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6-15 17:41:04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重要性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和破坏能力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饱尝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担忧,树立生态理念、加强环境监测、注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吁和心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很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重要性知识方面的宣传、研究和探讨。

1环境监测的概述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影响和可能影响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存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进行监视性调查、测定,从而掌握、研究、确定和预测环境受污染、受破坏等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行为和过程。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一般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两种。

1.2环境监测的内容及主要手段

环境监测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规范和完善的,因此不同时代的环境监测内容也不尽相同。就当前来看,环境监测是包含“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等多环节的信息获取过程,它一般包括背景调查、方案确定、布点优化、现场采样、样品运送、试验检测、结果分析、数据收集、综合评估等环节和内容。环节监测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分光光度发、重量法等化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用于声、光等监测的物理手段和方法,三是主要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生物群体影响的生物手段和方法。

1.3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环境监测对象包括水体、空气、土壤、生物、固体废弃物等综合性客体,监测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性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时需要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和情况;二是连续性,根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时空分布特点,环境监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够获得数据,揭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因而环境监测呈现出时空上的连续性;三是追踪性,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环境监测不能是临时性的,而是需要建立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从而实现跟踪监督和有效监测。

2环境监测对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1环境监测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环境变化情况、环境影响过程进行科学检测和动态监督的活动。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针对前些年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推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日益突出等问题,就迫切需要运用环境监测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2.2环境监测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前提

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环标准来降低和遏制人们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制定科学的环境标准,首先就需要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整体情况和发展态势有个全面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支撑。

2.3环境监测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推动生态文面建设、建成美丽中国,都对我国现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监测是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标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着基础和阵地地位。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程度,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环境监测水平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3加强环境监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思考

3.1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经费是保障。当前,一些地方由于环境监测经费落实不到位、保障不充分,导致环境监测设备更新不及时,监测技术应用不高,从而大大影响了环境监测水平。因此,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需要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度调整。

3.2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环境监测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有效支撑。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和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结合环境保护理论和环境监测实践,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不断建立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体系,稳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3.3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点多面广、人员配备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要注重从优秀的大学生中引进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提高环境监测领域的人才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更新,确保环境监测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仪器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权威性、全局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科学环境监测,助力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努力把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风险和范围降至最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环境监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

作者:常鹏周 郝方涛 郭文林 单位:林州市环保局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察;科学;发展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回顾付出的环境代价,其结果是触目惊心的,现行的行业发展要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提倡环境效益,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但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不能仅依靠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更多的要通过国家的统筹规划,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从法律效力的层面对破坏、污染行为作出惩处,以规范企业行为,建立监测监察体系能够促进环保工作的发展。

一、环境监管的相关概念、背景

环境监测是指在基础的保护工作中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分析污染物的来源、性质,跟踪监测污染变化、破坏程度和范围,建立观测体系的环境污染控制工作。通过计量化的技术处理,监测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污染程度作出评估,形成整套的环境控制系统,为治理工作提供相关的数据依据,也为环境监察提供新的方向,是环境保护的前期基础工作。

上世纪中叶的环境监管缺乏系统性,主要依靠化学加深对污染物质的认识,仅能梳理其中技术范围内的简单污染物,不能应对污染的扩散和进一步化学效应诸问题,属于污染源监控基本工作。随着60年代环境污染的概念被重新定,既包括常识性的化学物质污染,也包括物理产生的相关污染,噪声、光等均会给环境带来不可估计的影响。环境污染的重新定义是人们认识发展、技术进步的体现,同时也为环境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动态的监测来适应多元化的污染,开始接近环境监管工作的核心。此后的十年间,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应用为监管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手段,通过科学化的分析统计能够基本实现无人监控的自主监测,及时反馈环境数据报告,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交叉角度对监测对象实现全方位的控制,能够实现从污染源头到区间内监测。

环境监测是信息集成过程,包括性质分析、制定计划、设计定点、采集样本、投递采样、测试研究、数据整合、研究汇总,即基本的源头采样到样本分析的信息处理工作。

环境检查是指实际的执法进程,即在环境监督、处理工作中,在实际的现场检查污染源、监督政治的总体工作。具体是对管辖范围内的污染源监管分析,如发生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行为要及时制止,通过监管实现整改。

环境监测和监察是相互连接的工作系统,环境监测是基础的工作环节,为监察系统提供技术支撑,分析的数据为环境治理把握新的方向,能够集中力量整改,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企业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二、环境监测工作在监察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的监测、监察是前后相应的工作环节,是环保事业的双重保障,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作用的关系,彼此互为动力和约束。监测工作需要通过升级基础技术以保证动态监测的数据真实可靠性,即监测工作逐渐升级为监管,节省更多的人力,将资源运用在后期的监察工作中,数据的支持能够为监管工作的开展增加科学能动性,专业的分析也能着力进行整治管理。

1、环境监测能够综合污染物的相关指标、数据

环境监测是对统计范围内环境做出数据型的分析,为后期的检查工作提供技术援助,能够参照分析结果考量观测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状况,是建立监管系列工作的前导性支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渐影响到人民生命健康,环境保护政策及相关措施应运而生,但其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并且需要通过国家、企业和个人多向合力完成,一方面根据检测数据加大执法力度,实现监测的根本目的,从而进行监察工作,一方面要通过监察带动环保的自觉性。

2、环境监测为后期的环保工作指明方向

监察部门对监测单位提供的基础性的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能够得到基本的工作指示,即通过重点污染问题的研究,能够找到污染源问题所在,并能因地制宜、首要治理,能够增加执法力度并通过数据理以服人,为监察工作提供更大的空间,避免污染源产生单位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以国家的相关环境规定和排污处理要求、标准作为行为准则,能有起到约束作用,敦促企业整改,并作为今后复核工作的参照标准。

3、环境监测是排污收费的相关材料

环境监察的一种约束方式是通过收费增强基本管理工作,促使从被动缴费转变为环境节约型的企业良性发展。就目前环保工作的推行度而言,需要通过基本的费用收入总和辖区内的排污情况。在监测技术不易实行的区域课采用企业物料分析估量污染排放量;另一种是通过技术监控,通过采集排放气体、液体等样品对其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汇总污染物所占比例和污染程度,并以此作为收费、处罚的相关依据。

三、具体问题的相关建议

鉴于监测、监管工作的专业性,需要引进技术型人才从事数据分析和汇总工作,根据实地的企业生产、排污状况调查,再结合专业性的污染物研究报告,能够及时掌握企业排污的动态信息。应考虑到企业生产的变动性,由于生产材料、处理技术的调整,相应的排放污染物性质也会发生改变,建立动态调整的监测系统一方面需要技术升级、同步;另一方面需要加大调研、监测、检查力度。

由于分析人员常年在分析室进行分析工作,工作原则是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对送来的样品进行分析,对本次数据的真实性负责,本无可厚非,但对要为环境管理服务来说的单位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某地区是化工城,绝大多数企业在生产工艺、工况、生产时间及原辅材料没有大变更的情况下,以及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其废水(气)量、污染物浓度是在某一数值附近上下波动的,比如说:某污染物浓度一般来说就是四百多,所以如果分析人员能掌握这些资料,当分析出来的样品数据出现较大异常时(这反映该企业的三种情形:①生产设备出现故障,②治理设施停运,③不正常使用治理设施),在确认数据无误的情况下,分析人员可以报告中心,中心将这一情况通报监察部门即时查处,这样就可以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安全,同时又可以制止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事环境监察工作多年,总结工作经验,就环境监测在环境监察中作用简单的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指出环境监察部门要把环境监测看成是实现科学化、定量化、法制化的管理基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把环境监察和监测工作做好,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美好环境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永法.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J].魅力中国,2009(28)

[2]张卓,崔喜军.对基层环境监察工作的探讨[J].河北企业,2006(07)

[3]党瑞华.浅析环境监测在污染减排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篇3

建设项目竣工后,环保机构需要对其建设和环境管理进行验收,还需要对竣工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在验收监测的过程中,需要对项目建设情况、施工人员、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查,还要对建设单位环保设施进行监测,这样可以了解建设的过程中,单位对污染的处理及治理情况,还可以对监测结果进行准确的评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环境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对建设行业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促进的作用。

1是落实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是环保验收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实行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落实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要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得到批准后,监测机构可以根据这一准则进行跟踪监测,可以了解到影响环境的因素,施工单位必须针对监理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改进,要积极落实国家提出的环境保护制度。在项目建成后,要衡量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要做到三者的协调,针对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一定要制定出防治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稳定达标排放。在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情况进行评价时,要对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执行。

2是环保部门对建设单位污染源的监测

建设项目竣工后,要先进行试生产,在试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环境问题,企业要对发现的环境问题及时整改,试生产三个月后可提出验收申请,监测单位对污染源环保设施进行验收监测,既可以检验环保设施是否可以达标排放,也可以发现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的监测是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要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对污染源的环保设施进行验收监测。

3可以为环保管理部门提供新污染源原始数据

竣工验收是建设工程一项重要的施工环节,环保管理部门对建设单位施工过程有着一定要求,施工单位需要以环保部门提出的控制指标为基础,向控制部门提供相关数据作为依据。建设单位需要向环保部门缴纳排污费,在得到相关部门许可后,才能向周围排放污染物,而环保部门需要对建设单位排污情况进行监测,还要掌握实测数据。验收监测一般是在建设项目试生产过程中,排污量达到设计的75%以上时进行的环境监测,监测到的数据可以作为环保部门重要的参考依据,也是收费的重要依据。在监测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重复,还要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验收监测的频率、时间、测定的污染因子建设

项目生产工况的监测核查方法很多,监测人员可以对原辅材料以及设备进行检查,要对建设单位环保设施应用情况进行检查,要确定验收监测的频率、时间以及污染因子,并整理成数据报表,验收监测以供核算。对于生产周期固定、且有稳定污染物排放的工程项目,废气有组织排放监测频率可定为2~3个周期,每个周期3~5次;废水的采样不得少于2个周期,每个周期采样次数一般应为3~5次;对于生产周期不稳定、不明显的项目,无论是废气监测还是废水采样都采用加密监测的方法;按照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监测厂界噪声,监测频率为2天,每天昼夜各2次。根据建设项目采用的原辅材料、燃料以及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确定工程的一般污染物与特征污染物;建设项目排放的有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因子;厂界噪声;采暖锅炉与生活废水排放的因子,在建设前,已经事先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单位会针对监测的结果,制定出环境保护的措施,还会对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进行预测分析。竣工验收监测是在建设项目竣工后进行的,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状况,会产生新的污染物,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针对环境保护评价提出的问题,找出治理的措施。要规定验收监测的频率与时间,还要找出测定的污染因子,要认识到建设项目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还要对环境保护验收监测预测的结果进行评定,并将监测的数据整理成报告提交到审批部门。

三、结语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数据;分析

1 环境监测的工作及其主要作用

环境监测是把环境作为主要的监测对象,利用各种不同的现代科技对所得数据进行详细、综合的分析。对环境进行定期的监测,可以为污染防治、建设环境等多种决策提供参考资料和数据,所以简单地说,进行环境监测,了解环境情况,是开展环境工作的大前提。而对环境进行监测的频率高低,所得出的数据也会不同,从而导致最终的监测结果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2 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流程一般包括以环境为主要对象的调查、确定环境监测方案、到环境进行采集样品工作、分析所采得的样品以及利用分析得出的数据全面分析环境问题等。

在早期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对于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采用分析化学。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中出现的污染物已经不仅仅是化学物质的污染了,也包括了水质的污染、光污染等。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对于环境监测的实用技术的要求也大大地提高了。从六十到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监测的发展,由过去的污染源监测阶段发展到环境监测阶段,再到后来的的自动监测阶段。顾名思义,自动监测阶段就是指环境监测技术开始进入自动化阶段,而发达国家也相继监理全国性的自动化环境监测网络,当然,能够发展到这一步全有赖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

如今,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手段主要有:物理手段、化学手段以及生物手段。针对监测对象的特性采取不同的监测手段,例如光污染等武器可以采取物理监测方法,而监测生物的生活特性等则可以采取生物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检测方法产生,这都会大大地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而根据环境监测对象,又可以把环境监测的类型细分为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这两种。

3 导致环境监测数据不准确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监测的数据不准确。环境监测数据不准确导致不能够对当地环境进行准确的分析。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据作者的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六个:

3.1 对环境检测工作认识不足

很多检测工作人员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并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高,工作的严谨程度过低,误以为检测工作只不过是随便提交一个数据就完成工作了,因此对检测工作的数据不重视、不认真,马虎随便。

3.2 工作技术不过关

不少检测单位对于监测工作人员的技术不关心,没有意识到工作技术的重要性,不定时为工作人员安排培训和教育,做不到精益求精,准确无误。

3.3 贪图安逸,工作作风不硬

环境监测工作很多时候需要检测人员到污水、垃圾中取样,一旦监测工作人员没有过硬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往往会检测不到位,检测所得出的数据不精确。

3.4 检测仪器和环境监测标准较为落后

检测单位没有对检测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导致检测仪器的精密度大大下降,检测所得的数据达不到检测项目的要求,而且满足高需求的检测项目。另外,全球环境污染水平不断提高,一般来说环境检测标准也应该随之而提高,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检测标准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根本就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环境监测数据的要求。

3.5 部分地区行政干扰

部分地区存在强烈的保护主义,行政干扰程度十分高,导致无法测出当地政府的真实环境数据。

3.6 政府官员不廉洁,

有些官员干部被企业收买,擅自更改监测数据,向上级提供不真实数据。尽管这是极少数现象,但对于环境检测队伍的形象和威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4 如何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重要性

4.1 认识环境监测数据的重要性

环境问题是全球各国都迫切解决的普遍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在我国十分严重。尽管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和开展,但作者认为,作为环境监测工作者还是很有必要重新认识环境监测数据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兴衰成败,影响到环境质量的建设工作的开展,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环境利益。而在整个环境监测工作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就是监测数据。只有向有关部门提供准确无误的环境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过,才能对当地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继而开展高质量的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部门才可以根据这一份环境监测报告向有关的污染企业、污染部门提出执法意见。显而易见,环境监测数据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2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重要性

根据上文提到的几个导致环境监测数据不准确的因素,作者总结出几个方法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重要性和准确性。

4.2.1 提高监测队伍的责任心和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认识

环境监测队伍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支先锋队,他们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准确、科学的检测数据和资料,因此其地位十分重要。检测单位要提高监测工作人员对监测工作的责任心,定期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认识,同时提高使用检测仪器的技术水平,这样的一支先锋队才是对得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队伍,同时也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确保了监测队伍的工作质量之余还可以维护监测队伍的威信。

4.2.2 定时维修和更新检测设备

检测单位需要对检测仪器进行定期的维修和维护,对于国外先进的检测仪器可以挑选并购买适合我国国情的仪器,这样才能维持检测仪器的精确度,环境检测所得的数据和分析结果才能更准确。另外,有关部门需要根据我国如今的环境情况重新研究相关的检测标准,并提高对于环境监测数据的要求,这样才能维持检测队伍的工作质量,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精确性。

4.2.3 加强监督,防止部分官员

各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监督,防止部分官员被企业收买,,私自修改环境监测数据。若一旦发现有这种情况出现,必须严肃处理,坚决杜绝反技术规范的行为出现,防止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报喜不报忧。

作者衷心希望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精益求精,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作出贡献。

5 结束语

环境保护工作关系到社会各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监测工作了解环境,参考监测结果制定有效的环境工作措施。但要注意,只有重视和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对环境研究、分析的准确性,这样才能够让最终的监测结果有代表性和可靠性,提高其准确性,为制定相关的环境工作措施提供详细的参考,加快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卫先.我国现行环境监测制度述评[J].中国环境监测,2009.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水样采集;重要性;环境监测;措施

一、水样采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性

水样采集是环境监测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水样收集的过程之中时常会受到环境中一些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还会受工作人员采集的方法和选择的采集水样的地点等等可控人为的因素的影响。科学合理的收集水样对是否能真实的反应出一个地方的水质的情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从事水样采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全面的落实水样采集工作。

二、水样采集的具体实施措施

1.确定采集目标。收集水样之前,务必先要确定好一个明确的采集的目标。采样和检验的主要目的是测定其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参数。在表征水体、底部沉积物和污泥的质量时,要采取必要措施, 预防样品在采集到分析这段时间内因气体交换、化学反应和生物代谢而发生变化。确定好采样的地点、采样的时机、采样的频率、采样应持续时间、样品处理及时和分析结果准确的要求。力求采样工作的有效完成。

2.质量控制检测。如果在短期内遇到突发的情况需要对其检测的结果进行校正的时候,必须先经过管理部门的同意,经批准决定后方才可以进行校正。

3.质量特性监测主要用于表明质量。多数情况作为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以达到长期质量控制目的或指出发展趋势。

4.污染源的鉴别污染源的鉴别。采样方案的目标可由质量特性检测变为质量控制检测。比如:当硝酸盐浓度接近限值时需要提高采样频率,这样就可由较长时期的质量表征变为短期的质量控制方案。

三、采集水样前的准备工序

采集水样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对监测项目的性质和采样技术规范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选择符合采集要求的采样器和盛水的器皿――不同的环境对采集的器皿的材质的要求不一样,因此,选择时一定要视情况而定。塑料容器和玻璃容器一般是采集水样时最常使用的容器,塑料容器用作测定金属、放射陛元素和其他无机物的水样容器:玻璃容器用作测定有机物和生物等可以避免样品保持原样,不会因其他的原因发生变化.不过有的情况下需要对样品进行低温冷冻保存或投加一些对水中的某些待测的组分有固定作用的化学添加剂,有些也可以等收集完水样后进行添加,添加剂的使用应需要跟不同环境中的水质的特性而定。事先将其他相关的设备准备好也是采集工作事前的必要工作内容之一。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相适应的辅助设备帮助才可以顺利的完成水样的收集。

四、采集水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避免采集容器的同化情况发生,在不添加保存剂情况下,先要用要采集的水样进行同化,这样才可以保证要采取的水样的纯净。

2.采集水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情况而定,如果是不需要进行低温冷冻的水样,收集时需将容器灌满,尽可能的不要将空气留存在里面,避免在运输的时候容器里面的空气对造成影响引起水质发生变化。如果水样需要进行低温的保存,收集水样的时候就不应当将容器灌满,以免低温的状态下,水凝固致使容器破裂。

3.水样收集完后,应尽快的送去实验室进行检测,以免水样受到污染。

4.采集水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如果采集的环境已经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水质已经明显的出现了质变,往往会散发出相当难闻的气味,甚至含有大量有毒的气体,对采样的人员人身安全带来一定的危害。例如:某些化工厂排出的一些工业废水具有很强腐蚀性,或者有毒物质.采集的水样也可能含有其危害的气体、微生物,所以,在采样水样的过程中期间.一定要必须做好相应的特殊防护措施。

五、水样保存的方法

各种水质的水样从采集到分析测定这段时间,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的影响,会引起水样的某些物理参数及化学组分的变化。为了使这些变化尽量小,应尽快分析测定和采取必要的措施(有些项目还必须在现场测定)。如果不能尽快测定,就要进行水样的保存。水样的保存应达到:减慢化合物或络和物水解,避免分解,减少挥发与容器的吸附损失。

水样保存的主要的方法:

1、冷藏法:对需要冷藏保存的水样温度最好控制在4℃左右,通常放置在光线较弱的暗处或冰箱中,避免水样与阳光发生反应同时可以减慢物理作用,抑制生物活动,降低其化学作用的速度。

2、化学法:①酸(碱)化法:使用算(碱)化法可以保持水样中的金属元素在数周内呈现出溶解的状态。比如说:为防止金属元素的沉淀或者金属元素被容器吸附,可加酸(硝酸)至pH

结束语:水样采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被检测环境的水质情况,只有保证了其采集的水样有效性,才能反映出被检测对象具体的实际状况,才能促进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秦东升.浅析水样采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J].科技创业家,2011(8)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60-01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部分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环保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环保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就是环境监测。通过环境监测得到可靠的数据,从而针对性的解决环境问题。环境监测的数据是进行环保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环保工作科学性、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时思想意识也不断提高,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长。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环境问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环保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够为环保工作提供大量的数据依据[1]。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合理有效分析,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对环境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保证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二、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保工作还出于发展阶段,因此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也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

(一)环境监测质量体系不够完善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作为一个管理体系在制度建设上存在滞后性。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环境监测的技术得到不断提升,监测范围不断扩大,管理形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改变。但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因此所形成的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2]。环境监测质量体系还不够完善。另外管理体系中的人员缺乏对体系内涵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先进的经验,出现了较多适用性较低的规章制度。对管理体系中的分工不够明确,使质量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进行。

(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管部门的职责不够明确。缺乏对环境监测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在长期的工作中监督工作逐渐沦为形式。没有有效利用大众监督,缺乏民众投诉的有效渠道,使环境监测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

三、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见监测技术体系

加大对科学研究的力度是完善监测体系的重要前提,要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监测体系。注重对监测仪器的检查,尤其是仪器的技术规则和验证数据。根据环境监测方法的标准,对管理模式进行完善,构建明确的准入和审定制度。注重对监测方法的验证工作,保持稳定的监测水平,提高工作质量。

(二)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当前提倡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要不断建立与完善和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执行力度,使环境监测更加有效的进行。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环境监测人员的行为以及监测标准[3]。对监测机构的人员资格以及设备质量等进行统一的规范,利用统一标准使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三)注重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能力培养

对环境监测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监测人员之间技术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定期专业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以举办技术培训班,在进行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加强技术交流,促进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实际的发展状况,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使环境监测能力符合时展的要求。积极开放监测的专业实验室以及专项培训基地,在组织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水平。对监测人员的能力水平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机制,促进监测人员的不断进步,构建积极的工作氛围[4]。随着环境监测方法的不断丰富,环境监测项目的逐渐增多,对监测人员的能力水平也越来越高。实行持证上岗制,对管理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创新,使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管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四)有效缩短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

将监测区域内的实际情况与管理体系相结合,构建两级管理模式,发挥国家和地方的作用,缩短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减少实施路径中的中间环节,实行分级领导的方式,加强地方环境监测中心与国家监测中心的联系,从而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对地方监测中心采取定期审核的方式,提高监测技术与实际情况的联系,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根据具体的市场条件,推动先进的监测设备在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五)建立有效运行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

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是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方法。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加强质量体系的管理工作。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对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实现程序化的质量管理。要结合监测站自身发展的特点,构建合适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对监测体系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不断完善质量体系。认真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工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并进行日常监督。做好管理的审批、审核以促进机构内部的质量控制,使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得到正常有效的运行。

(六)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重要作用。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管理网络化。对多个监测站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积极开展对环境监测方法的研究活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质量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另外要加强对技术的研究,提高质量监督的作用。将监督机制与管理体系相结合,有效减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监测的准确度。构建监督管理评价体系,对监督工作进行评价并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推动监督机构的不断完善,使监督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

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进行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度质量管理的监督,能够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性,促进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监测质量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可以推动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24(1):1-4.

[2] 宗仁琴.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2):159-159.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篇7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处于高速发展的模式中,但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原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治理和保护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保护环境应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新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中加强了环保审批的地位。做好规划和建设中项目的环境监测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依据,最终直接关系到环评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在新项目的审批和建设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工作体系不够科学,一般都是先由环评部门出具环境监测方案,然后由监测部门负责具体的环境监测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环境监测部门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它们对环评监测的管理积极性,对规划和建设中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十分不利。

2、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阶段主要发挥着以下作用:一、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做好拟建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工作,环境监测提供的环境数据是开展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二、对于已经发生的污染事件,环境监测能够及时跟踪污染的特点,发现污染源,并对污染的发展情况和变化趋势做出预测,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支持;三、在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也要做好周边区域的环境监测工作,验证环境质量是否符合相关验收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是否达到环境管理的建设目标。

3、环境监测的管理

近年来,随着环评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环评的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环评机构的数量非常庞大,且还在进一步增加中,造成环评机构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环评机构虽然具备环评资质,但是其配套设施和技术的建设没有跟上,还不具备提供科学有效环评结果的能力,在环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违规操作甚至严重违规操作的现象。因此,加强环评行业的规范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很多建设单位并不具备环评能力,会选择市场化的环评机构进行项目的环境评价。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必须努力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加强环境监测的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具体工作是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负责实施和开展的。目前,我国的环评文件审批程序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建设项目在评审阶段,在没有对环评单位起草的监测方案进行评审的条件下,就直接进行项目报告书的评审,因此,在报告书的专家评审阶段,经常出现专家就环境监测方案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的情况,最后既耽误了项目的建设工期,又造成了财力和人力的浪费。为此,监测部门应该切实履行好职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环评监测的质量加强管理,对环评单位出具的监测方案,一定要仔细审查,及时发现方案中的错漏和不足之处,保证监测结果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

3.1环境监测方案的审查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方案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环境现状监测和环境污染源的监测,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包括监测点位、监测因子、监测频率以及监测的方法和标准规范等。环境现状监测是对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和监测,监测结果将直接作为所在地环境数据的本底值;环境污染源监测则是针对现有工程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和达标情况进行分析和监测,监测结果将作为工程项目排污源的估算依据。

(1)监测点位、因子和频率的审查。环境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科学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测点位的选择和监测因子和频率的确定。在确定环评方案中监测点位的布设位置以及监测因子和频率时,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执行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的规范要求,并认真考虑工程项目对环境监测的实际要求,有力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代表性。

在环境监测方案下达给环境监测部门后,监测部门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实际工作中。首先应该知悉项目的评价等级,安排工作人员进入到项目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和确认,并对环境监测方案进行初步评审,确保监测点位的布设不出现明显的错误和遗漏,同时确保点位和频次的选择符合环境影响评价监测规范和技术导则的具体要求。对于发现的问题,监测部门应该与环评部门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拿出具体解决方案,最终形成完善的环境监测方案。

(2)监测方法和标准的审查。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并加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相应地出台来一系列的标准和法律法规,环评人员应该及时关注环境监测方法和标准的更新,而不是仅仅重视排放标准的变化,在制定监测方案时,要严格参照和引用新标准和新方法,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也必须参照新标准的规定。

(3)历史监测数据引用合理性的审查。历史监测数据的合理引用对节省建设单位的监测费用和减轻监测部门的工作任务有着重要意义。但引用历史数据时,一定要做好数据时效性的审查,引用的历史数据最好是一年以内的环境监测数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引用期限适当放宽至2年,但2年以上的历史数据由于不具备足够且可信的参考价值,一般是不能进行引用的。

3.2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

工作人员应该将环境监测的质量当成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努力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这是保证监测数据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必由之路。(1)采样管理。选择环境监测采样过程的点位时,必须严格执行修订后的环评监测方案的具体要求,并严格按照行业现行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做好样品的采集、运输、保存和交接工作。工作人员在现场采样时,要注意取样点是否有异常情况,并做好记录,确保 取样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2)分析测试管理。进行环境监测数据的测试和分析时,应该优先参考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和方法,需要对标准作出变更,采用国际标准时,应该做标准适用性或者等效性实验,并由本单位对检测 结果进行保存。(3)质量控制管理。在进行每个监测项目的实验室分析时,至少留取10%的样品数量作为平行样进行检测分析;对于需要做质量控制样品的监测项目,至少留取10%的样品数量作为质控样品进行检测分析。(4)监测结果管理。对于环境监测结果应该落实三级审核,尤其是要做好历史监测数据与相关数据的比对分析。如果发现数据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或者重新安排监测。

4、结束语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管理,是确保监测结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措施,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落实好相关工作。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监测成为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环境监测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科学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能够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监测范围扩大,监测深度提升,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难度加大,在实际管理中出现诸多的漏洞,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对策,以此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随着国家对环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加,环境管理部门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使得环境监测工作任务增加,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压力增加,为完成监测任务,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因此,领导重视程度不足成为制约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很多环境监测人员在工作中出现懈怠情绪,不能够自觉的提升质量意识,使得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系统性严重不足,影响质量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1]。

(2)管理机制不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导致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较大的漏洞,影响质量管理工作效率。我国环境监测单位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相关的人员配置明显不足,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不到位,使得质量管理效率降低[1]。同时,与环境监测相比,相关部门对质量管理投入的资金较少,使得管理设备、实验设备等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购置或更新,相关的基础技术研究、标准化分析检测等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3)现场监测质量管理薄弱。现场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点及难点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现场的监测情况出现差异,对其加强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现场监测过程中,外部环境会干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因此,现场环境监测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环境监测中,现场监测项目不断增加,先进的便携式仪器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质量管理工作对相关设备的监管和控制措施还不够完善,使得监测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2]。

2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部门要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指导和依据。相关部门要根据监测质量管理项目,对空气质量监测、地表水监测、污染源监测开展差异化监测工作,分别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从人员、设备、监测计划等方面入手。首先,聘请管理能力较强的质量管理人员,并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范围,将责任落实到实处[2]。其次,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管理设备,通过严格采购审核,确保设备的性能良好、功能完善,从而满足实验活动的耐用性、精准性要求,并将设备的管理和维修数据进行记录存档,为后期的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最后,针对委托性监测的质量管理,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严格的合同评审体系,明确监测工作内容、要求和职责,从而有效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化运作,保障监测计划的实现。

(2)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相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我国目前建立了四级环境监测站,各个监测站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全方位、系统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网络,并加强彼此间的监督和指导,保障各个监测站的运行效率[3]。适量监督人员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要选拔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责任意识较强、熟悉质量体系文件的人员担当监督工作。质量监督人员要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定期对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进行全过程的审查与监督,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纠正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质量,发挥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3)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现场监测质量管理的薄弱问题,相关部门要积极制定有效对策,提升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监测环境要求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升现场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应对实际环境中的各种问题,从而确保现场监测的规范性和样品采集的代表性。在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前,管理人员要根据监测工作的重点问题制定工作方案,全面掌握监测环境和点位布设,从而准确记录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操作数据,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3]。现场监测质量管理要以环境监测内容为依据,明确检查和管理的各项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查方案,对现场情况进行认真的审核,从而提升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综上,质量管理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途径,是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提高重视程度,制定有效措施,完善质量管理体制,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同时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红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1,03:14~17.

[2]陈计留.关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3:128.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监测;现状分析;措施

一、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于规划或建设项目实施前开展,以环境现状监测数据为基础,经过工程分析和环境预测,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得出的规划或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为环境主管部门的决定提供依据。由此可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工作起到了源头控制、预防污染的作用,能有效减少重复建设,杜绝新污染的产生。环境现状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测与评价主要以环境现状的本底监测值为基础,因此现状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环评结果的准确性。

二、简析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监测

⑴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应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在应用之后一直在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完善,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就是规划和建设项目,对其进行研究来分析评估此规划和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和因素。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生活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所以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来分析环境受到的影响情况,同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才可以保证整个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⑵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就是利用科学制定的监测技术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通过环境监测可对环境质量进行准确的分析,查出污染的来源,并对环境质量及污染情况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提出控制环境污染的对策。由此可见,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为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⑶实施两者的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利用环境现状监测来提供系统的科学、有代表性的数据,判断区域环境质量是否符合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区域内存在主要污染因子和特殊污染因子、拟建项目的主要和特征污染物在区域内是否超标,区域环境容量是否能容纳新增的污染物等,这些因素都是确定污染防治措施、对环境污染进行预测分析、确定规划或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由此,只有通过现状监测分析,才可以取得科学的数据进行规划或建设项目的预测与评价。

三、环评工作中现状监测存在的问题

(1)监测数据缺乏科学性

随着采样及分析设备和仪器的更新,其精确性、精密性逐步提高,但是实际监测过程中会受到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缺乏科学性。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由于气候或地理条件及监测设备等情况限制,监测点位、监测频次和监测项目不能完全满足评价导则中的规定,使得监测结果缺乏准确性和代表性,没有将区域的真实情况进行反应。人为方面主要体现在:首先,由于相关评价导则要求的不断更新,现状监测要求亦日趋繁杂,如地下水监测等,使得成本比较高导致很多监测机构为了降低成本,只是挑拣比较简单的工序进行监测。其次由于监测时间或监测费用等原因,导致监测工作特别是对评价等级较高的工作中,各项监测要求不能完全满足相关导则规定。另外,由于监测的领域在不断扩大,很多技术方面都是未知,特别是生态监测方面,导致监测只是表面工作,缺乏真实的数据。

(2)缺乏监测管理

一般情况下环境监测都是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要求进行工作,监测的内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提供的资料而定。这种工作模式会导致环境监测单位缺乏主动性,无法依照监测环境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对策略,导致环境监测的职能性降低。另外,目前部分环评机构缺乏对数据的审查管理机制。

(3)缺乏专业人才

因为监测使用的设备大都是精密的仪器设备,而且操作的工序比较繁杂,同时,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对监测要求不断提高,如大气监测要结合基本的气象基础知识,地表水监测要结合水文基础知识,地下水监测要结合地质基础知识,涉及到跨专业知识越来越多,这对于监测人员要求比较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特别是市县监测部门缺乏这样综合能力较强的监测人员。另外随着环境影响评价的快速发展,环评市场竞争激烈,环评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环境监测知识欠缺,存在缺乏监测数据的审核、分析能力的问题,导致监测结果缺乏科学性,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进行。

四、提高环评现状监测科学性的措施

(1)加强合作,提高环评监测意识

目前,监测机构获取的监测方案只是环评机构提供的监测内容的简单描述,在实际监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由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以及监测机构共同考察,拟定科学、合理、符合规范的监测计划,在监测工作中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另外,从项目建设方、环评机构、监测机构,都要提高意识,认识到环评工作对企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环境监测结果对环评结论的重要性,避免因压缩工作时间和工作经费等因素影响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影响环评结果的可信性。

(2)加大力度,提高环评监测能力

经济在不断地发展,污染环境的影响因素也在不但地增多,环评要求也更严格全面,所以监测部门和环评机构需要依照情况,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监测部门配备更多、更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评价机构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监测质量保证措施,提高分析、审核环境监测技术报告和监测数据的能力。

(3)明确职责,加大环评监测监管力度

首先,出台管理条例,加强监管,严格规范监测行为;其次,扶持监测技术机构不断研究新的监测技术;第三,完善环境保护条例,明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与监测机构的职责。

五、结束语

从我国现在的环境情况来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监测是改善环境情况必不可少的措施,所以我们必须保证环境监测的严谨性,并基于上述的措施对环评中的监测工作进行提高改善,从而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环境监测 污染 管理 问题 对策

一、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法治社会中,任何管理工作的核心思想都是依法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因此,做好质量管理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以前的“人治”转变为现在的“法治”。在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方面,积极落实依法管理的理念,有助于理清环境监测站内部比较混乱的管理思路,更加能够理顺环境监测站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质量管理工作高效、有序、高质运行。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和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工作质量,并能够提升工作效率;第二,提高环境监测站在社会上的信誉度;第三,降低环境监测的运行成本;第四,提高环境监测站的市场竞争能力。

关于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是,既能够有效提升环境监测站的内部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出效益”的目标,又可以增强环境监测为管理服务的能力,在社会中确立环境监测的地位;其次,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战略意义是,它不仅是实现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更是决定环境监测站在将来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身变革以及保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

二、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现状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环境监测工作同时起步、共同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培训、质控考核和检查为主线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替代了1991年起实施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和《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制度(暂行)》,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机构与职责、工作内容、经费保障以及环境监测人员上岗合格证考核工作的职责、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合格证的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进步。总体而言,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现状就是成绩和问题并存,以成绩为主。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问题

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质量管理具有某些局限性。当前,我国地方的环境监测站,尤其是县级监测站的条件远远不能够满足环境监测的工作需求,监测用房短缺,相关的仪器和设备不配套,兼容性比较差,甚至有效常规监测仪器都不齐全,由于以上因素的限制,几乎不可能保证环境监测信息的准确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地方财力有限,导致环境监测站经费紧张,大部分环境监测站通过自收自支形式来勉强维持环境监测工作,但是很难实现环境监测站的正常运行。第二,环境监测站隶属于环保局,但是某些环保局不是非常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就是因为监测站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环境监测工作不被上级部门重视,使得环境监测站不得不面临运行困难的局面。

其次,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欠客观公正。作为监测站,它的职责就是对各类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并如实提供数据,通常情况下,由监测数据所反映出的环境质量的高低与检测站并没有直接的利益问题,所以,检测站保证自己所检测得的数据真实、客观、有效即可,由此引发的其他附带问题(如环境问题的问责等)可以说监测站并无关联,所以监测站上报的数据绝对是真实、可靠的―手资料。但是环境监测站与各级环保部门存在隶属关系,长期的存在政绩观念有可能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或者在上级审核的过程中,也有可能由于认为操作的失误影响到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再次,专业监测人员不足。硬件设备的不健全给监测工作带来很多问题,专业监测人员不足更是为监测工作雪上加霜,国家加大投入渴望短期内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但是监测人员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面对网络办公的普遍性,没有专业人员利用专业的办公软件,加之通信技术知识的欠缺,使得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利用率低、效果差。

最后,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地区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力度很小,不够重视,有的监测站对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十分松懈,对于监测方法、程度和检测人员的是否严格按照监测要去进行作业、加标回收试验等要求没有严格的要求,导致很多监测程序不规范,结果不准确。

三、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对环境监测工作而言,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质量管理制度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建议就是,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质量管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开展质量巡查、同步监测、实验室比对、质控考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检查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逐步形成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监测质量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2.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的质量不仅与监测水平有关,更与监测质量管理有关。质量保证是需要监测部门的技术人员去建立和操作的,贯穿于整个监测过程之中,所有的设备仪器都需要经过相关资质单位进行定期检定,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同时,做好采样、测量、分析过程和数据处理过程的质量保证。

3.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尽快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力度,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监测应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放在首位,企业的竞争终究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利用各种渠道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为了开阔技术人员的眼界,丰富监测知识,可以选送部分优秀的技术人员去发达城市进行学习、深造、调研,以拓宽技术人员的思路,积累丰富的经验,使得他们的技术得到新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监测部门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4.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

当前,虽然部分环境监测站实施质量管理活动遵循着计量认证或者国家实验室认可的相关要求,但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需要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例如,不仅要保证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监测仪器的准确,还要保证监测方案的合理性、监测点位的典型性、现场采样的完整性、样品运输存储的规范性、数据传输的一致性、分析评价的科学性、环境监测工作服务于环境执法与环境管理的综合性)。所以,一定要依照环境监测的客观规律、自身特征以及管理执法需求,构建符合环境监测工作实际情况、贯穿环境监测工作始终的、系统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并让该体系成为各类、各级环境监测组织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一定要遵循、贯彻、落实与执行的行为准则与管理原则。

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机构,包括国家,区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除应依照我国法律要求实行计量认证、或自愿实施实验室认可所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履行自我质量控制职责外,还应接受各级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和国家以及区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的从业行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有效。

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国家以及区域环境监测质量与技术中心获得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授权,能够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具体的质量管理工作,同时,有权利直接检查其管辖范围之内的各级、各类环境监测组织的监测数据。其次,当前环保体系内的各级(省、市、县级)以及各级(其它企业、行业、部门或者社会环境监测组织)环境监测站,应该遵循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标准,执行统一的技术规范、监测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相关要求。再次,全部监测机构都要经过环境监测管理组织的资质认证。第四,全部监测人员(这些人员应该服务于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并提供相关的环境监测数据)都要持证上岗。第五,参加国家/区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组织的质控考核、质量巡查、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检查和有效性评估等质量监督检查活动。第六,开展各类专项环境监测活动时统一遵循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制定的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四、结语

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做好质量管理是保证监测数据客观、真实、准确的重要途径,更是近些年来各级领导倍加关注的问题之一。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它的加强和完善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更需要全体环境监测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孙德生.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中国环保产业,2007(04).

[2]刘红.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2007(02).

[3]万本太等.中国环境监测技术路线研究[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李福民.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理的基础[J].江苏环境科技,2005(12).

[5]雷鸣.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评论推荐[N].天津农学院学报,2007-03(14).

[6]夏新,刘伟.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之我见[J].中国环境监测,2007(01).

[7]但德忠.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测试技术,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