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7:55:18

农村环境

农村环境范文篇1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农村环境形势严峻。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二、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四)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东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五)主要目标。

到2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摸清全国土壤污染与农业污染源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以上,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均提高10%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到20*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六)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配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的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要把水源保护区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大力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开展地下水水功能区划,制定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七)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八)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止“*”和“*”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九)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等措施。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流域要尽快普及。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在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

(十一)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查清土壤污染现状,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十二)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加强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四、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十三)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点,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政策、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对北方农业高度集约化地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东中线沿线、重要湖泊水域和南方河网地区等水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并颁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和突发污染事故相关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十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研究部署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各级环保、发展改革、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建立村规民约,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

(十五)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地方各级政府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外来有害入侵物种防控及生态示范创建的开展。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加强投入资金的制度安排,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两级投入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十六)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制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农村环境范文篇2

关键词:泸西县;农村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1引言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息息相关,尤其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非常严峻,如处理不到位则必然会影响群众利益。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废水、畜禽养殖和生产废弃物乱排乱放的现象也十分突出。“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杂草乱跺、畜禽乱跑”是部分农村地区环境状况的客观反映。

2泸西县农村环境状况分析

2.1饮用水质量得以改善。目前全县有水库、坝塘168件,其中:中型水库4件,小(1)型水库8件,小(2)型水库43件,小坝塘113件,全县水库、坝塘总库容1.8亿m3,兴利库容1.55亿m3,设计供水量1.99亿m3。2.2畜禽养殖污染水处理力度加大。随着生态养殖理念的不断深入,畜禽养殖行业和企业污染监管力度不断增大,养殖园区科学规划管理,对于养殖园区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治理,引导广大畜禽养殖户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泸西县全县境内的畜牧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五大基本产业格局,即猪、牛、禽以及羊和草等产业协调发展。其中生猪养殖行业,共有80个规模以上养猪场,并且带动全县超过5000家生猪养殖户协调发展;同时,肉牛、奶牛产业共建有五大养殖片区,并且带动各乡镇的养牛业的发展。其中,肉羊、奶羊产业也连结成了七大片区,并且带动了本县各乡镇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禽蛋产业建成了三大片区,并且各乡镇禽蛋产业发展迅速,构成了整体发展格局;草产业发展速度也非常的快,其中果园套草产业发展迅速,建成了2万亩草产业区,并且带动了各乡镇种养行业、农牧行业的循环发展。2.3农业土壤环保治理工作有序进行。县主管部门对农业土壤生产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进行严格调查,并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污染用地监测以及环保评估工作,采用技术、法律以及政策和工程等措施进行有效防治。2.4生态示范创建效果显著。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生态示范创建是环境保护以及综合整治与环境建设的基本工程项目,实践中本着以点带面以及示范带动等基本原则,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目前,全县73个建制村创建并命名为州级生态村,占总数的83.9%,午街铺镇完成部级生态乡镇材料申报,其他7个乡镇完成省级生态文明乡镇申报材料申报。

3泸西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3.1群众环保意识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泸西县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环境保护过程中表现出群众环保意识差等特点,而且环境工作管理机制不完善,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等,导致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理念未深入人心。3.2环境安全管理面临着威胁。目前泸西县境内的农村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作坊式的各类小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偷排污水,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倾倒入河流之中,露天堆放的垃圾经雨水冲刷直接流进河道,严重威胁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也会产生危害。虽然各地区已经加大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投入力度,但是很多农民仍然仅生活垃圾以及各废弃物随处乱扔,加之近几年各种一次性废弃物,比如塑料袋以及废电池和各种废药瓶等无法降解,建筑垃圾随处堆放,“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3.3毁林开荒严重破坏生态。县域内均不同程度存在毁林开荒、违规采砂、采石等非法侵占林地现象[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林业生态恢复周期较长,应大力开展毁林开荒环境整治,坚决取缔违规采砂、采石场,做好矿山复绿,恢复生态环境。3.4缺乏资金保障。从本县农村环保情况来看,部分乡镇在落实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重建设以及轻管理问题,预算阶段投资较大,后期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工作持续性差,缺乏运维管理专项经费,以致于整体管理乏力。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农村环保宣传。农村环境条件的改善关键还在于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日常行为习惯的改进,为此需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交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不断扩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范围。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媒体,多层次、多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以及法规和政策等,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环境污染以及环保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感,提高人人参与、家家受益的境保意识。该县应结合国家卫生县城、生态县、生态乡镇以及绿色学校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比如“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农户”活动,广泛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形成规模。4.2严控农村工业污染。慎重招商引资,严格执行环保以及环评管理机制,多部门之间联合行动。同时,还要建立环保组织队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县、乡、村联动环保监管机制和体系。同时,对农村进行二产业以及三产业监管,并且本县域范围内的重点污染源进行专项管理和整治,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严防“十五小”和“新六小”企业,以免其死灰复燃,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环保措施制定以及管理机制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大、社会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听证会以及论证会等形式进行公开征求意见,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可以使农村环保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3强化农村水源利用与保护管理。一是积极建立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措施的落实,坚决消除保护区内各类污染。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及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发展集中连片供水。三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卫生监测,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对保护内的污染源限期整改或搬迁,以确保农村饮水安全。4.4加快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改水改厕、改圈,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两污综合整治[2]。一是将城区周边的村庄污水纳入县城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二是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三是居住较偏远的农村,建设易管理的污水处理设施;四是位于该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板桥河水库附近的村庄,应加大两污治理投入,管道或沟渠收集村庄污水后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农作物浇灌,不能排入板桥河水库;五是将村庄污水引入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六是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组收集、乡处理”模式,定期对生活垃圾就近处理。优先在乡镇建设规范化的垃圾填埋场,防止污染恶化。4.5加强政策引导。加强政策引导,推广使用有机肥、专用肥等高效农作物种植肥料。在此过程中,应当积极进行保护性耕作,并且采用科学合理的测土配方措施进行施肥,加强农业节水以及节肥和节种清洁管理,有效减少污染严重的农药使用及其用量,提高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改进农膜使用技术,减少农膜对土壤的危害,防治土壤污染。调整种植业结构,在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4.6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根据该县辖区范围内各乡镇、各村庄的实际情况下,对易养区以及限养区和畜禽禁养区进行科学划分,有效改善养殖行业的条件差以及污染严重状况。同时,还要建立规模适度以及相关设备齐全和机械设施配套的养殖区,并且加快推进全县养殖各行业发展模式的合理转变,使畜禽养殖行业产业逐渐向规模化、科学化以及集约化发展。同时,还应当严格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养殖、沼气以及种植一条龙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批规模化养殖污染处理示范工程。4.7加强生态林业修复。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积极贯彻落实退耕还林以及天然林保护和城乡绿化建设等生态项目建设要求。一是严厉依法打击各种乱采滥挖以及无证开采和严重污染的企业与个人;二是依法收回毁林开荒占用的林地,实施林业修复;三是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并按照创建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要求完成森林覆盖率等硬性指标;四是对依法取缔、关闭的项目实施生态修复;五是保障林业生态补偿经费,确保林业修复落到实处,协力创建“山青、水秀、气净、天蓝”的优美泸西。4.8整合农村项目资源。一是发改、环保、水务、住建、财政等相关部门应积极向上协调争取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发挥整治资金的功能。二是鼓励乡村打开发展思路,并且采用多想办法和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外援引入,有效利用奖补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还要从自身做起,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深挖其潜力,建立多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及市场化运作融资模式[3]。4.9建章立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是农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通过入户座谈,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因地制宜组织群众制定自己的村规民约,形成长效机制,以此来有效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黄玉平.农村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探讨[J].低碳世界,2019(6):19~20.

[2]张广俊.优化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主要途径[J].绿色科技,2017(8):114~115.

[3]鲁尚斌.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10):207,209.851

[4]曾睿.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民参与的关联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7(2):63~71.

[5]张惠远,刘煜杰,张强,等.关于深化我国“十三五”时期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7,45(2):10~13.

农村环境范文篇3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特别是第*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重点开展了对生活污水、村镇垃圾、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尤其是解决了农村近1亿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比较严峻,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还相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状况还在发展。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农业和农村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环境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保护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致使环境治理严重滞后,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农村每年产生的90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2.8亿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有效利用率不到35%,造成了农村水体和土壤环境恶化。一些地方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继续破坏着农村生态。不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也会妨碍发展的步伐,甚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必须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改变农村环保落后状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其中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化学需氧量(COD)产生量是城市的4倍多,生活污染日益加重,土壤污染面也在扩大,面源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广大农村虽然地域辽阔,但水体、土地和居住地的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就很难恢复,也会使环境承载容量受到极大制约。如果对农村污染再不加以严格治理,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持续不了。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

解决危害农民健康的环境问题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在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期盼。农村环境质量是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地方环境状况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还在恶化。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全国仍有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的水,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这确实让人牵挂忧心。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也发生在农村。改善农村环境,关系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环境恶化了,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见》明确了2010年和2015年农村环境保护的阶段性目标以及主要工作,我们要统筹安排,分步推进,使农村环境保护明显加强,农村环境状况逐步改善。下面,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水是生命之源。要把解决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水的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建设清洁水源。要科学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对分散水源地监测与管理,防止发生水源污染事故。要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和环境敏感地区,加快建设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其他地区乡镇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处理好生活污水。同时,要把污染防控和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水环境治理。

第二,着力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工矿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应当继续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要落实环评制度,坚持环保标准,加强环境监管,制止企业违规排放。同时,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惟有净土,方能洁食。要在认真做好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工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同时,要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建设清洁田园。

第三,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洁的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要着手开展重点污染治理工作,针对那些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污染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进行整治,对经过整治污染问题得到解决的村镇,实行“以奖促治”。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搞好生活垃圾处理,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绿化美化,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这两方面工作,责任在地方,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各地也要加大支持力度。整治农村环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切忌搞形式主义,因地制宜建设清洁家园,务求取得实际成效。

关于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在安置受灾群众过程中,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灾区不发生大的疫情,确保群众能够喝上干净水、有合适的生活环境。当前和今后几年,要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契机,把灾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恢复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三、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农村环境保护压力大、任务重。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农村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这种积极性应当充分肯定。但在新的阶段,农村发展必须创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也可以出效益,环境好了,对投资的吸引力就大;环境不好,吸引力就差。要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经济发展中促进保护,在保护环境中求得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是处理好城市环境保护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目前,不少地方对城市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而对农村环境保护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不一定准确,但很形象,就是“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农村环境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城市环境也好不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城乡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把农村环境保护摆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三是处理好主动预防和被动治理的关系。国内外经验表明,环境破坏起来时间短、速度快、贻害无穷,而修复环境时间长、见效慢、代价高昂。日本治理琵琶湖污染,花费了巨额资金。我国一些湖泊由于面源污染等导致富营养化,投了不少钱治理,至今还难以解决严重的污染问题。近年来,一个小企业污染一条河,农民守在河边吃井水,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屡见不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做好预防工作,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农村环境范文篇4

(一)无锡市

1、积极开展各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1)全面开展村庄工业污染源治理,工业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农村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纳入城市统一管理网络。(3)积极疏浚河道。(4)加大三品基地建设和村庄绿化力度。(5)农村改厕和畜禽粪便利用走出新路。(6)农村水环境监测全覆盖。

2、各项综合整治的工作全面落实。(1)完善机制,抓落实,从市到镇各级建立党政一把手为主要负责人的农村环境整治领导机构,将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考核指标体系。(2)突出重点抓落实,将工作任务落实到部门,明确建设、环保、卫生、农林、水利等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3)明确规范,抓落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使得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全面掌握村庄整治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等。(4)创新提高抓落实;筹集资金,抓落实,除争取省拨资金、筹划市级资金外,想法设法募集社会资金,保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稳步推进。

(二)泰州市

1、积极开展各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1)积极开展农村垃圾清理。截至目前,靖江、泰州市通过对垃圾的统一管理,建立稳定的保洁员队伍,实现了村庄保洁的长效管理和垃圾处理权覆盖。(2)水环境整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切实加强。(3)公路环境整治。(4)工业污染全面治理。(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包括改厕、三品建设、绿化、秸秆的综合利用,清理乱搭、乱建。

2、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探索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的体制机制。(1)实施分类指导,落实工作责任。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同时进一步分解目标任务,细化工程项目,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责任到人。(2)坚持建章立制,加大工作力度。(3)创新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各地加快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农民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前方百计、多元化筹集整治资金。(4)实施常态管理,构建长效机制。建立保洁管护队伍,实现农村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

(三)淮安市

1、积极开展各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1)工业污染防治。60%以上的乡镇企业纳入申报体系。(2)面源污染防治,实现病虫草害防治,全市常年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面积3000万亩次,高毒高残农药使用比例降低到10%以下。(3)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的建设,累计建成2900处。(4)积极疏浚河道、整治河塘。(5)农村改厕。全市新建、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8.14万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6.7%。(6)加大三品基地建设和村庄绿化力度。

2、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举措。(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成立以市长牵头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2)编制专项规划。(3)加大资金投入。将环境整治列入部门元,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配套力度。(4)强化督查考核。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各项任务列入市委、市政府目标和考核,定期督察,综合评比,同时对目标完成较好的单位和地区以奖代补进行奖励。

二、经验总结

(一)领导重视,责权明确

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中,地方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淮安市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的农村新五件实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由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根据环境整治的职能,及时解决整治过程中的问题,协调整理过程中的矛盾。

(二)试点探索,及时反馈

选择合适的村庄或地区进行改造试点,并及时地反馈经验教训,便于其他地区借鉴。例如无锡市树立了水墩上模式的村庄整治新典型,在宜兴市率先实施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分级管理模式。泰州姜堰市的河横村早在20世纪90年就已经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作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和示范。

(三)部门分工,责任到位

在整治工作中,各项专项工作进一步细化责任主体,保证工作能够有效、有序的进行。例如由环保厅负责工业污染治理,提高排放标准,建设厅、环保厅、农林厅、卫生厅负责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水利厅负责河道清淤等。

(四)政府筹资,社会集资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量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筹集资金抓落实,除争取省拨资金、筹划市级资金外,村想方设法募集社会资金,保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稳步推进。

三、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缺乏

苏中、苏北农村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前期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整治需要投入大良财力物力,但由于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资金问题成为了制约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的瓶颈。苏南经济发达,但农村环境整治的资金也存在不小的缺口,主要是由于农村与城市的资金分配不均,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在整个建设大盘子里的定位有关。

(二)宣传力度不够,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误区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很多领导干部对此缺乏充分的认识,部分地方干部存在畏难心理,工作上消极应付,重形式、重当前、轻长效,工作进展不明显,还有部分地方领导急功近利,不考虑实际能力。此外农村干部、居民环保意识和环卫常识的缺乏,也给农村环境保护的维护造成很大困难。比如部分地区村庄改造后,经常会出现建成后垃圾收集点收不到垃圾,而河道垃圾成山的景象。

(三)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撑

农村环境问题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费用高,必须探索出适合农村情况的污染物治理方法。以生活污水为例,按照城市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厂,前期投入和后续成本都难以承受,而传统的应用较广泛的化粪池又难以满足处理要求,因此需要找到新的使用技术。

(四)政策、制度不够完善

1、农村建设中配套的政策不够完善。农村整治的相关政策的不完善,造成了农村整治工作推进中重点不明确,分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2、保洁人员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农村保洁人员待遇过低、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现状农村保洁人员的严重匮乏。

(五)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根据现状调查,除苏南部分村庄外,很多村庄没有配备足够的垃圾收集设施,以泰州市为例,除市区建有一座标准垃圾填埋场以外,其他地方尚未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随处堆放或被直接倒入河道,导致农村到处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蚊蝇滋生,严重威胁村民的生存生活安全。

(六)污染特征有着较强的地域性

苏南、苏北的环境问题有着其不同特征,例如苏南第二产业较为发达,生产污染在环境问题中显得尤为突出;苏北作为江苏肉制品、粮食的主要供给地,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农村环境污染中,农业的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所占的比重较大,同时由于经济条件制约,没有经费配备专职环卫机构和环卫人员,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丢造成的污染相对严重。

四、几点建议

通过对江苏省农村环境现状的调研和分析,结合江苏省部分地方农村环境整治的经验,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以下改造措施和意见。

(一)政府加大财政支持,破解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政策问题

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建设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是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省、市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负起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作用,以农民为主体就是说农民作为农村环境整治和保护的受益者,要克服对政府的依赖心理,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富裕自己,以担负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二)重视规划,必须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对一批农村示范点进行集中改造

依据镇村布局规划,在对规划保留的村庄进行农村环境基础调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挑出一批有特色、改造见效快的村庄,制定和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农村环境卫生规划等,规划批准后,多渠道投入资金,积极落实整治,重点打造,建成农村环境整治示范点,避免出现以往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对村庄建设改造的对象过于分散的情形。

(三)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径,进一步研究适用于农村环境整治的技术和模式

苏南、苏北的农村经济基础、居住模式、污染特征差异较大,应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地方情况的整治模式和整治技术。就生活垃圾收集方式为例,苏南地区由于现状农村经济基础较好、生活垃圾产量大,应积极推广“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苏中地区,基础设施尚不到位,实施“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难度大、费用高,但由于其地处里下河水网,养殖业较发达,对环境保护要求又较高,因此,需要村庄应加大保洁力度,在各自主要乡镇逐步建立统一垃圾转运设施,县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积极向“村收集、镇转运、市集中处理”的模式靠拢,但必须分阶段逐步进行。苏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垃圾产量小,可采用“村收集、镇村转运、相对集中处理”的模式。

(四)加快农村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建议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责任中,将考评与领导人业绩挂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城乡污染治理的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保障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可由省政府牵头,建设、环保、水利、卫生相关部门协助,制定相应的整治和维护的方法和措施,并积极落实。强化督查制度,定期督查,综合评比,同时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村庄整治试点进行跟踪报道,促进整体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1、利用媒体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影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环保专题电影、电视专题讲座、领导专题讲话,利用村、厂板报、画廊刊登环保政策、环保科普宣传资料。

2、各级会议层层发动。通过各级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宣传农民环境保护与政治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整创标准、工作要求等,大力倡导全体区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参加农村环境整治义务劳动,形成各级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3、开展专题活动。通过各种主体活动,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全社会动员,倡导人人珍惜环境,自觉保护环境,关注健康,关爱生命,逐步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典型宣传,示范带动。把环境整治工作走在前列的相关镇和村树立为环境整治工作典型,组织其它各村进行参观学习,进一步调动领导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整治工作的全面推进。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在认真贯彻各项整治措施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排查主要污染特征,加大力度优先整治。

参考文献:

1、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报告[R].2008(2).

2、泰州市人民政府.泰州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报告[R].2008(2).

农村环境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以全国、全省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为载体,以“百千工程”、“康居工程”和“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注重特色、创新亮点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家园提供强有力的环境安全保障。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生态示范创建。力争天台县基本达到部级生态县考核要求,争创省级生态县1个,争创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街道)6个以上。继续做好已命名的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复查工作,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复查合格率达到100%。继续抓好生态文明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完成整治村建设413个。(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环保局、市农办、市农业局)

详见《关于下达市2012年度生态创建工作计划的通知》(台生态办〔2012〕4号)、《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

(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院桥、金清、平桥、横溪、白塔、健跳等6座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强化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农村生活污水稳定达标排放。2012年,计划完成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431个,其中,椒江26个村、黄岩48个村、路桥25个村、临海60个村、温岭50个村、玉环27个村、天台65个村、仙居70个村、三门60个村。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黄岩、温岭两地确保完成国家中央资金补助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年度任务。(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办、市环保局、市建设规划局、市农业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以及“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相关工作计划。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深入实施“清洁家园、和谐乡村”建设,坚持以城带乡,完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按照“三有”要求,进一步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定,巩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成果,做到无成堆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8%以上,建立清扫保洁队伍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快城市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建成临海垃圾焚烧发电和玉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交付使用,全面解决城乡环卫一体化带来的生活垃圾出路问题。(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办、市建设规划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和市农办、市建设规划局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年度计划及相关文件等。

(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完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和评估工作,制定实施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计划,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完善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制度,完成临海牛头山水库、温岭湖漫水库等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站建设,探索建立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加强藻类监测预警,确保各级合格规范化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完成重点饮用水源地重要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提高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水平和能力。继续推进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28.3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

详见《关于印发<2012年度市深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及水利、卫生等部门关于百万农民饮用水项目相关的工作计划等。

(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畜禽养殖准入管理,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粪便及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建设。实施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制度,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加强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执法检查,促进畜禽养殖污染物减排。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进一步加快生态养殖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完成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141家,建设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示范点9个,新建生态养殖场11个。(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局、市环保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农业部门关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年度计划及相关文件等。

(六)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面积和使用强度。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95万亩(次),确保有机商品肥推广使用量比上一年提高5%,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80万亩(次)。切实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7%以上,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30个、绿色食品认证数12个。(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农业部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年度计划及相关文件等。

(七)农村土壤污染防治。部署实施清洁土壤行动,全面开展土壤重点污染场地排查,确定土壤污染隐患重点区域,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建立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制度,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为监管重点,开展农用土壤环境监测、评估与安全性划分,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加强农村重点区域环境监管,严格控制新污染源。深化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对污染严重、难以修复的耕地及时调整用途,严格防范农产品安全隐患。进一步抓好路桥、温岭两地拆解业土壤污染整治和修复工作,继续推进试点地块土壤污染修复,力争2012年达到农用地标准。(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环保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和市环保局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有关计划方案及相关文件等。

(八)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引、截、治、疏、保、管”六字方针,深入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河道河沟治理计划190公里。积极开展河道保洁工作,建立上下游联动实施河面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建设成果,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保洁目标。(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河道办、市建设规划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和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出台的清水河道建设和水环境整治有关计划方案及相关文件等。

(九)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按照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农村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门槛,严防污染向农村转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农村发展低消耗、轻污染、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实现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农村工业污染环境监管,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环境污染纠纷调处和环境隐患排查处置,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依法限期治理或予以取缔、关闭,确保农村地区环境安全。(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环保局、市发改委)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和市环保局出台的农村工业污染整治有关方案及相关文件等。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按照各自职能和分工,对今年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尽快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工作计划和配套的政策措施。

农村环境范文篇6

一、总体目标

增强对乡村寓居区、背街冷巷、寓居区脏、乱、差问题的集中管理,维护乡村饮用水源地,管理生涯污水、渣滓和禽畜养殖场抛弃物,推进乡村洁净动力综合应用和生态情况建立;确保各条巷道疏通,沟、渠、路平坦无杂物及乱堆乱放乱占景象,树立健全乡村情况卫生治理长效机制,起劲做到每一个村庄、每一条路途都洁净有序,整洁美观,使广阔农人群众生涯的更舒适,更称心。

二、首要任务

管理乡村情况卫生、管理村容村貌,树立完美乡村保洁步队、树立乡村情况卫生运转治理系统和机制。

(一)对农户门前、巷道、天井、庄点脏乱差景象进行彻底清算,到达渣滓一致搜集清算的目标。

(二)对泄洪沟道及沿公路200米内乡村的沟、渠、田间路途等进行管理,清算沟、渠两旁渣滓,疏浚、疏通沿线排水水渠、泄洪沟道,肃清淤泥,平坦沟堤。

(三)以村镇首要街路为轴线,凸起生齿密集区运营网点、次干道和背街冷巷脏乱差的整治。清算、平坦村庄骨干道,首要巷道煤堆、柴堆、草堆、石头、沙子。

(四)清算遗留的拆迁抛弃物,路途两侧的修建渣滓。清算树木、修建物挑檐等部位的空中渣滓。

(五)清算整理养殖园区的乱建立、乱摆放、乱倒乱占景象,增强园区一致治理。

三、时间布置

2012年乡村情况集中整治任务分三个阶段施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10月底前)。星海镇、各涉农做事处召开乡村情况集中整治发动大会,敏捷布置摆设各项任务任务,各责任单元依据《施行方案》规则的任务职责和任务,分化落实责任到村、到人,层层发动,做到有布置,有落实,奏效果。还,应用各类方式,普遍宣传,层层发起,营建言论气氛。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2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依照“集中整治,具体推进,稳固成效”的准则,各单元对照整治要求,明白目标任务、任务重点,对群众反映激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严峻影响乡村情况的脏乱差景象,集中力气进行整治。还,各单元要随时进行自查整改,对没有完成或存在问题的区域实时查漏补缺,确保整治任务获得实效。

(三)反省验收阶段(2012年12月1日至12月20日)。依据施行方案的目标要求,增强日常监视反省。集中整治阶段完毕后,由指导小组对星海镇各涉农做事处整治状况进行反省验收。

四、保证办法

(一)增强组织指导。乡村集中连片整治任务指导小组组织协调展开任务,执行“一把手”责任制,增强日常治理星海镇及长胜、长兴街道做事处经过定人员、定任务、准时间的方法,做到乡村集中整治任务落实到人,有人抓,有人管。

农村环境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服务质量;差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这就使得我国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农村的环境状况逐渐变差,大自然自身的净化能力已经承载不了传统的中国农村一直延续下来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并且现实情况是目前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鲜有人提及与关注。截至2014年,虽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县级、乡级政府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职责。但目前来看,城市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是现在农村所无法比较的,这也就造成了农村环境日益恶劣。因此,有必要对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在提供过程中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以提高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最终达到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目的。

1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概念来源于环境科学,但又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有所区别,即是否能由人的行为所支配。我国的环境立法对“环境”一词的界定采用了概括加列举的方式,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所定义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农村环境是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其在本质上是村民与自然的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本文所讨论的农村环境即是人为环境的一种,其是以农村居民这一主体为中心,是整个人类环境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是指在农村的范围内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耕地、生活区设施和生产区设施等[1]。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有赖于服务型政府,而服务型政府建设所强调的就是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由此,作为公共服务一个方面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逐步得到了建立。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主要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需要,整合公共权力和各种公共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社会公众提供物质形态或者非物质形态的环境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为[2]。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实际环境状况,我国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着严重的差异,乡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乡村环境治理的需要。鉴于此,本文将重点对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进行分析。

2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2.1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构成要素。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服务供给,因此,要想识别和控制这一服务的提供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与一般的有形产品有所区别的是,即使是同一种环境公共服务,在受到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的影响下,不一样的服务接受者(村民)对此服务是会产生不一样的服务感知的,而如果是在不同的时间段下,即便是在相同的环境下,相同的村民也会对该村的环境公共服务的感知发生一定的变化。此外,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应是双方面的,需要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就是政府和作为服务接受方的村民相互配合,如果双方缺少响应和配合的话,会导致政府对村民需求的认识不清晰,从而最终影响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因此,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在供给这一方面的过程对于其服务质量形成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来说,村民对服务的预期直接影响着政府应该提供何种质量的环境服务。根据服务质量相关理论,按照服务质量满意关系图可知,当服务接受者感知的服务超出其期望时,其对该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感受是“非常满意”;当服务接受者感知的服务等于其期望时,其对该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感受是“感到满意”;当服务接受者感知的服务小于其期望时,其对该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感受是“不能满意”。所以,如果政府想要满足作为服务接受者的村民的期望,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应是至少等于或大于村民所期望的服务水平。基于我国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提供的现实状况,目前对于我国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评价体系。但从实践和经验看来,笔者认为良好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是需要具备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关怀性5个要素的。具体而言,有形性,是指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有形部分,也就是政府在处理农村环境问题时所提供的各种环境处理的设施设备;可靠性,是指政府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准确无误地提供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这是作为服务接受者的村民感受政府提供的服务的可靠程度的一种反应;响应性,是指政府对于村民的需求能够提供一个快速有效的、能满足村民对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的需求;保证性,是指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提供者即政府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以更有效地处理当地农村环境事务;关怀性,是指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热情的态度。2.2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标准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由权威机构批准的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3]。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标准是需要满足基本或最低要求的。从目前实际环境服务的供给和相关立法现状来看,一方面,我国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与此同时,相关的供给结构失衡,从而导致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区域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由于农村环境问题与城市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并且我国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处在长期受到忽视的状态下,尤其是缺乏专门系统的法律对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内容做出相关规定。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合理构建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具体而言,要想使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制度得到良好的运行,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各级政府之间权责划分问题。一方面,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对政府间权力和责任的划分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是相对原则化的,相关的权利和责任规定也并不是很明晰;另一方面,在实际执行当中,省市财政专属城市财政;县级财政服务于城市和农村,但是更偏重于城市;乡镇财政主要服务于农村,但仍然肩负着服务城镇的使命。[4]也就是说,目前主要是由乡镇政府承担着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职责,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中央政府在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中应承担的职责。二是政府环境责任法律制度完善问题。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第六章专门对环境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这里所规定的环境法律责任主要是包括2种,其中一种环境法律责任主体是环境污染者,另一种则是政府的环境责任。但是实际情况是,该条规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威慑和督促作用,并且该规定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与实施。三是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环境保护属于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并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在短时期内就可以迅速改善环境的。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制度的制定应考虑健全政府管理机制问题。

3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对于分析服务接受者对于其所接受的服务的期望和感知间差距,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是一种有效工具。基于相似性套用该模型,即可构建出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图。参照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图总体上是与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提供者也就是政府以及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接受者即村民2个主体相关的。根据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可以分析出,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差距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3.1立法者认知差距。立法者认知差距,指的是立法者对农村环境服务质量方面所设立的法律法规与当地村民所期待的该村的环境服务质量存在的差距。立法者认知差距产生的原因如下,首先是立法部门对政府在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中的权责规定不准确,这在现实中造成了很多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处于自身自灭、无人问津的状态。要想改变这一状态,立法者需要认识到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现状,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清晰地通过立法规定政府在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和义务,以提高服务提供者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和避免相关主体的不作为行为。其次是立法者对于村民环境需求的认知不清楚、不准确。3.2服务质量标准差距。服务质量标准差距,指的是政府单方面制定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标准与政府对村民所需要的环境服务的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产生服务质量标准差距的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因为政府对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提供良好的环境服务供给是改善农村环境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但是在实践中政府主管部门往往会忽略对环境服务供给的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服务质量标准差距的产生。二是因为政府在给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会忽略不同农村地区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缺乏操作性。从城乡看,越往基层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越低,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越差,其中农村最为薄弱[5]。农村的垃圾清理工作尚处于自我救济的状态[6]。这些都不利于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农村居民环境利益的真正实现。3.3服务提供差距。服务提供差距,指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村环境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服务提供差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因为基层环境公共服务人员不理解相关的职业规范,导致农村环境服务提供不准确;二是因为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重视导致服务设施建设经费缺乏,导致农村环境保护所需设备明显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服务质量。3.4服务宣传沟通差距。服务宣传沟通差距,指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外宣传或承诺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与其实际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的差距。服务宣传沟通差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因为政府与村民沟通不畅,而该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来自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以及对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不重视;二是由于村民的知识水平使得村民无法正确了解政府对公民所提供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内容。3.5服务感知差距。服务感知差距,指的是村民实际感知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与其所期望的公共服务之间存在的差距。服务感知差距是在前述4个差距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与此同时,当地村寨经济发展状况、村民不同的环境需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感知差距产生影响。

4结语

党的报告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奋斗目标,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而农村环境服务质量的提高是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的关键,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提高农村环境服务质量符合党的要求。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党的对于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改善提供了一个契机,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引入农村环境服务质量改善工作中来,服务于农村环境保护。而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在于如何在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制度的动态运作中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蔡守秋.论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制的主要领域[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6):1-6.

[2]罗楠.我国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6.

[3]谭福有.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3):56-57.

[4]韩小威.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模式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卢洪友.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分享——供给矛盾及化解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z1):100-105.

农村环境范文篇8

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建设部、卫生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林业局《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建设部卫生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林业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二、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四)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东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五)主要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摸清全国土壤污染与农业污染源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均提高10%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六)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配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的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要把水源保护区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大力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开展地下水水功能区划,制定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七)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八)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九)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等措施。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流域要尽快普及。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在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

(十一)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查清土壤污染现状,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十二)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加强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四、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十三)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点,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政策、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对北方农业高度集约化地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东中线沿线、重要湖泊水域和南方河网地区等水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并颁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和突发污染事故相关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十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研究部署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各级环保、发展改革、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建立村规民约,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

(十五)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地方各级政府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外来有害入侵物种防控及生态示范创建的开展。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加强投入资金的制度安排,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两级投入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十六)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制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农村环境范文篇9

一、目的和要求

各镇(工业区)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为出发点,以落实“万人就业项目”为契机,以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项目必须坚持“组织实施以区县为主、项目开发以公益服务为主、解决对象以困难群体为主”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扶持力度,进一步规范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队伍,认真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组织形式和管理

(一)各镇(工业区)成立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性质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服务社”,隶属各镇(工业区)城乡环境管理所;服务社作业人员原则上按每100户农户或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每300人左右配备1名保洁员的比例招聘。

(二)就业对象为:具有*区行政区域户籍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纯农户,重点向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的“双困”对象和纯农户中的困难人员倾斜;男性一般在55周岁以下,女性一般在50周岁以下;热爱环境卫生工作,身体健康,能适应苦、脏、累工作岗位需要。

(三)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会同区劳动保障管理部门确定各镇(工业区)该项目作业人员的就业名额;各镇人民政府、工业区管委会具体负责作业人员的招聘和管理工作;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根据市有关部门制定的培训内容,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培训采取*郊区农民远程教育和面授相结合的形式。

(四)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区劳动保障管理部门和区农委等部门负责项目的策划、协调和推进,指导和协调各镇(工业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各镇(工业区)具体负责组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服务社,并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五)成立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署),具体负责对各镇(工业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服务社”的行业指导及管理。

三、保洁员岗位职责

(一)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并运输至转运点;

(二)负责生活垃圾容器(间、房)、公共厕所的清洗保洁;

(三)负责村域内等级道路、非等级道路、桥梁、村宅周边道路的清扫保洁;

(四)负责村域内河道(沟、浜、塘)、灌溉(排水)渠等水面的保洁;

(五)负责病死畜禽尸体的收集,并运输至指定的处置场所;

(六)完成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相关任务。

四、经费标准和来源

(一)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组织实施万人就业项目的实施意见》(沪府办[20*]67号)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两委三局《关于组织实施郊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项目的指导意见》(沪劳保就[20*]20号)文件的规定,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项目经费标准包括:

1、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实行计时工作制,每人每月收入不低于500元;

2、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劳动保护费用每人每年不超过100元,劳动工具维修费用为每人每年不超过100元;

3、招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纯农户人员的社会保险费应按照非正规劳动组织的缴费标准或农保的缴费标准予以缴纳;

4、必备的日常办公管理经费。

(二)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项目经费按以下渠道和比例开支:

1、区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

2、区财政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

3、不足部分由镇(工业区)予以解决。

农村环境范文篇10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解决影响农民健康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市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农村环境问题影响着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阻碍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增强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二、明确思路,把握农村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建设清洁家园、水源、田园、能源为重点,正确处理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城市环保与农村环保、主动预防与被动治理的关系,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源头上减轻农村生态与环境的压力,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总体要求,为构建和谐*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逐步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和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监管力度,抓好农村饮水安全;规范生活垃圾处理,加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加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生态田园,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县区要根据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订科学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建立健全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环保工作。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要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群众参与环保科技创新。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各县区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组织领导,逐项分解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舆论引导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

(三)总体目标

通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村环境监管能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环保意识,使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农村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有力推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完成一批生活垃圾处置项目和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示范工程;建设一批重点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实施一批乡村工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各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创建一批省级生态村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力争2012年50%的农户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到2015年,农村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三、围绕重点,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要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争每年解决1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按照相关规范要求,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建设水源地周边截污工程,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制定水源水质保护相关规定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环保、水利、农牧部门要会同县区政府提出农村水源地保护的具体措施。对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实施污染预防措施,加强对农药、化肥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和规模化养殖粪便污染处理,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坚决依法关停或搬迁。环保部门要会同卫生防疫、水利等部门,对镇、村的集中式、分散式饮用水源种类、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区划分状况等进行详查,摸清底数,为制订应急预案和编制保护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保、卫生防疫、水利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对村民集中饮用水源水质的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水质状况。

(二)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各县区要结合《*市新农村试点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制定辖区内镇村环境保护规划,做到保护与开发、建设并重,有步骤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一要加快生活污水治理。从2009年起,市上每年将选择条件成熟的乡镇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带动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争取在2012年前建成红古海石湾、窑街,榆中、皋兰、永登污水处理厂。二要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加快建设农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农村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乡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做到定点存放、定时转运、定点集中处理,规范垃圾处置,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争取在2010年前完成榆中、永登、皋兰和红古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三要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工程。各县区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农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四改”工作。大力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积极推广沼气、秸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力争每年新增沼气用户1万户以上。各县区要加大对辖区内现有生态园、农家乐和度假村的调查清理力度,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对超标排放项目进行综合整治,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三)加大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力度。各县区利用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成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村工业污染源的现状调查,掌握本辖区农村工业污染源基本情况,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取缔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新五小”项目;对影响、干扰农村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污染源,实施限期整改或搬迁;对不按规定进行环保审批、没有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和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坚决整治或取缔、关停。要加强农村新建项目的审批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其停止生产,补办环评手续,并予以处罚,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防止已淘汰落后产能、设备企业死灰复燃。同时,结合乡镇发展规划,对乡镇企业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划定乡镇工业小区,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四)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各县区要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将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群众聚居区等敏感区域列为禁养区;在养殖区内,鼓励生态养殖和标准化养殖区建设。要加强畜禽养殖项目的管理,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小型养殖必须在当地主管部门备案,通过配套建设沼气池、鼓励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发展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畜牧循环经济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要加大对已建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制定整治方案,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

(五)加大农药、化肥和农膜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要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鼓励农民使用农家肥、有机肥料及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做好废弃地膜回收处理工作,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推行秸秆还田,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发展。

(六)加大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力度。要认真开展好辖区内土壤污染调查工作,探索土壤污染防治方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防止土壤污染危害农作物生产和土地开发利用。开展对窑街、阿干镇等地的土壤污染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环境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加大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榆中、永登、红古、皋兰和七里河等县区要抓紧完成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建立健全湟水河、大通河、庄浪河、宛川河、大砂沟、雷坛河等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和工作机制,列出治理重点,制定阶段目标,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列项支持。要加大财政投入,围绕治理重点和阶段目标,按计划分期分批完成流域内的城镇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通过治理,使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改善,生态功能得以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八)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工程、秦王川灌区经济型农田防护林和两山高陡削坡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巩固提高退耕还林和南北两山绿化成果。逐年增加造林封育及补植造林面积。把生态绿化和经济林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红古区坪台地、皋兰旱砂地和秦王川三地气候特点及土地类型差异优势,全力抓好特色经济林建设。全面加强南北两山绿化管护,抓好重点地段补植造林和重点景观工程绿化建设,实施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试验区项目和黄河湿地*段保护工程。

四、强化措施,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一)加强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领导。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定期研究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要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推行县(区)、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环保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农牧、林业、水利、卫生、交通、财政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发挥职能作用。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农村环境保护是公益性事业,市、县区两级政府应逐年增加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的开展。逐步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三)加强农村环保基础建设。县区环保部门的工作重心要逐步实现由城区向农村延伸,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预警监控体系。重点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乡镇逐步建立环保监管员制度,制订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把环保工作职责落到实处。通过试点,在全市乡镇逐步设立环保所等农村环保工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