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十篇

时间:2023-08-04 17:36:02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篇1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 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有位语言学家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 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 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

2.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中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前言

随着中小学生课程教育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小学教育增添了许多新的教学课程,但是语文始终是小学生最基础的课程之一,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语文的教学,不断改进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水平。新时期在教师和教育专家的不断努力下,小学生语文教育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教学课堂从“权威式”向“民主平等式”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情感评价”等。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有效性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堂模式还停留在传统模式

在传统课堂模式的语文课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学生,学生只是单方面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缺少思考的机会。然而语文成绩高低成为衡量学生优秀是否的唯一标准,也反映了教师教学水平高低。这种教师主讲式课堂模式长期以来以主导地位占据在我国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中。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朗读课文,被动地听教师讲述课文大意、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等。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不喜欢思考、不爱提问、不敢提问、盲目跟随教师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培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慢慢丧失,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2.2课文解读不准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是小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学生的许多语文能力(如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通过解读课文来实现的。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课文,解读时不准确,导致学生对课文理解产生偏差,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文解读上教师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对课文解读只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内在层面;只注重课文的语文知识技巧,忽视文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脱离实际,没有把握教学目标等。

三、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措施

3.1教师加强备课工作、深入钻研课本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课本,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本。教师想要正确解读课文,必须要深入研究课文,不可以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在正式语文课堂教学前,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清楚明确备课课程的标准和目标,接着深入钻研课文,了解课文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课文所分的层次,进而选择适合课文的教学方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人物事件例子或小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这能够增加小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力,让小学生更易融入到课文的学习。在设计教学教案时,教师不仅要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还需换位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考虑,内容不可以太深奥难懂,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还不高,形式不可以过于单一,使小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学习能力,准确解读课文,加强备课工作。

3.2改变传统课堂模式,转变学生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主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单纯地一味单向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小学生还处思维初步开发时期,还没有那种为了学好而学习的动机,大多数小学生学习动机是兴趣,兴趣对小学生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直在不停地讲,小学生很容易就失去耐性失去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叫学生朗读课文、扮演故事的角色、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环节,增加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主动去学习语文。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善于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开启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善于思考、不懂就问等学习习惯,还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提问也需要很多技巧,如需要把握问题的难度,既不能太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又不能太难,学生回答不了,失去学习的兴趣;还需提问一些有想象力创新的问题(如一年级课文《乌鸦喝水》中教师可在授课完之后提问学生“如果瓶子隔壁没有放有石子,那乌鸦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喝到水呢?”)。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一定要时刻谨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需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需要给予他们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3.3教师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在进行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未结束,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教学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回想在教学环节中哪个地方出错了、哪方面做得不好需要修改,改良教学方式,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只教不思只会导致原有的错误一直延续下去,问题越变越严重,得不到解决;教师只有边教边反思,才能及时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应该要经常思考应该给予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等问题。教师做好课后反思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语文教育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达到一定新高度,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和相关的教育学者都需要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一定的思考,改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崔志林.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9)

[2]陈娟.试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吉林教育.2010(17)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篇3

一、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原则的思考

古典诗词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足以体现出了古典诗词教学在我国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是提高学生传统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基本途径,直接影响到初、高中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根据小学阶段的教学特点,小学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应该坚持以下的教学原则。

1. 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

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认真备课,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会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感兴趣的古典诗词进行阅读欣赏。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才可以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 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小学生因其年龄的特殊性,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用。小学生自制力差、精力充沛,上课很难做到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小动作不断、走神的现象在小学课堂中非常普遍。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坚持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集中教学,消除小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恐惧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 基础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提升相结合

小学生处在古典诗词的启蒙阶段,直观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再加上古典诗词有自己的特色,语言、语法与日常语言有很大区别,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小学生对古典诗词接受上存在困难。针对上述情况,教师授课时要热爱、关注学生,耐心地讲解知识。同时,引入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古典诗词蕴涵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学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意义重大。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诵读法”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声诵读,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在诵读中强化创造性思维,通过小学生丰富的联想,将艺术的魅力内化;最后,通过有节奏地诵读可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使孩子们的情操得以陶冶。

2. 鉴赏法

“鉴赏法”是指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增强对古典诗词之美的感悟和体会。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从而获取审美上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骆宾王《咏鹅》这一课,可以鼓励学生拿起画笔,描绘出诗中的意境,感悟画面美。古典诗词韵律整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古诗新唱”,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3. 探究法

“探究法”是指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自主能力比较差,需要教师耐心指导。作为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创办诗词板报或小报,定期举办诗词填充大赛,激发小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也可在学生充分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改诗为文,既能增加对该诗词的理解,又能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篇4

论文摘要: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历程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搞好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育的事情,也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1 以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对待语文教学

1.1从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反思小学语文教育

从《一家长质疑大学语文教育》及《错字连篇·语文教育为之蒙羞》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令人忧虑。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没有解决好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企望在大学阶段补课,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1.2语文素养是基础素养

作为母语及国文,学生最起码要写一手好字,会写文章,能够鉴赏,能够清晰地表达。南京某高校日前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最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并列举了三四十种能力备选。结果大出所料,这20家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恰恰是语文课所能给予学生的。专家们认为,尽管是一所高校的调查,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1.3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源

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教材其实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根基的。我们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不衰。它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优势是明显的:汉字组词能力强,能跟上时代和语言的变化;汉字信息量大字形与字音相辅,使每个汉字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汉字富于联想,如日月为明,大小为尖,人言为信,就很有代表性;汉字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走遍天涯海角也能亲如一家等等。

2 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2.1传统的“三中心”体系

传统教学理论的体系,其核心是“三中心”,即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三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对中国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资源要开发拓展,教科书的局限性;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时,要提倡辩证思维。

2.2关于语文教师的选择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更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因此选择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科目不同,最重要有三点:第一,培养人最基本、最常用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载体;第三,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基于此,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历、普通话等条件,更要注重教师的中华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孩子.决不能忽视。

2.3关于语文修养的训练

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等。在积极实践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应把目标由知识、能力到修养的整体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深刻把握了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作到了情感的迁移。语文修养是渗到骨髓中的东西,偏离语文修养去搞改革,无疑是逐本求末的。

3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树立的理念

3.1由知识、能力到语文素养

如今,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沿袭的一直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即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因此,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提问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灵动、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仅考虑认知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发展、文化品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3.2由灌输知识到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对教师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学习理论上讲,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是学生对老师的全面模仿,一般在形体的训练上。认知主义是教师对学生全面灌输,就是我们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个体学习转化为小组学习,在讨论中。通过激发思考,形成新的理解和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将其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潜力以及经验世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摄取的信息和选择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必然是自主建构和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倡导语文学习有效合作。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83-01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要关注文学作品对孩子们的感染作用,引导他们阅读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去感悟童话中呈现的人性之美。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固有的文学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得童话教学变得枯燥无味,缺乏生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要利用好语文对心灵的感染作用,挖掘出童话故事中的真、善、美,为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一、童话的特征和作用

童话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儿童文学工作者都给予了一定的定义,比如:黄云生在《儿童文学教程》中认为“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韦苇在《世界童话史》中提出“童活是以幻想滋养人类精神的故事家园”的观点;蒋风在《儿童文学概论》中对童话的定义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

由此可见,幻想是童话的首要特征,通过幻想,把人世间普普通通常见的人和事或物利用超乎现实的想象出来的现象编织成一幅幅不同寻常的奇妙的图景,呈现给孩子们一幅幅神奇而美妙的奇幻世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童话故事中的荒诞神奇的怪异事物都在客观世界中有其原始模型。离开了幻想,童话就与一般的文学没有两样。通过幻想,脱离了现实中的各种条条框框,让人性的真善美无拘无束地自由地展现出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简洁活泼的语言是童话的又一特征。童话作品针对的读者是儿童,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抓住儿童对什么都好奇的心里对虚构的故事进行艺术夸张,大量采用拟人的手法来编织故事,赋予故事里的东西以情感、语言和思想,富于幻想和拟人化是孩子的天性,童话采用这些手法贴近孩子们的心里世界,使他们更加乐于去听、去读。

童话的价值在于它的故事是非常美妙、奇幻的,它能够带领孩子们挣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展开神奇的想象,去感受那个奇幻的美丽世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该孩子们带来无限的乐趣。“童话是我们童年接触到的最重要的故事种类”[1]它为孩子们保留了纯真和具有质朴灵性的幻想,对儿童的心灵发展非常重要。

二、目前小学语文童话的教学现状及其原因

虽然童话对儿童内心世界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中,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现状却不很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选用的童话内容教育性和知识性偏重而幻想性偏少。也许是受到考试目标的影响,语文阅读题也有标准答案,凡是跟标准答案不一致的都被判为是错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跟着老师平时教的思维方向走,于是在童话作品的内容选取上对偏重于知识性和教育性,教材本身的幻想性都缺乏,怎能培养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生呢。这样做,不但抑制了孩子们的幻想,扼杀了他们的天性,还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童话教学不能成为道德教育和灌输知识的工具,童话的价值在于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唤起儿童的经验,通过充分的幻想来感受和体验,使孩子们乐在其中,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2、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修养不能达到对儿童阅读童话的有效指导。优秀的儿童文学为什么会收到孩子们的喜爱,就在于它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故事。我们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缺乏童趣,缺少幽默感,没有很好把握儿童的心里世界,在童话教学方法上还是象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就乖乖地在下面听,硬是活生生地把一个优美动人、奇异美妙的童话故事按照成人的思维讲解给学生,学生体会不到参与的快乐,享受不到阅读童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鲁迅先生在研究儿童文学时曾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们的发达”[2]。因此,有童心、爱心、多才多艺,想象力丰富的语文教师才会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才会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奇美的童话世界里,充分享受着童话故事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提高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效果的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童话对儿童成长的价值,促使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必须要重视小学语文童话的教学,想方设法提高童话教学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对选入教材的童话内容的审查,要注重其幻想性和趣味性。儿童的内心最开始就如一张没有被污染的白纸,他们天真无邪,无拘无束,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优秀的童话故事恰好能够满足儿童的这需求,不要让过多的道德说教去干涉他们的自由想象,而是引导他们在故事中通过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幻想,自己去感悟其中的真善美。

其次是要提高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童话素养。好的课堂效果取决于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职业素养。童话教学要求教师本人首先要有童趣,有良好的审美情感,要象儿童一样去阅读童话作品;其次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想象力,多才多艺,能带领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童话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作品发挥想象,甚至扩写童话;还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心,能够主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孩子体验童话中的乐趣。

总之,对童话的阅读和欣赏只有靠儿童自己去体会和感悟,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来促使其受到感染和启迪,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对学生的童话阅读进行引导,提高童话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63-01

小学语文阅读是提高小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关键,关于其教学的改革,据调查大部分农村小学已经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但是由于阅读课的特殊性质,与学生的基础和教学环境等众多因素有关,所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新课改目标的实现。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1、缺少家庭方面的文化辅导

总体来看农村家长与城市家长的教育观念一直存在着差异,或农村家长由于长期在外,对孩子学习的情况关注较少,辅导更难实现,特别是阅读方面,学生的家长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起到作用的,孩子通过家长的行为中(如读书、看报等)潜移默化地对阅读学习重视起来,自然对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2、教学资源匮乏,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小

农村小学在经济上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学经费短缺,甚至没有专门的图书馆,图书数量极少,学生的阅读内容单一,阅读数量匮乏,直接导致阅读的方法也过于单一,制约了农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文化视野的扩展。学生长期形成了只做题不阅读的陋习。

3、课堂气氛过于严谨,遏制小学生想象力

农村小学对教师的教学素养培训能力有限,受应试教学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拘谨、呆板,在课堂中容易有压力,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被遏制。

二、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原则

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而不是刻意的去组织教学形式,内容第一,形式第二[2],要保证教学内容的价值所在和内容对学生起到的实际作用。本文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1、明确教学内容

新课改将“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在展开一堂语文阅读教学之前,要明确教授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要保证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本质目的,即既要保证学生“字、词、句、篇”的知识掌握,也要保证“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2、将阅读技巧融入到对课文重点知识的学习中

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理解字词、语言运用和体会课文思想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这些知识点和学习能力贯彻到课文的阅读引导中,学生在阅读中能顺利学习到知识和能力,而不只是刻板的阅读课文、或者对课文进行死记硬背。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文化熏陶

有人说“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底气’和‘灵气’。小学生的阅读有助于他们的精神成长,阅读越丰富,精神世界就越充实,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精神气概,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注重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提炼,帮助学生深入课文情感。

三、教学对策分析

1、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阅读教学能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在展开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深入教材探究;其次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广泛阅读,熟练掌握字词使用和写作技能,并能够科学合理的教授给学生;第三是对教材的内容要勇于创新,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点,要善于开发新的知识,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

2、完善学校教学设备

政府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学环境改善工作的重视,从资金方面给与一定的支持,为农村学校提供一定的先进教学设备和仪器,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完善,并定期对学校的科技设备进行护养维修,或者提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另外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农村的自然环境,制造教学教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

3、做家长思想工作,做到家校结合教学

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来说有点薄弱,学生的家庭学习气氛缺失,因此学校要多组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活动,如家长会或者教师家访的工作,为家长做思想工作,建议家长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成绩,另外建议学生家长监督学生学习,或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关于五谷杂粮、四季风景的课文,农村的家长可以与学生共同观察,并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童年回忆,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情。

4、注重学生阅读的实践能力

农村小学的自然风景是阅读教学中的一大优势,为学生体验课文内容,融入课文情境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更方便的带领学生走进田野、走进果园、亲身体验河流和鸟语花香、青山绿水,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好农村的地理优势,多为学生开展阅读时间活动,使阅读教学多元化、“立体化”。

总之,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改善目前的教学情况,就要从多方面进行革新,学校的管理方面,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方面以及政府方面,都是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学校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管理工作,教师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利用好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支持和关注度,相信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会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 余建华.影响阅读理解因素的探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12,51(06):23-24.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篇7

一、抓好读书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和默读,既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又是提高小学生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是能力,只有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老师就要经常运用指导朗读、默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是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要一点一点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默读能力;要更多地通过听读体会和朗读体验来理解内容,而不是靠讲解来理解内容。因此,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抓读书这一环节。要使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读书机会,要把朗读、默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得每个学生依靠在课堂上“读”的训练把每篇课文读熟,逐步培养和提高朗读能力和默读能力。正确地读,就是要求学生能流利地读和有感情地读的基础,也是低年级朗读训练的重点。所谓正确,要求学生读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特别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用普通话读,要杜绝地方音;还要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能按句逗停顿地读;三在读长句子中和段落之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会自然停顿。

二、抓好理解词和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词、句训练着重抓哪些?要抓较难理解的重点词,如,古诗《静夜思》中的“疑、举头、思”;古诗《草》中的“离离、岁、枯、荣、尽”;课文《小兔和树的对话》中的“叶绿素、花青素、蒸发、保护膜”等。抓对于表达句子的意思起较大作用的关键词,如,《蓝树叶》中的“小声、吞吞吐吐、皱着眉头、不由得”。抓用词准确生动的好词佳句,如,《秋天》中的“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数星星的孩子》中的“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抓对于表达课文内容有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温暖》中的“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吃墨水》中小说的话:“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另外,在课堂上还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注意句与句联系的基础上,学习读懂一段话。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理解词、句,学习积累和运用词和句,也是词句训练的重要方面。首先,要结合讲读,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生字新词,做到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义、记住字形、大部分能够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懂得意思,才能真正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成为积极词汇,才能灵活运用。而反复运用又能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促进对字词的积累。其次,要重视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句子并学习运用书中的句子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此外,熟读和背诵有助于积累语言,有助于用规范的书面语言纠正不那么规范的口头语言,以逐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正如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钢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比如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活灵活现的情境、开展有趣的竞赛、巧设生动问题、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等。例如我在教学《蝌蚪找妈妈》一课,可从课题处设疑:

1.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去了哪里呢?

3.最后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吗?怎么找的?……这些新奇的问题容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设疑还可在字词处设疑、在句子上设疑、在插图处设疑、在标点处设疑、在课文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只要能找准设疑点,学生探究阅读的兴趣就会被激发。

一般说来,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课教学时,学生就会“热”一下,过几分钟时间,又会“冷”下来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四、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篇8

关键词:教学 朗读 感悟

“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也指出:朗读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升文学素养、培养语感,有助于语言积累,要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要在语文学习中“入门”,乃至“登堂入室”,必须在“读”上下功夫。那么怎样加强课文朗读训练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音乐伴奏,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在朗读教学中,配上合适的音乐,能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指导学生抓住“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三幅场景的描写,扣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配上悲壮的音乐,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把学生带到了庄严、肃穆的送别场面,激发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将当时那种巨星殒落天地恸的悲壮情境再现出来,学生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读中巧设背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受情感的制约,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因情感的冲动而萌生的。老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设置背景,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担任角色。

在朗读中,让学生担任角色,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乐于朗读、勤于朗读、善于朗读。有的课文内容十分抽象,或者学生对文中描述的内容比较生疏,教师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文章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在他们眼前,从而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特色范读,融情于声反复练习,引导感悟

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因此,范读中教师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色范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以其声、其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范读时机的选择要恰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前的范读既可以引导学生读准课文,也重在激情,以老师的声音和感情来感染学生,引声动情,使学生进入角色;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好全文作好铺垫。课中范读,教师应选择重点的段落或特殊的句子加以示范,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中的词语,从而帮助理解全文。

、反复练习,引导感悟

每一次朗读有不同的要求, 阶段的朗读也应该有重点要求。一开始,我们的朗读重点要求是要做到字正腔圆、口齿清晰,主要是为了读准字音。接着,重点在消除不正确的拖音,要读得轻盈。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读的文章多数是语调轻盈的,适合训练消除拖音现象。消除拖音往往与学习停顿一起进行,但也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班级学生读书一字一顿的,很生硬,很不自然。这样读书,拖腔拖调的现象是消除了,但是如果为了不拖腔就杜绝拖音,那就是倒洗澡水的时候一同倒掉了盆里的小孩了。朗读中肯定有拖音,句中肯定有拖音,句中的停顿有时是音断意不断,有时就是以拖音来处理的,朗读中的重音也往往需要拖长音调。

四、注重评价,激发信心

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在课堂中,我经常这样鼓励学生:“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出色的。”“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啊!”“你读得真好听,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在教学《葡萄沟》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问:“你喜欢葡萄沟的什么?美美地读一读这一部分。”一名学生读了这一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学生读得很流利,但没有感情。我说:“你读得真流利,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而且没有读错一个字,如果你能读得让大家觉得葡萄沟的葡萄真美啊,就更好了。”我又请了一名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到“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时,我咂咂嘴巴,学生都笑了。我说:“葡萄沟的葡萄真美啊!真想摘一串尝尝。”

我想,这样的评价,这样的表扬,让读书的学生如沐春风,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人意识,更使他们掌握了学习课文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激情之语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活力四射。

参考文献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课程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进行终身学习。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可以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是重要的基础性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对小学语文教育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样才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的进行课程设置,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真正落实新课改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开展新课改以来,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视,要求降低教师在教育中的“强权”地位。新课改工作已经经历了几轮试验,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在一些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要对问题做简单的“是”或者“不是”回答,起不到对思维的发散作用;当前语文课程中对多媒体的利用比较普遍,对一些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却经常使用多媒体来代替学生的思考,多媒体画面的直观性,容易给学生带来感官的刺激,却无法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这样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性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建设要求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期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现在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对人文性内容的深刻把握,把这些内容等同于传统语文教学要求的一种简单的思想教育,忽略人文内容的分析、体验、感悟等一系列过程,课程建设中人文内容的缺乏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很多学校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检验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就是分数,学生在分数的压力下就无法对人文内容进行有效的体验。

(三)探究性学习有名无实

小学语文教育的探究性学习认为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即探究和思索。一些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但只让学生想像体验、任意衍生、多元解读,而缺乏开启智慧的引导,虽然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没有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延伸,学生无法获得触及心灵的精神享受,降低了文本原有的价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只是肤浅的感知;一些教师不注重进行合作性的探究,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答案也是预设好的,学生没有在主动参与中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师生的思维无法在碰撞中产生火花;有的小学语文课程进行合作性探究,实际上是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在书本上寻找符合教师预设答案的句子,如果学生的回答在教师预设的答案中没有,学生的意见就容易受到忽视,如果学生没有听懂教师的讲解,教师也不进行深入的引导,没有起到真正的探究作用。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遵循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为基础,重视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代和社会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具体到小学语文教育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要改变以往的单一手段。

课程的建设要改变仅仅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取向,改变单纯以纸笔为检测手段的考试,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完善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试的内容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所要求必修的全部内容为主,书面考试和实作考试两者相结合,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体系

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进行课程设计,要弄清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遵循小学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建构小学语文教育体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建设要做好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工具性的课程,二是人文性的课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更加善于交流和沟通,在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之下,丰富学生的感情,完善人格,拓展精神世界。这两个方面都比较重要,要进行有机的统一。

(三)设置探究性课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启发他们在学习中对事物起因的探究,可以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探究性学习之后,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就会向纵深发展。学会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教师不再局限于唯一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宽更广的未知领域,学会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

三、结语

语文学科有很强的人文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建设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小学语文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认知能力,还要完善学生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高贵忠,任京民.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与抉择[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篇10

关键词:愉悦;小学语文;兴趣;平等

一、充分了解学生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丰富且题材广,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多数文章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但不是所有文章都如此,部分内容无法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或者是学生只对文章中的某一段有兴趣。这种时候,教学就要充分地去了解学生的兴趣,因为直接兴趣对于设计教学方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座谈或是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阅读的兴趣点。

二、运用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对学习产生主动性,才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导入语是教师面对学生所设置的第一个环节,这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授课情况。所以教师要擅长运用导入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打造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充分去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感官,让学生可以有兴趣参与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的情绪。教师要打造出多种式样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实

现合作竞争,并在交流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少一点考试带来的压力,多一些学习中的快乐。总而言之,要建立愉悦的学习氛围就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求学欲望。

四、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无法分离的,由此可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学生只有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才能建立起愉悦的情绪,也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愉悦是教学的形式,教学是愉悦的目的。看到自己学有所成,学生才会真正地爱上学习,愉悦的精神才会得到发扬,最后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亚辉.给小学生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考试周刊,20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