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多媒体专业十篇

时间:2023-06-04 10:01:55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1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的“辉煌”和英语专业的“尴尬”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6)明确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同年,教育部启动全国高等学校网络教学试点工程,在全国180所高等学校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程。笔者所在的学校正是这180所试点学校之一,且于2006年入选全国第二批大学英语教改示范点。

 

得益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多媒体外语教学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理论研宄与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配套多媒体光盘成功开发并使用;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业务培训持续多年,使他们对多媒体的了解不断加深,应用技能不断提高;有关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研宄成果成批出现。可以说,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因为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理念和实践而步入了最“辉煌”的时期。

 

反观培养英语人才的母体——高校英语专业的多媒体教学理论研宄和实践却发展缓慢,明显滞后于大学英语教学。现有英语专业教材虽不乏文学经典,但缺乏时代气息,给人以题材单调、内容陈旧的感觉。由于难度较大、受益面相对较窄、经济回报有限,研发者对英语专业相关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的研发兴趣不大。英语专业可选择的相关课程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屈指可数(外教社新世纪英专本科生系列教材《综合教程》助学光盘、电子教案等),且这些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与各高校使用的教材不甚一致,可供教师直接使用的内容比较有限。不少英语专业教师还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使用粉笔加黑板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传递着有限又缺乏时代气息的信息;有些英语专业教师观念保守,排斥多媒体教学,不愿学习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甚至觉得多媒体教学改革是大学英语的事,与英语专业无关,对飞速发展的现代技术教育漠然置之。此外,由于缺乏培训,己使用多媒体上课的英语专业教师也未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关英语专业诸课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研宄更是不多见。

 

落后的教学手段产生的直接后果是:比起其他专业的学生,英语专业学生更没机会接受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熏陶,这使得他们所接受的语言信息相对陈旧,对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和素材知之甚少,应用语言时更是捉襟见肘。使用陈旧的教学题材及保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时代语言新信息,难以适应时代、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无怪乎有学者(庄智象等2007)对此表示担忧:我国培养的未来的英语教师是否能在学习期间获得足够的多媒体教学经历?他们对多媒体外语教学的不甚熟悉是否会影响到他们踏上讲台后我国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整体发展?

 

三、英语专业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31英语专业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英语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英语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一直为国家教育部门所重视。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重新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作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

 

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宄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为了监督全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以确保教学质量,教育部规定从1990年起所有英语专业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八级考试则自主参加。此举有效地保证了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

 

近年来英语专业发展飞速,是国内各大学扩招较多的专业,也是一些院校申报的主要办学专业(戴炜栋,张雪梅2007)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英语本科专业点多达900多个,英语专业硕士点增至200多个,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也大幅增长。英语专业教学规模快速发展固然有助于英语专业建设,但也带来师资比较匮乏、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质量堪忧等现实问题。如何保证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2005年教育部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学科定位、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管理和教学效果等5个一级指标共20个观测点进行评估。对部分院校的评估结果表明,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教学质量上,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功不够扎实,毕业论文的质量及教师的指导均不够理想。社会用人单位和一些研宄生教学单位的反映也印证了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英语院系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现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戴炜栋,张雪梅2007)评估还发现,有的院校在硬件建设上投入不小,网络资源丰富多样,英语视频、英语互动学习平台、英语专业系列网络课程等最先进的教学资源应有尽有,但英语专业教师对这些资源的使用极为有限或不愿,甚至不懂得使用。此外,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其中不乏抄自网络的论文,只要指导教师上网稍一查寻就可以找到原文,但有些教师却不愿或不知可以这样做,反倒给抄袭的论文打了高分。这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抄袭风气,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众所周知,在大多数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都属于发展滞后的薄弱专业。英语专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英语学科要想不被整个人文学科所遗忘,要想不因落后于时代而被边缘化,就必须与时倶进,顺应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网络等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外语人才培养方式的事实,认识到电脑己经从教学后台全面走向教学前台的事实,认识到多媒体、网络、光盘等先进教育媒介所具有的信息来源广、学习自主性强、教学形式多样等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充分运用这些教育资源来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信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英语专业教师应参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理论研宄和实践,依托和利用现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资源,并进一步研发适合英语专业诸课程的各类教学软件,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软件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同时熟悉并学会使用大量开放的超文本信息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通过电子邮箱、英语学习网站、英语聊天室、英语QQ群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语学习与交流机会。有些专家(如庄智象等2007)的呼吁不无道理:我们对英语专业多媒体教学理论研宄与实践相对滞后的现状有所担心,因而急切地希望能有更多英语专业的师生参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理论研宄和实践,因为从根本上讲,这才是为我国未来多媒体外语教学积累经验、储备人才的重要工程。

 

32英语专业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主体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主体教育理论中所谓的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该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其主要作用是“导”学生是主动性主体,其主要作用是“动'教学的本质就是两个主体共同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己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认识、加工和编码来建构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无法由他人来替代的(鞠玉梅2007)多媒体网络教学,尤其是自主学习模式正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习者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灵活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通过设计情景,组织学生感知教学环境、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积极探索、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上述理论对学习和教学作了新的解释,突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者知识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四、英语专业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的具体构想

 

41通过师资培训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视、听觉良好的交互式语言交际环境。具有大量仿真交际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多媒体的声、光、色、影倶全的功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贮存的大量信息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对语言学习的作用不容忽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把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科学、快速而有效地传输给学生,是当今英语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一大挑战。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广大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毕竟,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都需要通过教师来应用。所以,英语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是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阶段英语专业教师使用现代化外语教学手段的水平还比较低,有关部门应考虑如何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其次,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英语专业教师应对自己重新定位,应意识到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要做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就不应回避时代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就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国际现代教育技术权威人士曾指出,教育技术永远不可能取代教师,但懂教育技术的教师无疑将淘汰不懂教育技术的教师。所以,英语专业教师在业务进修中应把多媒体技术视为必修课。此外,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以计算机、多媒体等虚拟环境为支撑,这将使习惯于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角色的教师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急需完成角色的转变与重塑。有关专家曾建议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内容的传授者、课程体系的呈现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逐渐转变为网络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和网络教学内容体系的研宄者。

 

42利用和借鉴大学英语教改成果,实现外语资源

 

整合与共享资源的可共享性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一个突出特点。外语教学改革的总趋势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积极推广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以替代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英语专业改革不但要压缩基础课课时,有些课程如听力、阅读等还将实行零课时。这就可能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只有依托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才能解决这些难题。但是,“外语课程资源仍然存在着资源分散、合力不足、配置不当、效率低下的问题。对外语课程资源进行理性的整合势在必行”

 

外语资源包括硬、软两种资源。硬资源指使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各种物理设备的总和,包括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专用机房、网上答疑室、音响设备等;软资源指依赖于一定载体而存在的抽象的信息资源,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多媒体课件等。

 

随着高校各专业的整合,原有的英语系、大学英语部纷纷合并成立外国语学院。在同一个建制下,英语专业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硬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超过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己投资建成大量的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但多数按大班规模设计,座位动辄好几十甚至上百个;而英语专业大多是小班上课,因此在共用现有教室的基础上,还应增设英语专业专用的小型多媒体教室、小型自主学习机房,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个地点的语言交流和互动。学生还可以在宿舍利用个人电脑进行学习,打破学习场所的制约,使学习更加便利。

 

除了硬资源的共享外,外语教学更需要软资源的共享。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己基本成熟并在全国推广。英语专业教学,尤其是基础阶段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不少共性,依托和利用现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资源不失为一条捷径。这样既可以改善英语专业现有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又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大量现成的资源,实现软资源共享。

 

在实现与大学英语网络资源共享的同时,英语专业还应根据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的放矢地整合、构建英语专业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较为便利的做法是,购买比较成熟的专业课程教学软件作为网络学习资源的基本平台,再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删减或补充。此外,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利用互联网或校内局域网,收集整理多媒体网络资源素材,逐步建立适合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包括百科全书与词典、世界名著、外语专业期刊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人力,通过人工录入和整页扫描的方式,把许多被束之高阁的珍贵的纸质资料转化成数字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模式“课堂教学+课下自主学习”可以作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借鉴。把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向课下自主学习延伸,既可以改变英语专业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打破英语专业知识面狭窄的瓶颈,最终实现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目标。

 

43重视开发适合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软件

 

除了利用和借鉴大学英语教改成果,整合硬、软教学资源外,应更加重视开发适合英语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软件。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软件大都只针对某一具体教材而研发,如果教师所使用的教材与教学软件的教材不一致的话,使用起来就不太方便。如何有机整合现有网络信息资源与教师自己教授的外语课程以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最优化地开发学习者各方面的潜能是教师所不能不考虑的。外语教师可以通过申请教改课题、多媒体课件课题、精品课程课题等方式获得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多媒体网络资源素材,在借鉴己有课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使用的教材,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参考资料、现有同类课程多媒体课件等,开发出适合自己使用的课件。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大量的信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充分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逐步实现教学方法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五、结语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2

关键词 新闻教育 网络媒体 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新闻系的许多课程,离开了专业实践不行。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各高校一般安排在大四进行。他们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很少有机会到媒体参与新闻采编活动,这对于新闻教育极为不利。缺少专业实践活动的新闻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有必要在他们大四之前,努力培养和强化他们的专业实践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借助网络的现有条件。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网络媒体与大学生实践的关系

1、通过网络转变学习方式。中国的中小学一直是应试教育,在这种背景成长起来的学生,读书的行为动机,就是老师的要求和课本的内容,很少涉及社会与专业实践,大部分学生无法检验自己的动手能力。即使考进了大学,他们也会依照惯性保持中学的学习状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对于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专业品质。记者的职业,需要深入生活与媒体,进行新闻采编活动;记者的个性必须有活跃的特点,哪里有新闻,就奔向哪里,及时将采访到的信息传播给受众。用白岩松的话来说,“不传播,毋宁死,”否则,记者就会在大众和困难面前怯步。而新闻专业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社会、参与新闻实践,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这种潜质,使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通过网络认识社会。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但它同时也是社会的折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在网上基本上都能读到;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矛盾,网上也能反映。所以,我们通过电脑屏幕,能触摸历史与现实。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结识社会的机会不多,时间也有限,但又必须对社会有一些了解。通过网络“和世界有个约会”,在最近的距离和最短的时间内,用鼠标键盘拉近自己与社会的距离,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就能为将来的新闻职业打一点基础。《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网络,就是洞明世事的一个有效窗口。

3、通过网络结识媒体。如今大学教材上讲解的媒体,绝大多数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所占的比例很小。即使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理论,也都从传统媒体上取证,涉及网络等新媒介的内容并不多,这就容易使新闻教育在内容和理念上有所偏废。众所周知,每一种传统媒体都有它自身的局限。报纸只能依赖文字传播信息,广播通过声音报道新闻,电视虽然综合了文字与声画,却不能双向互动,仍属于“一面倒”的单向传播媒体。网络则不然,它能涵盖其他媒体的功能,在网上既能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也能进行双向互动传播,及时反馈来自受众的信息。所以网络的内容非常丰富,网络的传播手段也较先进。对大学的新闻教育来说,网络既是一种媒体,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的内容用不尽,它的形态学不完。网络的现代传播理念与规律,又是新闻教育的最好内容。大学生通过它了解现代新闻传媒的运作规则,可以深化新闻学习的内涵。

4、通过网络进行新闻采编活动。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特点,能让每一个网民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便于成为大学生新闻实践活动的一个平台。学生们可以在网上做一回记者与编辑;把网上的电子信箱、QQ、博客等,当作沟通世界的桥梁与纽带;学会在网上采访新闻、编辑版面、信息、制作网媒。用这样的平台锻炼新闻采编的专业技能,将课堂学来的新闻理论,通过网络转化成实践的成果,可以使新闻教育事半功倍。新闻大学生的这种实践过程,既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检验与补充,也等于通过网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这正是我们新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老师要成为是网络实践的先行者

1、课堂教学中的网络示范。新闻去学生是否了解网络,是否喜爱网络,怎样使用网络,如何利用网络为自己的专业学习服务,从某种角度说,与老师的影响和引导有关。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基本实现了网络化,老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网络为学生讲解知识,用网上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网络的有效使用,既是一种示范,也能无形中产生一种影响,使大学生有兴趣接近和了解它,并学会利用它为学习和实践服务。老师用网络展示自己的成果与形象,也能以提升学生对网络的认知与兴趣。老师对学生在网上开展的专业与社会活动的及时表扬和支持,同样会激发学生的网络实践的积极性。

2、课后交流中的网络沟通。大学和其他层次的学校不同。师生之间极少沟通。因为大学教师不坐班,教学时间也没有中小学老师多,所以在学校待的时间相当有限,基本上与学生不接触。这是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双重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不能缺少双向互动沟通,否则缺少信息反馈,教师便无法“因材施教”。而网络可以改变这种现状,网络的互动性是大学师生沟通的有效媒介。网络上的电子信箱、QQ、个人空间、博客等,都可以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纽带。一旦这种沟通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内容,便可在网上进行。比如提交和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教学问题的探时,基本不用再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了。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网络实践兴趣。

3、实践活动中的网络指导。新闻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般都要在业余时间参加新闻采编活动。因为课程多时间紧,他们只能借助网络与媒体发生联系,以此参与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可在网上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此外,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辅导,而不必拘泥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方式。课题的确定、资料的选择、任务的分解与实施、文稿的结构与写作、方案的落实与结题,乃至课题总结或向刊物投稿,老师均可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遥控指挥。网上指导的最大好处,就是便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老师在网上进行教学指导,单独看可能与教学无异,长期坚持下去会影响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让新闻大学生自觉地把网络当成学习实践的工具。

三、学生参与网络实践的途径与手段

1、利用网络学习新闻采编。网络对新闻专业学习的作用,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学习优秀的新闻作品。我们打开网络读到最多的作品,就是记者们采写的新闻,新闻大学生通过它,学习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各种形式的报道,可谓得心应手。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是,在网上学习新闻作品,可以留言的方式与作者直接对话,这种学习更为生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二是锻炼写作和投稿。报刊杂志在网上都有自己的窗口,各种新闻网站也是琳琅满目,我们可以试着为它们做一些新闻采编工作,并将写出的稿子投寄给报刊,这或许就是大学生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开始。

2、利用网络创办个人媒体。许多新闻大学生在网上都

有一个空间。有的还有自己的博客。博客是私人化的网络日记,但博客的内容一旦突出了社会化,并以传播公众信息为主,那么你的博客也就成了一种大众媒体。从这个角度说,在大学新闻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建一个能够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博客,这其实就是在鼓励他们经营自己的媒体。“媒体经营”是大学新闻教育的薄弱环节,即使大学生真正到媒体实习,也不会有管理的岗位让大学生去体验。而博客一旦成为媒体,采编什么内容、怎样编辑网页、使用什么图片和文字、怎样明确受众定位、怎样与受众进行互动等等,这一切都由我说了算,等于在行使一个媒体主编的职责了,说大一点等于在培养自己经营媒体的能力。在新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中,这是网络得天独厚的地方,其他传统媒体均无这样便利的条件。

3、利用网上信息扩大社交范围。每一个记者都知道,新闻采编的资源非常重要。有的记者信息不断,采访起来左右逢源,有的记者却信息渠道不通,要采访的时候往往两眼一抹黑。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各人获取新闻资源的途径(即人际网络)有差异。新闻记者只有结识各种人,广交社会朋友,才能解决信息来源问题。这种能力,在大学埋头读书学不到。只有通过网络沟通世界,这个难题才能迎刃而解。许多媒体在网上都有窗口,媒体的记者编辑在网上也有个人信息。这就给有志采写新闻并积极投稿的大学生带来了便利,也为同学们锻炼社交才能提供了方便。多认识几个记者编辑,就等于多交了几个良师益友,新闻大学生欲进行专业实践,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4、利用网络平台展示个人形象。大学生的进步需要激励,而经常利用网络展示他们的学习和实践成果,有利于鼓励和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来。学生的成果可以自己展示,大家在自己的网络空间(包括博客)里,将拍摄的图片、采写的新闻或文章粘贴出来,可以在同学中形成相互促进和竞争的氛围;学生的成果也可以在系里的网站上展示,如能将学生们在媒体发表的新闻作品及文章、科研成果及时公示出来,理应会激励更多大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这其实也是新闻大学生在网上展示的整体形象,这种形象能够成为大学生投身专业实践的目标。

四、效果与问题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3

关键词 网络多媒体 英语专业 阅读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The Reform of Reading-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Based on Multimedia and Internet

XING Lina[1][2], ZHAO Haijun[3]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2]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 Lin, Guangxi 541006;

[3]The Personnel Department,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AbstractMultimedia and Internet become the main means of college educational reform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tendency, the reform of reading-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would be taken on this platform. The writer just made some reform suggestions on reading-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from three aspects, there are the problems exist in traditional reading-teaching, advantages of this new form and several points of suggestions.

Key wordsmultimedia Internet; reading-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teaching reform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其中网络教学改革受到极大关注。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效率的极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而且能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对国外,我国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实际应用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英语教师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积极探讨基于网络多媒体与网络的英语专业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阅读课教学大多采用精读课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学生只是把阅读课当成是精读二课,上完之后只是对于个别词汇有印象,教师对文章的讲解只是停留在对语法和词汇用法的讲解,或是对于句子和篇章的理解介绍。对于阅读能力的技巧,如略读、跳读、如何把握关键词和主题句,教师都不做介绍,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如何进行阅读训练的测试以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也很少提及,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阅读课失去了兴趣,阅读技巧没有掌握,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提高,阅读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至关重要,所以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改变传统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

2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优势

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可以创造最直接、最主动、最真实、最优越的英语互动学习环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及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阅读内容丰富。网络信息是目前最大的资源库,而多媒体也能提供十分丰富的学习资源。相对以前的纸质阅读内容来讲,网络多媒体阅读可以说为英语专业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和资料。学生可以从各大学习网站搜索到各种各样的英语资讯和新闻来进行在线阅读,学习到英语学习的各类方法和技能的提高,对于课本知识的补充阅读,可以从网络上搜寻到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大量的英语阅读还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网络还提供了在线试题和分析,即时的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多媒体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PPT和文本资料进行补充阅读,通过布置任务来督促学生进行资料的阅读,清晰直观的多媒体资源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方便阅读。

(2)阅读环境开放。网络多媒体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只要有电脑就可以进行阅读学习。网络多媒体阅读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广域性几个特点,为学生创造了轻松良好的阅读环境,网络多媒体阅读教学集文字、图像、动漫于一身,图文并茂的情景提供了与课文有关的,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学生可以运用眼、耳、脑并用,多方面接受网络多媒体环境传递的信息,有研究发现,通过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接受的信息量比纸质环境下接受的内容更不容易被遗忘,这与不同环境对感观刺激的作用不一样相一致。生动形象的网络多媒体环境能大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以多种感观技术来掌握知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一种阅读行为。

(3)阅读内容即时。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简单内容的纸质阅读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相对来说,纸质教材的阅读材料更新较慢,而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层出不穷,时时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资讯材料。网络多媒体阅读可以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背景介绍,学生不用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图书馆查询相关知识的介绍,网络可以迅速方便的提供学生需要的内容,网络多媒体阅读省时省力,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内容。

(4)学生角色改变。传统阅读课堂当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心理压力大,怕出错出丑或是受到教师批评,所以不愿意更多的参与课堂活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课堂学生的交流对象变为电脑,参与网上分组讨论或是完成作业都没有了压力,可以尽情进行自己阅读能力的发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意识都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需求式学习,教师由领导者变成督促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培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之前传统课堂的阅读只是个人阅读,没有动力和兴趣,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阅读,学生参与到小组作业和讨论中,与其他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和心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帮助,发现对方的问题,培养了互助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

3 网络多媒体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设想

(1)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网络多媒体环境阅读材料可谓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如何选取合适英语专业学生来阅读的材料?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比较高,应选取英语母语作者完成的作品、或是适合较高水平读者阅读的英文原文来阅读,材料应与时代接轨,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需要相吻合。如各大英文学习网站上都有现成的阅读材料供各个阶段英语水平学习者阅读,还有英语新闻。新闻语言往往是一门语言发展的先锋,新闻中不乏新的语言形式。但新闻本身能使学生同时注意到新的语言意义和形式,并使学生对新的语言形式产生猛然醒悟的作用,而这一点正是许多阅读材所欠缺的。即时性很强的英语新闻不仅记录着世界各个地方发生的大事小情,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讯息,还能从中学习到英语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2)阅读内容的情景化。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使用PPT和网络环境展示各类题材、风格、体裁的文章,集文本、声像、动漫、图画等为一体,反映东西方历史风俗、人物环境、介绍社会科学知识。利用网络多媒体优势,开展精心设计的各类情景化动态交互活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主要在学生与电脑、与教师、与学生、与英语母族使用者之间进行。通过网上搜索,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文学、历史、地理或其他学科的某一话题展开网上讨论和交流,以真实、自然、立体的语言输入,使学生在有意义的真实或虚拟现实的学习情境下,增强阅读量的输入、提升阅读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

(3)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作用为辅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挥和主动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小组进行在线相互交流,利用网络协作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利用电子邮件与教师进行沟通,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进行问题的处理。自主学习还可以通过感观的完美结合来实现,对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进行大脑思维再次加工,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记住和了解到阅读内容。需要提出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不是让学生放任地自主学习,而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英语阅读策略训练和帮助,使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熟悉文章体裁激发其运用结构图式。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相应的略读、寻读、查读和跳读策略,运用到具体实际的阅读当中,最终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成绩。

4 结语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专业阅读是新型教学模式的尝试。笔者这里仅仅对其优势和教学内容的编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设想。作为新型高效的技术手段,网络多媒体的发展对于全面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网络多媒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都在改革当中提升和改变了自己――教师从繁重的模式化备课工作当中解放出来,通过这种模式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眼界得到开阔,学习时间得到节省,自主学习得到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其对象的智能性与自主性,跨平台可移植性值得借鉴。因此,网络多媒体教学技术必将促进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发展。

本课题为河北北方学院2010年度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 JG201032

参考文献

[1]谢冬梅,刘耀辉.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4

关键词 新闻专业教学 新闻网站 双赢

一、新闻网站建设促进新闻专业教学

1 促进教学实习

(1)提供实习机会

相对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习具有突出优势。传统媒体受限于体制、设备和场地,无法满足更多实习生的实践需求。新闻网站不同,它既有商业网站不具备的新闻采访权,又有较为灵活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如学生不一定要在办公室撰写和实习稿件,只要手边有台电脑,在家中或学校就可以上传图片、视频或文字新闻,通过在线审核即可发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通过新闻网站提供的平台表现出来,进行传播,大大提高实习效率。

(2)锻炼综合能力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实习面比较狭窄,重复性操作的编采占用大量时间,新闻网站却能给学生提供立体多维的实习空间,通过多媒体融合的平台,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实习不仅锻炼采访、写作等传统业务技能,更要掌握博客编辑、论坛管理、网络广告、手机媒体、视频主持、网站维护、活动策划等新技能,以获得在新技术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资质。在具体实践当中,可根据学生兴趣,划分实习领域,有学生关注新闻网经营方式,有学生研究新闻网站盈利模式,或者从事网络广告策划和营销,还有些学生喜欢研究网络技术,如RSS技术,都可以在新闻网站这类综合性媒体中找到用武之地,进而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习结构。

2 改革教学弊端

由于目前开设网络媒体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多,网站经营与网络采编人才的缺乏,使得传统新闻专业教学亟需变革。新闻网站从社会需求角度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改革要求。高校新闻专业应该要加强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教育与研究,重新调整和革新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育体系,编写适合多媒体时代的教材,引导学生适应具有丰富多维的网络化特征的社会,进而完善专业结构,培养出更富竞争力的学生。

3 引导就业方向

据统计,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在13万人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万人。供大于求是一段时期内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的明显特征。新闻网站却可带来新的就业点。随着国家对网络的重视,网络将逐步成为举足轻重的主流媒体。新闻网站作为主流的舆论宣传阵地,与传统媒体一道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阵营。新闻网_站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实习生和毕业生。目前国内设置网络媒体本科专业和有计划开设网络媒体教育的新闻专业并不多,如能加强网络媒体研究方向的教育,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媒体实习,将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大量机会。

二、新闻专业教学促进新闻网站建设

1 实施学理支撑

据笔者对一些新闻网站负责人的采访,很多网站建设都缺乏受众调查的支持。受众调查是修炼网站建设内功的重要步骤。西方新闻网站每一次改版都要依赖专业的公司开展受众调查,一段时期内还要通过问卷和访问了解受众对相关内容的看法和建议。受众调查环节的缺失,说明很多新闻网站建设缺乏理论的支撑。一般来说,新闻网站建设多由资深记者组织、承担,记者工作任务繁重,虽然也会与兄弟网站交流、参加网媒研讨会,但多半浮光掠影,缺乏网媒研究时间和理论,结果由于新闻网站建设缺乏先导性学理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基础之上。新闻网站建设要走上专业化轨道,必须依靠“智库”支持,新闻专业教师就是智库之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和学理素养,能给新闻网站建设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还可把网站建设和学术课题相结合,组织师生搜集资料、开展受众调查、撰写研究论文或递交周期性审读报告,为网站建设把好受众关、夯实学理性、走好特色路、提供后备军。

2 发展消息来源

新闻网站“做新闻”,离不开“全民记者”。“全民记者”,又叫平民新闻,是新闻网站发动群众写稿投稿、共享新闻的重要理念,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的韩国OMN网站最大特点就是推行平民新闻制,网站任何一名注册用户均可成为OMN记者,还可收取稿费。3万多名市民记者活动在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影像资料,经过编辑修改后在网站发表。相比普通市民记者,新闻专业大学生显然具有优势,他们拥有新闻敏感和专业技能及必要的设备,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完全可以通过论坛、博客随时、随地向新闻网站提供消息,成为新闻网站重要的消息源。

3 拓展高校市场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新闻网站必须要面向市场,逐步斩断原属媒体的资金“供血”脐带,转为主动“造血”。当读者和消费者以“合二为一”的双重角色出现,如何经营网站就成为首要问题。新闻网站既要拓展手机报、网络广告等新媒体业务,又要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或消费者)。大学生是网站主要受众,也是网站相关业务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接受力强、好奇心重、敢于尝试新鲜的业务,富有创新精神。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学生以实习为纽带,进而通过活动策划与社团赞助,提高网站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进一步扩大网站经营市场。

4 提供人才储备

对新闻网站来说,网站编辑和技术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既有新闻从业经验、又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的融合性人才。新闻网站亟需对网络媒体技术有系统研究的新闻专业人才,协助网站加强编辑思路的创新和网络新媒体的变革。高校新闻专业是培育这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实习和共建,帮助新闻专业培养网络新闻人才,进而从新闻专业接收经过专业网络新闻教育的学生,推动新闻网站内部人才整合。

三、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之不足

1 新闻网站方面

(1)实习定位模糊,未发挥网站特色

有新闻专业学生反映,在一些新闻网站实习与报纸媒体差异不大,都是坐办公室等稿子,有采访就去,最后跟着指导老师署名了事。这种“等(电话)、靠(老师)、要(指令)”的老套实习方法的确反映某些新闻网站的媒体观念尚未跟上网络时代的大势。作为具有创新力和新锐性的新一代媒体,新闻网站应该努力发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新闻的随时性与自由度、视频与文字结合的多样表达以及博客、论坛的互动,都可以锻炼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不能在教学实习中贯彻网站独特优势,势必无法提高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缺乏战略眼光,没有长远规划

新闻网站往往把实习学生当成填补人手不足的“补丁”,没有把学生的实习与新闻网站建设实际相结合,学生成为被动听命的实习机器。新闻网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实

习人才运用观。实习学生是笔需要挖掘和利用的财富。用之得当,就能助网站一臂之力;用之不当,就会人浮于事,事倍功半。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战略眼光与长远规划。对新闻网站而言,不但要引进实习生,还要为他们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给人才以合适的生存土壤,力争把网站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工作结合起来,把实习生的积极性与专业才干和网站的技术创新、内容建设结合起来,才真正有利于网站的发展。

2 新闻专业方面

(1)课程安排时间固定,学生实习与上课的时间常有冲突

(2)课程设置较为陈旧,网络媒体研究课程的设置并不普遍,学生网络新闻职业素养不足,影响他们在新闻网站的实习。有人就指出,学生可能已经很熟悉网络,包括博客和论坛,但是新闻专业教学却绕道而走,很少涉猎,教学与网络实践脱节,成为学生将来走进新闻网站等网络媒体的障碍。学生虽然熟悉网络,而且是网络使用的常客,但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盲目使用网络,不能有意识地把网络技术和新闻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这样毕业后只能是网虫,不能算是合格的新闻专业网络工作者。

3、任课老师多半缺乏网络媒体从业经验,大多使用传统媒体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网站实习,这显然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4、没有建立有效的实习反馈机制。新闻网站是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但有些新闻专业没能利用好网站特点,建立全新的实习反馈体制,而是依旧保留传统媒体的实习思维,反馈和考核方式都显得陈旧缓慢,如交纳纸质的总结稿、以学期为时段汇报实习工作等等,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现状。

5、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的交流不够。一些新闻专业往往是把学生派走了事,不再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定期定点沟通。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得到对学生实习活动的反馈和评价,也就不能及时调整实习策略、给予灵活指导。而且,新闻专业所在的院系也无法提供相关资金配套和配备相应的分管领导,单靠新闻教师独自去沟通,显得身单力薄。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树立全新观念。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在合作共建过程中,不能简单以为“一方在帮助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有利,是“双赢”。“双赢”观念,是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教学的结合重要理念。

四、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策略

1 新闻网站方面

(1)树立全民记者观念,引进优秀学生实习

记者可以在大量新闻源基础上,充分运用经验发挥编辑和内容创新的作用,突显新闻网站的品牌和特色。新闻专业的学生是新闻网站建设的财富,他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新闻来源,所以新闻网站要注意吸收高等院校的新闻系的学生或者相关专业但是热爱新闻事业的学生,让他们以兼职记者或特约记者的形式为新闻网站工作,为网站的内容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立实习规范,加强实习指导

新闻网站要制定严格的实习准则和任务安排,既有宏观项目的指导,如新闻采编、博客编辑、版块管理、视频制作、组织策划任务等,又对每项任务有具体的规划,如视频制作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premiere pro、after effect、3D MAX等后期制作软件,在视频节目的视觉效果上能有所突破;论坛管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活动组织能力,深刻了解网民爱好,能够推动话题讨论、组织网民活动、招揽人气。同时,新闻网站要设立指导老师,由新闻网总监负责实习生整体的业务指导,每项任务又配备有富有经验的记者带队,双重指导让学生的实习更加有针对性和贴合网站发展实际。

(3)建立有效互动机制

新闻网站要与新闻专业及其所在院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以新闻为主的新媒体,也是一个走向市场的经营主体,时刻需要保持主动积极的生长姿态。与新闻专业加强交流,可以定期召开实习研讨会,邀请双方领导和实习学生座谈,了解实习动态,或者定期邀请新闻专业教师去新闻网站教学培训,提高记者业务素质,还可以依托网站的技术资源,如在新闻网站上设记者博客、教师博客与学生博客,三方把实习意见及时沟通交流,让更多的人分享。此外,通过各种活动主动抢占大学生市场,以新闻专业学生为切入口,与其所在院校紧密沟通,举办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冠名活动,可大大提升新闻网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为其业务拓展赢得市场空间。

2 新闻专业方面

(1)教学实习

①做好实习反馈,加强实习指导。要求学生设立个人博客,每天撰写实结,展示实习成果,作为实习评判的重要依据。组织学生成立“新闻网站采写编”的科研团队,在经验总结基础上,综合实践与理论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或者为新闻网站提供受众调查报告与活动策划方案。

②课程教学与网站建设结合。新闻网站要有文化品味,提升文化档次,但是往往缺乏对地方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才,新闻专业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课程讲授与新闻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吴文化的视野,建设新闻网站的文化品牌。如我校就开设了苏州日报舆论监督专题、苏州都市类报刊及晚报类报刊专题、苏州党刊宣传特色专题、苏州文学史专题、苏州经济现状专题、吴文化与传播专题等。学生普遍反映:这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加深了我们对苏州悠久文明尤其是新闻、文化、经济等状况的了解。经过培训的学生,在新闻网站从事文化类专栏建设就得心应手。

③鼓励学生制作视频,为新闻网站提供特色化内容。在新闻网站建设中,应该突出“视频竞争”。目前,美国已经有92%的报业网站提供网络视频,美国多家报业还在网站上开辟电视频道或电视演播室。这其实是把传统的电视拍摄移植在网络上。新闻专业拥有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开设DV课程,让学生为新闻网站对口拍摄新闻,如春运、求职、应试、兼职等贴近大学生的视频新闻;或者开设主持人课程,专门针对新闻网站,培养学生成为网络主持人,与网络观众聊新闻,内容包括编辑部的报道计划、突发新闻的采访和观众感兴趣的新闻热点话题等。

(2)教学改革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5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日益结合,编辑工作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站新闻编辑也成为一个新兴职业。网络编辑人员是网站内容信息灵魂的设计师和建设者,网络编辑职业的发展已日益引起业界和相关领域的密切关注。中国的网络编辑行业,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壮大。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站数量近70万个,而网民多达1.37亿位居世界第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工具,相对于传统的纸介质媒体,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发展速度也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人们通过网络媒体可以无比便捷地得到海量的、实时的、双向互动的信息,这是网络媒体之所以能在短时间里蓬勃发展的原因。

网络媒体是由网络硬件及其所承载的内容信息组成的。如果说网络硬件是高耸的立交桥和宽阔的公路,那么网络所承载的内容信息就是公路上行驶的人流和车流。没有了人流和车流,公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了网络信息,网络就成了一潭无源之水。如此说来,网络上的内容和信息将是一个网站的灵魂,它直接反映着网站的水平,也决定着网站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网络站点的急剧增加,网络媒体对网络编辑人员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多达三百多万人。未来十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30%。

网络编辑人员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编辑所需要的素质,同时还必须具有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总的说来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大致包括:一是必要的信息筛选能力:采集素材,进行分类和加工;二是必要的信息加工能力: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审核及监控;三是信息原创能力:新闻或者专题采访、撰写稿件;四是网页实现的能力:运用信息系统或相关软件进行网页制作;五是网站管理与维护的能力:组织网上调查及论坛管理;六是更高层次的信息策划和实施:进行网站专题、栏目、频道的策划及实施。

由于网络编辑职业是个新兴的职业。目前从业人员一般是从传统媒体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与规范,给企业的培训、考核及人员使用带来了很多技术困难。

从传统媒体分流而来的网络编辑具备传统编辑的基本技能,但缺乏相应的网络实践、网络管理和维护的能力;而单纯的以技术为专长的网络管理员或者图文设计者,往往缺乏传统媒体人所具有的文字功底、编辑技能和新闻敏感度。能够兼顾这两个方面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实在太少,这与网络编辑人员没有得到正式的职业化有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将传统媒体编辑的从业要求和信息技术素养结合起来,把网络编辑人员素质的管理纳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满足网络媒体对高质量网络编辑人才的需要。

如此看来,不管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目前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都普遍存在着差距。为了弥补这个巨大的人才缺口,我国急需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的网络编辑人员。

网络编辑是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网络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对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实时地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应该说网络编辑人员是网站内容信息的设计师和建设者。

网络编辑的日常工作大体上有以下10项:

一是发现新闻信息源。在这个Copy的时代里,不知道到哪Copy是件恼人的事情。别只盯着大型综合商业网站,因为商业网站的新闻很大部分是来自新闻网站,即使本网站没有的新闻,从其商业网站转载也永远慢半拍。别人的选择未必适合自身网站的定位。

二是反复揣摩这篇新闻是编给谁看的。心中要始终有读者。否则读者眼中也没你。只有选准了读者,你才知道怎样处理标题,以及这篇文章放的位置。

三是快速制作导读。导读和摘要不能相同。摘要是为了快速阅读,导读的目的是诱发点击。所以,导读要放在目录页。摘要要放最终页。

四是创意好标题。网络媒体的标题首先是摘要。70%是摘要,如果能在摘要的同时,使用30%的文字兼顾导读,那就是好标题。否则,读者只看标题,不点击。

五是发展互动作者,通过更显著版位、版主头衔等手段进行精神鼓励。留言者、BBS发帖者、Blogger、wiki作者,时时需要鼓励,否则,他们没义务为网站产生内容,这些互动作者,即是你的忠实读者,也是你的免费作者。博客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六是制作特色专题,主题新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专题,是一个网络媒体的门面,展示着网络媒体在内容企求和导向上的力量。专题的选题、策划、制作、后期维护更新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七是制作长期数据库。数据库从长期看,其访问量远远大于新闻。制作数据库过程,也是编辑学习的过程。数据库不仅是整个网站或频道的文章总库,更是对所有信息进行总体梳理,归类管理的一种方法。

八是写编辑日志。传统媒体不能关起门来办报,网络媒体更不能关起门来办网站。传统媒体记者用脚往外跑,网络编辑通Blog往外跑。编辑通过Blog到读者中去。Blog是编辑的反馈系统,网络编辑靠这个反馈系统,不断调整自己的编辑工作,日臻完善。

九是编译外电。这是编辑练笔的最好手段,同时,能丰富本站内容。尤其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境外涉及华人华侨的报道以及海外关于中国人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这也是对网络编辑外语水平的总体考验。

十是根据自身的新闻系统提出技术需求及修正方案,提高效率,紧跟当前主流发展趋势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编辑需要从茫茫“网海”中高效率地寻找并提取有效信息,需要进行一定的文字加工工作,还需要对网页及内容进行相关的技术操作。对于网络编辑而言,他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对新闻、新闻组以及新闻版面的把握,尤其是新闻组和版面的整体架构与设计,还要对内容进行梳理、整合、解读,而以后的竞争则会侧重于“质”的较量,那么,信息的有序、清晰、准确则更为关键;最后,网络编辑还应该宏观上有所把握与设计,包括对社会大环境的把握与适应、对网站整体风格及内容的适应与设计、对负责版面的整体架构等等。

从这个角度而言,认为网络编辑是“网站架构的灵魂”,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又过分夸大了网络编辑的角色作用,忽略了网络编辑与网站其他角色的关系。因此,对网络新闻编辑而言提供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处理,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才是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

网络媒体在招聘有经验的员工时要求应聘者有好的新闻敏感度,有深度报道的经验和组织专栏以及评论的能力。除此以外,还要懂得一些网络编辑技术,要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编辑技术做出更好的报道和评论,还要具备网站基本运营、图文设计等知识。

网站编辑工作的挑战主要有如下体现:一是从职业本身来说,除了懂得传统的新闻报道,还要了解互联网的网络编辑等技术手段;二是网络24小时运营,新闻、体育等编辑人员需要倒班,突发事件要随时报道和跟进,比较辛苦。网络新闻是实时的,对人员的判断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三是网络新闻互动性较强,经常会有网友跟帖讨论,实时关注和讨论。如何与网友互动,把握媒体的舆论导向,对网站编辑是很大的挑战。

2002年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出版机构应当实行编辑责任制度,必须有专门的编辑人员对出版内容进行审查,保障互联网出版内容的合法性。互联网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应当接受上岗前的培训。这也标志着我国300万网络编辑从此将正式以一个职业进入职场。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网络编辑资格分为四个级别: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对网络编辑国家职业进行资格认证,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要,规范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优化网络编辑的人力资源配置。

如何面对未来

网络编辑是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他们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用者、操作者,也是信息的人文价值的开掘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编辑不仅是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更是一位思想者,这就对网络编辑的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网络编辑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具体来讲,网络编辑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基本知识与技能:新闻传播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文字表达能力及网络编辑所负责领域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如财经频道编辑需要懂财经,车楼频道编辑至少要懂得房地产领域的基本概念,而负责时尚频道的编辑则要对时尚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与觉察力。

其次,网络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网站同传统媒体一样,尽管是以内容为生,可离开相关客户的支持,网站还是无法生存。网站的客户既包括广告主等商业类客户,也包括普通网民。所以,网络编辑在制作内容时,要顾及到网络媒体自身、受众、广告商三方面的利益。另外,网络编辑如果具有了一定的广告意识,就能在制作内容时注重内容独特的形式或独特的解读方式,也会顾及到网站整体风格的统一,这对于网站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网络编辑应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网络媒体是媒体的一种形式,像传统媒体一样,需要在意识形态、舆论导向方面有尺度;网络媒体也是一种内容产业,所以编辑对于内容产业的一些相关法律也是要遵守的,如知识产权、版权方面的法规等;此外,网络是一个新兴媒体,那么,在一些敏感问题方面也需要谨慎,诸如对公众隐私权的保护、对国家安全法及保密法的遵守等,都是不能忽视的。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6

一、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发挥主流网络媒体表率作用

网站的开放性、便捷性、自由性使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网络上信息,但是,并非任何人都会全盘接受网上信息。因此,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表率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发挥政府网站的舆论作用,形成网络舆论的强势,对引导网络舆论将起到积极作用。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的关系。当网上出现大量真假不分扑朔迷离的信息时,网民无所适从,这时权威舆论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有一定影响的重点网站上建立网络舆论主阵地可以最大限度地担当起这一重任。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责无旁贷,应该成为网上宣传党的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成为汇聚民情、民智的主渠道,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力军。

在加强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中,政府还应对那些影响大的非官方网络媒体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并进行管理,形成一支“政府管得住,网民信得过”的主流网络媒体,掌握网络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动权。

二、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协作,取长补短,形成监督合力

网络监督具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优势,但是,其专业报道能力有限。因为,网络媒体的包容性、开放性、虚拟性使网络媒体所产生的舆论监督往往在正确舆论的引导和把握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相比之下,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事件的调查报道、原因分析、经验总结、价值导向等方面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更能形成高质量的舆论监督。因此,网络媒体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协作,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挥作用。对一个事件的报道可以根据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受众的不同,各有侧重地同时报道,相互印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监督合力,让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建立若干具有某种权威和信誉的网络言论中心,实现网络言论秩序化

针对传播途径多样化导致网上言论分散,简单的“堵”是不现实的,除了制定法律和规范管理,重点在于引导。

(一)“官民”建立双向互动的信息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政府的态度在民众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权威作用,这是网络舆论有效控制与正确引导的一大力量。政府可以利用官方网站、新闻发言人、舆情直通车等,及时在网上本机构掌握的权威信息,接受民众咨询,并征集民众意见,建立双向互动的政府信息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从而在分散无序的公网环境中建立具有某种权威和信誉的言论中心,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社会的主流意见,能够将围绕某一问题的讨论吸引到自己周围,从而对这些言论加以引导,实现网络言论秩序化。

(二)知名网络门户媒体要通过强化自身建设,树立网上言论典范地位

社会知名门户网站尤其要注重借助自身社会影响,强化自身建设,对诸如“专题论坛、个人博客、新闻跟帖”等之类的言论中心进行管理。通过严密的舆论筛查、审核、实名制等机制,还可通过引进领域专家、知名学者兼职版主、开辟博客等手段,在纷杂无序的网络舆论漩涡中,树立某种程度上的网络言论中心,对舆情实现一定秩序性约束。

(三)发挥专家和专业组织的权威性,及时发表指导性见解

专家和专业组织在本领域内具有相对权威,他们发表的见解往往具有某种指导性,是某种程度的“意见领袖”。要努力促使这些专家和机构重视网络载体,通过远程合作协议、网络顾问组等创新性手段,将这些专家和机构进行有效整合,当面对重大危机事件时,及时公布指导性见解。在实际操作中,政府机关应充当组织者角色,知名门户网站可充当中介媒体角色,专家和专业组织则充当智囊主导角色。

四、建立健全媒介管理的干预机制,帮助网络媒体实现自律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7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人才供给;培养机制;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52-02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已经逐渐向各个行业和领域普及和推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方面的因素都加快促进了网络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对于这一新兴行业来说,如果想实现长效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坚实的人才资源支持,因此加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是十分关键的,也是整个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网络新媒体概述

网络新媒体是在近几年快速诞生和发展的一种新兴行业,其基础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又被称为“第四媒体”、“新媒体”或者是“网络媒体”,指的是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之后,依据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通过卫星、网络等渠道传播,并以手机、电脑等数字接受设备为终端的实现信息数据传播的一种媒体形态。作为技术发展的一种产物,网络媒体以自身的超时空传播、数字化技术以及超大信息负载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极大促进了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发展[1]。

通过对媒介进化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为“新媒体”这一媒体形态来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逐渐发展和革新的多媒体技术和无线技术,当前的新媒体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即使是传统媒体也逐渐衍生出电子报纸、公共新闻视屏、数码杂志、手机报等各种新兴的形式。

二、网络新媒体人才供给现状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媒体产业正处于新整合和大分化的重要时期,飞速发展的新媒体行业,其产业增长规模和技术革新的快速性都极大提高了对行业内专业人才的需求。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和供给平台,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就需要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当前的供给现状。

(一)高校规模方面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的各个企事业单位、政府、报刊社以及广播电台都逐步建立自身的独立门户网站,这充分的引起了国内教育机构和媒体研究的广泛关注,各高等院校逐渐开始尝试网络媒体的专业教育。1995―2003年间,其整体的数量还是处于平稳增长的状态中,而在这之后出现急剧的上升。相关调查统计结果表示,在1996年,我国仅有一所高等院校即华中科技大学开始招收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共22名本科生;而到了2005年,全国已经有110多所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并且到目前为止都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表明,一方面社会上对专业的网络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具有较大的供需缺口;另一方面是,随着急剧增加的院校数量,培养出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而且教育市场也逐渐呈现出泛化的趋势。事实表明,教育市场的泛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市场具有负面的影响,导致整个市场环境逐渐恶化,降低人才的整体素质与质量,造成现实需求c所学技能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形成虽然市场中还存在着较大的空缺,而人才却相对过剩的现象。

(二)高校新媒体专业办学模式方面

虽然从20世纪末我国就逐渐开始了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但是总的来说,目前在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还是处于探究阶段。对于专业的院系设置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顾虑,在办学资源方面多是依据学校原本的媒体院系,实施挂靠的方式来办学。一般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采用逐渐增设的方式。首先采用试设的方式,如果可行的话,才会设立相关的系所和研究中心,比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都是采用这种途径来设立的;第二种途径是先设立相关的研究中心,然后开设相应的研究生研究方向,当发展到一定成熟状态的时候,再设立相应的专业,比如中国美术学院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设立的[2]。

(三)新媒体人才培养层次方面

就目前来说,高校中培养的网络新媒体人才主要还是集中在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层面,博士研究生所占的比重较小。另外,有些院校还通过专业挂靠的形式,注重对技术性专科人才的培养。这也就表示,在目前的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对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新媒体未来发展、新媒体产业运营、新媒体技术等领域中的技术创新型以及研究型的人才。

三、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

(一)加强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实行层级模块管理

针对目前的新媒体专业设置的课程来说,开发规范程度不高,而且种类繁多、专业性不强,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对相关专业教材的进一步开发,提高课程设置的规范性。可以通过举办新媒体论坛、研讨会等专业活动来实现成功办学经验的相关学习和交流,并广泛讨论和研究教学方式、核心课程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等各个领域中的有效创新,进一步提升新媒体课程的规范性。以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其网络传播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媒介经营管理、新闻出版理论与法规、世界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其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网络经营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传播实务、网络传播概论、摄影造型技巧、摄影技术、图片编辑、摄影概论、新闻摄影、新闻评论、新闻编辑、新闻写作、新闻采访[3]。为了实现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在构建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综合能力塑造、新媒体专业课程、基础素养课程这三个方面,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二)人才培养过程创新

对于新媒体人才培养来说,一般主要分为三个过程,即基础理论教育学习过程、再学习与研究过程以及实践教育过程。基础理论教育学习过程指的是能够系统性完成本科教育或者是研究生教育,在这一阶段中最主要的是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创新点主要是对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并在这一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在新媒体教育中,也会涉及到相关的法律、媒体管理、软件技术以及网络等非专业性的课程。为了做好教育工作,还应该注重对教师资源的协调和调配,比如举办跨系研讨会等活动。实践教育主要包括实习活动、创新竞技活动、协助科研活动、实验室教学等方面,学校可以根据新媒体专业的特征来举办相关的推介、成果展览、设计、竞技等方面的活动,通过对学习氛围的营造,加快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提升。再学习与研究主要指的是在后期工作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教育活动的参加以及对前沿理论的自我研习,能够有效实现从业技能的提升、知识的更新。但是这一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可以当做是创新重点加强重视。

(三)加强对实践平台的拓展,重视实践教学

对于新媒体行业来说,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具有较快的变化速度和较强的技术性,对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其实践能力,在这当中最关键的就是加强对实践创新方法的探究,以及实践平台的构建,以至对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及空间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强对这两个方面的重视。就目前的实践教学来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实践平台的缺失。如果将新媒体的实践教学简单等同于学术活动和实验实习课程的话,是难以全面涵盖所有教学内容的。为了构建出更加合理的实践平台,应该实现内外部的共同构建。内部实践平台主要指的是专业实验室建设、校园竞技实践、课堂仿真教学、校办产业基地等,外部实践平台主要指的是与科研培训机构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实训基地合作等[4]。

(四)构建再学习和教育的机制

在会计行业中,由于财务管理技术和相关的会计准则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使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知识技能更加符合变化需求,国家每年都会对从业人员进行资质年检和综合素质继续教育。c会计行业相似的新媒体,也是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化当中,如果想让从业人员能够满足行业内不断变换的需求,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资质定期审查以及继续教育机制。就实际的情况来看,目前很多新媒体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都难以满足时展的要求。

结语

新媒体行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在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下,加强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针对当前的人才供给现状,实现网络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比较迫切。如果想实现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就需要加强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实行层级模块管理;其次应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创新;再次需要加强对实践平台的拓展,重视实践教学;最后是加强构建再学习和教育的机制。这样就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促进网络新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雅文,张语,冯湛,任庆军.我国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与模式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新闻大学,2013,(6):139-149.

[2] 卢迪.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及高校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6):141-146.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8

报告提出专业vs业余、平台vs个人vs自媒体、多vs少、深vs浅、分布vs集中、个性vs共性、人vs机器这七大博弈关系,并认为它们是推动中国网络媒体演进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读,推荐给大家。​

一、上一个十年中国网络媒体变化的核心,是内容网络与关系网络的融合​

关系网络是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脉络,而关系网络与内容网络的融合,是渐变的、渗透式的,它贯穿中国网络媒体过去的十年。​

二、今天网络媒体的重定向,是以视频化、移动化和社交化为核心​

(1)视频化:网络媒体的“宽带革命”​

互联网带宽的改善,移动终端的兴起,网民对于传统电视的兴趣开始下降。中国的网络视频从UGC到今天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网络媒体中的新兴力量。​

(2)移动化:信息传播的“时空革命”​

移动互联网浪潮为信息传播带来新的入口,在原有的话题信息流、时间信息流、关系信息流之外,又增加了空间信息流这一全新的信息组织方式。这种空间位置信息将为网络媒体带来奇妙的想象空间。​

(3)社交化:人与媒体的“关系革命”​

社交关系重塑人与媒体的关系,撬动传统媒体格局,用户“节点”决定信息走向。由此让网络媒体的入口属性发生变迁,从“公享”到“私享”是门户网站抑或新闻客户端都在进行之中的变革方向。​

三、未来网络媒体的演进,主要是在以下七种博弈中进行​

(1)专业VS业余:今天谁专业,谁业余?答案已经不再简单绝对​

专业媒体在某些领域未必专业;自媒体并非“业余”的代名词,其中一些也可以是专业的。​

(2)平台VS个人VS自媒体:平台、个人与自媒体的共生共荣,取决于平台方案,还是生态环境​

平台提升个人的影响力,个人的未来决定平台的未来,平台对个人的钳制永远存在。​

(3)多VS少:人们何时需要更少,何时需要更多?​

用户在意的是获得信息和知识时所负担的成本;网络中的信息消费过程,往往是“信息减法”的过程。​

(4)深VS浅: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需要和阅读深度报告了吗?​

传统媒体的深阅读是“坐井观天”式的,读者跳入其挖的井中,获得的是被限定的一片天;新媒体的深阅读是“花园采蜜”式的,各种网络渠道让用户可以自由地汲取滋养。​

(5)分布VS集中:分布式生产时代,网络是否还有“中心”?​

未来网络媒体的内容很多时候将是各种分散主体的系统式“分布生产”。碎片化不是网络媒体的罪过,但碎片化的信息需要经过“整合”才能更好地呈现。​

(6)个性VS共性:信息的营养来自“信息小灶”,还是“大锅饭”?​

个性化的内容是信息的“偏食”,可能意味着人们逐渐成为井底之蛙。共性化的内容是社会的“粘合剂”,在“信息小灶”之外,网络媒体必须提供“大锅饭”。​

(7)人VS机器:机器在信息生产领域将替代人?哪些可以替代,哪些不可以?​

机器写作不是新鲜事,在未来的物联网世界里,机器写作新闻同样具有潜力。未来人在新闻信息链条中的角色将发生改变,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实现与机器的更好的协同。

四、更长远的未来,意味着全新的网络媒体景观​

(1)搜索、地图、“云”等成为内容网络中心的战略性入口​

搜索引擎与社交关系的融合;地图被赋予更多的使用频率和提供更多的周边信息;空间信息流信息被足够重视。这些都将产生新的战略新入口。​

(2)“定制化”模式改变内容生产逻辑​

人们对于特定信息的需求会推动内容生产模式的改变,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提升将有助于这种变化,内容分发成本的降低则进一步助推。​

(3)电子商务等服务网络与内容网络开始融合​

根据您的购物记录,我们推荐如下新闻……这已经不是一个太远的梦。至少反过来的方式,已经有电子商务公司开始干了。​

(4)万物皆终端​

可穿戴设备的兴起,自然物体的终端化,将让一切都变为信息终端。“你看屏幕的时候,屏幕也在看你”。​

(5)物联网成为信息源,“传感新闻”兴起​

“万物终端”后的必然结果。​

五、我们该怎么办?​

(1)社会媒体时代,门户网站需要“洗脑”​

(2)让“精品”转身,让“鸡肋”退去​

(3)内容为王,关系为王,平台为王,入口为王,体验为王?理清他们的关系,找到自己的制高点,哪一个都可以为王​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9

论文关键词:视网融合媒介传播网络传播电视传播

当互联网裹挟着强大的科技生产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发现从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交流方式到商务模式、消费模式、经济模式以及获取信息的模式都已经发生空前多样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电子版、门户站点、中文网站、网络电视、宽带电视等层出不穷地出现,对传统媒体和媒体人而言,“媒介生态”逐渐变得眼花缭乱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将技术优势与信息资源充分整合,第四媒体(网络媒体)所兼容创新的文本结构方式、信息传播方式、媒介营销模式,给传统的纸媒体、电媒体以极具影响的冲击。其中,兼具视听之长的强势传媒电视,在某种程度上因为与互联网有着更为密切的“血亲”关系,它们的联盟与整合显得尤为突出。电视媒体既有着凭借互联网技术再度辉煌的“景气预期”,也面临新兴媒体从观众到广告的争夺和竞争。同时不论是从商业角度看还是从传播层面来看,网络传播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悄悄改变着媒体与公众的传统收受关系。如何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将电视媒体做大做强形成符合受众口味的文化传播,是我们当今电视人着重研究的问题。

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态势

互联网出现后便在传输速度上体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用户可以轻易地引用、转载致使信息的触角达到纵横交错式的传播方式。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化、前沿化、新锐化拓展了传播渠道,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充分满足了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权,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具有典型的“全民传播”(Mass-participatedCommunication)的特点,这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基于数字化台的新媒体,其在信息传播中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等特征。这些特征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信息的传播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新媒体的出现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传播中也不乏有其局限性。

首先,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带来的“全民传播”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平等性和参与性。但是以个人为报道主体的“自媒体”(wemedia)在新闻报道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完整、不平衡、不客观,甚至出现误报和失实报道。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个人传播更侧重于表面的现象,通过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描述和评价,主观地传递信息,缺少专业处理信息的公正态度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专业视角,容易造成煽动其他受众情绪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容易成为突发事件中情绪传染、谣言扩散的新路径。其次,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专业采编人员的队伍素质及专业设备与传统媒体相比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报道中对事件的客观性的尺度把握不够,并对来自社会基层的声音不能及时地审核校对,产生虚假信息的泛滥。

“视网融合”下电视媒体的传播状况

以网络媒体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一直以新媒体自居的电视媒体瞬间成为明日黄花,加人了报纸、广播等成为传统媒体的一员,但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有视听兼备的共同特点,使得其在这一场革命中,得以更大地延伸和发展,也形成其特有的传播现状。

融合趋势下的传播成为新旧媒体传播的需要。新媒体的加人使我们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信息量加大。同时也极大方便地促使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你想得到的信息,从四川泣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的新闻大战中可以看出,新旧媒体在一场场突发事件中体现其各自的优势特点。在此类的突发事件中,各媒体的竞争虽然激烈,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径渭分明的界限也在逐渐消失,交汇点是二者都是信息的提供者。这首先是社会整体需要的驱使,从汉川地震、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印尼地震到青海玉树地震,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量空前高涨,报道的及时性中首先归功于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快捷性,随后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和详细报道,为受众获取信息提供最切实可靠的服务。其次,融合化的传播也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自身的需要。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自身需要在新闻报道中集中精力进行集体作战,网络媒体的优势不是很明显。优势互补合作对网络媒体来说只有好处。在人才上,网络媒体不具有传统媒体所具备的大量的专业性强的记者。在经费上,网络媒体不可能把大量的财力投放在单一选题上。这对大多数网站来讲是两道难以逾越的“深沟”。在如今重大新闻采访和报道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中,只有那些资本雄厚的商业网站,或是传统媒体与网站联手行动才能支付这笔开销。一般的网站是没有这个资本的,更没有专业人才去完成这类重大采访报道。而传统媒体有强大采访实力,对大型的新闻战役有良好的把握和实战能力。

在传播过程当中,传统媒体往往也依赖新媒体的优势将信息扩大化,并及时通过新媒体产生及时的互动,使一些突发事件形成全民参与的特性.加大民众的参与意识,使媒体的及时性、互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热点事件报道中视网融合的优势。网络媒体的发展使网络传播的信息控制难度加大,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所具有的特征,使得其媒介生态、传播图景、舆论态势等是政府很难控制的。媒介竞争的加剧,新媒体所特有的互动、参与等优势,使其在媒介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位置。尽管新媒体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草根性”,但是由于缺少“把关人”的有效监管等原因,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目前,日渐成熟的新媒体格局被不少专业人士认可,有人提出当前我国舆论引导格局是“传统媒体扬善,网络媒体惩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则认为当前情形更多是这样的:“网络较多地抢先揭露问题,传统传媒在跟进的同时,给予理性的关照。因为网上的东西真实程度和观念的理性程度均不够,需要由传统媒体给予适当的‘纠偏’.。这样的‘合作’关系正在形成。”有如2009年的“艾滋女”事件,网络的信息使不明真相的人成了害人者的帮凶,经过电视媒体的深度调查报道使得这一事件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也给受伤害的同德利一个公道。从“清洁工梁丽拾金案”到“巴东烈女邓玉娇刺死色官案”,从“杭州胡斌粗车案”到上海“钓鱼式执法案”,从“天价捞尸事件”到“躲猫猫事件”再到‘`2010年广西公务员考试泄题事件”,这些事件背后都有网络舆论的身影,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能清晰地感知到网络个体民意聚合之后的强大力量,它带动传统媒体跟进和“纠偏”,同时对政府的决策和作为形成了“无形”的监督和推动作用。

在许多突发事件中,信息资源的稀缺导致媒体功能的全方位释放,“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之别”、“党报与非党报之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别”等长期以来存在的“业务壁垒”正在走向消解,以“竞合、整合、融合”为特点的多元传媒的舆论格局正在形成。

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以信息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各环节联系日益密切,政府、媒体和受众的关系正在进行深人“调整”。对国家和政府而言,其信息的公开透明成为媒体和受众“常态化”的需求。对于媒体而言,追求真相和监督政府的职能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展。而公众客观上要求政府和媒体层面对于其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行使的保障更为便捷和畅通。

网络时代下电视媒体的传播设计

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广泛性和多适用性,使当今的受众人群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和主体意识,在这种媒介生态环境中,电视虽然不至于“门前冷落”,但也确实无法回避互联网上升的势头和传播的强大作用。所以电视媒体可以发挥自己传播文化特色,利用网络传播的技术优势形成独有的文化传播方式才是当务之急。

打造电视栏目与网络融合的文化特色。电视栏目是电视台的神经元和子系统,其个性化、特色化的内容及固定的播出时间维系着稳定的收视群。电视栏目可以借助互联网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克服电视转瞬即逝的、单向传播的缺憾,形成一种新的传播态势。其一,电视栏目可将内容网络化,构建一块网络园地,采取多种模式实现“网上造浪”,将内容延伸到网络的互动中,进而形成电视节目的及时互动。这种方式运作得当会使一大批网络访问者开始关注、收看和喜爱这个电视栏目。其二,电视栏目可“链接”受众群,构建一种沟通观众、拓展节目的全新渠道。在互联网的无极限的沟通天地,观众有了发表意见、提供线索、参与节目的捷径。使此电视栏目的受众通过网络与节目的互动加深其对电视栏目的喜爱,使之成为此栏目的固定收视人群。其三,电视栏目可策划网络活动,构建一个整合媒介强势、延伸栏目空间的活跃平台;在网络时代,可以说“关起门搞节目,打开门跑广告”的思路已显得滞后了,作为相当于网上ICP(内容提供商)的电视节目生产部门,各栏目应利用网络的诸多传播优势为自己服务,通过积极策划网络活动凝集社会的“注意力资源”,在这一点上电视正可运用传统的宣传强势来“炒作”活动,并可联合其他电媒体、纸媒体形成合力,为栏目的可持续发展注人新的生机。

电视媒体应树立内容主载全局的传播意识。电视媒体的优势在于拥有海量的内容资源和强大的节目制作能力。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使电视媒体固有的节目资源优势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而且还可以根据这一新平台的传播特性,创造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不会削弱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还可进一步加强和发挥这种优势,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未来网络与电视模糊了边界实现融合,抑或是电视以新的面目在未来传媒环境的“网络界面”中继续发挥视听强势,只有真正“链接”受众需求,不断提供主流“内容”,才可能长盛不衰。

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篇10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64-02

一、网络与新媒体内涵

网络与新媒体就是借助Internet实现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以数字媒体为传输特征、以交互为传递方式的媒体传播。新媒体是Internet在实现了媒体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播等数字化过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创新性、实用性、低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新媒体让信息传播不再是记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虽然新媒体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但因其进入传播领域时间不长,新媒体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新闻、广播、电视等传统领域,而经过专业培训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缺口巨大,这为本研究建立了基础和环境。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分析

根据IT业界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移动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2-3倍,2010年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呈现整体上升势头。据职酷网后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全国互联网、计算机类人才新增职位需求为339154个,其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类职位排名前三的是销售类、设计美工类和编辑类,手机软件开发及应用类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现在分析能力往往还不被提及,但我认为以后它会受到重视。将来现场采访已经不够了,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

随着新媒体人才备受关注,国内许多高校都推出相关专业,并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迎合新媒体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英美等热门留学国家院校的新媒体相关专业,也为希望从事这一行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综上所述,新媒体岗位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内容的策划、编辑与传播、新媒体技术与方法、虚拟产品营销等方面,特别强调复合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新增特色专业,2013年28所高等学校经教育部获批办学,吉林动画学院成为首批高等学校之一,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秉持吉林动画学院现代化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式办学,走学、研、产一体化道路,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艺术修养高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人才,旨在建立一套相对健全完整、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吉林动画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注重新媒体产品项目的研发,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建立紧扣专业特色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建设上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建设专业特色突显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力图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目标,突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专业建设特征。

三、吉林动画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突出特色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评价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突显以“瞄准前沿、紧跟发展、强化基础、文理兼备”的培养思路,实现“懂管理、会实践、能研究”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新媒体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构建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开设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内容宣发与运营两个专业方向,前者侧重网络与新媒体项目规划、设计与管理,全媒体产品的策划、采编和传播,网络舆情、网络产品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后者侧重新媒体产品运营与推广,掌握新媒体内容营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用户体验、内容管理系统应用等相关知识,规划社会化媒体市场策略,策划并执行推广活动;社会化媒体的运营维护,包括内容输出、活动发起、用户维系等工作流程的设计。分析公司各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并根据运营数据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方案;建立有效运营手段提升用户活跃度,熟练掌握主要的社交媒体运营的管理工具与平台。根据两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建立紧扣课程内容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构建理论加实践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完成完整的产学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

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依赖考评学生综合处理事务的能力,依托综合训练成绩、参加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各种竞赛等级、独立作品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本研究以此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与思考,进一步优化和成熟实施方案。

(二)核心课程的确定与思考

目前设置的核心课程有网络技术基础、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体融合与创新等,并已完成对核心课程的设计进行评估、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等基础性工作,由于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研究内容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中选择增加一定比例的当前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教学内容,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度动态调整。

(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与评价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物理环境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在物理环境建设方面设置了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新媒体工作室,主要承担Office、Photoshop、Dreamweaver等常用软件与开发环境、PremierePro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实训任务,主要进行新媒体策划与产品设计、编辑与推广营销等项目实训,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从事新兴媒体的内容管理、活动组织、话题策划以及文案撰写等岗位工作能力。

工作室采用项目驱动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平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利用项目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掌握教学内容。工作室主要通过项目需求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和执行营销策划方案,负责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营销的策划、组织、执行、跟踪、总结,负责与文案配合创作各网络传播渠道所需内容,负责项目具体需求对接,通过项目分析把控制定推广计划及实施等工作。本工作室主要针对以上形式进行大众传播方式和手段内容的综合实践训练。

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完成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实现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实习全过程覆盖。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方面,分别设置了网络新闻专题的采编与实训、新闻图片的采编处理与制作实训等内容。下一步的研究主要立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和综合性上,对其设置的合理性和学生能力的生成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构成方面,根据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组,分别为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编辑、新媒体宣发运营。师资队伍的建设突显专兼职结合和双师型教师占比,设置合理的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继续培养社会新媒体机构、门户网站、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新媒体文案策划与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字图片视频编辑整合及软件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度、较好的媒体营销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熟知消费者心理以及良好的媒体职业素养与团队精神,能够胜任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设计、采编、制作与传播、项目运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河,刘琳琳,王芳菲.新媒体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6-40.

[2]尹章池,等.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0-48.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f Network and New Media

WEN Li-jun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School,JilinAnimation Institute,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