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教学目的十篇

时间:2023-06-20 17:18:52

音乐的教学目的

音乐的教学目的篇1

一、开启音乐教学目标的导航灯

音乐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起到了导航的作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音乐教学才不会偏离航线。所以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我在教学音乐活动《朋友》时,首先确立了3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学生对歌曲《朋友》欣赏、演唱、分析和表现有很大的积极性,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增进了友谊。2.知识目标:一是有感隋的演唱歌曲《朋友》;二是学会分析歌曲的旋律、段落、力度和节奏;三是参与手语舞蹈的创编和歌曲的表演。3.能力目标:一是能有感情地、自信地演唱歌曲,并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二是能和同学合作,和谐地完成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都围绕多种形式的演唱、欣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感受音乐节奏,使学生能在欢快、热烈的情绪中进行演唱、模仿和表现。

我为这节课制定了恰当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围绕每一个预设环节都尽量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在讨论中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尊重学生观点、鼓励学生想象、激励学生参与和创造的过程中,体现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思想。此外,我努力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学生、对课堂的组织、对教学节奏的调控有放有收,师生形成了强烈的“达标”意识。这节课的实际效果证明,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和具体落实的课堂调控是一节音乐课成功的重要基础。

二、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

由于音乐课程有突出的实践性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只有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才能生成和实现。促进学生的亲身参与,应当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

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即吸收的过程,主动学习就是主动吸收,教师的作用就是主动提供条件,为学生的主动吸收创造机会。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什么位置?教师如何为学生创设环境?教师如何为学生安排有意义的音乐活动?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吸收、内化、综合与创新?答案是:注重引导、注重艺术感染力、注重情感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引导,即教师担当导演的引导工作,而不是像演员一样,单独站在三尺讲台上“演课”;注重艺术感染力,即重视教学的艺术效果以及对学生的艺术感染力,而不只是停留于纯技能、技巧的练习;注重情感态度,即重视音乐教学的情感态度,少些枯燥的理论说教,对于基础音乐教学来说,大量的感性知识的积累比抽象的理性讲解重要得多,特别是作为感知的音乐艺术;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佳的动力,不要因为过繁过难的技术练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有效的做法是:给学生一段音乐,让他们自己去倾听;给学生一个概念,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象;给学生一段旋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给学生一个环境,让他们自己去创设;给学生一定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素材,让他们自己去组织;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争辩;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们自己去行使;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创编。

三、注重开发课堂中的生成

音乐的教学目的篇2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校;教学;重要性;见解

一、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下,由于学校过于追求学生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造成学生都是“死读书、读死书”,学习生活十分单调,天天都是跟着老师学习知识、接受提问、接受考试,这就造成了学生创造力的缺失以及综合能力的失调。比如,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我国小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绩往往是最好的,然而,在实用性方面,比如,众所周知的诺贝尔奖,我国就与其他国家相差太远了。可见,过于追求传统教育会泯灭学生的创造力,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均衡,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音乐教学是一项比较活跃的教学科目,可以教一些比较时尚的歌曲,可以给学生讲述音乐故事,让他们对生活、对人生更加热爱,这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活中不能没有艺术,同样,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没有艺术,小学音乐教学作为比较通俗的艺术形式,在学校教学中予以实施,可谓十分必要。

二、音乐教学的紧迫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文化、精神全面繁荣、共同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而对于人才的定义已经不是当年的专业人才,而且是新型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也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音乐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教学科目,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途径,音乐对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意义不仅仅是其中的一分子,而是其中可以推动其他方面综合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比如,我们常见的著名艺术家、发明家都有音乐方面的特殊爱好或者能力,比如,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其一生发明有一千多项,天天忙于发明的他,在实验室里面却有一个大管风琴!这是他减压的一个途径,也是他获取灵感的一个通道,音乐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性人才,音乐教学的紧迫性不容忽视。

三、音乐教学的功能性

任何一项教学科目的开展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也有其特殊的功能,小学音乐教学科目的开展同样如此。我们知道:素质教学追求的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学就是其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时对这五方面的综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音乐教学中关于教育性的歌曲,比如,《少年先锋队队歌》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音符、音调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将音乐教学中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课间操、体育课上就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音乐教学中关于音乐的审美教育可以推动学生的美育发展。同样,对于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些歌曲,比如,小学一年级的《我们爱劳动》的学习对于促进学生劳动积极性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总的来说,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习到了几首歌曲、认识了几个音符那么简单,而是让他们得到了一种精神的升华,培养了他们一种特殊的情感,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可见小学音乐教学的功能性之广阔。

四、音乐教学的建设性

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功能。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必须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要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首要的是要学会理解音乐,从音乐作品中发掘出优秀的思想。例如,在众多的学科中,都要求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但真正要让小学生深刻体会,只有让小学生多领会作品,多理解作品以及作品产生的背景等,音乐教育就具有这种功能。一首《歌唱祖国》唱出了人们的心声,也让小学生在多次传唱中沉浸在爱国的情感当中,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就深深地烙在小学生的心中了。

五、音乐教学的美育性

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的正确感受和创造,是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文化修养的表现。小学音乐教育包括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它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对小学生开展形象、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教学,引导小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感受音乐展现出来的崇高理想,形成高尚的、美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音乐审美活动能够使小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育的确在实施美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的教学目的篇3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 系统 目标

近几年来,大家关于普通学校(非音乐专业)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以增强学生的素质为主呢,还是以掌握音乐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这一争论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音乐课堂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原则与体系,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与评价,都涉及到这两个方面。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对音乐课堂教学、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认为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实质上就是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目标,本文试图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进行初步的探讨。探讨的重点在于寻求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而不在于目标本身。其主要目的是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以便在今后的进一步讨论中逐步统一认识。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层次划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称之为系统,都可以作为系统来进行考察。一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我们把音乐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无疑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音乐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个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又是从属于更高一层次的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的,而学校音乐教育系统又从属于更大的学校教育系统。研究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首先必须明确在什么层次上进行。作为一定层次的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在研究考察它的目标时,必须了解其与所属的更多层次和其下属层次的关系。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以后,我们才能从全局出发、从系统出发来研究考察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各层次的目标,才不至于把“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一次音乐课”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相互混淆。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属性

认识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属性,是确定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基础。对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进行哲学分析,具有下列一些重要属性。

(一)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多向性

任何一个系统,当输入尚未确定之前,其输出就具有多样性,此时的系统处于中介状态。系统的输出可以理解为系统的功能,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目标。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在尚未引进主观条件时,其目标也具有多样性。所谓多样性就是指处于中介状态的系统,可以向多方向运动变化,或具有多种目标。当然,这种多向性不是无规律的,它是由系统的内外条件所决定的。要使事物(系统)向某一目标运动变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事物内部具有的可能性,一个是促使事物运动变化的外部因素。处于中介状态的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下述多种功能:

1.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2.发展多向思维,启迪智慧的增长。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感情、审美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5.促成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必须指出,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上述功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正效应。这些条件是否出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问题我们将在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制约性中作进一步的分析。此外,了解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多向性,其目的在于充分开发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功能,提高系统的具体效应,而不是用这一功能去排斥和否认另一功能。这是我们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最根本的目的。

(二)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制约性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多向性是从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来分析的,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依靠系统所属各个层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称之为子系统来实现的。但音乐课堂教学系统下属子系统的功能是由输入的条件来决定的,而输入的条件又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使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首先是受到来自学校音乐教育和学校教育大系统的制约。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必须服从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的需要,承受学校音乐系统所赋予的任务。例如学校音乐教育系统需要音乐课堂教学,以便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组成部分的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实现这一目标。这是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关键所在。

其次,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还受音乐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的时数、时间安排等因素的制约。在确定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各层次的目标时,都必须充分分析上述的有关条件。特别是在确定一节音乐课的目标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必须从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众多目标中做出必要的选择,确定课堂的重点目标。

此外,音乐课堂教学必须协同学校的德育、智育系统,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任何不考虑音乐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层次及与其他众多子系统的关系,试图摆脱学校教育大系统的制约而孤立地确定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都是片面的。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制约性告诉我们,在确定目标时,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问题,顾及各有关方面的相互关系,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把目标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

(三)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对立统一性

对立统一性是一切事物、一切系统最本质的属性,众多的目标以对立统一的关系存在于音乐课堂教学系统之中。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对立,是由于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条件才能实现而引起的。这种对立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例如,把一次音乐课的目标确定为重点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就要求选择和安排大量的教习,大量的教习必须有相应的时间保证。但一次课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基础知识教习占用的时间多了,进行别的教学内容的时间就少了,因而别的教学目标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反之亦然。但是,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各项目标之间不仅存在对立的一面,而且也存在统一的一面。例如,思想觉悟的提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又如,学生掌握了学习音乐的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改善、素质的提高,又有助于加速音乐知识、技能技术的掌握,它们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般说来,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同一时间上;而目标的统一,则主要表现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对立统一告诉我们,在研究考察目标时,既要看到目标之间相互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目标之间相互统一的一面。任何只强调一面而否定或忽视另一面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与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目标的确定及 相互关系

(一)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目标的确定

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对学生的音乐要求来确定的。学校音乐系统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的情操,启迪智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其理由如下:

1.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精神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2.音乐是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它积淀着的情感和理想,是一定社会内容的特殊反映。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以及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得到良好的塑造,促成个性品质向着完善和优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在音乐排练和演出活动中,既可以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关系,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可以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受到锻炼和检验。各种音乐技能的训练还有助于学生的自制力、毅力、耐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3.由于音乐不是单向思维的载体,因此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心智活动存在着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诸如音乐的无语义性有助于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音乐与数学的某些对应、比例关系和内在联系,又可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这种多向思维的交替运用,可以调节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结合联想、意向、记忆、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有促进智力开发的作用。

4.健康优美的音乐对在校学生生理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愉快轻松的审美享受,有消除疲劳、调节精神的功效。听觉训练可以训练学生敏锐的视听觉,使二者具有灵敏、准确、协调同步的反应能力,从而达到“耳聪目明”的效应。

(二)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确定

根据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功能及其所处的层次,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提高音乐表现意识,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学校音乐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实现学校音乐系统的目标服务。

确定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主要根据是看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实现对提高学校音乐系统整体功能所起的作用。在系统中整体的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是任何一个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学校音乐教育系统既然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它就不应该是各有关部分的简单相加或堆砌,而要求音乐课堂教学等各有关部分有分工有合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系统中整体的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这是系统论最基本的观点,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系统论也就失去它应有的价值了。所以我们在设计音乐课堂教学系统时,必须服从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的要求。因此,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音乐系统的整体功能,为实现学校音乐系统的目标服务,是确定和评价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根本依

据。

(三)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与学校音乐系统目标存在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异性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和学校音乐系统虽然具有不同层次的隶属关系,但就其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在性质上却具有同一性,这是由于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程度不同地承担着学校音乐系统的各项任务。因此,当我们将学校音乐和音乐课堂教学的任务抽象概括成目标时,就会发现他们在性质上惊人的相似。也许正因为这样,人们才把为时不多的音乐课堂教学看作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形式。

然而,音乐课堂教学和学校音乐教育毕竟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系统,两者的范围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也不尽相同,尽管其目标在性质上具有同一性,但两者决不能等同、混淆和相互代替。它们之间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在量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性。虽然音乐课堂教学系统承担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各项任务,但当我们对其所完成任务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时(可以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来表示)就会发现,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只能完成学校音乐教育系统各项目标所要达到的部分数据,而且无论从整体上或是从部分上其差异程度都是很大的。

了解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和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目标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异性,对我们进行系统设计(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数学意义。

总之,运用系统论方法,为研究和建立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改变了过去以“音乐研究音乐”的思维方式。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学校音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和确立必须以有利于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为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曹理着《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音乐的教学目的篇4

通过近十几年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摸索,我总结了自己的一些方法和体会。音乐课和其他科目一样也存在着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如果将这三个目标割裂开来,死板僵硬的一项一项灌输给学生,势必上不好音乐课,学生的兴趣也会被老师“灌丢”。其实,这三个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课堂上应将其整合起来,不同课型互相渗透,融会贯通,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美国著名音乐家穆塞尔和格连曾说过:“假如我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他也将音乐找到了他的幸福”。学唱课外歌曲时,经过反复斟酌,我选定了《龙的传人》这首歌。它既是八十年代著名的香港民歌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所谓“老的掉了牙”歌曲,又是现代流行派歌星王力宏的翻唱杰作,旋律优美流畅,富有动感性,有一定的“煽动力”,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学起来也容易接受。学习这首歌曲时,首先欣赏这首歌曲的两种唱法,即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音乐感觉,然后学生选一个自己喜爱的歌星进行模仿练习,再利用音响设备在舞台上汇报表演,最后评选出班中的小歌星。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有动力,歌唱方法和技巧这一教学目标也就容易掌握了。

软化学科边缘是音乐课的现代教学理念。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点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和谐发展,达到一种整体化、立体化的效果,那么三维教学目标便自然渗透其中了。我组织学生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在学唱歌曲的音乐背景下,学生带感情的大声朗诵歌词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这样即加深了理解,又深化了音乐主题,也用不着老师过多地引导与讲解歌曲的思想内容,学生的情感世界自然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学唱《长城谣》时,在舒缓、苍凉、悲壮的歌曲旋律背景下,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诵着歌词,充分再现了抗战初期,东北人民本来有着“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的美好安定生活,但自从被日本侵略者侵占后,变成了“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的痛苦仇恨生活,同时也表达出了中国人民在哀伤悲愤之中暗含着奋起反抗的坚定决心的主题。这样,即鉴赏了音乐,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同时也重温了历史,同学们的思想情感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熏陶。在教学《中国朝前走》时,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进行曲速度,我专门找体育委员用体育课上的哨子,吹出跑操时的行进节奏,然后播放音乐,同时我在前面打着指挥,并让体委用嘴喊着“一二一、一二一”的行进口令,把歌曲的行进曲速度、坚定豪迈的气势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在音乐课上即加强了音乐和体育之间的联系,又强调了语文中的理解、分析、和朗诵能力对音乐的作用,三维教学目标自然渗透其中。

识读乐谱是中小学音乐课标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学后用处极大,且终生享用不尽,其乐无穷,不过单学起来却非常枯燥,一般学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放弃了。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我自己当年的学谱经验,让学生利用歌曲旋律学习歌谱,也就是先学唱歌曲旋律,在非常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将歌词一句一句地“翻译”成乐谱进行视唱,一句唱不了可以半句,半句唱不了可以一小节,一步一步地按照旋律套唱乐谱,这样,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在学生大脑中就刻上了乐谱的印痕。并且,我还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为他们量身制作自己喜欢歌曲的谱子。学生本人喜欢唱什么歌,就给他准备什么歌的谱子,喜欢唱那几句就给他准备哪几句的谱子,暂且不管歌词内容合不合适学生,因为学习的目的是简谱,歌词只是载体而已。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视唱:老师打节奏带学生视唱,跟琴变换音色视唱,学生接龙视唱等等。原来学生在课下哼唱的是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现在却变成了哼唱流行歌曲的简谱,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哪能学不会简谱?在学生的一句一句“翻译”中,视唱简这项知识与技能也就逐渐掌握了。

音乐的教学目的篇5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高校;音乐教育;实施

现阶段的教育行业所包含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艺术类的教育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高校的音乐教学实践内容是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来更好的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实际运用,因此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理论知识的深化。在艺术类专业教育中,艺术实践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学习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课程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因此在高校的必修课程中,实践环节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阶段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水平快速的发展,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到高校的专业课教育中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育行业的人员探索下,项目驱动教学已经成为日常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个环节已经被许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且提高的重视程度,正在采取积极的态度对项目驱动教学进行实施。本文结合高校音乐教育经验,对项目驱动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探究。

1.项目教学法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

项目驱动教学的内容就是要以已经确定好的项目大纲为中心来对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设计,设计好了教学任务后再进行落实。项目驱动教学的特点就是应用该方式的教学内容目标导向性很强,并且具有一定的效果应用性。大部分的音乐教育专业只是照搬传统音乐教育的模式,并没有考虑到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因此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水平参差不齐,特色性不明显,如果高校想要改变这一现况,就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探究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大部分院校的音乐专业,大都采用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方法,以此为基础来找出符合院校情况的教学方式。

2.项目驱动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项目驱动教学有利于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来提升自己的舞台表现力以及演绎感染力,还可以在一定的范畴中得到社会对自己专业水平的认可,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自己音乐各个方面的能力以及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主动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项目驱动教学还可以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项目驱动教学实施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舞台进行完善,在高校的音乐专业中,学生的舞台表演技能是评定该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部分,项目驱动教学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舞台表演机会,经过参加这些舞台演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舞台演出技巧,丰富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舞台形象进行更加完善的塑造。项目驱动教学对于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项目驱动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宣传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表现能力以及领导能力,这样可以培养出来更多的高素质的音乐人才。项目驱动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的环境,项目驱动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今后的职业有更加清晰的规划,并且还可以积累一定的表演经验,这样可以为以后离开校园融入社会打下基础。项目驱动教学在培养学生个人品质方面还有一定的作用。项目驱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进取心理,在实际项目中,学生可以更多的接触社会,通过深入实际音乐表演中来对社会的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了解社会对于音乐艺术的需求,学生的心理会出现紧迫感,这样的心态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用心的去学习专业知识,这样在步入社会后才会有竞争力。项目驱动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信念,教师可以在项目驱动教学中向学生传输爱国主义的理念,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性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有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还有利于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德,项目驱动教学可以使学生与同学之间的联系加强,可以有效的增强班级凝聚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项目驱动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校内以及校外两种,在校内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是指学生的学习时,由院校举办的各种专业赛事以及各种音乐会、专业汇报演出、艺术节等。除了由学校组织的项目,学生还可以自发组织综艺形式的音乐晚会,通过参加这些校内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的技能展现出来,还可以得到技能锻炼。而校外项目驱动教学为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外进行演出,演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义务演出或者公益演出,可以组织学生去乡下的小学进行扶贫教育活动,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除了下乡演出活动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寒假以及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去各个中小学、艺术馆、少年宫这样的教育文化单位来参与相关的文艺演出活动、教学辅导或者音乐培训活动。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到民间采风,对民间音乐进行观摩也是很有帮助的,有利于学生对于不同类型音乐的学习。项目驱动教学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来分开组织学生。将院校里的非毕业年级学生和毕业年级学生进行区分式的教学,毕业生的项目驱动教学以毕业实习以及毕业汇报表演为主,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应届毕业生将在校所学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而非毕业年级的项目驱动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赛事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在校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增强教学活动的能动性。项目驱动教学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环节,想要使项目驱动教学方式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要把握好这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驱动教学计划。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来说,与实际接轨是十分重要的,处理好专业理论课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项目驱动教学的实施要建立在课堂教育的基础上,项目驱动教学不可以喧宾夺主。教师在制定教育计划时要注意结合培养学生的目标,这样建立出来的项目驱动教学体系是科学合理的,在学生完成专业课程以及基础文化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来组织项目驱动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的具体内容因地制宜,但是种类形式多样。项目驱动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学,可以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专业技能得到实际的锻炼。第二个环节是要对教师的管理作用以及指导作用进行强化。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项目应用教育贯穿了整个大学生活,对于不同的年级来说,其项目驱动教育的内容以及要求都是有所不同的,教师团队要在项目驱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以及启发,并且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知识的延伸。在项目驱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代表要保证参与项目学生的人身安全,避免在项目驱动教学中发生意外,因此在一次项目驱动教学结束后,教师都应该对此次教学的进行状况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有重点的总结,并且建立完善的评估原则,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第三个环节是在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时要提前给学生们做好思想工作,这样可以保证项目驱动教学顺利进行并且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有不良的思想趋势,因为在项目进行中,社会里的实用思想以及拜金主义会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错误的引导,因此在开始项目驱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让学生树立好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社会观念,这样会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4.总结

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经济文化水平也日益提升,人们对音乐专业的认识也更加的全面。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音乐艺术的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形成了音乐文化多层次、全方面的发展状况,这种社会现状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音乐教育创建了新课题。通过对项目驱动教学实施情况的分析,发现音乐专业的教育应当与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相结合,并且要注意完善高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使教育体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在今后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应该讲项目驱动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更好的在高校音乐专业中实施,由此来提升学生研究音乐、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来将理论与实际表演相结合,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合理的应用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从而推动我国音乐艺术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波.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

[2]徐晨阳.关于项目驱动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J].黄河之声,2015(07)

音乐的教学目的篇6

【关键词】新课程建设;音乐教学;目标设计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是十分具有必要性的,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结合课程教学目的、课程内容、课程教授过程、课程教授方法以及对课程的综合评价这几方面,根据教师个人知识水平以及自身情感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在新课程改革施行之后,音乐教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综合新教改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同时,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起到良性引导作用。在新课改这个大背景之下,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如何结合新课改基本理念进行设计革新,这也是当代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1新课程建设下音乐教学目标简述

1.1教育工作一直以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主要目的,在教育工作中的教学是具有一定目的性,主要是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授业同时,引导学生向预定目标方向进行自我发展,在教学中的其他行为都是围绕以这一目的为题。所以在教学工作中,首先就应该确立出有效的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对课程安排、讲课方法进行有效安排,以便能达到预先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深入推广,新一轮课改主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以及持续发展的主要理念中心,这就意味着新课改理念的施行就要与教学目标同步发展。新课程改革也推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的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出现可以看出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已发生改变,在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帮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在课程进行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开拓引申,同时也要对学生树立良性人生观念进行有效引导。

1.2三维教学目标的出现,对音乐教学同时也产生很大影响。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将三维教学目标这一主要理念完全融入设计中。在课堂根据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教室授课内容的同时,也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良性培养起到引导作用。传统音乐教学目标主要让学生以“学会”为主,而新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达到“学会”这一目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做到“会学”这一要求,这就是三维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主要含义。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中,在对学生授业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也要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引申整个过程使其升华,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向良性发展。

2新课程建设下音乐教学目标设计要素分析

音乐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本身就具有特殊性,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主观感受相对较多,而且音乐无法转化成客观单位进行测量,所以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对课堂影响十分重要。表1中数据是对某高校其中一半音乐成绩的调研,在新课程改革前后考试成绩变化幅度较大,从平均分值上可以看到新课改后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使学生音乐考试成绩得到有效提升。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对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成绩有很大影响,正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提高音乐成绩。(如表1所示)。

2.1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应提高全面性。

新的音乐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应考虑两个方面,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应只限于音乐这一单独领域,应考虑素质教育新要求是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将音乐与其他学科互相交集部分也融入其中。在音乐教学中,在教授学生音乐知识时,可以引申到音乐的背景故事以及作家背景故事等方面,在通过对音乐背景故事描述这个过程,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以融情于景,对学生加强主观体验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考虑课程定音乐对学生造成的主观感受产生影响,使学生在对特定音乐进行感受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步增强。在学生对音乐课程有了主动学习兴趣时,应考虑如何通过课堂引申,对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上起到一定引导作用。总而言之,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考虑范围应更加全面性,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理念上,如何拓宽音乐知识领域,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上产生良性引导,这些都是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所需考虑的主要问题。

2.2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应提高可行性。

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应考虑其是否遵循教育发展要求,以及其是否符合教学活动实际要求,只有在这两点得到保证的同时,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才能得到有效应用。音乐教学目标在设计时,不能只依靠教师人格主观意愿进行设计,应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新课程内容,综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然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活动实际要求,再融合教师个人素养进行设计。所以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之出,应考虑多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新课程内容变化;教学活动实际要求现状;课程内容实际目标方向等多方面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与音乐教学内容相一致,要突出音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在这两点基础上综合以前新课程改革理念进行设计。同时也要考虑不同音乐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同性,综合上述要点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就可以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

2.3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应加强可操作性。

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中应考虑目标是否明确、具体以及可以操作。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已设计完毕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工作,根据既定好的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且合理组织,选择出适合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能对课程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学生根据教师制定出的音乐教学目标可以制定出学生学习目标,对自己学生成果进行深入反思,评价出自己现阶段学习情况,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所以在新课程改革标准前提下,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注重教学目标总体可操作性,以确保教学目标可以良好的得到实施,达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之初衷。

结束语: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的灵魂,也是对课程进行检验的标准。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将新课程理念完全融入其中,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音乐的教学目的篇7

为了在公开课中充分体现学科特点,以及自身特点,使自己能够扬长避短,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是关键。

关键词 : 音乐公开课;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观念、新思想、新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使得音乐教学以公开课的形式更多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音乐课教学手段新颖与否,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学生感兴趣与否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何谓公开课?就是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学展示活动。他是和日常课程相对而言的。公开课是日常课的积累与展示, 公开课对于执教者而言,教学手段的新颖与否,课堂效果等等是评价一节音乐课的关键。那么如何在公开课中如何体现学科特点,以及自身特点,使自己能够扬长避短,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做法和体会:

一、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基础训练

发声练习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唱歌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之一,也是歌唱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嗓音、生理条件与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在发声训练中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也是各不一样。那么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发声训练,且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激发兴趣:学生在发声练习中,我把以前我们发声练习中寻常采用的啊——咪——吗——这样死板的练习,改成了动态的体会练习。比如,找出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木质地板上,使劲抛乒乓球,乒乓球发出哒哒哒。。。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很有特点,首先音是从高音到低音的降幂排列。力度是从强减弱,速度是从快渐慢。然后请学生按照乒乓球滚动的声音,发出啊——咪——吗——。的声音。这样发音时声音的弹性问题、力度问题 、速度问题,就一并解决了。从而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音乐教学理念。用音乐说话,以活动互动。提高了兴趣,提高了效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的互动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目的。

二、用简单的手段学习复杂的乐理知识

对于乐理的讲解,是教师很头疼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费心地讲,学生却还是听不明白。所以更需要教师在学习当中施设善巧方便。这样复杂的问题变得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如在讲述《小星星变奏曲》时,我把肢体的语言加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当主题演唱的之后,在学习它的几个变奏时,每当音乐发生明显变化时,我就要求每个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姿势来记忆变奏的次数。这样当整个乐曲聆听完毕,学生根据自己姿势变换的数目,很容易了知这个乐曲有几个变奏。学生由于自身的肢体参与了音乐的变奏,所以体会更加深刻。而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教师也很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对课堂效果有个正确的评价

三、在课堂中注重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即通过多学科渗透将与音乐相联系的人文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此来提高音乐课堂的文化内涵。

所以在讲解中国民歌的时候,我讲到《诗经》中的《风》《雅》《颂》,题材不同,诗歌性质,地域以及使用场所的不同。此外我也讲到了当时周王朝的风土人情。虽然是寥寥几语带过,但是丰富了课堂内容,学生更加感兴趣,也更增强了音乐的文化内涵。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孩子们在欣赏训练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能具有的合奏感。

总之要想上好这一堂公开课,新理念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新的教学模式的磨合固然重要,但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更重要。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用传承式的教育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而现代教学的理念中则贯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新思想。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方法都不应违背“以人文本”的原则,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 何春芬. 音乐教育情归何处[J]. 人民教育 , 2011,(08)

音乐的教学目的篇8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该课程的开设绝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家,而是为了使未来的公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构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知识性和技术性的,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景意向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音、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从表面上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总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的,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他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受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的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音乐的教学目的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歌唱曲目;选择

在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对音乐教材中的歌曲缺少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各大院校音乐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音乐教师应选用多元化歌唱曲目,不但要在现代流行歌唱曲目中寻找精品,还要在传统经典歌唱曲目中寻找通俗,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歌曲曲目特有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一、音乐教育中选择歌唱曲目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育高素养综合型人才

不同歌曲曲目民族特性和思想内涵不同,音乐教学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水平。所以,学校应基于科学理念引导下,精心挑选歌曲曲目,有效融入课堂教学。针对传统戏曲而言,其具备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等组成了特色性文化价值体系,既融合了当代社会发展价值观念,又反映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将其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构建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学生生活背景与故乡差异,选择多元化且具备代表性特点的歌唱曲目,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剖析和学习,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歌唱曲目的认同感。这样,不但能强化学生艺术修养,提升其文化水平,还能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我国音乐艺术事业发展所需的高文化、高素养综合型优质人才[1]。

(二)有助于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种类多样,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文化瑰宝,而传统音乐曲目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学习传统歌曲曲目,能够系统了解曲目创作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宗教艺术等,是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因时代、地理位置和民族不同,传统歌曲曲目文化蕴含的民族风情与生活习惯也是大相径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文化呈现了中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色和风俗,将其融入高等院校音乐课堂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借助课堂教学与学生一同学习,进一步传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保证中华文化代代流传[2]。

二、音乐教育歌唱曲目选择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歌曲曲目之所以能融入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要借助对歌曲的鉴赏感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然而部分学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尽管引用了传统歌曲曲目,但因师生传承意识与教学目标模糊,以至于教学实践中对传统歌曲曲目的应用不彻底。比如,有些学校过于重视美化高校的美好形象,借助传统歌曲曲目,致力于构建良好外在形象,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缓慢,传统歌曲曲目音乐教育模式和理念更新不及时,课堂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同时,音乐课堂教学缺少实践,教师盲目灌输学生理论知识,无法让学生从思想层面得到文化熏陶,学习体验感较弱。还有些教师缺少文化传承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未能精准把控传统歌曲曲目融入课堂教学的重点,使音乐教学渐渐丧失存在价值和意义。

(二)传统曲目认同感较薄弱

目前国内多数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依旧遵守“拿来主义”,讲解基础乐理知识和乐曲基本功,以西方音乐理念为依托实施课堂教学。而且,国内部分院校音乐教学对经典歌曲曲目渗透相对较少,主要学习西方音乐理论,严重影响了学生音乐辨识能力的提升。之所以会产生此种情况,是因为学生普遍认为中华传统歌曲曲目无法跟进社会发展潮流,狭义思想的存在弱化了学生学习传统调式音阶和歌曲的积极性,思想认知偏差严重。譬如,在讲解传统地方戏曲知识时,部分学生不了解山西地区的“四大梆子”,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认识“梆子”是何种乐器,对传统乐器用法和音色更是闻所未闻。可见,国内部分院校和学生对传统歌曲曲目学习的漠视程度[3]。

(三)音乐教学体系设计不当

尽管音乐很早就进入国内高等院校教学系统,但尚未构建属于中国特有的教学体系,教学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依旧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对比本国歌唱曲目和西方音乐,可知二者形成背景、创作模式、乐器类型和蕴藏的文化意义等均存在很大不同,从侧面反映出高等院校音乐理论间的不协调特性。在高校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即使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但对歌曲曲目音乐教学而言,效果截然不同。这种教学盲目性阻碍了多元歌曲曲目的融入。在现代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开展进程中,歌曲曲目融入效果不好,与音乐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关系密切。比如,部分院校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设置教学任务和目标时未能明确传统歌曲曲目教学重点,甚至在引用现代流行音乐展开教学时,只是通过聆听与记忆进行学习。这对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不适用,既会影响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音乐知识和演奏技能的掌握,以至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音乐教育歌唱曲目的选择路径

(一)精选传统音乐曲目

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进程中,教师在选择歌唱曲目时,可借助经典作品,实现教学系统化和具体化。为此,音乐教师要优先选择传统歌唱曲目,结合学生学习状况与音乐基础水平选用音乐作品。如通过选用积极向上的歌唱曲目为学生带来精神鼓励,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及忧郁心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在选择歌唱曲目时,教师也要充分考量歌唱曲目蕴含的文化内涵,如《霸王卸甲》曲目,以垓下之战为创作背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适当补充歌唱曲目背景知识,利用多媒体与朗诵等模式,向学生详细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使大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项羽的悲壮之情,形成共鸣。这样一来,经典曲目融入音乐课堂教学,能够从侧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从而为大学生音乐学习水平和成效提升奠定扎实基础。除此之外,结合当下高校音乐教学现状,教师还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加强对歌唱曲目学习与音乐教学的正确认知,树立以传统教育为主的本位意识。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可只学习经典理论知识,也要充分考量中华民族民歌戏曲等具备民族特点的知识。针对音乐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拓展学生音乐知识眼界,挑选具备时代特色的传统经典曲目为学生展开知识普及,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认知。鉴于此,实践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将传统音乐曲目作为入手点,开设多元化教学课程,并在课程设计中呈现音乐知识的完整性和教学的系统化,助力我国各大院校音乐教育事业实现创新性发展[4]。

(二)革新音乐教育模式

伴随国内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进步,教育领域渐渐和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信息化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基于多媒体背景下,教学手段日渐丰富和完善,而师生交流途径也有所增加。为此,高校音乐教学可借助现代化手段不断完善自我、改进自我,提高教学水平。具体来讲,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收集音乐知识,依托网络多媒体整理、归纳教学资料,为学生传递纯正的民族音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工具有助于推动音乐口语教学和乐谱教学更好发展,创建共享式教育资源体系,提高学生资源选择的多样性,加强师生媒体互动,为高校音乐教学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保障音乐教育实现长足发展。基于多媒体背景下学生学习歌曲曲目,可以利用视觉、听觉等感官展开模拟,营造相应情景,体验歌曲曲目创作背景和发展内涵,感受曲目渗透的音乐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例如,针对传统歌唱曲目学习而言,教师要明确自身指导作用,精选曲目,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教师身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只有具备高超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知识储备,才可保证音乐教学顺利开展。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想合理引入传统音乐歌唱曲目,需充分了解传统音乐整个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这样在讲解传统歌唱曲目时,才可立足历史层面和技术层面展开全方位剖析,即“文化切面”,并针对性展开横向比较。比如,教师可将同一历史阶段的西方歌唱曲目同本国歌唱曲目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掌握中国传统歌唱曲目的特点及其在世界领域占据的地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音乐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育,通过强大完备的师资力量带动国内音乐发展,让音乐文化内涵和魅力扎根于大学生心底。

(三)引入精品流行歌曲

丰富多样的流行音乐资源,为音乐专业教学开展提供了诸多教育素材。鉴于此,在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流行音乐曲目及内容,是所有音乐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依托流行音乐教育现状,汲取歌唱曲目之精华,发挥流行歌唱曲目教学优势,具体教学实践要遵从以下三个原则:首先,艺术性原则。毋庸置疑,虽然流行音乐曲目内容多元,但参差不齐。音乐教学流行歌唱曲目资源取材相对丰富,进入课堂教学的门槛低。尽管流行歌唱曲目题材广泛,产生诸多精品,但因监管不当,部分“粗制滥造”的“口水歌”混杂于课堂教学中。因此,音乐教师要仔细甄别流行歌唱曲目资源,选用艺术性、实用价值高的流行歌唱曲目引入声乐教学实践。比如《在路上》《青藏高原》和《绿叶对根的情意》等现代流行音乐作品,让学生学习、演唱。另外,还有很多港台流行歌唱曲目也具备相应艺术价值,适合学生演唱。如《青花瓷》《光阴的故事》等,不管是在歌词上,还是在旋律和曲调上,艺术性均达到较高层次,适合融入高校音乐教学。其次,多样性原则。众所周知,流行歌唱曲目风格变化多端,为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提供了多元化教育资源。由此,音乐教师在选用流行歌唱音乐曲目教育内容时,应遵循多样性原则。特别要重视具备民族特色的流行歌唱内容,大力提倡选用这些音乐作品,同时恰当引入摇滚音乐,择优选取说唱风格歌唱曲目。如此,既能丰富声乐教学课堂,又能激活学生音乐知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现代流行音乐,强化学生音乐艺术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演唱技能。最后,思想性原则。在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构建过程中,教师要选用思想性较强的歌唱曲目丰富教学课堂,彻底解放学生传统思想禁锢,汲取更多优质歌唱曲目融入音乐教学。如《阿姐鼓》《幽兰操》等歌曲均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这些歌唱曲目不但内涵深远且旋律优美动听,而且非常适合音乐教学所用。总而言之,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歌曲曲目,精选优质歌曲教育资源,必须把握好上述原则,这样才可充分发挥音乐资源特有优势和效能,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5]。

(四)强化学生感知能力

音乐作为个体表达自身思想和情感最直接的方法,不管是现代流行歌唱曲目,还是传统歌唱曲目,均具备属于自身特有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因此,情感表达和互动,可以成为音乐教学融入歌曲的最佳方式。为此,音乐教师要借助情感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和学生的音乐情感互动,促进歌曲曲目和音乐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比如,针对《木兰戎装》来讲,包含文学、舞蹈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属于古老戏剧。但是,对现代大学生而言,戏曲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教师要从情感入手,以学生所熟悉的“花木兰”作为出发点,借助欣赏音乐和表演等模式,提升学生群体对女性情感的关注度。中国戏曲呈现出我国传统女性无私奉献等良好美德,既能缩短同学生的距离,又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其对传统歌唱曲目的认同感。基于情感之上的课堂教育氛围,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歌曲影响力和渗透力。但是,因学生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性,对音乐感悟和情感表达等层面的认知也存有很大不同,究其根本是家庭背景、生活条件、兴趣爱好等因素造成。所以,根据上述不同,音乐教师要学会变通,推陈出新,结合现实需求与学生学习水平制定多元化教育方案和模式。在融合歌曲曲目展开学习时,音乐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感知力,根据系统观察学生知识学习情况和能力运用水平,适当加大歌曲曲目情感表达力度,遵循全面发展基本原则,强化学生音乐艺术创造能力,以此为音乐教学发展与文化创新奠定扎实基础。譬如,教师在讲解《天籁创想》知识时,为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理解曲目音乐内涵及风格特质,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藏族语言创新、改编歌舞音乐形式,让学生根据自我感知与理解,提高对藏族音乐与文化的理解认同。例如,制作藏族服装,立足服装视角掌握藏族历史习惯和审美观念,或邀请藏族朋友与学生展开直接交流,对大学生的歌曲改编和表演等提出可行性建议,加深学生民族文化认知,提高学习兴趣,强化其音乐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与创新并非绝对概念,传统歌唱曲目中蕴含丰富多样的艺术元素,而流行音乐则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风格,虽然二者音乐曲调和内容大相径庭,但值得学生与教师深入探索。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进程中,教师必须科学选用歌曲曲目,明确多元歌曲曲目融入课堂教学的价值,了解传统歌曲曲目对推动学生形成正确品质、塑造完美人格发挥的作用,而后提高歌曲曲目融合力度,使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助推高校音乐教育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沛蕾,魏倩倩.高校钢琴集体课分级教学曲目库的建设与应用[J].音乐生活,2022(2):91-93.

[2]舒勇康.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21(24):119-122.

[3]孙芳.高校音乐教育硕士“专、教、研”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21(24):196-197.

[4]常砚溪.高等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1(20):73-75.

音乐的教学目的篇10

关键词:音乐史 中小学 高校 联系

自21世纪初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以来,有关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基地,高校音乐教育面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关注度正在逐步提升。音乐史是历史学与音乐学交叉渗透的一门学科,音乐史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中国音乐发展的线索,阐明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提供必要的音乐历史知识。音乐史教育是高校音乐类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中小学阶段,音乐史也是音乐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针对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以中小学音乐教材音乐作品和音乐知识内容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表格数据统计法,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材编排情况,提出了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接轨的教学思路。文章分析了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对接的可行性,进而探讨中小学音乐教材如何实现与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内容的有效对接。

一、中小学音乐教材概述

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美育的主要教学材料之一,为了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目标,它具有教育科学的一般属性。表1总结了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编排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中,内容主要设计声乐演唱、声乐欣赏及器乐作品。低学龄阶段主要是通俗儿歌和民谣,器乐作品和声乐欣赏的内容编排相对较少。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作品本身的历史寓意和情怀也不断增多,同时器乐作品也是逐渐增多。在教材编排上有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

表1 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情况

二、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的对接

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情怀在不断加深,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史的教育应该跟上学生学龄变化情况逐步融入到教学中。音乐课程的学科性质、教学要求、课程目标等在音乐教材中都有所关联,教材集中展示音乐课程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相应地要有与之配套的音乐教材;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观就应有什么样的教材与之相适应。

从目前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看,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知识点的分布要按照教育科学一般规律那样,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技能的提高上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原则。其次,在音乐教材的编排上应具有符合学科自身教学规律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独特之处。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史教育是本科必修课之一,其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具体到教学方式,“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如何改变学生学习的强迫性?”等问题却长期困扰着音乐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特别是教材编排上就应该循序渐进的开展音乐史教育,让学生对艺术、对历史、对音乐有一个融会贯通的理解。

三、结语

分析表明,高校音乐史教育是高校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和理论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更加注重音乐声乐及教材,这往往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本身的意义和情怀。总之,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结合区域、教学、学生情况等循序渐进的在教材编排中注入音乐史的阅读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底蕴,一方面与高校音乐教育接轨,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音乐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四川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指导教师:姜霞。

参考文献:

[1]杜永寿.中小学音乐教材论[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Harley M A.Space and spatialization in contemporary music:History and analysis,ideas and implementations[D].McGill University,1994.

[3]Cornelius S,Natvig M.Teaching Music Appreciation:A Cultural Approach[J].Journal of Music History Pedagogy,2013,(01).

[4].浅析中国音乐史教学[J].大众文艺,2013,(11).

[5]段永慧,柴广育.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6]吴海萱.初探湘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对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范元玲.当代中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马达.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