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3:32:19

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篇1

(一)

自20**年成立以来,**区委积极调整组织设置,加强农村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为扎实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实施分类管理。区委结合区划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将全区农村社区划分为城郊社区型、中心集镇社区型和村落社区型三大块,进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形成了芭茅巷、圣埠社区为代表的城郊型农村社区,以杨桥社区为代表的中心集镇型农村社区和以姥山社区为代表的村落型社区。由于设立合理,目前,三种类型的农村社区不断发展壮大,也创造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为下一步工作的全面开展夯实了基础。

完善党组织设置。区委坚持在实施村改居过程中同步优化党组织设置,做到了一个社区一个党组织。在农村社区成立时,区委及时明确了社区党组织在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上的重要职能,对原村级集体资产坚持“不分、不乱、不平调”。*个社区党组织通过招商引资、兴建社区工业集中区等方式,迅速发展社区经济。

优化党组织班子。区委通过“两推一选''''、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农村社区干部,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建设。20**年,区委向社会公开招考了社区党建组织员,派任到社区帮助指导党建工作。目前,全区有97名社区专职干部,平均年龄41.5岁,其中大专以上文化占28.7%。为落实农村社区干部相关待遇,大桥街道党委出台了社区干部规范化管理意见,逐步为社区干部办理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17个农村社区党组织还普遍开展了“双培双带”活动,努力把党员培养成创业致富带头人,把创业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实现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加强党建阵地建设。采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与社区活动场所建设进行对接等形式,推进农村社区的阵地建设。17个农村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服务站,同时设立在职党员工作站、流动党员服务站,强化对党员的管理功能;普遍建立求助服务站、农业服务站、医疗服务站、治安警务站和宣教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强化对党员群众的服务功能,为社区党组织履行教育服务职能搭建起有效的工作平台。

(二)

**区大多为农村拆迁户,这些居民虽然“洗脚上田''''却没有“换脑进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还未能适应城市化要求。为此,区委注重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区经济的好路子。

明确经济发展目标。20**年初,该区明确提出,“三年内,全区80%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达,到5万元以上,50%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达到1O万元以上。''''而农村社区因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区委要求,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每年收入必须超过1O万元。在农村社区年度考核中,区委重点增加经济发展指标的分值,把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社区党组织的重要依据。

大力培育发展典型。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区委积极培育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在全区示范推广。芭茅巷社区就是一个抓住城市征迁机遇,发展社区经济的典型。这个社区党总支一班人利用城市建设征地拆迁机遇,科学合法用活征地拆迁费,利用安庆光彩大市场坐落其社区内的区位优势,建立了神墩商业一条街,仅这条商业街的年租金就达300万元;组建服务保洁公司,不仅提供了5O名的就业岗位,而且每年为社区增加了部分收入。去年,这个社区还被评为全省“百佳社区''''之一。

立足资源谋求发展路子。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各农村社区党组织纷纷立足本社区特色,寻找富社区富民的好路子。圣埠社区抢抓城市扩张契机,规划建设了布局新颖、时尚高雅的圣翔花苑等居民新村。这个社区还适时发展城市服务业,壮大了瓜果批发市场等村办企业,社区企业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地处远郊的姥山社区,在着力做好务工经济的同时,立足本社区水产多的特点,发展水产养殖业,每年的收入也在15万元以上。

(三)

**区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工作重点从注重创收进一步转移到搞好社区服务上来,搭建各种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努力构建“和谐家园”。

建立健全志愿者组织体系。区委在17个社区均成立了社区志愿者协会,拥有志愿者800多人,其中,党员有300多人。协会主要以农村社区“五老''''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以无职党员为骨干、由热心农村社区建设的志愿者组成,由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协会负责人。17个协会自成立以来,与社区党组织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广泛组织村民群众开展公益事业服务、环境卫生监督、邻里互助帮困、民间纠纷调解、致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积极参与处理社区有关事务,发挥了较好的服务功能。

农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篇2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研究生服务新农村工作,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3月,**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由研究生组成的新农村服务团——**大学研究生新农村服务团。为准确把握国家对**市的重要战略部署,把学校的发展思路统一到《意见》提出的新定位、新使命和新要求上来,学校先后邀请到**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陈万志,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冯刚等到校作专题辅导报告,帮助广大研究生深刻领会新形势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研究生服务新农村工作的自觉性。

二、进行实地调研,增强研究生服务新农村工作的针对性

**大学紧密结合《意见》内容,围绕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格局中学校各项事业如何推进深入进行专题调研,将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相结合。领导班子成员领题带队深入基层,结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市城乡统筹改革实际需要,如何进一步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围绕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和主动做好社会服务”等展开专题调研。学校坚持“走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派人到**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点区县进行实地考察,并就如何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科学发展征求**市农业委员会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棣棠乡和涪陵区梓里乡为首批研究生服务团挂职实践基地。学校与彭水县和涪陵区分别签订《挂职工作实践协议》,确定每批次实践时间为4-6个月,并于今年2月派出首批13名研究生赴实践基地担任村干部助理或乡党委办公室干部。

三、强化科学管理,增强研究生服务新农村工作的规范性

为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服务新农村工作,**大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出台了《**大学研究生服务团管理办法》。《办法》中指出要建立研究生全覆盖岗位实践、全方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模式,并从服务团成员的选拔、使用、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定。研究生挂职期间,由**大学给予每人每月600元生活补贴,并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多项保险;所在挂职乡镇统一解决挂职期间的食宿;每月报销一次探亲往返费用。挂职实践研究生接受所在区(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指导,按基层干部管理措施实施直接管理,**大学定期对挂职实践研究生进行实绩考评,计入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成绩,并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发挥学科优势,增强研究生服务新农村工作的操作性

按照《挂职工作时间协议》的规定,棣棠乡党委和梓里乡党委将党员研究生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将非党员研究生任命为村民委主任助理,同时允许研究生服务团团长和小组长列席乡党委有关会议。挂职实践期间,服务团13名硕士研究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把棣棠、梓里当家乡,把百姓当亲人,以服务为宗旨,在服务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在棣棠乡,研究生帮助村民成立“园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棣棠乡返乡农民工生猪养殖场和野猪繁育基地提供了技术与信息服务,开展棣棠河渔业资源保护与鱼类开发研究、棣棠河水文状况监测并着手建立棣棠河水文资料,并着手研究制定《彭水县棣棠乡综合事业发展规划》。在梓里乡,研究生们协助开展梓里乡场镇改造建设规划,参与家电下乡宣传活动及乡村民事纠纷调解,开展四坪村病险塘改造的可行性调查研究,以项目的形式向上级相关部门申报,加快乡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研究生们加深了对基层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了对农村和农民朋友的感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农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篇3

一、当前农村工作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通过调研,本人认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民增收速度依然缓慢。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打工经济增长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增长,生产生活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依然比较缓慢。以茅坪场镇为例:、、年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839元、4431元、5372元,而这三年城镇居民收入分别为:8217元、9354元、10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城镇居民收入的46.7%、52.6%和50.2%,收入差别依然维持在50%左右。从全县整体水平看,这个差别更大。从鸣凤镇城郊村——双利村来看,由于耕地少,农业产业不突出,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效果不明显,作为区别与城镇居民的城郊农民,只能依靠区位优势来增加收入,长期稳定的增收机制尚未形成。

2、农民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依然较弱。近年来发生的“假石膏事件”、“蛆柑事件”等直接影响农业发展的事件,充分暴露出了农业的脆弱和农民抗风险能力的薄弱。近年来经济发展中催生的失地农民、受金融风暴影响而失业的农民工等等,正逐步成为边缘于农民和城镇居民的特殊群体,国家配套政策还比较滞后,“听天由命”、“随遇而安”的思想在农民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市场风险、经济环境、农民素质等,直接影响了农民持续增收的进程。

3、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且无壮大的潜力和长效机制。以茅坪场镇为例,全镇16个行政村,12个村域内有矿山企业,全部为私营企业,村里通过为其服务,每年能收取一定得资金,以村域内矿山企业最多的白云村委最多,每年能积累近百万元,一般均在1—10万元不等,还有4个村域内无企业的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全镇无一个村兴办企业。目前就全县而言,绝大部分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向上争取资金,勉强维持村级组织运转。目前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项目多,对于改善农村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国家项目资金是有限的,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还有很大的缺口,一些村面临着想争取项目来改善本村面貌,但又苦于无法落实资金缺口而不敢争取项目的尴尬局面,项目越多、缺口越大、负债就越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最近两年,随着林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的深入,少数有集体山林土地的村通过拍卖山林、土地,获得了一部分资金,少数村通过兴办企业(如鸣凤镇双利村兴办的砖瓦厂,采取租赁形式,每年能收入50万元,为村发展集体经济树立了典范)不断增加集体经济,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但就目前我县村级企业来看,还没有一个有发展潜力、有技术含量、上规模的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的道路还显得漫长。

(二)民主政治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干群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和信任。当前县、乡主要依托村一级这个桥梁开展农村工作,村一级主要依托村民代表这个桥梁开展农村工作。干部与群众直接沟通交流比较缺乏,导致干群之间信任缺失,一方面表现为群众对干部不信任,少数因涉及自身利益未有效解决的,就把矛盾指向干部,认为干部是“昏官”;另一方面表现为干部对群众不信任,少数干部因群众不执行政策或上访等行为给工作带来麻烦的,干部就把矛盾指向群众,认为是群众“刁民”;另外,村与县、镇之间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县级出台的一些政策针对某些村不实际,工作难以落实。如双利村为了落实县镇下达的柑桔生产任务,自年起连续4年由村集体出资近25万元购买柑桔树苗,免费提供给群众发展,但由于群众发展积极性不高,柑桔产业在该村始终未发展起来。县镇分配任务、群众又不愿发展,作为村一级,却要不折不扣的完成上级任务,就出现了“两头难”的尴尬局面。

2、高成本的民主无人买单。随着村级规范化管理的逐步加强,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民主进程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民主成本也在逐步增加。当前很多农村事务和政策落实都要通过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策,对于山区村来讲,地域较广、人员分散,有的山大人稀,召开一次会议要发务工补贴、要提供工作餐,一次会议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一年下来要花费数千元。如果遇到像县镇人大代表、村“两委”换届选举,花费将更多(年仅村“两委”换届选举,茅坪场镇平均每村花费在1万元以上)。目前村级转移支付标准还是税费改革后确定的,已经远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基层组织运转的需要,推动民主政治带来的高额成本无人买单。

3、农村党员干部后继乏人问题依然严重。

(三)思想文化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提高农民素质的道路艰巨而漫长。改革开放30年,随着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民的独立性、分散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人翁意识相对淡薄,对农村公益事业缺乏参与意识和支持意识,导致农村公益事业有人享用无人出力:水泥路要走,路肩无人培;耕种要用水,渠道无人修。凡事都指望上级拨款、指望村里出钱。在生产上小农意识依然严重,求稳怕乱、安于现状,不愿冒险,不敢闯,依靠“一亩三分地”混个肚儿圆。再加上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兴业创业的技能、运用科技的技能、产品营销的技能比较缺乏,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2、农村文化生活匮乏。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现在大多数农村群众性文化生活严重匮乏,一提到文化活动,就面临着无资金、无人才、无氛围的问题,往往遇到节假日才有可能组织一些文化活动,而且也局限于送戏、送电影等形式,直接让群众参与的比较少。文化生活的匮乏,导致“”、“旷野窄门”等邪教活动抬头,导致“赌码”、“翻筒子”等行为盛行。

二、解决当前农村工作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支持村集体兴办并经营经济实体或企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同时可以适当拉动农民就地就业。加大以工辅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以支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新农村建设;

2、壮大食用菌产业。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精力快速发展,全力建设全国食用菌大县和食用菌名县,增加食用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3、在全县深入开展干部大走访活动,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正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加强干群沟通交流,提高干群之间的信任度;

农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篇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注意选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区域和农村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即使像北京、上海、天津这样一些以城市工作为主的地区,也都有较大的农村区域和较重的农村工作任务。由于基础条件差,并长期处于二元分割体制,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由于发展水平低,历史欠账多,农村各种矛盾问题也更为突出,重大群体性事件多数发生在农村地区。因此,选好配强熟悉农业、农村、农民,善于做农村工作的干部,是一个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的革命,就是从农村首先取得胜利的;中国的改革,也是从农村首先开始的。过去,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拥有一大批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这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干部队伍结构发生变化,各级干部中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越来越少,加之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一些领导班子中缺少熟悉农村工作干部的问题逐步显现。当前,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对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使一些曾经做过农村工作的干部,也需要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新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从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熟悉农村工作干部的选拔配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都要配备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农业、农村工作任务比较重的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至少要有一人熟悉农村工作。党委、政府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要选配那些深刻了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工业化、城市化任务比较重的地区,也要重视选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保证领导班子中有懂得农业、熟悉农村、了解农民的同志。要重视熟悉农村工作干部的使用,大力选拔那些在农村工作中做出成绩、表现突出的干部,注重从农村基层组织先进县(市)和先进乡镇选拔任用干部。注意处理好选配熟悉农村工作干部与选配其他干部的关系,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和整体功能。

选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必须拓宽渠道,完善机制。要注意从源头抓起,注重从农村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改变一些地方党政机关干部来源单一、经历单一的状况。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结合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农村工作知识的培训,重点抓好各级党政一把手,特别是县(市)委书记、县(市)长的培训,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同时,要注意储备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人才资源,保证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

农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篇5

一、我县农机化工作概况与现状

县农机局系统内现有工作人员30人,其中农机局机关参公管理全额拨款人员8人,监理站50%差额拨款人员7人,乡(镇)农机员编制人员15人。

截至2013年12月,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4.56万千瓦,农业机械驾驶操作员6400人;2007年至2013年全县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发放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1839.65万元,随着农机化进程加快,农机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农机安全管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量大面广,农业机械化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农机化工作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农业农村发展大局。

二、2013年度农机化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与2014年农机化工作思路

(一)2013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稳步推进,完成年度购置补贴国补资金185.75万元,国补资金使用比例41.2%,实施进度全市排位第七名。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拖拉机(变型机)实行强制保险制度,年审车辆560台,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扶持果业专业合作社9家,建设市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2个,落实组建财政“以奖代补”二级农机维修中心2个,年度内争取市级以上各类农机化发展项目资金495.7万元,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农机部门和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任务。

(二)存在问题:1、局机关人员老化,缺岗现象严重,无专业技术人员。2、农机安全监理站人员经费50%差额拨款,造成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保障困难。3、租用的办公场所,基础设施差,农机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滞后。

(三)2014年度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若干意见》,围绕实施“六大战略”和建设新的奋斗目标,努力在调整农机装备结构上下功夫,在拓展农机化应用领域上挖潜力,在提高农机组织化程度上求效益,在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上壮实力,在平安农机建设上保稳定,促进全县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争取更多的农机补贴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辖区内群众购买农机的需求,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好县农机“一站式”服务,完成好省、市下达的2014年度绩效考评工作任务。

二是全力开展农机示范区建设。围绕我县果业主导产业建设好2个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基地),同时,兼顾其它产业机械化进程需要。

三是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县级培育1个注册资金100万元,农机净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机协会。争取组建净资产20万元以上乡(镇)农机合作社15个,发展净资产1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30个,逐步实现县有农机协会,乡(镇)有农机合作社,村有农机大户,户户有农机的农机化目标。

四是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完成2014年上级下达机检年审,统保交强险,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建设任务,全年不发生农机安全死亡事故。

五是做好农机化技术服务培训推广工作。完成好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任务,组织好农机化专业技术培训推广,构建好农机市场销售服务网点。

六是全力完成好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关于推进我县农机化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从60个大的方面,全面部署了新一轮改革措施,吹响了全面推进改革,打一场改革攻坚战的集结号,特别是《决定》有关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赋于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改革农业补贴,土地户籍制度,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成果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为推动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力。

农业机械化肩负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完善支撑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作为农机系统工作人员要结合我县农机行业特点认真贯彻《决定》的重大决策布署,强化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千方百计破解制约我县农机化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不失时机地推动我县农业机械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的发展,争取在2020年我县林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0%,基本实现果业,种植业机械化,协调推进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按照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走“农民自主、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为主要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要结合实际科学谋划农机化改革发展具体措施,围绕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目标任务,培育新型农机化人才,改革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满足农民需求,最大限度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最大限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要充分结合我县农机化工作实际,着力解决农机化发展的两大制约因素;《决定》对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布署,当前我县农机化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土地和资金,两大制约因素,《决定》实际上就是从土地和资金方面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大方向。

农业机械化要求农业的规模经营,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就需要流转大量的土地,流转土地规模大,所需的资金量就会越多。因此,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是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出路,搞好农村土地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确权发证对于促进土地合法,自愿有偿流转和规模经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果按《决定》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和担保物这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就能较大程度上缓解农户的购买农机器资金压力,进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特别是我县丘陵山区以柑桔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农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还比较低,要实现我县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目标任务就要着力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农机化资金投入机制,解决这两大制约因素,才能加快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关于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关于我县农村农业工作的目标定位,思路理念,建议:到2020年将我县建设成农业产业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结构合理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初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工业化,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信息化,构建以柑桔果业为主体的农、林、牧、渔、禽业比例协调生态循环利用,共生发展的生态农业。把打造成东南沿海发达经济区域的农特产品供应基地。

2、具体措施举措

主要以规划创建现代生态果园为载体;重点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投入融资体制机制问题。

3、明年今后要推进的重点项目:

1、农机化方面主要是要构建我县农业机械化市场服务体系,重点是农机销售市场和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平台建设。

2、全县的重点,我个人认为要结合柑桔黄龙病防控工作为契机,调整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搞好病虫危害严重淘汰果园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以推进生态果园创建为重点项目,要规划制订现代生态果园的验收标准,采取政府主导规划,群众主体实施。部门联合推进,项目示范带动,以补代奖的验收方法循序推进现代生态果业建设。

五、关于对县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篇6

一、农村低保边缘群体的现状

截止目前,*市低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年人均收入1000元)的人口有89688人,占全市农业人口4.43%,已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的保障范围;据*市扶贫办统计,处于农村低保边缘(即年人均收入在1001-1500元之间)的人口还有12.58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6.21%,这是一个比农村低保对象更加庞大的群体。综合分析农村低保“边缘户”的生活状况可以看出,造成他们生活窘迫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自然环境和自身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1、文化素质低、生产效益差。调查中发现,在农村低保边缘人口中,劳动力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上的只占5%,“缺乏知识和技能”已成为他们挣不到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绝大部分农村低保边缘人群仍维持着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留守在农村以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业,除了种粮,别无所长。但目前传统农业的效益仍然过低,即使在丰收之年,也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导致生活水平低下。

2、“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据初步统计,在*市农村低保边缘人群中,因病致贫人口占38%。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尚未全面实施。在广大农村,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一旦得了大病,平均花销在7000多元钱,而农村低保“边缘户”的年人均纯收入最高不过1500元,可以说一场大病就会让一个农村低保“边缘户”家庭沦为特困户,“大病拖、小病顶”已成普遍现象。

3、子女教育花费负担重。据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的《2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形容报告》指出,在20*年10月-20*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比重达到了32.6%。对于农村低保“边缘户”来说,就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小学收费他们尚可承受,上初中就觉着困难,高中、大学的费用对于他们来说,就已不是“沉重”两个字可以形容。于是他们往往就让子女缀学,从而又造成了下一代“走不出去”、发展能力弱的问题,形成了一种“越穷---智力投资越少---越穷”的恶性循环。

4、常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农村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从闽北近521年的洪涝历史资料看:平均9年发生一次大洪灾,3年一次较大洪灾。19*年至20*年,灾害发生频率明显上升,发生了5次全局性较大、特大洪涝灾害和旱灾。20*年更是陆续遭受雪灾、低温冻害、风雹、台风、暴雨、洪涝等十余次局部或全局性自然灾害袭击。由于农村低保“边缘户”一般都居住在偏远山村,居住状况往往也极为恶劣,因而也是最容易受灾的一部分群体,反复多次受灾给农村低保边缘人群恢复生活造成极大困难。每次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虽然全力救助,但最终仍主要靠自力更生、生产自救,而农村低保“边缘户”恢复生产能力弱,即使遇上大的灾害,政府对他们的救助也只是“杯水车薪”。自然灾害已成为农村低保“边缘户”致贫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低保边缘群体救助的缺失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已经开始对低收入人群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帮扶,社会救助工作也从单项制度的建立实施逐步向制度的体系化方向发展,为民解困的长效保障机制正在形成。但目前,帮扶的对象主要还集中在低保线以下的那一部分人群,而处于低保边缘、随时可能“跌进”低保线的人群在客观上存在着被忽视的状况。

1、低保边缘人群游离于各类专项救助之外。根据“单项突破、系统完善”的推进思路,近年来,针对农民普遍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所建立的各项专项救助,形成了与农村低保相配套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然而这些专项救助制度都是以农村低保制度为基础,如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救助对象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含“五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农村教育救助制度的救助对象为“享受农村低保家庭子女、依法由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及革命烈士子女”。在目前,凡低保对象就可以自动享受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经过多层面的“减负”,使他们重新树立走出贫困、战胜贫困的信心。而处于农村低保边缘的这部分困难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仍然恶劣,在面临看病难、看病贵和教育经费负担重等问题时,却得不到实际需要的救济,导致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往往还大大地低于低保户在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后的生活水平,出现了一种“有了低保什么都有,没了低保什么都没有”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低保年度核定的压力。

2、体制性的专项救济杯水车薪。当前,从民政救济渠道而言,国家体制性的专项救济主要有针对自然灾害的紧急转移安置补助、冬令春荒救济、灾后灾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从用途上看,这些救济和补助主要是针对受灾群众而实施的,紧急转移安置只是解决灾民临时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一般以实物形式予以救济;灾后恢复重建补助用于因灾倒房户的恢复重建补助。这两类专项救济,“边缘户”只有在受灾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在现实工作中,只有冬令春荒救济补助中可列支部分用于解决“边缘户”中一些长期贫困户的生活困难问题。然而,春荒、冬令救济资金总量有限,并且主要是解决口粮问题,实际分到每户的救助资金极少,只能暂时缓解一小部分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救助效果有限。以*市20*年冬令救济情况为例,共投入资金490万元,救济68973人,人均只有71元。同理,灾区民房恢复重建补助也极为有限,在*市要建一座砖混结构、100平方米的二层农村居民住房,每平方米建筑造价约为550-600元(不含土地征用和“三通一平”等费用),建成约需5.5至6万元,而上级对重建补助资金设置了具体测算标准:每间以20平方米计算,每间给予100至300元的补助,平均每户给补3000元左右,仅占重建费用的1/20。同时,受灾地区的建材价格受往往供不应求的市场制约突升,再加上物价指数上升等因素,国家给予的重建补助往往还不够补贴建材涨价等因素。“边缘户”受灾后要重建家园,又将背负沉重债务。

近年来,国家在实施灾害救济时,充分考虑了重点扶持的原则,对受灾特困户(主要指农村低保户)予以倾斜,如在*市20*年“6.17”特大洪灾的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省财政在原来补助的基础上,给予重建户中的低保对象每户1.5万元的再次救助,极大地缓解了低保对象的重建压力。而处于农村低保外的“边缘户”这部分群体,因为政策原因,享受不到这一政策,他们自救能力普遍较弱,一旦受灾后,往往几年都无法恢复到灾前的生活水平。

3、临时救助制度日趋消退。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临时救助面对的主要是农村特困人群,由于救济面广、救济人数多,曾经成为我国的一种主要救济形式,为解决农村特困家庭的实际困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低于农村低保保障线标准的最困难群体已全部被纳入了保障范围。从当前农村低保的实际运作情况看,还难以做到随时性的入保退保。无论是上级政府的农村低保资金补助,还是基层财政配套,对农村低保资金都只能是一年一定,列入预算。加上农村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测算、评价、公示等,点多面广、工作量大,无法出现一个核定一个估。因此,即使一些农户在当年因病、受灾等因素致贫、返贫,也要年终经过年度核定后,符合条件的,次年纳入农村低保的保障范围。然而,随着近年来各项救济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临时救助制度由于保障水平低、工作随意性大以及救助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临时救助机制作为社会救助一个必要的辅助性措施,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农村低保边缘人群可以从中获得的救助极低。

三、农村低保边缘人群救助问题的思考

没有完善的农村社会救济工作,就没有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解决不同层面的困难群众多方面的特殊困难,才能逐步建立规范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而,政府在加大对农村低保对象扶持力度的同时,也应该从巩固低保工作成果、保障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对农村低保边缘人群的帮扶,努力在低保线之上为他们再构筑一道新的防线,使我们的社会保障工作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1、建立农村低保边缘人群数据库。以*为例,将收入在1001-1500元之间的农村低保边缘人群,通过严格的家庭收入调查和计算,由相关部门和村(居)委会派专人负责采集每个家庭的家庭人口、贫困原因、劳动力状况、文化水平等基本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并逐一登记造册,以街道、乡镇为主要平台设立社会救助管理网络,建立农村低保边缘人群数据库。以便及时、准确、动态地汇集农村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信息,形成一个能够反映贫困现状的贫困监测网络,完善帮扶“预警”机制,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农村贫困人群的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和技术保障。

2、扩大专项救助政策的覆盖面。随着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逐步建立,“农村低保”这个身份所带来的附加补助收益越来越多,使农村低保边缘群体获取这种身份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有的甚至采取隐瞒、虚报家庭收入等各种各样的手段想方设法挤进低保队伍。而农村种养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外打工者收入的不可知性,给基层工作增添了难度,时有一些不该保的对象也享受低保。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农村低保要严格把握保障标准、合理确定保障人数的精神存在差距,对农村低保制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压力,容易引发新的矛盾,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从整个农村来看,农村低保只是救助手段之一,低保对象在获得低保救助后,在基本生活方面已与“边缘户”没有太大差别,但在就学、就医等方面却优于农村低保“边缘户”。因此,在建立各项专项救助制度应当考虑逐步向农村低保边缘群体扩展,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逐步形成斜坡式的救助体系,改变目前所有救助帮困政策高度聚焦低保群体的“悬崖效应”。

3、加大专项救济投入水平。救灾资金投入应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救灾资金总量也应有所增加,按照“以人为本”和“为民解困”的要求,真正保障灾民的生活权益。因此,建议提高紧急转移安置、冬令春荒救济、灾后恢复重建等专项救济补助标准,增加补助资金总量,以适应新的物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受灾群众的关怀。同时,在制定灾害补助标准时要综合考虑重点扶持原则,对农村低保“边缘户”也应予以适当倾斜,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救灾资金的社会效益。

4、健全和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临时救助作为一种定期、专项救助的补充,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使其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一是要保证临时救助的资金来源。民政部门是代表政府拾遗补缺的部门,也代表政府关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基层群众遇到生活困难找民政已成习惯,但往往民政部门因手中无“米”,对求助群众爱莫能助。因此,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通过合理测算所需资金,将临时救助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临时救助资金的落实。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困难地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要予以统筹,通过转移支付渠道帮助解决。同时,建立临时救助资金补助机制,在各县级财政合理费用超过预算时,可向省、市适当申请资金补助。二是要明确临时救助的救助范围和救助标准。临时救助制度应成为低保制度的有益补充,专门为遭遇突发困难的低收入群体“救急”。如因患急重病造成生活出现暂时较大困难,经其他各种救助措施后,个人自负医疗费仍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的;因自然灾害或遇到突发性、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家庭生活发生困难的;其他特殊情况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都应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同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设置救助标准。三是要严格申请审批程序。凡申请临时救助待遇的,需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居(村)民委员会接到救助申请并进行公示后,及时提交村民评议小组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可根据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救助意见,报送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核。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核实申请人家庭情况,确认其符合救助条件后,应及时对村委会提出的救助意见进行复核,最后将审核意见报送县级民政局批准。

农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篇7

一、基本情况

###乡是###最大的农业乡,辖17个行政村,81个农业社(小组),二轮承包土地面积21676亩,总人口15500人,其中,农业人口14000人;农业户数3700户,农业劳动力8145人,村社干部126人。

###乡从2002年开始进行税费改革,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未取消农业税之前,全乡每年的农业税总额为40万元左右,取消农业税后对乡级财政的冲击不是很大,这主要得益于近两年乡党委、政府充分激发乡村活力,不断拓宽财政增收和农民致富的路子,奠定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能够及时到位,因此农业税的取消对###的财政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通过党委、政府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取消农业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都得到了有效化解。

二、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情况

国家取消农业税目的在于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农业这一弱势产业,现在农业税取消了,农民的负担有没有真正减轻呢?请先看农民的一笔帐:

家里种3亩地比以前少缴农业税150元,但玉米价格却不断下跌,就按每斤下跌5分钱,3亩玉米地的收入就比以前少收入225元。再加上化肥等农资价格一路疯涨,减免农业税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被折合的什么都没有了。

数据中很清楚地看到,农业税的取消确实给农民减轻了一部分负担,然而这部分负担仅是农民全部负担中极少的一部分,农民实际生活中还有众多的负担在煎熬着他们。农业税减免了,农资价格却大幅上扬了,对于收入本来就少的农民,农资价格的上涨更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享受不到像城里人一样的医疗保障制度,看病所花的高额医疗费无疑是农民的又一大负担;子女教育费不能不说是农民的又一个沉重负担,可喜的是国家紧跟着出台了“两免一补”政策,极大缓解了农民负担;农民所承受的负担还很多,但从国家的大形势可以看出,国家在不断想办法减轻农民负担,创造条件让农民发家致富,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到了首要位置,这就足以说明国家有信心解决好“三农”问题,会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宽裕的生活。

三、取消农业税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我国从“以农养政”向“以工补农”转变,它标志着基层政权从“经济管理型”向“经济服务型”的转变,这种转变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是国家取消农业税,采取措施保护农业、反哺农业,保证了农村稳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税以及国家一些政策性的补贴,确实调动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农民生活也逐步改善。

二是取消农业税后,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工作不再为“要钱、要粮、要命”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转而在发展经济、维护地方稳定、保护弱势群体等方面进行服务,主要任务成为带领广大农民致富,这种角色的转变,重新改善了干群关系。

三是农业税取消后,产生了许多新问题。

农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篇8

(一)选题准确。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选题,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日,十镇百村试点工作也开展了两个多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到基层调研,有助于我们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二)调研比较充分。虽然我没有听各位常委的大会发言,但认真我阅读了所有的调研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家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基层、走访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认真梳理,既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又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效比较明显。22篇调研报告份量重,含金量高,有现象、有建议,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可贵品质,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总结这次的调研报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等各个方面,22篇调研报告都有涉及,并体现了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特点。由点及面:这次的调研报告分成多个专题,这些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由近及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第一个阶段。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比较长远的内容。由表及里: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的主体。有多篇报告提及农民的素质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二是深刻。调研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比较透彻,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直有关部门将要认真吸纳,并将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三是有效。调研报告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既号脉诊断,又开方抓药。

总之,这次调研的成果对××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代表市委对各位同志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市委、市政府将会充分吸纳这次资政会的调研成果,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大力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那就是农村综合改革。年初,国务院提出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如果没有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很难见成效。我市农村综合改革起步早,基础较好,可以说,是抢占了制高点。

下面一些数据,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我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先是一个县试点,然后向三县一区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有以下几个环节:(1)调胖规模。全市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01个调到70个,乡镇规模增大,平均人口上升到6.12万人,国土面积124.80平方公里。(2)调瘦机构。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0多个改为三大块: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领导职数核定为9人之内,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党政领导实现了交叉任职。(3)深化改革。乡镇职能重新认定,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是政府管理的回归政府,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实现了全员聘用,工资与技术和绩效相挂钩。通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由原来的4991名精简为3237名,减幅达28%;机构总数由原来的634个精简为336个,减幅达47%。庐江县乡镇事业机构数由原来的140个减少到84个,减少了40%,编制数由1149名减少到818名,减幅达28.8%;无为县由原来的237个减少到98个,减少了58.6%,编制数由1338名减少到867名,减幅达35.2%。(4)扩大村级规模。全市村级总数由1755个减少到1007个(包括城镇社区),减少了43%;平均人口由2597人增加到4526人,增加了74.28%。并村带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素质能力更高更强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2)小村并大村,激活了基层的动力,增强了基层的活力。并大村后的农村转移支付基本上可以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并有一定节余,这就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为民服务全程机制。每个乡镇设立一厅一室两个窗口,即一个服务大厅、一个室、一个办理窗口、一个窗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权服务。(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村务管理做到指标化、制度化、正常化,并建立健全新的考核机制。(3)以钱养事服务农民机制。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真正确立以钱养事、利民便民的服务制度。(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机制。这个机制是4个机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办的,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的211个专业合作组织很多是松散型的,大多组织化程度不高,功能也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鼓励和推进。当前211个组织中还有87个没注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翻一番,达到400个完善的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我们已经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并以此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农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篇9

一、调研内容

1、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做法、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全县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2、通过对好、中、差不同类型实例的剖析,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3、根据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着眼于提高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素质能力建设,从创新培养选拔机制、抓好后备人才培养、拓宽选人视野、加强教育培训、强化监督管理、健全保障激励制度等方面入手,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二、调研方法

调研采取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专题研讨、资料研究等方式进行。

1、座谈交流。由调研组在各乡镇召集举行专题座谈会,邀请部分村党组织书记代表、农村基层党员群众和老同志,就当前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座谈,全面了解目前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现状和问题。

2、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问卷调查,加强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抓好数据分析运用。

3、专题研讨。课题调研形成初步成果后,根据需要,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深入研究。

三、调研人员

本次调研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基层办联合组织,结合全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专题调研活动同步进行,人员组成和分组安排详见附表。

四、进度安排

1、x月x日前形成课题调研实施方案,报市委党建办。

2、x月x日—x月x日,各课题调研组开展调研。

3、x月x日前,各调研组汇总调研情况,形成书面材料。

农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篇10

一、初步成效

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广大指导员认真履行职责,深入基层,恪尽职守,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与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年来,所取得的成效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领导重视、措施落实,营造了农村指导员工作良好氛围。**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把派遣农村工作指导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专门建立了区农村工作指导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区农村指导员领导小组以及农指办成员不定期深入到各街道,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区里专门建立了学习交流例会制度、专题研讨制度、持证上岗制度、“民情日记”月报制度、考勤考核制度、“一村一季一调研”制度、农村工作案例分析上报制度、经验交流制度、优秀评选和总结表彰制度等各项制度。区农指办通过编发简报、建立网站,及时反映指导员的工作动态,宣传指导员的工作经验,传递上级的工作信息。各级还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指导员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形成了“报上有文字、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的强大宣传声势,营造了有利于指导员开展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区直各派出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及优势,在政策和奖金上支持农村指导员工作,真正做到与派出指导员所驻村结对帮扶。

2、调研走访、了解民意,贴近了“三农”工作。广大指导员把村情民意调查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方法,通过走门串户的访谈调查,从不同视角观察和思考“三农”问题,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真实情况,撰写了许多调研报告,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点面结合、内容鲜活的第一手材料,为区委、区政府了解农村实情、检验工作思路、掌握政策效应、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广大农村工作指导员通过召开各类会议、走访群众,详细了解了村组织建设、村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村里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产生的根源;通过与群众的面对面交流,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使群众有了一种亲切感,密切了干群关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级指导员共走访农户60000多户,召开座谈会4000余次,撰写调研报告360余篇,集中宣讲政策法规1700余次。驻村指导员以密切干群关系为切入点,区分不同对象开展的调查走访、摸清了群众的思想脉搏,体会到当前“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同农村工作距离变近了,同农民的心贴近了。

3、化解矛盾,宣讲政策,维护了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广大指导员正视困难,直面矛盾,发挥相对超脱的优势,耐心开展思想工作,努力协调各方关系,妥善处理农村各类矛盾。以谈心交心、沟通思想为切入点,以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为着力点,努力化解村两委班子间的不和谐、形成合力。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妥善调处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尽可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将问题解决在农村基层。指导员还认真担当起政策宣传贯彻的职责,广泛宣讲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把党和政府关心“三农”、支持“三农”的政策送到百姓心头,推动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了党群关系、政府与农民关系的改善。据有关方面反映,指导员下派以来,上访人次明显下降。“有事就找指导员”已在农民群众中深入人心。指导员成了农民群众倾诉心声的知心人、排忧解难的贴心人,成了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的一支重要力量。

4、真抓实干,务实为民,为农民办了一批实事好事。农村工作指导员进村到岗后,主动为老百姓办一些实事,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许多指导员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帮助所驻村实施发展项目,在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培训转移劳动力、发展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救助困难群众、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三下乡”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而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许多原来想做而未做的,想办而未办的事情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这些工作基本上做到了使“单位放心、街道高兴、群众舒心”。据不完全统计,我区各级指导员共落实经济发展项目534个,落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505个,争取落实扶持奖金800余万元,争取捐赠物资价值650余万元。通过为民办实事,使农民群众对农村指导员由怀疑到信任,由信任到感动。

5、抓好关键,健全制度,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广大农村指导员帮助指导村里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规范和完善了村级组织规则和村民自治章程,全面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加强了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帮助做好村级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的各项工作,使村级各项工作走上规范有序、协调运行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级指导员指导村级组织制定规章制度490个,指导村级组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47人,发展党员310人,帮助培养村级后备干部502人,主讲党课514次,新建或改造党员活动室85个,帮助建立村民活动场所91个,联系组织“三下乡”等大型活动154次。

6、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实践锻炼了一批干部。广大指导员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拓展了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视野,增强了调查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了群众工作和政策理论的水平。指导员们自觉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提高了农村工作技能。在去年抗击“云娜”台风中,这支队伍经受住了考验。今年,广大农村指导员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在基层民主政治变革中进行了学习和体验。在实施这项工作以来,不少村的党员群众联名要求指导员留任,有的地方还给指导员制作荣誉牌匾,有的村民群众专程到区农指办和指导员所在单位送感谢信,情景十分感人。许多指导员说,“一年驻村,终身受益”。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农村指导员这项制度在我区基层组织具体工作中,不断实践,基本框架日益明确,配套制度逐步完善。各指导员下派期间,在规范村级工作、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困难、改进村容村貌、发展村级经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但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举措,在日常管理和具体实践指导工作中,也存在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就我区农村指导员工作来讲,当前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到位”:

一是少数派出单位思想不到位。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省、市、区委明确要求,各派出单位挑选一批高素质的党员干部。但有少数单位存在消极应付思想,没有从大局考虑,没有把高素质的人员派出来。如文件规定,选派对象原则上为区级机关、事业单位区管领导干部,区管后备干部上报人员,中层副职以上党员干部和镇街道党员骨干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年全区275个行政村中派驻农村指导员非中共党员的有48人,非中层骨干的有87人;2005年非中共党员的有59人,非中层骨干的有97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导员作用的发挥;有的派出单位“一派了之”,对指导员派驻村帮助、支持、了解不够;有的派出指导员没有完全脱开单位,兼职严重,继续承担着原岗位工作。

二是部分指导员作用发挥不到位。镇街道本级派驻指导员角色转换不明显,部分指导员还只是停留在驻村干部层面上。少数农村工作指导员也存在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意识;或农村工作经验欠缺,能力不强,不能甚至不敢开展工作,对派驻村的工作指导不力,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是少数镇、街道党委政府对日常管理职责不是很到位。对省、市、区下派的指导员、镇、街道总觉得他们是“领导”和“客人”,有些下派的指导员是从职能部门下派,得罪不起,镇、街道没有以镇街道一名工作人员的标准去管理和指导,存在着“宽容”和“客气”,现实中出现个别下派指导员工作随意、或无所事事、或频繁离岗、或身在驻村,心在原单位和其它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指导员职责的发挥、行使。

四是基层干部群众期望与指导员实际工作效果的不到位。基层干部群众对下派指导员在争取项目资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期望值过高,但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作用发挥毕竟是有限的,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导致部分群众产生失望问题。

三、对策思考

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分三批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今年是继续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的关键之年,抓好第二批下派农村指导员后续工作及第三批下派农村指导员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对此,我们通过调研,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工作指导员的派驻管理,充分发挥他们作用方面,作以下思考。

一、思想不松,力度不减,在管理上要继续强化。

农村指导员工作牵涉面广,任务重,面临的问题多,在管理方面需要继续强化领导力度,狠抓精力、工作、责任到位。一要领导到位。党委、政府领导干部要亲自挂帅,带头坚持和落实好领导下访制度,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户,了解掌握民情,帮助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好领导的表率作用。农指办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两大职能作用,协调好上下左右关系,为下派指导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方面的服务,为农村指导员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生活环境。二要督查到位。要对下派干部实行跟踪指导和动态管理,定期召开汇报会或工作例会,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健全督查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组织开展不定期的督查,及时通报督查结果,严格奖优罚劣。可以发挥一批老同志的作用,同时再聘请市派第一批农村工作指导员中部分表现优秀的同志,作为农村指导员工作督导员,以强化督导工作。对发现表现不好的指导员,要由原单位召回重派,并责成派出单位予以严肃处理。三要考核到位。继续把部门单位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及帮扶成效纳入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农村工作指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纳入镇、街道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年度考核制度,实行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相结合,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工作业绩与晋升晋级相结合。要求部门领导不定期定期下村指导,每个村确定1名领导专门联系,与派驻干部共商工作、共解难题、共办实事。四要宣传到位。要制订好宣传计划。切实制定好年度宣传计划,突出每个阶段的宣传重点,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信息沟通,充分发挥简报等舆论工具的作用,及时总结宣传驻村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后进村变化的生动事例,努力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巩固成果,着力开拓,在工作机制上要不断创新。

去年以来,我区在农村指导员工作中创造了一些经验,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不能固步自封,要强化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推出创新手段,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的运行机制,确保我区农村指导员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一要创新专职驻村机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健全镇、街道专职指导员队伍,条件成熟,可以全面推行。二要创新问题交办机制。可以探索热点难点问题集中交办制。对群众反映强烈、超越镇、街道职权范围、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突出问题,诸如土地征用、旧村改造、危房拆建等上访较多的问题,可以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送区级农村工作指导员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办公室汇总梳理后,转交有关职能部门按照“一个问题,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要求限期解决,办理结果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三要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去年我们在镇、街道指导组建立片村结合法,整合派驻干部资源,较好地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以后,我们也可以探索在全部下派指导员中建立若干个专业指导组,有分有合,互助协作,形成团体优势。四要创新激励导向机制。继续开展农村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评选活动,以后还可以把联络组作为先进单位的评选对象;对评选出优秀指导员,举行事迹展播或宣讲。可以把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从中提拔重用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在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能力上有所增强。农村指导员指导村干部工作,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政策理论水平,还要有处理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要加强对指导员的教育与培训,特别是要组织指导员学习掌握好如何驻好村、如何维护稳定,如何依法办事等工作方法,要对当前农村工作中涉及到的村庄整治,村级财务管理和民主理财,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农村工作内容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指导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要进一步完善指导员的工作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活动,不定期开展专题讨论,形成互学互帮机制。同时,指导员也要自觉学习,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做到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努力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提高农村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