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0:52:14

农村信贷

农村信贷范文篇1

一、农村信贷创新的现状

(一)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品种日益丰富。近年来,全国各地县市涉农金融机构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信贷产品,如“白银质押贷款”、“公司+基地+农户贷款”、“中介组织+农户贷款”、“农户存单质押贷款”、“保证贷款”、金穗“惠农卡贷款”、“好借好还小额信用贷款”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以“白银质押贷款”为例,是湖南省某县市为有效解决辖内金银冶炼企业融资难问题而推出的,该县金融机构从2005年起推出了“白银质押贷款”业务,几年来深受企业欢迎。至今年6月末,该县金融机构共计发放白银质押贷款9.8亿元,余额达3.96亿元,占同期全县贷款余额的21.57%,较好地满足了金银冶炼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发展。200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决定在中部6省和东北3省选择粮食主产区或县域经济发展有扎实基础的部分地区组织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湖南省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从2009年起在部分县市重点开展了“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贷款”、“信贷+保险贷款”、“订单农业贷款”与“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等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试点工作。同时,还积极改进信贷服务方式,在合理调整农贷产品期限、对象、额度和利率的同时,对公开授信的农户,凭授信等级证和身份证就可到当地信用社贷款,并在授信额度内周转使用,从而极大地简化了贷款审批手续,方便了贷款农户。

(三)涉农贷款总量及需求满足率有所提高。不断发展的农村信贷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农贷覆盖面和满足率不断提高。据相关资料显示,2006-2008年,全国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1.85万亿元、2.36万亿元和2.93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20%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国支农贷款继续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新增贷款量大幅增加。以湖南省某市为例,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量达14亿元,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80.17亿元。其中,农村金融创新类产品贷款余额7.6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元,增长65%。与此同时,全市涉农信贷的申请笔数和金额的满足率达41.7%和50.62%。

二、农村信贷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创新品种与实际需求不配套。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创新产品不足,严重滞后于新形势的发展,且开发的品种主要集中在生产经营类贷款方面,属于生活消费类贷款的品种不多,难以满足现阶段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笔者在湖南省某市做了调查,在金融机构20余种涉农贷款品种中,没有一种属于生产经营类贷款。从目前创新试点县的情况看,其创新品种也不太多,特别是个别品种业务由于宣传及相关配套工作跟不上,导致工作进展非常缓慢,信贷创新品种与实际需求不配套。

(二)信贷额度和期限与实际需求不吻合。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农户、农企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总体呈现小额度、短期性的特点。根据笔者在湖南省某市的调查情况看,在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中,5000元以下的贷款占了农户贷款总数的83.55%,1万元以上的贷款占5.06%,5万元以上的贷款占11.39%;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占了82%以上,中长期贷款仅为18%。根据样本市的调查,农村现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38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4家,5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3078户,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54万户,仅这些经济体每年的信贷需求就达30.8亿元,贷款需求期限短的半年、一年,长的三五年不等,甚至更长。2008年,该市该类信贷投入约12亿元,总体满足率约38.9%,其中信贷额度满足率约32.5%,期限满足率45.3%,且支持对象也较为分散,金融助推作用不够明显。

(三)信贷服务方式创新与实际需求不同步。一是在信贷风险评估方式上创新不够,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授信体制约束。农村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农业属于典型的弱质行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灾害能力弱,而且农村信用环境差,贷款发放后没有安全保障。因此,在设置涉农贷款产品时,一般都要附加抵押、担保条件。在某地,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涉农信贷产品中,就有11种属于抵押、担保类贷款,约占总数的50%。而现实的情况恰恰是农户和农企、组织大多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和担保人,从而使得信贷产品与农户和农企、组织的信贷需求难以有效对接。二是在经营模式上创新不够。调查结果证实,农户迫切希望办理贷款时手续能够简便、灵活。但是,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正规贷款审批手续仍然较为烦琐,办理起来费时费力,某些条款甚至超出了大多数农户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不少农户由于对正规贷款的获得不抱乐观预期和缺乏信心,而没有尝试过从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从而也就主动把自己排除在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外。三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力度不够。调查显示,有46%的农户、农企、组织因为不了解金融机构的相关政策、产品和贷款申办条件、程序和手续等,而放弃了到金融机构贷款的机会。正是由于信贷创新与需求的不合拍,导致了农村的信贷可得性差。从抽样调查的样本企业和农户情况来看,有14.3%的农户认为根本就借不到,有10%人表示贷款额度不能满足其生产性或投资性需求。另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抽样调查证实,有借贷的农户仅占调查农户总数的8.7%,农民的资金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信贷创新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信贷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间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整体合力与竞争机制作用,夯实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内在基础。继续调整完善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业务分工与市场定位。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地区设立多种形式的新型金融组织与小额信贷机构,规定新型金融组织与小额信贷机构将资金主要运用于当地,促进乡镇区域发展。积极引导农村民间融资,规范民间融资发展,使民间融资在法律保护下公开合法经营。

(二)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强制机制,增强农村信贷创新的压力。建议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县域商业银行必须将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当地。可将县域经济按照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划分为不同层次,然后确定不同类别县域的最低存贷比例,对未达到存贷比例的县域金融机构实行缴存特种存款,提高准备金率、提高营业税等惩戒措施,对达到最低存贷比例的金融机构实行相应的激励手段。建立国家农业投融资委员会,强化支农资金管理。建议成立部级农业投融资委员会,将国务院各涉农部门的农业项目财政资金以及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农发行、开发银行、农行、农信社以及其他各商业银行的支农信贷资金统一归集到该委员会统筹管理,确保各项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提高使用效率。通过建立农村资金回流与稳定机制,倒逼农村信贷服务创新的开展。

(三)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增强农村信贷创新的动力。对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在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结合支农贡献给予优惠政策。建立科学的县域金融机构的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一套因地制宜、因行制宜的县域银行监管考评体系和指标,适当放松对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例的最高限制,放松对农村信贷创新产品的管制,对农村信贷服务开展较好的机构在机构设置、并购、业务范围、监管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支农信贷投入力度大、信贷产品创新多的农村金融机构给予部分税收的减免。

农村信贷范文篇2

(一)信贷规模成倍扩张,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至本年末,全市贷款余额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幅为%。其中“三农”贷款余额万元,三农贷款占比%,同比增加万元,增幅为%;贴现贷款万元,同比净增万元。全年累放各项贷款万元,同比多投放万元;全年累收各项贷款万元,同比多收回万元。当年贷款投放居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连续三年共投放额达到亿元,支农力度逐年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二)清收盘活效果明显,资产结构日益好转

至年末,全社累计收回不良贷款万元(其中收显性不良贷款万元,收隐性不良贷款万元),账面不良贷款年末余额为万元,占比%,同比减少万元,比20*年末的65.8%下降了%;正常贷款中非正常贷款万元;抵债资产余额万元,处置抵债资产万元。20*年、20*年、xxxx年度,全社新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到期收回率分别为96.7%、95.19%、%,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信贷资产结构明显改善。

(三)创收渠道不断拓宽,经营效益逐年提升

至本年末,各项收入万元,其中贷款利息收入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幅%,贷款利息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的良好势头;中间业务收入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幅%;各项支出万元,同比增加万元。收支扎差实现账面盈利万元,同比增盈万元,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信用社增盈、政府满意”的“四赢”良好局面。

(四)授信建档全面铺开,增量扩面工作纵深推进

近年来,本市的传统农业日益提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信用社仍然坚持以投放农业贷款为主,全面开展信用农户、信用乡镇、信用村组的评级授信工作,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至本年末,全市共评定信用村170个,信用户9.53万户。累计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达11.5万户,比年初增加万户,建档面从年初的85%上升到100%。全市已累计发放贷款证9.53万本,比年初增加万本,当年发生信贷关系的农户建档面基本达到100%,档案内容登记情况逐网步完善详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分别达万元和万元,分别比年初上升万元和万元;累计创建信用镇14个,信用村290个,其中今年创建21个。

二、信贷工作主要措施

今年,xxx联社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铺天盖地”、“顶天立地”两个工程,切实把握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以增强业务品种、完善业务功能为重点,深入开展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活动,与时俱进地改善支农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准确把握市场定位,明确服务“三农”工作重点

我社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题,准确把握市场定位,不断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支农力度。xxxx年末农业贷款余额万元(20*年末农业贷款余额17958万元、20*年末农业贷款21794万元),增幅为%。今年以来,我社多次召开信贷支农工作会议,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各乡镇、村户,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实际收入状况和资金需求状况,通过调查,摸清了农户和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和农村信贷市场的潜力,拓展了农户延伸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把小额贷款市场准确定位在“三农”上,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二)强化服务措施,信贷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1.加大支农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对信用社的认知度。今年来,我社开展了多种宣传活动,利用报纸、墙体广告、新闻媒体等,广泛推介小额农贷,真正实现了宣传上的“铺天盖地”。同时,各信用社在营业室前、主要路口张贴宣传资料,信贷员充当宣传员,通过讲解贷款政策、手续和条件,增强了农民的贷款意识,把讲信用、有技能的农户作为联系对象。信用社加强对贷款条件、程序、权限和联系方式等内容的宣传,提高了贷款透明度,为符合条件的贷户能够提供快捷、高效的信贷服务。

2.大力实施“铺天盖地”工程,做好农户评级授信工作。

我社依靠市、镇(乡)政府和村委三级力量,积极开展了“信用乡镇”和“信用村、户”的评定工作。对评定出的信用户、信用村、按照贷款利率定价制度,给予了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配套等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健全了农户经济档案,建档面100%。通过加强对贷款条件、程序、权限和联系方式等内容的宣传,提高了贷款透明度。“信用村、户”评定工作的开展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提高了全市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

3.简化放款手续,积极发放小额农贷。今年以来,我社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贷款证,实行了“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在全市农村,农户持贷款证、身份证和印章可直接到各辖内信用社营业柜台办理贷网款业务,简化了贷款审批发放手续,提高了办贷效率。至年末,全市各信用社授信颁发小额信用贷款证9.53万本,当年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4379万元。

(三)创新贷款方式,不断开发新产品

1、开办“新农乐”支农贷款新品种,提供全方位服务。今年来,通过不断调整贷款投向,扩大信贷范围、额度、周期,延伸授信领域,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企业循环贷款、助学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等信贷新品种,为他们提供一条龙服务,满足了广大农村市场需求,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做大做强小额农户贷款。进一步延伸小额农贷的对象、金额、期限和服务,全市农户和农户小额年内累放4.53亿元,比上年增加2.29亿元,增幅为1*.23%。

二是做实农户联保贷款,满足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今年,我社通过走访15个乡镇,近290个村组,并向江北三镇的棉产基地、东片的果林开发、棉纺加工以及南片乡镇的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链给予8000万元的资金扶持,为他们提供技术、资金、信息一条龙跟踪服务。

三是推行劳务输出培训贷款,帮助农村青年早日脱贫致富,全年共发放外出务工人员贷款1000万元。

四是推行打工回乡创业贷款,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办厂,全年共发放返乡人士创业贷款1200万元。

2、做好做优做活中小企业贷款,满足工业兴市和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推行“飞龙工程”、“成长之路”系列贷款新品种,努力做活“企业+农户”贷款、做大社团贷款、做优中小企业抵押循环贷款、做强物流企业担保贷款,极力扶持一批信誉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涉农龙头企业发展。三季度,正值农村旺季收购季节,我社通过调查了解,发放旺季收购流动资金贷款近7000万元。如对横沟市、大垸、小河、团山等棉产区投放仓单质押贷款3000万元,对新厂镇龙头企业恒利棉贸、含芳酒业、茂祥棉贸有限公司投放授信企业贷款1500万元,联社营业部与财政局联系开办了兴业担保贷款近400万元、与劳动局联系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200万元。重点扶持“湖北裕丰制衣有限公司”、“新厂含芳酒业”等64家优秀民营企业。真正使xxx的林木加工、棉花纺织、种植养殖、民办教育等支柱产业逐步起步、发展、壮大和跨越。今年,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只要符合贷款条件,我社都大力支持。

一是主攻优良客户,建立健全贷款营销机制。认真落实分层次攻关工作要求,加强与地方党政沟通,捕捉信息来源,为贷款营销工作提供依据,在时间上、速度上赢得主动。

二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为农服务龙头企业的投入力度。加强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及信息,为信贷支持提供可靠保证。

三是按季节周期确定投放期限、按授信等级确定投放金额,极力推行企业循环贷款,全年共投放1200万元。

(三)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定信贷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

根据上级联社考核要求,今年我社在制定各项信贷考核指标时,充分考虑了各基层社的实际情况,在年初任务下达前,对各基层社信贷任务的完成可能性充分进行调研,使下达的指标任务恰当合理。

1、在分解农业信贷投放任务时,做到了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一是先布置各社做好“三农”贷款需求调查,再结合各社近几年来的农贷增长水平等变化指标,科学合理将任务进行分解;二是在下达不良贷款清收盘活任务时,着重分析了各基层社的不良贷款状况,掌握不良贷款清收盘活的可能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增加了全员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2、在考核方法上,一是突出以市场营销为主题,一线员工绩效工资实行产品计价;二是进一步改进了对信用社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办法,使考核内容更加科学合理。月度考核按月上墙公布,严格实行末位排名制度,社主任例会制度,采取红牌通报奖励,黄牌通报批评。年度考核增加奖励因素、对重要指标实行单项奖励,以此促进了我社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

(四)规范信贷操作管理流程,全面提升信贷管理水平。

一是规范贷款五级分类。为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揭示信贷资产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我社把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和信贷基础管理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按月进行填报;二是建立大额贷款管理系统,对百万元以上贷款进行定期监督检查;三是规范信贷系统与会计系统的操作流程。使“操作岗、管理岗、监督岗”形成三线分离、相互牵制的内控体系,使信贷资产质量得到适时监控、动态管理,更加科学地反映了信贷资产质量和内在风险程度;信贷基础资料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规避了贷款法律风险,降低了贷款损失;提高了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了解基层信贷人员业务水平;贷款客户财务逐步规范,配合程度提高。

(五)不断完善信贷内控制度,强化信贷风险监控力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信贷文本制度。今年,为加大改革力度,切合本地实际情况,联社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和制度,规范了《xxx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仓储实物质押管理办法》、《xxx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十多个信贷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操作岗、管理岗、监督岗”的职责要求。

二是加大监控检查力度,有力地打击了违规违纪行为。今年上半年,在信贷投放上由于一度追求量的突破,少数信用社出现了冒名贷款、垒大户贷款、假抵押或抵押不实贷款现象。为此,信贷管理部排专人进行内部检查和外部核对。一方面对内成立了冒名贷款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结合案件专项治理活动,在全市开展为期三个多月的冒名贷款综合治理活动,活动分“自查上报、突击检查、问题整改、跟踪督查,复查回访”六个阶段进行,检查面达100%,全社共自报和检查出冒名贷款3529笔,金额7828万元,其中已限期整改笔,金额万元,已督促清偿笔,金额万元,并对人进行了罚款、限期清收、停薪停职收贷、停岗等处罚措施,极大地震慑了违规违纪现象,有力促进了“贷前、贷中、贷后”的监督管理,信贷操作,违规放贷现象明显减少;另一方面,我社针对审核贷款资料时发现的假抵押、调换他项权证逃避债务的现象,多次与房管、土地、海事、林业、工商部门协商,至函并达成协议,对已办理的他项权证进行勾对,并由调查人、审批人、经办人、资料保管人进行书面承诺,明确职责,严格按流程办理。全市审核并退回假证贷款资料三份,处分信用社主任1人,挽回经济损失近100万元。

三是继续加大对基层信用社常规检查力度,开展经常性的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督,对到期贷款实行催收警示,“三收”阶段,实行按日监测制强化督导,按月通报进度,确保了增存、增效、贷款到期即收。将定期和不定期、全面和非全面检查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对违规贷款的处罚力度,纠正信贷管理中的薄弱环节。6月份,我们对全市上半年的信贷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大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其间共查出违规贷款笔,金额万元。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了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并登记整改台帐,跟踪整改情况,至年末,已整改到位%,全年累计处罚责任人56人次,其中,撤职处分主任4人。

三、信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信用社贷款催收和到期即收意思不强,不能及时发现存量贷款潜在的风险,从而形成新的不良贷款。至年末,全市信用社逾期贷款万元。

2、违规贷款时有发生,存量贷款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少数社对信贷授权授信管理运作不规范,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另外,部分信用社对超出其授权授信的贷款需求不从主观上控制,贷款垒大户仍有发生。

3、信贷管理制度仍然不够健全,信贷管理模式亟需改进。今年以来,虽然我们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信贷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了信贷管理行为,但从银监部门检查的情况来看,我们的信贷管理制度和信贷管理模式尚需进一步健全,如:信贷人员按劳分配、按绩取酬的考核办法要更加合理、贷款五级分类以后对不同类别贷款的处置办法还未制订、信贷人员尽职要求也未制订、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形成等。

四、xxxx年工作打算

针对今年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社将继续围绕改革工作重点,从信贷管理入手,规范信贷操作行为,进一步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大力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实现信贷资产良性循环。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有步骤开展信贷工作

为确保来年全市信贷工作顺利开展,信贷管理部将认真按照市联社要求,认真测算各社指标,及早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每月制定工作计划,突出各阶段工作重点,确保工作实施到位。建立信贷员月例会制度,使基层信贷人员知道要做些什么,如何去做,科室人员知道要查哪些,如何去查,使得整个信贷工作上下环环相连,忙而不乱,有条不紊。通过例会的集中交流、学习、讨论,寻找差距,分析原因,不断提高信贷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提高办事效率,使信贷管理工作始终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下去。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六个”严格定规范。即:严格贷款程序,杜绝逆向操作;严格贷款条件,把好贷户准入关;严格贷前调查,摸清贷户底数;严格贷款责任,实行终身负责;严格贷款审批,确保科学决策;严格贷款手续,把好资金“闸门”。

五个”坚持清思路。即:坚持正确投向,合理发放贷款;坚持立足社区,支持县域经济;坚持小额分散,扩大农户贷款面,弱化风险、站稳农村市场;坚持放开质押、提倡抵押、控制保证,优化贷款结构;坚持效益第一,加大营销力度。

“八个”加强促效益。即:加强贷后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加强档案管理,为业务发展服务;加强贷款考核,提高管理效果;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加强社政协调,优化管理环境;加强手段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稽核监督,保障管理规范。

(二)加大为农服务力度,抢占贷款市场占有份额

一是继续加大对“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强化为农服务意识,积极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助学贷款,逐步尝试开办商品房按揭贷款,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紧紧扎根农村,努力扩大小额信贷零售业务的市场份额。

二是紧抓沿江开发的契机,重点支持个私经济发展。对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保全措施到位的私营企业,特别是一些新入工业园区的个私企业,只要其产权明晰,手续齐全,我们将集中信贷资金,为其提供各类信贷服务,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将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加大对优良客户的授权授信额度。在xxxx年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行业、性质及产品的市场前景、技改投入等实际情况,对xxxx年度企业授信额度和信用社权限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企业正常经营。同时,对符合授信条件的在农业贷款科目管理的个私企业,也给予一定贷款授信额度,视同授信企业管理,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三)创建社会诚信环境,大力清收不良贷款

一是积极开展信用村(镇)创建活动。把信用村(镇)创建工作紧紧与创建金融安全区和诚信社会环境结合在一起,通过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逐步提高社会信用观念,感受诚信带来的好处,减少逃债、赖债行为,化解信用社不良贷款。

二是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清收盘活新思路。我们将改变以往的不良贷款清收盘活思路,针对不同借款人或企业形成的不良贷款,分析其形成原因,寻找有效资产或还款来源,紧追不放,采取一切合法手段,最大限度减少贷款损失。

三是加大贷款三查力度。明确清收责任,严禁向高风险企业和个人投放贷款,同时改变以往那种重放轻收的思想观念,加大贷后检查力度,及时发现贷款风险扩大趋势,杜绝新的不良贷款发生。对因不尽职行为造成新的不良贷款发生,联社将加大对责任人员的处罚、赔偿力度,确保新放贷款的安全。

四是严格考核。将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与信贷人员工资收入直接挂钩,通过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的绝对额来兑现收入,改变以往那种按任务完成比例兑现收入的方法,从而突出了信贷人员对清收盘活工作的贡献。

(四)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内控制度建设

一是进一步扩大农户经济档案的建立面。在确保存量贷款户的经济档案建立完善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对辖区内有贷款需求和可能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进行测评,收集农户信息,掌握农户经济需求真实情况,做认真细致的贷前调查,及时投放贷款并建立一整套经济档案。

二是对照银监部门的具体要求,制定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同时,逐步改变信贷部的工作模式,加大信贷检查、管理力度,把信贷检查、辅导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去,并组织1到2次信贷大检查,对全市信贷工作全面检查,上门核对,发现问题及时查处,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加强对重点企业及项目贷款的监控。信用社应明确专人管理,监督企业资金使用,定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联社将组织信贷人员对重点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掌握企业运行质态,分析信贷资产风险度,为信贷决策提供依据;严格控制向集体企业及产权不明晰企业投放贷款,对风险较高的存量贷款,要逐步退出,保证信贷资金安全。

(五)结合贷款五级分类,强化信贷业务培训

一是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贷款五级分类。以客户经理为首,带领区域内信贷人员对贷款客户共同调查、分析,使信贷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

二是执行信贷人员月例会制度。加强对信贷人员政治觉悟及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强化合规经营和尽职意识,分析典型案例,教育信贷人员要不断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学习兄弟社先进管理,找出存在的差距,纠正不足。

农村信贷范文篇3

(一)农村居民认识度不够

由于农村受教学水平有限、教学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农民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再加上小额信贷机构宣传力度的不足、缺少政府的支持等,导致了他们对小额信贷保险的认知度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额信贷保险机构在农村的开展。

(二)缺乏政府支持

农村居民在经济上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用钱困难,而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等金融机构主要面临的是金融风险,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然而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农民们偿还贷款的风险很大,农村的小额信贷保险也缺少相关的优惠政策,促使小额信贷保险机构无法规避这样的风险,进而导致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很低。

(三)信贷保险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已开展的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机构所推出的保险类型大都是人身意外保险方面的,而其与农业有关财产保险的结合却非常少。另外,由于农村环境较差和条件有限,使得小额信贷保险公司严重缺乏专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很难设计出新的保险产品,进而导致了当前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种类的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元性。

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村低收入群体,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作为担保,也难以提供真实可靠的借贷记录。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小额信贷机构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有效促进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传统的商业信贷保险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少数的高收入人群身上,而数量众多的农村群众却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范围内,成为了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一个空白。由于这部分人的收入较低,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合适的保险产品可以购买,但是其却是一个巨大的保险市场。因此,在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业务,不但能够开拓保险在农村的市场、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弥补保险市场的空白,有利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三、推广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政府的支持与推广力度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在农村的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持是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在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政府应回应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机构的呼唤,向这些机构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和一定的财力支持,并加大对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力度。有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工作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与完善推广体系

农村的各个小额信贷保险机构应该与当地政府积极合作,共同商讨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工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推广体系,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规范。只有推广体系的逐渐完善和规范,才能有效发挥推广体系所具有的功能,才能真正起到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推广的作用,实现让更多的农民了解与使用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的目的。

(三)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度

随着我国对农村基层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以及义务教育的实施与普及,使得我国农村教育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农民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近几年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提升的基础之上,对农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教育,向他们传播小额信贷保险的理论知识,介绍各种保险产品,从而提高农民整体对小额信贷保险的认知程度。农民对小额信贷保险认知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小额信贷保险在农村的开展、应用与推广。

四、总结

农村信贷范文篇4

试点开展的基本情况

福鼎市农业企业联保贷款首批8家试点企业均为福鼎市点头镇的茶叶加工企业,每4家企业为一联保小组,其中第一组每家企业授信额度30万元,第二组每家企业获得授信20万元。首批试点的这8家企业在当地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较好,企业成长性相对较高。农业企业联保贷款的主要特征最高额贷款:即确定最高贷款授信额度,授信额度实行每组内各户一致的原则,按与企业所有者权益一定比例来确定各户可贷金额,以组内企业中可贷最低金额为标准,贷款授权期3年,在额度和授权期内随贷随还,一次贷款,多次周转使用。联保小组自由组合:即同一地域同一行业的农业企业根据对其他企业经营和信誉的了解,自愿组合并承担连带责任。信用社根据组内各成员资信状况,确定贷或不贷。法人企业联保贷款:有别于农户联保贷款,设定对象为法人企业,以企业规范为原则;有别于企业抵押贷款,不设定抵押的强制要求,以经营和信用为基础,可抵押物作为企业经营能力的一项判断,其实质是对联保小组的信用放款。

开展企业联保贷款的积极作用

适应农业企业生产特点,促进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此次试点的茶叶行业为例:茶叶企业的生产周期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茶叶的生长周期,具有季节性强、高峰期资金流量大、生产周期一般只有几个月等显著特点,对资金的需求一般也是短期性、周期性的。而目前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金额小的只有5000元,高的一般不超过10万元,期限一般为1年。此种放贷模式一是满足不了高峰期时的资金需求,二是生产闲暇时的资金占用,不但增加财务成本,而且无效的资金占用不利于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而农业企业联保贷款采取了最高额贷款(试点期间最高额为30万元),一次授信(授信期为3年),多次周转使用,随借随还的方式,使企业一方面能够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合理安排信贷资金占用,降低财务成本,同时,随借随还简化了信贷审批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企业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

突破抵押担保“瓶颈”,为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提供可用范本。目前,大多数农业中小企业面临抵押物不足、固定资产权证不全、专用机器设备抵押处置难的局面,抵押担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瓶颈”。农业企业联保贷款通过联保小组内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以签订正式的农业企业联保协议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联保小组成员自愿组合以及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促使贷款企业在选择联保对象时,注重对联保小组成员生产经营、历史信誉等资信状况的审查,使风险防范关口前移。同时,由于联保小组成员为同一地域同一行业内的非关联企业,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可以有效排除有不良信用以及经营不善企业的进入,有利于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积极的示范效应,促进农业企业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企业联保贷款以法人企业为贷款对象,将法人企业贷款与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区分开来,以优惠的贷款条件和灵活的市场定价机制,通过示范效应,营造规范、诚信发展的氛围,引导不规范的企业向规范化发展,规范的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推动特色优势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同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对于联保小组中经营不善的企业,其他经营实力较强的成员企业可以通过兼并等手段,转换联保责任为企业债务、转换追偿债权为企业资产,增强企业自身实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营造银企农三赢局面,有利于改善农经济金融生态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近几年,福鼎市已初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带动农户增收的局面,农业企业的发展对农民的增收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以农业企业联保试点所在的福鼎市点头镇为例,全镇95%以上人口从事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和营销。推动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可以解决茶农的后顾之忧,稳定茶农的收入,而且加工企业吸收的富余劳动力能够实现“离园不离茶”的就地转业,对农民增收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同时,通过对联保贷款企业资金结算的开户要求,可以扭转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行“农存城贷”、存多贷少,而农村信用社存少贷多的农村资金配置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增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共同促进银企农三方共赢的良性循环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对于改善农村经济金融生态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推行农业企业联保贷款试点也面临着不少实际困难。由于企业的不规范及市场定位等原因,在选择联保企业方面存在困难,如鉴于农业的弱质性,农业企业的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相对落后的资金结算条件,“变相”提高了农业企业联保的贷款条件,不仅使联保企业增加结算费用支出,也制约了其他农业企业的市场准入。

推广农业企业联保贷款的几点建议

农业企业联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创新品种,要本着积极、稳妥、渐进的原则开展试点和推广工作,要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切实改善中小企业贷款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发挥政府“桥梁”作用,拓展政府服务功能。政府部门在农业企业联保贷款的试点和推广过程中,至少应发挥以下三项职能:一是清理整顿无证无照经营的农业企业和家庭式作坊,整合优化企业结构,引导督促企业合法合规经营;二是建立健全信息和共享平台,对由于国家政策、贸易壁垒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等可能引发的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及时预警信号;三是督促行业协会发挥组织协调功能,建立行业内企业名册,协调各方在联保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发挥应有的“桥梁”作用。

加快支付结算系统软硬件建设,建立资金回流机制。一是在已建立的全省农村信用社小额支付系统的前提下,尽快实现全国性联网,方便农业企业的资金往来;二是在条件成熟时,农村信用社可以省为单位,发行银联卡,同时加大农村信用社在大中城市的硬件设施,以方便存取款;三是农村信用社应加大对现有小额支付系统功效的宣传;四是建立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和反哺机制,规定按其从农村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存入农村信用社,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加强货币政策指导,监测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人民银行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货币政策指导,引导农村信用社稳健推进农业企业联保贷款试点和推广工作,引导其信贷投放到国家许可发展的产业,引导农村信用社开展市场调查,对市场前景好、企业实力强、吸收劳动力多,对农民增收有利、社会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要优先支持。同时,由于企业联保贷款的同组企业一般是同行业企业,因此要对可能产生的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加强监测,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依法规范管理,强化风险监控。首先,要坚持以“三农”为中心,以推动农业产业化为目标,防止偏离“航道”。其次,要认真总结试点期间的得失,不断完善信贷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企业联保贷款的管理办法,合理确定信贷条件,科学界定支持农业企业和风险防范的临界点。再次,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不断完善市场定价机制,把利率定价与企业的经营、企业的诚信挂钩,通过示范效应,引导不规范企业向规范化发展。第四,要建立风险监测监控机制,全程跟踪调查农业企业联保贷款的使用情况,对潜在风险要及时排查,采取必要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农村信贷范文篇5

本文作者:吴艳王林萍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选择性贷款现象严重目前,虽然农村信用社覆盖了全国的农村,但由于受制于商业银行的制度性约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前提下,一般采用了对农户进行选择性的贷款。这也直接导致贷款对象选择上有严重的倾向性,一些急需信贷金融支持的低收入者因缺乏担保而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保障。在我国贷款地域限制越来越松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开始逐步向城市回流,“非农化”倾向与最初的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管理相互背离,导致金融机构支农效应较弱。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偿还贷款的能力偏弱,加之农村信用环境差,农村金融机构不多,促使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不断增高,农村金融风险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金融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成为制约农村金融机构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管理首先,建立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提高员工责任意识。农户小额信贷是建立在农户讲信用的基础上发放的贷款,为防范和化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提倡建立一套科学、合规范的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如确定相应的不良贷款考核指标,实行超指标比例赔偿、低于指标比例适当奖励的办法,调动信贷员管好贷款的积极性。其次,创新小额信贷模式,提高乡村的信用意识。通过由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组织与信用社签订“农户诚信协议”,以加强农村农民的诚信意识。同时强化农村信用文化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优化内部管理环境,从而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诫机制。再次,创新信用社合作模式,明晰产权关系并大力开展增资扩股工作。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彻底合作制改造,变虚置合作为以利益联结合作,将分散的小额贷款客户组织起来,逐步形成互相监督约束、互为激励促进的多个信用合作小组,信贷管理人员直接与合作小组开展信贷业务,有效地解除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障碍,降低监管成本,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强化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的管理首先,要强化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提高小额信贷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针对农村、农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需要和担保公司相关制度进行有效融合,以提高制度的风险控制能力,进而在风险控制前提下,不断进行信贷产品的创新。如山西平遥日升隆开展了小额信贷的金融创新活动,把小信贷“示范村”的试点与村委会合作来控制风险,并尝试推出“龙头企业+担保公司+贷款公司+农户”四位一体的贷款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2]。

其次,小额信贷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客户管理,在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信用数据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信息共享,从而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再次,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将小额贷款公司从非金融机构向金融机构过渡,小额贷款公司在依法经营的基础上,逐步改造为村镇银行,进而全面纳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这不但可以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而且金融机构的规范运行体系的引入,可以极大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合规性经营。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目前除了国际组织和个人的捐助,国家财政资金仅限于人民银行的支农贷款。随着我国金融政策的不断放宽,我国允许部分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利率,以提高信贷的灵活性,弥补小额贷款的风险成本。目前,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具有明显的福利性特征,小额信贷机构多具有政府背景,以公益性为目的,盈利动机不强。因此,在目前状况下对吸引商业资本需要进行进一步商榷。虽然,这些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但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可能会通过盈利来进一步夯实发展的基础,从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目前农村资源比较匮乏的状态下,低利率水平才能使小额贷款机构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有可能使更多农民获得贷款,从而通过市场力量来促使农村小额信贷资金自发形成供求平衡的运作机制。完善小额信贷市场信用体系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经实现国内所有中资银行联网,农村信用社也逐步开始纳入全国的个人征信系统。

目前,由于基础条件差、农村金融机构分散等原因,还很难建立起统一的农村信用社征信系统,这样就不得不面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风险较高的现状。因此,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联合,对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诫机制,进而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提供风险防范的政策支持。同时还需要尽快考虑将村镇银行的开户、结算等金融业务全面纳入银行开户、结算体系,以依托健全的商业银行金融体系来防范其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从而方便小额信贷机构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建立与完善农户信用贷款档案管理。为重点支持当地的产业,可以在业务量大的乡镇采用现代银行管理的客户经理制模式,及时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市场分析、风险防范于一体的“金融套餐”服务,不断更新和提高服务质量[3]。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组织机构的相关监管法规我国政府进行小额信贷项目开展以来,成功案例不多,主要是对小额信贷不够重视。政府建设项目存在一定的扭曲效应,特别是在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法律不健全,导致小额信贷业务运行监督缺位问题严重。因此,当前需要规范对小额信贷组织机构的立法,给予一定的法律主体地位,将其从政策边缘转变为合法经营,以保障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权利,促使其建立有序发展的规则与机制。加强培训,提高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率,使广大农户了解最基本的金融知识,防止农户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过程中,因为缺乏金融知识而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农户对市场、新技术的了解及运用贷款的能力。

农村信贷范文篇6

1.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1)担保、保险机构产品业务比较局限。

建设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离不开农村信贷担保、农业保险及再保险机构。我国现行小额信贷原则上不需要抵押或担保,也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抵押或担保形式,但是因为贷款对象都是最贫困的农民,他们提供的担保的作用与一般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担保相比很难等同,因此在农村小额信贷中引进商业担保和保险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

(2)缺乏专门的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批发机构。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规模的专门向小额信贷(零售)机构提供批发资金的信贷批发机构,很多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资金不足且缺乏合法的融资渠道,必然会严重制约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壮大,导致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3)咨询、技术服务机构缺位。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专门的小额信贷咨询及技术服务类机构基本上还是空白,这样的任务往往由政府通过组织“科技下乡”等活动提供有限的服务。其深度、广度、服务能力和持续性均值得怀疑,在政府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同时,也不利于在农村形成长期稳定的专业技术服务力量。

1.2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运作管理不理想

(1)贷款管理模式缺少灵活性。

我国开展较多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小组贷款模式)、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个人贷款模式)在实践中,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不足。另外,由于信用机制缺乏人性化的弹性管理制度,容易导致群众对这类小额信贷失去信心。比如有些确实是由于不可抗力原因导致短期内无力还款的农户会被简单地降低信用等级甚至被取消授信资格,不能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影响项目后续工作的开展,不但加大农户的还款难度,还会增加农户主观违约的可能性。

(2)大多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对目标客户的选择过于严格。

我国由政府推动的农村小额信贷从创始之初就带有很强的扶贫互助性质,主要以中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人口作为贷款对象,涉及面广、量大、单笔贷款额度小。但是。即便是带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也是要求有偿使用、按期归还的,这是小额信贷与财政救济本质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由政府推动的农村小额信贷和由商业银行发放的小额信贷并无二致,换句话说,这两类机构都不会向没有偿还能力的人群放贷。目前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特别是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对于目标客户的选择都比较严格,除了一些包含政策性任务的小额信贷项目外,贷款受益人群往往难以到达一些赤贫人口。

(3)贷款用途大多比较局限。

目前由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及新三类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商业性农村小额信贷,由于其放贷条件相对严格,其贷款用途规定相对比较宽松,这类贷款除了可以用于种养,经营等生产性用途,还可以被用于购买大件消费品、子女教育、技术培训、婚嫁丧葬、医疗、建房、购买房产等固定资产等消费领域,甚至还可以用于农副产品深加工、运输、贩运等有大额信贷资金需求的产业或领域。然而,由于农村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的影响,消费类信贷在农村的蓬勃发展还需时日。同时由于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商业银行或小额信贷机构出于稳健经营的考虑对贷款条件的审核也相对比较严格,加上有些机构本身规模原因,不会也不可能大规模地开展消费类小额信贷业务。

(4)低利率不利于小额信贷发展。

在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实践当中,由政府及一些小额信贷组织推动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曾向农民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国家财政利用扶贫款进行贴息。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大部分低息贷款并没有到贫困人手中。由于宣传不到位、贷款发放不规范、执行规定不严谨等原因,在缺乏有效贷后监督手段且违约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小额信贷款项被用作他途的事情常常发生,个别农户在取得小额信用贷款后,有的用于日常花费,有的用于还债,有的用于购买大件消费品,有的甚至用于或缴纳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罚款;有的农户本人暂不需要,但贷后转借他人。人们甚至认为低息贷款是国家的钱,从而造成“低息贷款”就是救济款的假象,还款率非常低,出现赖账现象后一旦没有得力措施制止,就容易引发羊群效应,除了降低国家有限的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外,还有可能会引发贪污腐败等不良社会现象。1.3缺乏农业风险抵押补偿机制

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和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是由于农业产业受政治,经济环境及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加上农村小额信贷一般没有抵押,农业信贷担保和保险业务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没有外部因素的支持(如政府政策或资金的支持),现有提供此类贷款担保业务的机构规模均不大,相当部分的担保和保险业务一般由放贷银行代办,担保和保险费用从贷款当中直接扣除,这些担保和保险业务相对比较单一,担保和保险机构对业务运作也比较谨慎。这种操作方式有其可行性,放贷银行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创新更多的信贷产品;但当放贷、担保/保险业务集中于一家银行的时候,加上有些信贷产品的利息直接扣除,对于贷款用户而言,实际上等于利率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增加,贷款成本显得更高。即便这样,这样的担保和保险机制对于大的农业灾害或系统风险的抵御能力仍然不强,如果不在制度设计上引入农业风险抵押补偿机制,这类机构生存的脆弱性会随时显现出来。可以说,目前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和保险机构发展缓慢、担保和保险产品设计偏少,与风险抵押补偿制度缺失不无关系。

2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对策

2.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农村小额信贷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在农村地区建立构造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只有通过营造具备良性竞争的农村信贷市场环境,才能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竞争程度较低、农村金融体系发育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引导各类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是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首要选择。在当前农村信贷市场比较利益低下、多数金融机构不愿进入、原有金融机构还在退出的情况下,政府应在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监督手段基础上,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相应激励机制等措施,有效促进更多金融资本(包含各种国际资本、民营资本和其他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建立繁荣、规范的农村金融市场。

2.2提高农村小额信贷服务水平

在我国新的农村发展形势下,农村贫困和相对贫困人口的存在需要福利型农村小额信贷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而先富起来的人群则对信贷产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商业性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的增长给予了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发展机遇,信贷产品多元化是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信贷范文篇7

一、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基本情况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德州市着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金融信贷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多样性金融服务需求的矛盾仍很突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普惠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一)农村金融信贷主要发展成就

1.农村金融信贷趋向活跃,信贷支农力度不断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德州市涉农金融信贷机构增多,基本形成了点多面广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网点,涉农信贷投入逐年加大。目前,该市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市商业银行,其他各商业银行也都开展了涉农信贷业务,此外,还出现了一批新型的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日渐活跃。农信社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是各涉农金融机构中网点覆盖范围最大的一家,以支持农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加大了涉农商业性信贷业务和农村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发放力度;农业银行设立三农事业部,创新管理模式,农村金融信贷不断增加;邮政储蓄银行自2008年开展了信贷业务,利用自身网点多的优势,为农村资金回流提供了新的渠道;商业银行加快进军涉农信贷领域,目前已在宁津、乐陵成立两家县级支行。至2008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91.53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57.8%,支农贷款的增幅和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涉农金融信贷品种增加,信贷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农村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资金需求的新变化,从农村的信贷需求看,由小额农贷为主逐渐向大额的、相对固定的转变,由传统农业资金需求向现代农业资金需求转变,由短期的向中长期资金需求转变,从地域上看,具有多样性、不均衡性。近年来,各涉农金融机构结合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加快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增加信贷品种,逐渐简化手续,不断扩展业务服务对象范围,如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公司+农户”贷款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抵押、质押、保证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贷款,还先后开发了仓单质押贷款、社团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动产抵押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联盟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等新品种,放贷方式更加趋向灵活多样,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实施“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进乡村工程,让群众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截止2011年5月,德州市已布设金融自助终端200台,1000多个村庄的百姓享受到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根据规划,2年内将实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渠道匮乏的问题。

3.金融信贷配套工作稳步推进,金融生态明显改善。一是对农村金融信贷的财政支持和货币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对信贷支农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逐年增加,人民银行对涉农信贷实行差别化的较低准备金率,逐年增加支农再贷款并实行优惠利率,及时调整再贷款使用期限,以满足农民生产经营实际需要。二是深入开展征信体系建设。德州市已开发了包括农村信用信息监测分析系统、信用评价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三个模块的“农村信用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稳步推进“三信”评定工作,已评定全市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占农户、自然村和乡镇的比重达39.12%、40.60%和33.33%。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农户的贷款需求,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缓解。三是农业保险工作有序开展。已有临邑县、齐河县、禹城市、夏津县、乐陵市、武城县被列为农业保险试点县。四是信贷担保机构持续发展。2010年全市信用担保机构已达50家,注册资本金达到16.28亿元。

(二)农村金融信贷领域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领域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信贷供求总量与结构的双重供需失衡。主要表现为:

1.总量供给不足。金融主体缺位与农村不断增长的信贷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领域的基本矛盾。首先,农村金融机构相对较少,覆盖率偏低,金融信贷供给相对不足,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主体,金融机构功能相对弱化。目前在农村乡镇设有信贷网点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在部分县设立支行,在乡镇以下未设立机构。仅有的2家村镇银行及其它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尚很弱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尽管一些农村开始设立“三农”金融服务站,但村级信贷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十分缺乏。大型商业银行参与不够,全市四大商业银行除了农业银行外,其他各行支农贷款投入有限。同时,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综合经营效益,部分商业银行涉农信贷业务甚至相对缩减,且贷款门槛高,贷款难,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竞争主体,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弱化,服务质量水平较低。其次,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邮政储蓄银行贷款业务刚刚开展,远未扭转因制度安排造成农村存款大量流失的局面;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通过存放商业银行、上缴央行,造成部分资金外流;其他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也有一部分通过系统转移到回报高的非农产业和地区。

2.结构性供给失衡。信贷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与农村日益多元化的信贷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德州市农村信贷矛盾的主要表现。与日益多元化的农村信贷需求相比,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信贷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结构不合理,多集中在大额贷款和农户小额贷款两头,10万以上的中等额度信贷规模较小;交易成本较高,贷款利率普遍上浮40—50%,基本接近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信贷对象资格条件要求高,期限短且手续繁琐,难以满足农村生产经营等多样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分化转型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合作组织、个体专业户、民营企业等更多的组织形式,主要的种植业、养殖业逐渐从传统的散种、散养向优质化和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转变;从农业中脱离出来的个体工商户及农副产品加工、仓储、流通、销售企业增长较快,发展型农户Et益增多,消费性信贷需求不断增长,农村经济对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多层次化。农村贷款需求额度在提高,且多数为中长期需求,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需求在30万元以上的占50%以上。目前,农村金融信贷产品主要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抵押或质押贷款为主。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一般为3万元以下;发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一般为10万元以下,难以满足新农村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要。据估计,德州市民间借贷资金总规模达50亿元以上,达到全部贷款余额的32%,新发展民营业户中约有50%是靠民间借贷发展起来的。

二、制约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发展的三大症结

综合来看,制约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发展的主要是“三农”本身特点、金融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这三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因素。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较弱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周期性强、风险高,农民收入低且增长较慢,缺乏有效担保,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较弱,是制约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发展的首要因素。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结构较为单一,加之长期缺乏技术和资金投人,且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户抵御自然能力弱;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较少,或者缺乏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难度大,而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与农户生产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隐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广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运用信贷、保险等金融工具的意识淡薄、能力较弱;多数村镇中小企业经营不规范,没有完整规范的帐务核算资料,难以适应市场与环境选择;农村执法难度较大,执行成本高,也增加了放贷难度。此外,农村分散小聚居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发展。

(二)风险转移、分担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信贷风险过高

涉农信贷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尚未健全,造成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过高,影响了支农积极性。首先,农业保险发展跟不上新农村建设需要。政策性农业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与实际不相适应、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行政色彩还比较浓厚,政府运用市场杠杆调动农民和承保公司两方积极性的能力不够,使得承保公司没有主动优化条款、降低费率、提高服务水平的动力;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一旦发生巨灾,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与承保公司承担的赔付压力将会急剧增大;过多的考虑为承保公司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保险责任与农民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如小麦保险责任中,常发的冻灾、条锈病等灾害没有被列入保险责任,未能充分发挥使农业保险应有的保障作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大打折扣。其次,农贷担保体系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需要。贷款担保、评估、登记收费过高,合计费率几乎与贷款利率持平。

(三)政策扶持不到位,农村金融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基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民的弱势性,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导致农村金融投资回报期长、成本高且盈利能力较弱,若没有足够的外部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很难吸引天然逐利的商业金融的信贷投入积极性。但就目前来看,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发展还缺乏长效激励机制,政策性的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还有待继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分散,分块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在税收优惠、利息补贴、政策性担保、保险等方面的投入规模和投入方式上,政府政策性资金还难以有效地分担和补偿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风险,刺激金融机构加大涉农投入的积极性。再就是少数司法部门和抵押登记部门对金融创新支持不够,依法维权效果较差,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收费偏高,评估垄断。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为了增加农业基础的投入,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受地方财力的制约,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力度仍然严重不足。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努力破解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矛盾

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有两大核心问题,即广覆盖和低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资源短缺问题,必须努力探索建立适合德州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分工合理、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适度竞争的新型的多层次、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便捷实惠的普惠型金融服务体系。“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农村经济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和困难,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力争在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是当前德州市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事关大局、事关长远。

(一)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构筑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信贷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开放,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是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三农”的特点要求必须构筑农村商业竞争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有机结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完善政策性金融支农运作模式,拓宽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资力度,提高政策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势必以商业化经营为方向,市场开放也将为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开启一扇门,为农村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应鼓励支持各金融机构在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重点引导和规范发展像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P2P小额信贷模式和互助性金融组织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微小型金融服务体系。再次,从重视市场准入和合规监管转变为重视退出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总体质量,积极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使部分符合条件的民间金融形式有可能通过登记成为合法的农村金融组织。

(二)完善市场体系,发挥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拉动支撑和风险分散转移作用

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或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进一步拓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来源;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发挥期货交易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担保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商业性贷款担保机构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担保方式,鼓励创新发展、先行先试各种担保方式,拓宽贷款担保物范围,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探索开展土地使用产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及股权、专利权质押融资试点。鼓励推进资信高的中小企业之间、农户之间建立互保互助组织;推进商业银行和信用等级高的担保机构密切合作,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转移和分散农村信贷风险,还迫切需要保险业“保驾护航”,要继续落实“低保额、广覆盖”原则,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保险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农村保险的深度和广度,探索“政策性保险、商业化运作,政府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的“联办共保”模式。加大金融中介引进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保险中介、会计、法律、审计、证券咨询、信用评级等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提高金融中介服务能力。

(三)稳步推进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努力实现服务产品全覆盖

适应农村金融信贷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差异性趋势,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探索“一县一策”的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突出创新重点,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大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三农”资金需求。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零售和批发等多种方式开发多样化信贷产品,鼓励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着力研究和解决农村中低收人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尝试“农业合作社+农户”、“村委信用+农户信用”、“信贷+保险”等贷款支持模式,推广“惠农卡”、“农户联保”信贷服务模式,积极扩大信贷产品的覆盖面。积极推进支付体系建设,推广农村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努力实现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在农村建立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基础,以金融机构业务系统及自助设备为支撑,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商易通、农民自助服务终端、“三农”金融服务站等特色支付手段为补充覆盖到所有乡镇及大部分行政村的支付结算网络体系。

(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激励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和改善金融支农风险的财政补偿机制,是破解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的矛盾和促进金融对“三农”长效投入的关键举措。

1.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贷收益和风险补偿机制。遏制农村资金外流不是靠严防死守的行政命令和监督,而是靠经济引导和激励。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下,既要降低信贷成本又要兼顾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单纯强调信贷支农会模糊了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界线,忽视了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容易滋长农村金融机构和借款农户的道德风险。政府应继续加大支持信贷支农的财政投入,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纳入财政引导资金扶持范围,制定金融机构奖励和风险补偿政策,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奖励基金和专项财政补贴资金,灵活妥善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引导和激励,如补贴贴息、奖励、税收优惠、政策性保险和担保、再贷款、再保险和再担保、联办共保等,实现政府、企业、农民的三赢。

农村信贷范文篇8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由于利率管制(McKi-nnon&Shaw,1973)、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Stiglitz&Weiss,1981)、交易成本(Hung-JenWang,2000)、产权与制度缺失(钟正生和宋旺,2003)等因素的存在,我国的农村信贷配给现象非常普遍和严重(马九杰,2004;田俊丽,2007),严重降低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作为稀缺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信贷配给会减少信贷资源的配置总量,限制农户的投资生产活动和产出水平,进而减少农户的生产剩余和资本积累速度,损失农村居民福利。作为评价农村金融市场绩效的一个主要方面,农户借贷的福利效应研究对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不同借贷形式对农户的正向福利效应得到诸多研究的肯定。(1)正式金融形式贷款显著提高了贷款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这在印度和孟加拉国都有经验证据(Binswanger&Khandk-er,1995;Pitt&Khandker,1998)。(2)小额贷款和以工代赈等灵活的借贷形式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尤其对贫困者更加有效(Khandker,1988)。(3)非正式的信贷形式对农户的福利有着同样的甚至更大的影响(李锐、李宁辉,2004)。总之,正式借款和非正式借款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改善农户的福利水平(朱喜,2003)。

二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具有金融机构支农动力不足、金融机构投资的两极分化、农村资金外流与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等方面的金融抑制特征(吴敬琏,1997;谈儒勇,1998;何广文,2001),金融抑制的福利效应受到关注。其中,李锐和朱喜(2007)的文章最有影响,他们认为由于受到金融抑制,所有农户的纯收入、净经营收入、消费性支出和非土地性资产均会受到损失,而直接受到金融抑制的农户在这些福利指标上的损失更为严重①。褚保金、卢亚娟和张龙耀(2009)的研究指出,信贷配给会阻碍农户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李锐和朱喜(2007)的研究结论,但是并没有计量金融抑制导致的农户收入减少的程度和数量。

三是关于影响农户信贷可获性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户户主年龄、耕地面积、非农收入(褚保金、卢亚娟和张龙耀,2009)、农产品的价格(李锐、李宁辉,2004)、受教育程度、地理位置和“关系”(李锐、朱喜,2007)等因素有利于增加农户获得的资金额。已有文献指出了增加信贷供给对农村居民福利的积极作用,证明和计量了信贷配给对农村居民福利的损失程度,这些结论对我国的农村金融深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二、被访农户的经济特征

为了获取研究农村信贷配给的福利效应所需数据,笔者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分布在山东省济南、青岛、潍坊、德州、枣庄、临沂、聊城、泰安、滨州、淄博、烟台和东营12地市的农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实收问卷269份,其中有效问卷201份。问卷中包括基本信息、住地信息、贷款经历和福利信息的四大方面,共13个指标。

(一)被访农户的基本信息

根据变量的可观察性(数值型、代表性)和影响信贷配给的程度,被访农户的基本信息分为农户的劳动力数量和户主的文化程度两个方面。这是因为,文化程度和劳动力数量对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有重要影响,而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是金融机构放贷决策的主要依据。问卷中的劳动力是指劳动力资源(曾湘泉,2005),即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在调查中,劳动力数量被限制为16周岁(包括16周岁)以上、男性60周岁以下女性55周岁以下的劳动力数目。户主的文化程度变量值具体设置为:1代表文盲,2代表小学或初中文化,3表示高中,4为大学及以上。样本农户的基本信息如表1和表2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被访农户的文化程度多为初级文化水平,具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户主占所有被访农户数量的48.26%;具有高中学历的户主比重为26.37%;另外,文盲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大学及以上的农户极少。这说明农户的总体的文化水平较低。因此,文化程度偏低是影响被访农户贷款可获性的不利因素。

(二)被访农户的住地信息

农户的住地情况会影响农户贷款的难易程度。农户住址到农村金融机构的距离远近、交通便利状况等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申请贷款的积极性。如果农村金融机构离住户很远或交通极其不便利,这会在客观上造成农户贷款申请的惰性,进而降低农户贷款的可得性。另外,农户所在村的经济强弱也会影响农户受到的信贷配给程度。富裕村的农户经济实力较强,农户具有较强的抵押能力或互相担保能力,贷款的可获性较高。此类指标的赋值为:到银行或农村信用社便利为1,否则为2;农户住地为富裕村为1,否则为2。表3为被访农户的住地信息。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农户申请贷款在地域上是便利的,贷款便利的农户占比为71.14%;而且,被访农户有60%以上居住于较富裕的村落。可见,地域因素是影响被访农户贷款可获性的有利因素。

(三)被访农户的贷款经历

农户的贷款经历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农村信贷配给的状况。这是因为,在不考虑那些因担心被拒绝而未去申请贷款的农户的情况下,唯独有贷款经历的农户才有被配给的可能,而那些没有贷款经历的农户绝对不会遭到信贷配给。本次调查不考虑那些因担心被拒绝而不去申请贷款的农户。本文选取的有关农户的贷款经历的指标主要包括:是否贷过款;贷款额;贷款的方式,包括抵押贷款、担保贷款、银行贷款和亲友贷款;意愿申请的贷款额。表4和表5分别描述了被访农户的贷款经历的情况。从表4中可以得出,57.71%的农户具有贷款经历,且非正规贷款为主要贷款方式(占比为61.21%)。不管是正规信贷还是非正规信贷,贷款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多数贷款需要抵押或担保,条件贷款户数占到了总贷款户数的80%以上。其中,抵押贷款的农户数占比为53.44%,担保贷款农户数占比为30.17%。可见,贷款条件高是农户借贷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导致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之一,进而导致民间借贷活跃。农户的意愿贷款规模表明了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规模。农户的意愿贷款申请额越大,在贷款资源存量一定的情况下,其遭到信贷配给的可能性越大。从表5可以看出,农户的贷款需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农户单笔信贷需求规模的极差为80000元,方差高达47698976;农户的平均信贷需求规模在4800元左右,信贷需求规模不大;农村金融机构对不同农户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千差万别,贷款供给规模的极差高达12000,方差达到5966582。在农户群体中,信贷配给的覆盖度较高,一半以上的农户的信贷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只有54.44%的贷款申请额被满足。对被访农户的贷款经历指标赋值如下:(1)是否贷款:“是”为1,“否”为0;(2)贷款额:数值型(见表5);(3)贷款的方式:抵押贷款为1,担保贷款为2,银行贷款为3,亲友贷款为4;(4)意愿申请的贷款额:数值型(见表5);(5)对农户受到信贷配给的判断(见表6):实际获得贷款额小于贷款申请额表明受到信贷配给,用“1”表示,没有申请过贷款的农户和实际贷款获得额与贷款申请额相等的农户表明没有受到信贷配给,用“0”表示。

(四)被访农户的福利状况

农户的福利水平主要包括收入、消费、医保和教育等方面。因此,本文在调查问卷中相应的设计了年净收入、年生活消费支出、年医疗费用支出和年教育费用支出等指标。从被访农户的福利指标的方差看出(表7),其福利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收入、生活消费和教育支出这三个方面。

三、农村信贷配给的福利效应

(一)模型的建立

信贷配给的福利效应意指在受到信贷配给时农民福利水平的变化,等于信贷需求完全被满足时农民的福利水平与信贷需求未被完全满足时农民的福利水平之差。要反映信贷配给福利效应的普遍性,研究单个农民福利水平的变化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计量由农村信贷配给导致的农民福利水平的平均变化量,具体包括两部分:一是所有农户(包括受到信贷配给的和未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福利水平的平均变化量;二是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福利水平的平均变化量。为此,平均处理效应模型(ATEM)是被普遍适用的工具。我们可以借用李锐和朱喜(2007)构建的所有农户和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ATEMMATCH模型:其中,τsam表示所有样本农户的福利平均处理效应;τrsam为样本农户中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的福利平均处理效应。其中,Yi为第i个农户的福利;Wi∈{0,1},表示农户是否受到了信贷配给,若Wi=1,则表明农户受到信贷配给,若Wi=0,则农户未受到信贷配给。KM(i)=∑Ni=1L{i∈JM(i)},代表在为每个农户寻找M个匹配对象的情形下,农户i作为其他农户的匹配对象的次数之和,其中,L(•)为示性函数;JM(i)表示离农户i最比配的前M个农户,即JM(i)={j1(i),j2(i),…jM(i)}。N为样本农户个数,N1为样本农户中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个数。上述模型提供的思路是,使用那些特征变量(在此指经济特征)与信贷配给下的农户相近却没有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的平均产出作为该农户在未受到信贷配给时的近似产出。因此,问题转化为,对于任意农户i,通过MATCH模型找到那些与信贷配给下的农户的特征变量相似、却未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以解决其产出不可观察的问题。

(二)信贷配给的农户福利效应

为了寻找在样本农户中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的匹配农户,本文采用了户主文化程度(Educa-tion)、农户劳动力数量(Labor)、住地是否富裕村(Rich)、贷款是否便利(Convenient)和年净收入(NetIncome)等特征变量,以作为反映农户特征的经济变量。本文使用SAS软件,利用MATCH模型估计了在信贷配给下样本农户福利损失的大小(表8)。从计量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信贷配给会损失农户福利。这里的福利损失既包括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也包括未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从表8可以看出,在95%的显著水平下,除了受配给农户的年教育费用支出的估计量略不显著外,其余MATCH估计量均为负值,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信贷配给与农户的福利水平负相关。这与李锐和朱喜(2007)、褚保金、卢亚娟和张龙耀(2009)的研究结论一致。

2.受信贷配给农户的福利损失程度大于未受到信贷配给农户的福利损失程度。从表8中值与值之间的一一对比可得,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在年净收入、年生活消费支出、年医疗费支出和年教育费支出中的福利损失占比均高于样本农户在这些福利方面的损失程度。这是因为未受到信贷配给农户的福利损失程度远小于受到信贷配给农户的福利损失,使得样本农户的整体福利损失程度降低。

3.信贷配给对不同福利的直接效应存在差异。我们称因受到信贷配给而产生的福利损失为信贷配给对福利的直接效应。从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的福利损失程度看出:(1)信贷配给对医疗的直接效应最大,其医疗福利平均损失程度高达34.33%。这说明农户借贷主要满足医疗需求。这从侧面证明了农村医疗设施的落后和医疗保障的缺乏。(2)信贷配给对教育和生活消费福利的直接效应为其次,平均损失了22.34%。这证明一方面,农村子女的教育成本已成为农户比较大的负担;另一方面,生活性消费信贷需求已成为农户信贷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户的消费方式正在向信用消费转变。(3)信贷配给对收入的直接福利效应最小,平均损失程度为6.64%。其原因在于,由于农村生产经营活动整体上未达规模经济,且生产效率较低,农户的借款通过生产函数转化后,其资本收益率较低,因此,即使农户的借款在未被满足或未被完全满足的情况下,其损失的贷款的资本收益率仍然相对较小。

4.信贷配给的福利效应具有外部性。由结论2我们可知,未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在信贷配给的环境下亦损失了福利。其原因值得我们思考。本文认为,未受到信贷配给的农户之所以产生了福利损失,是由信贷配给福利效应的传导性所导致的。即受信贷配给农户的福利效应会对未受到信贷配给农户的福利水平产生影响。

农村信贷范文篇9

国外农村小额信贷成功经验

无论是非政府组织模式、正规金融机构模式,还是村银行模式,在目标、组织机制、管理方法等方面各有特点,但细究其成功的原因,可发现一些共有的成功经验:第一、贷款对象定位于贫困阶层或弱势群体,并以非传统的方式处理抵押担保和风险防范的关键问题。GB明确规定贷款只发放给那些无地或无任何财产的穷人,BRI-UD发放贷款的对象是被排除在商业信贷市场之外的在农村中收入较少的20%的人群。替代抵押品的贷款形式主要有社会担保和逐步增加贷款额度两种方式,前者以建立连带小组为主,小组成员相互担保各自的贷款,可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以保证贷款能按期偿还;后者是在前期贷款顺利偿付之后的基础上,便可在下一贷款周期能获得更多贷款的保证,有利于鼓励还贷。第二、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从GB模式和BRI-UD模式的广泛推广中发现,它们成功的前提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以GB模式为例,孟加拉国对GB的发展在政策和态度上都给予支持和理解,而且GB也始终与政府保持着密切合作和良好关系。在政策上,为其提供4%--5%的优惠贷款;在法律上,允许GB以非政府组织形式提供小额的信贷;在组织上,为了支持GB的发展,孟加拉国政府成立政府小额信贷组织BRDB、PKSF和政府小额信贷项目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项目。基于以上实质性的支持,GB得到更加顺畅的发展。第三、可持续性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可实现,才可持续地扩展为穷人服务的金融市场。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政策,来抵补机构运作中的操作费用、资金成本、贷款损失,以及由通货膨胀带来的资产价值减值的风险,并且还能够有盈余资金开拓新项目,降低非贫困人群的寻租现象;制定适合的信贷产品,满足贫困农户的各种需求,提高农户的自身生活能力;制定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创新贷款风险工具,保证机构顺利运行。第四、完善培训机制,提高穷人素质,改善穷人生活状况。尤努斯教授曾说过,借贷是人权,是穷人也应拥有的权利,而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是消除世界性贫困的最有力的武器。小额信贷的开展一般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为贷款者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为了贷款者能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有利的投资分析,应建立培训班,定期对贷款者进行培训,培养理财观念,懂得一些理财技巧和投资方法,从而减少因投资不善和管理资金不到位出现的损失。鼓励穷人小额地定期地储蓄,保证家庭和个人所需的资金畅通。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展望

(一)引入经典运行原理——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模式1.小组联保方式替代抵押担保。一般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借款人通常需要提供相应的抵押或担保,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客户对象正是缺乏正式抵押担保品的贫困农户,针对穷人缺乏抵押担保的特点,孟加拉的GB模式提出了小额信贷的“无抵押,无担保”,并且以小组联保这种创新方式替代了正规抵押担保方式来防范违约风险,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运作模式上,传统的GB模式通常以30至50人为一中心,5人组成一联保小组。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可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传统GB模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联保小组人数,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小组联保的方式。在小组联保方式中,联保小组由借款人自愿地组成,但直系亲属不能在同一个联保小组之中,联保小组中的所有人相互承担担保责任,并彼此负有连带责任。这种连带责任既可是明确的担保,即小组成员拖欠的贷款需要其他成员代其还款,也可是农村信用社的担保,即在小组的所有成员还清贷款之前,其他成员便无法再次获得贷款。小组联保的优点表现为:首先,运用联保的方式代替抵押担保,解决了穷人无抵押担保的制约,减轻了其资金的压力;其次,小组成员之间的连带关系对借款人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使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地监督;再次,以小组为平台自我管理的方式,为贷款人创造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有助于农村信用社降低其运营管理的成本。2.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定价机制包括两方面:贷款期限的确定与贷款利率的制定。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的利率水平一般较高,其存贷利差通常高达10%至20%,如在孟加拉国的商业银行利率为12%—15%,小额信贷利率为20%—35%。而对穷人来讲,在能借到钱的情况下,偏高的利率是可以接受的。根据我国的实际特点,一方面,为了保证农村小额贷款盈利,并使贷款真正贷放到需要借款人的手里,不可设定过低的利率;另一方面,为了不让小额信贷者背负过重的还款负担,也可得到国家信贷补贴政策的支持,也不可设定过高利率。对于贷款期限而言,也要根据贷款实际用途进行调整,譬如:根据小额信贷用途设定不同的还款期限;也可根据还款人的实际需要如教育、消费等生活领域的信贷来设置较短的还款期限,这样,既保持了农户的还款压力和创收动力,又降低了农业贷款的风险。3.增强小额品牌竞争力。在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缺乏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要加快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步伐。要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等级制度,培养优质客户和“黄金”客户;要创新小额信贷管理理念,加大其技术含量;要延长小额信贷产品的价值链,开发集存款、授信、贷款、结算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卡,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我省部分农村信用社开发并推广农户小额信贷的“一卡通”制度,将农户贷款与银行卡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了“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管理方法,随用随贷,有效提高贷款的便利程度。(二)引入保险机制作为保障1.建立小额保险。小额保险是一种面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险简易产品,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核保理赔简单的特点。同时,小额保险也是一种重要的金融扶贫手段。在投保群体方面,小额保险与一般的保险业务有很大区别:第一,小额保险客户的收入较少,风险承受的能力较低,其收入现金流通也不够稳定;第二,小额保险客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小额保险在我国处于发展阶段,但保监局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出台相应的监督政策,以此鼓励对小额保险产品、渠道、经营机制等方面来进行创新,并在全国九省区的县以下农村开展小额保险试点,建议我省能参照其他省区的试点经验,自主建立与推行小额保险,为小额保险的业务经营提供政策扶持,并为小额保险的交易主体提供补贴。这样,不仅降低了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信贷风险,同时对借款者来说,投保为其带来信用增值还扩大了其取得贷款的可能性。2.建立风险储备金。农业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会给农户带来损失,特别是使用小额信贷发展生产经营的贫困农户带来重大的损失与影响,而仅靠小额信贷来弥补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是治标不治本。为此,引入信用社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共同建立风险储备金,共同承担小额信贷风险。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在浙江省肇庆市高要市得到印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农村信用社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的实例:2004年8月,浙江省肇庆市高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肇庆中心支公司合作,共同推出了一种新的信贷保险业务——借贷者意外伤害定期保险业务①。其规定贷款承保在50万元以下,借贷者意外伤害定期保险责任仅限于全残和死亡。被保险人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年龄在18-60周岁之间;第二、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或正常劳动;第三、与农村信用社有借贷关系的中国公民。借款人自愿投保,此业务主要推广于无抵押物的信贷农户。保险费按贷款本金3‰收取,保险公司按保险费百分之八向信用社支付手续费。保险金给付的第一受益人为与被保险人签订借款合同的信用社,受益的份额以借款人未还款余额为限,其余保险金的受益权归其余受益人。据统计,在高要农信社办理的6296笔小额信贷保险业务中,已有7户购买保险的农户从中受益,不仅索赔成功还顺利偿还了信用社借款,为此农村信用社10万元的信贷风险得以规避,并获得了10万元的中间业务收人。从这个实践中得出:利用农户小额信贷保险市场,不仅使农村信用社提高了贷款安全度,还使农户增加了安全保障性。

本文作者:石晶刘彬彬胡晓媛工作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农村信贷范文篇10

1、小额信贷的概念

小额信贷从国际流行观点看,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管理,以合理的利率向穷人贷款,帮助更多穷人增加收入。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具体是指基于农户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一种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它是在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小额信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我国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的现实意义

许多报告都指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仍是供给问题,而小额信贷组织可以作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积极作用,并同时担负着社会扶贫、保障的责任。

(1)发展小额信贷是我国农村金融“借贷输血”的一剂良药。农民贷款的低利率、不确定风险都使正规金融机构部门的诸多业务“趋利避害”,转战“非农”。同时,正规金融部门的高门槛,也使得广大农民望门止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小额信贷依据自身额度小、限期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性担保形式等特点,专门向农村中低收入农民提供贷款,为农村贷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小额信贷灵活的担保形式或不需担保的特点降低了我国农民贷款门槛。

(2)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肩负着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三大功能。经济杠杆功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贷款难的困境,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又促进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改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通过办理该业务推动县域以下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长足发展。政策性支农功能。在我国,小额信贷扶持的主要是社会的弱势产业,服务对象普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额小面广量大,管理成本高,很大程度上承担起党和政府的政策性支农服务功能,带有一定的扶贫性质,这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走机构的基本原因。社会保障功能。目前在我国的农村小额扶贫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下岗工人再就业贷款等社会保障性质的贷款,大多通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小额贷款的方式进行发放。在操作上采用“政府+银行+扶贫组织”的运作模式,小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扶贫组织的责任。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现状及面临问题分析

1、基本现状

(1)放贷主体。在我国,小额信贷的放贷主体有三类:一类是以国际资助为资金来源,以民间或半官半民组织为运作机构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包括一些国外扶贫信贷投资和接受国外捐赠,还包括民间自发的借贷融资。其中,民间借款融资一般占地区融资总量的20%-25%之间;第二类是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一般由农业银行发放。贷款金额在2万元以内,利率相对较低,期限在1-3年,此类贷款占农村地区小额贷款的8%左右;还有一类是以农村信用社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以农信社为运作机构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社贷款。贷款额度在万元以下,期限在一年左右,贷款性质为商业性质。在农村小额贷款比例中占较大比重。依不同地区有不同比例,一般达到30%至40%之间。

(2)发展形势。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总体来说有发展速度快、总体数量大、涉及面广等特点。为推动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陆续出台了相关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早在2000年前后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和农户小额联保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在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等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在2001年以后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统计,至2007年9月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31619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449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19648亿元、10081亿元,增幅分别为164%、228%,全国2000多个县中几乎所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都开办了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在增量贷款中有90%以上是靠小额贷款的增长。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小额贷款覆盖面已达32%,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额贷款受益面更高。农村小额贷款有效解决了农村中低收入群体贷款难、融资难问题,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

2、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的障碍

小额信贷在中国农村的发展虽然获得成功,但是可持续发展率较低,而可持续发展率的高低,是国际上衡量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归纳总结,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法律体系、相关政策及机制建设等外部条件不完善:第一,关于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问题始终困扰其发展;第二,功能定位不清晰导致发展矛盾重重,只有明确功能定位问题,才能确定小额信贷组织创立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产品设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问题;第三,保障机制、政策体系不完善加大行业风险。目前农业灾害补偿制度等政策性扶持和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不同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2)资金来源和后续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前农村信贷资金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农村资金分流仍然严重。正如前文所述,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始终不能得到解决,小额信贷在农村的资金支持同样难以得到保障。

(3)自身特性的限制:小额信贷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等特点,这些特点,促使它能够较好较快地适应我国农村的贷款市场,但同时,贷款利率偏低、贷款品种单一、额度小、风险大等一些问题也阻碍了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4)管理困境:第一,外在金融监管力不从心。有关部门对具体监管方式未做出统一规定,协调小组并非专门的监管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另外,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的投资人又多为非金融专业人才;农行和政府部门两者的责任和权利关系不清楚或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金融监管的困难。第二,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内部治理经验不足。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农村小额信贷组织成功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的组织架构、制度框架在央行指导下已初步建立,但在内部管理授权、职责划分、激励约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三、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文所提出的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推广小额信贷,实现小额信贷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

1、确保资金来源,保证充足的后续资金,是实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1)建立全面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依据不同目标实行不同政策。首先,国家应整合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其次,中国农业银行要以全面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性银行为目标,主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再次,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妥善解决信用社的累积亏损和呆坏账,进一步增强支农能力。

(2)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开展经营的基础。在市场条件成熟或小额信贷组织自身实力足够强时,可以将其发展成为地区性或社区型商业性金融组织。另外,可以尝试改变小额信贷组织只贷不存的风险控制模式,在完善金融机构法制环境基础上放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吸纳存款的限制,确保资金的来源充足。

2、良好的宏观环境,健全的法律体制、政策保障是实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1)加强立法,明晰借、贷主体,建立弱势群体便利融资的法律支撑。国家应该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关于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国家关于小额信贷的立法首先要依法明确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对象;其次要依法明确承办小额信贷业务的存款及非存款金融机构,并且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组建城、乡风险投资公司。同时,要依法加大社会信用治理力度,对一切不守信用的行为和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明确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政策型或商业型或政策+商业型小额信贷。依据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条件,按照所在地信用社改革模式、金融机构的性质,因地制宜的开展“政策型”小额信贷、“政策、商业结合型”和“商业型”小额信贷,实现政府扶贫和小额信贷经营的分工与协调。依据不同功能定位来确定小额信贷组织创立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产品设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问题。

(3)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风险保障系统。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通用做法,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并建立起完善的小额贷款政策保障制度、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以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减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上的风险。

(4)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一是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为主体的“信用工程”建设,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三是法院、银行、政府密切配合,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逃废债行为;四是建立有效的监管方式,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3、完善、创新组织机制,提高部门管理效率,增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活力

(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农村小额贷款对象、额度、利率、用途、期限、程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放宽小额贷款对象、提高小额贷款额度、科学确定小额贷款利率、拓展小额贷款用途、灵活确定小额贷款期限、简化小额贷款手续,进一步提高贷款便利程度。

(2)提高部门管理效率,重视对组织成员及农民群众的培训。加强内部管理: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要按照国际惯例,参照业内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内控机制建设,强化整章建制;其次,有关部门应为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建立信息监测系统,帮助其对业务潜在的风险做细致的研究,不断提高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水平;培训组织成员,不断提高组织内金融人才处理业务的能力;最后,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要完善激励机制,科学制定小额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责任目标及考核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避免操作风险,确保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关于农村小额信贷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是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从其发展意义、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建议三个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对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探讨。农村小额信贷对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有积极的意义,担负着政策支农和发挥经济效益两大基本功能。本文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希望通过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为使其成为解决农村金融困境、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支点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佘传奇: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05(3).

[2]杜晓山: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5(8).

[3]田文会:小额信贷在中国:发展、困境和机遇[J].农业经济,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