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23:20:59

农村环保

农村环保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锦州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创建环境优美村镇为载体,引导农民树立清洁生产理念,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建设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创新模式,和谐发展。创建适合农村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环保工作模式,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发展,在发展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在技术、物资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3.统筹规划,形成合力。集中各部门力量,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项涉农资金和项目,确保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

4.重点突破,总体推进。引导和推进一批基础较好的村镇率先达到环境优美村镇标准,在此基础上,推广先进典型,总体推进。

5.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提出重点任务,项目安排要先急后缓,分步推进,优先解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工作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到20**年,农村环境污染趋势得到一定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得到保护,畜禽养殖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建设1—2个部级有机食品基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年,基本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基本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目标。

(二)主要任务

根据我市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近期治理目标,重点要完成以下4项任务。

1.加强生态保护。(1)做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特别是农村人口相对密集居住区的集中饮用水源;防治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工作,建立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制度。(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建设一批生态示范村、生态示范乡镇,努力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强化污染治理。(1)按照国家环保总局部署,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工作。(2)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对超标排放的养殖污染企业进行治理。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建设有机肥生产厂以及堆肥、工艺处理等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与达标排放率。(3)治理乡村工业污染。制定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对乡村工业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工艺落后、设施简陋、污染严重的乡村工业企业,予以限期治理、取缔或关闭;乡镇工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污染进行集中防治。

3.开展创优活动。按照《**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环境的村镇率先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环境优美村的标准。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作要着眼于以环境优化农村经济的增长,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提高乡村工业档次和效益。新建乡村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秸秆等再生资源转化及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水平。

4.推进环境建设。要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要配合建设部门采用适用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强化农村环境监管。有条件的县(市)区要适当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建设与人员配备。

三、重点工程

(一)省级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

在具有较好社会基础和较强经济实力的乡(镇)村,率先开展环境创优工作,到20**年创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个,环境优美村50个。

(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安全示范工程

建设**个农村水源地保护、饮水安全和小流域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内容包括: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调查与评价,水源地水质监测,划定水源保护区,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水源地周边截污、工业污染治理、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等。

(三)再生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

建设**个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内容包括:组织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研发,选择经济适用技术,开展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内容包括:根据县(市)区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有机肥、沼气、堆肥、粪尿处理及秸秆气化技术,综合利用各类环境工程等技术模式,每个县(市)区要建设1—2个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五)乡村工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内容包括:严格乡村工业环境管理制度,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和完善乡村工业污染治理设施。

(六)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农产品环境安全工程

建设5个生态养殖示范工程,**个农产品产地削减农药、化肥施用量示范工程。开展设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保护区工作。

(七)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1—2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工程。内容包括: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编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开展产地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制定实施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

(八)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

完善县(市)区的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加强协调,建立由市环保局、发改委、财政局、建委、农委、农领办、国土资源局、科技局、动监局、水利局、林业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环保局为联席会议召集单位。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把《行动计划》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以及“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资金渠道

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所需资金,采取政府补贴、部门支持、农民自筹、市场运作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在积极争取省级资金支持的同时,市财政要设立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专项资金,形成合力。县(市)区财政也要安排专项资金。

(三)政策措施

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制定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食品发展、有机肥推广使用等有关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建设,引导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四)科技支撑

加大对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开发适合农村的成本低、操作简单、高效实用的环保新技术,并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组织攻关,解决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加强农村科技人员培养与引进,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大农村环保科普工作力度。

(五)宣传教育

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实施《行动计划》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广泛开展“绿色村屯”、“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环境意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动员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工作,通过树立和宣传典型,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

农村环保范文篇2

几点思考

为什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如此重视农村环保工作,并且提出建设新农村的举措,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这是因为:1)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环保意识的淡薄。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仍未完全确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治型法律秩序仍未被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型法律秩序所代替。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采发展经济。2)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自我行为的随意。一些农民缺乏对环保法的了解、认识,认识不清环保法的内在经济动因,为了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滥伐林木,大肆捕获珍稀动物,过度放牧等等,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3)环保设施的简陋。虽然加大了对环保设施的投资,可是对广大农村来说却只是杯水车薪,一个村庄只有一个清洁工人,所有的清洁器具只包括一辆手推车、一把铁锹、一把扫帚。想想,一个村庄百来户人家一天会有多少生活垃圾的产生?这么简陋而又简单的打扫工具,一个人能应付得过来,一个人能吃得消吗?

几点建议

加大宣传的力度,扩大宣传的范围,增进广大公民的环保意识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宣传力度欠缺,农村环保法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在广大农村必须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环境意识。增强激励机制和考核力度环保工作是一项既苦又累更脏的活,而且待遇不高,一般人根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工作。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的投入,以提高农村环保清洁工的福利待遇,即提高垃圾搬运工的薪金报酬,让他们能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并且把环境卫生的考核纳入村长、书记的年终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予以处罚,以示告诫。加大投入填补环保工具1)在保证清洁工人基本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合理的情况下,在目前每个村庄只一个清洁工人的现况下,多招募几个清洁工人,以减轻每个工人的工作量,促进本村环境质量的提高。2)在农村现有垃圾房的基础上再适当填补一批垃圾房,增加垃圾房的覆盖密度,防止某些人以离垃圾房远为由,而乱扔乱丢。3)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每家每户填补一只垃圾桶,让群众将垃圾倒入垃圾桶,不至于随地乱扔垃圾,污染环境。

农村环保范文篇3

(一)我市农村环境现状与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乡镇规划得到重视;农村公路建设、能源建设、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步伐加快,测土施肥、秸秆还田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环境监管能力极为薄弱,农村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任意排放,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使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成为影响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广大农村地区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通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农村的具体行动;是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缩小城乡差别的具体措施。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创建环境优美村、镇为载体,引导农民树立清洁生产理念,逐步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各级政府要把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作为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大力宣传、认真落实。要在充分尊重农村意愿的前提下,提供必要的技术、物资和资金支持,发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2、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各部门要集中力量,在原有规划、计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统筹安排农村环境建设资金和项目,重点保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需要。

3、综合整治,和谐发展。坚持发展科学发展观,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创新适合农村特点的环境保护工作模式,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在发展中改善环境质量。

4、重点突破,总体推进。在环境优美镇、村创建上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引导和推进一批具有较好基础的镇、村首先达到环境优美镇、村的标准。

5、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重点抓好村容、村貌、卫生、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村镇规划和环保能力建设。项目的安排要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先解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趋势得到一定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得到保护,畜禽养殖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到2015年基本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目标。

(二)主要任务

根据我市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近期治理目标,到2010年重点完成以下六项任务。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首先,要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划定水源保护区,严格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特别是农村人口相对密集居住区的集中饮用水源。其次,要防治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对饮用水源的污染。第三,要建立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制度。第四,要杜绝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化肥农药对水质造成污染。

(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开展土地退化和矿山植被破坏的生态修复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严格控制因不合理开发导致新的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加强封山禁牧、封山育林。

2、强化乡村污染治理

(1)防治土壤污染。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工作,根据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试点,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2)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加强对畜禽养殖的环境监管,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重点保护的区域、流域和生态敏感区;要规范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超标排放的养殖企业进行限期治理;要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生产有机肥、堆肥等工艺处理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与达标排放率。

(3)治理乡村工业污染。制定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对乡村工业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乡村工业企业,给予限期治理、取缔或关闭;乡村工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污染实行集中防治。

3、开展村镇创优活动

要积极开展村镇环境创优活动。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环境的村镇率先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环境优美村的标准。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的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经济。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积极开发绿色、环保、高附加值产品,推进乡村工业生态化,提高乡村工业档次和效益。新建乡村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秸秆等再生资源转化及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水平。

4、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采取市直部门包扶,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等综合措施,在全市广泛开展清垃圾、清柴垛、清路障、清宅侧、清违建和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及村屯绿化等“五清、五改、一绿”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5、提高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1)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通过秸秆气化为村民提供燃气。

(2)推行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作。开展太阳能、民用炉灶、炕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6、推进农村环境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要配合建设部门采用适用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要加强农村环境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监管,适当加强乡镇一级环保机构建设与人员配备。

四、重点工程

(一)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

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已纳入我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和较强经济实力的乡镇、村,率先开展环境创优工作。全市建设20个环境优美乡镇,100个环境优美村。

(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安全示范工程

建设5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安全示范工程。在县(市)进行农村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划定水源保护区,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各建设1个饮用水源保护示范工程。同时,开展水源地周边截污、工业污染治理、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等工程。

(三)再生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建设5个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各县(市)要组织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研发,选择经济适用技术,开展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各建设1个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

(四)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程。建设5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各县(市)要根据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因地制宜的选择生产有机肥、沼气、堆肥、粪尿处理、各类环境技术模式,各建设1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五)乡村工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5个乡村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各县(市)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和完善乡村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各建设1个工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六)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建设5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工程。各县(市)要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编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开展产地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各完成1个(有机杂粮、野生茹、干鲜果品等)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七)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1、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2、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3、实现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做到达标排放。4、村庄道路要硬化平整,道路两侧栽树种花,要清除柴草堆、物料堆、垃圾、残土堆、粪肥堆,无散放的畜禽。

(八)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完善8个县(市)区的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1、加大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基础设施、装备和队伍建设,初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系统。2、加强农村环保科研能力建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畜禽养殖废水处理达标排放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加大农村科技人员培养与引进力度。3、深入开展科普与宣传教育工作,举办农村环保技术知识讲座,组织当地农民观看科普挂图、展板、宣传资料等,向农民传授农业环保实用技术,引导农民自觉保护农村环境,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要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卫生、民政、交通、建委、公用事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调度、协调和考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

(二)政策措施与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采取政府补贴、部门支持、农民自筹、市场运作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各部门要统筹安排专项工作资金,形成合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要作为环境优美村镇的配套工程进行安排,根据国家规定,从排污费中解决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工程建设,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有稳定的投入,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调整。

(三)科技支撑。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解决实施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加强农村科技人员培养与引进,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大农村环保科普工作力度。

农村环保范文篇4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项目,最早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在我国起步较晚,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9O年代获得长足发展;2005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2006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中国乡村游”旅游主题后,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和实施了乡村旅游的“百千万工程”,建成了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随农家俗、交农家友”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新时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近年来,“五一”、“十一”和春节3个旅游黄金周,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总数的70%。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发展对于拓展农业功能和领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环保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环保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2.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利用农村、农业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举措。但一些农村地方政府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往往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未经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就匆忙上马,盲目开发。致使许多旅游资源遭到掠夺式开发,甚至还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和浪费。在发展乡村旅游,进行食宿、娱乐、养殖、道路等设施工程建设时,施工单位一般就地取材,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动物失去栖息环境,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此外,在旅游景区(点)修建违章建筑,辟地摆设摊点,任意开辟索道以及工程建设时所产生的废渣、碎石、水泥、油漆等固体垃圾的随处堆放也会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2.2乡村旅游经营活动中重效益、轻保护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发展乡村旅游,追求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但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实施者在开发、经营旅游项目时,都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农村垃圾清理以及清扫外运、处理能力有限,填埋不规范,使乡村旅游景区(点)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此外,有些乡村在开发野炊、篝火、放烟花等旅游项目时所产生的污染以及以燃油为动力的游船或其他交通工具所造成的污染等,都是旅游管理部门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景区(点)超规模接待游客破坏了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景区(点)环境的承载容量相适应,如果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容量,就势必会对景区(点)的生态系统平衡产生影响与破坏,直接导致了景区(点)环境功能的减退和破坏。

3乡村旅游的环保机制建设

3.1加强乡村旅游监管机制建设①统一规划,明确目标。地方政府要对区域内乡村旅游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相应的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对重点区域进行必要的环境评估和监测,使环境保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②实行乡村旅游经营准人与退出制度。必须对新开发的旅游景区(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批。对管理不善,整改效果不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景区(点),实行严厉的退出制度。③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度。设立专门机构或专人对景区(点)的旅游开发进行管理和指导,实行旅游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度。④严格控制相关设施建设。严禁在景区(点)内大兴土木,严格控制在景区(点)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餐饮服务设施。⑤建立兼职与义务相结合的环保监督员制度。该制度有效弥补了景区(点)监察力量的不足。⑥建立环境保护押金返还制度。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农户,其经济能力弱,经营方式也是在传统的生活习惯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原则上不需要像旅游企业一样付费,但应当适当缴纳保证金。如对其经营的可能污染环境的各种产品以及产生的各种食品垃圾收取押金,当这些物品被送到指定的回收地点或处理点时,再返还押金。⑦提高景区(点)的垃圾处理能力。在景区(点)设置足够的分类垃圾收集箱,实现垃圾分类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实行垃圾日清理制度,保证不让垃圾在景区(点)过夜;实行经营者卫生责任制度,做好重点区域的垃圾清理、处理工作。

3.2加强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机制建设

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是公众了解环境基本知识,提高环境意识,选择环保行为的关键。要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就要将之纳入景区(点)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之中。对于景区(点)的管理者、开发者和经营者,要建立定期学习机制,促其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对于当地村民,要耐心向他们宣传国家的环保法规,协助他们逐步改变不科学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对于游客,要在其游览前,在门票、导游图、宣传册上采取直接教育的方式进行必要的环保教育,并在旅游线路中,要通过设立警示牌,悬挂提示标语,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

3.3建立乡村旅游环境市场保护机制

3.3.1乡村旅游环境资源产权清晰。在平衡公共利益和所有者与使用者利益的前提下,将乡村旅游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分配、拍卖给不同的产权主体。或者本着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使环境资源成为其经营者和维护者实实在在的“绿色资产”,从而构建起产权清晰的多元化乡村旅游环境资源产权结构,确立环境资源有“价”的理念,建立环境资源价格评估制度。

3.3.2实现旅游资源保值增值。借助于市场,使旅游资源变为“绿色银行”,实现旅游资源的保值增值:①以环境资源所有者及使用者“入股”的形式,参与旅游受益的分成,使乡村旅游环境资源能够真正为其带来“绿色实惠”;②依据景区(点)环境保护规划,由所有者或使用者筹措资金治理环境,并通过环境的改善,使环境资源保值增值,谋求多方共赢。

3.4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①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景区(点)的各项环境决策都要召开由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当地村民代表、旅游公司代表以及游客代表组成的圆桌会议,以征询各方意见,并将之纳入相关决策中。②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依据环境检测数据,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级,定期向社会公布景区(点)的环境质量状况,使不注意环境保护的景区(点)声誉受影响,经济受损失。③公众投诉及时处理、回复制度。本着使公众满意的原则,对于有关景区(点)的各类投诉,都要做到第一时间接诉、处理与回复。

3.5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①对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保护生态环境,而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的农户进行经济补偿。②对于因乡村旅游而使原有的安宁生活受到影响的农户进行补偿。补偿数量主要是通过政府出面组织农户代表与旅游经营者进行协商,由旅游经营者支付。

3.6建立环境保护奖惩机制

①实行“以奖促治”制度。对于绿色经营景区(点)的经营者,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高效、无污染的绿色有机肥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奖励。②实行“以奖代补”制度。对于投资景区(点)环境设施建设的经营者或农户,地方环保部门与旅游管理部门要为其申请和争取一定的环保补贴,以示奖励。③推行环保处罚制度。对于造成污染、有群众投诉的旅游经营者及农户,旅游管理部门或环境监测部门在取证核实之后,给予其一定的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污染后果的,还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刑事责任。对于不遵守景区(点)环境保护规定的游客,也要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

3.7建立景区(点)环境预警机制

农村环保范文篇5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尽管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然存在农村生活污染、饮水安全隐患、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坚持不懈再努力,持之以恒再鼓劲,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面,结合我市实际,我再讲五点。

一要抓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饮用水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一定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农村环保工作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严格按照依法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要求,坚决清除保护区污染源,对违规建设的垃圾堆放场、畜禽养殖场、农家乐、屠宰场和各类企业,该迁就迁,该关就关。要强化饮用水源监管,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应急预案。对跨流域、跨区域、水质不稳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先行在入境断面设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同时,要扎实推进21条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切实改变中小河道污染现状。

二要抓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新建畜禽养殖场。鼓励养殖区养殖场进行生态养殖和养殖标准化小区建设。要综合利用和处置畜禽养殖污染物,依据土地承载能力进行回灌还田。对16家省市限期治理重点养殖企业,要加强检查督导,确保圆满完成治理任务。

三要抓好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厂要逐步建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确保处理后水质稳定达标。要抓紧今年计划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等配套设施的建设,3年内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力争年内80%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屠宰场规模较大的,必须建设污水处理站;规模较小的,要建立简易污水处理设施,进入污水集中处理管网。

四要抓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指导农民科学灌溉,合理施药、施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切实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秸秆还田,严禁露天焚烧秸秆。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要全面推广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输、县处理”处置模式,做到定点存放、定时转运、集中处理,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加快二、三圈层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场建设,确保年底实现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

农村环保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以全国、全省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为载体,以“百千工程”、“康居工程”和“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注重特色、创新亮点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家园提供强有力的环境安全保障。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生态示范创建。力争天台县基本达到部级生态县考核要求,争创省级生态县1个,争创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街道)6个以上。继续做好已命名的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复查工作,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复查合格率达到100%。继续抓好生态文明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完成整治村建设413个。(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环保局、市农办、市农业局)

详见《关于下达市2012年度生态创建工作计划的通知》(台生态办〔2012〕4号)、《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

(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院桥、金清、平桥、横溪、白塔、健跳等6座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强化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农村生活污水稳定达标排放。2012年,计划完成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431个,其中,椒江26个村、黄岩48个村、路桥25个村、临海60个村、温岭50个村、玉环27个村、天台65个村、仙居70个村、三门60个村。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黄岩、温岭两地确保完成国家中央资金补助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年度任务。(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办、市环保局、市建设规划局、市农业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以及“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相关工作计划。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深入实施“清洁家园、和谐乡村”建设,坚持以城带乡,完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按照“三有”要求,进一步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定,巩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成果,做到无成堆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8%以上,建立清扫保洁队伍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快城市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建成临海垃圾焚烧发电和玉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交付使用,全面解决城乡环卫一体化带来的生活垃圾出路问题。(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办、市建设规划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和市农办、市建设规划局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年度计划及相关文件等。

(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完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和评估工作,制定实施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计划,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完善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制度,完成临海牛头山水库、温岭湖漫水库等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站建设,探索建立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加强藻类监测预警,确保各级合格规范化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完成重点饮用水源地重要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提高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水平和能力。继续推进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28.3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

详见《关于印发<2012年度市深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及水利、卫生等部门关于百万农民饮用水项目相关的工作计划等。

(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畜禽养殖准入管理,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粪便及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建设。实施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制度,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加强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执法检查,促进畜禽养殖污染物减排。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进一步加快生态养殖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完成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141家,建设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示范点9个,新建生态养殖场11个。(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局、市环保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农业部门关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年度计划及相关文件等。

(六)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面积和使用强度。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95万亩(次),确保有机商品肥推广使用量比上一年提高5%,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80万亩(次)。切实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7%以上,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30个、绿色食品认证数12个。(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农业部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年度计划及相关文件等。

(七)农村土壤污染防治。部署实施清洁土壤行动,全面开展土壤重点污染场地排查,确定土壤污染隐患重点区域,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建立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制度,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为监管重点,开展农用土壤环境监测、评估与安全性划分,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加强农村重点区域环境监管,严格控制新污染源。深化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对污染严重、难以修复的耕地及时调整用途,严格防范农产品安全隐患。进一步抓好路桥、温岭两地拆解业土壤污染整治和修复工作,继续推进试点地块土壤污染修复,力争2012年达到农用地标准。(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环保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和市环保局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有关计划方案及相关文件等。

(八)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引、截、治、疏、保、管”六字方针,深入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河道河沟治理计划190公里。积极开展河道保洁工作,建立上下游联动实施河面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建设成果,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保洁目标。(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河道办、市建设规划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和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出台的清水河道建设和水环境整治有关计划方案及相关文件等。

(九)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按照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农村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门槛,严防污染向农村转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农村发展低消耗、轻污染、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实现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农村工业污染环境监管,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环境污染纠纷调处和环境隐患排查处置,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依法限期治理或予以取缔、关闭,确保农村地区环境安全。(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环保局、市发改委)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和市环保局出台的农村工业污染整治有关方案及相关文件等。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按照各自职能和分工,对今年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尽快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工作计划和配套的政策措施。

农村环保范文篇7

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观念和策略层面上的原因

这表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着单纯的经济观念,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而一味追逐经济指标,造成环保指标在经济指标面前被不屑一顾,环境被置于牺牲品地位;一些地方秉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沾沾自喜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选择了“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掠夺型开发的经济发展模式,置环保于不顾;而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农村环境成为城市化的“嫁妆”,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农村特定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可从农村的特点和现状中分析出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农民及农村干部环境意识淡薄,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整体较低,文盲、半文盲造就了法盲、半法盲;二是农民小农意识强,注重即时利益,“天生资源现就取,何管明天与子女”;三是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据调查,就全国而言,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或根本不了解,而且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环境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四是农村法制教育与宣传的虚无;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宣传力度欠缺,农村环保法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一些农民缺乏接近环保法、了解环保法的机会,于是也认识不了环保法的内在经济动因。五是农民的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与农村环境问题相交叉、相重叠,以至造成从相对贫困到农村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由于贫困,一些农民只能依靠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慑取维持生计,由此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造成农民物质生活基础的进一步薄弱而更加贫困。四是农村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清;自然资源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而这些资源根据宪法在权利归属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其产生的相当部分的利润或产品却直接为私人所有,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清直接造成了公有资源过度使用和滥用,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环境法制层面上的原因

1、环境法律制度的相对落后与弱化严重制约着农村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从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上来看,环境法制相对落后与弱化,主要表现在:重行政主导、公众参与有限;重立法数量、执法与司法功能偏差;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重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欠缺;不少法律规范内容已不适应社会发展与环保新形势的需要,一些立法空白亟须填补等等。这些相对落后与弱化环境法制严重制约着农村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由于我国许多环保法规存在出台时间早、内容滞后、惩戒力度小等不完善之处,使得环保执法屡屡遭遇“制度的困局”。

2、农村环境立法滞后,指标不一,体系不健全至今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已初步形成了以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颁布了规章和地方法规660余件,还颁布了300多项环保标准。这些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法律法规体系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从其建立的经济基础与达到的目标上来看,这一法律体系是建立在靠行政指令来实施的人治型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的是一种法治型经济;其次,从此体系的内容上看,现行体系中有关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不多,民事法律规范性质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更少,以民商法性质为主体的环保法律法规也很少,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此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此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环境保护法》对农业环境的涉及很简单,而且未能将农业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另外,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程序法方面的有关环境评价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3、执法偏软,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统一而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辅助性原则为依据的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这样形成了执法主体势力割据的局面,致使权责不明,权力过于分散,从而使一些省、市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变成了本地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为了一味提高本地区

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甚至一些县、镇领导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自然一切就都会搞好的,而对环保法置之不理,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极为严重。另外,各环保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而互相扯皮,关键时刻相互推诿责任,形成了一种恶劣的部门保护主义,最终造成执法混乱,法律法规失去法律效力。

正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监督力度自然也就上不去,对各乡、村干部的依法行政、依法治村工作缺少监督,对于不依法行政、不依法治村而导致的农村不稳定的责任人,很少追究责任或进行必要的惩处。因执法主体繁杂,上下级形不成垂直关系。往往为了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形成了上级有政策,下级有对策的应付局面,使许多监督政策不能得到实施,法律得不到执行,监督变得苍白无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二、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着力点

综合以上对农村环境问题原因的分析,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是环境法制层面上的原因,依法治理农村环境问题是根本手段和必由之路,而农村环境立法是关键,本人认为,农村环境法制建设当前应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立法

1、完善农村环保立法体系

为了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现状,需要构

筑一个较完善的、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把农村环保这一块从整个环保法中

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此体系大致应由下列各部分

构成:一是宪法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二是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

法;三是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四是农村环境标准;五是其他部门法中关

于农村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2、抬升环保立法高度,修正立法理念

首先,既然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环境保护法应成为基本法,加大其权威性。其次,要改变“以罚为主”的立法观念,以罚为主势必导致违法主体追逐“违法利润”;同时要改变以行政责任为主的污染责任制。“谁污染谁治理”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由于市场经济的体系下的市场主体具有趋利性,往往出现环境破坏者为经济利益宁愿被行政处罚也不去治理污染的现象。对于污染防治已不能完全依靠单一的行政责任,污染防治应当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立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最后,环境保护法应明确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统一监管的地位和各有关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履行的职责,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明确有关部门失职、渎职的责任追究,并在环境保护法中增加完善政绩考核、建立政府环境责任追究和法律监督机制。

3、《刑法》、《行政诉讼法》的配合与支持

一是在刑法中增设生态破坏罪,将更多的污染环境的行为上升到“犯罪行为”加以处罚。二是考虑到环境犯罪的危害、特点以及国外在这个领域规定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我们也应把这类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也应对环境犯罪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三是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形成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责并举”的环境违法制裁机制,这有利于依法加大环保力度和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同时诉讼受案范围可适当予以扩展,如行政机关不当作为、不作为等均应纳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受理范围。四是采用权责相连的私法方法,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者集体,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使用人“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但使用人往往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逃避这种义务,在使用资源过程中将个人成本转嫁于社会或他人,从而使个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资源的破坏结果却要由社会或他人承担。但是,如果采用私法的方法允许农民承包自然资源,并给予一定的物权,行为人就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做到对环境的保护。

(二)严格执法

在做到农村环保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如不能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农村环保法治也是一句空话。为此应从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执法管理体制;应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进行垂直管理的专门环保机构,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环保进行统一部署、管理、指挥、协调,各地政府参与辅助本地环保机构工作,另外各部门环保执法机构也应由环保分局来担任。这样,有利于有效地制止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

二是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各级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和环保技能,同时也要妥善安排好农村环保执法人员的待遇问题,做到赏罚分明,调动环保执法人员的积极性。执法人员必须从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在行政执法中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三是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每个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的执法任务、权限、标准、程序及违法执法、不作为应承担的责任。完善行政处罚报告和备案制度,制定和完善工作程序和廉政规范。强化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管理。

四是加大处罚力度;环保工作的重点是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当然处罚要以环境法律的规定标准为尺度,处罚时能尽量考虑规定标准的上限,使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同时环境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

(三)加大法律监督

在我国环境法律监督体系中,权力机关的监督和行政机关的监督在近年来发

挥了重要作用,但各政党和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督主要以舆论监督的形式出现,但

我国舆论监督程度很低,作用很有限。司法监督主要是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在环

境监督领域这块基本上是空白。人民群众的监督主要表现为以环境评价制度等为

内容的公众参与,这要求在加强公众宣传的同时,培植一批环境监督员,并给予

必要的保障。

农村环保执法监督机制应由二个监督层面组成:一是上下级政府监督关系,即上级政府把下级政府关于环保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政绩量化考核一项依据;二是环保机关形成上下级的垂直监督关系。国家环保总局要从法律和行政上对各级环保机关各部门加大稽查力度。对个别环保机构环保不力或不作为进行严格查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及行政责任,这二种监督制度的实施既能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的发生,又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保证农村环保法制建设顺利进行。

三、环境法治的配套措施安排

法治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一着,但决非农村环境治理的全部,必须得到以下几方面的配合与协同:

(一)环保教育与环保法治相结合

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是农村环保工作的基础。目前一些农民和一些农村干部对环保还存有模糊认识,环保法律意识极其淡薄。因此,在广大农村必须加大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村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治村的能力,以“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目标。

(二)环境制度安排与环境法治相呼应

环境制度安排上可考虑以下几项:一是建立和强化农村环境监测、信息披露制度,追究谎报、瞒报者的法律责任处罚;二是规范行政程序,严格农村新、改、扩建项目的审批,防止污染源从农村生成或向农村转移;三是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建立农村环保考核指标体系和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将其纳入了政府目标责任书。四是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农村环境补偿机制,强化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五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行规划和政策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如对土地利用、区域开发、能源、水利、交通、旅游、资源利用等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农村环保范文篇8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市自然生态和农村环保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年以来,我市的自然生态和农村环保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生态市建设为中心,重点抓了目标责任书签订及责任书的落实、生态系列创建、污染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等工作,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使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全面启动和扎实落实新一轮生态建设责任书。一是按照省环保局《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2012)》制定意见,认真分析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组织有关部门对责任书涉及的指标进行仔细的评估,提出了符合我市实际的责任书建议指标。二是根据省长与市长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分解,把涉及市直有关部门的指标分解落实到单位,并结合省考核办法,提出了具体指标和工作要求,以市政府办公室的文件下发,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三是本着“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我们在把省责任书分解到各市直部门的同时,认真组织各县区进行了新一轮《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2012)》的制定工作,在充分调研和酝酿的基本上,确定了责任书的相关指标要求。并在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生态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由市长与县区长签订了责任书。之后,各县区也同有关乡镇(办)和有关部门相继签订了责任书,使省、市责任书分解做到了横到边、竖到底。四是认真组织对责任书的调度考核。省、市责任书任务指标分解后,我们认真组织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并下发各县区,有力促进了责任书各项指标的落实,尤其是通过年终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县区责任书进行考核并将结果通报全市的情况看,新一轮生态建设责任书有条不紊地得到落实,为在全省的考核中取得良好以上的好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认真开展生态系列创建工作。一是突出抓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村镇建设工作。首先,根据省环保厅的统一部署,指导列入试点的2个乡镇(区尚集乡、县镇)3个村(县东村、县村和县村)制定了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其次,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制定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认真审查,审查过程中,注重了因地制宜的原则,逐一到现场考察,掌握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提出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分析,确保切实可行。再次,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狠抓了具体实施。特别是着重抓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今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起到了应有的典型示范作用。二是突出抓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和严格申报程序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凡是没有乡镇环境规划或者规划没有经过专家论证的,一律不予支持和推荐。同时,我局还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列入全市乡镇(办)环保考核指标并加大了所占分数的比重,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的开展。截止目前,全市有18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有1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还有2个乡镇顺利通过了环保部组织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现场核查;组织上报了22个省级和8个全国环境优美的材料。三是突出抓了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认真按照有关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标准要求,分别对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调研,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调度,督促示范区建设工作的落实。目前,全市7个生态示范区(其中部级2个、省级5个)建设已基本达到有关验收要求,正在进行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年内完成和通过国家和省里的验收。

(三)顺利完成土壤污染调查有关工作。一是根据土壤污染调查工作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市土壤污染调查实施方案,明确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任务和职责,并对相关技术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下发各县区执行。二是成立了领导小组。为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市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业组,负责工作协调、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与把关。三是组织技术培训。派出业务骨干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业务培训;之后,对各县区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该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四是准确采样,严格按照取样方法和技术规范,在对普查点位进行勘查定位的基础上,组织样品采集,共采集土壤样品153个。五是确保数据质量。建立了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认真对监测化验和数据进行分析,确保调查成果的准确、有效。目前,已按省厅要求完成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阶段性工作。

(四)切实强化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我市非常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一方面强化对贝壳堤岛与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情况的现场检查。从环保部等部委组织的考核情况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促进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政府和群众的广泛支持。另一方面,开展了对贝壳堤岛与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的相关工作。在省环保厅生态处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的技术论证,以及保护区调整卫生遥感监测结果实地核查和环保部的调整公示等工作,调整报告也已经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待批。同时,还按照省厅《关于开展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的通知》要求,组织得力人员会同有关部门对县马谷山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情况进行认真自评,从自评情况看,该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形成专题报告呈报省厅。

(五)进一步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一是编制了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根据环保部和省环保局的统一安排,组织编制了《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15)》。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在充分综合分析农村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明确了规划时限和目标,确定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布局和重点任务,规定了保障措施,规划了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初稿已经完成,待专家评审后,报市政府批准。二是组织开展了秸秆禁烧专项整治。为切实做好全市秸秆禁烧工作,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并下发了《关于加强秸秆禁烧确保空气质量改善的通知》,特别是借助奥动会和全运会召开的机遇,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方面,坚持堵疏并举,对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调研,筛选了包括沼气、气化、青贮、还田等11种适宜市推广的综合利用技术,在日报上向全社会宣传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涌现了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的典型。另一方面,联合农业、公安以及县区政府,组织巡查小组,实施分片包干责任制,在重点阶段对全市进行拉网式检查,加大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通报、及时处理。同时,还将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纳入乡镇(办)政府的责任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有效地保证了秸秆禁烧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题会、现场会、调度会进行研究部署。市委书记邓向阳、市长张光峰亲自调度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并多次对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市委常委、副市长韩奎祥坚持每季度一次到环保局就生态市建设及治污减排和农村环保等工作进行现场调研,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视察和调研,为生态市建设出谋划策。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把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齐抓共管。为抓好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的各项工作,我市采取与相关县区和部门签订责任书的方式,明确责任,明确时限,一抓到底。把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纳入到政府目标考核责任制,定期考核,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同时,环保、建设、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卫生、国土资源、畜牧兽医、经贸委等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共促共为,有力促进了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强化调度,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开展。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严格执法,采取领导带队、现场督查等方式,定期不定期进行督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市环保局每月都对生态市建设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并根据调度情况认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知相关责任单位加以解决。市政府办公室每季度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集中调度,对发现的问题,由督查部门责成相关县区和部门限期解决,市政府年终都要组织对生态建设工作进行认真考核并通报全市,保证生态建设工作不留死角。

(四)加强基础建设,为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提供组织保障。年,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新形势,强化对该项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了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卫生局、行政执法局、畜牧兽医局等单位主要领导充实到领导小组成员中,确保生态市建设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责任单位抓落实。为保证日常工作开展,调整充实了生态建设办公室,编制由4人增加到6人,增设了1人科级职数,独立办公,设立了专项办公经费、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四落实,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加强了乡镇(办)环保机构建设,有条件的乡镇(办)都设立了环保所,并明确人员和职责,为做好农村环保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搞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由于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在社会上存在片面理解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保的现象。为营造生态市等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在日报开辟了“生态”专版,重点宣传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保所取得的新成就,突出了治污减排、国土绿化、流域治理、环境质量、农村环保等内容,目前,已经刊登专版35期,30多万字。我们还在电视台开办了“环保聚焦”节目,每周一期,宣传生态建设的正面典型,针砭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不法行为,报道事关民生的环保热点问题。同时,我们把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环保的宣传纳入“环保世纪行”的主要内容,借助各个新闻媒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该表扬的表扬,该曝光的曝光,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基本形成了全社会关心生态建设和农村环保的浓厚氛围。

三、今后打算

(一)扎实做好两级责任书考核工作。一是按照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的要求,及时调度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认真分析,找出差距和不足,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并做好迎接年度考核的准备工作,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二是做好对各县区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的考核工作,完善生态市建设责任书考核办法,组织相关部门对各县区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三是做好对市直有关部门的考核工作,按照市政府办公室责任书分解通知,考核各责任单位的工作完成情况,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和公布。

(二)着重抓好生态系列创建工作。一是继续抓好2个镇、3个村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建设试点工作,督促相关村镇按实施方案搞好重点工程建设。二是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力争完成2-5个全国和10-15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和命名。三是组织县和县开展部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区、县、县、县和县开展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力争年内完成。

(三)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是编制完成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力争由市政府颁布实施。二是圆满完成土壤污染调查工作。三是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检查工作,以规范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下大力气抓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认真借鉴兄弟市的经验,下死把,动真格,坚决遏制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农村环保范文篇9

【关键词】环保;农村幼儿园;美术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大力提倡低碳环境的背景下,“变废为宝”在农村幼儿园环保创意美术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废旧材料的重新利用即可以节省教育成本,增加幼儿环保意识,还可以提高农村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幼儿们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美术实践创意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让幼儿体会到美术教学和环保创意活动带来的快乐。

一、农村幼儿的年龄和地域特征分析

幼儿年龄虽小,但双手较为灵活,他们不被已有固态事物和思想束缚,拥有多元化的创造性。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心智的开发。尤其处于3-6岁的幼儿,环保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对于该阶段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美术环保创意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类废旧材料创造美术作品,对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很好的启蒙教育。幼儿园的环保创意美术教学活动与幼儿的这个年龄特征是相吻合的。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学设备和美术创作材料略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幼儿自由美术创作的发挥,无法充分满足幼儿多元化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二、农村幼儿园环保创意与美术教学的实践策略

2.1搜集生活中废旧材料,废物利用。幼儿思维和心智尚处于萌发阶段,主要是通过直观观察和自身想象来认知身边事物的,他们思维和想象能力很不够成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更好的获得创造能力和想象灵感。对于农村幼儿美术教学来说,引导和鼓励幼儿采取多样化方式搜集废旧材料是极为可行的教学方法[1]。例如,在农村生活中,每家每户几乎都会养家禽,幼儿可以搜集这些家禽的蛋壳,作为美术绘画和创作的材料,这样既可以环保,又能为美术创作提供基础材料。生活中类似蛋壳这样的废旧材料还有很多,比如:吸管、矿泉水瓶、一次性纸杯、塑料袋等,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让幼儿将其搜集起来,并作为美术课堂创作的原材料,教师合理开发这些教学资源,引导幼儿们用这些废旧材料制作出传声筒、木偶、塑料花草、小汽车等等美术物品。通过搜集废旧材料,大大提高了幼儿们的环保理念,养成幼儿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与此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提成幼儿的综合素质。美术材料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媒介,美术材料的多元化能够激发幼儿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兴趣。在日常生活环境和自然界中,存在丰富多样的物质材料,如小石头、落叶、掉落的树枝等,这些常见的材料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简单的素材中寻求到特殊的意义。2.2想象和实践相结合,变废为宝。通常,幼儿对于自己的实践成果会特别期待和爱惜,因此,幼儿会对自己搜集的素材极其重视,并会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废旧的材料创造出多彩多姿的艺术品,实践中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2]。例如,在学习《毛线的妙用》这一活动时,幼儿将搜集来的废旧毛线拼凑成自己想象的多姿多彩的各种图案,如小动物、足球、五角星、动漫人物,或者想象中的超人、恐龙和怪兽等形象都在幼儿们手中呈现出来。再比如,学习《打扮废旧瓶子》一活动时,幼儿们将搜集的废旧瓶子上标签撕掉清洗干净后,贴上自己绘画的彩色图案,或者用彩色涂料将其用心打扮,或者动手剪成想象中生动有趣的造型。

三、幼儿园和家庭共育,齐心配合

在对农村幼儿进行环保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需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邀请幼儿家长共同参加,配合幼儿美术作品创作,支持和重视幼儿环保创意活动。例如,在组织卡板小纸人和电池活动中,各种造型的小纸人来自家长们的辛苦创作。幼儿家长们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变废为宝的技术和乐趣,为幼儿树立好的环保榜样,同时也加强了自身和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得环保教育在家庭中正向的开展。幼儿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置放“宝物箱”,随着箱中的废旧物品不断增多,班级美术活动可以变得丰富多样,进而有效地提升幼儿自身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环保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在农村幼儿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通过自身努力搜集的各类素材及废旧材料,在实践中真正落实多种途径的环保创意美术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和想象能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同时,还能够加强幼儿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杜青晨.幼儿园科学创意表演活动的组织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9(15):73.

农村环保范文篇10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为载体,引导农民树立清洁生产理念,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建设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一)协调发展,互惠共赢

正确处理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大局中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紧紧围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这一重点任务,优先解决农村地区突出的饮用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重点保障农村污染防治必需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饮用水源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搞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

(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统筹规划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规划“十一五”农村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以项目作支撑,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优先解决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的问题,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四)因地制宜,政府主导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环保对策和措施,重点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与环保能力建设。

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农村环保工作的相关政策,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落实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三、工作目标

到2010年,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饮用水环境得到改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全面展开,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基本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目标。

——建设1个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在全县选取并基本完成20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和30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项目。

——建设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建设4个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

——加强我县的环境监测、监管和宣教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3处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

四、主要任务

根据我县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近期治理目标,重点要完成以下4项任务。

(一)加强生态保护

1.做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特别是农村人口相对密集居住区的集中饮用水源;防治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工作,建立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制度。

此项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工作。

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开展生态示范系列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努力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突出抓好县域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工作,

此项工作由县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局及其他有关部门配合。

(二)强化污染治理

1.按照国家环保部部署,积极配合市环保局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工作。

此项工作由县环保局配合。

2.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对超标排放的养殖污染企业进行治理。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建设有机肥生产厂以及堆肥、工艺处理等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与达标排放率。

此项工作由县环保局和农业局按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3.治理乡村工业污染。在服从乡镇及行政村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制定乡镇及行政村环境保护规划,对乡村工业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工艺落后、设施简陋、污染严重的乡村工业企业,予以限期治理、取缔或关闭;乡镇工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污染进行集中防治。

此项工作由县城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部门配合。

(三)开展创优活动

按照《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要求,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环境的村镇率先开展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作,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标准。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作要着眼于以环境优化农村经济的增长,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提高乡村工业档次和效益。*乡村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秸秆等再生资源转化及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水平。

此项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农业等有关部门配合。

(四)推进环境建设,要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配合建设部门采用适用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强化农村环境监管。要在现有乡镇建保所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建设与人员配备。

此项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城建、环保部门配合。

五、重点建设工程

(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1.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示范建设

到2010年,完成20个行政村建设垃圾收集—转运设施。

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置:根据村庄规模和卫生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筒(箱),及时收集村庄生活区产生的垃圾废物。根据村庄人口规模、清运路程,配置一定数量、规模的垃圾转运工具、中转站。

2.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

到2010年,完成30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优先在我县农村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选择沼气池、化粪池、污水净化池、人工湿地、地埋式污水处理等技术模式,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二)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程

到2010年,创建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4个。

按照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村考核指标要求,在具有较好社会基础和较强经济实力的乡镇、村,率先开展环境创优工作,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实行以奖代补,对获得称号的乡镇、村予以奖励。

(三)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

到2010年,完成3处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优先在饮用水源水质污染较重、对当地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农村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选取3处农村饮用水源地,建设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布设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建设水源周边截污工程,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水源水质保护相关规定和办法。

(四)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

到2010年,完成1个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重点在工业企业污染较重的农村地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部分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和完善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基础设施,鼓励、引导工业企业采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五)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到2010年,完成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在重点流域、区域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根据养殖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沼气、堆肥、各类环境工程等技术模式,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力求实现养殖污染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六)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到2010年,我县要完成1—2个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

根据我县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有机肥、沼气、堆肥、粪尿处理及秸秆气化技术,综合利用各类环境工程等技术模式。

(七)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到2010年,完成建县绿色藠头基地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支持和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编制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开展产地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

(八)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根据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有关数据和结果,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污灌区、固体废物堆放区、矿山区、工业废弃地等)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实施沃土工程,避免或减轻土壤污染,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搞好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妥善处理村镇生活垃圾和污水,综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九)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和完善我县的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系统。要在现有环保机构和装备的基础上,加强环保人员和环保装备的配备工作,使之与我县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相适宜。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城建、财政、卫生、民政、交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调度、协调和考核工作。

(二)政策措施与资金投入

县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制定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有机)食品发展、有机肥推广使用等有关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建设,引导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及时建立我县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专项资金,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专项资金的支持计划。这些资金重点支持以下工程建设:

——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

——乡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程;

——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

(三)宣传教育

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实施《行动计划》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广泛开展“绿色村庄”、“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环境意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动员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工作,通过树立和宣传典型,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