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研究综述十篇

时间:2023-06-04 10:01:55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1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和《家长学校指导意见》等文件,使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走向有序发展的新阶段。为了适应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蓬勃开展的实践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开始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进行一些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

1.“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1)“家庭教育指导”基本概念和意义的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这个概念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到的。最初,“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并没有分开,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将“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在学术研究领域区分开来,并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进行界定。“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机构组织的,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为什么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是什么?不少学者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堪忧,存在许多问题。如《浅议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一文,作者麦青清楚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成效如何,其主要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家长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但对家长来说,很多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从社会来说,也缺少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系统知识的体系。李生兰对上海市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后,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1.幼儿的活动区与家庭的住房条件不相协调。2.幼儿家庭的精神环境与学习化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3.幼儿父亲较高的文化水平与其扮演的角色不相吻合。4.家长对幼儿的职业期望与社会分工的发展不相统一。5.家长的教育方法与平等亲子关系的缔结不相适应。6.幼儿的自我服务与家务劳动的参与不相衔接。”:赵忠心教授指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是“广大家长强烈要求和全社会极为重视的”。

(2)“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

在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赵忠心、杨宝忠、李洪曾等都做了很多探索,其中,李洪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性质、目的、任务、对象与原则都有细致的论述,并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在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阐释基础上,李洪曾还对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4421”理论框架。即“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四类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儿童、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四类对象;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家庭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四个过程;影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氛围两种环境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宏观环境因素作为社会大背景对上述两种直接环境、四个过程和四种对象都会产生的制约作用。”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杨宝忠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看法,使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属于成人教育,是一种自愿性活动,而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又是当前迫切的一个任务,那么,“这种家长自我教育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愿性与强制性的有机统一?”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并不单纯包括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子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是其应有之义”,而实践证明,家庭教育问题更多带有个性特色,需要个案诊断和治疗。对此,杨宝忠提出了“家庭教育诊断”概念,对家庭教育现实状态进行判断,这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理论研究者的思路。

2.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是学者们比较重视和研究最多的一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李生兰从历史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她考察了上海市建国以来幼儿家教指导形式的演变,阐述了不同时期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及成因,并从历史的角度展望了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未来走向:“1.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相适应;2.与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相适应;3.与学前教育的一体化相适应。”

李生兰还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比较了美洲、欧洲、亚洲各不同国家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情况,介绍了国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状况,对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不少学者从现状出发,对当前所采用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例如,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中、杨宝忠在《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都对指导家庭教育的一般途径和方式进行了论述。总的来说,家庭教育指导主要有六种基本形式:1.家庭访问;2.家长会议:3,家庭教育咨询;4.家长委员会;5.家长学校;6.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还有学者从分类学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研究。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的常用形式分为“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活动和介绍、推荐、提供文字音像资料三类”。上海市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特级教师李朝英分别对家庭教育的个别指导形式和集体指导形式进行了论述。

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是家长。关颖在其论著《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从家长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对家长来说,“首先,多出书、出好书是指导家庭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其次,家长学校有待于改进方式、提高质量;第三,广插电视对家长教育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大量的调研,关颖还发现,喜欢“专家咨询”的家长甚少,所以,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如何发挥专家的优势,使理论研究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也是当前研究者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随着现代化发展,也有研究者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现代化。龚卫玲在其文章中提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挑战传统的指导形式”,对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新的尝试:“公布幼儿园网址,吸引家长浏览;增设触摸式电脑,有效发挥咨询功能;利用电子信箱,进行双向交流沟通。”这些不同于传统家教指导形式的现代家教指导形式扩展了家教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思路,也提出了更新的研究内容。

3.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

与形式不同,模式一词在英语中为“MODEL”,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将“模式”解释为: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目前国内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重要问题,并开始进行研究。

李洪曾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从理论层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在概念上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指导下,适合一定的指导单位和一定的指导对象的,对家长和儿童带来一定效果的,在指导的组织、对象、内容、形式及其有关要素上相对稳定的范型。”在层次上,将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划分为四个层面: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层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层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层面的指导模式和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层面的指导模式。在模式构成要素上,针对指导模式的不同层面分析了其必须具备的要素和要求。在内容上,分析了一个成熟的指导模式所必须具备的三项内容:模式的适用条件、模式的基本内容、模式的目标效果。

一些研究者针对某一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上海普陀区妇联张红妹等人撰写的论文《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管理模式探索》,分析了上海普陀区长风街道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范小玲的《亲子活动中父母教育行为的三种指导模式》,针对亲子活动中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总结。杨卫的《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初步研究》针对传统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弊端,对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探索。

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当前家教指导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出各种新型家教指导模式,并对其进行实践分析和理论探讨。

李惠澄等人针对当前家长素质的变化和需求的提高,提出了新型的“家教辨析指导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和思考。所谓“辨析模式”,是指在家教指导工作中,指导人员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机会,鼓励家长对一些有争议的价值现、教养态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家长在交流过程中思考,在比较和衡量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并实践自己选择的一种家教指导模式。

缪仁贤、范建华等人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区文化特点,对农村社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农村幼儿家长特点的基础上,他们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构建了四种模式:1.认知模式;2.行为模式;3.情感模式:4.综合分类指导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及程序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述和分析,为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开展提供了详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同时,也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仇佩英、汪筱华则针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薄弱、唯智化现象严重的现状,提出了“家庭情感教育指导模式”,即“以家庭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多向沟通、双向指导的家教模式”。这一模式将“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以培养幼儿自信、合群、求知等情感因素,使幼儿身体、行为、习惯、性格等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家长指导方面,以培养家长的情感教育能力为主要内容。在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中,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躁心态中,“家庭情感教育模式”的提出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者和理论者,都是很好的启发。

4.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

理论层面,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选择,我国幼教学者方明和黄人颂都有比较一致的论述,《上诲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也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宣传现代教育观、家庭观、儿童观;介绍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分为三大类:“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知识,相关年龄段幼儿家庭教育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与一般处理方法,个别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问题与处理。”同时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既要有时代性、针对性。还要分阶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容易发生的问题,确定重点指导的内容,他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的具体指导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论述,分别阐述了“对新婚夫妇、对孕妇及其丈夫、对0~1岁半婴幼儿家长、对1岁半-3岁婴幼儿家长、对3~6岁幼儿家长”的不同指导内容。李洪曾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理论层面的分析和论述,促进了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为研究者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实践层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依据。

实践层面,不少学者通过对特定儿童群体的实验调研,分析探讨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地区儿童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方面的特点和需求。如曹葆红《嘉定区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需求及影响因素的报告》一文,通过对上海市嘉定区全部常住户口0-3岁婴幼儿家庭的抽选调查研究,分析了嘉定区这一特定地区0-3岁年龄段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需求;舒洪衡的《关于对0-6岁幼儿家长进行指导的内容》一文,分别针对0~1岁、1~3岁、3~6岁三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提出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潘玲珠等人的论文《O-3岁乳婴儿家庭教养指导的研究》,则是通过对4000多位0~3岁乳婴儿家长的调研,分析总结了0-3岁这一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内容。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进行了实验研究,如钱琴、王晓梅《农村幼儿在家饮食状况及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报告》,透过幼儿饮食这一独特视角,分析了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特点。

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不管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针对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分析探讨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针对这种现状,关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家庭教育指导应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家长进行角色定位,提高认识自身角色的能力;二是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规律:三是培养家长的教育兴趣。当前国内幼儿家长的身份和素质是各种各样的,家长的文化层次也有很大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特点和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关颖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但从实践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目前还没有。所以,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层次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以及形式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是学术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现状的评价

理论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理论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但比较单一。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对家庭教育指导理论研究进行了探索,但在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上,主要是李洪曾教授搭建的教育学理论框架,虽然杨宝忠和关颖都从社会学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专著,但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架构还远未形成,还需要更多地研究者通过实践,从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实践研究方面。当前大部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多从孩子角度入手,根据孩子的需要来研究分析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主要内容,还有一些文章,从地域特点来研究不同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的特点,如有些文章专门研究某一地区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需要和特点,也有一些文章专门研究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些问题。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真正从家长角度来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特别是对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文化等层面已形成稳定特点的某一特定家长群体——如知识分子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与实践,还缺乏足够的研究与探索。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2

一、研究课题

一个华德福幼儿的家庭生活

二、研究概述

华德福教育被誉为世界四大教育理念之一。事实上,自 2002 年起,华德福教育开始被国人在杂志期刊上介绍,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华德福教育,其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其也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特别是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很多关于华德福教育的探讨应运而生。

幼儿在园学习效果的维持必须依赖于有效的家庭环境,家园合作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华德福幼儿园,这一点尤其突出。比起主流学校,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校对其家长有很多建议,比如不能给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不能穿有卡通形象的衣物等等,这与我国主流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现状背道而驰。目前国内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研究和文章并不多,关注华德福家庭的几乎没有。然而,对于华德福幼儿家庭生活的探讨不论是对于入读华德福的家庭还是非华德福家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旨在通过叙事研究描述一个主流社会的家庭在入华德福后产生的一系列碰撞、冲突的过程。家庭生活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是否与华德福理念一致?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即,通过对比华德福理念下家庭生活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来探讨华德福教育理念。在细枝末节的家庭琐事中呈现幼儿及其家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并对此进行探讨,试图对其他接受主流学校教育的幼儿家长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本文把家庭生活基本上分为外在有形部分和内在无形部分两类,共十四项。通过连续多日的观察及访谈,从外在有形部分来讲,该幼儿的饮食以有机食品为主;幼儿承担固定的家务;玩耍的范围从客厅到自己的卧室;家居简洁素雅;光线明亮;穿衣以纯色无卡通为主;玩具以塑料的乐高玩具为主;有少量卡通玩具和电动玩具,会用电脑打游戏、画画;书籍有百余本,从绘本到百科全书;客厅有电视机但并不看;一般晚上八点半睡觉,睡前自己洗漱,家长讲故事;短期旅游主要是在家附近的公园及周边,也有跨省跨国游,家长多选择环境优美的地方,并会邀请幼儿同伴同往。

可以看到,该家庭在玩耍空间、颜色、光线、睡觉四个维度非常符合华理念,而前三个维度其实并不是与华德福有关,是家长自由选择的结果,但得到了华德福理念的支持;在衣服、食物方面有较高的认同度;在书籍、电子产品方面不太明朗或者持有自己的看法;在爱的氛围营造上父母做的较好,但是父亲有时候会不耐烦;在原则、规则上妈妈一般比较坚持、有耐心,爸爸有时候会妥协;在节奏上,该家庭基本上能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节假日外出有时难以保证。总之,该家庭某些做法符合华德福理念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受接触华德福影响而认同,而是之前就有了,不符合华德福的做法的原因一是受外界影响较大;二是对某部分理念不是很清晰;三是保留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当然,家长不一定要认同华德福的理念,但是在认同基础上的家园合作对幼儿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这就需要家长们在了解的基础上慎重选择。

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华德福, 建议主流教育的家长们在做决定之前,先去模仿着做一些事情,观察幼儿的变化,这比起盲目的接受或排斥都是更为实际、有用。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幼儿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也深刻地挑明了母亲延伸至家长、抚养着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 brenner)创建的生态系统理论 (Bioecological Thoory) 也论证了家庭系统是儿童早期学习的最接近的系统,也指出建立良好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时期1起着不了估量的作用,孩子的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早已表明,4岁时幼儿智力的发展已经达到其成人的 50%。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被作为一种学科来研究,也只是近年来的事情。

时至今日,无论是父母,还是教育界专家,都无法轻视家庭教育对幼儿乃至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性。本人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孩子及其家长,常常惊诧的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和问题与其父母存在一致性,并对于父母的担忧,孩子的不快乐感到无奈,其实很多问题并不难解决。这让我常常陷入深思,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需要的?如果这些父母能像那些个父母那样多好啊。。。

学术界从探讨学校教育模式扩大到分析家庭教育来探索和研究教育,家庭教育甚至于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有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前六年,其智商已达到其成人后的 90%左右。而在幼儿阶段,家庭不可替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着作为广大的读者所认可,成为畅销书籍。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如家庭教养方式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家庭的某一方面研究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影响,如父母气质类型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仅与其父母的气质类型有关,还与其父母与幼儿相处的方方面面有关。从这点来讲,把幼儿置入一个整体的家庭环境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家庭生活值得分析。但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遇到华德福。我有了更多的体会。

四、选题意义

在社会化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发的拷问下,探究华德福的家庭生活理念有其积极的意义。

五、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什么是叙事研究?叙事,叙:记叙,事:事情、故事,简单来讲叙事就是讲事情、讲故事。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关注人们生活中的事情、事件,体现出对人们生活世界和人类内心的体验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描述,并根据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对事件、事件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叙事研究最早应用于文学作品中,由于其摒弃了纯思辨的科学化研究方式,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关注到社会弱势群体获得了广泛的采用。20世纪50年代已从社会学中独立出来。20世纪8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最初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者的关注。

选取缘由:本研究旨在了解一个普通家庭在孩子入读华德福之后经历的一系列观念及行为方式的碰撞、转变过程。华德福教育是一种非主流的教育,选择入读华德福的家庭必将经历一些特别、或者另类的东西,为什么选择华德福?在实践华德福理念过程中遭遇哪些碰撞、困惑?怎么解决的?这些疑惑都不能以纯思辨的客观推论得出而是必须回到该家庭的主观经验中去获得,去理解他们选择以及实践华德福理念的过程。而过程中的碰撞、纠结到最终的解决的过程都是本文意欲获取的。对于事件的理解则涉及到叙述者所处的场域、叙说事件有关的人、过去所发生的相关事件的起因、开端、结束、影响等。而叙事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达成本文目标的方法。

获取资料的方式:陈向明(2001)非常强调质的研究的主体间性的理解角度,即研究角度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重视研究者与每一位研究对象的互动,研究者主要讲述的是自己参与了的故事,既是现场参与又要客观地描述发生的事件,并对其行为进行分析、解释。本文以观察记录、描述为主,辅助以访谈、文献资料的方式来获取资料。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研究者是现场文本的一部分,参与了部分故事,但是研究者又要抽离出研究者的角色,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并对其进行快速地编码、整理。既要参与,又不能过多参与,影响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情况。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家庭生活里的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就要求研究者以参与现场的身份去客观地还原记录并分析、解释各行为。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Fontana Frey(1994)在关于质的研究的伦理问题时指出不论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到被研究者,然后才是我们自己的研究,最后才是我们自己:被研究者第一,研究第二,研究者第三。尊重和保护被研究者是该研究得以进行的基本要求。为了确保研究参与者的权利,以下提出本研究的相关伦理议题和处理方法。

六、总结与建议

分别对该家庭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符合和不符合华德福理念的部分以及不符合的原因,并给出建议。另外,就华德福与非华德福家庭的不同做以简单探讨。本部分文字呈现的内在思路是华德福理念的应然状态该家庭在此方面的实际操作状态归因分析建议。

七、论文提纲

1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文献综述

1.3.1 华德福学校及其文献综述

1.3.2 家庭生活及其文献综述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2.1 研究方法

2.1.1 方法介绍

2.1.2 研究对象

2.2 研究过程

3 故事文本及文本汇总

3.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及文本汇总

3.1.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

3.1.2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事例文本汇总

3.2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扫描及文本汇总

3.2.1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扫描

3.2.2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文本汇总

4 分析、总结及建议

4.1 分析

4.1.1 该家庭的一日常规分析

4.1.2 该家庭的家庭生活分析

4.2 总结与建议

4.2.1 家庭生活分类各项总结与建议

5 反思

5.1 对研究对象的反思

5.2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5.3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5.4 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3

关键字:留守儿童 教育 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研究留守儿童主要包括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成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

1、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方面

第一,现状研究方面,蒋忠,柏跃斌(1998)在《“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思考》中指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缺乏科学的教育措施,虽然学校和家长都有意让孩子用过读书,可是现实的压力又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李杨,任金涛(2013)在《中国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与建议》指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政策落实不到位,管理系统有待完善,指导服务机构阵地不健全,针对性、专业性不够等。

第二,心理及安全方面研究,周宗奎(2015)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 ,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教育问题需要多方面措施的配合。卢德平(2006)认为留守子女和外出务工的父母之间存在“心灵沟通陌生化”,使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叶敬中(2014)在《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欠债隐忧在未来》中指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此时若有父母或教师能对其进行必要的交流和疏导,大部分潜在的心理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若长期积压,有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发展成现实的心理问题。戴利朝(2011)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其对留守生活的满意度越低。同时留守儿童心理脆弱,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安全状况而忧心忡忡。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方面研究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壁垒。吴霓(2008)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选用的教材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第二,监护不当。王敬峰(2010)在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一文中指出,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家庭和学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留守儿童一般都是隔代教育,大多祖辈和孙辈的年龄差距在50岁左右,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精神上的管束引导;而学校则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并将其责任归咎于家长,因为家长外出务工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农村的人文环境恶化。王敬峰(2010 )认为农村的人文环境恶化,农村文化、治安环境较差,加上地域广,管理难度大,出现了很多治安盲点,黑网吧,游戏厅及其他违法娱乐场所允许留守儿童随意进出,久而久之使一些孩子沾染上了不良习惯,有的沉迷于网吧而无法自拔,有的受凶杀、暴力、色情等游戏或录像的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受社会上不法之徒的引诱、教唆、强迫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学校教育的乏力。贾勇宏(2013)在其《人口流动中的教育难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指出,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的弥补只是一种职能的部分转移和替代,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可以完全替代家庭的全部教育职能,进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3、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方面研究

王秋香(2008)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运用社会化的研究视角,从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家庭困境、学校困境、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农村社区环境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等方面研究了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各种问题,在相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内容中,分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局限性。卢晓军(2016)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中主要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学校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密不可分,双方要经常联系,共同教育。教师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学习辅导。在家庭缺少有效监护人时,学校就是他们的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针对留守儿童学校要给予特别的照顾,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期留守儿童在学习习惯中有明显的改善。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每个儿童都有其特点和优点,学校要善于发掘,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

综上所述,上述学者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性研究。这些有益的探索与研究无疑为深入研究奠定一定基础,为本项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但上述研究由于种种限制,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研究假设存在片面性。绝大多数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险;二是研究范式仍需要完善和丰富。从当前研究来看,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占主流地位,从政策研究、经济学角度研究极少,跨学科分析视角尤为欠缺;三是近两年量化差异性研究渐成气候,但是,仅仅利用统计数据、单纯的量化比较分析,而缺少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实际场景的考察,因此,其结论令人质疑,甚至研究结论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使人无所适从;四是留守儿童内部存在的个体适应性差异研究尚属空白。由于多种原因,即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其面临的教育问题侧重点有所侧重,应区别对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更具针对性解决的对策。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J].神州学人,1994(6).

[2]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4]吴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及其政策选择[J].中国教师,2009

[5]王秋香.强势与弱势的错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J].理论月刊,2007(1).

[6]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8(3).

[7]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1)

[8]卢晓军.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J].教育科学,2016(04)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4

关于学生家庭作业的研究,美国教育学家艾普汀(Eptein)提出了家庭作业的十大目的(1OPs):(1)练习(practice)(2)准备(preparation)(3)参与(participation)(4)个人进步(personal development)(5)同学间的交流(peer interaction)(6)家长-子女关系(parent-child relations)(7)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8)与社会的联系(public relations)(9)执行政策(policy)(10)惩罚(punishment)。早期苏联的教学论专家凯洛夫和斯米尔诺夫都把家庭作业研究看作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方面,认为家庭作业与课堂教学是同等重要的。在中小学家庭作业的内容方面,美国教育学家奥斯博姆(Osborn)针对作业内容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目前,美国许多学校的教师己经意识到: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就必须对传统的家庭作业内容进行改革,家庭作业被赋予一种全新的概念,称之为贴近生活(Real-Life)。这种家庭作业渗透了很多日常生活的素材,尽量适合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和生活背景,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价值,当孩子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时,他们就会更加关注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美国哈佛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还倡导布置专题作业,他认为,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布置一些专题作业,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学校里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独立地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专题,这样学生可能会更主动地学习和掌握与专题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概念。

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者也逐步认识到中学家庭作业问题的重要性,进而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家庭作业问题的研究。如吴也显等人把教材分成三个系统:课题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并且指出:“作业系统在教材中不仅应有一定的地位,而且还应加强对它的研究。……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金鹏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英语作业模式》中提出几种作业形式,如有声作业、分层作业、长期专题作业和自编作业等。张婷婷认为英语家庭作业的设计应侧重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将英语作业形式分为为选择型作业、实践型作业、操作型作业、互动型作业和游戏型作业。董文智在阐明英语作业改革理由的基础上提出了英语作业改革的原则,对制作类作业、实践类作业、互动类作业和娱乐性作业几种作业形式进行了探索。谈振华认为,学生课外作业的内容包括:预习或复习教科书,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完成口头作业(如朗读、背诵、复述等)和实践活动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将作业布置明确,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与教科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学英语家庭作业形式和内容应该更加灵活、丰富、开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二、对于英语作业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在中学英语作业完成量和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研究方面,198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曾向5.8万名学生发了问卷,调查他们每星期平均用于家庭作业的时间量,调查结果显示对任何一种水平的学生增加作业量都对成绩的提高有帮助,如果在某个年级不布置作业,则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绩产生消极影响。参加这项调查的提摩西·基恩认为,“对于任何一个能力水平的人来讲,增加作业量都会使成绩提高。家庭作业具有补偿的作用”。不过他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在他的调查取样中,有些学生用于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间并不特别多,但学习成绩也很好。因此,他认为家庭作业量并非越多越好,而应当适量,超过一定的界限,也会造成成绩下降。英国的很多学者也认为针对某些难度较高的学科,必须将家庭作业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作业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有用的,只不过要看作业的布置如何。近年来的许多重大研究都认为:如用标准的测验评分制来衡量,家庭作业可以使学生成绩迅速提高。即使不对活动的性质加以控制,而单从学生用于作业的时间量来看,家庭作业也是有益无害的。

另外,哈里斯·库帕也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对田纳西州三个学区的709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9项关于学生的作业完成量与其成绩的相关研究,绘制了一张成绩水平与时间效率的关系图:曲线的走势在低年级阶段呈现平稳的趋势,这说明小学生成绩的提高与作业量相关性不大;初中以后,家庭作业的时间与学业成绩明显相关,在作业量合理的范围内,随着家庭作业量的增大,初中生的学业成绩会随之不断提高,而在高中阶段,曲线则持续向上延伸。这个研究说明,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作业完成量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尤其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家庭作业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Bonyun 则回顾了20个1985年至1991年的家庭作业研究,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加拿大的高中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成绩差的学生完成的作业更多,家庭作业完成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正相关。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完成作业的时间与学业成绩提高只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完成作业就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总之,国外的大多数研究表明,花更多的时间做家庭作业的学生在学校的成绩要更好一些,而且这种情况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更加显著。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家庭作业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具有相关性的,但并不总是呈正相关,他们在肯定家庭作业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指出过量的家庭作业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三、对于英语作业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在中学英语作业的有效性方面,美国教育学家就如何提高家庭作业的有效性,提出了12条原则:(l)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应该让家长了解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和教师的期望值,同时向家长推荐完成作业的步骤,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使学校教育获得家长的支持。(2)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完成和家庭作业类似的学习任务。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能力,教师要对于那些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3)根据学生的独立阅读水平布置作业。就技能操练而言,学生能够阅读的练习是基本的要求。家庭作业的内容应简单,让学生能够把注意力放在技能的操练上,而不是解释课文上。(4)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背景知识和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网络、书籍、视频或音频材料等搜集整理参考资料。(5)为学生提供阅读作业的主干材料。例如提供阅读背景,列出关键词汇,指出阅读的目的等。(6)在学生中开展完成家庭作业的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在写作时确定中心思想,如何在阅读时快速查找关键信息,如何整理、运用参考资料等。(7)对分量较重地作业进行分散处理。如把一个单元的单词分成两部份,要求学生到周三时掌握一半的单词,到周末再掌握整个单元的单词。(8)家庭作业要有关联度。不要仅仅学习拼音书籍上的字,而应记住拼错了的字。相关性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意义至关重要。(9)向学生解释布置家庭作业的意义。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家庭作业的价值,否则学生会感到作业毫无意义。(10)尽可能运用累积教学法。例如从现行作业中抽取若干新的例题的练习。(11)重视对家庭作业的检查。如果布置了作业却不注重检查,就容易使学生养成敷衍的习惯。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要保证学生能理解批语。(12)让学生重视作业中的错误。对于学生普遍的错误可以在课堂上集体评讲,督促学生进行订正,避免重复犯错。

学业负担过重(主要是家庭作业负担过重)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且近年来愈演愈烈,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小学生一天的作业量大药相当于美国小学生一周的作业量,甚至还要多。苏州市教科所在1991年在苏州市第二中学进行了“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学生最佳家庭作业量”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课外作业量大于40%时,学生负担过重,不但学习成绩提高甚微,而且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当课外作业量小于20%时,学习成绩将会出现明显滑坡。不过教学中不可将以上确定的作业量绝对化,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灵活调控,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在初中英语作业难度的研究方面,鲁子问的《英语教育动态原则与真实原则论》中,介绍了解决学生两极分化的方法。首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将基础的英语知识与能力提高性的知识与能力适当分开,将学习要求适当分开,有主有次地安排教学,这有利于达到社会对学生的不同的英语学习要求。傅道春指出,“自设作业”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学生只要有兴趣写就不能称其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谈振华也认为,布置的习题要有代表性,难易适度,量要适中。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来,家庭作业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己经被深信不疑。人们开始探讨如何布置合理、科学的家庭作业量。但是其中一部分人却提倡要多多的给学生留作业,他们担心作业量布置的少会影响他们孩子的升学,进而会影响孩子的工作。可见,学习的成绩和工作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当时学生的家庭作业量较大,负担很重。仅以美国6-8岁学生每周平均课外作业时间为例,1981年为52分钟,而到了1997年则上升为128分钟。根据美国国家睡眠研究协会最近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美国仅有百分之五十的青少年在上学期间一天的睡眠能够在8.5小时以上;有1/4的学生一般只能睡6.5小时或更少的时间(胡庆芳,杨翠蓉,季磊,等,2008)。

21世纪以来,美国家庭作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2000年美国公众议事基金会的调查报告指出,64%的家长认为现在学生每天带回家的作业量适中,25%的家长反映孩子的作业量不足,只有10%的家长认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了(Julian Forester,2001)。2006年美国学校健康教育小组的调查同样发现学生的家庭作业比10年前减少了。在接受调查的44.8万名学生中,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达到一小时的学生人数由1997年的86%降到2005年的64%。(Louise Cooper,2006)

四、国外对于英语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综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教育家克伯屈的设计(项目)教学法在美国的初等学校和中学的低年级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帮助他们设计项目,提供资料和建议。项目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学生不必完全听命于教师的讲授,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来选择适当的项目进行学习,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机,这种理念改变了传统作业的老面孔,对设计新型的作业类型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这种探究性学习,以一个主题为中心进行学习的方式对我们的作业布置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同样,“二期课改”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多专家、学者都认识到了当前作业中存在的弊病,并就如何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都认为,作业与练习的内容要体现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新课程的作业是个良性循环的能力链,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主动去解决,从而又有新启迪,这样循环往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不断地在探究中有新的成就,作业伴随着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社会,成为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桥梁,成为学生实现自我的途径。这些理论方面的研究为传统作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新的作业设计打开了开阔的思路。但是如何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操作、技能知识等融入到作业中,具体到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怎样具体的作业布置,却没有现成的例子可照搬。尤其是初中英语作业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没有现成的研究。为此,作为教师,非常有必要对此课题进行具体的研究。研究优化初中英语作业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对于英语教学有重大意义。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克托费德罗维奇·沙塔洛夫在他的《教育散记》中提出,“在普及中学教育中,教师的职责是教好所有孩子”,他认为,这是普及中学教育对苏联学校提出的期望,实现这一期望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客观现实允许办到的事情。能否办到,问题在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作业方面,他提出:改“布置”作业为“推荐”作业。沙塔洛夫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在作业方面作了改革,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不感到为难的情况下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沙塔洛夫主张编两类练习题集。第一类集子中的全部习题,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完成,也必须完成,不论其对这门功课是否有兴趣:第二类集子中的习题则专为那些对该门功课有特殊兴趣的学生编,其难度完全足以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沙塔洛夫说:求知欲和力求实现自己理想的愿望是每个人所固有的。当学生感到完成作业不是应付差事,而是一种内在需要时,作业就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就会变成兴趣,反之则会成为负担。沙塔洛夫特别强调坚持反复再现原则,在复习工作方面,要不断建议学生做一些前面章节中的练习。教师要明确指出复习的内容和范围,要为学生选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习题,在复习每一章节的时候,都要逐步增加难度,避免内容的简单重复,使每一次复习之后都能有所提高。

日本的波多野谊余夫在“怎样培养自学能力”中提出了培养效力感的第二个条件是让学生体验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能力的乐趣及其意义,体验到只要自己尽力地去做,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办到。差生较多的筱井旭高中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不论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一律布置同样的家庭作业,即使惩罚再严厉,仍有缺交作业的,而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分别布置与其相适应的家庭作业,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

五、国内对于英语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综述

传统的作业布置形式单一,大多数的作业均由教师布置的,要求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的短期作业。作业的单一形式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统一由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的地位。而且必须单独完成和统一时间上交。学生为了按教师要求统一完成作业,出现了抄袭现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忽略了学生的层次性和个别差异性,不利于各个层面的不同学生的共同进步。无法达成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针对这个弊端,许多教育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廖干喜2008年在《英语作业设计的优化方法》中提到了自主性作业和层次性作业。这里的自主性作业针对的是学生。廖干喜指出:“可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己根据当天所学内容,从课本的练习中自主选择题目来完成。”层次性作业针对的是老师,作者指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如根据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等进行作业设计。既让优等生有发挥的空间,又保证学困生在努力后能够得到成就感。”廖干喜的自主性作业和层次性作业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不同的个体。李莉2008年在《新课改革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探索》中提及到了长时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长时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的完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提供了机会;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促进了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进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单调,大多是重复,机械的抄写,背诵单词、句型、知识点、课文和做练习题等。学生对这样费时、费力的作业内容感到很乏味,缺乏做作业的动机和学习英语的兴趣,时间久了,作业完成的质量不好,漏做,甚至不做的现象时常发生。有的教师对这种现象不但不进行反思,反而加倍去惩罚那些完成作业不合格的学生,惩罚性的作业更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讨厌学习英语,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成绩自然不会好了,接着教师又会加倍惩罚那些成绩低的学生的作业,这种恶性循环是不会提高教学效果的。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同内容作业的研究开始出现在各类期刊上。云南省的山吉庆2003年提出了英语课外作业就其类型而言,可以分为四类:练习型,准备型,扩展型和创造型。练习型以掌握技能为目的作业内容,准备型作业是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的,扩展型以把熟知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新的情境为目的的作业内容,创造型是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能够掌握整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此外,山吉庆老师还提及了口头作业。山吉庆老师的作业实践研究让我们眼前一新,突破了以往的重复性强的抄写十遍、二十几遍单词的单调作业,这种作业增加了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能够主动的自觉的完成质量好的作业,同时也增加了创新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作业布置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正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作业设计与布置方面的研究多在某些理论基础之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形式的家庭作业的设计方案,力图拓展作业内容、丰富作业形式。如《中小学协商式课外作业研究》(赵鑫,2007)论述了协商式课外作业的功能和实施策略。《高中生语文自主作业探究》(丁瑛,2007)从可能性、学生和教师、实施途径三方面对高中生语文自主作业进行思考,并进行实践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多样化作业的设计与实践》(骆莎,2008)从四个维度提出多样化作业的类型,设计并实施了信息化环境下多样化作业开发的流程。

在英语作业的设计方面,也有研究者基于某些理论而进行的探究,对某些理论基础上的作业设计,如《高中英语作业布置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薄涛,2007)一文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试图解决高中英语作业布置中出现的问题。余亦化(2007)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实验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作业的设计、布置比传统的作业形式更有效。但多数研究在设计方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英语家庭作业类型的探讨上。如李莉从口头作业、长时作业、选做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这几项新课改理念下的新型作业形式来讨论新课程下的英语作业设计。英语有声作业和口头作业的设计、英语作业文化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设计都成为研究者们集中关注的问题。这也许是因为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英语教师意识到以往在作业类型设计上的局限性,因而这方面的研究较为集中。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5

>> 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网络成瘾综述 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综述 网络成瘾的脑机制研究进展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成瘾认知行为疗法研究综述 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 网络成瘾者风险决策能力的脑机制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机制研究 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综述 网络成瘾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 网络成瘾心理干预研究进展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进展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现状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现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Young KS .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 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 than 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1, 1996.

[3]Hall, Alex S,Parsons,Jeffrey.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oct2001 vol,23 issue 4:312-328.

[4]R.A.Davis, A cognitive-behavior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2001):187-195.

[5]周荣,周倩. 网络上瘾现象、网络使用行为与传播经验之相关性初探.台北中华传播学会1997年会.

[6]Beard k w.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aiton.Cyberpsychology & Behbavior,2001,4(3)337-383.

[7]陈淑惠.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 中华心理学刊, 2003, 45( 3) : 279 -294.

[8]周治金,杨文娇. 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的初步编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年,20(11) 754-756.

[9]杨晓峰,郑雪.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量表编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8,565-71.

[10]刘惠军,樊励方,国雪利.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7) 597-599.

[11]陈秀红.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研究―家庭功能理论视角.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2]Park SK (Park, Soo Kyung), Kim JY (Kim, Jae Yop), Cho CB (Cho, Choon Bum)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43卷172期895-909.

[13]Kraut R, Kiesler S, Mukopadhy ay T, Scherlis W & Paterson M. Social impact of the Internet: what does it mea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8a, 41: 21 C 23.

[14]JU-YU YEN, CHENG-FANG YEN, CHENG-CHUNG CHEN, SUE-HUEI CHEN, and CHIH-HUNG KO. Family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 2007,10(3)323-329.

[15]李涛,张兰君.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004, 27( 3) : 662-663.

[16]谢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16(3) 294-296.

[17]韦凡荣.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8]王军. 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格和人际交往特点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2008 ,31 (4) :989 - 991.

[19]丁勇. 大学生抑郁型性格类型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 28 (2): 90-91.

[20]谭文芳. 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3) 245-247.

[21]Young KS. Rodgers R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1998.

[22]Petrie H, Gunn D.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ffect s of sex, age, depression, and introver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998.

[23]傅晋斌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6,(1) 124-127.

[24]王立皓, 童杰辉.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 2) . 94- 96.

[25]翟成蹊,陈舒音. 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 科技信息2007,24:104.

[26]梁宁建,吴明证.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 2006, 29( 2) : 294- 296.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6

关键词 体育 心理 综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的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能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愈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 体育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良品质;体育可以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和集体观念。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在有关青少年心理产生效益研究的一些因素的总结分析,主要从体育方面来阐述,此外还探讨了一些其它因素如教育、环境等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建议,希望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做一些理论性的指导。

2国内有关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的研究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利用文献数据库检索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及对图书馆相关文献的查阅,通过归纳总结,透视国内关于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的相关研究。

2.3研究现状

2.3.1体育锻炼(大众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王润平(2005)在体育锻炼及其心理效益一章详细描述了体育锻炼分别对情绪、自尊、认知和人格方面产生良好影响。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一次性体育锻炼可使心境得到改善;焦虑水平会下降;在体育锻炼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流畅体验、体育锻炼)。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提高自我良好感;对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调节和治疗作用;体育锻炼能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改善情绪状态。体育锻炼通过提高自信、自尊水平,能够使个体提高积极的自我概念。构筑青少年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协作性和适应性;对青少年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等都有良好的作用。

曾芊、赵大亮(2007)指出: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都会受到性别与年龄的影响;研究被试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来考察身体锻炼与自我观念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程度地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对青少年的身体价值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达到体育人口的锻炼标准,体育活动才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吸引力和一般自尊产生显著影响。

2.3.2竞技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竞技体育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它承载着太多意义,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在我国可以说是竞技体育引领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竞技体育往往是体育的最佳体现,参加竞技体育就意味着你必须更快、更高、更强,也就意味着有成功者和失败者。所以竞技体育对于人的心理的冲击是更大的,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对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3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兰自力:学校体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学校体育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影响;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影响;学校体育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体育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体验不同社会角色。

2.3.4其他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1)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公众场合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大众传媒媒体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风俗时尚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家长的良好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作用;良好家庭氛围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国内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文章已经证明体育可以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通过以上的综述可以发现,不少研究成果非常具有实践指导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反向研究,即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影响方面的研究,现在国内的研究更多的是体育对儿童少年心理产生的影响,而对于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方面研究匮乏。 (2)关于体育对特殊青少年心理效益的研究不足。 (3)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效应。 (4)实验研究缺乏。(5)现有文献主要着眼在心理学范畴中某几方面的研究,综合性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 邰德法.论体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

[2] 王润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曾芊,赵大亮.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效应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3).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随迁子女 义务教育

一、背景

上世纪70年代末起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城镇化发展的深入,成就了中国GDP持续高速增长。伴随着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城市问题开始显现,进城务工人员得到并不丰厚的劳动报酬外却很难在城市里平等接受公共服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明确表达了中央对进城务工随迁人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权的决心。各地新出台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实施后,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特大城市里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仍无法顺利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在新型城镇化新要求下对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有新的理论认识和研究迫在眉睫。

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现状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现状主要涉及入学机会不平等、教学过程不平等、教育结果不平等。第一,在入学方面,很多随迁子女在父母所在地申请进入公办学校时,多数会遇到学校多种条件的为难,比如各种证明,交高昂的费用,导致很难顺利进入公办学校,这些要求有的是很难达到;第二,在教育过程公平方面,对于已经进入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来讲他们所面临的是隐形的不公平,因为随迁子女本身学习基础相对比较差,在进入公办学校后很难适应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导致他们很难有效地适应现有的教学,不能达到预想的教育效果;第三是教育结果的不公平,而且随迁子女在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必须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中高考,这也给随迁子女的继续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认为,因城乡不同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不能拥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受教育权,被排斥在现有教育体制之外。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不同的户籍制度影响方方面面,户籍决定拥有什么样的权利,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张俊良、黄必富认为户籍制度的羁绊是造成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教育财政也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严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造成这种不公平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我国一直以来对城市的财政投入远远大于农村的投入,少了财政的支撑,教育就很难得到发展,所以农村教育一直落后城市。马青、邬志辉从官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流入地政府履责不力的主观因素,并提出化解问题的方案:增强流入地政府的自有财力以形成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状态,合理划分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的责任等。葛新斌指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仍未得到切实保障,甚至与'两为主'的政策目标相去甚远。并认为对于流入地来说,政策具有明显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现象,而且政府间存在博弈现象。”家庭原因导致随迁子女学业成绩不理想,由于进城务工人员自身的局限性,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不足,不能很好的进行有效地家庭教育。史柏年认为“农民工的经济贫困、农民工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社会的排斥以及公办学校积极性不高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陈小华认为“由于农民工流动性比较大,其子女的转学,辍学率较高,导致他们的学习基础比较差,一些公立学校往往因此把他们拒之门外。”李英等在文章中总结出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家庭教育环境差,条件差;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社会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关注太少。”

四、研究评述

现有研究的已取得一定成绩,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有一定帮助。不难发现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1)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教育学的领域。在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中,大部分都是在教育学杂志发表或由教育工作者编写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公共管理视角研究较少;(2)从研究层级上看,现有研究大多在国家层面进行理论研究,以中央出台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为依据进行宏观分析,从地区角度出发进行实证研究较少;(3)从研究内容上看,多数学者认为制约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主要原因是户籍制度,然而户籍制度的改革牵涉甚多,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迫切性研究对策必须脱离户籍制度;(4)从研究阶段上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招考体质改革提出要求后,研究热点逐渐转向了异地高考改革等问题,忽略了对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5)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大多围绕“两为主”政策的实施展开研究,而鲜有以新型城镇化的视角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俊良,黄必富.城市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4(11).

[2]马青,邬志辉.再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官僚经济学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07).

[3]葛新斌.“两为主”政策中的政府投入责任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02).

[4]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8

关键词:亲子互动;家庭教育;亲子和谐互动关系

亲子互动也叫亲子沟通,指父母与子女在观念、情感和行为上的交流与沟通。具有血缘性、亲情性、长期性等特点。[1]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小孩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教育老师。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家庭教育对小孩的阶段性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孩子早期的社会认知、情感取向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都主要是从父母对孩子的单向行为的影响出发,而很少关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本文将从父母与儿童和谐互动的双向角度来研究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从而有利于突破传统研究的片面性。

一、家庭教育中亲子和谐互动的重要意义探究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孩子与父母情感沟通的重要桥梁,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孩子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儿童在小的时候,其心理较为敏感,性格的稳定性较弱,亲子关系的和谐程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儿童与周围人关系的建立。在亲子关系的互动中,如果儿童感受到的是自己被喜欢、被关爱、被认可,那么他们将有可能表现出较为主动地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相反的,如果儿童在家庭教育的和谐互动中,儿童总是被排斥、被否定,那么他们就将很有可能进行自我封闭,不愿意信任别人,不愿与身边人(包括同龄小朋友、教师等)建立友好的关系。

2.有助于儿童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

自我认知主要是指对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能力的一种看法。儿童在早期并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概念,其自我认知概念的形成基本上是在与他人的社会化交往中慢慢形成的。和谐互动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良好的社会关系的形成,也有助于儿童在社会的交往中获得正面的肯定,促进其良好的自我认知的形成。[2]社会认知主要是指人对社会以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关社会事件的认知。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和谐互动有助于儿童自信、积极主动性的培养,也有助于其形成正面的社会认知。

3.促进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5~6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儿童更容易健康成长。因为在和谐的关系中,儿童容易形成信赖他人、自信等性格,在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儿童则会比较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对周围的人与事物产生抗拒之心,甚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另外,和谐的互动关系也有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日本学者诧摩武俊说:“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可见,儿童时期是一个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二、家庭教育中亲子和谐互动的策略探讨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要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互动,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父母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父母素养的高低是亲子和谐互动形成的重要前提。[3]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长大之后能够成为有用之人,但是每个父母却找不到与孩子沟通的正确的方法。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父母由于文化素养不高,因此,他们就片面地认为,只要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就是为孩子好,却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反而引发了孩子的叛逆之心。

2.要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氛围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可见氛围的重要性。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家庭比较温暖、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比较和谐的亲子之间的互动关系一般会呈现出比较良好的状态,相反,一个家庭当中,如果父母不和,同时父母又总是按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的话,亲子之间的关系一般会呈现出比较紧张的状态,儿童的性格也会比较偏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亲子之间和谐互动关系的形成对儿童的性格、人格、心理健康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如何促进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和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邓云辉.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与防治[J].大理学院学报,2011(5):76-79.

[2]李萍.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4-136.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9

内容摘要:基于苏北农村的抽样调查,本文在控制了苏北农村家庭的年收入、未婚子女数量等变量之后,利用EViews6.0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了苏北农村家庭的社会资本对其人力资本投资状况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苏北农村家庭的社会资本对其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并不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家庭结构社会资本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的力度并不理想;而家庭认知社会资本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却具有反向作用。

关键词: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 苏北农户

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体现在劳动力身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体现在劳动力技术能力的提高。其中,前者主要靠保健医疗投入来实现,而后者主要靠教育投入来实现。继人力资本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之后,社会资本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也被提出,而关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村农民收入的影响也备受经济学者的青睐。在正规制度缺乏的农村,加强农民的社会资本积累有利于其人力资本的增加。本文正是以此为核心,以苏北的185个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了解当前苏北农民的社会资本的现状,并寻找充分利用农民现有的社会资本来强化其人力资本的途径。

本文第二部分对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作用及关系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主要对苏北农村家庭的社会资本现状和人力资本投资现状进行描述;第四部分主要是样本数据的收集与描述,以及变量的设定测量和模型的设计;第五部分主要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第六部分为结论及本文局限性分析。

相关文献综述

相较于理论方面,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实证方面对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作用及关系的研究。现有的相关文献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研究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共同作用。张新岭(2010)的研究对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的关系作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实证研究的相关变量和理论假设,经过对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证明了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的作用,并对研究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顾琴轩与王莉红(2009)采用实证的方法探讨了我国科研人员个体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科研人员个体人力资本两维度,即受教育程度和科研工作经验对创新行为产生积极的显著影响,其中科研工作经验的影响更强;科研人员个体社会资本两维度,即人际互动网络规模和人际互动网络密度对创新行为产生显著的二次影响作用,其中科研人员的人际互动网络密度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均更强。

第二类是人力资本对社会资本的作用影响。陆铭与张爽(2008)的研究结论是在中国农村,社区其他成员的劳动力流动会影响到本家庭的劳动力流动,并增加本家庭对于当地公共机构的信任,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家庭在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来自城市地区的歧视,同时还发现,社区层面的收入差距会减少公共信任,公共信任在市场化过程中会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轨迹。

张维迎与柯荣住(2002)的研究认为一个地区能否被人们所信任与地域文化并不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跟人们的教育水平、人与人之间交易被重复的可能性、交易的发达程度等因素有关。在这类研究中,研究者都是就社会资本或人力资本的某一个维度进行的。

第三类是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分析,其中主要是基于社会信任角度或社会网络角度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高虹和陆铭(2010)研究在中国农村,作为一种整合型社会资本,本地的社会信任对劳动力的流动产生了负向影响,同时,社会信任对劳动力流动的负向影响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在市场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反而会起到促进劳动力流动的作用。赵耀辉(2003)的研究发现,由于存在物质、心理和信息成本,社会网络在劳动力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有外出经历劳动力的社会网络能显著地提高个人流动的概率,但是,具有已返乡劳动力的社会网络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与已有的文献相比,本文的贡献在于综合考虑了社会资本的两个方面(结构社会资本和认知社会资本)和六个维度(社会网络、社会互动、社会能力、信任、互惠和凝聚力),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研究苏北农村家庭的社会资本对其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与作用。

苏北农村家庭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现状描述

(一)苏北农村家庭社会资本现状

根据世界银行社会资本协会(The World Bank’s Social Capital Initiative,2001)的界定,广义的社会资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该组织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大多数经济学家也都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网络结构,是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普及程度。按照目前的社会资本研究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本文从结构社会资本和认知社会资本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所调查地区的社会资本发展现状,表1为问卷内容。

根据上表的设计分类,从期望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角度来分析各个因素,进而分析苏北农村的社会资本现状,如表2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首先,在结构社会资本方面,苏北农村家庭的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指标总体水平比较高,但其离散程度不太理想;相比之下,社会能力指标水平偏低,趋势比较集中,差异不大。其次,从认知社会资本角度来看,苏北农村家庭的信任度相对而言是很高的,而且其离散程度非常低,差异也很小;互惠和凝聚力指标水平虽然明显低于信任指标,但也不属于偏低的范畴,处于一般水平。

(二)苏北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在衡量苏北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方面,本文选择了两个角度,一是村民的意识,用家庭成员参加各种培训或再学习活动的频率来衡量;二是村民的行动,主要从消费方面来衡量,包括家庭年消费支出中的教育的总费用与医疗保健的总费用,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第一,从期望值角度来看,苏北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教育投入和医疗保健投入都是相当低的,而且医疗保健投入低于教育投入;第二,从变异系数角度来看,无论是教育投入还是医疗保健投入,苏北农村家庭之间差距还是较大的,投入分布的离散程度偏高,相较之下,教育投入的情况比医疗保健投入的情况较好一些。

样本数据描述与模型设计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的样本主要来自徐州、盐城、宿迁等苏北城市的农村地区。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92份,有效问卷为185份,问卷有效率为92.5%。

本研究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家庭人力资本投资(HC)作为因变量;家庭结构社会资本(CS)和家庭认知社会资本作为自变量(KS);家庭的年收入(YI)、家庭未婚子女数量(CN)、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ED)和家庭所在地的思想开放程度(IO)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选用年教育总费用和年医疗保健总费用以及农户参加培训的频率作为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变量的测量。根据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对它们进行赋值,即前者为1-4,后者为1-5。对家庭成员参加各种培训或再学习活动的频率的测量方法亦是从低到高依次进行赋值,即0=从不参加,1=偶尔,2=经常参加。根据统计的需要,将每一个样本对应的两个项目的值进行相加,从而得到一组人力资本投资数值,其在[2,9]之间。

家庭社会资本变量的测量是将结构社会资本和认知社会资本这两个变量包括的各个明细项目进行赋值(具体数据见表1),并将每一个样本对应的结构社会资本项目的值和认知社会资本项目的值分别进行加总,从而得到结构社会资本变量的值在区间[12,34]中,认知社会资本变量的值在区间[9,19]中。

根据上述样本描述与变量的测量,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HC=β0+β1CS+β2KS+β3YI+β4ED+β5CN+β6IO+u

实证结果分析

本调查旨在研究苏北农村家庭社会资本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作用。在此,采用EViews6.0对苏北农村家庭社会资本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作用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首先,进行简单的相关性检验,计算发现,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低于0.4,即都属于低度线性相关,说明回归分析可以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如表4所示。具体的苏北农村家庭社会资本对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作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如表5所示。

根据表5的数据,模型的可决系数R平方为0.0743,这说明模型可以解释数据的7.43%,虽然这一数据的解释程度并不高(调整的可决系数更低),但这并不是判断此模型优劣的唯一标准;根据F检验,我们可以看出,此模型的总体线性关系的显著性还是比较强的(F=2.38,P=0.03),其置信水平达到了95%;根据t检验,进一步得出有关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即结构社会资本、家庭年收入和常数项这三个解释变量都在95%的水平下影响显著;认知社会资本变量在90%的水平下影响显著;思想开放程度变量在80%的水平下影响显著;未婚子女数量变量在75%的水平下影响显著;经济发展程度变量在70%的水平下影响显著。据此得到结论:在控制了家庭年收入、家庭未婚子女数量、家庭所在地的思想开放程度和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之后,结构社会资本变量的显著性是最强的,而认知社会资本变量的显著性不如家庭年收入变量却很明显地强于其他三个控制变量。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苏北农村地区,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思想开放程度对该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的发展是不利的,进而不利于该地区的村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家庭年收入的增加将带来村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而未婚子女数量比较多的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正常情况下也是高于未婚子女数量较少的家庭的。

第二,家庭的结构社会资本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有促进作用,但其促进作用从系数上看并不理想,本文给出的解释是:由于苏北农村的社会网络、社会能力、社会互动的同质性强,家庭之间的差异小,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从而使其结构社会资本不能对其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家庭的认知社会资本却是不利于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本文认为除了苏北农村家庭之间的互惠和凝聚力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外,还跟其高度的信任度有关,即由于家庭之间的高度信任导致村民一定的满足感,导致人们之间缺乏相应的投资人力资本的激励,从而不利于村民的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投资。

结论

本文主要利用所做的苏北地区农村家庭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调查的数据,在分析了家庭年收入、家庭未婚子女数量、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思想开放程度之后,考察了苏北农村的家庭社会资本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作用:苏北农村的家庭社会资本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但是由于其受到一定水平的限制而导致其对苏北农村的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影响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尽是积极作用,它也会对其人力资本投资产生负向影响。

综上所述,在经济不发达的苏北农村地区,由于各种经济、政治、社会基础设施等不完备,导致该地区的家庭社会资本趋向于同质性,即与发达地区相比其总体社会资本水平是不理想的,从而不能对其人力资本的投资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政府应该实施一些相应的政策来促使苏北农村家庭提高和改善社会资本水平,从而加大苏北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缩小与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差距,进而进一步地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本文研究的样本采集与变量设定可能存在偏漏的问题,从而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偏颇,而且所收集到的样本数据可能存在同源偏差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尽量避免这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新岭.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工作搜寻和保留工资 [J].人口与发展,2010(5)

2.朴善浪,张丽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就业搜寻时间的关系―基于福建省农村地区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10(6)

3.顾琴轩,王莉红.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科研人员个体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10)

4.陆铭,张爽.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农村公共信任的影响[J].世界经济文汇,2008(4)

5.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

6.高虹,陆铭.社会信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中国农村整合型社会资本的作用及其地区差异[J].中国农村经济,2010(3)

7.Zhao, Y. H.“The Role of Migrant Networks in Labor Migration : The Case of China.”[J].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3

8.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10

1构建家庭廉洁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腐败文化助长了官员的腐败行为,错误的思想意识使得腐败分子、腐败行为和反腐败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链。家庭是预防腐败的重要关卡,将廉洁教育引入家庭是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抓源治本的有效途径。一些学者认为,减少腐败现象,最重要的就是抓好领导干部“8小时”之外的生活和社会区间,使腐败失去滋生的土壤,将政府、社会和家庭连接在一起对形成有效的、全方位的反腐倡廉体系有很大的作用[1,2]。还有一些学者以教育形态为切入点指出,由于家庭教育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因此将廉洁教育引入家庭教育具有长效性[3]。宫克雯在《构建家庭防线营造廉洁港湾》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的家本观念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家庭廉洁是社会廉洁的最低标准,因此,构筑家庭廉洁防线对于预防和抵制腐败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王忠武认为,从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使得中国人认为家庭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归属,是家庭成员努力奋斗的依托。家庭观念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的行为活动要以维护家庭利益为根本,严格的家风环境可以加强家庭成员内部的互相监督、互相督促,优化家庭内部德育环境[3]。部分学者以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为切入点,指出家庭不仅起着联系家庭成员感情寄托的作用,同时它还承担着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它是子女接受诚信教育、清正教育和勤俭教育的启蒙学校。家长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是孩子的榜样和标准,家长的德育素质对子女的人生走向和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4,5]。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廉政文化与家庭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从被动的“人要我廉洁”到自觉的“我要廉洁”的转变可以减少腐败意识的滋生,良好的家风环境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强化个人自律意识,从而形成健康的亲情观,维护家庭幸福[6]。李高海和王建在《论家庭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文中指出,家庭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勤俭持家的风气和提倡正确的消费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笔者认为,血浓于水,家庭是人们走向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将廉洁意识灌输在日常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造就严格的家风环境,对家庭成员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家庭的和谐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家庭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反腐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家庭廉洁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潜在作用。

2家庭廉洁教育的途径由于家庭廉洁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多的行贿人在行贿的时候采取迂回路线,通过向干部家属和子女发射糖衣炮弹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庭成员的拒腐能力已成为影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重要因素。从近两年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官二代”和“富二代”现象,我们也可发现父母的行为举止深深地影响着许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更加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针对以上现象,学者们认为,家庭廉洁教育应主要包括权力观教育、财富观教育、亲情观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等内容,而其主要教育对象应包括领导干部自身、配偶、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家庭廉洁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

2.1立足于传统道德风尚,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刘德云在研究中指出,家庭廉洁教育要兼顾美德教育、家风教育和传统教育。首先要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将家庭构筑成为一个廉洁、幸福和温馨的港湾。其次要明确亲情和原则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在原则之外讲感情,在感情之内讲原则,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避免羁于亲情、背弃原则的事情的发生。最后要加强传统家本思想教育,使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家庭幸福所产生的后果。家庭成员之间要共同形成“尊廉、助廉”的格局[7]。还有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进行廉洁文化建设要从小家开始,增强家庭观念,重视传统亲情教育,凸显家庭责任感,从思想上改变领导干部的认识,优化家庭德育环境,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家庭氛围,这样有助于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从根本上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几率[8]。一些学者建议,家庭廉洁教育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待,将其纳入党建和政治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中,高度重视家庭廉洁教育,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9]。利用与廉政文化建设相关的中国优秀传统资源,如“立志”、“畏”“知耻”的论述,以人为本,立足家庭这一特殊场所,将廉洁思想与“五好文明家庭”和“学习型家庭”相结合[10]。

2.2重视对配偶的廉洁教育郭群认为,为了加强配偶在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作用,要立足于家庭,发挥家庭优势,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即“干部本职工作与家庭助廉的关系”、“干部廉洁自律与家庭助廉的关系”、“处理好干部防腐倡廉与家庭助廉的关系”,而配偶要努力营造家庭亲情氛围,在事业上、生活上当好监督员。通过领导干部与配偶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影响,促使领导干部及其配偶都有正确的权力观、财富观,共同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2]。王忠武指出,依靠家属助廉需要培养一个可以理解和尊重配偶的廉内助,在生活和事业上都可以给予合理的关心和支持,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要时刻提醒配偶遵循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3]。

2.3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李海凤指出,要想培养子女良好的价值观念,提高子女的道德素质,家长要以身作则,与学校、社会形成三股合力。首先父母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要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自我批评,注意生活作风,加强对子女的正面引导[10]。

2.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李明辉在《通向善政之途———论廉政道德建设》一文中指出,法制教育既包括法律规范的普及也包括法律文化的普及,而普法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普及观念,树立法律公平、公正以及权力与义务的价值观念,有利于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增进对廉洁正直和民主意识的追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在“小家”教育中普及法律文化、培养家庭成员的廉洁自律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笔者认为,要将反腐倡廉从事后查处转为事前预防,家庭廉洁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们要努力探索开展家庭廉洁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建立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积极组织各种廉洁知识竞赛、廉洁文化照片展和演讲比赛,还可以结合当今新兴的传播手段,如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媒体进行活动改革,以更加新颖的活动方式吸引大家参与其中,提高教育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