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安全生产十篇

时间:2023-06-13 17:14:46

乡村安全生产

乡村安全生产篇1

一、指导思想

今年安全生产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以镇属地管理范围为社区,全面开展创建省级平安社区工作,实现当年创建,当年达标,促进全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

(一)杜绝较大及以上事故,努力减少事故总量。

(二)扎实推进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按时全面完成市、县挂牌督办重大隐患的整治任务,部门乡镇级挂牌隐患整治率达98%以上。

(三)创建省级安全社区,切实开展各个促进项目安全工作,实现当年创建,当年达标。

三、安全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全镇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一岗双责”制和属地管理责任制。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专业监管、行业管理职责和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职责,全面落实政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促进单位、企业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到位。

(二)强化宣传,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以安全生产月、广播、会议、专栏、宣传站等活动为载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安全工作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积极推进安全社区建设,推动安全文化繁荣。

(三)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按照隐患治理“五落实”原则,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采取单位自查与政府督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属地检查与行业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查找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切实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全面贯彻实施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形成全过程、动态化、重预防的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安全网格化管理

(四)开展创建省级平安社区工作

创省级平安社区已上报省上备案,要在今年内实现达标,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按照省上统一标准,切实开展平安社区十三个促进项目工作,确保创建成功。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创建市级农村道路安全模范镇是创建省级平安社区的重要内容。我镇已连创两年,今年是关键的一年,今年创建成功可申报创建省级模范镇,因此要加大力度,切实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管理,

(五)提升安全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明确事故预警和响应机制,强化安全预案管理,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开展安全工作应急资源普查,掌握应急资源布局和存储情况,定期开展专项和综合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乡村安全生产篇2

1-8 月份全乡农村公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 强化综治、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主体,以确保“春运” “五一黄金 、 周”为安全生产工作重点,以开展“综治宣传月”和“安全生产月”活 动为契机,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使公路管理、安全生产形势继续 保持稳定,1-8 月份没有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现将近期农村 公路及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公路管理方面 1、年初、区交通局对我乡所列养的三条线路:临平线、大 团山、忙来路进行了全面检查,5 月份,市交通局对我乡临平线 全面检查。之后,不足地方进行了全面整改,全乡养护经费得到 了保障。 2、认真落实责任制 根据区交通局和乡党委、政府的相关要求,6 月份与所涉及 列养线路的村签订了公路养护合同,村又与养护工人签订合同, 责任层层落实到位,管理站负责跟踪落实,每公里每月扣下 5 元 的养护资金作为年终考核。 3、启动应急预案,全力抢通公路水毁。 1 5 月份以来,全乡受到暴雨袭击,导致山洪爆发,河水暴涨, 诱发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我乡许多公路出现了 路基坍塌、路面冲毁,边坡溜方,桥涵冲毁等严重公路水毁,尤 其是临平线和清河线水毁情况较为严重。 为防抗持续的暴雨,我站坚持 24 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收集、 全面跟踪、全乡公路受灾抗灾情况及时向上级和相关部门反馈信 息,及时准确掌握公路受灾情况,及时组织管养人员对中断路线 进行抢修,并对危险路段和留方、塌方严重的路段设立安全警示 标志,确保道路行车安全、畅通。与区交通部门取得联系对临平 线和清河线塌方估算,近期进行保通工作。 二、安全生产方面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系列活动的组织领导,我乡于 5 月中旬成立了 专项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以安监站牵头,分管领导为组长,全河 交警中队、派出所、公路管理站、农机监理等为成员单位。对专 项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进行了周密的部署,特别对临大线、光丁 线段进行了两次联合执法活动,重点治理拖拉机载人和机动 车超人等违法行为,有效控制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2、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是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和谐临翔”的部署要求,乡 2 分管领导与各村负责人签订了《 年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 《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和《农机安全责任书》并在会上提出了 要求,以确保今年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二是根据上级 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分工方 案;三是按照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规定,我乡对各村负责人兑 现了年度安全考核奖。 3、加强公路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两节” “春运” “五一黄金周” 、 、 的安全 8 个月来,我乡把确保“两节” “春运” “五一黄金周”的安全作为 、 、 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根据上级机关的工作部署和文件要求,及 时下发文件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经常深入重点单位 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当场发放了 《安全检查隐患整改通知书》 ,责成限期整改,并督促其落实整 改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以防止人身伤亡事故、人员责任事故为 目标, 加强监督检查, 进一步深入开展超限运输车辆的整治工作, 继续完善公路安全设施,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取得好效果。 4、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5 月初,我乡根据区安监局《关于开展 年安全生产月活 动的通知》 ,为了广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安全生法》 ,开展 好安全[!]生产月活动,营造“安全发展,国泰民安”的安全舆论氛围, 3 我乡采取粘贴 标语的形势, 大力营造安全系统、 全社会遵章守法, 关爱生命的安全氛围,对辖区内采石场、加油站、渡口作重点检 查,并对 4 个采石场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真正做到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活动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 三、下步工作打算 1、 做好临大线段 k34+k46 和光丁线段 k64-k74 切 弯改直土地协调工作。 2、配合区交通局搞好农村公路保通工作。 3、加强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公路养护质量。 4、努力完成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

乡村安全生产篇3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在创建工作中,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全乡的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乡创建“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工作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邝贵娥任顾问,乡长刘俊东任组长,分管安全的政协联工委主任为李建华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制定和完善创建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

二、健全机构,加强宣传教育

根据我乡实际情况,重点建设我乡六个安全示范村和单位,让示范村和单位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乡安监站全面负责各示范单位的联系工作,并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示范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设立了安全生产办公室,把各村支部书记纳入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在全乡各村设立了专职的安监员,非煤矿山、采石场设立了专职的监管员,实现了乡安委会对各乡的安全生产的乡、村、企业三级管理体制,有效的提高了管理质量,遏制了重特大事故和杜绝了一般事故的发生。其次,在乡安监站的指导下,各示范村制订了走示范化的道路,制订了安全生产制度12个,建立薄册12个,各级岗位责任制度11个并规范上墙。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标语、会议等形式,加大宣传安全法,进一步增强群众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我乡“8.16事件”的发生,更让人发人深思,从中吸取教训,充分认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结合12月“安全生产月”活动,共投入XX余元,组织相关单位重点宣传了《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森林防火条例》、《建筑法》、《消防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制措施,注重实效

对于各示范村的工作,乡安监站拟定了计划,按照上级要求,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对突出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一是全乡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坚决关闭非法矿,严防(关闭)矿死灰复燃,对全乡合法矿主要从抓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入手。今年,我乡送出35岁以下与对口企业签订了培训服务协议的23名学员,参加金属矿技术负责人中专班的培训学习,

2年毕业后回到对口金属矿工作,这项工作夯实了安全基础工作,极大地充实了我乡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力量。二是交通安全管理。全乡组织力量对各乡大小车辆,进行了全面清理和登记,对非法拼装车、改装车、冒牌车、报废车、无证车进行了排查和强制取缔。同时,按四不准的要求,对违纪驾驶员进行了严厉教育,把农用运输车的监管责任落实到乡村干部具体人员身上,层层监督,并督促办理保险、年检等相关手续。三是学校安全管理。对全乡学校的食宿、校舍及安全设施进行了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并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要求乡安委会、学校和学生家长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四是防洪地质安全的管理。制订了防洪地质灾害的防治预案和处置措施,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搬迁对有影响的产房和村民住户。组织建立了滑坡观测小组,并对全乡所有地质灾害频发地段进行24小时监控和登记,并随时向上级报告。

总之,在过去的半年里,乡安监站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并在各示范村的配合下,配合上级相关部门,在联系指导各示范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有些方面工作做得不够深入,不够仔细,不够全面,我们将在以后工作中完善,为建成平安、和谐的新**而努力奋斗。东任组长,分管安全的政协联工委主任为李建华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制定和完善创建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

二、健全机构,加强宣传教育

根据我乡实际情况,重点建设我乡六个安全示范村和单位,让示范村和单位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乡安监站全面负责各示范单位的联系工作,并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示范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设立了安全生产办公室,把各村支部书记纳入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在全乡各村设立了专职的安监员,非煤矿山、采石场设立了专职的监管员,实现了乡安委会对各乡的安全生产的乡、村、企业三级管理体制,有效的提高了管理质量,遏制了重特大事故和杜绝了一般事故的发生。其次,在乡安监站的指导下,各示范村制订了走示范化的道路,制订了安全生产制度12个,建立薄册12个,各级岗位责任制度11个并规范上墙。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标语、会议等形式,加大宣传安全法,进一步增强群众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我乡“8.16事件”的发生,更让人发人深思,从中吸取教训,充分认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结合12月“安全生产月”活动,共投入XX余元,组织相关单位重点宣传了《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森林防火条例》、《建筑法》、《消防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制措施,注重实效

对于各示范村的工作,乡安监站拟定了计划,按照上级要求,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对突出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一是全乡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坚决关闭非法矿,严防(关闭)矿死灰复燃,对全乡合法矿主要从抓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入手。今年,我乡送出35岁以下与对口企业签订了培训服务协议的23名学员,参加金属矿技术负责人中专班的培训学习,

乡村安全生产篇4

阳春三月,山花烂漫。浙江安吉县向全国各地市民派发3000万元“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共享券,长三角地区优先发放,而杭州是试发的第一站。

新农村建设中亮出的第三张金名片

安吉地处浙江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也是著名的竹乡。三面环山,茂林修竹,被描绘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2008年1月15日,这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对安吉人来说,却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安吉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决议》,决策者的意志由此变成了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中国美丽乡村”也由此在全县拉开了大幕。2008年3月28日,安吉县召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万人动员大会,正式向世人宣告,一个美丽的安吉在不久的将来会展现在浙北这块热土上,同时也标志着继“中国竹乡”、首个“国家生态县”之后的第三个全国性品牌战役在安吉打响。

一个县域的一项活动,竟然冠以“中国”字号,这需要站在全国的高度去审视、去立意、去布局、去谋划,体现着决策者的智慧、勇气、胆略和魄力。

业内人士认为,十七大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旨在探索一种建设现代化农村的“安吉模式”。像安吉县这样在县域范围内全面铺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的,在全国来说尚属首次,也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实践。

安吉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唐中祥说:“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就是要把安吉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且安且吉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和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漫山翠竹,一湾碧水,安吉毅然要再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令人陶醉的那片美丽山水。

青灰瓦坡屋顶,白色墙面上用木构架装饰,窗框周围也围上了木条框线,一幢古朴典雅的别墅与周边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成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新景,两根圆木支撑的农家门前的亭台上悬挂着两只红灯笼,亭子的顶部用茅草覆盖着,显得别有洞天。走进庭院,绿草如茵,花香四溢;院墙一角,竹管引进的山泉水哗啦啦流淌不息,惹得池中的鱼虾乱成一团……这就是报福镇石岭村谢绍明的家。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幢普通的农家民宅,“我是按照设计师量身定做的规划图进行改造,房屋主体结构未发生变化,总计花不到4万元,验收后村里还要奖励2万元呢。”谢绍明流露出心中的喜悦。

谢绍明只是安吉县去年以来开展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首批受益者。

目标已经如此清晰:把一个县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用10年时间,把全县187个行政村打造成优美、和谐、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

县里为此制订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在此基础上,又编制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各乡镇也先后做出了对应性的分区规划,制订了“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设立了高于国家或省市相关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程。

优雅的农居和“农家乐”

安吉县通过2008年底的考核验收,有50个村达到考核要求,其中“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8个、重点村26个、特色村6个,基本建成了“开发区―皈山―孝丰―报福―章村”的示范带,初步打响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品牌。

从杭州出发到安吉,沿04省道一过幽岭隧道,路边就是霞泉村。作为安吉的南大门,霞泉村的村民真切体会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改变的一切。

霞泉村属于县城所在地递铺镇,背靠大山,面临公路,按常理来说,几乎没有挪动的空间。事实却恰好相反,霞泉村与公路之间横隔一条小溪,两岸种满杨柳,独享了一片喧嚣中的宁静。

这一切的改变都只源于一片宅基地的使用。响应县里“依山傍水”建新型农居的号召,村里请建设部门设计了4套农居方案,并择山地而建,这样把原先占用的平地腾出来用作公建配套用地。

为了方便农民建房,村里在山坡上划定的宅基地里建好了自来水、排污管等各种设施,甚至打好了地基。异地重建民居,不仅要有好的景观和节约土地的考虑,更要使农居的使用功能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使农民过上现代生活。

竹篱笆,鹅卵石,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厅堂内的木凳,水循环空调,书架上的精装书,还有那副竹子楹联“花木清香庭草绿;琴书雅趣画堂幽”透出几丝文雅气质。

安吉县2008年财政收入14.7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共约需120到140亿元的资金。钱从哪里来?县财政局长吴伟东说,安吉办事不是有多少钱做多少事,而是有多少事筹多少钱。县里设立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基金”,每年县财政将拿出2亿元左右资金,进行以奖代补。

为带动全社会的参与,安吉县还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纽带,以互惠互利为目标,吸引了大量民营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县里出台政策后,各乡镇也根据各自不同情况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县里奖一点,镇里挤一点,村里出一点,企业共建一点,招商引一点,市场筹一点。目前,全县已有136家企业与125个行政村进行合作共建,全县首批61个“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村推出的424个建设项目,已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3.7亿元。

有了资金的保证,“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之路走得顺风顺水,去年已初步建成了一批“中国美丽乡村”的精品村、重点村和特色村,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生态闻名的山川乡植被覆盖率达92%,森林覆盖率为88.8%,如何让一流生态高效产出、让优美环境高额回报?为此,山川乡大打“生态牌”,针对各村之间串点成线处仍存在不净、不绿、不亮、不美的现象,乡里实施了环境提升工程,进行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同时对垃圾回收处理、污水处理和农民饮用水工程进行扩面,实现垃圾处理网络覆盖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由中心村向自然村延伸,使污水处理率达到85%,大力开展农民饮用水工程,使自来水入户率达90%。同时做亮做精山区型小集镇,对芙蓉谷景区提档升级,做好毛竹现代科技园和绿色环保产业园。一流的自然环境和科学的环保举措,使得如今的山川“走遍全乡都是景,移步举目皆为画”。这个乡的高家堂村已经成为全国文明村、浙江省第一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生态村建设地方标准单位。

景美人向往,花香蝶自来。“海博山庄”和“竹海云都”就建在背山临水的美丽的高家堂村,“九曲瀑布”休闲项目和“奥普浴霸”企业会所也依托大理村的旖旎风光……面对纷至沓来的一批批客商,山川乡牢牢掌握开发主动权,对全乡进行科学规划,根据不同自然景观开发不同的休闲项目,变客商“要建设什么就建什么”为“我要建设什么就建什么”,从而使整个山川人与景和谐相处,农居环境优美雅致。

报福镇农民利用自己富余的农家楼舍,改造成“农家乐”,有餐饮、有住宿,四周花木扶疏,清新且有野趣,吸引城里人来此休闲。该镇石岭村现有“农家乐”28户,在镇里指导下,做好规划,打造“农家乐”的精品村、省级特色旅游村。为了美化建设公路,石岭村在5公里长的山道边种了2000多株紫薇。

大溪村是“农家乐”较发达的地方。这里几乎家家面山,户户临水,矮篱木扉,鸡鸣豕肥。村中溪涧水质清冽,放养着各家的鸭子。农家院子的主人会端出油焖笋、溪中小鱼、水芹菜、地衣、石木耳、石鸡、放养的鸡鸭烹制的各种农家菜来招待客人。

在安吉县,如今有500多家“农家乐”。县里在《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提出,要突出“田园、竹海、溪流、山野”等综合资源特色,建成一批以山林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建成若干个以竹、茶等为主题的生态观光旅游区,使安吉的生态旅游更具地方特色,休闲经济更具人文含量。

最近,县委副书记、县长单锦炎率代表团专赴联合国人居署,就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及有关合作项目与联合国人居署进行交流和会商。

听取介绍并交流后,联合国人居署对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安吉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居住的有益探索。联合国人居署决定吸纳安吉为联合国可持续人居合作发展网络成员,同意安吉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并推荐安吉作为最佳人居范例参加明年上海世博会人居展。这意味着安吉成为国内第一个被联合国同意申报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政府。

幸福感来自竹乡的文化魅力

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既着眼于农村环境建设,又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既着眼于农民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又追求社会的和谐安定和农民的幸福感,实现“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目标。

黄杜村是溪龙乡的一个山区村,虽然全村总面积达12.5平方公里,但仅有水田915亩,其余都是山坡地。自从将长在天荒坪大溪深山中一棵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白茶王引进黄杜村后,全村通过技术培训,家家户户种了白茶。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生态农业的特色化提升。黄杜村有12家企业在国际国内茶叶评比中获金奖,形成了大山坞、溪龙仙子、玉叶等一批知名品牌。村里建立了三家茶叶生产合作组织,改变了传统“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形成了规模生产。会种茶更会卖茶,茶农薛勇除了将自家“雅思”牌白茶成功申请绿色食品和“浙江省名品正牌农产品”外,还在韩国和德国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同样是白茶,他家的白茶价格却要高出一倍以上,他不用出门却有不远万里的外国茶商慕名前来选购。现在黄杜村是有名的“中国白茶第一村”,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5600元。全村420户,除了8户病残低保户,其余的全部盖起了楼房,全村轿车就有100多辆。

通过黄杜村示范,全县把白茶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现有白茶9万亩,全年产值达到6.75亿元,仅此一项就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875元。

白茶书写着绿色传奇,养鸡也创造一项纪录。山川乡马家弄村、章村镇长潭村等一批养鸡大户利用山村一流的生态环境饲养竹林鸡,不用喂食将鸡散养在繁茂的竹林里,让鸡吃竹林里的野草和害虫,称之为“绿色”鸡。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安吉善于把自然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把环境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竹根做根雕,竹竿做地板,竹叶制黄酮,竹纤维、竹醋液、竹地毯、竹工艺品、竹家具……翠竹在安吉的年产值达到了98.7亿元,竹产业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565元。

资料显示,浙江农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8265元,安吉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0343元。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一村一品的特色村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使安吉农民进入了环境支撑产业、产业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既让农民从环境优势中得到了实惠,又使产业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安吉县不少村已彰显出特色和亮点。有的村巧打书画文化牌、畲乡风情牌、昌硕文化牌、邮驿文化牌,文化韵味浓厚;有的村集体经济显著壮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大提升;有的村致力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成为省级农家乐示范村;有的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花卉苗木、蚕桑、白茶、高山蔬菜、笋竹、有机绿色农产品、特色畜禽和现代家庭工业等,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村;有的村通过招商项目运作,强化经营村庄理念,达到“一家一品,一户一景”;有的村重视村庄风貌整体设计,使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气息交相辉映;有的村独具匠心,不搞大规模的整体拆建,而是采取自然零星散落做法,追求“竹海深处人家”、“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效果……

安吉县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这里气净、水净、土净、音净,安吉农村有山有水,配套齐备,交通便捷、物产丰富、可憩可游、宜商宜居,生活在这样美好雅洁的环境中,幸福是自然而然的了。

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的一句话:“人人幸福:就是通过农村乡土文化的个性化展示和农民素质的现代化教育,实现农村精神文明的长期繁荣,生活幸福感的有效唤起,为安吉农民提供丰富充实的人文环境。”

200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浙江省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一文。文中第三部分写的是个性化与幸福感体现的乡土文化。文中写道:“绕了许久盘山道,才到了良朋镇迂迢村。‘山环水曲疑无路;翰墨飘香又一村’,一副对联道出此村景致。

“村党支部书记康洪亮一见面,就送上村里的画册《书画迂迢》。这个群山环抱的山村,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尤以书画之风最盛。这个只有1630人的山村,竟有书画文化户近百家,书画爱好者数百人,其中还有5人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过。”

“白壁、黑瓦、马头墙,面前的小楼便是迂迢书画院。画室里,农民画家正在挥毫。他们除了创作,都在为纸扇厂画扇面,一天下来,能挣到两三百元。”

笔墨纸砚,丹青画轴,昌硕遗风熏陶下的玉华村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书画自己的美好生活。村民陈淑芳从小跟随父亲“浙北猫王”陈凡学习书画,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娴熟的绘画技艺,使求画者纷至沓来,并为村里扇厂绘扇面,每年创收3万余元。在陈淑芳的带领下,玉华村投入20多万元建成了农民书画院。村里“金銮殿”古迹将被修复,并建造“江南民间故居”系列石刻建筑群,天官墓等古迹也将共同开发,使之成为安吉最大的人文旅游景区。

浓厚的文化底蕴是美丽乡村的内涵所在。“黄浦江源头第一村”的长潭村,具有畲族特色的郎村,江南民居众多的章里村,已成为镇里的“文化名片”。郎村这两年重点发掘畲族文化,从三月三歌会到畲族民俗风情节,从建设畲族特色的长廊到搭建畲村门楼,都充满了浓浓的畲家风情。

打文化牌经营村庄,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已成为安吉农村一大亮点。作为县内第一批美丽乡村创建村,剑山村引入了乡村俱乐部、健身中心和汽车俱乐部等一批休闲项目,而乡村湿地公园、老年养生基地、乡村旅馆和生态屋群落这些项目的陆续建设,剑山村已成为安吉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皈山乡皈山场村有悠久的水运毛竹历史,通过建设博物馆,将这一段历史“复原”,反映古人与洪水搏斗、敢闯敢为的创业精神。洛四房村农民公园里,农民和书画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开展“我心中的美丽乡村”现场书画创意活动,秀美山色纷纷落入画幅中……

乡村安全生产篇5

2016年是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乡村旅游从过去的小旅游、中旅游进入到了大旅游时代,乡村旅游人次达13.6亿,平均全国每人一次,是增长最快的领域。

西安乡村旅游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由最初的自发式、农家乐、低层次发展的初级阶段,进入到有规划、大投入、规模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在向品牌化、品质化、差异化的升级阶段迈进。

西安共有九个区四个县,其中涉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有六个区四个县,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五个市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西安就有四个,西安周边农村大多数乡镇都有乡村旅游项目,旅游业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了2.4亿元,成为这些乡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带动了西安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西安乡村旅游在经济下滑态势中逆势增长,每年保持在20%-30%的增长率,吸引了各区县经济纷纷转产于乡村旅游产业,在这一过程中,无序发展等诸多问题开始显现,需要各方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创造性的举措和方案进行改善和提升。

西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自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以来,西安乡村旅游的类型逐步丰富,开发模式得到提升,农业旅游特征逐渐得到显现。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区:

一是景区边缘地区型,它主要是依托西安一些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附属产品,是西安最早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区,如临潼、华阴市乡村旅游等。

二是都市郊区型,它主要是适应西安几个大城市居民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过繁杂、甚喧嚣、多污染的城市环境的需求,利用城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如杜陵、灞桥、白鹿原等。

三是特色村镇型,依托自然风光优美的古村镇。如邑区东韩村、蓝田县东汤峪、长安区东大、葛牌古镇等。

除此之外,西安乡村度假村、休闲农庄、高科技农业园区、观光农场、民俗文化村等旅游景观已经基本形成。

近年来,西安地区的旅游呈现出由跨省区的远距离观光游览向近距离乡村度假游的趋势转化,西安近郊区成为居民外出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之一。西安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已经初具规模。

截至2016年6月,西安市已拥有国家A级乡村旅游景区19家,规模化(100亩以上)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发展到86个,已建成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18个,部级旅游特色名镇1家、省级旅游特色名镇9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3家、省政府确定的文化旅游名镇4家,市政府确定的文化旅游名镇2家。具有乡村酒店、乡村驿馆、乡村客栈20家;农家乐经营户4600余户。

从2012年到2015年,西安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6780万人次,同比增长26.2%;经营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28.4%。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近5万人脱贫致富。

西安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

西安市以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重点旅游项目带动,使西安乡村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示范到普及的蜕变,并且使其成为了西安新兴产业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西安乡村旅游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成效特点

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陕西省、西安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陕西省“十二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农家乐旅游管理工作指导意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西安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等,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全市旅游总体规划,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日趋完善。陕西省旅游局先后制定了《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标准及评分细则》、《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服务指南》《陕西旅游特色名镇评定标准及评分细则》《陕西省农家乐旅游星级评定管理办法》《陕西省农家乐旅游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陕西省农家乐旅游星级评分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形成了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民俗文化景观型、景区接待服务型、旅游城镇建设型、生态农业体验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丰富并改善了西安市的旅游产品结构。

乡村旅游投资力度不断加强。2015年西安市旅游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扶持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措施,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500万元,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特色项目、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2016年西安市下发了《关于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将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培育和扶持30个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点),10个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体验综合体,10条以上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新建和改造60个乡村旅游公厕,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每年保持在20%左右的增幅。扶持的对象主要为具有乡村旅游特色的村、镇,乡村旅游主题园区,集休闲、度假、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独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点和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特别是户县东韩村、长安上王村、临潼溪源山庄、陕西嘉艺现代高科技生态农业园、新桃花源休闲山庄、临潼芷阳农业观光园、白鹿原生态农业观光园、西安闻天生态农业观光园、西安汉风台果林庄园、西安绿叶鲜果花卉观光园、关中风情园等乡村旅游热点单位,不仅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在陕西全省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2015年国家旅游局评定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分省(区市)名单,陕西省27个村上榜,其中西安市占5个,分别是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上王村,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塘子街村,西安市邑区甘亭镇东韩村,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西张坡村,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道办坡底村。

乡村旅游成为拉动县域经济新引擎。西安的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了全面升级阶段,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城市文明的浸润正在构建农民现代文明心理,完善的旅游产业正在促进新农村经济转型,传统农民开始成为旅游从业人员。与此同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突出乡村特色、突出田园风光的乡村旅游集约化经营道路正在三秦大地上全面展开。

r耕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在了一起。在民俗、民间文化方面,西安郊区保留了以庙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俗活动,并且以此为舞台,展示出了关中地区特有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手工艺、民间风味食品,与已形成的汉唐文化、皇室文化、现代文明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的西安乡村旅游已经进入全面升级阶段。显著的经济效益下,已有成千上万常年外出打工的陕西村民回到家乡搞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正在成为解决城乡统筹一体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生存特点

依托城市人口、距离城市近、重游率高。城市近邻、交通干线两侧已经成为陕西乡村旅游点的集中分布区。其特点是交通十分便捷,可进入性较好,以过往游客或附近城镇居民为主要的客源市场。

依托在著名风景名胜区附近或镶嵌在景区内,借助景区的知名度及旅游设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以景区游客作为主要市场。

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受气候条件和农时季节性的影响,乡村旅游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和时令性,淡旺季差异明显。

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倍受推崇。笔者设计了三份问卷,即乡村游村干部调查问卷、乡村游接待户调查问卷和乡村游游客调查问卷。从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游客旅游项目从强到弱的顺序是:乡村自然景观、乡村饮食、乡村民风民俗、乡村建筑、乡村农业景观、乡村生活方式、乡村生产方式。游客最喜欢的项目首推乡村自然景观,反映出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愿望是感受乡村恬静、温馨、自然、无污染的环境。从调查中也反映出男性比女性喜好更加广泛。

自驾车游逐年升温是乡村旅游的一个热点。调查显示,乡村旅游75%游客是自驾车用户。一些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的乡村,以其自由的停车空间、方便的食宿条件、廉价的旅游消费等因素,成为自驾车旅游者向往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乡村自驾车游也反映出了不少问题:一是交通问题亟须解决。专门为自驾车游客设计的旅游线路较少。二是管理与食宿条件有待改善。三是方便自驾车游客携带的土特产品不足。

(三)市场特点

市场发育面广、发展潜力大、可培育性高。

乡村旅游者的首要动机是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宁静氛围;获取乡村旅游信息的首要方式是亲友推荐;出行方式以公交车和私家车为主。

不同年龄、职业的乡村旅游者旅游偏好差异显著。

乡村旅游者实际消费高于预期。

乡村旅游者对餐饮、住宿、服务质量意见较大。

形成了初步的功能分区:森林公园集中分布区――秦岭北麓;各种果林和观光农园集中分布区――平原地带:以水为主题的垂钓、水上娱乐项目区――骸㈠薄⑽己印⑶亓胗口等水系沿岸。

西安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等级

西安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在城市郊区的乡村人居环境、农业产业及其环境、乡村生活方式,以及村落所依托的乡村社会背景之下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西安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西安周边的长安、灞桥、蓝田、户县、周至等区县。由于各种资源搭配不同,各个区县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西安近郊区的主要特色为观光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业庄园等,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数量多、分布广

关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是西安市具有数量众多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据初步统计,西安市有乡村旅游资源点200处,数量多,分布广,除西安城三区外其他10个区县均有乡村旅游资源的赋存和景点的分布,这为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资源组合状况良好,各郊县特色突出

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独特多样的土特产品、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数量众多的新型农村、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的高科技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所有这些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与优势的乡村旅游资源组合。从主要区县的资源状况来看,长安区、邑区、蓝田县、周至县由环山公路串接,依托秦岭北麓丰富的森林资源、多样化的小气候环境,具有发展线路型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距市中心较近,具有一定的农业基础,通过人工构造的农业景观,具有开发乡村旅游俱乐部等高档次的乡村旅游产品及人造农业景观的良好条件,可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临潼区拥有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等一批世界级、部级旅游景点,具有形成景郊型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三是多数景点知名度低,极品资源少

西安市的乡村旅游资源体系中,仅有12个资源点为优良级资源,占西安市乡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6.0%;而无级别的旅游资源占资源总数的40.5%,乡村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现势吸引力不足。总体来看,西安市乡村旅游资源中高等级、高质量的乡村旅游资源比较欠缺。

四是乡村人文旅游资源被边缘化

西安已经形成了以城区古都文化遗产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主流旅游产品。相形之下,乡村地区的民俗风物等人文旅游资源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缺乏保护与开发,有些民间文化甚至处于消亡的边缘。

五是乡村旅游资源挖掘不够,发展空间巨大

现有乡村旅游项目组织形式单一,活动内容单调,乡村民俗文化类项目的开发明显不足。从上表可知,西安市乡村民俗类和乡村土特产类旅游资源共有74处,占到资源单体数量的37.0%,但开发程度比较低,此类市场基本属于空白,这一情况也说明了今后市场开发的巨大潜力。 西安市秦岭北麓观光农业资源单体总数为 190 个,优良级单体资源占总体数量的25.7%,且优良级单体资源多为地文景观中的山岳型、生物景观中的林地,这些地带开发规划不足。

西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安乡村旅游在经历了数年的高速发展后,一窝蜂地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乡村旅游品牌和特色突出的项目不多,难以长久地吸引游客。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

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项目多以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分布散乱,比较粗糙,出现了发展无序,乱搭乱建等现象。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专业设计和产品内涵的深度挖掘,开发方向不明确,功能划分不清晰,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综合服务功能差,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影响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可持续发展。

产品单一、项目雷同,开发深度不够,缺少特色

按照产品的功能,乡村旅游大致可划分为观光型、参与型、度假型三种类型,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观光型阶段,大多以农家乐、生态园、度假村、农家庄园等为载体,开展的旅游项目主要是以观赏乡村田园风光为主,辅以简单的农事参与体验活动,甚至仅仅停留在餐饮上,缺乏农事文化、民族、民俗的文化内涵,无法上规模,形不成市场影响力。对于挖掘民俗和乡村农耕文化方面还做得十分不够,参与型、度假型产品也不多见,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同时,由于个性的缺失难以形成有特色的产品,极易被复制克隆,造成很多产品的同质化。另外,未能形成产品体系,既缺少主打产品,又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产品的谱系和延伸不足。资源形态未深加工为产品形态,产品深度化不够。经营者只是获得了吃、住方面的利润,娱乐、游览、购物等利润空间难以扩大。

经营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差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显示,55.4%的旅游者认为到农家度假旅游的障碍主要是 “饮食卫生差”(占调查总数的25.8%)、“交通不便”(占13.6%)、“设施落后”(占9%)、“服务质量差”(占7%)。服务水平低下和基础设施落后是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其次,乡村旅游地区的水、电、通信设施不配套,影响了开发进程和旅游质量。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经营者将眼前利益看得过重,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地发展下去。

缺乏创新观念,产品缺乏创意

各地区政府主管领导缺乏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在趋利动机的驱使下,照抄照搬他人的模式,肆意营造质量差、艺术水准低的人工景点、仿古建筑,使乡村旅游开发城市化和商业化,不仅削弱了整体竞争力,而且破坏了原生态文化基础。一些园区偏向游乐开发,设施趋向人工化、商业化。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旅游区规模越来越大,人工景观越来越多,背离了乡村旅游的初衷。调查发现,现在的一些休闲农庄离旅游产品的距离太远,他们并没有按照旅游产品的要求和规律打造和经营。大多数农庄的特色不明显,上千亩的农庄和几百亩的并没有本质区别。休闲农庄提供的服务项目基本上差不多,多为餐饮、住宿、采摘、垂钓等,其中餐饮更是占了大头。有些农庄的设施非常简单,有的纯粹是挖个鱼塘、开个饭店,对外宣称就是休闲农庄。

不注重原生态的保护,环境污染严重

乡村旅游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措施滞后。部分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在开发经营中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意识,甚至出现一开发就造成破坏的现象。例如,有的乡村旅游地刻意让古村落里的居民搬离传统民居,腾空古民居、古村落专供游人观光。这种办法不可取。村民及其生产、生活是乡村旅游地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村民生活的古村落死气沉沉,既没有乡土气息,也不利于古村落的保护;有些地方通过乡村旅游富裕起来以后却将花木庭院改为卡拉OK厅,将传统老屋改为水泥砖瓦房。这样最终会使乡村旅游走向终结。

同时,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投资方向上,重视建设,轻视管理。为建设度假村而随意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现象随处可见。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生态负担”,存在交通、环境污染,卫生、消防安全等问题。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保持乡村聚落,保护田园风光;如何有效地协调旅游开发和农村土地整合,实现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等管理问题均缺乏深入研究。

乡村社区参与不足,经营管理不善

首先,l村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乡村旅游地开发过程中缺乏对乡村旅游市场的数量和价值的基础资料库的统计与调查,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评估预测与相应科学的市场营销战略;其次,乡村社区管理不受重视;再次,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并不能够使所有乡村地区受益。问卷调查显示,全部样本中有89%的被调查者期望和非常期望来自外部的公司、企业或机构进入本地区从事旅游经营,非常期望的比例高达51%。外部机构的进入程度与旅游地发展的生命周期有关,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外部机构进入的形式、是否尊重居民的意见等。

推动西安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对策

西安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方面,必须以有利于农户和当地社区的有效参与为原则,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加速农村地域的发展;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建立在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的基础上,使强势资源优先开发,同类资源之间优化整合,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特征凸现,结合资源和需求特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对乡村旅游经营户,应本着发展与规范同步进行的原则对待,通过集中规划,规范管理,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其有效对策如下:

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家已经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各级政府应帮助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饮水等方面的问题,优化旅游环境。应加大道路、旅馆、餐厅、通讯、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路灯、户外招牌,同时,做到乡村的房舍、道路、标识、资源的包装、餐饮都应具有乡村的烙印和气息,使整体环境处于一种有机的融合,确保在食、住、行方面适应城镇居民的要求。同时,地方政府要监督检查,促使经营者对旅游地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完善营销网络

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网上预订服务系统,真正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同时,扩大对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的宣传,提高民俗旅游在西安旅游业中的比重,开拓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具体建议有:

建立统计和信息平台。目前,乡村旅游业的统计资料来源极少,内容极其匮乏,应尽快建立从下至上的信息统计渠道和人员队伍,以为政府决策、行业指导和管理提供依据,当前应考虑在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县设立乡村旅游信息直报点,对其予以必要的设备和经费支持。

加强与周边地区观光胜地、住宿业、旅行社等旅游行业的合作,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经营者还可以联合陕西省西安市旅游界、新闻界、演艺界、文化界、科技界等人士在乡村旅游景区举办说明会、联谊会、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来扩大宣传。

为了促进市场的衔接,把风景名胜、大大小小的度假村、乡村旅游示范景点以及最新的公交线路绘制成乡村旅游地图。在游客集散地设立游览导游图、中英文对译的景点介绍牌及环保垃圾箱。

提升完善陕西省乡村旅游网,加强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和维护。在组织网站内容和制作网页时,要尽可能地提供全面详实的信息,如各个乡村旅游地的景观与活动特色、地理位置、行走路线、交通状况、餐宿情况等。网站内容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季节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调整信息内容。

区域联动协作,推动产业复合发展

西安乡村旅游景区多半汇集在秦岭北麓沿山地段,所以其乡村旅游要从大秦岭整体的角度出发,联动发展。因此,在进行旅游村落的发展中要做到“总体谋划、差异发展”,依托优势资源整合,通过知名旅游村落集成,整合和培育精品旅游村落。构建“一带贯穿,六区联动”的旅游村落空间发展格局,通过环山一号线的带动,形成乡村旅游发展联动区。把乡村旅游作为接续产业予以重c培养,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复合发展。

总之,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最终达到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形成特色,增强吸引力的目的。

西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区域和项目设想

未央区

汉长安城遗址休闲农业公园,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千米处, 在遗址保护区内规划建设汉长安城国家遗址休闲农业公园,向世界提供一个展示汉文化与关中民俗相互交融共生的平台。

未央万亩桃园,位于渭河西岸沿线的未央区鲜桃基地,自西向东绵延10多公里,面积34000多亩。利用3万亩精品桃的优势,开展未央桃园采摘节、桃花摄影大赛、阳光老人观桃花活动、桃花浪漫情约派对活动等。

长安区

西安闻天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以建设510亩种植资源圃、10万亩的陕南优生区种植基地,繁育红豆衫120亩,扩大园区规模。

王曲镇马厂村郭家庄园,位于长安区王曲镇马厂村。康熙时期朝议大夫郭振重所建宅第,是西安市目前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建筑风格较典型的关中民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亦官亦商兼地主庄园式建筑。现存主人居住的两组半院落,即六七十年代的郭家地主庄园博物馆。将郭家庄园打造成为西安市民了解体验清朝庄园生活的一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

长安民俗风情游,长安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于2005年完成了何家营鼓乐、北张村造纸术、王曲“二月八”十三省总城隍庙会、斗门南丰村石婆庙“七夕”中国“夫妻节”庙会等部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工作。在长安区各个特色村镇,如何家营、北张村、王曲镇、斗门镇等现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挖掘,发展具有长效性的“庙会+农家乐”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雁塔区

汉风台果林庄园,位于西安市雁翔路汉宣帝陵东300米,属规划中的曲江度假区一隅。开发建设具有长期规模效益的千亩生态园,并以此为契机引领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开发。对现有的农家乐餐饮服务进行规范化、特色化管理,鼓励与周边的农户进行合作,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出具有民间特色的餐饮和服务。

杜陵塬休闲农园,位于雁塔区杜陵塬,近年来,建成了1.8万亩都市森林和大面积苗木花卉园。以万亩都市森林为依托,积极发展农业观光、采摘、绿色餐饮、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项目。

三兆灯笼示范村,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脚下,其做灯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进一步挖掘中国灯笼文化的内涵,创建“灯笼文化村”、举办元宵灯笼节、建设灯笼步行街,将三兆的民俗风情、灯笼文化予以集中展示;开展一年一度的国际性的大型灯笼交流会,促进民俗文化的国际流。

周至县

猕猴桃庄园,周至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举办猕猴桃节,开展以猕猴桃的展示,销售等为主的一系列参与性强、趣味性浓厚的活动。

厚畛子旅游区,位于周至县太白山脚下,以山茱萸、花椒为主要品种的万亩生态型经济林已形成规模。以厚畛子镇综合观光农业示范园为依托,结合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农家乐”和“杂果业”为主要载体的生态型旅游产业,推出经典的山野民宿,形成厚畛子综合旅游区,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共进的路子。

邑区

东韩村和农民画庄,邑区东韩村及其农民画庄成为西安市乡村旅游的一个典范。建议在东韩村现有的农家乐接待户的基础上,推出精品、特色农家乐,增添游客的参与性活动,定期举办农民画体验活动。

农业产业化庄园,以邑区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优质花卉以及可丰富景观的苗木、果树等为主体资源条件,将花卉的种植、观光、采摘、休闲、学习、体验、购物等功能结合为一体,形成一处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庄园。

秦渡古镇,东临沣河、北有灵台遗址,是关中地区闻名遐迩的历史名镇,距今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为古代繁华的交通商贾重镇。将其打造成为一处展现周代古镇文明的综合性休闲观光区;充分发挥秦渡镇米面皮子和黄酒的小吃特色。

蒋村镇社火,蒋村镇的民间社火历史久远,积极发展各类社火:如山社火、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跷、地社火等,让游客感受到社火的内涵与乐趣。

临潼区

秦俑村,位于秦始皇兵马俑附近,是由临潼区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基础设施配套和管理,群众自建的一个新村。选秦俑村的一条主要街道,在柿子成熟的季节举办“火晶柿子节”,让游客参与到有关柿子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之中。

临潼石榴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园,目前标准化生产管理面积已达万亩。积极发展以石榴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活动,增加石榴的附加值。举办“中国西安石榴采摘节”。

灞桥区

白鹿原生态旅游苑,位于灞桥区狄寨镇南2公里的狄寨乡三塘村。依托白鹿原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基地、东李樱桃观光示范基地,突出樱桃、葡萄栽植、观赏、采摘等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蓝田县

汤峪旅游度假村,位于西安市东南秦岭北麓蓝田县城西南20公里处。是一个集温泉洗浴、休闲度假、商务旅游为一体的国际温泉旅游名镇。积极发展以温泉洗浴、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

十公里垂钓长廊,由312国道与蓝田境内的灞河并肩而行,从蓝田华胥镇经湖镇、三里镇、蓝关镇到普化镇,沿岸10公里长的地段非常适合踏青、纳凉和垂钓,目前,已有15家“垂钓园”。建设重点应放在渔家乐、饮食上,使垂钓长廊成为以垂钓为主的综合性的乡村旅游胜地。

葛牌古,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是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在关中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组织,现有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及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等革命遗址类文物保护单位。结合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古村落体验融为一体,形成怀旧游、休学游、古镇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体系。

阎良区和高陵县

阎良万亩枣园采摘节,相枣在阎良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现有种植面积1.5万余亩,可以开展摘枣大赛。

“泾渭分明”湿地公园,位于泾河、灞河、渭河交汇区域,总面积3029.83公顷,著名景点有“泾渭分明”、“灞柳风雪”等。通过乡村游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展望未来,西安乡村旅游将继续增长,将仍然是旅游业新的热点、新的增长点;游客也将由短途本省旅游扩展到中长途外省旅游。乡村旅游将成为西安旅游业的工作重点。西安乡村旅游环境会大幅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有望成为西安农村拉动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劲旅。

参考资料

[1]《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指导意见》,省旅游局,2016年3月.

[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

[3]王云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4]理查德・德曼.生态旅游对欧洲意味什么[J]・UNEP《产业与环境》,2012.

乡村安全生产篇6

乡位于**县西南部,地处“广木之乡“腹地,被誉为**县的“南大门“,距县城22公里,全乡总人口9332人,辖11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8平方公里,全乡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林业为主,是两省(湘、黔)三县(**、地兵、在柱)五乡镇(广坪、坳上、太阳坪、大堡子、地湖 )的交界处(其中贵州省**县地湖乡位于**乡境内)。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地坳公路穿境而过,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乡9000多各族人民,攻坚克难,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全乡各项工作正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迈进。

特别是去年伊始,**乡以争创全省“安全生产示范乡镇“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通过安全教育,增强了民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了全乡人民共同关心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的局面,切实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达到了社会稳定,确保了我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五年来我乡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现将我乡“安全生产示范“创建工作向各位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

一是明确了由乡党委书记**同志为顾问,乡长**同志为主任冯**同志为副主任,其它相关人员为成员的乡安全生产委员会。二是成立了由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冯**同志任安监站站长,安全监察员杨俊为副站长,黄拥军同志为站员的**乡安监站。三是各村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由各村、支两委人中聘任人员为村安全生产监督员,各组组长为安全信息员。四是落实了人员经费,乡财政每年拨出专款,每个村每年1000元,乡安全经费每年10000元,用于安全生产各项检查,确保管理工作高效运行。

二、广泛宣传,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

一是坚持每两个月出一期安全生产宣传专栏,每个村一季度出一期安全生产宣传专栏;20xx年至今共印发了20xx余份安全宣传单和2300余份《安全生产知识手册》至各单位和各村民手中。二是通过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出动宣传车在全乡各村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进一步提高各安全生产领域的安全防范意识。三是在各行业广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程等活动,使安全发展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四是组织召开了全乡11个村的村支两委成员及村级安监员参加的安全生产动员大会,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法规,从思想上引导他们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五是组织召开了由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并由乡安全生产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安全生产例会,研究并制定相关安全生产政策,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做到抓安全生产与抓经济发展相结合,抓安全生产与抓群众思想教育相结合,抓安全生产与抓大力宣传发动相结合,改变了过去群众被动应付安全监管的现象,形成了千千万万群众主动管安全的大好局面。

三、明确责任,进一步规范日常管理

一是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分工制度,乡长、分管领导、其他领导和各村委会都明确了职责,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与各村、乡属机关单位、安全生产领域的业主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做到了责任到岗到人。三是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由书记或乡长主持,认真分析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并研究部署下段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隐患台账制度,做到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五是形成了事故隐患应急预案机制,做到了出现情况能及时响应处理;六是形成了隐患排查机制,并能根据隐患及时制定排除方案,把可能出现的安全责任事故降到最低点。

四、健全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在乡安监站原有的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各种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完善了工作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主要健全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制度、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制度、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事故报告调查统计制度……等。以完善的制度和机制规范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全乡的安全生产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渠道。

五、强化村级安全生产监督员的管理,进一步夯实基础工作

通过改革创新,**乡村级安全生产监督员全部实行聘任制,并制定了《村级安全生产监督员管理制度》,其中对村级安全生产监督员的组织形式、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程序、考核制度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且大力强化了日常管理,其重要的一点是村级安全生产监督员必须每月参加乡召开的安全生产例会,并按时向安监站上报《村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月报表》,通过此种形式,推动了基层安监网络建设,夯实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形成了 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

六、采取措施,进一步确保行业安全

1、道路交通方面:一是按照道路交通“人、车、路“三要素,严格对驾驶员进行培训、教育和管理。二是整治了摩托车、小型面包车非法载客,农用车非法载人,机动车超载、超速、超员等违法违章行为。三是全面整治了道路交通事故黑点、事故多发路段和安全隐患路段,加强了对乡村急弯、陡坡等险要路段的排查与治理,特别是我乡已建成的全长8.5km水泥路面的地坳公路(**至靖县坳上镇),在其主要路段增设了固定永久的警示标志和安全防范设施,有效提高了道路通行的安全性。

2、消防安全方面:强了对全乡11个行政村、各林场、1个加油站及农贸市场聚集场所消防安全重点监控。在每个居住集中点修建了一口消防水池,同时组建了二支30人左右的义务防火队,配备了消防器材。在森林防火上,首先是在每个林场设置森林防火隔离带;其次是推行联防制,实行“包林区、包田坎、包时段“三包工作责任制。由每个村每个林场设立森林防火看护联防队,一旦发生火灾,立即启动联防预案,由森林看护员迅速通知全乡11个联防队,实现了各村联动。

3、烟花爆竹方面:加强对烟花爆竹从生产、运输、经营、使用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要求经营门店店家在取得许可证的前提下经营,仓库库存不得超过15件编炮,并全部配置了安全警示标志,全乡无一家非法生产、经营户。在使用上重点抓好宣传,要求群众不得随意燃放鞭炮,不得携带鞭炮进入公众场所。

4、建设工程方面:重点解决了建筑行业各方责任主体管理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到位、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不到位以及建筑安全监察执法不到位等问题。大力开展了预防高处坠落、施工坍塌和房屋拆除等事故多发类型的专项治理工作。强化了重点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管。

5、山塘水库方面:一是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了对业主的安全教育培训,加大了隐患排查力度。二是在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山塘水库水位线始终在安全警戒线以下,在非汛期也加强了值班,防范于未然。三是加大了经费投入,建立了一套预警系统,以确保山塘水库的安全。

6、非煤矿山方面:一是严格准入制度;二是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全乡境内无非法开采现象;三是强化安全检查;四是大力进行安全教育。

7、学校安全方面: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教育,把学生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学校每季度开设了安全知识教育课,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安全常识。同时加大了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

乡村安全生产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hjggfh”为你整理了这篇全乡2020年工作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奋勇拼搏,务实重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全乡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现将2020年工作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和工作亮点

(一)财税工作

我乡2020年完成税收任务103.9万元,其中竹木税费9.9万元,其他税收75万元,耕地占用税2万元,社会抚养费2万元,综合执法罚没收入15万元。

(二)安全生产工作

1.安全生产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制定专题学习计划,按照“四个一”要求系统性开展对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的学习宣传。安排了两次中心组专题学习,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二是结合我乡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并落实。制定了全乡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总实施方案和3个专题实施方案、14个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并落实。年初乡政府与各企业厂家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9份;与各农机车主签订农机安全责任状40份;与各村各单位签订消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12份;与各村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8份;与烟花爆竹零售签订责任状3份,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每月不定期对所辖范围内的厂矿企业、农机车辆、电力设施、消防设施等进行重点排查。其中严惩违法违规行为39个,问责曝光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力的单位1个。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在乡街道和村道悬挂“安全生产月”的宣传横幅10条,制作永久性宣传牌2个,发放宣传资料500份,开展“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安全宣传“四进”活动。通过采取以上强有力措施并狠抓落实,我乡安全生产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全年没有发生一起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2.森林防灭火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张贴标语80多处,横幅14条,宣传车到各村组院落出车200余次;二是建立乡村两级的防灭火队伍,并对新聘任的30名护林员开展了防灭火知识的培训;三是每周开展森林防灭火工作督查,确保所有工作人员在岗在位,所有制度运行有序。2020年全乡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三)市场及交通整治工作

1.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经营行为。对新兴木制品厂占道经营责令限期整改,已整治落实到位。与派出所开展联合整治行动3次,查处非法经营行为2家,对乐安阳光超市和宏盛超市非法经营烟花爆竹行为予以警告,查处违法经营行为2处,新明烟花专卖店易地储存烟花,罚款500元,富贵烟花销售公司违规销售烟花爆竹,罚款600元。

2.对乐安街道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乡投入17万元,整治路面下水道安全隐患和人行道安全隐患,并对赶集摆摊、车辆停放进行划线规范,下达整改通知3份,整改到位3个。车辆按划定区域停放,商贩在区域内经营,赶集秩序井然,街道畅通无阻。现已将S221一处马路市场搬迁到位,达到了验收标准。

3.严厉打击非法搭建雨棚、流动商贩占道经营行为。通过下达整治通知、责令限期整改通知和联合执法强制拆除行动,使违法搭棚、流动车占道摆摊得到整治,共下达门店前乱堆整改通知20份,整治到位20处,下达违法搭棚占道经营整改通知1份,拆除占道棚1处,下达违法搭建雨棚停车整改通知2份,拆除雨棚2处。

4.排查隐患,摸底调查。由乡分管领导带队检查乐安铺乡境内的交通道路,共消除道路安全隐患3处,做好道路安全的各项保障工作。

(四)扶贫工作

1.产业扶贫开展情况

2020年全乡产业扶贫资金共250.86万,分别为“三边”种植30.86万,乡自主产业资金50万,乡重点扶贫产业资金50万,村级重点扶贫产业资金120万。

(1)三边种植。经乡、村干部宣传发动,我乡2020年完成油茶种植58845株,乡里已全部完成验收。向贫困户发放7006株黄金贡柚,已全部栽种完成。

(2)乡自主产业。制定并实施了《乐安铺苗族侗族乡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发展种养名录中的产业项目的,按既定标准进行奖补扶持,实现稳定增收,提升我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质量。2020年对贫困户发放产业奖补资金38.3772万元。

(3)乡重点扶贫产业。在瓦窑村扩大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100亩。产业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到中药材基地,同股同权,基地与贫困户签订协议,5年内,每年按产业扶贫资金本金的8%计算收益,给予贫困户进行分红。

(4)村级重点扶贫产业。文江村完成沃柑种植15亩,大冻村完成钩藤种植50.8亩,大团村完成雷公藤种植11亩,联丰村完成黄桃种植46亩,中心村完成钩藤种植30亩,天堂村完成钩藤种植61亩,乐安村完成天冬种植20亩。

2.脱贫攻坚质量“回头看”工作

经县脱贫攻坚质量“回头看”工作组和乡党委政府共同分析研究,共归纳出36个问题。通过分类施策等措施切实提高贫困户收入,针对两老户、重病重残户等全面排查,通过纳入低保、安排公益性岗位、安排临时救助、落实政策等方式已全部整改到位。

3.劳动力信息采集与复工复产

(1)2月14日由包村领导组织驻村干部、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对全乡人口进行劳动力信息进行采集,共采集5851人,完成率100%。

(2)全乡共建成四家扶贫车间,分别是震宇工贸乐安扶贫车间,可提供150个工作岗位,目前有22名在岗;联丰金涌电子厂,在岗人数40名,其中贫困户10人;大冻华达科技电子厂,在岗人数21名,其中贫困户11人;兴鑫木制品厂,在岗42人,其中贫困户12人。

4.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今年我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为8361人,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人数全覆盖。

5.结对帮扶走访

结对帮扶干部进村入户落实走访帮扶任务,帮助贫困户返岗就业,对标排查“三保障”,帮助贫困户解决问题。积极参与消费扶贫,各结对帮扶责任人积极购买贫困户家中的农产品消费额达5647元。乡公会在消费扶贫网购买2.5万元农副产品。

6.住房安全保障

2020年全乡危房改造共计9户,其中D级危房新建2户,C级危房改造7户。目前拆旧、改造建设及验收工作已全部完成。

7.贫困退出工作

2020年脱贫18户53人,根据贫困户脱贫标准,严格按照脱贫程序,全部实现脱贫退出。

8.脱贫攻坚迎检工作

我乡于2020年7月20日通过了脱贫攻坚普查迎检,考核范围为全乡,于2020年11月19日接受了脱贫攻坚迎省检工作,实地考核村为天堂村,于2020年12月12日接受了省际交叉实地考核,样本村为大团村,省检、国检的实地考核成效均较好。

(五)扎实开展党建各项基础工作

1.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一是发挥乡、村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领导作用,健全了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完善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积极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全乡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8个,落实“四议两公开”事项100余件。三是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家庭、文明邻里、文明村组评选,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我乡8个村均已完成村规民约的修改、制定,《大团村村规民约》获评省优秀村规民约。

2.加强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乡、村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等各种资源,乡、村两级基本实现了“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二是完善“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工作平台。建立“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工作室一个。三是全乡8个村全部按要求完成了挂牌清理。

3.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党支部“五化”建设。我乡共创建“五化”党支部8个,开展各类党员主题日活动160余次。二是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三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行“互联网+监督”,从严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4.圆满顺利完成村支两委换届工作。我乡作为市、县村支两委换届试点乡,严格按照市、县的安排部署,坚持依法依规依程序,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在12月中旬全面顺利完成了全乡8个村村支两委换届,全部实现了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换届期间无一起信访,无任何违法违规现象,圆满实现了村级新老班子平稳过渡和工作的顺利推进。

(六)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及厕改工作。

今年在全乡开展了“大整治、大清扫、大清运”活动。一是将各村疫情防控期间积存的垃圾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针对各村院落的卫生死角进行清理,保证村民居住环境卫生健康;三是在上户检查房前屋后卫生的同时进行疫病防控知识宣传。下半年选取了5个村作为改厕推进村,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新)建110户,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9月10日,在绥宁县人居环境整治及厕改“首厕”过关培训李熙现场会上,我乡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做先进典型发言,被评为全市先进乡镇。

(七)河长制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县河长制各项会议及文件精神。乡党委、政府及时传达各项会议精神,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河长制工作,先后研究下发了《乐安铺乡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乐安铺乡“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乐铺乡示范河建设方案》等文件与方案。二是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河道清理四乱专项行动。我乡增加了公益性岗位、保洁员数量,对各自负责区域进行划片包干,严格落实责任考核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户收集、乡村清运、集中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机制,减少河道污染源头。严查养殖点污染、加工厂排污,做到定点清除。三是精心打造“示范河”,带动河长制工作。完成了一河一档、一河一策的编制。2020年继续落实示范河创建方案,对示范河进行了美化、绿化,栽植绿化大苗500余株。

(八)自然资源工作

我乡大力整治耕地抛荒,发动群众种植旱粮,完成抛荒耕地种粮1000亩;完成了2020年土地增减挂钩建设用地复垦统计摸底工作,登记复垦地块76块;对2019年国土整治项目的496亩耕地进行验收,并对各类数据进行了登记;查处违法用地3宗,拆除违建1处,恢复耕地439平方米;成功调处各类土地纠纷5起;受理村民建房用地申请10宗。

(九)信访和综治维稳工作

2020年全年积极开展“五无乡村”创建活动以及“百千万”平安联创联建活动等专项行动;全年无民转刑、无群体性械斗、无群体性集体上访、无安全事故和火灾事故;扎实开展了国家干部学法用法考试,参考率及合格率均100%;在校学生法制培训率100%;特别是在大团村召开了现场会议,确定并大力推动大团、大冻两个村示范先行,形成共创共治良好氛围的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新局面。我乡对6名等级极高的对象实行重点稳控,重大节日活动期间,没有一人赴省进京上访。2020年大团村被列入邵阳市社会基层综合治理示范村,我乡2020年被评为全市平安建设先进乡镇。

(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严格按照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工作方向与要求,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全乡未发生一起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病例。一是继续加强组织宣传,确保防控工作全覆盖。快速印发、张贴宣传资料及标语,全面发动党员、群众参与,提醒引导群众进行群防群控,切实提高防控工作成效。二是压实责任,确保对各类返乡人员做到快速反应。由各包村领导牵头负责,带领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分成若干小组通过主动向群众询问、接受群众举报、与公安衔接乘务、通话、住宿信息等方式对我乡中高风险地区流动人口进行地毯式摸排工作。

(十一)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农村小额基础设施建设。全乡2020年农村小额基础设施建设共计投入资金120万元,完成道路硬化、桥梁、臭水沟清理及硬化等10个项目。二是中心村以工代赈项目。2020年投入380万元对乐安铺乡中心村通组道路硬化。三是瓦窑村移民整村推进项目。2020年投入190万元建设重点移民村瓦窑村,增加环卫垃圾箱15个,文化宣传栏2块,路灯安装57盏,开展河道清理、砍毛,硬化道路,发展产业等。

(十二)纪检监察工作

1.案件处理情况

2020年我乡纪委处理举报信访案件共5件。其中县纪委交办案件3件,乡自收件2件。全年立案3件,党纪处分3人,均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追缴违纪资金4.797万元。

2.“带着板凳进村”活动开展情况

2020年“带板凳进村工作”开展以来,我乡共开展“带板凳进村”活动41次,接访75人次。受理信访件41件,其中纪委业务内0件;业务外41件,办结41件。

3.创建廉洁单位工作开展情况

开展创建廉洁单位工作以来,乐安铺乡及乡属8个村全部申报了“廉洁单位”,并将大冻村、中心村定为廉洁单位示范村。召开廉洁单位创建专题会议3次,更新宣传牌22块,悬挂横幅9条,张贴宣传标语26张,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村干部行为规范等内容,增强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

4.干部作风治理情况

乡纪委制定了《乐安铺乡工作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成立专门机构不定时对乡村两级干部明察暗访,2020年乐安铺乡纪委共诫勉谈话1人;批评教育3人;警示谈话4人;提醒谈话4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我乡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小,发展慢,财政税收较少。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进程不快。三是群众满意度还不高,美丽乡村建设进度有待加快。四是扶贫工作不够细致,产业扶贫工作推进较慢。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一是继续推进“百千万”示范基地建设,抓好扶贫产业发展,持续提高贫困户收入。继续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帮扶,落实脱贫群众产业帮扶、扶志扶智帮扶等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建立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及时做好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帮扶措施。三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四是做好工作队伍和人才的衔接。通过落实好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吸引人才。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开展农村人才培养培训,培养一批本土人才。

2.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实现环境生态宜居,继续抓好供水管网扩改,实施水源地保护、水生态保护工程,推进全乡安全饮水提质增效。二是积极开展“五边绿化”、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治理,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绿色乡村。三是推动村级“三有”综合服务站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3.进一步提升党建水平。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优秀青年党员发展力度,做好村后备干部选拔培养。二是持续推进支部“五化”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做好“993861”平台管理,推进村级服务平台常态化运行。

4.进一步抓实安全生产。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责任制,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加强抓好道路安全和处置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前做好防汛抗旱、交通安全、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

乡村安全生产篇8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我乡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落实了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和重点领域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召开了乡党政领导联席会议专题安排了这项工作,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组长为乡长,副组长为各片片长,常务副组长为分管安全生产的人大主席,成员为派出所长、国土所长、经信所长、各片片员,各驻村干部、各重点行业领域分管领导、各单位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各村、各单位都明确具体责任包干人。2月26日,我乡召开了由乡干部职工、全体村干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会上乡党委政府就此项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动员部署,传达有关精神。根据我乡实际情况,印发了《余庆乡2013年度“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我乡在主要路口、建筑施工地、烟花爆竹售销点和栗梓、栗术、龙陂、板陂等村的采石场、余庆工业园区各企业以及湘运余庆汽车站、圩场、砖厂、各中小学幼儿园等重点单位和部位进行宣传,如书写临时标语150多条、悬挂横幅10条、印发安全生产宣传资料500多份等形式,多渠道宣传专项行动,让专项行动在各单位和各领域家喻户晓。

三、加强巡查,掌握底子。我乡以片为单位,分成4个工作组,对辖区了各个领域和重点单位、企业安全生产的非法和违法行为按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巡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2月28日、我乡人大主席、协管安全生产的副乡长组织10余人到余庆工业园区的5个企业进行专项行动大排查,向各企业负责人传达了市有关精神,明确要求各企业要按照市、乡统一行动,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依法生产,各单位负责人表态将坚决贯彻落实市、乡精神,手续不全不生产。3月6日,我乡人大副主席梁承林组织国土所、工商所、乡驻村干部等工作人员10余人到全乡所砖厂进行安全生产排查,由于这些砖厂手续不全,乡政府对各个砖厂下达了停产整顿通知书,责令停产,限期补办有关手续,否则要求关闭取缔,目前这些砖厂均已停产。3月8日,我乡组织经信、国土、公安等部门10人对辖区所有采石场的复工复产工作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目前正常生产的有3个,还有2个正有补办相关手续。4月24日,分管领导在市安监局的配合下,组织、国土、经信、公安、工商等对余庆圩和17个村的烟花爆竹零售点进行的安全隐患排查,告诫负责人要增强安全意识,以实际行动把安全生产牢记心头,3月25日,我乡协管安全生产兼分管教育的副乡长等安监站6人对全乡的中小学、幼儿园的食品安全、校舍隐患和接送校车进行专项检查,一一排查,凡是未到位的一律进行整改。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我乡要求各村对急弯险路的乡村道路按要求竖立交通警示牌,同进对国、省、县道也进行了安全隐患排查,把排查的隐患及时公路交通主管部门进行了衔接。4月28日,对淇元气体公司特种设备进行检查,要求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按规程操作。

乡村安全生产篇9

一、目标任务

2009年度全乡安全生产规范管理工作接受市人民政府达标检查。

二、创建标准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目标任务纳入各村、各单位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各村村主任负总责,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2、在全乡“安全管理规范单位的基础上,乡级各单位、各村社要广泛开展细胞创建活动,树立典型,全面推广。

3、认真落实责任,层层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建立重大隐患台帐和安全生产台帐。

4、安全生产宣传活动扎实有效:各村要做到有计划、有指导、有总结,突出抓好“安全生产月活动”和节假日安全生产的教育。

5、认真落实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培训率达到100%,严格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安全作业的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建立、健全改、扩建工程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审查制度。

6、杜绝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有效遏止重大事故、排除重大隐患,整治率达到100%。

7、建立完善事故紧急救援体系:及时反馈安全生产相信,按时保送安全生产统计报表。

三、“四个一”细胞建设标准:

按照要求规范管理部门、企业、学校、村社建设标准,制定出本部门、本村社、本单位安全管理规范的实施方案,逐项落实。

一是落实责任,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生产隐患台帐和安全管理台帐。

二是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交通安全、防火、防中毒安全知识,提高群众安全意识。

三是加强安全检查,重点抓好学生上学、回家途中的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杜绝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隐患整治率达到100%。

四是建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建义务救援队伍,及时传递安全生产相信,按时准确报表。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乡人民政府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各单位负责人及各村村主任的成员。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创建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2、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认真按照创建要求,全面启动创建工作,严格创建标准,确保2009年接受市政府验收达标。

乡村安全生产篇10

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党的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实践证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党的“三农”政策得到亿万农民衷心拥护。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2021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启动实施,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设立衔接过渡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继续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五)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在脱贫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大对脱贫县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支持各地自主选择部分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七)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十四五”时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稳定大豆生产,多措并举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推进渔港建设和管理改革。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保持打击重点农产品走私高压态势。加强口岸检疫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八)打好种业翻身仗。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九)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所得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开展“十三五”时期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

(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到2025年全部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强化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提升防控能力。

(十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创建,到2025年创建500个左右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创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稳步推进反映全产业链价值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核算。

(十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支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确保十年禁渔令有效落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强化河湖长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完善政策、有序推进。实行林长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进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加强草原鼠害防治,稳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十三)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

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十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2021年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各项建设,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健全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3年内完成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十五)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继续通过中央车购税补助地方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等渠道,按规定支持农村道路发展。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面实施路长制。开展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完善农村水价水费形成机制和工程长效运营机制。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

(十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研发干旱、寒冷地区卫生厕所适用技术和产品,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

(十七)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完善农村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耕读教育。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行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加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理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逐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进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十八)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政策,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推动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

(十九)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壮大县域经济,承接适宜产业转移,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鼓励地方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

(二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制定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考核办法,确保按规定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制定出台操作指引,做好高质量项目储备工作。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实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明确地方政府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稳妥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好监督管理、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完善涉农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提高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做法逐步扩大到全国。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十一)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加强宅基地管理,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2021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具体办法。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性交易服务。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五、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十二)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省、市、县级党委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省、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都要确定联系点。开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对在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

(二十三)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进行备案。各地要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任务,设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建立落实台账,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每年分解“三农”工作重点任务,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二十四)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与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加强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坚决惩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加强县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

(二十五)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