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履职尽责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26 09:40:35

董事履职尽责报告

董事履职尽责报告篇1

关键词:董事责任;直接责任;归责原则;勤勉尽责标准

中图分类号:DF43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30(2012)03-0065-11

信息是证券市场效率的核心要素,提高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减少信息成本。①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减少整个市场的信息获得成本,如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被视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证券持有人之间最有效的交流方式。②但欺诈或信息不足则会减损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③因此,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的监管和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显得尤为必要。多年来,信息披露一直是中国证监会证券监管的核心环节。由于民事诉讼发展不足,刑事责任追究不力,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一直是打击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主要手段。中国《证券法》构建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包括发行时信息披露和持续性信息披露,其中持续性披露又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两类。

上市公司监管法律责任设计的价值追求,主要在于填补投资者所受的损害和阻却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从后者着眼,遏制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违法行为的关键应当是将责任主要配置给该行为的实施者和最有可能的受益者,即上市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因为经验表明,由于个人利益的驱使,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管往往是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主谋或实际执行人。④笔者仅以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信息披露违法为切入点,以董事责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涉及追究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信息披露违法行政处罚决定案件的研究,试图揭示证监会在对董事作出不同处罚决定时的政策关注和法律意见,归纳和总结其行政裁判思维。

一、 董事责任的法律渊源

“从根本上讲,法律责任是和社会政策、立法目标相联系的。责任来源于角色、职权、因果关系、道义或者正义、精神状态、能力及法律规定。责任强调应为性,是义务和制裁之间的桥梁”。⑤董事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中的法律责任,一方面来自于法律的明确规定,另一方面来自于董事作为股东受托人的受信义务。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条规定,行政处罚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和处罚的该当性。上市公司是主要的信息披露义务人,但具体的信息披露行为是经董事会或者主要高管认可的,所以对其中存在的违法情节仅处罚公司而不处罚董事、高管个人并不足以遏制违法行为。《证券法》第193条为证券监管机构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人中的个人实施处罚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该条规定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行为包括未按规定披露或者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但上述行为的责任主体只限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未明确为董事和高管。结合《证券法》第68条、第69条的规定来看,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负有保证其真实、准确和完整的责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义务、侵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⑥所以,从体系解释的进路不难得出结论,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信息披露违法的责任人员。但如何认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是否一旦违反信息披露义务,上市公司的所有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均应承担相应行政责任,仍有待进一步讨论。《证券法》第68条规定了董事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负有保证其真实、准确和完整的义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58条进一步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公平性负责,但有充分证据表明其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的除外。”也就是说,如有充分证据表明董事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可免除该董事的相关责任。

董事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责任不仅源于法律法规的规定,还源于董事对上市公司和全体股东所负担的受信义务。董事作为掌控公司权力的人,应当诚实信用地按照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受信义务也称为信义义务,包括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忠实义务的本质要求董事不得将自己的私利置于与公司利益相冲突的位置或情形,董事不仅要避免做任何有害于公司的事情,抢夺公司的利润或好处,还应全身心地努力、积极维护公司利益。⑦注意义务则强调并确定管理人员应当如同处理自己的事务一样以注意、谨慎、小心的行为态度来处理公司事务。⑧其中,对股东如实披露公司的经营信息,也是董事受信义务的题中之义,作为受托者,董事应当向其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近年来,随着公司实践的发展,有学者提出受信义务应当包括一项独立的“披露义务(duty of disclosure)”。⑨比如,在公司并购或关联交易的场合,法律要求董事会对涉及交易的重要元素进行披露,履行公示程序。此后,信息披露义务逐渐延伸到董事不得允许对公司财务状况有所误导和隐瞒的信息,在美国的一些判例中,法官认为董事向股东提供关于公司运营的错误信息,即构成对信义义务的违反。⑩

二、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

2005年至今,在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与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违法有关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涉及追究董事个人责任的共有72起,其中,涉及上市公司未按规定报送定期报告的有5起,涉及上市公司定期报告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和误导性陈述的有68起。

如前所述,《证券法》中规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施以一定行政处罚,但对以上两类责任人员的区分标准却付之阙如。证监会的相应行政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中亦未出进一步解释。在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凡2006年1月1日新《证券法》施行后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均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进行了分别认定,而此前的行政处罚决定虽未明示这一区别,但在处罚幅度上体现了责任大小和程度的区分。

在上市公司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化,社会资本分散,公司公共性和社会性增强,公司决策由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而随着内部科层的增加和分工的细化,董事逐渐演变成为公司系统运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董事负有合理督导或看护公司商业行为的职责,同时,可以得出,董事应当采取合理的步骤及时了解传递给董事会的信息,作为督导程序和技巧的结果”。因此,董事应当对公司内部治理失衡、对外信息披露不当承担责任,而不应以董事的行为直接导致了某一结果的发生为限,对“直接责任”一词的理解,不能囿于直接因果关系。所以,在证监会的处罚决定书中多次言明,在年报披露违法行为中对董事责任的追究,“不直接负责”、“不主管”、“ 不参与经营管理”不能成为免除或减轻责任的理由。

董事往往采取集体决策方式行使职权,在这一组织形态中确定他们当中哪些人为“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似乎存在指向的模糊性。在行政部门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一般确定为单位违法行为中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包括违反行为的决策人、事后对单位违法行为予以认可和支持的领导人员,由于放任或疏于管理而对单位违法行为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领导人员等。但在上市公司中,很难根据“领导角色”来判断“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通过对现有案例的初步整理概括,不难注意到以下现象:其一,如涉案人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一般认定其为主管人员,在涉及定期报告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和误导性陈述的68起案例中,除未明确对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区别认定的3起外,认定董事长为主管人员的共62起,认定总经理为主管人员的共23起;其二,如违法披露事项包括财务会计事项,则认定财务总监为主管人员,上述68起案例中有11起。将董事长、总经理与财务总监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与其在上市公司中的角色和具体职责紧密联系的,同时,对“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的认定往往依据具体的违法事实分别进行,而非笼统概之。如在神龙发展案中,证监会认为:“时任董事长陈克恩对前述第一项违法事实负有领导责任,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时任副董事长兼神龙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陈克根对前述第二项违法事实负有领导责任,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时任董事长、副董事长唐华,时任董事兼神龙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纪金华,时任董事兼神龙集团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叶能湘,时任董事潘超然为神龙发展2002年年报存在虚假陈述违法行为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当然,在许多国有企业中,有关主管部门往往也据此认定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领导责任”,在此不予讨论。

参见证监会[2004]34号行政处罚决定书。

The Committee on the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Cadbury Code), December 1992, Gee and Co., Ltd. (一)董事长

董事长一般被推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因为董事长负有督促公司董事积极参与公司事务,并“确保董事根据其需要及时得到相关信息”的职责。同时,董事长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战略决策通常享有全面的、日常面对的、临机处置的权力。我国公司立法存在将董事长设定为公司最高管理者的倾向。1993年《公司法》规定,董事长有权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检查董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签署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可在董事会闭会期间行使其部分职权;同时强行规定董事长作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具有唯一性和法定性。2005年《公司法》对董事长权力有所限缩,仅包括召集和主持董事会决议、检查董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由于董事集体行使职权,无单独对外代表权,依照有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的规定,董事长与董事均享有一票表决权,因此董事长的角色更多应理解为董事会的召集人和主持人。但《公司法》又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或者经理担任(实际上,上市公司法定代表人仍以董事长担任为多),因此,当董事长意见与其他董事意见甚至董事会决议不一致时,董事长的对外行为依然有效。在现实中,除法律法规明确赋予股东大会的权力和应由董事集体行使的权力外,董事长往往具有广泛的对外代表公司的权力。我国企业素受“一把手”领导体制的长期浸淫,上市公司也不例外,在公司内部治理中体现出集权化特征,即配置给董事长以特别的地位和职权,董事长得以直接行使对公司的管理权力,是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所以,从公司内部治理的权力架构来看,董事长被推定为对定期报告虚假陈述承担主要的直接主管人员责任合乎情理。

不过,在实践中存在一种情况,即上市公司董事长实际并不参与公司管理,其职位带有一定名誉性质,但证监会认为,既然担任有关职位,即必须履行其相应义务,须从董事长的法律定位和应尽职责为依据认定其责任。在“大唐电信”案中,董事长周寰以其只是挂名,并不实际管理公司事务为由提出抗辩,但证监会在行政复议决定书中指出:“申请人作为大唐电信的董事长,应当全面了解、关注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及公司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主动调查、获取决策所需要的资料,并在信息披露文件审议过程中进行质询、提出意见。”由此认定其抗辩理由不能成立。

(二)经理

《公司法》中规定的“经理”在上市公司中往往以“总经理”、“总裁”等称谓出现,且经理、副经理兼任董事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其全面负责上市公司的日常管理和决策执行,在获取和掌握公司相关信息方面比其他董事更具优势,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内部规范流程中具体责任也较其他董事更突出。副经理并不是《公司法》规定的法定职位,但依据《公司法》是高管人员,也属于受信义务人。在证监会的公开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副经理是否被追究行政责任,是否被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首先取决于上市公司的违法程度,包括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如违法所涉事项对投资者判断影响大)和情节的严重性(如行为的次数)等。如上市公司行为违法程度严重,监管机构则可能扩大主管人员的范围。如此,监管机构还能结合岗位职责与具体违法实施的联系来认定其责任的大小,例如分管财务、分管资金调拨、分管某一子公司的董事或副经理分别对销售、财务、资金调拨、某一子公司事项的违法披露负有主管的直接责任。

(三)财务负责人

其中银河科技涉嫌多年虚构营业收入、虚构成本、虚构利润、隐瞒关联方资金往来和对外担保事项;上海科技涉嫌未披露重大银行借款与应付票据、关联交易等事项;湖北迈亚涉嫌少披露负债、未披露关联方资金应用;创智科技涉嫌未按规定披露股东关联关系、关联方占用和对外担保事项、虚假披露资产与主营业务收入;兰光科技涉嫌未披露对关联方借款、担保事项;大唐电信涉嫌虚增利润、年报存在重大遗漏等。

财务负责人对公司的会计账簿、财务报告负责,其具体职责包括保障公司规范、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协助董事会和总经理进行财务管理,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违法中若有财务信息披露违法,则财务总监难辞其咎。美国《索克斯法案》即规定,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对公司呈报给SEC的财务报告负有个人的保证义务。在笔者收集的72起案例中,共有7起将财务总监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就其违法事实来看,该7家上市公司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

三、区分责任确立适用标准的理据解析

证监会对责任主体的认定,并不因已经区分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而止步。在相关行政处罚案例中,证监会往往结合责任主体的角色、职责、能力和专业背景,对不同责任主体课以不同层次、不同分量的责任。

(一)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

外部董事一般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其职责为参加董事会会议,为公司提供建议和咨询、监督经营董事和管理者。在我国《公司法》中,并无外部董事的概念。但在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我们发现其实际上适用了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的区别。如南京中北案对徐益民的行政复议决定中,证监会认为:“上市公司董事的信息披露责任与外部审计机构的责任不同,不能以审计机构未发现违法情形为由,当然免除董事的责任,但考虑到当时作为外部董事在违法行为中的地位、案发后督促公司采取纠正、补救与整改措施,在公司经营方面履职尽责等情节,对事先告知的处罚幅度进行了调减,给予其警告,并处以3万元罚款,已属于较轻的处罚。申请人提出的有关情节在行政处罚程序中已经考虑,本会对其复议请求不予支持。”

在北大科技案中,证监会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在通过北大科技2001年年度报告的董事会决议上签字的董事是卢蔚松、黄治家、方项、黄俊涛、魏沪平、罗瑞和成清泉。经查明,签字董事卢蔚松在担任北大科技总经理期间,北大科技虚增了上述大部分技术服务收入,因此认定其为上述违法行为的直接负责主管人员。黄治家时任北大科技董事长,也是该违法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签字董事是该项违法行为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其中,方项和黄俊涛分别任北大科技的总经理和财务总监,因此,其所承担责任较其他未在公司担任管理职务的董事更重。”

可见,证监会实际认可外部董事与内部董事这一分类,而且监管部门认为,鉴于外部董事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中的外部性角色,应对其施以低于内部董事的注意和处罚标准。外部董事并不实际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在公司出现的违法披露行为中往往处在监管者而非参与者的地位,监管又需要依赖于其自身能力和谨慎素养,并且他们需要更多地依赖内部董事及高管人员来行使职权。由此,监管机关在实施处罚行为时当然应该作出区别对待,除非有证据证明其明知该违法行为存在。而这种区分政策,在全球任何执行法律的场合都是具有普世性、正当性理据的。

(二)独立董事与执行业务董事

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中应承担何种程度的责任,与对其设定何种程度的勤勉尽责标准相关,事实上是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从自身的角色定位来讲,独立董事一般是外部董事,并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但同时,法律赋予独立董事不同于其他董事的特殊职权:(1)对法定事项的决定权,如重大关联交易、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2)对法定事项发表意见的权利,如提名、任免董事,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等。独立董事之特殊性在于其“独立”,因此法律、法规规定上市公司的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机构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参加,在特殊事项中充当“公司的内部检察官”。例如,监管者认为,独立董事独立于控股股东和管理层,所以能够承受公司操纵盈余的压力,有效地监督财务会计程序。另一方面,独立董事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指导意见》规定,独立董事须“具有五年以上法律、经济或者其他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所必需的工作经验”,在实践中,许多独立董事都是具有职业资格和一定职业经验的律师、会计师和学者。

在大唐电信案中,证监会认定独立董事李敏应对公司年报虚假陈述行为承担责任。原因是李敏“作为会计专业人士的独立董事,并且在当时担任大唐电信审计与监督委员会的主任,尽管对个别会计处理问题提出过异议,但对其余虚假陈述事项仍没有勤勉尽责地加以注意”。有观点认为,此案例表明证监会试图对董事中的会计专业人士或审计委员会成员施以较高的勤勉尽责标准。但笔者认为,此观点并不能成立。首先,在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中,对审计委员会成员施以较高标准并无规定。虽然审计委员会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所必设,但目前尚无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其在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具体职责,如须出具书面意见、指导年报编报、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实施独立监控等。相反,我国台湾地区“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设审计委员会的,年度财务报告或半年度财务报告应经审计委员会1/2以上同意并提交董事会决议,在此立法例下,对审计委员会委员要求较高的注意标准可以成立。但在我国大陆地区,审计委员会委员在年报审核中的角色与其他董事相比无实质区别,均为在董事会会议上对不认同事项提出异议,虽然审计委员会应当先行听取公司财务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的汇报。其次,证监会在该处罚决定书中的论证并不能理解为较高标准的确立,该案中大唐电信涉嫌财务作假、虚增利润,而李敏仅就“投资收益确认的会计期间”等问题提出质疑,与违法事实并不相关。对比天一科技案中证监会对董事提出非与违法事项相关的异议不能认定为勤勉尽责的论述,可见对李敏就个别非实质事项提出质疑不予认定为勤勉尽责的决定并不存在较高标准的适用。

证监会以董事行为与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之间的关联程度为核心,考虑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的不同角色和职权,结合董事的专业背景、具体职位和履行职责情况来判断每一位董事的责任程度与大小以及董事是否达到勤勉尽责的标准,这种思路是恰当的,其综合考虑、个别判断的努力值得赞赏和沿袭。

四、 归责原则的具体情景考量

《证券法》第193条并未规定信息披露违法责任的构成以主观过错为要件。依据“无过错无责任”的基本法理,任何公正合理的制裁都须以被制裁的行为具有可谴责性为基础,而行为的可谴责性往往表现在具体的过错上。故意或者过失等心理状态是法律责任不可缺少的要素。一般来说,行政处罚的归责原则以过错推定为主。侵权法的过错推定原则,是指在某些侵权行为的构成中法律推定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具有过错。行政处罚法上的过错推定,是指只要行为人有违反法定义务的事实存在,行政机关就可推定义务违反者主观上具有过错;只有在行为人证明其不具有主观过错的情况下,才能免除其法律责任。结合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具体责任追究,董事在定期报告披露中的法律责任以过错为前提,但相关责任人得承担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举证责任。证券法的信息披露制度主要在于保证证券市场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证券监管部门很难面面俱到地调查了解到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充分、完整的事实,实行过错推定,既有利于减少制度执行成本,也能促进上市公司建立完善和有效的治理机制。

在证监会[2010]4号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天一科技在投资公告中关于投资方信息披露与事实不符,有关董事指出其在董事会审议该事项时已经明确提出异议或建议,已依法履行职责。对此,证监会认为:“部分董事虽然对相关议案表明了异议,但其提出的异议、意见和建议涉及的只是如何防范公司在合作开发矿产项目中的操作风险、管理风险以及进一步明确责、权、利等方面的事宜,而对于协议中存在的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并未提出反对意见,以致董事会披露的信息含有虚假记载,违反了《证券法》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故上述申辩事由不能成立。

参见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

参见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79页。

参见江必新:《论应受行政处罚行为的构成要件》,载《法律适用》1996年第6期。

参见赵旭东主编:《上市公司董事责任与处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实践中大多数责任的追究都是基于董事的过失。那么董事的过失如何认定呢?侵权法上的过失根据注意义务的程度可以分为重大的过失、具体的过失和抽象的过失,对过失的认定本质上是在法律规则确定的标准和当事人事实上的谨慎小心水平之间作一个比较。董事介于一般人和职业群体之间,一方面,满足《公司法》和上市公司董事资格认定的特殊规定,任何人均可以成为公司董事;另一方面,由于证券市场的特殊性,上市公司董事又承担更高的风险、负有更高的责任。因此,对董事注意义务标准的界定是相当困难的。一般认为,上市公司董事应以一个普通谨慎的人在相似情况下处理自己的事务同样的注意去处理公司事务,即董事如果有具体的过失就要承担责任。因此,董事应当证明其已经尽到了注意义务,否则就要承担责任。然而,在我国相应的法规中并没有采用“注意义务”这一表述。《公司法》第113条规定了董事的决策责任,但没有提及注意义务标准。《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58条规定,如有充分证据表明上市公司董事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免除董事在信息披露违法中的行政责任。但“勤勉尽责”如何认定,是否可以等同于注意义务尚难确定。在实践中,证监会主要采取“签名+异议”标准,如果在通过定期报告的董事会决议上签字,并且没有提出异议,或者虽然提出异议,但未能明确记入记录,就可能需要承担行政责任。

对董事行为的过错构成,需要通过具体情景认定其是否符合勤勉尽责的标准。通说认为,英美法上的注意义务通常包括三个标准:(1)善意;(2)勤勉尽责,要像在类似职务上的普通谨慎的人那样尽到同等程度的勤勉、注意和工作付出;(3)合理地相信其职权行为符合公司最佳利益。其中,勤勉尽责主要是一项客观行为的评价标准,强调必须勤勉、亲自出席、行使公司的决策权等。从现有规范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33—37条,《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98条对勤勉义务作了具体规定,但上述规定并未细致地区分学理上的董事忠实义务、注意义务和合规审查义务,其主要是从客观行为来认定勤勉义务,而且包括了对董事能力的要求。因此,从文义解释的角度来看,董事在信息披露中的勤勉尽责义务标准是客观的行为标准,而不强调善意、主观上必须为公司谋取最大利益。

行文至此,我国公司董事的勤勉尽责标准仍然不够清晰,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中董事究竟应当如何作为尚难把握。证监会如要规范信息披露行为、强化公司内部监控,仅对董事进行事后的责任追究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会有行政权力滥用之嫌。因此,对证监会有关行政处罚进行梳理和整合,从中整理出证监会对董事行为的正面标准,对上市公司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当然,即便在同一国家、同一个证券监管体系下,董事的勤勉尽责义务也存在诸多区别,在尊重公司本身特性的前提下,笔者对相关案例做了粗略的总结,证监会对董事信息披露中的勤勉尽责主要有以下几项具体标准:

(一) 定期出席董事会会议

对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而言,董事无须时刻留意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其职责主要在董事会会议及其所属的专业委员会会议上履行。因此,在一般合理的情况下按时出席、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是对一个董事的最基本要求。在美国法上,董事必须定期出席董事会会议早在判例中就被确认为董事勤勉义务的基本标准之一。在证监会[2008]24号行政处罚决定书中,监管人员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立场,“谭启作为上市公司董事,任职期间没有亲自参加过一次董事会,其未勤勉尽责履行董事职责的情形十分明显,申辩理由不成立”。类似的论证,在证监会[2008]33号行政处罚决定书(阿城继、朱大萌等9名责任人员)中也能看到。

《上司公司治理准则》第33条规定:“董事应根据公司和全体股东的最大利益,忠实、诚信、勤勉地履行职责。”第34条规定:“董事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其应尽的职责。”第35条规定:“董事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出席董事会,对所议事项表达明确的意见。董事确实无法亲自出席董事会的,可以书面形式委托其他董事按委托人的意愿代为投票,委托人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第37条规定:“董事应积极参加有关培训,以了解作为董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掌握作为董事应具备的相关知识。”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98条规定,董事“应谨慎、认真、勤勉地行使公司赋予的权利,以保证公司的商业行为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的要求,商业活动不超过营业执照规定的业务范围;应公平对待所有股东;及时了解公司业务经营管理状况;应当对公司定期报告签署书面确认意见,保证公司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应当如实向监事会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妨碍监事会或者监事行使职权;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本章程规定的其他勤勉义务”。

参见张开平:《英、美公司法上的董事注意义务研究》,载《商事法论集》(第2期),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59—361页。

在该处罚决定书中,监管部门认为:“鉴于段洪义对他人代其签署同意年报一事在信息披露之前和信息披露之后均未公开表示异议,且其作为履行国有出资人职责的代表,从未亲自参加讨论通过公司2003、2004年度年报的董事会会议,未切实履行董事职责,其有关申辩意见不予采纳。”

(二) 谨慎行使投票权

审核和通过定期报告,是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应有职权。结合《公司法》第113条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24条、第38条的规定来看,董事如认为定期报告真实、准确和完整,就应该在董事会同意公布该定期报告的决议上签字确认;如对定期报告真实、准确和完整无法保证或存有异议的,应当陈述理由和发表意见,并予以披露。据此,证监会在已有对董事处罚案例中表现出来的思路,主要是根据造成后果的轻重、董事是否在通过该定期报告的董事会决议上签字确认来判断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主要的免责事由是依据《公司法》的规定明确提出了异议并记录在案。董事是否谨慎行使了投票权,是对其责任认定的重要环节。

在朝华科技未按规定披露年报一案中,证监会认定董事赵晓轮、陈昌志为公司该项违法行为的责任人员,理由如下:“经查明,朝华集团因2005年年报未获董事会决议通过,导致未能在2006年4月30日前按期披露。直到2006年5月26日,朝华集团才正式披露2005年年报。董事赵晓轮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参会时对决议事项授权不明,受托人只能投弃权票;董事陈昌志在没有看到年报内容的情况下直接授权其他董事投弃权票,两人也没有采取其他积极措施促成2005年年报的按期披露。赵晓轮、陈昌志两人在促成公司年报按期披露事项上未勤勉尽责,导致年报未获董事会通过,是朝华集团未按期披露2005年年度报告的责任人员。”

可见,证监会对董事行使表决权的要求包括:在开会前研读有关记载表决事项的文件,了解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尽量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亲自行使表决权;因故不能亲自出席的,谨慎委托他人并明确投票权限。在委托他人投票的情形中,委托董事必须事先审议其提交讨论表决的议案,对所委托事项作出独立判断,并对每个议案明确表示同意还是反对,而且委托董事必须对受托董事行为与所委托事项实施必要的约束与监督。如果董事因身体原因或者其他重大事由无法亲自审议、参加董事会决定有关事项且形成持续状态,也不能委托他人代为履行的,上市公司应考虑更换董事。在实践中,常有上市公司董事以身体或其他客观条件限制为由连续不亲自出席董事会,将其董事权利“全权委托”、“授权委托”给他人行使,这种做法应当不予允许。在上述朝华科技案中,董事没有正当理由否决年度报告,也未采取其他积极措施促成年度报告按期披露,应对未按规定披露年度报告承担责任。但若董事有正当理由,出于保障年度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考虑而否决年度报告,致使披露期限违法,当然不能认定董事不尽责,目前未见对此类董事追究责任的案例。在董事投票权行使上,证监会的要求不再仅是勤勉尽责,还包括了对董事是否出于善意的考量。

董事委托投票的法律后果由委托人自行承担。在深信泰丰案中,董事丁力业称,对于该案涉及的公司2003年定期报告,系其书面委托董事肖水龙参加并行使表决权,因此对该定期报告内容不知情,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但从证监会的处罚决定看,肖水龙行使表决权的后果应归于丁力业承担,这符合委托投票的法律关系性质,人在权限内以被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被人对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书。 但是,如何判断董事投票权的行使已经达到了勤勉尽责的标准呢?在实践中,常有董事就通过定期报告的行为作以下抗辩:

1.出于对公司其他人员或会计师、审计师的合理信赖。在南京中北案中,部分董事主张“年报审计机构未发现公司有关联交易、巨额资金被占用等违法情况,董事在通过年报的董事会决议上签字,正是基于对审计机构出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因此不应当承担责任”。类似的抗辩还发生在安信信托、聚友网络等案件中。

对此,证监会的处罚思路非常一致,其在安信信托案中指出:“本会认为,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两种不同的责任。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不能代替、减轻或免除会计主体的会计责任。公司不能以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合理信赖为借口免除自己的会计责任;公司虽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了股权转让事宜‘中国证监会已受理正在进行对该事项的审批’,但在不应确认收益的情况下确认收益,致使本是亏损的财务报告变为盈利,已构成虚假陈述。”

可见,监管部门认为,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内控机制不能以外控机制(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审计)对年度报告无异议为由不履行自己审核、保证其准确合法的职责,外控和内控责任不能互相取代。但财务报告的编审专业性较强,董事对编制报告的原始数据应当独立复核、确保其准确性,但对会计处理等专业问题,要求其全面复核、发现问题未免强人所难。在此方面,如董事能够证明其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性、独立性的前提下,出于善意合理地信赖会计师事务所呈报的财务报告,在经过适当调查后相信其中的陈述是真实的,那么应当认为董事已经履行勤勉义务。同理,董事对公司雇员和职员呈报的相关数据材料,合理地认为其是值得信赖的,可以免除责任。但如有证据表明董事可能知道管理人员或者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报告有可能虚假,仍通过该报告,就应为其故意欺诈或疏忽承担责任。易言之,公司董事可对管理层或外聘会计师进行授权,对其行为予以信任和依赖,但不能丧失督导和监控,否则,仍须承担法律责任。

2.对有关事项并不知情。在信息披露违法时,董事最常用的抗辩理由之一是对有关事项并不知悉。知情包括应当知情和实际知情。如果董事对定期报告披露存在违法实际知情,却未在董事会审核定期报告的过程中提出异议,显然属于未勤勉尽责的情形。但通常情况下,监管部门很难证明董事对某一事项实际知情。董事应当承担证明自己是否知情的责任,除非董事有证据证明其确实不知情,否则应当认为董事实际知情。在[2007]25号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时任董事林秉军、周荣铭在申辩材料中提出其对公司违法行为不知情,其无法发现公司存在违规行为。监管部门明确表示:“对于本案中认定的违法行为,董事如勤勉尽责应当能够注意到,免责事由不成立。”在天目药业案中,证监会查明天目药业有关联交易未经公司内部决策程序,也不进行披露,系董事长章鹏飞一手操控,但有关董事仍应就信息披露违法行为承担责任,因为“没有证据证明这些董事曾经督促、监督天目药业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也没有证据证明这些董事曾经对章鹏飞的行为实施必要的、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因此,只有在处于类似情形的一个正常谨慎之人即使勤勉地履行了其监督审核职责也无法得知相关情形下,董事才能援引自己不知情的理由而免除责任。对“应当知情”的判断,主要依据是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的角色和职责,如董事系某股东选派的董事,则对该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一般认定为应当知情;如董事系分管与信息披露违法事项相关的特定公司事务,则一般推定其对该违法事项应当知情;如董事对公司经营管理负全面责任,如董事长、总经理,则一般推定其对公司违法事项应当知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关行政处罚决定中,我们可以发现证监会结合案例的具体情况对勤勉尽责标准的灵活运用。在关联交易频发、公司内控机制紊乱、有既往违法违规事实情形的上市公司,或者当出现特定事实或重要情况,该情况足以使一个负有合理注意义务的董事予以注意时,监管部门往往要求董事对有关事项施以特别注意。如在两面针案中,证监会对外部董事方振淳的要求就隐含了这一逻辑,由于方振淳作为两面针董事以及同时作为两面针关联公司法定代表人和大股东的身份,其应当对其控制公司与两面针之间的资金往来更加敏感、审慎。同时,由于其控制的公司曾参与两面针虚构销售收入行为,因此对可能发生的此类行为持有“审慎怀疑的态度”。这一案例有代表性地表明了证监会在运用勤勉尽责标准上的灵活和坚定。

“调查发现,在2004年两面针向上海诗玛尔转让中信证券股权垫付资金过程中,汕头市方大印刷担当了资金中转方的角色,作为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大股东,外部董事方振淳辩称其对上海诗玛尔支付两面针资金的来源实际并不知情。方振淳2004年6月成为两面针董事后,其实际控制或担任董事、法定代表人的公司与两面针之间的交易,如果符合相关规定,可能成为需要披露的关联交易。方振淳作为对上市公司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定责任人员,应对汕头市方大印刷与两面针之间的交易是否属于需要信息披露的范围予以足够关注,对两面针向其汇入1640万元后要求其向上海诗玛尔进行划款的真实目的和后续影响应当抱有审慎怀疑的态度。同时,在2003年期间,方振淳任法定代表人的另一家企业汕头方大应用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就曾参与两面针虚构当年销售收入的行为。因此,作为法定代表人的方振淳应当对此划款事项更加谨慎,以避免任何有损于两面针股东权益的事项发生。但是,方振淳没有勤勉履行董事的职责,汕头市方大印刷直接根据两面针的要求将1640万元转给了上海诗玛尔,客观上协助了两面针不当确认转让中信证券股权收益。因此,我会认定方振淳是两面针2004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三) 保持独立性

严格地说,董事履行职责时应当不存在个人利益关系,保持独立性,这也是董事忠实义务的题中之义。在相关行政处罚案件中,证监会对董事独立性的要求分为两个层次:⑴一般地说,董事行使其职权应不受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支配和干预;⑵ 如果董事与有关行为涉及方存在家庭、财务或者商业关系,应保持客观性并应公开说明和避免参与上市公司相关决策。在九发股份案中,有关董事主张其在通过年度报告的董事会决议上签字是迫于压力、为保住职位的无奈之举,监管部门未予采纳。在南京中北案中,董事许正苟主张其履职行为系根据组织安排、受领导指派,是南京中北、万众公司的企业行为,不是个人行为。但监管部门认为此抗辩“于法无据”,并进一步主张,即便许正苟系有关股东指派,其行使表决权应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由此可知,监管部门在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中对董事的要求并不以其客观行为勤勉尽责为限,而包括了其职权行使须合理地相信是为上市公司最佳利益的主观心态。这一裁决思路其实已经超过了《公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规范对“勤勉尽责”的界定,可见证监会对董事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标准有细微的理性扩张。

由于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属于国有企业改制产生,许多公司治理规则实际上沿用了行政部门或“党内组织纪律”的方式,这意味着某种情景下董事的行为受到囚徒困境的制约,集体违法和政治保障的侥幸心理腐蚀着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的肌体健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绝不能作任何妥协和迁就。在上述行政处罚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在董事以“上级指示”、“组织安排”等为由抗辩时,证监会坚决予以驳回,这是一个唯一正确的立场表达。

(四) 主动发现、立即揭露、及时制止违法行为

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发生,很大一部分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合理、缺乏有效监控机制造成的。对此,证监会对董事的要求,不仅是在董事会决议上提出异议或投弃权票、反对票,而且要求董事对有可能侵害上市公司的行为——往往是定期报告中隐瞒、遗漏或虚构的对象,主动发现、坚决制止和立即揭露。如董事由于客观原因虽在董事会决议上签字通过,但采取其他积极措施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和准确的,亦可以相应免除责任。

在兰光科技案中,公司长期向关联方提供借款、担保而未披露。对此,监管部门主张:“所有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均应恪尽职守,不悖信任,不负重托,在遵循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前提下,为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服务。不把自己或者其他第三人利益凌驾于上市公司利益之上,并且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发现、坚决制止、立即揭露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其他第三人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是衡量一个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履行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的基本标准。如果因怠于履行法定义务而未发现,或发现后不制止、不揭露,甚至策划、指挥、放任、包庇、配合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何为“主动发现、立即揭露、及时制止”,这可以在南京中北案证监会对3名独立董事免予处罚的理由陈述中找到答案:“本案另有三位时任独立董事,在通过南京中北2003年年报和2004年年报的董事会决议上签字。经审查有关证据材料,并综合考虑以下情节,我会决定对其免予处罚:第一,从这三位独立董事多年的履职记录看,能够较好地参加董事会、审查议案材料、审慎发表意见、进行独立判断,曾经否决了经营层提出的不成熟的投资决策,并对南京中北的公司治理和内控做了一些督促工作。第二,发现南京中北存在巨额资金外流并损失的情况后,立即责成董事会质询管理层人员,督促董事会聘请江苏省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南京中北的贷款资金流向进行专项审计、就南京中北自查发现的问题立即向全体股东公开通告,同时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第三,积极主动地督促公司追讨外流资金并进行内部整改。”

董事履职尽责报告篇2

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等规定,现将本人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情况报告如下,请予评议。

(一)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总体情况

本人能积极出席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历次会议,认真审议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各项议案,对相关事项发表独立意

见,积极维护公司及公司股东尤其是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勤勉尽责地履行了独立董事职责,较好地发挥了独立董事的作用。

(二)出席会议情况及投票情况:

1、出席会议情况:公司共召开董事会会议8次(含临时会议2次)和股东大会2次,本人均能亲自出席会议。

2、投票表决情况:本着对公司和全体股东负责的态度,能够主动关注与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认真审阅提交董事会审议的各项议案及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季度报告等,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个人意见。投票表决中,除对利润分配方案持保留意见外,对其他各项议案均投了赞成票。在日常履职中,能认真履行作为独立董事应当承担的职责,为公司的发展和规范运作提出建议,为董事会作出正确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发表独立意见情况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公司《独立董事工作制度》等规定,在本年度召开的董事会上本人发表的独立意见如下:

1、在月日召开的五届十七次董事会上,本人与其他三位独立董事一起对提交本次会议审议的相关议案及年度报告等进行了审查,发表了如下独立意见:

(1)关于傅静坤赵文娟辞去公司独立董事及吴雪芳辞去公司董事的议案。以上三人均向公司董事会提交了书面辞呈,其辞职理由充分,符合有关规定。

(2)关于提名杨如生李晓帆为公司独立董事候选人的议案。经核查其个人履历等相关资料,未发现有《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条所规定的情况,以及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市场禁入者,并且禁入尚未解除的现象。其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及身体状况均能胜任所聘任的职责要求。

(3)关于聘任高建柏为公司副总经理的议案。经核查认为,提名方式、任职资格、聘任程序均符合有关规定,其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及身体状况均能胜任所聘任的职责要求。

(4)关于对参与土地竞拍等事项授权经营班子权限的议案。公司董事会对经营班子的授权,考虑了公司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授权权限符合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

(5)关于调整期初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及其金额的议案。公司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对期初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及其金额进行调整,符合有关规定。

(6)关于公司对外担保情况的独立意见:报告期内,没有发现公司有违规担保事项的发生。公司为商品房承购人向银行提供抵押贷款担保,我们认为,该担保事项系公司为购买本公司商品房的业主所提供的担保,属于行业内普遍现象。公司已制定了严格的对外担保审批权限和程序,能有效防范对外担保风险。

(7)关于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意见:我们认为,公司认真开展加强公司治理专项活动,以证监局对公司治理现场检查为契机,公司修订了《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制度,目前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已基本建立,形成了以公司环境控制、业务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信息传递控制、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该内部控制体系覆盖了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能够适应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对编制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有效控制公司各项业务的开展,保证公司对子公司实施监管,对关联交易、对外担保、募集资金、重大投资、信息披露等重要业务与事项有效控制,从而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的正常进行,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内部各项制度提供保证。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符合公司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

2、在月日召开的五届二十次董事会上,本人与其他三位独立董事一起,对公司关联方资金占用和对外担保事项向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了核查和核实,发表了如下说明和独立意见:

(1)公司能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报告期内不存在控股股东及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的情况,也不存在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的情况。

董事履职尽责报告篇3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董事会:制度框架

一、审计委员会制度分析

(一)审计委员会的性质

在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中,如何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内、外部审计被认为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模式。然而,在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监督的环境下,外部审计师实质上受雇于公司管理层,严重影响了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层出不穷的会计丑闻表明,仅依靠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规范并不能保证外部审计忠实履行其“公众利益受托人”的角色。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传统上被认为是管理层的下属机十勾,缺乏必要的权威支持,无法实现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公司治理的基本理念从股东会中心主义发展至董事会中心主义后,如何通过董事会内部监督提高内、外部审计效率,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在实践中,最普遍的监督机制是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属的具有独立性地位的专门委员会,其职责是通过评价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监控公司财务报告体系的运行和内、外部审计过程,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全面确保公司受托责任的履行和解除。

(二)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在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审计委员会虽然已获得证券监督机构和主要证券交易所的支持,但对于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却没有明确的规范。在这段期间内,一些大型的会计事物所、律师事务所以及少数会计专业组织曾过关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指南,但均属个别的研究。针对愈来愈多的财务报表舞弊案的发生而成立的Treadway Commission,在1987年的研究报告强调了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并全面、正式地针对委员会的职责提供了准则和指南。Treadway Commission报告建议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应包括:(1)所有上市公司应以书面的形式确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董事会应核并定期复核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必要时应加以修改;(2)审计委员会应对公司报告体系及内部控制制度有充分的了解,并实施有效的监督(3)审计委员会应每年复核管理当局为控制公司经营活动所制定的计划;(4)审计委员会应当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提供适当支持,并妥善地协调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师之间沟通(5)审计委员会应有足够的资源和授权范围,使得其必要时能聘请外部专家协助其完成职责(6)审计委员会应复核管理当局在评估外部审计师独立性时所考虑的因素,并与管理当局共同协助外部审计师保持其超然独立性(7)审计委员会应在每年年度开始时,复核管理当局与外部审计师就非审计服务所达成的协议,并对非审计服务的类型及收费进行评估;(8)管理当局对重大会计政策进行调整时,应告知审计委员会;(9)审计委员会应对财务季报的编制过程进行监督。

(二)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含义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有效发挥其职能的前提和基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取决于其成员的独立性,因此对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定义主要是对审计委员会成员独立性要求的描述。1999年2月,由美国SEC倡导成立的由Im Millstein和JohnWhitehead领导的蓝带委员会针对如何强化审计委员会在监督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地位与功能,发表了“蓝带委员会对改进公司审计委员会效率报告与建议”(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Blue Ribhon Committee onhn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porate Audit Committee)。在该报告中,对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定义做了详细描述。鉴于美国的审计委员会发展历史较长,其制度建设方面较为成熟,而且蓝带委员会报告中的绝大部分建议,包括对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定义,被纽约股票交易所与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采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本文以蓝带委员会报告中关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的建议作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定义。

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现状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成立时间不长,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再加上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特有情况的存在,使得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此外,一些上市公司自身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在日常经营中弄虚作假、运作不规范,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上述不正常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中出现了问题,甚至是相当严重的问题,致使我国的公司治理受到包括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学术界以及上市公司在内的各界的重视。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就必须提高公司治理的标准。

为促进我国的公司治理改革,推动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运作,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的基本原则,并参照国外公司治理实践中普遍认同的标准,中国证监会与国家经贸委于2002年1月9日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在准则的第六节“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下第五十二条专门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虽然“准则”中未强制规定上市公司需成立审计委员会,但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建立,特别是“准则”中规定了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审计委员会扮演着“内部”的“外部人”的角色,承担着对公司日常运营进行评价和监督的责任,这对防止公司内部舞弊,提高财务运营效率,改善公司运行效果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状况看,审计委员会虽发挥着一定作用,但作用不不是非常显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一股独大”现象较为严重,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和社会法人股的所占比例较大,但不能流通,流通股相当分散,机构投资者占的比例较少,形成非流通股股东的过分集中,而流通股股东的过度分散,导致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权由非流通股大股东掌握。这就使得董事会成了大股东的“代言人”,而设于其下的审计委员会,也由于独立性缺失导致了其并未真正发挥其职能,有相当一部分是“装饰门面”,并未真正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独立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欠缺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规定:审计委员会委员应当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并且除作为董事会成员和审计委员会成员外,不得从公司中接受任何咨询、顾问费或者其他酬金也不得为公司或者其子公司的关联人士。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规定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根据郭均英(2007)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以及其中的独立董事人数研究表明深市只有25.64%,沪市只有35.48%的上市公司设立有审计委员会,而且这些公司的审计委员会中至少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这些公司中独立董事人数占审计委员会全部成员半数以上的是:深市3.93%,沪市7.26%。另外,深市21.35%,沪市27.82%的公司即使设立有审计委员会,也没有任何人数说明。这里的“半数”的含义是指审计委员会全部成员中,独立董事占2名以上。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只有二成的公司设立有审计委员会,但是在这些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中绝大部分公司对其中是否有独立董事成员不作任何披露,也就是我国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机构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起到其实质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的独立董事通常由大股东、董事会推荐产生,且大都领取一定数额的津贴,个别公司发给独立董事的津贴还相当高,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独立董事依附于大股东,独立性不强,不敢发表与大股东及内部董事不同的独立意见,未能担负起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责任,从而弱化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2、对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号业性规定比较模糊

审计委员会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改善注册会计师与上公司之间的审计关系。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可更好地与注册会计师交流协调,为注册会计师顺利开展工作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没有对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只是要求具有相关的财务知识。目前我国有很多财务理论界的学者在上市公司中担任独立董事,但其是否具有实务操作能力我们不得而知。面对经济业务的日新月异以及复杂程度的不断加深,专业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即使目前能够胜任,将来也未必能够胜任。所以对审计委员会成员资格的规定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指标,而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过程。

三、增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独立性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审计委员会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

要使审计委员会成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必须使审计委员会成为公司中的强硬派。强硬的基础在于法律,因此应呼吁决策者加快考虑对审计委员会的立法工作,在下一轮《公司法》的修订中明确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强化审计委员会的权利,为审计委员会行使职能提供法律的保障和必要的制约,使我国的审计委员会真的能像AICPA的POB的报告“董事会、管理当局与审计人员一保护股东利益的联盟”中所强调的那样,加强审计委员会与注册会计师的互动,增强公司治理的效果,真的能够以超然独立的第二方处理关于注册会计师变更事项,减轻公司管理层对审计人员施加的压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二)明确界定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以及活跃性的要求

我国《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五十二条规定,审计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并至少有一名是会计专业人士。会计专业人士如何定义,以前有相关会计的教育背景,但没有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是否认为为会计人士?会计专业人士是理论界人士还是实务界人士?会计专业人士能否是非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均没有明确界定。在我国上市公司自治能力较差的情况下,这种实质要件的缺乏可能使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和运作缺乏指导,会使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沦为上市公司树立良好公司治理形象的工具。因此,我国证券监管机构首先要完善对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与活跃性的制度规定。

我国上市公司在设立审计委员会时,应尽可能聘请独立于公司的董事;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应有各行业的专家,尤其是财务々家及公司管理方面的专家;聘请的董事应是勤勉、尽职尽责的。

(二)完善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制度

在我国董事会权力过大,而股东大会权力弱化和监视会虚置,董事会成为控股股东操作企业以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的情况下,具有充分独立性的独立董事通过行使否决权、建议权、披露权,使董事会的决议围绕着公司的长远利益展开,将有效降低内部人控制行为和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概率。同时独立董事制度有效力的发挥,也改变了我国法人内部监督不力的局面。

但是独立董事的局限性也不容疏忽。障碍独立董事发挥效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信息沟通问题,另一个是时间精力问题。独立董事想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地获取企业信息并对公司情况的了解显然是其中关键,而管理阶层是董事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过管理阶层不完全称歪曲的信息披露及非欺骗性的信息误导或信息提供的不完全性两类行为可能会影响到独立董事的判断。因此,独立董事要依据公司的完全信息作出判断,就必须深入到管理层、内外部审计人员中,掌握决策的第一手资料,进而成为管理层、内外部审计机构的桥梁,做好管理层与内外部审计机构的信息沟通工作。

独立董事因为来自不同于行业的上市公司,这样就会出现独立董事并不完全了解上市公司的具体业务,而且没有相关的业务经验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必须获得必要的公司信息以外,独立董事由于不是上市公司的专有独立董事,不必全职为上市公司带来不同的问题思考方式和大量的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花在上市公司上的时间不足和给予的注意力不够,再加上公司业务日趋复杂专业化,这就使得独立董事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上市公司做更深入的了解。于是独立董事进行判断就会依赖一般的经验、常识以及敏锐的商业头脑,而不是主要依赖具体的专业知识。因此,审计委员会应在相应的职能、运行机制和人员方面进行规范,是对其进一步完善。

(四)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披露机制

1、通过要求披露履职活动信息来增强外部规范制度的约束力

由于审计委员会履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从公司外部不具有可观察性,因此,审计委员会的履职活动有必要对外披露。披露审计委员会的履职情况一方面可以给公司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以外在的强制性压力,迫使其加强审计委员会履职活动的有效性,以及提高审计委员会工作的勤勉程度;另一方面审计委员会履职活动的对外披露可以增强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2、通过要求披露履职活动信息来加强审计委员会内部运行机制

现实条件下,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在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未披露其履职活动,通常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履行了职责但是未对外披露,另一种情况则是审计委员会可能并未很好地履行其职责。

审计委员会职责履行情况的披露除了能够增强外部制度的约束力外,还可以促使公司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改进其内部运行机制。原因在于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的外在规范约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审计委员会乃至董事会以压力,从而使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履行其职责的必要性,并考虑如何通过改进审计委员会的内部运行机制来改善其履职效果,以满足在相关报告中披露履职活动信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谭艳艳审计委员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月刊2007(05).

[2]邱国峰严海宁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互动关系研究[J].财会月刊2007(11).

董事履职尽责报告篇4

当独董最怕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例如笔者唯一主动辞去独董职务的上海一家民营企业,当初对外公告的原因是“工作繁忙”,而真正的原因是公司在给独董提供信息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这家从事贸易的公司借款、担保非常频繁,经常传真相关文件给董事签署。比如贷款5000万,传真过来要求签字时,按理说公司只有如实告知前面贷款、还款、结余的具体情况,独董才能评估风险――因为独董不在公司不可能统计得很清楚。但实际上公司总是疏于提供这些信息,这让人心里就很不踏实。笔者曾在董事会上就此事正式地提出过意见,但事后公司依然故我,于是只能选择辞职。几年后该公司曝出重大问题,即贷款很多,货出去了钱没有回来,大量的资金滞留在国外。到2007年末,该公司境外应收账款达9.62亿美元,占总资产的101.7%,企业被大股东“掏空”。

作为具有专业法律背景的独董,笔者在对合法合规性的判断上有优势,履职主要采用在董事会上善意提出建议的方式,没有投过反对票;履职这么多年,没有受到过交易所公开谴责、证监会罚款。但说实话,独董签字有时心里并不是很有底。比如募集资金后是不是真的投向了承诺的地方,效率怎么样,会不会有不良后果等。尤其是,独董要对关联交易进行把关,但关联交易难免有不太公正之处,不一定能判断出来。

甚至有时候独董对很多事情确实无能为力,这也带来履职风险。有家上市公司,该披露财务报告的时候却披露不了――涉及一笔过亿元的资产权属争议,大股东认定其是对上市公司的借款,需要上市公司归还,上市公司则说改制过程中已成自己的资产,不能再作为大股东的资产。结果证监局因信息披露不及时找公司谈话,独立董事也很着急,笔者甚至直接去找大股东协调。尽管事情最终得以处理,但仍因为信息披露不及时,该公司遭到交易所公开谴责。

作为董事决策,应当谨慎又谨慎,但董事责任险仍有必要推行,这一保障可以鼓励董事们大胆决策。然而国内很少上市公司购买董事责任险,笔者任职的上市公司中均未有购买。此间传媒曾报道某家公司的独董曾联合提议购买董事责任险,却没有获得公司的认同。猜测个中原因,可能是公司认为这笔费用支出较大,且自认治理规范,因而没有必要。

董事履职尽责报告篇5

关键词:独立董事;虚假财务报告;监督机制

近年来,我国 会计 信息失真,上市公司发生的财务报告舞弊事件,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我国于2001年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以制约大股东对投资者的行为,包括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问题。

一、独立董事制度演变历程

在 现代 的上市公司中,作为出资者的股东将资产委托给经营管理机构进行经营管理,于是就在股东和经营管理机构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委托关系除存在于股东和经营管理机构之间,还存在于上市公司的各个层面,如董事会和总经理之间、总经理和部门经理之间、部门经理和员工之间等。从委托关系我们可看出,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但大股东可凭借股权的优势进入董事会,成为董事会的成员。这样就可直接取得详细可靠的会计信息,而且可监督经理层。而经理层行使着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权,直接控制公司的会计部门,指挥并控制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及报告行为,从而掌握公司的充分可靠的信息。作为公司管理者的大股东和经理层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而中小股东远离公司的经营管理,处于公司经营管理的局外的地位,对于信息的取得是处于劣势地位,只能间接取得信息。而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的矛盾。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大股东和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操纵财务报告,以获取信息的优势谋取自身的利益,从而导致出现虚假财务报告的问题。

独立董事制度指在董事会中设立独立董事,以形成权力的制衡与监督的一种制度,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和规范的一种制度安排。独立董事,又叫体外董事、外聘董事,指在公司中不担任除董事以外的任何其他职务,并与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没有任何利益的人。目的是能公正、不受任何主观干扰地监督董事会以及公司的运作,使董事会的决策更加民主化、 科学 化。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以及全体股东负责。独立董事除要履行一般董事的职责,还要履行如下的职责:协助确保董事会考虑的是全体股东的利益,而非某一部分团体的利益;独立判断公司战略、业绩、资源等问题,包括主要人员任命和操守标准;检讨董事会和执行董事的表现;在执行董事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时介入。

二、独立董事制度对于防范虚假财务报告的作用

(一)财务报告的质量与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在提供财务报告的时候,既要考虑到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的利益,又要考虑到股东的利益,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可协调和沟通经营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关系,这样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从而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增强。而且,独立董事可以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二)财务报告的质量与独立董事的职权。独立董事依据独立董事制度可有效履行法定特权。如,上司公司重大关联方交易应有独立董事的认可;独立董事可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的财务顾问报告;独立董事可在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召开前征集投票权等权力,这样就可有效监督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独立董事除以上的职权外,还对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发表独立意见。如,董事的提名、任免,高级管理人员的聘任和解聘;上市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金和报酬及独立董事认为可能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事项。独立董事有一票否决权,形成一种有效监督,对于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有着重要作用。

(三)财务报告的质量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方面的作用,独立董事就必须要有独立性。如,候选人是由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单种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票的1%以上的股东提出,中小股东可选举代表自己利益的董事,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董事会不再由大股东一手操纵。

(四)财务报告的质量与独立董事的诚信。独立董事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独立董事应诚信、忠实、勤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以维护上市公司与全体股东的最大利益。在董事会中增加独立董事,能够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独立董事对于监督财务报告,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防止盈余操纵,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独立董事制度的缺陷

(一)容易被“同化”,出现共谋。亚当·斯密曾说过:“由于这些公司的董事是经营别人的钱而非自己的钱,他们不可能像私人合伙中的合伙人通常照看自己的钱财一样十分小心地照看别人的钱财。”通过一段时间的共事和了解,相互同化是普遍现象。独立董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与其他的董事和管理层共事,会建立他们之间的友谊和默契,这样,会使独立董事为了自身的利益、人情关系容易被同化,变得不再独立或者不够独立。

(二)难以实施有效的激励。独立董事作为 经济 人,必然会追求自身的最大化利益,一个合理的报酬可以使独立董事努力地工作。一种方法就是采用固定的薪酬,但这样很容易造成不公平的现象。有的董事可能不尽自己的义务,敷衍了事,而有的董事兢兢业业,尽忠尽守,但薪酬是一样的。固定薪酬的方式难以对独立董事形成有效的激励。另一种方法就是把独立董事的报酬和公司的业绩紧密挂钩,但这样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独立董事由于公司的业绩良好而获得较丰厚的报酬,就会使得独立董事对公司产生依赖感,丧失独立性;独立董事基本都是另有职业的,而且多为其他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果报酬和公司的业绩挂钩,独立董事为获得最大利益,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此公司,这样,其他公司必然会采取措施防止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其他公司的独立董事,其在衡量利益之后也会拒绝出任。公司就很难寻到合适的独立董事。目前,很多上市公司以成就感和荣誉感为主来激励独立董事,通常不支付报酬,而独立董事一般出于自身利益,不愿得罪主要股东,不愿发表真实意见。我国信誉市场尚未形成,还没有评价独立董事的中介机构,难以评价独立董事的个人能力、操守和忠诚程度。因此,声誉激励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信息不对称。要有效发挥独立董事制度的经营决策和监督作用,关键在于让独立董事及时获取 企业 信息并了解公司情况,但由于独立董事职权的限制,使他们往往很难得到第一手资料,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就只能是董事和管理层的介绍和相关记录,这样,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使其所获知的信息可能存在虚假、误导、歪曲的成分等等各种风险。独立董事由于很难充分准确地掌握上市公司经营的各种信息,对于公司的组织、文化和人际关系等也就很难保持足够的敏感,因此,也就不太可能有效地监控管理层的行为。

(四)独立董事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独立董事要参与管理公司的经营决策和监督经理层的不当行为,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而这需要付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目前上市公司聘请的独立董事大多是知名 经济 学家、大学教授、院士,其中一些人同时兼任全国不同省份、不同行业中多家公司的独立董事。在时间与精力硬约束的条件下,会出现花在上市公司上的时间不足和给予的注意力不够的现象,非公司专有的独立董事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专业知识对上市公司做深入的了解。

(五)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不强。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他能做到真正的独立,在实际工作中独立董事并不能完全做到“独立”。由公司大股东出面聘请独立董事,其行为必然受大股东的制约,这样就很难有效地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独立董事在被选择时可能是独立的,但在担任后是否一直能维护其独立性则是一个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中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缺乏详细的规定,独立董事的任期会影响其独立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共事,同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四、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在对独立董事的任免时,为防止“人情”推选,应由中小股东提名并选举独立董事,而大股东不参与独立董事的推荐和投票选举,或者设立独立董事任命和提拔委员会。“如果我们期望独立董事积极工作并以 法律 责任来督促他们,就应让独立董事获得与其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应的报酬。”为防止大股东与独立董事的利益同化,应由中小股东来确定独立董事的报酬,大股东应回避。独立董事的利益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就能保持一致性,这样能更好的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独立董事职业化,形成行业组织。独立董事要有其独立履行其职责的知识、经验、品质以及能力等。因此,我国应逐步建立职业独立董事队伍,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资格认定,独立董事由兼职变为全职,大力培养具有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的职业独立董事。这样,独立董事才能深入了解公司的业务情况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做出合适、合理的决策。

董事履职尽责报告篇6

一、报告期内公司监事会具体工作情况

1、报告期内公司共召开了××*次董事会会议,具体情况如下:

(一)20__年*月*日,公司一届监事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审议并一致通过了《20__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20__年度监事会工作报告》、《公司20__年度报告及摘要》、《20__年度财务决算与20__年度财务预算报告》、《关于20__年度利润分配的议案》、《关于将超额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关于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并对《公司20__年度报告及摘要》、《关于将超额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关于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三项议案分别发表了肯定意见。

(二)20__年*月*日,公司一届监事会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公司20__年一季度报告全文》及《20__年一季度报告正文》,并发表了肯定意见。

(三)20__年*月*日,公司一届监事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关于两名监事辞职的议案》、《关本文来源:文秘站 于增补两名监事的议案》。

(四)20__年*月*日,公司一届监事会召开第六次会议,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关于选举监事会主席的议案》。

(五)20__年*月*日,公司一届监事会召开第七次会议,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公司20__年半年度报告摘要》及《20__年半年度报告正文》,并发表了肯定意见。

(六)20__年*月*日,公司一届监事会召开第八次会议,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公司20__年三季度报告全文》及《公司20__年三季度报告正文》,并发表了肯定意见。

(七)20__年*月*日,公司一届监事会召开第九次会议,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关于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并发表了肯定意见。

2、报告期内,在公司全体股东的大力支持下,在董事会和经营层的积极配合下,监事会列席了历次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会议,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的讨论,依法监督各次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议案和程序。

3、报告期内,监事会密切关注公司经营运作情况,特别是在20__年9月份以来,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认真监督公司财务及资金运作等情况,检查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班子执行职务行为,保证了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规范。

4、报告期内,监事会对董事会提出的运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的提案进行了充分调查,董事会对资金的运用合法、合理,能够积极运用现有资金实现更好的经营效益,并能在规定时间内将暂时使用到期的募集资金归还到专户内。

5、报告期内,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二、监事会的独立意见

1、公司依法运作情况

20__年公司监事会成员共计列席了报告期内的13次董事会会议,参加了4次股东大会。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召集召开程序、决议事项、董事会对股东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董事、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监事会认为:公司董事会决策程序合法有效,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完善,形成了较完善的机构之间的制恒机制。公司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20__年的工作中,廉洁勤政、忠于职守,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为公司的发展尽职尽责,在20__年第四季度有效克服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本年度没有发现董事、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在执行职务时有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损害本公司股东利益的行为。

2、检查公司财务情况

监事会通过听取公司财务负责人的专项汇报,审议公司年度报告,审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等方式,对公司20__年度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功进行了有效的监督、检查和审核。监事会认为:本年度公司财务制度健全,各项费用提取合理,财务运作规范。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上海上会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了审计,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该报告能够真实地反映了公司20__年度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公司严格按照《募集资金管理办法》对20__年首次公开发行的募集资金进行使用和管理。公司根据需要将闲置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拓展市场规模,提高募集资金使用的效率,符合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且不存在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的情况,本年度用闲置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所涉及的资金额、使用期限也不存在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的情况,符合公司利益和全体股东利益的一致性。

4、公司关联交易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无关联交易行为。

5、公司对外担保

报告期内,公司无对外担保行为。

6、监事会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意见

对董事会编制的公司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结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之要求进行了审核,并在二届二次监事会决议上发表了如下意见:经了解,公司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运行情况。

在公司20__年的工作中,公司监事会将一如既往,为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及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努力工作,更加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进一步促进公司规范运作。

××××*有限公司

监事会负责人:××*

董事履职尽责报告篇7

2018年,本人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精神和对国有企业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要求,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变化,牢记使命,忠于职责,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改革经营中心任务,认真、勤勉地履行了外部董事把方向、管战略、议大事、防风险的重要职责,切实维护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现将本人一年来的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升站位,发挥作用,为东风公司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我到??公司履职已三年有余,亲眼目睹更积极参与见证了??公司的发展变化,并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1. 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考核指标。2018年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国家正处于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而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行业更面临着市场拐点和重大的战略技术变革。在此次变革中,??公司党委、董事会与经营层协调运转,知难而进,奋力拼搏,连续三年经济效益步步提升,尤其在2018年各种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全年销售??,销售收入??亿元,利润总额??亿元,经济增加值??亿元,副业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完成国资委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政治思想作风建设明显增强,全面完成了上级各项考核目标,连续三年获得A级。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坚持国企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的结果;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党委的坚强领导、董事会正确决策、经营层努力运作执行的结果。我作为董事会成员之一,也积极努力地为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董事会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并日趋完善有效。董事会建设事关企业的改革发展大局。三年的外部董事工作经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以贯之”的极端重要性,越来越深切体会到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好董事会决策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公司董事会全体成员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发现和纠正董事会运作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使董事会规范运作跃上了新的台阶。主要有三个鲜明的特色:一是??董事长统筹规划、规范建设董事会工作,精心组织策划董事会活动和董事会议。注重为董事决策创造“畅所欲言、敢讲真话、民主讨论”的决策氛围,实现了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提高了董事会议的质量和效率。在此过程中,本人明确提出了有关建议。二是????两位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发挥好外部董事的作用,经常倾听董事建议,对重大决事项亲自与董事进行深入沟通,对董事会上提出的意见当场责成相关部门督促落实,予以回复。如我曾提出要优化、细化投资决策事权界面和流程,而不是笼而统之地都授权经营层决策,也不能事无巨细都由董事会决策,同时提出对决策事项必须跟踪项目执行、效益状况,建立项目投资后评价制度。这些意见都得到董事会的积极响应和采纳,并规范到了制度体系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更加激发了外部董事的履职热情,增强了外部董事的履职责任。三是董秘办不断细化工作流程,不断提升管理标准要求,在外部董事、董事会、党委和经营层之间,发挥了业务服务、跟踪督办、沟通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我曾提出,为了保证董事会的质量和效率,应该对重要事项提前沟通通报,充分听取外部董事意见,更有利于统一思想,完善方案,科学决策。对此,董秘办及时改进,一改过去上会前董事才见到决策议题的现象,如去年??月,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公司专门由??带队,赴??与外部董事汇报沟通,并根据外部董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当即进行解释和调整,从而使方案在董事会上得以顺利通过。

二、忠实履职,勤勉工作,自觉有效地担当外部董事的重要职责

过去的一年,我始终坚持按照要求,自觉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很好地完成了外部董事的职责和使命。

1.认真履职,保持满勤,着力提升履职激情。我虽已履任??公司外部董事三年多时间,但我不断提醒自己,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绝不能敷衍懈怠,不负责任。同时,我也时刻认识到,外部董事的履职主要集中在董事会、专委会和基层调研,要想履好职,必须做到全部参加,一个不落。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切实做到了无一缺席,全部参加。2018年,公司共召开董事会?次,专委会?次,其他会议?次,公司组织的调研和其它重要活动?次,我无一例外地全部参加,有效工作时间达到了三个月以上。特别是在每次上会前,我在家都要利用一整天时间,学习、思考上会文件。尽管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时间冲突和身体不适,但我从来未向公司请过一次假。

2.努力学习,深入调研,着力提升履职能力。一是深入学习、精读总书记报告,深刻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髓和思想内涵,有针对性地学在国企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不断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并正确应用和指导工作实践。我自己认为,这些年无论退与不退,在不在岗,我从未放松过自己的政治学习,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四个意识,保持了政治定力,提升了思想素质。二是注重学习中央和国资委关于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为了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国资委在每个不同阶段的重要精神和要求,我本人专门自费订阅??,及时学习中央有关精神和国资委相关要求,了解熟悉中央企业动态。同时,每天坚持阅读报纸、微信中的重要文章和有关??行业的资料,主动分析??行业的发展态势,不断加深对党和国家在不同阶段大政方针的理解,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政策水平,这两年我的自学读书笔记达到3万字以上。三是积极踊跃参加上级历次组织的业务培训。我认为上级每次举办的学习班,对外部董事而言十分重要,内容丰富,指导针对性强,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因此,我从未错过一次学习机会。特别是在去年9月的??培训班,因台风影响,飞机、高铁延误,我辗转多地直到报道当日凌晨两点才赶到培训现场。四是深入参加基层调研。不放过每次到基层调研的机会,在调研前提前查阅调研单位的背景材料,理出调研提纲,在现场广泛听取不同层次员工的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有关建议,并将董事会有关工作决策精神和意图传递到基层,让基层干部和员工加深对董事会决策事项的理解和支持,进而更好地推动工作。

3.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着力提升履职水平。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把方向、管战略、议大事、防风险。作为外部董事,维护好出资人的利益是我们的重大职责,而董事会实行的“集体研究、独立表态、个人负责”的一人一票制,这就必然要求每一个外部董事必须找准定位、明确职责,从出资人利益出发,大胆精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过去的一年,因年龄原因,??公司外部董事更替较多,时间长一点的只有两位同志,情况熟悉程度参差不一。我作为时间相对长的老同志,能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会前精心准备,做足功课。我在每次董事会之前,都要利用一天时间,至少半天时间仔细研究会议每一份文件,理出相关问题,形成发言提纲,特别注重风险防范,对存在的疑惑、问题,主动电话与相关部门沟通。二是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积极主动地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不人云亦云,不遮遮掩掩,不见风使舵。在我的印象中,每次董事会我基本都是第一个率先发言,有不少意见和观点都得到其他董事的响应和董事会的高度认可。如在研究审计报告的汇报中,我明确提出审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反应审计发现的问题,不能避重就轻。同时,审计结果及整改方案必须上董事会审议,审计整改的结果必须向董事会报告,此意见得到了完善整改落实。又如我提出审计的重点领域要予以高度关注,特别是投资项目推进情况,僵尸企业和亏损企业处置情况,??领域的关联交易的情况,广告费、营销费的严控管理等等,都引起了经营层的高度重视,并制定和采取了相应措施。又如在研究公司战略和中长期规划中,我坚持强调必须做到四个强化,即:强化战略引领;强化战略落地;强化战略实施中注重计划、预算、考核、激励的四个关键环节;强化行业对标,更要注重技术创新方面的对标。这些意见都得到董事会和经营层的采纳,去年底的战略研讨会就推进战略落地出台了一系列方案措施,效果十分明显。再如在研究副业改革分离方案时,我深知这是??公司几十年历史形成的老大难问题,既涉及到人员分流安置问题,又涉及到老基地职工几十年前已有的既得利益受到影响的问题,矛盾之大、困难之多、任务之艰巨可以想象。为此,我特别建议要十分重视职工队伍的稳定问题和防止国有资产变相流失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个人建议,引起了董事会和经营层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了对副业改革的领导。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化解了各种矛盾 ,保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全面较好地完成了副业改革的艰巨任务,为企业瘦身健体,轻装上阵打下了重要基础。三是敢讲真话,坚决贯彻好出资人的意志和要求。“认真”是我几十年职业生涯的一贯作风。我在履职过程中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和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怕得罪人影响年终对自己的考核的思想。在会上敢于向有关方面提出质疑,甚至据理力争,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如在研究老基地电力板块与谁合作的问题上,我明确提出不同意见。从??公司长远着想,建议主张按专业化重组。会后又专门与董事长进行沟通,并得到了董事长和董事会的认可。经过一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改革任务,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又如亏损企业的治理是中央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上级三令五申多次强调要求部署,我亦十分关注此项工作的进展和效果,并建议董秘办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向董事会报告。董秘办据此建议,立即请示董事长,董事长当即表态,下次董事会汇报亏损企业的治理情况,并得到了落实。

4.发挥优势,建言献策,着力提升价值贡献。我的一生一直从事电力事业,积累了一定的专业、业务和企业管理经验,而电力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与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这几年随着我国能源革命的兴起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举措,加之本人这几年从未放松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司又是制造产业,有对电力咨询的要求。我积极主动地在这方面发挥自身的特殊优势,力争为??司的发展经营贡献绵薄之力。如去年在基地移交过程中,我及时帮助协调??公司,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促推了移交工作的顺利实现。又如我在基层调研时,建议有些企业可以利用大面积的车间屋顶建分布式光伏,既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又能为企业大幅降低用电成本,有些企业主动联系了电力部门,我本人也充分发挥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又如有的新投厂房电力需求较大,需解决报装、接入问题,我及时协调相关供电公司,促推早日落实落地。再如我主动扩大宣传,在不同的会议学习场合,不断宣讲??的优势,并主动要求家族各家庭至少都要购买一辆??品牌的汽车等等。从一点一滴和具体事情上,充分体现出了国有资产的看护人和企业的主人翁的强烈意识,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三、严格自律,遵章守纪,保持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

本人在履职的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要求,自觉遵守国资委关于外部董事管理的各项规定,认真执行《外部董事行为规范》,自觉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廉洁从业的各项规定,时刻注意防止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作为、不认真的错误倾向,从未向所在单位提出过任何不符合组织规定和纪律规定的要求,除正常公务活动,也未接受过单位任何吃请,做到了廉洁履职。

过去的一年,尽管自己按照上级要求,较好地履行了外部董事的工作职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的地方。如自己干了一辈子电力,后来转到制造业任外部董事,尽管管理相通,但毕竟行业不同,对于??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尚需进一步加强学习。尤其当前的??领域,创新发展日新月异,变化之快不可想象,更需要不断加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否则就不可能成为称职的外部董事。

四 有关建议

总体认为,??公司董事会经过这些年的不断调整、完善和提升,已经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规范的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在董事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了定战略、议大事、防风险的核心功能,充分体现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引领了公司发展的正确方向,践行了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以贯之”的原则要求,董事会与党委会、经营层各司其职,协调运转,规范运作,效果良好。对央企董事会建设建议如下:

1.修订董事会有关管理制度与规定。根据总书记在国企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议国资委相关部门对原有已经的关于董事会建设的若干制度和规定,组织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清理,哪些方面保留,哪些方面废弃,哪些方面需要完善,有一个更清晰、明确的制度清单,调整和修改与当前形势和中央要求不相适应、不相一致的问题,尤其在董事会、党委会、经营层的三者关系上,事权界面上更要清楚明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建议制度要更简洁、明快、管用、避免文犊主义。

董事履职尽责报告篇8

关键词: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3-0035-05

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10月12日的《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国资发干二[2009]301号,以下简称《办法》),引起了外界浓厚的兴趣,作为国资委推进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专职外部董事在体现浓厚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制度背景概述

(一)专职外部董事的界定

公司董事依其是否在公司担任除董事以外的职务分为两类:公司员工担任的董事被称为“内部董事”(Inside Director),非员工担任的董事被称为“外部董事”(Outside Director)。①外部董事又根据其独立性分为灰色董事(Gray Director)和独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两类。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之间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②灰色董事虽然没有在被聘公司担任其他职务,但其与公司股东或存在一定的经济利益、社会关系或政治等方面的联系,不满足严格意义上的独立性要求。国资委《办法》中所称专职外部董事,是指国资委任命、聘用的在董事会试点企业专门担任外部董事的人员,其在任期内不在任职企业担任其他职务,专门在若干户中央企业担任外部董事职务。与此相应兼职外部董事是指除外部董事职务外,在中央企业或其他单位还担任其他职务的外部董事。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任命的专职外部董事因与其有密切的联系而并不具备完全独立性,所以不能称为独立董事,其本质是全职灰色董事。

(二)设置专职外部董事的目的

设置专职外部董事是国资委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目的:完善央企治理结构,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分离。中国169家央企中绝大部分是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注册成立,其体制结构与《公司法》确立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四权三会”的公司治理基本框架相去甚远。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决策权和执行权不分、内部人控制和重要领导个人负责制蕴含着极大的企业风险。必须借助专职外部董事保障董事会的独立性,强调集中重大决策的集体智慧和权利制衡,在发挥外部董事在企业管理中决策作用的同时,推进决策层和经营层的真正分开。(2)核心目的:加强外部董事职业化建设,促进董事会规范有效运作。外部董事职业化的推进,一方面能够保证外部董事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弥补监督人员之不足;另一方面,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监督各项工作是否落实,真正代表投资者对企业实施管理和监督。(3)终极目的:实现国资委自身的改革。通过建立规范的央企董事会制度,使国资委可以花更多精力研究和实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及优势国企。

(三)央企专职外部董事制度的发展历程

2004年6月7日国资委《关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国资发改革[2004]229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中央企业开展了建立规范的董事会试点工作。2005年10月17日,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依照《公司法》改建为规范的国有独资公司,成为第一家建立规范董事会、外部董事全部到位且超过董事会成员半数的试点中央企业。2005年12月27日,苗耕书出任中国外运集团外部董事兼董事长,成为中国央企第一位由外部董事担任的董事长。截至2009年6月,国资委已经在17家央企开展了董事会试点工作,下一步获准试点的还有7家。国资委于2009年10月12日《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快速推进专职外部董事管理制度。新制度对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防范重大风险有重要作用。

二、专职外部董事制度的创新

(一)选聘退制度创新

1. 国资委直接选聘。专职外部董事制度改变了传统公司治理中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或股东提名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外部董事的做法,由国资委直接选聘,这不但从人员关系和经济利益上阻断了外部董事与任职企业的联系,使其仅以受派员的身份到企业工作,避免内部提名对独立性的影响,而且也让专职外部董事更好地摆脱由于任职和利益对其严格履职造成的干扰,专心为企业服务,使国资委可以借助对外部董事的控制实现对央企的间接管理。

2. 提高任职条件。国资委选聘专职外部董事遵循社会认可、出资人认可原则和专业、专管、专职、专用的原则,对专职外部董事提出了较高的任职条件。(1)自然条件:初次任职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身体健康和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思想条件: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遵纪守法,诚信勤勉,职业信誉良好;(3)技术能力:具备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国内外市场和相关行业情况,具有较强的决策判断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识人用人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4)工作背景:一般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高级职称,10年以上企业经营管理或相关工作经验,或战略管理、资本运营、法律等某一方面的专长,并取得良好工作业绩。这一系列较为全面的要求为国资委选拔人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标准,保障了任职人员具备胜任专职外部董事的基本素质。

3. 改变选聘方式。专职外部董事采用选拔与聘用相结合的办法,有较严格的选聘程序,需要经过多次的考察、沟通和征求意见后,由国资委党委会议讨论决定。首先通过选拔,以组织推荐等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人员,由国资委任命或聘任为专职外部董事;然后根据董事会试点企业董事会结构需求,从专职外部董事中选择合适人员,以国资委名义为具体任职企业聘用。

(二)薪酬制度创新

传统央企中外部董事的薪酬由任职公司评定、考核和发放,收入的依赖性和激励机制的缺失往往使外部董事因为利益的关系而投降于管理层,在关键问题的表决上不能坚持原则,很难保持自己全面和公正的立场,也削弱了外部董事履行董事职务的积极性和监管作用。国资委专职外部董事薪酬首次尝试间接薪酬制度,费用由国资委支付,不由任职企业直接负担,支付的来源就是央企上缴的利润。具体薪酬标准由国资委制定,其中包括基本薪酬、评价薪酬、中长期激励三个部分。在这种支付方式下,(1)在物质层面上,专职外部董事有可能从国资委处获得更多、更公平和稳定的薪酬,激励其出色完成预先设计的工作内容;(2)在精神层面上,专职外部董事多为具有较高声望和影响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对他们而言,被国资委聘请后身份发生了变化,个人价值体现为更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精神激励远大于物质激励;(3)在独立性上,一系列人事关系都在国资委和专职外部董事间发生,与央企不发生直接的利益往来,保障了外部董事的独立性,使国资委拥有更主动、完整的对专职外部董事管理控制能力,也使董事们更负责、放心地为国资委服务,切实地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帮助。而这种帮助,在更多的时候体现在保证了公司决策的合法、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公司更长远的发展。

(三)监管制度创新

专职外部董事的管理注重依法进行,权利与责任统一、激励与约束并重。专职外部董事职务列入国资委党委管理的企业领导人员职务名称表,按照现职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管理;在阅读文件、参加相关会议和活动等方面享有与中央企业负责人相同的政治待遇。这大大提高了专职外部董事的地位和待遇,便于其提出建议、发表意见和行使决策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利。为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专职外部董事的工作情况和央企运行情况,国资委特别建立了报告工作制度,要求专职外部董事每半年向国资委报告一次工作,重大事项要及时报告。比较常规和琐碎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则委托给央企所在地的相关机构负责,既简化管理又方便当地管理部门与专职外部董事及任职企业的交流沟通和协调工作。

(四)退出机制创新

专职外部董事除常规的因年龄、健康或调动等原因退出任职企业外,国资委首次明确了履职不合格或造成恶劣影响退出的情形,将专职外部董事的履职考核与任免相联系,对年度评价或任期评价结果为不称职或者连续两个年度评价结果为基本称职的予以免职,改变了过去外部董事混日子、只要不犯严重错误即使没有显著业绩、做老好人也能连任的局面;让工作不尽责或业绩平平者远离,留下真正努力工作表现突出的人才。力求打破过去国有企业监督人员中长期存在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以更严格的工作要求促使其尽职尽责。在履职过程中如果发现对国资委或任职公司有不诚信行为者,无论其后果如何,也将面临免职处理。尤其是对于那些在董事会上不表明立场,常常通过投弃权票以回避责任或减少与管理层冲突的外部董事不作为行为,也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因董事会决策失误导致公司利益受到重大损失,专职外部董事未投反对票的也将被免职。这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专职外部董事必须在维护公司和股东利益时有鲜明的立场并积极表态。

三、专职外部董事制度的问题

新的外部董事制度为未来完善央企的内部治理结构提供了新的契机,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探讨或完善的问题。

(一)独立性

专职外部董事虽然不需要具备与国资委间的独立关系,但其他的独立性特征依然是保证其能够严格公正履行职责,对国资委和民众负责。令人不解的是,对专职外部董事的独立性没有明确的文件要求,《指导意见》中仅含糊要求外部董事与其担任董事的公司不应存在任何可能影响其公正履行外部董事职务的关系:本人及其直系亲属近两年内未曾在公司和公司的全资、控股子企业任职,未曾从事与公司有关的商业活动,不持有公司所投资企业的股权,不在与公司同行业的企业或与公司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兼职等。

独立性的要求有几个需要明确的问题:(1)直系亲属。这是个民间概念,在中国法律中并没有相应定义。《民法通则》解释中也只指出了近亲属的范畴是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这与《刑事诉讼法》中的近亲属含义还有差异。《婚姻法》和《继承法》则有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的规定,但也不尽相同。国资委对直系亲属范围没有明文规定(如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是否属于直系亲属),难以指导实际工作。(2)其他社会关系。由于中国历史传统影响,以血缘或婚姻关系连接的家庭成员间往往有比与其他社会关系更为紧密的联系,这很有可能对外部董事独立公正的履行职务产生影响。近20年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经验显示,干扰当事人履职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与其有密切联系的非直系亲属社会关系。这些特殊血亲(如同胞、异胞、收养或继养兄弟姐妹,祖孙等)、近姻亲(如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子女的配偶等)及比较密切的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应当有选择地将其列入回避人员名单。(3)其他人员。曾经为央企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也应当排除在专职外部董事人选以外。这些人员大多来自中介机构或研究学术单位,先前的服务关系决定了其与央企间已存在过的利益联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极有可能会对未来工作的公允性造成潜在影响。建议国资委应该在公开文件中严格明确专职外部董事的独立性要求,因为只有高独立性才能带给央企董事会真正变革的机会。

(二)人员比例

《公司法》规定董事会表决方式是一人一票制,外部董事只有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才可能在公司重大决策上占主导地位,保证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有足够的话语权,防止董事会被内部董事操纵。很多研究建议中国外部董事人数应当超过董事会成员的一半,美国甚至超过了70%。追溯国资委的相关规定发现,2009年实施的《办法》并没有提及央企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及其中专职、兼职人员的比例要求;唯一可见的规定是2004年《指导意见》要求试点初期外部董事不少于2人,并表示以后根据外部董事人力资源开况,在平稳过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外部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但5年的实践似乎与此规定有了很大的脱离,目前17家央企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比全部在50%以上,国资委共为他们选聘了69名外部董事,平均9名董事的董事会中就有5名外部董事。这个现象很是令人不解:是文件制定落后于央企董事会对外部董事的实际需要,还是国资委工作步伐前进太快超过了规则的制定。无论哪种情况,当央企董事会中出现过半的专职及兼职外部董事时,并不是人数的简单增加,这意味着董事会控制权从内部董事转移到外部董事的实质性变化。如果这种比例和转移是必须的,就应当在最近出台的《办法》中得到反映。虽然政策制定中会出现因考虑到制度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而对其中一些内容有意回避或模糊规定,但对于已经试行5年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制度,仍然对人数这样一个重要问题不作规定是不能理解的。国资委文件不但应成为专职外部董事、央企及国资委自身工作的标准,也应是民众考核国资委工作规范性和严格性的依据。

(三)工作评价

1. 评价标准无据可查。国资委对专职外部董事的两份文件都没有涉及外部董事的权利和职责问题。仅以“董事通过出席董事会会议、参加董事会的有关活动行使权利”和“采取报告工作制度”一带而过,没有更多的解释。高标准的选聘程序,也不过是良好履职行为的前奏,制度的核心内容应当是专职外部董事按照相关文件或授权在央企中依照职权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外部董事的实际工作是不能仅依靠一个头衔进行的,任何身份的人在企业中的权责都应该是有具体授受内涵和行使边界的。在一个法制国家,我们相信国资委在给外部董事的聘任合同中对其权责是有清晰规定的,但这种规定应该是有据可依的,所依据的应该就是国资委有关的文件。权利和职责规定也是国资委考评、奖惩的基本依据。

2. 评价机构尚未确定。从当前情况来看,国资委及其下设机构尚未在内部建立专门监管董事会方面工作的部门,也没有明确具体由哪个部门负责听取和审核专职外部董事的工作报告。要切实了解和准确评价专职外部董事的履职情况,依靠一年两次的工作报告是远远不够的。这个评价机构应该有较高的评判能力和地位,能够恰当地衡量专职外部董事工作业绩并保持各央企间的公平性。虽然国资委可以委托有关机构设立专职外部董事工作部门,但从所列举的工作内容来看,该部门的主要工作属于日常服务,并没有实际监督和管理的权利。

作为央企财产真正主人的社会公众,从国资委相关文件中看不到授权监管自己财产的专职外部董事到底获得了什么权利,应该承担哪些义务,更看不到国资委给外部董事的聘任合同内容及如何评价他们的工作并支付报酬,这不禁让人对制度的可信度和执行的有效性产生质疑。虽然有年度评价或任期评价不称职,或者连续为基本称职的免职规定,但在没有明确权利和职责制度情况下,国资委凭借什么来检查考核外部董事履职情况;反之,外部董事又以什么来约束规范自己的工作和行使工作中的权利。

(四)薪酬标准

国资委间接薪酬支付制度鼓舞人心,但并没有明确薪酬的发放标准。2008年央企平均资产达1 300亿元人民币,远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在许多上市公司大幅度提高独立董事薪酬、甚至已逾百万时,这些掌控巨额财富的精英们到底该拿多少钱是许多人极其关心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下,中国要逐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外部董事市场,加速人才流动和合理利用,恰当的薪酬政策是制度顺利实施的必须。首先,薪酬标准不应当过低。选聘为央企专职外部董事的人员应当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如果其担任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可以同时在最多5家公司兼职,但担任央企专职外部董事,却只能在1家企业任职。假设每家公司薪酬水平一致的话,选择在央企任职意味着其最多可能损失80%的收入。长期以来,央企外部董事薪酬水平和增长速度远低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状况不应当成为惯例。虽然“享有与中央企业负责人相同的政治待遇”是一种政府赋予的荣誉,我们也希望这些国际一流董事人才不是为钱而来,但这并不能成为国资委因此降低其薪酬标准的理由。长期低于市场水平的报酬会消耗任职人员的工作热情,打破心理平衡,还会让公众质疑他们愿意低薪奉献的真正本意和廉洁程度。其次,薪酬较高又可能降低独立性。其很可能为保住薪酬而减少对央企有益但需要承担责任和风险的事业,甘于对平稳局面的简单维持,开拓进取精神弱化。第三,薪酬是主要但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社会、政府和企业也应当给予专职外部董事更多的认同,让他们在收获金钱之外,还能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职业名望的提升。国资委务必尽快制定专职外部董事薪酬标准,充分考虑其担任的职务、承担的责任和实际完成等情况,从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两个方面激励他们,为央企心甘情愿、长期稳定地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最后制定的薪酬标准是什么,都应当及时予以公布,对实际发放的情况也应当公开,接受人民的监督。

我们相信国资委在不断认真总结经验和积极探索中,将专职外部董事制度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指导试点企业建立起一套科学决策的体制和运行和谐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促进中央企业公司治理提升到新的水平。

注释:

{1}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是美国称谓,英国分别称为执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和非执行董事(Non-Executive Director)。

{2}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证监发[2001]102号)2001-08-16。

参考文献:

[1]李荣融.继续推进中央企业改制上市[EB/OL].省略,2009-12-18.

[2]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专题[EB/OL].sasac.省略,2009-12-20.

[3]谭忠游.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演进及其效率分析――兼论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制度[J].贵州社会科学,2009,(8).

[4]王中杰.董事会的构建与运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苗俊杰,任芳,章微.央企试引外部董事的战略考量[J].望,2005,(49).

A Comment on the System of Full-Time Outside Director in Central Enterprises

Li Qiulei

(Accounting School, Yunnan Finance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1, China)

董事履职尽责报告篇9

甲方: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住所: 

乙方:(主办报价券商) 

法定代表人: 

住所: 

丙方:(副主办报价券商) 

法定代表人: 

住所: 

鉴于: 

一、甲方为依法设立并合法存续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已取得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具的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资格确认函;

 

二、乙方、丙方为已取得从事报价转让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 

甲方委托乙方担任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的主办报价券商,负责推荐甲方股份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报价转让,并指导和督促甲方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甲、乙双方共同委托丙方担任甲方股份报价转让的副主办报价券商,当乙方丧失报价转让业务资格时,由丙方担任甲方的主办报价券商;

乙方、丙方同意接受委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及《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主办报价券商推荐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报价转让的挂牌业务规则》、《股份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报价转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等相关规则规定,甲、乙、丙三方本着平等互利原则,经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章 释义 

除另有约定外,本协议中下列词语仅具有本章所赋予的含义: 

(一)报价转让业务:证券公司接受投资者委托,通过报价系统为其转让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提供报价、成交确认和股份过户的服务业务;

 

(二)报价券商:取得报价转让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

 

(三)主办报价券商:推荐园区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报价转让,并负责指导、督促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报价券商;

 

(四)报价系统: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专门为报价券商提供报价和成交确认服务的技术系统;

 

(五)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

 

(六)《试点办法》:《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

 

(七)《推荐挂牌规则》:《主办报价券商推荐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报价转让的挂牌业务规则》;

 

(八)《信息披露规则》:《股份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报价转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规则》;

 

(九)园区公司: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

 

(十)高级管理人员:甲方董事、监事、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及负责信息披露事务的人员。 

第二章 甲方的承诺及权利、义务 

第一条 甲方基本情况: 

(一)设立时间: 

(二)股份发行情况: 

(三)股本总额: 

(四)股东人数: 

(五)股权结构(以图表形式附后);

 

(六)董事、监事、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持股明细。 

第二条 甲方就委托乙方担任其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的主办报价券商事项,向乙方作出如下承诺: 

(一)保证遵守《试点办法》、《信息披露规则》等报价转让业务规则对园区公司的相关规定,并遵守就股份报价转让事项对政府部门作出的承诺,乙方依据《试点办法》、《信息披露规则》及其他报价转让业务规则对甲方作出的指导、督促及采取的相关措施,均构成本协议项下对甲方有约束力的合同义务。 

(二)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修改公司章程,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增加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 

(三)公司如发行新股(不包括公开发行),优先向公司股东配售。 

第三条 甲方就委托乙方担任其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的主办报价券商事项,享有以下权利: 

(一)甲方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有权就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获得乙方辅导,并可就相关报价转让业务规则向乙方进行咨询。 

(二)甲方有权就公司治理、财务及会计制度、信息披露等方面获得乙方业务指导。 

第四条 甲方就委托乙方担任其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的主办报价券商事项,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甲方应积极配合乙方的推荐挂牌备案工作,及时、完整地向乙方提交备案所需文件,并保证所提交文件均真实、合法、有效,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

(二)甲方应于协会对推荐挂牌备案文件出具备案确认函之日起()个工作日内完成以下工作: 

1、通知并协助股东办理股份登记、存管;

 

2、核对并向乙方提交股东持股明细以及董事、监事、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名单及持股数量;

 

3、与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签订证券登记服务协议,将公司全部股份进行初始登记。 

(三)甲方应保证所提供的股东名册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如因工作失误造成股东股权争议或纠纷的,由甲方承担全部责任。 

(四)甲方初始登记的股份,应全部托管到乙方席位。 

(五)甲方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六)甲方拟披露信息须经由乙方在指定网站进行披露。 

(七)甲方及董事会全体成员须保证信息披露真实、及时,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八)甲方披露信息,应经董事长或其授权董事签字确认;

若有虚假陈述,董事长应承担相应责任。 

(九)甲方及其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公司内幕信息直接或间接为本人或他人谋取利益。 

(十)甲方董事会秘书负责股权管理与信息披露事务;

未设董事会秘书的,应指定一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负责股权管理与信息披露事务。 

董事会秘书或负责信息披露事务的人员为甲方与乙方之间的联络人。 

(十一)甲方应将董事会秘书或负责信息披露事务的人员的通讯方式(办公电话、住宅电话、移动电话、电子信箱、传真、通信地址等)和变更情况及时告知乙方。 

(十二)董事会秘书被解聘或辞职、指定信息披露负责人员被更换或辞职的,甲方应及时告知乙方。 

(十三)甲方应配备信息披露必需的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等办公设备,保证计算机可以连接国际互联网,对外咨询电话应保持畅通。 

(十四)甲方拟披露信息须及时报送乙方,应同时以纸质文档(包括传真)和电子文档形式报送,甲方应保证电子文档与纸质文档内容一致。 

(十五)甲方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四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年度报告。 

公司年度财务报告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十六)甲方披露半年度报告或季度报告的,半年度报告或季度报告应按照乙方要求编制。 

半年度报告或季度报告的披露应按《信息披露规则》规定的信息披露程序进行。 

(十七)甲方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应了解并遵守《试点办法》、《信息披露规则》及本协议的相关规定,履行相关义务。 

(十八)甲方全体董事、监事应按乙方要求的内容和格式签署董事、监事声明与承诺书。 

如董事、监事发生变化,甲方应及时通知乙方,告知并要求新任董事、监事签署董事、监事声明与承诺书。 

(十九)董事长不能正常履行职责超过三个月的,甲方应及时将该事实告知乙方。 

(二十)甲方董事、监事、经理、副经理及财务负责人持有的公司股份,在法律限制转让期间不得卖出;

甲方应将新任及离职董事、监事、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名单及其持股数量及时告知乙方。 

(二十一)甲方股东挂牌前所持股份在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挂牌报价转让前,甲方应提前三十个工作日向乙方提出申请。 

(二十二)甲方应积极配合乙方的问询、调查或核查,不得阻挠或人为制造障碍,并按乙方要求办理公告事宜。 

(二十三)甲方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自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告知乙方: 

1、经营方针和经营范围的重大变化;

 

2、发生或预计发生重大亏损、重大损失;

 

3、合并、分立、解散及破产;

 

4、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5、重大资产重组;

 

6、重大关联交易;

 

7、重大或有事项,包括但不限于重大诉讼、重大仲裁、重大担保;

 

8、法院裁定禁止有控制权的大股东转让其所持公司股份;

 

9、董事长或总经理发生变动;

 

10、主要银行账号被冻结,正常经营活动受影响;

 

11、因涉嫌违反法律、法规被有关部门调查或受到行政处罚;

 

12、涉及增资扩股和公开发行股票的有关事项。 

第三章 乙方的承诺及权利、义务 

第五条 乙方就担任甲方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的主办报价券商事项,向甲方作出如下承诺: 

(一)具备报价转让业务资格,具有协会颁发的报价转让业务资格证书。 

(二)具有符合《试点办法》规定的从事报价转让业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三)勤勉尽责地履行主办报价券商职责。 

第六条 乙方就担任甲方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的主办报价券商事项,享有以下权利: 

(一)乙方有权依据《试点办法》的规定,终止甲方股份的挂牌报价,并报协会备案。 

(二)乙方有权对甲方提出的公司挂牌前股东所持股份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报价转让的申请进行审核,并报协会备案。 

(三)乙方有权依据《试点办法》、《信息披露规则》等报价转让业务规则的规定,指导和督促甲方真实、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 

(四)乙方有权对甲方披露信息文件进行形式审查。 

乙方可对甲方拟披露或已披露信息的真实性提出合理性怀疑,并对相关事项进行专项调查。 

(五)甲方未能规范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乙方有权要求其限期改正,并根据情节轻重采取以下措施: 

1、向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

 

2、暂停解除其股东股份的限售登记;

 

3、向协会报告。 

第七条 乙方就担任甲方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的主办报价券商事项,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乙方应依据《试点办法》、《推荐挂牌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报价转让业务规则的规定,勤勉尽责地履行主办报价券商职责,不得损害甲方的合法权益。 

(二)乙方应依据《推荐挂牌规则》的规定,向协会推荐甲方股份挂牌报价并进行备案。 

(三)对甲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辅导,使其了解《试点办法》及其他报价转让业务规则。 

(四)甲方及时办理新任董事、监事、经理、副经理及财务负责人所持公司股份的冻结手续,办理离任董事、监事、经理、副经理及财务负责人所持已解除限售登记公司股份的解冻手续。 

(五)乙方及其专职信息披露人员不得泄露尚未披露的信息,不得利用所知悉的尚未披露信息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六)乙方丧失报价转让业务资格时,应及时书面通知丙方,并将主办报价券商业务转移至丙方。 

第四章 丙方的权利、义务 

第八条 乙方丧失报价转让业务资格时,其在本协议中对甲方的权利与义务全部转移至丙方,由丙方担任甲方的主办报价券商。 

第九条 丙方享有在乙方丧失报价转让业务资格时承接其主办报价券商业务的权利,并履行以下义务: 

(一)做好业务转移的准备工作;

 

(二)按照协会规定程序承接乙方主办报价券商业务;

 

(三)完成业务转移后,与甲方协商选择另一家报价券商作为甲方的副主办报价券商,签订推荐挂牌报价转让协议并报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协会备案。 

第五章 费用 

第十条 甲方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向乙方支付下列费用: 

 (一)委托备案费( )元;

 

 (二)乙方代收的备案费()元;

 

 (三)乙方代收的信息披露服务费()元/年。 

 费用的支付方式和时间为()。 

第十一条 甲方股份终止挂牌报价的,已经支付的相关费用不予返还。 

第六章 协议的变更与解除 

第十二条 丙方丧失报价转让业务资格的,甲方、乙方应协商选择另一家报价券商,约定其为甲方的副主办报价券商,重新签订推荐挂牌报价转让协议。 

重新签订的推荐挂牌报价转让协议应由甲方和乙方分别向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协会备案。 

第十三条 本协议依据《试点办法》、《信息披露规则》等报价转让业务规则签订,如因相关规则进行修订或颁布实施新的报价转让业务规则而导致本协议相关条款内容与修订或新颁布的报价转让业务规则内容相抵触,本协议与之相抵触的有关条款自动变更,以修订或新颁布后的报价转让业务规则相关内容为准,其他条款继续有效;

任何一方不得以此为由解除本协议。 

第十四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本协议自动解除: 

(一)协会对推荐挂牌备案文件决定不予备案的;

 

(二)甲方股份终止报价转让的。 

第七章 免责条款 

第十五条 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任一方损失,其他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六条 发生不可抗力时,三方均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第八章 争议解决 

第十七条 本协议项下产生的任何争议,各方首先应协商解决;

协商解决不成的,可选择以下方式解决: 

(一)仲裁;

 

(二)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章 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 本协议规定的事项发生重大变化或存在未尽之事宜,甲、乙、丙三方应当重新签订协议或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不一致的,以补充协议为准。 

第十九条 本协议自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第二十条 本协议一式八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二份,报北京市人民政府、协会各一份备案,每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以下无正文)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附件:甲方股本结构表 

甲方股本结构表 

填表日期:年月 日 单位:股 

无限售条件的流通股 

有限售条件的流通股 高管股份 

个人或基金 

董事履职尽责报告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董事会;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2002

董事会是企业法人治理的核心与关键,在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董事会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探索和逐步积累的过程。通过董事会建设试点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董事会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制度基础。“十一五”以来,上海市国资系统董事会建设在组织形式、制度建设、运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董事会建设出现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在国资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加强组织建设,优化董事会组织结构

国资委或股东(大)会应根据国资布局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以及公司发展的任务和目标,配置和优化董事会的结构和规模。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应当合理,既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各方利益,又要高效精干,便于组织协调,既要有多元文化背景,又要有一定的专业化背景,具有独立的专业判断能力。

(1)建立外部董事制度。

国有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最主要的内容是外部董事制度,建立外部董事制度是加强董事会建设、发挥董事会作用的关键。国资委选聘外部董事进入董事会,并且占多数,可有效减少董事会与经理层的交叉,实现企业决策组织和执行组织的分离。

外部董事亦称外聘董事,指不是本公司职工的董事,包括不参与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外股东和股东大会决议聘任的非股东的专家、学者等。外部董事制度本意在于避免董事成员与经理人员的身份重叠和角色冲突,保证董事会独立于管理层进行公司决策和价值判断,更好地维护股东和公司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如果董事会全部由内部董事构成,它可能就是无效的。外部董事进入企业后,不在企业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职务,不参与执行层的管理事务,不在执行层兼职,薪酬也不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济效益挂钩,因而能够为企业董事会决策提供独立、专业的意见,对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科学性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外部董事的进入也完善了企业决策层的知识结构,外部董事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经验和职业道德,如国资委选派的外部董事都是资深专家或国资企业的退任领导,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公司治理经验和阅历,而且在企业管理、法律、财务、金融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对公司重大事务有较好的判断力和较强的决策能力。

(2)试行外部董事资格鉴定制度。

上海国资系统率先试行外部董事资格鉴定制度,成立了“上海市市管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外派监事专业资格认定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11-13位专家组成,这些专家都是各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上海国有企业外部董事选聘工作始于2008年11月,上海市委组织部联合上海市国资委向社会公开征聘市管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外派监事人选。本次选聘共有117名外部董事、外派监事人选通过了专业资格认定,进入上海市市管国企外部董事、外派监事人才库。2009年5月5日至12日,首批聘任的外部董事名单公示,随后18名外部董事即被派往上海电气集团、百联集团、上汽集团以及锦江国际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集团。

(3)建立健全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外部董事到位后,试点企业的董事会结合自身实际,普遍加强了董事会的组织建设,董事会的专门工作机构得到进一步落实。根据企业情况,董事会设立了提名、薪酬与考核、战略投资、审计与风险控制等专门委员会,且专门委员会还设立工作支撑部门。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要做到专业化、独立性、有效运作,为董事会决策提供支撑保障。每个委员会一般由3-5名董事组成,其中提名、薪酬与考核、审计与风险委员会中外部董事居多,并且确定了对口支持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部门。

加强组织建设,优化董事会组织结构的实践不仅仅体现在上述三个方面,还包括在试点企业配备专职董事会秘书,设立董事会办公室作为董事会常设工作机构等。

2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董事会决策程序化、科学化程度

董事会建设的试点企业普遍重视董事会的制度建设,根据《公司法》、国资委有关制度和公司章程,制定了董事会及各专门委员会的议事规则等制度,明确了董事会的决策范围、程序和方式,保证董事会能规范、有效、科学地运行。董事会制度建设主要包括董事会的决策制度、会议制度、授权制度、报告制度、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制度以及评价制度。

(1)决策制度。

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首当其冲就是要健全董事会的决策制度,确保董事会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与决定权。所有重大决策、重要投资项目安排以及大额资金的使用等都要经由董事会集体决策,要建立投票表决制度,形成会议决议。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依照明确的程序来制定各种决策,坚决杜绝凭经验拍脑袋随意决策。要明确规定决策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权力与责任,切实保障权力与责任相一致。要明确规定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以及决策失误须承担相应的责任等。

(2)会议制度。

董事会是采取会议形式集体决策的机构,必须有规范化的会议制度,按照法定程序运作,如果违反会议制度就会直接影响董事会合法有效地行使职权,也影响董事会决议的效力。所以董事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议制度,对会议次数、会议通知、会议主持人、会议法定人数、会议决议、会议记录等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

(3)授权制度。

明确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特别要注意的是授权制度。董事会应切实加强制定与管理授权制度,明确对董事长、总经理授权事项的数量、具体范围以及时间界限,规定被授权人的职权、义务、责任以及行使职权的具体程序,被授权人应定期向董事会报告行使授权的结果。

(4)报告制度。

为督促外部董事勤勉履职,上海国资系统建立了外部董事工作报告制度。《上海市市管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外部董事每年须向市国资委等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书面报告本人履行职责的详细情况,主要包括外部董事履行职责的具体情况,参加董事会会议的主要情况,主持或参与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工作的情况以及加强任职公司改革发展与董事会建设的意见或建议等方面。

(5)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制度。

设立董事会领导下的专门委员会并制定有关工作制度对于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专门委员会是董事会下属的辅助工作机构,其职责是对董事会重大控制内容进行专业化划分,并通过有效利用公司外部专家资源及内部部门管理人员的经验参与沟通,为董事会提供决策依据,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合法性。专门委员会向董事会负责并汇报工作,董事会应下设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以及审计委员会,也可设立法律风险监控委员会等其他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履行职权时应尽可能使其成员意见一致,确实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时,应向董事会提交各项不同意见并作说明。公司各业务部门应为董事会及其下设的各专门委员会提供工作支持,经董事会同意,公司业务部门负责人亦可参加专门委员会的有关工作。

(6)评价制度。

现代公司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主体,必然面临对董事、董事会科学有效的评价,此乃公司治理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董事、董事会评价与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样,一直是公司治理评价的核心内容。随着国企董事会改革的逐渐普及,对董事会及其成员进行评价与考核日益重要。董事会评价是以董事会整体的运行状况为评价对象,其目的是提高董事会运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形成对董事会及其成员的声誉制约,规范董事会和职业董事市场建设,有利于国有企业科学决策机制的完善,加强风险防范,提高治理绩效。

国有企业在开展董事会评价工作时应坚持以发展的观点,结合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董事会评价体系。上海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通过每年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和查找董事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水平,为建设规范有效的董事会指明工作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3 加强规范运作,提升董事会能力

为有效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要切实加强董事会的能力建设:提高董事会战略研究和战略预判的能力;提高董事会内控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企业要及时、完整、准确地向董事特别是外部董事提供公司经营情况,使董事具有履职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提高董事的履职能力。

提高董事的履职能力是董事会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董事有效履行岗位职能、拓展自身职业生涯的前提。董事应加强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加有关培训,努力提高履职能力。董事专业知识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知识、法律知识、财务知识和其他知识。各企业董事会要把董事会自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纳入董事会工作计划,要把董事的学习培训纳入董事会考核的内容。

此外,试行“专职董事”制度,也可从另一方面提高董事履职能力。国资委可多思路、多渠道、多方式地选配董事,可通过市场招聘,也可从现有国企领导成员中挑选,还可选择部分长期担任国企高管岗位具有丰富经验,但因年龄原因已不在企业任职的人员担任“专职董事”。“专职董事”的组织关系、薪酬关系转入国资委董监事中心,由董监事中心负责对专职董事的管理并发放薪酬,并建立一整套完备的“专职董事”选拔、培养、评价、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秦永法.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及其发展[J].国有资产管理,2007,(3).

[2]郑谦.论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完善[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