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十篇

时间:2023-06-21 09:44:12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篇1

一、终身体育的内涵和意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是90年代以来体育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高中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群体,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终身体育的观念开始普及。如何使高中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摆在中学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高中学生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一部分同学将踏入社会,他们在高中阶段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习惯将直接影响今后体育参与程度与终身体育的形成;另一部分同学进入高校继续学习,而高中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又对大学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有直接的影响。现代社会竞争是综合能力的竞争,体育运动作为提高人体机能,保持身体健康的最佳手段,能有效地提高人的身体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使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的意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体育教育现状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有些学校体育设施匮乏,而有些基础设施建设齐全的学校却让体育器械闲置,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严重影响着中学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第三,师资也是影响中学体育教学发展的一大困难,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呈现“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缺乏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而针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又大大滞后于现实的需要,使教师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最后,学生在思想上缺乏锻炼的意识,更谈不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如何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现代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乐于体育学习,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体验成功,感受运动的乐趣,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针对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转变观念,改善体育教学条件

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和提高人体机能和体能,为人们从事智力劳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能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将其内化为智力的较量。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学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现代教育的发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和体育偏好不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教师要解答学生的困惑,做到积极正面地引导,就要求教师必须广泛获取体育信息,尤其是教改的前沿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通过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使体育教师树立全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学习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高体育教学的能力,根据学生实际和需求设计教学过程,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最新最前沿的体育运动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篇2

摘 要:目的:揭示广州市三校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态度,旨在建立研究生体育教育长效机制,为高校研究生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对三校研究生体育锻炼态度和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三校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较高,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维意向;体育锻炼动机明确,在满足个人体育锻炼兴趣动机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研究生;体育锻炼态度;影响因素;广州市

研究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终端阶段,它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轨的过渡阶段,也是被动体育人口向主动体育人口转变的转型期[1]。因此,这一阶段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健康状况和体育人口比例,同时也影响到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及“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全民体育思想的落实。目前研究生德育和智育工作在不断加强,体育工作还处于薄弱环节。因此对研究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旨在为高校在校研究生体育工作和培养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1.三校研究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现状分析

体育锻炼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心理定向机制[2]。因此,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决定着其是否参与体育锻炼并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效果。

1.1三校研究生体育锻炼认知评价

1.1.1体育锻炼重要性程度认识

在读硕士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情况,能够反映出当前在读硕士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动态。三校研究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程度依次是广体100%、华师93.4%、广大91.7%,表明三校研究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都很高,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维意向。

1.1.2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学生将体育愿望转变为体育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体育行动的内部力量[3]。三校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主要集中于增强体质、满足个人体育锻炼兴趣和提高运动技能。经χ2检验,三所院校研究生在满足个人体育锻炼兴趣动机上都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1.2三校研究生体育锻炼情感体验

1.2.1体育锻炼感兴趣程度

研究生体育锻炼感兴趣程度是开展高校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前提。三校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感兴趣程度依次是广体91.7%、广大89.7%、华师76.7%,还有少部分研究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主要跟研究生个人的性格特征及对体育锻炼活动认知、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趋向规律有关,总体来看在这种无形的动力下,三校研究生对体育锻炼感兴趣程度都比较高。

1.2.2学校场所满意度

调查中发现华师研究生对本校体育锻炼场所的满意度要高于广大和广体,甚至在广大和广体都出现对本校体育锻炼场所非常不满意的想象。其中主要原因是学校体育场所供不应求,尤其是小球馆及其缺乏,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3三校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意向

1.3.1参与形式

三校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是“同侪交往”和“个人锻炼”两种形式,可见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较为注重集体的交往,具有较强的集体协作精神。然而,广体作为专业特色的体育院校,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相对积极,还参与一些校内外机构组织的活动和比赛。

1.3.2消费行为

体育消费水平从总体上说是国民生活质量指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了人们对于体育参与的层次水平和体育参与意识,也是对研究生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的反映[4]。它与整个社会和高校生活,特别是校园文明程度和科学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三校研究生月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都在100元以下,主要受经济承受能力及消费观念影响,还与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以本校免费体育场馆为主及参与一些消费较低甚至不花钱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研究生体育消费的观念和意识决定了体育消费的结构和水平。

1.3.3体育人口行为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体育人口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三校研究生体育人口行为都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多于女生。综合来看,三校研究生体育人口比例大小依次是广体(56.7%)、广大(49%)、华师(48.1%)。这远远超过了2001年全国群众体育调查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体育人口(26%)。

1.3.4体育锻炼项目行为

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受人们的体育需要、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活动环境、体育活动经验等方面的制约。三校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项目频率存在性别的差异性和校别差异性,男生主要集中于运动量较大、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女生主要青睐于塑身型、对抗性较小的项目。华师男女生都比较热衷于武术和羽毛球,广体女生相对更热衷于体育舞蹈。综合实用性体育教育理论基调来看慢跑、羽毛球成为研究生们一致的选择。

2.小结

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态度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高校要大力宣传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引导那些无参与体育意识的研究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并加大研究生体育锻炼硬件设施,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人口比例。

参考文献:

[1] 高绪秀.高校在读研究生体育锻炼干预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6):102-105.

[2] 于春艳.体育锻炼态度、参与度与体育价值观的相关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53-57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篇3

关键词:研究生;体育锻炼;调查;分析

一、研究目的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六条指出:“普通高校要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对研究生体育教育提出了要求。目前北京市普通高校研究生健康水平不佳,再加上中、高级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事实。因此,积极探索研究生体育锻炼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努力为研究生教育服务,促进研究生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北京市15所高校,通过座谈方式,向主管体育工作的校长、体育教研部领导及部分体育教师了解研究生体育情况,论文撰写过程中还向部分学校体育专家请教(张威教授)。电话采访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体育工作委员会两届秘书长(王道平、刘文杰)。

(三)问卷调查法

2006年9月至12月对北京市25所院校研究生的体育锻炼情况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主要采用分发的方式,将问卷分发给所选学校体育教学部的体育教师,由其负责发放、回收,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410份,有效37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2%和74.00%,问卷调查所获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频数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锻炼的组织

从图1可以看出:北京市各高校研究生体育活动的组织状况不容乐观,经常组织研究生体育活动的只有一所学校,不组织的竟占69.56%,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归研究生院(部)于培养单位共管;培养单位在组织本单位本科生活动时,往往把研究生排除在外,研究生的体育处于“两不管”状态。

(二)锻炼形式

从表1可以看出,“自我锻炼”、“和朋友、同学一起活动”为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活动形式。选择人次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1.62%、73.24%,这反映出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较高,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注重在锻炼中增强人际关系和促进情感交流,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相比之下,选择参加院系班级活动的人次较少,仅为30.00%,反映部分学校还没有重视研究生体育锻炼的组织工作,使研究生体育锻炼缺乏组织领导。由于研究生学科专业人数较少,年龄较大,与其他研究生联系又少,学校组织的活动又少,因此大部分研究生喜欢单独锻炼。

女生于男生相比,女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更趋向“和朋友、同学一起活动”的锻炼形式。

值得强调的是:研究生选择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研究生单项体育协会的人次较少,为何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研究生单项体育协会不能成为研究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原因有:

1.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研究生单项体育协会还处在初建与尝试阶段,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还不健全,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完善,因此无法组织安排较多人的体育活动。另外研究生年龄都处于成人阶段,主体意识,生活习惯以及价值态度都与其他教育阶段不同,而且研究生年龄差异大,体育兴趣和生活习惯差异也很大,很难组织统一的体育活动。

2.客观条件的制约。经费来源有限、场地器材不足、专业指导人员缺乏等等,使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研究生单项体育协会在组织活动时举步维艰,不能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吸引力。

3.宣传力度不够。好多研究生根本不知道学校有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研究生单项体育协会;而知道的同学也不清楚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研究生单项体育协会的性质和作用,因而对他们存在较大的疑虑。

(三)锻炼内容

由表2可以看出研究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参与项目有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等,这些项目以健身、娱乐为主,那些竞争性较强、冲突较剧烈的竞技性项目研究生不太喜欢,选择的人数较少。

(四)锻炼次数时间

图2男女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对比

从图2得知男女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差别较大,几乎不参加的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高出近二十个百分点,这说明了女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不高,女研究生有41.11%的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说明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

在投入时间方面,从表3可以看出,在30分钟以上/次占总人数的52.43%,20-30分钟/次的占26.49%,10-20分钟/次的占11.89%,10分钟以下/次的占9.19%。大部分研究生的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这是由于研究生锻炼意识较差,平时他们有点时间而自己感觉时间太短就不出来参加体育锻炼。最后导致时间在30分钟以上他们才出来参加体育锻炼。

上课研究生总体上比不上课研究生投入体育锻炼的时间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了自觉锻炼身体的方法,锻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而且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深刻,他们能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这反映出研究生体育教育的效果。

在投入体育锻炼的时间方面,男女研究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图3)。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不足,男女生在30分钟以上/次的选择比率上分别为62.80%、39.26%。由于女研究生多采用跑步、散步、健身交谊舞等形式,运动时间相对较短,同时与女研究生心理特征有关。不少女生认为一身臭汗不雅观,不方便,且精力消耗过大必将影响专业课的学习。从而导致女生锻炼时间较男生短。

四、结论

(一)研究生的体育处于“两不管”状态。

(二)“自我锻炼”“和朋友、同学一起活动”为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活动形式。

(三)研究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参与项目有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等

(四)绝大多数在校研究生都没有养成每周坚持三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投入体育锻炼的时间方面,男女研究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别。

参考文献:

[1]贾保民等.普通高校研究生课外体育活动初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2) 75-77.

[2]赵敏端等.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课及课外体育的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2)17-19.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篇4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对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在具体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本文针对目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热情不高、自觉主动性不足、体育意识薄弱、自信心不足等现象展开讨论和分析。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双流中和中学为调查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从双流中和中学随机抽取285人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通过对部分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表明,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少、规模小,运动水平不高,运动力缺乏,参加体育锻炼呈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较好的运动习惯,大多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而对这种消极锻炼的原因暂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文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阻碍进行了研究,分析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而探讨促进其积极参与的对策。

对待课外体育锻炼,中学生中有两极分化的趋向:重视的学生很重视,在操场上经常能看到他们运动的身影;不重视的学生除了上学放学时步行外,基本上都看不到他们有其他的运动方式;除了重视不够外,也有更广泛的社会原因,从小学开始,学生在考高分的指挥棒下一直围着课桌转,读书、读书、再读书,在休息时间忙着从一个学习班赶往另一个学习班,没有时间也没有地方去锻炼。可以说,忽略体质培养的思维模式已经控制了社会的每一根神经。在这种社会普遍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大背景下,中学生们更是难以对自己体质的下降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从调查中,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百分比最高的是出于兴趣爱好,占29.5%,其次是为了更好的掌握体育专项技术技能,占22.1%,调节紧张学习占15.8%,磨练意志的百分比最底,占13.7%。也就是说他们将体育锻炼作为磨练意志为载体的认可度相当低。同时,按动机内容可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直接动机

直接与体育锻炼本身相关联的外部活动称为体育锻炼的直接动机。为了掌握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持肯定的学生占22.1%,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比例,表明当前大多数中学生对体育锻炼与掌握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之间的密切关系有较高的认识,对学习体育专项技术和提高技能的态度是比较主动的。由于这类动机比较具体,且有实际效果,学生掌握了体育专项技术和技能,既能提高运动成绩,又能强身健体,这符合学生的身心要求和自身需要。

(2)间接动机

间接动机是体育运动的结果或间接兴趣所决定的动机。出于兴趣、爱好的学生占29.5%,所占的比例最高,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比例也最高。锻炼好身体、服务社会持肯定的学生占64.4%,表明多数中学生对锻炼好身体与肩负起服务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磨练意志占13.7%,这表明当前有近半数的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多元功能和终身为体育服务有了一定的认识。

2.3体育锻炼的兴趣及影响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事物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取决于对这一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取决于对这一事物的浓厚兴趣。调查可以看出,中学生对体育活动非常有兴趣的仅占23%,有兴趣的占35%,而没有兴趣甚至是厌恶体育活动的占到41%。这说明接近一半的中学生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甚至厌恶体育活动。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不仅包括锻炼者的体能因素,也包括兴趣、动机等情感因素。兴趣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可以是稳定的、广泛的或专一的。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体育锻炼而言,兴趣是学生正确认知体育锻炼动机的重要标志之一。33%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受到场地与设施不足的影响不能满足需求,有16%的学生受到体育锻炼氛围的影响,13%的学生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35%的学生受到与文化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影响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反映出重学业轻体育的思想。以上这些因素,客观地影响了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所以,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实现终身体育。

3提高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兴趣的具体对策

3.1改善体育硬件设施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而学校的场地没有扩大,设施没有增加,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于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必须扩大体育场地,增加体育设施,改变目前体育场地紧张、体育设施缺乏的局面,以满足广大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

3.2注重学生锻炼习惯培养

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新体育锻炼的观念,逐步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这样会激发学生锻炼的主动性,自觉地进行锻炼,养成锻炼的习惯。

3.3加强学生课外锻炼辅导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体育能力的提高、锻炼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与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科学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加强课外锻炼的辅导,发挥学生课外锻炼的独特效果,使学生在提高体育素养的同时,掌握现代化体育理论和方法,建立起全面发展的观念,更好的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充分体验锻炼的快乐,成为终身体育运动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

[2]雷厉,"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0。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篇5

关键词: 普通高校 身心素质 现状

1.引言

身心素质通常指某一类人群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包含柔韧性、灵敏性、耐力、力量、速度等方面,心理素质包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等。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是国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高等教育学、心理学、运动学原理帮助大学生提高身体、心理、专业、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男性大学生由青春期走向成年期有其群体的特殊性。

2.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男性大学生群体的锻炼时间、地点、项目、目的等特征,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SCL-90评价量表对大学生身心素质作出判断,以期为今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文以随机抽取的北京市十所高等院校中的3500名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其锻炼时间、目的、地点、项目、体育消费等情况,并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SCL-90评价量表对其身心健康情况作出分析和研究。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查阅1992年-2015年相关文献研究20余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及提炼,对国外研究资料进行汇总,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宝贵数据及经验支持。

3.2.2问卷调查法

本文以北京市部分高等院校男性大学生锻炼情况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关于北京市部分高校男性大学生锻炼水平》的调查问卷,通过多位专家的修改意见进行完善,讨论以重测法保证问卷的精确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问卷信度计算结果辉0.92―0.936,符合可信度要求。问卷采取现场发放及回收形式,以保证问卷准确、真实。

3.2.3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相关问题专家进行讨论,对文章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研究,以便解决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问题,保证学术科研的严谨性。

3.2.4逻辑分析法

本文在分析文献数据资料时,运用类比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有效逻辑论证方法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

3.2.5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3软件对本研究问卷所取得的数据进行有效验证以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后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普通高校男性大学生锻炼目的分析

通过对北京市十所高等学校中的3500名男性大学生锻炼水平的研究发现,男性大学生的锻炼目的性较复杂,且与其学业有不可忽视的相关性。

图1 男性大学生锻炼目的分析(N=3500)

通过对北京市高校中男性大学生锻炼目的的分析可以得出男性大学生锻炼以考试为目的的占50.7%,以健身为目的的占24.6%,以娱乐为目的的占11.3%,其他目的的占13.4%。从数据可以明显地发现,现阶段北京市高校男性大学生对于锻炼并没有很高的热情,更多的学生是为通过体育考试而进行锻炼,其锻炼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有11.3%的男性大学生以娱乐为目的,其锻炼热情直接促进锻炼效果的强化、锻炼方式的改进,但由于其基于学生的兴趣,对锻炼强度、锻炼时间无法做出强制性要求,锻炼效果不佳。从调查的3500名男性大学生中获知仅有24.6%的男性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并强制性地进行健身锻炼,且由问卷得知此部分学生中,70.6%的学生认为良好的身体状况有利于后继的学习,同时是对自身意志品质的考验,这也是他们热爱运动的原因。

4.2普通高校男性大学生锻炼因素的分析

图2 影响男性大学生锻炼因素的分析(N=3500)

从影响男性大学生锻炼因素进行分析得知,仅有3%的男性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可知体育锻炼的作用普及较为良好,从3%没有兴趣的男性大学生调查问卷发现,其中并没有人认为体育锻炼纯属浪费时间,全部调查人群对体育锻炼的原因均有了解,其没有兴趣的原因绝大多数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效果及懒惰心理。另外,由图2得知在3500名男性大学生中,21.6%的学生认为没有得到专业的体育指导,无法学习所感兴趣项目的技战术,这说明目前北京市高校中体育师资配备仍显不足,应继续加大不同项目的师资引进,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20.1%的男性大学生认为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免费开放场所过少,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备,场地限制了他们的锻炼热情。政府应加大锻炼场地投入力度,教育部门应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学生有效的锻炼时间、锻炼热情。同时,家庭困难学生影响其锻炼在全部调查学生中所占比例较高,北京市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中小城市,部分贫困学生在北京的生活较困难,致使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所需锻炼器材,或通过锻炼时间挣取生活费用,且就部分中产阶级而言,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在调查问卷中,绝大多数学生均表现了家长对锻炼所表现的不屑,认为年轻人不需要锻炼。造成20.1%的学生无法锻炼的因素较复杂,主要应从老一辈对健身锻炼的认识及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补助力度入手加以解决。其余影响大学生锻炼的因素包含学业的压力、缺乏锻炼意识两个方面,应从高校教育手段、方法、内容入手加以改变。

4.3男性大学生锻炼项目及锻炼消费分析

男性大学生锻炼项目多以对抗性练习为主,较女性活动量大,消耗高,强度大,平均年消费额与锻炼项目具有相关性。

图3 锻炼项目与锻炼消费(N=3500)

由图3可以发现男性锻炼项目由多至少分别为球类37.7%,游泳15.8%,器械12.6%,跑步11.3%,自行车10.1%,轮滑8.3%,滑雪4.2%,其中年均项目消费额滑雪2470元,轮滑1750元,游泳1580元,跑步1310元,自行车1180元,球类760元。由图得知,球类项目是男性大学生锻炼的主要方式,其年均消费金额在所有项目中花费最少,滑雪是所有锻炼项目中锻炼人数最少消费金额最高的,由此可知,男性大学生锻炼项目与消费金额呈反比趋势,即消费金额越高锻炼人数越少,反之亦然。球类项目是所有项目中锻炼人数最多的,除消费金额影响外,调查发现,74.3%的男性学生认为球类项目的对抗性、团队性、锻炼强度较高,能够很好地激发锻炼热情,跑步类项目是体育类项目的基础,然而通过调查发现,通过跑步作为锻炼项目的人数仅占全部调查人数的11.3%,位列所有项目的倒数第三位,通过分析,跑步类项目的缺点在于较为枯燥、无配合、肌肉酸疼等因素。因此,在今后男性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时,如通过跑步方式进行练习时,应注意通过多种手段配合提高锻炼热情,强化效果,例如:接力、折返跑、趣味游戏等。

4.4男性大学生锻炼效果的认知分析

通过对3500名在校男性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得知,男性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对身体起到何种效果的认知上,62.1%的人认为体育锻炼主要有练习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及灵敏性练习对男性大学生并不十分重要,仅占15.1%,而不了解体育锻炼的效果的学生占13.2%。男性大学生的锻炼体现了其注重身体外在形态,着重发展肌肉与美,而忽略灵敏柔韧性对身他结构的改造,灵敏柔韧性应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通过发展灵敏柔韧性发挥对其他项目的辅助及促进作用。

图4显示出当代男性大学生对此部分锻炼认知的薄弱,而13.2%的人群对体育锻炼效果并没有足够的认知也反映出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体育锻炼的普及推广。

图4 男性大学生对锻炼效果的认知分析(N=3500)

5.结语

5.1.通过对高等院校男性大学生锻炼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男性大学生的锻炼目的性较复杂,且与其学业有不可忽视的相关性,其中24.6%的男性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并强制性地进行健身锻炼,70.6%的学生认为良好的身体状况有利于后继的学习。

5.2从影响男性大学生锻炼的因素进行分析,仅有3%的男性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且主要在于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效果及懒惰心理因素,另有21.6%的学生认为影响其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得到专业的体育指导,20.1%的男性大学生认为免费开放场所太少及家庭因素对其锻炼的影响较多。

5.3男性大学生锻炼项目多以对抗性练习为主,较女性活动量大,消耗高,强度大,平均年消费额与锻炼项目具有相关性,即消费金额越高锻炼人数越少,球类项目是所有项目中锻炼人数最多的,主要在于其具有对抗性、团队性,以跑步作为运动项目的人数较少,主要在于其较枯燥、无配合、肌肉酸疼等原因。

5.4从男性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性研究发现,62.1%的人认为体育锻炼主要练习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及灵敏性练习对男性大学生并不十分重要仅占15.1%,而不了解体育锻炼的效果的学生占13.2%。男性大学生的锻炼体现了其注重身体外在形态,着重发展肌肉与美,而忽略灵敏柔韧性对身体结构的改造,灵敏柔韧性应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且13.2%的人群对体育锻炼效果并没有足够的认知,这反映出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体育锻炼的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体质与健身―江苏省成年人体质监测与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中国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2000年南京市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篇6

关键词:广西 中学生 体育锻炼 调查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桂林市一中、桂林市二中两所学校的500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50人,女生250).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由表1可以看出桂林市被调查的500名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呈现多元化现象。气排球运动深受中学生们的喜爱,占到总人数的76.8%,这与气排球运动项目在广西开展的现状有很大关联。其次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是羽毛球、篮球、跑步、乒乓球。从参与的运动项目上可以看出男生喜欢运动比较激烈的具有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女同学则喜欢运动强度相对较低、对抗性小的运动项目。

2.2桂林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从表2看出,500名男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主要是锻炼身体、缓解学习压力和体育达标;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主要是健美减肥,锻炼身体和体育达标。可以看出高中男生和女生在体育锻炼动机方面存在差异,男同学主要是锻炼身体,女同学则选择最多的是健美减肥,总体来看出于锻炼身体的学生占到了82.2 %,说明现在绝大部分的高中生意识到运动对身体的重要性。当然还存在其他动机如提高运动水平和交朋友。

2.3参与体育锻炼运动强度调查

学生体育锻炼强度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现状。桂林市高中生锻炼时处于稍累的人数比较多,占到总人数的75.6%,总体来看学生锻炼选择中等强度以上的占到96%。女生选择中等及以上强度的占到96.8%,男生占到99.2%,说明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比女生稍剧烈。

2.4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运动频度调查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不算高,被调查的500人中一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有40人,其中男同学有9人,女同学有31人,说明女同学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不高。被调查的学生中一周参与体育锻炼1-2次以上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2%。每周锻炼3-4次的男生和女生分别占55.2%和43.6%,占总人数的49.4%。每天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8.2%,这部分人主要是准备高考的体育特长生.在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参见锻炼频度不高的原因是自己的学习压力较大,每天的作业较多,做完作业就所没时间去参与锻炼;也有学生是复习完功课就在家看电视或上网。

2.5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被调查的学生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0.5-2小时之间占到总人数的71%,持续2小时锻炼的学生男同学有25人,女同学有13人,这主要是体育特长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为高考。每次锻炼在0.5小时以下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1.4%,其中女生有68人,男同学有39人,占到较大比例。从总体来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女同学在下午下课后约同伴到田径场进行慢跑运动或到气排球场地进行气排球运动,然后回教室学习,这样以来锻炼持续时间就不长。男同学喜欢到气排球场地、篮球场、足球场等进行比赛,持续锻炼的时间就较长。

3结论

3.1桂林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是气排球、羽毛球、篮球。

3.2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男女生存在一定差异。

3.3参与体育锻炼运动强度方面男生比女生稍剧烈。

3.4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运动频度不高,主要集中在每周3-4次,有较大一部分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

3.5学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0.5-2小时之间,男同学较女同学持续时间长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到半小时。

参考文献:

[1]万淑娥 刘伟春.对江西高校硕士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动力调节系统的调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1 08

[2]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9-40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篇7

关键词:凤庆县职高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凤庆县职高学生体制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行为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收集整理相关内容,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从16个班中随机抽取4个班进行发放问卷,现场作答,现场回收,发出问卷200份,收回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98%。

1.2.3逻辑分析法

综合运用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对论文进行逻辑分析。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收集、整理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凤庆县职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2.1.1凤庆县职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总体情况

根据表1可以看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平均分为7864,优秀的占271%,良好的占449%,及格的占245%,不及的占35%,男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好于女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2.2凤庆县职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

2.2.1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多样,可以看出凤庆县职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缓解学习压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目的。结果表明,学生已经意识到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根据不同的动机进行的,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多方面的。

2.2.2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

学生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2次的人数最多,占418%,3次和3次以上的占了229%和296%,41%的学生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是1次,只有16%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较好。

调查数据显示,735%的学生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左右。143%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在60分钟以上,122%的学生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

2.2.3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及主要锻炼形式

在学生参与的运动项目中,男生比较喜欢球类项目,占701%,而女生比较喜欢登山运动,占374%。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喜欢带有对抗性、竞争力的项目,女生则倾向于对抗性小、简便易行的项目。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性别不同选择的运动项目也不同。

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和同学或朋友一起,而单独锻炼和与家人一起锻炼的学生人数较少,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喜欢在有同伴的情况下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在锻炼形式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应该丰富体育锻炼的形式,积极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2.2.4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

学习紧,没有时间、运动场地和器材、缺乏组织和指导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没有时间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

2.3不同锻炼频率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2.3.1不同锻炼频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得分对比

从表6可以看出,每周锻炼3次及3次以上的学生和每周锻炼3次以下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学生锻炼次数不同,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也不同,每周锻炼3次及3次以上体质健康状况好于每周锻炼3次以下的学生。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凤庆县职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男生体质健康状况好于女生。

3.1.2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偏少,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较短,没有形成固定时间段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性别不同选择的运动项目也不同。

3.1.3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负担重,没时间进行锻炼,缺乏组织和指导。

3.1.4锻炼频率不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多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好于锻炼次数少的学生。

3.2建议

3.2.1学校应该调整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不断完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建立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2.2学校应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利用率,结合凤庆县职高的实际情况,在积极开展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对新兴项目大胆的引进,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2.3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帮助学生协调好体育锻炼与学习的关系,积极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罗春燕,李敏,彭宁宁等.上海初一学生体育锻炼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2002,16(5):387-388.

[2] 王清生.福建省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130-133.

[3] 刘旗.福建省学生体质与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2007,19(2):223-224.

[4] 刘素梅.淮阳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J].演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4):49-50.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篇8

摘 要 通过阅读和查阅10年左右有关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对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发现抑郁症已经成为现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的目的体育锻炼对缓解研究生男女抑郁差异程度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新的观点。

关键词 体育锻炼 研究生男女 抑郁 程度差异

抑郁是一种低落的情绪,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如果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会导致抑郁症,也称为抑郁障碍,是一种只有抑郁症发作的心理障碍,目前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但是花费大,药物治疗可能会对一些个体产生副作用,但对比而言,体育锻炼更加经济有效。

研究生由于学习压力大、科研任务繁重,体育锻炼缺少,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研究生经济还有点紧张,所以相比药物治疗来说,体育锻炼更适合研究生。体育锻炼可以让人精力充沛,心理放松,从运动中获得愉快、满足、自信心等和抑郁症截然相反的感觉。

一、研究现状

(一)总体情况

本文通过文献法、综述法,对将近十年来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体育锻炼对缓解研究生男女抑郁差异程度的研究,这是一个可研究的新问题。但本文作者此次目的不是对此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阅读文献提出自己新的观点。

(二)研究成果

10年左右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和研究体育锻炼与降低抑郁的关系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抑郁有相关显著性,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在增进心理健康尤其在改善抑郁方面作用明显。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大学生,他们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大学生[1];外在的影响因素很多,社会环境、被试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征、遗传因素等,还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集体的或个人的等)、所采取的体育项目、锻炼强度以及锻炼时间等也可能对抑郁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他们的抑郁程度明显下降,而且低于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研究生。女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焦虑程度也明显降低, 女研究生的焦虑变化与运动量之间有较低程度的负相关;在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的锻炼乐趣和社交效果两个维度上,男生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女生。

(三)实验研究成果

有学者经过8周的实验研究,比较了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结合运动对轻到中度抑郁大学生的治疗作用,发现两个方法都能明显改善抑郁,并且心理咨询结合运动的治疗方法的效果更好。

还有其他的实验也发现体育锻炼可以降低抑郁水平,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1.锻炼类型

(1)对抗与非对抗的运动形式

非对抗性的体育锻炼与对抗性的体育锻炼都能明显降低中度抑郁大学生的抑郁水平,但是非对抗性的体育锻炼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抗性的体育锻炼。因为对抗性的体育比赛中存在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参加者难免会受到比赛中出现的消极因素;而非对抗性的体育锻炼不存在竞争性等,有利于降低参加者的消极情绪。

(2)集体形式或单独形式的运动形式

慢跑、毽球、24式太极拳等单独锻炼形式的运动与篮球、足球、趣味体育游戏等集体形式的运动,发现都可以明显降低有轻到中度抑郁倾向的大学生的抑郁水平,且集体运动形式的疗效更好。王萍发现慢跑运动影响毕业班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水平,主要对慢跑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慢跑运动是各种体育锻炼中较受欢迎的方法, 它简便易行, 最主要的是不受场地与运动器材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锻炼, 能增进身心健康。

(3)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

慢跑又称健身跑, 属于有氧运动, 它的运动量是由运动强度以及运动时间确定的, 容易控制; 慢跑还具有动作简单、易于掌握、安全省时间、见效快、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等优点[2], 而且是全身性运动, 锻炼效果好。

综上所述,无论何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都可以缓解抑郁程度,只是缓解程度不一样。

2.锻炼量

(1)锻炼强度

体育锻炼可以明显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改善焦虑和抑郁的程度,因为锻炼的强度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强度对学生心理状态改变更为突出。

(2)锻炼频率

锻炼频率是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应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及锻炼的强度和时间而有所不同,对于身体状态处于极度疲劳、精神负担很大或受到强大刺激的人,锻炼频率的确定一定得慎重。

(3)持续时间

如果锻炼时间过长可能造成疲劳、厌倦等心理反应及对心境造成损害。所以锻炼时间应该控制在20分钟以上,60分钟以下。运动强度、锻炼频率、运动时间的乘积决定运动量,因此在确定运动强度、锻炼频率、运动时间时,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

二、研究展望

(一)国内研究的对象大多是有抑郁情绪的正常大学生或者是仅通过相关抑郁量表筛选出的得分超出正常临界值的大学生,对研究生抑郁的研究少之又少,更不用说研究生男女差异了。

(二)目前只是检验了身体自尊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变量,今后研究可以对身体自尊是体育锻炼影响研究生男女抑郁水平差异的变量。

(三)锻炼的具体时间(上午、下午或是晚上),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而且很多研究并没有将 其纳入考虑中,在研究体育锻炼对研究生男女抑郁程度差异中可以加入这个变量。

参考文献: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篇9

【关键词】长春市;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inter Time Exercising

by College Students of Changchun and Relevant Policies

ZHANG Shou-wei, DU Fang, WANG Lan, DAI Ying, HE Zhu-yu, WU Hong-xu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We conclude from a field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winter time exercising participated by 624 college students of 8 schools in Changchun City that most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winter sports activities, but take exercises not so frequently and for a little time, that male students take more exercise than female students, and that having limited leisure time and great stress from study are the major factor refrain them from taking exercises in winter time.

【Keywords】Changchun City, college students, winter, physical exercise

1问题的提出

体育锻炼(亦称身体锻炼)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1〕。冬季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冬季课余生活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随着“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冬季体育锻炼状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冬季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大学生不畏严寒、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2〕。

长春市位于我国北方,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期较长,每年约有1/3的时间处于寒冷期,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低气温可达

-30℃。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在冬季不愿走出教室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对冬季室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空间较小,严重影响了学生冬季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长春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索影响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东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长春市8所普通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师范学院)624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检索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20余篇,在阅读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本研究的现状和前沿动态,从中归纳整理出有关冬季体育锻炼研究的原理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可靠的参考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在2010年11月14日至12月28日,对长春市8所普通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师范学院)624名在校大学生发放自制《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调查问卷,并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72份,回收率为96.0%,其中有效问卷624份,有效率为92.8%。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归纳与分析,基本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2.2.3专家访谈法

为了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目前长春市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相关情况,对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长期从事和管理学生体育工作的领导(主任)和相关人员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对长春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电话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的情况更为翔实和具体,是对问卷的补充和完善,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4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和SPSS 17.0社会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本研究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以得出相关结论。

3结果与分析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篇1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876人,平均年龄20.5岁。

2.研究方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进行测试。

调查问卷法:制定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体育锻炼兴趣、形式、类型及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等,测试前进行了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采用集体问卷测试,无记名答卷,统一指导语。共发送问卷1006份,实际回收952份,剔除无效问卷76份,有效问卷为876份,占发送问卷的87.5%。

专家调查法。制定专家调查问卷,以保证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反映着锻炼者的锻炼习惯。根据本研究需要,把体育锻炼行为分为无锻炼阶段、准备、行动、维持获得4个阶段。“无锻炼阶段”指“目前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准备阶段”指“有时进行锻炼,但没有形成规律”;“行动阶段”指“目前进行了有规律体育锻炼,但时间仅为6个月以内”;“维持获得阶段”指“已持续了6个月以上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表1为不同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经过方差分析表明,不同阶段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除躯体化、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组均值进行配对比较结果表明,维持获得组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3组,偏执因子得分低于无锻炼阶段组和准备阶段组,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低于无锻炼阶段组。进一步对各因子内容量表分析发现,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的学生有着较多的紧张、神经过敏、苦闷、自卑和猜疑、冲动行为,而处于维持获得组的学生则有着较少的不适行为。

这与Martinsen的研究结果一致,体育锻炼是治疗焦虑症状的有效手段,并有助于降低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程度。我国丁雪琴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两个群体在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分析提示:不同的锻炼习惯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影响,长期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不同体育锻炼兴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

结果表明,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在高组与低组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t=-3.081,p=.002),兴趣高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对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状得分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两极组间差异更为显著。体育锻炼兴趣低的学生表现出与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学生相似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事物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取决于对这一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取决于对这一事物的浓厚兴趣。大学生锻炼兴趣的高低可能是影响他们锻炼行为稳定性和坚持性的主要因素,因此表现出相似的心理健康状况。

3.不同锻炼形式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统计数据表明,不同形式组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在集体锻炼组与个人锻炼组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t=-2.991,p=.003),集体锻炼组得分明显低于个人锻炼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分值上还好于混合组(有时集体、有时个人)。进一步对各内容量表分析发现,经常参加集体锻炼的学生平时的不适反应和行为较少,8.56%的心理异常发生率低于个人锻炼组的16.4%及混合组的14.3%。这与何秋华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一致,课余集体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果优于非集体锻炼的大学生。

为减少其他锻炼因素的影响,选择经常进行有规律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锻炼形式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集体锻炼形式组和混合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分低于个人锻炼组(p<0.05),集体组的强迫、焦虑、恐怖因子分低于个人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因子分还低于混合组(p<0.05)。综合分析提示:经常进行集体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

4.不同锻炼类型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对锻炼类组(娱乐健身性的活动)、竞技类组(竞争比赛性的活动)及混合组(类型不确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发现,3组各因子总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是锻炼类组与竞技类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上,锻炼类组得分低于竞技类组。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大学生对竞技类活动后的胜负结果给予了过多的注意而产生了不同的评价,特别是失败的结果导致了心理状态的失衡有关,也可能与活动的内容和强度有关。这也是需要采用实验做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有研究认为,健身和有氧训练等非竞争性锻炼类型活动具有心境的双向调节功能,即将负性心境或过高的良性心境状态维持在中间水平上亦即平衡机制的功能,而具有双方竞争性的存在胜负结果的竞技类型活动对心境具有失衡机制的功能。黄志剑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大学男生在进行竞技性活动后胜负的结果对心境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失败使得竞技类型活动没有起到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长期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兴趣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选择集体锻炼形式和锻炼类型活动的学生心理健康效应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