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十篇

时间:2023-06-21 09:44:12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篇1

(一)摆正位置,创设氛围,摆脱小学德育工作的尴尬

思想道德教育没有现成的课程,需要以一系列活动为载体,但活动搞多了,学校领导、班主任都担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不仅如此,因怕出现安全问题,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越来越少了,因为一旦学生外出时磕着碰着,就会成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故”,加之学生外出,学校就要收取相应的交通费、门票费,有的家长就会投诉学校乱收费,学校真是进退两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怎么可能推进?我认为当前最急迫的工作就是努力创造一个良好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使学校的各个方面都有浓厚的德育气氛,学校的管理、评价、奖惩等所有工作都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使这一思想成为一切工作的坚定导向。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德育教育基地,就是一个动力源,就是一所德育学校,因此一定要重视班主任的培养,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同时,德育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粗糙,不能贪图政绩工程。德育必须建设载体,我们学校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有校长讲话、教师讲话、学生国旗下演讲等,都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还下功夫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比如老年协会,敬老院,社会实践基地等。同时,德育还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德育也要求具有服务性、开放性、情感性。

(二)转变观念,教会做人,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在课改发展的今天,很多学校在德育与智育面前同样更重视分数,语文、数学学得好,就是好孩子,就能得到各种表扬,于是“好学生”自己也认为已经全面发展了。但他们可能对劳动不认真、不e极,在同学面前容易流露出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们争强好胜,助人为乐的精神往往不够,每遇到事情,大多想到自己要出头,很少考虑他人、班级、集体。现在甚至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学习好的孩子更自私”,我想这绝不是空穴来风。相反,德性好的学生很少得到表扬,他们可能因考试成绩稍差而不被重视,但他们对集体的事可能更认真,肯耽误自己的时间帮助他人。可这有什么用呢?品德的好坏不可能在升学中得到任何反映,虽然说现在是划片招生,但一些重点中学招收区域外的新生仍然是以分数的高低录取。孩子们在这样一种分数第一的环境中长大,家长和老师有没有看到,他们往往自私自利,心怀仇恨,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是“以分为本”还是“以人为本”,关系每个家庭,也关系国家命运,只看重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终将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

未成年人是成年人的希望和未来,有什么样的孩子,家庭将来就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青少年就有什么样的祖国明天。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

未成年人的教育层次取决于成年人的教育水平;未成年人做人的热情源于成年人做人的激情,我觉得加强“做人”教育的力度首先是我们众多教育者端正观念,其次才是受教育者。

(三)规范言行,培养习惯,把准小学德育工作的脉搏

《意见》指出:“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讲到德育,一些老师不免讲“思想道德”“思想道德修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等口号挂在嘴边,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从小养成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学生成才、成人,还会受益终身。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一生的道德品格,乃至成功与失败。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最大的差别,就是他们学习习惯的差别,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其受益一辈子。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自身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小学生自制力相对比较差,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但同时还要有耐心,有条理,有思路;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定不能囫囵吞枣,半途而废。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要求学生做好行为规范之前,老师先为他们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然后再强调学生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要得体,要适宜。

(四)讲求实效,不断创新,德育活动促学生完美人格形成

在学校工作中,要想让德育工作占据重要阵地,必须把德育活动办得有生有色,富有实效,德育活动需要不断创新。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篇2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教育

在提出“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重点建设中国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当将思想德育工作放在战略性位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将“传道”放在首要环节,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知识讲授之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工作,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工作,其在实践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性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设的不足,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新渠道。

一、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现状

当前,在我国农村中小学,重视“智”的发展,忽视“德”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多年,但是由于考试机制的存在,应试教育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的舞台,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时有冲突,中小学通常都将知识教学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中“德”与“智”这两个本不冲突的因素,成为了两者必须选其一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情况考核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科目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通常比较僵化和走过场,对于其重视程度也很低,通常将对于德育的认知代替了行动,对于德育评价的模式僵化,科学性比较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对于德与智的平衡性把握有限。

2.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现状

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实效性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针对性弱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没有科学的机制体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制定新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法,缺乏科学有效的良好标准来进行新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考核成绩应当纳入在整体的考核当中,学校在整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制定中,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老办法,应当遵循教育的基本分析方式,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尊重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与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不仅仅教育机构,各个地方的社会行政部门也都认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渠道,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对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补充教育。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认识责任感不全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只需要依赖于学校、问责于学校即可,这一思想就导致当前我国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程度十分有限,难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教不得法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当中。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受到教育从业者广泛的重视。主要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落后,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不够,很多学校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够全面。例如,在2016年5月,针对农村中小学思想教育问题,甘肃省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对于甘肃省的中小学进行综合整治,对于网络暴力、肢体暴力等手段进行的校园欺凌进行集中整治。然而,就在2016年9月,微博上传播的一段《定西市工贸中专文峰校区校园暴力》视频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时常1分23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学校围墙旁,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背对着围墙,另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狠狠的抽了她一耳光,随后打人的女学生脱下了校服,再次不停的扇对方耳光。同时,她还不断的用陇西方言责骂着被打女生。被欺凌女生反抗无力不断哭泣,经过媒体曝光后,目前,被打女学生已经回校正常上课,学校也对打人的女学生进行了相关处置。

不仅如此,也追究了打人女学生的监护人的责任,对于被打女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赔礼道歉,同时保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工作。这一事件,深刻体现出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同时,教育从业者当中也存在着道德教育不够耐心、科学,奖罚机制不合理,对于学生的培养耐心和态度不同,没能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因而校园欺凌,体罚事件偶有发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也会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了不良循环。对于部分突发事件,例如校园欺凌事件,应当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在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进行教育策略的探讨,从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三个角度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为我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参考文献:

[1]浦明磊. 试论德育管理问题不足与解决策略[J]. 亚太教育,2016,22:193.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篇3

【关键词】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

近十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成绩有喜人之处,但实事求是地说,总体效果特别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是不尽如人意。如广东省关工委2010年11月份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广州市需要入读工读学校的学生有5000多人(其中有学习障碍和思品偏常的学生,思品偏常的学生占的比例相当大),目前广东只有三所工读学校,广州市入读工读学校学生的竞争率仅高达63:1。可能其余4000多5000名思品偏常(学习障碍)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应该进的学校;社会需求高而学校建设不足真令人触目惊心。另外,也就是在近几年,时常在各类报刊杂志上会阅读到类似于《九成人叹当下好老师不常有》、《谁能告诉我,班主任该怎样批评学生》和《谁教过我们当老师》等,反映老师处于无可奈何及师德教育仍需加强的文章;当然还出现马加爵、毛苒等闻名全国的教不好的坏学生。本文着重阐述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思考与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从理论而言,当国家将目标和内容确定之后,学校主要是把握好德育过程和实施好德育工作。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来看,调是蛮高的,“将学校德育工作摆在首位”,但从本课题组一年多时间的调研和对大量资料的阅读研究,在追求“升学率”和“唯智倾向”长时间的作用下,其实德育首位未真正落实,因此,其实效性不高。究其原因故然很多,如社会和学校的反差、家庭与学校的脱臼、目的和手段的无赖、教育与教学的对立和师德问题等。为有效提高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欲尝试从下面找对策和思考。

一、学校内部德育影响的优化组合思考

中小学德育工作包括过程和实施两个方面,作为学校,应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德育工作的实施,只有将一定的内容,通过相关的途径选择和与之相适的方法,才能达到德育目标。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教育影响因素来看,具有明显的多样化。”实践也表明,任何一种教育影响都不可能单独的运作。它们的教育效能和效率,很大程度取决于各种教育影响是否实现优化组合,组成一个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教育网络系统。提到教育影响的优化组合或网络系统其实有两个层面,但不管是实践者还是理论研究者,关注的更多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优化组合,这是学校德育过程最为传统的有影响力的优化组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教育环境越来越复杂,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人文环境等都在变革中影响、冲击着正在成长的儿童少年;另外,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一些家长受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在如何帮助孩子成长方面存在种种偏差;加之留守儿童少年数量在学校的比例越来越大。传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优化组合给多元社会的冲击、家长人才观的偏差影响,形成了家庭与学校的“脱臼”,导致学生父母难以成为学校之外的家庭中的“老师”。因此,为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那就选择学校能够有效控制的,内部德育影响的优化组合来思考和尝试。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乡师资队伍

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说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必要的数量,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条件,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的校长和教师可以弥补某些办学条件的不足。”实践也表明这一点,因为教师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是主要方面。

首先,高素质的教师能够自觉转变陈旧的德育观念,形成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德育观。当前教育正处在一个非常变革时期,教师的德育观念必须自觉变革。德育实效性不高,就是因为观念落后。教育观念要更新,要坚持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道德的产生是为了美好的生活,不是对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而是以学生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以创新为标志的二十一世纪,应该在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德育也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挥重要作用。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和独立人格;树立“让儿童青少年个个主动、健康发展的德育教育观;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采用传统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高素质的教师,能够审时度势,你变我变,并结合新课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可以尝试着运用微格式、问题式、研讨式和学导式,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德育教学方法,达到有效激活学生,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网联动,真正实现新时期德育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其次,高素质的教师能够乐教勤业。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张思明曾这样说过:“(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不仅看成是事业,而且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着它、感悟它、享受它。”这是张思明之所言,也是张思明之所为。“把教育看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认为这就是张老师成功的“秘诀”。现实生活当中确实是这样,大凡素质高的老师其必定具有正确的高层次的职业理想,意味着这样的教师将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纳入人生价值的框架去思考、去理解。在这样的框架中,教育价值观与生活价值观、教育志趣与生活志趣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教育的真实即生活的真实。在学校德育过程和德育实施中,教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他们(她们)的精神面貌,包括他(她)人生价值观、敬乐业精神、责任心、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品德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声无形的示范作用和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因此,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人人乐教勤业,素质优良,学校除德育实施中负面效应就少外,学校德育实效性有根本的保证。

再次,高素质的教师有爱生如子的高贵品质,成为名符其实的学校之外的“家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农村的青壮年基本跑到城市(城镇)务工。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有80%属留守儿童少年,孩子与父母见面一年就那么几次,父母连自己的基本职责都难以履行,哪还谈得上成为学校之外的家庭中的“老师”。当前城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家庭中的“老师”与学校中的“家长”角色缺陷。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失缺的情况下,学校在正规的有组织的教学基础上,将会注重有家庭教育气味的“侧面教学”。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对缺少家庭教育的学生管得更加细致,照顾得更加周到,对学生做更多的个别教育和“侧面教学”,给只注重正规的有组织的教学形成有效补充。另外,老师还会将具有家庭教育内容广泛性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如教学生从最基本的生活习惯、本领,到劳动、社会关系(已了解到的)、风土人情等等,老师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代替家长毫不保留地、无私通过工作和生活传授给学生,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有效地强化学生言行,使我们的学生对教师的感受既是师长也是慈母。学校有这样的教育氛围,教师的影响力就高,学生的德育逆反心理就无产生的空间,其德育实效性高情在理中。

2、构建德育主渠道与各科教学的德育网络

思想品德课及各科教学,是中小学德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途径。

思想品德课和各科教学同为德育途径,但又各不相同,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学科,而各学科是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要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实效性很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除注意发挥自己人格魅力,以身立教外,还应努力将德育主渠道和各科教学结成德育网络,形成合力。

新课程标准已明示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从目标阐述可知,思想品德课整个教学过程都着力于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而言,是通过系统接受社会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在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提高自己的理想、信念、政治方向及水平,于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顺理成章,如何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德育的主渠道?实践表明,“亲其师信其道”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教育信条。一位称职的思想品德课老师,首先,其职责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给学生道理,教给知识和解决疑难;更不能将高尚的道德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人为斩断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锻炼学生记忆能力的填空和判断题。其次,作为与时俱进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感和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要坚信马克思主义,努力去实践“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满腔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充沛的情感点燃学生思想火花。再次,要对教育事业和学生充满炽热的爱,使师生间的知识情感处于相互交融状态,这样才能在知识传授上“共振”,在德育交流上“共鸣”。使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品德课主渠道的地位落实无疑,学校德育实效性高。

各科教学任务主要解决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在素质教育还仅停留在口头上的今天,又有多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认真渗透德育教育?努力协同品德课去解决学生行不行的问题。的确,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需要教师设计得尽量隐蔽些,迂回些,更多的是靠渗透、靠人格的魅力,靠教师的道德影响力,真正以德育德。学科是育德的载体。去年11月,一套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家长热捧,以至于卖断货。北京十五中校长邰亚臣认为:“这些跨越了70余年的老教材为何还能散发魅力,就是因为它的编写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始终,教材中渗透着公平、正义、自由、爱与被爱等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处处体现生命间的微妙关系,展现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等等”。新时期的社会学校为了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除重视学科的德育渗透力量外,学校应在努力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应重视抓好各科教学,即各课程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共同承担起德育实效性的责任。如发挥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优势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情教育。通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通过体卫艺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样学校的学科教学在育德的自然渗透的基础上,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结成育德网络,形成学科育德合力。

二、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正面影响的思考

近十年来,中小学德育苍白无力实效不大,成了不争的事实。导致这一“怪病”的形成,原因当然有多种。在调研和近些年阅读大量的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文献,导致学校德育工作这一“怪病”的形成,概括起来两点:其一,德育过程、德育实施组成元素中的内容不变或变化不大。其二,社会变化速度快出现许多新生事物,导致人的思想变化太大,使当前的德育过程和德育实施适应不了。网络文化是社会飞速发展的产物,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冲击最为明显。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离不开网络。

1、利用网络文化优化德育实施的环境

网络文化的产生,促成了以第四次教育技术的变革为契机而形成的现代教育技术,它的典型媒体是多媒体电脑和计算机网络。因此,将网络技术融入学科和德育教学之中,实践表明融入网络技术的德育教学,其将有效创造教与学的愉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由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形象展示教学信息,增进学习者的理解力;发挥多媒体功用,形成多种感官刺激,提高学习效率;发现与建构知识,培养符合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交流与共享。从上述理论和实践均可说明,融入网络技术的德育教学具有吸引力,较之传统的德育过程和实施,信息网络多元的信息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更具有震撼力和辐射力,对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教育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规范置于同等重要层次加以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自觉网络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切实提高网络德育自我教育能力。

2、利用网络文化引发德育实施的自身革命

在有条件(或创造条件)的城乡中小学,应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尽量建立班级网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小学四年级以上建立个人网页,培养和树立中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开发BBS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利用E-mail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设立校长信箱、班主任信箱和科任老师信箱。学生可以通过E-mail的方式直接与校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交谈,这样既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还有助于尽快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当然还可以建立起学生思想品德及日常行为规范的网络化等,使新时期中小学的德育实施在网络文化的引发下,真正实现自身的革命,德育的实效性切实得到提高。

以上是本人对当前德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可能很不成熟,仰德育方面的专家和同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2]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3]柳海民主编.教育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0).

[4]唐瑛.中小学德育工作低效的一些思考[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8).

[5]朱丽娜.关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6).

[6]民国老教材70年走红拷问现行教育体系[OL].腾讯网,2010,11,30.

[7]晓莎.一位中学教师的教育生活[J].中小学管理,2004(12).

[8]余颖.广东工读学校步子落后了[N].羊城晚报,2010,11,12.

[9]李力著.现代远程教育论[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6).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篇4

一、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

1、德育工作得不到重视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传道、受业、解惑”自古就是教师的本职所在,“传道”被列为第一位,因此德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应该占主导地位,占首要位置,“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也是学校应该遵循的工作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仍然是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计划总结中说说,平时工作撇撇”是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

2、德育工作机构不健全

要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必须有健全的德育工作机构,一是要有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组织与开展,二是要有一只高素质的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三是还应该有健全的少先队组织。但是根据调查了解,在农村学校中这些组织机构不是没有就是形同虚设,具体表现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虽然校校设,但是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不能有计划的组织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基本不设,少先队大队、中队、小队组织建立不起来,根本发挥不出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没有建立;个别教师素质比较低,不能对学生起到“师表”作用,相反,个别教师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思想反而对学生起到了负面影响。

3、德育阵地匮乏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个有力的措施就是利用校内外德育阵地,充分发挥阵地教育优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说,德育阵地的教育功能比空洞发的说教效果派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农村由于受当地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制约,学校内没有德育活动室,学校外没有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多数农村更没有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教育基地,因此,在农村是没有什么办法利用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

由于上述原因,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相对薄弱的状况,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差,学生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缺乏应有的为他人着想的意识等现象普遍存在,加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迫在眉睫。

二、加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只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要靠教师来完成,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首先,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和行为规范教育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制定完善教师工作考评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其次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要选拔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定期举办班主任培训,组织班主任进行经验交流,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同时要完善班主任考评的制度,加大对班主任的奖惩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强化少先队组织建设,形成一套学生自我管理的机制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小学学生的组织,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学校少先队组织,要支持少先队的工作,选派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少先队辅导员,聘请热心少先队工作、在社会有较大影响品质高尚的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举办少先队辅导员培训,把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主要工作;少先队小干部要实行民主选举、竞争上岗或者定期轮流任职。其次组织少先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主动性,在辅导员的具体指导下有目的的开展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发挥红领巾监督岗作用,建立起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有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是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工作体系

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道德教育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级教育网络,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相对较差的现实,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学生管理和教育方法的培训,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要将家访制度和家长会制度落到实处,及时与家长交流在一定时期内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做好学校与家长的配合和交流,有针对性有目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做好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有利因素教育学生,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具体社会活动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家庭对学生教育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篇5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教育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发展有计划和目的地进行思想道德影响,德育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做好德育工作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民族情操、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发展,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优先意识淡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上学校抓教学成绩能够看得见,家长看重孩子的分数,学校唯分数评价教师等,德育教育显得教学效果不够明显。还有的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德育教学就不够重视,片面认为德育教育没有什么用,可有可无,完全没有德育优先的意识。

(二)德育工作队伍不优

我国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德育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由其他教师兼任,而这些兼任教师又以其所任教的语文、数学等学科为主。多数教师只是凭工作经验教学,没有专门为德育教育总结教学方法,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质量亟待提高。

(三)德育工作目标空泛

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学校教学有时候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口号多,行动少,对学生实际德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小,表面上看起来强化了德育教育,本质上并没有。

(四)德育工作方法简单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通常也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理论考试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自参与体验培养、提升德育水平。由于部分德育教师在教学中思想观念陈旧,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不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行为,阻碍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且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也会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心理,觉得枯燥,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五)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差

中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成长的重要阶段,思想和心理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上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歌曲、影视作品等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学生即使受到了全面的、科学的品德行为教育,难敌两天时间在社会的消极环境及其负面影响这种尴尬状况。

三、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德育意识,增强育人责任感

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需要从根本改变中小学教育中只注重分数的现状,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强化德育教育的意识,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把德育工作的教学成绩纳入教师教学考核中。

(二)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学校德育教师素质有直接因素。学校要做好班主任教师的选择工作,班主任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水平引导作用不能忽视。学校要抓好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更新年龄较大教师的思想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师生交际中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同时学校也要注意对青年班主任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传统道德方面的再教育。

(三)明确德育目标,实现层次化、具体化

学校要对德育工作有明确的目标,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要学会团结同学,热爱班集体;要懂得爱自己的家庭,孝顺父母;要懂得为社会做贡献,爱自己的祖国。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主要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具体,不要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不能理解。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有行动目标,从而有进步的动力。二是要不断与时俱要与时俱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进行调整,紧跟时代步伐,这样才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三是德育教育要有可操作性,从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出发,依据其德育水平的高低,相应确定各个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

(四)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

学校应积极探索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杜绝德育和教学两张皮现象出现。二是在活动的点滴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三是通过校园文化,如在校园中张贴宣传画,名人名言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篇6

【关键词】学校 德育 研究

当前,高校德育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德育实效的实质性低迷。德育实效低迷之原因,并不像一些学者表述的可简单地归结于德育实践模式化,德育活动形式化,德育方法单一化等德育实践的失误。根本上讲,乃是学校德育工作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针对性等众多局限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只有重新深入、客观地思考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严重缺陷,对德育现状作出科学评估,才能做到扬长弃短,积极应对;才能做到有继承重创新,走出一条科学性强、创新性强、实效性强的高校德育自主创新之路。

一、德育地位认识模糊

邓小平1978年就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然而,德育首要、核心、保证的地位正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

1、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人为地割裂德育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片面强调学校在经济发展、知识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德育是“副业”,在学校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将德育看作是预防手段和应急措施,德育经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个别领导干部缺乏党性原则,政治思想观念淡漠,极大地破坏了德育工作者的形象,降低了德育工作的说服力和有效性;个别领导干部组织纪律性差,作风不正,精神状态不佳,干群关系紧张,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德育工作的各项任务很难落实。

2、“重智轻德”思潮的冲击。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不断彰显,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和利益分配机制市场化,使知识的重要性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同,“读书无用论”思潮不攻自灭。但是,取代“读书无用论”思潮的是另一股更为强劲的知识工具主义思潮。知识工具主义,实质上是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实用论”的沉渣泛起,人们更加重视学校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功能,淡化学校的育人功能。学生也更加片面地重视应用性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提高,忽视了自身德性境养和完善。

3、学校行动策略的失误。高校面临更加激烈的声誉和生源竞争。为了最大限度地取悦学生,有些学校显得急功近利和缺乏远见,对学生的知识工具主义思潮并未给予真正有效的反击和引导,而是简单地迎合和满足。在更多地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的同时,却对人文精神类的课程淡漠。德育地位在这些高校显得更加模糊、弱化。

二、德育目标定位缺陷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德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讲,当前德育方面的很多问题皆因长期以来在德育目标定位上存在的缺陷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无根性。人们在反思以往德育目标“高大全”给德育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同时,往往也走向了片面的对“大道理”的简单修正。这种反思和修正往往以“德育适应性”的口号出现,强调德育回归现实的德育环境和德育水平的现实。它并不建立在对“大道理”的理性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其结果导致对德育本身存在的和要求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的缺失,即德育丧失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之“根”。打着“适应”旗号的德育并不能适应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强烈需求,从根本上讲,不利于培养高尚的德性人格。

2、教育目标泛化。我们在确定德育目标时,往往仅注意其高尚性和统一性,而对其确定性,可操作性和行为导向性不够,以致于德育目标泛化,缺乏时代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德性培养和人格完善缺乏应有的导向、激励、控制和评价等功能,教育认同度较低。

3、德育目标世俗化。有一批人打着“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幌子,反对在德育目标设定上的必要超前,热衷于德育目标世俗化的研究,着力于“德育量化考核”,将“公约”、“手册”、“守则”、“规范”、“忌语”等异化为德育的目标。实际上,“规范”式的教育完全不能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发道德完善的激动和冲动,高尚人文精神的关照却经常使我们在感受心灵颤动的同时产生对真善美的渴望。德育目标应当超越实用,超越对物质利益的盲从,超越利害关系上的简单对比,超越对道德行为规范的尊崇,超越人们现实已经达到的德性水平。否则,“现存即是追求”、“德育目标即是德育现存”,德育目标的导向功能将不复存在。

4、德育目标功利化。各校普遍制定和施行学生综合考评评价机制,德育部分也是通过一些具体标准予以量化考核。在考核标准科学性欠缺和正面引导效益缺乏的情况下,一些学生为了考核加分而学习、工作和做好事。虽然功利,但如果能得到有效引导和良性转化,也能成为追求进步的动力。但是,如果不能实现这一良性转化,则量化考核的德育除了培养斤斤计较、惟利是图、善于钻营的小人,不可能有任何正面的育人效应。

5、德育目标同一化。我们在德育目标设定上搞“齐步走”、“一刀切”,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模式去塑造所有的教育对象。德育目标设定缺乏层次性、渐进性和个体差异性。

三、德育内容体系存在混乱

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由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由受教育者的基础道德发展水平所制约;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应由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来甄择。德育内容体系混乱将给德育工作造成严重的、带根本性的消极影响。

1、从时间维度看。德育内容简单重复,陈旧单一,几十年不变,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时代性,严重滞后于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经济文化、学生思想观念等的发展变化进程。

2、从纵向衔接看。德育内容从小学到大学一成不变,重复较多,不同受教育主体间的德育内容缺乏应有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不能很好地做到整体衔接和层次渐进。

3、从横向构建看。德育内容体系一直未能予以科学建构。同志明确指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即是我们所指的“德育”,对于新时期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德育机制僵化封闭

德育机制健全、科学、有活力,是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当前,在学校德育机制中,有几个问题比较突出。

1、德育全员意识淡薄。德育工作经常只是由固定的所谓“德育工作者”承担,并没有形成人人关注的德育大环境。为此,要在强化全员德育意识的基础上,理顺学校各组成机构间的关系,组成以党组织为核心,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体,政工队伍为骨干,教师队伍为关键,职工队伍为辅助的德育工作结构,要深入研究,拓宽和实践“三育人”的德育理念,形成对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大德育意识淡薄。学校德育未能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学生德性培养的大德育体系。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3、德育载体单一,方法简单。学校德育工作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当薄弱,载体比较单一,不能适应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阵地功能明显弱化。学校德育工作往往滞后于社会变革,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尚未完全落实、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进生活的工作也做得生硬、肤浅、德育方法简单,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都显得不够,传统方法继承有余,新兴方法创新不足,德育美感缺乏,对教育对象的感召力较弱,德育工作明显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国家育人需要,社会发展变化需要和学生思想需要等新情况。

五、德育工作队伍素质偏低

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德育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靠德育工作队伍。然而,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问题仍然是德育工作的“瓶颈”问题。

1、德育队伍政治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在德育队伍和德育思想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杂音、噪音,发生了一些德育工作者宣扬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的现象,来自于德育工作队伍自身的问题,有时更有破坏力,更容易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产生冲击和破坏,更容易对人们产生误导。因此,提高德育队伍的政治素质,坚定德育的阶级性本质,是尤其紧迫和重要的。

2、德育队伍的学历水平偏低。一些学校将德育工作者与专业教师严格区分,在深造学习的机会上不同等对待。一些从事德育工作的同志自己也缺乏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愿望,不主动争取机会,也不努力把握机会。除了校方转变观念,为德育工作者进修提高创造条件外,德育工作者加强业务进修学习显得更加重要。如果德育工作者将德育工作看作是事务性的工作,在工作时间之外怠于学习提高,即使解决了学历问题,也解决不了水平问题。

3、德育学科观念较为淡漠。在很多人(甚至是一些德育工作者)的观念中,德育不是严谨的科学,德育不是一门学科,德育工作不能作为专业。因此,一些学校总是将一些所谓“专业上发展有困难”的同志安排在德育工作岗位上,一些自认为在专业上发展有困难的同志也喜欢将转向从事德育工作作为一项合理的安排或者相对美好的“逃避”。如果德育工作者心存自卑,德育工作就硬杆不硬。转变观念,正视德育地位,科学认识德育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将德育作为学校的重要学科来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4、德育研究观念较为淡漠。在一些德育工作者的观念中,德育仅仅是一项实践性工作,不需要搞科研。我们认为,德育科研不仅仅是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而是促进德育工作改革创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端正德育科研的观念,培养研究型的德育干部,提高德育科研的能力,促进德育科研的成果转化,以科研促创新,既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5、德育创新意识较为淡漠。一些德育工作者将德育看成是党和政府政策简单的宣传工具,看作是日常事务性工作,德育工作中的继承意识过强,创新意识淡漠,创新能力和对学生的适应能力都显得较弱。创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和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不竭动力。学校德育工作者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

总之,深入思考学校德育实效低速的原因,理解学校德育缺陷之真正所在,在实践中改革发展,在继承中创新进步,推进德育工作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9-06-16.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篇7

关键词:德育;德育衔接;大学德育;高中德育

国家对德育衔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关注和重视的。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10年7月,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份《纲要》再次着重强调要“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由此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学校德育衔接工作。

一、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本文论述的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总体而言,学术界关于德育概念主要有两种认识:狭义方面的德育和广义方面的德育。狭义方面的德育主要是指学校的道德教育;广义方面的德育也就是大德育,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思想、政治、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本文所说的德育主要是指广义的德育,即大德育。

高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大学阶段属于高等教育,两者在培养目标、任务上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但从社会主义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人才成长的过程而言,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又具有连续性与整体性。高中德育是大学德育的基础,大学德育是高中德育的延伸与提升。高中德育不仅关系着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且也关系着大学德育的起点如何。尤其是高中到大学的这段时期,是学生道德价值观趋于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这种紧密的教育体系理应实现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的衔接。

二、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工作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和分析。

1.德育目标社会化,针对性不强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方向,是衡量和考核德育工作成效的尺度。一直以来,我国德育目标的定位是以社会为本位,主要考虑的是社会的发展和要求,而对大学生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考虑不多。

许多大学生对这种社会本位的德育目标表现出反感和抗拒。用他们的话说,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们已经具有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意识,只是不知道该如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把这种意识转化为行动罢了,他们更多需要的是能够解决自己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完善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各种素质,而不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重复的理论知识。因此,这样的目标定位,只会让学生感到德育的远、大、空,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却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于是,他们对德育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德育的育人功能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德育目标也无法实现。

2.德育内容简单重复,渐进性不够

大中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是学校德育不同阶段能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完整系统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基本需要。从纵向上来看,大学与高中的德育内容缺乏严密的衔接性和科学性。高中德育偏重于宏观的政治信仰教育,大学的德育内容又往往与高中的德育内容呈现交叉、重复的现象。

不可否认,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所以,德育内容在某些方面存在反复的现象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反复”不等同于“重复”,“反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层次水平而定,不能只是一味地简单重复,如若不然,德育内容就无法真正落实,德育效果也无法实现。遗憾的是,有些学校由于对德育的重视不够或是认识不足等原因,致使德育内容没有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而制定,没有遵循学生品德素质发展规律,简单重复现象较为突出,应有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没有体现。这样的德育内容,很容易给学生以“空、大、套”的感觉,当然会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3.德育考评体系不健全,衔接难实现

德育考评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育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当前,对于学生的德育考评,一些学校形式化现象严重,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例如,对于高中生的德育考评,有些教师的评语几乎雷同;而有些大学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表现评价也如出一辙。如此的德育考评对学生的心理必然会造成一定伤害,导致有些学生对于这种形式性的德育评语也应付了事,随便看一眼而已。然而,从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来看,不管哪一个阶段的学生都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予总结性、鼓励性和引导性的评价,以求促进自己的进步,同时也会因为教师对自己与众不同的评价和认可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安慰感和满足感。而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考评并没有体现出对学生实事求是的评价和人性化的关怀,这种不切合实际的德育考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难保障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的对策及建议

要使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就必须置身于德育的大环境中统筹规划德育目标,丰富完善德育内容,建立健全德育考评体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的目标,最终实现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的有效衔接。

1.树立大德育观,统筹规划德育目标

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德育也具有整体性。因此,我们应该按照德育整体性要求来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德育总体目标的制定要统筹规划,上下连贯,左右衔接,形成一个完整而又有层次的体系。各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的高低,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而有所区别。同时,也要保证各个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以使相邻阶段的德育可以有效衔接。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它担负着为大学输送优秀毕业生的任务。所以,高中德育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进入到大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也应该结合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应站在整个大德育的视野下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目标的有效衔接。

2.丰富完善德育内容,编写衔接德育教材

大中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是构成学校德育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学校德育内容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德育内容要反映现实需要,符合时代精神,紧跟前进步伐。学校德育内容还应该融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选取学生广泛关注的焦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思考和实践。

德育教材是德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德育内容衔接的重要支撑。相互衔接的德育教材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学段德育教育的有效衔接,从而推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大中小学德育教材的编写,应该统一规划,整体构思,分步实施。教材的编写可以依照国家关于德育衔接的指导性文件,由德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优秀的大学、高中一线德育教师共同商讨,明确理念,制定标准,以确保德育内容的循序渐进,德育课程的前后衔接。

3.改革高考及完善大学招生制度,促进大学与高中德育衔接

我国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是以统一考试为主、自主招生为辅、少数学生免试保送为补充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体系。这一体系为我国高校有效、合理地选拔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体系依然过于单一,高考仍然是主要途径和方式,人的综合素质在高考中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也无法实现有效衔接。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变单一的、以高考为主的选拔方式为多维、全面的选拔方式迫在眉睫。我们可以选取国内某几所高水平的大学进行试点,在招生录取新生时,不仅要考虑申请人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更要考虑他们在高中时期的德育评价,尽可能地对申请人的素质进行综合的考核和衡量。这样,等到进校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学校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双向的选择来确定学习的专业。这样一种招生录取方式,不仅会促进高中教育的全面实施,更会促使高中德育主动与大学德育相衔接,从而使高中学生顺利通过多维指标的考核,升入理想大学继续学习。

4.建立学生德育档案,完善德育考评体系

德育档案是反映学生德育情况的综合体现,它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德育档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平时与定期相结合;第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档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情况,以便给德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针对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不衔接的状况,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德育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从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多个角度进行考评,力求实事求是地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为了保证德育考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我们应从考评的内容出发,综合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学习态度、理解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成绩等方面建立有机考评机制。我们还应该坚持开放性、多元化的原则,采用综合考评体系,例如,自我考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任课教师考评与班主任考评相结合等。

解决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问题,是保证德育实效性、最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实现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使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在发挥本阶段德育特色的基础上又能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这需要所有德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究。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以期能对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尽绵薄之力。当然,随着德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大学德育与高中德育衔接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郑萼.首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及整体设计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成瑞,龚萱,等.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探索[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3]冯铁山,詹万生.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5(5).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篇8

【关键词】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84-02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本文以安溪县沼涛中学为例,探讨深化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提升素质教育质量。

安溪县沼涛中学是福建省普通中学三级达标学校,是由台湾财团法人陈沼涛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于1994年10月捐建,先后荣获福建省首批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福建省校务公开先进学校、泉州市文明学校、泉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泉州市国防教育先进学校、泉州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沼涛中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1.德育工作的紧迫性

00后的未成年人身处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和家长对他们过分溺爱,衣食无忧,相当一部分存在任性骄横、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方面问题,因此,深化未成年学生德育工作,提升素质教育质量事关“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2.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沼涛中学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精神为指导,秉承“成人成材,尚德尚能”的德育理念,以遵循学校德育工作和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新课程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3.德育工作的机制保障

安溪县沼涛中学建立了“校长——德育专干——班主任、科任教师”的三级多元化管理体系,落实“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的方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学校始终把学生学会礼仪、学会做人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和创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学校坚持每年都把德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保障德育工作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形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沼涛中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1.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学生德育工作

学校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管理中的各个方面,提升学生德育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引导学生注重文明仪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开展校园环保志愿者活动;积极推行“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开展“五无”、“五带”、“五做到”活动;以每周的升降旗活动为载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开展各种班级体活动,向灾区捐款、“爱心献学友”等爱心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推行“无人监考”制度,增强“绿色考试”、“诚信考试”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感受文明、践行文明,将德育工作具体化和实效化。

2.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学校注重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核心课程、知识课程、技艺课程中注重德育工作。例如要求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等课程中注重人文关怀教育;班主任组织学生召开“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会,教育学生要从自身小事做起,自觉规范思想行为,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学校还利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德育工作,开发展出《静思语》、《陈沼涛》等德育工作校本课程。

3.充分发挥教师、家长的示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整个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发挥德育工作中重要的角色作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安溪县沼涛中学注重引导全体教师将德育工作作为课内外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都要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和示范者。制度上,积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按照《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要求,建立了教师道德检查、考核、奖惩制度;工作上,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召开民主生会、写心得体会等活动,引导教师自我反省,规范习惯;生活上,“要求学生做的,自已先做好”,做到“六不进课堂”。学校还对教师加强德育工作培训,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德育形式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4.积极营造德育工作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沼涛中学是一所以体艺特色见长的完中学校,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以思想、理念和文化来营造良好的德育工作环境。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积极开辟和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

加强班级、宿舍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班级、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活动场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部位,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环节。学校组织开展班级、宿舍文化建设,让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其中,开展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治自律、集体主义和动手能力。如征集富有个性化的班名班训、舍名舍训,如“博毅班”、“雏鹰班”等,增加班级和宿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凝聚力;用班训、舍训要求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目标,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引导各类校园社团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根据学校的生源特点和体艺教育优势,建设高水平的校园社团组织,出台了《沼涛中学社团管理条例》,在制度上规范引导未成年人社团活动,成立了“天一”棋社、“极漩”排球社、“兰斋”国学社等20个精品学生社团。学校组织召开社团大会,设立“社团活动掠影”专栏,引导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贯穿德育工作,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未成年人的素质教育。

结束语

沼涛中学因为有台商捐建的背景,又是福建省首批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并且处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泉州地区,所以探讨沼涛中学的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希望本文的探讨能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借鉴,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小学德育纲要》. 1993.03.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篇9

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国际社会、经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也将更加剧烈,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也必将更为复杂多变,学校德育将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如何加大德育改革的力度,使学校德育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需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求教各位同行。

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现从传统德育观念向现代德育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行为的指导。德育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面对21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复杂挑战,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从传统德育观念向现代德育观念的转变。首先,从封闭型的德育观向开放型的现代德育观转变。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增高。封闭式的学校德育环境已不复存在,传统德育观念受到了彻底的挑战。我们应确立开放型的现代德育观,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信息选择和文化整合功能,主动迎接开放社会的各种挑战。

其次,从传统学校德育观向现代德育终身化、社会化观念转变。

教育终身化、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德育的对象将从传统的在校青少年扩展为全民,德育将伴随人的终生。现代德育不仅贯穿大中小学教育阶段,也应贯穿于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学校德育观向现代德育终身化、社会化观念的转变,是德育工作者的必要意识。

再次,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

传统德育是防范型的德育。教师、家长、社会有关人士考虑较多的是如何管好孩子,企图在孩子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筑起一道围墙,不考虑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一味要求应该怎样不该怎样,按照成人的意愿成长,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在复杂开放的信息社会中,面对大量的信息流,面对多元文化、多元思想意识、多元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竞争和冲突,如何正确的选择,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德育那种防范型的德育观,确立主动发展型的德育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主动选择、主动发展,充分发挥主体性、自我教育能力和整体素质,自觉地把社会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道德需要,促进他们主动地健康地全面发展。

二、大力开展德育科研,促进德育工作科学化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青少年思想意识复杂多变。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人才。我们就要科学地预测:21世纪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当今的青少年——未来的社会主人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应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德育模式?这都需要进行研究。深入开展德育科研,是解决当前德育面临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德育效果,为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的重要举措。德育科研不仅是教育科学研究部门的任务,也是教育实际工作者的任务。《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提出:“德育科研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德育科学研究部门和学术团体的作用,鼓励德育科研人员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密切合作开展课题的研究”。广东省政府为普教科研提供经费和政策的支持,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将促进德育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德育水平、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德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教师三结合研究队伍的形成,将对德育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新世纪的德育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性与超越性,也就是更高的科学性。德育科研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三、积极进行德育创新,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德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中小学德育大纲的颁布与实施,使我国德育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确定了德育的内涵为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质教育,确定了德育总体目标及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规定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责任,形成了德育考核标准及考核制度,逐步建立起适应新时期社会和青少年发展的德育体系,使德育工作向科学化迈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少年需求的变化,原有的德育体系已无法解决社会现代化过程涌现的种种问题了。德育需要创新,需要对原有德育体系进行完善、改革,需要创立各种适应21世纪的新德育模式,建立德育新体系。如德育的目标如何体现21世纪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求;德育内容和德育课程的设置如何反映现代化建设要求,反映新时代的特点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关注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心理问题,健康的闲暇生活,人际道德与自然生态道德的关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新与继承、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批判与借鉴问题;德育的方法如何适应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特点;学校、社会、家庭德育机制的完善问题;如何克服德育过于理想化和标准化、过于强调德育的“塑造”功能;如何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德育评价标准等问题,都需要德育思想、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四、深化德育课程的改革

德育课程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社会时期对青少年精神面貌的要求。重视德育,首先要重视德育课程。德育课程的改革是德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是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是贯彻德育要求的主要途径。中共中央对德育课程的改革十分重视,专门为德育课程的改革颁发指导性文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德育课程有了频繁的改革、变动。从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到一纲多本,直到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从未停止。以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为依据而编写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上进行较合理的选择和安排,注意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基础性、针对性、方向性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统一,叙述形式生动活泼,改变了传统政治课高大空的理论说教面孔,使用后普遍受到好评。但中学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的改革仍需继续,内容的选择还需进一步贴近中学生的实际。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问题以及考试的改革问题也要深入研究。

五、注重道德基础教育与政治思想导向教育的有机统一

当前,部分青少年善恶是非观念混淆,不懂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基本道德,形成多重人格,青少年的犯罪率增高,各种不健康心理、不良行为增多等问题困扰着家长、教师和社会。许多教师和家长感到今天的孩子难教了,讲起道理来比老师和家长讲得更好更多,可心里想的和做的就不一定是这样。原因很多,社会上存在某些成人口头上讲的是社会主义,实际上干的是个人主义的现象,对青少年造成恶劣的影响。而教育上的失误也是重要原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智轻德的思想使德育落不到实处。传统德育注重灌输大道理,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取向而忽视了基础文明、基础道德和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处理好育政与育德、育心的关系,忽视德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基础性,使政治、理想教育没有很好地建立在道德素质、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基础上。德育的考核也注重思想认识方面。政治、思想和道德、个性心理品质教育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机的统一体,坚持方向性和基础性都是必要的。社会主义理想的确立要有坚实的道德和心理基础。基础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社会公德与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统一。当前德育改革要重视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础道德教育,认真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社会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带来的种种道德和心理困惑,引导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立社会主义理想。

六、大力增加德育的物质投入,加快实现德育手段的现代化

传统德育以说教为主要方法,教育场所、手段简单化,缺乏吸引力。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注意增加教育的投入,建设了一批德育基地和图书、影视等“五个一工程”,对校园进行修建和改造,美化了育人环境。这为21世纪学校德育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仪表、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价值观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隐性课程的作用。但相对时代和青少年的发展要求,德育的物质投入远远不足。不仅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大中小学的图书资料、信息资源的投入以及校外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完善都需要继续增加投入,以利发挥德育的功能。

当前,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娱乐的重要途径。德育改革要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相适应。而目前我国学校德育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相当不足,德育软件的开发更是远远落后,学校德育没有很好地应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加快实现德育手段的现代化,使德育要求以生动、活泼、形象的形式融入青少年的脑子里和生活中,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内在化,是当前德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搞好现代德育手段的软硬件建设,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开展德育工作。

七、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建立有效的德育激励机制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提高教师队伍的德育素质,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改革的基本条件。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除了具备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要具备实施德育的素质。如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德育观;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有较高的业务知识、教育水平和从事德育工作的能力;有参与德育科研的积极性等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已作出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决定,各级教育部门也开始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部分省市已启动培养名校长、名教育专家、名教师的“百千万”工程,并制定和逐步实施全面培训教师的计划。《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培养造就中小学德育专家、德育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为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培训和德育实践都是提高教师德育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优先培养部分骨干教师的情况下,通过科学指导德育实践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素质是很必要的。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德育激励机制。《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提出:“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班主任的聘任、培训、考核、评优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应当给予奖励。”并规定了从事德育工作是评定职称、职级的重要条件,评聘教师职务工作的政策要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表彰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设立了各种教师奖励基金,奖励在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教师。把德育工作作为职称评聘、考核、评优和奖励的重要条件,促进教师积极投入德育工作,有利于德育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德育激励机制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从事德育工作的待遇仍未能与教师的劳动价值相适应,转变一个差生远远比不上培养一个大学生等,有待不断改进和健全。

八、优化社会、家庭的德育环境,落实社区、家庭的德育责任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篇10

根据国家教育部德育工作会议精神,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将以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修订)》为主线,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强化常规管理为重点,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来开展,逐步达到学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学生德育发展方向。

一、重点工作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包括班主任和副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任课教师。德育队伍建设的内容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落实德育导师制。德育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性格气质多元、素质全面的班主任队伍。

(1)校德育工作会议:11月份召开,传达落实常州市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由中层以上干部、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全体班主任、副班主任、教研组长等参加。通过学习,德育工作者应该对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效性从思想上形成统一认识。

(2)校德育沙龙:研究学校德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开拓思路、创新内容、寻找手段,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意见建议。

(3)校德育科研:本学期学校将继续抓好《重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能力自我发展的研究》课题,作为德育科研的突破口。聘请专家来校指导和外出参观学习,扭转以往重点不突出、实践不深入等问题。各试验班,各学科实验组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必须进一步明确任务,加强学习,围绕课题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以期取得显著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

(4)年级组建议:充分发挥年级组长协调作用,健全年级组例会制度。各年级要定期情况通报,着重反映班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

(5)班主任队伍的指导:我校的班主任主要由长期在我校工作的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外地引进的优秀班主任、有一定教学管理经验的新班主任组成。客观存在着管理思想、管理经验的差异,需要一定的培训和指导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学校将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计划另附)

(6)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我校的副班主任主要由新教师、未做过班主任的教师、曾担任过班主任现不担任但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三部分人构成。这三部分教师各有特点,新教师有冲劲有热情更易与学生沟通但缺乏经验;未做过班主任的教师已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了一些管理方法只是对班级管理事务不够熟悉。加强副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既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又要从现任班主任处学习;加强副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要不断完善副班主任制度,加强对副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与考核,并考虑相应的副班主任津贴和期末考核奖。

2.强化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培养人的文明素质的前提。学校将过去时一步从制度、手段等方面强化常规管理。

(1)校德育工作研讨会:适当时间召开,研讨《校文明班级考核细则》以及《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的修改完善,由校德育领导小组成员、部分班主任参加。

(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的贯彻执行:本学期学校将通过严格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评价体系来加强常规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由教导处、团委、班主任、学生会指导值周班级来完成,值周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及值周执行情况由学生会直接考核,教导处抽查,学校校长助理组织部分学生成立监督会,对学生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并对学生会的检查结果予以审核、汇总,每天向班主任通报。原“校团徽佩戴”一项检查内容修改为“校牌佩戴”。

(3)推进优良班集体建设:各班应在开学初填报《文明班级争创计划》,从德智体美劳(特别是德)方面确立本学期的治班思想、奋斗目标、行动计划;期中后召开年级组会议、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文明班级的争创情况;期末各班根据争创情况填报《文明班级申报表》,由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团委进行考核,校德育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二、常规工作

1.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 2.各类学生会议 3.各类家长会议: 4.各类校际传统活动:

本学期将继续组织好“教师节庆祝活动”、“国庆系列活动”、“校庆系列活动”、“元旦文艺演出”。

5.各类社团活动:

进一步完善各类社团的组织机构,修改和设立社团章程,定人员、定计划、定课时、定内容、定地点。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出勤考核,教导处将加强组织检查和活动质量考评。

6.各类表彰奖励和补助:

9月份做好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发放工作;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通知精神,做好优秀学生表彰奖励的申报工作和贫困学生助学金的申请工作。

7.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中课改中的功能:

加强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了解各门学科的课改动向,主动为师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