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规划案例十篇

时间:2023-06-04 10:0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规划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规划案例

农村规划案例篇1

1.1研究区概况。案例地区本身与最近的城市中心距离达到了70km,这一地区也是该市区中最远的一个郊区位置。案例地区本身的辖区总面积达到了950km2,其中管辖有共计244个行政村。整个地区的地势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态势,整体海拔高度最高为1224m;依照整个区域所表现出的地貌差异性,该地区可以划分成为山区、半山区、平原,每个区域面积为总辖区面积的1/3。1.2数据获取与处理。本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5000的2006土壤图、1:10000的2008年土地利用图。但是这两个数据图和当前的现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将农民的居民点位置直接和土壤图进行空间上的碟机,如此便能够更好的获得相应的评价指标属性。最后使用专门的工作平台,来对于空间投影坐标系统进行调整,整理好相应的地块分等数据库。

2农村居民点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

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在经过相应的整理之后,表现出不适宜作为耕地的地块数量达到了1048块,整体数量为全区农村居民点的面积为22.64%,这部分地区的地块规模并不大,并且极为分散,再加上耕地所表现出的资源较少,以及耕地质量缺陷,使得农村居民点无法作为适宜的耕地来应用,单纯从生态安全的角度,需要将其直接划分成为牧草地、林地、园地等环境恢复性用地。案例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后适宜整理为耕地的地块为1277块,面积为4224.88hm2,占全区农村居民点面积的77.34%,即整理后适宜整理为耕地的评价地块,在对评价地块整理后各项评价指标分值计算的基础上,得到农村居民点地块的自然质量分与相应的质量等别。

3评价结果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中的应用

农村规划案例篇2

**年12月13日,延平区大横镇常坑村的郑雪勇(独生子女户)和江明英(二女结扎户)分别向延平区人民法院递交了状,要求人民法院判决被告常坑村支付给原告征地补偿费105000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大横镇常坑村位于延平区城乡结合部,共241户942人,有独生子女户78户,二女户19户,历年计生工作列全镇先进行列。**年,浦南高速公路建设征用常坑村的土地,按征地补偿规定给村集体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费。根据《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农村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者生育两个女孩并已绝育的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时,增加一人份额。但常坑村民代表在制定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费分配方案时,因有村民代表不同意而未按《条例》执行,从而引发纠纷。镇党委政府多方调解,村委会仍以“村民代表不同意”为由,拒绝了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增加一份”的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延平区首例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的维权案件进入了法律程序。常坑村委会也表示,只要有一个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经法院判决胜诉,就给所有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多分一份。经审理,延平区人民法院于**年4月5日作出一审判决,支持原告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的诉讼请求,郑雪勇和江明英胜诉。判决后,以郑雪勇和江明英为代表的97户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要求村委会支付一份(10500元)征地补偿款。但该村非独生子女户和非二女结扎户又纷纷上访,反对支付给原告多分一人份额,双方僵持不下,村委会决定上诉,此案进入二审阶段,同时大横镇党委政府的庭外调解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力争能够以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该案的终审判决或调解结果将对我市在农村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顺利贯彻实施《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具有指导性的重大影响。通过该案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一个问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在群众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如何加强正确的引导,不断提高他们依法自治意识、自我管理意识以及民主管理能力,以“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珍惜和用好自己手中的民力,这也是新农村民主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当前村民自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事项,还要经“村民代表”来决定是否依法执行?在当前新农村民主建设过程中,各村都在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村规民约、分配集体生产资料等公有财产,如再分配土地、山林、分配征地补偿款等。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村规民约制定了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内容,出现了一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事项,还要由“村民代表”来决定是否依法执行的“怪”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一是乡、村领导干部执法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制定的村规民约必须是有利于国家法律法规执行,村规必须服从大法;二是部分乡、村领导干部自己不熟悉法律法规内容,不能正确指导村规民约的制定。例如部分乡村领导干部在村民大会上没有告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有关规定,没有强调村规民约必须依法制定,无条件依法执行,不能理直气壮地依法维护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三是村里的部分强势群体滥用自己手中的民力,自恃人多势众,恃强凌弱,制定一些不公平的村规民约条款,损害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四是部分群众缺乏维权意识或维权能力。一些群众在集体资产未分配之前,还没有意识到分配条款对自己不公正、不合法,当然也不会立即通过法律或政府支持的渠道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所以,一些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事项,还要经“村民代表”来决定是否执行的事在许多地方屡有发生。

2、部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成为村民自治中的弱势群体。从党中央1980年发表提倡计划生育的《公开信》后,80-9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只生一个子女的家庭与当年多生育子女的家庭相比,明显人口数量较少。这十年出生的人现已成长为有选举权的公民。这样,在村民代表中,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家族)代表明显少于多生育家庭(家族)的代表,在村民代表投票议事时出现强势和弱势的局面,尤其是在表决通过计划生育家庭依法享受优惠和奖励待遇事项时更是困难重重无法落实,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实际上成为村民自治中的弱势群体。如常坑村是十多年来无政策外生育的先进村,如今全村241户中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共97户,仅占40%,全村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人口占总人口的32.9%,明显成为村中的弱势。而另一方面,一些违法生育子女家庭在分得的社会公共资源如生产资料(田、山林)、政府的“两免一补”教育补贴、农村合作医疗补贴、低保、救灾救济等公共资源的占有上,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多生一个“多得一份”的实际利益,并成为村里人多势众的强势群体。如此以往,不但大大削弱了养育成本制约再生育的心理制约,更有一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占有心态,以及眼前既得利益的现实,将比任何正面宣传教育都起到更大的负面导向作用。政府的这些对农村特殊财政补贴政策出台如果不与各项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形成统一性、连续性的同一导向,不注重从源头上遏制农民家庭的违法生育,不仅造成了违法生育家庭子女教育、养育费用外部化的社会后果,使政府这项特殊财政支出负担日益加重,且收效也将与初衷相违背。客观上导致落后贫困地区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难上加难。

3、部分乡、村干部不能用“公正、公平”的法治精神去理解法律和教育、引导村民代表正确运用公权力。围绕这个案例的调研,在访谈中有的乡镇干部还谈到一种观点,认为计划生育法规中只说“享受”优惠和奖励,并没有说“必须享受”,言下之意是该法并没有强制性,优惠奖励可给可不给。而更多的乡村干部认为村民自治,就是凡事必须要大多数村民代表同意,即使法规有明确规定,但村民代表不通过,也没有办法落实,表现出无可奈何和随波逐流的态度,有的甚至认为这就是民主自治的必然结果。有些乡村领导在化解和处理矛盾的工作中,为息事宁人,漠视弱势群体的意见和要求,认为少数人对稳定不产生影响,放任不公平的分配方案,有的甚至成了强势群体的代言人。当部分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时,上访和越级上访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例如,有的村在分配集体土地、山林、划分宅基地时村民代表大会不执行对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优惠奖励规定,且分配完毕,造成既成事实的局面。当这些群众知道维权后,即使打赢了官司也无法执行,因为已没有土地或财产再分给他们了。这些响应党的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群众的心受到了伤害,也是近年造成一些计生户上访的原因所在,有些农村原生一男孩户再生育现象有所上升也与此不无关系。所以,有些事情是无法“亡羊补牢”的,并且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4、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村开展民主自治的重要基础。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政治民主需要有头脑、会思考、有主见、有正确判断能力的高素质的民众基础,贫困、无知和缺乏教育的群体往往难以适应政治民主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近年在报刊上登出的求助学的农村特困学生中,绝大部份是家庭子女数2个以上的,多数属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育的贫困家庭。经济贫困、违法多生育、供不起子女上学形成了恶性循环:贫困、愚昧引发多生,多生加重贫困,子女营养不良加上无教育机会,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又沦为新的低素质贫困人群。当前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行民主自治工作中,感觉最难的是农村整体人口素质不高,一些好政策、好做法在一些地方未达到预期的好效果。所以,关注并做好农村的人口计生工作,使之与生产发展、道德规范、法制教育、精神文明等方面综合发展,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夯实新农村实现政治民主所必需的人口素质基础。

对村民自治工作加强引导的几点对策

1、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一是首先要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班子的主干。确保村“两委”班子领导是“紧跟党、有公心、讲奉献、作风正、有号召力”的人,选准人、选好人,为新农村民主管理、村民自治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在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公开监督方面下功夫,使村务公开真正让农民群众享有知情权,使群众的参与权、选择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到保障。三是进一步完善管理民主的监督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生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行村财镇管,统一会计核算,建立村务监督机制、民主议事机制,同时加强上级党委、政府对村干部的监督,加大对村级管理民主制度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监督,逐步引导群众真正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有效促进农村民主管理、依法自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提高乡村两级干部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管理的能力。要注重对乡村两级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提高他们法律水平和执法意识,提高依法管理的能力和及时依法处置各种群众矛盾的能力,使许多矛盾解决在基层,防范于未然。所以,要有计划地对乡村两级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乡村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对法律法规、党的政策的自学,做到知法懂法,并学会运用“公正、公平”的法治精神去处理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带头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他们依法管理的能力。通过乡村两级干部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懂法、尊法、守法意识,才能使制定的村规民约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真正保护农村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我们要坚决防止因响应党的号召执行计划生育的守法农民,在村民自治中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这对党在农村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顺利推行有深远的意义,也是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的应有之义。

3、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处置及时至关重要。上述案例有一点经验非常重要,就是当群众发生争议后,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指导,处置有力、及时,为解决矛盾抓住了有利的时机。一是在对补偿方案发生争议未执行前,就及时做群众工作,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二是及时留足有争议部分的补偿款,为法院判决后的执行提供保证;三是当调解未达效果时,及时指导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走依法维权的途径。该案的处置不仅维护了原告(计生户)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维护了国家法律法规必须执行的权威性,而整个处理过程更是对村民依法自治的一次最好的自我教育。

农村规划案例篇3

论文摘要村镇规划作为一门规划类的专业方向课,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将具有典型性的村镇规划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村镇规划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地理学类、城镇规划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其涉及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规划与开发的现实问题,是一门政策性、综合性、现实性较强的专业课。伴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积极贯彻农业土地流转政策,以达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发展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与此相对应,在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村镇规划课程的开设日益增多,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开展也得以深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日益提升。

    案例教学作为管理学等学科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创设一种特定的典型的教学案例或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在该案例或场景中自主分析、比较、决策和总结,最终实现对现实案例的最为直观的感受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达到将典型案例与课堂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1村镇规划课程的特点

    村镇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规划类专业方向课,以农村各级居民点的方方面面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村镇规划的任务、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与工作方法、规划内容与技术经济层面的分析等;了解村镇规划领域同城市化、城市发展等政策方面的紧密关系,学会利用村镇规划专业知识进行基本的实践,为后续规划类课程的开展奠定原理与实践的基础。

    村镇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实践性均比较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城镇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蓝本,虽然在具体工作层面有条条块块的分工,但是在总体规划层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因此,村镇总体规划涵盖了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决定村镇在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工程建设、文化传承等层面的发展方向。村镇规划课程的综合性也体现于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1.2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强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层面有很多,例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公共中心等;而就村镇规划与建设领域而言,其涉及的学科又具有独特性,例如村镇用地布局、村镇道路规划、农宅院落布置、公用设施规划、旧村镇规划、古村镇改造、村镇环境保护与村镇旅游资源开发等。

1.3课程内容实践性强

    村镇规划课程内容在理论性层面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更要重视其实践性强的层面。该课程与具体的村镇规划与建设行为紧密相连,理论层面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规划建设实践工作的总结,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选取上,选择典型性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实例,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夯实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4课程理论内容要严格遵照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作为我国于2007年新颁布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规划设计的各项细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着重考虑对国家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但是,国家标准的内容作为一种行政规定,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生动形象,如果将具体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例和《镇规划标准》的条款相结合进行教学,既可以加深对“国标”的掌握,又会对具体的案例有直观的体会。

2案例教学法在村镇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2. 1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在村镇规划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为:首先选取某地区的特定村镇,将该村镇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基础的资料与图件;然后明确该区域规划的任务、内容、原则与基本方法,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统计年鉴等多种方法自主收集规划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己经具备的规划原理和相关方法来解决案例中的现实问题;最后,引出该区域已经通过或己经实施的具体村镇规划方案(含文本与相关图件),与学生自行得出的初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最终达到使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与运用水平得以升华的目的。

2. 2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是否得当是该方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1)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对比性。在规划类课程中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典型性村镇规划方案的选取上。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注重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特征的村镇规划方案和抽象概括、难于理解掌握的规划基本理论相结合。例如,选取典型性的南方村镇与北方村镇进行对比,选取沿海和内陆地区、平原和高原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等有代表性的、可进行对比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在习得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各案例具有代表性的地理要素对规划、布局和建设产生的现实影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2)案例应具有时效性与新颖性。纵观某一城市或区域历年的规划方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城市规划领域,时效性和新颖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很多村镇规划的理念与决策和时代特征以及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因此,案例的选取应选择时效性强、能够反映近期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典型性案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城镇规划政策敏感性层面的认识和理解。

    3)案例应侧重于现实科研项目。由于村镇规划领域发展迅速,相关教材等资源相对缺乏,而教材内容又略显滞后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时,要侧重于将教师自身从事的相关在研项目,特别是本区域的项目,来弥补教学中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该领域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此来促进日后的规划工作和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

2. 3案例教学在村镇规划课程中的实施

    在选取典型性的、优秀的村镇规划实例的基础上,教师可选用引导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例如,教师手中己有备好的某村镇规划的实例,包含文本和图集(选取自近年来全国村镇规划方案评比中的获奖项目),但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该实例并不提供给学生,而是将该村镇的基础情况通过图、文、表格、统计数据的形式出现,待学生了解该区域基本信息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穿插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和启发。经过约一节课的讨论后,在基本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现实方案,与学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与讲评,总结优点,分析不足,达到使案例教学升华的目的。在充分对比讨论之后,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将文字部分的撰写和规划图的编绘工作完成,使整个案例教学形成一个闭环。同时,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制定村镇规划方案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

农村规划案例篇4

第一条为促进经济发展,规范征用集体土地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征用集体土地,是指政府为社会公共利益及城市发展的需要,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的行为。

本办法适用于**市市辖区范围内的集体土地。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集体土地统一征用工作。各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的规定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集体土地征用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征用集体土地。

第四条征用集体土地必须严格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征用土地的批准权限按国家法律规定执行。

第五条征用集体土地必须符合**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根据**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要求,对近期投资建设项目确定使用的集体土地实行规划控制。新村建设预留用地严格按政府批准的新村规划和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第六条征用集体土地严格执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第七条征用集体土地应依法拟定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应当服从国家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的需要,积极配合征地工作的实施,不得阻挠征地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二章征地程序

第八条征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并需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根据建设需要和规划要求,由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征地范围,拟定征用土地方案、耕地占补平衡方案、农用地转用方案和呈报说明书,分批次逐级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村庄、集镇规划而占用农用地的,由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范围,拟定耕地占补平衡方案、农用地转用方案和呈报说明书,逐级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二)农用地转用方案、征用土地方案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被征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公告并组织实施;

(三)被征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根据公告规定的时间,到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完成征地补偿登记后,应将结果报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四)由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及征地补偿登记结果,会同区人民政府拟订征地补偿方案,并向被征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再次公告,听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的意见。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区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争议不能影响征地方案的实施;

(五)征地补偿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与被征地单位签订征地补偿协议。

第九条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集体土地征用并转为建设用地的,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用地单位持有关项目批准文件,到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用地;

(二)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建设用地申请,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拟定征用土地方案、耕地占补平衡方案、农用地转用方案、供地方案和呈报说明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报有批准权限的人民政府批准;

农用地转用方案、征用土地方案经有批准权限的人民政府批准后,按本办法第八条第(二)、(三)、(四)、(五)项的规定办理。

第十条征用农村集体土地,不需变更土地使用性质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定征用土地方案、供地方案和呈报说明书,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后予以公告并按本办法第八条第(三)、(四)、(五)项的规定办理。

第三章征地补偿安置

第十一条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予以补偿。

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所有者所有。

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在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用。

第十二条征用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的补偿标准另行制定。

征地方案公告之日起,抢种的农作物、抢建的设施不予补偿。

第十三条对耕地全部被征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户划拨国有土地15平方米作为商业服务用地,由村民小组统一集中建设。政府核收征地成本费或冲减征地款。

第十四条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将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耕地被征用后实际占用133平方米(0.2亩)以下的;

(二)撤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制的。

第十五条土地被征用后原负担的农业税相应核减。

第十六条自征用土地方案批准之日起被征土地即为国有土地。被征农村集体耕地,在政府未开发利用前仍由被征用耕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耕种,不得撂荒。

第四章集体土地的规划控制

第十七条集体土地的规划控制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建设需要,将集体土地作为城市建设储备用地的行政行为。

第十八条集体土地规划控制范围由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区人民政府公告。

第十九条规划控制范围内的土地按国有土地进行管理,建立地籍档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改变原土地用途、不得擅自圈占、出租、转让土地,严禁耕地撂荒。

建设单位需在规划控制范围内开发建设的,依法办理建设用地手续。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条违反土地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由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农村规划案例篇5

关键词:农村 耕地 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51-01

确保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社会稳定的前提。近年来,随着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着严竣的挑战,面对如此形势,曹县本着坚守耕地红线的原则,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1 农村耕地的现状案例

我们村地处平原,靠近城市,国道从我村经过。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基本上算是能旱涝保丰收。我村现有人口7300人,共有耕地7500亩,基本上就是人均一亩地,可近年来耕地数量锐减,全村共有土地只有3000亩,人均不到半亩,村民们主要是种小麦和玉米,一年两季,用的还是原始的耕作方式,产量虽稳定但不高。也就是说可耕地人均占有量低,土地科学利用率不高,这样一来,农民的生活就成了一个问题。农村耕地为什么一直直线下降哪?

案例1:

近年来,一些外来制砖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到我村“转包”农田,将农田中的泥土挖去制砖,致使农田地表积水成潭。一部分村民见有利可图,也争着跟风作案,造成150亩耕地无法耕作。新一届村委会上任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同县国土资源局联系,采取处置办法。一方面在思想上对外来制砖者进行教育与宣传;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利用多种方法和有效措施断绝利益源头,如禁止运砖车只进入村内;全面停止挖泥取土行为,对已卖未挖的要求村民退还卖泥订金;村民把自己的承包田平整、复耕好种植农作物等。在村“两委”精心组织和县国土资源局的积极配合下,全村被破坏的150亩耕地已基本平整、复垦完毕,并大部分种上农作物。农田是用作农业生产的用地,如果私自在农田上取土破坏耕作层,必将对粮食供应生产影响。我村村“两委”清醒认识到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花大力气保护耕地的行为值得推广。案例中的外来制砖者违反了根据土地法第36条第二款的规定,擅自在耕地上取土。依照土地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如果造成基本农田五亩以上或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十亩以上种植条件严重毁坏或者严重污染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的规定,可按非法占用耕地罪定罪处罚。

案例2:

我县某乡某村杨某和某村张某等二户村民于2008年通过非法买卖途径,获得该乡村集体土地3807.47m2,并动工建房,共建成四幢混合结构别墅,共计建筑面积1326.31m2。非法占地建造别墅被国土部门发现后,结合法院进行。该二户村民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三款关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规定。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予以。

案例3:

某村村委会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期间,未经依法审批,非法占用该村集体土地共40.862亩(其中基本农田7.31亩进行修街道。县国土资源局多次到现场制止,并向其发放停建通知书,但该村委会置之不理。2010年5月23日县国土资源局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侦查。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村级组织无权改变土地用途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该村村委会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违反了土地管理法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的规定,以非法占用耕地罪定罪处罚。如果要占用基本农田从事非农业建设,应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3、44、45条的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征地审批手续,并列入年度用地计划。

案例4:

2011年3月26日,我镇某村徐某等12户村民占用本村集体土地1.5亩准备建造6层住宅。同日上午9时多,该镇联合动态巡查组发现情况后,马上组织国土、规划建设、城建、供电供水等有关部门,利用风割机等设备对正在实施地基基础工程的12间民房实施。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受利益驱动,我镇的违法用地呈现上升态势。虽然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职能部门基层站所执法人员开展日常动态巡查,但力量薄弱,且手段单一,很难跟得上当前的违法态势。许多违法者利用双休日或夜间施工,四五层楼房很快建好。如建好后再拆除,不仅违法建设成本高,执法成本也高。我镇在全县范围内率先推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合动态巡查制度,是很有针对性的新举措,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源头制止违法用地行为。据悉,自从实施违法用地联合巡查制度以来,我镇的违法用地行为锐减50%以上。

2 农村耕地保护的措施

为巩固耕地保护成果,促进耕地保护工作的正常化、标准化、规范化,县国土资源局推出耕地保护新举措。

(1)是争取领导重视。通过反复向镇领导汇报、沟通、讲解,取得了镇领导的高度重视,由镇长亲自挂帅担任全镇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和督察专班的组长,分管国土工作的镇委副书记、国土所长任副组长,国土所支部书记、副所长任成员,加强了领导力量,形成了工作合力。每月由一把手带队对全镇耕地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办,定期对耕地保护,特别是农民私自占地建房等情况进行专题会议研究。

农村规划案例篇6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城乡关系正努力从城乡发展的冲突阶段向城乡一体化阶段转变。在这个转变阶段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各大城市进行近一步的规划和内在的升级,同时还需对广大农村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要以协调城乡关系为核心,以城市和农村的现实状况为基础,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建设规划设计。

一、 当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建设,不仅要建设好大、中城市,还要完善和努力发展小城镇和农村。如今我国对大、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有关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已经着手对大、中城市的交通、社会秩序、住房及基本公共设施的配置近一步完善和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再加上我国对小城镇和农村的规划管理不完善势必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由于小城镇和农村没有踏上正式规划建设的轨道和正规的设计程序,因此会出现许多无规划的私人建设。除此之外,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城市,许多耕地闲置无人规划和开发,居民住宅年久失修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影响农村生活的整体风貌。建设者的无序建造也会使农村的交通变得混乱不堪,交通问题直接影响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建设。

小城镇和农村有许多建筑都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检测和审核,其中不仅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更是我国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缺失。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因为没有具体详细的建设规划设计,就会出现公共绿地少、排水渠道不合理、电路保护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总的来说现今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总的问题就是我国缺少对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具体建设规划设计,并且政府对城乡建设的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也不够。

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就国家的方针政策而言,落实城乡一体化建设设计规划是完成我国“十二

五”规划的基础。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乡发展一体化则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应大力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尤其要着重加强农村建设,通过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规划的各方面的建设,拉近城乡的生活水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是指导城乡建设的理论依据。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落后的农村进行现代化的改革是必然的要求。农村建设要紧跟城市发展的脚步,这样才能逐渐拉近城乡的距离,实现全国整体化前进的道路。

(三)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提高,所以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标准。通过合理的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逐步提高与完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建立起一个设施完善,宜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设计只有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城乡现状的设计方案才可以更有效的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通过有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走进城市和农村进行实地的检测和考察,彻底的了解现今城乡建设中所存在的不足,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才能为人民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空间,才能使我国城乡健康的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实施

(一)在贯彻落实以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前提就是提高相关部门及部门领导对城乡建设的重视度。各个部门负责人,可以通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来相互学习与借鉴工作经验,争取建立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这样就大幅的提高了城乡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政府也需大力宣传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及其内在的意义,这样充分的调动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城乡建设的积极性,也就能保证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道路顺利的进行。

(二) 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是设计方案的重要部分。应时刻联系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并分别抓住城市和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我国的城乡建设。

首先,城市的关键点在于,城市的人口膨胀问题。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

使城市的人口容量逐渐趋近于饱和状态。通过把这个主要的城市问题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以解决它所带来的诸多负面问题为主要规划设计的内容,就可以制定出符合城市现状的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其次,农村的规划和建设是城乡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以解决农村人口减少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为规划设计的内容,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三) 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方式必须要以拉近城乡距离为主要目的。

可以通过合理的行政区域划分,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交通连接,保证农业生产,保证人民生活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

(四)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要通过专家的严格的审查、论证,还要经过规划管理部门审查和相应级别政府的审议批复后,才可以进入实施阶段。对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应有严格的审批标准,根据我国城乡的现实状况可以初步得出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紧跟党的方针和路线,以“十二五”规划为目标,以十报告中所指出的城乡一体化为主要的指导思想进行编排和规划设计。

2、城、乡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改进必须要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来。

3、城、乡的建筑物必须规划的整齐,使城乡的整体面貌和生活环境以及交通的问题得到解决。

4、水、电等管线问题既要做到走进每家每户,又要做到安全美观。

5、在规划设计方案中还需体现每个部门所负责的专项内容,便于管理。

四、结束语

城乡建设一直伴随着我国的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在城乡建设中逐渐拉近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可以使农村资源与城市经济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搞好城乡建设也就等于满足了人民对于物质、精神水平的需求,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时代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李兵弟.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J].城市规划,2010,34(12):24-32

[2]宋思曼.城乡统筹:创新与发展―重庆市城乡整体规划及其实施机制探索[J].城市规划,2010,34(3):44―47,56

农村规划案例篇7

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村庄,必须要对村庄现实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因地制宜地选择村庄的规划模式。目前在村庄规划设计领域,设计者已不再将目光固定在单纯的物质环境塑造上,而是试图通过多学科交融的方法,研究村庄的人居环境,构建适宜的居住空间。在各种方法中,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NetworkAnalysis,SNA)即为其一。它主要研究社会关系中的动作者之间形成的多元关系,以结构为关系模式,并寻找这些关系模式对网络成员或网络整体的影响。通过对网络个体间关联关系的分析,对城市或村庄的人居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布局等问题进行健康评估。本文以宁夏固原市黄铎堡镇毛家台子村为例,在分析村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情况、住房基本情况等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村庄规划方案,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现状与规划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利用数学图形理论方法为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依据。

2.研究区域与调查内容

2.1研究区域

本项目研究区域——固原市毛家台子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该村紧邻著名景点须弥山,是一个纯回族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及外出务工收入和家庭手工艺制作,并利用须弥山景区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全村共计68户321人,其中农家乐有15户。

2.2调查内容

2.2.1村民群体构成在全体村民中,中青年较多,占人口总数的44%。村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依次为:初中、小学、高中。在村民从事的工作类型方面,最多的是外出打工,这与现在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总体趋势相同。在对未来工作方式的选择上面,有50%以上的人不太清楚,这也体现了村民缺乏对未来工作方式的期待与大胆展望。2.2.2村庄建设状况(1)毛家台子村交通比较便利,村庄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路面,路面狭窄,质量比较差,还有一部分是土路。(2)村内布局凌乱。建筑基本为一层,且大部分是砖木结构坡屋顶,外表面比较破旧。(3)村内环境质量差,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没有。(4)禽畜养殖与村民住房距离过近,影响水体及公共卫生;厕所多为旱厕,卫生条件极差;污水未经处理即被排放或农用。(5)作为回族村落,除一座清真寺外,再无体现村庄文化特色的建筑及设施。2.2.3村民满意度统计针对村庄的建设现状,项目组对于村民的居住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图1)。根据调研统计,村民对于日常购物、教育设施、卫生室、客运站、文化站的缺乏深感不便。村内的绿化、休闲设施亟需添加和改进。村民对村内公共设施的需求依次是:卫生所、运动场、垃圾收集点、文化室、小学、幼儿园、公厕等。村民最为关心的环境整治问题主要集中在村内道路,绿化以及垃圾收集等方面。2.2.4现状村庄社会关系特征毛家台子村由于是回族村落,村民一直延续下来的居住形式是“围寺而居”,所以造就了聚居状态下特有的社会关系与组织形式。由于地缘和亲缘关系,村民之间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较为紧密的联系方式,农、牧业生产活动给大家提供了接触的机会;礼拜上寺、相互帮工等加强了彼此的交流;另外,情趣、性别、年龄等属性也构成了村民社会交往的基础。这些基本特征相互关联,构成毛家台子村的社会网络。但是随着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利益因素已成为亲缘-地缘关系的最大威胁,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影响,在村庄中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组织,使得村庄的商业、服务业迅速发展。清真寺不再是村内的唯一中心,村庄重心发生了改变,非宗教的基础文化教育、科技文化宣传等逐渐深入人心,村民收入差距拉大,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村庄的空间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调整。

3.规划方案解读与技术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项目组完成了毛家台子村的建设规划。

3.1方案解读

首先,对村庄内近些年新建的村委会、清真寺以及部分住房进行保留。将村内的将军墓遗址建成对全村人民都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休闲、纪念公园。同时将一些残缺破旧的建筑进行重建,在与原有建筑风格协调的同时,加入回族文化符号,使大家能够处处体验到建筑的保留、新生与孕育。规划将原有的村内中心商业街进行保留,并将其整合与延伸,建成游览观光区。在商业街中增加公共休闲设施,使到须弥山景区游览的游客在此能够获得更佳的购物体验,孕育出村内的购物核心区域。原有的民居翻建成民俗型农家乐区域。对住户院内的杂物进行清理,摆放民俗物件、增加休闲设施,让农家院落充满浓郁的乡村风格。对于清真寺周围环境的处理,根据当地的回族文化,以清真寺为核心,保留寺前的残留墙壁,将其重新设计,并修建文化壁和文化广场,孕育出毛家台子的文化休闲核心区域。村内传统农宅院落整体感觉比较敞亮,因此,在规划时充分吸取现状院落的优点,并在设计上充分考虑村民的需求与自然因素,增加回族文化符号,使农宅既有现代气息,又能体现当地的文化特点(图2)。

3.2基于SNA的技术分析

在规划方案完成后,根据调研数据,按照公式Ds=s/(n-1)(式中,Ds为相对度数中心度,s为与某一节点直接相连的对象数,n为节点数),分析确定以研究样本的村民“户”及其房屋整体为节点,测定村庄现状和规划两种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计算公式为P=L/[n(n-1)/2],式中,P为网络密度,L为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连接数,n为实际存在的节点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构建了村庄现状与规划两张空间拓扑网络关系图(图3)。比较可得,现状建筑格局网络的整体密度及凝聚力系数均小于规划,节点间平均距离大于规划,说明规划网络结构的完备度优于现状(表1)。网络密度的增大,说明整体网络和其中的节点农户所能实现的传递和交互功能加强。节点a9、a14、a17、a20位于与其他节点最短路径上,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表明其与其他节点的联系较紧密。这种社会关系结构,为个体在组织中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4.结语

(1)通过合理规划后,由于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调整与改善,使得规划布局具备更高比例的局部稳定结构,规划网络的整体稳定性更强。(2)村庄公共设施(如村委会、清真寺、商业街等)作为一个节点,连接了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增强了网络连接的复杂性,对整个村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未来村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这类节点的互动,形成村内的“文化流”“经济流”,从而构造村庄理想的社会空间结构。(3)通过对村庄规划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到: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能够针对环境中的各种物质构成要素,探寻要素个体间的关联关系,建立人居环境中整体的网络拓扑结构,并就其稳定性和整体性能进行健康评价。社会网络分析帮助设计者在规划中建立结构分析的观点,探究隐藏在看似独立的事物表象之下的网络模式,从而寻找更为本质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和”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4):97-100.

[2]王凤,刘艳芳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6(4):141-148.

[3]王晓燕,王博.西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再修复模式的研究与分析[J].生态经济,2014(11):129-131.

农村规划案例篇8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

农村客运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是农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乡镇企业、旅游业发展迅速,广大农民商品意识日益增强,农村城镇化加速,农村居民在空间流通频次加速提升。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农村客运需求的增加对农村客运服务提出了要求。发展农村客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成为当前之需。然而,农村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地域面积大而居民聚集度低,客运需求弱而分散,农村服务主体承担力弱等,客观上使得农村客运要繁荣是个难题。

一、当前农村客运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然而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体系的制约,也使得城乡客运市场发展不平衡,主要问题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线网布局、班线组织缺乏科学规划;经营机制存在缺陷,农村客运市场普遍运营主体“散、小、弱、乱”,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客运的滞后制约和影响了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此时作为管理层,如何因势利导,如何针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同时期阶段的农村客运特征、针对不同农村特征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建设发展策略、市场诱导策略,从策略层做好引导,确实促进当地农村客运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中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城乡一体化进程阶段,农村客运市场需求潜力较大,南京农村客运调查发现,农村地区摩托车拥有量接均每户一辆,侧面说明了农村居民存在较频繁的出行需求。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乡村农公交出行却很少。针对性的开展农村客运政策扶持,提高农村客运服务质量,诱导农村居民出行,形成需求与供给良性互动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初期显得非常重要。对农村客运经营的扶持,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是对于公益性线路开设采取特殊政策。对经营乡到村和村到村客运线路的经营者免收运管费和客运附加费;对于在贫困地方、偏远农村从事客运经营,客流量小、经营难以盈利或亏损的客运班线,适当减免养路费、运管费和客运附加费。并在营业税、工商管理费等其它税费的征缴上给予政策优惠。其次在控 制范围的基础上,可以研究实行浮动征费比例和标准。对极少数客流长期很小,而群众又确有需要的班车,可对运输经营者采取财政补助或冷热搭配经营的办法。同时在场站用地、农公交用地方面给以优惠,并各方面给以支持。第四是对农村客运灵活设置险种,减少农村客运安全损失。统筹城乡间客运和农村客运承运人责任险,实行团购保险,既可以有效减少保险费用,降低农村客运经营者的运输成本,又可以保证安全事故能够得到有效赔付,降低农村客运经营者的经营风险。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客运立法是客运市场依法发展、依法经营和依法管理的需要。通过立法,可以明确政府对公共客运的财政补贴及政策、规划等方面的支持,增强公交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培育和规范客运市场,杜绝非法经营行为,创造平等竞争的经营环境,使整个公交事业有序发展。现阶段,农村客运法制化可以考虑从以下角度深入:首先,应当争取政府部门在农村客运法制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客运的立法进程。加大力度宣传农村客运法制建设对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促进政府对推进农村客运法制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发挥主导作用,及早做好法规划安排。其次,农村客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村客运市场发展和管理的实际需要,按轻重缓急程度分批分阶段的进行农村客运相关规范和条例的规划和编制,并及早做好相关准备,促进相关法律的形成,以保证有法可依。第三,完善和健全现有法律规范,根据农村客运市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应当及时在相关规范条例中予以补充和修正:对于完全不适应现阶段发展情况的一些法规条例应当予以删减或废止。

3.加强客运规划研究

目前农村客运线路审批多为上级指标要求和下级相应申报的方式,场站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对农村客运市场发展系统的考虑。因此在农村客运大力发展的初期,有必要对农村客运开展规划研究,通过分析地区农村客运发展历史,评价农村客运发展现状,审视农村客运发展环境,对农村客运未来的发展趋势做整体把握,从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推进农村客运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一要注意与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相结合;二要重点做好农村客运站点规划和客运线路规划;三是加强客运线路运力组织管理,分区分片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势利导对客运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农村客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市场的稳定。

4.创造良好客运环境

首先是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一方面要对旅客宣传乘坐黑车的危害性,另一方面要向从事黑车经营的业主宣传法律法规。在查处黑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群众以及线路司机的举报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增强旅客安全意识,发挥基层群众对黑车的监督作用,破坏黑车非法经营氛围,减少运输安全隐患,创造良好客运环境。其次是提高整治客运市场能力。组织由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工作组,共同参与农村客运市场整治工作;发挥乡镇交管站作用,配合当地交警等部门,组织以周为单位的乡镇黑车稽查,随时监管,加大对黑车的打击力度,保障辖区内运输秩序;加强先进科技的应用,更快更及时更准确地取证,有效查处非法营运车辆。第三是公开严格执法,执法实行 “四公开”,即公开违法或违规的单位和个人、公开违法事实、公开处罚依据和公开处理结果。为了规范处罚程序,应当成立案件审理小组,所有案件由案件审理小组集体审理,并公布执行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全国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经验推广会资料集[G],2005,5:42-49.

[2]傅学练,帅朝晖.嘉兴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初探[J].综合运输,2004,(10):47-49

[3]王艳艳.农村汽车客运站布局规划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36-38.

农村规划案例篇9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

××县全县辖5镇3乡81个村委会48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档案部门和农、林、水、土、民政等涉农部门相互配合,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各乡镇机关档案室管理全部达到四星级以上等级标准;各乡镇涉农站所及村委会建档率达100%,其中已有5个社区和5个村委会档案室建设达到三星级等级标准;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档案、土地经营权证补换发档案、农村税改档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全部规范建档,部分已接收进馆。

二、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人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经费落实、档案资源建设及建立档案工作长效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档案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农业农村档案难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有的档案工作体制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既有齐全的职能部门,还有村委会(社区)、站(所)等单位,但是乡镇作为一个立档单位,其在县档案馆中只有一个全宗,乡镇档案室作为综合档案室,必须集中管理乡镇各类档案。而事实上,乡镇各类档案无法做到综合管理,而只是保管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群团的文件材料,所辖站(所)等单位的档案都是分散在各站(所)管理,由各单位自行整理立卷保管,因而难以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使乡镇档案无法反映乡镇档案的全貌,阻碍了乡镇档案作用的发挥。

(二)农村基层档案意识淡薄。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相对到位,但多数村委会干部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受“就档案抓档案”、“重藏轻用”的传统思维影响,基层单位普遍只重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而没有把农业和农村档案与“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档案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潜在性和间接性,导致基层干部群众缺乏对农业和农村档案需求的迫切性,档案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地位不重要,有的对档案还不甚了解。上述原因致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还显得内容单一、服务不力。

(二)发展不平衡。乡镇与乡镇之间,站所与站所之间,村与村之间明显存在差异;乡镇档案工作明显好于村级档案工作。

(三)档案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熟练。目前,各乡镇档案人员均为兼职,档案人员由于兼职过多,不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加之变动频繁,档案人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高,造成档案业务不熟,难以独立完成立卷归档工作任务,更不能从事对基层档案业务的指导工作。少数兼职档案人员甚至把档案工作当作一种额外工作,敬业精神不强,不能全身心地投身农业档案工作。

(四)设施设备难以满足安全保管需要。少数乡镇受办公用房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库房,综合档案室成为了杂物间;部分乡镇机关档案室缺少防盗、防火、防潮、防尘设备;少数乡镇档案室档案装具老化、数量不够,对档案安全保管极为不利。村民委员会档案保管条件更差,还存在无房无柜无设备现象,档案资料分散在个人抽屉里。

(五)归档整理和管理还不够科学。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收集不够齐全;二是整理不规范;三是重文书档案轻其他如图片、影像、实物等档案。

(六)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5镇3乡虽然全部按要求统一安装了“南天档案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但目前还处于文书档案目录的录入阶段,部分档案人员对“南天”软件的操作还够熟练。多数乡镇现代化管理档案的工作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距原文数据库的建立还任重道远。村委会一级现代化管理档案工作几乎所有为零。此外,服务手段还不够健全,档案检索方法还比较原始。

(七)撤并乡镇档案迟迟未接收进馆。撤并乡镇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制约因素较多,至今尚未接收进县档案馆,难以确保齐全、完整和不发生安全事故。

三、加强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档案工作切实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按照省委农办、省档案局、省民政厅、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各级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

(一)完善机制,统筹规划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县档案行政部门要把做好为“三农”服务方面的档案工作当成档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认真履行筹划、组织、管理、监督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职责,依法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要讲究工作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宏观指导与具体指导相结合。要针对我县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加强××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意见》,要制定和出台《××县村级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县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二)加强协作,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不断发展。档案部门、县属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新修订的《××省档案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和计划中,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领导,把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在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时,强调切实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二是在下达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规划、计划和任务时,强调将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三是在检查新农村建设工作时,同步检查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的归档情况;四是要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档案工作条件,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健全机制,强化乡镇档案工作职能。乡镇档案工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镇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把档案工作列入本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与其它工作同布置、同检查;二是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了解本乡镇档案工作情况,分管领导要落实责任,积极协调理顺关系,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对档案工作给予支持;三是要创造条件,为乡镇档案室建设、村委会(社区)档案室建设解决好经费、库房、设施设备等各种实际问题;四是要保持专(兼)职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履行乡镇档案的行政管理职能,做好对乡镇机关、基层站所、村委会(社区)档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五是要注意收集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农村政权建设、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文件材料。以服务为宗旨,依托乡镇综合档案室积极开展档案咨询、利用等服务,为农民查阅利用档案提供方便,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四)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村级建档升星级工作。村委会(社区)建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一是各村委会(社区)文书要担负起兼职档案人员的工作职责,具体负责本行政村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工作;二是各村委会(社区)要积极筹措档案工作必须的经费,有条件的要设立档案室,条件好的要建成档案、图书、资料、科技信息合一的综合档案室,条件有限的至少要有一组档案箱柜,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三是要以档案管理升星级工作进一步促进村级档案的规范管理。已完成升星级验收的要进一步查缺补漏,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在安全保管、提供利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还未开展升星级工作的,要按照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按时按质完成升星级验收工作。各村委会(社区)要建立健全归档、保管、借阅、移交制度,并执行到位,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村委会换届时,有关人员应进行档案移交,履行交接签字手续,不得将档案资料据为己有或销毁。行政村撤销、合并时,应明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防止档案流失。四是要注重加大农村基层党群工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务工作、农业生产活动、土地山林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力度,并按时整理归档,丰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农村规划案例篇10

关键词: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 A

公路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需条件,有利于改善山区农村的生活条件。我国山区地域比较多,如:重庆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成为农村规划与发展的重点。山区农村公路建设中最核心的是公路选线技术,其可提高公路建设的效率,保障起点、路径、终点的可靠性,解决山区农村的交通问题。公路选线技术需要结合山区农村的实际情况,由此才能实现选线技术的价值。

一、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

山区公路选线技术比较复杂,主要是符合山区农村的地形环境,完善山区公路建设的条件,结合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方案的应用,分析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的应用。

1、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的影响因素

山区农村缺乏公路交通建设的条件,增加了选线技术的应用难度。山区农村公路逐渐成为交通体系的重要部分,承担着较大范围的运输职责,而且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山区农村公路建设需跟上交通事业的发展速度,构成高质量、高性能的交通体系[1]。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应用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举干预比较大的因素,如:(1)政治因素,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时,需要考虑交通中的国防、区域建设项目的影响,山区农村地形复杂,涉及到大量重要的交通枢纽,需在不影响原有枢纽的基础上进行选线;(2)自然环境,山区农村的自然环境属于一体化的状态,公路选线技术有可能破坏山区农村的自然环境,所以还要做好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3)工程建设,山区农村处于规划发展的过程中,施工建设与公路选线存在矛盾,直接影响公路选线技术的应用。

2、山区农村公路的选线技术

一般情况下,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包括三类,分别是:GIS、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再加上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完善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的应用。GIS技术在山区农村公路选线中,用于分析山区公路选线的地理信息,利用三维分析的方法,明确山区农村周围的地质构造,主要是掌握山区地质的分布情况,确保公路选线技术的准确性。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系统相结合,为公路选线技术提供多功能的系统,如:EICAD、纬地等,根据山区农村的地形,设计公路选线,可以实现自动化的调配,同时提供平面、断面设计。数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的方式,辅助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的应用,按照公路选线方案的内容,保障公路选线技术达到优化的状态。

3、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的案例分析

以重庆某公路为例,分析选线技术的应用。该山区根据公路的需求和基本特征,针对公路选线技术提出了三项方案。公路选线技术的各项指标如下表1,指标数据都是由GI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的,最终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决策性的目标,数学模型的目的是实现指标量化,形成新的矩阵,进而确定出合适的选线。

表1 公路选线技术的各项指标

二、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的设计内容

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包含三个方面的设计内容。为公路选线提供技术性的标准,确保选线技术能够应用在山区农村公路建设中,既要排除山区地质、自然环境的影响,又要符合山区农村公路系统的需求。

1、平面线形设计

山区农村公路平面线形设计,需要利用综合的选线技术,结合山区地形与原有公路走向,评估平面线形的设计价值,利用GIS收集平面线形的信息资料,勘察山区农村的地形情况,分析平面线形设计在公路选线中的价值,减少平面线形中的直线,改为圆曲线,以便协调公路选线技术的应用。

2、纵面线形设计

纵面线形设计需要重点考虑山区农村公路中的视距,以免影响山区行车的视距,保障公路选线的安全性[2]。适当调整纵面线形设计中的平曲线,同时调整数值半径,以此来增大视距,确保山区公路选线范围内的行车安全,缓解公路选线技术的压力。

3、横断面设计

山区地形陡峭,横坡非常大,公路选线技术设计中可以考虑路基半填的方式,优化横断面的设计。按照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对横断面设计的数据规定,严谨落实各项横断面设计的数据,提高公路选线技术的操作水平。

三、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中的要点

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应具备实践的能力,按照规划要求达到技术标准,规范山区农村公路的线路走向,同时确保起点、终点的合理。结合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的应用,提出几项要点。

1、规范技术标准

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具有自身的标准,规范选线技术的应用。公路选线技术标准用于约束山区农村公路的选线与建设,避免公路选线中出现矛盾,因此必须针对山区农村选线技术的要求,规划出规范的技术标准,既要指导公路选线技术的应用,又要满足山区农村的需求,落实山区农村公路网的选线设计。山区农村公路的负荷量相对较少,技术标准可以在满足现行交通量的基础上,预留可提升的空间,可行的技术标准有:(1)适合山区的环境,如:自然、地理等;(2)符合山区农村的交通条件,根据山区农村的地势条件,控制公路选线技术的性能,同时规划出合适的技术指标,如:地形优质的路段,选择高效率的技术指标,确保山区农村公路的稳定性。

2、控制公路选线的投资

山区农村公路规划与普通公路不同,需要依照山区地势的走向,公路选线技术也要按照山区地势的具体情况,选线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尽量减小工程量,最大程度的控制公路选线[3]。山区农村公路的连接性非常强,属于骨干型的交通要道,在进行公路选线技术应用时,除了遵循山区地势外,还要考虑路线走向的关系,通过控制选线设计降低山区公路的投资。

3、避开不良地质

山区农村的不良地质非常多,成为公路选线技术的主要影响。公路选线技术中应该避开不良地质,如:滑坡、泥石流等,降低公路选线中的事故发生率,如果公路选线技术检测到不良地质,在路段走向和选线设计中,必须避开不良地质,重新进行选线设计,禁止在多病害地质段进行公路建设[4]。由此才能提高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的效率和效益,所以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应提前进行地质调研,系统性的设计公路选线,保障公路选线技术中起点、路段、重点的科学性。

结束语:

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技术是公路建设的基础,提供准确的线路服务,提高山区农村公路的建设水平。山区农村地势比较特殊,公路选线技术需遵循因地制宜的理念,按照山区农村的地形结构、地质情况设计公路选线技术,加强山区农村公路的选线水平。公路选线技术是山区农村交通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体现了公路选线技术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鲜守刚.高原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探讨[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14: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