。

4.严把销档关

档案不能只进不出,如果不能销毁再大的档案室也不能承受。依据档案法要求,档案保管分永久保管和一定年限保管,对永久保管的档案要定期检查和电子维护,对有保管年限的档案,在达到保管年限后进行销毁,销毁档案按销毁制度进行,依一定程序办理,不得匆忙销毁,以免误毁。

四、对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期望

1.加强培训,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档案管理干部队伍。档案管理看似简单实则不然,社保档案管理部门是社保业务部门的总抓手,是社保所有业务部门的汇总和归宿。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要把培养和使用档案管理人员作为工作重点,选拔骨干人员,加强培训,系统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到档案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定期检查;定期开展业务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培养成思想觉悟过硬业务能力超群的复合型人才。

2.对档案管理的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升级保密等级,划设管理红线。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在抓好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的基础之上,要加强档案室的基础建设,县区以上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要设立独立的档案室,档案室的设置应坚持:⑴不在顶层。⑵不在最底层。⑶不在房山一侧。而应设置在各业务部门的中心位置。

3.加强法制建设,在遵守档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党的十提出依法治国理念,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依法开展。

可以说,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比较晚,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探索和完善,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同时要勇于化危为机,把零基础化为机遇和动力,白手起家,坚持标准化、正规化、科学化、电子化起步。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也是正确选择。建立开展并完善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恰逢其实,我们要在模范遵守档案法的基础上,制定和细化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做到人人懂法,守法,护法,使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左己.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张铁.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辽宁人民出版社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篇8

论文提要: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是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安全、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手段。笔者提出,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中,应不断拓展审计的新思路,譬如借鉴风险导向型的审计模式,提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切实保护好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指为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法定的程序,由企业和在职职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专门用于支付职工年老后退休金的货币资金,是社会保险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保险基金中,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地位最为重要、数额最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关系到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监督,已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本文将从微观视角出发,探索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准备工作

通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的基本框架,让审计人员从总体上对所进行的工作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按照框架按部就班地进行具体审计。

(一)确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审计目标。我国认定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体审计目标为:通过审计全面掌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规模、基金结余分布及基金管理运行情况,揭露资金筹集、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加强基金管理和落实各项社保政策,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把总体审计目标进行浓缩,概括为:1、安全完整:检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从征收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无挪用、贪污现象等;2、准确性:与征收和支出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以恰当纪录;3、分类:与征收和支出有关的事项记录与恰当的账户;4、存在性: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金额是确实存在的;5、发生:记录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表上的金额确实发生。这仅是笔者个人的一点见解,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的不断开展,审计的目标会进一步完善。

(二)计划审计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的审计计划有助于审计人员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需要进行初步业务活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在此过程中,需要作出很多关键决策。

1、初步业务活动。审计人员在展开审计工作之前,对所要审计的养老保险结算中心有一个初步了解。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主要有:(1)确保审计人员具备工作所需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2)了解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的基本情况。

2、总体审计策略。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事项:(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范围;(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时间。

3、具体审计计划。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过程紧密相连,并且两者的内容也紧密相关。具体审计计划包括:(1)风险评估程序。审计人员了解被审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资产负债表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在这里重点需要对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评;(2)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针对风险评估程序中所发现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审计人员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该审计程序应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以上所介绍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框架,这只是从宏观角度出发,下面将从具体的微观角度出发,阐述所实施的具体审计工作。

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具体工作

通过前面的准备工作,已经对所要审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算中心有了一个总体性的了解,因此下面将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实施具体审计工作。

1、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情况的审计。审查的重点为:一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法定项目和标准,及时足额征收,有无提高或降低征收比例、随意减免等问题;二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将基金存入财政专户,有无多头开户、账外存储、贪污私分等问题;三是基金的投资收益和基金的利息收入是否及时入账,有无将基金运营所得或收取的滞纳金存入账外、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2、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情况的审计。一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基金,是否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基金,有无拖欠截留、擅自改变用途、贪污私分等问题。分析欠发和补发各项基金情况,找出造成欠发的原因;二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的范围使用基金,有无扩大开支范围,把不属于基金负担的支出列入基金支出;三是养老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的标准支付基金,有无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提高或降低开支标准的问题。

3、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情况的审计。一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有无挤占挪用基金的问题。如有的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及上级主管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违反规定随意挤占挪用养老资金,用于投资、放贷经营、搞基本建设等;二是以前年度审计处理过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被挤占挪用的基金是否按规定清理收回;三是财政部门是否按规定管理财政专户的资金,是否严格审核经办机构提出的用款计划,及时批复社保经办机构的预决算。

4、对养老保险基金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政策性强,审计中应从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自身履行管理职责方面寻找突破口,重点审查各项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对比实际情况,分析有无执行政策不到位,影响基金征收、管理、支付的情况。

5、对管理、服务费计提与使用情况的审计。一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是否按规定比例提取管理费、服务费,有无预提或多提的现象;二是使用中有无挤占挪用、铺张浪费、滥发钱物的问题;三是管理费、服务费结余的处理是否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规定等。

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报告

通过前述两个大步骤地审计工作,对被审计的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的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对此次审计工作作出一个总结性报告,来说明被申单位存在的问题,同时落实审计机关工作责任制的问题。待所有的审计工作结束以后,由相关的人员对基本养老保险审计的工作底稿与总结报告进行归档保存,以便于日后查找。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华彰等著.社会保障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5.

[2]宋晓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研究形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6.

[3]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篇9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导向型审计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指为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过法定的程序,由企业和在职职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专门用于支付职工年老后退休金的货币资金,是社会保险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保险基金中,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地位最为重要、数额最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关系到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监督,已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本文将从微观视角出发,探索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准备工作 

 

通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审计的基本框架,让审计人员从总体上对所进行的工作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按照框架按部就班地进行具体审计。 

(一)确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审计目标。我国认定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体审计目标为:通过审计全面掌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规模、基金结余分布及基金管理运行情况,揭露资金筹集、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加强基金管理和落实各项社保政策,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把总体审计目标进行浓缩,概括为:1、安全完整:检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从征收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无挪用、贪污现象等;2、准确性:与征收和支出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以恰当纪录;3、分类:与征收和支出有关的事项记录与恰当的账户;4、存在性: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金额是确实存在的;5、发生:记录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表上的金额确实发生。这仅是笔者个人的一点见解,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审计工作的不断开展,审计的目标会进一步完善。 

(二)计划审计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的审计计划有助于审计人员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需要进行初步业务活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在此过程中,需要作出很多关键决策。 

1、初步业务活动。审计人员在展开审计工作之前,对所要审计的养老保险结算中心有一个初步了解。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主要有:(1)确保审计人员具备工作所需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2)了解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的基本情况。 

2、总体审计策略。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事项:(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范围;(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时间。 

3、具体审计计划。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过程紧密相连,并且两者的内容也紧密相关。具体审计计划包括:(1)风险评估程序。审计人员了解被审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资产负债表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在这里重点需要对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评;(2)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针对风险评估程序中所发现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审计人员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该审计程序应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以上所介绍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框架,这只是从宏观角度出发,下面将从具体的微观角度出发,阐述所实施的具体审计工作。

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具体工作 

 

通过前面的准备工作,已经对所要审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算中心有了一个总体性的了解,因此下面将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实施具体审计工作。 

1、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情况的审计。审查的重点为:一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法定项目和标准,及时足额征收,有无提高或降低征收比例、随意减免等问题;二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将基金存入财政专户,有无多头开户、账外存储、贪污私分等问题;三是基金的投资收益和基金的利息收入是否及时入账,有无将基金运营所得或收取的滞纳金存入账外、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2、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情况的审计。一是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基金,是否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基金,有无拖欠截留、擅自改变用途、贪污私分等问题。分析欠发和补发各项基金情况,找出造成欠发的原因;二是养老保险经办机

构是否按规定的范围使用基金,有无扩大开支范围,把不属于基金负担的支出列入基金支出;三是养老经办机构是否按规定的标准支付基金,有无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提高或降低开支标准的问题。

3、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情况的审计。一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有无挤占挪用基金的问题。如有的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及上级主管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违反规定随意挤占挪用养老资金,用于投资、放贷经营、搞基本建设等;二是以前年度审计处理过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被挤占挪用的基金是否按规定清理收回;三是财政部门是否按规定管理财政专户的资金,是否严格审核经办机构提出的用款计划,及时批复社保经办机构的预决算。 

4、对养老保险基金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政策性强,审计中应从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自身履行管理职责方面寻找突破口,重点审查各项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对比实际情况,分析有无执行政策不到位,影响基金征收、管理、支付的情况。 

5、对管理、服务费计提与使用情况的审计。一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是否按规定比例提取管理费、服务费,有无预提或多提的现象;二是使用中有无挤占挪用、铺张浪费、滥发钱物的问题;三是管理费、服务费结余的处理是否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规定等。 

 

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报告 

 

通过前述两个大步骤地审计工作,对被审计的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的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对此次审计工作作出一个总结性报告,来说明被申单位存在的问题,同时落实审计机关工作责任制的问题。待所有的审计工作结束以后,由相关的人员对基本养老保险审计的工作底稿与总结报告进行归档保存,以便于日后查找。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华彰等著.社会保障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5. 

[2]宋晓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研究形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6. 

[3]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4]张秋霞,蒋建华.保险基金审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篇10

一、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分析

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有:

(一)建筑企业的相关管理活动涉及违规违纪,遭受国家监管机构、纪律巡查机构的处罚,经济、信誉等遭受重大损失。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方案、合同文本侵犯知识产权、违建扩建项目违反自然生态保护等违法行为。

(二)需要上交给法律合规部门审核的相关文件信息,如企业结构调整、经营决策、企业规章制度、授权委托书,并未按规定及时准确上交。或在上交审核后,出现与材料不一致的施工操作,存在审核机关可查的重大差错、技术失误、造假欺诈等,造成企业利益受损。

(三)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很多管理行为并未按相关法律程序走流程,合理规范审批、签证等手续,缺乏守法意识,可能损害企业正当权益。

(四)工作人员过于散漫马虎,管理不力,导致企业在相关工作中埋下的法律隐患使企业多方面的权益受损。

(五)企业遭遇针对性、专业性较强的法律事务,并未积极寻求更多法律援助调解而引出现的过失风险。

(六)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必要系统的管理监督机制,导致财务监管不严,给别有用心之人提供可乘之机,以不正当甚至违法手段来侵吞国有资产,或为亲朋好友谋取不当利益。

(七)合同管理技术落后,能力不强。企业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未及时对参与者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容易出现资质造假,履约能力差,转包私人,挂靠皮包公司等合同隐患。有些合同条文审查不严,为合同的履行及交付以后产生纠纷后的诉讼埋下隐患。

(八)企业法律专业人才流失又不能及时补充司法援助引发的法律风险。

二、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怎样对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风险做到真正的控制与规避,是我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需要及时思考总结的课题。下面列出一些防控措施供交流探讨:

(一)强化制度建设,以科学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公司的法制建设,促进合法经营。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实际企业特点,逐级各部门制订一系列文件,要充分考虑合法合规。积极从制度上保障控制企业的法律风险范围。制度是前提,执行是保障。有好的制度,就需要有强有力的推行来贯彻落实,还需要有与之配套的监督检查考核标准出台呼应。

(二)切实加大执行制度力度。要寻求建立企业的法律管理机构,设立法律事务部门。部门主要负责公司日常往来的的法律事务,同时积极提供参考意见管理合规风险。施工部门的各工程项目部应该配置法制联络员,负责日常法制宣传、推广法律经验、收集风险控制一手资料、外出律师的联络、案件历史资料的归档等工作。

(三)完善固定法律合规管理工作程序,规范日常事务的管理。企业应该建立基础数据统计管理程序、重大项目法律服务审批程序、规章制度审核程序、经济合同审核程序、重大决策法律审核程序,合规风险检查整改程序、外部法律顾问聘请管理程序、授权委托书审核程序、法律文书管理程序等各项主要程序,众多程序是企业施工的有力法律依据和保障,以规范公司法律事务相关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措施。

(四)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制定一些普法类的宣传计划,充分将普法宣传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下发到员工手中。要确保提升每一位从业者的法律意识和基本素质,离不开实时明确普法目标,结合普法内容与工作实践。还应加强对公司重要岗位人员如工程管理人员、合同管理人员、职能部门管理者等进行定期普法宣传,开展针对性法律培训,案例分析、现实说法。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和守法自觉性,从而由他们带动员工共同提高法律意识,使企业管理更加合法化、规范化。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防范法律风险的氛围。有意识增强全体职工的法制素质,需要不断提倡和巩固“市场竞争、法律先行、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理念。大力培育企业文化,融入信用、合规新元素,法律事务工作应该渗透到企业管理之中。建议将企业各级领导和关键岗位员工作为法制宣传的重点,不断增强全员依法合规行事的意识

(六)优化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防范企业法律风险、规避企业利益受损的基础,是整个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规范合同管理,需要从财务、人力、经营、工程管理、物资设备、法律等各方面通盘考虑,通过合同签订前的评审及合同履行中的跟踪管控,从最大限度地防范了可能发生的风险。通过优化合同管理,还能有效固化合同法律审核环节,流程上更规范透明化。一旦将法律化合同管理理念嵌入合同签署管理的整个流程中,就会成为不可逾越的控制节点,保证了全部经济合同必须通过法律审核,保证了合同质量,提高了合同管理效率。

(七)加强法律事务中处理案件的管理。历史案件的管理,最能体验法律档案的优化手段,是法律风险中事后救济的重要措施。加强合同履行的跟踪,加强案件的管理,成为风险防控的重要内容之一。案件的管理需要分类定性,依据的标准是根据案件难易程度、复杂性、牵扯面和案件性质给予分类,进行具体分类分析前需要建立台账,录入详细的信息。分类分析后研究出相对应的处理方式。如果涉及建筑施工简单类型案件由自己,如果问题较为严重,则需要会诊决定重大案件的进展。重大复杂案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如对专业领域的熟悉程度、诉讼所在地的司法环境的影响都需要考虑进去。在对待重大案件的问题上,选择社会资源丰富的律师事务所复杂案件,是社会普遍提倡的很好解决方式。

(八)强化人力资源的引进、培养,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任何企业的长期战略中,人才战略都是最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的法律人才一方面需要法律专业性强,储备经验丰富;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建筑特点进行长期的培养,将法律专业知识与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点要有机融合成一个知识体系。只有经历两种行业知识融合,才能出现更适用于建筑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管理的人才,才能更适用于建筑企业的法律风险的防范。对优秀人才,企业就应该想法设法提升其社会职位、经济待遇,保障其充分调动积极性为规避企业的法律风险献计献策。企业应该制定常态化人才规划,积极通过引进、培养来留住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挥才能的平台,体现他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