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07-23 09:36:59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1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在小学教育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重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这里,我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认识。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一、阅读教学要突出“读”

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应抓住“阅”和“读”。“阅”即是看,实际上是在用“心”读的过程。“读”一般指看着文字读出声音来。无论是“阅”还是“读”,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阅读教学实际上是教师设计好问题,学生回答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围着教师转,不需要有自己的思维。如此被动地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感知―领悟--习得的过程。过去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领悟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领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出来的,而是靠朗读来体验的。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习得是学生学到了某种知识、方法、技能。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领悟,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并用之于课外学习。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

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由课内到课外,拓宽阅读领域

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学科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具有广阔的兼容性。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在,无时不有。所以教师应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阅读领域,以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把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可通过别的信息渠道去阅读一些有关的书籍;也可组织学生收听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人物的特点,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还可带领学生去领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情风俗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狭窄的圈子里闭门造车,而应恢复自己的生动和精彩。

四、应用最新的硬件设备来帮助阅读教学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认识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22-01

课堂教学是一门需要非常强的艺术性的活动。当前,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开始日益显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和反思,并且努力寻找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让学生思维不再拘束

学生在自主进行的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免不了会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氛围来进行阅读体验的释放和碰撞,教师应创造这样的一个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自由交流、无话不说、无题不辩。学生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更易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与他人见解的差异性,最终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其中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出了整个故事的结果,是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高度概括,赞叹之情蕴于其中。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全文进行思考:这“13年”司马迁是怎么样度过的?鼓励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学生就会通过对文本的搜索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进行思考。有学生回答:“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有学生利用关键语句来回答:“他尽力克制自己”,“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司马迁当时生活的艰苦,使学生们理解这就叫做“发愤”,从而才能完成这本“前无古人”的巨著;使学生领悟“耗尽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完成史书的宝贵精神是前人没有的。学生的感悟在读文、思辨、交流中逐渐深刻、升华。所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让教师指导不再拘泥

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是有差别的,对于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有的侧重整体思维,有的侧重分析思维,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由于每个学生课外学习内容的不同,知识背景差异较大,同时个性的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明显差别。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会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的特点。

如《梦圆飞天》一课中有一段杨利伟在与家人通话时描述眼中看到的太空中神奇美妙的景色的话:“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对拥有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理解本段内容并不困难,学习本文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而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提出的疑问,比如“为什么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哪里来的金边”,教师要用尽量浅显的语言来解释,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让课件成为渲染课堂气氛较有效的武器

课件图片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图片,或配乐课件,甚至一段录像,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四、拼音教学让孩子学会聆听

多为学生提供聆听的机会,分别给学生出示多个音节的读音,让他们仔细地听,把听到的相同之处说出来,这种音素的练习与入门,教师要让学生细细体会。当然这需要大量语音素材与训练时间,在大量训练中,学生只需要说出某种感觉,就是发现。这种细致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DD如何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为字母的书写做好准备。让学生自己学会整理,学会加工,学生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创造。拼音是字词句之问的联系,拼音与汉字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听音识字成了学生过拼音关的基本方法。音节的拼读不可一蹴而就,学习音节的过程中防止模糊。利用一些浅显的谐音笑话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

五、让作文评价因人而异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3

有思维容量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以前的语文课,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做听众,被批判为“满堂灌”;后来的语文课,变成了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提问不下于40个,课堂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匆匆而过,被批判为“满堂问”;再后来,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被批判为“满堂读”;现在,又流行“满堂悟”,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感悟,就是不说怎样去感悟,要感悟些什么。这些语文课堂的“流行曲”,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一是缺少有内涵的问题,二是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三是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四是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集中在重要的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学得充分一些,学得透彻一些。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的教学中,薛老师只问了两个问题:在作者的眼里,这是一个这样的园子?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自由、快乐、幸福的园子的?前一问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后一问指向对课文独特表达方法与语言形式的学习模仿,既明确了学什么,又有了一定的思维难度,促使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学生真正处于思考状态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长进就越大,课堂教学的效率越高。有效思维的度,一要看你的问题质量如何;二要看你是否教给了学生简单而有用的思维方法;三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有静思默想;四是通过交流看学生的思维的具体结果,从而判断学生的思维效度。

2.改变方法,让学生学得主动。

新课程主张还学生“学习的主人”的角色定位,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自主实践,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因此,教师要从主角、主演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一是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激励者,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二是做教学行为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此我觉得在教学新的内容之前,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去自学,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为了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时的那种万分激动、喜悦的心情,课前布置他们阅读或观看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列强侵略、奴役的事例的文章、书籍、影视作品等,这样,学生带着相关背景资料进入课堂,在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问,学生会针对他们准备的学习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对学生认识和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热爱新中国的感情很有帮助。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生硬的讲述效果要好得多。

3.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矛盾,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学生已有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教学法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教学策略的选定和设计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和内容,可以构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基本教学策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3.1以方法因素为中心的方法型教学策略。其可划分为讲授型和发现型两种。讲授型策略:主要倾向是向学习者系统传递知识,要求教师指定内容、提供材料、制定广深。发现型策略:主要倾向是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要求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指导方法、促进学习。

3.2以内容因素为中心的内容型教学策略。根据内容性质和内在的逻辑结构可划分为直线式(按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顺序,把教学划分为相互关联的内阶段和步骤)、分支并行式(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平行的单元,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与媒体)、综合式(就是上述几种方式的综合)。

3.3以师生活动方式加以划分的方式型教学策略。其分为教师中心策略:是学校中普遍常见的形式;学生中心策略:主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4

关键词 课堂 模式 创新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分,吹遍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江南北。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我来说,起初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还很模糊,教学模式的创新到底是什么,都一无所知。可是,我能认识到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这块阵地对每个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教育也要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显得格外重要。几年的教学生涯,使我认识到小学语文作为人文素养教学的基础,其学习的好坏会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发展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并不重视,以及使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是纸上谈兵。于是,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便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问题。下面就根据我这几年的语文教学的感受和收获,谈谈我的认识:

一、过去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单调,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过去,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基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老师拿书讲学生在下面听,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根粉笔。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好,学生应变能力差,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思维的扩展性,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多向性发展。

2.在教学中,不能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作为基础性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小学各学科之间是互通的,并能够互相促进,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的是,小学各科目往往各自为阵,语文中很少出现音乐美术方面的内容,数学当中几乎也看不到其他学科的影子。各个学科孤立起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好的。

3.学生动手操作的地方少

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思想还比较严重,实践环节在学校尤其是小学往往被严重地忽视。学生整天困在教室里纸上谈兵,既枯燥,也很难尝试到用所学东西解决现实一些问题的乐趣。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的低。

4.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非常落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独霸课堂,学生没有主体地位。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要刻苦勤奋。而我认为,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绝对主体,把课堂教给他们。教材、教师、教学方法都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勤奋刻苦固然重要,但是制定符合学生喜好的教学方案,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

二、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也应该创新

1、教学模式应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认为让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这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重中之重。应该改变过去满堂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读,分角色读,对读,配乐读等方式,通过这一简单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提升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的兴趣。我记得我在教学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珍贵的教科书》、《最美的花束》等课文时,我首先采取了小组比赛读的方式,学生的参与性比往常好了很多。当学生读到:“指导员让学生去取书的时候”学生们能真正的融入到教学当中去,我认为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我们真正的去挖掘。

2 、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交给学生

我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角,我们完全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展示,反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摆脱了教师和书本的束缚,思维得到发展,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讲解又能在加深自身印象的同时,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性循环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今年,我在教学北师大四年级下册《包公审驴》一课时,我就把课堂交给了孩子们,去让学生们尝试着做一回小老师。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安排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助学习,学生们通过上网,翻阅书籍找到了关于包公审驴的故事,我觉得那节课我上得非常的成功。

3、创新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色彩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近年来发展迅猛,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和高度的直观性的教学手段,它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并且能模拟大量场景,在虚拟的环境下实现学生的想法,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我在教学北师大三年级下册《山沟里的孩子》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当中的一些图片展示给了同学们,学生通过看,真正的体会到山沟里的孩子读书学习的艰辛,从而让他们明白今天自己拥有的读书生活是那么的来之不易。

2)“小饭桌”教学,为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

今年我校实施了教学模式改革,采取了“小饭桌”式的教学模式,从而给孩子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想法,更好地了解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将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应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在教学北师大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法去解决课文内容,教学效果良好。同学们对课文当中科学家法布尔那种热爱大自然的精神赞叹不已,从中也收获了很多。

4、归纳释疑,提出见解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序地发现、自觉地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创新教学就是要把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改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学习方法,以便下一课的学习更上一层楼。记得在教学《最美的花束》一文时,我就通过让学生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及谈谈你觉得的最美的花束是什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5、实践练习,拓展创新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5

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产生,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即我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全班哄然大笑,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和很热的特点,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2 建立以“人”为本的小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1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存在尊卑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式,这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努力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

2.2 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也不影响别人,同时也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地进行学习时,他们尝到的就会更多,觉得也会更愉快。只要学生真正意义上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随之提高了。

2.3 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形成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的生动局面,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在备课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备课,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在做,每位教师都知道其重要性,但在实际备课中,有相当多的老师避重就轻,要么沿用以往的教案,要么抄袭别人的教案,要么抄写教参,真正用心去思考、深入去钻研的人不多。教师没有很好的备课,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又从何谈起呢?因此,备课是基础,一个不受文体感动的教师,很难上出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3.1 读懂文本,感受文本。阅读教学的真正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取文本表达的主观感受,体验作者流露的内心情感,理解与转化文本所表达出来的个人见解和智慧,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有感悟、有体验,教师自己必须先有对文本充分的感悟与体验;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有心灵的震撼,让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一条心灵碰撞,精神交汇的生命之河。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

3.2 细品课后思考题。课后思考题往往提示教学的思路与重点,是编者根据教学实际,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而精心编排的。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对这些思考题要细细地进行品味,用心去揣摩,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从中寻找讲课的规律,为合理的安排教学奠定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每一道题,验证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正确,然后进行微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认识不断提升,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自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教学的实效性才能体现更好。

3.3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教学实效的高低。我们在备课时要反复琢磨、调整教学内容,把教学任务合理的分配在相应的课时中。每节课既有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又有师生的交流时间,还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循序渐进,使学习、训练有章有法,教学的实效性就会显而易见。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市10所小学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且从调查的各项内容分析目前我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以期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

在10所小学中,我们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60名小学语文老师进行了调查,他们分别包括一到六年级的老师,每个年级老师所占的比例是相等的。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语交际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对于口语交际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这个问题,老师的看法非常不统一。60%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与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写字教学同等重要;40%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只是一种辅助,它附属于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和写字教学。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

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语文老师们显得非常模糊,70%的语文老师认为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指口语表达和口语理解;20%的语文老师认为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指听、说教学;7%的语文老师认为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指口头表达教学;还有3%的语文老师对语文口语教学的概念还很模糊。

(三)口语交际教学内容

对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语文老师们的回答是莫衷一是,将近25%的语文老师认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和教材规定相符合;20%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应该按照教学大纲来定;30%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就是指交际风格、环境和意图;14%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应该就是指我们日常的生活交际;其他的语文老师则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不是很清楚。

(四)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从问卷调查所得,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课文情境(10%)、语法项目(27%)、真实社会生活情境(58%)、其他(5%)。

(五)口语交际教学途径

下面是问卷调查显示的口语交际教学途径的内容: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发现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口语交际教学就越倾向于生活实际,比如日常会话、问答、复述故事和自编故事等,越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就越倾向于一些正式的内容,比如读书报告和生活报告等。

(六)口语交际教学顺序

据问卷调查所得,40%的小学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按照学生思维特点进行安排,还有30%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按照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进行安排,18%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按照语言交际功能进行安排,还有12%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按照教材先后顺序进行安排。

(七)口语交际教学课时

关于这个问题,大概25%的语文老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可以和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和写字教学同时进行,可以穿插在这些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无须再单独安排课时;54%的语文老师认为一周可以安排一个课时来进口语交际教学;11%的语文老师认为应该两周安排一个课时;10%的语文老师认为应该一周安排两个课时。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

(一)不能正确地认识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还有许多小学语文老师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口语交际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他们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片面性。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好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不清楚语言教学应该分为语言理解教学和语言表达教学,大部分语文老师只重视语言的理解教学,而不太注重语言的表达教学。其实,语言理解教学和语言表达教学是同等重要的。

(二)对口语交际教学概念认识比较模糊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语文老师对口语交际教学概念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他们将口语交际教学简单地归为听、说教学,将语言认为是一个编码—发码—接码—解码的过程,认为口语就是指说话和听话,将其理解为简单的听说能力,而没有从交际学的角度认识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没有理解语言交际应该是信息进行双向流动的过程,它是一个层次丰富的动态系统,包括语言参与者、语境、交际目的等一系列因素。

(三)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理解不清晰

我们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许多语文老师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不是很清楚,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指大纲或者课本中安排的内容,他们没有认识到教材或者大纲知识口语交际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也没有认识到口语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一定的语境指导下,通过正确地理解语言意图,流利而准确地表达自身交流意图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实现交流者的交流目的,形成他们独特的语言风格。因此,语文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多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四)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语文老师还是不清楚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序,还是不能够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顺序安排依据。他们没有意识到低年级小学生处于想象能力敏感期,对他们的交际教学应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中年级小学生处于观察能力敏感期,对他们的交际教学应该以系统学习活动为主;高年级小学生处于抽象思维期,对他们的交际教学应该以人际交往活动为主。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7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三观”;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也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并未成熟,往往很难吸收全部的课堂知识,在课堂中溜号、聊天、睡觉等现象常有发生。对于教育来说,笔者认为教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书;二是育人,只有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语文作为一种文化教学,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育中能够充分发挥语文科目的载体作用,从而实现素质化教育形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很多教师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是好的教育。再者,由于很多小学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对德育教育知识内容挖掘不够深入,从而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小学语文作为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其中多多少少就会蕴含一定的德育教育知识,可见德育教育知识就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全面发挥小学语文教育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要实现德育教育。

2.丰富小学语文的教育手段

教育改革的主要形式就是丰富教学手段,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新型教学模式越来越多,例如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等,这些教学模式更加开放、更加科学,延伸性非常强,这也给德育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并且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相融合,能够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获取德育知识。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三观”,不仅能够让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尊老爱幼,还能够让学生重新认识整个社会,规范学生自身的言行举止。可以说这些德育知识在小学语文中都有涉及到,因此,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这个平台开展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平台贯彻语文知识,从而不断丰富小学语文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吸收到德育知识。

二、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构建课堂情景,整合德育知识内容

通过将德育知识和小学语文知识进行融合,在语文各个教学环节融入相应的德育知识,从而实现全程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的社会经历较少,心智发展也并未成熟,因此,仅凭教师口头讲述德育知识很难达到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课堂情景,一是能够直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够直接彰显出德育知识。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设置课前导入阶段,开展情景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爱我中华》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播放一段抗日战争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日寇如何压迫同胞,中华儿女如何抗击日寇;再播放当代中国的大好河山、花团锦簇。之后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两段视频的感受,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心共鸣。让学生认识到“当今生活来之不易”“热爱祖国、回报祖国”等观念,这样在正式教学中学生也会更加深入,进一步在课文中巩固德育知识。

2.整合德育知识与语文知识,开展结合教育法

结合教育法非常适用于多种知识共同开展的课堂当中,主要是指收集课内、课外的相关语文知识,并将德育知识融入到其中,最后将一系列的教学素材进行整合呈现在学生面前。想要全面发挥结合教育法的积极作用,教师需要构建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课堂环境,将语文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而借助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德育知识。例如在《飞向月球》教学中,改课文主要涉及天文、自然、科技等领域,很多学生只知道月球是“月亮”,对“月球”缺乏概念。在教学当中,笔者首先呈现一张远观的地球照片,之后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地球”)“那么地球究竟是什么呢?”虽然很少有学生能够说出“星球”、“星体”等,但只要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只是宇宙的“一粒尘埃”即可。之后再引出呈现出月球照片和地月系照片,让学生对月球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开展《飞向月球》教学。在教学当中,笔者通过对比形式,将“嫦娥奔月”典故和“正月十五”的知识融入其中,一是让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到天文知识;二是让学生理性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Y晶,从而实现德育教育。

3.结合历史,发挥伟人的榜样作用

由于教材中很多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但想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伟人的伟大之处,我们必须要结合历史开展教学,发挥历史伟人的榜样作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勿忘历史,实现德育教育。如在《罗斯福集邮》教学中,很多学生不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甚至都没有听说罗斯福。笔者通过08年美国经济危机进行导入,从而引出“罗斯福新政”,让学生对罗斯福有一个初步认识,之后引出《罗斯福集邮》,通过集邮让他不仅记住了一些难记的国家的名字,也了解了那些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邮票中所涉及的种种历史事件和伟人事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集邮中,他也了解了中国这个文明的古国。这也是罗斯福能够成为美国最伟大总统之一的重要原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坚持自己的业余爱好,树立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当一件事件坚持到一定程度后,势必会发挥自身的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基于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从多个方面融入德育知识,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积极作用,推动语文教育、德育教育共同发展,为了学生未来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议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6,09:235.

[2]张顺祥.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探究[J].亚太教育,2016,26:132.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8

关键词:儿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一、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使用儿歌的意义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是一项关键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在识字教学中,小学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认识汉字的音形义,而且还要求其能够准确地书写汉字,这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当前,低年级小学生有着较强的识字能力和记忆力,开始阅读的时间较早,然而在书写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优势,采取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识字教学,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儿歌语言的形象、生动、简明、直观和风趣,以及韵律感和节奏感能够帮助小学生进行记忆,提高小学生的接受速度,使小学生能够记得牢、学得快,极大地提高了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如何通过儿歌促进小学语文有效识字教学

1.对儿歌的顺序进行合理的安排

小学语文教师要合理地安排识字的顺序。首先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再进行常用字的学习和次常用字的学习。学习基本字之前要让小学生对各种笔画名称进行认识和了解。在进行笔画名称的教学时,就可以使用部件型儿歌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汉字笔画编成儿歌让学生进行诵读,例如“点横折,竖弯钩”等等,让儿童熟读成诵。在进入识字阶段后,教师要采用明快、简单的儿歌让儿童对汉字进行整体认读,先让儿童认读部件型儿歌,从而加强对单字的记忆。在每个单元结束时,可以使用对比型儿歌来进行单元复习,让儿童通过对比型儿歌来对形近字和同音字进行辨析。例如,对于“日、白、甲、由”几个字进行辨析时,可以采用“日是口字加一横,白是日字加一撇,日下出头就是甲,日上出头就是由”这首儿歌来帮助小学生进行记忆和辨析。在进行分析文章和阅读文章时,可以让小学生对儿歌反复朗读,在文章中形成整体印象,使小学生能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将文章与汉字合为一体,对文章中生字的位置进行确认。

2.利用儿歌来提高小学生对识字的兴趣

儿歌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语言,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儿歌的特点非常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审美要求和心理特征。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设计阶段发展特点决定了小学生要从具体形象开始认识客观事物,其对具有音乐性的文学样式具有天然的好感。低年级小学生对儿歌充满了兴趣,而这种兴趣正是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对儿歌的好感,收集和编写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儿歌。教师要向低年级小学生介绍具有趣味性的、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并将识字教学的内容包含其中。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生字“过”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向小学生介绍一首儿歌《过山岗》:寸字过山岗,害怕大灰狼,躲进走之底,过山心不慌。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这种带有故事性的儿歌感到亲切,能够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通过吟诵这首简单的儿歌,小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过”字的写法。

儿歌与游戏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儿童的眼中,吟诵儿歌就是一种游戏。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游戏有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儿歌可以使识字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使识字教学的课堂不再枯燥,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富有韵律性的儿歌语言比平铺直叙的陈述性语言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其记忆的效果也更好。

3.用儿歌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在每一首儿歌中,或描摹事物、或讲述现象,通过小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向小学生展示出一副生机活泼的画面。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探究的热情,好奇心强,精力旺盛。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时间较短,而在轻松活泼、新奇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要用儿歌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天性,使小学生能够激发起对识字的热情、对生字的好奇心,使其喜欢上识字,从而进行主动识字。在儿歌的引导下,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跟从课堂的节奏,有效地集中注意力。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需要收集和创造能够表现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场景的儿歌,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民主、宽松自然,让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进而进行对生字的感知、体验、理解,最后学会运用生字。教师可以多使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例如,动画片、图画、投影、音乐等等,对小学生识字进行帮助。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水乡歌》时,教师就可以将儿歌与图片联系起来,一边教学生诵念这首儿歌,一边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美的水乡图片,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小学识字课堂变得有趣而具体,使小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并逐渐学会举一反三。要让小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从而培养小学生热爱汉字、热爱语文的学习兴趣。

4.以儿歌实现生字的整体认读

传统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步骤一般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讲授,同时讲授该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教师讲完该字之后,再对其进行组词和造句,识字教学和写作教学同步进行。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理想。如果小学生中途对某个生字没有进行很好的掌握,则难以跟上后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儿歌实现整体认读的识字教学法。

整体认读的识字教学法,就是让低年级小学生在诵读儿歌的过程中,对其中的生字、词汇和句子进行整体掌握。这样一来,小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儿歌就达到识字的目的,这样识字认读变得更加简单和迅速。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情、晴、睛”的识字教学中,为了让小学生了解汉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可以带领学生诵读儿歌《小蜻蜓》,在整体认读这首儿歌的基础上,对其中的词汇进行整体接受,从而带出生字“情、晴、睛”,教师进而对小学生进行引导,让小学生对比这三个生字,使小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了解和掌握汉字的学习方法。

儿歌识字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方法,即通过朗朗上口、合辙押韵的儿歌,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识字学习,提高小学生识字的效率和质量,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汉字、记忆汉字,为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涂淑珠.感受生活情境.激活识字教学:《菜园里》教学片段实录[J].小学教学参考,2015(Z1).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9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1.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2.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4.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10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 小学语文 隐性知识 应用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79-01

知识可视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语文教育手段已经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知识可视化通过将艰涩难懂、不容易理解的语文知识利用图解的方式进行表现,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们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语文教学成效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教学手段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

一、知识可视化理论概述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数学计算可视化、数据研究可视化与信息网络可视化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即知识可视化。知识可视化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对图像、影音等图解手段使一些较为复杂深刻、晦涩难懂的知识能够得以更加简洁、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对思维、经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概述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智力与认知水平等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一些内容较为复杂的语文知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与掌握,使小学语文教学的难度大,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针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这种现状,人们逐渐将知识可视化方法应用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知识可视化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强的优势,它不仅能够很好的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而且十分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对于一些小学生很难进行理解与掌握的隐性知识,可以利用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图像、大纲、思维导图等方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容易被小学生理解的显性知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2]。

三、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与实现

由于知识可视化对隐性知识具有化难为易的功效,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育的需求与特点,因此,知识可视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始被应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1创设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启发与引导学生们的学习与思考

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小学语文教育将新型的创设情境教学方式与知识可视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知识可视化教学方法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图片、影像与表格大纲等可视性元素,二者正为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构建起语文知识系统,让学生们对语文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领悟[3]。小学教师在利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引入新课时,可以适当的利用可视化教学中的可视元素,让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增加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并培养学生们观察问题、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新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关键词语图形结合的方式将整篇文章的知识框架勾勒出来。促进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3.2学生分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将语文知识归纳成知识网络,形成“集体大脑”图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只是可视化教学手段进行运用时,运用的手法比较灵活。教师利用分组教学方式将学生们分成了一个个语文学习小组,同学们通过将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绘制出自己的语文知识可视化图表,并且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小组内其它成员进行交流与分享,形成一个汇集所有学生优点的“集体大脑”图,调动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效率[4]。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要对学生们的活动进行指导与纠正,再将班级学习小组的语文学习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整个班级组的语文知识“集体大脑”图,使学生们能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与深刻,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表达创新能力,为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5]。

结束语:

小学生处于智力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初期,并且其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再加上语文知识的复杂性强、较为晦涩、知识多为隐性的,小学生不易于理解与掌握,因此,语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可视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学语文教学难的问题,不仅有效的调动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还明显的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果,对语文知识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军晶.课堂打磨:蒋军晶小学语文典型课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4):13-16.

[2]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1):23-27.

[3] 袁国明,周宁.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的比较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