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用水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6 09:0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饮用水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饮用水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方法

安全可靠的饮用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卫生部今年组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结果,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有3.2亿人,占农村人口的34%,饮用水不安全,给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

一、我国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事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饮水的安全问题。跟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人类的疾病80%是引用不安全的水和周围恶劣的卫生环境造成。维护生命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能够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环境。

我国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饮水中不安全人口约为3.2亿人,占我国农村人口的34%。而其中,饮水水质不达标的人口为2.26亿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70%;水量低、保证率低以及取水不便的人口为9558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30%。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2674个县,3.8万个乡镇,65万个行政村。调查人员总数20多万人,调查完成了《县级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报告》和31个省(区、市)的《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二、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原因

(1)水源污染情况严重,饮用水被污染的人口约为84万人。《环境公报》表明,我国年废水的排放量为670多亿,在七大水系的407个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水源满足饮用水的要求。而28个重点湖库,只有7个符合饮水要求,比例为25%。跟据对我国44个城市的地下水调查表明,其中42个被污染,并检查出数百种有毒的有机物。以往水质超标大多表现为物理和细菌指标方面,而现在是化学和毒理学指标不合格。我国农业生产的化肥用量超过3,600万吨,而农药的用量超过100万吨,畜禽养殖业的粪便及废水的排放显著增多,对湖泊、河道和地下水造成氨氮污染和磷污染。

(2)部分地区的农民饮用水水质高氟、高砷、苦咸。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可以导致骨骼变形甚至瘫痪,还可导致皮肤病、癌症、智力低下等地方性水质疾病问题。调查表明,饮用高氟水的人口为5,085万,饮用高砷水的人口为289万,饮用苦咸水的人口为3,855万。而主要分布区域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黄淮海地区。

(3)饮用水中的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超标的问题,如曾经的血吸虫病区。

(4)饮用水中铁锰等其他元素超标的为4,410万人,在东北地区、湖南省、湖北省等地由于水文地质的原因,地下水的水质物理性状较差(发红或黄色)。

(5)我国局部地区还存在季节性的缺水和水源保证率低等各种问题为9558万人。

三、农村供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饮水工程的建设和供水量的标准较低,目前的工程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新农村的发展要求,而水质不达标准的恶劣情况却十分普遍。

1991年我国制定的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饮用水指标从35项减少为20项,而指标值却放宽为三级。其中,一级饮用水指标值与国际标准一致,而二、三级指标值中除毒理学指标,其他各项指标都存在放宽现象。

农村饮水的处理设施大多比较简陋。农村水源中的深井水和泉水通常都很少经过处理,几乎都是直接供水到户。地表水源有些会在水源点投放药物消毒等,做简易处理。我国农村饮水工程具有工程规模较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导致维护、管理和经营的难度较大。

四、我国农村饮用水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强领导和责任分工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控制,首先将这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将任务层层分解,完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好各项任务。监督有关部门职能管理,在密切配合的同时,加大力度,共同努力做好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各级发改部门和工商部门,落实规划的编写、报批、项目审核、计划执行以及建设和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水利、工商、卫生多部门负责编写工程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初步设计计划,组织并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及实际管理。卫生部门应负责急需解决的地区氟病、砷病、血吸虫病的病区范围和饮用水项目建成后的水质监检工作。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环境监督。

2.组织好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写工作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要把工作抓好、做实的难度很大,在中央宏观规划的指导原则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由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的任务目标、建设的规模与标准等规范下,编写细化辖区内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提出分步的实施计划,制定出管理办法,培训技术管理人才,组织好设计力量,培养典型和示范,用点带面,逐步推广,加强监检力度,严格把好质量关。

实施方案要尽量选择水质良好、净化难度较低、方便卫生防护的水源,采用适当的处理措施。在工程的选型上,要根据水源地、需求、地形地貌、居民分布等条件,通过技术和经济比较,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方案;建设集中式的供水工程,建好管网延伸和水厂等;当条件不具备,可使用分散式供水。如制水成本过高,可采取分质供水,首先保证饮水和做饭的生活需要。

五、结语

篇2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方法

安全可靠的饮用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卫生部今年组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结果,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有3.2亿人,占农村人口的34%,饮用水不安全,给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

一、我国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事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饮水的安全问题。跟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人类的疾病80%是引用不安全的水和周围恶劣的卫生环境造成。维护生命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能够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环境。

我国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饮水中不安全人口约为3.2亿人,占我国农村人口的34%。而其中,饮水水质不达标的人口为2.26亿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70%;水量低、保证率低以及取水不便的人口为9558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30%。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2674个县,3.8万个乡镇,65万个行政村。调查人员总数20多万人,调查完成了《县级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报告》和31个省(区、市)的《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农村饮水工程的设施现状为:全国农村人口中的分散式供水人口为58106万人,是农村人口的62%;集中式供水人口362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农村的分散式供水多为户建户用,其中浅井供水占67%,直接取用河水、坑堵水占21%,引泉占9%,集雨工程占3%。农村的集中式供水多数为单村集中式供水,占总工程数的91%,这类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管网,没有水处理过程和水质检测设施;配备有水处理设施的联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仅占8%左右。

二、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原因

(1)水源污染情况严重,饮用水被污染的人口约为84万人。

《环境公报》表明,我国年废水的排放量为670多亿,在七大水系的407个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水源满足饮用水的要求。而28个重点湖库,只有7个符合饮水要求,比例为25%。跟据对我国44个城市的地下水调查表明,其中42个被污染,并检查出数百种有毒的有机物。以往水质超标大多表现为物理和细菌指标方面,而现在是化学和毒理学指标不合格。我国农业生产的化肥用量超过3,600万吨,而农药的用量超过100万吨,畜禽养殖业的粪便及废水的排放显著增多,对湖泊、河道和地下水造成氨氮污染和磷污染。

(2)部分地区的农民饮用水水质高氟、高砷、苦咸。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可以导致骨骼变形甚至瘫痪,还可导致皮肤病、癌症、智力低下等地方性水质疾病问题。调查表明,饮用高氟水的人口为5,085万,饮用高砷水的人口为289万,饮用苦咸水的人口为3,855万。而主要分布区域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黄淮海地区。

(3)饮用水中的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超标的问题,如曾经的血吸虫病区。

(4)饮用水中铁锰等其他元素超标的为4,410万人,在东北地区、湖南省、湖北省等地由于水文地质的原因,地下水的水质物理性状较差(发红或黄色)。

(5)我国局部地区还存在季节性的缺水和水源保证率低等各种问题为9558万人。

三、农村供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饮水工程的建设和供水量的标准较低,目前的工程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新农村的发展要求,而水质不达标准的恶劣情况却十分普遍。1991年我国制定的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饮用水指标从35项减少为20项,而指标值却放宽为三级。其中,一级饮用水指标值与国际标准一致,而二、三级指标值中除毒理学指标,其他各项指标都存在放宽现象。

农村饮水的处理设施大多比较简陋。农村水源中的深井水和泉水通常都很少经过处理,几乎都是直接供水到户。地表水源有些会在水源点投放药物消毒等,做简易处理。我国农村饮水工程具有工程规模较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导致维护、管理和经营的难度较大。

四、我国农村饮用水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强领导和责任分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控制,首先将这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将任务层层分解,完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好各项任务。监督有关部门职能管理,在密切配合的同时,加大力度,共同努力做好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各级发改部门和工商部门,落实规划的编写、报批、项目审核、计划执行以及建设和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水利、工商、卫生多部门负责编写工程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初步设计计划,组织并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及实际管理。卫生部门应负责急需解决的地区氟病、砷病、血吸虫病的病区范围和饮用水项目建成后的水质监检工作。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环境监督。

2.组织好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写工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要把工作抓好、做实的难度很大,在中央宏观规划的指导原则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由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的任务目标、建设的规模与标准等规范下,编写细化辖区内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提出分步的实施计划,制定出管理办法,培训技术管理人才,组织好设计力量,培养典型和示范,用点带面,逐步推广,加强监检力度,严格把好质量关。实施方案要尽量选择水质良好、净化难度较低、方便卫生防护的水源,采用适当的处理措施。在工程的选型上,要根据水源地、需求、地形地貌、居民分布等条件,通过技术和经济比较,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方案;建设集中式的供水工程,建好管网延伸和水厂等;当条件不具备,可使用分散式供水。如制水成本过高,可采取分质供水,首先保证饮水和做饭的生活需要。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机遇期,虽在大力倡导水污染的防治,但实际的污染负荷要降低很难。我国农村3亿多的饮水不安全人口中,饮用水源地被严重污染的人口约为1亿,因此要搞好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工程建设,要高度重视饮用水污染防治问题,贯彻在工程实施过程的规划、选址和建设,涵盖运行管理的全部过程,务必保证饮用水的水质安全,保证工程能够发挥长远效益。应依法严格实施农村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制度,合理地确定保护区,并严格禁止涵养林和保护设施的破坏行为,因地制宜地开展水源的安全防护、生态保养和水源地涵养等重要工程建设。应加大治理污染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厉打击非法排污,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加速清洁生产。定期检查集中供水的水源保护区,要对查出的问题大力整治并挂牌督办。对于项目的违法、违规建设,应责令其停建并限期治理、整顿或拆除;对于排污超标的单位,应责令其限期做到达标排放或搬迁。应积极开展农业水源的污染防治工作,指导农户合理的施用化肥和农药,严禁施用高毒或高残留农药,同时推广水产的生态养殖,并推进畜禽类粪便和秸秆的资源化有效利用。

4.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力度采用集中、分质、分散的供水方式以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措施,要重点解决较严重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强化农村饮用水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在切实做好前期准备的同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建设的程序实施工程。应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5.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制度

应建立针对项目建设期的监督制度和运行期的评估制度。建设期中,有关部门要对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巡回监督,并重点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工程是否达到要求、工程的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情况。运行期中,主要评估工程的管理情况和实际用户的满意程度。农村饮水安全的项目必须实行中期的管估和后期的评估制度。

6.应加强饮用水的安全监督管理应加强对饮用水的水源、水厂以及用水点的监测工作,对取、制、供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及时掌控饮用水的水源环境、供水水质等状况,做好定期检查。供水单位则应建立起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好取样、检测以及化验制度。水厂应采取必须的消毒和净化,以保证水质达标。

以较大规模的供水站为基础,在各区域设立好监测点,为小型供水站提供全面的水质检测服务。强化水质检验和监测工作,并完善农村饮水的安全监督体系以及卫生宣传教育。

7.做好典型示范建设

结合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各级政府要建设二到五个类型不同的农村饮水安全典型示范地区,加强示范地区的指导。

示范地区应将农村饮水的安全建设与新农村的建设有机结合,在饮用水安全的发展方法、技术线路、管理和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创造有效经验,树立标杆和样板,以辐射的方式带动类似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的工程建设和管理。

五、结语

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饮水安全问题。

研究表明:人体的59%~66%是由水组成的,维持人的生存基本需求,每天必须得到最低数量安全饮用水为3~5l。洗菜、做饭、刷牙、洗脸、洗手等需要20l每天,加上卫生和洗浴等生活基本需求用水,大约每人每天需50l。据联合国卫生组织调查,人类80%的疾病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

参考文献

[1]丁倩.农村饮水卫生[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2]曹升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吴晓萍.农村饮水安全分析[J].内蒙古水利,2007,(3).

篇3

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饮水安全问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世界水日、世界水论坛)。研究表明:人体的59-66%是由水组成的,维持人的生存基本需求、每天必须得到最低数量安全饮用水为3-5升。洗菜、做饭、刷牙、洗脸、洗手等需要20升/天,加上卫生和洗浴等生活基本需求用水,大约每人每天需50升。据联合国卫生组织调查,人类80%的疾病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 一、“十五”期间我国农村饮水解困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饮水解困工作高度重视。2000年编制了《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十五”规划》,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办法(一个办法,三个意见,三个标准。),这些办法和措施保障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顺利实施。到2005年底,全国总投资223亿元,其中,国家国债资金117亿元,地方政府和农民自筹106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100多万处,解决了6700多万农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项目区覆盖30个省(区、市)的2000个县和新疆兵团14个师161个团场,取得了“小工程,大德政”的效果,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成为近年水利工作的三大亮点之一。 2011年,水利部、卫生部和发改委组织100多位专家对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进行了评估,抽查了23个省(区、市)的205处工程,入户访问1836农户。结果显示: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成效显著。一是劳动强度降低,户均每年节省53个挑水工日;二是农户收入增加。节省的劳动力有42%外出务工获得收入,用水改善还促进了家庭养殖业的发展;三是减少了介水疾病,户均节省药费207元/年;四是生活环境改善,90%农民洗手次数增加,结合畜圈、沼气池、排水沟和房前后植树种草养花等,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五是减少了纠纷,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受访农户80%对这项工作非常满意,18.5%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 二、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2005年组织开展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调查范围为2674个县级单位, 3.8万个乡镇, 65万个行政村。调查人员总数20多万人,完成了全国《县级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报告》和31个省(区、市)《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结果表明: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亿人,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水质不达标人口2.26亿人,占70%;水量、保证率低和取水不便的人口9558万人,占30%。 农村饮水工程设施现状: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村人口中分散式供水人口为5810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2%;集中式供水人口362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农村的分散式供水多为户建户用,其中浅井供水占67%,直接取用河水、坑塘水占21%,引泉占9%,集雨工程占3%。农村的集中式供水多数为单村集中式供水,占工程数的91%,这类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管网,无水处理和水质检测设施;有水处理设施的联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占8%左右。 2、饮水不安全的主要原因 一是水源污染严重。饮用污染水人9084万人。据《2003年环境公报》,全国年废水排放量670多亿吨,七大水系407个监测断面,只有38.1%满足饮用水水源的要求。28个重点湖库中,只有7个符合要求,占25%。另外,据对我国44个城市地下水调查,有42个受到污染,并检出数百种有毒有机物。过去水质超标大多表现在感观和细菌学指标方面,现在则是化学和毒理学指标超标。 农业化肥用量3600万吨,农药用量为100万吨,畜禽养殖业粪便及废水排放显著增加,对湖泊、河道及地下水造成氨氮、磷污染。据四川省农业厅统计:2011年全省化肥用量215万吨(纯),平均每公顷550kg,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平均每公顷225kg的安全上限;农药5万吨/年,除草剂2917吨/年,杀鼠剂13.5吨/年,植物调节剂145吨/年,只有10%-20%得到利用,80%-90%流失在土壤、空气和水体中。 二是部分地区农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致骨骼变形乃至瘫痪,皮肤病、癌症、智力低下等水性地方病的问题;饮用高氟水有5085万人,高砷水289万人,苦咸水3855

篇4

一、目标任务

根据对2016年、2017年、2018年脱贫贫困人口、村组的调查,针对目前各个村现有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本方案通过对人饮管网、沟渠治理、堤防整治、新增灌溉用蓄水池,从根本上扭转县贫困村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一)复核全县贫困户的农村饮水安全是否达标;加快制作发放农村饮水安全“明白卡”。

(二)复核全县贫困户饮水安全达标退出的认定程序是否规范;水质检测报告是否入档;“四级认定是否完善”。

(三)自查全县贫困户安全饮水工程是否建立长效机制,水费收取制度是否建立落实。

二、工作内容

(一)开展达标复核

3月至4月中旬,组织力量,以大排查或其他方面发现有饮水安全问题的贫困户,农村饮水安全解决措施薄弱的贫困户,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或分散供水工程的贫困户,集中供水工程覆盖范围内采取分散供水方式的贫困户为重点,围绕农村安全饮水“四项指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饮水安全达标情况复核工作,入户开展达标复核时填写县级贫困人口饮水安全达标入户复核及问题整改工作清单,发现有问题的,立即制定整改措施,确保在6月底前整改完成。

(二)开展自查工作

自查“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建立后落实情况和对运行管理经费是否足额落实。自查农村供水工程水价核定与水价收缴工作;4月底前完成各种规模集中供水工程水价核定;6月底前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收费处数、水费收缴率达到相应比例规定;12月底前集中供水工程收费处数、水费收缴率达到相应比例规定的总体要求,自查是否落实本地具体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是否建立具体的推进措施。自查水质检测报告是否按规定入档,如有6月底前按照规定入档;自查农村饮水安全“明白卡”发放工作,是否按照规定制作、发放、张贴农村饮水安全用户明白卡,如有6月底前按照规定制作、发放、张贴农村饮水安全用户明白卡。

三、任务分工

从即日起到6月底,由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和水旱股同志复核全县贫困户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和自查“三个责任”“三项制度”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做到立行立改,确保6月底前整改到位。在整改期间每月28日向州水利局报送复核及整改工作进展情况表。在复核自查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复核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下乡与乡政府、村委会等协同入户核查,严格按照农村饮水安全脱贫现行标准进行复核,确保饮水安全户户过关。

篇5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对策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Ni Yanfang ,Zhang Li

( Heilongjiang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Harbin 150056,China )

Abstract: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rmers and the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and health.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eilongjiang province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undation, summed up the "12th Five-Year" period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ject and rural water remediation contiguou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water sources, from two aspects of water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give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ter conservancy, health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departments share advice in the data, as the province's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work to provide decision support.

Key words: countryside;drinking water source;water quality;countermeasure

1、黑龙江省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1.1工作基础

饮水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13年3月,总理在会见记者时提出要“对于水污染、土地污染的状况,要摸清底数,进行坚决的整治……把让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2015年7月,黑龙江省政府办公d印发了《黑龙江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的通知》(黑政办综〔2015〕17号),要求各地于2016年9月底前,全部完成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由所在地政府自行确定保护范围。省水利厅、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省计生委及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转发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省环保厅与水利厅密切联系和配合,加强农村供水管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2016年1月,省政府下发了《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2016年3月,省环保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通知》,督促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保护区划分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目前,省水利厅按照水利部、省政府的要求,已起草完成《黑龙江省农村供水运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以省政府名义出台,指导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运行管理工作。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从2006年6月开始部署和落实全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调查、评估和规划工作。先后完成了《黑龙江省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调查报告》(地级市和县级市)、《黑龙江省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以及《黑龙江省2014年度典型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等。2015年,环境保护部要求各省开展典型农村饮用水水源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工作,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按照要求,分别编制完成了《2014年度黑龙江省典型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和《2015年度黑龙江省典型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我院在多年调查评估全省饮用水水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黑龙江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资料汇编》,为全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

1.2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情况

黑龙江省符合国家农村饮水安全政策的受益人口2218万。2005年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黑龙江省累计完成建设投资7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9亿元,省级配套20亿元,地方自筹10亿元。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9691处,解决了22812个村屯饮水安全问题,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为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保障。2011-2015黑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总计投入建设资金52.3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4.68亿元,省级配套投入15.24亿元,市县和农民自筹资金2.42亿元。新建农村供水工程11464处,解决了800.59万农村居民和1557所学校、40.4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问题,“十二五”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达到100%,广大农村妇女儿童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取得了明显成效。

1.3农村水源地连片整治情况

2012-2014年,黑龙江省实施农村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5项,受益人口7.57万人,资金总计294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1420万,省级专项790万,县级630万,自筹资金105万元。整治工程主要包括:一级保护区违章建筑拆除、污染源清理、植被绿化以及围栏建设等;二级保护区污染源治理(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新建卫生厕所)、界标界牌设置等。

2、黑龙江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水源地特点

黑龙江省农村饮用水源地类型以地下水型为主。抽样调查的191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中,河流型水源地为6个,水库型水源地为1个,地下水型水源地为184个,占参评水源地总数的96.34%,抽样调查的农村水源地的水源类型数量、供水量见图1。

2.2水质问题

天然背景值超标。抽样调查的水源地中有29个水源地水质超标是由于原生地质环境造成的。包括24个地下水源地铁、锰超标;2个地下水源地氟超标;2个地下水源地pH超标水质偏碱性;1个河流型水源地锰超标。河流型水源地锰超标是由于含锰的岩石地在融雪期和汛期随着水流冲刷进入河道,导致地表水源地锰含量超标;其他水源地的铁、锰超标或伴有浑浊度超标的原因是地下水取水层处于含铁离子较高的岩层,由于铁、锰多为伴生矿,含铁离子高的岩层也会存在一定数量的锰,使得地下水中铁、锰的天然背景值就较高,加之水源井一в捎诘叵滤的集中开采,加速了含铁、锰物质的溶滤,地下水中铁、锰逐渐富集。

人为污染造成的超标。出于成本的考虑,农村大部分水源地位于居民生活区内,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尿液不经处理随意倾倒,耕地施用农药、化肥等均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源地水质。此外,部分水源地周边还存在农家乐、排污口等容易对水源地造成污染的风险源。

2.3环境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相对于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区划分率、保护区标志设置完成率、具有应急水源比率等均不高,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和保护工作相对滞后。

2.3.1农村水源地管理部门职责不清

根据调查,目前黑龙江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存在多头管理及无人管理的现象,基层政府、水利部门及环保部门之间对水源地保护工作的职责不清,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基层环保部门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

2.3.2农村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工作滞后

目前,我省参与调查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大部分仍未划定保护区范围、没有设置隔离设施及标志标识,基础设施不完善,水源地基本处于敞开式的无保护状态或开放式管理状态。水源地周边存在的违章建筑、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及畜禽养殖污染等,威胁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由于地方资金短缺,规范化建设实施难度大。

2.3.3整治工作实施难度大

黑龙江省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类型以地下水为主,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受人类活动影响大的特点,保护区内违章建筑整治难度大,污染隐患短期内难以根治。水利部门建井时和环保部门前期沟通较少,为了取水方便和降低供水成本,农村水源地多位于民宅附近或农田内,导致保护区划分完成后,后期整治工作征地拆迁实施困难。另外,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以及新的化学品使用量居高不下,对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农村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放,生活垃圾大部分随意倾倒,极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随着我省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粪便和养殖业废水大量增加,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进而影响饮水安全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2.3.4农村水源地监测体系不健全

目前,地方环保部门的监测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绝大部分县级监测站不能正常发挥监测职能,具备常规水质监测能力的较少,监测条件较差。即使部分水源地开展了水质常规监测,其监测项目、监测频次也没有作明确规定,水质监测项目少,不能满足水源地监测的需要,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状况,且缺乏应急监测的能力。另外,水源地监测数据未能与防疫部门及水利部门联网共享,一方面各口径存在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另一方面重复监测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

2.3.5饮用水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饮水安全管理和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和制度不完善,执法难管理难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相关法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部分条款需要修改,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对饮用水管理和地下水环境保护的需要。

3、对策与建议

3.1明确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责任主体

黑龙江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归属单位不一,尚没有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议政府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监督管理和建设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尽快明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及相关违法行为监管的责任主体,以立法、制定法规或者多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进一步确定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让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化。

3.2摸清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底数

全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具体数量和基本状况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调查,并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设置保护标志,明确保护措施。所以建议对全省范围内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要开展进一步调查,摸清全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数量、水质及周围环境等基本情况,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及有效保护提供详实的依据。

3.3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

对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加强对保护区内及其上游环境监管和风险源排查,对上游存在的工业园区及风险源企业要求开展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并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对水源地周边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对农田采用测土配方等科学施肥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田化肥的用量和流失;合理改变农业施肥方式,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消除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及堆放对保护区水体水质的影响;针对畜禽养殖污染,因地制宜建立户用沼气池等污染治理措施,推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良性循环。

3.4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能力建设

提高农村水质监测能力,加大对市级及县级环境监测能力的投入以及人才的培养,迅速提高各级环保部门的监测能力,为广大农村的饮水安全提供保障。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传统的管理方式效率和实效性均较低,应建立农村水源地电子档案,实现农村水源地的信息化管理,方便管理部门实时掌控水源地的基本信息,提高管理效率。全省大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还没有完成保护区划分,配备净水设施和消毒设施的水源地数量也较少,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行基础能力建设。

3.5推进多部门联合执法、监管

篇6

按照会议要求,现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形为丘陵山区,地势北高南低,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属于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十年九旱,多年平均降雨量440毫米,2018年降雨量为350毫米。境内共有大小河流511条,且多为季节性河流,只有**河没有断流外,其余河系全部断流。由于多年干旱,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农村居民饮水困难。

**共辖30个乡镇区261个村,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总人口55.56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口39.98万人。自2005年开始,全市共建设饮水工程928处,解决农村21.61万人饮水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54.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8.3%。还有18.37万人未达到集中供水要求,饮用自家小土井水。

二、脱贫攻坚工作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对饮水安全的要求,2018年11月,**水务局会同扶贫局联合对各乡镇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饮水安全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镇区核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及非贫困村的饮水安全情况,经各乡镇区核查上报,全市共有14个乡镇区、25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1个)、38个村民组,出现饮水困难,采取工程措施,计划总投资1403万元,新建饮水安全工程35处,解决7345人饮水不安全,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36人。实施方案已上报朝阳市水务局,待评审。2018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投资1768万元,实施饮水安全工程48处,解决了13677人饮水不安全,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9人。

三、水质配套完善工作

    按照解决全市饮水型氟超标问题,同时,一并解决其他地方病及水质问题,2018年11月,市水务局会同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对各乡镇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镇区对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现状进行认真调查,经各乡镇区调查上报,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报告,全市共有4个乡镇区、5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3个)、9个村民组,出现水质问题,采取净化设备处理水质问题,计划总投资393万元,配套完善水质工程6处,解决1995人饮水不安全,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0人。实施方案已上报朝阳市水务局,待评审。2018年**实施水质配套完善工程4处,解决了2016人饮水不安全,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人。

四、提高两率工作

截止到2018年底,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54.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8.3%。为了完成上级任务目标,即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7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集中供水率还差20.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还差21.7%,两率标准如果达到国家最低标准要求,全市还需要通过建设农村饮水工程解决10万人饮水问题。根据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农村饮水安全实行“省负总则,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市政府已同意用“一般性地方债券”资金解决两率人口饮水问题,使两率达到上级要求标准,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已上报。2019年**计划解决5.48万人,估算总投资1.05亿元,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67.7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2.05%;2020年我市计划解决4.45万人,估算总投资0.85亿元,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78.9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3.18%。由于**“地方债券”已达到风险预警区,上级是否还能给“地债资金”,尚不明确。

五、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工作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已初步落实,但无经费制定各项公示牌,三个制度市政府正在协调相关单位制定。

(注:三个责任:根据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农村饮水安全实行“省负总则、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地方人民政府是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等部门的行业监督责任、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三项制度:健全完善县级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和运行管理经费。)

六、存在问题

1、虽然建立了县级运行管理机构,但无经费来源。按照**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成立市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站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市也成立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站,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编制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及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负责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检查、工程验收及工程管理指导等工作,属于自收自支单位,无经费来源。

2017年4月27日,辽宁省财政厅、水利厅联合下文(关于印发辽宁省水利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辽财农[2017]237号)文件里第十五条规定“资金不得用于财政补助单位人员经费和运转经费”,只能提取设计费、监理费和招标费,不得提取建设单位管理费。饮水站工作不能正常运转,人员已面临着开不开工资的局面。

2、设备老化、损坏、维修资金没有来源。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饮水工程从水费中支付维修资金,或设备出现坏损由用水户均摊费用,或由乡镇水利站出资维修,但远不能解决设备的正常维修,一旦发生设备大的损坏就更难解决,势必会造成饮水工程停止运用。(例如,2010年前建设的饮水工程,工程建设标准低,且经多年运行,部分工程已严重损坏,影响效益发挥;尤其是水泵和微机已年久失修,水泵和微机本身是电子设备,易损坏;部分工程的PVC管路已老化,需要更换,无维修资金)。另一方面,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面广,供水管线距离长,跑冒滴漏严重,而由于缺乏专业维修养护队伍,加之日常管理维护意识不强,工程年久失修也是工程设施损坏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损坏、报废率高,导致维修资金需求量大。

3、水源位置难确定。我市近两年旱情较严重,自去年春季到现在,没有有效的将水和降雪,地下水位下降较严重,不少水源井已经干枯,水源选择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虑水质,所以农村饮水工程水源位置很难选择。

4、管路铺设难度大。各乡镇都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美丽乡村和宜居乡村,村屯路面大都已硬化,路面破坏后需修复原样,但无修复资金;施工时还需占用村民的田园及树木,但无赔偿资金。

七、下步工作措施

1、在方案未批复前,先行确定井位,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

2、待计划下达后,立即组织招投标,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年末全部解决**贫困村贫困户饮水不安全问题。为了不影响工程按时完工,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批复项目时对“招投标基本情况”予以明确。

3、按照上级对“三个责任” 和“三项制度”的要求,2019年5月20日前上报“三个责任”的责任人, 2019年12月20日前上报“三项制度”。

篇7

一、*年水利工作完成情况

(一)灾后水利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

今年元月以来我市遭遇罕见的强雪凝灾害,全市水利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饮水工程供水设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给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全市渠道898.15公里,供水管道1861.75公里,龙头闸阀65961套,水表179661块,提水泵站285站,水库管理房18间470平方米,小山塘298座,小水池317口等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8518.98万元。灾害发生后,根据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示精神,全市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高度重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深入受灾第一线,调研摸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争取资金,全力以赴,克服各方面困难,做好抢修和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共投入抢修资金4400余万元,修复水源设施2285处,修复损坏管道1861.8公里,更换水表179661块,修复损坏的饮水提水站285站,恢复正常供水96.71万人,已全部恢复受灾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恢复渠道898.15公里,整修山塘298座,修复其它水利设施217处,恢复提灌设施427站,修复小水池3360口,保证了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确保了春耕生产的正常进行,为今年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强力推进

1、解决农村20万人饮水安全,农村群众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根据*市*—2009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和实施方案,我市*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共需完成342处,解决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涉及全市6个区、市、县,其中开阳县6.53万人、修文县3.5万人、息烽县0.8万人、*市4万人、*区2万人、*区3.17万人。该工程计划投资7951万元,其中中央国债资金3209万元,省级补助502万元,市级水利资金481万元,市级国开行贷款1500万元,县级配套1139.4万元,群众集资和投劳折资1119.6万元。由于受雪凝灾后恢复重建的影响,该批项目于今年5月底前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6月初陆续开工建设,截止12月20日,已完成投资7953万元,安装供水管道3380公里,新建提水泵站1477千瓦/166站,新建蓄水池27781立方米/924口,完工342处,解决了20.2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已完成计划的101%,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2、抓好*水库、*水库等饮用水源治理和保护,确保取得显著成效。

对饮用水源进行保护和治理,是我市近年来重要工作之一。一是积极投入资金,对饮用水源地进行综合治理。实施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水库流域(石板井-摆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投入600万元治理面积20平方公里,现工程已全部完成。该项目的实施,对改善*水库水质有重要作用。二是加强前期工作建设。为加强水源区生态管护体系的建设,前期试点工作正在开展,目前生态管护人员已进入培训阶段。同时,已完成《关于加强对*水库、*水库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市人民政府已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目前正配合省水利厅、*区政府及市相关工作部门抓好两库的治理和保护工作,同时,完成了《*水库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评价报告》,将为依法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府重大工作目标已基本完成。

1、重点协助做好《*市*水库资源环境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配合省水利厅监督发电企业按照两湖综合水位控制线监督落实方案的规定加强取水发电监督等工作。

积极协助市人大、市法制办开展《*市*水库资源环境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按要求参加相关会议,起草相关内容,及时反馈修改意见。配合省水利厅监督发电企业按照“两湖”综合控制水位线监督落实方案的规定加强发电取水等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省水利厅及省“两湖办”下发的《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水位综合控制实施方案》的规定,明确由*市水利局每日监测“两湖”水位,上报我局,并由我局上报省水利厅。为“两湖”监测,科学调度,做出了积极努力。

2、进一步做好亚行贷款水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实施国开行贷款水利建设项目。

*市亚行贷款项目总投资24亿元,规划新建中、小型水库44座,对重点中型灌区进行改造,新建雨水集蓄利用“三小”工程12.5万处,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重点水源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800平方公里,项目实施后可在一定时期内,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工程性缺水问题。该项目*年6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7月通过亚行正式评估。亚行项目总可研报告(鱼洞峡水库除外)现已编制完成并获得省发改委批复,资金申请报告已编制完成,待核心子项目鱼洞峡水库可研报告及各专题报告审批完毕后,一并报国家发改委。目前省水利厅、省发改委已对鱼洞峡水库的可研报告进行审查,待取得鱼洞峡水库的土地预审和环评批复后再进行批复。

*年10月14日,水利部水规总院对鱼洞峡水库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预审,11月29日,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审查,近期将进行批复。

鱼洞峡水库(*区部分)土地预审工作已完成,由于多种原因,黔南州龙里县部分工作进展缓慢,市政府高度重视,袁周市长、帅文副市长多次出面协调黔南州、省国土厅,我局将加大协调力度,力争2009年1月完成整个项目的土地预审工作。

在此同时,按要求完成了鱼洞峡水库的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土保持方案、移民安置规划,防洪评估报告、规划专题论证报告、压覆矿产报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林业采伐规划专题、土地勘界报告、文物调查报告等专题报告的编制和审查工作,其中水资源论证报告、压覆矿产报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文物调查报告已获得批复,其他专题报告近期也将获得批复。

目前,已协调省发改委、省水利厅对上报计划开工的第一批小(一)型水库的可研及相关专题进行审批,做好开工建设的准备工作。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水利工程建设是跨年度实施项目,包括新建7座小(二)型水库、治理8座小型病险水库、新建万口小水池、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1.67亿元,其中国开行贷款1亿元,地方配套0.67亿元。*年我局组织完成了国开行贷款水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总体实施方案工作,市发改委已对整个项目可研及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批。截至目前,“万户小水池”工程已全面完成,8座病险水库已治理完成,*水库流域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已完成,7座新建水库已全部开工建设。

3、重要饮用水源地水土流失40平方公里。

按照与市政府签订的《*市“依法治理两湖一库,确保市民饮水安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今年要“完成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总投资1200万元”。该项目是一个跨年度实施的目标任务,现已完成前期工作,目前工程概算已送市政府评审中心审价,待审价结束后立即组织实施,确保2009年4月底前完成建设。

4、完成5座病险水库治理。

*年完成5座病险水库的治理任务,其中修文高潮水库和息烽老厂水库已全面完工,*市迎燕水库和开阳县闸子门、大堰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

5、全年完成水利基础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

6、加强以法治水,推进依法行政。进驻政务大厅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承诺时限在原来基础上压缩30%以上;使用*市网上审批系统,纳入*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

我局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于元月8日起,将全部行政审批事项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进行审批,并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及中心要求进行办理,使行政审批承诺时限在原来基础上压缩30%以上。*年我局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26件,办结26件,办结率为100%。目前,正按市委、市政府要求,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在原有39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合并精减,提高行政效能。

(四)部门职能目标已全面完成

1、认真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防汛抗旱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常规工作,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防办的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区、市、县的通力配合下,通过以下有效措施,确保了全年防汛抗旱工作无责任事故发生。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做好防汛安全大检查,及时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加强与气象水文等部门联系会商,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和管理工作,落实好防汛抗旱资金,加强防汛通讯基础建设,初步建立*市防汛抗旱气象水文共享平台。*年10月10日,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总结会在*市召开,我市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并将*市规范化建设工作作为样板向全省推广。

2、完成*水库、*水库、*水库防汛调度中心建设。

*水库、*水库、*水库联合防洪运行调度指挥中心,属*水库扩建加高工程后续建设项目。工程位于*水库大坝右侧,于*年8月29日正式动工。*年10月完成主体和装修工程,并于10月14日完成了工程竣工验收,2009年完成项目的投转固工作。

3、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去年9月,我市冬春水利建设拉开序幕,12月20日,全市水利工作会议召开,市人民政府再次进行安排部署,冬春修水利进入高潮。经过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于今年4月底全部完成。全市累计投入劳动积累工68.92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137.9万立方米,累计完成投资7602万元。具体完成情况为:山塘整修79处;渠道防渗修复58公里;新建、改建提水站装机容量20136千瓦;新建水池、水窖2000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平方公里。已全部超额完成了冬春修计划任务。

完成以上工作,全市共新增水浇地40600亩,改善灌溉面积4345亩,恢复灌溉面积34197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00亩。

篇8

轻轻拧开水龙头,一股清洌的水流奔涌而下,迸溅出晶莹剔透的水花,趴在水池边的娃娃欢闹着跳开,拍着小手开心地嚷着“水来啦,水来啦”。看着这一幕,江山市长台村村民的脸上漾出了笑容:“我们村早就接上了自来水管,却一直没能正常通水,偶尔倒是会有些黄泥水,很不卫生。现在好了,天天盼着的自来水终于来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2008年,江山市曾启动实施了峡口水厂集中供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主要供给南部8个乡镇17.8万人的日常用水。然而,由于水厂供水能力不足、管网渗漏严重等问题,尽管村村户户都接上了自来水管,但村民仍无法喝上放心的饮用水,尤其在夏季用水高峰时段,部分村甚至出现持续断水的窘境。当地百姓对于稳定供水的愿望十分强烈,自然也成了江山市本届人大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

代表呼声紧扣民意

深入调研直面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对于百姓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江山市人大代表徐樟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选出来的,把群众的声音带到大会上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位连任两届的老代表,在2012年的江山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领衔提出了《关于要求尽快落实峡口水厂正常供水的建议》,要求政府抓紧理顺水厂管理体制,增加供水设施,实现正常供水。

那次人代会上,除了徐樟明,还有多位代表就加强农村自来水管网管护、加大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资金扶持等方面提出建议。代表们的呼声引起了江山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坚定了常委会把解决农民饮水难问题作为本届监督重点一督到底的决心。当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并将有关审议意见交政府研究落实。

为了更直接地掌握代表们的建议诉求,江山市人大常委会还在以往“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了“代表连心面对面”活动,通过面对面走访、面对面座谈、面对面反馈,深入基层一线、走进代表家中,与代表们共商治水之策,并及时反馈给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研究落实。2012年,江山市启动了峡口水厂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对供水设施进行了技术改造,供水能力从原来的0.6万吨/日提升到了2.2万吨/日。

“水厂供水能力虽然提高了,但输水能力仍有限。”“村里部分水管铺设较浅,我看是鸡爪刨一下都会破。”……2013年10月,在江山市石门镇会议室里,一群人正围坐桌前讨论得热火朝天。原来,为了把准农民饮水难问题的症结所在,江山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南部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题调研组,深入峡口水厂及10多个乡镇、部门,现场勘查工程运行情况,座谈梳理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产生的原因,广泛征集对策建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真正找准农民饮水难问题的症结,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哪里缺水哪里添置增压泵,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难以根治问题。”面对采访,专题调研组负责人坦诚相告。很快,调研组提交了一份全面翔实的报告,直指饮水工程存在“主管偏小,水压不稳;质量堪忧,漏水严重;管护不顺,职责未明;供水不畅,水费难收”等四大问题,并对应开出了抓好管网整改、加快项目接管、完善管理机制、重视队伍建设等四剂“良方”。

该调研报告被迅速送到江山市党委、政府领导的案头,成为党委、政府作出决策的重要参考。2014年,峡口水厂至凤林镇溪尾山村一条9.4公里的输水主管扩建工程顺利实施,并被纳入当年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

组合监督持续发力

多措并举破解难题

水!水!水!2014年1月,江山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其间共收到农民饮用水方面的代表建议12件,农民饮水难依旧是当年代表、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此次人代会上,《从根本上解决南部乡镇17.8万群众饮用水问题》等2件建议被直接交由市政府进行重点办理,由市长亲自领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亲自督办。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17.8万群众饮水难问题,就必须综合听取报告、视察调研、实地检查、情况通报等多种监督方式,实施重点监督、跟踪监督和反复监督!”如何把重点建议督办到位,从根本上解决17.8万群众饮水难问题,江山市人大常委会找到了答案。

肩负百姓重托,承诺掷地有声。2014年3月14日,江山市人大召开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政府关于峡口水厂供水区域和廿八都镇饮用水工程建设情况的工作安排;9月,组织开展 “代表连心面对面”活动,深入基层一线听取民声、集中民意、汇聚民智;9月17日,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前往峡口水厂扩建工程施工现场,实地检查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情况;12月31日,召开重点建议办理情况通报会,通报2件重点建议办理情况……

在一连串监督“组合拳”的有力推动下,江山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推进,制定出台了《江山市农村饮用水管理办法(试行)》、《江山市峡口自来水公司供水区域内农村饮用水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实施了峡口水厂主管网扩容及附属设施建设工程。同时,加大对供水管网的巡查改造力度,供水能力和供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有效缓解了南部乡镇17.8万群众的饮水难问题。

跟踪问效成效显著

为民实现多年夙愿

“用上自来水真好!” 江山市坛石镇五圳村村民林根友深有感触地说。原先,他一直与邻居共用一口水井,不仅水质不好,一到旱季还会有寄生虫。跟林根友一样,坛石镇的部分村庄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等客观因素制约,只能通过建设滤水池、清水池或独(联)户打井等方式获得饮用水,早日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成为当地村民最现实而迫切的需求。2015年,王喜祥等多位代表提出建议,要求政府抓住“五水共治”的有利契机,尽快实施坛石镇农民饮用水扩面提升改造工程,引起了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代表的呼吁下,在人大的推动下,坛石镇农民饮用水扩面提升改造工程于2016年春节前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8个行政村4700余户1.7万余人终于能和城区居民一样喝上健康、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除了坛石镇外,江山市借助“五水共治”东风,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逐步解决的总体思路,不断理顺供水体制机制,继续做足农民饮用水扩面提升文章,先后启动了廿八都镇、双塔街道等饮用水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截至2016年9月,廿八都镇饮用水提升工程已完工并开始供水,双塔街道已完成2000多米主管网铺设,计划2016年底全面完工。为确保水质长期达标和供水安全,江山市还建造了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站,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并经常性组织开展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巡查,严厉打击各类污染水源的违法行为,及时消除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篇9

[关键字] 农村饮水 饮水问题 安全意识 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身边的物质要求也已经有了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城市,人们对周围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文明追求要求非常大,尤其表现在饮用水上,水的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在生活中对饮用水中更是相当多的要求,很多居民不但有了饮水机而且是高端进化的饮水机,对水质的卫生安全非常重视。但是相对来比较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对于身边的饮用水就没有那么高的重视度。他们不如城市居民对水质的要求那么高。在农村大多数的居民都是直接饮用地下水,没有经过消毒。他们对于水质安全的问题重视性比较薄弱。对于农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我做过了很多的调查和分析,现在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一下。

一、农村饮水现状的调查和了解

都匀市位于贵州省南部偏东地区,苗岭南坡,北邻麻江县,东靠丹寨县、三都水族自治县,南连独山县、平塘县,西接贵定县,南北长62.3km,东西宽64km,总面积为2274km2,辖18个乡镇,5个办事处(3个街道办事处,2个城郊办事处)。2009年底全市总人口48.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0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4.53%,居住着布依族、汉族、水族、侗族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人中的69.8%,都匀市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54.03%,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农村饮用水的水质问题与农村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由于水质受到自然和经济等条件制约,现在很多居民的饮水问题长期存在,当前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农村饮水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性非常突出。在农村饮水中,农民没有注重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在一些农村周边地区或水源上游有一些村寨、养殖厂、矿山等,他们直接将一些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施工废水排入地下或者周边的河道中,然后农民直接在这样的环境中涉入这样的水直接进行饮用,这就导致一些农民身体健康出现严重问题。现在,在农村很多居民的饮水习惯就是直接饮用生水,没有进行一点的消毒,长时间的饮用生水加之水环境的污染使很多人会患上肠胃方面的疾病,同时在调查中分析,很多居民的盛水工具都是水缸,并且长时间不进行清洗,循环使用,然后在直接的摄入饮用水,这样的水很容易造成菌落总数超标。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村居民的饮用水井与厕所的距离非常的近,这样就会更加大污染源,生活以及生产用水来自于地下水、地表水,对水源水质化验结果大部分为大肠杆菌及菌落总数超标,因此保护好水源及防止输水中水质污染是保证水质的关键。对都匀市的农村地区进行了更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类似现象比比皆是,综合现状来看,农村安全用水问题亟待大家重视。

二、对农村饮水安全采取的措施

都匀市农村人口占城镇总人口64.53%,农村人口较多,农村饮水问题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关注的一项重要问题。为了使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得到很大的解决和关注,相关部门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具体如下:

1、增强安全用水意识

在农村饮用水问题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意识,水利部门定期在农村中发放一些传单或者宣传手册,帮助农村居民了解一些安全用水的常识,相关部门可以在农村中讲解一些安全用水的文化知识。帮助农民了解安全用水给大家带来的健康。一是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必须把保护水环境放到新的高度来认识,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二是继续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尽快减少城镇污水的直接排放。三是告诫农村中的农村居民也要对一些周边污染源监督,防止污水的随意排放,减少对饮用水的污染。

2、注重安全饮水器具的清洁

在农村饮用水的安全意识中,除了要加大农村居民的饮用水的安全意识以外,还要进行实际行动。首先就是要对饮用水的器具进行清洁,对于饮用水的器具要保持干净,尤其是盛水器具,要时刻消毒,盛水器具和饮用水是直接接触以后涉入到居民口中。例如,在农村的盛水器具中水缸是要定时清洁的。或者尽量不用水缸盛水,用一些小型的器具盛水,这样既方便盛水又方便清洁消毒。

3、农药污染

现在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大家在农作物耕作的时候已经改用了一定的机械化和农药,尤其是在一些农忙时节,农民在农作物中大量施加农药,过后雨水的冲击使很多农药顺着农田直接导入到周边的河流中,有些将河流作为饮水水源的村民就受到影响。所以为了使农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得到保障,就要降低农民对一些农药的使用,减少农药污染使用,降低饮用水卫生和安全饮用问题,同时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最初选择水源时应尽量避免选择此类水源。

4、定期进行水质监测

由于水质长期处于变化的过程,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在有条件及经济允许的地方,成规模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经常定期进行水质监测。最近几年国家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也非常重视,已经组织卫生、水利等部门对农村饮水安全情况进行抽查,村民也应提高自主能动性,发现水质问题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

5、对农村饮用水进行消毒

饮水问题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水也是生命之本。经都匀市疾控中心出具的179份水质检测报告,结果表明都匀市农村饮用水主要存在大肠杆菌和菌落总数超标问题,大部分水源经过消毒才能饮用, 那么就要对农村饮用水进行消毒,具体措施如下:

1)自身饮水的消毒办法

对于农民饮水不像城市中居民饮水中的有一些先进性的高端消毒设备,那么农村居民就要对自身的饮水就要及时的消毒,首先可以采用直接投加法漂白粉法,此方法简单易学,但是投加量要视水质情况定。投入一定的消毒药物,投药前要按水量(m3)=井水水深(m)×[水面半径(m)]2×3.14公式计算水量。其中漂白粉溶液的配制方法是:称取所需漂白粉,加少许清洁水调成糊状,然后再加适量清洁水稀释至充分溶解,搅匀后静止沉淀,静置后取漂白粉上清液倒入需消毒的井水中,用吊桶将井水震荡数次使井水搅匀,待30分钟后即可使用。每天消毒1~2 次,消毒应在取水前l~2小时进行。其次就是要持续消毒法。把一定量的漂白粉装入容器内,加水搅拌后放入水中,利用取水时的振荡作用,使氯经容器的孔眼或容器壁慢慢地渗出来。一次投药可维持数天至数周。在农村地区长时间未使用的老井应实施卫生处置方法主要是彻底清理井内污泥、异物,采用过量氯消毒法消毒,新渗入井内的水即可利用,并按常规井水消毒方法进行日常的井水消毒工作。

2)对周围工厂的监督

对于农村,村民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周围环境对水质的影响,也很少对其进行关注,在农村周围边去地区很多工厂的污染作业使农民的饮用水遭受到极大的污染,所以为了改善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农村居民自身就要对周围的工厂进行监督。相关部门也要及时的对农村工厂的排污进行监督。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增加农民的饮水质量。

3)饮水来源的消毒

为了保证农民用水的安全性,农民自身就要积极的对饮用水源进行消毒,有了一定安全用水意识就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在饮用水源上进行严格的消毒,阻断饮用水来源的传播点。水源安全是重点。首先是井水消毒,其次就是家庭饮用水消毒,存水器具必须干净。煮沸是安全有效的消毒方法。喝水的器具也要时刻消毒,阻隔水源污染是饮水安全的重点。

三、管理部门给予的措施

在农村饮水问题中,管理部门也在不断的加大对农村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管理,除了定期在农民中宣传一些知识以外,国家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已经解决了都匀市11.87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更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重视程度。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新建,将逐步改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情况,通自来水,进行水质消毒处理,统一对水质进行卫生管理,环保等部门也应加强对农药以及周边工厂对水源的污染管理,在多方面上采取有效的福利政策帮助农民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给老百姓带来福音。

四、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安全的饮用水是每一个人的最基本需求。随着农村安全用水的意识在不断的提高,也引起了很多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了帮助农村居民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他们都在加大执行力度并且在很多方面中都在给予帮助。希望农村朋友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参考文献:

[1] 王枝兰.都匀年鉴-2009[Z]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第一版.

[2] 实习记者 胡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五千人受益[N].毕节日报.2009-03-06.

篇10

[关键词]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管理

中图分类号:TV674文献标识码: A

所谓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主要是指在优质水源地的集中取水,经过净化与消毒处理后,通过输水管网直接送到用户家中的一种符合农村地区实际要求的供水形式。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中,水质是重点的监控项目之一,如果供水的水质不达标,将严重危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加快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必须将水质管理置入重要的位置,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切实服务于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

1我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管理现状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平度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质管理现状,笔者查阅了平度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农村地区水质监测报告及相关资料,调查范围覆盖了全市5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在本次调查中,选取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项目75个,在掌握工程规模、运行状况、收益人口、经济投入等基本情况后,从水质的消毒处理、检测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中水质管理的现状。

供水消毒率的地区性差异显著,在本次调查中相关结果显示,全市现阶段运行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中,消毒率仅为60%左右,而且各地区在供水消毒率方面的差异十分显著。如南村、蓼兰镇供水消毒率在40%以下,古岘镇的供水消毒率在50%左右,而其他乡、镇均保持在70%以上的供水消毒率。引发以上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技术条件、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等因素较为常见。以南村镇某个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为例,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工程建设中只能使用常规的工艺与处理设施,并没有按照要求设置预处理或深度处理设施,从而导致供水消毒率较低,而供水质量与国家相关标准差距较大。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规模不同,与供水消毒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划分为村、乡镇2个等级,工程的建设规模越大,其基础设施和工艺、技术条件越好,供水的消毒状况也较为理想。乡镇及大片区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设计与建设中,由于其覆盖范围较大、供水人口数量多,一旦出现严重的水质问题,将引发较大的社会危害和不良影响,所以,对于供水消毒问题的关注率更高。相对而言,村级小型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中,对于供水消毒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很毒消毒措施都没有落到实处,这也是引发农村地区供水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

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中,普遍存在水质检测能力较差的缺陷。在本次调查中,具备水质自检能力的工程项目仅为10%左右。水质检测对于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工艺和技术改造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如果其水质检测能力较差,将导致供水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另外,在调查工作中发现,部分乡、镇及大片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中虽然配备了专业的水质检测设备,但是为了降低运行管理成本,相关设备仅是作为“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管理的具体措施

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事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是农村水利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工作任务。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随着我国各项饮用水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水质检测标准的出台,对于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结合相关调查,以及平度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现状,提出了以下具体的水质管理措施。

2.1工程技术管理措施

根据各地区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现状的不同,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中应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在水源的选择中,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综合各类水利资料和现场勘探结果,在保证水源优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区域供水能力。

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技术方案设计中,必须注重其经济性与合理性,并且将水质安全管理作为重要的研究项目。结合本地区经济、技术条件的不同,应选择最为合理的工程形式与处理工艺。在完成工程技术方案的制定后,必须经过水利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的综合论证,实现技术方案的不断优化,以逐步提高供水质量。

在农村集中 供水工程建设中,应加强新型设备的应用,常见的供水设备主要有闸门、水龙头、水泵、水表、电机等。根据区域水资源类型的不同,以及地势条件、经济技术等因素,对于水质相对较差的水源,必须应用先进的设备进行预处理或深度处理。例如,在部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中,存在地下水氟超标的问题,为了保证水质达到检测标准,可以应用大型水处理设备进行电渗析或活性氧化铝吸附。

2.2工程运行管理措施

在取水工程建设中,应加强引水渠、管道的管理,在选取管材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运行中,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引水渠,管道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局部渗漏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处理。特别是对于取水口的污物必须经常进行清理,防止污染物进入取水管道,而造成阻塞现象。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在冬季的运行管理中,应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防止管道出现霜冻的问题,常开水龙头,保持水流畅通是有效的防冻措施之一,但是要防止水资源的浪费。

在净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中,为了保证水质良好,必须定期对过滤池中的砂、碎石等填料进行清理,并且每隔一定时间装入新的填料。沉淀池要经常进行清淤与冲洗处理,特别是在雨季进行引水时,一定要防止泥沙大量进入管道或水渠。

在配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中,对于供应饮水用的水池必须保持不垮、不漏,对开敞式的水池,要定期清理池中、池底的污物,并且防止牲畜直接在池中饮水,以保持水质和卫生状况。

2.3加强水质监督管理力度

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质管理中,必须进一步加强水质监督管理力度,特别是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和相关执法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在农村地区全面开展生活饮用水的水质监督与监测工作,以保证水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中,供水单位必须获取由卫生监机构颁发的卫生许可证,并且定期采集样本送至相关部门进行水质监测,相关检测资料要认真保存。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管理中,对于生活饮用水必须加强水质消毒检查和日常性检测,根据实际供水能力的不同,合理确定水质的测定项目与检测频率,在供水单位内部要构建完善的日报、月报与年报制度,并且由专人负责相关报告的审核。

2.4 人员的加培训,健全水质管理制强管理度

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质管理中,供水单位应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与卫生知识的培训,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而且要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水质管理的相关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供水单位要健全各项水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对于水源安全防护、水污染事故处理、紧急事件处理等制度,从而构建完善的水质管理体系。供水单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制定相关制度的要求,明确自身职责,认识到加强水质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各种设备的运行以及水质的变化情况要认真进行记录,并且按照工作规范定期上报检测报告,以保证供水单位对于水质管理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杜绝各种供水安全问题的出现。

3 结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供水安全水平,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必须认识到加强水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部分长期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农村地区而言,一定要将水质管理置于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国内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水质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今后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与运行中,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水质管理措施,进一步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世瑕.村镇供水[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3-28.

[2] 徐彬士.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城乡供水与排水分册[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78-192.

[3] 李仰斌.村镇供水工程设计100例[M].北京: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35-40.

[4]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农村供水工程规划[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